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师的职业幸福

2024-09-29

中职教师的职业幸福(精选12篇)

中职教师的职业幸福 篇1

幸福是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知道,幸福是相对的。对于行动不便的人来说,幸福就是可以自己行走不需要别人搀扶与帮助;对于生病的人来说,健康就是幸福;对于贫困的人来说,解决温饱就是最大的幸福。而主观幸福感更是个人的精神层面的支柱和支持,而对中职英语教师而言,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如何?在当前职业倦怠重压之下的他们又是如何应对呢?以下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一些探讨。

1 研究背景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行业中身心耗竭的状态,难以应对各种负面压力的结果,它表现为心情烦躁、易怒,对工作对象缺乏耐性,对四周发生的人和事毫无兴趣等消极的现象。“职业倦怠”来自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1974年首次提出就一直备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关注与研究。教师是高发人群,然而教师职业倦怠在很多方面尚需深化和完善,尤其是缺乏关注的中职英语教师。有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是职业倦怠研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有数据统计,英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最低;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的最高。[1]压力大是普遍英语教师感受到的,即便是暂时没有升学压力的中职学校,所以如何提高教师的幸福感来缓解职业倦怠是很有必要的。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总体评价,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指标。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两个成分,前者是对生活质量的总体认知评价(即生活满意度);后者是指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兴高采烈、心平气和等)和消极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2]过去的心理学研究者都偏向于比较消极方面(如焦虑、抑郁等)的研究,而在积极方面的研究还是较少。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兴起与发展,使得人们对“幸福感”的关注越来越多,主观幸福感已逐渐成为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

2 中职英语教师生存现状

目前中职学校较多关注所设专业及其专业老师的发展,对于从事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英语教师,则较乏关注。中职学校英语教师的任课情况基本上都是按专业部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多寡来配备的,他们同时担任着基础英语和相关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如会计专业的就配备了2名英语教师、汽修专业就有3名英语教师等情况。如遇招生不够或者是专业老师不足的情况,英语教师有可能要教其他课而非英语课程。概而言之,中职英语教师的生存现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2.1 教育对象特殊性

中职学生生源具有复杂性。他们的英语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远远未达到初中英语大纲的基本要求,有的甚至连成绩都没有。他们是中考的“失败者”,无法进入高中,只能到中职学校继续学习,因此他们的心理状况在入学后仍需要不时地给予调整。同时,由于所学专业的心理差异性,如有些专业不是他们想读的,是他们的父母希望他们读的;或者是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和兴趣不理解而盲目地选择的,他们的学习心情是复杂的。要他们对素无“好感”的英语产生兴趣,其所需的时间、精力与效果可想而知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中职英语教师不仅要在充分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把握教育对象,还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对他们开展行之有效的英语教育教学工作。

2.2 教学内容专业化

根据2009年版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部分[3]。然而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需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以职业为导向,所以教学内容甚至教学进度会因年级、专业的不同而不同。明显的例子就是女生班(会计班)会比男生(汽修班)的教学效果相对好一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如果他们对自己专业相关的英语都没兴趣学,那么随着学习内容难度的加大,他们的学习热情会逐渐减弱甚至变为厌恶。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教材的选择,版本不同,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有的侧重语言点或专业知识。因此,教师要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与英语语言点相结合,开发适合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

2.3 交流研讨参差化

在各种各样形式的教育改革实践中,中职英语教育教学改革也火热进行中。但中职英语教育教学的特征决定了改革要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和实际情况进行,而不能生搬硬套。这就要求中职英语教师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以进一步完善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学校已经立足实际情况开展了相关的课型研究、课题研究调查、教学反思等活动(如“生本”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研究性学习等讲座),定期派专业老师到企业实习和培训,也参加广州市中职英语教研会定期的教研活动,如有效教学课题研究、LCCI基础模块英语考试、纵向单项技能课型等,但是我们跟广州地区的英语教育教学观念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所掌握教育教学动态有一定的时差性,各校以自己的专业特色发展专业英语,其水平不一,交流不多,常有“闭门造车”甚至“孤军奋战”的感觉。

3 主观幸福感调查情况

3.1 调查方法

本调查选取了增城市职业技术学校和增城市东方职业技术学校的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派发3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30份,回收率达到100%。采用的是苗元江博士的《综合幸福问卷》(MHQ),其对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人格成长、自我价值、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和友好关系九个维度进行分析。因为调查需要此处没有健康关注和利他行为与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

3.2 调查结果:

性别、任教课程、年龄、学历、教龄、周课时、职称、收入和任教学生因素下的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但是,不同婚姻状态下教师的“生活满意”存在显著性差异。已婚、未婚教师的生活满意得分差异有显著性(P=0.009<0.05),已婚教师的得分低于未婚;其余的因素无显著性(见表一)。

未婚教师这一群体年轻力壮、精力充沛,尚未组织家庭,事业多属于刚起步,相对已婚教师来说,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甚至积极的态度面对他们的英语教育教学。已婚教师,尤其有孩子的教师,事业基本上是小有所成。他们除了日常的英语教育教学,还承担了不同级别的指导工作和课题研究,其因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而来工作量和心理“负担”是可想而知的。此外,许多英语教师还同时担任班级管理等工作,中职学生的班级管理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导致其幸福感明显下降,职业倦怠迹象更容易出现。

4 干预对策探索

调查结果的分析显示:中职英语教师主观幸福感不低,主观幸福感是可以“预测和减少职业倦怠”[4]。因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干预主观幸福感,缓解职业倦怠的对策,进行初步可行的探索:

4.1 细微之处,寻找幸福

幸福感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仅限于物质获得或者是目标达成。当我们通过努力和辛勤劳动,使一批又一批的中职学生获得专业技能走上社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时,又或者收到往届毕业生在逢年过节时发来节日问候时,这就是教师的幸福。虽然看来这些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件,但那一瞬间的喜悦和感动就是一种幸福。如果教师能时不时捕捉身边细微之处的幸福,那所收获的幸福感会越来越强烈的。

4.2 自我反思,成就幸福

日常教学中产生的疑惑常促使我们自发性地去解决教学中、课堂内外的问题。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最大程度地参与学习活动,如何帮助学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如何促成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的过渡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反思,总结经验,努力从“教书匠”向“专家学者型教师”过渡。只有当教师在积累经验的同时,立足于中职,服务于中职,积极自我反思,努力从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善不足、提升素养,这样才会尽可能实现全方位的幸福。

4.3 理念先行,终身学习

有研究表明:学习机会多的教师不仅其职业技能和素养有显著的提高,其幸福感也较高。更多的学习机会、交流与沟通使他们提升了自身的空间和路径甚至机会。提倡终身学习需要多方面的结合:一是不论领导层还是一线老师都要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积极研究、探讨,勇于实践。二是学校要尽可能为教师提供“充电”的机会,鼓励全体教师参与业务培训,分期分批进行骨干教师与未来骨干教师的培养。三是教师自身要培养好学乐思的上进心,主动与同行交流,寻找合适自己提升素养的途径,从而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5 调查反思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基本把握了中职英语教师的生存现状,得出主观幸福感不低,主观幸福感是可以预测和减少职业倦怠的结论,并从三个方面提出干预主观幸福感,缓解职业倦怠的对策。但由于时间较短,研究存在不足之处,研究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本研究调查样本偏小,有待扩大抽样范围。此次抽样只涉及2所学校和30名英语教师,因此这只反映了增城地区中职英语教师的主观幸福感。

摘要:职业倦怠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以及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中职英语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有社会、校内管理机制和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等因素影响了主观幸福感。它与职业倦怠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本文基于实证研究,旨在分析职业倦怠和主观幸福感的内部联系,并探索相应的干预对策。

关键词:中职教师,主观幸福感,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王梅.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以上海泰州地区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Diener ED.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Psychological Bulletin[J],1999,125(2):276-29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杜彦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主观幸福感与职业倦怠关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

中职教师的职业幸福 篇2

教师的职业幸福

学习了教师的职业幸福之后,虽然幸福指数不高,主要原因是待遇不高、社会地位不高,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但作为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愿意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巨大的动力和力量源泉。一个热爱学生的老师,会耳聪目明、思路敏捷,能发现最不起眼的学生身上微不足道的萌芽状态的种种因素,而机智的肯定他、鼓励他或预防它、消除它;也能在别人看来毫不起眼的故事中吸取教育的营养,把握教育的良机。同时我们对学生的爱还应该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和身体的全面关心上,严格要求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

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上学生最喜欢的课,是每个教师都追求的目标,也是我所追求的目标,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努力着做一名学生最喜欢的老师。那么,如何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呢?其实我觉得,首先,一位老师要能够象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靠的就是他的人格魅力。教师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者本身就是一本非常珍贵的教科书,大到世界观、人生观,小到一举手一投足,都渗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能以自己的人格品质吸引学生,令学生钦佩,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已经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比如说捡起学生掉在地上的铅笔等这样的一些小事……我看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我想教师的人格魅力可能就是体现在这样一件件小事上。教师应不断地追求与探索,以深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光辉的人格,良好的修养习性来感染与影响学生。

中职教师的职业幸福 篇3

【关键词】途径 技巧

从前期的问卷调查,到中期的活动开展,后期的经验总结,我们发现从叙事、反思、变革三个方面三管齐下,是让教师能从“教师”这个抽象的名词中获得职业认同感的三个有效途径。

追寻途径一:表达技巧

表达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能够清楚表达事物之间的联系。表达讲究一定的技巧,要按照事件发展的脉络进行分析,运用语言技巧来清楚地表述,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世界,优秀的表达能力是一个人受用一生的财富。在发展过程中,表达方式以及技巧的不同能够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对教师来说尤其重要,在教师的专业发展道路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表达技巧对教师的专业构建以及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课题组希望通过名师与教师们一起分享成长故事的方式,让教师感悟职业生命的意义,感悟名师的成功之道。通过学习经验、交流经验、诊断经验,听讲的老师们,完完全全看到一个老师是如何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光辉历程。人生无法复制,但信念可以延续。

除了邀请在省市区有影响力的特级教师来校讲座,我们还善于挖掘身边的骨干教师,聆听我校钱老师关于“管理与爱”的哲学和区“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朱老师的“成长心路”。“听他们讲那过去的事情”,虽然听到的是过去,但是影响的却是现在和未来。

追寻途径二:反思策略

反思从实质上来讲,就是对自我的再认识。教师的日常工作是非常烦琐的,几乎每天都处于忙碌的状态,很少有时间能够停下脚步,回头去看一看,想一想。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大多数教师习惯了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不断涌现的压力,为学生的学习呕心沥血,但是教师们却常常忽视生命存在的意义,面对在教学以及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没有认真思考过产生问题的根源。经历如此往复的生活,很多教师感受不到工作的乐趣,只是当成了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反思的时间被大大压缩,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就变得机械化,生命的质量被降低。

作为教育工作者,工作虽然繁忙,但还是需要善于思考。对自身的各种行为、工作进行思考,在工作的过程需要中思考,在工作结束之后也要进行思考,从细微之处入手,做一个善于观察和懂得反思的人。

“诊断”这个词来源于医药上的一个专用术语。我们移用“诊断”这个词,意在通过评价者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看、听、问,了解其执教意图和学生内心的感受,同时也要善于发现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学中体验出来的特点和特色,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的生命意义永远体现在课堂上,教师的自主发展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发展。“课堂教学诊断”不同于以往的“听课”“评课”。诊断老师提供的是一节课后对这个教师整个教学理念、教学风格、教学习惯等一系列整体的课堂教学的分析、评价、改进。教师如同“病人”去医院检查一样,会获得一份详细的如何对症下药的“诊断书”。

追寻途径三:变革策略

变革可以说是我们对于现有的一种超越。一成不变,就不会有发展和进步。变革可以说是制造超越的机会,教师的工作不能停滞不前,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发展都是需要不断超越,这才是教师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教师要想在专业发展方面体现出超前性,首先要做的就是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一些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的影响,不能够将内心深处的想法和创意发挥出来,被现实文化所束缚。一个教师要想获得专业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超越这一束缚,从传统的禁锢当中解脱出来,让自身的智慧和才华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个具有超越观念的教师应该永远不知道“满足”,也就是不断开发自身的潜能,认定自身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在发展的道路上自己永远是一个学习者,需要不断充实自我,处于不断反思和自我反省的状态下,从而让自身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我们也组织了一些活动,让教师们感受“学无止境”。

浅析中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篇4

1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内涵

不同职业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与感受也不尽相同, 中职教师和普通中学、大学教师一样, 对幸福的理解在于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当学生进步了、成才了, 教师的付出有了回报, 教师感到非常幸福;当教师的辛勤劳动得到广大家长、社会认可, 教师内心同样会感到欣慰、幸福, 体验到快乐。教师的职业幸福最主要是取决于在实施这一职业过程中是否实现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由此,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可以定义为, 教师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社会认可度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满足、持续快乐体验。

2 中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表现

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幸福的职业, 也没有零幸福感的工作。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我从事职业教育二十多年, 通过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感悟, 我认为中职老师是有幸福感的.

2.1 施予爱, 蕴涵幸福

中职的学生都是双差生, 即行为习惯差和学习能力差, 在老师的眼中他们都是差生, 在家长的眼中他们是不听话的孩子, 在社会的眼中他们是麻烦。因此部分孩子丧失了信心, 破罐子破摔, 打架斗殴是家常便饭, 使老师们伤透了脑筋, 家长们失望透顶。中职教师的使命就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 学会劳动, 学会审美。我认为学会做人是首要的, 老师应以自己的品格去影响、感染学生。对教师而言, 幸福的感觉主要来自于学生的成长.我班有一名体形较胖的女生小栾, 男生时常嘲笑她, 使她性格变得非常内向, 自卑感很重, 常一人独来独往, 我与她同寝室的同学了解情况后, 希望同学们多关心、多照顾她, 课堂上常抽她回答问题, 特别是在琥珀酒店三个月的教学实习, 她的性格变得开朗活泼, 自信心大增, 动手能力增强了。在这次实习中, 她受到酒店的赞扬, 并获得优秀实习生的称号。通过这件事使我懂得爱是师德的灵魂, 一个老师要爱校、爱班级、爱学生, 这样他才能倾心于自己的教育工作。

2.2 施善积德, 体验幸福

对于中职生来说, 学会做人永远比学会学知识重要得多。“有德无才是庸才, 有才无德是善才”, 可见做有德有才是何等的可贵。我经常给班上的学生讲, 我希望他们堂堂正正做人, 做有同情心、有责任感、诚实可信的人。我愿意成为学生的朋友, 理解并尊重他们, 同时让学生也尊重你。2012年教师节来临时, 记得那天是星期四晚上的素质活动课, 我正准备进教室, 王鹏飞、郑玉等几个学生让我闭上眼睛, 他们齐呼“老师, 你辛苦了, 教师节快乐!”。我被鲜花包围, 被快乐和幸福所包围。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哽咽着对学生说:“谢谢同学们, 我爱你们”, 学生也大声喊到:“李老师, 我们爱你.”学生争先与我拥抱。这场面让我终身难忘, 这就是爱的付出, 我认为这就是中职老师的幸福, 我也以此为荣。

3 部分中职教师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3.1 社会原因——社会认同感偏低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所以中职学校培养的多为技术工人, 不可能进入名牌高校进行深造, 学生、家长和大众认为读中职学校似乎是无奈的选择, 感觉很不体面, 社会身份受到限制, 民众认可度较低。虽然国家和地方大力提倡并着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但由于固有的社会文化心理影响, 民众对职业教育的接受程度并不高, 仍然热衷于普通高中和普通高等教育, 制约着教育的均衡发展。

3.2 组织原因——招生、控流、教学工作繁重, 成就感缺失

目前, 招生是各中职学校生存的一大压力, 特别是农村中等职业学校, 其生源质量、学生规模、办学条件等远不如主城区, 招生无疑是领导和教师们感到最头疼的事情。尤其是近年来, 中职学校生源急剧减少, 招生竞争日趋激烈, 招生成本不断抬升, 许多学校把招生作为第一要务, 提出了“招生精神”就是“学校精神”, 全民招生, 全员招生。与此同时, 学生受社会的诱惑和影响比较大, 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工作量大又缺乏成就感是教师幸福感滑坡的又一组织原因, 我们发现, 许多年轻的专业课教师工作负担重, 周工作量达到20节以上, 并且还担任班主任工作;同时, 中职学校入学门槛低, 学生文化基础较差, 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不良的问题学生不少, 教师要花大量的精力去消解和纠正他们的不良情绪和不良习惯, 有时师生之间会发生冲突。心力交瘁, 毫无成就感可言。招生的压力, 繁重的工作量, 纠结的课堂管理, 使教师感到无奈、消极、倦怠, 幸福指数大大下降。

3.3 个人原因——教师角色的理想化失落

幸福感说到底是一种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感受, 虽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 但归根结底来自于内心深处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认同。长期以来, 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是理应默默奉献, 不问回报的人。在这种文化观念的支配下, 人们习惯于对教师提出种种要求, 学校管理者、家长及社会大众对教师的期盼更是越来越理想化, 他们认为自己有义务更有权利监督和严格要求教师的工作。而作为教师来讲, 周而复始的教学生活, 学生安全责任的重担, 各种考核的重压, 让他们不堪重负。教师不仅要教学, 还要招生;不仅工作量大, 而且收入有差距, 内心的平衡被打破, 长期的理想化教师角色定位偏移, 离幸福感越来越远。

4 提高中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对策

4.1 提高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同感

一是政府部门加大投入, 把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普高教育、高等教育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进一步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 尤其是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积极引导社会共同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积极宣传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 使人们逐渐达成职业无贵贱, 社会有分工的就业共识;从政策和社会上消除或缩小被人为扩大了的职业差别, 摒弃传统的“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的腐朽观念, 使人人安岗乐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 使相关企业和行业用人均需经过职业培训, 这既是提高就业者素质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4.2 转变教育观念, 化解教师心中纠结

教师的幸福感降低, 其核心在于付出没有回报, 或者付出多回报少, 工作的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降低。要化解教师心中的纠结, 一是通过讨论使教师明确, 教育的成就从来就不是标准化的生产;教育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教书, 教书育人才是完整的教育;成才固然重要, 成人更为重要;二是要因材施教, 探索适应新的教育对象的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探索适合激发学生兴趣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动手和动口中快乐学习;知识固然重要, 实践更切合实际。三是注意养成教育, 文明的养成、读书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要允许学生出轨, 允许学生反复, 在出错中教育, 在反复中矫正。把文明养成习惯, 把劳动作为幸福, 便是面对此时此种学生教育的最大成果。统一了这些认识, 教师的成就感便能重铸;有了这样的成就, 教师的价值便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有了价值的实现, 教师的幸福感便能得到提升。

4.3 更新管理学生理念, 在成功的管理中体验幸福。

中职学生大多不喜欢学习, 缺乏自信心, 叛逆心较强。在教学管理中, 一要站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 与学生谈心, 做朋友, 允许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隐私, 取得学生的信任, 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二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 要让学生明白自己也有优点,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给予热情帮助和鼓励, 当学生自卑时, 利用他的闪光点融化内心的自卑;当学生迷茫时, 及时拨开迷雾;当学生犯错误时, 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进行引导。当看到我们的苦心经营, 艰难付出, 换来学生克服了困难, 树立了自信, 明白了事理, 一步步健康成长时, 我们的幸福感不就油然而生了吗?

参考文献

[1]王康, 中职教师幸福感缺失原因分析,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年6月

[2]谭宝国, 影响中职教师幸福感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职教研究, 2011年第6期

感受教师职业的幸福 篇5

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实验小学 王 * *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会快乐和阳光。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毕生所求所愿。

作为一名教师,三尺讲台,轻飘一身白雪,口若悬河,迎来学生斗趣。从平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感受生活,享受生活。尽管每天两点一线奔波劳碌,但无怨无悔。

教师职业的劳心劳力、社会地位、劳动报酬虽然很难轻言幸福,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事实上,很多教师在享受着教育,体验着幸福。其实对于教师来说,是否能时时处处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影响着教师的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一代的学生,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到幸福。那么,我作为一个教师,如何去感受幸福呢?

我们平时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强师德建设时,要贴近教师生活,把在关注教师专业成长时,除了强调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等等之外,更要培养教师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信念,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高雅的生活情趣。只有这样,教师才会从平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感受生活,享受生活,获得职业幸福感。

我们要懂得享受课堂。课堂是我们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欢乐,就会少了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

我们要懂得享受学生。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是学生的成

功和他们对老师的真情回报。教师职业有特殊性,也只有教师能有职业的幸福感。教师付出的是爱,得到的是爱的回报,有时会是即时的,但有时会有一点滞后。19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感受到了从学生那里得来的幸福: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教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让我体味到了当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成功的真谛——走近学生,就是完善生命。教师的快乐,来自学生,当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正直,乐观的孩子,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感受教师职业的真谛,满足了,得到了,快乐着,幸福着。幸福就在你的眼前,只要留心去发现。

我们要懂得研究教学,把教学工作看做是一种简单的重复,那必然厌倦,也无言幸福。其实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影响其幸福感的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压力,包括精神压力,教学压力、家庭压力。因此作为学校,在关心教师职业行为时,更要关心教师的精神世界,增加其对现实生活的满意度。因此,一个“仁者爱人”的工作环境很重要,学校的关爱是我们教师最渴望的,就像老师关爱学生那样,有时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

现在,教育改革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着,在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对学校的服务意识更新。教师的视野变得更开阔,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了,教师的眼光就不能仅仅盯在生存上,追求也不仅仅定在最低层次上。只有感受教师职业的幸福感,积极参加各种自我更新,通过不断的丰富自己来丰富我们的学生,进而丰富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一个教师只有开阔了视野才会求思求变求取发展。生

活的态度决定幸福指数。

通过终身学习理念的树立和推进式学习,教师把教育的故事,把教育理论、心理学知识及教育艺术机智地融入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启迪着学生的智慧,激励着学生的情感,教师从中收获职业的快乐。

政治教师的职业幸福与成长 篇6

季老师会把这些年发表在国内各家期刊上的文字与我分享。透过文字,我感到他是一名思想型、研究型、实践型的教师,他在收获一个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的职业幸福;同时也感受到如果做他的学生,听他讲课,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季老师教学理念先进。他学科素养全面,能契合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趋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课程教学的独到见解和主张,比如他的“一核三轴四性”的教学主张,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内核,以“公民意识、积极心理、创新理念”为“三轴”目标和“价值性、生命性、人文性、高效性”的有机统一为路径,从而实现思想政治课为师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这一价值目标。这一教学主张,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坚持儿童立场,融合主体性教学、对话教学、主题情境探究教学、能力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是将“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学评教”教育理论运用在了教学实践之中,其价值取向正确,实施路径科学,学术含量高。

我曾参加了季老师的一节内容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公开教学活动。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季老师以“导学案”为载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主题情境探究为主要教学形式,设置了“课前自主预习——课堂自主展示——主题情境探究——课内作业反馈”等环节,具有教学理念新、教学效果好、教学特色鲜明的特征,很好地诠释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本质特征。第一,课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让学生树立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深刻认识藏独、疆独分裂祖国的本质,努力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功能。第二,通过一系列的环节,如课前自主预习、课内自主探究、课内自主展示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季老师则通过编制“导学案”、设置问题情境、适时点拨引导等形式,发挥主导作用,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和谐统一。第三,采取主题情境探究的教学方式。整节课围绕广西龙胜、云南迪庆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主题明确,层层探究,形散而神不散。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季老师所追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特色,体现了他用“一核三轴四性”来建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主张。

季老师善于思考。他能从日常的中学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敏锐地发现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并对之深入思考,发表观点。比如,他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传统的纸笔评价的局限性,撰写了《思想政治课纸笔评价的价值、困境与优化》一文;针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职业倦怠,撰写了《从等我下班以后你再死——政治教师职业倦怠及积极心理学对策》一文;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千校一面、千生一面的现状,撰写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个性实施》;基于政治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探索,撰写了《实现思想政治课自主学习的校本探索》。近五年来,他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笔耕不辍,撰写了三十多篇文章在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类刊物发表,其中有十五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

季老师喜欢阅读。走进他的办公室,我看到了近百本教育教学类书籍,随手翻开一本,书籍中重要章节都有他的批注。一个善于阅读的政治老师,他的课堂也一定会充满着书卷气,弥漫着书香味。季老师就是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提升自己的品位、增长自己的智慧的。他这样说过,教师要读学生读的书,走在学生阅读的前面,从而引领学生;教师要读自己本学科的书,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从而明了学科发展方向;教师还要读教育理论的书,积累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从而让自己的专业表达有理有据。他喜欢与同事分享读书心得,从而也影响了其他教师的读书学习,他习惯撰写读书笔记,将书中的思想加以内化、固化。

看着他的成长,我感受到了政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同时也见证了一个政治教师成长的幸福。■

提升中职教师幸福感的途径分析 篇7

一、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幸福

在简单生活中发现幸福是一种智慧。我们有健康的身体、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有健全的家庭、有可爱的子女……这些我们已经拥有的, 往往却被我们忽视。如果盘点一下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就会发现我们实在是幸福的人了。

当然, 现实生活中有的教师把事情想得很复杂, 结果把自己弄得很累, 把别人也弄得很累。如有的人看到有几个同事在一起, 就在想他们是不是在搞小圈子, 在排挤我; 有的人小孩刚出生就在想今后上大学、出国留学、孩子结婚该怎么办。

另外, 有的人把事情做得很复杂。有的人办点小事, 就想到雁过拔毛, 占点便宜, 常耍小聪明, 结果一有风吹草动就如惊弓之鸟。有的人唯恐天下不乱, 煽风点火, 两面三刀, 阳奉阴违, 背后瞎议论。这些人总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弄得自己和他人心力交瘁。

“世上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中职教师要立足现实, 端正心态, 做一个简单而单纯的人, 在平凡的生活中善于发现幸福。

二、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感受幸福

研究表明, 教师群体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同事间的人际关系压力, 二是与学生关系恶化。这两个方面的压力必须得到化解, 教师才有可能有幸福感。

一是坦诚与同事交往。同事间的人际交往基础在于本性。本性坦诚、正直才是人际交往最重要的因素, 比任何言语和行动都重要。一个本性坦诚正直的人不会缺少知音和朋友。在此基础上, 多看同事的优点, “三人行, 必有我师”, 善意对待同事, 积极帮助同事。百年修得同船渡, 同事在一起是缘分。有的教师每天满面春风, 无论对同事还是领导, 不卑不亢, 既不曲意奉承, 又不故作清高, 同事有困难时, 他竭尽所能施以援手。

在同事交往中不要做冷漠的旁观者。有一些教师认为: 凡是对我没利益的不要找我, 凡是有损我利益的更不要找我。有的教师连调换一节课都没有商量的余地, 更不用说学校的公益活动了。如此一毛不拔, 怎样建立和谐的同事关系, 怎样获得同事的帮助? 每一个人都不是作为个体单独存在的, 而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在利益关联如此紧密的今天, 这种自私的想法是错误的, 也是有害的。

有的人能力平平, 工作却做得风生水起, 有的人才华横溢而工作平平。这是因为有些人自认为有才华, 恃才傲物、吹毛求疵, 常感觉怀才不遇。日本松下公司的用人理念是: 只用70% 能力的人, 而不用业界最优秀的人。因为这些人更认真、更谦虚, 对上司和同事更具亲和力。

二是尊重和爱护自己的学生。中职生源质量差是不争的事实, 他们不爱学习、不爱劳动、不听话、调皮。造成这样现状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也许他们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没有时间教育他们, 也许他们的家长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 也许他们的智力或身体确实存在先天的问题, 也许他们的成长经历充满曲折。中职教师要认真地研究他们, 仔细发现他们的优点, 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朋友, 找到快乐工作的方法。

在学生面前不要特别强势。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 面对一个无限潜能的生命, 教师应把自己变成一个力图完善的谦卑者, 而不是把自己荣升为一个没有过错, 不可能被指责, 具有完全操控权的君主。我们教师如果能从君主的位置上走下来, 从容地看待学生, 压力是否会小一些?

如果把学生当做对手和敌人, 其结果会是教师自己也被敌人拖得筋疲力尽。学生对学校、对教师充满敌意, 教师毫无成就感, 学生充满挫折感, 更为可怕的是, 教师是铁打的营盘, 学生是流水的兵。学生打的是车轮战, 我们教师就会年复一年地在煎熬中度过。

李镇西曾对他的学生说: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感到幸福。”作为中职教师, 我们要让周围的人感到幸福, 无论是同事还是学生, 要让他们感觉到有你相伴是幸福的, 是令人愉快的。

三、在事业的追求中创造幸福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当需要得到满足时, 人会产生幸福感。需要的层次的高低决定幸福感持续时间的长短。短期的幸福感也许只有几个小时或几天, 长期的幸福感却可以长达几年甚至一辈子, 怎样才能获得长期的幸福呢? 我认为只有不断追求, 不断上进才有可能获得长期的幸福感。那么作为一名中职教师, 应该怎样追求, 怎样进步呢?

第一, 中职教师要对职业充满敬意, 充满自豪感。我们常常有一种意识, 认为别人的单位好, 别人的职业体面、有钱、有权, 言语中透露着羡慕, 而对自己的职业不屑一顾。其实, 这是一种自卑心理。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职业, 不注重自己的职业, 不热爱自己的职业, 我们怎么能指望别人来尊重自己? 当然社会中有人会看不起教师, 尤其是中职教师, 这是他们的无知, 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了解。我们怎能让别人的无知影响自己的感受呢? 更何况我们从事的职业教育是把综合素质已经落后的一部分学生培养成合格公民, 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工作。这项工作做好了, 无论对学生还是社会都是功德无量的好事。由此可见, 中职教师不能妄自菲薄, 要立志当一名中职教师, 立志当一名职教专家。

第二, 中职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 创造价值。中职教师要不停地追问自己: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什么, 我们要教给他们什么, 我们应该怎样教给他们?”这要求中职教师做到: 认真深入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 要使所授课程受到学生欢迎; 要把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问题当做课题展开研究, 读书要成为教师的习惯, 成为教师的责任、情怀和追求。中职教师要不断发现问题, 深入分析问题, 广泛阅读学习, 认真反思总结, 勤于梳理写作。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你的业余时间思考的什么问题, 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决定了你的成绩的好坏。中职教师只有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孜孜不倦、脚踏实地地努力实践, 才会有较深的教师素养的积淀, 才会有幸福感的源泉。

当我们懒懒散散时, 成就感就会远离; 当我们满腹牢骚时, 愉悦感就会远离; 当我们斤斤计较时, 安全感就会远离。幸福生活要靠自己创造, 幸福的感觉要靠自己去修炼。

摘要:中职教师存在比较强烈的职业倦怠感, 渴望幸福却不得要领。本文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幸福、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幸福、在事业追求中创造幸福三个方面引导教师修炼幸福。

关键词:中职教师,幸福感,途径

参考文献

[1]刘猛, 张英华.教师的幸福在哪里[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9.

[2]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增补本) [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7.

中职教师的职业幸福 篇8

在我国职业教育日益发展的时代, 高职教师的职业付出对培养人才益发息息相关。而高职教师对职业的投入程度往往受其职业幸福观影响, 面对经济利益的巨大诱惑, 高职教师坚定正确的职业幸福观尤为重要。高职教师幸福观既存在着与教师职业幸福观的共性, 也具有因自身、社会环境等因素所决定的独特性。因此, 要实现高职教师职业幸福 (感) , 要从两个维度着手:一是高职教师自身正确理解教师职业幸福的内涵, 树立正确的职业幸福观;二是社会对高职教师给予制度与人文关照。

1 正确理解教师职业幸福的内涵及特点

幸福观是一种价值观, 一个人对幸福有什么样的期待, 对获得幸福的手段的选择和定力都反映着对幸福的理解, 综合体现着个人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 幸福是指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过程中, 由于感受到和意识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目标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因此, 所谓教师幸福, 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由于感受到或意识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目标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这种满足实际上就是幸福感 (故本文中“幸福”与“幸福感”基本通用) 。教师幸福与其它职业劳动幸福有相同之处, 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1.1 在与教育对象的心灵互动过程中, 教师的内心世界年轻而充盈

每个人都必然从实际生活条件及其比较中产生一定的人生价值目标和理想, 同时在意识和情感中形成幸福和不幸的道德观念。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充满活力的青年、少年和儿童。世界上再没有一个职业像教师职业这样每一天接触到的都是年轻人, 教师始终要与年轻的心灵世界相交流, 也只有教师这个角色才能最深切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之中。教师不仅以自己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去教育学生, 而且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过程中, 学生们旺盛的青春活力也会感染每个热爱教师职业的“园丁”。一个优秀教师总是能够理解年轻人的所思所想, 并且以年轻的心态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在这一心灵互动的过程中, 教师投入的是生命和人格, 收获的是的充实、神圣而又年轻的内心体验。教师把自己全部的道德情感都倾注在塑造美的心灵这一崇高的活动之中, 由此所产生的愉快心境和幸福感受是其他职业所体会不到的。

1.2 在人类文明的传递与再创造过程中, 获得奉献与收获的双重体验

教师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 每天接触的都是知识, 但教师的乐趣却不仅仅满足于自己发现、获得了多少新知识, 教师的更高精神追求是把自己已“内化”的知识传递、转换到学生的头脑中。作为知识信息的传播者的乐趣和自豪, 唯有教师才能体会得到。因为教师传授知识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复述, 教师的每一次课堂教学, 都是一次创造性的劳动, 都是一次艺术加工的过程。在一次次进行分析、综合, 深入浅出地设计教学方式、方法, 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中, 当教师看到自己的劳动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时, 那种自豪和幸福是难以言表的。有多少优秀教师在追求、创造着让学生感觉享受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境界。也正是在这样引人入胜的文明的传递与再创造过程中, 教师们收获着奉献知识的乐趣, 乐而忘忧, 倍感幸福和自豪。

1.3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步入实现自身价值的崇高境界

这里的“实现”, 包括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幸福是教师作为主体对自身职业生活的评价, 它不是教育生活实践中某一偶然因素引起的暂时的愉快和满足, 而是来自对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定阶段或全部实践过程所做出的总的评价。

教师劳动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能为祖国建设服务的人才。一个优秀教师的理想和目标莫过于他的学生们堪为国家栋梁, 桃李芬芳, 遍及天下。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必须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以丰厚的学识培育学生。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会把热情乐观、精益求精、正直无畏、任劳任怨的精神品质传授给学生, 同时把自己的全部才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学生。从一个成功教师的学生身上往往能够看到这个教师的“影子”。为了追求这一神圣的理想, 教师总是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浇灌在教育这片沃土上。在这种无私奉献中, 即使物质生活有所缺憾, 只要教师的理想和价值目标得到实现, 教师仍然感到无尚光荣与幸福。

不仅如此, 一个优秀教师的理想常常表现为进一步的升华追求, 也就是“青胜于蓝”的境界。教师最大的成功和喜悦莫过于自己能够造就出超越自己的学生,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是教师幸福的最高境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 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这便是教师在创造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所获取的人生幸福的真谛。[1]

1.4 在与教育对象的情感交流过程中, 建立美好、持久的师生情谊

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求知成才的导师, 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分量。夸美纽斯指出, 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教师教育行为的示范性, 决定了教师的思想品行、治学精神、思维方法等, 无不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同时, 学生一般都有“向师性”, 研究表明, 任何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尊崇教师, 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怀、尊重, 希望教师能够负责任地鞭策他们的倾向。

教师行为的示范性与学生的“向师性”是一对互动的关系, 互相作用, 互相促进。因此学生不仅在幼年时期喜欢模仿教师的言行, 喜爱那些乐观开朗、细心和蔼、讲课生动的教师, 而且随着年龄和求知欲的增长, 学生们会越来越热爱、尊敬那些德才兼备的教师, 并由此与自己深爱的教师建立起深厚的情谊。当这种师生情谊经过岁月的磨砺仍不褪色、愈发香醇的时候, 就成为教师无可替代的幸福感受。

2 新时期对高职教师幸福感和幸福观的重新审视

前述教师幸福主要体现在教师职业活动过程中的精神层面, 但不应当由此忽略教师面临的现实状况。中国传统的教师观倾向于把教师定位为苦行僧一样的角色, 好像教师就只能安贫乐道, 甚至不食人间烟火。在人们定势思维里, 似乎只要从事了教师这个职业, 自然就是快乐幸福的, 由此导致社会对教师幸福关照的不足乃至缺失, 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关照程度差距也特别大, 特别是职业类院校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尊重程度方面有着一定的偏颇。高职教师职业幸福感不尽人意, 职业倦怠感不同程度存在, 这直接冲击高职教师的职业幸福观。

新时期高职教师的幸福感, 首先要建立在满足高职教师主体在同时期与社会其他群体平衡性的经济定位的基础之上, 然后才能够要求高职教师确立正确的职业幸福观。费尔巴哈曾说:幸福必须是生活的, 生活必须是幸福的。生活和幸福原本就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不能只站在精神立场上去单纯要求安贫乐道、甘做蜡烛, 而忽视高职教师作为“社会人”的基本需求而强求教师做“圣人”。所以, 在谈高职教师幸福感和幸福观这个命题时, 社会首先要给予高职教师以客观关照, 然后, 再谈应当确立什么样的职业幸福观。不能因为强调教师职业精神价值的实现和享受, 而忽视对高职教师幸福的经济基础关照。

社会对教师的幸福关照, 应该把前述经济基础包含在内, 给予高职教师以制度和人文关照, 这也是教师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外部条件。

3 高职教师自身应当加强幸福观的培养

有什么样的职业幸福观, 就有什么样的职业行为。高职教师的幸福观是推动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 只有在追求职业幸福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不断克服缺点, 摆脱干扰, 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3.1 提升职业素养, 处理好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关系

幸福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现代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作为现实的社会存在, 使得人们追求满足一定的物质生活质量, 这是无可非议的。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 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2]高职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科研水平、专业基本功等基本职业素养, 是应对职业压力、保证获得物质幸福的前提;但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及职业幸福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追求是超越物质生活的。当教师把精神生活的充实看得比物质生活的富裕更重要时, 他才能够精益求精、甘为人梯, 品尝到属于教师的那份快乐和幸福。

3.2 追求合作共赢, 调整好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的关系

幸福范畴的道德意义还在于个人幸福和社会整体幸福的统一。现代社会团队合作、集体和谐、单位温情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单纯的个人幸福是一种虚妄。高职教师职业的行业性, 以及现代社会的合作性凸显, 都决定了高职教师必须学会在营造和谐共赢的集体氛围中成就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把集体幸福作为个人幸福的基础, 才能实现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的统一, 才能找到真正的个人幸福。“那些为最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的人, 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3]因此, 高职教师要学会在专业发展的共赢中去获得个人成长的幸福感, 在学校发展的荣耀中去享受个人价值实现的荣誉感。

3.3 端正职业态度, 协调好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关系

高职教师要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能够主动地对自身的工作表现做出评价, 并通过自我反思的过程, 准确地把握角色地位。[4]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们的全部生活活动是劳动创造、享受和生存, 而真正的生活内容是劳动创造。这三方面内容的和谐发展就是幸福。而达到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创造和享受的统一。高职教师应该端正职业态度, 不因为社会上存在某些对高职的轻视而自我贬低, 高职教师同样可以在付出中创造, 在创造中收获幸福。

4 结语

总之, 高职教师只有培养并坚定正确的职业幸福观, 才能在充满各种诱惑的不正当利益面前, 不失教师人格, 保持教师形象, 获得顽强的力量战胜职业倦怠, 在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中不断超越自我, 享受创造幸福的过程与结果。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3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特性 篇9

2.给予性。教师以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为己任,“照亮别人 ,燃烧自己”的蜡烛精神 ,“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春蚕精神,都是教师奉献的真实写照。正是在对学生的给予中, 教师的精神融入学生心灵,使之得以延续、传承,教师的精神生命也随之强健、延年;正是在为学生的付出中,教师收获了心灵的愉悦和满足,收获了为人类谋幸福的伟大幸福。

3.精神性。教育是“一个灵魂撼动另一个灵魂”。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一个充满理想、信念、智慧的职业,是一个需要高尚道德、高贵人格、高雅审美情趣的职业,教师的幸福更多的是来自人生价值的实现、道德良心的满足、情感的丰富、知识的富有等诸多的精神生活。

4.过程性。教育必定是一个认识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与知识、情感与情感、道德与道德的对话与沟通、交流与理解的过程。教师正是在与有肉有血、有情有义、有思想有智慧、有尊严有个性的学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既培养了学生、充实了学生、成就了学生,也提升了自己、成就了自己、创新了自己,过程本身蕴藏着“迢迢不断如春水”的幸福。

5.伦理性。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德福经常充满矛盾,但“德福一致”的伦理法则特别适合于教师幸福。没有对教育公平和公正的坚守,没有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和真诚关爱,淡漠教育工作的热情,懈怠教书育人的责任,缺失爱岗敬业的精神,沦丧为人师表的道德,都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幸福。

6.集体性。教师工作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与学生集体、教师团队一起的学习和生活。弘扬民族精神,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团队价值,建构学校主流文化,这一切都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相互影响和制约,教师的个人精神生活要体现社会价值,担当学校责任,不负历史使命。

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篇10

在这个世界上,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事业, 但职业不等于事业。职业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什么叫事业?有两个标准。第一, 要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对工作本身有强烈的兴趣, 而不是因为利益, 没有利益也愿做, 就因为喜欢。第二, 由于从事了这项事业, 让人生价值得到实现。人有两种精神, 一种是职业精神, 敬业爱岗。还有一种精神, 比职业精神更高一个层次的是志业精神, 立志终身从事这项事业, 始终有一种自我成就感、自我满足感、自我实现感。职业精神还是一种外在的岗位要求, 但志业精神是一种内在的自觉要求。教师需要职业精神, 更需要志业精神。

为了谋生而从事教师职业, 是低层次的。一个人对一件事有了兴趣, 再去做这件事的时候就带有了一种情感, 有了情感以后做起这些事情来, 奉献和享受已经分不开了, 奉献的时候就是享受, 享受的时候就是奉献, 这才是人类生存的高境界。

过去我们谈师德, 一般说得比较多的是自律、奉献、人格, 很少谈教师的发展提高, 很少谈教师需求。实际上, 教师在奉献的同时也造就了自我, 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教师也是一个有生活感、生命感、价值感的人, 而不只是一个掌握知识、传播知识的机器。每当教师节, 我们都在读两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好像教师除了吐丝流泪、蜡炬成灰便无所作为, 成为一种“悲苦性”的职业。

有位教师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我不想做‘成灰泪始干’的蜡烛, 我是一个灯泡, 给我电就可以发出光芒, 比蜡烛明亮, 比蜡烛快乐, 比蜡烛长寿。”

教师最伟大、无私的品格在于教师从不嫉妒学生的成功, 而是希望学生个个成功, 他总是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学生。教师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自己的价值观, 从不担心学生超过自己。相反, 学生成功越早, 名气越大, 水平越高, 超越自己越多, 教师就越高兴。如果教师像太阳, 源源不断发光发热, 让学生都沐浴在其光芒和温暖中, 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如果教师能使学生都变成太阳, 人人发光发热, 交相辉映, 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教师的真正使命是遵从“生命优先”法则, 激发学生生命活力, 提升学生生命质量, 促进学生人生幸福, 这是教师的终极目标。学校教育的过程不仅是教师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爱美的过程, 也是引导学生体验幸福的生命历程。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学校应当成为一个道德丰富的炽热地燃烧着的策源地, 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在某个活动领域中获得幸福和欢乐, 这个活动是道德的美和道德的完善, 从充满着高度道德意义的高尚活动中得到了体验自己的人格尊严感的幸福。”教师是一种幸福、快乐的职业。只有幸福、快乐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的学生。学生的幸福感是一种成功的体验, 教师的幸福感是一种高峰体验。我们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生涯幸福感,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才会充满深情、饱含热情、挥洒激情, 才会充满智慧的火花。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强大力量, 会在有形与无形中影响学生。

最近有项调查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有人问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认为当教师光荣的请举手, 台下的人都齐刷刷地举起了手;第二个问题是认为当教师幸福的请举手, 举手的人开始变得迟疑, 眼里闪现着困惑;第三个问题是认为当教师快乐的请站起来, 台下一片寂静, 没有人站起来。这让我们思考一个什么问题呢?那就是怎样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教师队伍。我们在继续加强教师自律、人格、奉献教育的同时, 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提高人、温暖人、体贴人, 也是师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生活——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源泉 篇11

随着教师专业的深入开展、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确立,教育界越来越关注教师职业的生存与发展,学者们也聚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把教师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承担着巨大的社会与文化责任;教师是民族文化的传递者,与民族兴衰紧密相连。教师职业被赋予了强烈的社会情感和文化重任。教师在现实的工作中,似乎也默认了这一规定,把兢兢业业、安于辛苦当作获取幸福的过程,甚至把燃烧的蜡烛作为自己终生的写照。在这样的工作中,教师真的幸福吗?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理解误区

关于幸福是什么,古今中外的学者们一直在不断思考着,产生了诸多疑问:幸福是一种手段还是一种目的?幸福可以被人为计划和追求到吗?幸福可以用一些指标衡量吗?如何保证幸福过程与结果的一致?如何判断幸福的获得?

因此,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讨论变得既让人感到幸福离我们并不遥远,又让人觉得很沉重,也正是因为教师幸福感的获得很难,人们都想证明什么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甚至想找出教师幸福感的根源在哪里,以致于人们在对待教师职业幸福感上出现很多误解。

1、把教师职业声望与教师职业幸福感等同

教师职业声望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意义、价值和声誉等的总体性综合评价,只能体现其他社会成员对教师的敬重程度,是社会承认个体功绩的一种外在尺度,而幸福感应是教师个体主观感受的内部体验,只有与人的内在情感体验相联系,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永恒的动力。所以,职业声望并不能作为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持续来源,也就是说,职业声望较高只能表示教师比较幸运,获得了更多正面和肯定的社会评价,而不是其成员必然幸福。

我国公众在期望子女所从事的最好职业选择中,教师最高达47.5%;医生居第二位为46.12%;科学家居第三位,显然,较高的教师职业声望对社会成员的择业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事实上,教师凭借其较高的职业声望,已经获得了社会地位,一定程度上,教师很可能通过这种外部刺激形成内驱从而激发主观幸福感,教师从职业声望中获得的幸福体验即便不一定完全内发于教师个体主观,而也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构成部分。

2、把谋生手段作为教师职业观

职业作为社会劳动分工的一种形式,其内在规定性是由社会劳动分工本身所决定的。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谋生手段决不是其职业意义的全部,教师在教学中、师生间在课业传授和道德人生上的精神交流和情感融通、学生的道德成长和学业进步都是教师所期望的,都是教师的生命意义所在。把学生培养成才之后,身心的愉悦是其他职业无法享受到的幸福。

把谋生手段作为教师职业观,意味着教师无视该职业是否自己擅长、是否感兴趣、是否有远大的发展前景,而仅仅是为了生存。在此种职业观的引导下,选择教师这一职业仅是作为纯粹生计工具,对于教师的职业认同、个人兴趣等必要的考虑是没有或者残缺的。这种情况下,教师职业幸福就像空中楼阁,无从谈起。

3、把利益获得作为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来源

利益来源于人对生存现实的需要,或者说来源于人对活下去并且能够活得更好一些的需要;利益由欲望来引导,欲望驱动着利益的消涨,而利益的消涨扬起了权力的风帆。幸福是生活的目的,人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幸福,没有人会问,幸福是为了什么。同时我们也承认,没有利益获得,生活无法继续。那种无米之炊的境界只能是自欺欺人。然而我们要明白,利益获得不在于它以自身为终极目的,而在于利益具有工具性,它可以实现其他价值。利益获得永远是一种手段,它讲求短利、计较代价、单向接受,而我们说的幸福是永恒、直接、给予性的,所以利益获得与幸福的基本特征是背道而驰的,利益获得是产生幸福的条件,但不是幸福的根源。

还有很多人认为,教师职业幸福就是对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学生课业的提高,这一目标达成之后所产生的积极强化就是教师职业幸福的来源。似乎觉得目标越高、任务越难,成功后的幸福感就越强,不可否认,这让教师感到真实的快乐,但它绝不等同于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

教师职业幸福感在哪里

有些学者声称,找到了幸福的要素,认为只要满足了这些要素,幸福就随之而来。我认为,幸福感的获得是不能用量化的方式来进行衡量的,因为幸福是统一在生活中的,分裂幸福就是分裂生活与生活的目的。生活目的不是某种结局而是生活本身,教师职业不应该是给定的生活方式或既定的结局,它的目的在于生活过程中蕴含着的意义与价值。教师职业应是一种幸福职业,但这种幸福感的获得不在于与生活隔离,而在于生活当中,换句话说幸福来自生活本身。

对于幸福的理解,泰勒·本沙哈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终极目标,幸福是拥有健全生活的经验,是全部生活行为所追求的持续性状态而不是一个漂亮的大结局,幸福必须是能够留下永恒意义的事情。因此,人找到生活的意义才是幸福的。幸福并不是某种规范,也不是某种可以被预设的东西;因此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按照规范生活的标准来进行,而是要跳出规范的樊篱,也就是在打破统一生活模式的框架下进行不断地新的幸福意义的追寻,追求幸福是一个人的主体性不断增强、人的本质和生命境域不断拓展的过程,追求幸福的态度其实是一种把生活中人的生命尊严、发展自由、选择的权利和能力置于首要的位置的态度,这其实就是对生活本身的严肃思考和全面把握。

由此可知,我们现在应该关注的焦点是幸福在哪里?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获得幸福,而不是对幸福是什么进行追问。因此拥有多种可能的生活便成为获得幸福的主要途径。

1、教师幸福感来自生活

生活的目的在于生活本身,而生活本身除那些外在于人的因素外,其最终目的在于获得幸福。生活的意义即追求幸福,而由于幸福的非目的性和不可说性,对于幸福的把握似乎变得影影绰绰,但人们在生活中却不能放弃对幸福的追求。于是,生活本身便成为获取幸福的唯一途径,同时也是体验幸福效能的唯一手段,生活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活着,也不是为了将来而做的某项准备,生活的意义蕴含于生活的过程之中,即采取一种认真的态度对待周遭所发生的一切,并体会其美好,这便是幸福。如果撇开生活本身,我们也实在找不到任何一种能使人获得幸福的方式,或许除生活本身外,还有多种方式能使我们得到需要的满足,但满足并不能代替幸福,生活的幸福和幸福的生活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不能被截然分开。教师从职业本身出发来认识周遭的世界,寓于生活情境的教师只有在生机勃勃的教学情境中才有意义,对于教师职业来说,只有将追求教学的欲望,把自我的内心渴望和自觉倾向完全地融入到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才能享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自由创造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升华。

2、教师幸福感来自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关于幸福的问题实际上是关于生活方式的问题,即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有意义的,显然,有意义的生活必定引起幸福感。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真正来源是他所经历的职业生活方式,如果这种生活方式是教师所向往和喜爱并愿意为之发挥自己创造力的生活方式,幸福感便会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我体认和外界刺激的合力形成;如果从事一项职业非所自愿,仅把它看作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而只在职业活动之外才备感轻松、自由和幸福,那么这种职业活动必然无助于个体经验积累,充满被动性和盲目性,以至职业活动反而成为在表面上积极应对、实质上消极逃避的对象。应该看到,唯有对职业性质和价值达至正确认识,才能从心理上真正接受它从而体验到幸福,以审美态度对待职业,职业本身便已成为且的,而不是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基于此,职业与生活浑然一体,成为一种享受。

3、教师幸福感在于创造多彩的生活

浅析教师职业幸福的获取途径 篇12

(1) 要有职业的认同感。对于每一个站在三尺讲台上的人来说, 教师首先是一种职业, 是一种生存的手段与方式。在当今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巨大的现实背景中, 能拥有这样一份稳定的工作其实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了。当然, 职业的认同感决不能仅仅停留在“生存的手段与方式”这一层面上。因为, 我们脚下的三尺讲台, 更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宽阔舞台。有这样一个故事:三名工人在工地上盖房, 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 他们的回答各不相同:第一个人说“砌砖”, 第二个人说“赚钱”, 而第三个人则自豪地回答:“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美丽的房子。”后来, 第一个人还在默默无闻地砌砖, 第二个人成了一个小企业老板, 第三个人则成了最著名的建筑师。小故事说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只有当我们把平凡的工作当成远大的事业来追求时, 我们才可能在自己前行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才能在远行的道路上收获更多的幸福与成功。事实上, 我们看到,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家或是我们身边那些成功的教育人, 无不是从最普通的老师当中成长起来的。都说教师这个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春蚕、是蜡烛。这些比喻已经赋予教师这个职业无比崇高和神圣的地位。马斯洛心理学告诉我们, “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的内心需求。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学生、家长、社会的尊重时, 当我们意识到自我价值得以实现时, 我们能不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吗?

(2) 要善于把压力内化为工作的动力。诚然, 当今的教育, 尤其是基础教育工作者, 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相对偏低的工资收入、社会对教师近乎完美的期望值、过于逼仄的人际关系圈、单调乏味的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 更来自于教学本身的竞争压力。这些压力堆在一个人头上, 会很自然地让人对教师这个职业望而生畏、生厌。如此, 何来幸福可言。所以, 我们要善于化解这些压力。化解教师压力应从内外两个层面进行。首先是社会、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应给予教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其次, 化解压力更多的要靠教师自我调适。对职业岗位上的工作压力进行自我调适, 需要我们具备以下几种意识: (1) 过程意识。泰戈尔说:“天空中没有留下鸟的痕迹, 但我已飞过。”新一轮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 发展性评价比终结性评价更重要。这一种评价理念其实也可用于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当我们在职业的道德规范与单位的工作规程之内辛勤耕耘之后, 我们人生就是充实的, 我们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 (2) 多元发展意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 人的潜能与发展方向是多样的。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这是自然法则。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 我们都无法超越。如果不切实际地拿行业的高标准来衡量和评价自己, 我们肯定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反之, 如果能在工作中发现和展示自己的亮点, 找到更好的工作着力点, 则会令领导同事们刮目相看, 自己也乐在其中; (3) 职业自觉意识。上文谈到职业的认同感。当我们对自己的职业予以认同之后, 那么, 与自己工作岗位相关的事情都是自己的了, 而不是别人 (领导) 强加给我们的。有此心态, 我们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变领导强加任务为自己给自己规定的任务, 积极参与教学竞争, 不断地为自己确立新的目标。如此, 我们就能不断找到新的工作目标, 产生新的工作内驱力, 消除倦怠心理, 进而体验到教师的职业幸福。

(3) 要学会享受自己, 也享受学生。教师生活单调, 生活圈子狭小, 教师的工作场所只是一个三尺见方的舞台。但是, 这些阻挡不了教师思接千载、精骛八级。而这些, 恰恰是其他职业难以追求的享受。当今社会, 红尘滚滚, 在物欲名利中, 很多的生命都变得浮躁苍白, 没有了自我的存在。而教育是一方难得的净土, 在自己美丽的田园里, 一位有理想、有追求、有素养的教师, 常常会与天地对话、与古人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自己对话。他会以真善美的标准来判断这个世界, 尤其是身边的一切, 他会以欣赏的眼光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一步步地走向美好的未来。这是多么惬意的生命境界。当一位教师进入到如此境界的时候, 他能不是幸福的吗?我们考查一下那些著名的教育专家, 无一例外, 他们都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沉浸在自己“狭小”的天地里, 默默耕耘、辛勤劳作。他们不会把教学当成任务甚至负担, 在他们看来, 与书为伴、与孩子们为伴就像某些人运动、打牌、抽烟一样, 是他生活本身的一部分, 拥有它才是幸福的, 没有了它才是痛苦的。

爱因斯坦曾说过, “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 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对于我们而言, 教师职业, 就是一件“合理”的事。只要我们调整好心态, 确定好位置, 我们就会发现, 教师工作的过程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劳役, 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付出。如此, 我们就能真正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享受到充实而有意义的教育人生。

上一篇:中国动画的产业化之路下一篇: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