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快通道麻醉

2024-08-31

静脉快通道麻醉(共7篇)

静脉快通道麻醉 篇1

肝硬化脾切除手术围术期应激反应及术后镇痛是临床麻醉面临的重要问题。局麻药切口浸润已被应用于多种术后镇痛[1,2], 可以明显减轻术后早期切口疼痛, 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增加术后早期患者的舒适度[3,4]。本研究旨在观察静脉快通道麻醉联合局部浸润麻醉在肝硬化脾切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资料与方法

2012年9月-2014年4月收治择期行肝硬化脾切除手术患者40例, 男31例, 女9例, 年龄19~56岁, 平均 (32.73±8.22) 岁, 体重48~73 kg, 平均 (64.7±5.08) kg, 平均手术时间 (102.25±8.23) min, ASAⅡ~Ⅲ级, Ⅱ级23例, Ⅲ级17例。所有肝硬化患者术前均经临床、检验、B超及术中探查证实, 肝功能Child分级:A级31例, B级9例。术前心、肺、肾功能正常, 排除对罗哌卡因过敏者。随机均分为两组, 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快通道麻醉组 (GA组) 和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快通道麻醉复合罗派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组 (GL组) 。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前ASA分级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麻醉方法:术前肌注盐酸戊乙奎醚1 mg。入手术室开放静脉通道, 监测NIBP、ECG、Sp O2, 右颈深静脉穿刺置管CVP监测。GA组:麻醉诱导:持续面罩吸氧, 静注咪达唑仑30μg/kg、芬太尼3μg/kg、丙泊酚1 m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 气管插管, 接麻醉机控制呼吸, 术中监测血气, 维持Pa CO235~45 mm Hg。术中维持:丙泊酚输注3~5 mg/ (kg·h) , 瑞芬太尼0.05~0.5μg/ (kg·min) 。术毕前15 min减少丙泊酚输注, 术毕停用丙泊酚、瑞芬太尼。GL组麻醉诱导、术中维持同GA组, 腹膜缝合后用0.3%罗派卡因40 m L切口内行全层浸润麻醉。两组术中间断给予顺式阿曲库铵维持肌松, 监测脑电双频指数 (BIS) 维持在40~60。术中根据出血量及中心静脉压调整补液, 必要时输血。术毕待自主呼吸恢复, 静注新斯的明0.02 mg/kg、阿托品0.01 mg/kg拮抗肌松药的残留作用。待吞咽反射、神志恢复, 拔除气管导管。两组术毕均行静脉自控镇痛 (PCIA) , 配方:舒芬太尼2μg/kg+格雷司琼10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 L, 背景剂量2 m L/h, 患者自控给药量0.5 m L±15%, 锁定时间15 min。

监测指标和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毕睁眼时间、拔管时间, 评估拔管后10 min、30 min躁动评分 (RS) 。检测患者麻醉前5 min (T0) 、术毕 (T1) 及术后6 h (T2) 、12 h (T3) 血浆皮质醇 (COR) 、血糖 (BS) 。记录术后12 h静脉自控镇痛 (PCIA) 使用量及术后24 h不良反应。评分标准[4]:RS评分:0分安静且合作;1分吸痰刺激时有肢体活动;2分无刺激时有挣扎, 但无需按压;3分挣扎剧烈, 需按压。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内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麻醉苏醒期比较:术毕睁眼时间:GA组 (13.9±1.6) min, GL组 (14.6±1.1) min,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01, P>0.05) ;拔管时间:GA组 (16.4±1.6) min, GL组 (16.05±1.2) min,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64, P>0.05) 。拔管后10 min、30 min 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两组患者血浆皮质醇 (Cor) 、血糖 (BG) 浓度变化:与T0比较, 两组血浆皮质醇、血糖水平各时点均明显升高 (P<0.05) , 波动GL组较GA组小。患者T1、T2、T3血浆皮质醇、血糖两组间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术后12 h自控给药总量GL组 (28.13±1.81) m L明显少于GA组 (32.33±1.69) m L (t=7.58, P<0.01) 。两组患者术后24 h随访均无呼吸抑制、切口血肿和感染等并发症。

讨论

肝硬化脾切除手术创伤及术后疼痛使机体发生强烈应激反应, 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浆皮质醇、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葡萄糖利用下降, 血糖升高, 还会使血浆中儿茶酚胺浓度迅速升高, 引起明显的能量消耗和组织分解, 甚至导致血管痉挛、组织缺血。肝硬化患者的肝细胞已经处于缺血缺氧边缘, 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 强烈应激反应可造成肝脏缺血, 甚至诱发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为减轻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 临床上通常采用增加麻醉药物剂量或复合椎管内麻醉, 但大多数麻醉药需要经过肝脏代谢, 会加重围术期肝功能不全, 发生药物蓄积、代谢时间延长、术后苏醒延迟, 甚至药物性肝昏迷。贫血和出血倾向限制了椎管内麻醉的应用。丙泊酚具有起效、苏醒快而平稳的特点, 无肝脏毒性作用, 并能有效防止转氨酶升高, 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能够清除氧自由基, 保护肝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5]。瑞芬太尼是一种超短效阿片类μ受体激动药, 起效快、药效强, 主要经血液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代谢, 不受肝肾功能影响, 长时间输注无蓄积, 应用于肝硬化脾切除, 血流动力学稳定可控性强, 能够缩短术后苏醒时间[6]。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快通道麻醉可降低各自用量, 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 且能够减少术毕不良反应的发生[7]。

注:与GA组比较, aP<0.01。

注:与T0比较, aP<0.05;与GA组比较, bP<0.05。

本研究中, GL组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较轻, 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术后镇痛作用, 有利于患者术后苏醒期恢复。Liu SS等研究表明[8], 手术切口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可以改善手术后疼痛, 减少术中、术后阿片类药物需求, 提高患者对疼痛治疗的满意度, 降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故可作为静脉快通道麻醉的有效补充。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镇痛效果好、对心脏毒性小不良反应少, 感觉阻滞时间长, 没有阿片类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9]。为了平衡试验条件, 两组患者停止输注静脉麻醉药的时间一致, 实际上GL组患者由于手术切口行局部浸润麻醉可及早停药, 恢复时间可更加迅速。

本研究表明, 手术过程中两组患者血浆皮质醇、血糖浓度分别较麻醉诱导前均呈上升趋势 (P<0.05) , 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6 h GA组血浆皮质醇、血糖浓度均高于GL组 (P<0.05) , 表明术后早期GA组应激反应水平高于GL组。术后12 h两组应激反应均呈减弱趋势, 但GA组血浆皮质醇、血糖浓度显著高于GL组 (P<0.01) , 且GL组术后12 h自控给药有效总量明显少于GA组 (P<0.01) , 表明GA组应激水平及术后疼痛均高于GL组。术后高血糖一方面是由于伤口的疼痛引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释放因子 (CRF) 和ACTH分泌增加, 引发神经内分泌免疫反应, 致使术后一段时间糖皮质激素分泌加强, 血糖相应升高;另一方面, 术后应激性高血糖反应还与应激状态下组织利用葡萄糖障碍有关。两组术后血浆皮质醇、血糖浓度变化差异可能是由于局部浸润麻醉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感觉神经的传入途径, 间接抑制了应激激素的分泌, 从而稳定了血浆皮质醇和血糖浓度, 表明手术切口局部浸润麻醉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的应激状态。

综上所述, 静脉快通道麻醉复合局部浸润麻醉能较好地预防肝硬化脾切除术后苏醒期躁动, 具有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并有效抑制术后应激反应, 麻醉不良反应少而轻, 能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量。

摘要:目的:观察静脉快通道麻醉联合局部浸润麻醉在肝硬化脾切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治择期行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患者40例, 随机均分为两组, 各20例。GL组行罗派卡因局部浸润联合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快通道麻醉;GA组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苏醒后10 min、30 min 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与T0比较, 两组皮质醇、血糖水平各时点均升高 (P<0.05) ;两组间比较T1、T2、T3皮质醇、血糖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罗派卡因局部浸润复合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快通道麻醉应用于肝硬化脾切除手术, 能有效抑制患者的应激反应, 不延长麻醉恢复时间。

关键词:静脉快通道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应激反应,脾切除

参考文献

[1]吴进, 汪正平, 颜涛, 等.布比卡因局部浸润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切口疼痛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 (1) :30-32.

[2]李露, 张晓光, 廖俊, 等.颈椎后路术后切口罗哌卡因局部浸润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 2012, 28 (2) :158-159.

[3]胡志强, 石恒林.局部浸润用于全凭静脉麻醉术后早期疼痛的预防[J].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8, 31 (2) :185-186.

[4]王春光, 瞿慧, 艾青, 等.舒芬太尼、曲马多对雷米芬太尼苏醒期躁动的预防效应.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7, 23 (11) :897-900.

[5]张建, 卓九五, 廖建梅, 等.丙泊酚与七氟醚复合麻醉对肝炎肝硬化患者术后肝肾功能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 (10) :866-868.

[6]廖建梅, 王佳, 陈家华.雷米芬太尼对肝硬化后脾切除术患者苏醒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8, 24 (11) :945-946.

[7]Mertens MJ, Olofsen E, Engbers FH, et al.Propofol reduces perioperative remifentanil requirements in a synergistic man-ner:response surface modeling of perioperative remifentani-lpropofol interactions.Anesthesiology, 2003, 99:347-359.

[8]Liu SS, Riehman JM, Thirlby R, Wu CL.Efficacy of continuous wound catheters delivering local anesthetic for Postoperative analgesia:a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Am Coll Surg 2006, 203:914-32.

[9]徐煌, 王胜斌.罗哌卡因术毕切口浸润在腹腔镜全麻术后镇痛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 2012, 32 (3) :23-25.

静脉快通道麻醉 篇2

关键词:瑞芬太尼,静脉快通道麻醉,骨关节脱位复位术

近年来,静脉快通道麻醉作为一种新兴的方便、快捷的麻醉方式,以其麻醉后无需进入监护室监护,麻醉清醒后无需留院观察即可离院等优势优点而为临床广泛应用[1,2]。临床治疗骨关节脱位复位术常采用芬太尼静脉快通道麻醉,但有报道称芬太尼存在引发心血管不良反应风险,故建议采用不良反应较小的瑞芬太尼。本研究就两种药物静脉快通道麻醉应用于骨关节脱位复位术中的作用效果进行比较,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医院收治的70例骨关节脱位复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ASA分级1~2级,均行闭合手法复位手术,所有患者无全麻禁忌。根据麻醉药物不同分为芬太尼组与瑞芬太尼组各35例。芬太尼组男24例,女11例;年龄54~76(62.01±2.23)岁。首次脱位24例,再次脱位11例;瑞芬太尼组男25例,女10例;年龄54~78(62.34±2.19)岁。首次脱位23例,再次脱位1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禁食水,术前30min予阿托品0.5mg+鲁米那钠0.1g肌内注射,进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路,面罩纯氧吸入3~5min后开始行静脉快通道麻醉。芬太尼组予芬太尼3μg/kg+丙泊酚0.5~1mg/kg缓慢静注,待患者意识消失,自主呼吸正常时维持术中给予芬太尼0.4μg·kg-1·min-1+丙泊酚2~4mg·kg-1·h-1静脉泵入,手术结束即刻停止泵入。瑞芬太尼组予瑞芬太尼0.5~0.8μg/kg+丙泊酚0.5~1mg/kg缓慢静注,待患者意识消失,自主呼吸正常时维持术中给予瑞芬太尼0.2μg·kg-1·min-1+丙泊酚2~4mg·kg-1·h-1静脉泵入,手术结束即刻停止泵入。比较2组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相关时间(麻醉准备时间、苏醒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离院时间)及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手术前、用药1min、术中10min、术后5min)。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后不良反应

瑞芬太尼组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低于芬太尼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45,P<0.01)。见表1。

注:与芬太尼组比较,*P<0.01

2.2 各时间段平均动脉压与心率

2组手术前、用药1min平均动脉压与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10min、术后5min 2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均升高,但瑞芬太尼组提升幅度较芬太尼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手术及治疗相关时间

瑞芬太尼组麻醉准备时间、苏醒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离院时间均短于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骨关节脱位临床多见,且为老年人群多发,因该人群具有年龄大、身体机能差且多合并有原发性疾病,故手术和麻醉应激性强,临床须慎重选择合理有效的麻醉药物,以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3,4]。芬太尼为强效麻醉镇痛药,麻醉及镇痛效果好,起效快,但麻醉中常出现患者心率与血压明显升高现象,存在引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对手术效果和术后康复均可能造成不良影响[5,6]。瑞芬太尼属新型阿片受体激动剂,较芬太尼起效更快,麻醉效果良好,具有半衰期短,对肝肾功能、神经系统影响小且术后苏醒快、不良反应少等特点。本研究就两种药物静脉快通道麻醉应用于骨关节脱位复位术中的作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瑞芬太尼组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低于芬太尼组的20.00%(P<0.05);2组手术前、用药1min平均动脉压与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10min、术后5min 2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均升高,但瑞芬太尼组提升幅度较芬太尼组低(P<0.05);瑞芬太尼组麻醉准备时间、苏醒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离院时间均短于芬太尼组(P<0.01)。

综上所述,瑞芬太尼静脉快通道麻醉用于骨关节脱位复位术,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勤.瑞芬太尼静脉快通道麻醉在骨关节脱位复位术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4,24(30):6702-6703.

[2]陶开峰.瑞芬太尼静脉快通道麻醉在骨关节脱位复位术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5,14(23):51-52.

[3]张溪英,杜真,屈双权,等.瑞芬太尼用于小儿心脏手术快通道麻醉的临床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5):991-992.

[4]李雪兰,江伟航,黄焕森,等.帕瑞昔布钠复合舒芬太尼预镇痛对瑞芬太尼快通道麻醉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4,32(17):2765-2767.

[5]袁利邦,景调平,贺雅琳,等.静脉快通道麻醉在老年患者脊柱手术中的应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4,36(6):674-677.

静脉快通道麻醉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78例于本院行下肢骨科手术高龄患者临床资料, 均属于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Ⅱ~Ⅲ级;均合并糖尿病、冠心病与高血压等疾病;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3,4]。按不同麻醉方式分两组, 每组39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1∶18, 年龄71~88岁, 平均 (78.60±9.27) 岁, 体质量41~69 kg, 平均 (56.82±7.93) kg;研究组男女比例25∶14, 年龄74~86岁, 平均 (78.09±9.63) 岁, 体质量42~68 kg, 平均 (57.21±7.80) kg;两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研究组以0.02 mg/kg、0.2~0.3µg/kg舒芬太尼及1~1.5 mg/kg丙泊酚行诱导气管插管, 成功后取侧卧位, 以穿刺针连接周围神经刺激仪行坐骨+腰丛神经阻滞, 于穿刺点行局麻, 穿刺针刺进皮肤后进行神经刺激仪电流调整, 当电流为0.2~0.3 m A仍可引发坐骨神经与腰丛阻滞时, 提示接近神经, 回抽无血后再推注局麻药, 35 m L0.75%罗哌卡因+20 m L 2.5%氯普鲁卡因+15 m L 0.9%氯化钠形成70 m L混合局麻液, 30 m L注入坐骨神经, 40 m L注入腰丛;以微泵注0.05~0.8µg/ (kg·min) 瑞芬太尼, 60~100µg/ (kg·min) 丙泊酚行全麻维持;肌肉层缝合时停止微泵, 待自主呼吸恢复、潮气量>350 m L时让患者睁眼, 抬头>4 s后行气管拔除。对照组全麻诱导同研究组, 以微泵注0.05~2µg/ (kg·min) 瑞芬太尼, 60~120µg/ (kg·min) 丙泊酚行全麻维持, 间断加入顺苯磺酸阿曲库胺, 后续处理同研究组。

1.3 观察指标:

麻醉前 (T0) 、麻醉诱导后 (T1) 、气管插管时 (T2) 、术中 (T3) 及拔管时 (T4) 心率 (HR) 、舒张压 (DBP) 及收缩压 (SBP) 变化;拔管、自主呼吸恢复及完全清醒时间;术后并发症[5,6]。

注:与对照组同时间段同一指标对比, &P<0.01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以SPSS20.0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 (%) 表示, 以χ2检验, 当P<0.05,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时间段血流动力学:

两组T1HR、DBP、SBP等指标较T0均降低, 且对照组T2、T3HR高于研究组, T3、T4HR、DBP、SBP及T4时DBP、SBP均高于研究组 (P<0.01) , 见表1。

2.2 两组相关时间指标:

研究组拔管、自主呼吸恢复及完全清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

对照组术后出现2例躁动, 2例谵妄, 3例苏醒并拔管后需要口咽通气道, 总并发症17.95%;研究组未出现并发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高龄患者机体免疫力、代偿能力及系统循环较差, 全身各脏器功能亦存在不同程度衰退, 且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及高血糖等基础性疾病, 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龄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出现较大波动, 再加上麻醉、手术刺激, 可引发患者严重心血管不良反应, 从而影响手术安全性与患者健康[7,8]。传统临床多采用单纯静脉全麻进行高龄患者手术麻醉, 该麻醉方案能够抑制下丘脑对大脑皮层投射及大脑皮层边缘的系统, 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患者术中镇静;但其难以阻断手术伤害性的刺激传导至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可造成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相关系统的兴奋并增加儿茶酚胺的分泌, 由此导致麻醉患者血流动力学的较大变化[9,10]。这在本次研究中也得到证实, 研究结果显示, 行单纯静脉全麻组患者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 (HR、DBP、SBP) 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动幅度较大, 表明单纯静脉全麻存在诱发患者心血管不良反应的较大风险。

研究结果显示较对照组, 行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的研究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平稳。原因可能与联合麻醉的协同药效及剂量较小相关[11]。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人体生理无明显干预, 操作简便、适用范围广且禁忌证少, 尤为适用于高龄患者;同时其局麻中所应用的罗哌卡因具有时效长、毒性低等优点, 在神经阻滞维持中起到关键作用[12]。并且该项操作以神经刺激仪的电流刺激进行阻滞定位指导, 对提升阻滞定位的准确性与阻滞效果均具重要意义, 可为患者提供良好镇痛效果[13,14]。此外, 静脉快速通道麻醉以丙泊酚及瑞芬太尼为主, 两种药物均半衰期较短, 两药联用可有效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15,16]。因此, 高龄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行联合麻醉更为理想。

为进一步验证联合麻醉的有效性, 本次还对两组相关时间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研究组各项时间 (拔管、自主呼吸恢复及完全清醒时间) 均短于对照组, 表明联合麻醉可促使患者及早清醒拔管, 提升麻醉安全性[17,18]。考察麻醉安全性还需对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探讨, 本研究得出对照组术后出现2例躁动, 2例谵妄, 3例苏醒并拔管后需要口咽通气道, 总并发症17.95%, 研究组无并发症。外周神经阻滞有利于清醒后躁动及肺功能的改善, 对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具积极意义, 从而考虑解释研究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的可能原因[19,20]。受样本量与研究时间限制, 本次未能就两组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情况进行分析, 还待临床予以进一步探索。

快通道心血管手术的麻醉 篇4

关键词:快通道麻醉,心血管手术,早期拔管

传统的心血管手术麻醉主要依赖大剂量阿片类药物的使用, 但大剂量芬太尼麻醉术后苏醒慢、拔管晚, 延长了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ICU监护时间, 增加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 这与当代麻醉的发展趋势不相吻合。快通道心脏麻醉即在心脏手术后早期拔出气管导管 (<6 h) , 缩短患者在ICU和病房的滞留时间, 改善患者的预后和降低医疗费用。机械通气和ICU滞留延长是心脏手术医疗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我科采用小剂量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吸入麻醉, 实行快通道心脏麻醉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08年3月~2009年10月20例心功能Ⅱ~Ⅲ级的患者, 其中, 非体外循环下搭桥手术12例, 体外循环下换瓣手术8例;年龄35~60岁;男性14例, 女性6例;5例合并高血压病, 3例合并房颤, 1例合并脑梗死。

1.2 麻醉前用药

术前晚口服安定10 mg, 术前30 min肌注吗啡0.1~0.2 mg/kg、东莨菪碱0.06 mg/kg, 入室后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

1.3 麻醉诱导

咪唑安定0.05~0.1 mg/kg, 维库溴铵0.1 mg/kg, 芬太尼1~2μg/kg, 丙泊酚0.5~1.5 mg/kg诱导插管。

1.4 麻醉维持

丙泊酚1~5μg/ml行靶控输注 (TCI) , 吸入异氟醚或七氟醚维持, 遇到切皮、劈胸骨、体外循环开始前、关胸及时加深麻醉, 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 使麻醉过程趋于平稳, 芬太尼总量控制在5~20μg/kg以内。维持适当的体温, 体外循环手术停机前复温至38℃, 非体外循环手术鼻咽温在36.5℃以上。

1.5 拔管指征

术毕根据以下临床表现和血气分析结果, 决定是否拔管[1]: (1) 患者意识清楚, 能听从命令睁眼、点头、抬手等;咳嗽、吞咽反射基本正常; (2) 血流动力学平稳, 没有难以控制的心律失常, 体温>36.5℃; (3) 没有活动性出血, 胸腔引流量<100 ml/h; (4) 自主呼吸恢复, 吸气负压>20 cm H2O (1 cm H2O=0.098 k Pa) ;血气分析:p H>7.30, Pa O2>6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Pa CO2<45 mm Hg, Fi O2<0.5。在符合拔管指征的条件下做到早期拔管, 术后镇痛。

2 结果

术毕即拔管4例, 余16例全部在6 h内拔管。ICU滞留12~24 h, 住院时间6~8 d, 全部治愈出院。

3 讨论

快通道心脏麻醉技术是指利用小剂量阿片类药联合短效麻醉药和镇静药进行麻醉, 这种技术有利于心脏外科手术后早拔管, 也叫早拔管心脏麻醉[2]。Royston[3]认为快通道心脏麻醉技术应包括3个方面: (1) 尽早拔管, 即术后拔管时间小于3 h; (2) 尽早脱离ICU监护, ICU监护时间小于18 h; (3) 尽早出院, 住院时间小于5 d。

传统的心脏麻醉是大剂量芬太尼50~100μg/kg麻醉, 虽然可以维持比较稳定的血流动力学, 但由于芬太尼的呼吸抑制作用, 患者通常需要在术后24 h才能拔管, 增加ICU滞留时间。大剂量芬太尼 (>50μg/kg) 可有效抑制应激反应[4], 但同时存在苏醒及拔管时间较长的现象[5]。机械通气和ICU滞留延长是心脏手术医疗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有研究主张早拔管:早期拔管镇静止痛药用量较小, 对高血压的发生率、血流动力学及患者应激性等均无影响, 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6]。早期拔管, 尽早停用正压通气可使呼吸道黏膜功能较快恢复, 减少术后肺不张等肺部并发症, 改善心脏舒张功能, 减轻护理强度和降低费用[7]。

早期拔管必须保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平稳, 若患者有下列情况的放弃快通道心脏麻醉: (1) 射血分数 (EF) <25%; (2) 术后心功能衰竭, 需要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IABP) 等辅助循环的; (3) 心肌梗死进展期的患者; (4) 伴有左束支传导阻滞或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5) 严重呼吸功能障碍。

麻醉诱导以适量咪达唑伦使患者入睡, 咪达唑伦还有镇静、催眠和遗忘作用, 可避免术中知晓的发生。关胸前停吸入麻醉药, 闭合胸骨后停用丙泊酚, 术毕两药对意识的影响已消失, 此为术毕拔管的先决条件。

积极控制温度, 维持患者正常的中心与外周体温, 术后鼻咽温>36℃, 是术毕气管拔管的必要条件。大剂量芬太尼麻醉、气管拔管后患者疼痛减轻, 而快通道麻醉性镇痛药用量少, 患者拔管后常有疼痛反应, 不利于患者恢复, 术后及时有效的镇静和镇痛是快通道心脏麻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疼痛、各种管理刺激是造成心脏手术后患者不适、应激反应增强和血流动力学波动的主要原因[8]。因此, 快通道麻醉需要有良好的术后镇痛。鼓励患者深呼吸, 积极体疗、及时排痰等, 减少术后肺炎和肺不张发生率, 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 改善预后[9]。

参考文献

[1]唐培佳.心脏手术快通道麻醉的临床应用[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5, 11 (4) :318-319.

[2]Dowd NP, Cheng DC, Karshi JM, et al.Intraoperative awareness in fast-track cardiac anesthesia[J].Anesthesiology, 1998, 89 (5) :1068-1073.

[3]Royston D.Patient selection and anesthetic management for early extu-bation and hospital discharge:CABG[J].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 1998, 12 (suppl2) :11-19.

[4]曾一平, 方能新, 张建, 等.芬太尼对心肺转流心脏手术围手术期血浆炎性反应介质水平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4, 20 (2) :87-90.

[5]张富平, 徐美英, 胡序凯, 等.不同剂量芬太尼对心脏手术通道管理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3, 19 (7) :429.

[6]Michalopoulos A, Nikolaides A, Antzaka C, et al.Change in anesthesia practice and postoperative sedation shortens ICU and hospital length of stay follow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J].Respir Med, 1998, 92 (8) :1066-1070.

[7]黄宇光, 罗爱伦.高级医师案头丛书:麻醉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000:167.

[8]陈秒, 唐梦琳, 龚仁蓉.快通道心脏麻醉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监护体会[J].华西医学, 2009, 24 (2) :449.

静脉快通道麻醉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行常诊心脏手术患者78例,入选标准:无手术、麻醉禁忌证;肝、肾、脑等器质性功能正常;无凝血系统异常、精神功能异常者;患者均知情此次研究,并签署了研究同意书;男41例,女37例;年龄20-70岁,平均(45.8±12.8)岁;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0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8例,二尖瓣置换术5例,动脉导管结扎术10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10例,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8例;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处理,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30min取东莨菪碱0.3mg,吗啡0.1mg/kg肌肉注射,入室后常规心电图监测,密切注意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等变化。取依托咪酯脂肪乳剂0.1-0.3mg/kg、咪唑安定0.1-0.2mg/kg、芬太尼5-10Ug/kg、维库溴铵0.2mg/kg静脉注射进行麻醉诱导。麻醉诱导后,静脉补充乳酸林格氏液。气管插管,连接麻醉机通气,维持氧流量2L/min,潮气量10m L/kg,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40mm Hg。快通道组患者接受快通道麻醉,取异丙酚3-6mg/kg·h、利多卡因1.5-3mg/kg·min微泵持续输注。术后体外循环者根据血压变化吸入七氟醚0.5%-1.5%,待切皮、转机时静脉注射芬太尼5μg/kg。常规组接受常规麻醉,患者转机前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2mg/kg,在切皮、转机时单次静脉注射芬太尼20-40μg/kg。体外循环者根据血压变化吸入七氟醚0.5%-1.5%。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前(T0)、诱导插管(T1)、切皮(T2)及术后(T3)心率(HR)、动脉压(MAP)变化,并记录患者气管插管时间、清醒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并比较患者麻醉药物剂量。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在检验时采用t、χ2,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

见表1。两组患者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与麻醉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麻醉用药比较

快速通道组芬太尼、维库溴铵用量均少于常规组,异丙酚多于常规组,见表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各指标时间对比

快速通道组气管插管时间、清醒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均少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3 讨论

心脏手术对麻醉提出较高要求,需保证患者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确保患者手术安全性。快通道麻醉的应用,患者能够在术后1-6h拔除气管插管,缩短患者ICU停留时间[3],改善患者预后。在使用快通道麻醉时,确保麻醉深度维持在足够状态,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同时也能够在术后早期拔除导管,使患者术后较快恢复。在此次研究中,两组患者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与麻醉前对比,P>0.05。快速通道组芬太尼、维库溴铵用量均少于常规组,异丙酚多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对心脏手术患者采用快通道麻醉,可减少患者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提高患者麻醉安全性。

阿片类药物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无较大影响,在心脏手术中占据着重要作用。但在广泛使用阿片类药物时,术中大剂量使用芬太尼,会影响患者血流动力学,延长患者术后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使患者ICU停留时间明显增加[4]。因此采用快通道麻醉,可减少芬太尼使用剂量,维持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促进患者较快清醒,缩短患者ICU停留时间。本次研究中,快速通道组气管插管时间、清醒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均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心脏手术患者采用快通道麻醉,明显缩短了患者气管插管时间,使患者能够尽快转到普通病房,相应减少了患者住院费用。

心脏手术患者拔管时间在术后6h以内,采用快通道麻醉早期拔管可促进患者肺部功能的恢复,对患者恢复起到积极促进意义。而且通过复合麻醉,以异丙酚、芬太尼、咪唑安定共同维持,在体外循环前后应用吸入性麻醉药物,可有效控制患者麻醉深浅程度,使患者麻醉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提高患者手术麻醉安全性,促进患者较快恢复。总而言之,在心脏手术中采用快通道麻醉,麻醉效果显著,可缩短患者ICU停留时间,促进患者较快清醒,使患者早期拔管,对患者术后恢复起到积极促进意义。

摘要:目的 观察快通道心脏麻醉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取78例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快通道组和常规组,各39例,快通道组患者麻醉经异丙酚3-6mg/kg·h、利多卡因1.5-3mg/kg·min微泵持续输注,术中吸入七氟醚;常规组接受常规麻醉,依托咪酯脂肪乳剂0.1-0.3mg/kg、咪唑安定0.1-0.2mg/kg、芬太尼5-10μg[Ug/kg]、维库溴铵0.2mg/kg静脉注射进行麻醉诱导,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与麻醉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快通道组芬太尼、维库溴铵用量均少于常规组,异丙酚多于对照组,气管插管时间、清醒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心脏手术中采用快通道麻醉,麻醉效果显著,可缩短患者ICU停留时间。

关键词:快通道心脏麻醉,心脏手术

参考文献

[1]冼明海,梁荣鑫,廖益永.快通道心脏麻醉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13(5):798-799.

[2]王薇,吴新俊,李晋,等.快通道心脏麻醉用于心脏手术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1):155-156.

[3]邱友庆.先天性心脏病术中运用快通道心脏麻醉的效果观察[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3(5):12-13.

静脉快通道麻醉 篇6

关键词:心脏麻醉,快通道,重症监护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心脏病手术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而对心脏手术麻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心脏麻醉是心脏手术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良好的麻醉可以缩短插管的时间, 减少手术与住院时间, 进而提高了患者手术的顺利程度且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1]。快通道麻醉是一种新型而又便捷的麻醉手段, 为探究其临床效果, 特做此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8例心脏病患者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 所有患者均由临床确诊为心脏病患者, 其中, 需修补室间隔患者18例, 修补房间隔患者15例, 动脉导管结扎患者12例, 冠状动脉搭桥患者9例, 二尖瓣置换患者8例, 其他6例。将68例患者以随机投掷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4例。观察组:女15例, 男19例;年龄4~78岁, 平均 (41.2±36.8) 岁;体重15~51 kg, 平均 (33.2±17.4) kg。对照组:女16例, 男18例;年龄5~80岁, 平均 (42.4±37.3) 岁;体重16~50 kg, 平均 (33.0±16.8) kg。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68例患者及家属对麻醉方案均知情同意, 并签署相关协议。对照组采用丙泊酚实施常规麻醉, 切皮和转机前单次静脉追加芬太尼, 转前及转后根据血压吸入体积分数为0.01左右七氟醚。观察组给予快通道麻醉:术前30 min采用1 mg/kg哌替啶与0.3 mg东莨菪碱给予患者肌肉注射;麻醉诱导的药物为咪唑安定、芬太尼、维库溴铵和依托咪酯乳剂, 浓度分别是0.05~0.10 mg/kg、3~6μg/kg、0.12~0.15 mg/kg和0.1~0.3 mg/kg, 注射方式为静脉滴注, 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等情况, 维持呼吸频率在8~22次/min, Pa CO2维持在4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麻醉维持, 给予患者持续注入利多卡因和异丙酚, 浓度分别为1.5~3.0 mg/h和3~6 mg/ (kg·h) [2]。手术结束后, 根据血压变化情况为体循环患者给予0.5%~1.5%的七氟醚。

1.3 观察指标

1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体外循环 (CPB) 时间、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手术指标并进行对比;2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的重症监护 (ICU) 时间与拔管时间并进行对比分析[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CPB时间、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ICU时间与拔管时间比较

术后观察组的ICU时间与拔管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心脏病是由血管、心脏以及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组织构成的一种较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 是内科中的常见疾病。其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 但有着操作困难、时间长及费用高等特点。合理有效的手术麻醉方法可以降低手术的困难程度、缩短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 本院特对34例患者实施快通道麻醉, 效果较为明显[4]。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的CPB时间、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是 (51.2±10.3) min、 (33.5±6.0) min、 (140.1±19.4) min和 (8.2±2.4) d,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49.8±9.8) min、 (32.8±5.6) min、 (146.8±21.3) min和 (15.6±4.8) 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观察组的ICU时间与拔管时间分别为 (5.4±1.7) h、 (36.2±21.3) min,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 (17.4±7.2) h、 (224.1±20.2) min,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说明了快速通道麻醉具有优越的麻醉效果。

快通道麻醉即在心脏手术后早期拔管, 约在6 h之内, 缩短了患者ICU时间与住院时间, 改善患者的预后[5,6]。在快通道麻醉中, 芬太尼等药物发挥出较大的作用, 其镇痛效果良好, 进一步缓解了患者的疼痛;阿片类药物的应用剂量较常规手术少, 因此患者术后出现咳嗽等排气表现的时间更短, 降低了某些并发症的发生如支气管痉挛、肺部感染, 另外, 快通道麻醉费用较低, 降低了患者与家属的经济负担, 解决了患者的经济问题[7,8]。

综上所述, 心脏手术中给予快通道麻醉较常规麻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良好的效果, 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治疗, 在临床上具有显著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占鹏.快通道心脏麻醉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9) :4305-4306.

[2]肖文静, 晏馥霞, 李巅远, 等.Pro Seal TM喉罩通气道应用于超快通道小儿心脏麻醉的可行性[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0, 25 (11) :798-800.

[3]冼明海, 梁荣鑫, 廖益永, 等.快通道心脏麻醉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5) :798-799.

[4]王薇, 吴新俊, 李晋, 等.快通道心脏麻醉用于心脏手术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5 (31) :155-156.

[5]汪青.快通道心脏麻醉用于心脏手术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14) :14-15.

[6]钟巍.快通道心脏麻醉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0 (19) :164-165.

[7]哈斯塔娜.快通道心脏麻醉在心脏手术中的110例临床观察[J].医药前沿, 2014, 2 (20) :136-137.

静脉快通道麻醉 篇7

关键词:快通道,心脏麻醉,心脏手术

近年来,心脏外科发展迅猛,心脏手术适应证逐渐扩大。随着心脏外科手术的日趋精湛,麻醉技术的要求与质量也随之增高。麻醉效果的好坏对手术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目前,如何从麻醉方法选择上有效提升心脏患者预后速度、加强恢复状态、合理减少经济费用,已成为医学工作者需要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1]。快通道心脏麻醉是指选择合适正确的麻醉方法,使得患者手术后能尽早将气管拔除,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的一种手术麻醉方式[2]。近年随着外科手术麻醉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适合应用快通道心脏麻醉,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3]。心脏快通道技术是指通过麻醉方法及药物,有效缩短患者气管拔管时间,降低ICU监护时间,提升术后恢复速度的一种技术[4]。为此,本院对520例心脏手术患者应用快通道心脏麻醉技术,收效较佳,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心脏手术患者1040例,男600例,女440例;年龄10~75岁,平均(42.6±3.9)岁;其中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270例,中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120例,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190例,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100例,二尖瓣置换手术150例,主动脉瓣置换手术100例,动脉民间管结扎手术60例,其他类型心脏手术5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每组520例。观察组520例患者,男300例,女220例;年龄10~74岁,平均(42.5±3.6)岁;其中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135例,中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60例,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95例,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50例,二尖瓣置换手术75例,主动脉瓣置换手术50例,动脉导管结扎手术30例,其他类型心脏手术25例。常规组520例患者,男300例,女220例;年龄11~75岁,平均(42.3±3.4)岁;其中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135例,中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60例,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95例,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50例,二尖瓣置换手术75例,主动脉瓣置换手术50例,动脉导管结扎手术30例,其他类型心脏手术25例。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麻醉方法,观察组采取快通道心脏麻醉。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麻醉方法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麻醉方法。观察组采取快通道心脏麻醉:(1)术前30 min肌注东莨菪碱0.3 mg及吗啡0.1 mg/kg。(2)麻醉诱导:维库溴铵0.12~0.15 mg/kg,芬太尼注射液3~6μg/kg,依托咪脂乳剂0.1~0.3 mg/kg,咪唑安定0.05~0.1 mg/kg,通过0.2%利多卡因喷剂,气管插管后行呼吸控制。(3)麻醉维持:咪唑安定10 mg+瑞芬太尼1 mg+维库溴铵12 mg+异丙酚3~6 mg/kg联合剂合为一个麻醉单位,通过微泵连续输入5~20 m L/h,直至手术完成。若患者需要采取第2单位麻醉药,药量应根据手术进展而递减,或不采用肌松药,给予静脉小剂量注射。若有患者需要锯胸骨、体外循环或将皮肤切开,可以于操作前吸入1%七氟醚,并注射芬太尼0.1~0.2 mg。

两组患者在麻醉全程均需要采取脑电双频监测,并以BIS 40~60标准结合血流动力学来对麻醉深度进行判断。若BIS处于可控范围,HR超过100次/min,BP提升在麻醉诱导前20 mm Hg,则应采取瑞芬太尼0.85μg/kg及芬太尼1.0μg/kg进行控制;若HR低于60次/min,则应选择阿托品0.01 mg/kg静注,以保证麻醉深度的一致。完成手术后,两组在缝合时均应用吗啡0.1~0.2 mg/kg,当患者送至ICU室并将气管导管拔出后,马上给予芬太尼0.8~1μg/kg,镇痛泵在芬太尼20μg/kg及生理盐水100 m L的基础上,辅以PCA 0.5 m L连续输入15 min,控制速度在2 m L/h。并于手术结束时停止应用麻醉药物。

1.2.2术中监测患者行全身麻醉前,给予桡动脉穿刺置管,并在局麻基础上采取右颈内穿刺置管,进行手术时,实时监测患者尿量、(鼻)咽温、CVP、HR、DAP、ECG、SAP及MAP等。与此同时,取患者动脉血进行血气流转分析,测定血常规与电解质,按照具体情况调整手术进程。

1.2.3管理体外循环两组患者中除19例非体外循环冠脉手术者,其他患者均在中度低温情况下应用23 mmol/L含钾量的高钾停跳液20 m L/kg,通过冷血停跳液用仪对血清进行间断灌注,首次完成后再行12 mmol/L含钾量的高钾停跳液15 m L/kg二次灌注,并在开放升主动脉之前以温血给予灌注,时间持续在3 min。灌注完成后,提升鼻咽温度,调节室温[5]。

1.2.4拔除导管转至ICU病房后,分析患者的血气情况和临床症状表现,按照得出的结果来判断拔除导管时间。血气分析为氧浓度吸入<0.5 L/min,二氧化碳动脉血分压<45 mm Hg,动脉血氧分压>60 mm Hg,血流动力学平稳,对指令有所反应,体温在36.5℃以上,无心律失常表现,胸腔引流的出血量<100 m L/h,即可拔除导管。

1.3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观察对比两组疼痛感觉及麻醉清醒时间。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疼痛的划分标准,0级:无痛;1级:轻微疼痛,可耐受,不影响生活及睡眠;2级:明显疼痛,无法耐受,通过药物镇痛,睡眠受到影响;3级:重度疼痛,剧烈疼痛无法耐受,需要应用药物镇痛,睡眠受到严重的影响,可伴有被动体位及植物神经紊乱症状[6]。两组患者拔管后5 min记录警觉-镇静评分,5分:正常声音呼唤患者姓名得到反应;4分:对正常声音呼唤反应淡漠;3分:仅对反复或大声呼唤有所反应;2分:仅对摇动或轻拍有所反应;1分:摇动或轻拍均无明显反应[7]。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T0),麻醉药物注射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SBP、DBP及HR的变化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镇痛效果对比两组镇痛效果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警觉-镇静评分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意识恢复时间对比观察组定位感、呼吸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与T0时段相比,两组T1~T3时段DBP和SBP均下降,而HR增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DBP、SBP及HR指标改变显著大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心脏手术中麻醉质量的优劣对手术效果具有明显的影响,快通道心脏麻醉在患者维持麻醉深度的基础上,强化血流动力的稳定性,加快导管拔除速度,保障了患者的预后状态[8]。目前,静脉复合短效类麻醉药物常用于临床麻醉中,如小剂量阿片[9]。瑞芬太尼药性独特,可以水解代谢血液及组织内非特异性酯酶,止痛效果显著,时间短,效果佳,在临床手术应用中已备受关注[10]。手术中知晓情况是全麻患者意识清醒的反应,一般情况可诱发患者出现精神并发症,文献[11]报道,心脏手术的术中知晓情况要高于其他外科手术。芬太尼具有较好的麻醉止痛效果,但对中枢神经麻醉还有欠缺[12]。所以,心脏手术中应用芬太尼可以提升术中知晓情况的发生率。阿片类药物因用量少、作用时间短,易使患者术后早期出现不适和疼痛情况[13]。

患者在切口和导管的影响下,造成血流动力学变化,此时应通过镇痛剂减少术后肺不张等问题的出现,且科学的术后镇痛可以改善血压情况,抑制心动速度和应激反应,从而避免心肌缺血等症状[14]。本研究中,早期给予患者适量的吗啡与地西泮,然后改行自控镇痛,大大改善了术后不适和疼痛情况,同时也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拔除导管是进行快通道麻醉的重要环节之一,尽早拔除导管和缩短ICU治疗时间可以促进患者的预后状态,加快恢复速度[15]。

特别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难度较大,阿片类药物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16],不会造成呼吸抑制,如果在手术过程中应用大剂量的舒芬太尼,可导致心肌缺血,从而影响阿片类药物的应用效果,增加手术时间,延长拔管时间,并增加院内感染的风险[1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镇痛效果0级450例,1级70例,常规组0级460例,1级60例,两组镇痛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警觉-镇静评分2分40例,3分300例,4分160例,5分20例,常规组2分0例,3分40例,4分270例,5分210例,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定位感、呼吸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分别为(5.45±0.54)min、(4.21±0.52)min、(3.50±0.54)min,常规组分别为(24.3±2.11)min、(14.21±2.22)min、(10.70±0.74)min,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段相比,两组T1~T3时段DBP和SBP均下降,HR增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常规组DBP、SBP及HR等指标改变显著大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快通道麻醉方式虽然镇痛效果相当,但对患者生命体征影响较小,且麻醉后恢复较快,临床麻醉效果满意。汪青[18]探讨了快通道心脏麻醉用于心脏手术效果,试验组使用快通道法进行麻醉,对照组使用常规手术麻醉,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经过治疗,两组各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快通道心脏麻醉用于心脏手术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有力证明了本研究的科学性。

上一篇:社会生活的规范调整下一篇:凯氏定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