转变因素

2024-07-19

转变因素(精选10篇)

转变因素 篇1

奥氏体不锈钢304具有优越的加工性能、室温力学性能、 高温强度、低温韧性和耐蚀性等多方面特性,是奥氏体不锈钢中使用量最大、钢种最多的一种不锈钢类,其用量和产量均占不锈钢总产量的一半以上[1]。亚稳态的奥氏体不锈钢在设备的制造和安装过程中冷弯、冷拔、冷轧、平整及矫正等冷加工工艺会影响其组织和性能,使储罐以及各种化工管路和设备等频频发生多起应力腐蚀破裂事故[2]。多年来,关于成分、冷热变形、晶粒尺寸等对不锈钢组织和性能影响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普遍受到重视。本研究主要通过对S30408和S30403两种牌号的奥氏体不锈钢板材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单向拉伸试验,以分析不锈钢马氏体转变的影响因素,为化工设备及管路的制造、运行与维护提供相应依据。

1实验过程及方法

在室温条件下将S30403和S30408两种牌号的奥氏体不锈钢在电子万能实验机SANS - CMT5150上进行单向试验,拉伸速率为3 mm/min,拉伸方向平行板材轧制方向。室温拉伸试样按国家标准GB/T228 - 2002制备,经线切割加工成厚度为6 mm的板材试样。拉伸试样规格如图1所示。以标距的中心线为基准,左右以5 mm为间距等间隔取成10段。拉伸所得试样每段分别取三个点用TSJ - 1A型铁素体测量仪测量其马氏体含量并取平均值。

2试验结果与分析

S30403和S30408两种试样室温拉伸变形量与形变马氏体量的关系见表1和表2。以拉伸变形量为横坐标,形变马氏体量为纵坐标进行作图,得到两试样室温拉伸变形量与形变马氏体量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

2.1变形量对马氏体转变的影响

如图2所示,S30403和S30408两种奥氏体不锈钢板材在室温条件下拉伸过程中都产生了形变诱发马氏体组织。304奥氏体不锈钢是一种亚稳态的不锈钢,对弹性应力和塑性应变非常敏感。在室温下冷加工后,部分奥氏体组织转变为马氏体组织[3,4]。当变形量小于5% 时,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形变马氏体; 此后,形变诱发马氏体随着变形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在拉断前马氏体含量增加速度平缓并逐渐趋于饱和。

这意味着奥氏体组织在塑性变形量较小时不足以形成有效的马氏体组织形核,使马氏体含量并没有明显变化。随着塑性形变量的增加,在奥氏体组织上逐渐产生了有效的形核位置时,奥氏体组织开始向马氏体组织转变,且随着变形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5]。然而,当塑性变形增加到一定限度后,由于剧烈的塑性变形使奥氏体的组织发生畸变,并在试样内部产生大量缺陷,使马氏体的转变过程受到干扰,形成的马氏体量增长缓慢并逐渐趋于饱和[6]。

2.2含碳量对马氏体转变的影响

S30403和S30408两种牌号的不锈钢主要成分差别在于含碳量的不同,S30408中的含碳量高于S30408。如图2所示, S30403中马氏体转变量明显大于S30408。说明含碳量增加,马氏体转变量反而减小。在马氏体转变温度Ms~ Mf范围内,面心立方的奥氏体组织在变形过程中转变为体心立方的马氏体组织[7]。但含碳量增加,马氏体转变温度Ms和Mf均下降,马氏体转变温度区间移向低温,使马氏体转变量减少[8]。同时溶入到奥氏体组织中的碳原子数量随着含碳量增加而增加,使奥氏体组织的固溶强化作用增强,马氏体转变的切变阻力增加,不易形成新的马氏体组织,使马氏体组织在拉断前增加速度平缓。

3结论

通过对S30408和S30403两种牌号的奥氏体不锈钢板材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单向拉伸试验,得出如下结论:

( 1) S30403和S30408两种牌号的奥氏体不锈钢随着拉伸变形量的增加,马氏体量都有所增加,但S30403中马氏体量增加更为显著。表明在塑性应变条件下两种不锈钢板材都会产生形变诱发马氏体,且随着变形量的增加形变诱发马氏体量不断增加,并在拉断前逐渐趋于饱和。

( 2) 随着含碳量增加,马氏体转变温度Ms和Mf均移向低温,奥氏体组织的固溶强化作用随之增强,阻碍了奥氏体组织向马氏体组织的转变。

摘要:对S30408和S30403两种牌号的奥氏体不锈钢板材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单向拉伸试验,并用铁素体测量仪测量其马氏体相变量,结果表明随着拉伸变形量的增加,都诱发产生了形变马氏体,且随着变形量的增加形变诱发马氏体量迅速增加,并在拉断前逐渐趋于饱和。同时表明,随着含碳量增加马氏体转变量反而减小。

关键词:不锈钢,马氏体转变,影响因素

转变因素 篇2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高级中学 李美娜

当前,我们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每一个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德育为首更是不容置疑。

我们将尝试从教材、教师、教法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探讨影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转变的因素及转变的对策。

一、教材建设是影响政治课教学方式转变的基础性因素

思想政治课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最基本的载体。应该说,政治课教材在各个时期,对学生养成良好素质方面的成就是不容抹杀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与基础教育的其他学科相比,政治课教材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缺陷:

教材内容过于庞杂。现行政治课教学内容,涵盖了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社会发展史、经济学、市场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其内容涵盖范围之广,为各学科之冠。

相对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虽有利于系统地进行教学,但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缺乏学科间的整合,无法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开放性和综合性。再次,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也不利于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程内容的组织及难易程度的把握脱离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注重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超出了他们的心理和认知承受能力。某些教材内容抽象、空洞、成人化严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缺乏现实意义,存在“难、繁、偏、旧”等问题。

二、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政治课教学方式转变的直接原因

由于历史和其他一些原因,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和业务素质仍较低,这是直接影响教学方式的重要因素。与世界一些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标准仍存在较大差距。学历水平偏低,直接影响着以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业务水平,从而制约着教学目标的实现。长期以来,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原因之一就是千篇 一律的教学方式:严肃、教条、缺乏生命活力。学生体会不到乐趣,学习行为的发生只是迫于压力和无奈。而教师缺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探索和研究,因循守旧、教学模式单一,是导致现行教学方式必须要转变的直接原因。

三、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制约教学方式转变的关键

可以说,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封闭型的教育思想。教学的内容是固定的、僵化的,教育的任务就是灌输这些内容。不用问为什么,更不能怀疑,考试按国家的内容和格式答就行,把学生引导到追求高分上去,这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 ‘唯书’、‘唯上’,()必然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众所周知,当今教育面临的困境就是:今天的人(教师)用过去的方法教未来的人(学生)。据反映,重机械训练、轻创造性培养,在许多课堂教学中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这种只关注知识的授受,把学生视为盛装知识的容器而非具体的有个性的生命主体的教育思想,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这便是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

正是在传统封闭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和应试教育驱动下,政治课堂一直是“教师权威”、“书本至上”,教学过程存在着严重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缺失。其具体表现便是教学过程中的“师本位”和“书本位”。综观政治课堂,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给你收。这种反客为主,主导变“主宰”已是司空见惯,这是“师本”教学的表现之一。另一表现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什么学什么,教多少学多少。最优秀的学生也就是只能“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的主动自主的发展和主体思维活动被忽略甚至被教师代替。

四、以分数为标准的教学评价制度是政治课教学方式转变的严重制肘

尽管在观念层面上,素质教育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然而,在操作层面上,应试教育却依旧大行其道。不少学校的做法是,课下热热闹闹搞“素质教育”,课上认认真真搞“应试教育”,“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依然是基础教育的主旋律。原因很简单,考试成绩、升学率依然是评价学校、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高、中考的指挥捧依然强劲有力。许多一线教师坦言:“只要高考指挥捧不变,我们便只能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唯分论”所导致的“教育缺失”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期连续发生的多起大学生恶性犯罪和虐杀动物案,更令人再度审视现行教育评价制度对学生素质所造成的影响。毋容讳言,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的诸如自控力差,动手操作能力差,不善合作共事,缺乏抗挫折能力,缺乏危机意识等问题,归根到底都与现行评价制度有关。以竞争为本位的、分等排序为核心的评价制度使人们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无暇顾及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现行的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考评制度已成为政治课教学方式改革和素质教育实施的严重制肘。

五、学校教育缺乏社会和家庭教育的有力支撑,是教学方式转变急需解决的问题

转变因素 篇3

【关键词】护士长;角色转变;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70-01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患者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知识越来越专业。能否提供高质量的护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长。所以在实施护理的实际过程中,要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凝聚力[1]。做好角色转变,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做一名优秀的护士长[2]。

1 影响新护士长角色转变的因素

1.1 人际关系对角色转变的影响

人际关系对新护士长转变角色有很大的影响,好多护士长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原来自己的人力关系很好,可是当自己担任护士长以后,人力关系就会突然变差。主要原因是新护士长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新护士长的言行都会处于一种被监督的状态,因为新护士长的职位发生了改变,自身的表达态度和方式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周围的同时会有所不适用;同时,护士长在行驶自己的职责时,一般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阻力。

1.2 素质对角色转换的影响

因为护士长是一个管理职位,好多新护士长就会认为自己只是一个管理者,不需要事事亲为,同时还对其他同时的工作挑三拣四,经常说大话。对自己的言行也不加注意,对同时提出高标准的要求,可是自己却无法做到,得不到同事的尊重和认可,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

1.3 专业技能对角色转换的影响

一名合格的护士长要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能够在抢救病患的危机时刻解决各种技术难题,可是有些护士长在专业技能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对管理工作有所影响。

1.4 缺乏工作需要的管理知识对角色转换的影响

新护士长一般都是具备多年护理经验,可是在管理知识方面就有所欠缺,在面对管理方面的问题时就会不知所措,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3]。

1.5 家庭对角色转换的影响

新护士长刚刚上任时,要不断的学习知识和经验,同时在休息时间也在加班,因为身上责任重大,在下班休息时经常会担心工作问题,这样就会减少投入在家庭上的精力,如果无法处理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就会影响家庭和谐,反过来,家庭的不良情绪也会对工作产生严重的影响。

1.6 护士长理想与现实对角色转换的影响

一般在刚刚当上护士长时,都满怀信心,希望在实际的工作中施展自己的才华,然后得到同事的尊重和理解,可是作为一个领导,岗位和同事会对护士长提出更高的要求,寄希望于护士长改变原来部公平的现象,可是理想与现实总会有差距的,护士长自己无法实现理想和无法满足同时的需要,给护士长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2 护士长有效转变角色的对策

2.1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树立良好的形象

要对护理事业充满热情,对自身的工作充满责任感,对自己的服务对象要全心全意服务,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从外表来说要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衣着打扮,从内在来说要有团结精神,身先士卒,以大局为重,以工作为重。

2.2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结的工作队伍

在日常的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自己的护理队伍中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包括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和病患之间等,对于相互之间起的冲突要进行合理解决,不能对问题置之不理或者过激处理[4]。使工作环境和谐友善,积极向上,同时作为护士长要注意关心下属,理解和体谅下属。

2.3 严格按照工作制度开展各项工作

完善会议制度,例如,早晚的查房制度、岗位责任制、交接班制、危重患者抢救制度、考勤制度等,同时要切实落实各项制度。对于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以及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等进行合理的分配。

2.4 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护士长担负着本科室业务管理、组织管理、护理教学等多项任务[5]。这就对护士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备交稿的组织计划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还要向其他人学习为人处世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自己的专业方面,要具有优秀的业务能力,同时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在充分掌握本专业护理知识的前提下,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计算机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作为护士长一定要走在自己下属的前边,既包括对知识的学习,也包括对知识的掌握,还包括传授知识和技能给其他忽视的能力。

2.5 合理行使自己的权利,掌握有效管理的技能

新护士长要加强管理知识的学习,把握好自己的责任、义务、权利,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护士长的作用。在工作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使他们高效的完成护理的工作。在对问题进行处理时,首先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然后进行仔细的分析,最后进行客观的判断和处理。在护士犯错时要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批评,不能以权压人,对护士的工作指指点点,同时也要爱护自己护理队伍中的护士,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增加队伍的凝聚力[6]。

2.6 勇敢的面对挫折,协调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护士长在实际工作中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挫折,对刚刚上任的护士长来说更是困难重重,有人际问题、工作问题、管理问题等,所以要勇敢的面对挫折,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挫折。工作之余,要经常和家人交流和沟通,获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3 结束语

护士长时护士的榜样,所以护士长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专业素质,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同事的尊重和支持,才能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秋洁,刘芳,孔繁莹.护士长应具备的管理技能的研究.护理管理杂志,2010,10(3):153-155.

[2] 张淑杰,孙庆莲,洪海艳.谈护士长角色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中国当代医药,2010,17(9):126.

[3] 张秋红,林可可.护士长在科室护理科研工作中的作用和困难的质性研究.护理管理杂志,2010,10(9):627-629.

[4] 黄蝶卿,王利平,申叶林.护士长在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中的作用.现代临床护理,2009,8(3):55-57.

[5] 张秀丽. 管理年中如何胜任护士长角色探讨[ J ] .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5) : 1110.

英语教学法的历史转变及促进因素 篇4

一、英语教学法的历史转变

英语教学法主要经历了从语法翻译教学法向听说教学法的转变,从听说教学法向交际教学法的转变,从交际教学法向任务型教学法的转变以及从任务型教学法到后方法时代的转变等历史转变过程。

1.从语法翻译教学法向听说教学法的转变。语法翻译教学法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这个时期的人们主要借助英语来读懂他们所需要的文字内容,而不是沟通。在传入中国之后,语法翻译教学法应用较为广泛,而随着我国教学体制的逐渐改革,我国开始更加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从听说教学法向交际教学法的转变。听说教学法较为重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人们开始重视语言沟通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了交际教学法。

3.从交际教学法向任务型教学法的转变。交际教学法的产生使得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交流,但是对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提升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任务型教学法的产生,使学习更加富含目的性特点,在特定的任务中完成具体的交流。

4.从任务型教学法到后方法时代的转变。随着我国教学体制的不断发展,研究学者开始认识到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取长补短,以此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所以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融合了各种教学方法,呈现出后方法时代的特点。

二、英语教学法转变的促进因素分析

英语教学法的转变,主要是受到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以及语言价值的变化等促进因素的影响,以下为对这些促进因素的具体分析。

1.教育思想的转变。英语教学法的不断转变,主要是由于“因材施教”教学理念以及“以学生为本”等教学思想的创新,教育学研究者们开始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和思维意识的培养。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推动着英语教学法的发展,促进了英语教学法的历史转变。每一次英语教学法的历史转变,都能够相应看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逐渐将理论运用到实践教学当中,将教师由主导者变为思想的引导者,这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教育心理学推动英语教学法创新的主要特点之一。

3.语言价值的变化。我国早在洋务运动时期,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观念。当时英语学习的目的在于翻译国外的优秀文学著作,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而达到“学为己用”、“富国强兵”的作用,没有真正认识到英语语言学习的价值。在我国真正将英语纳入素质教育的内容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信息经济时代到来,世界各国之间逐渐连成为一个整体,英语作为世界第一大语言,逐渐成为了人们工作中所需要必备的语言能力。特别是在北京成功申奥之后,中国逐渐掀起了一阵“英语热”,年长者或是年少者均在学习英语。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人们开始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英语教学法随之也结合学习者的能力进行改变和创新,逐渐能够符合各类人对英语学习的需求。

转变因素 篇5

关键词体育态度 因素 策略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体育态度是指人们对体育活动的客观要求在心理上的反映。学生的体育态度,具体又可包括对待课程学习的态度、对待学习材料的态度以及对待教师、学校的态度等。学习态度由认识、情感和行为意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认识成分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或所学课程的一种带有评价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它反映着学生对学习的价值的认识,它是学习态度的基础。情感成分是指学生伴随认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如对学习的喜欢或厌恶等。由于情感本身就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行为意向成分是指学生对学习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对学习作出某种反应。一般说来,学习态度的上述三种成分是 相互协调一致的。它影响着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选择和准备其学习行为,是决定学生学还是不学的动力调节系统。

学校体育工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通过对初中学生在体育态度方面的探究,能了解他们在不同年级、性别的状况并探索其原因,探索转化学生消极体育态度的教育方法,着眼于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质量,以达到完善和提高新一代公民素质的目的。

从当前初中学生体育现状来看,存在以下影响学生的体育态度因素:

(1)自身因素。当前、独生子女的学生多,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怕苦怕累,娇生惯养,意志力不够坚强,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很少考虑到帮助别人。

(2)家长因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父母 对体育的重要性缺乏了解,忽视孩子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只关心子女的文化课学习。

(3)教师因素。教师对所教体育的态度,在传授体育知识时所表现出的热情等,必然影响学生对该学科 的态度。

(4)教学过程因素。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学科内容、组织形式以及课堂情境等,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学 习体育的态度。

(5)社会环境因素。社会上人们普遍错误地认为体育学习不重要,从而使学生的惰性进一步增强;人们还缺乏健康预防保健意识,导致当前初中学生体能和身体素质不容客观,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导致学生害怕体育;面对升学压力,家庭、学校、教师都不太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使学生缺少体育锻炼。

正因以上诸多因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体育态度消极,必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危及国民素质的提高。针对这一现实,促使学生体育态度的转变尤其必要,现就如何转变学生体育态度提出肤浅的建议和操作措施。

1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1)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学习体育的种种错误认识。

目前,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忽视体育锻炼重要性现象,以致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体育成绩及格就行了,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学习不仅积极性不高,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思想。要转变 这些学生的消极学习态度,教师就要通过说服的方法,改变他们对体育无用的错误认识。

(2)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与常规统计分析比较,来了解学生体育态度的现状,运用一定的方法转变学生消极的体育态度,如制定一些体育常规,体育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定期与家长沟通,促使家长和学生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3)通过社会环境来营造体育氛围,像进行奥运知识介绍,体育明星成长及影响,体育的功能和目的宣传,以及体育在人才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方法、手段,从而使体育教学规范化、科学化。使学生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总之,体育教学中应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促使学生转变消极的体育态度,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他们沟通周围人群,团结协作的社会活动能力,良好的集体观念等。

2转变学生体育态度的策略

体育态度的转变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方向的改变,由错误转向正确、消极转向积极;二是强度的改变,由较积极转为更积极,这两者关系是密切的,相辅相成的。在转变学生体育态度的过程中可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

(1)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中,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分阶段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活动中有效渗透(下转第44页)(上接第39页)体育理论,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

(2)技能训练的自信心培养。要转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教师必须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通过分组、分层次教学,对差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进行个别辅导。在体育项目专项训练中,要设法改变学生畏惧怕苦的不良心理,增强成就感,自信心。

(3)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项目的要求,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保证人人达标,这些规章制度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可行性和科学性,使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

(4)师生情感的沟通。师生关系恶劣,教师去改变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在对学生宣传体育的意义,转变他们态度时,态度要诚恳友好、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因为学生消极的体育态度有多方面的因素。教师对学生动之以情,使学生的情感发生改变,以真诚的态度和学生的合作,从而促其态度的转变,由对教师产生好感变成对体育学习的重视。

(5)创设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体育文化环境包括运动场地的建设,体育墙报和黑板报宣传栏,近期国内外体坛动态等,收集一些融知识性、趣味性的体育素材,利用课余时间经常举行一些体育知识竞赛、讲座。通过这些知识宣传,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对体育的了解,从而促进学生由消极到积极的转变。转变学生消极的体育态度,还必须争取家长的配合,通过与家长定期交流,开展有家长参加的体育活动等,使家庭和学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3转变学生体育态度的措施

转变学生体育态度的措施应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和环节上。

(1)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钻研教材,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

(2)通过课堂教学的观察与学生的交流,掌握体育差生的思想动态。首先,纠正他们对体育不正确的想法,提高他们对体育的认知感。在教学中对他们以鼓励、表扬为主,降低难度和要求,采取分层次教学,挖掘他们的体育潜能,使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要发挥班集体的作用,体育成绩好的帮助较差的,使差的增强信心,逐步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还要强调的是严格执行体育教学与考核的常规,关键是落实好必要的规章制度。

(3)利用理论课、实践课、板报等宣传手段,向学生讲解体育竞赛的新闻、养生保健、竞赛规则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每一学年举行形式多样的全校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不仅可提高班级学生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还可使学生通过参加和观摩,逐步从认可,感兴趣,到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总之,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认识水平,社会因素和心理发展水平的不同,使学生对学习体育态度有消极因素,体育教学中必须探索和总结学生各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并根据心理特点,合理选择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其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为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服务。

参考文献

[1] 颜军.体育心理学.神州出版社,1993.

[2]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浙江出版社,2003.

[3] 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徐伟.多种渠道培养体育兴趣.中国学校体育,1997(5).

转变因素 篇6

近十年来, 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在正常情况下每年出口增幅都在20%以上。2009年我国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重由2008年的8.9%提高到9.6%, 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 给我国的对外贸易造成了严重冲击。据统计, 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2072.7亿美元, 比2008年下降了13.9%。其中出口12016.7亿美元, 下降了16%, 进口10056亿美元, 下降了11.2%, 全年外贸顺差1960.7亿美元, 减少了34.2%。由于危机期间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 2009年我国一般贸易受影响最大, 全年一般贸易出口5298.3亿美元, 比2008年下降了20.1%, 加工贸易出口5869.8亿美元, 下降了13.1%亿美元, 其他贸易方式全年出口848.5亿美元, 下降了7.9%。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说明, 我国虽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 但远不是贸易强国。我国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 加快推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努力实现外贸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当前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

1、外贸体制落后。

经过多年改革, 我国外贸体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从管理体制看, 各级地方政府仍大量沿用传统指令性计划的做法, 利用手中权力, 介入国有外贸企业的内部经营事务, 以出口创汇作为考察企业绩效的主要手段, 导致外贸企业无法根据比较利益原则自主选择经营方式和优化资源配置。从经营体制看, 目前大多数国有外贸企业特别是市、县外贸企业仍然没有建立起应有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产权虚置, 职责不清, 管理落后, 利益主体缺位, 导致企业效率不高、效益下降。从外贸促进体制看, 我国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也存在很大差别。在美、欧、日等国, 外贸政策的制定由中央政府外贸主管部门负责, 地方政府不设立外贸行政管理部门, 外贸管理事务采取由中央政府在主要地区设立直属派驻机构的体制, 具体面向企业的促进服务主要由地方政府设立的外贸促进机构或中介组织承担。而在我国, 从事贸易促进的机构不少, 但各机构之间的分工和职能定位不明确, 使贸易促进工作难以落实到位, 也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2、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 效益低下。

一是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偏大。原料型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二次开发加工型产品在出口中仍占有较大比重。二是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有待提高。机电产品出口方式多限于货物出口, 没有很好地利用国际工程承包、境外散件装配、BOT等方式带动国内机电产品的出口。三是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 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远未成为出口的主导产品。不仅如此, 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品不多, 有相当一部分产品的核心技术、专利技术为外资企业所拥有, 大部分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都要从国外进口, 导致我国出口效益持续走低。四是出口商品品牌化程度低。目前我国大部分产品的出口是使用外方品牌的加工贸易和以贴牌为主的订单贸易, 自主品牌出口所占比例不到10%, 能称得上名牌的更是少之又少。在国际分工体系中, 我国总体上还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以品牌为标志的研发、设计、营销等高增值环节主要掌握在外方手里。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3、政策效果。

为推进改革和经济发展, 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但一些政策的实施并未达到预期目标, 甚至有些政策的出台反而对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造成了负面影响。

第一, 引进外资政策对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有限。上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利用外资政策, 最初的目的是通过开放国内市场吸引国际直接投资,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并借助其溢出效应促进本国企业的技术发展。但现在看来, 该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市场是开放了, 也引进了大量外资, 却没有换回核心技术。

第二, 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对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毫无疑问, 出口退税政策促进了我国的外贸发展, 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贸易结构。但我国出口产品的粗加工和低附加值特点, 加之当前以外资企业为出口主体、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模式, 使得出口退税政策所应有的效应大大地被弱化了。这一政策更多的是强化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结构, 不利于出口结构升级和外贸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第三, 行政性分权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外贸发展方式的粗放型。虽然行政性分权体制能够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但也导致了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各地政府出于政绩考核和增加地方财力的需要, 对资源、项目、生产要素等展开无序竞争, 由于发展重化工业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能给地方政府带来更多财政收入, 地方政府自然也就偏爱发展重化工业, 而不管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因此, 各地出口高耗能、高污染产品, 走粗放型外贸发展道路, 也就存在一定必然性了。

4、服务贸易处于比较劣势地位, 贸易逆差逐年扩大。发展服

务贸易, 对优化我国贸易结构, 提高货物贸易技术含量, 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进而对转变我国外贸发展方式, 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服务贸易迅速发展。1982年, 我国服务贸易额仅为44亿美元, 2009年增加到2868亿美元, 27年间增长了65倍。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是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 旅游、运输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以资源、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的行业占我国服务贸易额的70%以上, 而通讯、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等知识、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贸易额仅占我国服务贸易总额的5%。其次, 由于我国服务贸易总体技术含量不高, 服务贸易发展一直处于逆差状态, 而且逆差有逐年扩大的趋势。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为76.1亿美元, 2009年逆差增加到296亿美元, 说明我国服务贸易多数行业还缺乏竞争力, 需要进一步发展。

三、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1、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完善外贸政策体系。

首先, 要在借鉴欧、美、日等国经验基础上, 深入推进外贸体制改革, 建立起中央外贸主管部门主要负责贸易政策制定, 而地方外贸部门以及商会、贸促会等中介服务机构主要从事贸易政策的落实和外贸促进服务等工作的新体制。其次, 改善外贸管理, 加强外贸立法, 建立规范、透明的外贸管理机制。政府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以少量符合WTO规则要求的行政手段干预、调节外贸活动, 增强管理透明度, 同时完善部门协调机制, 加强行业协调和自律工作。再次, 改革和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促使外贸企业节约资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杜绝资源浪费, 推进可持续发展。最后, 各级地方政府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从本地实际出发, 清理一切与外贸规模挂钩的出口鼓励政策, 不把出口规模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指标。

2、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出口结构优化。

不合理的出口结构源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要紧紧抓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个关键环节, 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出口结构优化。首先, 要进一步健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出口作为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重点。帮助国内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支持和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自主品牌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其次, 要紧紧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和技术国际化流动的有利时机, 进一步加大技术引进力度, 积极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 借助外力增强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促进我国出口产品升级换代。再次, 要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产业的发展规模, 减少此类产品和初加工产品的出口、对耗能过大的产品出口, 取消出口退税、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出口产品增收环境税。同时, 要加大对节能、环保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 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和绿色产品出口。

3、推动外贸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微观基础。外贸企业要以增强企业活力为目标、以制度创新为动力,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一是实行强强联合或强弱联合, 加速资产重组。通过参股、联合、兼并等形式, 利用已有较好基础的外贸企业或出口生产企业的优势, 在自愿基础上, 组建具有对外贸易功能的大型企业集团, 联手开拓国际市场。二是积极推行外贸代理制。在美、日、欧等外贸业务比较成熟的国家, 代理制已成为其外贸普遍采用的经营方式。由于专业外贸公司在外贸业务知识累积、信息搜集及实践经验等方面都拥有较大优势, 因而由专业外贸公司进行外贸代理能够大大提高交易效率, 降低交易成本。三是开展适度、相关的多角化经营。专业外贸公司围绕原有核心业务开展适度、相关的多角化经营, 比如进行业务的向后延伸、向前延伸或者横向拓展, 不仅有助于强化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也有利于发展企业的“战略竞争力”。

4、提高出口产品质量, 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我国外贸规模

虽扩张迅速, 但出口产品质量普遍不高, 最突出的问题是几乎没有竞争力较强的自主品牌, 大量进行贴牌生产, 效益很低。为此, 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强化创建自主出口品牌对企业长远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积极实施出口品牌战略, 加大对自主出口品牌的支持。一是不断加强出口商品质量建设, 完善符合国情和国际标准的贸易、环境、技术、安全标准体系, 进一步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档次。二是企业要在了解市场需求和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确定符合企业实际的品牌定位, 制定企业中长期品牌发展规划, 并根据品牌发展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三是政府部门也要制定扶持出口品牌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 加大对自主出口品牌的支持力度, 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在创建自主出口品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5、高度重视服务贸易发展, 努力增加新型出口业务。一是

要制定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 完善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 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在发挥现有比较优势的同时, 注重潜在比较优势的培育。作为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旅游、运输服务、其他商业服务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禀赋型产业, 要努力保持优势。同时, 要注重挖掘潜在比较优势, 大力发展信息、科技、咨询、会议、法律服务业, 特别是积极发展金融、保险、技术咨询、计算机信息服务、电影音像和广告宣传等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出口业务,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要大力发展国际第三方物流业务, 发展转口贸易, 努力使我国成为周边国家的货物调配中心, 转口贸易中心。四是推动服务贸易市场多元化, 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到境外投资。在继续拓展现有服务贸易市场的同时, 积极开拓具有潜力和发展前景的新兴市场。

参考文献

[1]钟山:坚定不移地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J].求是, 2010 (16) .

[2]姚坚:化危为机, 促进对外经贸发展方式转变[J].国际贸易, 2009 (11) .

转变因素 篇7

一、教师角色的认识

“角色”一词来源于戏剧, 后来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中。一般人认为, 角色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身份以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角色。这一角色有自身特殊的身份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要求教师在其角色行为上, 表现出独特的职业风采。教育社会学家比德尔在前人的基础上, 概括出教师角色概念三种含义:

(一) 教师角色即教师行为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教师的行为是客观存在的实践, 是能够直接观察到的, 主要是指教师在特有的工作环境中, 即学校或课堂上的行为。此外也包括可能影响学生的师生交往行为。教师在学校以及与学生的交往中, 是知识的传授者、管理者、合作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咨询师、教育的研究者等。

(二) 教师角色即教师的社会地位

教师角色来表示教师们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这一观点侧重教师的静态特征, 承认教师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 以及教师的组成、状况、进入或脱离教师队伍的条件。

(三) 教师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

教师角色指的是对教师的期望, 其中有教师自己对自己的期望, 也有学生家长、学校行政领导、学生、政治家或社会公众对教师的期望。有些期望属于一般规范性的, 如要求、标准、责任等, 而有些期望则反映了某些信念、偏爱或别的思维方式。这种观点认为教师是能够进行理性思考的人, 他们可以达到自己的期为目标, 并且会影响学生的行为。

总之, 教师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多种社会角色。教师能正确地认识自身的角色, 是明确自身责任的基础, 是做一名优秀老师的基石。在教师专业化大背景下, 教师应不断进行角色转变、角色适应、角色调整, 从而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教师角色转变的外部条件

社会的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人才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各国加快发展教育, 力争培养最优秀的公民, 以便在将来的社会发展中处于制高点。外部条件的改变, 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 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求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打破传统的学习方式, 不再是“一次学习, 终生受用”的模式, 而是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无时不学习, 无处不学习”便是学习型社会的真实写照。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代名词, 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教学不再是权威的指令, 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相待、互动合作的学习过程。那时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都不断更新, 必然要求老师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换代, 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技术意识。因此, 教师要具有终生学习意识、适应社会的发展, 成为终生学习的楷模, 即终生学习者。

(二) 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趋势

教师职业已经由经验型向专业型演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 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性潮流, 各国都在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摒弃传统角色, 从传统“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任何一种潮流利于社会进步时, 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而应该认清形势, 去掉传统角色的惰性。教师遵循教育规律, 顺应教师专业化发展潮流, 以新的角色投入教育实践中, 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

三、教师角色转变的内部条件

(一) 教师的职能决定教师的角色

传统最具代表的观念:“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首要功能就是传道, 古代的“道”也就是一种高深的学问;帮助需要学习的人解怀释惑, 传递人类文明。“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习就得有老师, 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教师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传递人类文明, 师者闻道在先, 为学生积累学习方法。文明是人类活动的结晶, 教书育人是教师肩负的社会责任。教师的职能决定了教师的角色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以学生为本, 做学生学习的同路人。

(二) 教育新理念的内化结果

随着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时期, 传统教师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要求。新时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 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学习再也不是终结性的活动, 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就必须做终身学习的楷模。21世纪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 讲究民主平等, 教师再也不是传统的知识权威, 跟学生应该平等相待, 以学习为共同目标,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路人。开放的社会, 人们再也不能闭门造车, 作为教师就要“学会合作”, 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领导都要通力合作;为了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也为了教师自身的提升, 一定要用开放的思想教书育人。教师要对学习的本质进行深入渗透, 学习是人类的客观活动, 学习的主体是人, 作为现代教师, 心中要有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好的思想指导好的行动, 教师要适应新的时代, 应先从思想上改变, 让行动更富有教育的新理念。

(三) 教师自身素质修炼的需要

教师专业化素质发展, 关键是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 从学生、初任教师、然后成熟教师、教育专家, 这本身就是角色不断转变的过程。教师要学会学习, 做终身学习者;教师要讲究教学方式方法, 得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正如老教育家吕型伟所说:“教育是事业, 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 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 其生命在于创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奉献精神, 就得有自己的公众意识、服务意识;要了解儿童、学习教育理论, 就要向科学家一样求真务实;新时代的教师可不能当老学究, 不能当知识的容器, 得将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得有灵气、有创造, 把教书育人生涯演绎成真正的“艺术人生”。因此, 当代教师更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

(四) 教师人生价值实现

教师是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职业者, 教师传递着人类文明。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渴望在精神领域获得价值的绽放。教师角色的转变, 映衬着教师人生价值的追求。教师自我实现的载体是专业化活动, 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逐步实现。教师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 就需要对自身角色重新定位。因为教师工作对象是学习知识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寄托, 教师的人生价值在满足这些人群的需求中得以实现。一位教师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就会感到无比充实;如果在教学科研中取得一些成绩, 就能够感受到人生的精彩。

四、现代教师角色体现

教师是学习者, 教师教育已经将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 提倡教师终生学习, 构建学习型组织。教师是研究者, 已经从经验型教师向创新型教师过渡, 研究教学活动的各个因素和环节。教师的各种教研活动, 都离不开教师的对教学的仔细计划安排。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与学生平等合作。在新的教学理念下, “教”是为了“不教”, 让学生“学会学习“才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真谛。现代教师要以新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生涯, 应该以崭新的角色面对教育工作和学生学习。

我国的教育改革进行了很多年, 教师观念也有诸多改观。教师要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 真正体会教书育人的内在魅力, 完成教师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责任, 引导学生追求完美人生, 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师的工作作为专门化职业得到确认。教师专业化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也提高了, 尤其对教师角色的转换:从权威者到参与者、合作者, 从“说教者”向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育者到终生学习者等。教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 角色的转换, 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 更利于教育现代化。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角色,教师角色

参考文献

[1]施光跃, 李荣, 邬旭东著.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化发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105-107.

[2]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28-129.

[3]瞿葆奎.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4[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03-204.

转变因素 篇8

一、企业管理模式的时代转变因素与新理念分析

(一) 推动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主要时代因素

1. 为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

全球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消费理念的成熟和不断转变, 使得顾客需求逐步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顾客从最初的关心质量到关心性能价格比, 再到个性化的需求, 无不都在对企业早期的管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 企业想要满足顾客的需求, 必须不断推出差异化的产品和组建多样化的营销渠道。以家电行业为例, 彩电生产厂家纷纷推出数字化技术改造传统电视, 以取得领先优势;而冰箱、空调等则在增加功能方面做文章, 如推出保险、抗菌、节能等。

2. 为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相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来说, 我国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不仅在技术水平方面落后于它们很多, 更重要的是我们企业技术开发的能力比较薄弱, 就这一水平不用跟国外企业相比, 既是跟国内的华为、中兴等高科技企业相比, 也要低上不少。所以说, 如何使我国的企业摆脱技术水平低、经营效益差的困境, 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又一课题, 同时也是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一大动因和发展方向。

3. 为适应全球化竞争。

迄今为止, 是我国加入WTO的第十三个年头, 国内市场的深度开放将会使得我国更多行业领域的企业面临国外企业的冲击, 同时这也为我国企业的海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契机。因此, 我国企业应在不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 面对全球市场调整自身的管理模式, 以适应国际发展的需求。

(二) 企业管理模式时代转变的新理念

1. 知识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信息、观念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组织资源。而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 作为知识最重要载体的人力资源及他们的工作效率将会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财富, 可以说, 知识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创造经济效益的最重要工具。

2. 学习型组织将会是未来企业最重要的模式。

学习型企业组织具体指的是企业每一员工都参与到组织的讨论中来, 共同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使企业组织能够不断创新发展为整体目标, 并且在企业中获得发展与进步, 以此实现自身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共同体现。

3. 跨文化管理并实现异文化之间的融合。

经济全球化发展必然使得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更加倾向于国际化, 所以企业必须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不同管理文化和风格, 妥善处理好文化的融合工作, 做好跨文化管理, 以增强企业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企业管理模式变革的思考

(一) 人本管理与组织结构扁平化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第一生产力, 其在知识经济时代担负着企业创新与开拓的重任, 自然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无可比拟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 企业管理的核心正在向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 将人本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管理模式中来, 在管理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 提升人的主体层次, 正是未来企业管理模式不断前进和探索的方向。

基于人本理念和管理人性化、软化的影响, 建立扁平化的管理组织结构, 已经成为当前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的一项重要要求。组织结构扁平化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 同时还将促使管理层减少, 加快信息的传递与反馈, 从而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 这显然更加符合知识信息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

(二) 企业经营运转的虚拟化

随着计算机应用在企业的广泛普及以及网络信息技术全面发展与成熟, 电子商务应运而生并且迅猛发展, 给企业经营开辟了另一片广阔的空间。虚拟企业正在这背景下产生的, 其主要的运作模式是以知识、信息共享为基础, 借用金融、现代物流等外部力量, 再结合自身的优势, 根据市场需求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当前虚拟企业一般包括以项目为目标的虚拟企业、以服务为目标的虚拟企业和以产品为目标的虚拟企业这三大类。虚拟企业不仅可以通过虚拟操作对企业实施并行管理, 共享知识和信息, 同时还将使得企业业务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柔性, 甚至还将更大范围的拓展企业的市场空间。

(三) 企业管理手段的信息化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宗旨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移动通信设备等技术手段和辅助工具, 整合有用的信息资源, 根据所掌握信息做出更加全面、及时、准确的高质量决策, 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实现企业经营收益与稳定发展。企业想要实现管理手段信息化, 首先应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 并且应基于信息化管理的需求设计组织结构、规章制度, 建立起企业的整体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 以保障企业能够与价值链上的上下游供应商、不同地域分布的客户及分销商共享信息与资源;从而实现一体化、动态化的管理, 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发展能力。

摘要:近二十年来, 无论是世界范围内还是在我国, 科学技术以及经济都在飞速的发展, 这对市场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同时也使得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转变, 这些变化不断推动企业转变战略管理模式, 以保障企业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企业管理模式变革应人本管理与组织结构扁平化;企业经营运转的虚拟化;企业管理手段的信息化。

关键词:管理模式,转变因素,理念,变革

参考文献

[1]张振皎.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J].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1 (6) .

[2]李伟阳, 肖红军.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新的企业管理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 2010 (1) .

转变因素 篇9

一、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重要性

1、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明显的影响到我国企业的发展, 这也让我国的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 并不局限于国内。一些国外企业通过自身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 对国内企业产生了强烈冲击。因此企业必须对服务领域进行拓宽, 并且寻求更高层次的经济合作。在这个过程之中, 企业必须具备相应高度的战略意识, 清楚的认识到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 已经不能满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 并且也不利于企业的最优化发展。因此企业应通过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将企业的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进行充分整合, 并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相应调整, 以此加强企业管理的能力。这样才能让企业在面临国外企业的冲击之时, 能有更好的应对措施。并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过程中, 明确企业的发展战略, 让企业实现全新的发展。

2、加快企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企业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因此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也会引起企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而企业经济结构也可以通过企业管理模式的战略转变, 从而得有优化。并且这种调整更促进了企业的协调发展及分工合作, 更能适应未来的企业发展环境和未来社会变化趋势, 因此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 是企业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的前提, 只有确立了协调发展及分工合作这一格局的形成, 并且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 企业的市场化趋势也将会更加强烈, 因此企业必须要有个明确的自身定位, 企业需要对自身进行深刻审视, 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 而企业经济的调整也将在这个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自身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基础, 加上协调发展、分工合作这一格局的形成, 能够更好的加强自身的竞争优势以及资本实力。

3、解决企业内部问题。

通过对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 企业能够更明确的认识到目前企业内部所存在的问题, 并且也能通过对其他企业管理模式的学习, 让企业也能更加直观的了解到自身与其他企业的差距, 从而更好制定战略方向, 加强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在进行决策、实施等方面, 时常起到阻碍作用, 因此通过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能够更全面的对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有深刻了解。因此对发现企业目前存在的内部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通过相应对策, 进行解决, 从而更好的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 制定企业发展方向, 让企业有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理念

1、企业的生命周期。

每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经历四个阶段, 那就是导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及衰退阶段。而企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企业管理的决策权也将逐渐分化, 并且企业管理组织的结构形式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总体战略规划, 因此这就要求企业管理模式应该随着企业的发展阶段进行随之改变, 企业的发展阶段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管理模式的调整, 因此在每个企业在像不同发展阶段进行过渡的同时, 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应该向下个方向进行相应转变, 使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发展过程相互匹配, 不至于出现混乱与冲突。

2、企业的文化影响。

企业文化是企业最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也是对企业经营理念以及行为要求的有效准则。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企业的宗旨、方针、计划、决策等方面, 并且孕育了企业的经营理念, 但其对管理决策的影响, 也会制约企业管理模式的决策职能, 因此企业管理模式应该与企业文化相适应, 并不能盲目的照搬其他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 只有将其他企业管理模式的优秀之处进行理解, 并结合自身的企业文化, 加强对自身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管理者必须对企业文化有深刻的了解, 并对企业文化与管理模式的影响有充分的认知, 清楚违背企业文化会产生的影响之后, 再进行管理决策。因此文化因素也是作为企业管理模式转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3、企业的发展方向。

企业管理模式的建立不仅要要重视于企业现状, 更应该着眼于企业的发展方向, 充分对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型方向有明确理解, 并对其是否与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相适应, 并结合当下企业管理中较具先进性和前瞻性的理论, 如:权变理论、战略与风险管理理论等。并将其最终融入进企业的管理模式之中, 提高企业管理模式的适应性与先进性。

三、结语

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及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增加。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应充分认识到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重要性, 并根据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影响因素, 进行深刻分析, 再对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计划,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为企业的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并最终推动企业走向成功。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科学信息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都使得企业管理模式应该进行相应转变,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应该提高管理模式的效率, 最大限度上整合全部资源, 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管理质量, 并对迅速变化的客户需求进行满足。因此对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并对转变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理念进行了解, 有利于企业管理模式的最优化转变。

关键词:企业管理,影响因素,管理模式,相应理念,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祝跃红.论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J].中国经贸导刊, 2010 (10) :55.

[2]尹文专.企业管理模式的时代转变因素与理念的思考[J].商业时代, 2013 (01) :85-86.

[3]王应黎.浅述现代企业管理中战略管理的影响因素[J].财经界, 2012 (04) :50-52.

转变因素 篇10

当前, 工程科技进步已成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推手, 新一轮产业革命将与工程科技领域的新突破息息相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 对工程科研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的工程科研是科技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强调, 工程科技承担着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大任务, 是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关键因素, 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中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崇高使命。

上一篇:新课程教法下一篇:应用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