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教师职业幸福感

2024-07-26

初探教师职业幸福感(共8篇)

初探教师职业幸福感 篇1

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初探

下灌幼儿园:雷红群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但是与客观福祉的提高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主观幸福指数并没有呈现相应程度的上升。当社会感叹飞机去哪儿了?爸爸去哪儿了?时间去哪儿了?我不得不反思扬在幼儿教师脸上的笑容去哪儿了?幼儿教师的幸福去哪儿了?如何找回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呢?

关键词:幼儿教师

职业幸福感

初探

一、什么是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

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指幼儿教师个体或群体,在幼儿教育的工作实践和教育情境中,通过自身努力,个人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从工作本身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

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不但有助于提升幼儿教师对幼教工作的积极性,还能促进使其以更加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幼教工作中去。可见,幼儿教师是否在工作中感到幸福,不仅直接关系到幼儿教师的个人问题,还关系到幼儿的成长与幼儿园的整体发展以及幼儿教育本身意义的实现。

二、造成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

1、幼儿教师的身份地位不明确,福利待遇未及时落实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宏观背景下,我县幼儿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和发展。但是同其他阶段的教育相比,无论是资金投入、师资力量配备,还是教师的身份地位,福利待遇,学前教育阶段依然是相对薄弱的一环。我县2014年聘任的幼儿教师,编制模糊,身份地位不明确,福利待遇不能第一时间落实到位,使幼儿教师时常遭遇社会舆论的非议,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幼儿教师的教育归属感和安全感。

2、幼儿教师的工作量大,负担重

目前,我县新建幼儿园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而幼儿教师严重缺乏,班额普遍过大,造成幼儿教师的工作量过大,负荷过重。另外,由于老师每天面对的是3-6岁幼儿,这一群体年龄小,独立性差,生活难以自理,幼儿教师除了寸步不离地做好日常保教保育工作,还要兼顾理论学习考试、专项技能比赛、幼儿环境创设、常规检查等等。无形之中,给幼儿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与此同时,又找不到放松的时间与场所,其职业幸福感时常荡然无存。

3、家长和社会对幼儿教师的不理解

一直以来,教师这一职业被罩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环,家长和社会便理所当然把幼儿老师当成保姆,当成全能,还要把各种各样的紧箍咒都往老师头上載。而事实上,幼儿教师并不是神,幼儿教师的工作不可能确保万无一失,换成家长自己或其他行业,大家都能理解,可唯在幼儿教师身上,家长不能接受。所以稍有不如意,家长便气势汹汹到幼儿园兴师问罪;教师稍有疏忽失误,便觉得不可原谅。面对如此苛刻的要求,幼儿教师责任压力越来越重,幼儿教师越来越难担当。

(二)主观因素

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形成的,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外因推动发展,内因决定着事物的根本属性,任何孤立内外因的关系的说法都是错误的。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除了客观原因,根本还是内因所致。

1、幼儿教师错误的职业观

一个人若要获得幸福感必须实现其核心自我,即实现自我价值。在此职业观下,有些老师选择这一职业仅仅作为谋生的工具,有些是幼师毕业后就一直未从事幼教工作,面对突如其来的招考机会,一时冲动,并意外成为正式的幼儿教师,可当初并未认真考虑过自己所具有的实际才能、个人兴趣和个人意愿等因素,当实际工作跟理想有别,或别人口中说的轻松如意时,便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无所适从,牢骚满腹。

2、部分幼儿教师自身的自卑感和职业厌恶感

在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人们对幼儿教师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导致对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误解。在无意中把幼儿教师排斥在教师队伍之外,这些观念和态度反映出人们都对幼儿教师的轻视。久而久之,立场不坚定,缺乏主见的幼儿教师便会产生自卑感和职业厌恶感,甚至希望立马脱离幼儿园这片苦海。

3、不健康的个人心态和怨天尤人的惯性思维

同样的环境、同样的待遇,有人会感到幸福,有人感到不那么幸福。关键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态度、生活价值和心境心态。面对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困难与坎坷间,教师往往有不同的表现与观点:有的发牢骚,埋怨在先;有的跟随、观望,不主动出击;也有的大胆尝试,积极应对,把它当做自我价值体现的机会,锻炼自己。心态不健康的偏激的幼儿教师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就一味地怨天尤人,将职业倦怠归结到当今的教育形式、学校的教育体制、领导的管理等,完全不从问题出发,不从自身找原因,抱着这样的心态,我们的老师将永远都嗅不着职业幸福的芬芳。

三、提升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策略与建议

(一)客观方面

1、及时落实幼儿教师的身份地位与福利待遇

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政府职责要“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待遇与地位”。作为从事普通教育工作的平常人,物质条件的需求是幼儿教师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级部门应该在身份地位、福利待遇等方面及时给予一定的改善和满足,以保证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缓解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为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2、加强幼儿教师队伍补充机制与培训学习制度

随着我县当前幼儿园飞速发展的态势与节奏,建立健全幼儿园教师补充机制,按需、按质配备、补充幼儿教师。同时重视和加强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与学习,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质量与水平。

3、创设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

在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中,幸福感才会涓涓而来。学校应该注重以下几点:一要在民主参与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各种公平公正公开的教师评价方案、奖惩制度等;二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网。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批评与自我批评教师论坛等方式,开诚布公,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团结共进,杜绝背后论人是非的不良习性;三是灵活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方案。人如其面,各有千秋,各有所长,根据学校和老师的实际情况,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老师们各尽其能,各显其才,让每一个老师都有机会彰显自己,找到自信和成就感。

(二)主观方面

1、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职业观是人们对职业范畴的认识、观念和态度,是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职业幸福感的获得与职业观是紧密相关的。幼儿教师只有把自己的职业观与生活方式融为一体,发自内心地热爱工作,热爱生活,才能发掘自己的教学欲望,享受教师育人的乐趣、自由创造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升华。

2、正确的角色定位

幼儿教师是孩子的“第二任母亲”,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施教者。所以,应该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提高自信,肯定自己,相信自己。以责任、爱心、耐心、细心、信心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信任,用行动和成绩来赢得领导的赏识,同行的尊重和社会的良好声誉与崇高地位。

3、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追求自我成长

教师幸福感的因素之一来源于教师专业与发展。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丰富自身知识体系。通过不断学习,及时充电,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尤其在精神文化生活上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具有更好的心理优势,做事得心应手,高效完成各项任务,也是对个人的一种心理满足。

4、修炼一种乐观平和的健康心态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唯有修炼一种乐观平和的健康心态,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方能体味幼儿教师职业职业的简单与幸福。

幸福去哪儿了?幸福不在别人眼里,而在自己的心上!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该从工作的点点滴滴中,认知幸福、创造幸福、感受幸福、传递幸福!就算带着镣铐,我们也一样跳舞!

2015年5月10日

初探教师职业幸福感 篇2

我们在前期的研究中选取了重庆市近10所高校约300名专、兼职辅导员作为研究对象, 采取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就重庆市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作考察, 发现从整体上看, 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状况不容乐观, 约有一半的辅导员没有从工作中感受到幸福。一些人口学变量如:性别、学历、教龄等都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有影响。除此之外, 工作和工资的稳定;上级对辅导员的评价制度合理;职称的评定公平、公正;具有成就感;自己对辅导员职业的喜爱;学校的管理民主;工作量适当、合理;人际关系和谐, 都影响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的获得。

要想有效地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我们认为应该从辅导员个人调节层面、组织层面、社会支持三个方面着手。

一、个人调节

1. 正确认识职业内涵, 保持良好心态。

选择教师行业, 选择做辅导员, 就意味着担负起帮助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大任务。辅导员的职业内涵决定了其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他们只有认识到辅导员工作对于国家、社会的重要意义, 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内涵, 才能激发对辅导员工作的热爱, 也才能从工作中获取更多的幸福感。

2. 合理定位, 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 对自己有合理期望的辅导

使论文成绩的评定公平公正, 这不仅能使写作论文的学生所付出的劳动和成果得到合理的肯定和评价, 还能对下一届学生端正写作态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以上是我们在面临因扩招而造成毕业论文质量滑坡的情况下在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和管理方面所作的探索和尝试, 从近两年来的实践看,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 我员往往比其他辅导员在工作中更幸福一些。因而辅导员要对自身成长的规律有所把握, 对自己要合理定位, 有效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使自己能活出最佳的状态, 拥有一个有价值的人生、幸福的人生。教师的职业生涯, 是指一个人作为教师从事教师职业的整个过程, 是对有关教师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的设想和规划, 具体包括:对教师职业的选择, 对教师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 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的设计, 对成长阶段、步骤及环境条件的考虑。若把辅导员工作看作是一种简单的重复, 就必然厌倦, 也无言幸福。

3. 加强自身工作研究, 使辅导员工作向专业化发展。

尽管从全国范围来看, 我国的辅导员专业化还未真正开始, 辅导员还未形成自身的核心业务, 从业人员也相当不稳定。但是, 作为个体的辅导员应当加强对自身工作的研究。辅导员工作也是有相关专业背景支持的, 也是有科学规律的。只有全身心投入到对工作的研究中, 才能有效地带动工作, 使自己的工作向专业化发展。

二、组织层面

调查研究表明, 学校的管理、考评和聘任机制是影响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因此, 要使辅导员有职业幸福感, 学校首先应从这三个机制入手, 构建起和谐的校园氛围, 创造幸福的管理, 尊重和激励教师, 使辅导员因为和谐而热爱, 因为热爱而投入, 因为投入而幸福。

1. 营造和谐氛围, 创造人性化管理。

首先要实行人性化的民主管理。实行民主管理, 能使辅导员达到情绪上的饱和。一个讲民主、讲程序的学校, 其幸福氛围一定是比较浓的。

其次要建立公平、合理的考评机制。大多数辅导员对学校的内部公平都很关心, 他们最直接的想法就是在学校里的工作能被信任和尊重, 并受到平等的待遇。公正公平会增加人们的幸福感, 当自我的努力得到了领导、同事、学生公正公平的评价时, 对他们会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反之, 他们的态度就是消极、不满意和抱怨。

最后要确立规范、科学的人事聘任制度。教师工作和工资的稳定占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第一位, 说明辅导员心理的安全感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学校首先必须给所有教师的就是安全感, 因而学校应该建立规范、科学的人事聘任制度。

们期待对这个问题有更多的关注, 以便集思广益, 将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和管理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研项目“高师院校扩招后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对策与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

2007jyxm069) 成果。

做好高等学校教学秘书工作的几点思考

孙喜梅

(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 河南周口

大力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 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出水平, 管理出质量, 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中心内容, 教学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 乃至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管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秘书既是基层管理者, 协助领导管理着本院教学方面的常规事务, 又是面向师生的服务者, 为教师的授课和本院学生的学习服务, 同时也是联络员, 为教务处、院领导、教师及学生之间传递和沟通信息, 协调关系。教学秘书服务对象的繁杂性, 教学管理的时效性, 以及管理过程的政策性和协调性决定了他所从事的工作并不仅仅是一般的行政管理, 而是兼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双重职能的一门科学, 是一门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的学问。目前正值高校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 校、院系的二级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尤其

2. 关注辅导员的职业生活, 做好职业幸福感的测评、调节工作。

要使辅导员获得职业幸福感, 还应在组织层面上建立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测评、调节机制, 定期或不定期地了解教师的职业生活状况, 以便“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调节工作。特别要关注学校的女性辅导员群体, 积极地了解她们在家庭等方面的需要, 关心其生活问题。在了解状况后, 学校还要尽快地多渠道、多手段地调节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可借助高校、科研机构及社会教育机构的力量, 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幸福感的培育培训。

三、社会层面

1. 更新辅导员职业要求, 对辅导员合理评价。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 不可避免会犯错误。社会不能求全责怪、苛刻要求, 那种事事要辅导员亲历亲为、时时为人师表、处处塑造师德楷模的要求似乎不太合情理。为此, 在全社会赞美教师的春蚕精神和蜡烛精神, 强调辅导员的奉献和责任的同时, 急需给辅导员以更多的关爱, 创造条件减轻辅导员的职业压力, 帮助他们走出职业的种种束缚, 提升职业幸福感。

首先, 要对辅导员职业形成良好的公共尊重、信任的氛围。辅导员也是高校教师的一员, 他们的工作内容不同于一般的任课教师, 但身份和教师一样。公共信任、支援的氛围会使辅导员具有高度的自尊感, 以及把教育视为一种可追求的事业, 能从中获取无数的幸福。

其次, 对辅导员要建立合理的期望。辅导员其实是一个教师, 其能力是有限的, 不是“万精油”, 不要把学生、社

是教学秘书工作, 教学秘书的管理范围扩大了, 承担的教学管理工作增多了。他们要面对多系部、多专业、多学生, 同时还要承担一定数量的课堂教学工作 (特别是教学秘书是教师兼职的) , 这对教学秘书提出了严峻考验, 而教学秘书称职与否直接关系到学院教学工作能否顺利开展, 关系到学院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教学秘书责任大, 压力也大, 因此有的院系教学秘书更换频繁, 这样给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带来诸多的不便。为此, 如何做好教学秘书工作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从2004年起至今都担任教学秘书, 在实践工作中深感教学秘书的业务水平的提高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 因此, 进行高校教学秘书队伍的现状分析, 探讨加强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的措施, 引起高等学校各级领导对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视, 将有助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教学管理体系的运转。

一、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现状分析

从图1中可以了解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系统中的重会的责任都强加在辅导员身上。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不是辅导员独立完成的“作品”。因此, 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应对辅导员抱有合理的期望, 以减少辅导员的压力。

最后, 逐渐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如果辅导员连最基本的物质需要都无法满足, 那职业幸福感就无从谈起。

2. 加快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进程。

只有当辅导员在职业大范围内成为一门正规专业学科时, 辅导员工作得到政府层面的规定性的认可, 他们才会更加赢得社会的肯定, 也才会更加得到职业幸福感。

摘要: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作者通过对重庆市约300名专、兼职辅导员进行调查, 分析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现状, 从辅导员个人调节层面、组织层面、社会支持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措施。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措施

参考文献

[1]檀传宝.教师伦理学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邢占军.生活质量研究的重要领域:主观幸福感研究[A].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3]檀传宝.论教师幸福[J].教育科学, 2002, (2) .

[4]杨钦芬.论教师的幸福[J].教育科学论坛, 2006, (5) .

[5]肖川主编.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6]肖庆华.郑新蓉访谈录——关注教师职业幸福感[J].中国教师, 2006, (7) .

[7]叶绍胜, 王廷笑.追求教师职业幸福[J].教育现代化, 2005, (4) .

随班就读教师职业幸福感初探 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随班就读教师;幸福感回归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20-0013-03

一、引言

教师职业幸福感指伴随教师对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和从业收益的认识、评价而产生的以积极体验为主导的较稳定的情感体验。它是教师职业价值观、工作动力、发展目标、情感体验、社会关系、人格特征等内部因素与职业特性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高级情感。随班就读教师在随班就读工作中,通过促进普通儿童与随班就读儿童的双发展来实现自身职业理想而形成的以积极体验为主导的较稳定的情感体验,即随班就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随班就读教师承担着教育和管理普通儿童、随班就读儿童的责任与使命,关注随班就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人本管理”理念在特殊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动力。

目前,随班就读教师面临着教学压力大、专业化水平不高、支持系统不完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社会和家长的期望过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随班就读质量不高,同时也严重影响着随班就读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则为随班就读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提供了新的视野与启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一切从“积极”出发,其核心任务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终极目标是塑造幸福人生,为幸福中国加油。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幸福教育,不仅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也包含其中,这对于转变随班就读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态度、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具有深远的价值与意义。

二、随班就读教师职业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

在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影响下,国内学者日益关注各层人群的幸福感问题,在创建幸福学校的理念下,教师的幸福感问题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教师主观幸福感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其中应对方式、教学动机、社会支持与教学效能感都是影响教师幸福感的重要变量。随班就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仅与教师对随班就读儿童的接纳态度、教学效能感、工作量认定与考评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教师自身的培训情况、工作中所遇困难的解决状况与教育支持需求的满足等方面息息相关。

(一)对随班就读儿童接纳方面

钟经华等人采用自编《北京市普通中小学教师对特殊儿童及随班就读的态度调查》问卷,对随机选取的北京市2个区县300名普通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教师认为随班就读并不是最适合教育特殊儿童的形式,但也不认为随班就读是教育特殊儿童的“差”办法;愿意在班内接收特殊儿童的教师比例只有40%,比较不愿意和非常不愿意的教师有28.1%。彭霞光的研究也表明,特殊学校教师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态度虽然总体上是积极的,但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理解与偏见,甚至有拒绝和隔离倾向。得出同样结论的还有韦小满、刘春玲、祀昭安等人的研究,结论均表明,普通中小学教师对随班就读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

(二)随班就读教师的效能感

教师的效能感可以直接反映教师对开展教学的自信程度。研究表明,能力强、高效能感的教师要比低效能感的教师能够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咎飞、刘春玲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师群体普遍对开展融合教育有一定的效能感,但尚未达到较高的水平。普通学校教师在开展融合性课堂的教学、与他人合作以及行为管理方面表现出不同水平的效能感,相比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效能感水平较低。马红英 、于素红等人的研究表明,随班就读教师在开展随班就读教育教学活动时,由于对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和学习特点不够了解,在开展随班就读课堂教学、课外指导、课程调整、学生评价等方面存在困难,降低了效能感,影响了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

(三)工作量认定与考评

于素红采用自编的《上海市随班就读学校问卷》,对上海市有随班就读学生的844所普通学校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工作量的认定方面,300所学校未把教师的随班就读工作纳入其工作量,小学对随班就读教师工作量的认定情况好于初中、综合学校。120所学校不进行考评,小学进行考评的学校比例较高,初中、综合学校较低。在对初中随班就读轻度智力落后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中,同样表明教师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落后学生的个别辅导少,缺少有效的学习评价。

(四)随班就读教师的专业培训

马红英、谭和平采用自编《随班就读教师现状调查问卷》对上海市410名随班就读教师现状进行调查,对教师专业培训现状的调查显示,410名接受调查的随读教师中仅有151人接受过相关培训,承担随班就读教学工作的教师仅有36.8%的人报告其接受过特殊教育培训。专业培训不到位造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到困难,教学上的困难影响了他们对随读生的接纳。随班就读教师缺乏专业培训,缺乏提升自身职业幸福感的有力保障。

(五)随班就读教师的主要困难

马红英、谭和平的调查结果表明,随班就读教师的主要困难集中在对特殊儿童的了解不足、执行工作能力不足、不会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三个方面。钟经华、孙颖、张海丛的一项对北京市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教师的调查表明,大部分教师认为教育随班就读学生的困难很大,主要表现为工作量大、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准备不足、课业负担较重、备课有困难、无专业辅导、工作压力大、随班就读学生学习效果难以评量等。

综上分析可见,诸多因素导致随班就读教师的幸福感并未达到理想状态。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随班就读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追寻

积极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了幸福公式,即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鉴于此,综合我国随班就读的现状,提升随班就读教师的幸福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关注随班就读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目前关于随班就读教师心理品质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不健康、不幸福、倦怠等消极方面,忽略了教师积极的心理品质。而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各种类型、不同障碍程度的特殊需要儿童所表现出的真诚、接纳、关怀、理解、同情、乐观、勇气、智慧与责任感等,以及为促进特殊需要儿童的融合、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和积极调整全纳课堂的过程中所作的努力等,都应该被社会所关注,并得到理解与支持。积极的关注将会唤起教师的积极情绪,这对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预防职业倦怠有积极的作用,能使教师更积极地去面对随班就读工作中的困难与挑战,提升其职业幸福感。

(二)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班就读的日常工作繁多且复杂,承担这一工作的教师要不断探索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普通儿童与随读儿童之间的相同点,注重开发随读儿童的潜能,寻找促进“双发展”的平衡点。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已不再适用,这打乱了教师日常工作的程序,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注重对随班就读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其职业幸福感,提高随班就读质量,不断为随班就读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随班就读教师的创新能力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方式、教学评价等的创新,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创造性的调整,来促进普通儿童与特殊需要儿童的共同发展。教师在这种创新的过程中能体验到成就感并获得专业化发展,这是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一个积极推动力。

(三)注重心理问题的积极防御

特殊需要儿童进入普通班级,无疑给毫无准备的普通教师增加了困扰与担忧,尤其在教学出现问题、学生出现问题时这种困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承担随班就读工作的学校,应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师面临困难与压力时要及时与教师沟通。这种积极的预防对教师所起的增效减负作用正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创建幸福学校的重中之重,幸福学校只有造就爱教、会教、教会的幸福教师,才能培养出爱学、会学、学会的幸福学生。

(四)增加沉浸体验

增加沉浸体验作为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增强教师的幸福感以及促进幸福的传递具有重要作用。沉浸体验是个体受内在动机驱使而从事具有挑战性、可控性任务时所经历的独特心理状态,沉浸体验中高涨的情绪和美妙的感觉可使个体愈合心灵创伤,忘却烦恼,振奋向上。

在随班就读工作中,教师只有正确看待目前随班就读的现状,正确处理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关系,正确看待随班就读儿童的发展水平以及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差距,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并为自己制定合理的自我发展目标,才能在面临困难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有足够的热情与信心去战胜困难,增强工作中的沉浸体验。

教师应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置合理的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沉浸体验。幸福具有可传递性,教师的爱教、学生的爱学相互传递,能提高师生双方的幸福感。

四、小结

随班就读教师作为教师中的特殊群体,其幸福感值得全社会关注,我们应通过促进教师自身的积极因素与潜能的开发来提升其幸福指数,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发展,并由此推动幸福学校的创建。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斌,李燕,张大均.川渝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2(1):42-43.

[2]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5.

[3]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奏响幸福主旋律——先让学校幸福起来[J].中国特殊教育,2011(9):5-7.

[4]张冲.教师幸福感发展现状和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9):31-35.

[5]钟经华,孙颖,张海丛.北京市普通中小学教师对随班就读态度的调查[J].现代特殊教育,2011(9):12-14.

[6]彭霞光.特殊学校教师对随班就读的态度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3(2):10-15.

[7]韦小满,表文得.关于普小教师与特教教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随班就读态度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0,27(3):31-33.

[8]刘春玲,杜晓新,姚健.普通小学教师对特殊儿童接纳态度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0,27(3):34-36.

[9]祀昭安.修习特殊教育三学分学员对特殊学生态度改变之研究.亚洲地区障碍理解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高雄市:国立彰化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中心,2001,1-18.

[10]庞丽娟,洪秀敏.教师自我效能感: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机制[J].教师教育研究,2005(4):42-46.

[11]咎飞,刘春玲,王勉,Umesh Sharma .上海市在职教师融合教育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5):3-9.

[12]马红英,谭和平.上海市随班就读教师现状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 2010(1):60-63.

[13]于素红.上海市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4):3-9.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系,重庆,400715)

教师职业幸福感 篇4

一、教师职业幸福感

教师职业幸福感则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需要获得满足、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和谐发展,并伴随着力量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

二、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获得的原因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具有多源性,既有来自于外界的积极评价,也有来自于教师自我得以实现等内在的原因。

(一)工作集体关系融洽

(二)师生共同得到成长和发展

(三)领导、家长的支持和肯定

(四)工作和工资的稳定

三、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建议

根据对教师职业幸福感获得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从教师个体、学校组织、社会三个方面来努力,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首先,教师要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准确把握自身角色,通过自我评价来追求自我的完善。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追问和反思,认识到教师不是一种为了谋生而去进行的表演,而应该是角色自我和个性自我的统一,是教师生活本身。只有充分张扬个性、肯定自我才能使教师在工作中体验到自己的幸福。

其次,教师要推动自我超越,完善职业价值观。教师要将个人的心理需要导向学校和社会需要的轨道上来,自觉调整心态,进行自我教育,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完善自我。这样,教师才能在其职业活动中获得心灵的满足,从教师职业活动中体验到生命的内在欢乐,得到自我的发展,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师职业价值观念。

(二)学校要积极提供组织支持

首先,学校要让教师真正参与学校管理。激发教师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增强教师对学校工作的认同感。

其次,要积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除此之外,学校还要通过组织活动等形式创造教师有效沟通的机会。

(三)社会要提高对教师的信任度,对教师持合理期望

首先,要提高社会对教师的信任度。我们都应该信任学校、信任教师,更有必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对教师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会使教师具有高度的自尊感以及把教育教学工作视为一种可一生追求的事业,从而对教师职业抱有积极肯定的看法和态度。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篇5

附: 教师的幸福感

五星级班主任、优秀教师:付宝友

幸福是什么?确切地说幸福与人的主观认识有很大的关系,譬如爬山,悲观者总觉得山太高,爬一步看一步,总觉得山顶还离得很远,累得气喘吁吁也没能爬到顶点;乐观者每爬一步,就觉得离山顶又近了一步,还不时欣赏一下两边的风景,最后轻松到达了顶峰。又如杯水效应,桌上有半杯水,心情好的人会说:“太好了,还有半杯水解渴”;心情不好的人会说:“太惨了,就剩这点水了”。对于一朵玫瑰花,乐观的人看到的是美丽的花朵,悲观的人却只看到它的刺。有两个词,是“屡败屡战”还是“屡战屡败”这几乎成为判断一个人性格特征的衡量指标。看来,幸福不幸福,确实与人的心理因素有关。积极心理学认为:“认知决定情绪,情绪决定幸福”,这确实是有它的道理。

我们教师的幸福在哪里?

教师这一职业,社会现实与公众印象存在一定差异。公众对于教师工作的组成、薪资以及工作条件缺乏了解,所以公众往往会误认为教师从事的是一份“上班时间短”却又“假期漫长”的工作。目前的教师评价制度,课程改革导致的理念更新,教师的评聘制度,超负荷的工作量,收入与工作的付出不成比例,家庭的生存与发展等等,都给我们带来了沉甸甸的压力。随着教育对象的复杂化,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关注度普遍提高,教师的压力逐渐增大,教师“亚健康”现象越来越突出。

有老师说,现今的老师,不仅要承受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各级各类的检查验收,还要承受学校内部各项指标的量化考核,在学校每天像个上了弦的陀螺,钻研教材,备课、上课,改作业,补差,光是这些就弄得你头晕脑花,手忙脚乱,回到家又忙着照顾家庭,哪有什么快乐和幸福可言!

教师的幸福是关涉到学校发展的一个核心话题,其幸福指数的高低凸显出教师生存状态的好坏。教育服务时代,工作遭遇越来越多的挑战,职业面临激烈的生存竞争,教师的幸福归宿在哪儿,究竟还有没有,这让教师们日渐迷茫。近年来,虽然教师的待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教师承担社会责任加大和社会固有竞争的加剧,教师付出的劳动强度已成倍增加。老师们在忙忙碌碌中,有时都找不到北了,更不用说去理性地思考一下自己的幸福感了。应该如何在繁杂的事务中寻求到一种微妙的平衡,认识并创造我们的“幸福人生”,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寻求到那份幸福感?

国学大师王国维用宋词表达的人生三境: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式的明确方向,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式的执着追求,最后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爛珊处”的终有所获,其实也就是追求做一个幸福教师,追求幸福教育过程的三种境界。老师们,我们是有生命意义的人,我们应该学会生活,追求属于我们的幸福:

一、做幸福的教师,要树立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想做老师吗?想清楚了!你不会成为富商巨贾,也不能闲云野鹤,你可能会天天忙得团团转,可是幸福也会追着你团团转,你可能不会成为最可爱的人,但你肯定是最幸福的人,这就是传说中的老师!”

泰戈尔说:“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是专注地垂着绿荫的。”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映衬着鲜花的娇艳和硕果的丰盈。作为教师,我们注定了与鲜花和掌声无缘,但是,我们可以用琴棋书画打造生命的亮色,用丰厚的学识构建生命的课堂,用爱和责任营造班级的温馨,在平淡平凡的工作中我们同样可以享受教书育人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我们天天面对的不是默默无语的机器,而是一群富有朝气的、将来要服务于社会的学生。教师通过每天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智慧、感召学生心灵、促进学生个性健康成长,使他们一个个学有所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此时每一个教师都会有莫大的成就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教师独有的职业幸福感。

二、做幸福的教师,要饱读经典书籍

文化一旦在心灵安顿之后,就成为了一生幸福的储蓄。教师要想发展起来,就要给自己的心灵留下一个阅读经典的空间,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登上“会当凌绝顶”的境地。通过“文化存款”才能获得持久的幸福。所谓“文化存款”就是阅读经典!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如何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并且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那就是读书,读好书,读世界经典之书。所以,我认为即使我们再忙碌,每天都要有阅读的时间,要有思考的时间。阅读,让我们归于平静,与伟人、名人对话;思考,让我们穿越岁月的迷雾,锤炼教育的智慧。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要务,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读专业书、读文学书、读经典书,使自己的知识面广博起来,才能开阔自己的专业领域,才能开拓自己的视野,才能为自己积蓄能量。

三、做幸福的教师,不要盲目攀比

适当的生活预期,可以激发人们的潜力、斗志,最终体会到来之不易的幸福。但盲目的攀比,则会使人因达不到目标而产生挫败感,最终远离幸福。其实,从幸福感的角度讲,幸福与收入、地位并不十分相关,被攀比者尽管看起来收入高、地位高,但他未必比攀比者幸福。我们经常设想,说别人家如何如何幸福。有谁能体会到他们的真正感受呢?幸福只能是主观评价。

当老师应该也是如此,我们没有必要比谁挣的钱多、谁挣的钱少,谁取得的荣誉多、谁取得的荣誉少。眼红没用,发“无名火”更是没有意义。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只要你努力了,发挥最大力量了,你应该无憾了。

四、做幸福的教师,要拥有一颗宽容的心

用一个爱人的心,一双智慧的眼睛, 一种宽容的心态, 去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课堂,让学生们学会感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是多么一件幸福的事啊!

有人说,宽容是深藏爱心的体谅,是一种智慧和力量。在生活中我们要宽容我们的家人,宽容我们的同事,宽容伤害过我们的人。记得随笔《让痛苦之盐融化在宽容的湖水中》曾写道:“只有做到宽容,人才会活得轻松、过得快乐,而我们收获的一定是温馨、友好与和谐。”我们做教师的,每天面对的是学生,对学生的细小错误,我们也要做到宽容。有人说得好:如今我们身上的全部长处都是以前老师曾经夸奖过的地方,我们身上的大部分缺点也是当年老师曾经批评过的地方。所以一个教师,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能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学会赏识学生。在评价学生中,要能保持鼓励性的倾向,使学生时刻感到自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学生犯错时,能给学生一个台阶下;当学生取得成绩时,别忘了给学生送上一片掌声;学生有疑难时,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和真诚的朋友;当学生大胆表现自己时,是最好的欣赏者。教师潜在的人格魅力会深深地感染学生,在真诚的赞美、友善的态度中时刻不忘对学生有一颗宽容的心。

五、做幸福的教师,要积累积极情绪

幸福是人的心灵体验,幸福是可以感受的,幸福是可以积累的。幸福的积累还与情绪有关:心情好的时候,你会觉得什么都顺;心情不好的时候,有时觉得喝水都塞牙缝。这时您一定得摆正自己的心态,多往好的事情想,学会知足。常言道,知足者常乐;古人云,“知足之足,常足矣”,这都在说明如果你心情好了,知足了,这个世界就是彩色的,否则可能是暗淡的或灰色的。

作为教师,我们应多看到学生的长处,多看到学生取得的成绩,满面春风地去面对学生,让明媚的阳光照到学生心坎上。这样,即使是问题学生、给您怄气的“坏孩子”,也会浪子回头金不换,成为时代的俊杰。学生进步了,您也快乐了,学生和您的幸福指数都提高了,何乐而不为呢!相反,您如果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或者将自己不愉快的东西,转嫁到同学身上,那学生们当然会不领情,您自己也会觉得不爽,教学效果和师生感情都会大打折扣。

六、做幸福的教师,要善于营造富有情趣的课堂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个好教师一定会给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情趣的课堂。要创设富有情趣的精彩课堂,有人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读书。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如果只有知识,那你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看到一粒沙子仅是一粒沙子而已。但是一旦拥有了智慧,就可以从一块石头里发现一道风景,从一粒沙子中感悟灵魂的律动。“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教学与读书相得益彰,才能享受自己的课堂,使自己乐教,学生乐学,使每次课堂都迸发出火花,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合理创设情境,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启发学生思维的阀门,陪伴着学生在欢声笑语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提升思想境界,尽力用知识和教育智慧营造富有情趣的课堂。

七、做幸福的教师,要合理分摊压力

从压力的来源来说,除了单位、集体给您分担一部分以外,更重要的是家庭如何吸收一部分,朋友如何替你担当一部分,自己如何释放一部分。如果一个人亲情度和友情度高,社会支持强,则这个人很容易转苦为乐,转忧为喜,从不幸转为幸福。我们要有的放矢,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善于掌控自己的情绪,学会拿得起、放得下,尽量不招来不必要的烦恼;适当时候,也可以考虑换位思考,使自己尽快从烦恼、困惑中解脱出来。

作为教师来说,相对其他人员来说,有比较自由的支配时间。此时,可适当增加运动时间来减轻压力,周末或节假日也不妨做一下逍遥游,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到户外去转转、看看。女同志的话,逛逛商店也不失为减负的一种方式;男同志偶尔享受一顿美食大餐、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小饮一盏也不失为过。总之,人总不能把烦恼憋在心里,适当的劳逸结合、休闲娱乐,会增加您的工作效率,促进您的身心健康,进而增加你的幸福感,更好地为教育事业工作。

八、做幸福的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作为一名教师,在社会大舞台上面对着太多的角色: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如何在这张“角色网”中寻找职业幸福,归结到底,源于自身的心态。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写道,“使我们幸福或不幸福的,并非客观事件,而是那些事件给予我们的影响,和我们对它的看法。”对大多数人来说,真正的幸福之源就在我们自身,我们需要拥有阳光般的心态——平常、豁达、积极、感恩,一颗幸福着的心情,望见太阳,感觉生命给予的幸福;看到秋天,感觉耕作给予的幸福;望见学生的成功,感觉博爱给予的幸福„„正确地认识幸福,积极地感受幸福,不断提高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是享受幸福的前提。

有时候,教师由于家庭的重负、工作的压力,心里特别烦躁。有人说:“你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延伸生命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可以展现笑容。”教师要学会保持良好的心态,优化自己的情绪。要正确地看待工作和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荣辱得失要看得淡一些。要对自己保持一种期待花开的心态,等待着自己自然成熟、自然绽放,不要浮躁。对安排的一些工作任务要抱着一种肯定的态度,不牢骚、不埋怨、不怨天尤人,因为那是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修养的一种磨砺。有了平和的心态,有了优化情绪的能力,即使人生的风雪袭来也能从容应对,处变不惊。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总会有起起落落,我们要用平常心看待人生,用和谐心境对待世界,得意时不大喜,失意时不大悲,凡事皆视之自然。参透人生,心道一体,方能真正做到宠辱不惊看世间花开花落,生死不惧望晴空云卷云舒。

九、做幸福的教师,要多献爱心

幸福不仅是得到爱和关怀,更是要用爱心去关爱他人,并从他人处去获得幸福。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世界上什么东西越分给别人,它不但不减少,反而越分越多——它就是爱心!多献爱心、多做善事,会使自己的幸福感增加;多献爱心、多做好事,会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温暖。

十、做幸福的教师,要学会享受过程

对于幸福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岁月的消耗,而是生命的延续;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在平淡中享受教育的幸福,在工作中体验不期而至的快乐,在课堂上感受智慧的魅力和精神的愉悦„„我想这才是为师者实实在在的幸福。

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篇6

《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学后感

发布时间: 2014-3-4 13:59:12

学习了《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课程这时我静下心来对自己的工作和教师身份做了重新思考。在我上师范的时候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贫穷,所以教师不可能很富有,一个很富有的教师,不可能是一个高尚的教师。从事多年的教育工作我还真真切切的感到教师还不可能很轻松,一个很轻松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因为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聊以自慰教出来的学生比咱有出息

初探教师职业幸福感 篇7

在我国职业教育日益发展的时代, 高职教师的职业付出对培养人才益发息息相关。而高职教师对职业的投入程度往往受其职业幸福观影响, 面对经济利益的巨大诱惑, 高职教师坚定正确的职业幸福观尤为重要。高职教师幸福观既存在着与教师职业幸福观的共性, 也具有因自身、社会环境等因素所决定的独特性。因此, 要实现高职教师职业幸福 (感) , 要从两个维度着手:一是高职教师自身正确理解教师职业幸福的内涵, 树立正确的职业幸福观;二是社会对高职教师给予制度与人文关照。

1 正确理解教师职业幸福的内涵及特点

幸福观是一种价值观, 一个人对幸福有什么样的期待, 对获得幸福的手段的选择和定力都反映着对幸福的理解, 综合体现着个人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 幸福是指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过程中, 由于感受到和意识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目标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因此, 所谓教师幸福, 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由于感受到或意识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目标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这种满足实际上就是幸福感 (故本文中“幸福”与“幸福感”基本通用) 。教师幸福与其它职业劳动幸福有相同之处, 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1.1 在与教育对象的心灵互动过程中, 教师的内心世界年轻而充盈

每个人都必然从实际生活条件及其比较中产生一定的人生价值目标和理想, 同时在意识和情感中形成幸福和不幸的道德观念。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充满活力的青年、少年和儿童。世界上再没有一个职业像教师职业这样每一天接触到的都是年轻人, 教师始终要与年轻的心灵世界相交流, 也只有教师这个角色才能最深切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之中。教师不仅以自己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去教育学生, 而且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过程中, 学生们旺盛的青春活力也会感染每个热爱教师职业的“园丁”。一个优秀教师总是能够理解年轻人的所思所想, 并且以年轻的心态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在这一心灵互动的过程中, 教师投入的是生命和人格, 收获的是的充实、神圣而又年轻的内心体验。教师把自己全部的道德情感都倾注在塑造美的心灵这一崇高的活动之中, 由此所产生的愉快心境和幸福感受是其他职业所体会不到的。

1.2 在人类文明的传递与再创造过程中, 获得奉献与收获的双重体验

教师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 每天接触的都是知识, 但教师的乐趣却不仅仅满足于自己发现、获得了多少新知识, 教师的更高精神追求是把自己已“内化”的知识传递、转换到学生的头脑中。作为知识信息的传播者的乐趣和自豪, 唯有教师才能体会得到。因为教师传授知识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复述, 教师的每一次课堂教学, 都是一次创造性的劳动, 都是一次艺术加工的过程。在一次次进行分析、综合, 深入浅出地设计教学方式、方法, 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中, 当教师看到自己的劳动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时, 那种自豪和幸福是难以言表的。有多少优秀教师在追求、创造着让学生感觉享受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境界。也正是在这样引人入胜的文明的传递与再创造过程中, 教师们收获着奉献知识的乐趣, 乐而忘忧, 倍感幸福和自豪。

1.3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步入实现自身价值的崇高境界

这里的“实现”, 包括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幸福是教师作为主体对自身职业生活的评价, 它不是教育生活实践中某一偶然因素引起的暂时的愉快和满足, 而是来自对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定阶段或全部实践过程所做出的总的评价。

教师劳动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能为祖国建设服务的人才。一个优秀教师的理想和目标莫过于他的学生们堪为国家栋梁, 桃李芬芳, 遍及天下。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必须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以丰厚的学识培育学生。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会把热情乐观、精益求精、正直无畏、任劳任怨的精神品质传授给学生, 同时把自己的全部才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学生。从一个成功教师的学生身上往往能够看到这个教师的“影子”。为了追求这一神圣的理想, 教师总是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浇灌在教育这片沃土上。在这种无私奉献中, 即使物质生活有所缺憾, 只要教师的理想和价值目标得到实现, 教师仍然感到无尚光荣与幸福。

不仅如此, 一个优秀教师的理想常常表现为进一步的升华追求, 也就是“青胜于蓝”的境界。教师最大的成功和喜悦莫过于自己能够造就出超越自己的学生,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是教师幸福的最高境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 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这便是教师在创造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所获取的人生幸福的真谛。[1]

1.4 在与教育对象的情感交流过程中, 建立美好、持久的师生情谊

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求知成才的导师, 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分量。夸美纽斯指出, 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教师教育行为的示范性, 决定了教师的思想品行、治学精神、思维方法等, 无不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同时, 学生一般都有“向师性”, 研究表明, 任何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尊崇教师, 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怀、尊重, 希望教师能够负责任地鞭策他们的倾向。

教师行为的示范性与学生的“向师性”是一对互动的关系, 互相作用, 互相促进。因此学生不仅在幼年时期喜欢模仿教师的言行, 喜爱那些乐观开朗、细心和蔼、讲课生动的教师, 而且随着年龄和求知欲的增长, 学生们会越来越热爱、尊敬那些德才兼备的教师, 并由此与自己深爱的教师建立起深厚的情谊。当这种师生情谊经过岁月的磨砺仍不褪色、愈发香醇的时候, 就成为教师无可替代的幸福感受。

2 新时期对高职教师幸福感和幸福观的重新审视

前述教师幸福主要体现在教师职业活动过程中的精神层面, 但不应当由此忽略教师面临的现实状况。中国传统的教师观倾向于把教师定位为苦行僧一样的角色, 好像教师就只能安贫乐道, 甚至不食人间烟火。在人们定势思维里, 似乎只要从事了教师这个职业, 自然就是快乐幸福的, 由此导致社会对教师幸福关照的不足乃至缺失, 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关照程度差距也特别大, 特别是职业类院校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尊重程度方面有着一定的偏颇。高职教师职业幸福感不尽人意, 职业倦怠感不同程度存在, 这直接冲击高职教师的职业幸福观。

新时期高职教师的幸福感, 首先要建立在满足高职教师主体在同时期与社会其他群体平衡性的经济定位的基础之上, 然后才能够要求高职教师确立正确的职业幸福观。费尔巴哈曾说:幸福必须是生活的, 生活必须是幸福的。生活和幸福原本就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不能只站在精神立场上去单纯要求安贫乐道、甘做蜡烛, 而忽视高职教师作为“社会人”的基本需求而强求教师做“圣人”。所以, 在谈高职教师幸福感和幸福观这个命题时, 社会首先要给予高职教师以客观关照, 然后, 再谈应当确立什么样的职业幸福观。不能因为强调教师职业精神价值的实现和享受, 而忽视对高职教师幸福的经济基础关照。

社会对教师的幸福关照, 应该把前述经济基础包含在内, 给予高职教师以制度和人文关照, 这也是教师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外部条件。

3 高职教师自身应当加强幸福观的培养

有什么样的职业幸福观, 就有什么样的职业行为。高职教师的幸福观是推动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 只有在追求职业幸福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不断克服缺点, 摆脱干扰, 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3.1 提升职业素养, 处理好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关系

幸福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现代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作为现实的社会存在, 使得人们追求满足一定的物质生活质量, 这是无可非议的。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 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2]高职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科研水平、专业基本功等基本职业素养, 是应对职业压力、保证获得物质幸福的前提;但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及职业幸福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追求是超越物质生活的。当教师把精神生活的充实看得比物质生活的富裕更重要时, 他才能够精益求精、甘为人梯, 品尝到属于教师的那份快乐和幸福。

3.2 追求合作共赢, 调整好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的关系

幸福范畴的道德意义还在于个人幸福和社会整体幸福的统一。现代社会团队合作、集体和谐、单位温情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单纯的个人幸福是一种虚妄。高职教师职业的行业性, 以及现代社会的合作性凸显, 都决定了高职教师必须学会在营造和谐共赢的集体氛围中成就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把集体幸福作为个人幸福的基础, 才能实现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的统一, 才能找到真正的个人幸福。“那些为最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的人, 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3]因此, 高职教师要学会在专业发展的共赢中去获得个人成长的幸福感, 在学校发展的荣耀中去享受个人价值实现的荣誉感。

3.3 端正职业态度, 协调好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关系

高职教师要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能够主动地对自身的工作表现做出评价, 并通过自我反思的过程, 准确地把握角色地位。[4]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们的全部生活活动是劳动创造、享受和生存, 而真正的生活内容是劳动创造。这三方面内容的和谐发展就是幸福。而达到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创造和享受的统一。高职教师应该端正职业态度, 不因为社会上存在某些对高职的轻视而自我贬低, 高职教师同样可以在付出中创造, 在创造中收获幸福。

4 结语

总之, 高职教师只有培养并坚定正确的职业幸福观, 才能在充满各种诱惑的不正当利益面前, 不失教师人格, 保持教师形象, 获得顽强的力量战胜职业倦怠, 在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中不断超越自我, 享受创造幸福的过程与结果。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3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困惑:高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篇8

高中教师是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在新的高中课改方案中,高中被确定为基础教育,但在这之前,高中教育以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为自己的最重要的主要职责。在竞争情形下高中教师的幸福问题久已被淹没在高考成绩之中,但是他们的幸福状况到底如何,我们做了一些探讨。

高中教师人际关系状况不容乐观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人所悦纳,是个体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重要因素。人际关系紧张,个体就会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导致焦虑的产生,最终会使教师缺少幸福感。在工作情境中,教师所具有的重要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教师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家长的关系等等。

目前,高中教师的人际关系存在着某些不良的倾向。首先,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相对比较紧张。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二重性,既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又是同事关系,这就使得二者的关系存在着微妙之处。有研究表明,67.54%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校长与教师之间是不平等的,其中有40.4%的教师感受非常强烈。其次,教师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教师间的关系以竞争为主,出现了一些为了私利损害其他教师利益的现象,如为了评职称拖人后腿,向领导打小报告等,导致教师间的人际信任度降低,在和谐的表象下存在着不利隐患。再次,师生关系的失调。在教育过程中,有的教师习惯于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对学生不够尊重,常常把学生当作被管理者来看待,而没有把他们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人,在学生面前盛气凌人,常会在不经意间漠视学生应有的权利,容易把出现的问题归咎于学生自身的因素,而不考虑教师方面的因素。最后,教师与学生家长缺乏沟通。有的家长对家校共育缺乏认识,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对教师的工作不够支持,甚至有的家长受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收入的高低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对教师不够尊重,双方出现矛盾。

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难以得到真正的满足

高中教师身处高考的第一线,高三是关键,高一高二是为高三做好准备,在高一高二时,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把课本上的所有知识讲给学生,并且力求做到讲清楚,让学生打好基础,对于学生也只是知识的传授,也有思想上的鼓励,但多是为了让学生考个好大学。而到了高三,老师就得开始大量地讲解高考题型,解题技巧,并且开始摸索考试重点、难点。高中整个三年,都是系统快速地讲解知识,教师把自己知道的与高考有关的所有信息和相关知识全部告诉学生,高中教师的职业理想也多是希望班里所有的学生都考上大学,最好都是重点大学。高中里很多老师已经变成了专业教书匠,一味地讲知识,不是教师不想去突破,是因为高中三年学生需要学习的太多,而时间又很有限,教师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自我实现,教师没有空间或缺乏自主性,自己的潜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讲自己已经都很了解的知识,高中教师对自己存在的理解也只是会讲知识的机器,没有真正去影响学生,没有和学生达到真正的沟通和理解,没有持续地体会到教学的快乐,没有真正地做到自我实现。

教师职业的社会压力,冻结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如今,社会、家长仍以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期待教师的职业形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蜡烛”,教师是“人梯”,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人们在给予教师诸多赞誉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于是,教师就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甘为人梯、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燃烧自己的“蜡烛”。这种社会文化观念使教师承受的精神压力远远高于其他职业的人群。

德性的期望和制度的约束使教师生活在各种规范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的热忱、兴奋、喜悦以及痛苦、伤感和失意,使教师的自主性、创造性在硬性的规范而前都被消解了,教师不知不觉地成了外部规范和期待的奴仆。

上一篇:计算机组装分章试题下一篇:端午节的作文300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