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素养途径

2024-06-16|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教师职业素养途径(共12篇)

教师职业素养途径 篇1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我国高度重视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要求广大教师不断提升应用信息技术水平。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是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我国一系列职业教育政策文件均强调要提升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基于此, 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如何提高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素养, 优化职业教育教学过程, 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一、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的主要途径

(一) 以信息化课堂教学提升信息化素养

随着职业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 智慧校园设施、数字化技能教室、仿真实训室等应用于课堂教学一线, 对广大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而信息化课堂教学成为提升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有效途径。职业学校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 运用强大的信息技术, 变革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过程、传递载体, 不断拓展信息技术的功能。广大教师借助计算机可以高智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处理图形、图像、声音、语音、动画、视频等图、文、音立体化信息。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素养, 才能有效驾驭相关信息化教学资源, 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所以, 职业学校教师要借助课堂教学实践, 立足现有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水平, 密切联系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在实践中提升信息化素养, 在提升中巩固信息化能力。职业学校教师要逐步学会借助信息技术的丰富表现力, 促进教学资源有效传递, 优化知识组织形式;促进学生实现自主式学习、协作式学习;让学生真切地、形象地感受到知识的来龙去脉, 技能的职场应用要求。

(二) 以信息化教学大赛提升信息化素养

为有效提升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素养, 我国已经开始组织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赛事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比赛。选手一般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层层选拔, 最后才能参加国家级比赛。教育主管部门在组织信息化教学大赛中, 为广大教师搭建了良好的提升信息化素养的平台。目前, 职业学校信息化大赛以市级比赛为起点, 职业学校以学校信息化教学力量为主体, 积极组建比赛团队。参赛教师围绕比赛内容、作品形式要求、作品评价标准等方面, 精心准备, 集中训练, 可以有效提升信息化素养。参赛教师经过选拔, 确定参加省级比赛, 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将精心组织安排, 聘请专家指导选手, 反复强化训练, 备战省级比赛。这一过程是提升信息化素养的重要过程。所以, 职业学校教师要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大赛, 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大赛平台提升信息化素养。

(三) 以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提升信息化素养

当前, 职业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融合, 如精品课程网站、课程学习软件等,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为最终目标。而广大职业学校教师是各类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主体。职业学校要以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有效提升教师自身信息化素养。职业学校要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形成信息化教学资源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教学实训系统, 力争随着信息技术的完善与成熟, 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同时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服务专业整体教学和实训教学, 逐步形成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 形成以网络课程、仿真实训室以及媒体素材等信息化教学资源。职业学校通过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切实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不断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水平, 同时让广大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实践中, 逐步提升自己的信息化素养。

二、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的有效策略

(一) 加强教育信息化政策学习, 把握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导向

当前, 我国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职业学校需要引领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教育信息化政策, 切实把握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导向。如国家层面的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2012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2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2012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等等。省级层面的如2010年《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2012年《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2012年《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 (2013—2015年) 》、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2014年《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职业学校教师要立足自身实际岗位, 以我国各级政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系列方针政策为指引, 切实融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中, 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

(二) 加强教育信息化理论学习, 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实践动力

教育信息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时期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到2020年,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因此,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加强教育信息化理论的学习, 增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用动力。职业学校教师提升信息化素养, 必须充分理解、掌握“为什么”要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如何”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什么”是职业教育信息化。职业学校教师要以扎实的教育信息化理论基础, 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探索、理论研究, 主动优化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行动与实践。

(三) 加强教育信息化技术学习, 增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实践能力

提升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素养需要切实加强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学习, 立足教学实际需求, 不断增强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能力。当前, 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 诸如云存储、云计算、大数据、软件仿真、网上学习、在线辅导、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仿真实训资源、网络学习空间、虚拟仿真实训平台、通用主题素材库等教育信息化技术层出不穷。职业学校教师要主动关注、主动学习, 密切联系课堂教学实际需求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切实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与水平, 真正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养, 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EB/OL]. (2012-03-13) [2015-05-10]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133322.html.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 (2014-08-10) [2015-05-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

[3]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EB/OL]. (2014-08-10) [2015-05-10]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406/170737.html.

[4]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EB/OL]. (2012-12-17) [2015-05-15]http://www.ntjy.net/Print.aspx?id=21621.

教师职业素养途径 篇2

伴随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就业市场对于高技能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许多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职业素养及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更应该注重他们的隐性职业素养,助力高职生职业能力持续发展和就业稳定性的提升,从而应对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全新需求。

1关于“素质冰山”及其视域下的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表示人在自身职业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它代表了从业者的职业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能力表现,是人们通过后天不断学习实践、积累经验而逐渐形成的职业习惯与职业能力。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cClelland提出了“素质冰山”理论模型,该模型将人类的个体素质通过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水面以上的冰山部分”与“深藏于水面下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水面以上的冰山部分就代表了人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外在表象,这一部分能力是容易被理解和测量的,它们可以通过培训来实施改变从而得到长远发展,是人的“显性职业素养”。反观水面以下的隐藏冰山部分则代表了人类个体的自我形象、社会角色、社会特质与行为动机,另外还有职业行为中人的责任意识、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协调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等。这一部分是难以测量的隐藏属性能力,它们不容易被外界环境影响而改变,但却能够对人的职业行为表现产生关键性作用,McClelland也将这部分称之为人的“隐性职业素养”。为此,美国著名教育学家Carnegie就曾经评价“一个人的成功基因中只有15%是依靠知识与技术,而绝大部分的85%是要靠人为人处事的能力与方法。”基于以上理论观点,高职院校在培养高职生职业能力及素养时不仅应该重视“素质冰山”浮于水面上的部分,磨练他们的专业技能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隐藏于水面以下的隐性职业素养,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意识等等因素,使高职生的显性职业素养与隐性职业素养平衡发展,最终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社会发展。

教师职业素养途径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职业素养教育 体系构建

一、引言

和国外一些国家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对于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内涵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起和谐发展的培养体系,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实施策略。而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简单的进行论述。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一个很具有专业意味的词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活动当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同样也是某种职业内部所需要遵守的一种规范或要求。从宏观角度上来分析,职业素养主要是一个个体在其职业生涯当中,从其生理和心理条件出发而发展出来的一种为人处事的综合品质,这种品质涵盖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行为等各个方面。总之,就是个体行为的综合形成了这个人的職业素养。而简单概括就是,一个劳动者对于社会职业的了解、认知和适应能力综合形成的素养就是职业素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素养是一种内涵,更是一种行为的外在体现。无论哪一种职业,都具有其自身鲜明的职业特点,这也就决定了从事这个职业需要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无论哪一种职业,都对从事该职业的人有某种要求,这种要求不仅限于该个体从事这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同时也包括为了获取这些技能和素质所必须具备的潜能。一个个体在其职业工作当中的综合表现能够将其个体职业素养的基本情况表现出来。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途径的体系构建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系统化构建

对高职院校自身的性质进行细致充分的评价和论证,明确高职院校所面向的方向,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做出定位。首先,进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的顶层设计,可以分别从实施的路径、载体、运行机制、评价反馈等不同方面来构建系统,以便于更好地实施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体系。紧接着,对高职院校的年级进行划分和统筹,根据年级的不同、专业特点的不同、学生个性的区别等多个不同点为学生量身制定有效的引导体系和素质教育模式。这个体系要遵照分阶段、分类别和层次化清晰的原则,然后层层递进,从培养具备基本职业素质的大学生到培养具备全面发展的预备职业人,再到培养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职业人,以此来对人才培养的过程进行界定和划分,充分明确各个年级应侧重于哪些方面素质的培养。笔者认为,一年级应该着重巩固和深化学生的专业思想,对其进行必要的职业引导,促进其基本职业素养的形成;二年级应该重视对学生职业专业能力的培养;巩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三年级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以便于学生能更好地适应职场的氛围。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模块化构建

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定位,统筹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划分,将其依次划分为基础素能、核心素能、素能拓展等三个模块,然后再对这三个模块进行细致的划分,比如将素能拓展模块分为基础素质模块、职业素质模块和创业素质模块,最后根据学生专业的需要开展不同的课程和活动。而基础素养模块需要主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将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中心和校园文化活动价值纳入其中,促进基础素质模块的中心平台建设,还要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文体活动。要着重对职业素养模块进行合理的打造,职业素养模块涉及学生将来就业或创业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素质,同时也涉及相关心理素质的培养。要将职业道德体系和职业能力训练纳入到教育当中来,为学生搭建有效的素质拓展平台。在此基础上综合开展和学生专业素质相关的训练,比如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举办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大赛、营造创业校园文化等。

四、结语

本研究主要就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途径的体系构建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探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工作,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3(34):28-30.

教师职业素养途径 篇4

一、现阶段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来源,有高中阶段毕业的单招生、中专毕业的对口生、高考第三第四批次的录取生等。这些学生出生在我国经济和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90年代,生活条件优越,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对信息化网络有极强的依赖性,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随时随地满足他们了解外面世界的愿望。这些学生同时也存在着学习能力普遍偏低、社会从业经历缺乏、自我约束和社会生活能力较差。他们渴望独立,希望自主,但生活依赖性较强,易因为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而产生挫败感。对于这些学生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消极的社会现象和信息也时刻在影响着他们,再加上家庭和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给新时期学生的思政和职业素养培养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因此,如何将这样一批学生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仅仅依靠学校的思政教育队伍是不够的。探索结合专业特点、学生的专业认知及就职岗位人才需求来推进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提升,这对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和学生将来的岗位入职及工作胜任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专业课教师在高职生综合职业素养培养工作中的重要性

育人先育德,高职学生仅仅依靠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来完成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专业知识传授中,同时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等职业素养培养与提升,专业课教师有着与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无法比拟的优势。深入研究把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有机结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职业人,专业课教师责无旁贷。

三、专业课教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提升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一)高素质专业课教师队伍的潜移默化效应

“师者,人之模范也”。专业课教师不仅仅有自己学术上的影响力,更要以个人高尚的人格和品行去教育影响学生。专业课教师是最清楚所授课程对应企业工作岗位应该需要哪些职业素养和工作技能的人,一个专业课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的层次、言谈举止的分寸、诚信待人的态度,时刻都给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每次课前备好教学内容,提前10分钟进课堂,准备好上课的资料和用具;上课时教师课堂组织的严密性;对每一个知识点讲解的专业程度等,这些看似一个个极其普通的行为,而传授给学生的却是正确的职业观,遵守纪律,敬业爱岗;专业课教师精心设计每次45分钟的授课内容,认真细致地答疑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做到不偷工减料,不敷衍塞责,不图回报,传授给学生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忠于职守,精益求精。

(二)知识传授与职业素养养成有机融合

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是将有专业基础的、没有专业基础的和乐学的、不乐学的学生参差在一起,把他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是政府、学生及其家长的期望,也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的责任。专业课教师如何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首要任务是解决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可以充分结合企业工作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来组织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提升操作技能的同时,也不断强化职业素养的养成。如“电工技术”课程中的导线绝缘恢复问题,可以充分结合维修电工职业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与素质要求,安排学生穿戴好维修电工安全用具进行模拟登高导线绝缘恢复操作,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等精神;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在积尘、狭小的空间环境中进行线路安装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忍耐、轻不言弃的品质;在“典型机电产品的组装与调试”课程中,则可以引入产品价值概念,让学生自己去购买元器件,自己完成安装、调试、检测,模拟市场销售,核算成本,全过程通过同学互评完成考核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价值意识,进而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一个个教学任务的实施,不断促进学生掌握好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自身职业素养也一次次地得到了锻炼与升华。

(三)专业综合实习实训中的职业素养引导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对职业素养的作用不够重视,常因为自身的意志力、忍耐性、独立性、纪律性等方面的不足,使得自己在毕业后的择业、就业、守业中出现较多难题。专业课教师如何促使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专业的综合实习实训也是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例如,在可编程控制技术综合实训完成机械手臂模拟操作控制设计案例中,由于前期课程教学中已经完成了类似的案例操作,大部分学生不经审题就直接照搬照抄照顺序功能图中的方法一步一步地进行设计,自我感觉应该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通电后测试发现,基本上功能均实现不了,反复检查I/O接线和控制程序,也找不出问题出在哪里,很多同学因查不出问题就泄气了。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任务实施前不能够对实训任务理解消化,不动脑筋总结规律,都在想当然完成任务,并且大部分学生的文字理解、攻坚克难、博采众长等方面的意识与能力亟待加强。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采取了细化训练任务、分组实施落实、小组内自我展示、学生互评考核等形式,从实训任务的下达、设计过程的实施、通电前的问题排查、任务测试,实施过程的考核评价及试验台清洁整理等整个过程团队成员全程参与,并相互监督考评落实,这样每一位学生就必须把实训任务中的每一环节参与并落实到位,才能获得同学较高的评价。该方法的实施虽然使训练任务完成的速度慢了一些,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涨,任务落实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综合实习实训中不仅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通过团队的集思广益,互相帮助,领悟到了团队力量的真正含义,学会友善处理人际关系,有了团队的协同合作,个人的能力就有了更好的展示与发展。

(四)学生沟通交流中渗透职业素养引领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很多学生可以说是手机不离手,专业课教师如果能够放低身段,以朋友的角色主动融入学生中去,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倾听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学生解答学习问题,也可以此为契机与学生畅谈就业岗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把不愿意跟辅导员、班主任交流的事情,敞开心扉跟专业课老师平等沟通交流,专业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解惑所遇到的问题。专业课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职业素养的引领,平等与学生交流,用人格魅力感化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激发学生热爱专业,静心专业学习。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整体提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专业课教师的参与也是该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专业课教师应该积极配合学校思政工作团队,并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把素质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并在校内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习惯,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纵深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期。新的市场增长和人才需求格局的变化,给高职教育和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文章探讨高职教育要对接市场,主动适应形势的发展,只有逐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强化自身内功,才能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认为在高职教育中强化每一位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提升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专业课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专业课教师,职业素养,途径

参考文献

[1]冯玉芳.高职德育教育与专业结合探析[J].经营者管理,2014(10):243-244.

[2]徐辉元,冯毅.从高职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及原则[J].世纪桥,2012(11):81-82.

[3]任晓丹.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内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下旬刊),2015(2):289-290.

教师职业素养途径 篇5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所以,在应用型本科大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教育。

大学教育专业化的特点决定了大学教育实质上都是一种职业教育,这种职业教育不仅要求高校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同时也要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可以使他们自觉认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择业取向,为从业后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打下基础。因此,在校园里就进行就业前的教育,已经成为摆在每一所高等院校面前的紧迫任务。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又比较新颖,所以诸多学者给出的概念和内涵并不完全一致。笔者认为,职业素养是指人类从事职业的规范和要求,是在工作过程中显现出来的一些品质,比如职业道德、专业技能、职业作风等。大学生以后在职场上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以,职业素养是一种较为深层的、隐形的一些能力素质的综合,它贯穿在人的日常行为活动中,决定着职场的成败。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一般包含专业素养和基本职业素养两大类。专业素养是指大学生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素质,包括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素养很容易能够衡量出来,所以它是一种显性的素养;基本职业素养是指大学生具有的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等方面的素养,这些素养短时间内很难测度,所以它是一种隐性内在素养,具体表现为敬业精神、诚信品质、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吃苦精神、竞争意识等很多方面。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大学校园是其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虽然社会上不同职业的行规不尽相同,但就职业素养来讲,无论哪个行业对求职者的基本要求还是一致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最直接的意义在于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素养方面

1、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对于学习枯燥乏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来讲,大学生还没有足够的兴趣,他们更热衷于外向型的社会实践。再加上外部环境倡导的素质教育,一些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往往被忽视。比如,试卷中出现名词解释这样的题型就会被认为不是拓展能力的题目,但所有的能力都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否则就是空谈。

2、专业理论知识陈旧落后。现代经济社会瞬息万变,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由于教材的编写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更新肯定不及市场环境的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多涉猎专业方面的新闻,但由于精力和时间有限又不可能所有新鲜的事物都能够讲到。所以,在教学内容上需要及时跟进。

3、实验室实验效果不佳。一些实验室实验仅仅是依靠某个软件操作来完成,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应用的能力。而且多数软件为教学软件,和实际工作中操作的软件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所以,实验室教学这方面是亟待改善的。

(二)基本职业素养方面

1、注重培养职业技能,忽视培养职业意识。自从有了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种说法,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备受很多高校重视,也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种说法,但职业技能这种显性表层特征很容易能被锻炼出来,并不能区分绩效优劣。实际上,大学生的职业动机、特质、责任心等这些隐性特征才是决定今后职业的关键因素。这种职业意识是人们很难看到的,短时间内也不容易被衡量,但又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培养职业技能时同时也要加大职业意识的培养。比如各高校的宣传板、网上论坛或者认真倾听学生们交流讨论的焦点,发现他们更多地把精力放在考证上,以为拿到这些证书就能够找到好工作。忽视对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和职业作风等属于职业意识领域的培养。

2、注重提高就业率,忽视提升职业素质。当今,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发展成为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社会对高校的就业率也越来越看重,经常把毕业生的就业率看成学校培养出人才的一种认可度。同时,就业率的高低还影响着学校的招生计划。所以,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就很明确,就是要让毕业生找到工作,确保学校的就业率。这一目标本无可厚非,但从高等教育的最终价值来看,教育不是把学生当作手段和工具来培养,而应该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人来培养。学生的考试和学校的授课都是为了就业、出国、考研等目的,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正是由于这种功利性的教育价值观,致使学生的学习和考试都很功利,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因而,虽然各高校都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职业素养培养相关的课程,但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就业难,并非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注重校内培养,忽视社会锻炼。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准备,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全面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公司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只有与社会对接才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使其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而当前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主要场所还是在校内课堂、社团活动等来实现,离真正的职场体验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要真正实现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效果就必须要让学生走向实际的工作岗位,融入社会,真真切切地提高职业素养。

三、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途径探析

(一)重视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授课方式。首先,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课程并非全部都要实操性,不能搞一刀切,所以还是要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可以通过小测等方式督促学生学习。单纯的讲解势必枯燥乏味,所以一定要改革课堂授课方式,这就需要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方式,比如采取以行动为导向的课堂实践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场景体验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熟知行业的行为特征和标准,并在活动中拥有了自己的思想,初步锻炼了沟通交往能力;其次,要更新教学内容。将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融入到教学中去,做到与时俱进。比如,电子商务专业就要加进去跨境电商、“互联网+”等新出现的事物,可以采取专题研讨讲授的方式让学生自学后讲授,这样既锻炼了自学能力、整理知识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同时还要把职业素质、职业意识渗透到专业知识中去,在职业素养中,拥有正确的职业意识尤其重要。因此,课堂教学要始终贯穿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观、法纪观,增强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

(二)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意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的自我剖析,在分析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职业生涯发展的具体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计划等,并按照时间安排,采取各种积极行动去达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是学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与学生认识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有效载体。

这一过程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在新生一入学刚上大一时,应结合入学教育指导大一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从而引导其确立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帮助其接触与了解专业; 大二时应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特长与兴趣,积极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社会实践;大三时应帮助大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选人、用人标准及市场需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招聘会,达到有效提高职业素养的目标;大四时要注重择业技巧和角色的转换指导,辅导大学生撰写求职简历,把握面试机会,提供有效的市场需求信息,从而实现正确择业。所以,每个阶段都应有与职业素养有关的安排。

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不仅仅是辅导员的事情,专业教师也应积极参与进来,与学生工作部门共同完成这项工作,效果才会更好。要形成全员参与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新机制。应用技术型高校不仅仅要靠就业指导部门一个部门或有限的几个人开展指导,而要将职业指导渗透到教育教学与管理等各项活动中去,让专业教师、学生部门工作人员等在日常学习工作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影响,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才能形成科学高效的职业素养培养氛围。

(三)重视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大学生将来择业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心理问题,比如抗挫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抗压能力等。所以要建立大学生职业心理的培育体系,充分利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等,全面系统地讲授职业心理素质基本知识,在校时就能从理论上认识从业人员的职业心理特点与行为规范。学校领导层与辅导员、班主任应当系统地掌握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具体内容,摸清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生交心,细致入微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四)重视开展第二课堂。应用技术型高校要积极为大学生创造课外实践、课外活动的机会,近距离的接触社会。可以通过一些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方式,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养成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和自强、自立意识,为其自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打下基础。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交往、包容、竞争和合作。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强化他们的时间观念,使他们养成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通过习惯养成,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工作中的实际行动。

也可以聘任有实际社会工作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层面的帮助,通过在校内讲座或授课等方式。河北金融学院某些专业的独立实践课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讲授,效果就非常好,深受学生喜爱。这样的方式,直接有效地连接了用人单位和学生,效果非常好。也可举办“企业家面对面”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邀请企业家与在校大学生面对面交流沟通,这样的形式直接提供了实践知识和企业文化。通过成功的企业家与大学生最直接的沟通,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企业家的成功之道和精神魅力,从而达到促使其努力学习,提高个人修养的目的。

(五)引企业文化入学校。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应充分利用社会、企业资源的支持,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育人过程,多渠道、多途径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环境,促进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比如,将企业的5S管理(企业环境卫生和设备管理工作标准)模式引入到学生宿舍和教室卫生规格化管理之中,制定5S动态管理标准;也可将企业考勤制度纳入课堂管理之中,帮助学生养成守时的好习惯;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环境。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篇6

一、借助网络,自主提高

如今网络日趋发达,在校校通、班班通的大背景下,教师上网浏览、博览群书已经成为现实。首先,要提倡教师经常性地上网学习,以此来达到自主提高素质的目的;其次,应充分完成网络学习任务,狠抓过程管理,针对学习内容,以“周”或“月”为时间段,以提纲式、问题化、小步走的形式,对教师提出阶段性的提高目标和要求,引领教师循序渐进点滴积累,通过目标性的积少成多的网络学习来达到提高;再次,要有检验环节——针对学习进行讨论,以说代写,检验学习过程,以写代记;检查掌握能力;最后,将其纳入年度考核评价中。

二、下放书籍,平时提高

许多学校的图书使用率并不高,图书室、阅览室往往没有充分地利用起来。为了能让教师随时都能“充电”,应该把常用的图书搬到教师办公室、教研组,就像“班级图书角”那样,这样教师看起来就方便、便捷;另外,要根据教师业务需求征订一些杂志,充实到教师办公地点,这样教师就能随时翻阅,促使教师在平时不经意中提高自身素质。

三、定期学习,集体提高

按照国家规定严控学生在校时间,属于教师的时间就会多一些,教师定期集中学习也就成为可能。学校应该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一两次汇报式提高演讲,可以任意抽取几名教师进行“学习”汇报,以此来检验教师的学习情况,要求教师把这一学期学习的内容写成一篇论文进行汇报,并标明所引用论据的出处,以此来考证教师学习的真实性;每个月开展一两次小型教师论坛,针对学习中的困惑、典型教学课例展开讨论,在学习中形成有价值的教学课题,加以研究,并进行反复论证,再拿到课堂中进行实践,再论证,这样教师提高就快;每周进行一两次听、评课活动,进行业务性的取长补短,促进教学相长。

四、外派教师,培训提高

外派教师学习培训至关重要,是教师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最有效的途径。外出学习大都是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层次高、理念新,所以对教师最有影响力,最有借鉴作用。因此,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做好教师外出培训工作,并对外出学习教师提出要求,或要求其回来后上传下达;或要求写成有价值的专业汇报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以此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受益之目的。

教师提高的途径很多,只要学校重视,方法得力,教师自身素质定会不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就有了保证。同时,教师一定要时刻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随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做到与社会同步发展。

教师职业素养途径 篇7

一、社会引导

1. 扬长避短, 弱化市场趋利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自身完善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较之于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可谓微不足道。但是, 绝不能因此而忽视其消极作用对社会群体成员的侵蚀和污染, 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从社会层面尽可能弱化市场天生趋利的不利影响。首先, 要正确认识群体成员的物质需求。邓小平说:“革命是在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 如果只讲牺牲精神, 不讲物质利益, 那就是唯心论。”其次, 引导社会群体确立正确的物质利益观。通过颁布实施一系列法律法规等, 建立刚性约束机制和推行系列能够真正体现公正利益分配的柔性激励机制, 而使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避免其个人的物质利益观膨胀, 演化为极端的个人主义物质利益观, 最大限度地弱化市场趋利性的负面影响。

2. 积极弘扬先进文化, 促使群体心理回归

社会中的人, 在长期交往中的交互影响下逐步形成的群体意识和认知构成了群体心理。群体心理一旦形成并固化, 反过来就会影响到群体成员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舍。长期生活在趋利性文化氛围中的群体成员, 群体心理在物质利益的诱导下很容易异化和偏轨。为促使身处市场经济的各类人群心理回归正位,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其一, 积极弘扬先进文化, 推动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成为主流群体的心理共识。其二, 努力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文化宣传、教育认知和法规约束等各种形式, 努力促使社会群体成员从“重利轻义”“唯利是图”逐步转变为“逐利但不唯利, 爱财亦应有道”, 进而升华为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的群体, 并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固化为价值观。

二、学校教育

1. 面向未来, 提升教育理念

教育的实践者应该高度注重教育理念的提升。其一, 全员参与德育。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义务, 学校应建设一支包括学校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一线教师及其学生组织等人员组成的专兼结合、功能互补、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 切实做到时时讲德育, 处处重德育, 人人参与德育。其二, 践行先进教育理论。院校上至领导下至任课教师都努力学习先进的德育理论。在学习中转变观念, 更新思想, 在实践中研究, 在研究中求解。其三, 培养批判反思意识。面对当下在德育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既需要教育实践者跳出思维定式, 又需要他们具备批判反思的意识和勇气, 进而在反思中发展和提高。

2. 紧扣时代, 丰富教学内容

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科学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只有和社会时事、学生实际紧密相连,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兴趣则是教学效果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其一, 注重教材建设, 拓展课堂内容。教育行政及实施机构等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材建设, 组织专家学者和一线德育教师编写实用性和针对性强的职业道德教材, 缩短教材修订周期, 最大限度地抵减教材滞后性所带来的影响。其二, 紧扣时事, 充实教材内容。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广播和微博等现代信息传播载体, 收集有关职业道德新闻、典型事件等信息, 并及时整理加工形成教学案例, 适时引导学生课堂思辨, 相机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其三, 创设职业情景, 创新教材形式。职业院校定期举办专业性职业道德教育讲座, 经常邀请当地享誉盛名的本专业英模现身说法, 架起职业道德理论教育和工作实践之间的桥梁。

3. 知行结合, 理论实践并重

经验证明, 只有通过对学生进行“知的教育”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行的实践”, 才能使学生在职业实践中将规范在意识中内化, 逐步形成职业道德自觉, 最终实现教育的知行统一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第一, 规范言行, 增强学生道德意识。在生活中引导学生从我做起, 规范自己言行, 积极传播正能量, 在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等方面自我约束。长期自我约束的实践逐步形成约束记忆, 进而固化为道德自觉, 道德记忆和自觉在职业生涯的延展便显现为职业道德。第二, 情景模拟, 开展职业道德体验。在学生达到一定职业道德认知后, 引导学生角色转换, 模拟现实专业工作中真实场景, 将当下学生所学专业所对应的社会行业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尚职业道德行为, 以及些许违背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和现象, 引入课堂。教师在学生角色体验后, 引导学生思辨, 相机剖析两种现象所引发的不同结果, 进而引导学生做出理性判断。第三, 跟进实训, 持续实践中职业道德提升。随着学生离校实习, 职业道德教育不但不应随理论课的结束而停止, 反而更应该及时跟进。社会实习, 是学生职业道德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自觉转化的起点, 又是培养其具备明辨职业行为中良莠能力的开始。院校应及时组织教学经验丰富德育教师跟进实习, 真正走进学生中间, 及时指点迷津, 助其把握方向, 以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持续提升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三、家庭影响

1. 纠正偏差, 净化家庭环境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为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净化家庭环境:第一, 谨言向善, 净化家庭语言环境。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工具, 父母及长辈在家庭中公共场所的话语, 应三思而后言, 传播美好和文明。话题所涉及的内容应健康向上, 传导积极和向善。第二, 身体力行, 规范家庭行为环境。“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父母在行为的取舍上能否真正做到“身体力行”, 将会在学生心理成长的过程中刻下印记。心理印记将成为其所接受来自家庭的不言之教的有力佐证, 并最终显现于其将来的职业和工作之中。第三, 淡泊名利, 净化家庭心理环境。真正使学生树立“德业勿落人后, 宠利勿居人前”的名利观, 并最终树立起正确的物质利益观, 需要家庭成员共同长期营造一个“重奉献, 轻名利”的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 尤其是主要家庭成员更应首先具备“淡泊名利, 奉公明志”的心理, 从而为职业前期的学生尽可能营造一个纯洁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 以使其自身在职业选择后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

2. 学习反思, 提升共同素养

家庭成员间各自的素养水平看似独立, 实则像连通器一样底部相连。如果家庭的职业道德共同素养水平较低, 本身又存在着诸如错误的物利观等方面的缺失, 那么这一缺失终将映射到从家庭走向学校的孩子身上, 而成为其自身提高职业道德素养水平的又一绊脚石。所以, 每个家庭成员, 尤其是主要家庭成员更要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水平。通过反思认真查摆家庭成员道德素养缺失方面的问题, 仔细分析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 努力学习并在自己生活和工作实际中切实做到严以律己、遵纪守规, 自觉抵制生活和工作中出现有违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有伤家庭美德的不良行为, 把家庭共同道德素养建设作为家庭建设的首要目标任务, 长期坚持不懈。成员之间共同学习、相互监督, 在自身道德素养提升同时, 促进家庭共同素养水平提升, 并反过来哺育正在成长的中家庭成员。

四、自我提升

1. 自我完善,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 在择业前期应自我完善,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 树立远大理想和为之奋斗的信念。要做到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紧密结合, 同时将个人理想和社会进步、国家的发展紧密融合, 真正做到个人与社会俱进, 个人与国家统一。其次,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作为社会未来从业者树立为人民服务这一高尚人生目的, 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积善中奉献从而积极实现人生价值。再次, 努力提升自身道德素质。从模范英雄人物身上汲取力量,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向上的营养, 从生活和处理人际关系做起, 规范言行, 诚实守信, 积极传播正能量, 在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等方面提升自我。最后, 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和践行应从自身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点滴做起。要助人为乐、文明礼貌、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奉献社会。

2. 自主学习, 提高职业道德认知

要学会自主学习, 不断提高职业道德认知。首先, 要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规范, 而且要在课后研读有关著作。其次, 思想上高度重视。因为职业道德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所以要尽可能避免社会上出现的功利化现象所衍生的负面作用对自身的影响, 同时还要克服惰性。再次, 重视实习过程的自主学习。实习中的学生作为社会的个体, 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 必然会直面良莠不齐的职业道德现象, 亲身感受到工作领域中高低不同的职业道德情景。思想中职业道德规范和现实的职业道德关系, 与自身的脆弱的职业道德良知, 相互碰撞、激烈交锋, 必然会在实习学生的思想意识中打上深深的职业道德印记, 而这一印记正是个体升华的开始。最后, 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初涉职业社会的实习生, 徘徊于理想和现实之中, 彷徨在职业道德规范与失范交界边缘, 必然会对先期的职业道德烙印, 通过梳理思考而进行职业道德判断、推理、归纳和分析, 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和取舍标准, 从而在提高职业道德认知的基础上, 助力个体职业道德的发展。

3. 自觉践行, 促进职业道德内化

职业道德内化是一个长期过程。第一, 培养职业道德情感。通过职业道德原理的学习和典型职业道德案例的剖析, 培育学生直觉和形象的职业道德感, 同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 培育学生的伦理道德情感, 进而在实践中收到“知之深, 爱之切”的效果。第二, 树立职业道德信念。职业院校的学生长期进行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与体验, 并积极将上述体验提炼, 增强自身职业道德判断力, 促进自己树立职业道德信念。第三, 坚定职业道德意志。认真向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先进模范人物学习, 克服内外困难, 正确处理职业道德冲突, 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自身, 坚定实现自己既定的职业道德目标。第四, 塑造职业道德人格。通过认真的学习, 真正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准则意识, 在职业实习和从业过程中增强自己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 在漫长的充满诱惑的职业生涯中规范言行, 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目标意识。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职业道德境界, 塑造高尚的职业道德人格。

摘要:为促进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 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从社会引导、学校教育、家庭影响和自身提升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以期探索出符合当前教育实际的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提升,职业道德素养,途径

参考文献

[1]冯海燕.浅论医学生成才与医德教育的关联性[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1) .

[2]张秀梅, 张敏.转变观念——职业院校教师走出职业困境的关键[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1) .

[3]周峰.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 2007, (2) .

教师职业素养途径 篇8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素养,有效途径

从目前中职生的就业形势看,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伦理要求,对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提出了较高要求。如何从中职生的学校教育入手,在引起广大师生重视职业素养教育的前提下,摸索提升中职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已经越来越成为中职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那么,什么才是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呢?它在中职学生的学校教育模式和就业环节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如何利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失时机地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是本文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为此,笔者从职业素养概念的相关分析入手,在强调职业素养重要性的同时,提出有效提升中职生职业素养的相关措施和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何谓职业素养

关于职业素养的问题,不管是在学术界还是劳动职业界都是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和统一的,那就是职业素养是针对劳动主体而言的,它具有专业和非专业两方面的素质要求。具体到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职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素质;二是中职学生在职业道德和意志品质等方面体现的相关能力修为,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综合性。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应用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和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为人处世的能力。学校的学习,是中职生培养这一职业素养的重要基地,是进入社会的重要准备场所。在这方面,中职学校的职业素养教育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光荣的历史责任。只有以中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才能做到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在要求,而且是社会对中职学校职业素养形成的外在动力。

二、中职生职业素养重要性的分析

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和培养对于中职学校和中职生自身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这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大力发展应用型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而且是加强中职生自身职业素养的肯定性表达。笔者侧重从培养中职学生过硬的职业素养出发,探讨这种重要性的具体表现。

1. 职业素养的提升是中职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从上面对职业素养内在要求的分析看,一个有着良好职业素养的中职生将十分有利于其在严峻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中诸如诚信、正义、平等属于职业道德伦理范畴的价值规范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可,而这在职业素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如果中职生在校期间就能在这些方面有较出色的表现,就会在就业竞争中获得较高的工作岗位,这正是中职学校要进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2. 职业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实现中职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

从职业素养所包含的内容看,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教育对于中职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这有助于实现中职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在中职生实现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同时,能不断完善自身在道德伦理方面的内在修养,正可谓一举多得。

3. 职业素养的提升有利于中职生早日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素养是用人单位在招聘用人时考察和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有着良好职业素养的中职生在知识技能相同的情况下肯定会首先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提升中职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1. 学校职业素养教育,是提升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关键环节。

中职课堂对于中职生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来源,也是人生职业素养养成的一个关键环节。那么,如何利用好中职课堂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呢?在笔者看来,一是学校重视相关课程的设置和课时的充足安排。让学生在掌握足够的应用知识技能的同时,了解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充足和优秀的人文课程的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在踏入社会之前就了解和熟悉如何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究诚信,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不忘做到与奉献社会、实现社会价值的统一。二是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加大师资投入力度,特别是思想政治专职教师的投入,让学生有学习的榜样和动力。三是学校要积极引导中职生对自身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失时机地利用在学校的时光,锤炼道德品质,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2. 做好中职生的人生职业规划,助推职业素养的形成。

中职生的人生职业规划是一种对中职生以职业要求为目标的目标管理,在完成预先设定的目标或者在追求该目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中职生适应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助推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中职学校应不失时机地利用中职生在校的机会,开展有利于良好职业素养形成的适合中职生全面发展要求的人生规划课程,充分融入职业素养教育,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专业学生开展小班授课,使中职生全面系统地接受职业素养的教育和相关培训,助推个人综合素养的提高。

3. 开展课堂延伸教育,注重在实践中提升职业素养。

所谓开展课堂延伸教育就是要求中职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注重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这里的实践包括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的开展,在实践中让学生体验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如何正确发挥所学专业知识,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只有在实践中磨炼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精神意志,才能巩固课堂教学成果,让学生形成稳定的职业素养。具体来说,学校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需求,开展诸如校内勤工助学岗、校园学雷锋、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我校开发的职业操进行反复练习,让中职学生在踏入社会岗位前就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做对社会有用的社会主义新型应用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孔桂英.构建“以人为本”的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03).

[2]王洋,王欣.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的路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5(02).

教师职业素养途径 篇9

追根溯源,要从“职商”的培养中找原因。通常“职商”包括了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及职业技能这四个部分,都是很重要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是通过在学校和企业进行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获得的能力,是职业生涯的“地基”。而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的习惯性思维与行为会与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从而影响个人的职业生涯的走向。因此研究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商”,探讨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十分必要且必须的。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与内容

(一)职业素养的4个“C”。

Confidence(信心)、Competence(能力)、Communication(沟通)、Creation(创造)很好表述了职业素养这一概念。信心是个人在事业中的精神状态和把握工作的热忱,以及对自己能力的正确认识。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能力不是单纯的工作技能,也是为人处事的能力与方法,提升能力的捷径就是在工作中学会与人进行有效沟通,良好的沟通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见解。想象力丰富、思维创新是现实中职学生的一个特点。发掘学生的潜力,把创新变成一种能力与生产力这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二)职业素养的内涵。

协作是职业素养的内涵,而已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协作意识较淡薄。大量毕业生一毕业就失业的社会现象,除服务工作劳动强度大,社会认可度差,工作报酬低等传统观念影响外,重要的原因则是大多数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缺失,认为服务就是伺候人,不屑为之。另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酒店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消费者对于服务质量的感受很直观且每项工作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对彼此间协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酒店管理专业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途径

养成教育是一种渗透式的教育方式,价值观的教育是养成的核心。力求通过“外化———内化———外化”的教育过程,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养及职业习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计划,组织或者模拟职业教育模拟训练活动,帮助被教育者从外化到内化,形成稳定的职业思维及职业习惯的教育过程。

(一)学校重视并积极提供环境与条件。学校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把职业素养培养纳入教育课程体系。

使学生入学就开始“入职”,引导其从职业需求的角度理解学习与就业的联系、个人发展与职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据职业需求重点培养隐性的职业素养。

2. 多部门合作进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如以教学部牵头设置灵活的适合企业需求的职业课程,以德育部门辅助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并以就业中心进行企业与学校的对接,聘请酒店行业的专业人士开设关于企业文化、服务理念的讲座。多部门合作形成学生职业发展“一条龙”服务,及时向学生提供符合职业需求的教育和实际的职业指导,并配合提供相应社会资源。

3. 深入了解企业需要。掌握学生的兴趣,并完善课程设置,提供多种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

4. 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建立职业素养的培育平台。

学校作为一个平台,应该把企业和学生之间紧密联系起来。校企结合的方法,可让酒店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如让酒店参与招生,让学生一入学就入职。模拟企业招聘,邀请企业参与教学的过程,把企业文化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来,帮助学生内化职业素养,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深入了解企业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

(二)企业提供适合职业素养养成的实习与就业环境。

1. 不歧视中职学生的学历与能力。

酒店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对于专业技能的要求特别高,对于年龄的要求也很高。而这方面正是中职学生与大专大学生相比的优势所在。因此,企业不应拘泥学历,歧视中职学生的能力。

2. 提供实习机会,同时关注个人发展。

很多酒店企业的目光短浅,吸收中职实习生只为了短期的廉价劳动力,并不重视对他们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育,不注意规范企业的行为,使学生对这个行业产生误解,反感甚至厌恶的情绪。这也是导致学生不愿意到酒店就业的原因。因此,企业在吸纳实习生的同时,注意对其进行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艺术文化等方面的培训,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提高学生对酒店行业的认同感。

(三)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

1. 树立职业生涯观。

多数学生进入中职学校之前学习习惯不好,行为有偏差。入校以后,对自己的未来很茫然,缺乏动力和目标。学习没方向和目标,就没有就业准备和心理准备。加之年龄和人生阅历的限制,对酒店行业的理解有较大偏差,直接导致就业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加剧了就业的不稳定性。因此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个较为长期的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的跟踪。在校学习期间,让每个学生清楚意识到:我将踏入的行业是什么?要怎么规划我的职业生涯?我有什么潜力?怎么通过学习提升能力?”据此来调整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结合环境如行业发展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的途径。

2. 转换办学思维和模式,形成灵活有效的培养模式。

通过教育和培训很容易培养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合理的教学内容及专业的培养方案应该针对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制订。学生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要形成专业的认知,并能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为酒店行业的特殊性,学生学习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把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认知灵活运用解决形形色色的实际问题。因此酒店专业的职业教育,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因此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中职生培养应该不局限于技能方面的训练,而应该采取灵活的模式,拓展核心课程,鼓励学生拓宽知识面,多听、多看、多学、多懂,并尽量与企业和国际发展的趋势对接。

3. 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方面的隐性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的核心是隐性职业素养,体现在职业操守、独立性、敬业精神、责任感、合作意识等诸多方面。然而,这是很多中职学生的短板。新一代的中职学生具有依赖性强、冲动、个性强等群体特征。而这些问题恰恰是酒店这个职业所忌讳的。为了能够顺利走进职场,学校应有意识地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在德育教育中重视感恩、分享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教育。双管齐下,使学生具备健康良好的隐性职业素养,适应酒店行业的职业需求。

摘要:本文从酒店管理专业的中职学生的生源质量与数量、入学门槛、传统观念影响等方面,分析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企业角度、社会角度进行剖析,并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构建提出建议。

关键词:职业素养,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海彬.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0,10:8~9

[2]罗清德.酒店管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旅游论坛,2010,5:625~628

教师职业素养途径 篇10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IT应用型工程教育过程中, 通过将人文素质目标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整合IT职业素养系列课程, 加强IT职业素养教师队伍建设, 营造IT职业素养教育资源与环境等方式, 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IT职业素养教育, 并贯穿学院教育全过程, 保障人文素质教育在IT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的有效实现, 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将人文素质目标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优化IT职业素养系列课程

1.将人文素质目标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办学之初, 就通过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全球化教育的知识分类框架, 结合社会和企业对IT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 提出了人才培养的五大知识模块, 即“IT技术、语言与沟通、组织与管理、价值观与态度、终身学习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 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将“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 开放式思维与创新, 个人职业能力, 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 态度与习惯, 责任感, 价值观, 实践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为社会的贡献”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并进行了系统化细分和映射,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 依据指标体系, 面向职业领域开展了人文素质课程设计。

2.全程立体式课程体系构建

在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构建中, 以“了解职场、规划职场、赢在职场”三阶段, 实施了一体化课程设计。以“沟通与演讲”、“IT职业生涯规划”、“工程师职业道德与素养”课程为核心, 以“两课”、文化素质选修课为基础和铺垫, 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开展, 增进知识、提高能力、培育素质, 构建了IT职业素养全程立体式课程体系。

在“了解职场”阶段, 设置了“沟通与演讲”必修课、“格致杯”演讲大赛实践平台, 开展概念实习, 增加对职场需求的初步了解和认识;在“规划职场”阶段, 结合专业, 提供“专业导论”配套课程、“工程师职业道德与素养”和“IT职业生涯规划”核心课, 以及面向语言类专业的“商务礼仪”课程;在“赢在职场”阶段, 开设就业指导课, 提供“赢在职场”求职模拟和企业扫描等系列课程和活动。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开设花艺与茶道、大学生音乐赏析等十几门文化素质选修课。

3.“三中心”教学模式实施

为保证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融合, 实施了“三中心”教学模式, 即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中心、人文渗透为中心”。

教学内容方面, 进行“三位一体”设计, “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实践训练与职业素质、时代精神与人文关怀为一体”, 注重提升学生的价值观、责任感、态度与习惯、人际沟通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终身学习能力、人文素养等职业素养。

教学组织方面, 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为指导, 以项目和案例为引导, 以团队合作小组教学为组织方式,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打造“精讲多练, 注重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实践活动方面, 将实践环节教学与知识的传授, 等同重视, 进一步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中心、人文渗透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比如以《沟通与演讲》课堂为实践基地, 以“格致杯”演讲大赛为实践平台, 连续举办了十余届“格致杯”演讲大赛, 得到广大同学、学院教师的好评, 成为品牌实践活动, 锻造了一批批校园沟通演讲精英。据统计, 大赛获奖的同学, 就业率高达100%。此外, “校园辩论赛”、“主持人大赛”、“模拟求职面试”等实践活动, 都已成为学院的品牌活动。

二.加强队伍建设, 打造职业素养教育优秀教学团队

1.发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的积极作用

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学院成立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该中心承担着全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指导、规划和组织工作。中心以人文素质和创新创业教育团队为依托, 整合全校优势资源, 共同探索和实践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在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校企合作、专兼结合, 建设优势互补团队

本着“校企合作、专兼结合、分工协作、发挥优势”的指导思想, IT职业素养系列课程教学建设过程中, 形成了学院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分工合作, 优势互补的团队关系。

学院专任教师, 主要负责课程的建设和授课;企业兼职教师, 参与课程设计, 提供实践案例、参与实践活动指导。通过优势互补, 将企业精神、企业文化、行业动态、岗位需求、职业素养要求等, 贯穿于教学过程;在实践互动中,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遵章守纪, 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习惯, 使大学生做到职业素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

3.积极发挥专业教师、党团组织作用, 实施全员全程育人

在专业教学中, 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专业教育始终, 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 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 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在教学管理中, 使专业教师参与素质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 实现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相互融合。同时, 积极发挥党团组织和社团组织的作用, 组织开展好第二课堂教育和实践。形成了全员育人和整体联动的有效机制。

经过多年建设与实践, 学院打造了一支优秀的IT职业素养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取得了突出成绩, 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2009年, 该团队获评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

三.拓展教育教学资源, 营造良好的职业素养教育环境

1.发挥区域优势, 打造校企合作的互动环境

学院积极发挥位处国家级软件示范园的区位优势, 与周边国内外IT企业, 构建了校企互动机制, 为学院IT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与环境。学院不仅获得了人力支持、人才需求规格信息, 而且获得了企业提供的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师培训基地、实验和实践环境, 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平台。

2.营造积极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 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也是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院构建了以工学为主, 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相辅助的学科专业结构, 在营造和谐校园文化, 培育和谐发展的人才方面,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学院还积极发挥IT院校优势, 打造了数字化校园。为大学生学习和实践, 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 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优质网络资源的学习, 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交流, 为大家提供展示才华的空间;通过校园网站建设、应用系统开发等实际项目开发和管理, 获取应用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综合发展。

此外, 学院还通过开展人文讲座、励志讲座、文化周等系列校园活动, 助力大学生职涯规划, 开阔大学生视野, 陶冶大学生情操, 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开展形式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院积极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 组织大学生参观考察, 参与社会服务, 参加企业的实习、实践等, 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 依托学院大学生创业中心, 使大学生在真实环境和真实项目运营中, 实现了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锻炼和提升。

四.成效及建议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通过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职业素养教育, 实践了一种人文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和途径, 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沟通与演讲》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 IT职业素养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在人文素质教育成效反馈中, 得到了大学生、用人单位、教育主管部门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肯定和认同。

根据应用型高校的定位特点和特色, 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职业素养教育, 保证了人文素质教育不脱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轨道, 有利于人才培养重心的一致, 模式的统一。同时, 使人文素质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性。以上探讨, 以期对同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周远清.素质教育是体现中国教育方针性的教育思想[J].中国高教研究, 2011年第1期.

教师职业素养途径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 重要性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014-01

随着当前社会竞争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增强大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也就十分重要。在现代大学生教育过程中,为能够使大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作为大学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效方法与途径对大学生职业素养进行科学培养,从而使大学生职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一、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一些职业素养较高学生相对而言就业成功率比较高,而职业素养较低学生相对而言其就业成功率比较低。根据大学生实际求职情况来看,有些学生由于其专业水平比较低而无法通过专业测试,有些学生虽然能够将专业测试顺利通过,然而由于缺乏一定职业素养而最终将就业机会丢失。就个人方面而言,若缺乏较良好个人素质,则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难得到突出业绩;就企业方面而言,在具备较高水平职业素养人才情况下,企业才能够得到更好发展,才能够为企业实际生产节约成本,使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进而使企业市场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就国家方面而言,国民职业素养对国家经济发展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大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大学生未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缺乏职业素养,从而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够理想。所以,在当前高校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职业素养进行培养已经成为一项必要任务。

二、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有效策略

1.教师积极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在当前大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属于关键因素,在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方面,教师自身职业能力及职业认知属于主要来源。对于大学教师而言,其不但应当具备教书育人基本能力,同时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过程中应当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其应当具备职业素养。若教师未能够了解该专业学生应当具备职业素养,则也就无法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所以,在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积极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主动与社会实际发展需求相适应,对自身专业知识结构不断进行更新,及时掌握本专业理论前沿及实践动态,不但要对行业发展过程中所需相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以及职业心理与职业标准有所了解,同时应当从理论及实践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具体而言,一方面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最新科技文化知识,同时在学科专业教学中应当引入职业指导,从而使大学生职业指导全程化得以真正实现;另一方面而言,应当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实际工作流程及常识进行更多了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使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之间实现有机结合,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并且是学生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得以有效提高;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对学生加强思政素质教学,使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教学贯穿教学整个过程,还应当在道德观及法纪观方面加强教育,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及诚信意识。

2.积极加强学生职业意识

学校应当积极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其能够参加课外学习及锻炼,应当安排具备一定实际工作经验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在职业层面对其提供帮助,通过使学生进行学习、实践及锻炼,对学生良好职业修养及职业素质逐渐进行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公益互动开展、社会服务以及社会调查与勤工助学等相关方式,使大学生逐渐增强其使命感及社会责任感,使其自立、自强意识得以增强,为其树立良好职业道德奠定良好基础。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应当使学生能够学会交往、包容以及竞争与合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严格进行管理,对学生行为进行有效规范,使其时间观念得以强化,并且使其逐渐形成遵守纪律良好习惯。通过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习惯,将职业规范内化,使其成为自身道德修养,在自身思想中不断渗透,并且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转化为自身行动。

3.使教学内容增强职业性

从当前情况来看,在普通高校教学过程中,其课程内容大多数都是理论性知识,应用性知识相对而言比较少,很多课程内容与实际之间联系度比较缺乏,大多数内容都比较缺乏实用性,并且其合理性及可操作性也比较低。通常而言,在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培养方面,理论性知识属于基础及前提条件,而对于实践性知识一级应用性知识而言,其不但能够对学生适应能力进行培养及训练,并且能够使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更好吸收、理解及掌握,可使学生就业素质及职业技能得到有效提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能够使教学内容增强职业性,首先应当主动与社会及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使其能够与社会人才需求及学校专业特色相符合,使社会上人才恶性竞争有效减少;其次,对于学历教育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而言,应当使两者之间实现有效对接,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入职业指导;第三,对于所传授知识,不但要增强其学术性,同时应当使其实用性及实践性得以有效增强,从而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较好培养。

三、结语

在当前高校教育过程中,为能够对学生进行较好培养,促使其能力全面提高,应当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积极培养,从而使学生职业素养得到有效提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选择有效途径及方法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科学培养,从而使高校教育能够得到更加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欧阳建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探索[J]. 职业时空,2013(9).

[2]常奕.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是应对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2).

[3]孙鑫.浅谈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素养的培养方法[J].商,2012(19).

作者简介:

教师职业素养途径 篇12

一、“说题”产生的背景与理论依据

1.教育无法避免评价。因为评价学生是否达到规定教学目标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试是评价的一种基本手段。尤其对于高考, 在中国当前社会文化背景下, 中国学生家长不会放弃对可能改变家庭命运的高考的高度重视。因此, 解题能力对学生尤为重要, 但是新课程高考在相当层面上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光靠题海训练是无法应对的, 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高考。“说题”就是要求教师在研究高考真题的基础之上, 正确把握高考所考查学生的能力,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解题重点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 以适应高考要求。

2.“问题解决”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 基于问题的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可以认为是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说题”是教师准备让学生直接参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也应该让学生逐渐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教师通过“说题”激发学生对发现的参与意识, 唤醒学生对探索的渴望, 鼓舞学生敢于成功的勇气。

3.随着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要求的提高, 教学研究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美国教育家波利亚认为, 解题是一种实践性技能, 好比说就像游泳一样。我们是通过模仿和实践来学会任何一种实践性技能的。陕西师大的博士导师罗增儒教授将解题总结为:“简单模仿、反复训练、自发领悟、自觉分析”四个环节。教师利用“说题”帮助学生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分析而学会解题, 通过对典型习题的解答过程的分析帮助学生领悟解题实质, 提升解题能力。

二、“说题”的一般步骤

1.说题目。要叙述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命题的立意, 问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方法、情感和价值观, 考查哪方面的能力。分析题目给学生设置的障碍, 学生容易产生的知识性错误和技术性失误, 以及试题的导向作用等。

2.说思路。要说明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根据学情分析思路的产生过程, 问题设置的障碍是如何破解的, 思路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注重对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注意对难点的分散与突破。

3.说解法。主要说明解决题目的通法和特法, 并对之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要预想到学生中出现的其他思路和课堂的偶发事件以及应对方法, 问题的处理方式要符合新课程理念。

4.说反思。对问题的解决进行反思和拓展, “好的题目和某种蘑菇有点相似之处:它们都成串生长。找到了一个以后, 我们应该四处看看, 很有可能在很近的地方又能找到更多的。”要进行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与变式训练, 说明各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在不变中寻“变”, 变中找“不变”的过程中授人以渔。

三、“说题”的评价

1.好的“说题”, 要精选题目, 是恰当的、对学生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 能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过程, 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交流、反思等思维的基本过程, 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2.好的“说题”, 要分析解决该题所涉及的学科基础知识, 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思想和方法, 以及方法的适用条件。要指出问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分析学生具体学情, 阐述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可能遇到的难点和障碍。要对问题进行延伸和拓展、变式训练或结论推广, 并对命题的趋势和方向进行预测。

3.好的“说题”, 教师要将解题的计划、导向、过渡、监控与评价中所运用的策略尽可能地展示出来, 让学生通过观摩、聆听, 参与教师对解题过程的分析、评价,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构建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要充分暴露解题的思维过程, 包括问题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思路的探索过程等, 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发展与升华,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快乐。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陷波网络下一篇:三级模式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