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因素(共11篇)
艺术因素 篇1
摘要:尚德义先生在花腔艺术歌曲领域的探索, 为挖掘我国花腔演唱技术的潜力和发展我国花腔女高音声型的演唱艺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花腔作品体现了具体的民族性, 表现出中华民族音乐的民族特点, 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表现形式和手法与演奏演唱形式等诸多因素, 构成了其花腔艺术歌曲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
关键词:尚德义,花腔艺术歌曲,民族因素
2 0世纪中期, 我国花腔女高音声型的发展还处于幼年时代, 这一时期我国的花腔女高音在作品选择上几乎是以西洋歌剧为主, 因为我国在创作花腔歌曲这一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尚德义先生根据我国女高音的声型特点进行潜心研究, 创作出许多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花腔艺术歌曲, 结束了中国花腔女高音只能演唱外国作品的时代。
一、中西合璧的花腔演唱技法
在中外声乐理论著作中都有对花腔演唱技法的综述, 如:英国的卢齐厄·马南所著的《歌唱艺术手册》中, 对花腔技法的阐述是“断音唱法是花腔风格的一种特色……花腔唱法的另一些特色是装饰音……飞速音阶是由花腔唱法机能的一种变形唱出的”。而赵梅伯先生著的《唱歌的艺术》中则把花腔技法归纳为“捷音唱法、回音、震音、倚音、琶音、跳音及其他 (叹音、泣音、笑音和惊愕声) 等”。通过对中西方花腔技法界定上的分析和比较, 我们不难看出, 中西方声乐理论家对花腔技法的解释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具体技术运用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我国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中, 本来就存在着许多花腔的因素, 因此尚德义先生深入研究京剧、评剧、汉剧以及说唱音乐中较宽的音域和华丽的唱腔, 细致入微的分析我国各地民歌的特色元素, 并在此基础上吸收和借鉴西洋花腔的旋法使之民族化, 开拓了中国“花腔”演唱艺术的新景象。
二、花腔作品演唱中的几种平衡
1、音量与声区的平衡
根据我国的地理自然条件特点, 声乐的声区类型高音居多, 对于花腔女高音这一声种来说, 尤以小号抒情花腔女高音和抒情花腔女高音为最。这种声区类型, 一般说来声音较为纤细、明亮, 但音量窄, 声音不宏亮, 表现作品有较大的局限性。如《千年铁树开了花》这首作品音域极其宽广, 音域超过两个八度 (b—d 3) , 因此, 对于演唱者来说必须要做到声区的统一。高声区要有穿透力、轻盈, 跳音要有颗粒感、清脆明亮, 中低声区音量需适中, 保持音色的丰满且富于变化。特别是在演唱华彩乐段时, 需要控制好音量, 把握好尺度, 避免盲目地追求大、响、厚的声音, 否则会造成音不准、位置偏低、音色暗淡无光泽、高音困难尖锐等等。
2、速度与力度的平衡
根据我国花腔女高音的声型特点, 尚德义先生在创作时格外注意速度与力度的平衡搭配。钻研尚德义花腔艺术歌曲曲谱时, 可以看到他尽可能的在乐谱上详细的标记出表情术语, 以便于演唱的精准。歌者若想在谱面标记的基础上进行演唱的“二度创造”, 还必须掌握依照直觉去体会乐曲的速度、力度、格调和情趣等, 方能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风格。如《千年铁树开了花》音乐中有引用东北民歌中“道白”式的说唱成分。歌词“我盼哪, 盼哪”表现叙述者焦急等待的迫切心理, 演唱时应用中强力度和稍暗的音色, 把握好力度和速度的搭配, 声音应明亮靠前, 力度逐渐加强, 表现出兴奋、激动的心情。
3、音色与情感的平衡
尚德义先生的每一首花腔艺术歌曲都是他真实情感的凝结, 因此, 在演唱时一定要把握情感和音色的平衡度, 防止过犹不及。如《有位先生最会笑》是一首具有幽默风格的讽刺歌曲, 在表达嘲讽时嗓音应具有金属性。《有个姑娘像朵花》 (志同词) 这首带有大量花腔乐句的作品表达了对当代青年人华而不实的讽刺, 花腔乐段的音色也需略带尖锐和断续。故此, 在演唱中需对音色进行一些调整和变化, 才能提高声音的控制能力及情感的融入。演唱《七月的草原》这首具有西部风格的花腔作品时, 长音要宽广流畅, 表现出自信豪迈, 跳音要轻巧、柔和, 表现出欢乐愉快的心情。在多种音色的带动下, 实现旋律与音色及情感之间的转化, 进而表达出草原人民内心的各种情感色彩。
三、中西花腔演唱技巧上的互补
尚德义花腔作品大部分来源于生活中的点滴积累, 因此, 在艺术上、唱功上、语言上, 都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品质, 突出了我国声乐的演唱特点。他的花腔作品从民歌、说唱、戏曲入手, 并借鉴西洋美声唱法中“花腔”的演唱技巧, 让广大听众体验出中华民族的艺术趣味、气质和修养, 使我国的花腔艺术歌曲在演唱技术、语言特点、风格特征上自成一派。他以其独树一帜的创作手法打破了中西花腔在唱法上的矛盾性, 使西洋花腔唱法与我国本土民族风格的花腔唱法相结合, 并凸显出音乐文化融汇下的新视角。
1、语言特点及咬字方法的互补
尚德义的花腔作品体现了汉语的语音特点及咬字习惯, 注重语音的韵律, 强调咬字的喷口以及由字头、字颈出声, 字符引长, 字尾收声构成的全过程, 并运用多样化的吐字方法来体现其韵味。不同的元音变化在字的色调和特性上得到呈现, 听众的注意力更多的被字音、语音之美所吸引。因此在演唱时要求歌者了解中西方语言和咬字的差异和共性:在追求美声唱法声音形象的前提下, 打破中国传统的咬字方法, 在声音训练上结合美声唱法咬字的特点, 即“先立腔”;其次, 在共鸣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安放中国字, 即“后立字”, 形成一定意义上的“腔领字行, 字随腔走”。这样就不会因为语言特点的不同而造成咬字不清, 吐字含糊, 表意不明等现象。这种本着“洋为中用”的原则, 激发了人们对中西花腔在唱法互补上的研究, 从而解答了由唱法的不同给歌者带来的困惑。
2、具体演唱技巧的互补
在这里笔者运用“连音”和“装饰音”这两个技巧, 来分析中西花腔艺术歌曲演唱技巧中的互补。在西洋花腔作品中, 旋律基础是建立在多个连续音符组成的“动机”上, 而且语言也是多音节组成。在我国, 花腔的旋律基础大部分建立在单音上, 在一定程度上与“方块”的中国字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在演绎作品时, 对连音的运用会因作品写作风格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和互补, 尤其是在民族风格较浓郁的花腔作品就存在这种互补现象。如果在演唱民族性风格较强的作品时, 完全采用西方的连音概念来演唱具有民族风味的花腔艺术歌曲, 必将出现“洋味儿”。装饰音是体现风格的重要环节, 它的演唱因时代、个人而有所不同, 体现了风格的时代性和独特性。与西洋花腔技法中的颤音、波音、回音、琶音、倚音、震音等装饰音相比较, 我国花腔技法中的装饰音又增加了直音、滑音、摇音、舌尖颤音等形式。尚德义花腔作品中的装饰音糅合了戏曲、民歌等多种元素, 并使之与西洋花腔技巧的装饰音相结合, 使作品风格真正的体现出其“民族因素”。这也印证了尚先生自己所说的, 他的花腔艺术歌曲没有严格的唱法界限, 而是在多种唱法的优势互补势态下, 继续弘扬和发展我国的声乐艺术。
四、尚德义花腔艺术歌曲演唱中的“民族因素”特征
自2 0世纪6 0年代以来, 尚德义先生根据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花腔因素以及我国花腔女高音的声型特点, 对西洋花腔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和继承, 使“花腔”这束异国之花在我国的沃土上生根发芽, 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他创作的花腔艺术歌曲, 在演唱中带有明显的民族气质。在融会西洋“花腔”演唱技巧的过程中, 表现出“浊用”、“借用”、“巧用”三种不同的思路。“浊用”是他以从未有的创作风格为基础, 实际上并未使用各种技术结合的一种思路。“借用”是融会中西唱法的另一种思路。指演唱时借用美声唱法中的花腔演唱技巧, 注意探索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结合的各种可能性。“巧用”即巧妙融会之意。摆脱了对现有或现成的花腔技巧的依赖, 独创出具有中国风味的花腔艺术歌曲。因此, 在演唱尚德义花腔艺术歌曲时要注意对民族气质和风格的把握, 既要尊重、吸收和借鉴西洋花腔歌曲中所惯用的技巧和风格, 又要融汇我国传统戏曲、民歌等演唱形式中的唱法和技巧, 结合我国的语言特点来唱好本民族的艺术歌曲, 才可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苏]H.K.那查连科编著汪启璋译.歌唱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
[2].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外国音乐词典》[Z].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8
[3].赵伯梅.唱歌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
[4].管谨义.西方声乐艺术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
[5].樊霄英.尚德义花腔艺术歌曲创作与演唱分析[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艺术因素 篇2
摘要:近年来艺术类院校以及普通高等院校艺术类本科学生的大学英语课堂到课率低这一问题日趋显著,越来越受到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的重视。此文作者结合多年艺术类本科大学英语教学经验,主要分析能够影响艺术本科学生大学英语课堂到课率低的具体因素。
关键词:到课率;艺术本科;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C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128-2
0 引言
大学英语作为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公共课,受到广大本科生普遍认可和重视。但如摄影、播音、表演、广告等艺术专业学生,经常忽视此门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上课配合度不高;课堂纪律不好;到课率低;以及迟到早退。而其中到课率低的问题应加倍重视,因为这关乎学生一种极端化行为――根本不来上课,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对于“到课率”的理解,每个学校基本相同,即来上课的学生数与班级总学生数的比值,而到课率低,说明每次课旷课的学生较多。每个院校对于到课率等级的衡量标准恐怕多有不同,作者本人所在院校的标准即大于等于95%是优秀,小于等于75%是不合格。那么到底有哪些因素能够影响艺术类本科学生大学英语课堂的到课率,或者说学生们旷课的起因有哪些,以下将做具体分析。
影响其大学英语到课率的主体因素有三个方面:
一是英语老师;
二是学生自己;
三是管理学生本专业各班的辅导员。
由于大学英语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方法与高中英语存在巨大差异,故突显了大学生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重应用轻应试”等学习目的的重要性。因此,上述能够影响大学英语课堂到课率的三个因素中,学生自身这一因素所占的比重应该大于其他两方。若再具体化,还可分为以下四点因素:
第一,英语教师的授课方法及驾驭课堂能力;
第二,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三,学生已经养成的英语学习习惯及个人偏好;
第四,学生本院系辅导员的管理及与学生的沟通。
这四点因素共同影响着学生英语课堂到课率高低。
英语教师的授课方法及驾驭课堂的能力
英语课堂上学生到课率的高低,是反映该英语教师的授课方法是否受学生认可,以及该教师是否有足够能力驾驭课堂的一项重要指标。相反地,如果学生认可该教师上的课,服从该教师的课堂管理,对提高到课率必有帮助,但并非以上两者互为绝对条件,因为毕竟还有其他各项因素影响着到课率的浮动效果。
首先,英语教师的授课方法应该灵活新颖,紧跟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学生普遍更愿意听风趣幽默的老师讲课,授课中多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及社会热门话题,更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
其次,教学中教师若灵活地组织课堂活动,并结合学生艺术专业去开展,会更容易提高学生的配合度。比如摄影专业的学生,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英语指令操作摄影器材;演练棚内及外景拍摄时与模特及同事沟通所用到的简单的英语对话等形式都可以让学生融入到英语课堂中来。
最后,至于驾驭课堂的能力,是指教师是否能够有清晰的思路安排课堂教学;是否有足够的经验应对课堂上突发的状况;是否有魄力带领学生探索更广的知识领域;甚至是否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的崇拜和喜爱。
做到上述几点的教师,会让来听你课的学生注意力更集中,也会通过口口相传,吸引部分不来上课的学生,尤其会使得那些因为觉得英语课枯燥无趣,不能学为所用的学生看法改观。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一点的实现同样与任课老师的努力密切相关。由于艺术专业学生高考前要用上几年的时间研修艺术课程,会相对忽视文化课的学习,导致他们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大学的英语课程中,常常听不懂,久而久之,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结合上一点所述,教师能够组织出魅力四射的课堂,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自然高涨,自然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此外,教师需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只有课堂管理不松散,学生的学风才会更严谨。多数艺术生天性活泼闲散,洒脱奔放不拘泥于程式的思想更有助于培养出丰富的艺术灵感,并有利于其专业研习甚至是将来的艺术创作,即便是中规中矩的艺术专业学生,也会在提高艺术修养的过程中,不断解放自己的天性,而“解放”,“跳脱”,“宣泄”这类行为本身就与甘愿约束于传统的制度准则相悖,所以会产生艺术专业学生忽视考勤制度,不受课堂管教的现象。
因此,任课教师应更加严格要求学生出勤,赏罚分明。立“信”,让学生认可并敬佩老师的教学甚至是人格,更应立“威”,强化约束学生那些可能连自己都没有认识到的散漫作风。帮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后,会使他们今后的人生都受益匪浅。学生已经养成的英语学习习惯及个人偏好
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基本观念及分辨是非的能力。家庭教育及中小学教育的影响及熏陶,令他们养成基本的性格及目标意识。虽然一个人的性格可以通过社会的磨练所改变,但是其基本秉性:如自制随性,积极消极,自信自卑,以自我为中心等都是难以改变的。有些学生不尊重别人,不约束自己的言行,凭自己的意愿做事,过度强调自己的偏好;而有些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应该付出哪些努力,自然不是他人能够轻易影响的。就英语学习来说,有的学生明确自己要出国深造;有的学生立志要做中英双语播音员;有的学生上大学心态消极,浑噩度日;有的学生娇生惯养,下雨肚饿小病小痛都能成为其旷课理由。师长当然也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及鼓励,但是克服自身性格缺陷,若不拿出自己的决心及坚持,是无法达到满意效果的。学生本院系辅导员的管理及与学生的沟通
大学学习生活中,辅导员担负着管理学生生活,督促学生学习的责任。辅导员若能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是心理状况,会提前发现很多问题。而主动跟学生沟通,了解学生需求,会将许多不良现象扼杀在萌芽之中。比如本人所带学生中一个专业的辅导员经常站在教室门口清点人数,不来的打电话叫来为止,那个班到课率会明显高一些;另一个专业有一个班本人接手两个学期,一次都没见过辅导员的身影,好多学生都不知道辅导员的名字,一些学校的重要通知学生也是先从其班级知晓而不通过自己的辅导员,导致学生没有归属感,觉得自己不被重视,更严重者产生厌学情绪。由此可见,院系辅导员对本班学生的督促及班级的管理绝对也是影响到课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虽然通过发挥本职作用使到课率提高的显著程度只能达到50%(见图1),但是我们可以在课堂内外多去引导学生,融入德育,尽量去改变学生的既定偏好及习惯,并与辅导员积极沟通配合,尽量让效果显著程度的比率大于50%,这样更有助于改善艺术本科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图1 教师对到艺术本科大学英语到课率影响效果比例图]
参考文献
艺术因素 篇3
摘要大众艺术体操属于技能主导类的体育运动项目,具有美育、健身、健美、塑性等价值,但就高校的开展情况而言,大众艺术体操的发展明显滞后。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内容分析法对普通高校大众健美操和形体课程进行研究,从项目动作特点、教学内容、教师队伍、学生对于大众艺术体操项目认知以及社会关注度五方面分析高校大众艺术体操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高校大众艺术体操发展滞后因素分析
一、动作具有一定难度
首先大众艺术体操是以自然性和韵律性动作为基础的有节奏的运动。自然性是指按照人体运动的自然法则所进行的运动,如人体运动时的每个动作都有它的起点和终点,身体的中部是主要部位,从胸、腰的中线开始发力,由它牵动上肢和下肢,将力传递到肢体的远端[1],身体动作要求自然、流畅、优美。其次艺术体操必须合理地运用轻器械。轻器械作为人体的延长,在运动中要求身体动作与器械紧密结合,因此对于练习者的协调性、空间感知觉、小肌肉群肌肉的敏感度和准确性要求较高。此外艺术体操以跳步、转体、平衡、柔韧和波浪为四类基本技术动作,而大众艺术体操多以摆动、绕环、波浪、步伐等基本动作为主,这对于练习者的身体素质柔韧、平衡性、协调性都有一定的要求。
大众健美操以健美为主题,有效地活动身体各部位、各关节、舒展全身肌肉,每一部位的练习都有其不同的目的[2]。大众健美操是典型的有氧运动,强度小,密度大,且在课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控制运动量。大众健美操的编排基本都是对称动作、难度小,学习难度低,适合各种人群。此外健美操热情奔放、强劲有力、节奏明快、积极向上,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相对的,形体课程主要以塑形为主要目的,追求形体美,形体的练习内容都是基础的体位、肢体的动作以矫正练习者坐、立、行、卧的不良姿势,培养学生的气质美,形态美,深受女大学生的青睐。
二、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创新
大众艺术体操种类繁多,形式丰富多彩,包括绳操、圈操、球操、棒操、带操、纱巾操、扇操、小旗操、徒手操、垫上操、集体舞等等。但是就目前高校的开展情况来看,对大众艺术体操的认识不够准确,太局限于场地和器械忽略徒手,纱巾扇子等类型。这反映大众艺术体操的教学内容太过陈旧,没有推陈出新不能很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高校大众艺术体操的教学内容大多为老师自己编排,并没有固定的等级套路,这不仅对艺术体操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增加了教学的难度。研究还表明高校艺术体操的教材容量和实用性不高,针对性不强。
相比与艺术体操,大众健美操有1-6级规定的套路,且每隔几年就有更新,如今健美操更是向着“边缘化”发展,与搏击操、跆拳道、街舞等相融合,取其精华。作为普通高校的选修课,大众健美操教学内容相对丰富,学生学习选择性大,能循序渐进。而形体练习的动作都离不开基本的形体和形态训练,动作简单且与舞蹈、瑜伽、太极等等相融合,因此形式和内容也丰富多彩,针对性较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李慧林(1991)曾指出艺术体操随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习者的身体素质和完成能力及表现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使很多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因而,学习热情急剧下降,教学效果大受影响,同时也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情绪,使课堂平平淡淡,没有生气[3]。而这样的情况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大众艺术体操需要更广泛、更灵活、更简单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队伍亟待扩张
统计表明,在普通高校中有大众艺术体操教师的学校有41.67%,其中从体育院系艺术体操专选毕业的二级运动员占33.33%、三级运动员占41.67%.还有25%的学校是接到大众艺术体操比赛任务后临时委派有一定文艺爱好或相关专业(如音乐、舞蹈专业)的老师来替代[4]。数据表明,高校艺术体操教师匮乏,且教师专业能力普遍较低。
而就普通高校而言,大众健美操和形体教师的来源相对广泛。普通高校普修课对大众健美操和形体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较低,非专业运动员出身的教师也能较好地完成教学,如今已有很多高校从当地健身房、舞蹈学院外聘健美操以及形体教师。
四、学生对于大众艺术体操项目的认知偏差
高校大学生对于大众艺术体操的认知存在偏差和不足,很多人混淆了大众艺术体操与竞技艺术体操的概念。大众艺术体操相比较于大众健美操和形体课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大众艺术体操的动作难度低,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不高,而且学习的内容和场地都比较灵活,形式也丰富多彩,与竞技艺术体操有很大的区别。但女大学生普遍反映觉得大众艺术体操难,尤其是有器械,可能看起来有意思,很美,但表示对自己来说有点难,不会选修大众艺术体操。这些问题不仅反映了学生对大众艺术体操的认知偏差和不足,同时也反映了高校领导和艺术体操教师对大众艺术体操认知不足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五、社会关注度低
历史证明,社会关注度能直接影响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书籍、教材、出镜率、比赛、表演等等都能对一个运动项目发展和普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传媒对于健美操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王梅(2002)也指出大众健美操俱乐部、健身中心是其发展的辐射源,并很好的利用“表演效应”、“比赛效应”,增大了对健美操的宣传普及力度。
随着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艺术体操队获得银牌后,艺术体操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如今社会对艺术体操的关注度依然不高。市面上有关大众艺术体操的书籍和教材匮乏,现在,有超过半数的学校采用了全国统编教材,其它几种教材形式也均有使用,但所占比例之和不超过统编教材。而且不同的教材可能其侧重点不同,这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各校对艺术体操的内容选择就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导致有些学校不能很好的对艺术体操进行推广和被学生接受[5]。除此之外,媒体对艺术体操的关注度较低,网上可用的大众艺术体操教学视频也比较少,而学校和社会对于艺术体操的表演需求也明显少于健美操和啦啦操等。
六、结论
高校大众艺术体操发展滞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众艺术体操与大众健美操和形体课相比,动作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教师队伍亟待扩张;学生对大众艺术体操的认知存在偏差;社会关注度低等等。高校大众艺术体操还需要克服各种制约因素才能走上一个健康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 大众艺术体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 沈芝萍.对健美操与艺术体操运动项目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2.9.6.
[3]李惠林.从调查数据看高校艺术体操教学现状[J].北京高校体育.1991.
[4] 张巧,刘烜华,邓奎.普通高校大众艺术体操开展现状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1.
浅谈艺术作品的情感因素 篇4
艺术作品的情感内涵, 是艺术家独特的情感表现, 也是对生活对人生的用心体验。它是画者在精神与艺术追求的结果, 是涵养和心态的流露, 如果只是表面的感受一下生活而没有去用心的体验生活, 那样作品本身就是苍白无力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对我们而言, 贯穿人一生的生命轨迹, 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研究与琢磨与心灵感悟的结果, 并感受到生活的本质。这是返璞归真以后的艺术真实。如明清的八大山人朱耷, 在生活上经历了大起大落, 由皇家贵胄到流落街头癫僧, 这样的生活体验势必对他的艺术创作造成了巨大影响, 在他的作品里不像其他画家那样直抒胸臆, 而是通过他那晦涩难懂的题画诗和奇奇怪怪的变形画来表现出内心不满与愤恨, 如《古梅图》虬根外露, 不画坡土暗含国土被清所掠, 而作为明宗子孙的朱耷在他的作品里不仅表达了国破家亡悲愤也表达了他复国无望的悲苦心境。也使生活在苦难中的朱耷, 作品含有一种独特的情感分外感人, 直逼人的内心灵魂。
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纯粹而精神化。在艺术创作中, 艺术家用自己的思想灵魂与精神感悟, 创作出一个又一个艺术作品, 无一不是独特生活的感悟和思想上的高度升华。这是个性而独立的, 有别于工厂性机械的生产, 和人云亦云的陈述。甚至对于艺术家本人来说这就是生活全部的, 来不得半点虚假与欺骗, 有着原始的情感与执着。正如我们看原始艺术, 它所表现的情绪是狭隘的、粗犷的, 但原始社会这个时期的艺术是质朴的, 是原始人心灵与原始情感的真实表露。快乐、生气、奔跑、奔放的形象体现了原始人所具有的原始的激情。原始艺术所表达的这种形式简洁而粗犷的艺术技巧正是是其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可以这样说, 生活的体验与原始的情感证明了艺术不仅是真诚的游戏, 它也有审美的价值与情感。
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 而又高于生活, 结合着以往的历史文化的种种因素, 这种对生活深刻体验往往就是艺术作品成败的关键。而艺术家天生具有敏感而又深刻性格, 为了追求人生的意义、精神的自由, 就必须增强自己的感觉所能达到的最大范围, 感受对象给自己带来的激动、感悟人生, 观察这个世界与自己所产生的关系, 以至于在作品中能表现出艺术家自己的所有想法和全部观点。从上文的原始艺术再到八大山人的绘画, 这是一个纯粹的、有着独特内涵的精神之大境界。艺术家们用其精神、理想、情绪、感觉、意志, 贯注到万事万物里面, 并将其深化出独特的精神内涵。
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与艺术语言有关。艺术家在表达情感时是通过艺术语言来实现的。在艺术创作中, 除了进行了生活体验, 也必须考虑其作品中艺术语言的表现方法。只有通过成熟的、熟练的艺术语言, 把自己的艺术作品呈现给观者, 使观者与作品产生思想感受的交流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想法。而在绘画艺术中, 具体处理画面的过程中, 所呈现出来的各种因素, 如画面的色彩、气韵、构图、虚实、笔触、方圆、大小、效果等也表现了艺术家的独特而强烈的情感。这种独特的情感表达在画面上是否充分取决于艺术家在当时心态和对生活、对艺术的理解与把握。如果没有对生活进行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和对人生对生命的切身体验, 而仅仅靠听闻与想像所臆造出来的作品不可能是, 也绝不是好的艺术作品。
夏加尔, 一个有着真挚感情与信仰的现代艺术家, 在他的绘画中不仅带有强烈的宗教意义, 并且给观者以愉快的视觉感受, 他运用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准确生动的表达了他的内心情感世界。夏加尔的绘画语言可以说是综合性的, 且具有更大的自由性。他作品的构图是独特的S形构图, 如《战争》。在夏加尔的绘画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到其生活的经历和思想感情的真实体现, 如《飞在空中的雪橇》, 不仅描绘了具有宗教含义的形体与和谐而强烈的色彩的同时, 也在画面肌理, 绘画线条等等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他的绘画作品中运用了这种适合自己经历、信仰的绘画语言, 并结合了自己的情感, 而形成的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说, 要想产生令人满意的艺术作品, 除了真实的体验生活, 有着强烈的创造精神, 艺术家还需琢磨与研究出自己所需要的艺术语言, 并从人生的轨迹与生命的体验中发现艺术真正意义, 这样才能创造出纯粹的感人的具有特点作品。
艺术不是对人生的幻想和取悦他人的工具, 而是对世界万物的真相的体现, 启示着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艺术的庄严, 艺术的使命, 它所表现的世界是真实而具体的。对生命的体验和艺术创作时的精神意志, 使绘画语言保持其特有的纯粹性, 也是艺术作品情感表达的重要条件。
艺术的情感体现了艺术品位的高低, 是艺术家超凡脱俗的心境的映像。艺术家情动于衷的投入作品, 使其产生出一种宁静而自然、洒脱而自由、超凡脱俗的精神语境。这种语境, 使灵魂纯净而洒脱, 是一种自然、人生、大地在心灵上的交相呼应。艺术的情感是艺术家的心灵与灵感进行碰撞而产生的独特的艺术感受。如但丁的《神曲》与荷马的长诗就是大自然、人生与天地心灵之间的默契, 而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则是对灵魂的深刻冲击。艺术情感体现出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情感诉求并超越这种情感界限, 是人类自由的思想的升华与沉淀。
艺术作品中饱含着艺术家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 并使其融入在自己的创作中, 使作品呈现强烈的内在的生命力量, 并强化了艺术家内心感受, 使作品产生向外的张力, 并与自然形成一种奇妙的和谐。生命意义与精神力量一直是艺术家在创作时所追求的理想。这种理想也是艺术家内心灵魂的境界;是艺术家的心灵与生活的一种对话;是人们在远离尘世喧嚣的意境中对内在精神的追逐。艺术作品的情绪表达所形成的情境是人类生活的画卷与人类的思想感情相一致的。艺术家用全部的意志去阐述这个世界, 使心灵与自然天地之间的相呼相应。
曾经哲人苏格拉底与雕刻家克莱尔有过这样的讨论, 当时克莱尔说“美”是基于数与量的比例时, 这位哲学家怀疑的问, 艺术的首要任务恐怕还是表现心灵吧。苏格拉底希望知道如何才能将这种窈窕的、有趣的、温柔的、可爱的心灵神韵表现出来, 他重视的是艺术所表达出的精神内涵。艺术家只有以自己的方式去
色彩美学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价值体现
陈泽 (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广西北海536000)
摘要:色彩除了能给人带来视觉与精神的愉悦外, 还肩负着引导大众审美能力提高的精神文化使命。书籍封面设计中的色彩运用与美学特征体现离不开大众审美的判断, 但是书籍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 既然是商品就要去接受市场的检验, 体现其商业的价值。书籍封面作为与消费者沟通的第一印象, 除了要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外还要具备其商业的价值。
关键字:色彩美学;文化价值;商业价值
色彩美是书籍封面设计中引人注目的主要艺术语言之一, 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 它不仅可以起到美化书籍版面、表现书籍内容的作用外, 还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 提升书籍的文化品位, 体现其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重要意义。
(一) 色彩美学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文化价值体现
书籍是知识传递的载体, 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色彩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体现着价值。色彩除了能给人带来视觉与精神的愉悦外, 还肩负着引导大众审美能力提高的精神文化使命。书籍封面设计中的色彩运用与美学特征体现离不开大众审美的判断, 美的色彩关系可以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为书籍封面带来了鲜明的审美特征和高雅的文化品位, 体现着书籍或是民族的、或是时代的、或是艺术的等文化性符号, 这些符号配合着书籍封面设计中的视觉元素构成书籍的文化价值, 极大的提高了书籍艺术的层次。
另外色彩还是世界通用的语言, 具备普遍性和国际性。通过色彩无边界的传播能力可以拉近世界文化的交流, 尤其是现代社会已经步入到了网络时代, 网络文化的兴盛弥补了异域文化的隔阂, 拉近了世界间的距离。色彩是文化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对于世界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现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 文化、艺术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更要彰显出本民族的文化特征, 展现民族文化的魅力。
书籍装帧设计作为与文化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 必定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走向成熟。色彩是精神文化的体现, 是书籍封面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 它承载着表现美、传播美的重要使命, 对大众审美素质的培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色彩在体现文化价值中作用深远。
(二) 色彩美学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商业价值体现
美学价值属于艺术的范畴, 商业价值属于经济的范畴可以说他们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联系, 甚至有时二者是对立的, 但是设计却是在体现美学原理的同时又要考虑其经济价值, 可以说设计完美的把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书籍设计虽然是精神文明的代表, 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 既然是商品就要去接受市场的检验, 体现其商业的价
体会观察自然生活, 用严肃而专注的态度对待自然生活, 才能体验到心灵的内涵与人生的意义;只有抛开欲望与私利, 抛开虚荣与迎合, 才能用艺术作品来呈现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并把其作为自己的艺术理想。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有着独立而自由的精神, 只有这样, 才能创造出真正的感人的艺术作品, 才能对人类历史文化艺术产生影响, 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长河里, 艺术作品始终并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充实并提高了我们的情感生活, 它是人们都可以表达的值。在市场经济中, 外观的好坏与否在商品的销售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书籍封面作为与消费者沟通的第一印象, 除了要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外还要具备其商业的价值。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人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品位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书籍封面的好看与否无疑成为评定书籍优劣的标准。一本畅销的好书除了内容精彩外, 它的色彩设计也要能够打动人心。在品种繁多的图书市场中, 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 怎样能让书籍脱颖而出与其他图书籍相区别, 从而达到销售的目的是书籍封面设计的首要任务, 是体现商业价值的关键。色彩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是不容忽视的。当你被某种色彩关系吸引的时候就会刺激到购买的欲望, 从而达到销售的目的, 这就是色彩的魅力。书籍的种类非常广泛, 不同种类的书籍对于品质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别。精装书籍由于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所以在装帧的工艺与色彩的选择、印刷上也要求具有极高的精准性。相反一些快消类书籍如, 杂志、宣传册等由于具有快速获取信息看完既扔的特点所以为了节约成本, 在纸张、色彩的选择与印刷上都会比较粗略。这也是符合商业价值规律的做法。但是如果没有处理好书籍设计中的各中关系, 不能巧妙的运用色彩的视觉效果就算装帧再精致的书籍也会在书海中被淹没。
另外体现色彩的商业价值还与潮流动向有着密切的关联。服装中有流行色之说, 在书籍设计中同样有流行因素的存在。设计师在进行封面色彩设计时一定要关注流行动向。试想一本刚刚出版的书籍却配上了陈旧过时的颜色, 会让人直接觉得是一本旧书而被市场淘汰。所以在商业价值的体现中色彩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漂亮的封面色彩关系可以提升书籍的整体美感, 增加书籍的设计附加值并足可以成为商品销售中的一大卖点。
综上所诉, 在书籍封面设计中合理的运用色彩的美学原理至关重要。设计师可以通过色彩来把握消费者的视觉心理特点, 把书籍封面色彩的视觉效果展现到最佳状态, 使其呈现出个性鲜明、生动的生命力。从而体现其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提高大众的文化品位, 刺激读者的购买欲望, 使色彩美学在书籍封面设计中发挥更大的效应。
参考文献:
[1]《色彩的魔力》作者:贡小秋河北美术出版社
[2]《封面设计与色彩运用》作者:黄爽亮广西人民出版社[3]杨春时《美学》, 高等教育出版
作者简介:
陈泽, 出生年月:1982年7月, 汉族, 籍贯:吉林省辉南县, 工作单位: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 职称:讲师, 职务:教师, 学位:硕士在读。
语言, 推动了整个人类历史文化艺术的进步, 而艺术家也正是用艺术作品叙述着这个世界的真实而自然的一面, 创造着另一种人类文明。
摘要:本文讨论了艺术情感来源于艺术家的生活, 艺术生活的纯粹形成了艺术家的独特的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完全是其艺术情感的体现,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 进而阐述了艺术情感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艺术作品,情感内涵,精神世界,艺术语言
参考文献
[1]段杰著, 《外国艺术论集》.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8
[2]樊锦诗著, 《创作》.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3
影响环境艺术设计的因素的分析 篇5
环境艺术设计(Environment Design)的内涵具有双重性,它可以分为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物质形态主要是指构成环境景观的物质要素,而这些物质要素按不同的材质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诸如各式各样各样的建筑等等。而意识形态主要是指影响指导人们行为的精神因素,它更侧重的是无形的精神方面的因素,如:审美观念、民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
环境艺术设计本身体现的就是这两种属性,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是息息相关的,共同构成了艺术设计本身。环境设计各要素间的关系犹如生物学上生物群落的共生链,维系着自然万物的萌发,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通常我们所见到的环境艺术设计是动静结合的,静中体现了一种动态的美,这种状态恰恰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追求的目标,其任务在于设计出最优化的“人类——环境系统”,这个系统将展现人类与环境的共存,人类与环境在新的高层次的平衡和发展。此外,环境艺术设计同时也体现了一种高度的审美价值,它是设计者的情感、意识、审美、智慧相结合、相统一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环境艺术设计体现了实用性和审美两方面的特点,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因此说,环境艺术设计是连接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桥梁,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影响环境艺术设计的因素分析
1. 丰厚的知识储备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集技术和创造为一体的学科,技术手段是进行艺术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这是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关键所在。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包括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设计、水景假山景观设计、室内陈设设计、家具设计、环境照明设计、庭园设计等内容,由此可见,环境艺术设计对建筑设计等方面有很大的联系,只有掌握了建筑学的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够设计出合适的作品,得到大家的认可。另外由于物质形态在环境艺术本身中占据了基础的地位,如果没有合理的设计,即使有更为精彩的外形,也是不成功的设计,因此丰厚的知识储备是至关重要的。
2. 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环境艺术设计归根到底是一种创造,它是由设计者通过艰辛的脑力劳动创造出来的,因而具有独创性。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的伟大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作为建筑行业的重要分支,由于需要很精密的核算,同时需要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双重特性,在合理的设计和绘图上要求紧密了,还需要更多的来自于美感方面的设计,因此充分地培养设计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构建出好的艺术作品是至为关键的,是决定设计作品本身的成败的关键所在。这是影响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因素,是对艺术作品的升华,能够直接将最原始的设计转化成一种富有生命和美感的艺术作品。
3. 审美和认识的双重影响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存在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设计者的审美和认识的双重影响,环境艺术设计本身是一种美的创造,审美的倾向来源于设计者对美的认知,所以说审美和认识在很大的程度上讲是分不开的。审美是认识的必然结果,对于美的认识倾向是审美的基本前提。对于设计者来说,要格外地重视这两方面的协调,首先要加强对于美的认识,进行审美的熏陶,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审美的意识充分地融入自己的脑髓,在具体的设计和实践中将审美观不自觉地应用到自己的环境艺术设计之中去,只有如此才能够设计出好的作品。
环境艺术设计在实际中的实践要求
1. 对设计者知识技能的要求较高
对于环境设计中技能的学习,需要两方面的提高。首先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于建筑力学、设计基础等基础课程要学好,扎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将最基础的知识学习到位,加强练习;其次,还要广泛地依靠信息技术水平,学会运用各样的软件来进行应用,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例如CORELDRAW的高级操作与技艺,CORELDRAW中妙用及印刷技术、PHOTOSHOP的研究和使用,进行必要的图像设计与制作;掌握3DMAX各项基础知识,学会三维图的效果设计与制作、建模、材质、灯光、场景、渲染、后期处理技巧;另外要学习AutoCAD,掌握施工图的识别、创建技能。
2. 需要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各方面的能力
对于一个设计者来说,培养想象力的方法有很多,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空间想象力的培养,通过观看具体的建筑模型来增强设计者在实际设计中的想象力;另外还可以自己动手,通过不断地构建小模型,在实际的操作中来加深和增强自己对于建筑的理解和思考,只有如此才能具有空间想象力;另外思维清晰、动手能力强很重要,是进行设计的关键;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较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富有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环境整体意识和综合的审美素质,掌握系统设计的法与技能,具有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表达的能力。掌握室内空间造型、界面装修设计、陈设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等等。
3. 在实践中磨砺自己对于设计的创造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想设计出好的环境艺术作品,就要多进行社会实践,在具体的实践和观察中对建筑本身有更为清晰的认识。由于设计本身就要同时考虑到材质肌理、空间体型、光影色彩、比例尺度等造型因素的影响,如果仅仅有具体的设计而忽视了其他的因素,很难做到设计本身的艺术性。因此说,要深入到实践之中去,通过观察具体的建筑设计实物,能够大大地丰富设计者的视野和见闻,让设计者能够在实际的设计中更多地融入外界的社会因素,这实际上是一种超越了建筑本身学习的一种磨练,也是设计的升华。所以,只有多进行设计的观摩,多参与社会实践,才能够增强设计者的见闻和设计水平,让设计者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展厅设计中的艺术因素 篇6
科技时代的风暴兴起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消费方式都已经发生了暴风雨式的转变。与此同时,科技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挑战。对展厅设计而言,由于自身肩负的使命不同,彼此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1 展厅设计与空间
展示空间综合了平面空间、立体空间以及时间等元素。主要包括:实体空间、虚拟空间以及感知空间。巧妙的安排空间的序列关系和有目的地制造矛盾空间都是展厅设计中常用的空间艺术手段,其对事物的陈列效果具有明显的助推作用。
2 展厅设计与文化
在展厅设计当中,一直以来最容易被忽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人,设计师们总是从展厅的外观适用等方面去设计展厅,殊不知不论展厅的大小,内容,环境和主题如何变化,唯一永远不变的它始终是以人为最终目标而设计的,因此,在展厅设计中,最大的艺术因素便是人的因素。试想一下,我们向回族人民展示猪肉,或是向西藏人民展示蒙古包,那该是一件多么荒唐的事。这里想要说明的问题是,在展厅中一定要注重文化的因素,人类的文明来源于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在物质实践活动中必然包含着设计活动,设计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正确运用文化因素往往能出其制胜。
3 展厅设计与生活
有一句大家都知道的老话:“设计改变生活”。的确,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我们的生活都受到设计的不同影响,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生活离不开设计,特别是21世纪的今天,离开设计,我们的生活将难以想象!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设计史,正是这部设计史推动着人类不断前进,没有过去设计的辉煌,就没有今天生活的美好;没有今天我们对设计的继承,就没有人类的明天。包含在设计中的展厅设计与生活同样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
4 展厅设计与社会
在人类对资源的榨取如此严重的今天,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的概念必须被深深扎根于设计师的脑海之中,对于展厅设计师而言更是如此,因为被设计出来的作品是为人类服务的,无可厚非的,设计是一项具有社会性的活动,只有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才能设计出成功的作品,与此相应的,产品才具有安全性,环保性,人文性。
5 展厅设计与科学艺术
科学技术对展厅设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比较一下历史产品与现代产品,我们会发现,每一次人类对科学技术的突破,都能对设计产生深刻的变革,同样的,这些变革有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且,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的为设计师提出新的课题。所以,展厅设计师必须具有科学前瞻性,否则他们设计出来的作品将会迅速过时。
6 展厅设计与绘画
其实,对于每一个设计师而言,绘画都是基础,不论你设计的是什么。绘画是我们理解艺术的启蒙师,绘画是我们掌握艺术的敲门砖,绘画是我们领悟艺术的导师。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便是绘画了,画家的灵魂往往会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之中,例如梵高的《向日葵》。绘画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绘画可以带给设计师设计灵感,很多展厅就是专门为绘画作品而设计的,这不得不说明,在展厅设计中大胆加入绘画的元素是非常必要的。
7 展厅设计与摄影
摄影是近代社会的产物,这是它与其他因素最明显的区别,然而,摄影对展厅设计的影响一点也不亚于绘画。摄影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摄影能将事物的美好记录下来,想必,当年发明照相机的科学家,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具有美好愿望的人啊。摄影对于展厅的一个最明显的作用在于它可以让其他设计师借助摄影去参考世界上最伟大的设计。
我们常说,人靠衣装,其实展厅设计就是为我们所要展示的产品设计一件精美的衣裳。虽然产品的核心价值还是其本身内容,但一件好的衣裳或许能成就一件好的产品,至少能成为一块不错的敲门砖。事实上,不管是还没有占有市场的新生型产品,还是已经声名显赫的名牌产品,都很看重这件衣裳,都很看重这块敲门砖。
参考文献
[1]章晴方.现代展示设计的发展趋势.新美术,2010.
[2]尹杨坚.展示设计中的人性化研究.包装工程,2010.
影响舒曼艺术歌曲创作的因素 篇7
艺术歌曲是一种在德国取得辉煌成就的音乐会独唱曲, 根据德国名翻译为歌曲的意思, 一些名人在浪漫主义时期创作的名作作为当时艺术歌曲歌词的主要来源, 其曲调比声乐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表现形式自由, 更加细腻地表现人的情感变化。钢琴伴奏在19世纪的艺术歌曲中是一种最常用的伴奏形式, 其地位也被提高到一个不可或缺的高度。艺术歌曲按照形式分为单曲和套曲两种, 套曲是由多种单曲组合共同讲述一个主题或故事, 作为一部相对较大的套曲其中的单曲多数采用一位诗人的诗歌, 音乐中的贯穿手法采用较多的是由一个主题贯穿, 这样就保证了套曲中的音乐形象的一致性。这些因素的组合构成了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主要特征。
二、影响舒曼艺术歌曲创作的因素
1. 艺术歌曲发展历程的影响。
艺术歌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形式, 其渊源可追溯到西方中世纪以方言为歌词的世俗爱情歌曲。早在11世纪, 随着游吟诗人的崛起, 情歌和叙事歌得到了发展, 随之在12~13世纪产生了德国恋诗歌手 (Minnesinger) , 15~16世纪的名歌手 (Meistersinger) 替代了恋诗歌手的歌曲, 16~17世纪出现的牧歌, 这些都对后来艺术歌曲的创作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德国的艺术歌曲的创始人是哈斯勒和阿贝特, 经过莫扎特、贝多芬, 到了歌曲创作极为繁盛的舒伯特, 他的艺术歌曲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艺术歌曲历时上千年, 在这样漫长的岁月里, 艺术歌曲不断地发展、完善, 到了舒曼生活的时代, 他将长期积聚下来的一切积极因素都运用到艺术歌曲创作中, 将艺术歌曲的创作凝练成一个前人无法可及的地步。
2. 时代背景的影响。
舒曼所处时代的音乐是由古典主义风格转变为浪漫主义风格时期, 其中音乐创作题材多选择以歌德、拜伦、海涅等著名诗人的代表诗歌, 追求个性的解放, 用以歌颂自然之美、反对崇尚理性和体现民族情愫为主要基调, 这些都对舒曼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音乐方面, 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艺术歌曲创作预示了艺术歌曲后来的发展方向, 到了19世纪, 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舒伯特最终确立了这一声乐体裁式, 舒曼在前辈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这种音乐体裁。
3. 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舒曼生于一个殷实的书商家庭, 其父奥古斯特是当地一位有名的书商和出版商, 他还曾翻译过英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拜伦和斯格特的著作, 这对舒曼文学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1828年舒曼到莱比锡学习法学, 在当时莱比锡是全德国的文化中心, 舒曼来到这里仿佛进入知识的海洋, 他认真的翻阅各种文化名著, 积极地研究各种哲学思想, 研究外语历史, 这些经历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和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向莱比锡有名的钢琴教育家弗里德里希·维克学生钢琴。在他学习的各门功课中, 音乐的重要性仍然占了首位。这种对文学和音乐的嗜好和因此而积淀起来的精神修养, 深刻地影响了他以后的音乐创作生活。
4. 舒曼爱情经历的影响。
舒曼的许多作品都是在对克拉拉情感的激发之下产生灵感而创作出来的。克拉拉是注明钢琴家和教师弗里德里奇·维克的女儿, 第一次见到舒曼时克拉拉才9岁, 两人的相熟是在舒曼向维克学习钢琴之后, 两人经过长期的交往, 相互对彼此有了了解, 默契成为恋人, 到克拉拉成人后, 舒曼将他和克拉拉的恋情告诉了维克, 但维克坚决反对他们之间的恋爱关系, 并带着女儿出了国, 出国的日子里, 舒曼眷恋着克拉拉, 克拉拉也不时想着舒曼, 在二人实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 这对年轻人最终以诉诸法律解决。1840年, 舒曼与克拉拉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这一年舒曼共创作了138首艺术歌曲, 占其全部作品的半数, 其中《诗人之恋》与《妇女的爱情与生活》是其中两部声乐套曲代表作。《诗人之恋》是通过音乐将一个诗人对爱情的向往与失恋后的痛苦形象表现出来, 通过音乐及简单的笔法将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妇女的爱情与生活》描述了女性爱情生涯的历程, 显然是诗歌的内容使热恋中的舒曼产生了共鸣。克拉拉也因为被舒曼视作终生的妻子而成为歌中的少女, 这一部为女性而作的作品中, 充满了舒曼精细敏感的浪漫气质。
5. 浪漫主义文学与诗歌的影响。
舒曼生活在浪漫主义时期, 由于家庭文化的熏陶, 幼年时期就对文学和诗歌表现出极浓的兴趣。在幼年时期就曾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以及希腊悲剧有所研究与翻译, 其作品往往与德国文学家的诗篇相通。德国著名诗人的诗歌是他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要源泉。在舒曼的艺术歌曲里, 经常会有海涅、歌德、拜伦、席勒、莎士比亚等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诗。舒曼不仅是一位有丰富浪漫情怀的作曲家与音乐评论家, 而且还是一位拥有敏锐洞察力的文学鉴赏家, 舒曼在选择诗词时是非常认真的, 必须要挑选出自己满意的诗歌作为题材, 在创作时运用丰富多变的表现手法将诗的底蕴展现出来。
摘要:艺术歌曲是以一种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独立的音乐体裁形式存在的。德国艺术歌曲在发展过程中作为一个流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尤其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罗伯特·舒曼, 他在继承古典音乐的基础上, 发展并丰富了德奥艺术歌曲的创作, 把艺术歌曲的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实现了音乐与文学的高度统一, 人声与钢琴伴奏的完美结合。本文通过以下五点, 来论述舒曼的艺术歌曲创作。
关键词:影响,舒曼艺术歌曲,创作因素
参考文献
[1]方之文.舒曼——诗的音乐, 音乐的诗[J].星海音乐学院, 2004, (4) .
[2]沈静.论声乐套曲中得情节性——以舒曼《妇女的爱情与生活》为例[J].学术论坛, 2009, (9) .
[3]刘进军.浅谈德奥艺术歌曲的历史演变和对我们的启示[J].人民音乐, 2003, (9) .
[4]夏小燕.舒曼的声乐逃去《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兼谈舒曼对艺术歌曲传统的继承与发展[J].音乐艺术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 2004, (9) .
[5]韦亦琣.浅析舒曼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J].甘肃高师学报, 2003, (06) .
艺术因素 篇8
一方面过分夸大智力因素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影响, 对幼儿艺术学习进行过度的智力开发。学习艺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幼儿智力, 提高学习成绩, 致使很多人片面地强调艺术教育在智力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教师很少去思考应该怎样去教艺术, 幼儿应该怎样去学艺术, 也很少去思考艺术教育究竟是在什么样的层面上、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挥智力教育功能的。”[1]这样, 一些幼儿园大打艺术开发智能的招牌, 声称可以通过艺术教育实现孩子智力的快速发展。而很多家长也把艺术教育视为开发孩子智力与提高学习成绩的灵丹妙药, 纷纷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幼儿园, 没有考虑到幼儿的情感、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艺术教育培育, 会导致孩子对艺术的冷漠甚至反感, 而教师与家长所期待的艺术与智慧的交融也就不可能出现。因为, 艺术教育开发幼儿智力的程度是有限的, 智力提升所需要的理智、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思维的参与并不是艺术教育能满足的。这种过分渲染智力因素对幼儿艺术教育及艺术教育的影响是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
另一方面则突出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情感、意志、品德等对幼儿学习的作用, 忽略了幼儿依赖智力因素所产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只有当幼儿从动员、强制、灌输的被动地位解放出来, 处于一种对艺术的向往与渴求, 以强烈的兴趣和迫切的期待, 达到融自身的生命内容与艺术审美对象的状态时, 他们才会感到自己进入了一种“自我实现”的境界。而这一切都有赖于非智力因素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影响。目前, 很多家庭和幼儿园都忽视幼儿艺术教育中智力因素的现象, 一是当前幼儿审美教学必须舍弃智力因素的影响。审美是幼儿艺术教学的根本, 失去了审美品格的幼儿艺术教学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幼儿艺术教学。幼儿艺术教学强调审美本质并不是要舍弃智力因素对幼儿艺术教学的促进作用, 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因此, 人们在批判艺术教育中智育化倾向的时候, 切不可把幼儿艺术教育中的智力因素一块舍弃, 抹杀智力因素本应具有的重要作用。二是将幼儿艺术教育的智力因素与一般性智力因素无差别看待。以智力因素中的感知为例, 就会有感知和审美感知的差别。“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整合作出的整体反映。”[2]而“审美感知是客体的审美属性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人脑对客体各个部分的整体性心理反映”。[3]显然, 审美感知源于一般感知, 但又不同于一般感知。因此, 在幼儿艺术教学中, 如果智力因素是以功利性而非审美的方式呈现, 那么带来的后果将是幼儿对审美对象的整体形象和细节感知的忽略。幼儿艺术教育中的智力因素如果不能满足幼儿对艺术美的心理发展需要, 无疑会出现幼儿对艺术学习的偏差。从而失去了幼儿艺术教育中智力因素所蕴含的主体审美探索创新的特点。
要走出以上误区, 就必须正确认识幼儿艺术教育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从认识过程看, 智力因素指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 非智力因素指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从心理现象看, 智力因素指心理过程的一般能力, 非智力因素指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两者是心理现象的不同侧面, 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得以形成和发展, 同时又影响前者。幼儿艺术教育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幼儿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不是彼此孤立的, 而是相互影响、同步发展的。首先, 从幼儿对艺术美形式的把握上看, 智力因素都对主体产生着作用。受过艺术教育的幼儿都能在艺术实践中, 对绘画中的对称均衡感、音乐律动中的韵律感、文学作品中词句与段章结构的和谐完美感等有较好的体现。虽然他们不能为艺术作品进行风格方面的分类, 但他们却能将作品形式审美属性融进自己的艺术实践中, 这说明他们在有意识地感知、注意、记忆与领悟的同时, 也在无意识层面上通过兴趣、情感与艺术作品的多方面属性展开相互作用, 表现了主体在审美、创美中的主动精神。这说明幼儿艺术教育中智力因素产生的显性价值与非智力因素产生的隐性价值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其次, 从幼儿的艺术创造力来看, 它的发展水平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联系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探索儿童艺术创造力的奥秘时曾说到:“2~7期间, 儿童逐步了解并开始掌握周围文化中的各种符号。此刻, 他不仅能够直接了解世界, 而且还能摄取多种符号形式 (尤为突出的语言形式) 并交流其对人和事物的认识……儿童会学着运用各种符号形式, 从手势、整个的肢体运动到绘画、陶泥图像、数字和音乐。五六岁时, 儿童已经不仅能够理解多种多样的符号形式, 他们还能通过各种方式将其进行组合, 令成年人惊叹不已。”[4]可见, 在儿童艺术创造的发展过程中, 正是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发生着极其微妙和复杂的相互作用, 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 共同促进了主体艺术创造力水平的提升。
第二,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 智力因素决定着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 而非智力因素制约着智力因素的发挥。一方面, 没有智力因素的参与, 幼儿艺术活动将无法有效进行, 更无法进行艺术创造, 而非智力因素也无用武之地。只有通过智力因素对主体的积极调动, 艺术活动才能产生实际效果, 起到艺术意识物化的作用。正如托尔斯泰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 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 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 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5]而非智力因素只有依托智力因素的展开, 才能在幼儿艺术活动中转化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从而对幼儿艺术活动起到动力、定向、激励、维持、强化的作用, 使幼儿的艺术才华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发挥。另一方面, 非智力因素也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 同样在幼儿艺术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看到很多成人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要孩子背诗词、每天长时间拉琴、画画, 用心良苦, 然而, 幼儿的学习效果却并不理想。家长的这些手段虽然有助于幼儿艺术认识能力和艺术技能的提高, 但却违背幼儿生理心理特点, 使孩子感到单调乏味, 最后半途而废。究其原因是没有调动和发挥儿童的非智力因素。“马克思曾说哲学家和搬运夫在智力方面没有很大差距。儿童智力也差不多, 幼儿尤其如此。有些幼儿在艺术方面显得很有才华, 不能不归功于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孩子智力的同时, 注意培养了他们各种非智力的个性品质。”[6]可见, 非智力因素始终伴随着智力活动过程, 在它的渗透、配合、参与下, 使智力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并获得成功。
幼儿艺术教育中既有精神活动性质, 又有实践活动性质, 既有内心的体验与构思, 又有外部的传达和表现。从幼儿艺术教育和幼儿艺术实践的层面对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来看, 我们反对过分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对于幼儿艺术教育都同样重要, 它们应是互相依存、彼此渗透的。幼儿应通过一种高级的艺术创造活动, 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汪乃铭, 钱峰.学前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楼必生, 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4][美]霍华德·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5][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影响国内艺术品价格的因素 篇9
1.作品本身的质量, 作品的艺术价值主要是指书画作品本身的艺术品位、艺术质量及其所产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书画艺术品的价值不是作品本身所固有的和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凡·高的画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但在凡·高本人活着的时候, 却没有卖掉一张画。
2.画家的知名度, 从某种角度讲, 画家的艺术水平和艺术地位集中地表现在社会名望上。所谓名望, 指的是名气, 它在字画中的价值至关重要。名人字画, 名人在先, 字画在后, 名头越大, 市场地位越高, 市场价格也越高。
3.作品存世量的多少, 一般情况下, 存世量稀缺的作品价格较高, 反之, 存世量较多价格较低。
4.收藏者的多少和市场承受能力, 艺术作品的商品价值主要由大众的消费趣味决定。一位书画家创作的作品, 其市场承受能力越大, 收藏者越多, 其价格就会较高, 反之, 价格必定较低。一个国家, 一个地区, 经济繁荣, 生活水平较高, 书画作品的需求量相对就会较大, 这样, 作品的市场价格就较高。收藏者越多, 争相抬价, 其价格肯定上扬。
5.画家本身的状况。一般来说, 书画家在世时, 作品的价位不会太高, 而一旦过世, 其价格肯定上扬。但也有不少书画家, 过世之后价格反而越走越低。
艺术作品一旦投入市场, 其价格并不一定与其作品本身的艺术价格相符。有时显得过高, 有时又显得过低。市场价位是指艺术品在流通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位是一对矛盾集合体, 也是艺术市场常常需要解决的课题, 并关系到投资收藏者的策略和方向。一般来说, 书画作品一旦投入市场, 人们总希望其艺术价值和市场价位相统一。但由于艺术价值本身的复杂性, 加之市场运作的种种原因, 往往会出现市场价位取代艺术价值的现象。事实上, 古今中外的艺术品历来都产生过这种情况, 即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著名书画家的作品, 在市场上的行情反不如一些水平较低的书画家的作品。而历史上一些水平较高的书画家的作品, 其价值反而不及当代一些水平较低的书画家的作品。所以, 艺术作品还受到以下影响:
1.价格受个人财产多寡因素的影响。在艺术品交易中, 物品值多少钱往往没有一个统一的、相对固定的说法, 很多情况下决定因素在于各位买家主观上的认识, 以及自己的资金实力。
2.价格受买家情感因素的影响。艺术品交易也是客体 (买家) 与主体 (物品) 交流引起的情感活动的结果, 买卖艺术品, 尤其对纯粹的收藏家而言, 往往出自喜欢, 而不是或不完全是理性的行为。买什么艺术品, 出什么价, 往往是情感支配理性的行为。除了以上比较直接的情感联系以外, 买家更多地是受不自觉的审美情趣影响。你问他买这幅画为什么价钱出得那么离谱 (不合常理的价位) , 他往往也是一句“喜欢”回答了一切。
3.价格受市场炒作因素的影响。古老的艺术品市场传承至今更多了一份现代的商业色彩, 这就是包装和炒作。这种炒作造成的一个偏向是价格与价值分离, 而受此影响最深的不是艺术市场中的老手, 而是一些新的藏家。不是说被炒作的艺术家和艺术品毫无艺术价值。而是说并未达到那种高度的价值。
这些年, 画的艺术市场尤其是中国画市场上“风起云涌”, 实际上背后往往可以看到有人在造势, 尔后制造出一些高价位的痕迹。有些原本名不见经传、艺术成绩并不杰出的画家作品, 会突然卖出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价格。照理这样的价位已有很结实的市场基础, 可事实上仿如昙花一现, 不几年便烟消云散, 退出了市场。所以认识价值, 一定要分析虚虚实实的价格, 把准市场的脉搏。
4.价格受冲动销售的影响。成交价尤其是拍卖成交价, 偶然性更大,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拍卖现场的竞争造成的冲动性销售欲望。很多竞投人到拍卖场以前, 都仔细地看过作品原件, 并且请专家一起研究过心理价格, 俗称“做功课”, 甚至准备花多少钱买哪几件作品都有计划。可一旦进入现场就往往身不由己, 不能自己控制价格。这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有些碍于面子的有钱人, 与人竞标最后形成两人对擂之势, 在众目睽睽之下下不了台, 一定要打败对方。
正确地把握艺术品的价位, 一定要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结合起来研究, 把握价格的本质, 体现价格的真实性、合理性和竞争性, 这样的综合有利于培养成熟的经纪人、收藏家, 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式”抽象艺术向着未知的方向摸索前进》
[2]《写实风格作品在拍卖市场上一统天下--谁来买抽象画的“账”》.新民电子报
[3]思维:《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4]李晓西:《200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5]马洪:《中国市场发展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8
艺术因素 篇10
历史新课程在结构编排、内容选取等诸多方面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旧教材中,文化艺术史的编排是散布在各个章节中,在新课程中,《必修三》专门设置了“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化艺术”,而且增添了许多新内容,文学艺术史在历史学科中的教学分量加重了。如果我们以新课程的理念审视就会发现,文学艺术史是很好的培养和提升学生情意因素的载体,是非常值得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和挖掘的。
情意因素在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发挥着定向、维持、调节、激励的作用,情意因素是文学艺术史教学中的提升结果,也是文学艺术史教学中定向、维持、调节、激励的因素。抓也情意因素,“小”而言,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历史学习的促进作用;“大”而言,能充分发挥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教育属性,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丰富正直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在新课程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当培养学生哪些情意因素呢?在笔者看来,主要包括情感、意志、性格、习惯、态度、兴趣、成功、创造等方面,换而言之是指通过教学让学生能获得除历史知识掌握以外的其他体验与收获。
为何文学艺术史能很好地成为培养和提升学生情意因素的载体呢?余秋雨先生曾对艺术做过这样的诠释:“艺术,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素质……艺术使我们从熙攘纷扰中超拔出来,领略宇宙、开拓生命、回归本真。艺术是贯通人类始终的缆索,是维系人类不在黑暗和邪恶中迷失的缰绳。”可见,文学艺术,它以独有的方式震撼和塑造着人类的心境;滋养和感化着人类的灵魂;给人类带来更充实、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对生命的深层启迪与思考。这与新课程强调的学生对过程、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是非常吻合的。通过文学艺术史的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在领略人类绚烂多彩的文学艺术瑰宝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情意因素。
怎么以文学艺术史的教学为载体提升学生的情意因素呢?一言以蔽之,以教学过程中的作为方向功力的情意因素,去提高作为教学结果追求的人的情意因素。
首先,教师力求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善于运用和谐的、愉悦的、积极探求的学习气氛去引发或转变学生的行为。换句话说,也就是教师选取恰当的文学艺术作品作为载体,营造出课堂的“情意氛围场”,在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体会和诠释中师生双方产生互动和情绪感染,实现师生情意因素的同频共振和共同提升。
其二,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情意因素的定向作用,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设疑、解惑,把学生的情意定向在参与认知的过程之中。学生能否建构起完善的文学艺术史认知结构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呈现的知识结构是否清晰,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呈现的方式是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定向、积极的心理驱动,从情感上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学生被深深吸引,进而主动地卷入思考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因而,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意定向。
其三,我们应当把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以文学艺术作为载体激发起自身体验,催动思维火花的碰撞。要将质疑引入课堂,让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困惑,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教师必须明白在教学中教师答案不是最重要和唯一的,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答案的过程方法和对学生观点的尊重和理解。要设立置疑问难的氛围,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让学生以实事求是和勇于表达自我的态度积极参与文学艺术史的学习活动中,经历问题的自我提出、共同思考、谋求解决的过程。
其四,在注重挖掘教材资源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尤其是乡土资源作为文学艺术史教学的载体,开阔我们教学的视野和空间,让学生在更真实、更贴近文学艺术的场景和氛围中提升学生的情意因素。
文学艺术本身有着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特性相通等情意特点,在学习绘画艺术史时,可带学生参观位于嘉善的元代著名画家吴镇纪念馆——梅花庵;在讲述电影艺术时,可带学生参观本地当代著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艺术馆;在讲述音乐艺术时,可带学生拜访会唱嘉善田歌的老艺人……让学生在走向生活、走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的过程中培养情意因素。
我们可以从学生在对嘉善田歌研究后写下的心得中去感受他们的情意提升:“作为一名嘉善儿女,我们为嘉善悠远的文化内涵而感到无比荣耀!嘉善田歌——嘉善地域文化最优秀的产物之一,作为一名嘉善儿女,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去研究挖掘她。”
谈谈艺术设计中的人文因素 篇11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高的学科,它涉及科学、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文化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又是至关重要的。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文化差异逐步缩小,地域界限正在淡化,世界经济更趋一体化。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设计被纳入一种多元文化语境当中,随着生存方式上新观念的介入,思维的引导和情感的表达方法的不断更新,艺术设计中的人文因素也是当今设计中备受关注的课题。
1 艺术设计与人文的关系
1.1 人文的意义
人文一词起源于14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文艺复兴时期,是文艺复兴文化的主导思想。主要针对以基督教神学为中心的封建文化,强调发掘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对其语言文字、自然科学和哲学进行研究,提倡一种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的非神学的世俗文化。
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程颐《伊川易传》卷二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人文原来是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
现代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间的各种权利,只有人权是天赋的,生来具有的,不可剥夺,也不可代替的。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包括物质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
1.2 艺术与人文的关系
人文从广义上来讲就是人创造的文化,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积淀遗存下来物质和精神的产物。一个民族在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创造出了无数辉煌的成就和灿烂的历史,这些都以文化的形式遗留下来。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它的起源和文化一样久远。艺术起到了“文化自我意识”的作用,艺术仿佛是一面镜子,文化从中照见自己,从中认识自己。社会文化作为一个文化氛围和条件,艺术受到这个氛围“文化心理结构”的制约和影响。设计艺术是一面文化的镜子,是社会生活的镜子。“生活的艺术是最高的艺术”,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是没有前途的。适应某种需要而产生的艺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创作的艺术才是永久的、有生命力的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艺术和设计把文化的情绪转化为感觉形式和认知形态。艺术是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和对文化的一种重复,找到其存在方式并获得其地位的。
艺术设计中的人文因素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灿烂的文化和传统,设计中的人文因素的含量直接影响了设计成果的特色。人文因素从人的生理、心理诉求出发,直观地满足人们某种层次的需要,增加人与环境的和谐度,满足人们深层次的审美需求。
2 人文设计的需求层次
人的需求分很多层次,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提示了设计人性化的实质。马斯洛将人类需要从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敬需要和自我实现需求。概括点讲这五个层次可以归为两大类,前两个归为人的本能需求,即一切行为的基础;后三个可以归为人的精神需求,即人的意识的延伸。
2.1 人文设计的本能需求
人类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由最初的茹毛饮血到现在的高度文明的信息化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对生理和安全的需求。这其中生理需求又包括对温饱、性、睡眠等的需求,安全需求又包括人们对自然和社会可能带来的危机的防御、保护需求。这些需求的具体内容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不断改变,但这些需求的存在是不随人类社会的改变而改变的。
生理需求的解决是艺术设计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安全需求也是人们本能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还有一个发光的抱枕,当你抱着它时它就会发光,给你温暖的感觉。在生活脚步逐渐加快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在繁重的工作和各方压力的综合作用下迷失了自我,感到孤单、无助或是没有安全感,这是很多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这个时候一个抱着会发光、带给你温暖的抱枕就能很好地解决。
2.2 人文设计的精神需求
第二个类别的需求我们叫做精神需求,它包括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这三个方面的需求必然性。社交是只要生存在社会上的人都有的需求,这个过程包括人与人的理解、沟通和交流;尊重需求的存在就更为广泛了,人与人之间既是平等的,又是不平等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让尊重需求在这个社会显得尤为重要;自我实现需求是这五个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求,并非每个人都有。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一层一层向上满足的,即前面四个层次的需求都满足了,才可能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但我认为这五个层次的需求应该是并列关系,他们的地位可能有高低,但实现的过程是不分先后的,这取决于每个主题的特性。并非每个温饱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解决的人就没有他的精神需求。无论这个实现过程如何,精神需求中的三种需求应该说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非常明显的界限,甚至有些区域还有些许渗透。下面我们以产品设计和广告设计中的实例具体来说明人文设计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方面做出的努力。
广告设计的例子———一则公益广告,一种人文关怀。
总的来说,我对电视节目的兴趣不大,更多的是为了陪父母一起说说话,对于广告就更没有什么胃口了。不过至少有一个很例外:一个女孩回家很晚,胡同里很黑,所以她只能自己小声哼着歌给自己壮胆,赶紧往家骑行。在转过一个弯后,眼前突然亮了起来,原来一位卖小吃的老人还没有回家,女孩提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美丽的笑容尽扫刚才的恐惧,并且高兴得和老人打着招呼,老人默默地用自己做生意的灯为女孩照亮回家的路,嘴里低语着:“都回来了”,慢慢开始收拾自己的小摊。女孩在那本并不算耀眼但在此刻却异常明亮的灯光下,在心中默默地道谢……
这是一则公益广告,情节并不复杂,没有什么绚丽的特技,没有人们热衷的明星,没有华丽的词藻,甚至可能有些“简陋”。但是这则广告带给我的感受却并不那么简单。当老人用手扬起灯罩为女孩照亮昏暗的道路时,在我眼前闪耀的是一种温暖的朴实的人文关怀。
3 人文设计的发展趋势
3.1 文化的引导作用
一件艺术设计作品不仅可以带来一定的物质财富,还能反映其所处时代的人文背景。正如我们想到恢弘大气的效果,就会想到美国的设计,想要别致精美的东西,就会想到日本的设计;想到贴近自然的淳朴质感,就会想到北欧的设计;想到浪漫温情的感觉,就会想到意大利的设计;想到深沉含蓄又强烈突出的意境,就会想到中华民族;设计基于文化,不同的文化底蕴造就不同的设计风格,久而久之,这种风格深入人心,就会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导向,让人不由自主地把一种风格同一种文化联系在一起。
设计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进一步上升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这就是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的根本所在,这也是设计师的责任。
3.2 设计师的社会责任
设计艺术是一种造物行为,其中包含了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一个有责任感的设计师,必须以负责任的态度开展设计,以健康的理念引领生活。近几年,商品的过度包装已被视为设计污染,设计者应该从设计的源头注意节能、环保。或者说,这也是设计者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
形式与功能,在设计诞生的时候就被解释为设计的两个主体。设计史上所有的运动,都无非是围绕这两者进行争执。但是,设计在本质上不只是意味着产品本身,它是一种媒介手段,沟通社会文化形态和个体意识,“人———产品———环境———社会”。这个链条应该看作设计师在执行设计时“可执行的责任”。设计不单是简单地赋予产品外观和功能,也不是单纯的创新,而是为大众的真正需求寻找最佳解决方案。设计师必须突破产品这个小系统,关注产品和社会、环境、市场间的关系,给受众带来实际的人文关怀。设计师的思维模式不应该只成为技术的俘虏,应该从更宽阔的哲学层面上对设计的本质进行把握,物质与精神融合,科学与技术结合,挖掘深刻的人文价值,引导人们享受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设计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加贵.透过设计实例研究人性化设计[J].现代商贸工业,2007,3.
[2]陆敏.设计人性化之思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