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初探(精选12篇)
心理初探 篇1
歌曲的演唱和表现, 与歌唱者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人的嗓音, 是我们人体中的一部分, 与其他乐器有着质的不同, 它有不稳定性, 会受到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任何微小的变化都有可能产生不同的声音状态。但它又有可控性, 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调整来改变发声状态, 从而提高发声技巧技能。因此歌唱中的心理调控尤为重要, 怎样运用歌唱心理技术是歌唱的关键所在。歌唱活动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再创造活动, 本文
村土地制度, 劳动力市场的分割表现为一种制度性的分割。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两个市场, 即大中城市的主要劳动力市场和小城镇及农村的次要劳动力市场。在大中城市的主要劳动力市场又分为两个层次, 即福利待遇好、工作稳定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正规部门和福利待遇不好、不稳定的私营企业。而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之间以及不同的层级之间报酬相差很大, 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很高。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宁愿待业在大中城市的主要劳动力市场寻求就业机会, 也不愿意到次要劳动力市场或私营企业工作。
(四) 大学生就业难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不可避免的现象
大部分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都经历过高等教育扩张的阶段, 与之相伴生的, 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印度20世纪50年代初大学在校生数仅为26.3万, 到90年代初就已高达试从演唱心理活动以及作品二度创作方面, 探讨解决演唱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有效进行心理调控, 充分发挥演唱水平。
一、歌唱中的思维与想象
歌唱中, 需要用到思维和想象。思维、想象的心理活动, 是歌唱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心理过程。歌唱的情感首先是对歌词的理解。对歌词词义有了正确清晰的理解后, 我们才能正确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 而对歌词的理解靠的是我
675.5万;而50年代初大学毕业生失业总人数为两万左右, 70年代达到120万, 直到90年代初, 印度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仍高达15%。对于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来说,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属于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现象。日本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从1991年的80.9%开始逐年下降, 1995年为67.1%, 此后一直徘徊在60%~70%之间。
三、总结
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个人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的原因, 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个人的客观条件不以我们的意志改变, 外部环境短期内也不会迅速改变, 这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清醒认识的一个事实。因此从大学生自身来说, 实现良好就业要调整就业期望值, 就业观念不改变, 只能是画地为牢, 徒增就业困难和烦恼。而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复杂们的思维活动。在思维中产生具体的、具有指向性的情感和形象, 我们称之为语言思维。歌唱者通过积极的语言思维理解歌词的涵义, 领会作者的意图, 然后用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的内涵、情绪、情感, 与听众交流、共鸣, 进而被听众理解、共享、接受。
想象是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 它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 每一个人的经历经验不同, 思维方式不同, 因此音乐中的想象具有主观性, 是一种主观化的心理
的社会问题, 光靠大学生自身努力是不够的, 还必须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 依靠高等教育改革以及社会各方面的配合才可能奏效。
参考文献:
[1]赖德胜.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与防
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版) , 2009 (2) .
[2]赵宏斌.论高等教育投资风险与教育
过度的关系[J].江苏高教, 2003 (6) .[3]徐晓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双重机
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J].青年研
究, 2002 (6) .
[4]揭子平.从劳动力市场分割和教育过
度看大学生就业难[J].黑龙江科技信
息, 2008 (11) .
[5]李红.大学生择业观探析与引导[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活动。想象伴随着大量的思维活动, 它取决于我们对各种内在与外在刺激的认知和组合。我们演唱时, 首先要通过语言思维产生清晰明确的形象或意象, 在头脑中有了指向性之后, 通过声音和表情表现出来。想象的目的在于表现, 通过声音与表情双方面, 让欣赏者受到感染。一个好的歌唱者要能够运用声音来表现歌词内容, 结合自己的想象与内心体验去描述现实和情感, 并将这些情绪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来, 有创造性和感染力地歌唱。
联想、想象的心理活动包含意象层面和技术层面。我们对作品情感基调、层次的分析, 深刻体会歌词的意境内涵, 再经由想象产生的丰富感觉表象, 使听觉、视觉相互转化。我们头脑中的表象包括歌词的描述、歌唱者对作品内涵的体会和对作品意境的体验, 并形成于自己头脑中的想象与联想。通过各种方式来启发想象, 调动积极联想, 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形成定向活动。想象还表现在歌唱中内心听觉的运用上, 我们对作品在结构上、情感上、声音效果、表现细节上有了大致的方向, 内心有了一定的音响图像。有了一定的作品轮廓和声音概念, 实践中就可以根据既定的目的, 训练自己的技能技巧。我们通过不断地调整不理想的声音动态, 使之更接近想象中的音色、效果, 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但运用这种具有指向性的内心听觉的能力, 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也不是稳定存在的。我们要有意识地反复进行训练, 通过长期的练习形成定向活动, 才能用内心的音响构想来指挥自己的演唱, 从而实现个人的再创造。
二、歌唱中的情感表现
歌唱中的情感表现, 是人与音乐之间各种情感因素的心理过程。情感活动是人们非常重要的心理活动, 把握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和情绪, 才有歌唱的动力, 演唱才富有激情, 歌声才有感染力, 没有感情缺乏感染力的歌唱只是机械运动, 毫无表现力也毫无价值。曾听说过这样一则故事:意大利著名悲剧演员罗西应邀参加宴会, 在宴会上罗西富有表情地用悲凉的音调表演了一段朗诵, 大家听了不由得潸然泪下, 这时有人却跑到大厅大笑起来。后来人们才知道, 罗西朗诵的哪里是什么凄凉的诗歌, 他朗诵的其实是桌上的菜单。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感情投入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感情的投入, 配合娴熟的技能技巧与表演, 能够打动人心。歌唱也必须这样, 我们需要进入情境、投入情感, 才能塑造出深刻、生动的音乐形象, 才能使歌声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歌唱的情感表现一方面来自歌曲结构旋律的起伏变化、节奏节拍的变换、歌唱语义的指向变化等, 另一方面也来自演唱外部的刺激。表演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我们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 我们既要准确鲜明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 又要注入自己的理解及个性特征, 表现出演唱者的个性情感。将内在情感刺激与外在情感刺激有机融合起来, 使不同的歌唱者在表现同一作品情感内涵与动态时, 各具特色, 各具生命力。
三、二度创作中的演唱个性
歌唱表演要讲究个性, 对于歌唱者来说, 个性是成功的主要因素。而每个人的演唱个性是有差别的, 这主要是由于每个人对歌曲的认识和分析不同、情感反应不同、意志力不同, 因而歌曲演唱的表现也不相同, 各有特色、各放异彩, 有柔婉深情的演唱, 有深沉质朴的演唱, 有绚丽舒畅的演唱, 有刚健豪放的演唱等。这些别具一格、独树一帜的演唱特色, 都是歌唱者表现出来的演唱个性。
歌唱表演中, 演唱个性是极为重要的, 突出表演者的个性, 会使歌唱表演更具有生命力。表演个性是表演者的心理活动过程。罗伯特·汉米尔顿曾说:“真正的个性不是从自我主张开始, 而是把自己遗忘在某种更伟大的事物中, 然后, 再更丰富和更深刻地集中反映出来。” (引自《心的歌声》) 歌唱者是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其演唱个性的, 他们根据歌曲作品的不同思想、情绪和情感, 变换着自己的声音、音色和音响。在生活中, 平静时小声说话, 激动时大声说话, 喊叫时特殊音调, 我们不用看他的表演, 大家就会断定他所具有的情绪和情感, 或是快乐或是忧伤, 或是欢笑或是悲哀, 或是愉快或是痛苦等。原因就是这些不同情绪和情感都会由一种个性音色准确地表达出来。
歌唱表演者的个性是建立在心灵上的表演艺术造诣, 单纯的声音是由生理振动构成的, 然而声音的表现力却是由心理振动构成的。参与声音, 即把思想、情感、精神、想象等注入单纯的声音里去, 那么就会使声音具有生命和灵魂了, 并且能拨动人们的心弦。这种完美的声音, 既表达了歌曲作品的个性, 又表现了表演者本人的个性。
歌声的生命和灵魂是歌曲思想的具体体现, 表演者要使自己的歌声具有真正的生命和灵魂, 必须从四个方面去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表演个性。第一, 确认歌曲情境、情节、情绪和情感, 以及人物性格和思想;第二, 确定“描绘”歌曲的各种声音色彩;第三, 明确歌曲的风格及演唱韵味;第四, 注意表情与内心情感的变化对比。
由于每部作品的思想情感不同,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同, 每个人的理解不同, 每个人的嗓音条件不同, 因此也就产生不同的审美个性。这种审美个性决定了对歌曲演唱处理的个性, 从而给听众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
科学的发声法不只是单纯的生理活动, 而是在人的心理支配和控制下的艺术创作。演唱者个性心理的差异和音乐演唱创作的特殊性, 决定了声乐演唱决不仅是技能训练, 还应该包括心理的培养。心理和生理都是人体的机能, 在歌唱艺术实践中只有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协调, 才能使我们的歌唱艺术创作达到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吴天球.让你的歌声更美妙—歌唱的具体方法与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2]P.M.马腊费奥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嗓音的科学培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
[3]田丁.试论声乐学习中自我意识的培养和应用[N].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8) .
[4]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心理初探 篇2
心理健康愈来愈成为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如何引导学生加强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保护迫在眉睫。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归因是对人们行为活动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过程。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认为,分析学生的归因方式,使用正确的归因方式,重要的是让学生正确的寻找事物的原因。比如导致成绩下降的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几点:一是老师教得不好,二是自己不努力,不勤奋,三是家庭客观条件差,缺少关爱,四是运气不好,考试题目太难„„在众多原因中,怎样来找到最主要的原因呢?其实影响人成功的因素主要有认知目标、认知能力、认知情感、认知心理等,其中认知任务、认知能力是客观存在的,存在着潜在的可变性,而认知情感往往也存在着不可确定性,很难随自己的意愿来安排,所以真正的正确的归因应该归到自己的努力程度,当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应该是学生的努力,而不是学生的聪明,惩罚的是学生知错能改的行为。可见引导学生对归因的结果直接往往影响到学生的再认识,对今后学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每次月考,期考后,面对成绩,我总让学生写考后总结,通过学生自我分析,总结找出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查找成败得失的真正原因。在这时,我从来不挖苦批评一个考差的同学,找他们个别谈心,通过日记给与解疑鼓励,让他们明白考砸了主要是自己的心理问题,找问题,指方法,明路子。对考好的同学,表扬他们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绝对不是因为自己天生都比别人聪明,让他们树立更大的目标,再进一尺。磨刀不误砍柴工,考后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有利于学生消除不良心理,提高学习兴趣,逐渐在成功中找到快乐和价值。
(二),运用理性的情绪疗法,引导学生控制不合理的情绪。
理性情绪疗法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这就称为ABC理论,认为A只是C的间接原因,B即个体对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才是直接的原因。
一般看来,中学生不合理的认知和评价有下面几种。1,什么事情都“必须”做到。必须要在学习拿第一,什么地方都得比别人强。这种单方面的要求往往不一定能够达成,反而给自己带来烦躁和不快,惹来许多莫名的烦恼。2,担心事情糟糕以至于可怕化。中学生对问题缺乏辩证地认识,总是高估问题的严重性,低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考试失败或友谊破裂等困难,总把问题夸大,心理战战兢兢,杞人忧天,以至于想象到可怕到无法挽救的程度。3,生活学习中总抱“不能忍受”的态度。在学校,学生会面临着许多得不如意,面对挫折,失落,不能忍受不公,看不惯丑恶现象,一味强调自我感受。4,过度概括,以点带面,把一时的失败看成终身的失败。总是觉得自己技不如人,夸大自己的弱点,找不到自己的优势,自己觉得无论怎样努力也不能成功,以致于在心理上形成巨大的自卑阴影。5,总把自己想成完美主义者。吹毛求疵,求全责备,追求完美,把自己扮成一个超人、完人,总要求自己功课门门100分,每次考第一,不允许别人跑到前面去,用最好来要求自己,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面对这些不合理的认知,家长老师要善于运用情绪疗法引导学生控制情绪。1,教会学生去体味酸甜苦辣的感受,体会享受生命的快乐,看看白岩松《痛并快乐着》,快乐和烦恼就是一对朋友,我们当教师自己首先不要抱着什么事情“必须做成”的心态,要在职称,评先等拥有这种心态把必须改成要是,这样心里就会找到平衡的天平,给学生做好表率,引导学生在学习上尽力而不苛责自己,心理问题都可迎刃而解。2.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让学生树立一颗平常心。鼓励他们看到自己的实力,树立信心,引导学生想想自己成功的经历,勇敢接受挑战,把问题看的小一点,减轻心理压力,轻松上阵。3.教他们辩证的看待思考问题,把自己放到一个大的生存环境下去思考,别总认为自己是最倒霉的人,看看别人,在这个社会上,每天都有战争,死亡,伤病。那么当你不幸时,你去孤儿院、战争场,在这些面前,你的苦难算得了什么,你会觉得自己还算是一个幸运儿。物理学泰斗霍金全身瘫痪,只有五根手指可以动弹,躺在轮椅上仍然坚持做报告,然而他却很庆幸上帝给了他会思索的大脑,他还说自己是上帝咬过的美丽的苹果。教会学生这样的心态,学生就不会太极端,往往能从大方面思考问题。4,家长要善于控制自己情绪,对学生问题理性分析,因势利导,承认学生的缺点,允许孩子失败,不要求全责备,不要总是用成人名人的观点来要求孩子,给学生自我调整的空间,学生要善于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最大努力搞好学习,不求完美,力求尽力。
(三)、培养学生健康情趣,学会自我欣赏,消除不良的心理状态。1,在学习生活中总会面对许多两难的问题,生死,老人,美丑,黑白等问题上,很多同学采用的是二向价值判断,不美就丑,不黑就白,学习不成难,不学习家长也难;我们不能只见到起点和终点,80分就是优生,而79分就意味着失败,考了95分还不够,其实在79分中已经包含着75%的成功,教师,家长,学生都不能一味的盯着分数,在两点之间不能见到过渡的渐进过程,一叶障目紧盯着两点,造成判断的绝对化,而应该把眼光看长远一点,看到学生的进步,多鼓励,表扬,肯定,激励。2,采用退一步去灾难法调整心态。在生活中我们面对丢钱常说一句话赊财免灾,其实就是这种心理。好坏都是相对的,绝对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切不可想不开,想想最坏的可能性,幸亏没有„„这样学生会觉得自己还是个幸运儿,不要自己把自己逼到死胡同里去。3,换个角度想一想,忧愁不变成了快乐了吗?很多时候面对人生的选择学生会忧柔寡断,犹豫不决,心里烦恼更影响学习了,我曾试用过写一个应付卡,引导学生正面写下自己的优点,反面写上自己的弱点,做成卡片放在兜里,沮丧时看看自己的成功的经历,想方设法战胜自己,驳倒懦弱的自己,多看积极面,少看阴暗面,学会辩证的想问题。曾听别人讲这样一个故事,告诉学生,学生深受启发。西湖边有个老头,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修鞋的,一个嫁给卖伞的。这老头整天忧愁,晴天为卖伞的女儿着急,伞买不出去,雨天为修鞋的女儿着急没人修鞋,真是晴也愁,雨也愁,不知何时不愁耶?结果有人说:你何不这样想,下雨可卖伞,晴天可修鞋,真是晴好雨好,总有一个儿子有生意呀。你看看变个戏法找快乐!4,教会学生学会自我欣赏,把自己的优点放大点,经营自己的长处,欣赏自己的长处,让优点生长,浇灌,让自信成长。孔雀很漂亮呀,换个角度看,孔雀转过身也不是很丑吗?乐观者见到希望,悲观着见到绝望,学会欣赏自己。5,适时发泄,放松自己。面对委屈和痛苦,可对自己的至亲好友诉说,或者自己跟自己倾吐,诉诸文字,让心中的苦水流泄出来。面对痛苦,大哭一场,何尝不可,失落时,找到荒山野岭无人处,大吼一声,歇斯底里,尽情发泄,减轻压力。还可大喊一声,我能行,增强自信,找回自我。6,投身运动,舒缓压力,转移不良情绪;运用气功疗法,闭眼,放松,消除杂念;出外旅游,把身心与自然融合,忘却忧虑等也是不错的做法。
快乐和烦恼都是人生项链上的美丽的念珠,中学生只要善于心理调节,能把消极情绪升华为一种力量,将自己引向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在获得成功的满足时,清除了心理压抑和焦虑,达到积极的心理平衡,愿每个中学生都能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自我化解心中的块垒,让烦恼远离,快乐常驻,健康成长。
析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比较教育学作业
最近几年,不论身边的教师反映,还是从接触的学生身上,我都明显地感到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常见,有的学生“做事情容易紧张”,有的学生“对一些小事过分担忧”,有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有的学生“在心情不
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有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等等。因此认真分析研究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导致学生心理不良。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对子女或溺爱,或因望子成龙而严之有余,都会导致子女心态和行为的偏离。父母离婚、再婚、亡故,也会使子女物质和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在精神上遭受创伤,逐渐形成孤僻、多疑、自卑、不合群的病态心理和行为。另外,家境困窘,经济条件差,亲人有生理缺陷以及遗传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也是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根源。
2、应试教育使学生心理问题比例偏高。初中教育在升学教育的影响下,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化,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简单化等问题,体现在不顾学生个性差异,强求一律——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评价目标。不少学校以时间促考分,学生被围困在考试的环境中,一些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生)的负担过重,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他们由畏难、无奈,发展到厌烦、放弃。也有不少学习成绩尚可的学生因学习负担过重导致心理负荷过重,用脑过度而出现焦虑、烦躁等心理症状。
3、师生关系失调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之一。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4、社会影响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又一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毋庸忌言,社会现象也显得更加纷繁复杂,淫秽的书刊、录像,金钱的诱惑,读书无用论等等,对初中学生心理上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上的逆反倾向也越来越明显。
二、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防治对策
针对当前初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和倾向,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探索:
1、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和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提高父母的素质和修养。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示范作用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手段之一。孩子的行为举止大多受父母影响。因此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努力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哲学家洛克指出:“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视。教育上的错误和配错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绝不能用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所以父母应时时提醒自己,既要努力完善自我,做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又要时刻关心子女,使之能克服发展中的心理障碍,适应社会,做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第二,对孩子要严爱结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父母的爱要从全面关心子女的成长发展出发,严爱结合。既关心子女身体的健康,又注意子女心理的健康;既注重子女科学知识的学习,又要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品质,审美情操。同时家长对子女不能无端干涉,甚至做越俎代庖的事。对孩子的要求要宽严适度,否则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2、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密切相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机地融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并适当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如“寻找同学的闪光点”,“走向大自然”,“早锻炼”等有益心理健康的活动,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3、提高师资队伍自身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才华出众、待人温和、乐观向上、情绪饱满的教师能使他的学生从中得到教益,从而把教师的行为方式当作理想化的模式,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典范。而随意讽刺挖苦学生,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严重的可能导致学生从厌恶一位教师到厌恶一门学科,甚至发展到厌恶学校生活,促使“问题学生”的形成。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
4、学校要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更新教育思想。
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观念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形成“合格+特长”的人才观念,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学习负担,使学生的身心在教育教学教学中得到健康发展。
5、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辅导矫治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单亲家庭、父母离异的学生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逐一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采用电话咨询、门诊咨询等形式给予启发开导,对诊下药。
高职学生躲避心理初探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躲避心理;成因;对策
近年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种极其微妙的心理现象——躲避。所谓躲避,是指教育对象通过隐性的态度反应,对教育活动采取冷漠、隔阂、怀疑、观望、不以为然的态度,是教育对象对教育活动的消极对抗。躲避与逆反有相似之处,都是对教育活动的排斥和消解。但躲避与逆反又具有明显的差别。逆反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带有强烈的抵触情绪,而躲避则是无声的、平和的对抗,更多地表现为消极的合作,木然的接受,顾左右而言他的漠视。目前,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这些新问题的出现,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如注重教育方法、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逆反现象有所好转,但是学生消极躲避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而且更容易被教育者忽视。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讲,躲避比逆反更具有危害性,因此有必要对其作一些分析与探讨。
表现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隐性失范相对于逃课这一显性课堂失范而言,隐性的课堂失范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人坐在教室里,但“身在曹营心在汉”,甚至“梦游仙境”;二是错位学习,在课堂上看英语、计算机等其他科目的书籍;三是在课堂上看报纸、看小说、与他人闲聊或是发手机短信。这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一听就反感、厌倦。
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消极态度持躲避心理的学生大都认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高职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与之无关、消极抵触的对抗位置上,表现出的是消极的合作,木然的接受、顾左右而言他的漠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帮助,总有一种内在的反感和“抗药性”。
对集体活动的漠不关心学校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涵深刻的活动,但踊跃参与学校活动的学生却不多。即使在学校反复动员下学生报名参赛,也时常有人临阵弃权。
对榜样与先进典型的否定曲解在躲避心理的影响下,有些学生习惯地、不自觉地、并无恶意地对先进人物事迹的宣传与评价产生否定情绪,对先进人物的事迹作错误的主观臆断和解释。有的学生对受到领导、教师表扬的人反感,甚至有意孤立被表扬者,或对受表扬者进行讽刺、打击。
对不良行为的情感认同部分高职学生过分强调自我,崇尚英雄主义,将哥们儿义气与真心帮助简单地等同起来,把教师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将与教师对抗的行为视作正当反映问题的方法。如此种种情感上的认同为校园不良行为倾向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形成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迁的影响随着信息流通媒介和文化传播手段的日益先进,校园围墙的作用愈见微弱,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校园中。由于校园周边环境的开发,低层次、低品位的文化娱乐场所集中于斯,一些高职学生被低级、庸俗、腐朽、色情的东西吸引而无法自拔;由于接触到国外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人生哲学在高职学生中迅速传播,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对学生也起到一定的腐蚀作用;由于現代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学生掌握电脑高科技的人数进一步增多,受其负面影响者也相对增多,而且比较难以控制,增加了防范的难度。另外,党内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学校个别先进典型、学生党员没有发挥应有的示范作用也对高职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了高职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
高职院校自身缺陷的影响一是事实上的忽视与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不突出。高职院校大都重视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口头上重视,书面上落实,实际上忽视”的现象。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滞后。在内容上,忽视学生主体的个性特点和内心需求,把育人目标直接等同于德育目标,重“技”轻“德”,过于简单划一。在方式方法上,多采取“填鸭式”的单向灌输,形式单一,不能很好地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获取、分析、贮存、处理思想信息。在教育评价上,用考试成绩评判学生的政治及道德水平的高低,这种评价标准导致现实生活中有才无德、道德与知识相脱离的“偏才”的产生。三是高教园区的集中化、后勤社会化的影响。高教园区的建立在使学生密集、交流增多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如学生之间信息传递的速度更加迅速和广泛,由于学校和教师生活区的相对分离,使得师生的联系、沟通减少。此外,由于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注重学生的生活服务而相对忽视了社区的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设施不足,园区文化氛围不浓,处于精力旺盛期的高职学生感觉课余生活单调,无处宣泄,极易形成思想和行为上的混乱。四是教育者自身素质参差不齐。从高职院校的整体上来看,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中专职人员偏少,流动性较大;政治辅导员多是刚毕业留校的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遇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常出现有理说不清的现象;教育缺乏针对性,空话、套话,无的放矢,甚至言行不一,不能为人师表。这些情况会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学生产生反感、蔑视心理。
高职生自身特点与认知能力的影响高职学生生源结构多样,思想状况复杂,既有应届、历届的高中毕业生,也有职高毕业生,还有中专、技校生,有的高职院校还有三年制中专生。多样化的生源类型造成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个性类型的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职业理想和成就抱负等方面差异较大。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从美好理想到面对现实的巨大心理落差,更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抱怨、压抑等心理,暴露出许多弱点,如认识上模糊混乱,观念上偏激滞后,情绪上失落忧郁,心理上稚嫩脆弱,行为上随意盲目等等。他们一方面希望得到社会的肯定、学校的关心、教师的爱护,另一方面又往往对学校吹毛求疵,遇到问题容易走极端,甚至以破坏性行为引起人们的关注,发泄自己的不满,把自己放在学校、教师的对立面,产生在口头上加以反驳、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的躲避心理,使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遭遇阻碍。
引导对策
躲避心理的大量产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受众大为减少,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浪费,降低了工作实效,也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消极印象。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切入点,寻求相应的措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创新教育方法一是将灌输与疏导相结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实施中央确定的新课程方案为契机,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及时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发展观以及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最新信息充实到课堂教学体系中,通过具有艺术性、启发性的灌输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的目的;另一方面,要通过疏导,切实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与真实想法,对症下药。二是巧妙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载体,潜移默化。运用隐性教育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含而不露的“非标签”式教育,不是“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权威训导,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信息渗透于校园环境、文化活动、人际关系、人格示范等各种隐性教育载体中,使学生在陶醉、愉悦、兴奋、暗示等情感中无意识地得到熏陶,使学生不觉得有外在的力量迫使其接受教育,不至于引起反感与逃避。另外,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应注意把握平等的原则,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交流思想,理直气壮地指出其错误,耐心细致地开导帮助他们,既通情达理,又不姑息迁就。
构筑特色校园文化高职院校虽然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上与本科院校相比较弱,但高职院校可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确立自身校园文化的内容基调,在活动的创意、效果上追求独特性,为学生度身定制富有职业特色的“文化大餐”,以高雅的格调、健康向上的风貌体现高职院校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气息,使学生在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中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要注重学生社区、班级及寝室文化建设,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与管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自律能力。在高教园区内的高职院校,更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文体设施,丰富文化生活,加强文化交流,美化校园环境,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强化全方位育人意识一是要建立思想导师制,探索全员育人的有效模式。可以借鉴本科高校的导师制,根据学生人数的比例配备思想导师。导师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教师和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组成,协同学工部、系部党团组织共同担负起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学生及时解决思想上的困惑与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形成一种“全员育人”的管理模式。二是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要高度关注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健全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机构,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职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为学生提供心理测试和辅导,举办多种形式的心理知识讲座,对学生带有普遍倾向性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对个别学生则要进行重点帮助,使其消除心理方面的疾患。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意识教育、危机意识教育和抗挫折教育。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学生服务体系。建立起帮助学生成长、解决学生困难、维护学生权益、方便学生办事的服务体系,包括助学帮困、学生维权、学生事务办理等工作。重点要抓好学生维权体系的建设,要特别关注学历文凭、学校改制、各项收费、教学质量、食堂伙食、公寓服务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通过建立学生维权机构、完善工作制度、改进工作作风等途径,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四是要抓好生涯規划教育。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从学生进校开始,就要开展学生学业生涯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将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使其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优化网络教育模式一是要加强网上的主旋律宣传,增强网络的亲和力。要建立一批有影响的网站和网点,可以通过BBS、QQ、红色博客等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即时沟通。同时要形成校园网络对大众宣传教育媒体的整合作用,拓宽学生的信息来源,使学生从网络上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接受熏陶和教育。二是要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的知识政工队伍。这支队伍应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及责任感;应掌握娴熟的信息网络技术,能深入了解网络特征,驾驭网络,具有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的能力;应有快速应变的能力,能够以敏锐的思维、敏捷的行动,迅速抓住网络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三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应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制定网络管理规章,增强学生上网的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与道德意识,针对网络文化的特点,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使网络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王新山.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概论[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2]贾新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潘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
[4]王丽.高职学生逆反心理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147-148.
[5]朱延华.论高校德育躲避与反躲避[J].探索,2004,(1):105-107,111.
[6]张建平,宋燕萍,翟宁.对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81-84.
作者简介:
受众逆反心理初探 篇4
关键词:逆反心理,真实全面,权威性
现在, 由受众逆反心理作怪引起的对报道逆向解读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并且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要想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使受众按照传播者的预定思路、意图去理解, 就要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所谓逆反心理, 就是受众违背传播者的意图的一种心理活动, 表现为情绪抵触和反向思辨, 即平时大家所说的从传播活动相反方向去认识或理解, 得出相反的结论。“在心理学中, 逆反心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它是指社会个体对外界引导在态度方面的非常规性质的逆向反应, 属于态度范畴。”
根据传播学知识, 受众逆反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认知的反向性, 即从传播者意愿相反的方向推理, 得出相反的认识;观点的固执型, 即使面对足够的信息或论据也难以被说服;情感的盲目性, 逆反心理严重的人, 逆反情感便不能自控, 越是劝说情绪越激烈, 一旦形成思维定式, 便会对相关或类似的报道产生逆反心理。
分析其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是受众与传播者两个方面引起的。
从受众方面来看, 受众所处社会环境、地位、文化背景不同, 对传播内容产生的看法也会不同。随着时代的进步, 受众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 其观念、兴趣、思维方式等也从单一型转向多元化, 并因此产生选择性心理。在接受信息时, 他们不是一张白纸, 任穿抱着随意刻画, 其兴趣、信念、态度、知识、需要和价值观等都会参与对信息的接受与理解。对于同一条新闻, 自然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受众存在的好奇心理, 有时也会使传播效果适得其反, 甚至会“正面宣传反面看, 提倡什么对着干”。电视剧《流星花园》在电视上禁播后, 却激起了广大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兴趣, 不少人千方百计通过网站、盗版CD等渠道观看, 兴致比禁播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传播者方面来看, 媒体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受众造成逆反心理, 主要表现在:报道时官话、空话较多, 而群众真正关心的内容却少之又少;为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而刊播一些内容庸俗的节目, 甚至因此而引发纠纷, 这无疑会使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也有的媒体或记者为了抢卖点、追求轰动效应, 报道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打开电视、翻开各地报纸, 一幅幅血肉模糊的照片或画面不时撞击着人们的眼眶, 这些传递给受众的是血腥和恐怖, 传递给死者家属的是心理上的伤害。我觉得现在要提倡“以人为本”, 媒体就应该带个好头, 营造一种人文关怀的晕轮氛围。
其次, 传播内容的虚假也会影响和侵蚀媒体的公信力和吸引力。报道弄虚作假, 没有完全说真话, 报实情, 有的断章取义, 歪曲事实。当明白真相后, 受众会感到自己的善良收到了欺骗, 从而降低对媒体的信任。2003年3月29日, 新浪网跟随国内几家媒体发布了一条消息, 称微软总裁比尔盖茨遇刺身亡, 然而就在广大“盖茨迷”们还沉浸在悲痛中时, 该消息却被证实是一条虚假新闻, 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强烈反应。我们说, 受众的信任是媒体的安身立命之本, 越是著名的媒体或被受众拥戴的媒体就越应该重视这一点。
在态度上, 有的媒体居高临下, 发号施令, 空洞说教, 缺少亲和力。“文革”时期的报纸就被人称为“五分钱买个爸”。
另外, 一些受众的逆反心理是由于不恰当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策略引起的。新闻宣传超过一定的度, 使受众的心理达到了饱和, 当人们对社会上某些现象已经认同或存在反感状态时, 如果传媒机构海一味去做重复报道, 势必会事倍功半。每年三月, 媒体都会报道各地在学习雷锋活动中涌现的好人好事, 意在提倡大家向雷锋学习, 助人为乐, 可大量的报道同时出现在媒体上, 无意中形成了“雷锋同志三月来四月走”的现象, 越是使劲宣传, 人们就越认为当今社会道德滑坡。
“新闻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 受众自然对传播者有一种与其身分相符的期待, 如果传播者形象与受众期待之间产生较大的失衡, 就会诱发受众的逆反心理, 这可称之为平衡逆反。”
那么, 如何避免和客服这种尴尬, 我觉得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一现象。受众作为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接受传播的成效是检验传播活动成果的唯一标准。只有了解了受众的心理需求, 我们的传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具体来讲,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提高传播者自身素质。新闻媒体要牢固树立“三贴近”的良好形象, 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 职业道德, 怀着一颗炽热的党心, 良心、事业心来做人、做文、做事。
确保传播内容的真实可信。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报道时, 要尊重客观事实和受众的知情权, 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避免“制作新闻”。
逐步改变传媒态度, 认真研究人民群众的关注点和社会的共鸣点, 站在服务群众的角度和立场上改进报道方式, 加强有效沟通。通过开通新闻热线、手机短信等方式鼓励大家参与到节目中来, 拉近媒体与受众的距离。《人民日报》在原来版面的基础上增开了《新农村》专刊, 设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家谈》等一些小栏目;今年“两会”期间, 一些新闻栏目把代表、委员请到演播室, 与观众面对面交流, 这些都受到了大家的普遍欢迎。
要讲究恰当、有效的传宝方式方法。在《百姓心中的丰碑———追记公安局长的楷模任长霞》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记者在任长霞局长办公室的洗面台上发现, 她的玉照下有不少女人化妆用的必需品, 一瓶忘记拧盖的化妆品仍然散发出淡淡的芳香”, 这句叙述摒弃了原先媒体报道时经常使用的高大全和深化英雄人物的方法, 使一个有血有肉, 有人情味的公安局长随着报道走进了大众心里。
俗话说, 报道是把双刃剑, 运用得好, 就能起到积极作用, 运用不好, 会产生零效果或负效果。既然如此, 我们在报道时就应该尽量避免逆向解读现象的出现, 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宗粤.逆反心理辨析.社会科学, 1998.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篇5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正确的心理意识;为幼儿设立专门心理档案;促进幼儿形成健康人格;改进环境,创设良好心理氛围;开展混龄活动,协调同伴关系等措施.
作 者:沈清 作者单位:宁波市第一幼儿园,浙江,宁波,315010 刊 名: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xx 24(1) 分类号:B844.1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古代中医心理治疗初探 篇6
范晔著《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记述了东汉名医郭玉“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而医疗贵人,时或不愈。帝乃令贵人羸服变处,一针即差”。
郭玉是东汉和帝时的太医丞,身为医官,他不骄傲自大,对民众有仁厚慈爱之心,即使是贫穷低贱的奴仆,他也一定是尽自己的心血和力量给他们治病。但是治疗地位高贵的人,却反而有治不好的情况。皇帝觉得很奇怪,就命令贵人穿上破旧的衣服,改变他们原来的居处,再让郭玉治疗,结果一针就把病治好了。皇帝责问郭玉这是什么原因呢?郭玉说,贵人们处于尊贵的地位,用以上临下的态度对待我,我怀着惶恐畏惧之心接受他们的命令,心中有种种顾虑,在诊治疾病时诚惶诚恐,谨小慎微,这就是治不好贵人病的原因[1]。
由此可见,古代医生在治疗疾病时其疗效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大。
用心理作用治疗疾病
陈寿著《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了杰出的医学家华佗治病的许多事迹。其中一则说“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这表明郡守的病是体内有黑血数升未吐出。
现代医学认为“吐黑血”是陈旧性上消化道出血,如食管、胃、胆道等病变所致出血积存于胃内。郡守的病是由于思虑过度伤及脾胃,现代医学的胃病,如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可因焦虑、忧伤、恼怒、紧张等持续而强烈的精神刺激,引起胃病的发生和病情加重[2]。为何郡守的病可以盛怒而瘥呢?中医五行脏腑情志认为:怒为肝木,思为脾土;木克土,怒胜思。就是大怒呕吐出胃内积血而病除。因当时无胃管、胃镜等医疗器械,又无手术条件设备,因此“盛怒而瘥”是治疗的好办法。
用心理作用治疗心理疾病
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七》[3]载:“项关令之妻,病不欲食,常好叫呼怒骂,欲杀左右。恶言不辍,众医皆处药,几半载尚尔,其夫命戴人视之,戴人曰,此难以药治,乃使二娼各涂丹粉,作伶人状,其妇大笑,次日又令作角觝,又大笑,其旁常以两个能食之妇,夸其食美,其妇亦索其食,而为一尝之,不数日,怒减食增,不药而差,后得一子”。
这是一个神志病的案例,服药治疗无效。张从正先以戏谑转移患者情绪,使之大笑,再诱导病妇进食,果然收到“怒减食增,不药而瘥”的疗效。由此可见张从正用心理疗法治愈心理疾病的精湛医技。张氏在继承《内经》有关情志治疗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用心理疗法治愈心理疾病的的案例很多,值得我们很好的的发掘与整理。
以情绪行为疗法治疗疾病
《明史·艺文志》记载吴宽的《匏翁家藏集》中有一则医俗亭记:“余少婴俗病,汤熨针石,咸罔奏功,而年日益久,病日益深,殆由腠理肌肤以达于骨髓,而为废人矣”。
由此可以看出吴宽的“俗病”严重到“废人”的程度。先接受汤剂、药熨、针刺、砭石等治疗都没有疗效,后来吴宽起居、生活、学习、休息在竹林中,经过一年多的心理感悟、情緒转变,他的病已去掉十分之二、三。久之,他的身体轻捷起来,心中的疑虑消除而自有所得。因此吴宽说,用竹子治病不苦口,不头晕目眩,不必清洗肠胃脏腑,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治病方法,故写文以纪念之。
俗病是什么病?文中没有写明,笔者认为是一种社会不适应症,或者是心理疾病或心身疾病。用竹子能治好此病,不是口服竹子及其制剂,而是改变生活环境的行为,通过顿悟、心理情绪逐步变化而使“俗病”痊愈。
小结
上述几则心理因素与医疗的事例,是古代中医心理因素影响治病的一个侧面。中医心理疗法是一种运用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治疗情绪、精神障碍和某些躯体疾病的方法;另一方面,心理因素对医生治病也产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段逸山,主编.医古文.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5-36.
2戴自英,主编.实用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287.
构建员工和谐心理初探 篇7
一、发展和谐心理是创建和谐企业的重要途径
1. 员工和谐心理是和谐企业的精神支撑。
“心理”是由“叫做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所谓员工和谐心理应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指员工个人的和谐心理, 即内部心理成分 (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 的协调统一。有和谐心理的员工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 能够愉快地接纳自我, 坦诚地看待企业内外的世界, 欣赏美好的事物, 大度而平静地工作和接受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乐观豁达, 从容不迫。二是指员工集体的和谐心理, 即员工集体团结友爱、彼此包容、有团队精神, 能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具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员工是企业劳动关系的主体, 员工的心理和谐无疑是和谐企业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2. 员工和谐心理是企业稳定的客观需要。
新的发展形势中, 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 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 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油田发展创新也进入攻坚阶段, 深化改革, 谋求发展, 进一步显现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企业员工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 流动性大大加强, 内容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员工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 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对发展企业民主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员工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3. 员工和谐心理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有企业管理专家做过实验, 员工在和谐心理状况下的生产能力比在心理不和谐状况下的生产能力可以提高数倍。一个成功的企业, 其员工整体的心理肯定是和谐的, 反之就是不和谐的, 所谓“合和故能谐”。员工有和谐心理, 才能有成就感、有成长感, 有归属感, 才能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是经济组织, 经济组织的每个环节、每个过程, 其对员工的要求都有无限广阔的空间, 在这里, 员工和谐心理, 可以帮助员工成就许多事情。日本的松下电器、美国的迪斯尼、中国的海尔和蒙牛, 其企业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说, 根源于员工的和谐心理。
二、员工应发展怎样的和谐心理
1. 员工法制意识强心理才会和谐。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员工是遵守法律的主体, 有遵守国家法律的义务。法制意识, 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人类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央提出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中, 民主法治放在第一位。同样道理, 作为和谐社会的细胞——和谐企业的特征之一, 也应把民主法治放在第一位。因此企业要和谐, 就需要员工首先要有遵守法律的意识, 同时自觉主动地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国企改制中和谐心理尤为重要。不能置法律政策于不顾, 盲目攀比其他行业员工的收入, 对企业采取不理智的行为。其次体现在发生劳动争议后, 不能违反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和信访条例, 而要理性合法地表达和反映, 通过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以求得问题最终的妥善解决。
2. 员工分辨是非能力强心理才会和谐。
分辨是非是员工心理和谐的关键。有的职工往往只注意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缺乏明晰的判断能力, 人云亦云。按照相关的管理学理论, 职工在企业中受两个组织作用。一是受企业的各种正式组织, 如职代会、党、团、工会、管理科室等正式组织影响。与此同时, 因为岗位临近、脾气秉性合得来等因素自发形成的没有组织章程和制度的非正式组织也对职工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员工只有明辨是非, 才能正确对待人和事, 心理才会和谐。
3. 员工责任意识强心理才会和谐。
员工要自觉树立促进企业发展的责任意识, 积极主动地工作。工作不应是无奈的事情, 而应是快乐的事情。然而, 员工作为群体参加的是集体劳动, 很容易发生社会惰化现象。即一个职工在群体工作中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加努力。我国传统寓言故事中三个和尚没水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表明群体工作时如果责任意识不强, 就会懒惰, 懈怠, 产生不和谐心理。这就需要职工不能妄自菲薄, 不能认为学历低、技术水平低, 就没有什么出息, 而是要自信、自强、自爱、自立, 尤其是对企业发展有一种责任意识, 这才是和谐心理的标志。
4. 员工沟通、协商意识强心理才会和谐。
人们在生产中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 便不能进行生产。交往是协同活动所需要引起的发展人际接触的多个结构过程。交往沟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是社会和谐的手段和途径。职工的交往和沟通, 主要有职工之间的交往、职工与经营者的交往、职工与社会的交往三种形式。在协商和沟通时, 不能只顾自己利益, 无视企业利益。应既为自己考虑, 也为企业考虑。通过沟通,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要有协商和沟通的耐心, 不能一遭拒绝就偃旗息鼓, 这都是和谐心理所应当具备的素质。
三、培养工会干部的阳光心态, 在构建员工和谐心理方面多做文章
所谓阳光心态就是指:平常、积极、知足、感恩、达观的一种心智模式, 能够让我们带着好心情去创造成功、体验过程。工会工作者是员工心声和组织决策的直接枢纽, 承担着上情下达、民意传递的任务, 综上两点的初步研究, 我们更应该看到工作干部在企业发展中的使命和责任, 在把自己融入到和谐队伍建设的同时, 更应该发挥自己的组织优势, 强化学习, 增强意识, 用积极向上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载体, 不断推进员工和谐心理的形成。工会干部要心系员工、情系员工, 深入车间、班组、员工家庭, 了解员工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虑, 及时反映他们的意愿, 把企业的关爱, 工会组织的温暖, 尽最大努力送到员工心坎上;工会是做群众工作的, 来不得半点虚假浮夸, 对下要讲实情, 对上更要讲实话, 要真实客观、实事求是地正视工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负面影响;维护员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能, 工会干部要立场坚定, 无所畏惧站出来为员工说话办事, 不要怕丢“乌纱帽”和“穿小鞋”, 靠法律武器, 靠真理力量, 赢得依法维权的胜利;工会干部要直面当前工作的种种困难, 树立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理念, 抓紧学习, 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和老套的活动方式, 结合企业中心工作和职工群众的需求, 不断创新做好工会工作;工会干部工作要雷厉风行。敬业爱岗, 脚踏实地, 勤政廉洁, 高效办事, 更重要的是办一件事要像一件事, 做到不拖拉、不敷衍, 将员工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自己绩效的“试金石”。
作为一名工会干部, 更应该时刻关注员工、重视员工、服务员工、培养员工, 应当致力于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不断学习、实践的舞台, 使每一名员工在企业的每一天工作的经历, 成为他能力不断提升, 实现个人价值的历程。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和服务载体, 使员工享受到企业发展取得的成果和带来的福祉;通过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为员工实现价值最大化搭建平台, 使员工在政治上有认同感、在情感上有归属感、在休闲上有愉悦感。从而在员工中形成一种发自内心的使命感, 员工才能把企业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才能把自己的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紧密相连;才能实现员工个人发展、企业效益增加、社会明显进步。
摘要:构建和谐心理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组织组成部分。文章从发展和谐心理角度, 探讨如何发展员工和谐心理与工会干部如何发挥自身作用, 构建员工和谐心理的建设等问题。同时, 围绕和谐心理的作用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思路。
墨文化审美心理初探 篇8
商周以前的墨, 用天然石炭制成, 研成粉末, 掺水融成墨汁使用。秦汉时出现的松烟墨是用松木烧出烟灰, 再拌以漆、胶调和制成, 质量远胜过石墨。这时期的墨做成叫“墨丸”的小圆块, 用研石压着来研磨。东汉时墨的形式改进成墨锭, 可以直接用手拿着研磨。当时形成了全国制墨中心———渝麋 (今陕西省千阳县) 。三国时, 韦诞所制“仲将墨”或“韦诞墨”被史书记载。唐代制墨大师河北易州人奚超, 因避战乱迁居歙州, 与其子奚廷圭以黄山松烟为原料, 改进调胶、捣松等工艺, 所制之墨“丰肌腻理, 光泽如漆”, 声名大作, 得到南唐李后主赏识, 赐姓李, 并封为墨务官, 李廷圭墨由此扬名。宋代, 徽州成为制墨中心, 徽墨誉满天下。清代, 徽墨的制作出现了曹素功、汪近圣、江节庵、胡开文“四大墨王”, 制墨业一度达到鼎盛。
墨的性能直接影响着艺术作品的质量, 历来画家们都很注重对墨的选择。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说:“墨以胶发彩……古用新制之墨, 胶重而滞笔。倘能存五六十年或百年后, 胶性渐脱, 光彩辉发, 兼无滞笔之病。”优质的墨, 在画面上表现出淡墨具有丰富的层次和润泽的质感、焦墨显得厚重而不呆滞。作为一种消耗品, 流传下来的古墨多属十分珍贵的收藏品。当今对于墨的鉴别已成为一门学问, 通过对墨的历史背景、墨模的精度、填金的赤足度、已磨面的光洁度、残断面的虫蚀感等方面来进行墨质的鉴定。
史载:宋代苏东坡从文与可学画竹, 一天他用朱砂画了一幅朱竹。同伴们取笑他说:“世上哪有红色的竹子?”苏东坡道:“世上是没有朱色的竹子, 但是请问诸位, 世上可有墨色的竹子?”当时的人们看到用墨画的竹认为理所当然, 而用红色朱砂画的竹就会产生异议。同样, 自然的山川在春夏秋季是绿色或黄绿色, 冬天万物凋零, 山川大地并不是传统水墨山水画中的黑白色, 但即使是不识字的中国人看了这样的画也会从心底里接受。这类例子很多, 如墨牡丹、墨菊、墨兰以及纯用墨色表现的鸟兽、昆虫等, 这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
这种以墨为主, 彰显墨的属性的中国传统绘画, 以笔迹的运动和笔墨浓淡干湿的变化来表现宇宙间的阴阳之道和艺术家对自然与生命的体验, 它的产生和广泛接受是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先秦时代的道家学说中, 老子在描述“道”的特征时说:“执大象, 天下往……道之出口, 淡乎其无味。”认为“五色令人目盲;知其白, 守其黑, 为天下式”、“见素抱朴”。 (1) 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 提出“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这种尚无味、崇平淡的观念, 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墨色, 不同于众彩的缤纷喧嚣耀人眼目, 而具有宁静质朴的气质, 这正契合了道家的审美观。儒家学说中有“绘事后素”的典故, 《论语·八佾》记载弟子子夏问曰:“‘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孔子答曰:“绘事后素。”子夏恍然大悟:“礼后乎?”孔子欣然叹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宋代朱熹作注云:“绘事必以粉素为先。”意思是先有素底, 后布众色, 绚后于素。汉代郑玄注曰:“凡绘画, 先布众色, 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 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 亦需礼以成之。”, 意指无论多么斑斓的色彩、多么亮丽的美人, 只有注重仁德, 符合礼节仪式, 才是真美。由此可见, 合礼以达仁的和谐、纯净之美, 是孔子色彩观的前提。素, 成为中国绘画的无上追求。 (2)
春秋时的《考工记》中有“东方谓之青, 南方谓之赤, 西方谓之白, 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 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 赤与黑相次也, 玄与黄相次也……土以黄, 其象方。天时变”, 五色与地理方位中五方概念相联系,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哲学色彩观。郑玄注曰:“天时变, 谓画天随四时色者, 天逐四时而化育, 四时有四色, 今画天之时, 天无形体, 当画四时之色以象天也。”对什么是玄色做出了形象的解释。墨色在中国并不仅仅被认为是黑色, 同时也被认为是玄色, 玄即是变化之意。墨色能够有干湿浓淡深浅变化以及各种丰富的特殊效果, 因此被认为是玄色。汉代的“阴阳五行”说, 通过解释天地万物生变的道理“一阴一阳之谓道”, 说明阴阳交替是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 而墨色本身具有黑与白二色, 由此二色可以衍生出无数丰富的层次和变化, 这种属性, 也就使它能够像阴阳的功能一样创造万象。儒道两家的色彩观为中国传统绘画对墨的接受和重视奠定了思想基础。
唐代受禅宗佛教的影响, 王维与他的同代人张璪、郑虔等人共同开创了水墨画派, 王维的《山水诀》中有“夫画道之中, 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 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 写百千里之景……东西南北, 宛而目前;春夏秋冬, 生于笔底”。据历来记述, 王维擅长画平远的景色, 对山谷与云水的表现重在用水墨的渲染, 完全改变了当时着色画派的刻画勾斫之迹。五代荆浩在《笔记法》中提到“夫随类赋彩, 自古有能, 如水墨晕章, 兴我唐代, 故张璪员外, 树石气韵, 俱胜笔墨, 积微真思, 卓然不贵五彩, 旷古绝代……王右丞笔墨婉丽, 气韵高清, 巧写象成, 亦动真思”, 说明了水墨画专用水墨、不用色彩的形式特点。此后的梁楷、牧溪等人继之, 在他们的作品中所画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 但画面墨色氤氲, 变化神奇, 又深蕴禅机。水墨画本身所具有的泼墨淋漓, 不拘法度, 笔法简洁, 朴质洒脱, 长于摄取物象整体神韵气势的特性, 便于文人画家们表现于平淡的生活中体悟修道的微妙禅机, 成为文人画家们体现道的内涵的文化参照。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中有:“夫阴阳陶蒸, 万象错布, 玄化亡言, 神工独运。草木敷荣, 不待丹碌之彩;云雪飘扬, 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 风不待五色而。是故运墨而五色俱, 谓之得意, 意在五色, 则物象乖矣。”是对水墨最好的概括解释。五代荆浩在谢赫的六法论的基础上提出“画有六要:气, 韵, 思, 景, 笔, 墨”, 肯定了墨的崇高地位, 把墨的重要性置于色彩之上, 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绘画越来越强调墨的作用。唐代以前, 墨色只被作为色彩的一种, 主要用来勾画物象的轮廓。此后所提出的墨分五色, 认识到墨色可以衍化出千变万化的层次和墨韵, 具有丰富的效果和内涵, 其中所蕴含和表达的难以言传的高妙的韵味, 是色彩所难以企及的。
自北宋开始, 文人画思潮渐渐占据了中国绘画的主导地位, 水墨写意画风逐渐取代了色彩的表现而成为绘画最基本的语言。经过文人画思潮洗礼后, 中国的文人画家不由自主地从内心深处取一种对水墨写意认同的态度, 从而轻视色彩, 将色彩的运用视作可有可无的辅助手段, 并因此导致了与唐代以前的绘画比较起来在色彩的使用技巧上的极大倒退。 (3) 如以苏轼、米芾为代表的文人画家都追求在创作过程中能够达到主观情感与客观对象互相融合, 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以绘画作为体道的一种方式, 达到物我两忘, 畅神达性, 从而超越现实中的物质和功利的羁绊, 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超越, 成为文人绘画最高的审美理想。而水墨画长于抒情达意的特性恰恰符合了文人画的表现需要。至明代董其昌提出画分南北宗之说, 鄙弃刻画工致的北宗山水, 推崇意境恬淡的南宗绘画, 主张“以经济的笔墨获取丰富的艺术效果, 以削减迹象来增加意境” (4) , 水墨画最终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 重笔墨, 轻色彩, 也成为中国绘画有别于西方绘画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南齐谢赫的六法中的“骨法用笔”, 到元代赵孟提出“书画同源”, 文人画家们强调绘画与书法的紧密关系, 用笔必须与用墨结合起来。史载, 唐代吴道子曾向书法家张旭学习书法, 所画的作品多是只勾线不上色的白画, 他画中的线条被世人誉为“吴带当风”, 这些线条如同张旭的狂草一样, 蕴含着书法的韵律与墨色之美。中国绘画和书法所用的工具材料相同以及中国书法美学的成熟, 从观念和实践中制约着中国传统绘画始终未脱离“写”的特征。中国传统绘画不去追摹自然界表象的写实和客观的色彩变化, 而是侧重于表现主体对物象的审美感受, 通过“外师造化”而“得之于玄悟”, 笔墨借助物象的特征, 成为艺术情感的象征性写照。以笔取形, 造型的点、线结合了书法较强的抽象性和概括力与浓、淡、干、湿、焦的墨色变化, 笔中有墨, 墨中有笔, 灵活生动、随机应变的笔墨技法, 化为胸中意象, 成为文人画家体验与道相合的妙境, 进而成为“畅神”、“达意”最便捷的表现手段。
古人称绘画的方法为“落墨”, 水墨画的表现技法有很多, 同一幅画中, 有勾线的也有不勾线的地方, 有工细有粗放, 有用浓墨有用淡墨, 有着色有不着色, 随需要而变化, 没有固定的规律。历代文人画家在笔墨实践中, 深入了解墨的性能, 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画诀》中说:“运墨有时而用淡墨, 有时而用浓墨, 有时而用焦墨, 有时而用宿墨, 有时而用退墨, 有时而用厨中埃墨, 有时而取青黛杂墨水而用之。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 即墨色滋润而不枯燥。用浓墨焦墨欲特然取其限界, 非浓与焦则松棱石角不瞭然故尔。”对于如何把握墨色层次的浓淡变化及其在画面中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行了分析。元代画家倪瓒曾说:“以淡墨润浓墨, 则晦而钝;以浓墨破淡墨, 则鲜而灵也。”把墨色变化分为焦干湿浓淡, 还有墨分十色、墨分五色之论。元以后的画家还善于运用不同墨色的冷暖色调营造画面的气息。墨存在着颜色的倾向性, 松烟墨偏黄、呈暖色, 油烟墨偏蓝绿色、呈冷色。元代的王蒙、清代的石涛都很注重墨色的色调变化对画面的影响。文人画家们将墨色的运用和用笔的丰富手段结合起来, 出现了破墨、泼墨、积墨等方法, 墨色浓淡的调和方法, 用笔的勾勒点染皴擦, 笔速的疾徐等变化都直接影响到画面的墨色层次和韵味。
近代国画大家黄宾虹提出“七墨”之说, 即用墨有浓、淡、破、积、泼、宿、焦之分。他的用墨继米芾和董源的运墨之法又有所发扬, 把自然的丘壑抽象为丰富的笔墨, 画面中的积墨可达三五次到数十次。 (5) 作品于墨色中见笔法, 笔法中有墨气, 笔墨俱妙, 呈现出一种真正混沦的气象。特别是其晚年的作品, 达到了“浑厚华滋”的境界。
综观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对墨在书画艺术中的实践可知, 这是一个对墨的审美文化意蕴进行探寻与挖掘的过程, 是一个在墨的物质性以外, 增加其文化性、精神性、思想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独有的、牢固的墨的审美心理结构 (即对墨的审美注意、审美感知、审美认识、审美体验、审美情感的表达等的过程) , 从而接受了墨的一切品质:物质性、艺术性、精神性、文化性。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审美文化———墨文化。因此, 中国的墨, 以及由墨而创造出来的书画艺术,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审美心理, 有着广阔无限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 太原:书海出版社, 2001年版。
[2]王文娟:《论儒家色彩观》, 《造型艺术研究》, 2005 (1) 。
[3]陈滞冬:《中国画的哲学色彩论与五原色体系》, 《造型艺术研究》, 1998 (3) 。
[4]钱钟书:《七缀集——中国诗与中国画》。
审计师心理成本初探 篇9
一、审计师心理成本分析
心理学家伊扎德的“分化理论”以整个人格结构为基础研究情绪的性质和功能, 认为在激活情绪的过程中个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 其中个体内部认知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本文以审计环境为逻辑起点, 探讨审计师在审计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心理成本。审计环境是审计师心理成本的存在前提, 可以说审计环境决定心理成本。然而, 在环境影响下审计师个体心理的不断变化从而形成整个审计师群体价值观念, 审计师群体价值观念的形成又反作用于审计环境。审计环境与审计师心理成本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经长期的演变后会体现出一种对应的关系, 如图1所示。
(一) 社会文化成本
社会文化成本, 指审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保持独立性, 维护社会人际关系所需成本。从审计的文化环境来看, 不同的制度造就了不同的人格结构。在我国千年儒家思想熏陶下, 形成了国人特有的性格结构———“讲人情, 讲面子”。这种社会文化对审计师维护独立性是一种伤害, 在自身讲求面子和受到有关单位或个人不恰当的干预下, 审计师出具恰当审计意见的难度加大。审计师为了出具恰当的审计意见不得不抵御各种文化压力。这种压力就构成了审计师心理成本中的社会文化成本。社会心理学把这一现象描述为“角色冲突”。“社会角色”是指客体所属的群体构成的其最直接的社会生活环境, 每个人都同时属于许多群体。审计师更属于众多群体, 在家庭中, 是儿女, 是父亲;在社会中, 是下属, 是同事;在工作中, 是经济警察, 是接受社会公众托付的审计人员。众多角色形成审计师的角色冲突, 要遵守审计师的职业道德, 就难免造成对其他角色的扮演不当, 构成了审计师在文化环境中的压力, 从而形成审计师的社会文化成本。
(二) 社会比较成本
社会比较成本, 指在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中, 审计师承受着来自物质、地位等多方面与同行业以及其他行业人士的攀比而产生的欲望和带来的心理压力。从审计的经济需求环境来看, 我国自1981年成立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以来, 经济发展迅速,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出现了更多的奢侈消费, 审计师也经历着来自经济发展的考验。物质生活的提高, 使得人们有着更多对物质的追求, 社会群体中不同个体不同的生活水平, 造就了攀比心理的存在。物质的追求欲望在审计师行业中也不乏存在。在这种驱动下, 不合法收入和不恰当的攀比压力影响审计师出具恰当的审计意见, 同时在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下, 进而生成审计师心理的社会比较成本。
(三) 社会职业成本
社会职业成本, 指由于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残酷竞争, 客户不断压低收费, 增大的审计风险而给审计师带来的心理压力, 以及科技不断发展要求审计师职业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而带来的职业压力。从审计社会环境来看, 由于我国加入WTO,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纷纷加入我国市场,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实施, 降低了会计师事务所成立的标准, 使得我国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日益残酷。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与国外比相对落后, 很多大型的业务没有能力完成, 只能由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接手, 更加剧了国内事务所对中低端客户的竞争。为了争抢客户, 会计师事务所不断降低审计收费, 减少审计成本, 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 增加了审计风险, 从而给审计师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这些因素都形成了社会职业成本。随着审计科技环境的日新月异, 信息化逐步运用到了会计审计工作中, 为了完成审计目标, 审计人员不但应具有相关会计、审计知识, 同时应具有高水平的信息处理能力, 这无疑扩大了审计师的知识外延, 但与此同时也给审计师带来紧迫感。这种紧迫感就是审计师对于社会环境与科技环境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情感和人格付出, 形成了审计师行业固有的社会职业成本。
(四) 社会认可成本
社会认可成本, 指现代审计的固有特性和审计师自身能力的限制与公众期望之间的期望差导致的审计师担心被社会公众不认可和被法律谴责、起诉而形成的心理压力及自身情感和人格的付出。法律环境中, 由于不同利益群体博弈产生的期望差, 审计师面临众多诉讼风险。社会对审计师要求过高, 而审计师自身能力有限, 这一差距加大了审计人员的被诉风险。目前, “深口袋”理论的盛行更是这种压力的最好表述。作为审计人员, 在社会中是拥有一定“身份”的社会人士, 被诉风险带来的可能是金钱、名誉、地位等多方面的损失。政治环境中, 出于维护正常市场秩序和行业监管的需要, 审计师一旦审计失败, 还有可能面临行业处罚的风险。因此, 在法律环境与政治环境的共同作用下, 这种压力和情感付出形成审计师的社会认可成本。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 人有5种基本需求, 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尊重需求中马斯洛提出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牢固的地位, 希望得到别人的高度评价。审计师面对审计失败而带来的诉讼处罚, 可能随时失去需求的满足, 这也是审计师的一种心理成本。
二、审计师心理成本缓解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审计师心理成本的存在是客观的, 但只要细致分析审计师心理成本的构成, 是能够据此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从而缓解审计师心理成本的形成。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缓解审计师心理成本:
(一) 加强文化建设
无论是社会文化成本, 还是社会比较成本, 追其根本, 就是审计师在主观认识上的偏差, 坚持了错误的价值观、世界观, 追求个人利益, 忽视社会集体利益。要解决该问题, 可以通过完善事务所内部正反激励制度, 树立正确价值观氛围, 加强事务所内部文化建设来实施。与此同时, 构建形成整个社会正确的价值观和塑造社会公众尊重审计师工作的良好氛围, 从根本上降低“讲人情, 讲面子”的不良现象。苗沂 (2007) 提出, 人性化改造公司软环境及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和管理体制能够提高员工心理能力。笔者认为这种措施在事务所同样适用, 良好的文化建设在形成社会团体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后, 审计师的社会比较成本可以大大的降低, 并能反作用于社会的文化环境, 更好地构建出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 拓宽业务范围
社会职业成本中常出现“社会陷阱”现象。所谓社会陷阱是指任何一种鼓励那些最终不利于社会的个人行为的情境。在个体水平上, 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陷阱, 人们被眼前利益所诱惑, 随后就落入了受损失或痛苦的困境。社会心理学中提出, 解决社会陷阱的办法有很多, 其中一条便是选取团体较高价值利益的目标系列, 并在具体操作上开拓业务领域。笔者认为审计师业务范围不应仅仅局限于审计业务、审阅业务, 应积极拓展其他鉴证业务以及相关服务, 减少社会职业成本中形成的行业社会陷阱。如蔡春 (2006) 提出在受托责任关系的推动下, 以一定的约束条件为前提, 积极拓宽审计功能的维度, 从传统审计、鉴证、认证三个层次, 从深度与广度两个方面进行审计功能的拓展。
(三) 转变监管理念
对于降低社会认可成本, 单靠审计师个人是无法解决的, 需要监管部门从审计监管环境上加以改善。监管部门中处于越来越重要地位的法院和仲裁委员会应更多地与审计师沟通, 避免因专业术语的理解有误, 而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审计师。吴溪 (2007) 发现从2003年起的监管实践中, 监管者更倾向于追究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虚假陈述责任, 而对处于谈判弱势地位的审计师采取了更加合理和宽松的责任认定取向。这种监管工作理念的转变, 有助于缓解审计责任的压力。因此, 降低社会认可成本, 可以延续采用明确管理层责任的措施, 合理满足审计师的社会尊重的需求。
审计师心理成本的缓解需要对审计师心理成本的构成进行细致分析, 并基于该分析采用心理学的观察视角对缓解心理成本提出对应的措施。笔者将其中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 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1]Dennis Coon著, 郑钢译:《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版。
[2]苗沂:《浅析公司心理成本》, 《现代商业》2007年第2期。
[3]蔡春、陈孝:《现代审计功能拓展研究的概念框架》, 《审计研究》2006年第4期。
会计心理学教育初探 篇10
一、会计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所要探索的领域,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会计心理学也有它所研究的对象、任务、基本原则、方法等等。笔者主要就会计心理学的内涵、基础加以简要介绍。
(一) 会计心理学的内涵
会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关于会计人员由于财会及其他活动引起的心理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表现为会计人对会计生活中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绪、兴趣、愿望等。人的心理现象通常可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情绪过程就是人对待其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当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遇到不利条件时不屈服, 设法战胜困难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即那些表现在个体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特征。会计人员心理现象的两个部分, 即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着的。要了解会计人员的心理, 必须对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分别进行研究, 把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这两个部分结合起来考察。
(二) 会计心理的基础
人的心理和行为必须具备两个基础:生物基础和环境基础。会计心理作为会计人的一种精神现象和心理活动, 是社会客观会计环境与会计人主观意识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 会计心理具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基础。
会计心理的客观基础是指外在于会计人的、促成其会计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和条件, 即一个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全部。会计心理就是会计人在社会生产与生活过程中, 在对这些客观因素和条件的长期和全面感应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心理积淀。
会计心理的主观基础就是会计人自身的条件, 主要包括会计人的生物特性结构 (气质、年龄等) 、会计人的心态定势或心理背景、会计人的社会经验结构 (知识、技能等) 、会计人的个性倾向结构 (欲望、意愿等) ,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会计人已经形成的心态定势或心理背景, 即会计人进入会计生活时已经于日常生活中通过条件反射、模仿和操作学习等方式形成的, 常表现为一种较为稳定的认同倾向、认知倾向、情感倾向的心态或心理模式。
二、会计心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会计核算目标是:“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 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而会计信息的高质量是实现以上目标的关键。为寻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我国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先后制定并发布了数十项相关的法规与制度, 如《企业会计准则》《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与之相适应, 财政部又于2000年12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
所以笔者认为,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从根本上说是解决人的问题, 从会计人员心理活动的角度考虑, 即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人员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是原始凭证失真。即有意识地篡改、伪造、窃取、不如实填写原始凭证, 甚至于制造、购买假发票等。由于原始凭证是不真实的, 即使按正常操作程序进行会计核算, 其会计信息一定也是虚假的。二是在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造假。这是会计造假的主要表现。
(二) 会计心理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处理和呈报者, 一个心理健康的会计人员会严格遵守会计规章制度, 而有心理障碍的会计人员则明知故犯, 玩忽职守。我们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违章违规行为, 应当将造假人的行为与其心理活动结合起来。会计行为偏颇的常见心理如下表所示。
除此之外, 还有诸如从众心理、惰性心理、攀比心理、无关心理、侥幸心理、消退心理、后怕心理、抗争心理、吃亏心理、自我表现心理、打击报复心理、情感至上心理等等, 在此不一一赘述。这些心理特征使得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偏离了轨道, 出现违规、违法行为。
三、会计心理学教育构想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 会计心理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心理素质的优劣导致了工作成效的殊异。要使会计行为趋于规范,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必须加强会计心理学教育。下面, 笔者从会计心理学教育指导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作相关对策探讨。
(一) 会计心理学教育目标及指导思想
人的思想指导人的行为, 任何事情都要从思想上认识其重要性, 才能够体现在行为之中。进行会计心理学教育, 首先要提高对会计心理学的思想认识, 树立健康会计心理理念, 才能够进一步实施教学计划, 以达到优化整体会计队伍的目标。
1. 注重培养健康的会计心理。
通过对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心理学教育, 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在会计工作中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以适应会计社会环境, 增强对会计心理学理念的认同和心理承受能力, 逐步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 具有健康的会计心理, 进一步调适人际关系, 从而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2.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 我们倡导素质教育, 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实现会计人员知识结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其中, 培养和树立健康的会计心理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二) 会计心理学教育实施初探
在明确会计心理学教育的目标和指导思想的基础上, 更为重要的是具体的教学将如何进行。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是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 会计心理学作为会计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 应与会计专业教育相结合才能够起到应有的效果。
1. 创造良好的会计心理学育人环境。
在会计心理学教育体系中, 要注意到环境对会计行为主体的影响是巨大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努力创造良好的会计心理学育人环境,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并结合会计学科特点进行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 从学生进校起, 就开始为他们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理论, 学会适当的心理调适方法, 从而贯彻落实职业道德教育, 使综合素质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尤其对即将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 要加强对他们的会计心理学教育, 以诚信的姿态步入社会。总之, 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 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会计心理学育人环境。
2. 开设会计心理学教育的相关课程。
在高校会计专业教育中, 开展会计心理学教育, 笔者认为应该开设一系列的辅助课程。如“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会计心理学”、“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规”等等。通过会计心理学教育, 可以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理论, 并学会科学调适心理的方法, 掌握会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并与会计专业其他课程相结合, 联系实际运用到实践中, 使学生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行业理念。
高三学生心理压力现状初探 篇11
鱼是这样,人亦如此。适度的压力往往可以给人以适度的紧张感、忧患意识,使我们精神高度集中,思想活跃敏捷,行动高效有力。那么,对于即将走入“战场”的高三学生而言,“高考”在他们面前放了几条鲶鱼呢?
一、心理压力现状调研
为切实掌握高三学生学习压力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在离2013年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笔者面向116位学生发放了一份“学习压力自我测评调查问卷”,并对其中的32位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能够积极应对,在饮食方面、学习状态、情绪掌控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调节控制能力,能巧妙化解高考带来的心理压力。
同时,有19%的学生学习压力程度明显过高,而且多集中于学习成绩中等以上的部分学生身上。他们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以下现状:食欲不振,肠胃功能紊乱;睡眠质量差,甚至个别同学出现失眠现象;经常感觉身心疲惫,神经绷得很紧;情绪焦虑,缺乏自信;人际关系敏感紧张,甚至出现矛盾冲突现象等等。看来,在这些学生的周围游的“鲶鱼”已不是一条,而是一群。高考给他们带来了过多的压力,他们已经进入到了“心理高原期”。
二、压力失衡根源探究
1.过高的自我期望
有些学生本身知识基础不是很深厚,并且学习方法科学性不足,能力有限,竭尽全力方才取得较好成绩。但由于周围同学的优秀,可攀比的、可竞争的对象太多,同时对自我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缺乏全面认识,认为自己应该比现状更突出、更出色,这样往往会产生许多消极的想法与心理暗示,势必会加剧紧张的心态。学习目标太高,就会因为难以达到而增加焦虑感。学习目标不能达成的次数越多,焦虑程度就会越重,渐渐就会感到力不从心,迷失自我,自信心缺失,学习做事都没有底气。长期缺乏成就感,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形成自卑心理。
2.过度的家庭压力
迫于当下社会竞争激烈的现状,有的家长给孩子强行制定过高,甚至遥不可及的高考目标,且经常以言语相逼,抑或苦口相劝;有的家长给孩子以过度的关心,或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或为了照顾孩子辞职在家,或租房陪读,做孩子的专职“保姆”。心理学专家、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严红认为:“现在的独生子女都很清楚,父母会无条件为自己提供最好的条件,但倘若自己学习成绩欠佳,反而会产生心理落差,形成隐形的压力源。”家长一味的约束或者过分的担忧,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3.频繁的考试排名
现在大部分高中每学期都有名目众多的各类考试,频繁的考试意味着频繁的成绩排名,意味着频繁的实力竞争,也意味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虽然通过排名,确实可以让学生找准位置,了解彼此间差距,激发学习积极性,找到奋斗目标。但同时,成绩排名也会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
4.紧张的人际关系
高三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自觉性、批判性等品质已比较成熟,他们大多非常在意教师、同学的关注和评价,但同时又有自己主见,会挑战教师的“权威”,在与同学交流时会坚持己见,甚至有点偏执顽固。而且,由于高三学生所处学习时段的特殊性,学习时间非常紧张,也导致了他们平时沟通的匮乏,所以误解、矛盾、摩擦等问题较以前有所增多。另外,学习成绩差异造成的相互竞争、嫉妒心理,往往也会让学生的人际关系比较紧张。
三、压力调控策略举隅
其实,学习压力与学习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的曲线关系。压力程度适度,则能很好地促进学习效率提升;压力程度越低或越高,学习效率都会越低。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而言,能尽早、及时找到有效、科学的压力调控策略非常重要,而且必要。方法有很多种,但只有“对症下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心理学课程教学初探 篇12
关键词:心理学,教学改革,举措
中专生活作为很多学生学习生涯的最后阶段, 学生在毕业之后即将走向社会, 在进行必要的知识与能力贮备提升的同时, 也需要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做出一定的提升。而心理学作为实用性很强的公共课程, 不仅能够使学生收获基本的心理学知识, 还能够培养学生利用心理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
但是从实际来看, 在心理学课程教学中, 部分教师缺乏主动变通的意识, 常规讲授法的教学模式使原本就相对抽象的知识更显得枯燥与乏味, 这对于学生参与学习是不利的, 有可能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地降低, 因此在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应该做出一定的改革, 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一、敢于突破, 不断更新知识和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中专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支撑点, 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中专教师的职责不仅仅要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 教学工作也是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 像英语、心理学、计算机等公共课程, 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有着密切的联系。
据此, 心理课程教师不仅要意识到心理课程对于学生学习、全面成长的重要意义, 还要立足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现实, 结合所面对的社会发展现状、职业中专学校学生的现状及现实需求来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这就意味着作为教师来说不能拘泥于手中已有的资料, 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来不断地扩充和更新知识, 洞悉时代发展的趋势, 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既全面、具体, 又新鲜、实用。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来看, 他们更愿意接触那些他们了解一些但是又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 据此教师可以把教学中那些相对抽象的理论性的知识和现实生活中一些学生感兴趣或者迷茫的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 这样不仅既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心理课程的实用性, 也能够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所以, 现在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低头搞科研, 更要抬头知世界, 要敢与突破, 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育的理念, 把学科教学做得更好。
二、目标明确, 方法适当且针对性强
从当前中专学校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来看, 他们对于公共课程从内心来说往往是存在着一定的偏见的, 他们中的很多学生认为学好专业课且专业课过硬就可以了, 而公共课程只要能够过关即可, 所以在学习态度上是不够重视的, 学习时间投入也相对较少, 应付心理较为普遍。
针对这样的现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哪些内容该讲到哪种程度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一些相对简单或者不太重要的知识要做到必要的整合, 尽量不要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主次地通篇给学生过一遍就结束了, 这样慢慢地就会使学生学习热情下降, 甚至出现逃课的学生。在教学的方法的应用上切不可教师总是一讲到底, 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出现枯燥感, 要善于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适当地引用一些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例子;针对学生疑惑的问题可以组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环节, 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这样既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也能够使教师教学针对性提高。
三、关注学生实际, 明确评价标准
现在的中专生, 在经历了高考的残酷竞争后, 进入了管理相对宽松的中专校园, 学习依靠他们的主动学习。但是, 很多学生习惯了外界的管理, 当需要自我约束时往往不能够约束住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他们也希望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能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以便为自己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现实, 首先在课堂纪律要求方面要严格, 同时告知学生学好心理学对其成长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学生学习针对性更强, 要让学生知晓哪些知识需要理解, 哪些需要记忆而哪些需要应用, 这样学生学习起来目的就明确了。在对于学生评价方面, 既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 更要关注学生在日常课堂上的表现, 综合、全面地来评价学生。
四、教学手段要先进, 教学环境要适宜
从时代发展和学生特点看, 在“读图”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 已习惯于在有声有色中接受信息, 人类已经进入“图像统治文字”的时代是不争的事实。心理学具有抽象性强、实用性强及操作性强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达到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所以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形象性、直观性、大容量的特点使得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逼真的图像、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 为教师提供了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 形成新的教学环境, 使“激趣”不再成为难题。
随着现代信息互联网的建设与发展, 我们可以借助远程教育资源, 将最新的心理学科理论, 学术研究成果及先进的教学方法迅速引进, 可以较好地弥补心理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心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单凭语言讲解、现象描述, 显得感性材料不足, 欠缺说服力, 使学生感到知识抽象和深奥。心理学中很多概念和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和社会调查基础之上的, 适当增加此类环节的训练, 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 产生真切的感受, 触动学生心灵深处敏感神经的内容, 才能真正让他们记住, 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所以, 教师平时多注意找找生活中的心理学, 让学生参与其中, 体验感受。
社会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特别是社会竞争越来越大, 需要学生既要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 也要拥有健康的心理, 因此心理学越来越被重视。心理学教师要结合学生需求, 不断地改革教学满足学生需求,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伍新春, 姚梅林, 刘儒德.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5) .
[2]张建平, 马希荣.案例教学及其在《心理咨询》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7 (3) .
[3]牛俊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科技, 2005 (6) .
【心理初探】推荐阅读:
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师胜任特征初探论文08-26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10-21
实践初探07-15
教学初探07-19
应用初探05-20
效果初探05-23
工作初探05-31
成本初探06-03
审计初探06-25
思路初探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