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患者

2024-07-29

麻醉患者(精选12篇)

麻醉患者 篇1

1 麻醉期间哮喘、支气管痉挛急性发作的诱因

诱因主要有四点: (1) 药物选择不当; (2) 分泌物等对气道的刺激; (3) 麻醉深度不够; (4) 气管插管不当。

2 麻醉期间哮喘、支气管痉挛急性发作的临床表现

持续下降的血氧饱和度;自身PEEP;气道阻力和峰压升高;呼吸音消失或听诊肺部出现哮鸣音;ETCO2升高而Pa O2下降。麻醉期间哮喘发作应与贴壁分泌物、肺水肿、误吸、肺栓塞、导管扭折、过敏反应等鉴别。痉挛缓解指征:气道压力<2.0Kpa, Sp O2>96%, 湿啰音、哮鸣音消失, 心率、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呼吸平稳。

3 评估麻醉前危险因素

对于目前无症状的哮喘患者, 术中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几率是很低的。但在近2年中有哮喘发作史的患者术中哮喘发作的几率明显升高, 且时间越近, 术中和术后支气管痉挛的发生率越高。对于妊娠期哮喘, 如果区域麻醉不合适或使用前列腺素类药物用于流产或分娩, 其诱发哮喘的风险明显升高。

术中支气管痉挛的发生率受麻醉前手术病人身体状况的影响。ASA分级高, 有器质性心脏病, 呼吸道感染, 阻塞性肺病和呼吸道阻塞病史病人支气管痉挛的发生率增加。有哮喘病史患者术中支气管痉挛的发生率在10%左右。

4 麻醉方法的选择

能在局麻或椎管内完成的手术尽量选用局麻或椎管内麻醉。有资料提示对于目前无症状的哮喘患者, 椎管内麻醉并不能降低术中呼吸系统的并发症, 但对于有症状的哮喘患者椎管内麻醉是有益的。为维持气道通畅应尽量减少气管插管, 如喉罩比气管导管更利于降低气道反应性。但对于哮喘发作频繁或较难以控制的病人, 头颈部、胸部及上腹部手术仍以气管插管全麻最为安全。

5 麻醉药物的选择

(1) 麻醉药的吸入:根据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报道, 吸入麻醉药对于一些用传统的方法治疗无效的哮喘持续状态, 反而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因此, 吸入麻醉药经常在全身麻醉哮喘患者时使用, 利用了吸入麻醉药舒张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2) 氯胺酮:于1965年开始应用于临床的麻醉药物氯胺酮系, 在1971年开始有了关于氯胺酮对气道平滑肌张力有影响的正式报道, 近几十年来, 对氯胺酮影响气道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不断加深, 目前国内外对氯胺酮在支气管痉挛以及哮喘持续状态治疗中所起的作用达到了一致的认可。 (3) 异丙酚:关于异丙酚用于哮喘患者是有不同的说法的, 有报道称有过敏史的病人, 用该药后支气管痉挛的发生率达到15%, 据析是和卵磷脂及大豆油有关, 可导致正常人以及特异性过敏病人诱发组胺的释放, 进一步导致支气管痉挛。然而与巴比妥类药物相比, 其诱发支气管哮鸣音的发生率明显地降低了。用异丙酚 (2.5mg/kg) 诱导气管插管时, 其气道阻力也明显比依托咪酯 (0.4mg/kg) 和硫喷妥钠 (5mg/kg) 低。异丙酚的作用机制是和间接抑制迷走神经的张力相关的, 当大于临床血药浓度时, 有直接舒张作用, 可抑制插管引起的支气管收缩和麻醉诱导, 从而对气道有保护作用。 (4) 其它药物:用于哮喘患者的很多围术期用药 (比如硝普钠、硝酸甘油、异丙嗪、哌替啶、咪唑安定、氟哌利多、安定等) , 虽然在离体情况下均可以舒张气道平滑肌, 但是在活体上却达不到舒张气道平滑肌的血药浓度, 这些用药是否具有缓解支气管痉挛的临床价值也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6 麻醉过程支气管痉挛的预防

如果在气管插管前对气道能够进行充分的麻醉, 能够有效地防止支气管痉挛的急性发作。针对精神抑郁诱发的哮喘, 一般在术前应用咪唑安定和抗焦虑药, 如地西泮等用来防止。

患者术前不必停用院原治疗哮喘用药, 加强肺功能锻炼以使FEV1提高能够有效预防哮喘病人的复发。

7 围麻醉期支气管痉挛的处理方法

区域麻醉时, 病人通气困难时, 判定是由咳嗽或者呼吸肌紧张引起还是支气管痉挛导致时, 可以借助肌松药。快速诊断后, 正确的处理方法就是把诱发原因解除掉, 加压给氧, 避免病人缺氧。

摘要:对于麻醉医师来说, 预防和处理发生围术期支气管痉挛非常重要, 虽然近十年来麻醉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因哮喘这一临床上常见疾病, 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却是逐年升高。麻醉手术过程中, 很多因素都有可能诱发哮喘发作, 从而导致支气管痉挛, 甚至会对病人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

关键词:围麻醉期,哮喘患者,麻醉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嵘, 邓硕曾.支气管痉挛的麻醉处理[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2001, 22 (1) :37~39.

[2]周钦海, 钱燕宁, 傅诚章, 等.围麻醉期哮喘、支气管痉挛[J].医学综述, 2003, 9 (4) :218~220.

[3]张秀华, 叶铁虎.气道处理技术的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3, 19 (7) :437~438.

[4]周钦海, 傅诚章, 林雅芳, 等.围手术期用药对气管平滑肌张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0, 16 (3) :139~141.

[5]白春学, 方晓惠, 钮善福, 等.地塞米松对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收缩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5, 11 (3) :403~405.

[6]Rooke GA, Choi JH, Bishop MJ.The effect of isoflurane, halothane, sevoflurane, and thiopental/nitrous oxide on respiratory system resistance after tracheal intubation[J].Anesthesiology, 1997, 86 (6) :1294~1299.

[7]Nonaka M, Sakanashi Y, Sugahara K, et al.Incidence of asthmatic attack during anesthesia in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bronchial asthma[J].Masui, 1999, 48 (7) :759~762.

麻醉患者 篇2

1、为杜绝在麻醉医疗行为过程中,混淆患者信息,造成医疗行为失当,以至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2、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表”的流程。

3、在开展以下工作之前,麻醉科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必须遵守患者信息核对制度。

老年患者临床麻醉体会 篇3

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提高,老年患者占整个外科手术患者的比例也日益增加,高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是年轻人的3倍,其中2%与手术麻醉有关,麻醉手术期间的心、肺、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和免疫减退,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糖血症、低蛋白血症、贫血、糖尿病、酸减平衡失调、低血容量等,可使人体各器官功能减退,细胞代谢紊乱,内环境失去平衡,这些都是麻醉手术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这对麻醉而言,无疑是个新的挑战,本文分析总结156例70岁以上老年住院手术病人的术前情况,麻醉选择,麻醉管理,麻醉中的并发症,认为年老因素不是手术麻醉的禁忌症。关键在于充分术前估计与准备,合理选择麻醉方法,正确实施麻醉,围术期密切监测与处理,以及预防麻醉并发症。这些综合处理对保证老年病人的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资料与方法

我科2006年1月~2008年1月对156例70岁以上老年病人实施麻醉,男88例,女68例;年龄70~92岁,平均83.9岁,其中90岁以上2例。术前全部病人并存1种以上内科疾病。包括心电图异常129例,冠心病38例,高血压心脏病56例,慢支肺气肿43例,肺心病43例,糖尿病42例。全身麻醉65例,其中急诊21例(38.2%),椎管内麻醉91例,其中急诊15例(21.7%)。

麻醉方法:老年病人常伴有重要器官疾病,多见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应做好全面的术前准备:①伴有冠心病肺心病者术前应对心功能代偿不全进行内科综合治疗;②伴有呼吸道感染者,术前必须先控制感染;③伴有高血压者应使用降压药,控制血压至安全水平,术前不必停用降压药;④伴有糖尿病者应控制血糖至8.3mmol/L以下,最高不超过11.1mmol/L;⑤伴有水电解质失衡和酸中毒必须尽可能控制,以防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对急症病人尤为重要;⑥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改善全身状况。

全身麻醉:对全身情况差及实施胸内、颅内、上腹部及手术难度大的老年人,宜选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以便于进行呼吸管理,保证供氧,同时能有效地抑制手术刺激引起的不良反应,常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或咪唑安定静脉注射,继以氯化琥珀胆碱或阿曲库铵静注实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瑞芬泵人,辅助吸入低浓度异氟醚,其用量约为青壮年的1/2左右。老年人所需的全身麻醉药用量较青壮年明显减少,本组用量减少1/3-1/2左右,与老年人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增大和血浆清除率降低至消除半衰期延长有关。

椎管内麻醉:麻醉平面控制在下腹部手术T8以下,下肢及会阴部手术在T10以下,局麻药用量在青壮年的1/3左右,围麻醉期常规吸氧。老年人椎管内麻醉有许多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脊柱的椎间孔变窄至闭塞,致使局麻药在硬膜外腔扩散甚广且易向头侧扩散,又老年人的蛛网膜绒毛明显增大,致使局麻药容易渗透过硬脊膜。故随年龄增长阻滞每一对脊神经所需的药量逐渐减少。因此,70岁以上老年人施行椎管内麻醉用药量必须减少至1/3—1/2,随后根据阻滞平面和血压情况决定追加剂量

并发症:术中并发症血压下降超过基础值30%以上者,全麻组有12例,椎管内麻醉组有17例。心率减慢至55次/分以下者全麻组有6例,椎管内麻醉组有7例,心律失常在全麻组有3例。

讨论

老年人的生理、病理改变常导致麻醉用药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变化,老年人血浆白蛋白浓度降低,血浆中游离型药物浓度必然上升,导致临床效价或不良反应增加。由于老年人血容量相对减少,因此,相同剂量下,老年人血药浓度将明显高于年轻人,临床用药量宜减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的清除半衰期相对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相对延长,由于脑血流量和脑氧耗量的下降,同样剂量的全身麻醉药作用于年轻人会显示麻醉浅,作用于老年人却显得麻醉过深。在临床麻醉中,应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吸入麻醉药的量应低于年轻人,提倡小剂量慢诱导,吗啡、芬太尼、咪唑安定的剂量可减少50%,维持剂量也应相对减少,氯胺酮由于其不良反应多,易致幻觉、惊厥、精神错乱,故不宜用于老年人麻醉,局部麻醉药的用量也应相对减少,肌松药应尽量使用对年龄因素影响最小的阿曲库铵。急诊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远高于择期手术病人,这与急诊病人病情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的术前纠正时间不够有关。下腹部下肢会阴手术,椎管内麻醉的阻滞平面不超过T8水平,但血压较基础值下降30%以上者,仍显著高于全麻病人,硬膜外麻醉若用于上肢部手术,阻滞平面需升高,血流动力学变化将更大,且易并发呼吸抑制,远不如全麻安全,但老年病人在全麻下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则较椎管内麻醉者高。多与病人心血管疾患较严重,水电解质失衡较多有关,一旦发生心律失常应立即停止手术操作,采取相应措施。本组下腹部下肢及会阴手术多选用椎管内麻醉,且麻醉平面多控制在T8—T10以下,能满足手术需要,对血流动力学干扰不大。所以一般认为椎管内麻醉与全麻比较有以下优点:①椎管内麻醉对阻断手术应激反应的作用极强,因应激反应所致的内分泌变化以及对凝血功能影响均较全麻为轻,因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也减少。②全麻下容易出现通气/血流障碍,导致低氧血症因此术后并发症较椎管内麻醉多见。

麻醉患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0年6月~2012年3月收治的住院患者35例, 男16例, 女19例, 25~61岁, 60岁以上6例, 胆囊炎11例, 成人阑尾炎5例, 子宫肌瘤6例, 宫外孕2例, 子宫肌瘤11例, 依据病史体征、化验、X线片、B超、心电图。术前诊断明确, 麻醉前常规禁食8h, 禁水4h, 麻醉前30min常规用阿托品0.5mg或东莨菪碱0.3mg, 苯巴比妥纳0.1mg。

1.2 麻醉方法与监测

术前做心理疏导, 告知患者麻醉前和麻醉后注意事项, 患者进入手术间, 常规吸氧, 患者取左侧卧位, 固定体位, 在L3-4间隙行硬膜外穿刺, 使用针内针法穿破蛛网膜, 待脑积液流出后给予麻醉给药, 若手术需要可第2次硬膜外追加2%利多卡因15ml+0.375%布比卡因5ml麻醉手术过程中选用监护仪连续监测心电图 (ECG) 、心率 (HR) 、血压 (BP) 、呼吸 (R) 和脉搏氧饱和度 (Sp O2) 。并记录在麻醉单上。

2 结果

2.1 通过术中和术后对患者观察, 35例患者麻醉镇

痛效果基本满意, 没有因手术操作而主诉疼痛。在麻醉前后, 患者的心电图、心率、血压、呼吸、都有波动, 但仍可维持正常的范围, 其中有2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3例患者有舌后坠现象, 对患者予以托起下颌, 减少药物剂量后, 明显好转;4例患者出现烦躁, 心率加快, 2例患者术中出现寒颤;予以减少液体的速度, 给予保暖, 11例有不是的患者都能在可控制的情况下予以好转, 不良情况得到改善, 35例患者在术中没有麻醉并发症的发生。其他24例患者术中未见明显的不良的情况发生, 占患者总数的68.5%, 不适的患者占患者总数的31.4%, 根据统计学原理分析 (P<0.05) 有明显差异性, 有统计学意义。

2.2 注意事项

腰硬麻醉用于腹腔镜手术要求时间短, 患者没有心肺疾病和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 在选择适应症方面要认真对待, 以免给患者带来痛苦, 在麻醉和手术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 要坚持试验剂量和分次注射的原则密切注意麻醉平面动态, 仔细观察生命特征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时发现异常, 早做处理。手术后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清醒后将患者安全运返病房, 和值班医生及护士做好交接。并对在手术中的情况汇报记录在麻醉单上。

3 体会

3.1 腰硬麻醉用于腹腔镜患者的治疗, 可以使患者

减轻了痛苦, 尤其是缩短了术后患者恢复的周期, 减少了出血量和对内脏的损伤,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腹腔镜手术要求气腹可使患者出现病理生理的改变, 所以, 对麻醉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给麻醉的监护带来困难。腹腔镜手术实行CO2气腹, 使腹压升高, 隔肌上移, 对隔肌表面的有直接的刺激, 易产生放射性肩周和臂周疼痛。由于腹内压增加, 对心肺功能都产生影响, 所以会有血压、心率升高的现象。在手术中对病情的监测就显得极为重要。

3.2 腰硬联合麻醉适合于腹部的手术中位置较

低, 手术时间短, 心肺功能较好的患者, 麻醉前预防性地输入液体, 对心脏和血管内的压力起到平衡作用, 对在手术中患者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要严密的观察, 并且及时处理, 所以, 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良好的心理素质, 通过35例临床患者的体会, 腰硬联合麻醉可以用于下腹部腹腔镜手术的麻醉需要, 联合用药和对症治疗可以有效地抑制CO2气腹的不适。同时严密监测术中患者的呼吸, 脉搏, 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并对术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有应对措施, 避免麻醉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世元, 刘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不同剂量维库溴铵对呼吸动力学与通气功能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3, 23 (2) :87.

麻醉患者 篇5

国药监安[2002]19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厅局):

为更好地满足癌症疼痛患者对麻醉药品的需要,同时防止麻醉药品流入非法渠道,现将修订后的《癌症患者申办麻醉药品专用卡的规定》印发给你们,请尽快转发至各医疗机构,本规定自2002年9月1日起实施。

1994年卫生部发布的《癌症病人申领麻醉药品专用卡的规定》(卫药发[1994]第8号)同时废止。

特此通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二○○二年五月二十八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充分满足癌症疼痛患者对麻醉药品的需要,同时防止流入非法渠道,根据《麻醉药品管理办法》、《精神药品管理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癌症患者因镇痛需长期使用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以下简称麻醉药品)时,实行核发“麻醉药品专用卡”(以下简称”专用卡”)制度。

第三条 县以上(含县,以下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规定的实施。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在职责范围内负责实施本规定。

第二章 专用卡的申领

第四条 “专用卡”由县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二级以上(含二级,以下同)医疗机构核发,亦可由县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直接核发。

第五条 癌症患者申办“专用卡”时,应提供以下材料:

(一)第四条规定的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书(诊断证明书应载明诊断情况、疼痛程度和建议使用的麻醉药品类别等);

(二)患者本人的户口簿;

(三)患者本人的身份证

(四)由患者亲属或监护人代办“专用卡”的,还应提供代办人的身份证

第六条 异地诊治的癌症患者申办“专用卡”,应提供诊断证明书、本人身份证、户口簿或暂住证明(暂住街道办事处证明信或癌症患者亲友工作单位出示的暂住证明亦可)。

第七条 凭“专用卡”一般不能使用注射剂。因病情需要确需使用麻醉药品注射剂的患者,需凭具有主治医师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开具的诊断证明书,报所在地县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由备案机关在“专用卡”上注明“可供应麻醉药品注射剂”并加盖公章后方可供应。

第八条 申办“专用卡”时,癌症患者或代办“专用卡”的亲属或监护人应签署“癌症患者使用麻醉药品专用卡知情同意书”(参考样式见附件1),并保证严格遵守有关条款。

第九条 发卡机构办理“专用卡”时,要严格审核,应建立“专用卡”发放情况档案。

第三章 麻醉药品的供应

第十条 患者应在具有麻醉药品使用资格的医疗机构,凭“专用卡”和具有麻醉药品处方权的执业医师开具的处方取药。发药部门应详细记录发药时间及数量。

第十一条 执业医师应遵循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充分满足患者镇痛需求,同时要严格掌握药品适应症,遵守“专用卡”管理的有关规定。执业医师开具麻醉药品处方时,应建立完整的存档病历,详细记录患者病情、疼痛控制情况、药品的名称和数量。

第十二条 麻醉药品注射剂处方一次不超过三日用量,麻醉药品控(缓)释制剂处方一次不超过十五日用量,其他剂型的麻醉药品处方一次不超过七日用量。

第十三条 使用麻醉药品注射剂或贴剂的患者,再次领药时须将空安瓿或用过的贴剂交回。第十四条 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不得违反本规定,另行制定限制患者正常使用麻醉药品的管理措施。

第四章 专用卡的管理 第十五条 “专用卡”的有效期为两个月。

第十六条 “专用卡”使用期满后需继续使用的,可更换新卡。

更换“专用卡”除不要求诊断证明书外,应按办新卡的要求重新审核。连续使用麻醉药品6个月后,再次更换新卡时,须提供医疗机构的复诊证明。

第十七条 供应麻醉药品的医疗机构应对使用麻醉药品注射剂的患者建立随诊制度,并建立随诊记录。

使用麻醉药品注射剂的患者每次更换新卡时,须凭医疗机构的随诊记录和复诊证明,到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八条 更换的旧“专用卡”,由发卡机构收回存档。

第十九条 “专用卡”丢失的,应到原发卡机构注销原“专用卡”,并补办新卡。

第二十条 患者不再使用麻醉药品时,患者亲属或监护人应及时到发卡机构办理注销手续,并交回剩余麻醉药品。

交回的剩余麻醉药品由发卡机构按规定销毁。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其他危重患者(如艾滋病、截瘫病患者等)确需使用麻醉药品止痛时,可按本规定申领“专用卡”。

第二十二条 解放军、武警部队癌症患者申办“专用卡”的规定由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武警部队后勤部卫生部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的管理规定。

第二十三条 医疗机构发现骗取或冒领麻醉药品者,应及时向所在地公安、药品监督管理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二十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应依照本地的具体情况,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共同制定本规定的实施细则。

第二十五条 “专用卡”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印制(参考样式见附件2)。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共同负责解释。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自2002年9月1日起实施。

附件:1.癌症患者使用麻醉药品专用卡知情同意书(参考样式)附件1:

癌症患者使用麻醉药品专用卡知情同意书

(参考样式)

麻醉药品专用卡制度是为方便癌症患者止痛领取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以下简称麻醉药品)而设立的一项制度。在首次申办麻醉药品专用卡(以下简称“专用卡”)时,请您认真阅读以下内容:

一、使用“专用卡”的患者所拥有的权利: 1.有在医师指导下获得足够的止痛药品的权利;

2.有从医护人员、药剂人员、药品监管人员处获得止痛药品的使用和管理常识的权利; 3.有委托亲属或监护人代办“专用卡”和代领麻醉药品的权利;

4.发卡机构或供药医疗机构不履行应尽的责任,申请人可向有关部门投诉。

投诉单位: ;电话:

二、使用“专用卡”的患者及其相关亲属或监护人应尽的义务: 1.保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有关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的规定;

2.“专用卡”只供非住院患者使用,不得重复办卡;

3.必须向发卡单位有关人员如实说明以前是否有药物依赖或滥用行为;

4.患者不再使用麻醉药品时,应立即停止取药并将剩余药品、空安瓿、用过的贴剂和“专用卡”无偿地交回发卡单位,不得向他人转让或贩卖麻醉药品及其“专用卡”。

三、重要提示:

1.麻醉药品仅供患者镇痛使用,其它一切用作它用或非法持有的行为,都可能导致您触犯刑律或其它法律、规定,要承担相应责任。

2.违反有关规定时,患者、“专用卡”代办人均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以上内容本人已经详细阅读,同意享有上述权利,履行相应义务,保证将其内容告知患者或相关人员。

发卡单位: 申请办卡人(患者或家属)签字:

(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麻醉患者 篇6

[关键词]体温;麻醉;苏醒质量;拔管时间

全身麻醉为临床常用麻醉方式,但全身麻醉中患者新陈代谢降低,加之麻醉和手术对体温调节中枢抑制,可造成全麻患者体温一定程度降低。约70%全麻手术患者术后体温低于36℃,人体体温降低后可增加耗氧量,抑制心脏活动,影响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对患者免疫功能、血液中药物清除率等均造成影响,从而增加麻醉和手术风险。为探究体温对麻醉患者术后苏醒质量和拔管时间的影响,笔者对我院86例全身麻醉患者给予保温和常规处理进行对照研究,为临床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6月我院麻醉科行全身麻醉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患者均有麻醉和手术指征,无绝对禁忌证;排除有严重心脏疾病,肝肾功能障碍患者。研究组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23-67岁,平均(41.1±5.2)岁;体重42-77 kg,平均(59.2±5.2)kg;胃肠手术22例,骨科手术12例,肝胆手术9例;开腹手术23例,腹腔镜手术20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14例;年龄22-68岁,平均(41.5±5.1)岁;体重43-78 kg,平均(59.5±5.4)kg;胃肠手术21例,骨科手术12例,肝胆手术10例;开腹手术25例,腹腔镜手术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麻醉及保温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30 min给予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1 g肌肉注射。麻醉诱导给予异丙酚2 mg/kg+氟芬合剂(25:1)2-4 ml+维库溴铵0.1 mg/kg静脉推注,诱导成功后进行气管插管通气,并给予浓度为1%-3%七氟醚持续吸人维持麻醉。术中根据情况给予维库溴铵维持肌肉松弛、异丙酚维持麻醉。对照组不进行保温处理,研究组于术前30 min将手术温度调节为26℃,并在手术床铺上循环水毯,消毒范围内外用棉被覆盖或包裹,输液及输血采用电子加温仪加温至37℃后输人患者体内。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鼻咽部温度,每15 min测量一次,维持患者体温在36.5℃及以上。如患者发生低体温,给予升高室内温度、加毛毯,加热输注液体等方法升高患者体温。

1.3观察指标 (1)统计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鼻咽部温度、苏醒时间、拔管时间。(2)术毕时检测并统计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3)统计两组患者低体温、寒战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包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a=0.05,双侧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鼻咽部温度、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鼻咽部温度高于对照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2.3两组患者术毕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水平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毕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3。

2.4两组患者低体温及寒战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低体温及寒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见表4。

3.讨论

全麻患者受到麻醉抑制和手术应激影响,易发生低体温。体温稳定为生理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低体温可增加患者耗氧量,抑制心臟活动,影响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低体温可降低患者组织、器官新陈代谢,对免疫功能、凝血功能等造成紊乱,增加患者手术和麻醉风险。

临床中引起全麻患者体温降低因素较多,如手术室温度较低、患者暴露时间长、液体温度低等。当人体体温降低到34℃时可出现记忆力严重减退,严重者可导致记忆力丧失:当体温下降到32~C时可出现嗜睡。麻醉患者体温降低可减少儿茶酚胺分泌,降低外界刺激对机体应激反应,从而延长患者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麻醉苏醒和拔管时问延长可抑制心血管系统,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导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发生。因此,麻醉过程中维持患者体温稳定,保障患者正常生理平衡,可降低麻醉及手术风险。人体通过体温调节中枢可维持机体在正常体温范围内,以便于机体各个系统、器官及酶发挥最大生理功能,维持患者正常生理功能。麻醉后患者机体整体生理功能下降,加之手术创伤,室温低、手术区域暴露可加快患者体温丧失,超过机体正常体温调节范围,导致患者低体温的发生,进而延长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增加麻醉、手术风险,影响患者预后。

本研究将全麻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保温和不保温处理,发现保温患者术后鼻咽部温度高于对照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01),提示麻醉后通过调节手术室温度、覆盖患者裸露皮肤,将液体、血液加温后输入均可有效维持患者体温稳定,避免因体温降低而造成生理功能障碍、代谢及血流动力学紊乱,保障患者麻醉和手术安全。本研究还发现,研究组患者术毕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01),提示低体温可反射促进患者新陈代谢,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因此维持患者体温正常为保障麻醉、手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关键。而通过有效保温可显著降低患者低体温及寒战发生率(P<0.05或0.01)。

麻醉患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外科2010年9月—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择期手术老年患者108例, 纳入标准为: (1) 年龄≥60岁; (2) ASA分级Ⅰ~Ⅱ级; (3) 手术类型主要选择骨科、腹部、眼科、泌尿外科手术, 严格排除心脑血管系统、神经外科等复杂手术; (4) 严格排除精神障碍、严重听力或视觉疾病及不能配合全程手术患者。根据术前麻醉方法将患者分为局麻组、全麻组和硬麻组各36例, 3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见表1。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前30 min均肌注0.5 mg阿托品、0.1 g苯巴比妥钠进行镇静, 术中严密监测基本生命体征。 (1) 全麻组:进行静息复合全麻, 静注0.1 mg芬太尼、0.1 mg/kg咪唑安定和万可松进行麻醉诱导, 麻醉维持期内吸入2%左右的异氟烷, 术中根据患者体动情况适当追加麻醉剂量。 (2) 硬麻组:本组进行硬膜外麻醉, 选择适当的椎管间隙, 穿刺后注入地卡因 (0.33%) 和利多卡因 (2%) 混合液, 根据术中操作控制好麻醉平面。 (3) 局麻组:使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注射麻醉, 用药总量<400 mg。

1.3 效果判定

术前及术后第1, 3, 5天使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MMSE) 从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语言等6个方面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POCD) 程度。以术后测试值-术前测试值≥1分为术后出现POCD。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前后MMSE得分3组在各个时间点上相比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但全麻组术后1 d及3 d患者的MMSE得分较术前下降明显 (P<0.05) , 见表2。3组共发生术后POCD 10例, 占 (9.3%) , 其中局麻组发生POCD 1例 (2.8%) , 硬麻组发生3例 (8.3%) , 全麻组6例 (16.7%) , 硬麻组与全麻组和局麻组差异均不大, 但全麻组明显高于局麻组 (χ2=3.96, P<0.05) 。

注:全麻组术后1 d及3 d患者的MMSE得分与术前比较检验值分别为:t=2.45 (P<0.05) 、t=4.12 (P<0.01) 。

3 讨论

认知功能包括思维、感觉、学习、定向、注意力等, 是大脑皮质的一种高级活动。受手术创伤、手术耐受力等因素影响, 手术患者常出现以健忘、记忆损害、人格改变等为特征的认知功能障碍。有研究表明, 术后1年内POCD发生率为19.2%, 老年患者群体则为25.8%[2]。因此加强老年患者围术期的科学治疗和护理工作, 减少和避免POCD诱因是当前临床必须重视的问题。

全身麻醉、局部麻醉、硬膜外麻醉是当前临床比较常用的麻醉方法,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 3组患者术后MMSE得分均不同程度降低, 其中全麻组表现尤为明显, 这可能与全身麻醉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突触传递的作用机制相关。此外,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具有特殊性, 中枢神经系统的逐渐退变使之对中枢抑制药物更加敏感, 患者术后容易出现意识恍惚、记忆障碍等现象。此外, 王丽等学者的研究认为, 使用异氟烷等麻醉药物进行全麻后, 30%以上的老年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术后POCD[3]。本文中, 全麻组患者术后POCD的发生率最高 (16.7%) , 与其报道有一致之处。

局部麻醉和硬膜外麻醉是当前广泛被认可的适用于老年患者群体的麻醉方法, 两者麻醉剂量所需不大, 不易在患者体内蓄积, 易通过新陈代谢排出体外, 因此对老年人机体的影响相对较小,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POCD发生率较低, 且症状较轻, 适合进行推广应用。但值得注意的是, 麻醉只是手术的辅助性操作, 因此必须要根据具体术式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 而不能脱离手术单纯地选择麻醉方法。本文全麻组患者POCD发生率较高, 除全麻本身的缺点之外, 主要是因为本组多为下肢骨折和腹部手术患者, 结合术式大多必须选择全麻。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MMSE影响并不大, 但全麻组术后POSD发生率较高, 局麻和硬麻相对更为安全。科学的麻醉方法必须以具体术式为依据, 不可盲目选择。此外, 由于本文样本较小, 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研究难免有不全面之处, 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进一步完善结论。

参考文献

[1]马良宏.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2 (9) :89-90.

[2]陈锋卫.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10 (21) :123-125.

麻醉患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月—12月112例老年手术患者, 其中男72例, 女40例, 年龄60岁~85岁。所有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 其中46例普外科、14例骨科、24例肛肠科、20例妇科、8例神经外科手术。84例采用择期手术, 28例急症手术。按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病情评估分级标准, 在112例老年手术患者中, I~Ⅱ级26例、Ⅲ级80例、Ⅳ级6例。在所选取患者中, 通常均会患有高血压等基础性病变, 伴有休克等临床表现。

1.2 方法

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前均未接受麻醉药物处理, 在手术室内, 均需实施心电图、血压等基础体征变化的监测, 并低流量吸氧。患者接受神经外科治疗时实施全身麻醉;接受上肢骨折治疗时采取颈丛、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措施;接受下肢骨折治疗时应用腰麻、硬膜外麻醉;接受普外、妇科治疗时实施腰麻、硬膜外麻醉;接受肛肠科治疗时则采用局部麻醉。经手术治疗后, 患者均通过氯诺昔康等药物予以术后镇痛。

1.3 麻醉效果判定标准[3]

优:整个手术过程, 患者未产生疼痛, 手术成功结束;良:整个手术过程, 患者产生一定程度疼痛, 具有耐受性, 未对手术顺利完成造成不利影响;差:整个手术过程, 产生较为显著的疼痛, 不具有耐受性, 造成手术无法顺利完成。

2 结果

在本文选取的112例老年手术患者中, 手术治疗前均进行准确评估, 采取较为理想麻醉方式, 并未产生死亡病例;4例采取局麻患者存在寒战、躁动症状。在112例老年手术患者中, 8例接受神经外科治疗者经全麻后, 均达到优;66例接受普外、妇科治疗者经腰麻、硬膜外麻醉后, 60例达到优, 6例患者达到良;14例上肢骨折颈丛、臂丛麻醉患者, 其中效果达到优10例, 良4例;24例肛肠手术患者应用局部麻醉后, 效果达到优8例, 良12例, 差4例。

3 讨论

经研究发现, 对麻醉效果方面进行分析, 全麻具有更为明显效果, 而后是腰麻、硬膜外麻醉与颈丛、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而局麻效果则相对要降低[4]。但是, 全麻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明显上升, 老年患者实施全麻术后往往会存在低温、高血压、低血氧、苏醒时间延迟等不良反应[5]。因此, 老年患者在手术治疗后麻醉恢复期需予以合理护理措施, 由此可以减少麻醉复苏时间,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经大量研究分析发现, 学者及临床医生普遍认为实施硬膜外麻醉是在老年手术中较为适宜的一种麻醉方式。因为麻醉对于手术治疗具有辅助性及从属作用, 所以选取的麻醉方式需与患者手术方式相对应, 具有较高适应性;而且需要临床麻醉医生具有较高的麻醉技术, 并积极探索新的麻醉方式, 确保手术麻醉时具有更为理想的效果, 而且能够有利于老年患者术后麻醉恢复[6]。老年患者接受麻醉后, 因为麻醉药物具有残留性, 且患者术前往往并发多种脏器病变, 术后麻醉恢复期患者机体自身保护反射无法快速恢复, 导致其极易发生躁动、呼吸道阻塞、呕吐以及心脑血管意外等不良反应, 由此大幅度提高麻醉风险。本文结果显示, 4例接受肛肠手术患者实施局部麻醉, 手术治疗后患者存在寒战、躁动等不良反应。为了防止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应对完成手术治疗后患者麻醉恢复期病情变化予以严密关注及合理护理, 由此能够减少因麻醉而引发的并发症产生率[7]。总之, 在实施手术治疗时, 老年患者因为机体生理状态有持续减弱现象, 导致麻醉药物无法得到充分吸收利用, 由此需依照患者实际机体状态, 予以较为理想的麻醉方式, 方能够促进患者术后麻醉恢复。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1月—12月112例老年手术患者, 根据患者情况予以合理麻醉方式, 分析对比其麻醉恢复情况。结果 在所选取的112例老年手术患者中, 术前予以准确评估, 应用适宜麻醉方式, 无死亡病例;4例经局部麻醉后发生寒战和躁动症状。8例患者经神经外科治疗者实施全麻后其效果均达到优;66例实施普外、妇科手术治疗者经腰麻、硬膜外麻醉后, 优60例, 良6例;14例上肢骨折患者实施颈丛、臂丛麻醉后, 优10例, 4例;24例肛肠手术患者经局部麻醉后, 优8例, 良12例, 差4例。结论 老年手术患者需根据其实际状态, 予以适宜的麻醉方式, 对患者麻醉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老年患者,麻醉方式,麻醉恢复,影响

参考文献

[1]胡旭华.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5) :3290-3291.

[2]崔剑, 吴艳, 陈志美, 等.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开胸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苏醒质量及应激反应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1, 27 (2) :142-145.

[3]韦忠良, 黄泽汉, 韦克, 等.全身麻醉药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7) :1484-1485.

[4]余斌, 何康梅, 张晓庆.麻醉方式对老年创伤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 (2) :110-112.

[5]李蕾, 类维富, 费剑春, 等.不同麻醉法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 2010, 12 (11) :1002-1004.

[6]陆利君.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1, 9 (4) :260-262.

麻醉患者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老年患者, 其中男54例, 女44例;年龄61~83岁, 中位年龄72.1岁;其中颅脑外科手术12例, 肝胆外科28例, 妇科手术14例, 胃肠外科手术8例, 骨科手术19例, 肛肠外科手术17例;98例患者中择期手术70例, 急诊手术28例;患者病情分级:Ⅰ~Ⅱ级18例, Ⅲ组72例, Ⅳ级8例。

1.2 方法

本组98例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均行镇痛药物及麻醉药物治疗, 待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给予其呼吸、脉搏、血氧、血压等常规监测, 并对患者行吸氧治疗。对于颅脑外科手术患者, 给予其全麻;对骨科上肢骨折患者给予其臂丛或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下肢骨折患者应给予其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对肛肠外科患者则给予其局部浸润麻醉;对肝胆外科、妇科、胃肠外科等手术患者给予其硬膜外麻醉。术中医护人员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及总液体出入量变化情况的观察, 同时还认真对患者的血气情况进行分析, 并且要确保监测的连续性,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术后给予患者小剂量芬太尼及氯诺昔康治疗。

1.3 麻醉效果评价标准

优:手术期间患者未出现疼痛现象, 手术顺利完成;良:手术期间患者伴有轻度疼痛现象, 患者可耐受, 且不会对手术产生影响;差:手术期间患者伴有明显疼痛现象, 且患者不可耐受, 造成手术停止。

2 结果

本组98例患者中行颅脑外科手术12例, 术前行全麻, 且麻醉效果均为优;肝胆、妇科、下肢骨干骨折、胃肠手术患者58例, 给予其腰麻及硬膜外麻醉, 其中麻醉效果为优51例 (87.93%) , 良7例 (12.07%) ;骨科上肢骨折11例, 行颈丛及臂丛阻滞麻醉, 其中优8例 (72.73%) , 良3例 (27.27%) ;行肛肠手术17例, 给予其局麻, 其中优8例 (47.06%) , 良8例 (47.06%) , 差1例 (5.88%) , 术后发生寒颤现象。本组98例患者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的加快, 老年人口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 据调查, 现阶段我国的老年人约有1.3亿人, 其占据了全国总人口的10.9%左右[1]。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逐渐衰退, 器官功能也逐渐退化, 且老年患者多伴有多种基础疾病,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及风险。因此, 临床上必须要加强对老年患者麻醉方式选择的重视, 在提高麻醉效果、减少患者痛苦的同时有效的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此次观察表明给予患者全身麻醉效果最为显著, 而给予老年患者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及腰麻同样可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 但局部麻醉效果则相对较差, 同时还极易导致患者术后发生寒颤现象。然而给予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虽可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但也同时增加了手术风险。给予老年患者全身麻醉后, 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降低、体温下降、术后苏醒时间延长等现象, 从而影响手术效果及患者预后。因此, 在给予患者全身麻醉时, 医护人员需加强对患者术中麻醉及术后恢复期管理的重视, 从而有效缩短麻醉恢复期, 避免麻醉过深现象的发生。相关研究表明, 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可取得更好的麻醉效果, 其相对于单纯全麻而言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 可有效的减少术中应激反应; (2) 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 (3) 有助于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同时何加宁等研究结果也表明, 对行老年全髋置换术患者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相对于单纯全麻而言其血液动力学更为稳定, 且还具有术后镇痛完全、麻醉恢复期短等多种优点[2]。这就表明给予老年患者全麻联合其他麻醉方式可有效提高麻醉效果, 缩短患者麻醉恢复期。

综上所述, 麻醉方式的选择必须要以患者的实际病情及老年患者身体状况为依据, 从而在有效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达到缩短患者麻醉恢复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粉婷, 王宁, 牛晓丽.全麻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的临床评估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18) :24-26.

麻醉患者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2014 年11 月—2016 年2 月该院收治的90 例老年患者行股骨颈骨折术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 例。 其中治疗组患者男28 例,女17 例;年龄55~86 岁,平均年龄(66.34±11.07)岁。 对照组患者男27 例,女18 例;年龄58~84 岁,平均年龄(67.69±10.53)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无腰部及腰椎存在严重病变、感染及畸形患者;(2)无不能进行气管插管患者;(3)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股骨颈骨折术, 对于存在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患者在术前需要进行针对性治疗, 主要目的在于控制患者的血压及血糖水平。 对照组患者采取全身麻醉,治疗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1.2.1全身麻醉对照组患者在术中进行全身麻醉,采用剂量为4μg/kg的芬太尼(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2022076,规格型号:2 m L:0.1 mg)、0.07 mg/kg的咪达挫仑(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3387,规格型号:1m L:5 mg)、0.2 mg/kg的依托咪酯(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2379,规格型号:10 m L:20 mg)以及0.8mg/kg的阿曲库铵(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0869,规格型号:10 mg)进行静脉注射待患者的肌肉完全放松后,进行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在手术的过程中静脉泵注射丙泊酚,并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给予适当的芬太尼以及阿曲库铵,主要目的在于确保患者肌肉松弛状态[2]。术后未患者进行静脉自控镇痛措施。

1.2.2腰硬联合麻醉治疗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措施,于患者的L3-4部位下针,将针刺入后,采用型号为25G针式进行腰穿刺针[3]。若在此过程中发现患者流出脑脊液,则需要对患者进行适量的罗哌卡因进行注射后将针拔出,并向患者的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以便追加麻醉药。术后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镇痛处理措施,并采用生理盐水加上布比卡因进行注射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镇痛效果:(1)优秀:无痛;(2)良好:轻微疼痛;(3)一般:疼痛较为明显但能忍受;(4)较差:剧烈疼痛。 镇痛总有效率=优秀率+良好率。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及处理采用的是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其中对于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率之间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比较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镇痛效果

治疗组患者镇痛效果为95.6%,对照组患者为91.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深入也提高了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主要原因在于老年人群身体各项机能退化,身体素质较差[4]。 因此,在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除了满足手术的需要,也必须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患者术中、及术后疼痛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上对患者行股骨颈骨折手术采用的麻醉方式包括腰硬联合麻醉、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在插管、拔管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应激性,容易导致患者血流动力在短时间内出现大幅度变化,影响患者的心脑血管[5]。 腰硬联合麻醉在临床应用上具有麻醉效果快及效果好, 等优点,可以有效地确保为患者进行有效通气以及供氧,并且不会对患者产生过度应激性[6]。 由于临床上大部分老年患者同时伴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等病症,在术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不会影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 控制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7]。 该次研究中,治疗组患者镇痛效果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患者镇痛效果总有效率为91.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庄颖[8]在研究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患者术后仅有1 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2 例患者出现头晕嗜睡,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4.29%(3/21);采用全身麻醉患者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4 例患者出现头晕嗜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58%(6/21),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患者不良反应低于采用全身麻醉患者,这与该次结果一致。 这说明, 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在股骨颈骨折术中均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但腰硬联合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综上所述, 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在股骨颈骨折术中均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 但腰硬联合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摘要:目的 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中麻醉应用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2月该院收治的90例老年患者行股骨颈骨折术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全身麻醉,治疗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患者镇痛效果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患者镇痛效果总有效率为9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在股骨颈骨折术中均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但腰硬联合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全身麻醉,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麻醉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海平,陈健,李清浩,等.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的麻醉观察[J].海南医学,2012,23(2):61-62.

[2]曹哲,王海羽.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的麻醉观察[J].医学信息,2015,28(8):217-218.

[3]彭浩.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的麻醉观察[J].医学信息,2014(18):152-153.

[4]罗成才,赵云卫.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的麻醉观察[J].医药前沿,2015,5(32):161-162.

[5]吴友华,曹伟.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的效果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5):4296-4297.

[6]孙卫宇.腰硬联合麻醉与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的麻醉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6):2436-2438.

[7]职爱丽.,等效剂量罗哌卡因、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的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2012,41(1):73-75.

老年患者120例临床麻醉体会 篇11

【关键词】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307-01

随着人类寿命在延长,老年手术及麻醉数显著增多。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储备降低,而且多合并其他疾病,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几率较高。但充分的术前评估与准备以及对原发病和并存疾病的积极治疗,以及正确合理的麻醉选择,可更好地保證老年病人的手术和麻醉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我院2010~2013年共对120例70岁以上老年病人实施了麻醉。120例麻醉中男性76例,女性44例;术前全部病人并存一种以上内科疾病,包括心电图异常93例,冠心病22例,高血压心脏病42例,慢支肺气肿27例,肺心病22例,糖尿病31例。选择全身麻醉52例,其中胃、胆道等上腹部手术34例,下肢骨科手术12例,脑科手术6例。椎管内麻醉68例,其中前列腺及子宫、卵巢等下腹部及盆腔手术16例,阑尾、疝气等手术35例,下肢手术17例。

1.1 麻醉方法

1.1.1全身麻醉 常采用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咪唑安定、芬太尼静脉注射,继以维库溴铵、阿曲库铵或罗库溴铵静脉注射,实行气管内插管,麻醉维持采用靶控丙泊酚复合液,辅助吸入低浓度异氟醚或安氟醚,用量均为青壮年的1/2左右。

1.1.2 椎管内麻醉 开放静脉通路,常规面罩吸氧,下腹部及下肢手术可选用腰-硬联合麻醉,平面应控制在胸8以下,局麻药用量为青壮年的1/2~1/3之间,严密观察血压、心电、脉搏及血氧饱和度,酌情给予氟芬合剂,维护循环动力学稳定。

2 结果

52例全身麻醉效果满意,大多数生命体征平稳,频发室性早搏2例,和内科医生共同处理,给利多卡因50mg静脉滴注,再给5%葡萄糖250ml加利多卡因100mg维持,心律失常得到纠正。椎管内麻醉68例,65例效果满意,2例效果较差,给静脉辅助用药完成手术,1例改为全身麻醉。

3 讨论

国内外对老年的年龄界定不同,一般认为70岁以上的生理改变才较显著,对麻醉影响也大,此时,机体组织器官功能减退,储备功能低下,且常并有许多其他疾病,给麻醉和手术管理带来很多困难和风险,需要妥善处理【1】。

3.1 术前评估与准备

老年病人常伴有重要器官疾病,多见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应做好全面的术前准备:(1)伴有冠心病、肺心病者术前应对心功能代偿不全进行内科综合治疗;(2)伴有呼吸道感染者,术前必须先控制感染;(3)伴有高血压者,应使用降压药,控制血压至<150/90mmHg,术前不必停用降压药;(4)伴有糖尿病者,应控制血糖至8.3mmol/L以下,最高不超过11.1mmol/L。急诊手术又合并糖尿病者,应留下血、尿标本后开始准备,根据血糖、尿糖及酮体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术中每两小时测血糖、尿糖和酮体;(5)伴有水电解质失衡和酸碱中毒者,必须尽可能控制,以防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对急症病人尤为重要;(6)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及低氧血症,改善全身状况,有休克症状者,应积极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待症状改善后再行麻醉和手术;(7)老年患者术前常会有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应耐心与患者沟通交流,取得患者对麻醉医生的信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麻醉方式的选择

全身麻醉:对全身情况差,实施心、胸、颅脑及腹部大手术者应选择全身麻醉。它不仅便于呼吸道管理,保证供氧,又能有效抑制手术的强烈刺激。老年病人一般反应迟钝,应激能力较差,对中枢性抑制药及麻醉性镇痛药均很敏感,所以,麻醉剂量均较年轻人少。本组病人均减少1/3~1/2左右。麻醉诱导应选择对心血管系统抑制轻的药物,药物搭配合理,且剂量适当,整个诱导力求平稳,避免缺氧、呛咳。常用的方法有:咪唑安定0.3mg/kg、丙泊酚1~1.5mg/kg或依托咪酯0.2~0.3mg/kg、芬太尼2~3?g/kg、维库溴铵0.1~0.15 mg/kg或罗库溴铵0.4~0.6mg/kg。丙泊酚可使血压和心率下降明显,且回升慢,由于个体差异大,静脉用药很难准确掌握,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依托咪酯对心血管抑制轻微,可根据病人病情选择更为适宜的麻醉药。术中维持多采用静吸复合麻醉为宜,吸入低浓度异氟醚或安氟醚,同时加用小剂量镇痛、镇静药,避免单用一种药的弊端,使麻醉更平稳。现代吸入麻醉药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等对呼吸道很少刺激,对手术刺激及疼痛的抑制也较完善,还有缓解支气管痉挛的作用。这些吸入麻醉药较少分解代谢,且大部分以原形自肺排出,苏醒快,更适应高龄病人的麻醉。老年人所需要的非去极化肌松药剂量并不比年轻人减少,但作用时间明显延长,阿曲库铵通过霍夫曼代谢消除,是肝肾功能不全病人的较好选择。由于老年人对麻醉药物的代谢率降低,应尽量选用短效的麻醉药,剂量酌减,使病人尽快苏醒[2]。术终更应监测通气情况,必须恢复足够的通气量及适当的血氧饱和度,才能拔出气管导管。

椎管内麻醉:对于一般情况及心肺功能较好的老年病人实行下腹部及下肢手术时,可选用小剂量罗哌卡因,行腰-硬联合麻醉,麻醉阻滞起效迅速,平面易于调节,镇痛及肌松完善,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是一种较常用的麻醉方法[3]。特别对髋关节置换术及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还可减少术中渗血,术后肺部并发症及深静脉血栓也较全麻少。硬膜外麻醉时,由于老年人硬膜外间隙变窄,容积减少,以及蛛网膜绒毛显著增大等特点,常常会使少量局麻药出现高平面硬膜外阻滞,所以老年人应小剂量分次给药,并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维持呼吸循环稳定。老年人椎体韧带钙化和纤维性退变,常使硬膜外穿刺、置管困难,可以采用侧入法。术中应保持通畅的静脉通路,充分供氧,密切监测血压,维持稳定的麻醉过程。

3.3 加强术中及术后的监测

老年患者手术麻醉中,可能由于呼吸循环及其他系统不稳定而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术中加强监测,保持适宜的麻醉深度,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的稳定极其重要。特别是术中镇痛不全将会对老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很容易引起心血管意外及呼吸抑制,给术中麻醉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即使在低位腰-硬联合麻醉下对呼吸和循环的管理仍不能忽视。术后监测血压、心率、尿量及血氧饱和度等,对低血容量、低氧血症、低体温、寒战高热及水电解质酸碱失衡,要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这对术前高危评估的患者尤为重要。

3.4 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由于高龄病人呼吸道反射活动低下,保护能力差,术后应鼓励病人深呼吸,尽量将痰咳出防止呼吸道梗阻、感染和呼吸衰竭的发生,出现肺部感染应积极做好相应处理。术后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过多,继续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维持心血管系统稳定,使心肌供氧、需氧取得平衡,充分镇痛,减少氧的消耗,避免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综上所述,高龄绝不是麻醉和手术的禁忌症。但高龄常使各系统器官功能减退,并发疾病较多,麻醉手术过程中并发症较多,风险大,为减少老年病人麻醉并发症及死亡率,应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合理选择麻醉方法,根据老年人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选择合理的麻醉药,严格掌握用药剂量,麻醉中给予密切监测及妥善处理,术后积极防治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更好地提高老年患者麻醉手术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徐启明,李文硕,主编。临床麻醉学2000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17

[2]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2013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453-1455

休克患者的临床麻醉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本院共收治22例休克患者, 其中男8例, 女14例;年龄15~46岁, 平均年龄 (32±5) 岁。22例患者中妇产科大出血11例, 外伤脾破裂5例, 肝破裂6例。

1.2方法

1. 2. 1 麻醉选择根据创伤部位、手术性质和范围及患者休克程度选用麻醉方式, 原则以患者安全为重。

1. 2. 1. 1 针麻+ 局部麻醉+ 神经安定镇痛术主要适合重度休克, 血压很低, 循环功能处于衰竭状态, 手术时间短, 手术较小, 病情单一患者。针麻既有良好麻醉镇痛作用, 又能较好调整机体功能。在针麻基础上加哌替啶50 mg静脉注射, 并辅以0.5%~1.0% 普鲁卡因做皮肤浸润和部位 ( 区域) 神经阻滞, 一般能取得满意麻醉效果。

1. 2. 1. 2 硬膜外麻醉经过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抗休克治疗后血压回升, 休克早期病情好转的患者或没有条件进行全身麻醉的情况下选用硬膜处麻醉。晚期休克、重度休克患者经抢救治疗休克基本控制后, 血压接近正常, 在持续抗休克治疗的前提下, 谨慎选择必须备用的血管收缩剂药物, 以利于紧急使用。

目前临床上常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分次、小剂量、低浓度给予局部麻醉药, 以免对血流动力学造成较大影响。局部麻醉药用量根据病情而定, 以不使血压有较大波动为准。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可先行硬膜外穿刺置管, 待经过输液输血等抗休克治疗后, 患者血压稳定回升, 全身循环功能较稳定情况下, 再给予局部麻醉药行硬膜外麻醉, 手术可先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病情严重、血流动力学严重紊乱病例在休克未纠正之前, 绝对禁止行硬膜外麻醉。

1. 2. 1. 3 全身麻醉适用于严重休克、多发伤、较大较复杂手术治疗、严重感染性休克、衰竭、昏迷等患者选取全身麻醉, 气管内插管可保证良好的通气和供氧, 并可配合麻醉药物和肌肉松弛药, 减少药物用量, 避免过深麻醉的循环, 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除了抢救手术, 休克必须在全身麻醉前予以纠正, 否则会引起循环衰竭。

1. 2. 2 围手术期麻醉管理

1. 2. 2. 1 维持血压、支持心功能麻醉维持期间继续抗休克治疗, 使循环功能稳定, 避免血压波动, 对于升压药物的选取要符合使用药物的适应证。对于休克时间较长的患者血管舒缩功能降低, 需要先纠正酸中毒、扩充血容量后再应用血管收缩剂。感染性休克患者高排低阻时, 维持血压可给以低剂量多巴胺保持。突发性大出血引起的血压心脏骤停时, 可用急性使用的升压药, 休克时需要疏通微循环, 增加组织灌注和回心血量和支持心脏功能, 可应用血管扩张剂。

1. 2. 2. 2 改善微循环在补充血容量前提下, 应用血管扩张剂, 可解除血管痉挛。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胆碱药、东莨菪碱等改善微循环状态[3]。

1. 2. 2. 3 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呼吸支持硬膜外麻醉时需面罩吸氧, 必要时辅助呼吸, 全身麻醉时行气管插管, 机械呼吸, 使患者充分氧供, 避免CO2蓄积和缺O2, 并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其畅通。

1. 2. 3 休克患者并发症防治

1. 2. 3. 1 创面广泛渗血它与大量输库血或是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有关, 临床上应注意鉴别, 并对症处理。因大量输入库血所致凝血功能异常, 应以输新鲜血或浓缩血小板与新鲜冰冻血浆治疗并适当补充钙剂。因纤维蛋白原降低引起者, 血块于1~2 h内又重新溶解, 应考虑存在原发性纤溶, 应用对羧基卡胺等抗生素纤维蛋白溶解药物治疗。实验室检查如血小板显著减少, 纤维蛋白原降低, 血块于2 h内复溶应诊断为DIC, 但需进一步做血液凝血因子检查来确定诊断和治疗。

1. 2. 3. 2 呼吸功能不全严重休克患者术后如发生进行性呼吸困难, 烦躁不安, 心率增快, 动脉氧分压下降至8 k Pa以下,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胸部X线呈点状或片状浸润性阴影, 可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应早期予呼吸支持等综合治疗, 以减少死亡率。

1. 2. 3. 3 肾功能衰竭严重休克后患者血容量和血压恢复, 但仍少尿或无尿, 并且对利尿药无反应, 同时血清尿素氮、肌酐及K+进行增高, 酸中毒加重, 应考虑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关键在于预防, 休克初期补充血容量, 免滥用 α 受体兴奋药, 早期应用利尿药维持排尿、排毒, 预防DIC[4]。

2 结果

22 例休克患者中, 采取全身麻醉7 例, 硬膜外麻醉15 例, 所有患者麻醉效果满意, 肌肉松弛良好, 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及感染的发生。

3 小结

对于循环较稳定患者麻醉前用药可以与正常人用药相同, 但应警惕的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维持着休克患者的循环状态, 麻醉前用药如果对抗了交感神经张力, 原本对血压和心率影响不大, 苯巴比妥、苯二氮卓类药物和麻醉性镇痛药也可能导致循环抑制[5]。对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侧不要使用镇静药、镇痛药或其他经静脉通路的药物, 在低灌注状态下, 肌内或皮下注射药物的吸收率会受到影响, 因此应尽可能地通过静脉途径给药, 并要注意用药量, 还要注意观察呼吸和循环的变化。

摘要:目的 探讨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休克患者中, 采取全身麻醉7例, 硬膜外麻醉15例, 所有患者麻醉效果满意, 肌肉松弛良好, 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及感染的发生。结论 麻醉医师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休克患者较多, 根据休克患者实际情况, 对急需手术的休克患者实施麻醉, 并掌握休克的治疗方法 , 更好地保证患者安全和维持循环稳定十分重要。

关键词:休克,麻醉方法,分析

参考文献

[1]杨振强.限制性输液在感染中毒性休克麻醉中应用的疗效评价.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 (3) :221.

[2]李宁江, 沈立红, 冯继泽, 等.重度失血性休克麻醉复苏处理对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影响.广东医学, 2010 (2) :201-202.

[3]杨凤华.一例绞窄性肠梗阻致休克麻醉成功的报告.中国保健, 2010 (3) :217-218.

[4]张雪峰.创伤失血性休克麻醉与用药原则的探讨.基层医学论坛, 2011 (22) :713-714.

上一篇:贺州学院下一篇:风险评价与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