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初探(精选6篇)
文心雕龙初探 篇1
文心雕龙初探
一,》文心雕龙对作家的要求
<一>,作家应是博学多识的文人
在》知音》篇中他明确指出博见。他在该篇中批评一些人说他们各抱一隅之解,欲凝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板不见西墙也。是说他们目 光短浅,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正确。他在》神思》篇中说博而能一。这就不仅仅是知识掌 握多。还要成为一个知识体系。你的大脑不应该是一个材料箱。还要知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知音》。这是一种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种思想已经在当时很先进了。
<二>,具备良好的思维习慣
在》神思》篇中说视通万里。吟 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 之前卷疏风云之气。是说要多看要眼到口到心到。又说思理为妙,思与物游,神 居胸臆,而志气流其关键 。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是说应该追求磊千世界的客观真理。又在》神思》篇中说不必劳情也直接指出追求真理时要脱离情感。不能有情的参与又说贵在虚静这种静思的思想当是受了佛道的影响的结果。又说应有相如含笔而腐毫,杨雄缀翰而惊 梦,桓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绝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研都以一纪的思考精神。
<三>积极入仕
他在》神思》篇中说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在》程器篇中说安有文士学文而不达于政事乎。可以看出他的入仕的积极了。这正是儒家学说而优则仕的明写照。在政事中应如日月之明,如星辰之行,要有太阳一样的光辉温暖,有月亮的光华,在极黑暗的社会中有群星灿烂的星星之光》宗经》。在》奏启》篇中说强志足以成务。鼓励应有坚定的信念。
但是如愿的事很少。在》时序》篇中说时运代变。对于多变的时运他在程器篇中说侍时而动发挥事业,要善于等待时机。要善于创造时机,还要善于把握时机。在熔裁篇中说刚柔以立本,变通以驱时。不是每一个文人都 能入仁,在》程器》篇中说穷则独善以垂文 , 达则奉时以骋绩。不能为官,就要在文学领域中有所作为。要作文使之传于后世。在》时序》篇中说君子处世建德树言,干一番事业。
二,》文心雕龙》对作品的要求。
1,刘勰对作品的思想作了整体的要求。
他认为作品思想必须是宗照古代贤人的思想的精华所在。在》序志》篇中评价当时的诗坛说去圣久远。是说现在的诗文的思想已经脱离古代圣人贤人的思想主旨很远了。他在》宗经》篇中引用舜的话说诗以言志,又说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就是说思想有心为志。在口为言,在手为文。认为在宗古的时候应知道变通。在》封禅书》中说使意古而不晦于深,文今而不隧于浅。就是说作文章宗古同时应懂得变通。以古为准绳,以今为变化。知道万变不离其宗。所以他在》原道》篇中说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2.他在》宗经》篇中对作品的具体要求。
A,对情感方面的要求。
情深而不诡。就是说文章的内在情感应真实深刻。
a.真情
他在》情采》篇中说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日形文,五色是也。二日声文五声是也。三日情文,五性是也。认为文章中的情是非常重要的。是立文的三要素之一。并说风雅之兴。志思蓄意,而吟咏情性是也。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在》章表》篇中说辞为心使.文章中的情应是最真实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是作者的第一直接的感触。
b.情趣
文章中应有情趣所在。他在》情采》篇中说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他用这种滑稽的事例来说明没有情趣,如同男子树兰一般。在》物色》篇中说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说出清风与明月就应同时出现,并在夜晚,这才是最美丽的景象。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的春天的树林才更显得富有生机。用最常见的事物告诉我们情趣就是情感的意趣所在。有情趣的文章才是能吸引人的作品。
情感也是变化的,他在》物色》篇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迹摇焉。又说情哗哗而更新。点明情感也是变化的。没有一尘不变的情感。变化的根基是情随物迁。所以作文章在物色篇中说设情位体。
B,风清而不杂
在》正纬》篇中说丝麻不杂,布帛乃成他用织布来说明,作文章应有统一的岸风格。在》风骨》篇中说诗宗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也。又说风格峻整。作文章 应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不能在同一文章中即有这种风格,又有那种风格。又说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作家的风格就是个人风骨所在有了风格文章才显得有感染力。
C事信而不诞。
事信就是要立足于客观现实之中b
a现实的真实。
他在》原道》篇中说文章应察人文,文章取材应是现实中的可信的材料。不能荒诞不经。要使人人相信你说的就是真的,无可置疑的。这样文章才能被人们接受,表达的思想才能被人们了解。文章反映现实中的千真万确的重大事件。包括各种各样的人们的行为,思想等状况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文风。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是自古以来的作文要求。
b,艺术的真实
他在》夸饰》篇中说夸饰恒存,就是说文章要有艺术表现手法。要饰而有节。作艺术加工应有适度的原则。人们常说的七分实,三分虚。这三分虚就是艺术表现了。他提出了有且要适度。这还是为了让人们相信你说的都是实情,使人们死心踏地的不怀疑你的内容。而使整个文章有文采。
D义直而不悔
在》史传》中篇中说良史贵在直笔。就是说文章的思想应明白正确,不能是歪理邪说。这与他所认为的文章的`教化功能是相对应的。要让文章正直的做到使人民成化。那么你的文义就不能是错误的。要以正确的思想导入到人们的头脑中去。
E,体约而不芜
他在》附会》篇中说凡大体文章 ,类多枝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是以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 ,群辞虽多而无棼丝之乱。扶阳而出条,顺阴而藏迹。首尾周密,表里一体。这主要说明了作文章应有详略,轻重,主次之分。他用树来比喻作文说文章中的详与重与主如同树木向阳的枝叶一样茂盛。略与轻与次如同背阴的一面而被藏起来。文章的首,腹,尾的设定也应如此。首应开宗明义,点明主旨。要短小精悍。腹作为具体的内容应丰富多采,耐人寻味。尾应对文章作一定的升华。这是点睛之笔。当然也是短而精的。首腹尾同样重要,不能忽视。
F,文丽而不淫
在》丽辞》篇中说夫心生文辞,运载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句。认为作文时取法自然,自然而然的完成。而不是像熔裁篇中批评那样穷声极貌的描写。他在明诗篇中说楚艳汉侈。这种文字游戏是不足取的。他在》丽辞》篇中说若气无异类。文乏异采。碌碌丽辞山昏睡耳目已也。文中言语不能太繁,说的问题的大小决定文 句的多少。不能说了半天。洋洋数万言中说了一个芝麻大的问题,这样就不好了。
文心雕龙初探 篇2
关键词:《文心雕龙》,公文,阐释,分类
对文体的论述, 按照刘勰自己的划分, 分为“文”和“笔”两个部分, “以为无韵者笔也, 有韵者文也”, 这是当时流行的看法, 此为《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的第二部分, 称作“论文叙笔”。这一部分共20篇, 从《明诗》到《书记》, 前10篇“论文”, 后10篇“叙笔”。
一、关于《文心雕龙》公文文体的“四原则”
《文心雕龙》50篇, 20篇专论文体, 属于公文和一般应用文的有:章、表、奏、议、诏、策、檄、移、启、对、封禅、祝、盟、诔、碑、铭、哀吊等十余种, 以及《书记》一篇中所列举的谱、簿、录、符、契、券、牒、状等二十余种。对于这些文体的论述, 刘勰列了四条原则, 即:“原始以表末, 释名以章义, 选文以定篇, 敷理以举统”, 也就是要:⑴推求根源, 说明流变;⑵解释名称, 阐明涵义;⑶选取范文;⑷陈述写作规律和要领。从公文的角度来看, 我们又可以归类为公文文体的分类、流变和写作规律三个方面。
二、《文心雕龙》对古代公文有较为明确而细致的分类
第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公文按行文关系作了比较科学的分类。
按照今天公文种类的划分, 我们按行文关系可以将公文分为下行文、上行文和平行文, 这在《文心雕龙》中已经做得非常严格。我们可以简单罗列如下四类:
下行文:诏策, 帝王号令, 用以布政;檄移, 朝廷命文, 用以誓师教民。这两者皆为王言, 属下行文, 刘勰把它们列为一组。
上行文:章表、奏启、议对, 皆为臣下之言, 属上行文。
平行文:“书”为臣下相互往来的文书, “记”, 杂记众事, 属平行文。
单成一组:“封禅”作为帝王祭天地时的特殊公文, 单成一组。
第二, 刘勰根据各类公文的作用, 将每一类公文又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诏”和“策”虽然都为帝王号令, 但刘勰指出:汉初定礼仪, 将诏策分为“策”、“制”、“诏”、“戒敕”四种。
“檄”和“移”虽然同是公告, 但又有所区别。“檄”主军事, 用以对敌。“移者, 易也;移风易俗, 令往而民随者也。”这表明, “移”主教民, 行于内部。
“章”、“表”、“奏”、“启”、“议”、“对”虽然都是臣下之言, 但由于它们的作用各异, 刘勰也将它们区分开来了。他说:“汉定礼仪, 则有四品:一曰章, 二曰奏, 三曰表, 四曰议。
“书”和“记”两种公文虽然都是平行文, 但“书”是臣下之间的来往公文, “记”则杂记众事, 所以刘勰也将它们作为两种公文分别加以论述。
三、《文心雕龙》勾勒出了古代公文流变和发展的脉络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阐述了各种公文在各个时代的名称和作用。
第一, 对于“诏策”的起源。
国家在尧舜禹时期还没有形成, 所以, 那时候的“命”只是尧舜禹任命官员的命令。到了夏商周三代, 随着国家的产生, “诏策”也作为一种朝廷命文出现, 其作用也由单一的任命官员发展成多重的告诫部下、布政和授官赐爵。“其在三代, 事兼诰誓。誓以训诫, 诰以敷政。命喻自天, 故授官赐胤。”正说明了这种情况。对于战国和秦代的“诏策”, 刘勰说“降及七国, 并称曰令……秦并天下, 改命曰制”。论及汉代, 他说“汉初定仪则, 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 二曰制书, 三曰诏书, 四曰戒敕。敕戒州部, 诏诰百官, 制施赦命, 策封王侯。”可见, “诏策”发展到汉代, 无论是名称还是作用, 都已经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完全成熟了。
第二, 对于“檄”的起源。
刘勰指出:“昔有虞始戒于国, 夏后初誓于军, 殷誓军门之处, 周将交刃而誓之。”可见, “檄”最初是作为兴师发军前的一种仪式出现的。“檄”作为一种文体出现, 刘勰认为“至周穆西征, 祭公谋父称‘古有威让之令, 有文告之辞’即檄之本源也。”至于真正成熟的作为警告敌人的檄文, 刘勰认为产生于春秋。“及春秋征伐, 自诸侯出, 惧敌弗服, 故兵出须名, 振此威风, 暴彼昏乱。……齐桓征楚, 诘苞茅之缺;晋厉伐秦, 责箕郜之焚:管仲吕相, 奉辞先路, 详其意义, 即今之檄文。”“檄”这个名称的出现, 刘勰认为“暨乎战国, 始称为檄。檄者, 皦也, 宣露于外, 皦然明白也。”从这里, 我们可以看出, “檄”由一种训诫部下的仪式发展成为一种露布于外警告敌人的文体的过程。
第三, 对于“章”、“表”的起源。
刘勰认为尧时之“四岳”、舜时的“八元”“敷奏以言, 则章表之义也。”到了夏、商、周三代, “ (敷奏) 虽言笔未分, 而陈谢可见。”我们从这里可以知道, “章表”这种文体, 在夏、商、周三代已经出现, 而且它的谢恩陈请的作用也明白可见。论及战国时期的“章”、“表”, 刘勰说, “降及七国, 未变古式, 言事于主, 皆称上书”。到了秦代, “改书曰奏”。到了汉代, “章表”无论从名称还是作用, 已经以它的十分明细表现出了它的完全成熟:“汉定礼仪, 则有四品:一曰章, 二曰奏, 三曰表, 四曰议。章以谢恩, 奏以按劾, 表以陈请, 议以执异。”
第四, 对于“奏”、“启”的起源。
刘勰认为, “昔唐之臣, 敷奏以言”, 并指出“秦汉之辅, 上书称奏。”可见, 在唐虞之时, 由于文字尚未产生, “奏”、“启”也没有形成文体, 而真正作为公文的“奏”、“启”, 则定型于秦代, “秦始立奏”。刘勰还指出, “自汉以来, 奏事或称上疏”;“自晋来盛‘启’, 用兼表奏”。可见, “启”实际上是“奏”的派生文体。
第五, 对于“议”、“对”的起源。
刘勰认为, “昔管仲称轩辕有明台之议, 则其来远矣。”夏、商、周兴盛的时候, 向打柴人征求意见;到后来的赵武灵王胡服, 季父向他提出异议;商鞅变法, 甘龙责难, 却不能算作“议对”之“议”。刘勰认为, 真正意义上的“议”, 是汉代始创的“驳议”, 它的作用是执异。在说到“对”时, 刘勰认为, “对策者, 应诏而陈政也;射策者, 探事而献说也”, 并指出, “二名虽殊, 即议之别体也。”
第六, 对于“书”的起源。
“书”作为一种公文, 起初是用来记事的。刘勰说:“盖圣贤言辞, 总为之书 (书, 《尚书》) 。”公文的发展是以国家政务活动为基础的, 所以, 刘勰指出:“三代政暇, 文翰颇疏。”而“书”的广泛运用, 却是在春秋时期。刘勰还指出, 到了后汉, “书”的名目渐次分级了, 给公卿的叫“奏记”, 给兼管军事的地方长官的叫“奏笺”。
《文心雕龙》通过这些深刻而精当的理论阐述, 对各种问题的审慎辨析之功和精微独到之见, 发前人所未发, 为我国公务文书的写作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石, 在我国公文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作用。
综上, 考察《文心雕龙》对古代公文起源、分类及流变的论述, 我们可以知道, 古代政务活动中的文字活动, 必然产生公文, 并不断促进公文的发展。各种公文在各个时代的名称和作用各有不同,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公文的类目必然逐渐增多, 作用也将越来越明细。
参考文献
[1]苗枫林.中国公文学.齐鲁书社, 1988, 1.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篇3
《文心雕龙·原道篇》已给这本探讨文学理论的著作指定了基本的方向。一个大大的光环套在它的头上——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虽然不是提倡先道德而后文章,但是本质的思想还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写出好文章来。一个人在写作之前就要像《论语》中说的那样“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圣人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将世界中的道如实地反映出来,“圣人之情,见乎文辞”是为圣人文章。只有圣人说的话,写的文章才是好的,因为只有圣人才有能力感悟天地间最本质的道,只有是在对道进行阐述与遵从了道的基本规律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换句话说,道是文章的充分条件,文章是检验道的必要条件,道与文章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很牢固,但是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和事例来对这一推论进行论证和阐释。
《征圣》、《宗经》是对《原道》的承袭和发展。“先王圣化,布在方册,夫子风采,溢于格言。”在文中刘勰再一次从不同的方面向我们阐述文学对道的承载作用,以及对学习符合圣人道德的文辞对现实的知道意义“郑伯入陈,以文辞为功;宋置折俎,以多文举礼。”他们都是按照先王圣人的礼法来办事情,所以取得了成功。在《原道》中只是说了有了道的文章就自然有了文采,在这里则具体讲述了文采对生活的反作用。后来韩愈提出“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就是这个意思的发展和演变,文辞是以道为依仗的,但是掌握道我们要先从掌握圣人的文辞开始。道与文辞辨证关系的阐述也为后文创作论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征圣》一篇中第一次正面提到技巧,“‘****信,辞欲巧’„„此修身贵文之征”“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诗缘情,在写作当中真情实感对写作的帮助是起着很大作用的,巧妙的文辞来修饰这样的感情,一篇好文章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情感这是一个人内在修养方面的反映,刘勰在此很明显地强调作家才是文学创作的主体这一命题。一篇文章思想内容充实而又有文采,情感真挚而又文辞巧妙,这是写作的基本态度和方向。
圣人的文章是符合道的,符合道的文章是好文章,我们写出文章来,要知道写的好与不好,就需要一个参照物,那自然要以要把圣人们的文章拿来比较一下。符合圣人的意思就是符合了道,文章自然就是好文章。圣人伟大在他把世界中的道明明白白地告诉了你,你只要照着葫芦画瓢就可以了,就像我们小时候写大字要描红,你只要依着那个样子把红的笔画填满就是一个漂亮的毛笔字,虽然没有原来的字的神韵,但总是可以入目的。写文章也是,照着圣人告诉你的道去描写生活中的事情,文章本身的立意就很高妙了,好像高中的时候老师一再强调考试作文主题要健康,就是要我们原道啊,虽然那个道不是圣人说的道的全部。
文章的创作是千变万化的,没有定式和定法,刘勰举了《春秋》、《丧服》、《邠诗》、《儒行》、《周易》为例来阐述“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抑引随时,变通适会。”同样他又一次强调,圣人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因为这种种不同的风格正是因为圣人能体悟到了“道”才可以自如地运用,对文章的繁、略、隐、显,能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而作适当处理。所以此时便涉及到了《征圣》的基本思想“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
“圣文之雅丽,衔华而佩实”这是圣人的文章。我们要想写出这样的文章来,就必须学习圣人的道。是否是以圣人的道来作为自己文章中心思想,是检验一篇文章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原道》中说天地万物之所以美,那是因为它们符合天地间的道,要是你的文章不符合道的本意的话,不说你的文章是不是阐发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道理,单就文采这一道槛你就跨不过去。“是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怎么才能写出还文章,这里已经开始向《宗经》过度了。文章原道,原道征圣,征圣宗经,都是环环相扣的。佛祖当年菩提树下得证大道,立下四万八千法门,为众生开方便之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圣人也有大道,圣人的道就在经书里面。“天道难闻,犹或钻仰;文章可见,胡宁勿思?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经书就是一道方便之门,我们推开它,就算是登堂入室了,是不是再往里走,全在自己。
二、关于《文心雕龙·神思》中的外物、思维、文辞关系的论述
《文心雕龙》可以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的总论和文体论论述的是文学的基本原则,论证什么是文学,文学的本质,以及各种文体的渊源和流变。下编主要论述的是创作论和批评论。对于想寻求写作技巧上的突破的人来说,行而上的道并不是我们关心的,因此更多的将目光放在创作论上,因为直到这里刘勰才算真正地手把手教你怎么写文章,怎么将文章写漂亮,写流畅。因此在刚刚进入写作门槛的我们看来,创作论才是全书的精华所在,我们在这里可以很清楚地体会到刘勰对文学创作的规律与写作技巧的研究是具有高度总结性与突破性的。
《神思》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六篇,创作论的第一篇,主要探讨艺术构思问题。因此可以称为刘勰创作论的总纲。刘勰在这一篇中阐述了文学创作与想像之间的联系,并从外物、思想感情与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概括地提出了他的基本主张和要求。认为想像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刘勰对于艺术想像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所起到的作用给以了高度的评价。然后便具体来说刘勰提出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便是继承了陆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文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想像思维与万物自然之间的关系加以深入的挖掘与探讨,阐述了艺术构思的特点和作用。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则将重点放在了写作之中应该如何想象,想象思维应该如何培养上。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阐述了艺术思维是不受身体的约束和限制的。这是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必将高于生活的原因。“志气统其关键„„辞令管其枢机。”志气与辞令在刘勰看来是决定着想象的关键因素。思想感情是想象的动力,而想象则沿着思想感情的方向进行,在写作之前,我们要气定神闲,思想要坚实深刻,感情要真实充沛,这样才能使想象活跃起来,不然就会出现“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的毛病。另一方面辞令,也就是语言,强调这才是思维的工具,意象是通过语言具体化的,才能准确地传达美。所以每一个立志于写作的人都要能熟练地运用语言,这是表情达意的基础。
在文学创作的时候如何才能够运用想象,刘勰认为在写作的时候“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但是这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去想,更不能胡乱凭空地想象。刘勰认为想像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感受,想像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则是全篇的纲领,如果想像脱离了现实便失去了依持。文学创作有赖于平时的积累,成竹在胸“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所以才能“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这都是作家在日常生活中对大自然和万事万物经过了细致地观察之后才逐
渐做到的。从容不迫地直抒胸臆,笔下文思泉涌,一挥而就,都是刻苦锻炼出来的结果。
人的文学禀赋和文学风格是天生的,但这并不影响不同的人在文学上取得同样辉煌的成就。刘勰举了司马相如、扬雄、桓谭、王充、张衡、左思等人为例来说明不同禀赋和风格的人都可以在文学上取得很高的成就。但是这取决于个人的学识。如果“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那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如果没有深厚广博的学识作为艺术思想的基础的话,那不管你是思维迟钝还是思维活跃,在文学创作上都是走不长远的。而且还会出现“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的现象。这又要求作者能够在纷乱的思绪当中把握住最灵性的闪光点。做到“博而能一”,这样的才学和心态才算可以开始写作了。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篇4
然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①,或率尔造极,或精思愈疏。且诗骚所标②,并据要害,故后进锐笔③,怯于争锋。莫不因方以借巧,即势以会奇,善于适要④,则虽旧弥新矣。是以四序⑤纷回,而入兴贵闲;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⑥而更新。古来辞人,异代接武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⑧以为功,物色尽而情有余者,晓会通也。若乃山林皋壤⑨,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注释】
①检:法式。
②标:显出。
③锐笔:指精通写作的人。
④适要:适应变化抓住要点。
⑤四序:四季。
⑥晔晔(yè yè):美盛的样子。
⑦接武:继承效法前人。武,足迹。
⑧因革:继承革新。
⑨皋壤:池边地。皋,泽。
【译文】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个人书评 篇5
首先,作者继承了“诗言志,歌咏言”的传统对诗歌作用的定义。认为诗歌是抒发性情的通道,而《诗经》作为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规范了或者说划定了思想感情的范围,这个范围的进入标准就是以“思无邪”作为参照,也就是无邪之思才是诗歌所要呈现或者应该表达的内容。“诗者,持也”,持在这里有“端正,使之规范”的引申意义,那么就并不是任由思想感情的随意放纵,而是要扶正、端正人们的思想感情,这才是符合诗歌的含义的。但是今天我们从《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看来,孔子对“无邪”的定义范围甚宽,一切正常的真实的人类情感都是无邪的。
然后作者回顾了历代的诗歌作品,并进行了个人的挑选和点评。这大段类似于诗歌文学史纲的概括和提炼虽然带有明显的个人的主观选择,但也为后人进行梳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同时作者在不断的例举中反复对“诗言志”和“思无邪”进行佐证,繁举的大量事例中无不是围绕着思想感情或者说人之七情与诗歌之间、内容与形式上要求对等的论述。
《文心雕龙·知音》浅析 篇6
《知音》是《文心雕龙》第四十八篇,从刘勰所用的题目看,是以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作比,表明读者应当成为作者的“知音”。刘勰认为,读者和听者相似,后者是通过听乐曲来解读演奏者的“乐心”;前者是通过读文章来追寻作者的“文心”。而读者要读懂文章,才能称得上作者的“知音”。这种阅读是“觇文辄见其心”的推己(读者)及人(作者),不单是以个人爱好为中心的主观鉴赏,也不单是某种批评理念和批评方法的演绎, 而是在鉴赏基础上的批评。
刘勰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说了四点:1.文学鉴赏批评存在着“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不良倾向。「2」2.“音实难知”。客观上,文学作品本身比较抽象而复杂多变;主观上,鉴赏评论家们又见识有限而各有偏好。3.提出了做好文学鉴赏批评的方法:主要是批评者应博见广闻,以增强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排除私见偏爱,以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并提出“六观”,即从体裁的安排、辞句的运用、继承与革新、表达的奇正、典故的运用、音节的处理等六个方面着手,考察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这六个方面能否恰当地为内容服务。4.提出文学鉴赏批评的基本原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3」
而谈到具体的鉴赏批评问题, 刘勰提出六观:一观位体, 首先看文章的体裁、体制大小和文情是否相称。二观置辞, 是观察章句安排来探索全篇的纲要和主旨, 从而研讨作者怎样安排语言。三观通便, 是观看作者撰写文章在文体语言上能否融会贯通地汲取前人的艺术养料, 溶化于自己的作品中。四观奇正, 是观作者怎样处理新奇与雅正的关系, 观察作品怎样执正驭奇的表现手法。五观事义, 是探索作者怎样引经据典以及融会书本学问来供自己使用。六观宫商, 是分析作品的声律, 从而探索作品的声律调配是否得当。如何利用六观来披文入情呢?刘勰说“玩绎方美”,也就是说请反复细致地玩味作品吧, 你就能领会作品的美在哪里!文学批评鉴赏是读者的艺术再创造活动, 聪明的理论家除了指出其鉴赏批评的规律外, 只能引导读者自己去实践。
而对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刘勰的六观说很有启发,首先阅读对写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阅读形成学生的文体感,有助于学生写出合格的文章。因此阅读教学应把观位体放在第一位。而指导学生阅读典范文章, 看名家的遣词造句,调配声律,也就是要重视“观置辞”和“观声律”,这样在学生写作时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或是说得不够漂亮, 就可以借鉴化用名家的典范之作了。引导学生进行古今范文的对比,即识通便、辨奇正,既可以提升学生的文章辨别能力,又可以使他们学习古今作者是怎样传承和创新的。
刘勰认为批评鉴赏家应该广泛地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来扩大自己的视野,同时从位体等六个方面对作品加以观察评判。要评判首先要读的懂, 刘勰认为只要读者的理解力强,从语言文字入手,内容艰深的作品也是可以读懂的。至于批评鉴赏家自己的生活体验, 对作家生平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的研究,这些和理解、分析、鉴赏、批评文学作品的关系如何,作者在本篇中并没有谈到,这是他的不足之处。
摘要:《知音》是《文心雕龙》的重要篇章之一, 刘勰在该文中指出批评鉴赏的重要性, 以及怎样进行批评鉴赏, 并提出“六观”说。
关键词:文心雕龙,知音,鉴赏批评,六观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2]杨明.文心雕龙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