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初探(精选11篇)
实施初探 篇1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作为重要环节的初中教育更要渗透和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的实施任重而道远, 初级阶段的英语教育也要体现素质教育, 不能单纯局限于知识的传授, 以考试为指挥棒, 而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真正的语言能力, 内化为学生素质的一部分。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是:如何针对初中生特点, 有效地实施英语素质教育?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 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英语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都说明: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 在教授英语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 实施趣味教学,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是初中阶段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本文主要探讨英语趣味教学的方法, 并结合实际教学活动进行论述。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在英语学习的最开始阶段, 教师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因为这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他们积极性的高低。如果学生单纯为学而学或者为了考试升学而学习, 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 他们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少。所以正确学习态度的培养是首当其冲的, 一方面教师应该用语言的魅力打动学生, 用异域的文化吸引学生, 使得他们能够对于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 教师还可以从时代趋势或者个人发展谈起, 强调英语学习是将来任何学生从事任何工作不可缺少的能力, 树立他们为自己而学习的主动心态, 戒骄戒躁, 不因一时的困难而放弃英语学习的坚韧态度, 日积月累, 英语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只有树立了学习英语的正确态度, 才真正有兴趣进入英语的世界。
二、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处理事情时感情成分占主导因素, 尤其是在英语学习方面, 很多学生是由于有一个随和可敬的英语老师而喜欢学习英语的, 如果英语老师在他们心目中地位不高, 也许原本英语不错的学生也会慢慢抵制英语。所以, 用个人魅力影响学生, 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的一点。因此教师除了完成课堂教学之外, 需要多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或者特长, 关心他们, 爱护他们, 并且把他们当作朋友一样尊重, 同时在批评指正他们的缺点时注意策略,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 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在内心产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多管齐下,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不论是课上教学还是课外活动, 英语教师都要通过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或者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 这样才能把知识内化为他们自身的能力, 摆脱“为学而学”的枯燥无味。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平时知识的积累, 用语言魅力吸引学生, 用随和的态度对待学生, 以热情来感染学生, 创造一种和谐互动的课堂气氛, 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英语。尤其是教师要注意互动环节, 注意整体以及个体在吸收知识方面的反应, 对于反应敏捷、表现良好的学生要及时地予以肯定, 不要吝啬对他们的赞扬。因为这样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对于反应较慢、表现一般的学生要抓住他们的闪光点, 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多鼓励, 多肯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首先教师应该对课堂的导入环节加以重视, 不要直接讲解课本内容, 而可以根据各班情况, 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教学的素材, 在上课开始的十分钟加入英语学习的趣味因素。如讲解现实生活中与英语相关的趣事, 一首英文歌曲的赏析, 或者故事、小幽默、英语成语等等, 也可以提前指定学生准备, 课上十分钟让他们自由发挥, 运用英语向大家演讲, 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和听力, 又能活跃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 从而为整个英语课堂的开展定下了轻松活跃的基调。比如有的学生在这十分钟的时间里给大家唱了一首英语歌, 教师可以针对他的歌曲, 让大家谈谈对于流行的看法等等。在开始讲课之后, 教师应该采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体裁和内容的不同, 采用模拟对话、扮演角色、讲故事、述大意、改人称、变对话为叙述、变叙述为对话等多种形式, 这样就可把“死书”教活, 学生学得有趣, 效果必然好。增加趣味性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根据课文内容的不断提问来增加学生的兴趣, 实现师生互动,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使得他们跟着教师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和社会热点来把学生纳入教学体系, 把语言和情景联系起来才能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另外,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 准备难度不同、层次差异的问题, 让不同的学生来解决, 满足他们的成功欲, 激发兴趣。
素质教育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是不能实现的, 为了提高学生实际的英语运用能力, 真正实现趣味教学, 我们还应该开展与英语相关的课外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作为重要的教辅手段, 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和开阔视野,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英语课外活动的目的就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组织形式上可以班级或者年级为单位, 进行诗歌赏析、英文歌曲演唱、固定的英语角等活动, 这些都是比较好的组织形式, 因为这些活动适合学生语言水平和身心特点。同时教师要加强对于英语课外活动的指导, 既不能毫无新意地成为课堂教学的延续, 又不能放手不管, 失去开展这些活动的意义。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实现趣味教学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 而教师在其中又起着关键的作用。学习没有止境, 尤其语言的变化更是快速。作为英语教师, 应该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知识积累, 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才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保持良好向上的心态, 也对开展趣味教学很有帮助。皮亚杰说过:“有关教育的问题, 没有一个不是和师资培训的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的合格教师, 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在实践中失败。”
总之, 为了在初中阶段贯彻素质教育和实现学生英语能力的真正提高, 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实践和探索趣味教学。只有这样, 才能使素质教育不是一纸空文, 才能在初中阶段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
职业认知翻转课堂实施初探 篇2
【摘 要】结合五年制高职的学情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特点,将翻转课堂模式和PBL问题探究模式有机融合,发挥优势,避其不足,设计“导学—拓展—呈现—突破—提升”翻转课堂教学流程,以“课前导学任务单”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探索体验;课堂展示呈现预学,集中突破重难点,最后回归生活,学以致用,提升所学。
【关键词】翻转课堂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认知
翻转课堂的出现是基于发达的网络媒体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日渐灵活、个性化的学习个体情况和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必然需要。笔者结合五年制高职的学情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特点,选取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将“翻转课堂模式”和“PBL问题探究模式”紧密结合,尝试“引领学生走出课堂、探索体验”,“把生活带入课堂、参与课堂”,初步尝试“局部翻转课堂”的教学实验。本文以“职业认知”这一话题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一、结合课程实际和学情特点,寻找实施“翻转课堂”的突破点
翻转课堂的优势之一是教师可以更了解学生和学生的生活,翻转视频的制作和翻转课堂交流更有针对性。
首先,建立课外交流平台做好学情了解。借助QQ交流平台和校园网建立交流群,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沟通,了解其学习基础和学习困惑,通过学生的问题和反馈寻找“翻转”的突破点——学生对职业认知的困惑和需求点。调查结果显示,89%的一年级学生不清楚本专业要学习哪些课程,76%的学生不清楚自己的专业学习能否适应岗位的需要,即对职业能力需求和专业关系的认识比较模糊。
其次,分析学生心理特点,把握问题成因。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五年制高职一年级学生年龄在14~15岁之间,正处在“第六个成长关键期”的他们,感性观察能力比较强,但他们对理论知识缺乏兴趣;有一定的综合分析、抽象思考的能力,渴望独立,但是缺乏社会经验和行动能力;想思考,但缺少方法和逻辑思维能力,急需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方法和价值观的引导。课前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不足21%的学生有一些社会实践经验,72%的学生不清楚能用什么方法来系统、准确地了解专业学习和职业。
最后,结合课程实际和学情需要寻找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铺垫“翻转课堂”第一步。以“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岗位能力的对接”这一实际问题作为抓手,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生活经验作为翻转能力基础,我们设计了“拄着拐棍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翻转思路。
二、独立学习策略让“导学任务单”生发新活力
首先,结合学情和教学内容设计引导学生课前自学的“导学任务单”,激发学生渴望“走出课堂、了解社会”的实践需要,在“探索体验”中铺垫课堂翻转教学环节。在“导学任务单”里,设计两项学生“拓展探索”活动:第一,走进家庭,和父母对话,了解自己家族的职业人脉和职业能力倾向,完成“职业家谱树”的填写。第二,小组合作,走进家乡,和家乡对话,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产业、行业,完成“结合经济发展立足家乡”的职业目标分解探索任务。学习在生活中进行自学,利用计算机能力、媒体使用能力为课堂翻转环节做好资料准备。即用“导学任务单”作为“脚手架”,课前引导学生独立、主动探索、感性体验,进行“基础知识点”的预习,拓展课堂时空,培养学生自学的良好习惯,同时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原理,优化课堂,增强教学针对性。
其次,设计学习思考总结的作业表,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动性的心理需要,铺垫“翻转课堂”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导学任务中的“课程与专业分析表”和“职业岗位分析表”锻炼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在进行实践探索活动的同时完成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的上升。
三、突出课程特点,探索课堂教学新流程
学生已经习惯了“你教我学”的被动式学习流程和思维模式,成为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最大桎梏,如何变学生的“被动习惯”为“主动参与”呢?
我们结合“PBL模式”进行问题激疑,有机串起翻转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系列新的课堂教学流程(见图1),给学生参与和展示的机会,在课堂的局部环节实施课堂翻转,逐步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和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具体教学环节设计和实施如下:
首先,课前增加“拓展探索”,让学生课前走进生活,对话生活,探索体验进行自主预学,并调整网络获取短小视频和教师制作视频的现实局限,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分组用手机、家庭摄像机等录制“校友专业课程采访视频”“父母交流视频”“职场人采访视频”,利用计算机制作“家族树”“家乡美探索”课件,在课堂上进行个案展示。让学生根据导学任务和自身困惑访谈、拍摄,分组制作探索体验的展示视频,在探索体验和拍摄制作中既完成了对职业岗位问题和课程设置的解惑,又利用和展示了自身的动手制作能力。
其次,课堂教学流程中增加“呈现体验”的教学环节,给学生参与课堂、主宰课堂的机会。在展示探索成果,分析探索收获,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同时,完成自身知识的建构式学习。展示环节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针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学习情况反馈。由2~3名学生展示自己在自学采访中完成的“课程与专业分析表”,同时提出学习困惑。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并进行及时总结。
第二部分是针对专业学习和职业定位方法学习内容。该部分展示活动之一,由2~3名学生展示自己在自学采访中完成的“家谱树”,利用“认识自我”中的部分知识进行自身职业能力基础分析,然后再结合家人人脉分析,完成“职业岗位分析表”中部分内容的填写;该部分展示活动之二,每组派一名代表将“对话家乡”的采访成果进行展示(见图2),分析家乡的美食特产、风土人情、优势行业产业企业等,引导学生在探索家乡美的过程中加深对家乡的了解,能够立足家乡,建设家乡,从经济社会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职业定位,进行地域职业定位方法的探索。每组解决的问题和收获通过展示活动与同学们分享,把探索交流体验中遇到的问题和没有解决的问题拿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即展示环节中讲述自己的采访感受、采访结果和采访困惑,供全体学生进行交流、思考和学习。教师担当组织角色,承担疏导、讲解难点的任务。
第三部分是针对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对接问题。每组派一名代表讲述“采访职场人”的学习情况、收获和困惑,完成对困惑的思考,学习分析岗位综合能力需求点有哪些,认识到专业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第三,运用“PBL”问题探究法,设置问题情景,不断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学会合作探究,在“头脑风暴”中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分析,在活动中见能力,合作中得启发,互动中增情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四,设计总结、提升思维的评价表,组织学生评审团进行学习过程评价和课后学习效果评价,完成“感性资料”积累到“理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翻转教学实施效果和启发
通过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我们概况总结出,“课前导学任务单”的设计,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开启了“翻转课堂”。“拓展探索”和“呈现体验”的教学环节设计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表达、分析、思考、合作和评价等多元能力。学生在“呈现体验”活动通过对话父母,对话生活,触动情感,作业成效显著。在“呈现体验”环节,学生展示自己的拍摄、制作成果,自豪地讲述自己的家乡,增强了爱父母、爱家乡的情感。系列表格的填写和多角度的评价在课堂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完成了自身知识的建构,实现了感性到理性的不断提升。“PBL”问题探究和翻转理论有机结合,使课堂自然融合。
当然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和注意的地方。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翻转课堂,课前作业的完成和监督工作是实现课堂翻转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课前跟踪辅导,及时解决学生的学习难题。■
【参考文献】
[1]王维婷.基于PBL的高职统计教学设计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职教版),2013(9).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3]王彩霞.翻转课堂优化中职课堂教学探析[J].职教论坛,2013(6).
[4]大学生就业创业网.职业生涯规划的外在条件:职业认知[EB/OL].(2014-04-19).http://www.dxsdgw.com/WebDataSource/shownews.aspx id=475.
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初探 篇3
一、选题的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包罗万象, 在具体选择活动课题时, 可以依照以下几个原则进行。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原则。“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教育”,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 传统的教学将学生局限在仅有的几本教科书里面, 这势必将导致学生真实世界的消失、生活世界的偏歪、自由活动的萎缩, 最终导致学生创造角色的缺席!因此, 让学生对自我、自然、社会、科技、文化引起足够的关注, 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2、充分考虑学生特点的原则。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如果学生没有兴趣, 活动将会变成枯燥乏味的事情而难以维持下去, 更谈不上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 如果选择好了合适的课题, 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空前的高涨, 综合实践活动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原则。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决定了每一所学校与其它学校在办学思想和风格上肯定都不是一样的,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应该是千姿百态的, 每个地区、每所学校应该有自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 选出反映学校特色的课题, 走出各具特色的路子来。
二、选题的方法
选题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写文章有“题好一半文”的说法, 综合实践活动也有“题好一半功”的效果。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选题呢?
1、小组讨论法。以“我的学校”为例,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办学目标、师资水平、资源状况等情况, 组织学生对其中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展开小组讨论, 也可以拟定一份课程的主题推荐清单, 分类罗列相关的主题, 由学生自主从中选取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展开活动。
2、问卷调查法。为了使活动较好地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取向, 指导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 调查学生希望开展的主题和形式, 统一和分析调查的数据, 将结果提交到班级民主会上, 师生共同讨论确定本班的活动主题。
3、行动反思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既要预设, 也要动态生成。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的一些现象、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 自己的某些行为、某阶段的“流行文化”谈感受, 作反思, 引导学生确定活动主题。
4、成果衍生法。常常出现在一些刚介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班级中, 指导教师先向学生提供一些同校学生的经验文章或案例, 学生在通过文本阅读了解别人经验与方法的时候, 常常会对结果或方法充满疑问, 这时, 教师可以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确定选题。这是一种学习借鉴法。
5、条件商榷法。主题的开展需要调动相关条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支持, 在确定选题时, 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学校 (或社区) 现有的条件有利于开展哪些主题活动。条件成熟和允许的, 就确定相应的主题。受到限制的, 等待机会成熟再开展。
初探石材业实施绿色制造战略 篇4
初探石材业实施绿色制造战略
绿色制造是实现生态工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发展绿色经济必须改造传统产业.文中介绍了绿色制造及其产生的.背景,总结了国内外绿色制造的发展状况,从系统论的观点阐述了绿色制造的准则,并探讨了在石材行业中实施绿色制造的战略问题和发展方向.
作 者:辜志刚 谌永祥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制造学院,四川绵阳,621010刊 名:石材英文刊名:STONE年,卷(期):“”(9)分类号:F42关键词:绿色制造 石材 可持续发展
地理自主学习实施策略初探 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新课标;自主学习;学习策略
新课标、新教材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动力,而能够体现新要求、落实新精神、反映新理念的途径,便是学校课堂教学的改革。在新课标指引下,开展自主学习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本文立足中学地理教学实际,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以中图版“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为例,尝试构建中学地理自主学习课堂,并围绕自主学习课堂的实施策略、注意问题作相关的研究与探索。
一、以激发地理学习兴趣起点
高尚且健康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培养是极重要的环节,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学习思维要主动积极地展开,需要从学生内部激发旺盛的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产生好奇心,促使他们带着问题去寻求答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掌握两条原则。
首先,从宏观角度去激励,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兴趣。学生刚接触地理,对这门学科不熟悉,为使他们喜爱地理并全面投入学习,应从其既熟悉又难以回答的一些地理现象导入新课,如本节课“给出天气形势图,你能进行济南的天气预报?”等,让学生产生兴奋、感到好奇,进而树立学好地理的信心和决心。
其次,从微观角度设计,让学生处处感兴趣。身边的相关话题是引入新课的重要教学手段,本节课“天气预报是否准确?老天爷的脾气能否摸得准?”联系本地的天气特点以及乡土地理知识,尽力设计良好氛围,时时激发学生对地理的情感和对周围有关现象的兴趣,引发积极的思索和产生探求未知的欲望。
其实,并非整个地理教学过程都能让学生情绪高涨、始终保持好奇心,如自然地理的教学中,自然带的分布以及地理专业用语等都有可能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因为记不住而导致情绪低落,为防止出现这种现象,可设法改变教学手段,如本课就大量使用了多媒体动画模拟或穿插一些趣味游戏与智力竞赛,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二、以问题引领探究活动为中心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教师激活学生思维的一种手段,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笔者上本节课时,采用开放的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教师趁机启发他们深入研究,鼓励他们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构建一种主动发现、独立思考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
如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锋面,可这样概括提问:“描述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并尝试分析原因”;冷暖锋这样处理:“自主总结冷暖锋特点及其天气”。与一般的探究方式相比,开放的探究学习方式的特点一是开放灵活,为学生提供一个动画演示的生动场景,大胆推理、互动探究,而不是教师步步引导,学生亦步亦趋,看似学生自主探究,其实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之下,实际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二是教师辅助,不是教师完全不管,让学生自主或是课下探究,而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的场景或搭建一个探究平台。
探究学习中,应鼓励学生结合动画演示场景,大胆推理、互动交流、不断发现、积极表达。这样的设置基于建构主义教学和学习理论,一是有利于培养内在动机。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有所得、而且有所发现,获得自我鉴赏的内部动力,自觉学习。二是有利于发展多元智能。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智能等多种智能都得到开发。三是有利于记忆的保持。经过自己的发现而组织到认知结构中去的材料,自然是最易检索、最易记忆的。
三、以促使学生参评教与学为重点
新课标提出新增“学科活动体验”,强调在活动中学习的重要性。20世纪末,国际上一些有远见的科学家本着对未来的责任感,根据他们自身的科学实践经验,联合教育界共同倡导推动了“基于动手探究的科学教育”项目(Hand-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即“做中学”[2]。杜威也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它使得学校里获得的知识与生活中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如本节课学习“气旋与反气旋”时,重点内容是通过画“气旋与反气旋风向”即通过自我动手画风向总结出来的。再如,完成自主探究的练习也是以学生讲解为主,每做完一道练习,启发学生讲出该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上完课后还可以开展评比、讨论、改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利于提高能力,促进自主学习的开展。
在评价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重实践、重创新,考核方法灵活多样,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将极大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如本节课让“学生做济南市的天气预报”实践活动,就大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再如,分析“天气实例资料包”活动中,每两人一组分析一个天气实例及其对应的天气系统,并课后完成相关题目。“资料包”中包含8个最近发生的典型或著名天气现象,涵盖了该天气过程的气温、气压、天气变化、天气形势图及带来的影响等多方面信息,可唤醒学生对该天气过程的记忆碎片,并从气温、气压、天气变化等多方面数据来认识该事件,利用已有的对著名天气事件信息的储备,给知识构建提供现实平台, 达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本文是笔者结合自身地理教学经验,并以中图版“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一课为例,在新课标、新教材的指引下,对中学地理自主学习改革进行的实践探索,通过理论学习和行动研究的指引,对自主学习教学观念和策略做了一定探索。 但是,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的使用需要灵活处理,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J].新教育.1919,(2):2.
小学实施体育家庭作业初探 篇6
体育家庭作业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种补充,具体是指教师根据学校的要求和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学生在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内容。但是体育家庭作业一直处于“沉睡期”,当下教育环境的两个因素促使将它唤醒:一是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计控制在一个小时以内,这样就让学生在放学后留出了很多空余时间,如何利用好这段空余时间就成了学校、教师和家长的一个头痛问题。二是当今社会人们对健康的观念越来越强,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校学生必须每天都有不少于一个小时的活动时间,而且在学生学业评价中提高了体育成绩的比重。
一、创新形式,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应遵循可行性、健身性、娱乐性等原则,在制订具体项目时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家庭锻炼条件和体质健康测试等因素,做到统筹兼顾,合理优化地进行设计。在具体的锻炼项目设置时,让学生共同参与设计安排,邀请家长参与、监督、与学生一同练习的方法,转变传统的由学校和老师直接规定内容的模式,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给予学生自己选择的空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和展示机会,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
精心设计体育家庭作业反馈单,要求内容清晰,目标明确,方便学生和家长在实际中的操作。反馈单的内容可以包含:练习日期、作业内容、练习时长、练习心情、完成情况、教师标准、家长寄语、双休日内容等方面。通过对学生体育活动需求的调查了解,开展“你最喜欢的体育运动大征集”活动的统计,发现学生对跳绳、篮球、游泳、跆拳道、登山、乒乓球、足球、仰卧起坐等项目的喜爱程度较高。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结合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分层制订练习目标,让每名学生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预定的标准。以本学期第一个学习月我校六年级的体育家庭作业为例,每周一至周五规定的作业从第一、二周仰卧起坐30×3组,跳短绳100×3组,到第三周仰卧起坐35×3组,跳短绳120×3组,再到第四周仰卧起坐40×3组,跳短绳130×3组,统计好完成情况;在双休日的拓展作业中鼓励家长多带学生进行登山、游泳或是跆拳道等项目的活动,这样既能对体育健康测试项目进行有效的训练,又能使学生亲近大自然,增进与父母的感情,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体质。
二、多措并举,让家长满意
体育教师经过组内讨论,提前制订好各年级的体育家庭作业反馈单,先交学校领导审核通过后,再由学校统一进行印制,并在每月的第一天由体育教师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发放本月的体育家庭作业反馈单,对反馈单的内容进行说明,提醒学生要妥善保管,如有请假的学生,请班主任老师代为转告,确保人手一份。用短信息的方式请家长根据反馈单的内容督促学生每天完成作业任务,并将学生在运动时和完成后的情况进行记录,提示家长注重对学生在运动时的情况观察(如脸红、出汗等体现的外部特征),倡议家长与学生交替练习,一是加强亲子互动,二是有效控制运动量,避免长时间运动对学生造成疲劳性的损伤。每月的最后一天,请班主任老师回收体育家庭作业反馈单,交给体育教师进行各年级的汇总,并将成绩在宣传栏中张榜公布。请家长在“家长寄语”中将本月学生活动时的态度、感受进行记录,提出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期望和对体育作业内容的改进建议等。要求每名学生在学期期末将每周双休日的拓展作业内容以照片、文章或小视频等形式上交给体育教师进行评选展示,对完成较好的学生给予体育总评加分。并把每名学生体育家庭作业反馈单上交的情况作为学校“星级”学生评比的重要依据。在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锻炼积极性高涨,体质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家长与学生一同进行练习,一同挥洒汗水,交流运动的收获和困惑,既增进了家庭的亲情,又增强了孩子的体魄。体育家庭作业的实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肯定。
三、多元评价,让学生养成锻炼习惯
对学生体育家庭作业进行多样化的评价,能有效实现以评促练、以评促学的作用,能激励学生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促使其健康成长。体育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以赛促练,激发学生的运动激情和昂扬斗志。通过“运动小明星”“冠军班级”的设置,在班级里面开展“周明星”“月明星”“学期明星”的评选,在年级段中进行“月冠军班级”“学期冠军班级”评比,促使学生自觉、愉快地参加课外锻炼,也可以让体育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运动情况,为改善体育家庭作业的设置提供参考依据;在学校一年一度的趣味运动会中,邀请在拓展作业富有趣味性的一些家长和认真记录反馈表中学生的练习情况、提出合理建议的家长参与到学校趣味运动会的协助管理,增进家长对学生的了解;通过班主任老师所建立的班级微信群,给体育家庭作业完成较好、个人体育成绩进步和各项比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以及认真记录反馈单的家长进行点“赞”;还可以联系学校德育处对学生上交的拓展活动照片和活动心得文章进行展示;对上述表现较好、体育成绩进步明显、态度端正、能按时完成体育家庭作业并准时上交作业反馈单的学生,可以在学期期末的体育成绩评定中给予一定的加分奖励。通过以上多种评价方式,家长对学生体育活动重视和参与的程度越来越高,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热情高涨,体育成绩也越来越好,体育家庭作业已然成为学生和家长每天的必修课。
通过体育家庭作业的练习,激起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使学生无论是身体素质、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和意志品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转变家长的思想观念,让其积极配合和参与到学生的体育家庭作业,能更好地推动我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体育活动项目,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树立终身锻炼的思想,从而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摘要: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提到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适当的家庭作业,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体育家庭作业应该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都没有被学校、教师很好地重视,缺乏对家庭体育作业的设计与应用,使得体育家庭作业存在“思想上有认识,行动上没落实”的尴尬处境。为了让体育家庭作业切实可行地在学生中推广,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实施,学校的体育家庭作业深受家长及学生的喜爱,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体育家庭作业,课外锻炼,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翁立峰.巧布体育家庭作业促进学生体育素质[J].运动,2001(27).
[2]张士坤.浅谈小学体育家庭作业模式之我见[J].体育教学,2013(08).
[3]王林艳.体育作业的有效之道[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5).
我国家庭教育实施初探 篇7
近年来, 家庭教育产生了许多不和谐的现象: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 但动手能力很差?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 但心理素质很糟糕?这些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 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 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
现状之一:教子方法有失偏颇。
我们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 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 “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 所占比重相当大。具体表现在:一是重视分数。孩子的功课分数, 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高”则“奖”, 已成为许多家长促进子女学习的手段之一, “学习至上, 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二是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 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 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 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 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
第二, “顺其自然”型。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 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 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 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奈放弃。
现状之二: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
现实生活中的孩子, 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其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种种令人担忧的表现。主要有崇拜金钱, 浪费钱物, 流行享乐, 唯我独尊。这些表现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消除这些不良表现, 亟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 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是亲子关系的密切性 (包括祖孙关系) 。亲子关系和祖孙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 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养育和被养育的关系, 也是一种亲情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亲子间必然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二是教育的启蒙性。早期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的培养是基础性的, 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蒙作用, 并会影响孩子日后接受其他教育的能力。三是教育的渗透性。由于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无处不在,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四是影响的深刻性。正由于家庭教育具有以上特点, 家长对婴幼儿期和童年期的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并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三、改善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 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
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 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学校要充分把握各种适宜时机, 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 全面指导家庭教育。
1、指导家长“信任孩子”。
孩子是新生力量, 相信孩子, 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
2、指导家长“赏识孩子”。
孩子的兴趣就是探索世界。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 不把孩子当宠物, 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 “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 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 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学校重在“如何做”, 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 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
(二) 重视家庭活动的开展
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教师完全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 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 家长以“情感”的桥梁, 以“亲情”为纽带, 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 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
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 让孩子成长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 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 先要成人。
四、家长在家教中应坚持如下基本原则
第一, 全面发展原则。现代社会要求未来的建设者, 不但要有健康的身体, 还要有健康的心理;不但要有较高的智力素质, 还要有较高的非智力素质。任何偏废都不利于适应未来竞争社会的需要。
第二, 一致性原则。孩子的父母要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 教育的方法方式要保持一致。父母在教育方面的不一致性往往使家教事倍功半。
第三, 榜样原则。家长不可忽视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定要谨言慎行, 发挥身教胜于言教的作用。
第四, 超前性原则。家长应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提前了解和研究孩子下一个发展期的变化特点, 做好教育方式方法调整的准备。
第五, 两个积极性原则。家教的成功不但要有家长的积极性, 还要有孩子的积极性。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是家教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
中职电子技术课程实施初探 篇8
随着中职学生数量的增加, 学生的管理, 尤其是职教类课程主干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中职电子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成为主要内容。面对生源素质的急剧下降, 我们必须要改革课程以适应当经教育发展的形式。当前学生的现状是基本素质较差, 学习成绩较低, 并且有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没有学习的积极性, 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是可有可无的, 所以对专业课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
我们中职学校设置的专业课一般来说基础性很强、操作性强, 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素质, 包括较好的逻辑性、物理思维能力和极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可是面对当前学生的现状我们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电子技术教师, 我们的任务更加繁重, 如果说中职类机械加工类的专业课是宏观教学的话, 那么我们电子技术教学就是微观教学, 这需要我们教师能够尽可能地将微观的内容宏观化, 尽量还原专业课的实践性的特点。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把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课堂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从而使我们学校的电子课教学受到领导的好评和兄弟学校的效仿。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 实现情境化教学
电子技术教学是基础的理论知识教学。在课程讲授过程中, 适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可以把抽象的、微观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宏观的事物, 利于学生接受。我们职教类学校在这一方面采用了很多具体可行的方法, 这里就不再多说了。但是一些饮鸩止渴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如一些学校在授课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 一味地迎合学生的畏难心理, 在课程设置中删繁就简, 不再设置基础理论课, 而是直接开设实践性强、适用性很强的技能课, 使学生的技能课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回避主要矛盾的做法还在某些学校推广, 极大地影响了职技类学校的办学声誉。我们学校在课堂设置上不能任意改变课程, 不是每一个中技生毕业后就能去工厂就业, 有的还需要学习深造。即便是直接就业也需要有很好的理论基础, 我们要的不是简单的工匠, 我校的做法是想法设法使枯燥的理论生动化, 使学生爱学乐学。
我们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技术把课本中枯燥艰深的电子电路问题直观形象地转化为立体的、运动的、多元的信息, 使教学难点得到突破。我们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动画制作将各种工作元器件的工作原理集成块的工作图制成动画, 通过动画演示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下掌握了重点。如三极管、场效应管、显像管等的工作原理是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 学生必须掌握通透, 才能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自如。
二、知行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
电子技术课是一门基础的实践性课程, 要求我们在执教过程中, 坚持贯彻知行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 将基本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紧密集合。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得深透以后, 就变成操作实践的理论基础, 为什么这样操作而不那样操作, 为什么先这样, 而后那样……学生都能够自己作出判断, 自行解决。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 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电子现象, 能够举一反三, 并将这些现象进行归类处理, 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在操作和理论知识之间就能够架起一座桥梁, 使基础知识能都尽快地指导操作实践, 操作实践进一步补充我们学生理论知识的缺陷, 实践和理论的融合才是我们教学的最高境界, 然后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实践操作能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会书本知识。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既学会了基础知识同时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例如, 在讲授《电子技术基础》中的“稳压电源”一项内容时, 任课教师针对学生喜欢玩弄手机, 并且经常丢失充电器这种特殊的现象, 设置了为什么要用充电器呢?可不可以不用充电器呢?学生觉得也是个难题需要解决, 于是学生找来万用表进行测量获知:插座上的是交流电, 充电器输出的是直流电, 而且不同的充电器的输出也有所不同,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验证, 对这一问题产生了兴趣, 再由此提出相类似的问题, 让每个学生产生学习这些知识的动力, 并为之努力, 每个学生通过个人努力学会了这些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三、教学中以技能训练为主线,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中职学校的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技能熟练、技巧娴熟的工人, 以此决定了中职学校在基础课教学中的教学重点, 电子技术作为电子类主干课程应该注重实践教学。把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技巧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学中多安排学生的实习做操的课时量, 在时间保证的前提下, 关注学生的实习效果, 在实习中检验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连接能力, 检验和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理论。例如, 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我们的一线任课教师经常安排一些电子小制作, 比如门铃、电子音乐卡等。授课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操作过程设计, 然后进行实践操作, 工作完成以后进行调试, 任务完成以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实践成果, 对每位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改进的理论基础。这样使每一位学生能够用运自己学习的知识进行具体化的简单操作, 而不是作为匠人式的简单的重复, 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有自我独立操作的意识, 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
在实习操作过程中通过每一位学生的自身努力, 既锻炼了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更提高了学生的认识, 使学生认识到电工电子操作一定要严谨认真, 一丝不苟, 否则会极大影响我们的装配效果。
实施初探 篇9
一、“快乐阳光”的课程目标
“快乐阳光”课程的宗旨是“敞开心灵,拥抱阳光”。课程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和幼儿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热爱生活的能力与品质,形成适合教师和幼儿发展的文化,促进教师和幼儿的精神成长,为幼儿的一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依据上述理念,我们在课程目标设置时关注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诸多指标的整体发展,关注幼儿生活态度和生活能力的培养,围绕“热爱运动、快乐友善、好奇乐学”的总目标,形成了课程总目标—分领域目标—年龄段目标三级目标体系。
二、“快乐阳光”课程的整体框架
“快乐阳光”课程的架构是一个整体推进的过程,架构该课程其实就是唤醒教师和幼儿的探究意识,启迪教师和幼儿的精神世界,建构教师和幼儿的生活方式,以实现教师和幼儿生命价值的活动。整体框架如下图:
三、“快乐阳光“课程的内容
“快乐阳光”课程内容由五大板块组成,满足幼儿各种潜能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具体如下:
(一)亲亲阳光运动
晨间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幼儿每天至少有两小时户外活动时间的重要途径。“一日之计在于晨”,有效地组织开展幼儿晨间锻炼活动,能促使幼儿以饱满的精神、快乐的心情开始一天的生活。
1.运动区域的创设重在“因地制宜”
活动器材、活动场地既是开展“阳光运动”的物质前提,也是激发幼儿锻炼积极性的刺激物。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地创设运动区域,根据幼儿园的现有场地特点重新布局,充分利用园内大面积的塑胶场地、草坪、沙池、戏水池等区域安排各种适宜的活动,拓展原有运动器械的功能,变单一为多重功能。
2.运动项目的编排亮在“一物多玩”
在幼儿晨间活动时多投放一些便于一物多玩的玩具材料,如泡沫垫、纸棒、皮球、绳子等,让幼儿自由探索一物的多种玩法,一方面拓展了现有材料的功能,无形中变化出更多的玩具;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孩子们乐此不疲地不断尝试,创编出了很多新奇的玩法。
(二)专项体育运动
为拓宽幼儿体育运动的途径,我园在全园普及开展了篮球、轮滑、武术、围棋等体育特色活动。
1.创编篮球教材
根据年龄特点设置篮球运动内容:小班有原地拍球、二人对向坐地滚球、搬球接力赛等;中班有原地拍球、对向抛接球、行走运球等;大班有花样拍球、跑动运球、向上抛接球、传球、投篮……另外,自编了篮球操、篮球游戏,以丰富幼儿篮球活动的形式,也为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性、篮球的技巧性打下基础。
2.开展轮滑教学
轮滑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有助于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为确保师资,我园外聘或培训专业教师在幼儿园科学有序地开展轮滑教学活动。
(三)阳光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以其浓厚的趣味性、广泛的参与性而深受幼儿的喜爱。体育游戏不仅是儿童身体锻炼的重要内容和形式,而且也是增进其身心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我园充分挖掘、搜集了许多有趣的体育游戏。
1.开发民间体育游戏
根据各年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以童谣说唱体育游戏为主,中班主要选择了《揪尾巴》《老鹰捉小鸡》等,大班选择了难度稍大些的体育游戏等。
2.创编情景性体育游戏
教师在体育游戏活动中设置游戏角色、游戏情节、游戏规则,以吸引幼儿随情节发展而主动参与。教师通常选择幼儿所喜欢的卡通形象或动物形象创设与形象相匹配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参加。
(四)阳光亲子活动
以“亲子游戏,阳光成长”为主题,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有效联动,将这两种教育资源合理整合,以幼儿园为主力带动家庭的力量,共同构建幼儿园快乐阳光课程,使家长成为快乐阳光课程建构的主动参与者。让孩子在和谐一致的教育环境中得以健康成长,体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五)阳光阅读活动
我们在快乐阳光课程中建构了快乐阳光阅读活动,选择和利用一些偏重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优秀绘本对孩子实施“情感教育”,净化与熏陶他们的心灵世界,端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使他们心存爱心、学会感激、学会共处。
快乐阳光阅读活动的目标是让阅读伴随孩子快乐成长,让受挫孩子明白励志,让孤独孩子懂得友谊,让散漫孩子学会坚持,让胆怯孩子消除恐惧,让自私孩子孕育爱心。绘本阅读活动内容大致分为励志类、友谊类、情感类、爱心类等。
四、“快乐阳关“课程的评价
“快乐阳光”课程突出了全息整合、多元互动的评价模式。全息指的是“全面”“全员”“全程”。“全面”指的是评价对象面向全体孩子,评价内容涵盖课程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评价过程采集个体发展的各方面,如身体、情绪、认知、社会性等全面信息。“全员”指的是与课程相关或与孩子的发展相关的各个部门、各方人员,如教师、家长和孩子自身都作为评价主体来共同参与评价过程,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全程”指的是课程评价着眼于课程实施的各个阶段、一日生活的全部过程,对课程目标和孩子的发展实行全程监控,是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实施课程。有幼儿发展性成长档案袋、家园同步报告单、“七彩阳光”即时贴,分为红色爱心贴、绿色安全贴、黄色健康贴、蓝色艺术贴。我们调整原有课程的评价体系,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评价的领域、内容及各级指标。探索幼儿探究品质评价的途径,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通过幼儿平时作品的收集与分析、建立成长记录册、区域活动观察记录分析、幼儿在园情况报告单等,注重评价幼儿的多元智能与探究品质。
初中历史实施分层教学初探 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 学生 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29-01
新课改的目标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其着眼点和归宿就是使培养出有差异的、独立的人。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承认并正视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真正把新课改的精神落到实处。初中历史分层次教学主要是指教师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针对不同学生对学习的准备、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不同情况而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多样化的学习策略,从而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有效和进步性的学习。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现代初中生的特点及教育工作特点,谈谈关于初中历史分层教学的几点感受。
一、初中历史分层次教学的实施依据
前苏联的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或“最佳教学区”。分层教学正是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因材施教。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学生“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要求、同评价标准”等“一刀切”作法,致使学优生“吃不饱”,后进生“难消化”,导致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课堂效率低。我们认为,在班级授课中实施“面向全体,分层施教”的分层教学法,把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克服过去班级授课制中的种种弊端,尽可能地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最充分的发展,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知识”、“人人都学到必需的知识”,从而达到人人有进步。
二、初中历史分层教学的实施步骤
1.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接受水平,跟踪学生各个阶段的测试成绩制成详表分析,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层比例大概为3:5:2,A层学生为优等生,各阶段考试的成绩一般在85分以上,特点是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B层学生为中等生,各阶段考试的成绩一般在70—84分左右,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层学生为潜能生,各阶段考试的成绩一般在70分以下,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准确找出优、中和差三个成绩等级的名单,名单确定前应事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明白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了解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并可以结合每一次考试进行流动和变化,实事求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地做些调整,即消除学生的心理不平衡状态,也是鼓励进步的学生,鞭策暂时落后的学生。
为了均衡各组,分组时按名次蛇形分配。分组后,再对各组学生的男女生比例、组内学生性格等因素做适当调整,调整时不打乱各组内的结构,采用同级学生互换的方法进行调整。每组的组长依据学生成绩、领导力、性格等综合因素确定。采用组内三级联动的管理和组织办法,组内同一层次2人是组内互助小组,讨论实行2—4—6结构进行。二人学习小组是班级合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单位,组长要协调组织好本组内的各项学习活动:包括小组作业的收发与检查,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互助组的开展情况,组内的各项考评记录与汇总。
2.学习目标、问题设计分层
改变以往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要求划一的状况,针对同一班内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出示学习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和危害。(2)林则徐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虎门销烟的意义如何?(3)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禁烟引起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原因)(4)讲述鸦片战争中一位英雄的故事。(5)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6)中国为什么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谈谈你的感想。(7)历史小论文:《我眼中的林则徐》注:2、4、5是基础题都做,1、3、6是提升题,C层可不做要求,7题A层必做,其他层不作要求。这样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有成功的喜悦感同时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在达成本学习领域共同性目标后,选择高一层次的目标进行学习,用不断递进的分层目标来引导和要求学生,使教学要求和学生可能性的关系,始终处于动态协调之中。
3.教学组织形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体验。新课程标准强调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改变了传统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合——分”式教学结构,既有面向全体的“合”,也有兼顾各组的“分”,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统一的讲解、答疑、矫正、小结,也有分组的教学、自学、合作学,还有分层次的练习和个别指导。其基本模式是“合”(激趣入题、明确目标)——“分”(学习新知、巩固练习)——“合“(反馈口授,课堂小结)——“分”(课内作业,巡视指导)。
4.练习作业分层次
教师根据每课学习的重难点内容设计练习作业,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又分为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三个不同层次的试题,每组内不同级别完成不同程度的作业,选做题是综合性的練习题。由对历史感兴趣的A组同学来完成。
总之,分层教学是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融入了新课改、新理念的时代内涵,是把对学生差异的剖析、教材难易的化解二者的灵活结合,最终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师生互动的最佳效果,使每一名学生不仅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还能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初探 篇11
一、校本课程的选题
当今的学生在课堂中很难体会到快乐, 因为学生被固定在“科学世界”里, 缺乏对生活方面的体验。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 结合本学科的特点, 确立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 如异国饮食文化。饮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异国的饮食更具神秘色彩, 学生有了解异国饮食文化的兴趣欲望。通过此项活动就可使学生了解与异国饮食文化相关的内容。
二、准备
1. 让学生在课前查找与异国饮食相关的资料。
2. 联系实践活动的地点。
3. 教师提前考察、参观, 确定实践活动中所要了解和学习的知识。
4. 让学生各自准备记录实践过程的工具 (笔、本、照相机、摄像机等) 。
三、实践过程
1. 计划
学生自己设计各自的计划书, 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并各抒己见。例如:学生想了解外国人喜欢什么口味的饮食, 这些饮食的制作过程与中国的饮食有哪些不同, 等等。他们会想到去向厨师了解他们想知道的内容。教师这时要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当学生想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时, 教师加以点拨, 逐渐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制定计划时, 学生提的问题五花八门, 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指导者, 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 然后筛选有价值的问题, 最后根据学生的喜好确定最主要的研究问题。
2. 讲座
先让学生汇报各自查找的资料以及学生想要了解的相关知识。例如:学生汇报自己通过上网查找的资料:有哪些国家的饮食, 饮食的特点是什么, 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学生喜不喜欢这道菜的色、香、味, 等等。教师通过适时的讲解相关的知识, 让学生了解更多一些关于饮食方面的知识。然后请来从事饮食行业的家长, 介绍一些关于饮食方面的知识以及制作过程:选料、配料、制作成品等, 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饮食, 尤其是异国的饮食。
3. 实践活动
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去参观中韩美食城和福田面馆, 按照计划书的方案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参观过程中, 先引领学生参观美食城的环境、摆设和菜谱, 学生也会提出一些即兴的问题, 教师适时地引导他们做好纪录。然后, 在服务员的引领下进入后厨, 先观看厨师制作食品, 然后品尝做好的食品, 最后在厨师的指导下, 真正的动手制作菜肴。在制作的过程中, 学生都认真地观看着, 一个个都摩拳擦掌地跃跃欲试, 这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真正接触到了食物以及食物的制作过程, 揭开了异国饮食的神秘面纱。同时, 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并且真正地了解了食物的特点, 掌握相关的知识。
4. 活动后的感悟
实践活动后, 学生兴奋地汇报了各自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及其找到的答案。有些学生在汇报后, 积极地展示了自己的手艺———现场制作的日本寿司。教师适时地鼓励学生,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不要拘泥于旧有的模式, 可以凭着自己的喜爱去制作, 最后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 谈论各自所发现的美, 并积极地去创造美。
四、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
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师改变了旧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校本课程的实施, 使教师在教学中再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多的时候是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同时也是活动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因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按照预先设计的环节进行, 要设计的富有弹性, 以便随着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