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幸福之感悟

2024-09-26

教师职业幸福之感悟(通用3篇)

教师职业幸福之感悟 篇1

教师职业是源于心灵的生命诉求, 教育的意义在于润泽生命、造福社会。作为教师, 也许我们的一生只有青灯、粉笔做伴, 但只要我们默默无闻为之付出心血, 持之以恒地求真、创新, 孜孜以求地奉献, 就能不断超越自己, 真正感触到“教师”这个极普通称号的沉甸甸的分量, 也就会收获更多心灵的温馨和职业的幸福。

“功利”“奉献”

在教师教育教学的道路上, 有坎坷, 有诱惑, 也有风景。时下,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社会价值观念千差万别, 特别是物质诱惑越来越多。当教育教学被世俗的“物质、功利”污染时, 一些学校的领导为追求所谓的“名声”“荣誉”而违背教育规律, 在管理层面上常常以学生分数为主要依据评价教师, 制定过细的绩效考核规则时, 一些教师的心态被扭曲了, 不顾一切向学生讨要分数, 尤其是面对学习成绩不够好的学生时, 习惯于站在高位任意讥讽, 并施加惩罚, 将教育做得强势而无趣, 给学生造成压迫感, 甚至让教育行为偏离道德规范, 走进误区。这样原本属于教师的应然品质“无私奉献”就会被残酷现实淹没, 教师职业的幸福也就变得遥不可及。

教育改革形势的急剧变化, 教育行政部门要从源头抓起, 弘扬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充分利用制度杠杆, 发挥制度导向作用, 完善教师评价制度, 让农村教师在改革中看到希望、尝到甜头, 保持积极乐观的教育生活态度, 以宽容和大度的心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做一个真正有度量、有骨气、有抱负的人, 并自觉内化为祖国教育事业而奋斗的责任感。

学校领头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端正办学思想, 营造良好的校风, 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尽可能给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 想教师之所想, 急教师之所急, 为教师谋福利, 为教师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完善教师业绩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科学, 标准客观, 有助于正面激励教师向上争优, 从而减少内耗、抱怨等负面情绪。充分考虑每个教师的特点, 为教育教学创造条件, 满足教师的成长需求。激励教师钟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中来。身体的疲惫会换来精神的愉悦, 思想的富有会弥补物质的清贫。为了活着而教书与为了教书而活着, 这两种境界有着天壤之别。

教育是科学, 需要诚心求真;教育是艺术, 需要探索创新;教育是事业, 需要静心奉献。毋庸置疑, 绝大多数在边远地区的农村教师, 他们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 然而这些农村教师能正确对待功利, 认识到教育的价值在于奉献, 所以端正思想、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爱岗敬业、开拓进取, 把生活的一方清平当作人生的充实, 时时让平静的生活荡起美丽的涟漪。20岁那年, 我走上了三尺讲台, 成为一名教师。每天迎着晨风走进学校, 耳边就会响起孩子们甜美、真诚的问候———老师你好!周身就像沐浴在和煦的春风、浓浓的花香之中, 仿佛自己变成了美好的化身和可效仿的榜样。成为了一名教师, 我才真正体会到, 教师不是职业, 而是我一生的追求的事业;教学不是重复, 而是在激情和梦想中一次次创造。如今我已从教近30年, 虽然生活很清苦, 但不断提高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 从而感悟到工作已不仅仅是“养家糊口”, 真正体会到教师的职业在于奉献, 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真好!

“厌倦”“执著”

近期“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总共有8600名的教师填写了调查问卷。其中80%的教师反映压力较大, 近40%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出现亚健康。教师在长期的压力体验下产生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冷漠与厌世的现象。一部分教师出现职业厌倦, 正因如此, 有人说, 每天披星戴月上班, 家、学校两点一线;每天要面对一群嘈杂的学生;要忙着备课, 精心设计一节节课堂教学, 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要细心批阅一份份学生的作业, 要处理一件又一件、永远做不完的事情;有考试成绩的压力, 有淘气学生的伤害, 有成就感的缺失, 有顾不上自己家庭与孩子的遗憾……教师的“幸福”在哪里?

全国政协委员张皎说过:“必须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 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 要标本兼治, 要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教师心里健康的氛围, 提高教师们的工作热情。全社会要重新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从政策、管理等方面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 采取有效措施, 减轻教师负担, 让教师找回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认为, 幸福是存在于个体内心的一种持久的满足、愉悦和健康的主观感受。心理学家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也提出了一项幸福感公式:幸福感=50%的遗传+10%的环境+40%的个体行为。此公式实质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幸福的关键不在于改变遗传基因和改善外部生活环境———因为我们不可能改变遗传基因, 改善外部生活环境也不是一己之力所能为。幸福的关键在于能够控制和改变的40%的个人主观意识和行为。也就是说, 每一个人的幸福, 在于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积极悦纳自己, 从而获得精神的快乐自由。面对超负荷的身体压力和心理压力, 农村教师要做到善于挑战自己的压力, 正确对待职业厌倦, 保持一颗平常心, 进行自我调解, 自我疏导, 塑造坚强性格, 从心理上给自己减压, 彻底消除情绪低落、消沉、抑郁、沮丧等, 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 适应本职工作, 进而执著于教育事业。

“品味”“超越”

强势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时常冲击着人们的思维, 一些农村学校仍以“考试成绩”或“升学率”来评价教师, 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令教师无所适从。当教育被异化, 特别是世俗化、功利化和手段化, 巨大的就业压力和扭曲的“政绩观”, 演变成了升学压力、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一些农村教师, 时刻饱受着关注学生素质教育发展与咬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放松的双重压力。身心疲惫不堪, 身体的长期透支也使得一些农村老师的健康提前亮起了生命旅途中的红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 一些农村家长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甚至以挑剔的心态去苛求教师, 既然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就是不能出错的“完人”“圣人”, 片面追求超出“常人”的一面, 使教师如履薄冰, 心理失衡。这要求农村教师个体要强化心理防御机制, 从实际出发, 进行心理调节, 做到宁静而致远, 善于“品味”自己, 保有一种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 育人成才漫无边际。学生除学书本知识外, 还要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 此外, 还要学会健康, 学会审美, 这让教师感到责任重大。农村教师要找到自己专业成长发展支点, 激发工作热情, 开创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课内, 人文素养深厚、知识积累广博, 精于教学构思, 善于创设情境, 讲起课来, 古今中外, 信手捡来;旁征博引, 才华四溢, 像一部百科全书, 有探索不尽的无穷宝藏, 却无丝毫俗儒酸涩的恶习旧气, 举手投足都挥洒出艺术的才情。课外, 通过参加班级的各种活动, 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 以忘我的工作态度、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去释放生命的辉煌与光彩, 近距离接触学生, 用深谋远虑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的教学艺术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善于“品味”自己的责任, 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 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更关注学生自身理性与社会性的成长, 把学生的做人教育放在首位, 把知识的教授当着培养学生成长的一个载体,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始终贯穿造就人、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理念, 为学生开拓出五彩缤纷的人生之路。

每一位教师, 在其成长之路上, 在其育人的历程中, 有成功, 也有失败;有喜悦, 也有烦恼;有骄人的成绩, 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之处。但教师善于“品味”自己的价值, 就能书写不一般的人生, 绽放出人生的精彩, 感受职业幸福的源泉。教师是一种多重角色的复合体, 教师的价值在于教师是知识的化身, 智慧的灵泉, 是道德的典范、人格的楷模, 是学子人生的可靠的引路人。高尚的“师魂”, 是一部无声的“教科书”。教育家乌申基曾说:“教师的范例, 对于少年儿童的心灵, 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真正的教育”是“促使灵魂的转向”。当代文化教育学的创始人斯普朗格更是明确主张:“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承, 教育之为教育, 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育的价值是为了给受教育者心灵寻找安顿之所、意义之乡, 带给人的是和谐、充实、愉悦、热情、博大, 而不是痛苦、阴郁、沮丧、冷漠、狭隘。教师善于“品味”自己的价值, 才能有前瞻的眼光, 最大限度地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 从而保护学生的至真、至善、至美的心灵, 培养学生健康而美好的心灵, 快乐享受教育教学生活。

教师善于“品味”自己责任和价值, 才能漫步书香, 不断读书, 从书中汲取营养。读书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民族不重视读书学习, 就不可能积蓄丰厚的文化底蕴推进社会发展。一个人不重视读书学习, 就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和不断前进的时代步伐, 更谈不上生存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成为影响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旗手, 之所以成为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始终推崇的成就卓著的典范和楷模, 无不凝聚着他们各个时期勤奋读书学习的智慧结晶。“深入”才能“浅出”, “厚积”才能“薄发”。读书是专业成长的“填充剂”, 以读书为支撑, 就可以立足课堂, 从容播种传道;以读书为信仰, 就可以坦然而宁静, 明朗地面对人生;以读书为生活, 就可以涵养自己丰富的感情、健全的理性、敏锐的判断以及不竭的创造力,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以读书为己任, 可使生命之树常青。当然, 读书要注意保持开放的心态, 捕捉教育动态, 才能探寻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 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形成个性、自主学习、全面发展。对教师来说, 靠读书生灵气, 用学习筑底气, 以积淀养才气。从书中汲取精神食粮, 净化心灵, 健全人格, 温润生命, 认识社会, 领悟人生, 提升思想境界, 进而爱岗敬业, 开拓进取, 从而不断超越自己, 保有一种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教师职业幸福之感悟 篇2

教师心理健康可使学生受益,而若教师出现种种职业倦怠问题,受害最大的自然也是学生。教师的职业倦怠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有:

(1)在职业规划意向方面,表现为疏于工作,无心投入,感觉工作付出了时间、经历,但成绩平平,对事业追求失去了信心,觉得教学生出成果难,教学效果不明显,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2)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过多运用权力关系(主要是奖、惩的方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如将一个小小的课堂问题看成是严重的冒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采用体罚等手段。或者有些教师在尝试各种方法失败后,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3)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拒绝领导和其他人的帮助和建议,将他们的关心看作是一种侵犯,或者认为他们的建议和要求是不现实的或幼稚的。

(4)对学生和家长的期望降低,认为学生是“孺子不可教也”,家长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和配合教师,从而放弃努力,不再关心学生的进步。

(5)对教学完全失去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教育工作,试图离开教育岗位,另觅职业。这种职业倦怠情绪常常会在教师之间得到互相的强化,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士气。

1、职业因素

教师职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工作中必然处于持续的高压力状况之中,从而极易导致教师产生倦怠心理。

首先,工作负担过重,工作时间过长。

其次,教师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

再次,教师职业的相对封闭性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根源。

2、社会因素

首先,社会期望过高。

其次,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从客观上说,教师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决定了教师应当拥有较高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教育事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都偏低,与社会赋予教师职业的崇高使命并不相称。近些年来,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但从总体上来看,与劳动性质和强度相当的其他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依然偏低,同时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高。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大大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产生职业倦怠自然是早晚的事。

3、学校因素

首先,人际关系紧张。

其次,不合理的评价机制。

再次,学生品行和学习问题。

4、教师个人因素

教师个体的认识偏差与个体的人格特征也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因素如教师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降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等都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有的教师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当他们觉得自己对工作的投入与从工作中的所得不匹配时,就可能产生职业倦怠

首先,个体的人格特质。

其次,一些背景因素也是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一)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首先,形成合理的社会期望。过高的社会期望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社会应当认识到学校在社会发展、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是都有限的,而教师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他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要逐步引导社会对教师职业角色形成合理的定位,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

其次,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才能增强工作的吸引力。

再次,提高教师教育包括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的质量。提高是教师素质是缓解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在教师教育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提高,还要引导教师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智力品质,还要加强教师的非智力品质的教育;要提高教师承受挫折的能力,教给教师应对压力的有效策略以及人际交往技巧,从而避免因压力无法及时缓解而出现职业倦怠。

(二)创设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

首先,改善学校管理方式。

其次,改革教师及教学管理体制。

此外,学校还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满足教师自我价值提升的需要。比如,制定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教师不断拓展专业知识和提高理论素养;建立“传帮带”的教师培养机制,为新教师的迅速成长提供保障;每隔三到五年给予教师脱产或不脱产进修的机会;与兄弟学校建立多项交流关系或者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等等。这不仅可以满足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而且不断接触新知识、新理论有助于增强教师工作的动力,预防倦怠感的产生。

(三)个人素养和思想道德方面加以修炼

缓解职业倦怠,不仅要依靠社会、学校的支持,教师个人的努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1、正确对待压力,及时调整认知心态。

2、放松情绪,减轻心理压力感。

3、磨练意志,增强个人抗压性。

4、学会交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教师应从心理期待中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5、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四、学会享受教师的职业幸福

教师职业倦怠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较长一段时期里,因为社会、职业、学校及个人因素造成了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厌恶情绪。长期的压力积累,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其危害之大可想而知。教师是一个民族事业的希望,将他们置身于如此不堪重负的心境中,职业倦怠会教育出更多失败产品。所以希望社会各界重视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帮助他们缓解压力,降低倦怠情绪,给予他们一个宽松自由的精神空间。同时,作为教师自身需要不断超越自己,做到多方面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从职业倦怠中走出,重新焕发精神面貌。相信教师能从几十个跳动的生命中感受到这份阳光底下最光彩夺目的事业的快乐!

教师职业幸福之感悟 篇3

——2011年远程研修随笔之二 山东省教育厅 张志勇副厅长

我知道,老师们对当下的职业生活有很多不满。比如,收入不高,应付购房、送孩子上学、赡养老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评职称难,许多骨干教师,工作十几年、二十年了,却连评审高级职称的机会都没有;社会上、教育上,让老师们心中不平的事儿也不少,什么贪污腐败、社会不公,等等;还有,我们常说,培训是最大的福利。可近年来,培训、研修似乎也成了一种负担,一件让老师们感到不幸福的事。这迫使我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开启教师职业生活的幸福之门”这一重大课题。如果说,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获得幸福,那么,做教师这个职业的目的,无疑也应该是获得教育职业生活的幸福。否则,做教师就是既无意义又无价值的一件令人痛苦的事。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有害的。

因此,我们为今年的远程研修策划了两个小时的公共课程,这就是《开启教师职业生活的幸福之门》。不知道老师们看了这门小课程之后,有没有一点收获?

我想,获得教师职业生活的幸福,做一位幸福的老师,这不仅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本质要求,也是保障学生幸福成长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我提议将“做幸福的老师”作为今年远程研修的主题。

在这里,我想围绕“如何做一位幸福的老师”,谈谈我的认识和看法。

一、教师职业生活面临的三大挑战

我认为,今天做教师这个职业,之所以有那么多朋友感到不快乐,与老师们能否处理好以下三个挑战至关重要。

1、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寻找平衡的挑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整体上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早就摆脱了长期贫困的状态,正在从温饱迈向小康。不容讳言,今天人们当老师幸福不幸福,与收入待遇、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直接相关。但是,收入待遇、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并不是决定一个人幸福与否的决定因素,更不是惟一因素。英国人1957到至2005年,人均国民收入增加了3倍,但人们感到生活幸福的比例却从52%降为36%,降低了16个百分点。

这说明,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人们的主体性越来越高,人们在关注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更加关注精神生活的质量。如何平衡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关系,是一个人生活幸福指数高低的关键。

2、在个人生活与职业生活之间寻找平衡的挑战

伴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我国已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竞争等因素或机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或生存状态产生了影响越来越大。在这个大背景下,作为教育事业的主体力量的教师,对其自身职业角色的认知与定位也出现了一种“泛职业化倾向”。这就是:教师也是人。似乎社会上其它职业角色应该享有的、应该做的,教师也都可以做。这就消解了教师这个担负着人类社会特殊的育人职业角色的独特定位。对教师职业的这种“泛职业化”理解与人民群众对教师职业角色的高期待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反差。这也正是今天做教师不容易的根源之所在。

不错,教师也是人,但教师也是同时担负着育人职责的特殊职业人。由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因此,做教师其个人生活的底线是不对教育、对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平衡好个人生活与职业生活的关系。

3、在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之间寻找平衡的挑战

教育正处在从升学为本向育人为本的重大转型之间,在这个艰难而又困苦的转型期,每个置身其中的教师都会经历不适应,经历各种各样的阵痛。同时,在这个转型期之中,“应然”的教育与“实然”的教育之间,必然存在着对抗,不符合教育方针、不符合教育规律、不尊重教育科学的现象,必然是广大教师不愿意看到的。这些都会对教师的职业心态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既要满怀教育理想,又要找到实现理想的现实之路,这对每位教师的职业生活都是挑战。

二、认识教师职业生活的三维视角

我个人认为,理解教师职业生活有三个视角。这就是职业心态、职业能力与职业实践。

教师的职业生活建立在两个轨道上,一是职业心态,这是教师职业生活的背景。二是职业能力,这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基础。二者分别构成了教师职业生活的纵轴和横轴,在由纵横两轴构成的坐标上,构成了教师职业生活的风景线,这就是教师的职业实践。而教师的职业实践包括三个部门,即学习、实践与反思。教师的职业实践与职业心态、职业能力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

过去,人们对教师职业生活的认识,更多地是从职业能力角度去认知,表现在现实实践中,我们更多地关注教师的专业能力的发展,特别是教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教学反思,等等,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一种技术主义、工具主义“情结”。

其实,决定教师职业生活图景的,往往不是技术、不是职业能力的高低,而教师的职业情怀。在这里,我们可把教师的“职业心态”看作是教师职业的“情商”,而把教师的职业能力看作是教师职业的“智商”。关注教师的职业心态,重视教师职业心态的修养与调适,对一位教师过什么样的职业生活,能不能获得教师职业生活的幸福至关重要。

三、教师职业生活幸福的三大源泉

我个人认为,古往今来,教育家们关于教师职业生活幸福的源泉有三个代表性的观点。1.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长期以来,人们认识教师职业价值、教师职业幸福之源的传统观点。2.探索求解未知之迷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与此同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 苏霍姆林斯基的上述两段话,对于我们认识儿童发展和教师职业生活的“探索”和“研究”性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凡人都有探知未知的好奇,在满足这种好奇中工作,是人类生活的特殊价值之一,3.分享生命成长的快乐

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如果将教师与医生这两个职业做个比较的话,从哲学的终极意义上讲,可以说,教师这个职业是与正在成长中的生命打交道,而医生却是与正在走向消亡的生命打交道。与可爱的充满活力的生命打交道,作呵护生命之花的“天使”,并在与生命共舞的教育历程中,分享学生生命成长的快乐,这是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

四、寻找教师职业生活幸福的三条路径

幸福,有人曾经把它编在歌里,有人曾经把它写在书籍中。今天,美国哈佛大学把它搬进教室里。不仅如此,沙哈尔博士讲授的有关幸福的“积极心理学”还成为了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超越了长期排名第一的“经济学原理”。在历史上首次以科学来论证幸福是什么。——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塞里格曼于2002年出版的一本书中,第一次提到真正幸福论,在积极心理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真正幸福论认为“幸福”这个词很难有科学的定义,所以塞里格曼把它分成三个“部分”:快乐生活、充实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

“快乐生活”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正面的情感。关于过去的积极情感包括安宁、知足和满意。关于现在的积极情感包括躯体愉快(意指直接且相对短暂的知觉上的欢欣)和复杂愉快(是指需要学习和培养的乐趣)。乐观、希望、信念、信任和信心则是关于未来的积极情绪。快乐生活是将快乐和积极情感扩展到最大并把痛苦和消极情绪缩减到最小。“充实生活”是指充分利用个人优点、天分和潜能。围绕着这个基本理论生活的人会拥有接近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所说的“美好生活”。因为聪明地利用个人的特长和天生潜能会给人在生活中带来更多的参与和融入,也就是说拥有一个更充实的人生。

“有意义的生活”是指参与和为带有积极性的机构和组织服务。生活的意义是从参与和在为这种机构服务中取得的。带有积极性的机构和组织包括宗教、政治、国家、社区和家庭。积极心理学家们相信积极和正面的品质和情感只有在积极和正面的环境中才能最好地得到发挥和发展。

四、教师职业幸福与教师专业发展

1、终身学习是由教师职业特性所决定的 这是教师职业的特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文献《学会生存》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指出:加快教师专业化的进程是提高教师质量的成功策略。

国际上职业的专业化一般有6个标准:(1)专门知识

(2)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3)专门的职业道德

(4)有自主权,能根据自己专业进行判断和决策(5)有行业自身监督控制的约束(6)要终身学习

教师是一种专业职业,因为它具有专业化的一切特征。这个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

2、终身学习是教师自我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理解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传统视角。这个视角仍然是必须坚持的。

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还有一个更为根本的视角,这就是:不能脱离教师自身的主体性。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最根本的是获得职业生活尊严的需要,是在学习型社会背景下解决自身“本领恐慌”的需要,是发展自己、成就自己的需要。因此,在这里,我将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归结为: 自助以助人 自立以立人 自省以省人 自乐以乐人

上一篇:自我训练能力下一篇:丙泊酚复合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