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术后

2024-05-10

麻醉术后(共12篇)

麻醉术后 篇1

麻醉学是医学领域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 手术麻醉的应用对于术中消除患者的疼痛、手术效果的好坏、时间长短及手术质量, 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 麻醉的护理配合尤为重要。

1 麻醉前的护理配合

1.1 核对并记录手术资料

患者入手术室后, 巡回护士要认真核对手术通知单、病历资料, 核对患者姓名、性别、病历号、手术名称及部位等情况, 填写“手术安全核查表”, 并将相关资料记录于“手术护理记录单”, 确保及时、准确。

1.2 建立静脉通道

根据手术部位决定静脉穿刺的部位, 尽量避开手术部位。如果是上肢、胸腹部手术, 则选择下肢静脉;如果是下肢手术, 则选择上肢静脉。除局麻手术外, 均使用18G、20G的套管针, 必要时连接输液三通, 便于术中给药。妥善固定, 以防摆体位时松脱。

2 麻醉中的护理配合

2.1 根据麻醉方式和术式, 合理摆放患者体位, 并给予相应的护理配合。

2.1.1 气管插管全麻时, 患者应取平卧位, 去枕, 头向后仰, 肩部抬高。巡回护士应协助麻醉医生准备好用品, 如插管用物、吸引器、心电监护仪、急救药品等, 必要时协助麻醉医生面罩给氧。

2.1.2 椎管内麻醉时, 患者应取侧卧位, 即患者背部靠近手术床边缘, 头尽量前屈, 双腿弯曲, 双手抱住屈膝, 使背部尽量向后弓, 显露椎间隙。护士站在患者腹侧, 协助固定穿刺部位, 告诉患者穿刺时稍有疼痛和不适感, 属正常现象;不能咳嗽, 控制不住时要先告知麻醉医生;更不能随意移动身体, 以免损伤神经或断针。同时, 应注意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呼吸、脉搏等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麻醉医生。

2.1.3 局麻时患者神志清醒, 更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 巡回护士应态度和蔼, 适时与患者交谈, 分散其注意力, 术中可能出现的感觉要给予合理的解释。必要时为患者按摩受压部位, 有助于提高麻醉效果, 使手术顺利完成。

2.2 注意患者保暖

手术越大, 手术时间越长, 麻醉药的用量越大, 输液量也越多, 患者体温降低的可能性和降低的幅度就越大。所以, 我们应注意患者术中保暖。首先, 在患者入手术室前半小时, 将手术间的空调调至24℃~26℃;等待麻醉期间, 应加盖毛毯, 并在手术床上加垫电热毯, 根据具体情况调节电热毯温度。其次, 静脉输注的液体予以加温, 有体腔冲洗时, 应将无菌生理盐水加热至35~40℃再使用, 以防体热散失。

3 麻醉的术后护理

3.1 全麻的术后护理

3.1.1 全麻术后药物不能很快吸收, 亦或术中应用量过大, 会导致患者延缓苏醒。将患者取去枕平卧位, 置入口咽或鼻咽导管, 保持呼吸道通畅。呕吐时, 应取头低位, 并将头偏向一侧, 呕吐物可以从口角流出或吸除, 要注意口腔护理。

3.1.2 按医嘱给予麻醉拮抗剂, 使患者尽早苏醒, 协助排痰, 可减少肺部并发症。使用电热毯, 加盖毛毯, 为患者保暖。

3.1.3 及时有效的进行吸氧, 改善呼吸状态, 密切观察循环状态, 除测量血压、脉搏外, 还要观察口唇、指端色泽, 以判断是否缺氧。保持静脉输液通畅, 根据病情掌握输血、输液的速度和量。

3.1.4 因全麻对体温调节中枢有影响, 所以患者体温常随环境温度变化, 特别是小儿和老年患者表现明显, 手术后应给予保温并防止高热。

3.2 椎管内麻醉的术后护理[1]

椎管内麻醉的患者应注意循环系统的变化, 监测血压、脉搏并做好记录, 对于麻醉平面较高的患者, 还需注意观察呼吸。

3.2.1 麻醉作用尚未消失前, 应取平卧位, 以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也应避免突然变换体位而引起的血压变化。

3.2.2 术后应去枕平卧6 h, 防止脑脊液外溢, 避免头痛;静脉补液也可减少术后头痛。

3.2.3 术后如有恶心、呕吐症状, 可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 症状可以缓解。还要注意防止麻醉穿刺点的感染。

由此可见, 手术结束并不等于麻醉结束, 麻药仍需作用一段时间, 护士需要详细观察病情, 掌握和了解基本的理论和技术, 才能保证护理质量, 使麻醉顺利, 手术成功。

摘要:目的 解除手术患者紧张、恐惧的心里, 使患者配合麻醉医生, 达到取得良好麻醉效果的目的。方法 护理人员针对麻醉前、麻醉中及术后的不同护理问题,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通过相应的护理配合, 使手术顺利完成。结论 护理人员的积极配合, 是麻醉顺利、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麻醉,患者,护理配合

参考文献

[1]张新萍, 郭海平.药学监护与临床.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96, 16 (10) :469.

麻醉术后 篇2

患者姓名:住院号/病历号:科室:

性别:男□ 女□年龄岁体重kg

随 访 人:随访时间:年月日时

椎管麻醉:

头晕()、头痛()、腰部痛()、排尿困难(神经损伤()、穿刺点感染()、恶心()、呕吐(其他()。

气管内全麻:

术中知晓(有、无)、疼痛性质:(钝痛、锐痛),咽喉痛,术后谵妄,术后切口痛时间:声音嘶哑()、喉水肿()、肺部感染(肺不张()、肺水肿()、心衰()、心律失常(呕吐()、腹胀()、肌痛()。

神经阻滞:

术后镇静时间:运动神经损伤()、感觉麻木()。

麻醉并发症:

死亡原因:

麻醉术后 篇3

人人都知道,人类与动物有别。但是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美国“趣味科学网”载文,全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文章总结了人类有别于动物的10件事。

1.停止生育后仍旧生命不息。大部分动物在生育后就会完结自己的生命,人则不同。

2.童年期更长。人类发育之所以耗时,是因为人类大脑更大,需要更长时间生长和学习。

3.知道脸红。在已知动物中,唯一知道脸红的是人类。达尔文把这一行为称作“最独特和最具人类特征的表情”,它有助于人类保持诚实。

4.会用火。研究发现,用火烧制熟食更容易咀嚼消化,有益人类牙齿和内脏,对人类进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穿衣服。人类衣着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到其他物种的进化,比如,体虱生存不再依靠毛发,而是人类的衣服。

6.语言。人类的喉结位置比黑猩猩更低,大约于35万年前开始进化。人类还拥有遗传的位于舌头下面的马蹄状舌骨,舌骨很特别,与其他骨骼没有任何连接,却能使人清晰地发出声音。

7.双手。人类双手非常特别,大拇指可以伸向无名指和小指方向,而且还可以把无名指和小指弯向拇指的根部。因而,人类能够轻易地握拳和使用工具。

8.毛发短。都说动物比人毛多。但令人吃惊的是,1平方英寸(6.4平方厘米)的人类皮肤上拥有的毛囊实际上比其他灵长类动物更多,只是毛比较短。

9.直立行走。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但存在一弊端,使人类骨盆变窄,导致女性分娩难度超过其他动物。另外,腰疼和腰肌劳损也是直立行走的负面效应。

10.不寻常的大脑。世界上大脑最大的动物是抹香鲸。大脑与体型比最高的是一些鸟类,可超过8%。人类大脑与体重比仅为2.5%,成年人大脑大约重1.36公斤,但是却具有敏捷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陈希)

术后病人不可忽视麻醉后恢复

手术后的病人,因个体用药、手术创伤及自身疾病等的差异,在手术后早期处于各种不同的恢复状态,多数病人会出现程度不等的苏醒不全、无力、烦躁、疼痛等情况,并易于发生体温降低、血压升高或降低、呼吸道阻塞、呼吸抑制、低氧血症及恶心呕吐等并发症,从而对病人的安全、手术效果等产生不良影响,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据统计,术后24小时死亡病例中,一半是可以避免的,其中三分之一只需加强术后管理即可改观。为此,很多医院专门设立了麻醉恢复室。

麻醉后所有的病人均应回到麻醉恢复室由接受过专业训练的麻醉医师、麻醉护士负责管理和看护,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确保病人手术后的顺利恢复。麻醉恢复室不仅有严格的交接班、出室标准等规章制度,还配备有针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护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如心电图、血压计、体温计、脉搏氧饱和度、血气分析、呼吸支持、急救设备及各种急救药物;此外,麻醉恢复室的工作人员实施24小时值班制,并具有邻近麻醉科及手术室等便利条件。

病人在麻醉恢复室需要待多长时间呢?所有接受手术和麻醉的患者,都需要在恢复室监护1-2小时。经麻醉医生的详细评估,符合离开恢复室的条件时,由医务人员将病人送回病房。离开恢复室的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意识清醒或昏迷病人能保持气道通畅;上呼吸道功能明显及反射恢复,通气量足够且稳定;心血管系统稳定;手术部位无出血;无恶心呕吐且有适当止痛等。

麻醉术后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外科2010年9月—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择期手术老年患者108例, 纳入标准为: (1) 年龄≥60岁; (2) ASA分级Ⅰ~Ⅱ级; (3) 手术类型主要选择骨科、腹部、眼科、泌尿外科手术, 严格排除心脑血管系统、神经外科等复杂手术; (4) 严格排除精神障碍、严重听力或视觉疾病及不能配合全程手术患者。根据术前麻醉方法将患者分为局麻组、全麻组和硬麻组各36例, 3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见表1。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前30 min均肌注0.5 mg阿托品、0.1 g苯巴比妥钠进行镇静, 术中严密监测基本生命体征。 (1) 全麻组:进行静息复合全麻, 静注0.1 mg芬太尼、0.1 mg/kg咪唑安定和万可松进行麻醉诱导, 麻醉维持期内吸入2%左右的异氟烷, 术中根据患者体动情况适当追加麻醉剂量。 (2) 硬麻组:本组进行硬膜外麻醉, 选择适当的椎管间隙, 穿刺后注入地卡因 (0.33%) 和利多卡因 (2%) 混合液, 根据术中操作控制好麻醉平面。 (3) 局麻组:使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注射麻醉, 用药总量<400 mg。

1.3 效果判定

术前及术后第1, 3, 5天使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MMSE) 从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语言等6个方面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POCD) 程度。以术后测试值-术前测试值≥1分为术后出现POCD。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前后MMSE得分3组在各个时间点上相比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但全麻组术后1 d及3 d患者的MMSE得分较术前下降明显 (P<0.05) , 见表2。3组共发生术后POCD 10例, 占 (9.3%) , 其中局麻组发生POCD 1例 (2.8%) , 硬麻组发生3例 (8.3%) , 全麻组6例 (16.7%) , 硬麻组与全麻组和局麻组差异均不大, 但全麻组明显高于局麻组 (χ2=3.96, P<0.05) 。

注:全麻组术后1 d及3 d患者的MMSE得分与术前比较检验值分别为:t=2.45 (P<0.05) 、t=4.12 (P<0.01) 。

3 讨论

认知功能包括思维、感觉、学习、定向、注意力等, 是大脑皮质的一种高级活动。受手术创伤、手术耐受力等因素影响, 手术患者常出现以健忘、记忆损害、人格改变等为特征的认知功能障碍。有研究表明, 术后1年内POCD发生率为19.2%, 老年患者群体则为25.8%[2]。因此加强老年患者围术期的科学治疗和护理工作, 减少和避免POCD诱因是当前临床必须重视的问题。

全身麻醉、局部麻醉、硬膜外麻醉是当前临床比较常用的麻醉方法,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 3组患者术后MMSE得分均不同程度降低, 其中全麻组表现尤为明显, 这可能与全身麻醉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突触传递的作用机制相关。此外,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具有特殊性, 中枢神经系统的逐渐退变使之对中枢抑制药物更加敏感, 患者术后容易出现意识恍惚、记忆障碍等现象。此外, 王丽等学者的研究认为, 使用异氟烷等麻醉药物进行全麻后, 30%以上的老年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术后POCD[3]。本文中, 全麻组患者术后POCD的发生率最高 (16.7%) , 与其报道有一致之处。

局部麻醉和硬膜外麻醉是当前广泛被认可的适用于老年患者群体的麻醉方法, 两者麻醉剂量所需不大, 不易在患者体内蓄积, 易通过新陈代谢排出体外, 因此对老年人机体的影响相对较小,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POCD发生率较低, 且症状较轻, 适合进行推广应用。但值得注意的是, 麻醉只是手术的辅助性操作, 因此必须要根据具体术式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 而不能脱离手术单纯地选择麻醉方法。本文全麻组患者POCD发生率较高, 除全麻本身的缺点之外, 主要是因为本组多为下肢骨折和腹部手术患者, 结合术式大多必须选择全麻。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MMSE影响并不大, 但全麻组术后POSD发生率较高, 局麻和硬麻相对更为安全。科学的麻醉方法必须以具体术式为依据, 不可盲目选择。此外, 由于本文样本较小, 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研究难免有不全面之处, 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进一步完善结论。

参考文献

[1]马良宏.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2 (9) :89-90.

[2]陈锋卫.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10 (21) :123-125.

麻醉术后 篇5

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医院(523633)周立志于梅芳

论文摘要:硬膜外阻滞麻醉是我国目前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腰背痛是腰部硬膜外阻滞麻醉一种常见并发症,硬膜外麻醉术后引起的腰背痛已广为人们关注,其发生率各地临床资料差异较大,并认为与操作方法、穿刺次数、穿刺部位、手术种类、患者年龄及手术时间的长短等有关。为了防治这一并发症,我院2004年对比观察了400例腰部硬膜外麻醉病人。

目的:探讨腰部硬膜外麻醉后腰背痛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办法。

方法:选择400例腰部硬膜外麻醉病人随机分为4组各100例。Ⅰ组(水平法穿刺组);Ⅱ组(垂直法穿刺组);Ⅲ组(水平法穿刺组+地塞米松及维生素B12);Ⅳ组(垂直法穿刺组+地塞米松及维生素B12)观察各组腰背痛的发生率和疼痛的程度。

结果:Ⅰ、Ⅱ、Ⅲ和Ⅳ组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17%、32%、7%和8%,组Ⅰ和组Ⅱ腰背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组Ⅲ和组Ⅳ(P<0.01)且疼痛程度明显重于组Ⅲ和组Ⅳ;组Ⅱ腰背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组Ⅰ(P<0.05);组Ⅰ和组Ⅱ硬膜外穿刺次数与术后腰背痛明显相关(P<0.05),即腰背痛的机会随硬膜外穿刺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组Ⅲ和组Ⅳ间腰背痛的发生率及此两组硬膜外穿刺次数与腰背痛则无明显关系(P>0.05)。

结论:术后腰背痛与硬膜外穿刺所致机体损伤有关,水平法穿刺可以减小机体损伤而降低术后腰痛发生率。认为地塞米松及维生素B12可减少硬膜外麻醉后腰背痛的发生率及减轻疼痛程度。硬膜外穿刺次数与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有关,提高硬膜外穿刺一次成功率也可降低腰背痛的发生。

麻醉术后 篇6

[关键词] 手术患者;麻醉;转运中并发症;防治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4-0154-02

任何需要麻醉的手术结束后,停止应用麻醉药,切断监护仪,患者被送至术后重症监护室(ICU)、麻醉后监护病房(PACU)或直接送病房[1]。在此转送过程中,偶尔出现呼吸循环系统的潜在的并发症,并致死致残率也相对较高。重大心血管手术;一般清醒或麻醉状态下,直接送至术后重症监护室,继续监护治疗。由于行此种手术的医院专业性强,一套专业人员监护下;通过安全“快通道”护送,出现意外率低。而其他全麻或神经阻滞下进行的手术患者清醒或未清醒状态下,自主呼吸恢复之后直接转送患者,尤其未设苏醒室或基层医院因条件及各种原因引起出现意外率较高。预防或发现并发症,及时处理不会造成严重后果。本文现将回顾性地安全护送的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9年8月~2012年7月本院共手术患者19 700例,其中硬膜外麻醉908例,全凭静脉麻醉9 980例,神经阻滞387例,腰硬联合麻醉7 930例,局部麻醉495例。合并症:糖尿病20例,原发性高血压147例,冠心病50例。年龄最小1个月,年龄范围1个月~92岁。

2 结果

心跳骤停3例(0.015%)。单纯呼吸道梗阻呼吸抑制7例(0.037%)。严重血压下降13例(0.066%)。躁动不安18例(0.091%)。另有途中患者清醒之后(脑外伤患者)自己拔出气管导管及输液管9例。见表1。

3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3.1并发症原因

3.1.1医院方面 1)未设术后监护病房;2)未设护送患者的“快通道”,如(专用电梯);3)未提供护送设备(包括推车、抢救用品及监护仪);4) 规章制度不健全。

3.1.2 护送人员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患者未达到离开手术室及PACU的标准);2)让无经验、初学者护送;3)未带抢救设备及药品;4)人员之间合作不协调等。

3.1.3 患者方面 1)有潜在的内科重患疾病(如心梗、心律不齐、内分泌疾病);2)影响呼吸及循环的外科手术(如口腔耳鼻喉手术)。

3.2 安全护送措施(并发症的防治)

3.2.1详细评估患者 重点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评估能或达到离手术室及苏醒室标准。

3.2.2备齐抢救药品及物品 如解除呼吸道梗阻口咽通气道、喉罩、面罩、简易呼吸器、气管导管及喉镜、简易吸痰器,必要时带监护仪;抢救药品如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多巴胺、阿托品等。

3.2.3护送 护送麻醉医师是应本患者的麻醉者,最好亲自送,因其最了解患者的术前术中情况及用药情况(包括麻醉药及治疗药),对途中发生情况有预见处理能力。其他人替送也应为具有执业证件及处理能力的麻醉师,而且把术后护送与术中一样同等重视。

3.2.4各科全力合作 开通绿色通道,各科全力合作,护送前通知相关科室,并汇报病情,预先取得联系,尽可能缩短等待时间,以免延误病情[2]。

3.2.5护送前患者的准备 患者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如果未清醒,呼吸循环平稳,呼吸道通畅,口腔及气道内无痰、分泌物及呕吐物。带气管导管者,送前吸痰。必带一条有效静脉通道,应急情况下确保顺利给药。检查各引流管,倒掉引流液,病情允许夹管的尽量夹管,不允许夹管的要保持引流的有效性,防止倒流[3]。颈椎骨折的应用颈拖固定(搬运时注意颈椎的保护)。护送前充分镇痛、镇静,以免烦躁。

3.2.6意外情况的应急处理 急性呼吸道梗阻时清理呼吸道堵塞物,扣面罩,放口咽通气道,给气(直接吹气或用简易呼吸器吹气)。效果欠佳者,气管内插管。心跳停时按心肺复苏处理,同时找其他人员帮助或指导。对躁动的患者扶送者的团结合作及家属的配合是关键。认真做好交接,护送麻醉医师把患者护送之后,向病房主治医师、护士及家属认真交接,尤其神志不清、带气道通常工具的、老年幼儿及循环不稳定者,更认真交代注意事项。

4讨论

麻醉手术后患者的转送过程是麻醉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呼吸抑制是麻醉苏醒期或转送中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绝大部分与气道梗阻、通气不足和低氧血症有关,并主要发生在全身麻醉后,因患者的生理解剖关系及麻醉性镇痛药、肌松药的残留作用,呕吐误吸等引起急性呼吸道梗阻或呼吸暂停、缺氧、甚至心跳骤停。循环系统常见的有低血压、心律失常等。

术后血压的波动或患者心脏本身的潜在疾病(如冠心病、高心病)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失去宝贵的抢救时间,心肺复苏成功也可能导致脑死亡甚至成为植物人。全麻后躁动多因术后镇痛不完善、患者术前有精神疾病、小儿、酒后、脑外伤、严重创伤等术后苏醒阶段容易躁动不安。护送途中易引起坠床、坠车,导致二次受伤。烦躁不安精神错乱拔掉输液管、气管导管、引流管、导尿管、危及生命安全。因此,麻醉医师护送患者时,按规章制度,重视护送过程。途中一旦发生意外及时果断处理并求助,抬患者头部时,注意气管导管的脱出、扭曲及颈椎的保护。对于危重患者护送中应监测血压、心率及SpO2,以确保护送患者安全,不容忽视。现代医疗环境医患关系紧张,麻醉医师与手术室护士、手术医师密切协作陪送患者,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因此团队默契配合是安全护送的前提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岳云. 摩根临床麻醉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4,839.

[2] 潘春风.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内安全护送[J].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2010,15(3):405.

[3] 王丹风. ICU患者院内行CT检查途中的安全护送[J]. 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0):35.

麻醉术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80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 男46例, 女34例, 年龄最小62岁, 最大84岁, 平均年龄 (70.2±3.1) 岁;体质量最小为46 kg, 最大为88 kg, 平均为 (68.4±6.2) kg;普外科24例, 妇科11例, 骨科21例, 神经外科11例, 肛肠科13例;其中择期手术60例, 急诊手术20例;ASA分级:Ⅰ~Ⅱ级20例, Ⅲ级54例, Ⅳ级6例。

1.2 方法

术前患者均不行麻醉药物、镇痛药物治疗, 入手术室后, 医护人员及时给予心电图、血氧饱和度、无创血压等检查, 并且及时给予患者面罩吸氧, 氧流量1~3 L/min。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给予其合适的麻醉方式:神经外科患者行全身麻醉;妇产科、普外科及下肢骨折患者行腰麻、硬膜外麻醉;上肢骨折患者行颈丛及臂丛阻滞麻醉;肛肠科患者行局麻。麻醉期间对患者血压、输血量、输液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血气分析、脉搏等进行监测, 同时给予患者小剂量芬太尼及氯诺昔康。

1.3 麻醉效果判定标准

优:手术期间患者不会出现疼痛现象, 手术可正常进行;良:手术期间患者出现疼痛现象, 但可耐受, 且不会影响手术正常进行;差:手术期间患者伴有明显疼痛现象, 且不可耐受, 对手术产生影响, 造成手术中止[1]。

2 结果

本组80例患者经术前病情评估及麻醉处理后, 无1例死亡, 11例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方式, 麻醉效果均为优;46例患者采用腰麻、硬膜外麻醉, 其中39例患者麻醉效果为优, 6例患者为良, 1例患者为差;10例患者采用颈丛及臂丛阻滞麻醉, 其中6例患者麻醉效果为优, 3例患者为良, 1例患者为差;13例患者采用局麻, 8例患者麻醉效果为优, 2例患者为良, 3例患者为差。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 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 现阶段我国的老年人口约占我国总人数的10.9%[2]。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临床上需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的人数。由于老年患者的身体功能逐渐下降, 同时多数老年患者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 从而加大了手术的风险及困难。因此, 在给予老年患者手术治疗时必须要加强对麻醉方式选择的重视。

通过分析本文资料, 可以看出相对于其他几种麻醉方式而言全麻方式的麻醉效果最佳, 而颈丛、臂丛阻滞麻醉、腰麻、硬膜外麻醉次之, 而局麻相对于其他几种麻醉方式而言其麻醉效果最差。虽然全麻的麻醉效果较佳, 但该麻醉方式也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给予老年患者全麻后, 往往会使得患者出现体温下降、血压升高、术后苏醒时间延长、低血氧等不良后果。此外, 受麻醉药物残留、患者术前合并基础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老年患者麻醉后极易出现呕吐、躁动、心脑血管意外、呼吸道阻塞等现象, 使得麻醉风险增加[3]。因此, 临床上必须要加强对患者术后恢复期观察及护理的重视, 从而尽可能地促进患者苏醒,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现阶段多数专家学者认为硬膜外麻醉是较适宜老年患者使用的一种麻醉方式, 然而麻醉是不能单独存在的, 其和手术治疗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 临床上必须要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从而选择相应的麻醉方式。麻醉医生则必须要加强对患者评估的重视, 并且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麻醉水平, 从而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结果显示本组80例患者经术前病情评估及麻醉处理后, 无1例患者死亡, 11例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方式, 麻醉效果均为优;46例患者采用腰麻、硬膜外麻醉, 其中39例患者麻醉效果为优, 6例患者为良, 1例患者为差;10例患者采用颈丛及臂丛阻滞麻醉, 其中6例患者麻醉效果为优, 3例患者为良, 1例患者为差;13例患者采用局麻, 8例患者麻醉效果为优, 2例患者为良, 3例患者为差。说明老年患者各项身体功能逐渐下降, 其对麻醉药物的吸收及利用度也相对下降, 因此, 临床上应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给予其最合适的麻醉方式, 从而尽可能地提高麻醉效果, 促进患者术后麻醉期恢复。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80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 以患者实际病情为依据采用不同的麻醉方式, 对其麻醉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本组80例患者经术前病情评估及麻醉处理后, 无1例死亡, 11例患者采用全身麻醉的方式, 麻醉效果均为优;46例患者采用腰麻、硬膜外麻醉, 其中39例患者麻醉效果为优;10例患者采用颈丛及臂丛阻滞麻醉, 其中6例患者麻醉效果为优;13例患者采用局麻, 8例患者麻醉效果为优。结论老年患者各项身体功能逐渐下降, 对麻醉药物的吸收及利用度也相对下降, 因此临床上应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给予其最合适的麻醉方式, 从而尽可能地提高麻醉效果, 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关键词:老年患者,麻醉方式,术后麻醉恢复期,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振贵, 郭向前.老年患者的麻醉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07, 11 (22) :1055-1056.

[2]孙明.妇科全麻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5) :113.

麻醉术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老年患者, 其中男54例, 女44例;年龄61~83岁, 中位年龄72.1岁;其中颅脑外科手术12例, 肝胆外科28例, 妇科手术14例, 胃肠外科手术8例, 骨科手术19例, 肛肠外科手术17例;98例患者中择期手术70例, 急诊手术28例;患者病情分级:Ⅰ~Ⅱ级18例, Ⅲ组72例, Ⅳ级8例。

1.2 方法

本组98例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均行镇痛药物及麻醉药物治疗, 待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给予其呼吸、脉搏、血氧、血压等常规监测, 并对患者行吸氧治疗。对于颅脑外科手术患者, 给予其全麻;对骨科上肢骨折患者给予其臂丛或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下肢骨折患者应给予其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对肛肠外科患者则给予其局部浸润麻醉;对肝胆外科、妇科、胃肠外科等手术患者给予其硬膜外麻醉。术中医护人员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及总液体出入量变化情况的观察, 同时还认真对患者的血气情况进行分析, 并且要确保监测的连续性,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术后给予患者小剂量芬太尼及氯诺昔康治疗。

1.3 麻醉效果评价标准

优:手术期间患者未出现疼痛现象, 手术顺利完成;良:手术期间患者伴有轻度疼痛现象, 患者可耐受, 且不会对手术产生影响;差:手术期间患者伴有明显疼痛现象, 且患者不可耐受, 造成手术停止。

2 结果

本组98例患者中行颅脑外科手术12例, 术前行全麻, 且麻醉效果均为优;肝胆、妇科、下肢骨干骨折、胃肠手术患者58例, 给予其腰麻及硬膜外麻醉, 其中麻醉效果为优51例 (87.93%) , 良7例 (12.07%) ;骨科上肢骨折11例, 行颈丛及臂丛阻滞麻醉, 其中优8例 (72.73%) , 良3例 (27.27%) ;行肛肠手术17例, 给予其局麻, 其中优8例 (47.06%) , 良8例 (47.06%) , 差1例 (5.88%) , 术后发生寒颤现象。本组98例患者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的加快, 老年人口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 据调查, 现阶段我国的老年人约有1.3亿人, 其占据了全国总人口的10.9%左右[1]。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逐渐衰退, 器官功能也逐渐退化, 且老年患者多伴有多种基础疾病,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及风险。因此, 临床上必须要加强对老年患者麻醉方式选择的重视, 在提高麻醉效果、减少患者痛苦的同时有效的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此次观察表明给予患者全身麻醉效果最为显著, 而给予老年患者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及腰麻同样可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 但局部麻醉效果则相对较差, 同时还极易导致患者术后发生寒颤现象。然而给予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虽可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但也同时增加了手术风险。给予老年患者全身麻醉后, 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降低、体温下降、术后苏醒时间延长等现象, 从而影响手术效果及患者预后。因此, 在给予患者全身麻醉时, 医护人员需加强对患者术中麻醉及术后恢复期管理的重视, 从而有效缩短麻醉恢复期, 避免麻醉过深现象的发生。相关研究表明, 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可取得更好的麻醉效果, 其相对于单纯全麻而言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 可有效的减少术中应激反应; (2) 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 (3) 有助于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同时何加宁等研究结果也表明, 对行老年全髋置换术患者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相对于单纯全麻而言其血液动力学更为稳定, 且还具有术后镇痛完全、麻醉恢复期短等多种优点[2]。这就表明给予老年患者全麻联合其他麻醉方式可有效提高麻醉效果, 缩短患者麻醉恢复期。

综上所述, 麻醉方式的选择必须要以患者的实际病情及老年患者身体状况为依据, 从而在有效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达到缩短患者麻醉恢复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粉婷, 王宁, 牛晓丽.全麻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的临床评估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18) :24-26.

麻醉术后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进行下肢骨科手术治疗老年患者160例, 美国麻醉师协会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 麻醉分级为1~2级, 随机分为两组, 全麻组患者80例, 其中男性患者42例, 女性患者38例, 年龄60~81岁, 平均年龄68.5岁, 其中股骨颈骨折患者37例, 胫骨骨折患者30例, 腓骨骨折患者13例;硬膜外组患者80例, 其中男性患者40例, 女性患者40例, 年龄62~80岁, 平均年龄67.5岁, 其中股骨骨折患者36例, 胫骨骨折患者29例, 腓骨骨折患者1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骨折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排除手术禁忌症、精神异常、重症肝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发生。

1.2 方法

全麻组患者, 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首先对患者的全身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 给予长托宁0.5 mg、咪达唑仑1 mg静脉注射, 靶控输注丙泊酚3~3.5μg/m L、瑞芬太尼4~5 ng/m L, 意识消失后静注罗库溴胺0.6 mg/kg、予气管插管, 连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 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 必要时追加肌松药。术中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及时给予处理和治疗。术毕停丙泊酚、瑞芬太尼。

硬膜外组患者均给予硬膜外麻醉, 首先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和手术部位进行准确的评估, 患者采取右侧卧位, 确定硬膜外穿刺部位, 常规选取L2~L3或是L3~L4穿刺, 首先进行常规皮肤消毒, 铺孔巾, 在穿刺点逐层进行皮肤麻醉, 后应用穿刺针进行硬膜外腔穿刺, 成功穿刺后进行置管, 固定后给予实验剂量的利多卡因, 罗哌卡因维持麻醉[2]。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的麻醉和手术、语言陈述时间, 术后通过简易智力状态检查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测量方法评价其认知, 记录认知功能障碍情况[3]。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11.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麻醉和手术和语言陈述时间情况对比

硬膜外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语言陈述时间、低血压发生比例、患者术后睁眼时间等与全麻组比较, 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MMSE对比和安全性

硬膜外组术后MMSE与全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均没有发生因麻醉操作不当导致麻醉失败或是麻醉不良后果发生, 见表2。

3 讨论

骨科疾病是临床比较常见的老年疾病, 伴随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骨科手术患者的比例显著增加, 同时骨科手术中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尤为重要。

老年手术患者在长时间麻醉后容易发生精神及认知功能障碍。目前认为, 患者术后精神及认知功能的障碍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 其确切病因至今仍不清楚。因此, 对老年患者实施手术, 寻找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老年患者伴随年龄的增长身体各组织脏器均已经不同程度的存在功能障碍, 因此对于在麻醉的操作和药物的使用中, 尽量采取操作简单、单一用药的麻醉方法。全身麻醉用药种类较多, 麻醉操作复杂, 同时需要消除患者的呼吸及意识状态, 因此对老年患者的认知影响较大, 不利于老年患者术后恢复[4]。硬膜外麻醉不消除老年患者的意识和呼吸, 同时患者术中应用均为局部麻醉药物, 因此对患者术后认知影响较小, 利于术后语言的表达和恢复[5]。本文中对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骨科患者12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进行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 结果显示应用硬膜外麻醉术后认知、手术时间、术后语言表达时间、术后低血压发生比例均优于全身麻醉患者。

综上所述, 对于进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应用在硬膜外麻醉下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较小, 同时可有效缩短术后语言陈述的时间、减少麻醉用药剂量和术后睁眼时间, 同时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安全性较高, 可有效改善术后患者的认知情况。

摘要:目的:对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精神状态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进行下肢骨科手术治疗老年患者16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全麻组患者80例, 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硬膜外组患者80例, 均给予硬膜外麻醉, 对两组患者麻醉术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硬膜外组患者与全麻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语言陈述时间、低血压发生比例、患者术后睁眼时间、术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等对比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均没有发生因麻醉操作不当导致麻醉失败或是麻醉不良后果发生。结论:对于进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应用在硬膜外麻醉下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较小, 同时可有效缩短术后语言陈述的时间、减少低血压发生比例和术后睁眼时间, 同时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安全性较高, 可有效改善术后患者的认知情况。

关键词:老年,骨科手术,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

参考文献

[1]刘新伟.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精神状态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 2012, 52 (10) :47-48.

[2]聂翠凤.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精神状态及认知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 2014, 33 (6) :114-115.

[3]龚涛武, 朱昭琼, 郑雪, 等.不同全身麻醉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 35 (1) :50-53.

[4]季称心, 王占强.全麻与椎管内麻醉应用在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对其术后认知功能及精神状态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11) :31-33.

麻醉术后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择期ASAⅠ~Ⅱ级行鼻内镜手术患者48例,性别不限,年龄20~65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排除静催眠药、抗胆碱药以及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药物史,术前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iniMe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排除有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患者。

1.2 方法

(1)麻醉与监测麻醉气管插管后随麻醉维持用药不同随机分为两组。TIA组:丙泊酚6~8mg·kg-1·h-1,及瑞芬太尼0.1~0.2μg·kg-1·min-1;SNA组:吸入七氟醚(吸气末浓度1.2~1.5MAC)及氧化亚氮(氧化亚氮与氧气流量比为1.5:1,氧流量1.0L·min-1)。维持PETCO2在35~40mmHg(1.0kPa=7.5mmHg)之间。应用Aspect-2000型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仪监测并记录BIS值,麻醉中调节麻醉药输入速率或吸入浓度使BIS数值维持在40~50之间。手术开始后两组均泵入硝酸甘油1.0~3.0μg·kg-1·min-1,艾司洛尔20~50μg·kg-1·min-1行控制性降压,MAP下降为基础值30%左右,不低于60mmHg。术毕鼻腔填塞时停止降压及麻醉药。拔管指征:能听从口头指令,能睁眼,呼吸频率16~25次/分钟,潮气量300ml以上以及SpO2不低于95%。应用舒芬太尼2μg·kg-1、昂丹司琼0.2mg·kg-1加入0.9%氯化钠盐水中配制成100mml,2ml·h-1术后静脉镇痛。

(2)认知功能测定采用MMES测定病人认知功能。MMES最高分值为30分,≤23分者为判断认知功能损害的指标,MMES测试下降2分以上为认知功能下降的指标。

(3)观察指标术毕停药后记录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观察拔管后即刻及术后1h、3h、24h的意识状态即OAA/S评分。麻醉诱导前MMES值为基础值,术后1h、3h、24h对病人进行MMES评分测定。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SNA组比较,*P<0.05;与术前、术后3h、术后24h组内比较,#P<0.05;与术前、术后24h组内比较,△P<0.05

由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控制性降压时间差异无显著性。相关指标比较:①术后恢复质量比较:TI A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术后躁动发生率均少于SNA组(P<0.05);TIA组拔管即刻OAA/S评分高于SNA组(P<0.05),两组术后3h、24h0AA/S评分没有差别(P>0.05)(表1)。②围术期MMES评分比较:TIA组术后1h及SNA组术后1h、3hMME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h及3hMME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h MMES评分均恢复28分以上。术后1hTIA组有6例(25%),SEA组有13例(54%)病人有认知功能损害(MMES值≤23分),术后3h TIA组有2例(8%),SEA组有6例(25%)病人有认知功能损害,术后24h两组病人认知功能都已恢复。③两组病人均无术中知晓发生。

3 讨论

全身麻醉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C0PD)是术后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研究表明,P0CD的发生与术中麻醉药的选择、麻醉方式、术前病人的认知状态及术中麻醉事件等多种因素相关。有研究发现,应用短效麻醉药,P0CD仅发生在术后第一天。但丙泊酚、瑞芬太尼、七氟醚及地氟醚等短效麻醉药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报道不一。Sneyd等[3]认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术后定向力恢复及认知功能恢复的时间比七氟醚复合笑气麻醉更快。而Biedler等的研究认为七氟醚复合芬太尼麻醉比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更快恢复认知功能,Biedler认为研究结果不同可能与麻醉药本身药理特点、研究方法及术中监测手段等不同导致。

BIS是目前被认为能反映麻醉深度中睡眠成分且能实时连续监测的脑电指数。研究表明,BIS指数与丙泊酚、七氟醚、地氟醚等麻醉药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指导术中麻醉药的用量以保持适当的麻醉深度[4]。为了准确及客观评价本研究,我们结合监测术中BIS值维持在40~50左右来反映同一麻醉深度来观察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与七氟醚复合笑气吸入麻醉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术中BIS值维持在40~50左右时,静脉麻醉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早于吸入麻醉组,而静脉麻醉组在拔管即刻的OAA/S评分高于吸入麻醉组,而且静脉麻醉组的术后躁动比例要小于吸入麻醉组,综合评定静脉麻醉组术后苏醒质量要好于吸入麻醉组,这与Sneyd的研究结果相似。

在本研究中,认知功能的评定采用MMES方法,此测试法侧重于大脑功能的认知方面,排除了情绪和神志异常等因素的干扰,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可信性。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1h的MMES评分与术前及术后24h的MMES评分均明显降低,术后1h均有认知功能的损害,而七氟醚组术后3h的MMES评分与术前及术后24h仍有差异,且术后1h、3h七氟醚组认知功能降低的病人例数明显多于静脉麻醉组,因此本研究发现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组术后认知功能的恢复快于七氟醚组。

本研究所选择病例为行鼻内窥镜病人,术中均采用了控制性降压技术,血压降低幅度为基础血压得20%~3%,MAP不低于60mmHg,既往的研究表明,适当的控制性降压不影响术后病人认知功能的恢复[5]。术后镇痛时阿片类药物剂量较大时可使病人嗜睡产生过度镇静影响认知功能的评定,但是术后疼痛应激也可影响术后认知功能,因此在本研究中采用了统一标准配方的术后镇痛,以消除镇痛药物和疼痛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综上所述,术中BIS值在40~50时,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与七氟醚复合笑气吸入麻醉均可引起鼻内镜术后患者发生短时POCD,但静脉麻醉组患者术后POCD持续时间较短,且术后恢复质量要好于吸入麻醉组。

摘要:目的:比较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TIA)与七氟醚复合笑气吸入麻醉(SNA)对鼻内镜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0CD)的响。方法:ASA Ⅰ~Ⅱ级择期行鼻内镜手术患者48例随机分两组:TIA组24例;SNA组24例。手术期间脑电双频指数(BIS)维持在40~5间。于术前及术后1、3、24h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测试法(MMES)评定病人认知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麻醉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结①TIA组术后1h及SNA组术后1h、3h MMES评分与术前比较和两组术后1h、3hMME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组病人MMES评分均恢复至术前水平。②TIA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术后躁动发生率均少SNA组(P<0.05);TIA组拔管即刻OAA/S评分高于SNA组(P<0.05),③两组病人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两组患者术后均发生短时POCDTIA组患者POCD持续时间较短,且术后恢复苏醒质量要好于SNA组。

关键词:麻醉,全身,认知功能,手术后

参考文献

[1] Farag E,Chelune G J,Schubert A,et al.Is Depth of Anesthesia,as Assessed by the Bispectral Index,Related to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and Recovery?[J]Anesth Analg,2006; 103(4) :633~640

[2] Theodorou T,Hales P,Gillespie P,et al.Total intravenous versus inhalational anaesthesia for colonoscopy:a prospective study of clinical recovery and psychomotor function[J].Anaesth Intensive Care.2001 ;29(2) :124~136

[3] Sneyd JR,Andrews C J,Tsubokawa T.Comparison of propofol/remifentanil and sevoflurane/remifentanil for maintenance of anaesthesia for elective intracranial surgery[J].Br J Anaesth,2005;94(6) :778~783

[4] Valentim AM,Alves HC,Silva AM,ey al.Effects of depth of isoflurane anaesthesia on a cognition task in mice[J].Br J Anaesth,2008;101 (3) :434~435

麻醉术后 篇11

【关键词】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术;肺不张;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18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665-01

肺不张是患者实行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术后出现的一种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突发高热等,严重的还会导致患者出现嘴唇发绀现象,从而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由此可见,才有有效措施预防肺不张对于促进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术的安全应用具有重要作用。现在选取我院收治的应用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术患者,对其术后出现肺不张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6年8月——2011年10月间收治的361例接受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术患者,其中有60例患者出现肺不张情况,将其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37例,年龄在34-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8±2.2)岁,女性23例,年龄在37-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5±2.6)岁,6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2±2.3)岁。随机抽取60例未出现肺不张的患者,将其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7例,年龄在33-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2±3.1)岁,女性23例,年龄在36-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0±3.2)岁,6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8.2±3.1)岁。对观察组患者的生活习惯、身体状况、手术操作方法等进行分析,同时将分析结果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评估患者实行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术后出现不良症状的情况。

1.2方法两组患者在实行手术的过程中均采用芬太尼、咪唑安定、琥珀胆碱、依托咪酯等药物进行麻醉诱导处理,对于同时伴有食管癌、肺癌、支气管断裂或者外伤性肺破裂的患者,还应当采用双腔的气管插管进行处理,对于不伴发此种疾病的患者则只采用单腔的气管插管,在整个的插管过程中对患者应当严格进行无菌操作[2]。手术过程中采用异氟醚对患者进行吸入处理,同时配合肌松药和芬太尼采用间断性静推的方法进行给药处理,以维持患者的麻醉状态。手术完成后对患者采用常规吸痰操作,并对患者应用带单腔气管插管或膨肺后拔管处理,然后将患者送回病房。对两组患者完成手术后的情况进行评估,并对患者出现肺不张的情况进行分析。

1.3统计学分析对于本文中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对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性指标进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术后吸痰、吸烟、术后应用祛痰药物的情况进行分析,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在实行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术后,观察组患者出现肺不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有吸烟史,吸痰处理不恰当,没有给与患者充分的祛痰药物治疗等,从而对患者的病情改善造成巨大影响,严重制约了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

3讨论

对于导管的应用必然会对患者的呼吸道形成刺激作用,从而分泌出大量的异物,对气管形成堵塞,此外,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应用的麻醉药物也会对人体呼吸道产生巨大刺激,进一步增加患者呼吸道内出现的分泌物,对气管造成堵塞。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实行彻底性的吸痰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要兼顾患者出现的支气管炎等并发症,如果手术中忽略了对患者的吸痰处理或者是未对患者的支气管炎并发症进行对症处理,患者在完成手术后即使膨肺情况良好,也仍然存在肺不张的可能。

通过对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术后出现肺不张的患者及未出现肺不张的患者情况进行分析可知,两组患者在吸烟、吸痰处理及给予祛痰药物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对于麻醉术后肺不张的不良反应处理,关键在于预防,以降低患者出现术后肺不张的机率。对此,应当指导患者及早戒烟,戒烟的应当在2周以上,手术后还要对患者进行咳嗽训练,以确保有效将痰排出體外。在手术过程中,对于插管动作应当保持轻柔,插管位置应当准确、可靠,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师应当对患者实行充分吸痰处理,但不能够对肺组织进行过分的揉搓和挤压,以免对膈神经造成损伤。完成手术后,应当尽量将患者体内的痰液吸干净,实行剖胸处理的患者应当在将胸腔关闭之前进行充分的膨肺处理,当看到肺泡张开后再将胸腔关闭。对于没有实行剖胸处理的患者,也应当实行膨肺处理,对于有条件的患者,可以让其带着气管插管回病房,并采用呼吸机给予患者辅助呼吸处理,等到痰液充分吸出、肌力恢复以后再将气管插管拔除。手术后要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进行咳嗽排痰,同时对患者合理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痰多而且不容易咳出的患者,应当及时对其采用雾化吸入治疗。综上所述,在完成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术后,应当对患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排痰处理,以促进患者及时排痰,确保呼吸道通畅,从而降低患者出现肺不张的机率,促进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

参考文献

[1]刘朝兵,张光辉,刘锦平,梅杰.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术后肺不张的临床分析[J].中国水电医学,2008,84(02):78-79.

麻醉术后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0年9月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病人, 手术时间>3 h, 腹部手术80例;其中男38例, 女42例;年龄18岁~76岁。随机分为A组和B组, A组男18例, 女22例;年龄20岁~76岁, 平均48.0岁。B组男20例, 女20例;年龄18岁~75岁, 平均46.5岁。两组年龄、术后入重症监护病房 (ICU) 的输液量及室温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维持ICU室内温度22 ℃~24 ℃, 湿度55%~60%, A组予单一保暖措施如加盖棉被, 变温毯保暖, 加温输血、输液, 红外线辐射器照射。B组采用复合保温法, 即联合采用加盖棉被、变温毯保暖、加温输血、加温输液、红外线辐射器照射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

1.3 监测指标 分别记录入室时体温及体温达36 ℃时的时间。计算体温复温时间 (达36 ℃的时间) 、全身麻醉苏醒时间 (即意识恢复, 呼之有反应) 和寒战 (病人出现不自主肌肉收缩颤抖) 发生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两组间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保暖措施, 两组体温均逐渐恢复, 但复温时间和苏醒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A组较B组时间长。A组发生寒战3例, 发生率7.5%, B组0例,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术后低体温对于全身麻醉病人的复苏有诸多不利影响。低温使凝血物质活性下降, 易导致术后出血增多;低体温可通过损害免疫功能, 降低机体抵抗力, 伤口感染率增加;低体温降低基础代谢率的同时, 也降低了大多数药物的代谢, 降低药效, 苏醒延迟, 在不同程度上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严重的低温可使心血管系统抑制, 如心率下降, 心排血量下降, 平均动脉压下降;低温使血液黏稠度增加, 血流缓慢, 不利于心、脑等重要脏器的灌注;体温下降1 ℃时可诱发寒战, 不但增加病人的痛苦, 而且机体耗氧量增加, 诱发酸中毒;低温还可导致呼吸抑制、水电解质紊乱, 给病人增加不适感[1]。

目前很多医院都意识到低温对术后病人造成的影响, 并采取了积极的保温措施。单一的保温措施并不一定能起到保温作用, 有报道, 手术期间采用单一的保温措施病人易发生低体温, 单纯在术中给病人输入加温的液体不能阻止体温的下降趋势, 但能减少体温下降的幅度, 单独使用变温毯来防止低温或迅速恢复正常体温效果不佳[2,3]。本研究显示, 和单一的保温措施比较, 复合保温可有效地维持病人的正常体温。表1显示, 两组术后复温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复合性保温使病人体温回升速度更快, 复温所需时间短, 减少了低体温对病人的危害。

病人体温的回升, 可有效改善微循环, 增加机体氧供, 防止机体代谢缓慢, 延缓残留麻醉药排除及能量不足, 从而有利于病人缩短复苏时间。

表1显示, 两组寒战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进一步提示复合性复温措施对术后低体温病人更加高效、舒适, 避免了寒战诱发的代谢和耗氧增加。

参考文献

[1]李理, 黄文莉.围术期低体温病人保温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9, 23 (8B) :952-954.

[2]向承红, 衡阳, 刘均娥.主动加温在全身麻醉胸腹部手术中保温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 2008, 22 (2B) :425-246.

上一篇:现代档案的保护下一篇:西藏物理后进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