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研究

2024-10-07

教法研究(精选12篇)

教法研究 篇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活动中, 我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推导公式、归纳结论、探索创造。当然, 这里的放手绝不是放任自流, 否则, 学生得到的将是肤浅的、支离破碎的知识。我在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放手的同时, 多在“导”字上下工夫, 讲究“导”的内容、“导”的艺术。教师“导”得好, 才能为学生自主学习增添活力, 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一、转变教师角色,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提高探索知识的能力, 这是我时常思考的问题。我在课堂教学中, 运用“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 每节课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 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 自做课本上的练习题, 当堂布置作业, 当堂检查。先学后教的“教”, 不是老师教, 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价, 不会做的由老师指导。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认为教学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革, 以前的教学基本采用满堂灌的方法, 不管学生听不听得懂, 反正我讲了, 学生就该仔细听, 课上做笔记, 课后大量做练习巩固。但是, 有学生根本听不懂, 课下只能抄作业, 结果学生疲劳厌学, 老师疲劳厌教。因此, 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大胆创新, 从上课到下课, 都是学生自己学习, 教师由教授者变为组织者、指导者。

二、引导学生自学,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老师领着学生学习往往比学生自己摸索快一些。可是这样做会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 只是被动地听课, 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 书本上大部分内容都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掌握的, 学生自学几分钟后做题, 不会的再看书, 最后相互讨论。这个过程是不断反复的过程, 不是看一遍就能全部学会的, 这样, 学生自学积极性更高, 学习效率也更高。

我常常对学生讲:“老师讲过的问题你听懂了, 这不叫真正的会学数学, 老师没有讲到的问题, 你领会了, 这才叫真正的会学数学。”在教学中, 有许多新知识与旧知识紧密相关, 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学这些知识, 我大胆让学生自学, 只在新知识的生长点给予关键性的点拨。例如:教学“三角形中位线”这一课, 我提出三个问题导读导议:

(1) 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一个三角形中位线有多少条?它与三角形的中线有何区别? (2) 何谓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它的条件和结论各是什么? (3) 如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根据反馈, 学生都能轻松地解答前两个问题, 但对课本中这个定理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感到陌生, 存在疑惑。我针对要点给予点拨, 让全班学生再思再议, 发挥集体智慧, 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甲学生提出:“这一定理的证明思路和方法, 又新又陌生, 是怎样想出来的?”乙学生提出:“对这个定理的证明, 可以用别的方法, 课本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证明?”我首先针对甲学生提出的问题, 启发学生议论认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 解决了课本中为什么要“过D作DE′//BC, 交AC于E′”的问题, 使学生对课本的证明思路和方法理解透彻。小结强调要领会“重合一同一”这种证明方法, 指出它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应用到。在乙学生提出可用别的证明方法的启发下, 我组织全班学生合作探索, 通过添加不同的辅助线, 运用平行线、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得出这一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 使学生深化认识,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关键。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通过问题的解决, 启迪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要完成知识的传播, 关键是老师的教学设计。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我是从以下方面做的。

1. 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

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 并指引正确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对已有认知结构进行同化、重组、改造、构建的过程, 只有注重知识结构的集约化处理, 加强知识结构的优化教学, 才能引导学生从因果关系、类属关系、部分与整体关系、作用与效应关系等方面进行联想, 并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 根据新旧知识间的不同关系, 用演绎、归纳、类比的推理方法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2.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从本质上说, 数学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思想、思维方式与方法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工具, 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是促进学生逐步学会探索和掌握新知识必需的科学方法。因此, 要上好一堂数学课, 就必须实现“数学化”、“再创造”, 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入手, 沿着数学发现、发展的轨迹, 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 从具体问题到抽象问题。

在教学中, 我还让学生上讲台讲, 自己在下面提问, 通过讨论、启发、点拨, 一堂数学课不但上得生动活泼, 而且教学效果好, 把学生都带动了起来。

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还会更加努力地摸索更好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法研究 篇2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经验及教法研究

如何提高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所有教师都该思考的问题. 一、微积分的教学 微积分的中心内容是研究变量、函数及其初步应用.如何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好微积分? 首先要不断加强变量概念的教学,树立“以变量为思维对象”的`观点.要适应微积分的学习,就要加强变量概念的教学,使学生逐渐熟悉变量,善于观察变量,思考变化过程.在极限、连续、导数、微分、积分等概念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将变量及其变化讲解清楚,对变量与常量的辩证关系加以逐步剖析,使学生能把握变量数学的研究方法.

作 者:王萍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第一高级技工学校刊 名:职业英文刊名:OCCUPATION年,卷(期):2010“”(8)分类号:G71关键词:

教法研究 篇3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普及信息技术和培养创新人才是高中教学的两大任务。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学科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能力、水平以及创新和创造思维的形成。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多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的呈现、复现、再现教材内容的能够让学生易于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教学手段、技巧;还要考虑学生感知、记忆、理解教材内容采取的学习方法,能够让他们获得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只有根据学情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有效教学方法类型分析

新时期的教学我们要以学生发展和提升为宗旨,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教学,更要有效研究和运用能力提升学科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

1、讲授教学与演示法。

高中信息技术有很多如信息技术的定义、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库的定义、计算机病毒等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多需要学生识记,因此,适合用讲授法教学。但是简单的讲授这些抽象知识势必使课堂枯燥无味,学生也无兴趣学习,也就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这部分知识我们可以把讲授与演示有机结合。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演示法给学生以具体而形象的认识。由于高一的新生刚刚入学,学习方式上还处于对高中教师新教法的适应和接受的阶段,这种教学方式在高一阶段的教学中效果较佳。

2、动手与示范教学法。

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如:搜索引擎的使用,音、视频文件的转换与剪切。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等,都需要学生实践操作,在操作中切身感受、深刻领会。但是,为更好的提高效率,防止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走弯路,示范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是一种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软件进行一步一步地演示。这种教学法能够很直观地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操作中学到操作方法,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很适用这种教学方法。

3、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在特定任务下完成学习。任务式教学法是一种信息技术学科性比较强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内容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任务定得太多太难,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定得太少或太易,则造成时间浪费,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在制定任务时,充分考虑小组合作的优势,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做到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前后联系类比教学法。

类比是人类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在学习一个新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知识时,最好能找到一种联系,让新旧知识之间互相沟通。类比就是建立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一座桥梁,它能促进由旧知识向学习新知识的迁移。例如,用邮政系统来类比OSI模型,能使学生轻松掌握协议的概念和OSI模型的分层思想、用火车运输类比数据交换技术,能更有效地区分两种交换技术之间的区别。

5、基于问题互动教学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中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是实际的或接近于实际的,也常称作问题情境。它的作用在于做好背景知识铺垫,激发联想,唤醒长时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提供研究范围,诱发研究动机,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在这种情境中,学习者通常会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也就是说,这个情境是与学习者密切相关的,但是学习者的现有知识还不能解决问题,需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目的。由于这种方法自身的特点,需要教师和学生做大量的工作,占用大量的时间。受教学内容和课时的限制,可能无法经常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建议在其他教学活动中渗透本方法的精髓。

另外,还有WebQuest教学方法,这是以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活动的内容往往都是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的,部分或所有与学生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因此我们可以叫它为“网络专题调查”或“网络主题探究”。如此,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专家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共同协商构筑课程,共同改革课程的研制方式,让更多的基层教师作为主体参与到课程研制过程中来。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方法,就是指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虽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是我们只要抓住学科的特点,遵循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规律,努力寻求和开展切合教学需要作出针对性、灵活性和多样化地选择教学方法,必将获得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钱鑫鑫.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评析与应用策略[J].考试周刊,2013(A2)

[2]翟 摄.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教学策略探究[J].中小学电教(下),2013(06)

物理新教材教法研究 篇4

一、注意知识衔接, 做到稳步推进

新编高中物理教材与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教材相配套, 许多知识都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引入并深化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 我们对高一新生制定了新的教学原则, 即 “降低要求, 放慢进度, 单元过关, 稳步推进”的十六字原则。按照这一思路, 我们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了高、初中的衔接问题, 尽量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以减小知识跨度, 减缓高、初中的“台阶”, 使知识合理迁移, 在迁移中得到深化。如高一第一章中的力、重力、力的合成等知识点, 学生在初中就有初步认识, 只是理解上比较肤浅。对于这些知识的教学, 可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 使学生既不感到陌生, 又感到与初中不同。教师对这些知识的教学重点在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使知识扩展、深化。如讲力的合成时, 首先复习二力的平衡, 进而研究两个互成角度力的合成问题,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有利于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然后再进行图形变换, 把平行四边形变为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去讨论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关系, 使学生自己就能得出合力可以大于、等于、小于其中一个分力的结论。这样做既注意了知识的衔接,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而减缓了知识梯度。

另外, 要注意物理与数学知识的衔接, 在力的合成一节中, 不宜用余弦定理求出合力的表达式。课本中只要求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合力问题。

二、分散教学难点, 适当放慢进度

对教材中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知识, 要注意适当放慢进度, 分散教学难点, 使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第一遍教学中不要操之过急, 不搞知识一步到位。只求学一点必须弄懂一点, 对基本知识要真正理解, 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高中物理的思维方法有所体会。如摩擦力的教学, 虽然初中有过接触, 但理解非常肤浅。教学中重点应该放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作用点上。而摩擦力的方向及大小是本节的难点。在教学上除适当增加课时外, 还应分散这一难点。只讲物体绝对静止的情况, 不讲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相对静止问题。重点讲清 “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和“静摩擦力”是个未知力以及它在0~fm之间随外力的增大而增大, 随外力的减小而减小, 且始终等于外力的特点, 讲清最大静摩擦力可用公式计算。只要讲清上述问题, 学生对静摩擦力的理解就容易掌握了。但不能再去扩展, 否则会导致学生认识上的混乱, 反而使学生糊涂起来。

三、开足演示实验, 充分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 做好演示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避免想当然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法, 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和物理模型, 从而得出正确的物理规律。在教学中,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设备, 想方设法开足演示实验, 实验开出率达到 95%以上, 我们自制了卡文迪许扭秤模型, 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扭秤的构造及测量原理, 从而学到了用光学知识显示微小的引力的方法。另外, 我们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物理现象, 利用电教手段进行演示。如飞行投弹问题, 人造卫星运行问题, 我们自制了教学软件, 用计算机进行模拟, 使学生一目了然, 豁然开朗。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形象, 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散教学难点。

四、发挥主体作用, 运用启发式教学

在新课程教学中, 教师急于赶教学进度, 难免产生用 “填鸭式”教学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心理, 总认为只要自己讲清楚了, 学生就会接受下来。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久而久之, 就会扼杀了学生主动求知的自觉性, 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 成为一只不会寻食的鸭子。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内容, 利用设问、编制思考提纲或者提问、板演等手段, 创设物理情境, 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 并让其进行口头表述, 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评和释疑, 对步入错误的同学指出错误所在。

例如在讲 “加速度”的概念时, 有这样一道题:“物体做加速运动时, 加速度逐渐减小, 速度怎样变化?”“物体做减速运动时, 速度怎样变化?”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区分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物理概念。这对学生来讲是有一定困难的。起初, 我提问了一个同学, 结果答错了。进而我就提问:“在加速运动中, 速度怎样变化?什么是加速运动?”听了这个提问, 一些同学就知道速度一定增加。“那加速度减小是什么意思?”学生又陷入思考。这时我给他们打了一个比方:你爸爸今天给了你两元钱, 明天给了你一元钱, 后天再给你五角钱, 你手中的钱会怎样变化?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增多”。“你父亲每天给你的钱怎样变化?”回答为“减少”。通过这个事例, 使学生弄懂了问题。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后来我又提出后一个问题, 让学生先打比方, 再回答问题。学生举了一个花钱的事例, 然后回答速度应减小。可见, 运用启发式教学, 教师必须要设计好问题, 这样才能起到点拨作用。

五、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数理结合能力

高一学生学习物理的两大困难是:⑴不知如何学习物理;⑵不会数理结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会学, 即教是为了不教。因此,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如我们在讲运动学时, 首先要教会学生根据物理情景去画草图的方法, 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待求物理量全部标在图上, 用图去进行思维, 思路很快就打开了, 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教法研究 篇5

摘 要:在新世纪,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应何去何从,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归纳了当前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说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刻不容缓,提出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和笔者自己的教学改革实践,迫切希望对当前的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课程标准》;必要性;原则;思路;实践。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和信息爆炸的世纪,这无疑向中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出了更新的挑战。面对时代的要求,世纪的挑战,中小学语文教学应何去何从,应该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很高,但在农村中小学,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

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识字、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可是由于农村教育信息比较闭塞、教研活动开展得不够正常以及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原因,不少中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没有站在大纲的高度,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学的重点。归纳起来,当前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研究课程教法 促进有效教学 篇6

一、读透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关系”有机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教学内容,教材的体例和内容的呈现形式较过去更加多姿多彩,而教材已转变为仅仅是一种学习课程标准的参考资料和一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并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学。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抓手。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学目标的设计就要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实效性。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认知,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有效整合每堂课的三维目标。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不能实行平均主义。有些教材内容侧重知识,有些内容则侧重情感。例如,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一单元《承担责任服务社会》,其核心词是责任。这一单元不仅是要让学生知道责任的含义、来源,代价与回报含义,个体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的知识,更重要让学生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如何学习英雄模范人物,不言代价与回报,自觉履行义务,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增强责任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好公民。所以这一单元教学目标是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增强学生责任感。而第二单元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则是侧重知识,要求了解我国国情,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的必要性等,从而增强自己热爱祖国的使命感。

二、转变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过程

要提高课堂的效率,促进有效教学,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紧紧地吸引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活动教学精心设计,促进课堂有效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教学成为思想品德课常用的教学方法。课堂表现变得极为活跃,学生的活动量大,活动的范围大,活动的参与面大,同时努力增加学生思维的含量,这样学生兴趣浓厚了,效果就更好了。

课堂提问巧妙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设计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最具创造性意义的部分,把对教学目标的贯彻转换成可供师生共同加工的问题,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问题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有思考的价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过易、过难、超越生活实际都是达不到启发思维的效果。因而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质疑,探索,畅所欲言。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适时鼓励,及时引导。同时设计增加有挑战性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学习成就感,促进有效课堂教学。

时政要闻激发兴趣,教学效果有效提升。学生在课间谈论诸如美国总统奥巴马祖籍肯尼亚,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具有黑人血统的总统这些内容时总是津津乐道,而上课则提不起精神,由此可见在课堂上要结合时事讲政治,让学生参与热点问题讨论,以时政要闻,生动事例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更需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真正实现。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使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以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围绕课本内容课前搜索相关图文数据,可以让学生依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或命题要求自己设计练习及练习讲评设计,从而激发学习愿望,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三、建立和谐氛围,实现有效课堂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实现有效课堂的保障,通过创造和谐课堂,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不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和谐氛围,实现有效课堂的催化剂。初中学生,有时会因为喜欢老师进而喜欢这门功课。因此,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甚至高效,良好的师生关系显得十分重要。师生感情融洽、心理相容、关系和谐,,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和热情,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快实现知识的内化,使之形成学生的信念,转变为自觉的行动,知行统一,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要想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多一点尊重和信任。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活动空间。把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绪,乐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教师带着欣赏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进步要及时给予适度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品尝能到成功的喜悦,在被欣赏的愉悦体验中奋发、崛起。

创设民主课堂有助于建立和谐氛围,促进有效课堂教学。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意见,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对老师论提出质疑,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师生处于一种相互尊重、友好合作、充满人性关怀和具有较高心理安全感、舒适感、归属感的氛围中,这样才能使学生尽最大可能地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甚至可以放心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创设适合的条件和情境有助于建立和谐氛围,实现有效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语言、音乐、画面、角色表演等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进行多门学科的沟通和融合,达到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要求。

高职院校足球教法研究 篇7

一、高职院校足球课教法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对足球传统的教学观念一般是先教踢球法, 再由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和巩固。这样会出现很多弊端。因为刚开始学踢球、难点多、一旦掌握不好、就会失上信心。再者, 开始学习就掌握的方法不够科学正确, 这样会产重影响以后的学习和纠正错误的难度。

另外, 教师在教学踢球之前, 没有补充一些让学生熟悉球性的教材。而这些补充教材的延伸, 都是围绕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而定让学生用脚多接触球, 并不增加学习负担, 易懂、易学、易掌握。

二、对高校足球教学的局限性和难度分析

1、学生身体素质较差, 学习意识薄弱

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素质、学习态度、文化水平等与普通高校本科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一些学生在进大学之前就比较自由散漫。相比较其他运动项目, 足球运动技术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这为足球课的严格训练与组织管理带来较大的难度。

2、足球教学的局限性

足球运动技术的学习是一个长期性和系统性的过程。但目前高校体育课教学实际条件对足球专项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课程学习时间有限, 目前高校一学期教学计划体育课学时一般为40学时。因为天气等因系的影响, 实际教学课时数远达不到这个学时数。

3、足球教学的难度

相对其他体育项目, 学生学习足球运动项目难度较大。大部分选修体育课的学生是毫无基础可言的。一些学生甚至将体育课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练习考试技术, 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被动的将足球的教学内容异化为对颠球等少数考试技术的学习, 而通过学习足球技术和足球比赛获得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和热情。另外, 由于足球规则较难学习和掌握, 以及部分规则的特殊性 (例如越位规则) , 对于初次接触足球运动的大学生采说学习难度较大。这更加加重了学生学习和掌握足球项目的难度。

三、足球教学方法的优化

1、在遵循足球专项教学原则的基础上, 以强化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提高足球课堂教学效率。

在足球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游戏法教学。游戏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均具有多样性,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需求或不同条件进行改变, 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或教学上的具体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变动。可以采用有球游戏, 尽可能增加学生触球的机会;也可以徒手, 提高学生学习足球的兴趣。游戏趣味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实效性。足球运动的各种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可以各自编排起来, 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训练, 它有明确的技、战术要求和规则。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提高技、战术水平, 增强教学效果。足球游戏可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一些专门性练习, 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加练习的次数, 达到辅助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2、足球的入门教学, 从简单的运球开始。

例如正脚背运球或外脚背运球。只要求初学者把脚立起来, 用脚背上面或外侧轻轻的推拨球。并注意球速、跑速要一致就行了。通过中、慢速运球练习即达到运球的教学目的, 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熟悉球性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支撑脚 (腿) 和踢球脚 (腿) 作用, 再教任何一种踢球的脚法就显得容易多了。

3、注意要领, 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传授某一技术动作或技战术时, 首先向学生简明扼要传授动作要领, 让学生对此动作在脑海中形成一种表象, 接着教师来分解示范, 然后由学生边复述动作要领边进行练习, 让学生自己学习踢球的方法。再如布置某一技战术动作时, 由学生来讲解示范给其他同学, 教师再强调补充, 另一方面还要多安排接近比赛条件的练习和各种活动性游戏, 以提高学生在对抗中巩固技战术,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还能迅速提高其实战能力。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也要尽量把射门、对抗和比赛结合起来, 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可以增强纠错的能力。另外, 每次课都应安排一定时间的比赛, 这对提高生的学习兴趣, 正确认识自身的足球水平也有很大的帮助。

4、以加强足球技术动作在课堂中的练习密度为主, 精简课堂学习环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足球专项课教学中, 练习方法和手段并不一定都紧密的结合足球专项技术。而足球技术学习具有重复性的特点, 因此加大针对足球专项技术的练习密度可以有效的提高足球技术教学效率。通过精简课堂教学的学习环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的准备活动跑圈, 在此笔者精简为带球跑圈练习, 实践中对学生掌握带球技术具有很大的实用性。此外热身操的编排动作, 一定要结合足球专项特点, 并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洞整。实践中, 遵循尽量结合球的原则安排热身操取得良好效果。

四、结语

通过日常的足球的教学与训练工作, 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和团队意识的培养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活动中, 足球运动将继续发挥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苗冰.浅谈高校足球教学中学生足球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34) .

[2]杨忠.浅淡足球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 20l0 (4) .

《病理学》名词教法研究 篇8

研究《病理学》名词教学方法, 选择最简单、最有效、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方法, 传授《病理学》名词, 能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病理学》的名词, 提高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 从而更快、更好地对《病理学》这门课程有一个概括的认识。同时, 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孔子对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有著名的论断:“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其实, 教学与教研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可以描述为:“教而不研则罔, 研而不教则殆”。即一个老师只注重教学而不注重教学研究, 就会被教科书的表象所迷惑而不得其解, 就难以把书教好;而单纯进行教学研究而不从事教学工作, 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 也就会产生更多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教学和教研结合起来, 才能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2《病理学》名词教法

2.1 概要法

概要法, 即将名词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梳理, 进一步地概括为若干个要点, 对这些要点进行解析, 最后, 再把这些知识要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构成这个名词的知识体系, 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 这就是概要法的基本内涵。在《病理学》中细胞和组织损伤部分, 介绍到“变性”、“血栓形成”等名词时, 可用此法。教科书是这样解释“变性”的:“因物质代谢障碍引起的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着增多的一类可复性的形态变化”。教学中可以把变性分成以下几个要点:原因 (物质代谢障碍) , 部位 (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 , 问题 (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着增多) , 结果 (可复性的形态变化) 。学生只要记住以上四个要点就可以全面、系统而完整地记住该名词。这样会使名词的传授具有条理清晰的特点, 而且在考试时, 教师的标准答案也是按要点去做的, 使得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教学测评三者统一, 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提高教学效果。概要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 也是学生学习名词的一个常见方法, 古人云:“授之一鱼, 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 毕业后的终身学习至关重要, 而自学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学习形式。教会学生学习名词的方法, 使学生终身受用。

2.2 溯源法

《病理学》的部分名词具有其自身的历史渊源, 传授这些名词可选用溯源法, 追根求源, 加深印象。疾病的命名有的因地命名, 有的因人命名, 有的因其特征命名, 有的因病理变化结合器官命名的。如“化脓性阑尾炎”是病理变化结合器官命名的例子, 病变的性质是化脓性, 器官是阑尾。化脓性炎症的病理特点主要是以中性粒细胞渗出性为主的炎症。而“尤文氏瘤”、“霍奇金病”、“麦克细胞瘤”等, 则是因人名命名的, 因为最初描述或研究该疾病的是他们, 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则以其名命名。

2.3 比较法

所谓“比较法”就是将名词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名词与名词之间的差异, 以供学生有鉴别地学习这些名词。由于有些名词之间含义相近似, 学生常常把这些名词混淆在一起。因此, 比较法主要用在一些相近似名词的教学之中。通过对照、比较并进行分析, 找出相近似名词之间的些许差异, 从而把一个名词与另一个名词区分开来。如讲授“坏死”、“坏疽”、“凋亡”与“梗死”这四个名词时, 就可以采用此法。这四个名词都与组织死亡有关, 其组织细胞都丧失了功能。“坏死”泛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是被动的死亡;“坏疽”是指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又合并了腐败菌感染, 后果更加严重;“凋亡”是基因调控下细胞自身的程序性死亡, 是主动死亡;“梗死”则是缺血引起的局部组织细胞死亡。还有“一期愈合”与“二期愈合”特点的比较,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等均可用此法教学。

2.4 剖析法

剖析法, 顾名思义, 就是利用解剖、分析的方法, 对教学中一些难度较大的概念或定义进行剖析, 化难为易, 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才能记得住, 记得牢。剖析法主要适用于抽象名词的解释, 通过剖析法解释名词时, 能给学生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该名词。如在肿瘤部分中的“原位癌”这一概念就比较抽象, 教材上的定义是:“局限于上皮层内的癌, 没有突破基底膜”。可借助剖析法解释如下:“癌”指起源于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原位”谓之在原来的位置上, 没有突破上皮下方的基底膜。故是早期的没有转移的癌, 如果能及时发现和治疗, 可防止发展为浸润癌。

2.5 类推法

类推法就是对同类的几个名词中有代表性的名词进行解释, 然后, 再类推到其它名词。类推法一般应用在内容相类似的名词教学之中。类推法的最大特点是以此类推, 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简捷而高效。像《病理学》中的“栓塞”部分有多个名词内容相近, 且有包容关系。如血栓栓塞、羊水栓塞、脂肪栓塞、空气栓塞、细胞栓塞和虫卵栓塞等, “血栓”、“羊水”、“脂肪”、“空气”、“细胞和虫卵”分别是不同的“栓子”, 只要学习了“血栓栓塞”就可以以此类推, 从而学会“羊水栓塞”、“脂肪栓塞”、“空气栓塞”、“细胞栓塞”、和“虫卵栓塞”等名词。再如“肝性脑病”、“肺性脑病”、“狼疮性脑病”及“胰性脑病”等均可用此法教学。

2.6 扩展法

扩展法, 即把某一个名词的每一个要素进行分别诠释, 逐步加以扩展, 然后, 再把这个名词的各组成要素归纳成一两句话, 就相当于用几个关键词进行造句一样, 这样久而久之, 一看到某一个名词, 就能让人联想到这个名词所包含的诸多内容。这也是我们常讲的顾名思义的方法。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就可以用扩展法进行教学:“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弥散”指广泛, “血管”指毛细血管或微血管, “凝血”指血液发生凝固。结合在一起, 则可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解释扩展为“广泛的毛细血管或微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简明扼要, 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1.

浅析微分中值定理教法研究 篇9

一、引用几何意义讲解微分中值定理

1. 罗尔定理———水平切线的曲线

画出罗尔 (Rolle) 中值定理的几何图形, 然后再讲解能极大促进对于罗尔定理的掌握程度.如我们假设速度Y随着时间X变化而变化, 那么X是自变量, Y则是因变量, 现在我以X为横轴, Y为纵轴作函数图形.假设从某一时刻速度 (不是最快速度也不是最慢速度) 开始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后速度回到了开始的速度, 那么我们可以肯定这中间速度必然经过了一次最快或者最低速度的时刻.

这种特殊几何图形表现为图1中一条连续的曲线函数 (即f (x) 在闭区间[a, b]上连续) , 除去两端端点外, 函数f (x) 在开区间 (a, b) 内可导, 同时对于函数f (x) 有f (a) =f (b) .从图形中我们可以看出曲线弧AB的最高点和最低点都存在水平切线 (若令曲线弧AB的最高点C横坐标为ξ, 那么f' (ξ) =0) .那么我们总结定理就是:若函数f (x) 满足 (1) 在闭区间[a, b]上连续, (2) 在开区间 (a, b) 内可导, (3) 并且f (a) =f (b) , 那么至少存在一点ξ∈ (a, b) 使得f' (ξ) =0.

2.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倾斜切线的曲线

我们观察罗尔定理的几何意义会发现, 它实质是说明:只要切线平行于直线AB, 那么无论我们从什么角度去建立坐标系, 这种平行关系始终不会改变.既然如此我们可以通过推广将曲线弧AB向上倾斜, 于是就得到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几何图形 (图2倾斜切线的曲线) .

3. 柯西中值定理———参数方程推广的几何图形

二、循序渐进, 抓住证明微分中值定理的方法

在微分中值定理的教学方法中, 首先引用几何图形的方法便于学习理解定理, 然后再说明定理的证明, 最后循序渐进的讲解, 这样能使得学习更容易接受.对于微分中值定理的证明我们重点是讲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证明, 而对于罗尔定理与费马引理则只进行简单的说明.

1. 费马引理与罗尔定理

费马引理的意义在于说明, 如果函数在极大值点 (或极小值点) 处可导, 那么这一点的导数为零.而罗尔定理意义在于说明在每一点都可导的一段连续曲线上, 如果曲线的两端高度相等, 则至少存在一条水平切线.我们在课堂上讲解这两个定理只是为证明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和柯西中值定理做基础, 接下来我们说明如何运用辅助函数证明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2.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证明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证明的方法一般是借助辅助函数, 然后应用罗尔定理来证明的, 下面我们就运用这种方法来对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进行证明.

证首先作辅助函数

显然, F (a) =F (b) =0, 且F在[a, b]上满足罗尔定理的另外两个条件, 故存在ξ∈ (a, b) , 使得

移项后就可以得到要证明的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对于柯西中值定理的证明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本文主要分析微分中值定理的教学方法研究, 就微分中值定理这一教学难点, 本人总结首先要应用数形结合、引用几何图形的方法将定理讲解清楚, 便于学生理解, 在此基础上对定理的证明进行讲解.分两个大的步骤讲授微分中值定理.

参考文献

[1]丁坚.高等数学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6 (11) .

[2]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26-132.

体育教材教法改进对策研究 篇10

通常来说,运动项目教材教法都在各运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但是,由于学习的课时偏多,加之运动实践相对充足,因此,大多数学生都已熟练掌握了运动项目教材教法。然而,在体育教材教法体系设置中,依然占用了很大篇幅来介绍关于运动项目的教材教法。据统计,已有超过10个的运动项目都拥有其自己的发展规律。对每个体育教师来说,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运动项目教法规律是十分困难的。

1 改进体育教材教学法的有效措施

1 . 1 科学、合理的设计体育教材内容

通过上述对当前我国体育教材教法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得出必须尽快对体育课程进行重新设计与改进,这才是解决体育教材教学问题的关键。这就要求,在对体育课程进行整体性设计过程中,树立综合性观念,从而才能真正化解“以及能传授为核心的观念”和“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干线”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从整体上来分析,应向学生传授一些关于体育知识、技能,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一良好的品行。然而,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应有所偏重,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可行性的发展目标。此外,将不同学习阶段的课程相互衔接在一起,最终实现特性部分的相互补充与配合。如: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可结合学生在此年龄段的身心特征,按照发展身体活动的能力作为核心目标,把教材内容根据学生身体活动类型进行划分,如:跑、跳等,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另外,小学较高年级至初中二年级阶段,结合学生心理以及年龄发展特点,逐步由增 强体质朝 着技能、技术的发展方向迅速发展,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不忘传授一些简单的运动技巧。然而,自初三年级至高三年级这个阶段,重点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和实现教学目标为主。再结合理性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若能够结合上述思想对体育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这样一来,可从根本上解决按时空设想教学目标、教材类别、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顾此失彼的问题。如:对于高二年级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身体发展逐渐趋于成熟,个性特征逐渐显现出来,往往希望借助体育活动来展现自我,而且也期望可以掌握几门技能性相对加强的运动项目,尤其是球类技能或是战术都对他们自身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 的办学条 件和年龄 段特点 ,构建一完 善的球类 教学体系,从而使学 生熟练的 掌握一些 相对复杂 的运动技 巧与运动 战术。除此之外,还要为学生讲解一些关于健康教育类的知识,主要包含一些保健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等类型的教材,这样一来,可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他们长期保持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以上通过对各个年级段目标的划分最终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而且也将会获得良好的成效。

1 . 2 调整体育教材教学法课程体系的设置

另外,若从整体上对体育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也可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体育教材方面存在的各类问题。

第一,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体育教材教不完的问题,必须保证教材重复的内容应有限,不然极有可能因重复性内容过多而出现走过场的弊病。若教材的编写者可保证不同年龄段教材内容的量少且精,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材精简”,在保证教师教的完的情况下同时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可在高一年级重点讲解滑步推铅球的知识与技巧,而此后可在进行稍加练习,而并不是说保证每学期都要进行一次教学。

第二,对于想要解决教材教不渗的问题时,必须留给教师充足的教学课时,这样他们便有了更多深入讲解与体育内容相关的内容,而且也可将体育教材中涉及到社会的、文化性以及创造性等教学因素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也提升了整体教学质量。如:对于解决上述所谈及到的武术教材的问题,教师有充足的教学时间后,能够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的把握,认真学习和传授任何一个动作。此外,也或是借助一些影视资料、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武术的内涵,这样更好的培养学生重武、习武的好习惯。除此之外,结合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及年龄段的特点,教师可有选择性的选择最适合的教材,解决了为何教学和怎样教学的问题。

第三,在解决教材教学效果偏差的问题时,由于教材目标与教材内容都十分的明确,因此,便为教材今后的研究指明了研究方向。事实上,在研究教材内容的过程中,也针对教材的教法进行了探究,即将出现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都有所提升。另外,教师在每节课上为学生安排适量的运动这样可促进学生思维方面的沟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锻炼给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从而学生便会自然而然的适应此种教学模式。这是因为此教学方式是学生所喜欢的因此,教学效果也将会是最好的。如:体育课堂中的队形、队列练习时,由学生通过卡影视资料的形式进行自主练习、学习以及交流这样学生便真正成为了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人。

第四,待以上问题解决后,也能够进一步缓解教材教不了的问题,这是由于如果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简处理,那么可大大减少教材教不的内容。同时,再针对体育教材弹性及适应性作出适当的调整,投入充足的资金用于建设体育师资队伍与体育场地的建设,这样此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 . 3 明确指出体育教材教学法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课程的性质直接决定了课程的地位,同时还会直接影响到课程体育目标和课程内容等的确定。然而,通过多次改革所提出的体育教材教法不仅是一门培养与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课程,而且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因此,由体育课程设置角度分析,不同课程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而体育学则指的是一门研究体育现象和发展规律的课程。而体育教学论则指的是探究体育教学原理和教学手段的课程。而想要使体育类学生最终可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合格的体育教师,在熟练掌握体育理论内容与运动技能的前提下,也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关于体育实践教学的课程。也就是说,体育教材教法课程的学习成为联系体育理论课程、体育技能课程以及体育实践教学课程的一座桥梁。事实上,体育教材教法以体育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思想,深入研究体育教材的学习理论,再结合理论研究具体的教学对策,目的是为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能技能和整体教学水平。此外,该教学法面对的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体育教学的学习理论,目的是在分析体育教材性质的基础上,对各个学龄段学上的体育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1 . 4 理论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为将体育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具体可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教学技能练习,从而不断提升学生体育技能水平;其次,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参加体育教学实践,在经历课程教学实践练习后,可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育教学的实践能力。然而,现有的传统体育教材教法的应用主要以教材、课程及教师为核心,这样便极大的限制了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教学的经历总结教学的经验与教训。由此看来,利用教材教法进行体育教学时,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技能与教学实践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此外,利用教材教法开展体育教学时,具有两点优势:其一,教师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分析教材,指导学生结合教材特征对教学内容予以重新设计;其二,学生在参加体育教学实践之后还能够更深入的理解教材的内容,尤其是在面临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必须保证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与高效性。

1 . 5 准确、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为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以防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保证改革的成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体育课程教学评价进行完善,要求构建集多种评价项目与评价方式的为一体的评价体系,客观去评价学生学习成绩,以期通过评价的形式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也就是说,体育课程的评定必须改变传统一份试卷决定学生最后成绩的做法,从而构建一档案式评价体系。内容主要涉及到学生的日常出勤、教学设计、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小组互相评价等。这样一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主动性。

2 结论与建议

总体来说,体育教材教法改革实际为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所涉及到的问题也较多。而且,由于基础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的逐步发展,从而对体育学生的体育能力与体育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如今,由于不断受基础体育教育和体育健康课程教育改革浪潮的冲击,必须进一步加快体育教育课程的改革速度。事实上,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主要围绕着人才培育目标和不同体育课程对教学所产生的作用进行的,从而建立一项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所以,对于研究现阶段体育教材教法存在的诸多问题,能够明确指出体育教材研究对象与课程性质,以期最终构建一项最完善的体育教材教法体系,而这对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主要针对体育教材教法的教学目的、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的分析,同时在体育教材教法的改革过程中不断经验和教训,只有这样,才会将体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高中英语教材教法创新研究 篇11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英语;英语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4

1.浅析高中英语新教材

在当今时期,自新课程标准提出之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选用的英语教材多数为人教版的英语教材。在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内容的编制上,编制工作者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是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基础,添加了许多新颖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更加明确了高中生学习英语的学习方向,更加明确了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中学生主人翁的教学地位,致力于培养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稳步的提高了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

人教版的高中英语教材在内容的规划上,每一个教学模块中都设计了五个教学单元,而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是以"话题"为设计中心,然后在这个中心话题上开展一系列的听、读、写等教学活动。在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规划上,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结构性以功能性,内容主要包括Warming UP(热身内容)、Prereading(读前内容)、Reading(阅读内容)、Congprehen-ding(理解内容)、Learning about language(语言计习内容)、Using Language(语言运用内容)、Summing Up(小结)以及Learning Tip(学习建议内容)和Reading for Fun,这样设计能够使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做任务"的教学思路完成教学任务,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达到了英语教材的创新目标。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好处:首先,这样进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可以从侧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与人文素质;其次,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当前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需求,能够良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第三,这种"做任务"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主动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第四,这种新颖的教材规划方法,能够在教材内容上广泛的添加教学素材,可以有效的扩宽学生的知识视野等。

在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人教版的教学教材也不是尽善尽美,也有著许多缺陷,比如教材中某些教学单元的设计不太合理,衔接不够精密;各个教学单元的单词量大,但是目标词汇出现的频率却很低;教材中的听力内容,有一部分难度比较高,不适合在这个阶段学习的高中生;教材中内容的设计上比较繁琐,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

2.高中英语新教材的使用方法

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首先老师要对英语教材做到充分的认知,对教材的结构、内容、教学思想做到熟练掌握,其次老师要对课堂学习中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整体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英语知识水平以及兴趣安好,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清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学生为课堂的教学核心,以高中英语教材为教学依据,利用合理、科学、创新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2.1 根据实际情况对英语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删除以及补充,提高教材的使用价值

在人教版的中学英语教材中,有些教学内容已经不符合当前时期学生的心理需求,内容略显单调、陈旧和乏味,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继续利用这些教材,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此老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对英语教材的内容做出适当的改编。老师在英语教材的改编过程中,可以在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找教学素材,比如学生们关注的杂志、电视节目、网络信息等,适当的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删除或者添加,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在人教版的高中英语教材中,一些单元的目标单词出现频率比较低,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所以在此环节,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该环节的教学内容进行改编,增加目标单词的出现率。比如老师可以根据目标单词的逻辑性,让学生们利用目标单词进行自由对话活动等,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课堂的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够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总体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人教版的高中英语教材的听力部分,信息量比较大,语速快,在此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那些难度大、大部分学生不能够理解的听力部分删除,使学生的听力能力能够在课堂上真正得到有效的提高。

2.2 根据课堂的教学需求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调整

2.2.1 根据教学的需求,对教材单元内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在新课标的教学背景下,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教学核心,而学生个体具有不同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英语基础,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前,老师必须应该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与分析,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英语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在高中英语教材中,语法的分布比较分散,不能够让学生做到很好的了解,在此老师可以将几个单元内容的同类语法内容整合到一起,直观的表现在课堂上,这样能够让学生对此类语法做到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掌握,然后老师再按照英语教材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该类语法做到重复学习,进一步巩固了所学内容,让学生掌握的更加透彻。

2.2.2 根据教学需求,对教材中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灵活的调整

人教版的高中英语教材,其中一大优点就是内容多、容量大,而学校高中英语教学任务课时的安排却是有限的,所以在此则造成了课时紧的现象。在这个背景下进行高中英语的课堂教学,老师需要对高中英语教材做到熟练的掌握,然后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不断创新思考,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加以整合,改变教材教学内容的教学顺序,让高中英语教材更加合理化、更加科学化,在有限的课时安排中达到教材利用的最优化。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教学背景下进行高中英语教学,英语教材的合理利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创新、改编、整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使高中英语教材的利用达到最优化、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程小清.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新教材教法初探.《中学生英语(教师版)》.2011年10期

[2]胡启明.解析新高中英语教材教法的继承与创新.《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年6期

开展“问题探究”教法研究的思考 篇12

一、开展“问题探究”研究的实施背景

我校地处农村, 虽然在教育新理念贯彻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由于处于教育教学单位的最基层, 一些陈旧的教育思想在广大教师脑海里还是具有一定影响的,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工作, 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讲授, 而且要培养学生形成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近年来, 随着素质教育在各级学校的深入推进,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摸索开展“问题探究教学法”,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对象的发展水平, 采取针对性教学方法, 分层设置教学问题, 指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提高。

二、开展“问题探究”研究的理论思考

开展“问题探究”教学研究, 是建立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和详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一是问题的可接受性。依据巴班斯基可接受性原则的概念, 教学活动要求各种设计与安排符合教育对象的现实学习可能。“问题探究”教学研究要立足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方式, 以及学习能力等各因素, 主要在全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分层设置问题, 确保所有学生均能接受。二是问题的条件性。依据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要点,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具备了一定的外在条件, 大部分的学生在自学能力、态度速度, 以及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发展较为均衡。所谓的学习条件, 实际上是指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 实现教学目的所需要的机会, 开展“问题探究”研究就是为全体学生创造更多的这样探究解决问题的机会。三是问题的发展性。依据赞可夫教学发展理论, 教师通过教学促进一般发展的教育对象应该不是一小部分, 只有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发展, 才能实现较高难度与较快速度的教学发展。开展“问题探究”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缩小同一个班级之间学生的发展差异, 促进包含“后进生”的全体学生都实现较快发展。四是问题的反馈性。学生在开展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感知问题、质疑问题、思考问题、突破问题的循环过程。数学问题一般会以两种形式出现, 一种针对教材特点, 从教材设计引出, 事先设计与准备好的启发性教学问题, 另一种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并提出质疑的探究性问题。这些数学问题的突破需要反复开展来完成, 这种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提炼与升华, 开展“问题探究”教学也正是使问题探究活动不断走向深入。

三、开展“问题探究”教学的流程结构

1. 明确问题。

数学教师要深入研究课本、大纲要求, 并对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进行详细了解, 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分析和计划, 明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联系等三个不同层次问题。通常的基础知识问题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教学工作制定的, 相对比较容易;基本技能问题一般是开展知识点间的转移而制定的, 难度中等;相关联系问题是开展前后知识联系设置的问题, 难度较大。设计好问题以后, 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能力与知识结构进行重新调整, 形成以问题作为交叉点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框架, 在这个框架之中, 覆盖了所有的学习内容。

2. 引导探究。

在教学中, 这三个层次的问题最好分三阶段揭示, 在各组问题揭示出来后, 教师先不要开展课堂新授, 要注意留给学生一些时间, 便于学生研究教材知识和开展探究活动自主解决知识难题。相对而言, 基础知识问题只牵涉新知识的某个单独的知识点, 而且包含在学生已经形成的旧知识体系之中, 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就可以解决问题。基本技能问题着重设置具有直接关系的不同知识点及转移间的方式和导向的问题, 全体学生可以开展教材阅读研究、分组讨论以及寻求教师点拨, 基本能够解决这类问题。相互联系问题因为牵涉知识点、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导向等问题, 牵涉面范围不太固定, 新课内容涉及面会小一些, 在复习课内容中涉及面相对大一些。所有教学问题, 基础好的学生一般在探究过程中就能解决问题, 基础中等的学生可以依靠分组讨论等方式来获得问题解决途径, 基础落后的学生自己无法全部解决问题, 教师要引导他们寻找问题探究的关键。一些在探究过程中学有余力的学生, 教师可以开展问题求异、拓宽、加深等方式开展思维训练, 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3. 讲评提高。

在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开展探究后, 要注重在基础知识重难点和容易混淆的地方设疑, 指导学生把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基本技能方面, 教师要指导及时反思方法的应用, 开展举一反三训练;在相互联系方面, 教学时要训练学生将所学知识脉络进一步理清, 形成思维框架结构, 巩固知识掌握。

4. 练习巩固。

教师在开展讲评后, 要有效保持学生良好的思维框架与知识掌握情况, 必须注重开展练习巩固, 在这个环节中, 设计练习题一定要结合学生在“三基”中相对较弱的地方开展, 针对学生在联系中表现出来的问题, 要及时进行补救落实, 如有必要中还要安排教学时间进行回头看, 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全部实现。

四、开展“问题探究”研究的初步效果

1. 增强了学习主动性。

教师在开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中, 围绕中心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揭示了一环紧扣一环的启发性或探究的问题,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全身心投入教学双边活动过程, 有效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 缩短了师生距离。

教师在开展“问题探究”教学的过程中, 注重提出问题面向所有学生, 以往一些容易被教师所忽视的学生, 特别是处于班级末尾的后进生, 在教师的激励下, 以问题为载体变成了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 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掌握, 而且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优秀生在教师的启发下, 通过问题探究活动, 进一步训练思维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3. 提高了分析能力。

上一篇: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下一篇: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