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复合麻醉

2024-09-26

丙泊酚复合麻醉(共10篇)

丙泊酚复合麻醉 篇1

摘要:收集我院2012年1~6月收治的采取丙泊酚-七氟醚静吸复合全麻患者, 从中选取术前均未用药, 保有完整的丙泊酚的血药浓度监测数据的患者临床资料, 并排除患有心血管、神经疾病, 以及体重指数﹥28kg/m2或﹤18kg/m2的患者, 分为男性、女性两组, 分别研究两组患者经丙泊酚-七氟醚静吸复合全麻后, 其麻醉深度和丙泊酚的血药浓度检测结果的特点。结果男性组和女性组丙泊酚的血药浓度均随着患者麻醉深度的提升而逐渐升高;患者的麻醉深度和丙泊酚的血药浓度之间存在着正比例关系, 丙泊酚的血药浓度越高, 患者的麻醉深度NT分级越高。男性组与女性组相比, 相同的麻醉深度其血药浓度均有略高。

关键词:丙泊酚-七氟醚静吸复合全麻,麻醉深度,血药浓度

手术中, 对患者实施全麻必须要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 手术麻醉维持期大约占手术总时间的80%以上, 如麻醉深度过深或过浅都会对患者手术结果造成影响, 甚至直接决定着手术的成功或失败[1]。血药浓度监测是检验患者麻醉深度的重要途径[2]。本文将借助Narcorend麻醉深度监护仪, 分析丙泊酚 ̄七氟醚静吸复合全麻下麻醉深度和丙泊酚血药浓度的监测特点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6月收治的采取丙泊酚-七氟醚静吸复合全麻患者, 从中选取术前均未用药、保有完整丙泊酚血药浓度监测数据的患者临床资料, 并排除患有心血管、神经疾病, 以及体重指数>28kg/m2或<18kg/m2的患者27例, 其中男19例, 女8例;年龄24~47 (平均32) 岁。患者采用性别分组法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两组患者体重、年龄、身高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未用药, 进入手术室后戴常规面罩, 做5min吸氧去痰准备。使用酒精棉球擦拭患者前额皮肤油后, 粘贴Narcorend (NT) 电极 (测试电阻<6kΩ, 单通道) 检测患者麻醉NT分级[3]。应用TCI-Ⅲ双通道输液泵 (广西威力方舟科技有限公司) 控制患者靶浓度 (Ce) , 丙泊酚参数选用Trakley参数, 用计算机检测患者的血药浓度变化[4]。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气管进行插管麻醉。在为患者建立静脉输注通道后, 输注浓度为10ml/kg的乳酸林格液, 通过面罩为患者吸入4%七氟醚+6L/min氧气实施麻醉诱导, 丙泊酚靶控输注, 丙泊酚血浆初始靶浓度设定为1.0μg/ml, 根据手术需要进行调节, 七氟醚呼气末浓度需维持在1.0~3.0MAC。术后先停止气体麻醉, 待七氟醚呼气末浓度为0之后, 调节输液泵至清醒浓度。

1.3 麻醉深度评级

本文麻醉深度评级选用NT分级:A级 (清醒状态) ;B级 (浅镇静状态) ;C级 (常规镇静状态) ;D级 (常规麻醉状态) ;E级 (深度麻醉状态) ;F级 (多度麻醉-爆发抑制) 。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Narcorend随时检测患者的麻醉NT分级和对应时间的血药浓度, 并做详细记录, 所有数据均采用表示。

2 结果

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的麻醉深度和对应时间的血药浓度, 可以发现:男性组和女性组的丙泊酚血药浓度均随着患者麻醉深度的提升而逐渐升高;男性组与女性组相比, 相同的麻醉深度其血药浓度均有略高, 见附表。

3 讨论

丙泊酚麻醉是以起效快、无积蓄、无痛苦, 且患者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为特点的静脉麻醉药物。有学者称, 丙泊酚还可通过降低患者交感神经的血管活性, 起到降压的作用;可以辅助舒张人体平滑肌, 从而达到降低血管内阻力的作用。七氟醚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才开始应用于全身麻醉的新型吸入式麻醉剂, 但最新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七氟醚实施深度麻醉时, 极易引起患者躁动, 从而提高了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发生率。而丙泊酚 ̄七氟醚共同用于患者深度麻醉, 两药物不仅可以发挥各自特点。丙泊酚 ̄七氟醚静吸复合全麻所采用的吸入式麻醉, 在降低患者用药痛苦的同时不仅加快了药物起效速度, 还降低了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症状。

本文研究发现, 丙泊酚-七氟醚静吸复合全麻状态下, 患者的麻醉深度和丙泊酚的血药浓度之间存在着正比例关系, 丙泊酚的血药浓度越高, 患者的麻醉深度NT分级越高, 且男性患者于女性患者的丙泊酚的血药浓度存在一定差异, 男性患者丙泊酚 ̄七氟醚静吸复合全麻状态下, 达到同一麻醉深度, 较女性患者而言需要控制更高的丙泊酚血药浓度。这也表明在以后的丙泊酚-七氟醚静吸复合全麻需要区分男性和女性, 性别差异在此研究中具有统计学意义, 需引起注意。

参考文献

[1]管轰动艳, 嵇富海.七氟醚吸入和丙泊酚靶控输注对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间循环功能的影响[J].当代医学, 2011, 18 (26) :172-173.

[2]唐朝辉, 刘松华, 程智刚, 等.麻醉趋势监测七氟醚麻醉下气管内插管麻醉深度的变化[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0 (7) :1654-1657.

[3]周愚, 李茜, 余海, 等.丙泊酚靶控输注和异氟醚麻醉对罗库溴铵药效学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7, 23:360-3621.

[4]于布为.理想麻醉状态与麻醉深度监测[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2006, 12 (4) :305-307.

丙泊酚复合麻醉 篇2

【关键词】丙泊酚;芬太尼;关节脱位;手法复位

【中图分类号】R7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307-01

关节脱位是骨科常见病,临床上多采用手法复位,效果确切,但因患者剧烈疼痛和肌肉痉挛,行手法复位时难度较大。因此,良好的麻醉镇痛和镇静对于关节脱位的手法复位非常重要。我院自2005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采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48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闭合性关节脱位患者48例,男32例,女16例,肩关节脱位31例,髋关节脱位15例,肘关节脱位2例,ASAI~Ⅱ级,年龄18~69岁,体重46~74kg,术前心肺功能良好,无药物过敏史。

1.2 麻醉方法 麻醉前禁食6h,禁饮4h,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面罩吸氧,常规监测BP、HR、RR、SpO2,先静注(时间30s)芬太尼1μg/kg,2~3min后缓慢静注(40~60s)丙泊酚1.5mg/kg,待患者入睡、睫毛反射消失后实施手法复位。

2 结果

48例患者均一次复位成功,复位时间10s~3min,苏醒时间2~7.5min,诱导用药后,BP、HR、SpO2均有所下降,1例患者HR<60次/分,静注阿托品0.5mg后恢复正常,另有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呼吸抑制,SpO2降至85%,经托下颌面罩加压供氧后SpO2升至99%,其余均在正常范围。苏醒后诉轻微头昏8例,轻度恶心4例,无需处理,观察15min后送回病房。

3 讨论

关节脱位后的手法复位的关键在于放松肌肉紧张,解除病理咬合,防止医源性损伤。因此,要求麻醉起效快、效果确切、作用时间短、恢复平稳、迅速。

对关节脱位病人,手法复位用臂丛或硬膜外阻滞肌松效果常不尽如人意,复位时较费力,且达到复位时的满意肌松常需20min以上,蛛网膜下腔阻滞也需10min左右,术后还需长时间留院观察[1]。此外,老年患者在麻醉效果不佳的情况下进行复位,往往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作。

丙泊酚是一种短效静脉麻醉药,具有起效快,持续时间短,可控性强,清醒迅速,麻醉性能恒定,使用方便等优点。但其镇痛作用较弱,需较大剂量产生镇静来对抗疼痛等刺激,对呼吸、循环的抑制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2]。芬太尼为强效镇痛药,起效迅速,药效强,作用消失快,对肝肾功能无损害。两种药复合起到镇静镇痛作用,但对呼吸、循环的抑制作用与剂量亦有明显相关性[3]。因此,麻醉时麻醉机、插管用具及抢救药品(阿托品、麻黄碱等)均应准备好,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用于关节脱位后手法复位,操作简便,诱导快,麻醉效果确切,术中循环平稳,术毕苏醒迅速而完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无痛复位麻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明基,孙建明.丙泊酚与琥珀胆碱全麻用于大关节复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17(8):465.

[2] 王祥瑞,杭燕南,孙大金,等.异丙酚的剂量与镇静和呼吸抑制作用之间的关系[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7,17(10):590-592.

丙泊酚复合麻醉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骨外科上肢择期手术, 经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欠佳50例ASAⅠ~Ⅱ级, 年龄18~73岁, 男20例, 女30例, 体重40~80kg, 身高149~178cm, 无心肺疾患, 肝肾检查正常, 无高血压。术前均有禁食和肌注苯巴比妥钠, 东莨菪碱。

1.2 麻醉方法

病人入室后SPO2、Bp、ECG监测下, 建静脉路后, 常规用0.5%盐酸罗哌卡因25~30ml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常规吸氧, 等手术开始切皮时或术中患者有皱眉或诉切口痛, 立即静注氯胺酮0.4~0.5mg/kg, 静注丙泊酚1mg/kg, 继之用丙泊酚2~4mg/kg/h微注泵静注。术中观察麻醉效果适时追加氯胺酮0.4~0.5mg/kg静注。在末次静注氯胺酮后, 用丙泊酚维持5~10min至术毕, 总计用药氯胺酮50~200mg, 丙泊酚120~400mg, 手术时间1~2h。

2 结果

50例复合麻醉中, 均取得满意的效果。术毕停药几分钟内清醒。有2例血压比术前提高约10%, 2例比术前下降约10%, 其余46例均与术前血压持平。术中术后均无出现谵妄、烦躁、呻吟, 无出现恶心、呕吐、分泌物增多现象。有1例患者较胖出现舍后坠, 轻度呼吸抑制。经托下颌面罩吸氧后改善, 其余49例均保持自主呼吸, SPO2正常, 有1例出现复视现象。

3 讨论

我院未购进丙泊酚之前, 成人臂丛麻醉效果欠佳时, 常采用氯胺酮与苯二氮卓类或丁酰苯类镇静药合用。几乎所有病人出现术中高血压及术后苏醒期狂躁、谵妄、呻吟等精神错乱症状, 以及复视、呕吐给术中及术后护理带来困难, 一度被淘汰。后与丙泊酚合用后, 发现意外效果。

氯胺酮麻醉时, 延髓和边沿系统兴奋, 丘脑抑制, 因这种选择性的兴奋和抑制作用, 以致出现感觉和环境分离而出现精神症状, 氯胺酮对心血管影响主要是直接兴奋中枢交感神经系统缘故。氯胺酮适应症主要是小儿麻醉, 用于成人突出问题是精神症状和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 但镇痛效果确切。而丙泊酚在稳态输注过程中, 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减少37%, 血压下降, 心率减慢[1]。两药合用取长补短, 50例92%病人术中血压均维持在术前状态。与丙泊酚合用, 无精神症状, 可能与丙泊酚是一种全麻药能抑制氯胺酮选择性的兴奋有关。丙泊酚具有抗呕吐作用, 两药合用术后也不出现恶心、呕吐, 氯胺酮使眼内压升高而出现复视, 而丙泊酚却能降低颅压和眼内压, 故复视现象明显减少。少量氯胺酮加少量丙泊酚维持麻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虽少, 但仍须注意两药合用对呼吸的影响[2]。特别是肥胖病人和老年人, 入睡后易引起舌根后坠, 导致SPO2下降, 应引起重视, 及时处理, 给予托下颌面罩吸氧或加压给氧, 不至于产生严重后果。

在基层医院, 上肢手术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比较普遍, 麻醉效果欠佳或失败后, 采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麻醉, 简单易行, 麻醉显效快, 镇痛完善, 苏醒快而完全, 且无精神症状, 经济实用, 无污染, 对设备要求不高, 无需插管, 但仍须对呼吸进行监测, 在基层医院的同仁此方法可供参考。但大量氯胺酮有蓄积作用, 至于长时间手术复合较大剂量的氯胺酮, 尚需权衡。

参考文献

[1]庄心良, 曾因民, 陈伯銮, 主编.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75~481.

丙泊酚复合麻醉 篇4

【关键词】瑞芬太尼;丙泊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65-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胆囊疾病临床发生情况显著增加。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作为临床上治疗胆囊疾病的标准手术方法,具有创伤较小、手术时间较短、术后并发症少、病患恢复较快等诸多优点。LC手术过程需要建立CO2气腹,给予患者麻醉时要求药物安全性高,起效迅速且效果较深,术中病患状态平稳、术后苏醒快[1-2]。瑞芬太尼药效可控性较强且与其它阿片类药物相比无蓄积效应。本文旨在观察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以及效果,与临床相关麻醉药物效果进行比较,为相关病症治疗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文根据就医顺序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9月间于我院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共计122例,其中男性患者74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范围为20~59岁,平均年龄为41.7±8.3岁,患者体重范围为47~78kg,平均体重为59.5±10.6kg。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观察组患者使用瑞芬太尼作为主要麻醉药物配合临床常规药物进行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药物剂量进行麻醉给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麻醉情况。上述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遗传病史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2病例排除标准

(1)所有患者术前均由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为Ⅰ级或Ⅱ级[3];(2)所有患者术前检查均未患有严重心、肺、肾等疾病;(3)所有患者术前均禁烟禁酒,排除阿片类药物过敏患者;(4)患者术前未使用镇静类药物;(5)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表示同意参与并坚持完成本次研究所有内容[4]。

1.3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入室均常规监测血氧饱和度(SpO2)、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进入手术室后常规开放静脉通道。术前30min均予阿托品、苯巴比妥钠。观察组予咪唑安定0.1mg/kg、丙泊酚2mg/kg、瑞芬太尼1μg/kg、维库溴铵0.1mg/kg进行麻醉诱导,术中予瑞芬太尼(8~10)μg/(kg·h)、丙泊酚(3~4)mg/(kg·h)持续静脉输注维持麻醉;对照组予芬太尼5mg/kg、咪唑安定0.1mg/kg、丙泊酚2mg/kg、维库溴铵0.1mg/kg进行麻醉诱导,予芬太尼0.03μg/(kg·min)进行麻醉维持。两组均在手术结束时停药。

1.4观察指标

医护人员给予患者时事观察,对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的常规数值、气腹后以及手术完成三个时间點进行统计并比较;对两组患者拔管后5min、10min清醒/镇静状态进行OAA/S进行评分;医护人员对患者术后拔管时间、睁眼时间等进行统计,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OAA/S分级

①5分:患者正常应对呼叫,意识完全清醒;②4分:患者对大声呼叫有反应或反应较迟钝,意识未完全清醒,目光无神;③3分:患者仅对大声呼叫有反应,不能自主言语,意识模糊;④2分:患者对呼叫无反应,仅对肢体接触有反应;⑤1分:患者处于昏睡状态,对外界无应答[5]。

1.6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资料均使用SPSS 19.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进行表示,组间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时间段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

两组患者血压变化以及心率情况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观察组气腹后、术后的SBP、DBP、HR统计情况与患者基础值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中DBP气腹后及术后数值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气腹后SBP以及HR与各基础值比较,差异极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病例麻醉过程中血压及心率变化情况

组别项目例数基础值气腹后术后观察组SBP(mmHg)61124.3±11.2123.4±11.9122.6±11.8对照组 61125.2±12.2129.5±12.8*124.1±12.6观察组DBP(mmHg)6178.0±6.381.7±7.778.4±6.5对照组 6177.4±6.180.2±5.377.0±8.0观察组HR(次/min)6180.6±7.478.5±6.278.3±9.7对照组 6181.4±7.491.0±9.5*79.3±8.6注:①上述数据气腹后及术后与基础值相比,P>0.05;②对照组气腹后,SBP与基础值相比P<0.05,t=2.106;③对照组气腹后,HR与基础值相比P<0.05,t=6.904;

2.2兩组患者拔管后清醒/镇静分级情况

两组患者拔管后5min、10min清醒/镇静分级(OAA/S评分)情况如表2中所示。观察组在拔管后5min、10min评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拔管后5min、10minOAA/S评分情况统计比较

组别例数OAA/S评分 拔管5min拔管10min观察组614.2±0.94.5±0.6对照组614.0±0.44.2±0.8t 8.2161.732P <0.01<0.052.3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统计比较

详见表3。观察组在术后恢复方面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3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

组别例数拔管时间(min)睁眼时间(min)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615.3±0.66.4±1.76(9.8%)对照组617.1±1.011.4±2.219(31.1%)统计值 t=3.367t=5.574χ2=8.51P <0.05<0.05<0.053讨论

临床上实施腹腔镜胆囊切术手术多采用气管插管,需要对病例采用全麻治疗,由于全麻情况下二氧化碳气腹的建立可能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刺激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应急反应,对手术的顺利的进行以及患者机体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麻醉镇静药物以减轻或避免应急反应的发生、稳定患者术中循环以及提高术后恢复情况显得尤为重要[6]。

本次研究中在临床常规全麻药物使用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瑞芬太尼,手术结果如上文各表所示。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发现,观察组患者在SBP与HR变化情况方面较对照组更为稳定,建立气腹后变化无明显差异,说明瑞芬太尼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麻醉效果较好,能有效稳定患者血流情况,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同时比较两组患者OAA/S评分情况发现,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瑞芬太尼的使用增强了手术麻醉效果,起效迅速,这与王玉梅等[7]研究结果相一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发现,使用瑞芬太尼能有效减少患者把关时间与睁眼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这可能与瑞芬太尼能降低麻醉过程中丙泊酚的使用,从而减少因使用该药物使用而导致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有关[8]。

综上所述,瑞芬太尼是一种有效麻醉药物,与丙泊酚联合使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能有效提高患者麻醉效果,建立稳定有效的手术环境,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同时该药物药效安全稳定,术后恢复较快,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广泛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华,赵陶丽.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患儿扁桃体及腺样体切除术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1,40(18):1839-1841.

[2]李云,张野,左友梅等.右美托咪定对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5):454-456.

[3]林玉秀,王春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30例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31):95-96.

[4]杨宝林,石雪松,顾兵等.不同浓度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效果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7):965-967.

[5]卢东雪,孙焱芫,吕文英等.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门诊隆乳术中的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3(3):361-364.

[6]钟玲芬.舒适护理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9):33-34.

[7]王玉梅.盐酸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8):139-140.

丙泊酚复合麻醉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12月期间该院门诊收入行外科手术的80例患儿选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中男患儿28例,女患儿12例;年龄3~9岁,平均(3.8±2.2)岁;体重平均(17.1±4.2)kg;手术原因:阑尾切除术10例,包皮环切术6例,疝气修补术12例,隐睾下降术6例,内固定取出术6例;手术时间均在1~2 h以内。研究组患儿中男患儿26例,女患儿14例;年龄3~9岁,平均(4.1±2.4)岁;体重平均(17.4±3.9)kg;手术原因:阑尾切除术12例,包皮环切术7例,疝气修补术I1例,隐睾下降术5例,内固定取出术5例;手术时间均在1~2 h以内。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体重、手术原因、手术时间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悉研究过程,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1.2 麻醉及用药

所有患儿均于手术前30 min内肌注0.3 mg/kg硫酸阿托品注射液,入手术室后肌注5~10 mg/kg氯胺酮,麻醉成功后建立外周静脉通路,并予以2 L/min面罩吸氧,连接心电监护仪。对照组患儿间断予以1~2 mg/kg氯胺酮以维持麻醉,研究组患儿则采用微量泵经静脉注射3~9 mg/kg丙泊酚,根据手术时间和患儿麻醉情况追加0.5~1 mg/kg氯胺酮,在手术结束之前10 min渐渐降低用量,5 min时应停止用药。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儿在麻醉前、手术时以及苏醒期的心率、收缩压、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患儿苏醒时间、麻醉药物剂量、不良反应情况等。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中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该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以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3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并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时段心率、收缩压、SPO2比较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段的心率、SPO2、收缩压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变化,详见表1。

2.2 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显示,患儿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躁动、幻觉、喉痉挛、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研究组患儿总不良反应率为2.5%,对照组患儿为64.0%。详见表2。

注:两组患儿在不良反应上相比,P<0.00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两组患儿手术时SPO2相比,P<0.05;手术时心率、收缩压相比,P<0.001;苏醒期心率、收缩压、SPO2比较,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3麻醉药物剂量、清醒时间比较

研究组氯胺酮用量较对照组低3.5 mg/kg;研究组15.3 min清醒,对照组为35.1 min。详见表3。

注:两组患儿在氯胺酮用量以及清醒时间上比较,P<0.001,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麻醉是指采用药物或其他方法让患者身体局部或者全身在短时间内失去感觉,在无痛条件下到达治疗目的[2]。目前,小儿临床手术中广泛应用非插管全身性麻醉,由于小儿多难以配合治疗,因此,选择一种显效快、效果确切、苏醒快、不良反应少且苏醒质量好的麻醉方法,提高麻醉安全性,是广大医者关注的重点问题[3]。

氯胺酮作为苯环己哌啶药物,是一种非巴比妥类的静脉全身麻醉药物[3]。氯胺酮的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对丘脑内侧核选择性抑制,对脊髓网状结构束上痛觉信号的传导;也有学者认为与阿片类受体相结合后具有镇痛作用[4]。大量临床研究显示[4,5],氯胺酮可引起动脉压升高约25%,促使脉搏加快,但在不过量、不快速注射情况下其对呼吸系统仅有轻微影响,短时间的呼吸频率、潮气量降低进一步导致SPO2降低,若供氧充分则能有效消除该反应。该研究显示,对照组与研究组患儿在麻醉前的收缩压、心率以及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时以及苏醒期,两组患儿上述指标相比,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对照组收缩压、心率等明显波动较大。与Char,D.等学者报道[6]结果具有一致性。说明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平稳,安全性高。由表3 可看出,研究组氯胺酮用量为4.6 mg/kg,对照组为8.1 mg/kg,明显研究组用量更少;且研究组患儿清醒时间较对照组早19.8 min,两组相比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证明氯胺酮复合丙泊酚不仅能显著降低氯胺酮用量,且术后患儿清醒更快,苏醒质量更好[7]。

丙泊酚属于一种能快速起效的短效全麻药物,临床常用于成人、3岁以上儿童的全身麻醉中。丙泊酚具有显效快、时效高、苏醒快、麻醉完全且平稳的优势,既往相关研究证实,丙泊酚对中枢系统的主要作用有催眠、遗忘、镇静,诱导剂量丙泊酚对于心血管系统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能显著降低动脉压,其原因是外周血管扩张、心脏抑制双重作用[8,9]。静注丙泊酚的麻醉诱导迅速、平稳,无呃逆、咳嗽、肌肉不自主运动等不良反应。由表2可知,研究组不良反应1例(2.5%)躁动,对照组16例(64%),包括不同程度的躁动、恶心呕吐、幻觉、呼吸抑制、喉痉挛等,组间不良反应相比,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我国学者金军[10]的研究结果相近。总之,丙泊酚、氯胺酮联合用于小儿麻醉中效果确切,麻醉平稳,副作用少,安全性高,患儿苏醒快,值得在今后临床中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陈靖军,张三虎,张宜林,等.氯胺酮、丙泊酚复合与伍用瑞芬太尼在小儿麻醉中麻醉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9):19-20.

[2]王小江,赵建生,张韬,等.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7):1200-1201.

[3]周斌厦中元.薛锐,等.七氟醚与氯胺酮在小儿麻醉维持中的荟萃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3):81-84.

[4]刘丽.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82-83.

[5]张建中,黄建飞,吴范,等.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及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在小儿麻醉中的麻醉效果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2014(31):42-43.

[6]Char,D.,Drover,D.R.,Motonaga,K.S.et al.The effects of ketamine on dexmedetomidine-induced electrophysiologic changes in children[J].Paediatric anaesthesia,2013,23(10):898-905.

[7]梁秀泉.丙泊酚合用氯胺酮在小儿腹部以下手术麻醉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14(6):70-72.

[8]梁军.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小儿临床麻醉中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刊,2014(5):837-838.

[9]YanJ.Jiang,H..Dual effects of ketamine:Neurotoxicity versus neuroprotection in anesthesia for the developing brain[J].Journal of neurosurgical anesthesiology,2014,26(2):155-160.

丙泊酚复合麻醉 篇6

关键词:丙泊酚,复合麻醉,胃镜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无痛胃镜的检查越来越广泛的用于患者。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丙泊酚复合芬太尼或咪唑安定与单纯丙泊酚用于胃镜检查的临床效果, 评价哪种配伍更适于胃镜检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ASAⅠ~Ⅱ 级的胃镜检查患者90例, 其中男性42例, 女性48例, 随机分为3组, B组为丙泊酚组, BF组为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 BM组为丙泊酚复合咪唑安定组, 各30例。B组男14例, 女16例, 年龄 (48.8±15.4) 岁, 体质量 (56.7±11.4) kg;BF组男15例, 女15例, 年龄 (46.6±16.4) 岁, 体质量 (57.5±10.1) kg;BM组男13例, 女17例, 年龄 (47.2±14.4) 岁, 体质量 (56.6±11.4) kg。3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胃镜检查前禁食12h, 禁饮8h, 确认患者无特殊病史及无特殊药物服用史。开放静脉通道, 取左侧卧位。B组静脉推注丙泊酚至意识消失, 咽喉部松弛, 可以插胃镜时开始检查。BF组与BM组先分别以芬太尼0.7~1μg/kg和咪唑安定0.05~0.1mg/kg诱导后, 再静脉推注丙泊酚。所有患者均常规鼻导管吸氧 (5ml/min) 。

1.3 观察项目 术中监测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 、血氧饱和度 (SpO2) , 记录丙泊酚的总剂量、意识恢复和定向力恢复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MAP、HR及SpO2变化

3组HR均明显减慢, MAP降低, 与检查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组的SpO2在检查前后均无明显变化 (P>0.05) 。见表1。

2.2 丙泊酚总用量、意识恢复及定向力恢复时间

BF组与BM组的丙泊酚总用量均明显少于B组, BM组与B组清醒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长于BF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尤其BM组清醒及定向力恢复时间需时最长。见表2。

注:与基础值比较, *P<0.05

注:与B组比较, *P<0.05, 与BM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丙泊酚具有起效快, 镇静时患者感觉舒适, 镇静深度容易控制, 停药后能快速、彻底、清醒的特征而广泛用于临床的短小手术或侵入性检查的麻醉。在无痛胃镜的检查中, 也取得良好效果。同时丙泊酚也存在推注过快易产生心动过缓及低血压、短暂的呼吸抑制、注射痛等不良反应及镇痛作用很弱的不足[1]。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尝试在丙泊酚麻醉时加入不同的辅助药, 利用其协同作用, 尽量减少丙泊酚的不良反应, 达到更好的麻醉效果。芬太尼为强效阿片类镇痛药, 小剂量的应用对呼吸循环影响轻微, 与丙泊酚联合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时可增强镇痛作用而减少丙泊酚的用量[2]。咪唑安定半衰期短, 有明显的镇静、顺行性遗忘作用, 小剂量应用对呼吸循环的影响也很小, 与丙泊酚联合应用也可以增强镇静作用而相应减少丙泊酚的用量[3]。

检查过程中3组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循环抑制, 血压、心率均有下降。丙泊酚有呼吸抑制作用, 能引起呼吸频率减慢, 幅度变浅, 尤其与芬太尼合用后呼吸抑制较为明显[4], 但在检查过程中常规给予鼻导管大流量吸氧, 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 有效避免了术中SpO2降低, 故SpO2未出现统计学意义的变化。3组均无恶习、呕吐等其他不良反应发生。

加用芬太尼后丙泊酚的总用量明显减少, 意识恢复及定向力恢复用时最短。加用咪唑安定后丙泊酚总用量减少但意识恢复及定向力恢复同时都延长, 这与咪唑安定镇静催眠作用有关。

本结果表明, 丙泊酚复合小剂量的芬太尼用于胃镜检查安全、有效, 可以减少丙泊酚的用量, 麻醉苏醒快, 无明显不良反应。其效果优于单纯丙泊酚和丙泊酚复合小剂量的咪唑安定。

参考文献

[1]庄心良, 曾因明.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81-487.

[2]吴永伟, 王鹏.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用于纤维检查的临床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1, 8:823.

[3]曾莉, 吴新民.不同剂量咪唑安定在纤维胃镜检查中的镇静作用[J].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8, 18:395-397.

丙泊酚复合麻醉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进行统计的资料来自于2011年2月至2012年5月期间进入我院进行无痛人流手术的患者52例, 年龄26~39岁, 妊娠小于2个月的有18例, 大于2个月的有34例。患者的平均体重为 (60.1±5.44) kg。

1.2 麻醉方法

两麻醉组所有患例手术进行之前五个小时之内不允许进食, 麻醉过程中均需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并进行对患者供氧处理, 治疗1组将丙泊酚 (使用剂量1.6 mg/kg) 和芬太尼 (使用剂量1 μg/kg) 合并后进行静脉注射, 治疗2组将丙泊酚 (使用剂量1.6 mg/kg) 和哌替啶 (使用剂量1 mg/kg) 合并后进行静脉注射, 所有患例在手术期间均用丙泊酚[使用标准为0.3 mg/ (kg·min) ~0.5 mg/ (kg·min) ]静脉点滴维持麻醉, 待患者的意识消失后, 常规方法消毒外阴部进行手术。

1.3 观察指标

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平均麻醉起效时间和平均苏醒时间, 用平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 (x¯±s) 。以上指标结合两组患者麻醉后呼吸循环 (包括平均收缩压 (mm Hg) , 平均舒张压 (mm Hg) , 平均心率 (次数) ) 的变化, 观察和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在无痛人流手术中的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t检验方法检验两组统计资料的差异性是否具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从静脉注射麻醉药物后开始计时麻醉后起效时间;两组患者从静脉维持麻醉结束后开始计时患者恢复意识的时间, 经平均化统计后的结果见表1。

由上表可知, 麻醉1组和麻醉2组在起效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在意识的恢复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麻醉1组的麻醉药物比麻醉2组具有起效速速快, 维持时间长的特点。

由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呼吸循环变化比较的结果表可以看出, 两组麻醉药物对患者心率和血压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性。说明两组麻醉药物均具有良好的临床麻醉效果。

3讨论

丙泊酚是近几年快速兴起的一种快速的静脉麻醉类药物, 少量应用有镇定催眠的作用, 给药量达到一定剂量后可以用于临床外科手术的麻醉[2]。由本文统计的临床数据资料不难看出, 丙泊酚配合适量的其他麻醉药联合使用, 会产生较好的麻醉效果, 对人的呼吸循环系统影响较小, 产生较小副作用。将丙泊酚符合麻醉技术应用于无痛人流手术中, 具有快速、稳定的临床麻醉疗效。

摘要:目的 为了进一步比较确定丙泊酚合并芬太尼麻醉和丙泊酚合并哌替啶麻醉在无痛人流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2011年2月至2012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无痛人流术中的52例患者根据手术麻醉方法 的不同分为两组:丙泊酚合并芬太尼麻醉 (麻醉1组) 30例, 丙泊酚合并哌替啶麻醉 (麻醉2组) 22例, 分别统计了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和苏醒时间, 结合两组患者麻醉后呼吸循环 (血压, 心率) 的变化比较, 确定两组麻醉手段的临床有效性。结果 麻醉1组平均起效时间为 (0.55±0.22) min, 平均苏醒时间 (8.97±1.19) min, 麻醉2组平均起效时间 (2.01±0.31) min, 平均苏醒时间 (4.22±1.01) min,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两组患例的血压心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丙泊酚合并芬太尼麻醉能够迅速起效, 并且比丙泊酚合并哌替啶麻醉有更长的麻醉时间。

关键词:丙泊酚复合麻醉,芬太尼,哌替啶

参考文献

[1]ShenBoXiong, JinWenXia, ChengZhiJun etc.C Fen phenol and song horses or fentany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painless in people Application of.hepatology, 2010, (13) :111-120.

丙泊酚复合麻醉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例3岁~9岁的手术患儿, ASAⅠ~Ⅱ级, 体重10~30 kg。病种包括四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30例, 内固定取出术25例, 隐睾下降术20例, 阑尾切除术30例, 疝气修补术48例, 鞘膜积液翻转术22例, 包皮环切术25例, 手术时间1 h~2 h。随机分为氯胺酮组 (A组) 和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 (B组) , 每组10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术前禁食6 h, 禁饮3 h (急诊除外) 。术前30 min常规肌注阿托品0.02 kg/kg、地西泮0.2 kg/kg。2组患儿入手术室后, 开放静脉通路, 肌注氯胺酮5 mg/kg (对于不合作、哭闹的患儿, 可在手术室外给予氯胺酮5 mg/kg肌肉注射, 3 min~5min入睡后, 抱入手术室, 期间注意呼吸) , 常规面罩吸氧2 L/min。A组以1%的氯胺酮溶液 (10%葡萄糖注射液∶氯胺酮=1 m L∶1 mg) 术中维持;B组除以1%的氯胺酮溶液 (10%葡萄糖注射液∶氯胺酮=1 m L∶1 mg) 术中维持外, 还根据不同病情联合应用异丙酚9~15 mg/ (kg·h) 静脉输注。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麻醉前、麻醉后10 min、手术开始、术中 (3次平均值) 及苏醒期五个阶段的收缩压 (SBP) 、心率 (HR) 、呼吸次数 (RR) 、脉搏血氧饱和度 (Sp O2) 的变化情况, 以及术中麻醉药用量、术后2组患儿的清醒时间 (从停药到患儿呼之睁眼的时间) , 术中及术后烦躁、恶心呕吐、噩梦、幻觉、喉痉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儿麻醉前后循环、呼吸系统的变化

A组在麻醉后各时段SBP、HR均处于较高水平, 与麻醉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B组在麻醉后各时段SBP、HR均比麻醉前高, 但与麻醉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A组、B组在麻醉后各时段SBP、HR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1) 。A组、B组患儿的呼吸频率及Sp O2麻醉后与麻醉前相比及2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

注:A组SBP麻醉后各时段与麻醉前比较t值依次为5.127, 5.987, 8.412, 9.254, P<0.01。HR麻醉后各时段与麻醉前比较t值依次为6.451, 7.542, 9.154, 10.658, P<0.01。

2.2 2组氯胺酮用量及清醒时间比较

A、B组氯胺酮平均用量分别为 (8.0±0.5) mg/kg和 (4.5±0.6) mg/kg,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A、B组平均清醒时间分别为 (35.2±10.6) min和 (15.2±5.3) min,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见表2。

2.3 2组术后不良反应比较

见表3。

3 讨论

氯胺酮是非巴比妥类静脉全麻药, 属于苯环己哌啶类药物, 其镇痛作用主要是由于对丘脑内侧核的选择性抑制[1], 阻滞脊髓网状结构束对痛觉的传入信号, 也可能与κ阿片受体结合而产生镇痛效应[2]。临床上, 此药可升高动脉压20%~30%。同时使脉搏加快, 在不逾量和注射速度不过快的情况下, 氯胺酮对呼吸的影响轻微[3], 短暂性的呼吸频率减缓和潮气量降低可使血氧饱和度降低, 充分供氧可消除此反应。主要不良反应是苏醒期产生躁动、幻觉、噩梦或不理智的行为等精神运动性反应;唾液和支气管分泌物增加;咳嗽、呃逆、喉痉挛 (小儿较成人更常见) 。

丙泊酚是一种起效迅速 (约30 s~50 s) 、短效的全身静脉麻醉药, 用于3岁以上儿童与成人的全身麻醉, 主要优点是起效快, 时效高, 苏醒迅速、完全、平稳。对中枢的作用主要是催眠、镇静与遗忘, 诱导剂量的丙泊酚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抑制, 可使动脉压显著下降, 这种变化是由于外周血管扩张与直接心脏抑制的双重作用, 且呈剂量与血药浓度依赖性[4];对心率、呼吸的影响轻微, 一般不用处理。静脉注射丙泊酚诱导迅速, 经过平稳, 无肌肉不自主运动、咳嗽、呃逆等副作用, 亚催眠剂量即有明显的抗呕吐作用。

本文结果显示,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麻醉, 一方面能减少氯胺酮用量, 减少了术中及术后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另一方面使麻醉平稳, 深浅易控, 可使患儿术中生命体征平稳, 术后苏醒时间缩短,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单纯氯胺酮静脉麻醉与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 (3岁9岁) 麻醉中的效果。方法 将200例3岁9岁患儿随机分为单纯氯胺酮组 (A组) 和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 (B组) , 观察麻醉前、麻醉后10 min、手术开始、术中 (3次平均值) 及苏醒期五个阶段的收缩压 (SBP) 、心率 (HR) 、呼吸次数 (RR) 、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的变化情况, 以及术中麻醉药用量、术后2组患儿的清醒时间及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噩梦、幻觉、喉痉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A组在麻醉后各时段SBP、HR均处于较高水平, 与麻醉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1) ;B组在麻醉后各时段SBP、HR均比麻醉前高, 但与麻醉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A组、B组在麻醉后各时段SBP、HR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A组、B组患儿的呼吸频率及SpO2麻醉后与麻醉前及2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术后清醒时间比较, B组比A组短, 有统计学差异 (P<0.01) 。术后不良反应率比较, B组低于A组, 有统计学差异 (P<0.01) 。结论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麻醉效果确切, 比单纯氯胺酮麻醉呼吸循环系统稳定, 术后清醒快, 不良反应少, 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儿,麻醉,氯胺酮,丙泊酚

参考文献

[1]吴新民.麻醉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83.

[2]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麻醉学[M].第2版.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167.

[3]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86.

丙泊酚复合麻醉 篇9

【关键词】丙泊酚;芬太尼;无痛人流麻醉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189-02

人工流产是一种常见的妇产科手术,一般来说,孕产妇疼痛感主要是由于负压吸宫以及官颈扩张所产生的,近年来,我无痛人流手术逐渐流行,这种手术主要是使得病患在静脉全身麻醉的情况下,实施人工流产,有效的降低了孕产妇痛苦,但是由于目前进行无痛人流麻醉用药主要是单独使用丙泊酚,其用药量大、并发症现象比较严重,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更好的无痛人流麻醉方法。本文应用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来进行孕产妇的无痛人流麻醉,获得了较好的成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1年9月来本院进行无痛人流的70例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在19-42岁之间,平均年龄是26.8岁,孕期在39-71天之间,平均孕期是48.2天,排除心、肺、肝、肾等功能缺陷的病患以及有麻醉禁忌症的病患,临床资料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1.2用药方法: 手术前对所有病患禁食、禁水六小时,进入手术室后注射Nacl溶液,动态测量病患整个过程的氧饱和度、血压、心率指标,随机将所有病患分为治疗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5例,对所有病患实施无痛人流麻醉,在治疗组中,病患采用常规面罩吸氧,注射丙泊酚以及小剂量芬太尼,在对照组中,病患采用常规面罩吸氧,注射丙泊酚,根据各组病患情况,增加或者减少丙泊酚用量。

1.3临床观察: 对比治疗前后的氧饱和度、血压、心率、丙泊酚的用量、病患苏醒以及出院时间、镇痛效果、不良症状情况等指标,镇痛效果优秀的情况为病患进行手术的时候没有肢体的活动迹象情况,良好的情况为病患尽管存在肢体动作,对手术无影响,差的标准为既对手术有影响又有肢体动作,优良率=优秀率+良好率。

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5.0进行分析,采用卡方以及T检验的方法,均值以及标准差之和用 +s的方法来表示,饱和度、血压、心率以及镇痛效果P值大于0.05,不存在统计的差异;丙泊酚的用量、不良症状、醒以及出院时间P值小于0.05,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生命体征情况表见表一,治疗组氧饱和度、血压、心率比对照组稍高,P值大于0.05,不存在统计的差异.

组别氧饱和度血压心率治疗组100±0.9%71±9.2mmHG79±17次/分对照组100±0.5%79.2±8.9mmHG78±19次/分表一 生命体征情况表

镇痛情况治疗组优的有33例,良的有2例,差的为0例,优良率为100%,对照组优的有27例,良的有7例,差的有1例,优良率为97.14%,P值大于0.05,尽管治疗组镇痛效果要比对照组好,但是不存在统计的差异。

治疗药用量以及恢复时间表见表二,治疗组丙泊酚的用量、病患苏醒以及出院时间要少于对照组,并且P值小于0.05,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意义。

组别丙泊酚的用量病患苏醒时间出院时间治疗组105.5±10.3mg3.2±1.7分钟17.2±2.5分钟对照组145.7±12.1mg6.7±1.1分钟19.7±3.9分钟表二治疗药用量以及恢复时间表

不良症状情况包括头晕、氧饱和下降超过百分之五、过度兴奋现象,治疗组无上述不良症状情况,对照组有1例头晕,1例过度兴奋,不良情况发生率是5.71%。治疗组少于对照组,并且P值小于0.05,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意义。

3讨论

丙泊酚复合麻醉 篇10

1.1 一般资料

择期完成的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surgery,OPCAB)手术患者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50~76岁;体质量51~74kg;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16例,稳定型心绞痛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6例,有糖尿病史者8例,合并高血压27例;术前心功能Ⅱ~Ⅲ级,左室射血分数33%~60%53例,>60%以上15例;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左前降支+回旋支8例,左前降支+回旋支+钝缘支+右冠状动脉6例,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24例;需搭桥数目2~4支。

1.2 麻醉方法

麻醉前30min肌内注射吗啡5~10mg,东莨菪碱0.3mg。入室后开放静脉,监测ECG、Sp O2、BP、吸氧,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测压,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咪哒唑仑0.1mg/kg、维库溴铵0.15mg/kg、丙泊酚1~2mg/kg、瑞芬太尼1µg/kg,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VT:8~10mL/kg、f:10次/min、维持PETCO2在35~40mm Hg),经右颈内静脉穿刺放置三腔深静脉导管及Swan-Ganz导管监测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肺动脉均压(MPAP)、中心静脉压(CVP);麻醉维持用丙泊酚5~8mg/(kg h)、瑞芬太尼10~15µg/(kg h),间断注射维库溴铵,吸入0.8%~1.5%异氟醚调控麻醉深度,静脉滴注复方乳酸钠液或6%羟乙基淀粉液,据CVP调控输液速度及输液量,术野出血经血液回收机收集洗涤后回输,并以微量输注泵泵入硝酸甘油0.5~1µg/(kg min)切开心包时,常规静注利多卡因1mg/kg以减少激惹心脏所致的心律失常。心率较快者以艾司洛尔控制(50~70次/min)。术中搬动心脏或安放心脏固定器时,出现低血压可用小剂量(25~50μg)去氧肾上腺素输注维持血压。在主动脉壁上钳前或开放时适当降压,离断左乳内动脉前给肝素100U/kg,使ACT>300s。吻合近端移植成功后以鱼精蛋白1mg拮抗肝素100U比例静脉缓慢注射鱼精蛋白并适量给予钙剂Ca Cl2。术毕静脉注射芬太尼0.1mg并行术后静脉镇痛(PCIA)。

1.3 监测指标

记录诱导前基础值(T0)、插管后3min(T1)、切皮后5min(T2)、锯胸骨后5min(T3)、关胸时(T4)及前降支(LAD)、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搭桥时、吻合近端完毕时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HR、MAP、CVP、MPAP、PCWP),各搭桥时点均以心外固定器固定后3min为准,并结合Trendlenburg体位,心脏固定器采用octupusⅢ负压吸引系统。

1.4 统计分析

数据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

本组病例各时点血流动力学与基础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冠状动脉吻合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

与基础值比较,LAD、RCA搭桥时,CVP、MPAP、PWCP升高(P<0.05);LCX搭桥时,CVP、MPAP、PCWP显著升高(P<0.01);RCA、LCX搭桥时,MAP显著下降(P<0.01),见表2。

2.3 其他

术中ST段抬高(<4mm)9例,心脏复位后ST段自动恢复,RCA、LCX时23例出现低血压,需用去氧肾上腺素处理,并重新回复心脏,再次调整固定器后改善。本组病例麻醉时间(5.8±0.6)h,手术时间(4.4±0.25)h,均无体外循环及IAPB。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都因心肌血运障碍,心肌收缩力下降,晚期出现心输出量下降,氧供、氧耗失衡。而OPCABG突出的问题是术中血流动力学紊乱,心脏位置的变动、心肌固定器对心脏的压迫以及血管搭桥时阻塞冠状动脉至心肌缺血、心脏大血管扭曲等都给麻醉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传统的心脏手术麻醉都采用大剂量芬太尼(>50µg/kg),而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维持麻醉,间断吸入异氟醚进行调控麻醉深度,联合微量泵恒速静注硝酸甘油0.5~1µg/(kg min),适当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各种因素引起的冠状动脉灌注不足。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超短效阿片类镇痛药,在体内主要经非特异性酯酶代谢,不依赖肝肾功能,起效迅速,作用短暂,消除快。异丙酚同样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的特点,二者合并应用有协同作用,能增强麻醉效果[1]。同时丙泊酚可以降低脑血流量、颅内压和脑代谢率,保持脑血流量和脑代谢率的良好匹配,改善脑缺血状态下的氧供需平衡[2],有利于保护搭桥时低血压造成脑组织的损害。另外,有研究表示,丙泊酚具有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发生调亡[3]。从表1可见,短效的丙泊酚和强效镇痛药瑞芬太尼为主的平衡静脉全麻,复合异氟醚有良好的镇静、镇痛,无术中知晓发生,在诱导和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当术者搬动心脏,暴露心脏后侧壁、下壁,置心外固定器等操作时血流动力学紊乱比较明显。从表2可见,此时CVP、MPAP、PCWP显著升高,MAP显著下降,是心室处于明显的屈曲状,右房、右室受压,右室流出道受阻是主要原因[4]。有报道,经食管放入多平面彩色超声诊断仪的超声探头可探测到LAD、LCX、RCA搭桥时左右心室同时受压,但左右心室受压程度随搭桥血管、心脏位置不同而不同[5],此时,可采用Trendlenburg体位,使头低位,调整心脏位置,必要时使用去氧肾上腺素(25~50μg),维持有效心肌灌注压,无需调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而减浅麻醉,继续静注硝酸甘油0.5~1µg/(kg min),使心率维持在50~70次/min,心率快者可使用艾可洛尔降低心肌作功,保护心肌细胞,维持心肌氧供充分,有利于血管化时术者吻合血管。有报道[6],OPCABG围术期心率在50~70次/min,MAP维持在70~90mmHg,SaO2不低于60%,ST段上抬或下降不大于4mm时,可暂不作处理。心功能是一过性损害,血管化后均能恢复,但当药物处理无效时应行体外循环。

综上所述,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平衡麻醉应用于OPCABG手术,麻醉效果良好,血流动力学平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G)的麻醉效果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拟行OPCABG手术患者38例,麻醉诱导成功后,采用丙泊酚5~8mg/(kg h)联合瑞芬太尼10~15μg/(kg h)作麻醉维持,同时间断吸入异氟醚,注射维库溴铵调控麻醉深度。经桡动脉、右颈内静脉穿刺测压,监测围术期各时段HR、MAP、CVP、MPAP、PCWP的变化。结果麻醉诱导及麻醉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在搭桥再血管化时,术者垂直搬动心脏,暴露心脏后侧壁、下壁,置心外固定器时血流动力学紊乱比较明显。结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平衡麻醉应用于OPCABG手术,血流动力学平稳,麻醉效果确切。

关键词: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丙泊酚,瑞芬太尼,平衡麻醉,血流动力学

参考文献

[1]耿志宇,许幸.瑞芬太尼的临床药理学[J].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2004,25(4):203-205.

[2]张邓新,曾因明.异丙酚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手册,2004,25(1):5-7.

[3]杨引,徐军发,刘新,等.丙泊酚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及NF-κB表述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10):711-712.

[4]王东信,吴新民,Villemot JP.非体外循环下冠状搭桥术的围术期管理[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1,21(3):136-139.

[5]芮燕,岳云,吴雅峰,等.非停跳冠脉搭桥术中病人心脏形态和功能的变化[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6,26(6):515-518.

上一篇:教师职业幸福之感悟下一篇:My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