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吸复合麻醉论文(精选8篇)
静脉吸复合麻醉论文 篇1
摘要:目的:比较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行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32例, 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为静吸复合麻醉组 (C组) 和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组 (R组) , 每组16例。观察术前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 (:1) 术前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2) 与麻醉诱导前比较, 两组患者诱导后 (插管前) MAP、SBP均显著性降低 (P<0.01) ;诱导后 (插管前) HR均显著低于诱导前水平 (P<0.01) ;C组发生心动过缓3例, 占18.75%, R组发生心动过缓4例, 占12.5%。 (3) 两组患者术后睁眼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R组均显著性小于C组;恶心呕吐、头痛的发生率R组显著性低于C组;拔管后即刻R组的患者意识状态明显好于C组;拔管后1hR组的认知能力恢复明显好于C组。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相比, 并发症少, 恢复快, 应作为优先选用的方法。
关键词: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吸入
异丙酚, 又叫丙泊酚 (Propofol) 是一种快速强效的全身麻醉剂, 其临床特点是起效快, 持续时间短, 苏醒迅速而平稳, 不良反应少。瑞芬太尼 (Renmifentanil) 是μ受体激动剂, 时-量相关半衰期不受输注时间的影响[1]。靶控输注 (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 是指在输注静脉麻醉药时, 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为基础, 通过调节目标或靶位 (血浆或效应室) 的药物浓度来控制或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 以满足临床麻醉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本文比较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效果的不同, 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2,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行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32例, 年龄21~78岁, 平均年龄57.32岁, 其中男13例, 女19例。体重35~82 kg, 平均58.21 kg。术前心、肝、肺、肾功能正常, 无精神、神经疾病史, 未长期服用阿片或苯二氮草类药物。将3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为静吸复合麻醉组 (C组) 和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组 (R组) , 每组1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性别、年龄、体重)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麻醉方法
手术前半小时, 苯巴比妥钠0.1 g和阿托品0.5 mg。患者入室后, 开放上肢静脉, 建立远端静脉通路, 吸纯氧半小时。采用多功能监测仪连续监测心电图、平均动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等指标。C组:以异丙酚 (阿斯利康公司生产) 1.5~2 mg/kg, 待患者意识消失, 予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生产) 2μg/kg和维库溴铵0.3 mg/kg, 静脉推注诱导插管, 术间断静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 手术结束停止吸入麻醉药。R组:输入患者年龄、体重、目标血药浓度 (靶浓度) , 由微机控制按药代动力学参数给药。设定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μg/ml, 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4 ng/ml, 意识消失后注射维库溴铵0.1 mg/kg辅助插管, 手术期间靶浓度维持不变, 手术结束停止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的输注。
1.3 观察项目
观察并记录基础值、诱导前、诱导后 (插管前) 、插管后2 min、拔管前、拔管后的平均动脉压 (MAP) 、动脉收缩压 (SBP) 、动脉舒张压 (DBP) 、心率 (HR) 。观察术后恢复情况, 恢复呼吸的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头痛、躁动等术后等并发症的情况。观察患者拔管后即刻, 1、3和24 h的意识状态和认知功能等。意识状态采用OAAS评分。5分:对正常声音呼名反应迅速, 完全清醒;4分:对正常声音呼名反应迟钝, 语速较慢;3分:对仅在大声或反复呼唤后有反应, 言语模糊, 目光呆滞;2分:对对轻推或轻拍有反应, 不能辩其言语;1分:对轻推或轻拍无反应, 昏睡。认知功能采用MMSE测试方法, 通过询问患者问题, 包括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记忆和计算、语言理解等来定量评价其认知功能;总分为30分, 低于24分为认知功能缺陷;下降2分以上为认知功能下降[4,5,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软件SPSS 16.0分析, 全部的计量资料用表示,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流动力学变化
与麻醉诱导前比较, 两组患者诱导后 (插管前) 平均动脉压、动脉收缩压均显著性降低 (P<0.01) , 插管后平均动脉压和动脉收缩压回升至诱导前水平 (P>0.05) ;诱导后 (插管前) 心率均显著低于诱导前水平 (P<0.01) 。两组间比较, 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C组发生心动过缓3例, 占18.75%, R组发生心动过缓4例, 占12.5%。见表2。
2.2 术后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睁眼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R组均显著性小于C组, 说明R组睁眼及定向力恢复较快。两组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恶心呕吐、头痛的发生率R组显著性低于C组;两组均无躁动症状出现。见表3。通过采用OAA评分系统来评估拔管后即刻, 1、3和24 h的意识状态, 结果表明拔管后即刻R组的患者意识状态明显好于C组 (见表4) ;采用MMSE测试方法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 结果表明拔管后1 h R组的认知能力恢复明显好于C组 (表5) 。x-s
*与诱导前相比, P<0.05
*与C组相比, P<0.05
*与C组相比, P<0.05
*与C组相比, P<0.05
3 讨论
靶控输注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TCI) 是以药代-药效动力学实践为根据, 应用计算机对药物在体内过程、效应历程进行模仿, 并寻找最准确的用药计划, 继而控制药物注射泵, 确保血药浓度或效应部位浓度稳固于预期值 (靶浓度值) , 从而掌握麻醉深度, 并根据临床需要可随时调零给药体系。靶控输注可以迅速达到并稳固于靶浓度, 诱导时血固定力学安稳、麻醉深度易于控制、麻醉历程安稳、还可以预测患者清醒和恢复时间, 使用简便、准确、可控性好[7,8]。瑞芬太尼为μ阿片受体激动剂, 是一种新型强效镇痛药, 其疗效确切、药效强、起效迅速, 剂量小而容易控制, 毒性低, 安全可靠。因含有一个酯的结构, 极易被体内酯酶迅速水解。在使用时, 瑞芬太尼必须以氧化亚氮、异丙酚或异氟烷作补充。计算机模拟证明丙泊酚的最佳血浆浓度为2.55μg/kg, 以80μg/ (kg·min) 滴注, 瑞芬太尼为4.08μg/L, 以0.2μg/ (kg·min) 滴注, 当用于3 h的滴注时, 苏醒最快, 7 min时神智恢复。此模拟指出增加异丙酚的剂量而不增加瑞芬太尼剂量, 则苏醒期相对延长。为保证神智消失, 瑞芬太尼的应用必须联用异丙酚的滴注或吸入一定浓度的麻醉药。在本研究中对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靶控静脉输注术后患者并发症少, 恢复快, 应作为优先选用的方法[9,10]。
参考文献
[1]刘瑞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临床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25) :82.
[2]耿志宇, 宋琳琳, 许幸, 等.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4, 24 (1) :14.
[3]尤培军, 杨拔贤, 马瑞云, 等.靶控输注不同浓度芬太尼对全麻下腹部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5, 25 (2) :98-101.
[4]王庚, 吴新民, 曲元, 等.异丙酚效应室靶控输注与血浆靶控输注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3, 23 (9) :654-656.
[5]高雁华.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手术麻醉中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15) :2850-2851.
[6]王绍林, 刘小彬.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老年患者手术中临床应用[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08, 29 (1) :12-15.
[7]Groh J, Kuhnle G E, Sckell A, et al.Isoflurane inhibits hypoxicpulmonary vasoconstriction an in vivo fluorescence microscopic study in rabbits[J].Anesthesiology, 2011, 21 (1) :30-32.
[8]徐启明, 李文硕.临床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64-369.
[9]周作东.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对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术后镇痛的影响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4) :78-79.
[10]王绍林, 刘小彬.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老年患者手术中临床应用[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08, 29 (1) :12-13.
静脉吸复合麻醉论文 篇2
【关键词】异丙酚;芬太尼;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
【中图分类号】R61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87-01
靶控静脉麻醉是采用靶控输注设备,并辅以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一种麻醉方法,其根据患者个体差异采用计算机软件,计算出麻醉药物使用剂量,采取靶控输注设备精确控制药物输注速度,使药物浓度在血浆中维持较理想状态,有效地提高了静脉药物应用的可控性[1]。本文选取手术患者150例,分别给予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及静脉复合麻醉,并将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进行比较,旨在探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5月手术患者150例,将其按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75例与对照组75例。7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42例,女33例;年龄在23—72岁,平均年龄为43.7±10.6岁。手术类型分为:普外科手术29例;神经外科手术31例;骨科手术15例。7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47例,女28例;年龄在21—69岁,平均年龄为42.5±10.3岁。手术类型分为:普外科手术32例;神经外科手术24例;骨科手术19例。排除标准:合并有严重内科疾病患者;合并有精神类疾病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类型构成比较(P>0.05),其相关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禁食、水达12小时,术前30分钟,给予患者阿托品0.5mg肌注。两组患者术中药物使用剂量均按千克体重计算。
对照组患者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方式:静脉推注异丙酚2mg,患者意识消失后,静脉推注芬太尼2ug、维库溴铵0.3mg行气管插管,连接机械通气装置,术中给予异氟醚持续吸入并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以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后停止异氟醚吸入。
观察组患者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方式:将患者的体重、年龄、靶浓度等信息输入计算机中,由计算机按药代动力学的参数给药。异丙酚每毫升血浆靶浓度设置为3ug;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设置为4ng,患者意识消失后静脉推注维库溴铵0.1mg行气管插管,连接机械通气装置,术中药物靶浓度不变,当手术结束时停止瑞芬太尼与异丙酚输注。
1.3评价指标
由本科护士对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血压与心率检测值、患者术后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睁眼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给予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据±标准差表示,数据间对比分别行卡方或t检验,当P<0.05时,确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不同时间段血压及心率检测值相比较:两组患者均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一。
3讨论
靶控静脉麻醉方式在计算机与靶控设备控制下,根据患者个体差异所计算出的药物半衰期,使药物输注速度与用量更为精确,有效地控制了患者麻醉深度,诱导时,患者血固定力学与麻醉历程安稳,并且能够预测患者术后清醒与恢复时间[2],其摒弃了静脉复合麻醉药物排出慢、依体重给药的不科学性及麻醉深度不易掌握的弊端[3]。
异丙酚属超短效麻醉类药物,其具有起效快速,药物持续时间短且不良反应少,患者苏醒迅速且平稳等特点[4]。瑞芬太尼属阿片镇痛类药物,其极易被组织中的酯酶分解,对肝、肾功能无损伤,并且瑞芬太尼还具有镇痛与镇吐作用,可以减少患者呕吐、头痛等症状发生[5],而芬太尼术后镇痛、止吐效果却不显著。因此,觀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术中将异丙酚与瑞芬太尼两种药物通过靶控输注设备持续输入患者机体内,使患者达到了较好麻醉深度,减少了手术损伤及气管插管等有创操作给机体带来的应激反应,手术结束后即停止麻醉药物输注,机体内血药浓度快速下降,患者苏醒完全。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两组患者术中不同时间段血压与心率检测值均较平稳,而观察组患者术后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其与张红等人研究结果相一致[6],这一结果提示出: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麻醉过程平稳且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崔永芳.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麻醉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21(16):131-133.
[2]杨宁,左明章,石妤等.老年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的药效学探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3,32(3):312-314.
[3]包少丽.观察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手术麻醉中的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14,21(14):111-111,112.
[4]陈立明.靶控输注与常规泵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的临床对比研究[J].当代医学,2014,32(7):117-118.
[5]刘春光,王旭宁.将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手术麻醉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0(16):162-162.
静脉吸复合麻醉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符合手术指征且择期行外科手术的83例3~12岁患儿为研究对象, 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心血管疾病及对麻醉药物过敏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其中, 对照组40例, 男25例, 女15例, 年龄4~12岁, 平均 (6.7±1.5) 岁, 体质量14~38 kg, 平均 (20.5±3.7) kg;试验组43例, 男26例, 女17例, 年龄3~12岁, 平均 (6.2±1.4) 岁, 体质量14~36 kg, 平均 (20.2±3.3) kg;两组在年龄、性别、体质量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 min, 两组均行阿托品0.1 mg/kg肌内注射, 进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道, 监测血压、心率及氧饱和度等生命指征。对照组以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麻醉, 麻醉诱导用药:丙泊酚1~2 mg/kg, 维库溴铵0.1 mg/kg, 芬太尼2~4μg/kg, 分次静脉推注行麻醉维持, 保持丙泊酚4~7 mg/ (kg•h) , 芬太尼1~2μg/ (kg•h) ;试验组以芬太尼2μg/kg进行诱导, 1 min后静吸6%~7%七氟醚, 保持氧流量为4 L, 麻醉维持时保持七氟醚吸入浓度为2%~4%, 并根据麻醉深度进行调节。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行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平均苏醒时间 (8.9±6.7) min,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14.3±6.4) min (P<0.05) ;试验组术后平均 (11.2±8.8) min后即可拔管, 而对照组拔管时间为 (17.6±9.4) min, 两组对比, 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此外, 试验组患儿术后 (14.3±8.1) min即可恢复定向力, 而对照组恢复定向力时间需 (23.1±8.9) min, 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由于小儿患者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特殊性, 小儿临床手术对麻醉的要求高, 其应满足诱导快、持续时间长、术后苏醒快、易控制麻醉深度及安全可靠等。丙泊酚是临床常用的麻醉药物[4,5,6,7,8,9], 具有起效快、苏醒完全等优点, 但其麻醉持续时间不长, 持续输注无残留, 因而术中需分次推注药物以维持麻醉效果。七氟醚被誉为吸入式麻醉药物的里程碑药物, 具有无刺激性气味, 诱导起效快, 麻醉深度控制好、持续时间长, 不产生呼吸道分泌物, 同时还可有效放松肌肉, 促进患儿术后苏醒, 且其不良反应少。芬太尼是一种镇痛药, 常与麻醉药合用, 本研究两组在气管插管前均合用2μg/kg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 有利于减小肌肉应激反应, 控制麻醉深度, 促进术后恢复。
对比两种复合麻醉的应用效果, 试验组平均苏醒时间 (8.9±6.7) min、术后拔管时间 (11.2±8.8) min以及恢复定向力时间 (14.3±8.1) 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相对于全凭静脉麻醉的效果更为平稳, 对和患儿生命体征影响更小, 有利于促进术后恢复。
需提请注意的是, 七氟醚与钠石灰作用后可分解产生多种有毒气体, 尤其是在CO2吸收剂温度高于45℃时, 有害产物更多, 因而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时不宜使用钠石灰行全封闭麻醉, 可以钡石灰代替。
参考文献
[1]谷海飞.七氟醚与丙泊酚在小儿麻醉维持中对脑氧代谢的影响[D].大理:大理学院, 2013.
[2]金熊元.小儿麻醉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 1992, 16 (3) :160-163.
[3]孙瑛.小儿麻醉期间心搏骤停的原因及处理[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2003, 24 (2) :107-110.
[4]王更强.小儿麻醉诱导期舒芬太尼对丙泊酚镇静作用的影响研究[J].当代医学, 2013, 9 (20) :22-23.
[5]陈翔.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34) :119-120.
[6]胡晓锋.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手术的麻醉效果比较[J].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4, 12 (5) :454-455.
[7]王永丰.小儿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术后苏醒的比较探析[J].中外医疗, 2014, 33 (25) :141-142.
[8]朱锋, 谢智凤.七氟醚与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在小儿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 2014, 27 (26) :129-130.
静脉吸复合麻醉论文 篇4
关键词:七氟醚,小儿,丙泊酚,复合麻醉,全凭静脉麻醉
由于小儿年龄过低, 生理机能尚未发育完全, 因此, 在实施手术治疗过程中, 不仅要求手术操作精细准确, 更要求能够合理使用麻醉药物。七氟醚作为一类具有诱导速度快, 苏醒较快等突出优点的新型吸入麻醉药, 不仅对小儿生理机能影响较小, 同时对其呼吸气道刺激较少, 已被广发医疗工作人员认可并应用。而芬太尼为一类具有强效中枢镇静镇痛作用的阿片类药物, 丙泊酚则为一类新型的短效麻醉药。现临床常将以下两类麻醉方法应用于小儿手术当中, 一类为芬太尼复合七氟醚诱导与维持, 一类为丙泊酚、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 该研究2012年1月—2013年12月对两种不同麻醉方式下小儿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该院进行口腔科手术的2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 年龄为3~12岁, 其中男126例, 女74例。均为口腔科手术小儿, 采取随机抽样法分为A、B两组, 均为100例。其中A组年龄为3~11岁, 其中男61例, 女39例。B组年龄为3~12岁, 其中男65例, 女35例。
1.2 方法
全部患儿在术前做禁食禁饮处理, 取平卧位后连接心电监护仪。进入手术室之前行肌肉注射东莨菪碱0.1 mg/kg、异丙嗪1 mg/kg。麻醉方法:术前为两组患儿均行肌肉注射0.1 mg/kg的阿托品, (1) A组麻醉诱导:丙泊酚1~2 mg/kg, 维库溴铵0.1 mg/kg, 芬太尼2~4μg/kg。 (2) A组麻醉维持:丙泊酚4~7 mg/ (kg·h) , 芬太尼6~8μg/kg, 分次推注。 (3) B组麻醉诱导:芬太尼2μg/kg, 1 min后吸入6%~7%七氟醚, 氧流量为4 L。 (4) B组麻醉维持:2%~4%七氟醚吸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术后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PACU滞留时间。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该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以均数±标准差 (±s) 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B组小儿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PACU滞留时间较A组相比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由于小儿年纪较小, 各项生理机能尚未发育完全, 处于清醒状态的依从性较成人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 无法主动配合所需医疗操作, 主要表现为与父母分开之后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 严重时哭喊抵抗治疗过程。为此, 临床麻醉医师应针对小儿独特的生理及心理特点, 实施有效可靠的麻醉技术[2]。
七氟醚作为一类新型的吸入型麻醉药物, 不仅具有起效快, 麻醉过程平稳等优点, 同时减少了对患者呼吸道的刺激, 不易产生喉痉挛、屏气等并发症, 且可达到良好的肌松效果[3]。另外, 由于七氟醚的血气分配系数较低, 患儿在手术结束后能较快的苏醒, 并且具有较少的肝毒性, 对重要的器官与组织起到了保护作用。因此, 临床工作者将七氟醚作为一种适合全麻诱导及维持的吸入麻醉药, 已被广泛应用[4]。据临床研究资料显示[5], 在插管前给予患者使用2μg/kg的芬太尼, 并于1 min后在吸入七氟醚, 可有效降低因插管处理为患儿带来的应激反应。另外, 由于七氟醚与钠石灰共同作用可产生有毒有害的代谢产物, 因此, 在临床手术过程中不宜将钠石灰用作全紧闭麻醉[6]。
大量研究表明, 阿片类物质具有强大的中枢镇痛作用, 不仅可以阻断自主神经系统和躯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 还可同时可减少其他麻醉药物的用量, 且临床应用方面更加广泛, 体现出了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7]。另外, 由于芬太尼具有较高的脂溶性, 所以其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后, 再分布于机体内的其他组织。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若反复多次注射芬太尼, 则可使得机体内芬太尼产生蓄积作用, 含量过高, 出现作用间延长, 术后苏醒和拔管延迟等不良事件的发生[8]。
丙泊酚作为一种具有催眠作用的镇定剂, 不但具有稳定患儿情绪的作用, 同时具有起效快, 药效维持时间较短等优势[9]。将其与芬太尼进行复合应用, 对患儿不易造成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损坏, 且可在一定程度较少麻醉药物用量, 提升了患儿在麻醉期间的安全性[10]。另外, 应用丙泊酚麻醉苏醒迅速而完全, 且持续输注后无蓄积反应, 对机体伤害性较小。而据临床研究资料显示, 在插管时使用芬太尼2~4μg/kg, 再用丙泊酚可有效降低因插管而引起机体出现的包括体温升高, 心率加快等应激反应。
七氟醚复合芬太尼麻醉苏醒时间为 (8.4±7.4) min, 拔管时间为 (10.9±11.6) min, 定向力回复时间为 (13.4±7.0) min, PACU滞留时间为 (30.6±4.8) min, 与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比较, 具有麻醉平稳, 苏醒时间早, 拔管时间早, 定向力恢复时间短, PACU滞留时间短等优势, 这与Yoon, J等人[11]于2012年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说明此种麻醉方法更适用于小儿手术的麻醉,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米娜瓦尔·热扎克, 叶建荣, 郑宏, 等.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手术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9, 25 (7) :608-609.
[2]NairBG, PetersonGN, NeradilekMB, et al.Reducing wastage of inhalation anesthetics using real-time decision support to notify of excessive fresh gas flow[J].Anesthesiology, 2013, 118 (4) :874-884.
[3]谢颖, 陈依君.OSAS小儿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后苏醒期躁动观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28 (10) :1314-1316.
[4]ChohanAmandeep S, Greene Stephen A, Keegan Robert D, et al.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cardiopulmonary variables during isoflurane or sevoflurane anesthesia at various 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multiples in normocapnic dogs[J].Americ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 2013, 74 (3) :369-374.
[5]郭建忠.七氟醚吸入和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手术的比较[J].包头医学, 2007, 31 (4) :206-207.
[6]于菲, 陈卫民.三种不同麻醉方式对小儿术后躁动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 2012, 29 (4) :666-667, 671.
[7]ElokhinVA, ErshovTD, Levshankov, AI.et al.Mass spectrometry monitoring of sevoflurane in the breathing circuit of an inhalation anesthesia machine[J].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1, 66 (13) :1258-1261.
[8]秦承伟, 张如意, 赵彦明, 等.静吸复合麻醉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1, 5 (15) :4526-4528.
[9]王晓芳.小儿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术后苏醒的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 (27) :155-156.
[10]Foste rBL, Liley DTJ.Effects of nitrous oxide sedation on resting electroencephalogram topography[J].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2013, 124 (2) :417-423.
静脉吸复合麻醉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的手术患儿共80例,上述患儿均实施择期手术,为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病例,上述患儿ASAⅠ级。排除不同意参与本实验研究的患儿或其家属不同意参与本实验的。所选的80例患儿在随机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0例,男性患儿和女性患儿分别为21例和19例;患儿年龄最小和最大分别为5岁和14岁[平均年龄为(9.1±3.1)岁]。对照组患者40例,男性患儿和女性患儿分别为20例和20例;患儿年龄最小和最大分别为5.4岁和13.8岁[平均年龄为(9.4±2.9)岁]。两组患儿性别及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均在术前30 min应用阿托品(剂量为0.1 mg/kg)肌内注射,进入手术室后对照组患者给予丙泊酚(剂量为1~2 mg/kg)实施麻醉诱导,而后给予维库溴铵(剂量为0.1 mg/kg)静注、芬太尼(2~4µg/kg)静注,待到肌肉松弛后行气管插管,控制患儿呼吸。观察组患者在实施麻醉诱导前首先给氧去氮3 min,使氧饱和度超过98%。应用循环回路诱导,使呼吸回路中充满7%的七氟醚气体,氧流量设为4 L/min。控制患儿呼吸,给予纯氧吸入。对照组患儿中恒速给予丙泊酚每小时4~6 mg/kg、芬太尼(6~10µg/kg)分次推注,实施麻醉维持。观察组吸入3%~5%七氟醚,吸入过程中根据患儿生命体征对吸入的浓度进行调整。观察组患儿在手术结束前的10 min停止吸入,并给予芬太尼(剂量为2µg/kg)静注。对照组在手术结束时停止对丙泊酚的输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情况,观察两组患儿麻醉诱导速度情况,记录意识消失时间和插管时间。记录两组患儿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麻醉后监护室滞留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在统计学软件SPSS17.0下进行统计学分析,率和均数比较分别采用卡方和t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麻醉诱导速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意识消失时间为(55±10)s;对照组患儿意识消失时间为(47±8)s;观察组气管插管时间为(174±22)s;对照组气管插管时间为(135±18)s。观察组意识消失时间晚于对照组,观察组气管插管时间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麻醉后监护室滞留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苏醒时间为(13.4±2.1)min;对照组患儿苏醒时间为(20.1±3.5)min;观察组患儿的拔管时间为(14.5±2.3)min;对照组患儿的拔管时间为(23.4±3.9)min;观察组定向力恢复时间为(18.8±2.7)min;对照组患儿定向力恢复时间为(28.7±2.6)min;观察组麻醉后监护室滞留时间为(35.2±3.3)min;对照组麻醉后监护室滞留时间为(44.6±6.1)min。观察组苏醒时间早于对照组,观察组拔管时间早于对照组,观察组定向力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观察组麻醉后监护室滞留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七氟醚在手术麻醉过程中具有显著优点,如其对呼吸道产生的刺激作用较小,麻醉诱导快,对肝脏毒性小,应用七氟醚在手术麻醉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小。有研究报道,采用七氟醚麻醉用于小儿包皮环切术时,七氟醚在麻醉中效果显著,血流动力学稳定,还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对患儿没有产生不良刺激[3,4]。研究认为,在气管插管前对患者静脉注射芬太尼有助于降低患者机体应激反应程度,同时也能够有效的降低气管插管反应。在七氟醚诱导麻醉前对患者应用芬太尼,患者的意识和痛觉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消失,所以复合七氟醚诱导可以产生协同作用[5,6]。七氟醚麻醉手术结束时,可有苏醒期躁动产生,这种躁动容易在儿童和青少年术后产生,在老年人群中发生率较低。儿童七氟醚麻醉苏醒时较为迅速,苏醒后对周围的环境陌生,同时术后疼痛存在,所以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时儿童或青少年容易产生苏醒期躁动[7,8]。丙泊酚的麻醉效果已经在临床得到证实,丙泊酚和芬太尼联合应用后能够获得较好麻醉效果,且患者的意识消失快,气管插管所需时间短。研究认为,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对患者的心率影响更小,血流动力学指标较为平稳。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麻醉后监护室滞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说明七氟醚静吸符合麻醉用于小儿手术的麻醉效果显著,患儿苏醒快,定向力恢复也快,麻醉安全,值得借鉴。
摘要:目的 探讨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在小儿手术麻醉中的效果差异。方法 入选的手术患儿共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相同麻醉前给药,对照组给予丙泊酚诱导,并恒速给予丙泊酚和芬太尼麻醉维持。观察组给予7%七氟醚诱导,而后吸入3%~5%七氟醚。观察组患儿在手术结束前的10 min停止吸入,并给予芬太尼(剂量为2µg/kg)静注。观察两组患儿麻醉情况。观察两组患儿麻醉诱导速度情况,记录意识消失时间和插管时间。记录两组患儿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麻醉后监护室滞留时间。结果 观察组意识消失时间晚于对照组,观察组气管插管时间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早于对照组,观察组拔管时间早于对照组,观察组定向力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观察组麻醉后监护室滞留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应用小儿手术中麻醉效果显著,术后苏醒快,应用安全,值得借鉴。
关键词:七氟醚,丙泊酚,复合麻醉,小儿手术
参考文献
[1]王丹丹,杨程,崔苏扬.七氟醚吸入麻醉与丙泊酚复合七氟醚麻醉对血糖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12):1049-1050.
[2]孙瑛,许文音,胡洁,等.曲马多复合小剂量丙泊酚对小儿七氟醚麻醉术后躁动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1):73-75.
[3]张学康,赵为禄,徐琳,等.七氟醚与丙泊酚用于小儿烧伤手术麻醉维持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7):647-649.
[4]张海军,李玉兰,孙绕,等.七氟醚和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小儿术后躁动影响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11):1367-1372.
[5]郭弘理,王玲玲.丙泊酚与七氟醚麻醉在肩关节脱位复位中的价值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6(3):314-316.
[6]孙捷豪,韩宁,吴秀英.七氟醚在儿科麻醉维持中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11):988-996.
[7]马化鑫,周少丽,谢汉镔,等.不同剂量右旋美托咪啶对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2,17(1):103-107.
静脉吸复合麻醉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随机选取90例2012年4月—2014年4月该院收治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90例,根据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有36例男性以及9例女性,年龄为20~65岁,平均年龄为(35.2±7.3)岁。对照组有男性34例以及女性11例,年龄为21~66岁,平均年龄为(36.3±7.5)岁。所有患者均无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精神病、等病史,且所有患者均没有肾功能以及肝功能异常现象。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行上肢静脉开放,并在0.5 mg阿托品肌肉注射,吸纯氧3 min之后,注意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均稳定时,诱导患者实施麻醉。对照组麻醉采用芬太尼2 ug/mL静脉注射、异丙酚1.5~2 mg/kg以及0.1 mg/kg维库溴铵开始诱导,在手术进行时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并吸入异氟烷维持麻醉,待手术结束后不再注射麻醉药和吸入。观察组患者使用TCI疗法,诱导患者时,设定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3 ug/mL,复合芬太尼血浆靶浓度控制在4 ug/mL。待患者意识逐渐减退后,注入0.1 mg/kg维库澳铵;还要确保异丙酚血浆靶浓度的稳定性,不再使用异丙酚手术终止后。
1.3 疗效
当所有患者被推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立即应用多功能监测仪获得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心率、脉氧饱和度等指标。还有麻醉情况也要做好记录,以及患者的停药时间、拔管时间还有恢复状态。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所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并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比较行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及术中情况
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时SBP、DBP、HR及MAP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SBP<90 mmHg比例及插管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表2。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拔管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14±3、17±2) min均少于对照组(22±3、23±4)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在减少插管应激反应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外恶心观察组0例,呕吐2例(4.4%),对照组恶心5例(11.1%)、呕吐9例(20.0%)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384,P<0.05)。
3 讨论
为了缓解病人在术中的疼痛手术操作过程中不仅要选择适当的麻醉药物,选取的麻醉方式也应该在最短时间内发挥效果。异丙酚这种静脉麻醉药物为新型药物且具有显著疗效,在临床上使用频繁,其具有病人能够快速恢复正常状态、半衰期小、效果发挥迅速等优势;芬太尼虽然具有显著的麻醉效果,但是产生麻醉效果的维持时间较短;瑞芬太尼的优点为长时间使用在病人体内不会积累、止痛作用显著、见效迅速且在病人体内能够快速代谢等优势[3],采取异丙酚复合后两种药物,协同互补,在临床上经常使用。
TCI在临床上较为新颖[4]可以按照使用需要对目标的血药浓度进行调控,并且该种调控可根据需求随时进行,TCI相比于常规输注麻醉方法更为稳定、快速、操作简便、易于控制。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时SBP、DBP、HR及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SBP<90比例及插管反应率明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的拔管时间和术后回复时间(14±3、17±2) min均少于对照组(22±3、23±4) min,在不良反应统计中,恶心、呕吐等症状在观察组的机率为2.2%、4.4%,二者在对照组发生的机率为11.1%,证明在减少插管应激反应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因此比较适合用于刺激反应强烈而手术时间不长且变动快速的手术,不但缓解了病人的痛苦,恢复时间又相对比较合理,结果与学者李鹍[5]的研究相同。
以上研究表明,和传统的静吸复合麻醉对比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者瑞芬太尼静脉靶控输注麻醉,能够稳定诱导、见效快,拔管时间和恢复时间短[6,7,8],并且副反应发生率在麻醉后降低,对患者不易产生刺激,具有显著的麻醉效果且给药方法安全系数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对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90例来该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盲分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静脉复合麻醉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取靶控静脉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时SBP、DBP、HR及MAP无统计学意义(P>0.05),SBP<90 mmHg比重和插管反应率观察组患者要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拔管时间以及术后康复时间(17±5.6、19±8.2)min均少于对照组(22±7.2、23±4.6)min,观察组在减少插管应激反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临床中应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更加平稳,术后拔管以及恢复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异丙酚,芬太尼,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
参考文献
[1]蒋博雁,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36(9):49-50.
[2]余鸭全,张灿华,邓玫.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对比研究[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4,2(18):152-154.
[3]马恩有.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效果比较[J].中国处方药,2014,10(11):56-57.
[4]梁安伟,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传统静脉复合麻醉的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3,2(23):87-90.
[5]李鸱.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5(6):599-600.
[6]程娟.异丙酚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应用的进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9):225-226.
[7]曾令全,龙万梅,魏安宁.芬太尼椎管内应用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3,38(4):487-488.
静脉吸复合麻醉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有90例, 采用ASA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麻醉分级, 其中Ⅰ级55例, Ⅱ级35例;90例患者中男49例, 女41例, 年龄跨度40~76岁, 平均年龄 (54.1±6.1) 岁。排除标准: (1) 伴凝血功能障碍者; (2) 伴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而无法耐受麻醉、气腹和手术者; (3) 伴急性重症胆管炎者; (4) 慢性萎缩性胆囊炎; (5) 严重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者。
1.2 方法
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 (R) 组:在对患者进行麻醉诱导时, 将异丙酚 (propofol) 血浆靶浓度设置为3μg/m L, 将瑞芬太尼 (芬太尼类μ型阿片受体激动剂) 血浆靶浓度设置为6μg/m L。当患者的意识逐渐消失后, 给予0.1mg/kg的维库溴铵协助插管, 手术结束时停止使用异丙酚 (propofol) 以及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 (C) 组:采用异丙酚 (propofol) 1~2mg/kg, 芬太尼 (Fentanyl) 2~3μg以及维库溴铵0.05mg/kg进行麻醉诱导, 在手术过程中给予患者一氧化二氮、CF3CHCIOCHF2 (异氟烷, Isoflurane) 维持麻醉, 手术结束后停止使用麻醉药物。异丙酚芬太尼靶控 (F) 组:在对患者进行麻醉诱导时, 将异丙酚 (propofol) 血浆靶浓度设置为3μg/m L, 将瑞芬太尼 (芬太尼类μ型阿片受体激动剂) 血浆靶浓度设置为4μg/m L。当患者的意识逐渐消失后, 给予0.1mg/kg的维库溴铵协助插管;同时保持异丙酚 (propofol) 血浆靶浓度不变, 手术结束时停止使用异丙酚 (propofol) 。采用OAAS评分对意识状态评分:5对正常声音反应很迅速, 完全清醒;4对正常声音反应有些迟钝, 语速较慢;3对仅在大声时有反应, 言语模糊;2对对轻推有反应, 但不能辩其言语;1对轻推无反应, 昏睡状态。采用VRS评分测定伤口疼痛程度:0级无疼痛感、1级有轻微的疼痛感、2级有中度疼痛感、3级表现为非常疼痛、4级患者有剧烈疼痛感。
2 结果
三组患者性的别比、体质量变化、年龄和麻醉时间的差异没有显著性 (P>0.05) 。麻醉诱导和手术中的情况C组诱导时的DBP明显低于R组和F组, 插管反应发生率高于F组。F组插管反应发生率又高于R组。手术中使用的麻黄碱发生率R组高于C组。手术后苏醒、患者呼之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差异也没有显著性, 但R组的定向力恢复时问和离开PACU的时间早于C组。三组患者手术后的呕吐发生率无差异, 需要阿片类药止痛者R组明显多于另外两组。
3 讨论
靶控输注可以迅速达到并稳固于靶浓度, 诱导时血液固定力学安稳、麻醉深度易于控制、麻醉历程安稳、还可以预测患者清醒和恢复时间, 使用简便、准确、可控性好。静吸复合麻醉指将静脉麻醉药和吸入麻醉药合用, 以产生并维持全身麻醉的方法。由于静脉麻醉药具有起效快和对呼吸道无刺激等特点, 故常用于诱导麻醉;而吸入麻醉药具有较易控制麻醉深度和术后易恢复等特点, 故常用于全麻的维持。因此, 在临床中应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可以确保患者处于稳定状态, 获得更好的苏醒质量。C组的定向力恢复时间要早于F组;F组的患者在拔管后1~3h的OAAS评分均高于R组。靶控输注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TCI) 是以药代-药效动力学实践为根据, 应用盘算机对药物在体内过程、效应历程进行模仿, 并寻找到最正当的用药计划, 继而控制药物注射泵, 实隐血药浓度或效应部位浓度稳固于预期值 (靶浓度值) , 从而掌握麻醉深度, 并根据临床需要可随时调零给药体系。靶控输注可以迅速达到并稳固于靶浓度, 诱导时血液固定力学安稳、麻醉深度易于控制、麻醉历程安稳、还可以预测患者清醒和恢复时间, 使用简便、准确、可控性好。静吸复合麻醉[2]指将静脉麻醉药和吸入麻醉药合用, 以产生并维持全身麻醉的方法。由于静脉麻醉药具有起效快和对呼吸道无刺激等特点, 故常用于诱导麻醉;而吸入麻醉药具有较易控制麻醉深度和术后易恢复等特点, 故常用于全麻的维持。这次的研究结果也显示了需要阿片类药止痛患者C组也明显多于另外两组。C组有1例出现苏醒期躁动, 这有可能与患者的术后疼痛有很大关系。所以, 在临床上应用瑞芬太尼静脉麻醉时应该在停药之前立刻给予相应的镇痛措施。异丙酚与吸入麻醉的比较有降低手术之后呕吐发生率的优点。本研究中发现: (1) C组诱导时的舒张压低于F组, 低血压患者多于R组, 插管反应的发生率高于F组。R组的插管反应发生率高于C组。 (2) 三组患者术后的呼之睁眼时间、呼吸恢复的自主时间、拔管时间的差异性不显著, 但F组的定向力恢复时间早于C组。需要阿片药镇痛者R组多于另外两组。三组患者手术后的恶心呕吐的差异没有显著性。本研究术后24h随机采访一些患者, 所有患者在手术后都没有不良反应的发生, 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也没有差异性。
综上所述, 通过与静吸复合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相比较, 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的诱导更平稳, 异丙酚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在苏醒程度上更好。
摘要:目的 讨论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技术差别, 统计比较手术后患者苏醒所经历的过程。方法 ASAⅠⅡ级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90例, 随机的分为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 (R) 组、静吸复合麻醉 (C) 组及异丙酚芬太尼靶控 (F) 组, 每组30例。观察气管插管时的心率和血压;记录手术完成停药后患者自主呼吸的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和离开恢复室时间;观察患者拔管后离开恢复室和拨臂后1和3h的意识状态, 认知功能的测试, 痛感评分以及需要阿片药止痛的时间。结果 ①C组诱导时的舒张压低于F组, 低血压患者多于R组, 插管反应的发生率高于F组。R组的插管反应发生率高于C组。②三组患者术后的呼之睁眼时间、呼吸恢复的自主时间、拔管时间的差异性不显著, 但F组的定向力恢复时间早于C组。需要阿片药镇痛者R组多于另外两组。三组患者手术后的恶心呕吐的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 通过与静吸复合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相比较, 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的诱导更平稳, 异丙酚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在苏醒程度上更好。
关键词:二异丙酚,药物投与系统,哌啶类,静脉内,吸入
参考文献
[1]Gepts E.Pharmacokinetics concepts for TCI Anaesthesia[J].Anaesthesia, 1998, 53 (1) :4-12
[2]Eves JG.Educational considerations for the clinical introduction and use of reminiscential[J].Anesth Analg, 1999, 89 (4 Suppl) :4-6.
静脉吸复合麻醉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 年6~9 月我院行择期手术的全麻患者86 例,ASA Ⅰ~Ⅱ级。 手术包括胸外、普外、骨科、妇科。 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组(TCI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DF组),各43 例。 排除标准:有精神、神经疾病史患者; 长期服用和滥用安定和阿片类药物的患者;有气道梗阻、严重心肺功能异常的患者。 两组患者对麻醉方式均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符合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要求。
1.2 方法
两组患者常规禁食,常规心电监测和吸氧。 TCI组麻醉方法: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商品名:静安,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有限公司, 进口分装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0376)和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30197)静脉麻醉,丙泊酚(1.5 mg/kg)、瑞芬太尼(2.0 μg/kg)、维库溴铵(0.15 mg/kg)静注麻醉诱导,进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后行呼吸机正压通气,潮气量6~10 m L/kg,呼吸频率10~16 次/min。 麻醉维持期采用丙泊酚(靶浓度为3~4 μg/m L)、瑞芬太尼(靶浓度为3~5 ng/m L)靶控输注,并根据麻醉深度来调控二者的靶浓度,维库溴铵0.15 mg/(kg·min)靶控泵(德国费森尤斯注射泵)间断泵入以维持肌松。关闭切口时逐步下调丙泊酚浓度,术毕停止输注,术毕0.5 h后停止输注瑞芬太尼。 DF组麻醉方法:静吸复合麻醉开始时采用丙泊酚2 mg/kg、瑞芬太尼2.0 μg/kg、 维库溴铵0.1 mg/kg进行麻醉诱导。 设置的呼吸参数同TCI组,并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后行呼吸机正压通气;麻醉维持期持续吸入2%~3%的七氟烷3 L/min,同时持续静注丙泊酚2 mg/(kg·h)和瑞芬太尼2.0 μg/(kg·min), 术中间断给予患者维库溴铵以维持肌松;术毕前10 min停用七氟醚吸入,前5 min停止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 插管成功后两组患者均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使术中BIS值维持在40~60,并根据术中监测结果适当调整给药浓度或输液速度,以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 两组患者均在意识清楚、呼之睁眼、呼吸平稳、循环稳定后拔出气管导管。
1.3 观察指标
1诱导前、手术开始30 min、术后1 h、术后2 h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无创或有创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2观察患者术中知晓情况: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1 天和第8 天两个时间段随访,术后调查术中知晓用国际通用[1]的5 句话(在入睡前你所记得的最后一件事是什么? 在醒来时你所记得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在这二者之间你还记得什么?在术中你做过梦吗?有关这次手术你感觉最差的是什么?)。 3记录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术后苏醒时间、术后拔管(气管导管)时间。4警觉/镇静(OAA/S)评分情况,主要用来观察患者的意识恢复情况[2]:观察拔管即刻、离开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拔管后1 h、拔管后3 h时患者OAA/S评分情况。 OAA/S评分采用5分制进行评分,5分:对患者呼喊名字反应迅速,完全清醒;4 分:对患者呼喊名字反应迟钝,语速较慢;3 分:仅在大声呼唤后有反应,言语不清,目光呆滞;2 分:对其轻推或轻拍才能反应,但语言不清难辨;1 分:昏睡状态,无反应。 5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烦躁、血氧饱和度下降、疼痛)发生情况。 患者清醒、定向力恢复时采用语言模拟疼痛评分(VRS)法[3]对患者术后疼痛进行判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身高、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诱导前、手术开始30 min、术后1 h、术后2 h,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中知晓和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两组术中知晓发生例数均为0 例。 TCI组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早于D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OAA/S评分:拔管即刻、离开PACU、拔管后1 h时TCI组高于D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拔管后3 h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3~4。
注:1 mm Hg=0.133 k Pa
注:OAA/S:警觉/镇静;PACU:麻醉后监测治疗室
2.4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发生恶心呕吐均为2 例,均未发生烦躁、血氧饱和度下降,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术后患者均使用镇痛泵, 发生疼痛的患者均给予了止痛药物进行治疗。
3 讨论
研究认为,理想的麻醉方法应镇静、镇痛完善,术中无知晓,有效抑制应激反应且对循环抑制轻,术后苏醒迅速、无呼吸抑制等[4,5]。 近年来,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系统是以药代学和药效学为基础通过调节目标药物浓度来控制麻醉深度的一种给药方法。 其应用简便、给药精确、可控性比较好,且与吸入麻醉比较,本系统给药不经过呼吸道且无环境污染,因此逐渐被应用到临床麻醉中。麻醉药瑞芬太尼是一种强效、超短效阿片样受体激动剂,具有起效迅速、消失极快无蓄积等特点,其阿片样作用不需要药物逆转,因此能克服芬太尼和阿芬太尼产生的术后恢复期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镇痛效果明显优于芬太尼和阿芬太尼[6,7]。丙泊酚具有起效快速、用后无蓄积、患者苏醒完全等特点[8]。 有研究表明,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联用对手术患者来说是一种理想的靶控输液麻醉方法[9]。 本研究中笔者对靶控输液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两种麻醉方法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均很稳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采用BIS进行监测,可全程监测两组血液动力学指标,并根据术中监测结果适当调整给药浓度或输液速度,因此可以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和血流动力学稳定。 而平稳的血流动力学可为临床麻醉的实施提供安全保障,同时也是减少患者麻醉术中知晓的前提[10]。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无术中知晓的发生,提示了在BIS监测下可使患者血压、心率保持平稳,弥补麻醉药物在大脑皮质组织内浓度的维持程度或阶段性不足,进一步减少术中知晓发生。 与有关文献研究相一致[11,12,13,14]。
本研究结果还发现,TCI组呼吸恢复时间、 唤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早于DF组,这主要是因为瑞芬太尼的代谢和消除迅速,不受肝肾功能的影响,尤其是消除不是体内再分布而是快速清除体内,因此,长时间输注无蓄积,不受输入时间影响,且时-量半衰期与时间无关,不随时间延长而延长,瑞芬太尼配伍短效麻醉药丙泊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在手术结束后能在数分钟内快速消除,而有关研究结果显示,为了达到手术过程中的BIS,使用七氟烷的患者在停药时需吸入相对更高的浓度[15,16]。 因此与吸入七氟烷麻醉比较,持续靶控泵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能更灵敏地控制二者的血药浓度,对呼吸系统及其血液循环影响更小,麻醉过程更加平稳,可有效防止患者对手术过程中的刺激产生应激反应,停药后患者术后呼吸恢复更快、苏醒更早,更有利于早日拔管,且术后意识恢复也更快。 与有关文献相一致[17,18,19,20,21]。 北美多中心研究显示,瑞芬太尼、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停药后患者3~11 min内自主呼吸恢复,12 min后拔管[22]。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苏醒时间均在20 min之内, 表明患者尚未产生苏醒延迟,因此两种方法均可有效应用到中老年患者中。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烦躁,可能与手术时间短、BIS的监测及麻醉药的残余作用和苏醒完全有关,但也不能排除可以与患者对应激反应能力降低有关,需进一步对上述可能因素进行观察分析。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但均出现了术后恶心呕吐反应,结果提示患者在术后尚需给予合适剂量的止呕药,针对疼痛两组患者均及时使用了镇痛泵给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