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全身麻醉(精选10篇)
静脉全身麻醉 篇1
作为一名麻醉医生, 应该保证任何全身静脉麻醉都要让病人的意识消失、没有疼痛, 同时消除病人的体动, 减低应激反应。而术中知晓是指在全麻的过程中发生意识的恢复, 是全身麻醉期间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现将所遇全身麻醉发生术中知晓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女, 68岁, 60kg。术前诊断为:T12~L1骨折术后骨性愈合。拟在全麻下行T12~L1骨折术后内固定取出术。既往体健,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及药物过敏史。术前病人三大常规、生化组合等实验室检查正常, 心电图胸片正常, ASAⅠ级。术前半小时肌注阿托品0.5mg、鲁米那0.1g。常规诱导气管插管, 静脉依次缓慢注入咪唑安定0.1mg/kg、芬太尼4μg/kg、卡肌宁0.7mg/kg、依托咪酯0.1mg/kg、地塞米松10mg, 过度通气5min, 用ID7.0的气管导管顺利插管, 接Drager Feburs麻醉机行IPPV, 潮气量设置为6ml/kg, 呼吸频率12次/min, 术中连续监测BP、ECG、SpO2。切皮时追加芬太尼0.2mg, 术中持续泵入丙泊酚4mg/ (kg·h) 、瑞芬太尼0.25~1μg/ (kg·min) , 术中间断推注卡肌宁共25mg, 术中病人生命体征平稳, 手术结束前15min停止泵入丙泊酚, 手术结束时停止泵入瑞芬太尼。术中出血约300ml, 术中共输入琥珀酰明胶500ml, 乳酸林格氏液500ml, 手术历时60min。术毕10min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复12~20次/min, 潮气量>6ml/kg, 脱氧5min, SpO2>95%, 呼之能睁眼, 咳嗽吞咽反射存在, 正常拔管。病人清醒后述说手术中偶尔能听到医师说话, 但不能发声, 不能动。考虑存在术中知晓, 立即给予心理安慰, 向病人解释发生情况, 第2天随访病人无任何不适, 没有不愉快的术中回忆。
2 讨论
目前全身静脉麻醉基本上为复合麻醉, 多种药物同时使用, 让病人在手术过程中镇静遗忘, 镇痛, 肌肉松弛。如果病人出现了术中知晓就提示病人可能存在意识, 可能听到周围的声音, 但是肢体无法运动, 同时伴或者不伴有对疼痛的感知。其发生率根据临床情况、麻醉方法、手术类型等不同而有区别。目前国际上术中知晓的发生率约为0.13%, 然而, 在美国平均每年约有26 000麻醉病人发生术中知晓。国内至今尚无大样本的调查。就一个小样本的研究调查发现国内术中知晓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国外10多倍。
本例病人发生术中知晓的可能原因是麻醉师考虑病人年纪较大, 手术时间较短, 静脉全麻药物丙泊酚的用量相对较少, 不足以维持镇静所需要的血药浓度, 导致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发生知晓。有报道丙泊酚静脉泵注9mg/ (kg·h) 有时不能维持稳定的催眠状态, 术前给麻醉性镇痛药者丙泊酚静脉泵注6mg/ (kg·h) 可达到理想的手术条件[2]。手术过程阿片类药物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的阿片受体, 对大脑皮层无作用。丙泊酚、巴比妥类主要作用于大脑网状结构及皮层, 即使增加剂量对躯体感觉传导也无作用。肌松药的应用也易导致无体动的病人麻醉过浅, 容易导致术中知晓。
术中知晓有时对病人的精神影响很大, 已成为全身静脉麻醉的并发症之一。为了避免发生术中知晓, 麻醉不宜过浅, 合理监测麻醉深度, 迄今只有脑电双频指数 (BIS) 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验证[3], 用BIS监测可以将术中知晓的发生率降低80%以上。不过仍有学者认为BIS存在个体差异性, 缺乏精确性和准确性。对于某些可能会出现术中知晓的手术 (如心内直视手术、剖宫产手术等) , 可术前就告知病人;手术过程中避免完全的肌肉松弛;使用足量的吸入或静脉麻醉药物;监测麻醉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BIS/AEP;停吸入麻醉药时应该拮抗肌松药残余作用;使用遗忘作用强的麻醉药物;使用耳塞减少声音的刺激;手术结束前应避免过早停药。
关键词:全身静脉麻醉,术中知晓,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徐启明, 郭曲练, 姚尚龙, 等.临床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72.
[2]刘凌春.全麻术中知晓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13) :2625.
[3]Myles PS, Leslie K, Mcneil J, et al.Bispectral index monitoring to prevent awareness during anesthesia:the B-Awar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 2004, 363 (9423) :1757-1763.
静脉全身麻醉 篇2
【关键词】小儿麻醉;骶管阻滞麻醉;护理配合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56-02
小儿吸入全身麻醉复合骶管阻滞麻醉是小儿外科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主要应用于小儿下腹部、会阴部、下肢手术。由于麻醉用药及手术创伤,使手术会有不同程度的风险,尤其是实施小儿麻醉时,风险更大。因此,手术室护士做好麻醉的护理配合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我院56例小儿吸入全身麻醉复合骶管阻滞麻醉的护理配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在我科开展小儿手术行吸入全身麻醉复合骶管阻滞麻醉56例,年龄1岁~10岁;其中男54例,女2例,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35例,睾丸鞘膜积液鞘状突高位结扎术14例,隐匿性阴茎阴茎整形术2例,股骨骨折内固定术2例,包皮环切除术3例;手术时间30 min~90 min。
1.2方法
小儿进入手术室后选择保留自主呼吸吸入七氟醚,吸入诱导镇静后开放静脉,行喉罩放置。在常规吸入浓度(1.5%-2%)监护下行骶管阻滞麻醉,然后摆放手术体位,术中严密监护。手术完成后将小儿安置到麻醉苏醒室专人監护,病人完全清醒后在麻醉师、手术室护士陪同下送回病房。
1.3结果
本组患儿手术行吸入全身麻醉联合骶管阻滞,术中麻醉安全,均顺利完成手术;5例患儿术中出现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经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吸氧后好转,术后未出现并发症。
2 麻醉护理配合
2.1麻醉前护理
2.1.1术前访视 术前1 d巡回护士与麻醉师一起访视手术患儿。详细了解患儿的年龄、病情、手术名称及过去史、体质量。了解患儿术前1周内有无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根据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特点给予不同的术前护理。对婴幼儿护士每次接触患儿时,先与患儿父母谈话,并进行核对,给患儿舒适的接触,如环抱、抚摸等。对学龄前期及学龄期,术前应主动让患儿及其父母了解关于手术室情况,以宣教手册等形式让他们了解手术及麻醉的过程,给予一些表扬和鼓励的语言,以帮助树立信心,取得合作。
2.1.2术前禁食 向患儿及家长说明术前禁食的重要性,由于婴儿耐受饥饿的能力差,家长不要因小儿哭闹而偷偷给其食物而影响手术。一般禁奶禁固体食物8小时,新生儿至1岁术前4小时可给清淡液体,1岁以上至5岁术前6小时给清淡液体[1]。
2.1.3麻醉前准备 小儿麻醉应常规准备麻醉药品、吸引器、氧气、各种不同型号的面罩,吸氧管、喉罩、气管插管用物、麻醉穿刺包、四肢固定带、小儿留置针(24号)、小包装液体等。调节手术间温度24 ℃~26 ℃,防止术中小儿受凉。
2.1.4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查对制度 接病人入手术间,根据病历仔细核对小儿腕带、姓名、床号、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麻醉方式、术前用药、有无过敏史,对不会用语言表达的小儿应与患儿父母认真核对,防止接错病人。手术者、麻醉师和巡回护士三方共同认真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分别在手术开始前、麻醉前、手术结束时执行安全查对,防止发生差错,并认真详细记录签名。
2.1.5开放静脉通路 小儿由于自制能力差,大多不能很好地配合静脉穿刺。因此,对不合作的患儿于手术室缓冲间内行肌注射咪达唑仑,等待其安静入睡后再抱入手术间内吸入七氟醚后行静脉穿刺。小儿输液应选择小包装液体,方便麻醉医生临时调整用药,速度要严格控制,必要时可应用输液泵控制输液。输液针要妥善固定,防止小儿躁动被拔除,选择近关节部位的静脉穿刺成功后,可用小夹板或空纸盒跨关节固定,既保证输液通畅,又防止套管针脱落。
2.2麻醉中配合
2.2.1麻醉穿刺的配合 麻醉过程中护士始终在患儿身旁,防止坠床等意外发生。进行骶管阻滞麻醉穿刺时,协助麻醉师让患儿取前倾侧卧位,双膝尽量接近下颌。充分暴露骶裂以利穿刺。由于小儿应用吸入全身麻醉后进入无知觉状态,此时应暴露患儿面部,密切观察呼吸、心率、氧饱和度,防止患儿口鼻被被褥堵塞,一旦麻醉药误入血管发生抽搐、血压降低、心律失常、氧饱和度下降甚至心搏骤停等局部麻醉药中毒症状,立即停止注药进行抢救。
2.2.2手术监护 手术平卧时将小儿的头稍后仰,使呼吸道呈水平位,禁止采用俯卧位。术中常规低流量吸氧(1 L/min~2 L/min),使用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患儿的呼吸、心率以及氧饱和度,大于2岁应监测无创血压。因七氟醚为挥发吸入性麻醉药物含有轻微刺鼻气味,可诱发出现患儿闭气、喉痉挛等不良反应,术中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如发生口唇发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不规则、有鼾声屏气等状况时,应立即用双手拖住下颌,及时拔出喉罩,用面罩吸氧。有痰鸣音时,应给予吸痰,吸痰时间为10 s,动作要轻柔,随时准备协助麻醉师进行气管插管。本组3例病人手术中出现轻度喉痉挛,血氧饱和度降至92%,经加深麻醉吸入浓度,面罩加压给氧后恢复正常。
2.2.3保温护理 小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体温变化不规则、手术创伤、麻醉作用、冷的消毒液刺激皮肤,手术区皮肤暴露等都可造成麻醉期间体温发生变化。所以麻醉中小儿应特别加强术中保暖,室温应控制在24 ℃~26 ℃,用棉被等覆盖非手术部位,有条件者可使用变温毯,输入的液体和冲洗体腔的液体都要加温至37 ℃,保持手术床单元的干燥,防止体热散失。
2.2.4加强输液管理 有效的静脉通道,是手术顺利完成的根本保障。小儿静脉通路要妥善固定,加强保护。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液体外渗,输液输血速度应根据小儿体质量、术中出血量决定,不宜过快或过慢。及时更换液体,每次静脉用药一定要排尽输液管道内的空气,防止发生空气栓塞。术中用药多为口头医嘱(无医嘱单)。护士在给药时必须严格执行给药前两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并保留术中安瓿,待手术结束与麻醉师再次核对后方可弃去。用药完毕,提醒麻醉师及时将用药情况记录在麻醉单上。
2.3麻醉苏醒期护理
手术结束后随同麻醉师一起将患儿护送至苏醒室,专人护理,低流量持续吸氧(1 L/min~2 L/min),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呼吸、心率、面色、血氧饱和度、肢体活动度等,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减少对小儿的不良刺激。苏醒期小儿意识尚未恢复,易出现躁动、哭闹、幻觉,容易发生窒息和意外,应加强床旁看护和制动,防止坠床。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必要时可使用约束带进行四肢固定,但要注意松紧适宜,手腕及足踝等骨突出处用棉垫保护,约束胸、腹部时保持其正常的呼吸功能。制动时维持患者身体各部位的功能位,每15min观察一次[2],妥善固定好静脉输液及防止脱出,待患儿意识清醒、呼吸平稳、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30 min以上,与麻醉师共同护送患儿回病房,与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并做好记录。
3 讨论
小儿由于特殊的解剖和生理特征,在手术麻醉过程中病情随时可能变化。七氟醚作为诱导麻醉药,用药后会诱发喉痉挛。同时骶管麻醉是在小儿无知觉下进行,需要配合护士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及时发现局部麻醉药的中毒症状,缺氧及其他并发症。因此,麻醉期间的护理非常重要,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齐抢救药物及插管用物。麻醉期间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患儿呼吸、心率、脉氧的变化,及时纠正低氧血症,观察麻醉药物毒性反应,注意保暖,加强输液管理和苏醒期护理,一旦发生意外立即处理,确保小儿手术麻醉安全。
参考文献:
[1]艾登斌,《简明麻醉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十五章,第二节.
静脉全身麻醉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50例择期手术女性病人, 年龄18岁~60岁;体重43 kg~65 kg;ASAⅠ级~Ⅱ级;无明显呼吸、循环系统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疾病种类:不孕症病人102例, 其中输卵管因素 36例, 子宫内膜因素18例, 宫腔粘连 48例;术前阴道流血原因待查26例, 经宫腔镜确诊并行治疗内膜息肉37例, 黏膜下肌瘤剥除术63例, 纵隔子宫行宫腔镜腹腔镜联合术后复查22例。
1.2 麻醉方法
术前肌内注射长托宁 1 mg或阿托品 0.5 mg。入室常规监测呼吸、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 开放静脉通道。病人术中全程采用面罩吸氧, 氧流量3 L/min。待病人摆好体位, 术者做好准备, 即予异丙酚1.5 mg/kg静脉诱导病人入睡, 再消毒铺巾。术中麻醉维持采用静脉麻醉即静脉泵入异丙酚4 mg/ (kg·h) ~6 mg/ (kg·h) 和瑞芬太尼0.1 mg/ (kg·h) ~0.2 mg/ (kg·h) 。
1.3 术中观察
严密观察膨宫液的使用量, 并分时段计算出入量;严格控制膨宫压力<100 mmHg, 及时更换防止空气进入发生意外;严密监测灌注液入量和出量的差值, 如行子宫肌瘤剥除等手术时间较长者, 膨宫液用量数可达上千甚至上万毫升, 出量少于总量时应严密观察, 防止水中毒及低钠血症, 重点观察病人的意识、 呼吸力学变化、外周静脉扩张及尿量等情况。
1.4 结果
250例病人中有10例出现低钠血症, 1例轻度肺水肿, 其他病人均手术顺利清醒后安返病房。
2 麻醉苏醒期的护理
术毕停止麻醉药泵注, 如病人无呼吸抑制、循环波动即转入恢复室。 转入途中需将病人束缚, 以免病人躁动、跌落。同时密切观察病人自主呼吸频率、口唇黏膜颜色。
2.1 生命体征的监测
继续密切观察病人呼吸、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病人意识、瞳孔、恶心、 呕吐, 肺部听诊, 外周静脉扩张及尿量等情况。定期做血气分析监测血电解质。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病人静脉全身麻醉术后可因麻醉药的残余、手术刺激消失等原因再次出现嗜睡、舌后坠等呼吸道梗阻状况, 可放置口咽通气道解除呼吸道梗阻, 并给予面罩吸氧。同时病人此时易出现恶心、呕吐, 可予止吐药物预防, 加强观察。
2.3 并发症防治及护理
2.3.1 低钠血症
由于术中膨宫压力过高, 大量膨宫液经宫壁开放的血窦或血管进入体循环所致, 导致血容量过多, 血浆渗透压降低及血钠过低, 通常在手术近结束或术后数小时内发生。由于其发生率较低, 在术中常被忽视, 然而一旦发生, 病情凶险, 轻者表现为足部水肿和多尿, 重者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烦躁不安、头痛等症状, 出现氧分压明显降低和低钠血症。护理措施: 临床上以预防为主, 对手术时间长、子宫腔内血管损伤手术 (如肌瘤剥除术) 、 膨宫液用量较多者应严密监测记录出入量。本组有10例病人在手术毕检查确诊为低钠血症, 护理上注意恢复期补液量及速度, 并根据血气分析水、电解质情况调整输液的种类[3,4]。
2.3.2 肺水肿
1例病人出现心慌、 胸闷、 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口唇发绀、咳嗽伴大量白色泡沫痰等症状, 双肺闻及大量湿啰音, 血氧饱和度降至90%, 面罩吸氧无好转, 球结膜水肿, 口腔吐出白色泡沫痰, 随即通知医生。护理:当病人发生肺水肿后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 改变病人体位为头高脚低位。保持呼吸道通畅, 面罩加压高浓度供氧, 改善机体缺氧状态, 20%~30%乙醇湿化, 降低泡沫的表面张力, 使泡沫破裂以利于改善肺泡通气, 减轻肺水肿。利尿脱水, 按医嘱静脉给予呋塞米 20 mg~40 mg, 迅速排出体内吸收的灌注液, 减轻心脏负担及肺水肿。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纠正低钠血症、低钾血症。
2.4 观察阴道流血情况
手术操作均在宫腔内, 术后密切观察阴道流血情况, 对黏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及术前长期阴道流血的术后病人应重点观察, 出血量多者及时报告医生分析对症处理。阴道填塞止血纱布者排尿时指导病人取出。对节育环嵌顿取出难度大者注意观察腹部肠鸣音及排便情况, 以防止子宫穿孔等引起腹腔内出血。
2.5 观察排尿情况
术毕 2 h督促、指导并协助病人排尿, 排尿困难者给予物理疗法帮助病人排尿。
2.6 其他并发症
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空气栓塞、子宫穿孔、宫腔出血等, 出现恶心、呕吐、头痛、意识障碍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
3 讨论
宫腔镜技术是近年来妇科领域的一门新技术。通过摄像录像系统直视下对宫腔疾病进行治疗, 具有不开腹、无切口、安全可靠、创伤小、疗效好、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5,6,7], 对宫腔病变的诊断、治疗具有独特的作用。但由于术中需要大量的液体冲洗宫腔, 术中、术后常常发生不同程度的稀释性低钠血症 (血钠<120 mmol/L, 又称TURP综合征) , 如不及时识别和处理, 可危及病人生命。据文献资料统计, 其发生率为3%左右。其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为血压、中心静脉压升高、脉搏降低甚至精神症状 (全身麻醉下不容易观察到病人精神症状) 。稀释性低钠血症在手术时间长 (>1 h) 、手术期间引流不畅、宫腔内静水压力过高、子宫穿孔时更易发生, 严重时甚至发生急性左心衰竭和肺水肿、脑水肿, 严重低钾血症极易导致心搏骤停。做好细致的术中配合和术后恢复期的观察护理非常重要, 及时观察并发症的早期症状, 及时处理, 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总结静脉全身麻醉下宫腔镜检查与治疗术后病人恢复期的护理特点。[方法]观察250例在静脉全身麻醉下行宫腔镜术病人生命体征变化, 对其特点进行分析, 总结麻醉恢复期的护理。[结果]250例宫腔镜检查与治疗的病人经过术中严密观察, 积极处理及恢复期的细致护理, 绝大多数安全度过麻醉苏醒期;术中有10例出现低钠血症、1例轻度肺水肿, 经治疗后恢复。[结论]全身麻醉宫腔镜检查及治疗病人在麻醉恢复期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护理, 注意低钠血症和肺水肿发生, 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关键词:全身麻醉,宫腔镜,恢复期,护理
参考文献
[1]梁屏好.宫腔镜电切术的手术配合与护理[J].河北医学, 2010, 16 (5) :625-627.
[2]郭银树, 段华.宫腔镜术中TURP综合征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6, 22 (6) :368.
[3]刘娟, 金玲.宫腔镜手术临床并发症的常见原因及处理[J].中国医疗前沿, 2010, 5 (7) :48.
[4]夏恩兰.宫腔镜临床应用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5, 7 (21) :405-407.
[5]杨跃玲.宫腔镜在手术中的应用要点[J].护理研究, 2009, 23 (sup-pl.1) :157.
[6]范梅.宫腔镜下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护理探讨[J].护理研究, 2008, 22 (8C) :2212-2213.
静脉全身麻醉 篇4
[关键词] 全身麻醉;苏醒时;触摸心弦;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141-02
“人本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的基本需要层次论,并归纳为5个层次,并依其发生的先后次序由低至高依次排列: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从低到高有一定层次性,但不是绝对固定的,人的需要满足程度与健康成正比[1]。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对安全需要及爱的归属需要不断转变及升华,尤其是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时渴望得到亲人般的情感,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恐惧、焦虑、孤独、空虚,可诱发外科术后患者伤口出血,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医疗费用也相应增加,加重患者经济负担。为了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及归属感,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安全需要”与“爱与归属需要”开展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时触摸心弦护理模式的研究,由具有专业技术的护士提供亲情化护理、人性化管理、语言沟通及相关知识的宣教,从而满足患者安全需要及被爱的需要,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真正达到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效果,对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所在科室2007年9月~2010年12月进行此护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9月~2010年12月在笔者所在科室进行手术的患者300例,肝胆外科手术75例,胃肠外科手术75例,脾切除手术35例,腹腔镜手术115例。均为择期手术并排除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肺部疾患等。其中男193例,女107例,年龄18~65岁,平均(46.3±2.5)岁。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文化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手术前1天责任护士告之患者术前的注意事项及术中的配合,介绍先进的医疗设备及医生的高超水平,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给予肯定保证、支持与鼓励,同时要与家属做好沟通,运用同室效应,现身说法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以最佳的心理状况接受手术。患者手术后返回病房,当麻醉苏醒时,对照组按一般护理常规进行,与患者交流,应用心理护理开展术后麻醉苏醒时健康教育。
观察组由责任护士触摸其脉搏10 min,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麻醉苏醒时触摸心弦的护理中,采用交流、沟通、触摸的方法稳定患者情绪,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医疗费用。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时的心率、血压、呼吸、并发症。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满意率、健康教育知晓率比较,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知哓率、家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触摸心弦护理是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以“安全需要”应用于麻醉患者苏醒时的护理体验。手术结束,患者麻醉清醒时,护士要及时反馈手术情况,患者有时因麻醉原因产生不适如寒颤、怕冷、呕吐等要及时解释;正确处理术后疼痛[2],及早告诉患者术后24 h内切口最痛,48 h后即会明显减轻,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需求情况,遵循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用触摸护理去扣人心弦,以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为向导,通过触摸心弦护理服务模式使患者麻醉清醒时心理压力、孤独、空虚感能得到及时解决,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增进护患之间的感情,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护士应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以其言语和行为影响和改变患者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提高患者认知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能力,促进疾病的康复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要做好触摸心弦护理,不仅要求护士具备专业理论、心理教育、诸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培养护士良好的沟通技巧,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爱心,促使护士不断学习新知识和积累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实现对患者病理状况的护理指导,使他们在手术前有信赖感,在手术中有安全感,从而平稳地渡过手术关,在手术后更要让患者体会到多方位护理的温暖,促进其身心的早日康复[3]。良好的触摸心弦护理是一种前瞻性的新护理体验,对提高护理质量有促进作用,也是现代医学护理发展的一个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景龙.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1-34.
[2] 姜志连.普外科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6):450-451.
[3] 徐冬梅,李敏,臧宏科.围手术期心理护理之利弊探讨[J].现代护理,2005,11(13):1031-1032.
静脉全身麻醉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 年3 月‐2015 年3 月接受手术治疗并行全麻的110 例患者, 据全麻维持方案不同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入选标准:符合美国麻醉协会 (ASA) 分级中Ⅰ、Ⅱ级的分级标准。其中, 观察组女23 例, 男32 例;年龄21~62 岁, 平均 (37.4±6.7) 岁, 体重51~72 kg, 平均 (55.1±9.7) kg。对照组女26 例, 男29 例; 年龄18~65 岁, 平均 (38.1±7.2) 岁, 体重49~74 kg, 平均 (54.6±10.2) 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不明显 (P >0.05) , 临床可比。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依托咪酯 (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20511) 剂量0.6~1.2 mg/ (kg·h) +瑞芬太尼 (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20030199) 剂量15.0 mg/ (kg·h) 行麻醉维持;对照组采取丙泊酚 (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 H20051842) 剂量5.0 mg/ (kg·h) + 瑞芬太尼剂量15.0 mg/ (kg·h) 行麻醉维持。两组均采取术中静脉恒速泵入。
1.3 观察指标
以T0、T1、T2、T3及T4依次表示入室时、插管前、插管即时、插管后及切皮时。记录比较两组T0、T1、T2、T3 (1, 3 及5 min) 及T4的舒张压 (DBP) 、收缩压 (SBP) 和心率 (HR) , 并比较两组苏醒与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 分析临床数据, 有关指标以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计数资料采取 X2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流动力学
插管前两组DBP和SBP与入室时对比, 降低均显著 (P <0.05) ;且对照组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 差异显著 (P <0.05) ;对照组DBP和SBP在插管后3 和5 min分别与观察组对比, 差异均显著 (P <0.05) ;切皮时, 对照组DBP、SBP及HR均明显下降, 且分别与观察组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见表1 (1 mm Hg=0.133 k Pa) 。
2.2 苏醒与拔管
两组苏醒与拔管时间对比, 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有1 例肌颤, 3 例术后躁动, 1 例注射痛, 无恶心呕吐;对照组有3 例注射痛, 2 例术后躁动, 无肌颤和恶心呕吐。两组间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0.00, P =1.000) 。
3 讨论
依托咪酯属催眠性镇静药[4], 能降低颅内压, 减少脑血流量, 减轻因缺氧导致的脑损伤, 并可抑制因脑缺氧引发的抽搐。当静脉注射依托咪酯速度适宜时[5], 对呼吸幅度和频率均影响不明显。依托咪酯镇静作用明显, 起效快, 患者可经一次臂- 脑循环而快速入睡, 对心脏指数、心排血量及心肌收缩力影响较小, 患者诱导期具有无兴奋挣扎、平稳、舒适、安静及伴有遗忘现象等特点[6]。并对呼吸系统影响及循环功能抑制均较小, 可用于创伤和休克患者的全麻诱导[7]。且依托咪酯在使用时并不会增加组胺释放, 但眼压、颅内压及脑代谢率均可被降低, 还可降低肌阵挛发生程度与发生率。在临床上依托咪酯除广泛用于全麻诱导外, 已逐步用于全麻维持过程。
本研究显示, 采用依托咪酯麻醉维持的观察组和采取丙泊酚麻醉维持的对照组插管前DBP和SBP与入室时对比, 降低均显著;但对照组降低幅度比观察组更大, 差异明显;观察组DBP和SBP在插管后3 和5 min分别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切皮时, 对照组DBP、SBP及HR均明显下降, 且分别与观察组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在血流动力学方面依托咪酯比丙泊酚更稳定, 故非常适用于心血管风险较高的患者的麻醉诱导。观察组苏醒与拔管时间依次为 (12.45±5.23) , (16.31±6.82) min, 均略高于对照组, 但两组差异均不明显;表明两组苏醒与拔管时间均较短, 依托咪酯全麻后苏醒也较快。肌颤[8], 注射痛, 术后躁动、恶心及呕吐是全麻常见不良反应。其中, 术后躁动主要由药物、高碳酸血症、安置导尿管及术后疼痛等因素引起;肌颤易出现于依托咪酯全麻维持过程中, 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但应用咪达唑仑可有效预防肌颤发生。本研究中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依托咪酯毒副作用较小。
综上所述, 全麻静脉维持采用依托咪酯见效快, 镇静深度充分, 血流动力学稳定, 苏醒拔管迅速, 不良反应小, 安全性高, 临床效果明显,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戴云, 邸海鹏, 何宝通.依托咪酯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32) :3605-3607.
[2]颜景佳, 赵桀, 王金珠, 等.靶控输注依托咪酯用于老年患者全麻诱导[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4, 30 (2) :128-130.
[3]薄云, 李艳华, 潘尉洲, 等.依托咪酯研究进展[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 34 (2) :138-141.
[4]王传强, 曲衍清, 夏玉军.依托咪酯作用机制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现状[J].山东医药, 2013, 53 (1) :95-97.
[5]魏宇, 董有静.依托咪酯不同输注速度对全麻诱导期肌阵挛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4, 17 (10) :1266-1269.
[6]胡红专, 秦榜勇.依托咪酯的药理特点及临床应用[J].医学综述, 2013, 19 (8) :1467-1469.
[7]赵小红, 许建英, 王乃爱, 等.依托咪酯静脉麻醉行无痛气管镜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3, 13 (z1) :85-87.
静脉全身麻醉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全麻外科手术的64例患者, 其中男36例, 女28例, 年龄19~70岁, 平均 (53.7±2.4) 岁。按照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8] (ASA分级) 分为Ⅰ级41例, Ⅱ级2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3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所选取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没有精神类疾病, 意识清醒;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无异常麻醉手术史;无高血压疾病史[9]。
1.3 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均禁食禁饮10 h。进入到手术室后进行各项生命体征监测, 主要有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心电图、脉搏等, 并建立静脉通道, 进行全身麻醉措施。试验组患者在进行麻醉诱导前给予0.5μg/kg负荷剂量的盐酸右美托咪定, 持续泵入10 min, 之后给予0.5μg/ (kg·h) 负荷剂量进行维持。对照组患者给予同剂量氯化钠溶液代替右美托咪定, 其他处理一致。两组患者均使用顺阿曲库铵、芬太尼、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在患者进行插管前给予首剂量为20 mg的丙泊酚, 之后给予20 mg/min缓慢泵入开展全麻诱导措施, 直至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 然后给予患者0.15 mg/kg的顺阿曲库铵和0.5μg/kg的瑞芬太尼静脉注射, 当患者肌肉松弛后30 s内进行气管插管措施, 连接麻醉机, 将潮气量设定为8 ml/kg, 将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控制在35~40 mm Hg, 呼吸频率为8~12次, 并在手术中给予2%的七氟烷吸入、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泵入, 使患者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得到维持。术中若患者的心率超过110次/min, 给予10 mg艾司洛尔进行静脉注射, 若患者心率低于50次/min, 给予0.1 mg阿托品进行静脉注射;若患者收缩压超过180 mm Hg, 降低输液速度, 给予0.5 mg的硝酸甘油进行静脉滴注, 若收缩压低于80 mm Hg, 加快输液的速度, 给予5 mg的麻黄素进行静脉注射。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 麻醉后5、30 min, 术后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情况, 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 (采用RSS评分评价) 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率、血压
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和手术完成后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麻醉后5、30 min时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情况较麻醉诱导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两组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高于麻醉后5、30 min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RSS评分
试验组患者在麻醉后5、10 min的R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在麻醉后10 min的RSS评分较麻醉诱导前有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分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术中出现1例 (3.1%) 心动过缓, 试验组术中出现1例 (3.1%) 低血压,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右美托咪定为美托咪定活性右旋异构, 是一种具有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具有良好的镇痛、镇静、抗交感效果, 是首选的临床麻醉辅助药物[10]。右美托咪定能够起到觉醒和镇静效果, 降低麻醉药的使用剂量, 对患者在手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具有改善作用, 并且能够使患者的局部心肌缺血发生率降低[11]。右美托咪定通过中枢α2AR进行介导, 对中枢系统蓝斑核进行作用, 从而达到镇静效果。右美托咪定对中枢神经突触前膜α2AR进行作用, 开放钾通道, 使钾离子外流, 突触前膜超级化, 对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得到抑制, 并且对突触后膜进行作用, 使突触后膜超级化, 起到镇静效果[12]。
本研究结果表明, 使用RSS评分对镇静效果进行评价, 试验组患者在麻醉后5、10 min时的R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在麻醉后10 min的RSS评分较麻醉诱导前有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证明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辅助临床麻醉时能够快速的起到镇静效果, 较单独使用丙泊酚具有深度可控、镇静过程平稳、起效快的优势。同时, 试验组患者在进行气管插管时, 手术过程中、手术结束后、拔管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情况均没有较大的变化, 所有患者没有发生由于手术刺激、交感兴奋引起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现象, 使患者的手术能够顺利开展。
由此可见, 右美托咪定是一种新型的镇静镇痛药物, 主要应用于临床麻醉中, 能够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 使患者在手术中和拔管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水平变化较小, 并且能够降低阿片类药物和丙泊酚的使用剂量, 是临床麻醉辅助中的首选药物。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用于全身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全麻外科手术的64例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32例。试验组患者在进行麻醉诱导前给予0.5μg/kg负荷剂量的盐酸右美托咪定, 持续泵入10 min, 之后给予0.5μg/ (kg·h) 负荷剂量进行维持。对照组患者给予同剂量氯化钠溶液代替右美托咪定, 其他处理一致。两组患者均使用顺阿曲库铵、芬太尼、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对两组患者在注射药物前、注射后5、10 min的镇静程度进行评价, 记录患者在麻醉诱导前、麻醉后5 min、麻醉后30 min、手术完成后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 并且对手术中患者使用的瑞芬太尼、丙泊酚的用量进行记录。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和手术完成后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麻醉后5、30 min时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情况较麻醉诱导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两组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高于麻醉后5、30 min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在麻醉后5、10 min的R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在麻醉后10 min的RSS评分较麻醉诱导前有明显提高, 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术中出现1例 (3.1%) 心动过缓, 试验组术中出现1例 (3.1%) 低血压,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右美托咪定主要应用于临床麻醉中, 能够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 使患者在手术中和拔管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水平变化较小, 并且能够降低阿片类药物和丙泊酚的使用剂量, 是临床麻醉辅助中的首选药物。
静脉全身麻醉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 男21例, 女39例, 年龄26~73岁。随机分为两组, 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组 (Ⅰ组, 30例) 和双管喉罩通气静脉全麻组 (Ⅱ组, 30例) , 两组年龄体质无明显差异。
1.2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于麻醉前30min常规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入手术室后监测血压、心电、血氧饱和度, 开通静脉通路。麻醉诱导:地塞米松10mg, 咪达唑仑1~2mg, 丙泊酚2.0mg/kg, 芬太尼2~4μg/kg和罗库溴铵0.6mg/kg静脉注射。待患者神志消失呼吸停止时插入喉罩或气管插管。根据患者体质量选择喉罩型号:30~50kg用3号喉罩, 50~70kg用4号喉罩, 70~90kg用5号喉罩。气管导管型号选择:男性ID7.5cm, 女性ID7.0cm。插入成功后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 (IPPV) , 潮气量设为8~10m L/kg, 呼吸频率为12次/min。麻醉维持:Ⅰ组以异氟烷吸入维持麻醉, 间断辅以芬太尼1~2μg/kg。Ⅱ组用丙泊酚70μg/ (kg·min) 和瑞芬太尼0.2μg/ (kg·min) 静脉泵注。两组均以罗库溴铵0.4mg/kg静注维持肌松。术中动脉收缩压 (SBP) 波动范围大于或等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20mm Hg (1mm Hg=0.133k Pa) 以上时, 调整静脉麻醉药的输注速度或异氟烷的吸入浓度。手术结束时两组均停用麻醉药。术毕视情况给予新斯的明1mg和阿托品0.5mg拮抗罗库溴铵的后遗效应。待患者神志清醒, 自主呼吸恢复, 肌力恢复良好, 血流动力学稳定时, 清除口腔、气管内分泌物, 拔出喉罩或气管导管, 观察并记录后送回病房。
注:与Ⅱ组比较, #P<0.05;与T0比较, *P<0.05
注:组间比较, *P<0.05
1.3 监测指标
所有患者以监护仪监测心电图 (ECG) 、心率 (HR) 、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脉搏血氧饱和度 (Sp O2) 。记录诱导前 (T0) , 插管/喉罩置入即刻 (T1) , 插管/喉罩后3min (T2) , 气腹后5min (T3) , 拔管/喉罩移出后1min (T4) 的SBP、DBP、HR、Sp O2, 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至清醒时间、有无呛咳、反流误吸及术后24h患者恶心呕吐、胃胀气、咽部疼痛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数据比较: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 Ⅰ组和Ⅱ组T1时SBP、DBP均显著低于T0时 (P<0.05) ;组间比较T2时Ⅰ组SBP和HR均显著高于Ⅱ组 (P<0.05) , 其他时点两组SBP、DB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
2.2 术后恢复情况: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 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拔管/喉罩时间, Ⅰ组明显长于Ⅱ组。呛咳和机械性损伤发生率, Ⅰ组明显高于Ⅱ组,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2.3 后遗效应
术后恶心呕吐、咽痛、胃胀气发生率Ⅰ组明显高于Ⅱ组,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操作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很大。其特点之一是须在腹腔内注入气体造成人工气腹状态, 目前临床使用最广泛的是二氧化碳气体。造成气腹状态的速度、压力、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率以及术中体位改变等均可引起生理功能的变化。特点之二是全麻气管插管、手术刺激可引起人体明显的应激反应, 术中二氧化碳气腹引起的肌体反应亦很剧烈, 因素有: (1) 膈肌上抬, 胸腹内压增加, 导致肺通气量、心排血量减少, 反射性地兴奋交感神经系统。 (2) 高碳酸血症刺激体内化学感受器, 使体内兴奋性递质增加。 (3) 强烈肌肉、腹膜牵拉所致的机械刺激。这些因素都要求术中采用的麻醉方法要快速、有效、安全, 能解除人工气腹的不适, 有效的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以选择全身麻醉为主。
实施全身麻醉时, 为确保呼吸道通畅, 气管插管曾是唯一的可靠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采用全麻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虽然安全可靠, 但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及机械性损伤应值得重视。文献报道[1], 气管内插管易引起的心血管反应, 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以喉镜到位后1min最剧, 持续3min左右逐渐恢复至原有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年人及伴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麻醉风险。气管插管和拔管的主要刺激来源为气管导管对口腔、咽喉和气管的刺激。其刺激强度从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气管>喉>咽>口腔。双管喉罩置入后主要接触部位是口腔和咽部, 基本不与喉部及气管直接接触, 避免了两个强刺激来源—喉和气管。喉罩作为一种新的通气方式, 已被用于全身麻醉中。喉罩操作简单, 无需用喉镜暴露声门, 不进入声门和气管, 避免了声带和气管黏膜的损伤, 不刺激会厌、声带和气管黏膜的感受器, 大大降低了对交感神经的兴奋作用, 心血管反应明显减轻, 这对于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是极为有益的[2]。双管喉罩可经食道引流管放置胃管, 可将胃内液体和气体引出, 使手术视野更为开阔, 为手术的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减少了术中术后胃胀气及反流误吸等并发症的发生[3]。喉罩不影响气管黏膜纤毛运动, 能有效地将颗粒和病原体排出体外, 可有效预防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的呼吸道并发症。同时由于术毕喉罩苏醒期无需气管内吸痰, 故可有效避免外来细菌及口腔部的细菌在肺内定值而引起感染的发生, 更显示了其比气管插管的优越性[4]。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 Ⅰ组不论在插管后还是拔管时, 其SBP、DBP、HR值明显高于其诱导前基础值;而Ⅱ组在插入喉罩后及拔出喉罩时的SBP、DBP、HR均无显著变化。这些结果说明, 双管喉罩通气静脉全麻与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相比, 更有利于术中血压和心率稳定。
丙泊酚作为一种新型静脉麻醉药物, 具有起效快、镇静充分、清除半衰期短、苏醒完全等优点, 并有一定的镇痛作用。瑞芬太尼为芬太尼家族中的最新成员, 镇痛作用比芬太尼强1.5~3倍[5], 注射后起效迅速, 在人体内1min左右达到血脑平衡, 血浆蛋白结合率70%~90%, 有效生物半衰期为3~10min[6]。虽然瑞芬太尼对呼吸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停止输注后3~5min即能恢复自主呼吸。因此我们将丙泊酚与瑞芬太尼配伍, 利用静脉输注泵持续静脉泵注麻醉药维持麻醉, 与静吸复合麻醉相比, 术后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拔管/喉罩时间, Ⅰ组明显长于Ⅱ组;且恶心呕吐、咽痛、胃胀气等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高于Ⅱ组。说明静脉全麻比静吸复合麻醉苏醒快且并发症少。
4 结论
双管喉罩通气联合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全身麻醉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具有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苏醒快速、术后恶心呕吐率低、咽部并发症少等优点, 较以往的麻醉方法比较, 是一种更安全、有效、可靠的麻醉方法。在此类手术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非常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双管喉罩通气静脉全身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 随机分为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组 (Ⅰ组, 30例) 和双管喉罩通气静脉全身麻醉组 (Ⅱ组, 30例) 。观察诱导前 (T0) , 插管/喉罩即刻 (T1) , 插管/喉罩后3min (T2) , 气腹后5min (T3) , 拔管/喉罩移出后1min (T4) 的SBP、DBP、HR、SpO2;比较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至清醒时间、有无呛咳、反流误吸及术后24h患者恶心呕吐、胃胀气、咽部疼痛等情况。结果 ①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 Ⅰ组和Ⅱ组T1时SBP、DBP均显著低于T0时 (P<0.05) ;组间比较T2时Ⅰ组SBP和HR均显著高于Ⅱ组 (P<0.05) , 其他时点两组SBP、DB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 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拔管/喉罩时间, Ⅰ组明显长于Ⅱ组。呛咳和机械性损伤发生率, Ⅰ组明显高于Ⅱ组,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③术后恶心呕吐、咽痛、胃胀气发生率Ⅰ组明显高于Ⅱ组,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双管喉罩通气静脉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可减轻气管插管对咽、喉及气道的刺激, 维持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 减少麻醉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双管喉罩,静脉全身麻醉,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
参考文献
[1]郑颖, 连文洁, 汪春英, 等.喉罩与气管插管用于全麻乳腺癌根治术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7, 23 (4) :288-290.
[2]王世民, 张彦.喉罩用于脑立体定向术的气道保护[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9, 25 (4) :348-349.
[3]张国强, 汪卫星.食管引流型喉罩全麻通气全凭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 2009, 8 (14) :413-414.
[4]吴文玉, 汤安俊, 王仁军.SLIPA喉罩通气全身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 2011, 17 (1) :20-23.
[5]吴新民, 叶铁虎, 岳云.国产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3, 23 (4) :245.
静脉全身麻醉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68例进行全身麻醉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37-65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5.6±13.8)岁,男性18例,女性16例;观察组患者年龄为32-64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6.4±12.7)岁,男性17例,女性17例,两组患者均复核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级和Ⅱ级,且患者均无麻醉禁忌症。
1.2 一般方法
患者入院以后要禁食8小时,开放静脉通道,连接参数监护仪,予以心电图、血压、脉搏监测,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0.04mg/kg,芬太尼3μg/kg、丙泊酚1mg/kg、维库溴铵0.15mg/Kg,患者予以气管插管后,采用维库溴铵0.1mg/kg·min维持麻醉,瑞芬太尼0.15μg/kg·min、丙泊酚4mg/kg·min维持。观察组患者同时予以右美托咪啶辅助麻醉,剂量为1μg/kg,静脉缓慢注射,用药时间为10min。对照组患者同时予以登记量的生理盐水辅助麻醉。
1.3 效果观察
对两组患者麻醉后5min、10min的镇静评分进行调查,同时对患者麻醉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调查。
1.4 评价指标
镇静评分:患者焦虑、躁动不安者为1分;情绪平静、具有定向力者为2分;对指令有反应者为3分;患者处于浅眠状态,能够被唤醒者为4分;患者处于睡眠状态,对指令反应迟钝者为5分;患者处于深度睡眠状态者为6分。2-4分为评价良好。
1.5 数据统计
文中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资料采用t值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后的镇静评分
观察组组患者麻醉后5min、10min镇静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镇静评分良好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麻醉后5min镇静评分良好率为47.1%,麻醉后10min,镇静评分良好率为85.3%,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8%;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2%,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3)。
3 讨论
全身麻醉是为了在手术中更好的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降低患者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帮助患者平稳的度过手术期。对于全身麻醉的患者来说,机体存在的应急反应较为强烈,若麻醉阻止效果不佳则要联合镇静药物辅助麻醉[2]。但此种方式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来说,存在较大的风险。以往临床中多辅助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来阻断或者延缓患者脊髓兴奋度,同时提升患者刺激阈值[3]。但此种方式会引发心动过缓、呼吸抑制、苏醒延迟等并发症,非常不利于患者的预后。因此,需要选择更为有效的药物进行辅助麻醉。
右美托咪啶是一种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是现阶段临床中药物不良反应最小的全身麻醉辅助药物,在临床中的使用率非常高[4]。右美托咪啶能够对抗阿片类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减少患者手术应急反应,同时还能够刺激脑中枢对心血管起到保护作用,最后能够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来降低患者血压和心率,防止高血压、心动过速情况发生。右美托咪啶的药物半衰期最长可达2h,其能够降低患者应激反应神经内分泌功能,达到减少血流动力学波动的目的,同时能够让缓则会保持被唤醒的能力,对呼吸的抑制作用非常小,患者能够保持在理想的麻醉状态中。在调查中还发现,右美托咪啶在使用过程中无成瘾倾向,因此不会对呼吸造成严重的抑制,但患者容易出现心动过缓的情况。
在我院的调查结果中显示:观察组组患者麻醉后5min、10min镇静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麻醉后5min镇静评分良好率为47.1%,麻醉后10min,镇静评分良好率为85.3%,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我院的结果证明了,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能够帮助患者快速达到理想的镇静效果。此外,在表3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8%;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2%,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此结果也证明了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辅助全麻能够降低患者麻醉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我院的调查结果与其他报道基本相符[5,6],因此,可以进一步证明,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辅助全麻效果非常理想,且患者麻醉安全性非常高。
对我院的结果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虽然右美托咪啶辅助全麻的效果和安全性都非常理想,但大剂量、快速注射右美托咪啶会导致患者α1受体过度兴奋,血压升高,而后才会出现血压降低、心率下降表现。因此,在临床中针对右美托咪啶的使用要严格遵守使用规则,不可快速注射,尤其是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功能损伤的患者来说,更不可大剂量、快速注射,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来说,要慎重选择。
总的来说,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在全麻辅助中的效果理想,安全性高,但在临床中也要明确患者麻醉适应症,进一步保证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傅羽龙,王婵,邹传惠.右美托咪啶静脉注射辅助全身麻醉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04):70-72.
[2]李超,何军,袁素萍.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辅助全身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02):91.
[3]杨燕.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辅助全身麻醉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26):144-145.
[4]严明,周薇,李祖阁,等.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辅助全身麻醉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4,6(02):294-295.
[5]唐泽萍.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辅助全身麻醉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0):34-35.
静脉全身麻醉 篇9
关键词 老年人 术后认知障碍 全身麻醉
目前POCD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1]。尽管目前在麻醉技术、监护仪器和手术操作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其在非心脏手术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2]。本文分析我院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情况及其处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择期行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65~83岁,体质量45~77kg,根据美国麻醉学会麻醉术前评估(ASA)Ⅰ~Ⅲ级,46例患者行普外科手术12例、泌尿外科手术6例、普胸外科手术15例、骨外科手术7例、妇科手术6例。术前大部分有焦虑情绪。排除标准:有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史或服用精神药、抗抑郁药物,有严重听力和视力障碍,不能正常交流者。
评价标准[3]:神经精神功能测验分别在术前,术后24、48、72小时由专人进行神经精神功能测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判断如。各测验项目术后值与术前值相比功能降低等于或超过术前值的20%判定该项目出现术后功能恶化;一个患者术后有2个或2个以上的测验项目出现功能恶化判定该患者发生了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麻醉方法:所有患者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5mg和安定8~10mg。以咪唑安定0.05mg/kg、乙醚酯0.2~0.3mg/kg、芬太尼3~4μg/kg、琥珀胆碱1.5mg/kg,静脉注射快速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术中麻醉维持: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持续静脉注射异丙酚2~4mg/(kg·小时)和瑞芬太尼6-10μg/(kg·小时),间断吸入异氟醚调整麻醉深度。术毕前10分钟停用上述麻醉藥物,所有患者术后均使用静脉镇痛。
统计学处理:全部资料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
结 果
POCD发生率:本组46例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有17例出现POCD,发生率36.96%,各手术种类之间POCD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评分比较:术前评分POCD组与非POC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OCD组24、48小时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2小时POCD组评分有所恢复,虽较术前略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POCD组术后24、48及72小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疗效评价:在确诊为POCD后均立即进行积极治疗;17例给予安定或咪唑安定5~15mg分次静注有效,5例无效,后改用异丙酚静脉持续泵注1~2mg/(kg·小时)。其余29例密切观察病情,未行药物治疗,直至出院。无1例出现严重精神系统后遗症。
讨 论
POCD的诊断需要经过神经心理学测试,评估脑功能的各个方面,如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加工的速度、灵活性和记忆力等。目前应用最多的测试是韦氏记忆量表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侧重于大脑功能的认知方面,排除了情绪和意识异常等因素的干扰,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可信性,且简便易行,适用于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评价。本组17例确诊为POCD,经积极治疗,无1例出现严重的精神系统后遗症。是否有远期的后遗症有待进一步的随访结果来证实。为了预防或减少老年患者手术麻醉后POCD的发生,除了提高手术麻醉技术和加强围手术期患者管理外,术中重视脑保护也是一个新的预防途径。
综上所述,研究老年患者POCD,从引起POCD的相关因素着手,在围术期予以妥善处理,积极预防及治疗,对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医学、社会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 林兰英,林财珠.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1):8-10.
2 李静.老年患者非心脏术后认知功能障碍[J].医学综述,2009,15(20):3107-3109.
3 潘丽峰,王东信,李军.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8(5):510-514.
静脉全身麻醉 篇10
关键词: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小儿腭裂整复术
小儿腭裂修补术主要在口腔内进行,根据手术的要求和患儿的特点,我们一般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目前瑞芬太尼、丙泊酚等超短效镇痛、镇静静脉麻醉药越来越多的受到临床的重视,尤其适用于小儿麻醉,本文应用瑞芬太尼、丙泊酚复合静脉全身麻醉进行小儿腭裂修复术,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国际微笑列车机构资助的贫困儿童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全麻下实行的小儿腭裂整复术患儿,其中男性141例,女性14例,年龄3个月~6岁,ASAⅠ~Ⅲ级,体重5~23kg,小儿腭裂程度为Ⅰ~Ⅲ度,术前排除其他并存疾病,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131例,对照组124例,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所有患者根据体重,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02mg/kg、鲁米那3mg/kg,麻醉诱导前开通静脉通道,常规监测血压、心率、SpO2,所有患者诱导均选用丙泊酚2mg/kg、维库溴铵0.1mg/kg、芬太尼4μg/kg,行快速诱导后气管插管,观察组插管成功后持续泵入丙泊酚1~3mg/(kg·h)、瑞芬太尼0.2~0.5μg/(kg·min)维持麻醉,对照组气管插管成功后,应用氯胺酮2~3mg/(kg·h)静脉持续泵入维持麻醉,根据患儿生命体征和手术步骤进行麻醉深度调节,手术结束后停用所有麻醉药物。记录并统计两组患儿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以及两组患儿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两样本间率的比较应用χ2检验,两样本间均数比较应用t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各时间点MAP比较
诱导前两组患儿差别不大,MAP在诱导后最低,插管时达到最高,拔管时因患儿反射及意识等恢复,MAP亦较高,经统计学处理,对照组患儿插管时、插管后5min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插管时、拔管时与诱导前比较,t=3.031和5.12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血压变化较平稳,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注:▲与观察组比较P<0.05;■与诱导前比较P<0.05
2.2 两组患儿各时间点HR比较
诱导前两组患儿差别不大,HR在插管后5min最低,插管时和拔管时较高,经统计学处理,对照组患儿插管后5min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插管时、拔管时与诱导前比较t=2.310和3.28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心率变化较平稳,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注:▲与观察组比较P<0.05;■与诱导前比较P<0.05
2.3 两组患儿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在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以及停药至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各项恢复指数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注:▲与观察组比较P<0.05
3 讨论
腭裂手术直接刺激敏感的咽喉部,要求有足够的麻醉深度以消除各种不良反射,与其它整形手术相比还具有手术后发生低氧血症的高风险性,因此要求麻醉医师使用短效、速效、在体内无蓄积的药物以保证手术结束后麻醉苏醒迅速,各种生理反射尽快恢复[1]。国际微笑列车机构主要资助贫困患儿进行手术治疗,患儿年龄越小麻醉的危险性越大,婴幼儿唾液腺和呼吸道分泌旺盛,少量分泌物进入细小支气管便会造成堵塞,且术中常有血液流至咽腔,易致误吸,手术邻近气道操作,麻醉医师远距离操作,不宜管理,为提高安全性,目前这类手术,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2]。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阿片类u受体激动剂,主要经肝外组织和血液的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代谢,作用时间短、消除快,具有安全、高效、苏醒迅速及后遗症少等特点,且能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和手术应激引起的心血管反应[3]。其血浆输注半衰期为3~5分钟,被血浆和组织内的酯酶快速水解,不受肝肾功能影响,对肝肾功能无损害[4]。所以对于处于肝肾功能发育阶段的小儿而言,其影响轻微,故可安全地用于小儿麻醉[5]。丙泊酚是一种短效静脉麻醉药,与瑞芬太尼复合应用可以弥补阿片类药物镇痛效能强大但镇静作用不足的弱点[6]。同时因为瑞芬太尼、丙泊酚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都是可引起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尤其是二者合用时对循环的影响非常明显,由于小儿循环的代偿能力强[7],通过本研究发现,两药联合应用对于小儿循环影响尚处于可接受范围,两组患儿各时间点MAP比较发现,诱导前两组患儿差别不大,MAP在诱导后最低,插管时达到最高,拔管时MAP亦较高,对照组患儿插管时、插管后5min的MAP高于观察组,对照组插管时、拔管时MAP值高于诱导前,观察组血压变化较平稳,比较两组患儿个时间点HR发现,诱导前两组患儿差别不大,HR在插管后5min最低,插管时和拔管时较高,对照组患儿插管后5min的HR快于观察组,对照组插管时、拔管时均快于诱导前,观察组心率变化较平稳,观察组患儿在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以及停药至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与以往研究发现的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具有麻醉平稳、恢复迅速、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的特点相同,故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是小儿腭裂修复术的有效麻醉方法之一[8]。
参考文献
[1] 刘功俭,王光磊,曹君利,等瑞芬太尼在小儿腭裂修补术麻醉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12) :1352
[2]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81
[3] 冉红,王瑞.瑞芬太尼用于小儿先天性唇腭裂修复术麻醉的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08;17(8) :1231-1233
[4] 单世民,金玄玉,陈晓光.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气管插管条件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4;33(1) :78-80
[5] Berkenboseh JW,Graft GR,Stark JM,et al.Use of a remifentanil-pmpofol mixture for pediatric flexible fibemptic bronchoseopy sedation[J].Paediatr Anaesth,2004;14(11) :941-946
[6] 梁仁强,谭瑞丹,林洁玲,等.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小儿腭裂修补术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17) :71-72
[7] 盛娅仪,徐振邦.瑞芬太尼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1;20(2) :14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