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初探

2024-10-10

教法初探(精选12篇)

教法初探 篇1

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及其统计规律的数学分支, 随机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 如每天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有多大.学生虽然接触了大量的随机现象, 但感受不到或熟视无睹, 因为这与他们长期学习的确定性现象有差别.如今, 概率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日益紧密, 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采取什么教法帮助学生切实掌握这部分内容呢?笔者总结的教法是:始终突出问题的实际意义, 突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注重培养随机意识.

1. 结合实例, 了解概念与公式的背景和含义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互斥事件的意义, 我们可以做实验I:在一个盒子内放有10个大小相同的小球, 其中有7个红球、2个绿球、1个黄球.记事件A表示“从盒中任摸1个球, 得到红球”, 事件B表示“从盒中摸出1个球, 得到绿球”, 事件C表示“从盒中任取1个球, 得到黄球”.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告知:“从盒中任取1个球, 得到哪种颜色的球”是随机的, 从而体会到:事件A发生对事件B (或C) 是否发生有影响, A发生, B (或C) 就不发生, 二者不可能同时发生, 也可以都不发生.在此基础上, 指出事件互斥就是描述实际中事件间这种关系的数学概念.于是, 学生真正理解了互斥的含义.

在实际例子中显示概念间的区别.相互独立事件与对立事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学生常因二者相近而分不清.如果记表示“从盒中任摸1个球, 得到的不是红球”.让学生讨论A与的关系:A与不可能同时发生, 二者互斥.又因为摸出的1个球要么是红球, 要么不是红球, 所以事件A与必有1个发生, 这样的两个事件叫做对立事件.

让学生观察试验II:甲坛里有3个白球、2个黑球, 乙坛里有2个白球、2个黑球.从这两个坛里分别摸出1个球.记A表示“从甲坛里子摸出1个球, 得到白球”, B表示“从乙坛里摸出1个球, 得到白球”.注意让他们除体会摸球结果的随机性外, 还与试验I比较.经思考归纳得出:此试验中从一个坛子里摸出的是白球还是黑球, 对从另一个坛子里摸出白球 (或黑球) 的概率没有影响, 指出这样的两个事件叫做相互独立事件.

列表比较独立性和对立性:

这样, 学生理解了事件的独立性是对两次试验中任意两事件而言的, 而事件的对立性是对同一次试验中的两个事件而言的.依据试验I设计问题:计算P (A) , P (B) , P (A+B) , 并由计算结果提出一个猜想 (P (A+B) =P (A) =P (B) 的前提条件是A与B互斥) 依据试验II设计问题:计算P (A) , P (B) , P (A·B) , 并提出一个猜想 (P (A·B) =P (A) ·P (B) 的前提条件是A与B互相独立) .这样, 学生既深刻理解了两个公式的作用, 又注意了二者的运用前提.

2. 结合实例, 理解事件间的关系与运算

在实际应用中, 事件间的独立性常常不是根据定义判断的, 而是根据实际问题的意义加以判断的.如在一部仪器上工作的两个器件, 它们的各自工作状况是互相独立的;两个人同时射击同一个目标, 各自命中目标的状况也是相互独立的.在概念与公式的教学中, 注意突出它们的实际意义, 着力于理解事件间的关系和处理事件间的运算.教师除正面做好示范外, 还可举学生解题过程中只看形式不重内容的反面例子.

如在“先后抛掷2枚均匀硬币”的试验中, 少数学生认为所有可能的不同结果为“2枚正面”、“2枚反面”、“1枚正面, 1枚反面”.纠正这个错误的方法是: (1) 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 (2) 计算三种结果的概率, 比较数值大小.于是, 他们理解了“1枚正面, 1枚反面”的可能性大些.

3. 结合实例, 领会概率论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一方面, 让学生学习概率论自身的思想与方法.随机事件在一次试验中是否发生虽然不能事先确定, 但是在大量重复试验的情况下, 它的发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抛掷硬币试验中, 当抛掷硬币的次数很多时, 出现正确的频率值是稳定的, 接近于常数0.5, 在它附近摆动.从而得出求一个事件的概率的基本方法:进行大量重复的试验, 用这个事件发生的频率近似地作为它的概率.概率论研究的随机现象虽然具有偶然性, 但又有一定的规律性, 体现了偶然与必然的辩证的关系;频率是一个变数, 概率是一个常数, 以频率近似代替概率, 体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随机事件是从静态观点研究随机现象, 随机变量是从动态观点研究随机现象, 体现出静与动的辩证统一, 整个教学过程中, 真正落实既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又让学生学习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帮助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 结合实例, 培养学生的随机意识

概率研究的对象是随机的, 问题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学生对确定性现象有较丰富的认识和经验, 而对随机现象不熟悉.若紧密联系日常生活、社会生产实际, 为他们提供概念、公式背后的背景材料, 把感性形象的支撑与理性思考结合起来, 学生的随机意识便可逐步培养.

总之, “结合实例”是概率初步教学的入手点, 符合概率论的特点, 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实践表明, 这种教学效果较好.

摘要: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概率论初步的教法: (1) 结合实例, 了解概念与公式的背景和含义; (2) 结合实例, 理解事件间的关系与运算; (3) 结合实例, 领会概率论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4) 结合实例, 培养学生的随机意识.

关键词:概率论,事件,教法

教法初探 篇2

【摘要】: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广大学校教师群策群力,勇于在各自的岗位上大显身手。本文作者在全面领悟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个方面论述了高职体育愉快教学方法。

【关键词】:同舟共济;通观全局;以新促变;学习兴趣

体育偷快教学是以情感教学为导向,在立足尊重学生的体育运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乐趣,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本人坚持以学生为本,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偷快参与学习,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

一、同舟共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体育教师一定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既生动活泼,又求实高效。当然,体育教师的平时的言行能感染学生的心灵。可见,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是构筑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所以,师生只有保持情感融洽,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其道”。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对学生晓之以理,明之以义,动之以情,切实把握好作为教师的关键角色。如,当学生做错训练动作时,我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虚心地听取学生失败的原因,并且帮助他们纠正错误,让学生感觉老师就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记得有个学生在足球训练时,经常用手挡球,我就逗他说:“最好今后把足球改名为手足球就好了!”那个学生通红的脸上笑容可掬,后来逐渐改变了犯规的坏习惯。

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虽然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但是协调好课堂“人际关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在操场上展示出民主、融洽的班集体时,必然洋溢着师生斗志昂扬的气氛。假如课堂“人际关系”不和谐,课堂心理气氛必然沉闷,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变“主导者”为“引导者”,真正让学生的自主学练能力和自觉性,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来,切实提高学生对自主学练的认识和兴趣,使学生在自我追求中,借助外力加大“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化力度。为此,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多种富有情趣、受学生欢迎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掌握自主训练的方法,使他们在有趣的体育课堂上快乐的运动,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务必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水平,关心爱护学生,想学生所想,尽力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通观全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由于现在学生体能、技能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因此,我们即使使用了新教材,也难以避免某些内容的设置不适应少数学生群体的。我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候,坚持实际、使用和实效的原则,对男女学生也区别对待。譬如,我针对男生一般都比较喜欢一些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体育运动,就多安排他们进行篮球、足球、排球等这些对抗性、竞争性激烈的体育项目。鉴于高职阶段的女生怕身体接触多、剧烈运动强的.特点,多安排一些诸如五步拳、立定跳远、跳绳和跳高等项目。类似既健美又健身的运动项目深得女生的亲睐。新课程标准重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主体的作用,但是,我们目前某些教学内容比较枯燥。譬如:由于投掷实心球的技术性比较强,学生时常只注意上肢用力,忽视下肢及腰腹的协调,导致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从而影响了整个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此,在教学内容的搭配和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把握三大“关”

1.大纲为主关。教材内容的搭配必须符合新课程改革标准,以大纲为主,结合学生实际,由易到难;同时,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创造性和趣味性。

2.挖掘能力关。有效课堂的关键不只考虑具体教材的动作本身,而是考虑教材背后所具有的特性和内涵,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体育教材所特有的教育功能、社会功能、美育功能和娱乐功能等,实现教材与个体需求、社会需要的有机结合。

3.教学目标关。教师只有在吃透教材要领、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才能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达到合理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完美境界。

三、以新促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有效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化,作为一名高职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好奇心理和好胜的性格特征,在更好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的同时,成功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要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使教学气氛轻松愉快积极参与课堂训练。比如立定跳远时空中的收腹展体技术是比较难的,假如教师要求学生在原地收腹展体练习,队形虽整齐,但由于学生掌握动作要领程度和个体的能力不同,教学效果不一定让人满意。我根据学生的具体修况,采用目标教学法和超越自我学习法的有机结合,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目标和提供的器械,自行确定训练步骤,他们进行自舞赶超,学习情绪非常高潮涨。实践证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尝试当一次老师是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有效手段。

英语词汇教法初探 篇3

一、采用多种形式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教育心理学者研究“痕迹理论”所得出的结论指出:“凡是已经识记过的事物都会在大脑组织中以某种形式留下痕迹。”记忆痕迹在脑中的储存分三种情况: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间记忆储存时间很短,但在记忆过程中占有主要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只要稍加启发,就能引起联想和回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因此,在教新单词时,先向学生明确记忆指标,例如,在教新单词时,要求学生在一、二分钟内记熟所学的新单词,然后听写,也可以通过抢答或个别提问的方式由老师读单词,学生口头拼写,或是老师讲出单词中文意思,学生读出生词,反之,老师读单词,学生讲出中文意思等形式进行训练。学生为了达到要求,快速记忆,必然高度集中注意力认真朗读记诵,强力记忆的愿望可以提高记忆的效率。开始只有部分学生达到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基本上每位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即使成绩差的学生,瞬间记忆的效果也很好。这种训练,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信息接纳量,提高了记忆效果。

二、利用具体情景掌握单词的读音和语义

具体情景指的是生活情景、模擬情景、表演情景、直观教具情景、想象情景,在具体情景中教单词、学单词,不但可以克服孤立记单词容易遗忘的缺陷,而且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单词的能力,学会在交际中使用单词。

1.利用同义词。同义词都是相对的,比如nice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它的同义词可能是pleasant(令人愉快的),kind(亲切的),fine(好的)等。根据这个特点,不要孤立地看某词的同义词,而要把它放在句子中来看是不是同义词。如:The weather is nice today.和Theweather is fine today.这两个句子中,nice和 fine就是同义词,可以相互代替。

2.利用反义词。在英词中表示相对概念的词汇经常可以遇见。如学过big以后,当学到small时,可以指出Small means not big,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small的意思了。常见的意义相反的词很多。

三、利用字母和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掌握单词的拼写形式

词的读音和拼写形式是词存在的基础,是各个词相互区别的第一要素。在词汇教学中,要注意音和形的统一与结合,使学生把一定的音与可能对应的形联系起来,又把一定的形与可能对应的一定的音联系起来,通过反复练习在大脑中建立起这一类词的音、形模式联系,如让学生把长元音[i:]和she, see, sea, piece等单词中的元音字母及元音字母组合的形联系起来。

四、多种方式呈现单词,增加刺激渠道和程度,加深感知印象

记忆是靠外界环境对大脑进行刺激并形成痕迹的,大脑神经受到的刺激越深,记忆的持久性越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力使学生对所要记忆的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为长时记忆打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用新奇、甚至反常的方式呈现新词。这样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以强烈的再现刺激,加深感知印象,引起学生兴趣。示范朗读单词的轻重、同化、连读、尾音以及爆破音、破擦音的变化;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写出难记的生词,使字体变得特别大,或者以其它方式呈现,形成明显对比。有时一个单词以其音、形对错对比形式出现,让学生进行对比选择;例如教quite时,写成quiet,quilt或quit让学生指出其错误。有时将单词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如,他昨天洗了film(胶卷);照相前摆好pose(姿势)等。新奇的方式、与社会生活相贴近的联系会起到强烈的刺激作用,激发兴奋感,加深感知印象。另外,还可以利用录音机、投影仪,甚至实物等多种媒体相结合,引导学生同时使用多种感官感知,使大脑同时接受来自眼睛、耳朵、肢体等器官感受到的刺激,加强记忆力。

五、化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

理解了的内容,就容易记住,理解得越深刻,记忆得越牢固。教单词时,把音、形、义同时教给学生,让学生对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使所教的词在一定的情景中呈现,方便学生理解记忆。把抽象概念的词放在短语、句子或课文中教,使学生对词的理解具体化。采用归纳比较的方法,以新带旧、以旧学新,新旧知识联系以加深理解和记忆。通过归纳比较、前后联系,使学生对词组有了正确的理解,又避免学生只会在单词表中对其各种意义死记硬背的做法,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提高了记忆力。还可以通过同义词、反义词辨析,同音异形词、词类转换词比较归纳等方式,想方设法将机械记忆转化为理解记忆,从而加深记忆痕迹,提高记忆效率。

小学科学教法初探 篇4

一、提高思想认识

人们的传统观念:在小学课程里, 语文、数学是重要课程, 其他都不重要, 科学课只是副课, 不仅每周的课时少, 而且配备的科学课的教师不是专业的, 有的是兼职, 课堂上照本宣科, 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只是宣读, 原本教材中的一些抽象知识不便于讲解, 需要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在这里只是采取应付态度, 毫无课堂艺术之感, 更别说学生收获多少。 还有的干脆就不开科学课, 学生发下的科学课本只有自己简单看看, 没有丝毫重视。 这样做的后果是: 等孩子在以后真正地接触自然、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时候, 认为无所适从, 陌生感油然而生, 当然学起来也会更吃力, 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更重要的是这个阶段他们的潜能没有得到, 造成对他们思维的一种禁锢, 虽然他们在以后努力学习, 可是他的思维观念、创新高度已然无法达到所期望的顶点。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教师, 我们应该改变认识, 发挥山区优势, 为开好科学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开展实地观察

观察是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 通过感觉器官直接地或借助某些科学仪器, 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描述客观对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不仅指看、摸、听、尝、嗅等活动, 还意味着理解或从理性上领会;它既包括信息的输入, 又包括信息的初步加工过程。 在平时教学中, 一般有以下几个程序。

1.创设情境, 要求教师精心设计, 充分准备好观察对象, 即有结构的材料, 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发现”, 启发、诱导并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2.组织观察活动, 根据学生制订的观察计划, 提供观察的对象,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独立观察或大组交流。教师提供的观察对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 好的观察对象 (包括材料) 是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的源泉。 学生能发现什么, 要看教师准备的观察对象是什么, 蕴含什么样的科学概念。

3.对观察所得信息作出分析, 观察中不仅有被动的生理反应 (感知) , 更有信息的接受和加工过程。 对观察所得的信息, 观察者必须进行合理的分析, 其中既有正确与错误的选择, 本质与非本质的判断, 更有运用自身已有知识结构对信息进行抽象、概括等积极的思维活动。

三、引导探究学习

课堂是教师的“阵地”, 也是学生的“战场”。 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发展为出发点, 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不能避实就虚。 否则就会陷入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圈子里。 读式课堂文化就是学生自主的课堂, 教师组织科学学习活动必须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 突出学生主体性, 让学生自己研讨、研究。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存在, 对于不同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我选择, 自我探索, 自我思考, 自我创造, 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 同时,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 仅凭教师的每一堂课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课堂上更多的、更合理的时间应留给师生共同解决学习困难、 研究学习课题和探索知识奥秘。 比如养蚕和种花的活动要持续很长时间, 在课堂上只能讲解养殖方法, 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课后观察和记录, 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养殖体会, 这样课后才会更好地观察和记录。 尤其是那些后进生, 引导他们克服学习困难, 解开学习的心结, 带领他们进入广博的科学知识领域里学习、探索, 让他们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 他们越有机会表现自己, 就越会更积极地投入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这样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学习积极性提高, 在不断的表现中产生自我发展的要求和愿望, 由此推动他们主动把握机会, 争取机会, 甚至创造机会, 提高自我, 完善自我。

四、进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法就是运用小品、 短剧或实况模拟等形式进行模拟活动的一种方法。 在角色扮演中, 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 由一部分学生担任各种角色并进行表演, 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表演, 认真注意与活动目标有关的具体行为。 表演结束后, 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 这种活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 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 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角色扮演法常用的模式有两种: (1) 换位模式。 在角色扮演时, 表演者暂时放弃自我行为, 扮演他人角色, 例如:扮演某个科学家、某个医生、某个同学、某个残疾人或某个虚构的人物等, 让学生从被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去讲话、思考、行动和处理问题, 从中体验感情、发现问题。 (2) 易境模式。 在角色扮演时, 表演者以自我出现, 但虚构一种自己所处的环境, 例如到某自然保护区、 到某自然水域考察、 到某种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到某种专业实验室等。 在这种条件下, 角色扮演者可以创造特定的环境, 演示特定的现象, 引导其他学生同时进入情境, 学习或练习专门的知识与技能, 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角色扮演的活动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舞台, 使学生在模拟的、人为的但又近似真实的环境中体验感情, 而这种体验不会导致实际生活中失败的风险。

教法初探 篇5

——洋里新见小学

陈丽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学生习作时遇到的困难之一是无内容可写或是有感知却不深刻,导致有话说不出,这都涉及体验和感受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采用情境体验的方式来进行作文教学即诱发学生的体验,有意识地“制造材料”,有目的创设“情境”,为学生制造一种“生活的场”,调动他们生活经验,使这种情境成为一种强化的刺激信息,构成学生审美感知的表象,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产生作文灵感和表达的愿望。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进行细致的作文指导,让学生通过训练,习得一些习作的方法,能够由此作文延伸到其它类似的作文中去。

学生的身边有许多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老师不可能时时刻刻地陪在学生身边引导他们留神身边的细节,但是可以创设或再现与生活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活生生地体验一回。为了增加趣味性,还可以引入课堂游戏,通过教师的“行为教学”,手把手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眼耳鼻舌手”观察生活的方法,从而积累下写作的素材。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可行性高的做法:

首先,从身边事物入手,创设体验的场景。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要从细节入手。我们农村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要让孩子们平日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可以从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入手摄取反映农村特点的景和物,人和事,指导学生现场观察,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如现在是农忙时节,校园周边的田地里常常有忙碌的身影,师可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农民播种、蓄水、育苗、插秧的过程。又如我们学校今年新增的劳动实践基地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体验场所。学生们几乎每天大课间都会到实践基地观察,做些记录。他们亲历了播种、出苗、施肥、看着茎越长越高、开花结果的过程,偶尔还会拔草等。他们天天感受劳动实践基地里植物的变化,积累了感性经验。老师也一起观察,点拨学生哪些要注意,注意发觉自己的感受。

其次,说写结合,加强训练,提高作文指导效果。从作文课堂教学来看,我们农村小学普遍忽视“说”的训练。学生到大自然去看了,听了,有很多的话要说,可是又存在不知道无从说如何说的情况。这时候老师的指导作用就凸显出来。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接着帮助学生挑选合适的内容、合适的表达方法把自己刚刚说的话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第三,对写好的作文进行认真细致的点评和修改。要善于从幼稚的、粗糙的习作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讲评不是很理想的作文时,要善于发现仅有一两个用得恰当的词或是一两句精炼的话并加以鼓励,使他们鼓起作文的勇气,下次作文时有所进步。总之,“让学生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是作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思想。要注意拓宽思路,激发兴趣,使农村学生也有比较大的选择余地,让孩子们在作文这块广阔的空间自由地翱翔。

我们不仅组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而且还可以采取“课堂游戏”这一种有效的体验方式。在充满乐趣的课堂游戏中,这时候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都很高。师这时候同样要引导学生动用多种器官来体验,同时记录。在完成习作时,整理思路,把自己的感受完善成作文。我们却可以在课堂里通过预先设定的游戏活动,以模拟的、缩微的、典型的、袖珍的方法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细节”、什么是“动态”、何时进行“心理描写”、怎样安排“景物顺序”,从而训练他们“摄取生活素材”的方法。

因为生活范围的限制,学生可体验的范围有限,如我们不可能带领学生到高级饭店里去了解各种各样的食物、描写它们的色香味、观察共同进食的氛围等等。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里用极低的成本提供每个学生两颗花生米、三粒五香豆、几颗香瓜子、一只小胡桃,让他们通过观察,获得最最新鲜的写作材料。学生们只要经历过这样一次性的“吃东西”训练,以后任吃什么东西,都会运用自己的全部感官进行观察;而他们有关于此的生活经验经过日积月累,将变得十分丰富,以后碰到有关命题也就能应付自如了!

我们同样不可能带领学生们游览名山大川,我们支付不起那样巨额的游览经费。但是,我们却可以带领学生游览自己的学校,穿梭于教室与操场,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校园。

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这种活动后,获得的不单是一篇好文章,而是一种带有类型性的“摄取生活素材”的方法、是一种观察事物的本领、是知识和能力在他

们身上出现的迁移和转化!

数困生教法初探 篇6

【关键词】兴趣 数形结合 心理

今年学校安排我任教两个班级的数学课,一个班成绩较好,一个班相对较差。面临的难题是:①基础层次不齐,悬殊太大;②很多学生学品太差,学习情绪低落;③数困生成绩难以提高。面对这些问题我没有气馁,尤其是对数困生教学加大力度,效果较好。现将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一、用名人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第一节课在班里讲“集合”时,我用集合创始人——德国数学家康托尔由一个打工仔成为一名数学家的故事教育学生,使他们明白学困生照样成才。只要不断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创造出连自己都料想不出的奇迹来!当康托尔在(0,1)→R间建立了一一映射时,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0,1)中元素和R中元素一样“多”。许多数学家都叹为观止。同学们也不得不对康托尔产生钦佩之情,从而激发他们学习集合的浓厚兴趣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也建立起来了。

圆锥曲线和方程是高中数学的重点知识,我用坐标系的创始人笛卡尔的故事来激励学生。笛卡尔是法国伟大的数学家、哲学家和物理学家,幼年丧母,体弱多病,上学时老师允许他每天早上晚起床多休息,但笛卡尔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晨读,并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最终由蜘蛛网的启发而创立了坐标系。恩格斯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尔的坐标系,有了坐标系,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坐标系,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坐标系,微积分和积分进入了数学。”这段话正确评价了坐标法的历史功绩。当然,有了微积分也就有了火箭、人造卫星。通过这些故事,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抽象的曲线和方程的定义,从而为后继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用数学思想训练学生思维

良好的学习兴趣只能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兴趣不等于成功。数学这一门学科特点是高度抽象,他以符号和图形为载体,包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这些思想有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作为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用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数学知识讲深讲透,不仅要求学生会解题且要通过解题向学生灌输数学思想,并能用数学思想处理其他一些学科乃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问题。

在讲解例题:求集合{1,2,3}的子集时,我问学生集合{1,2,3}的子集共有多少个?学生回答:8个。我又问集合{1,2}的子集有多少个?学生回答:4个。又问集合{1}的子集有多少个?学生回答:两个。又问一个集合子集的个数与集合中元素的类别有关还是与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有关?学生经过讨论反复思考,得出与元素个数有关的结论。我接着又问,他们有什么关系?学生哑然。我提示集合{1,2,3,4}有多少个子集?学生很快回答:16个。至此有部分学生已经发现了规律:含n个元素的集合{a,a2,……an}共有2n个子集。要向学生指明猜出的一般性结论有时未必正确,需要有严格的论证,但此处结论是正确的,点出证明的过程要到以后学习组合和二项式定理时才能加以证明,在此处重要的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和由猜想归纳总结能力的训练。牛顿不正是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吗?农谚“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不正是人们从大量的特殊事例中归纳出的自然规律吗?

再如海水潮汐与港口水深的密切关系,任何一个港口工作人员都对此非常重视,如某港口工作人员在某年农历八月初一从0时至24时记录时间f(h)与水深d(m)关系如下:

不难发现可选用正弦函数d=5+2.5sin来近似的描述这个港口这一天的水深d和时间f之间的关系。利用这个函数式计算若这一年农历八月初二或九月初一有一条货船吃水深度(即船底与水面距离)为4m,安全条例规定至少要有1.5m的安全间隙(即船底与水底距离),那么根据5.5≤d≤7.5,就可以近似的得到此船能何时进出港口能逗留多久。从这些例子可以说明在数学课上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猜想归纳能力的重要性。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组解法时,我首先和学生一起回顾了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帮助学生归纳消元,降次和因式分解是处理这类问题的有效手段。然后我把二元二次方程组分为两类:

第一种类 第二种类和学生一起归纳解题方法。

1、第一类二元二次方程组含一个未知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代入原方程组解。如

2、第二类二元二次方程组共分为三种情形:

1)将(1)、(2)经过适当的变形相加(减)→二元一次方程

第一类完成化归任务,如方程组

2)将(1)、(2)中不含常数项方程因式分解→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两个并列的第一类→原方程组解。如

3)将(1)、(2)经过适当的变形相加(减)消常数项→第二种情形,以下同上。如

以上我用到了数学中数学中化归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在众多问题中都有所体现,所用方法是代入或加减消元,因式分解。通过新旧知识回顾,系统的讲解,学生都能做课本上习题。在此基础上,我又提问学生:如果曲线C1方程为F1(x,y)=0,曲线C2方程为F2(x,y)=0,那么曲线C1和C2焦点(有序实数对)怎么求?同学们在我不断启发下异口同声的回答:解方程组

至此数形结合粉墨登场了。进一步让学生看出用代数解决几何问题的优越性,同时通过对知识的串线、连片、成网教学过程又能使学生能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关心爱护学生是顺利进行教学的有效手段

目前,很多地区外出打工人数越来越多,许多家长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学习与生活关心较少,尤其是思想上和品德上,他们对孩子在经济上有求必应,使孩子们养成了不劳而获的坏习惯,部分学生性格、心理素质缺少培养和磨练,他们厌恶学习或是遇到问题就回避。对这些学生如果只是知识的灌输肯定不行,作为老师既要是循循善诱的长者又要是赤诚真挚的朋友,要多方面关注学生,鼓励他们,使学生信其师,亲其道。平时老师要充分运用因材施教原则,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细细的讲解每一道习题,寓教于乐。

四、老师要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创新是一个名族进步的灵魂,现在学生接受信息快,有些老师不知道的东西他们也知道,加上教材的变化,这样的形势迫使着每一位老师要不断的进修学习,多方涉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要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精心准备和组织教学,教师必须关爱学生,了解学生心理在想些什么,他们希望老师怎样做。当然作为老师必须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前提条件,在这方面,有时我的思想上也会产生矛盾,但仔细思考,不断的总结,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比如,学生碰到难题时,我可以提示一下或是讲解一遍,再让学生去做,然后再变换一下角度再出类似的问题让他们去做;课堂上穿插读书片段让学生提起兴趣;有时用一两句风趣幽默的话活跃一下课堂气氛;板书时可以带一点特色:如图文并茂,穿插一些英文或是古诗词,名人名言等等;有时借助多媒体调动学生积极性。总之,凡是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对课堂有帮助的教学手段我都愿意去尝试。

只要我们怀着一颗对职教事业的拳拳之心,象孔子、陶行知、魏书生等人那样,用心去教育学生,不断进取,勇于创新,那么在教育的土地上定会育出芬芳的桃李。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教材教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三院校协编组

[2]《数学史与数学方法论》,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肖柏荣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

略读课文教法初探 篇7

面对这些教学困惑,近两年在学校上公开课的时候,我都会选择一些略读课文认真研读,争取上好略读课文。在此过程中,我体会到要想上好略读课文首先要有纵观全局的大语文观念,要面向全册书、整组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迁移运用学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善于挖掘略读课文的训练点,上出略读课文的价值,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我想只有这样,略读课文教学才会焕发出它的生命本色。下面就谈几点我的体会。

一、阅读能力培养是关键

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学习略读课文时,就要善于利用课前的连接语,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运用于略读课文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围绕课文重点和难点,抓大放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过程中,还要关注各种阅读方法的掌握,如默读、浏览等。

二、整体把握,提高效率

2006年春季,崔峦老师在人教版教材培训会上指出:“略读课文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每一篇略读课文都有作者的写作思路在里面,作者写什么、怎样写、表达什么,都是蕴含在文章中的,需要细细体会。如果作为教师,对一篇课文没有整体的把握,即使是一篇略读课文也会让你感觉千头万绪,一节课下来难免冗长繁琐。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拿《小桥流水人家》这一课为例吧。我在上这一课时,首先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入,让学生想象:课文以此为题,会写些什么?接着让学生读课文并概括课文大意,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和人们的生活?再结合具体句段体会故乡的“美景”“趣事”。最后交流作者的表达方法,也讲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一节课下来,时间紧张不说,对于表达方法我只能强硬灌输。课后不断反思,不断研读课文,也听取了其他语文老师的意见和想法,发现这篇课文不仅写了景和事,还有对人和物的描写,作者恰恰是通过对故乡具体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如果从这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是否就避免了教师挖空心思地不断引导,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呢?这样还能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在学生头脑中不再是抽象的写作方法,而是具体的写法体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利于今后阅读写作中进行迁移运用,达到学以致用。每一篇略读课文只有这样从整体把握,抓大放小,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三、挖掘训练点,提升价值

一篇略读课文,如果只做到以上这些,只能说你已经学完了这篇课文,那它的价值就没有充分体现。略读课文一般来说内容浅显,更多了与生活的贴近与联系,所以不必过多地讲授内容。我们要根据单元主题和要求、课文的特点来挖掘训练点,达到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提高。那么一篇课文应从哪些角度去找这样的训练点、教学点呢?

1.根据年段目标,找概括能力训练点

语言概括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阅读能力,到了三年级,学生对段落、课文大意的概括就要逐步进行训练,略读课文就是训练的很好时机。根据不同课文,教给学生不同的概括方法,甚至可以同一篇课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概括。

2.根据特殊表达方式,找语言训练点

作者特殊的表达方式可能是一句话、一段话,也可能是整篇文章。如,学习《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课时,通过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这首诗表达的情感一目了然,这首诗不论是朗读还是内容留给读者最深的印象就是鲜明的对比。正是通过对比,“这究竟是为什么?”的情感才更强烈,也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让学生了解内容之后,我通过各种朗读方式强化这种情绪和理解,也让学生感悟到这种写法的好处。课堂快结束的时候,我让学生仿照前四小节诗自由编写一小节诗。学生想象丰富,内容多样,以自己稚嫩的笔触控诉了战争,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谁能说这不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提高呢?

3.根据课堂需要,找写作生长点

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课堂伊始以赞美周总理的一首诗《你是这样的人》引入,当学生通过课文和补充资料了解了周总理是怎样的一个人以后,学生敬佩、感动等各种情绪都被触动。情到深处时,我适时让学生也以《你是这样的人》为题,写两小节诗去赞美周总理。这一环节给予了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学生语言丰满,引起了课堂教学的小高潮。学生寓情于诗,写得很精彩,不得不让人感慨这样恰到好处的读写结合的效果,也不得不让人赞叹学生可能被挖掘的写作潜能。

《服装设计》教法初探 篇8

一、直观演示

教学中运用实物或模拟实物、幻灯图片、挂图等进行直观演示, 动用学生的多种感官,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双边活动, 解决教学难点,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二、激发诱导

为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现实, 通过启发、诱导、点拨等手段将学生引导到探索和挖掘知识的活动中去, 变枯燥的学习内容为具有趣味性的东西, 让学生产生兴趣, 促使学生的心理活动与思维同步活跃起来。

例如, 在袖子分类这节课中, 首先通过幻灯展示, 让学生认识各种袖型, 在学生熟悉了各种袖型之后, 再启发诱导学生发现各种袖子的共同点、差异点, 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款式特征对差别各异的袖子进行分类, 学生在教师—步步引导下自觉主动地思考, 学生大脑对袖型历经观察认识、分析、研究、归纳、整理之过程后完成袖型分类这一学习任务, 顺应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认识规律。教师也在激发诱导这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的过程中, 完成了对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尝试探求

尝试探求就是在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 教育者小段设置目标,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回忆、联想、归纳、整理, 自己达到目标, 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知识掌握过程中的支配者, 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在讲脸型与领型关系时, 需要设置目标。我是这样设置目标的:首先阐明领子是服装上与脸部最近的部位, 领型与脸型的关系就象花与叶子的关系一样, 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 领型的设计要以脸型为依据;进—步提高学习目标:如何以脸型为依据进行领型设计呢?这一步如下进行:通过幻灯打出五种具有代表性的脸型, 再用复合胶片给每种脸型分别配上不同的领型, 请同学们对比观察指出最佳搭配效果。通过反复实践, 引导学生总结出脸型与领型的配合原则。

这步教学没有平铺直叙地讲理论, 讲结果, 而是运用幻灯演示, 使教学内容直观明了, 浅显易懂;运用尝试探求这一教学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判断推理, 从而使课本中的结论成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

四、课堂实践

它是学生在接触实际的起始阶段, 基础知识准备阶段进行的基础操作教学。使学生感知理解所学知识, 初步认识专业知识, 获得与专业有关的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 并运用知识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获得知识和技能, 这是最基本的实践训练。如运用原型衣片进行尤领类变化时, 根据原型纸样的领口, 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彩笔画出圆型领、V型领, 一字型领等领型, 进行实际演示, 阐述每种领型的变化方法及要点, 再给出两款新领型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在原型纸样上进行变化、设计, 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大胆的创新。

五、反馈回授

布鲁姆认为, “只有科学的反馈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服装设计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在讲授和示范后必须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实际操作, 由学生处获得反馈信息及时发现问题, 进行补偿矫正, 回授再教学, 这样才能准确而又迅速地落实教学目标。反馈回授这一教学方法一般是通过课堂练习得以实现的, 也可以同课堂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 如分组讨论等。

教师积极参与讨论、练习,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即回授再教学, 使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技能深入消化理解, 并引导学生拓宽思维继续新的探索。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变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 而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 不断发展创新。

英语听力教法初探 篇9

一、需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知识面要广,但不必求精。语言是会涉及天文、地理、医药、体育、运动等各方面。如果平时多阅读英语小故事,小文章,词汇量大了,听力自然就会提高。因此,阅读面要广,接触各种知识。再动用你对这一方面知识的了解,帮助你来理解这一段听力内容,那就会简单多了。

2.抓住关键词。在听的过程中,不要期望什么都听懂,这是不必要的。要善于抓住关键词,所谓关键词就是影响理解句中基本意义的词,它们重复的频率一般都比较高。在听的过程中要将人物、背景、语音、语调、词、词组和句型结合在一起。即使有个别生词也能准确理解意思。如:一段听力材料,问句是:why is it always dark when miss fang comes back home fromwork?其答案是:She lives far away from her school。文章中并没有直接说she lives far from her school。所以听得过程中必须抓住这句话:she lives in the east of the city,but her school is in the west。尤其必须抓住三个关键的词:eats but和west。

3.准确的发音和根据读音能基本拼写一个生词,并猜测其意义。不正确的发音会影响人的听力。读音要准确,而且掌握一定发音规则,能根据发音规则拼写出一个生词。

4.学会推理和猜测。在听的过程中,根据上下文,对某些没听懂的部分可进行合乎情理的推理或猜测。要做到这一点,应扎实基本功,坚持长期的模仿练习,多听,多读,多背。另外在听材料时遇到个别生词不必慌张,要继续听下去,只有在情景的情况下才能正常发挥听力水平。

二、具体做法

1.边听边做模式。这是仿效听力测试的模式。一般是一段话或独白,跟着几个小题目。听完后,从三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这种模式,目标性强。听得时候须注意“who,how,when”等等。对于题目中所包含问题无关的细节可以不去注意它。

2.跟读模式。即先将内容听一遍,了解一下大概意思,再回过头来一句一句地听,边听边跟读。具体作法是:比磁带晚读2-3个单词。此种方法既能加深学生对听力内容的理解,又能纠正自己的读音,还可以使自己注意力集中。因为一旦你神游于所听内容之外,肯定跟不上磁带速度,稍不留神,就错过一句话或多句,这就错过了做好听力的最佳时机。

3.速听模式。即听前先将所要听的内容快速浏览一遍,大体知道所要听得内容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听。在听的过程中,尽量抓住它的topic,sentence然后再快速的将所听到的文字记录下来,如果时间紧迫可以略写。

4.精听和泛听模式。精听最好是选用教材所配发的听力材料和一些简单的有故事情节的短文,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泛听可以选用一些简单易懂的口语教材,精美好看的欧美英文版大片,或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使自己熟悉英语发音,扩大知识面,提高听力。

三、改进方法

学生要想提高听力,首先鼓励他们不要惧怕听力,勇于解决困难,积极接受挑战。在平时的教学中,相当多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听力不行,一考听力就束手无策,这就造成了输在“起始线”。尤其是一些农村的学生,由于自己方言的影响,造成发音不准确,这就给听力造成一定难度。再加上条件有限,练习听力的机会不多,所以帮助他们克服这种“害怕”听力的心理,非常重要。

其次,靠课本听力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最好的办法是学生“张口必英语”形成英语的氛围,这样做可能难度系数大,但起码我们当老师的可以做到用英语授课,将英语贯穿于整个课堂,使学生有尽量多的机会来接触英语,尽量多地刺激他们听觉神经。

听力水平的提高并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坚持每天听半小时,而不是一听就听好几个小时,这样很容易产生听觉疲劳。课堂上要做到耳、眼、手、脑协调一致。总之,听力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完善我们的做法。

参考文献

[1]白杨.英语听力教学的改进方法浅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徐秀春.初中英语听力教法初探[J].新课程:中学,2013,(11):81-81.

中职礼仪教学教法初探 篇10

礼仪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探求教学方法的创新。礼仪教学应突破传统的“讲授+板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变单纯枯燥的理论讲授为演示练习、案例分析、创设情景模拟等方法。

一、演示练习法

演示法:着重是教师的示范作用。

练习法:是直接指导学生进行练习。练习法要强调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及正确的练习方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通过练习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启发其练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反复多次的循环练习, 掌握和完成技能技巧。

演示练习法:是将演示法与练习法综合而得。因中职学生的好奇心与缺乏耐性, 演示练习法尤其适合中职教学。其特点既有直观性趣味性、多知性。由于直观与练习的互动而增强了趣味。因而这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解析法

案例教学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 以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媒介,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思考分析问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缩短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可以加强理解和具体运用知识。将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为主动的探索者。

礼仪教育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因此有必要将学生置于环境中, 由于时间, 教学条件等的局限又无法真实参与。而案例教学可以适当解决这一问题, 如在讲授握手礼这一节内容时, 先举出一个握手的案例, 1972年2月21日, 尼克松访问北京, 与周总理握手一例, 在案例展示后, 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1:在主方迎客时应该哪一方先伸手, 为什么?

问题2:尼克松作为客方却主动先伸手是为什么?

第一个问题对于有一定礼仪基础的同学来说并不困难。应主方先伸手, 表达对客人的热切欢迎。第二个问题会使许多学生百思不得其解, 激起好奇心与兴趣。然后教师可以介绍美国与中国的历史关系, 在案例中又引出另一个案例, 并以此指出握手处理不当带来的不良后果及恶果。

三、创设情景教学法

礼仪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礼仪教学的现实性、操作性、使用性这些特点。体现在教学中, 就是要强化实践教学, 在师生互动中, 创造积极的课堂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经常带领学生到各种场合去练习。又不太可能。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各种教学情景, 让学生饰演不同的交际角色, 如在讲授握手礼仪的基本规则和动作要领之后, 教师设置出几种不同的握手情景。

情景1、某年轻男士与某女士初次见面。

情景2、多年未见的好友重逢。

情景3、长辈和晚辈的见面。

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通过多媒体屏幕, 展示3种不同场景的图片, 分别是社交场合, 机场, 家庭, 使学生能更快进入角色。去体会不同情景下不同角色的心态。

礼仪在现代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职学生由于生源素质下降等原因, 礼仪素质也较低, 很有必要提高他们的礼仪素养。礼仪教学通过开设礼仪相关课程, 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 加强师德建设, 引导家长参与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加强当代中职生的礼仪教育, 重塑他们的礼仪理念。对于促进中职生健康成长,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十分重要。

摘要: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礼、义、廉、耻”是中国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礼”处于第一位, 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性。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而且也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

初中英语单词教法初探 篇11

关键词:英语词汇;新授;复习;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4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167-02

现行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单词量比以前增多,例如七年级上册词汇总量接近五百。按照基本课时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学习新单词,而且量大,学生记忆起来困难。对于一些没有基础的同学,学习难度更是加大。词汇难度加大,出现了一些很长,很难拼写的单词。有些单词,仅在活动要求中出现,出现的位置非常“偏僻”,为学生复习带来困难,影响了记忆效果。学生学起来吃力,逐渐失去兴趣。

英语学习中词汇的学习是基础,没有扎实的词汇基本功就没有深厚的英语功底,也是以后英语学习的障碍,针对上述中的困惑,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对英语单词的教授方法总结如下。

一、词汇的新授

单词是由音,形,意,用四个因素组成的,对于新授的单词,首先要让学生对其形成感性认识,需要识记住单词的发音,拼写及意思,所以教师在教授新词汇时,要引导学生识记单词,让记单词的过程变得简单有效。对于新授词汇方法如下:

1.拼读法。

所谓的拼读记忆法就是根据读音记单词。教师首先要教授音标的读法,对于初中生来说,能认出音标并大致读出发音即可。笔者采用音标与汉字对应的方法,即把英语音标与汉语中的某个发音相似的汉字对应起来,如:/a/对应“啊”,/ei/对应“诶”,/u/对应“屋”等等。这样学生就可以记住音标的读音。然后,再教授读单词音标的方法。具体有三步,第一,从左后右读。第二,音节的划分。将整个音标拆分成最多含有一个元音的若干个音节的小部分。第三,先读小部分,然后再联合起来读。读的时候,就像跟拼读汉语拼音一样,要拼出来,真正体现英语的拼读性。第四,根据读音把单词拆分成相应的部分,先记小部分,再联合起来记忆。如:transportation [tr?nsp?:’tei??n]一词,按所述步骤,音标可以拆成这几个小部分[tr?ns]、[p?:]、[tei]、[??n]。先拼读小部分,再联合起来读,这个单词的发音就拼出来了。根据发音,单词可以拆分成“trans-”,“ –por-”,“ –ta-”,“-tion-”。这样把单词拆成了若干个单音节的词素,跟汉语中一个音节对应一个汉字的规律也很相近,发挥了正迁移的作用,从而辅助了学生记忆。关于单词重音问题,笔者是用四声法来教授。音节重读,其实就是把相應的音节读成扬调,也就是汉语拼音里所讲的四声,即扬声。所以音标中,哪个音节重读,就把相应的音节读成四声即可。如果实在找不到音调,就可以把这个音节的四个声调,全部读出来,比较一下,从而找到正确的音调。通过这种方法再加上平日的一些练习,大部分学生都基本上能读出单词的读音,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自我实践中找到乐趣,提高学习成绩。

2.构词法。

掌握一些构词法知识,可以大大地增加自身的词汇量。英语构词法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派生法。 派生法就是由词缀(分前、后缀)和词根相结合构成单词的方法。如常用的前缀in-,im-,un-,dis-等表示否定含义;后缀-er,-or,-ist等表示人;以及后缀-y,-ly,-ful等表示形容词性等。如:healthy-unhealth,act-actor,care-careful等。

(2)合成法。这种方法就是合成法即是由两个或更多的词合成一个词。如:skate(滑冰)+board(木板) skate board(滑板),bed(床)+room(房间) bed room(卧室),basket(篮,筐)+ball(球) basket ball(篮球)等。

(3)转化法。这种方法就是由一种词性转化为另一种词性的方法。主要有名词转化为动词、动词转化为名词、形容词转化为动词或名词等。如:plan(n.计划)plan(v. 计划), lift(v. 电梯) lift(n.电梯),last(adj.过去的) last(v.持续)等。

3.其它方法。

在初中阶段教材中有许多单词都是生活中的事物。那么,教师可让这些物品走进课堂,使学生更直观地面对事物来学习。如在学习球类等物品时,教师可以带实物作为教具或让学生自带各种球类,给学生以新奇感从而达到爱学,要学的目的,这样还会使学生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看到物品直接讲英语而忽略汉语意识,是真正的从英语到英语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利用图片,简单笔画来教授单词,或者是模拟动作等。这些方法比较直观形象,而且容易操作,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词汇的复习与巩固

对于学生来说,复习、巩固词汇比记忆初学的词汇要难得多,因为记忆本身就是枯燥的活动,而复习巩固词汇是让词汇在学生头脑中重现,再认并加深印象的过程。如何能更有效的帮助并带领学生复习巩固词汇?如何让学生印象更深刻?方法如下:

1.联想法。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在英语学习中,联想就是当看到了一个知识点后,从某一个角度找出与其相似或相反的知识点,这样可以由单一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复习效率。

(1)单一联想法。

单词是由音,写,意,用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可以单词的四个基本要素入手进行联想。如,从同音的角度,遇到了单词to, 可以复习它的同音词two, too ,和for ,four等。从具有相同词素的角度,遇到了station,可以复习下如:transportation, pollution, population等词。从同义词或反义词的角度,如beat和win, say, speak, talk和tell,open和close等。从相同用法的角度,如:stop, forget, remeber这三个词后既可以跟doing作宾语,又可以跟to do作宾语。

(2)混合联想法。

混合联想法就是从某多个角度出发,进行相反或相似联想,尽可能多的复习知识点。如复习by表示方式的用法时,可以联想到by car, by bus , by subway, by bike等等;还可以从表示方式的角度,联想到take,on和in, 如:take (a) bus(es), take the bus, take the subway, on the bus, in the car等等;还可以复习一下take一词的其它用法,如take当花费时间或金钱的句型,即 It takes sb. +时间/金钱 to do sth.; 然后又从“花费”的角度把spend, cost, pay这三个词的用法复习一下。如:sb. +spend(s) (in) doing sth.这个句型,然后,再从doing作宾语的角度复习 finish, stand, enjoy, like,stop, remeber, forget等词后跟doing作宾语的用法。

(3)学以致用联想法。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所处的环境,所见所闻的事物,联想相关的英语单词。例如:吃饭时联想到:meat,mutton, pork, chicken, rice, noodles, porridge, breakfast, lunch, supper等等;打球时联想到:(play) ping-pong, (play) basketball, (play) volleyball等等;睡觉时联想到:bed,bedroom,go to bed,sleep,go to sleep,fall asleep等等。排列课表时联想到:math, Chinese, English, chmistry, physics, P.E. ,music, 等等。如果长期坚持下支,效果就会很好。

2.速记回忆法。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单词卡片,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看到的单词全部记住,然后再让学生把刚记过的单词全部说出来或写出来,教师可以把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记得最多的为胜者。

三、词汇学习中的习惯

俗话说,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在英语教学中教授一种方法,培养一种习惯,训练一套英语思维模式比教授知识本身要有意义得多。

1.定时与定量复习的习惯。

(1)定时复习的习惯。人的记忆力在起床后半小时和临睡前半小时这两个时间段最好。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这两个时间段把当天已经学的内容记住。临睡前把当天学的东西复习一遍,第二天起床后把前一天晚上记的东西再复习一遍,如果遇到遗忘的地方就马上看看书,再迅速的记住。

(2)定量复习的习惯。把需要复习的内容进行量化,然后再分配时间。如第一单元的内容,可以分成三天或四天复习,或是第一天复习第一单元的第一小节的内容,第二天复习第一单元的第二节的内容等等。

2.学以致用的习惯。

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应用,教師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写去说。如学习了某一单元的内容,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个相应的写作题目,让学生练习写作,或是在班组里开设一个写作园地,把写的比较好的文章张贴出来,进行表扬等等。教师还要积极给学生创设环境引导学生积极练习口语,如开设英语角,举办英语演讲比赛或是鼓励学生自编自演英语短剧进行表演等等。

总之,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悉心,耐心,热心的引导与长时间坚持,以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结束语

小学体育课堂踢毽教法初探 篇12

在教学中,鸡毛毽易掉毛、易损坏,因此,教育学生爱护器材就非常重要。对此,笔者把爱护毽子作为了一项课堂教学常规来抓。具体地讲,当学生从纸箱中有序地取出毽子后,要将毽子放在头顶上,放开双手,慢慢走回队列,在队列中继续保持这种顶毽子的姿态。然后,通过蹲下和起立的游戏,让毽子尽量不掉下,这种方式既可以训练学生的站姿、蹲姿,保持课堂的安静;又可以在小游戏中让学生体会对毽子的保护;还可以通过用手向上抛毽,再轻轻地、稳稳地接住,让学生在小游戏中达成不随便抓扯毽毛的习惯,以培养学生爱护毽子的意识。

二、掌握好踢毽的脚法,用三种游戏来达成技能目标

毽子的踢法较多,但笔者只选择了最简单的平踢毽方式教学。平踢毽方式是一腿作支撑腿(如左腿),另一条腿屈膝小腿向上摆,脚放平(如右脚),用脚内足弓踢毽。这个动作比较难的一点是脚要充分向上摆,脚内足弓要朝上,这是能否踢到毽,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关键。因为,初学踢毽的学生很多都是小腿向上摆不充分而向外展,很容易就把毽踢远,不能连续踢,逐渐就失去了踢毽的兴趣。对此,为了解决踢毽小腿向上平摆不充分的问题,笔者设计了如下脚法练习方式(见图1):

第一步:笔者让学生面对墙壁站立,保持身体直立,离墙的距离以刚好能屈膝小腿向上平摆为准。在教师的口令下,学生做向上平摆腿练习,期间即使脚想外展都不行,从而较好地领会了小腿向上平摆的技术要领。

第二步:为了巩固这个技术动作,在该环节中,要让学生支撑腿同侧的手在体前手掌下压,身体略微前倾,让踢毽小腿向上平摆充分,脚内足弓努力向上触手掌。

第三步:让学生支撑腿同侧的手拿着一块乒乓球拍平放于体前腹部下,身体略微前倾,让踢毽小腿向上平摆充分,脚内足弓向上踢球拍,以进一步体会小腿向上平摆的技术要领。

三、解决好初学踢毽容易踢飞的问题,用以下四步逐步提高成功性

掌握了脚法要领,即可开始进行踢毽子的练习。

第一步:把羽毛球用尼龙线拴好,线的另一端逐个隔一定距离系在绷紧的横绳上,球悬空的高度为刚好学生脚能屈膝内拐平踢。学生站在球前,一脚支撑,一脚平踢。由于羽毛球有线拴着,球也不会被踢飞。这样,学生既能练习平踢的动作,又能体会到连续踢的乐趣。

第二步:把系在绳上的羽毛球取下,用支撑脚同侧的手提着拴着羽毛球的线,球悬空的高度也刚好能使小腿向上平摆,且尽量使学生在不移动脚步的情况下,连续踢球成功。

第三步:将鸡毛毽底座固定在1厘米宽、柔软而有弹性的薄竹篾的一端,学生两人一组,一人坐在梯子上,手拿竹篾的另一端,另一名伙伴侧对他站立,充分向上摆腿平踢毽,在竹篾的上下弹动中连续练习踢毽。

第四步:学生自己轻轻向上抛球,充分向上摆腿平踢毽,再用手接毽,即算成功一次。如此反复,在规定时间内计成功的次数进行比赛,让学生能充分体验到会踢的成功感,从而进一步巩固踢的技术动作。

四、小组互帮互学,用两种比赛形式提高连续踢毽的能力

连续踢毽依然是学生学习的困难。如果教学中只是让学生练习单人连续踢毽,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因为连续的失败而降低。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两种比赛形式来使学生互帮互学,在相互学习中提高连续踢毽的能力。

第一种:小团队比赛法。在练习中,如图2所示,将能力不同的学生以6人分成一组,每个学生轮流踢毽,如失败立即由下一人接着踢,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成功踢毽的总个数。这样,小组的每个学生都努力连续地踢,争取在自己踢时能多踢几个。在比赛中,学生为了自己能连续踢而高兴,为同伴的连续踢而加油,为小组的成功而欢呼。

上一篇:高强度结构钢下一篇:接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