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术后小结

2024-10-11

麻醉科术后小结(精选8篇)

麻醉科术后小结 篇1

麻醉科术后小结

一:全身麻醉: 1.ASA 评级

2.选择何种麻醉方式,诱导是否平稳,导管型号,深度,双肺呼吸音。

3.麻醉效果如何,术中是否平稳。4.出室情况,特别注意事项。5.例子:

ASA Ⅱ,选择全身麻醉,诱导平稳,7.5号导管,深度22CM,双肺呼吸音一致,麻醉效果满意,术程平稳,病人清醒后平稳送回病房。二:椎管内麻醉: 1.ASA 评级

2.选择何种麻醉方式,穿刺点的选择,穿刺是否顺利,置管的深度和方向。

3.麻醉平面及效果,术中是否平稳。4.出室情况,特别注意事项。5.例子:

ASA Ⅱ,选择硬膜外麻醉,L1,2穿刺,穿刺顺利,向上置管4CM,推入局麻药后麻醉平面及效果佳,术程平稳,平稳送回病房。三:神经阻滞麻醉: 1.ASA 评级 2.选择何种麻醉方式,选择入路,穿刺是否顺利,推药是否有异常。3.麻醉效果如何,术中是否平稳。4.出室情况,特别注意事项。5.例子:

ASA Ⅱ,选择臂丛神经阻滞,选择肌间沟入路,异感明显,推药无异常,麻醉效果满意,术程平稳,平稳送回病房。

麻醉科术后小结 篇2

1 麻醉前的护理配合

1.1 核对并记录手术资料

患者入手术室后, 巡回护士要认真核对手术通知单、病历资料, 核对患者姓名、性别、病历号、手术名称及部位等情况, 填写“手术安全核查表”, 并将相关资料记录于“手术护理记录单”, 确保及时、准确。

1.2 建立静脉通道

根据手术部位决定静脉穿刺的部位, 尽量避开手术部位。如果是上肢、胸腹部手术, 则选择下肢静脉;如果是下肢手术, 则选择上肢静脉。除局麻手术外, 均使用18G、20G的套管针, 必要时连接输液三通, 便于术中给药。妥善固定, 以防摆体位时松脱。

2 麻醉中的护理配合

2.1 根据麻醉方式和术式, 合理摆放患者体位, 并给予相应的护理配合。

2.1.1 气管插管全麻时, 患者应取平卧位, 去枕, 头向后仰, 肩部抬高。巡回护士应协助麻醉医生准备好用品, 如插管用物、吸引器、心电监护仪、急救药品等, 必要时协助麻醉医生面罩给氧。

2.1.2 椎管内麻醉时, 患者应取侧卧位, 即患者背部靠近手术床边缘, 头尽量前屈, 双腿弯曲, 双手抱住屈膝, 使背部尽量向后弓, 显露椎间隙。护士站在患者腹侧, 协助固定穿刺部位, 告诉患者穿刺时稍有疼痛和不适感, 属正常现象;不能咳嗽, 控制不住时要先告知麻醉医生;更不能随意移动身体, 以免损伤神经或断针。同时, 应注意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呼吸、脉搏等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麻醉医生。

2.1.3 局麻时患者神志清醒, 更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 巡回护士应态度和蔼, 适时与患者交谈, 分散其注意力, 术中可能出现的感觉要给予合理的解释。必要时为患者按摩受压部位, 有助于提高麻醉效果, 使手术顺利完成。

2.2 注意患者保暖

手术越大, 手术时间越长, 麻醉药的用量越大, 输液量也越多, 患者体温降低的可能性和降低的幅度就越大。所以, 我们应注意患者术中保暖。首先, 在患者入手术室前半小时, 将手术间的空调调至24℃~26℃;等待麻醉期间, 应加盖毛毯, 并在手术床上加垫电热毯, 根据具体情况调节电热毯温度。其次, 静脉输注的液体予以加温, 有体腔冲洗时, 应将无菌生理盐水加热至35~40℃再使用, 以防体热散失。

3 麻醉的术后护理

3.1 全麻的术后护理

3.1.1 全麻术后药物不能很快吸收, 亦或术中应用量过大, 会导致患者延缓苏醒。将患者取去枕平卧位, 置入口咽或鼻咽导管, 保持呼吸道通畅。呕吐时, 应取头低位, 并将头偏向一侧, 呕吐物可以从口角流出或吸除, 要注意口腔护理。

3.1.2 按医嘱给予麻醉拮抗剂, 使患者尽早苏醒, 协助排痰, 可减少肺部并发症。使用电热毯, 加盖毛毯, 为患者保暖。

3.1.3 及时有效的进行吸氧, 改善呼吸状态, 密切观察循环状态, 除测量血压、脉搏外, 还要观察口唇、指端色泽, 以判断是否缺氧。保持静脉输液通畅, 根据病情掌握输血、输液的速度和量。

3.1.4 因全麻对体温调节中枢有影响, 所以患者体温常随环境温度变化, 特别是小儿和老年患者表现明显, 手术后应给予保温并防止高热。

3.2 椎管内麻醉的术后护理[1]

椎管内麻醉的患者应注意循环系统的变化, 监测血压、脉搏并做好记录, 对于麻醉平面较高的患者, 还需注意观察呼吸。

3.2.1 麻醉作用尚未消失前, 应取平卧位, 以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也应避免突然变换体位而引起的血压变化。

3.2.2 术后应去枕平卧6 h, 防止脑脊液外溢, 避免头痛;静脉补液也可减少术后头痛。

3.2.3 术后如有恶心、呕吐症状, 可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 症状可以缓解。还要注意防止麻醉穿刺点的感染。

由此可见, 手术结束并不等于麻醉结束, 麻药仍需作用一段时间, 护士需要详细观察病情, 掌握和了解基本的理论和技术, 才能保证护理质量, 使麻醉顺利, 手术成功。

摘要:目的 解除手术患者紧张、恐惧的心里, 使患者配合麻醉医生, 达到取得良好麻醉效果的目的。方法 护理人员针对麻醉前、麻醉中及术后的不同护理问题,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通过相应的护理配合, 使手术顺利完成。结论 护理人员的积极配合, 是麻醉顺利、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麻醉,患者,护理配合

参考文献

麻醉术后重症病人的管理 篇3

【关键词】麻醉;术后;重症;管理;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81-01

外科手术使用全身麻醉的患者越来越多,同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重症患者处于麻醉后恢复期的患者呼吸、循环均不稳定,麻醉药物以及肌松药物的残留[1],容易导致各种危险的并发症。手术结束后虽然大多数人能平稳度过麻醉后恢复期,但重症患者术后即刻发生并发症可能是突发的和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的发生与术前准备不充分,麻醉管理不当以及重症监护室的医生和护士处理不妥有关[2]。为降低麻醉后恢复期并发症,保证病人术后安全,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40例重症病人麻醉术后管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重症患者,男28例、女12例;年龄11岁~82岁,平均年龄60.5岁;择期手术30例、急诊手术10例。

2管理措施

2.1术后监护:全麻术后患者处于深度睡眠阶段,苏醒期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状,术后1h内是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时段,需要密切监护心电、血氧饱和度、尿量的变化,同时定时监测患者的动脉血气和血糖。对于出现局部疼痛的患者,可以采取镇痛泵进行止痛。患者去枕平卧,且头偏向一侧,待患者的病情稳定和清醒后采取半卧位,可以减轻患者的呼吸困难,有助于腹腔与盆腔引流,还可以减轻患者切口缝合处的张力,便于切口愈合。此时患者常伴有躁动、紧张症状,医护人员应采用束缚等手段约束患者行为,以防患者因坠床或针头、引流管脱落而伤及自身。

2.2心理指导:护理人员及家属应多陪伴患者,消除孤寂心情,医务人员应与患者多做沟通、交流,要保持面带微笑,仪表整洁,服务态度温和、稳重,告知患者一些简单的医疗方案。通过安慰,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其悲观情绪和疼痛,使患者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拥有积极的心态和决心战胜疾病[3]。

2.3低温:大手术后常发生低温,导致患者血管收缩、感觉不舒服及寒颤等,然而寒颤会导致代谢率增加5倍,通气量和心输出量也会增加。所以手术中应该使用相应简单的有菌覆盖区的保温措施以及手术后必要使用的复温设备。术后则可以应用温盐水袋复温或室内温度升至25-27℃。

2.4舌后坠:全麻患者由于麻醉药物的残余作用,患者的咽部肌肉松弛以及意识未完全恢复,舌肌由于重力作用而向后下坠,阻塞患者的呼吸道,导致患者窒息,缺氧,严重危机患者的生命安全。主要的应对措施是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末梢循环情况,对肥胖及颈部较粗者警惕舌后坠的发生,拔出气管插管后,抬起患者的下颚,头部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舌后坠一旦发生,立即开放气道,进行简易人工通气。

2.5恶心和呕吐:是全身麻醉术后最常发生的一种并发症,由于手术或者拔管使对咽部的刺激有关[4],若处置不当容易引起呕吐物误吸如呼吸道,造成呼吸道堵塞,引起死亡,因此应当嘱患者将头偏向一边,避免呛咳误吸,同时遵医嘱给予止吐药物,对于已经呕吐的患者,应当及时清理口腔内残留的分泌物,避免误吸。

2.6低血压:麻醉期间收缩压下降超过基础值的30%或绝对值低于80mmHg者应及时处理。麻醉过深可导致血压下降、脉压变窄,若麻醉前已有血容量不足者,表现更为明显。应在减浅麻醉的同时补充血容量。术中失血过多可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收缩药及病因治疗。

2.7低氧血症 吸空气时,SpO2<90%,SpO2<60mmHg或吸纯氧时PaO2<90mmHg即可诊断低氧血症。①弥散性缺氧:多见于N2O吸入麻醉,停止吸入N2O后应吸纯氧5~10分钟;②麻醉机的故障、氧气供应不足可引起吸入氧浓度过低;气管内导管插入一侧支气管或脱出气管外以及呼吸道梗阻均可引起低氧血症,应及时纠正;③肺不张:大范围肺不张可表现顽固性低氧血症,胸片可见肺萎陷,应以纤维支气管镜吸痰,严重者应以PEEP治疗。④肺误吸入:其严重程度取决于吸入物的pH值及容量,pH低于2.5,容量大于0.4ml/kg者危险性明显增加。轻者对氧治疗有效,严重者应行机械通气治疗。⑤肺水肿:可发生于急性左心衰或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治疗包括强心、利尿、扩血管、吸氧及机械通气治疗。

2.8心律失常:心动过缓可遵医嘱给予阿托品,心动过速应针对不同的病因给予止痛、吸氧、补液等治疗。发生期前收缩时,应先明确其性质并观察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房性早搏多与并存心、肺疾病有关,偶发房性早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不明显,无需特殊处理。频发房性早搏有发生心房纤颤的可能,应给予西地兰治疗。

2.9神经系统并发症:患者出现躁动不安、苏醒延迟等。若患者满足拔管要求应当尽早拔出导管,避免导管刺激,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可以适当给予固定四肢,避免患者躁动中损伤自己,遵医嘱给予镇定剂。延迟苏醒的患者应当严格检测生命体征等,遵照医嘱适当给予拮抗剂,加大给氧量等对症处理。

3体会

重症病人麻醉术后,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据手术效果与麻醉程度采取相应的护理手段与人员配置。患者苏醒后,稳定患者情绪,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加强并发症预防工作,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配合处置,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

参考文献:

[1]姚月芳.全身麻醉800例恢复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120.

[2]符竣摘,邓硕曾校.麻醉恢复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评估[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临床分册,2002,23:1

[3]卢秋影.麻醉后恢复室全身麻醉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3,16(8):189-193.

2014麻醉小结 篇4

一年来全科同仁按照院领导班子的安排部署,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圆满完成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召开科室民主生活会等多种形式,查找自身存在的“四风”问题并加以改正。提高认识,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积极投入到创建“国家卫生城”的活动。对照标准查漏补缺。对照标准逐条学习研究,任务分配到每位同志,采取了多项管理措施,提高了科室科学管理水平。为明年的创建卫生医院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加强学科建设。明确提出了打造无痛医院,对广大患者实施舒适化医疗的总体目标,并开展了一系列具体工作:在规模化开展无痛胃肠镜检查、治疗的基础上,开展了无痛膀胱镜检查、规模化开展了分娩镇痛项目,全年开展无痛诊疗例,直接经济效益多万。比去年同期增长完成各类手术麻醉例,同比增长实现经济收入多万元(不含药品收入),同比增长18.5%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抓好落实,尤其是抓好核心制度的落实。根据二甲医院管理标准要求重点落实了疑难危重患者讨论制度、术前访视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业务学习、术后随访制度。利用每天的晨会时间,对当天的疑难危重病人进行讨论,规范了科室管理。加强麻醉质量控制,建立科室质量控制体系,杜绝了医疗事故的发生。

十大指标运行情况良好,麻醉处方合格率100%,科室药品收入严格控制在医院的规定要求范围内。积极配合各临床科室推进临床路径工作,采取措施严格控制高值耗材和自费药品使用,尽量减轻病人负担。五,积极配合我院的工作安排,在完满完成全院麻醉的基础上,还肩负着医院120值班的任务,合理的安排了排班问题。

总之,我科将再接再厉,不辞辛苦,配合好我院的工作,争取下

一年有更大的进步。

麻醉术后常见并发症护理 篇5

1.术后低氧血症的预防与护理 1)术后早期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 2)

早期进行氧疗 3)

充分止痛

4)

体位 术后只要麻醉面消失、循环功能稳定,应尽早改半坐卧位,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早期下床活动 5)

预防呕吐、反流和误吸

2.术后高血压,护理措施有:①严密监测术后血压。②及时给予降压处理,一般首选硝酸甘油。③及时去除应激因素。针对患者的焦虑心理,护士要做好心理疏导;积极缓解伤口疼痛;及时给氧;对麻醉清醒后5~7h仍不能自行排尿的患者应给予积极诱导或留置导尿,以免因尿潴留引起高血压。④控制输液量和速度。3.术后低血压,平卧位,检测血压,补液扩容

4.术后恶心呕吐,措施:禁食,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补液,纠正酸碱平衡,落实基础护理,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保证患者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护理操作应熟练、准确、轻柔,减少对病人的剌激。出现呕吐时要安慰病人,卧床呕吐时应立即扶其坐起,用手托住病人前额,以免引起呛咳。要注意记录呕吐物的性质、颜色、量 ,做好生活护理,特别是口腔护理。呕吐后助患者用温水漱口,及时清理呕吐物。若呕吐频繁,要防止电解质不平衡和脱水等症状。5.术后低温与寒颤,措施:注意保温 6.苏醒期瞻望和烦躁不安,注意防医源性损伤如;跌伤,约束伤,管道脱落,压疮

麻醉科术后小结 篇6

功能的影响

[摘要] 目的 分析比较老年骨科患者实施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5月―2013年5月于该院进行手术的70例老年骨科患者的资料,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全身麻醉组(对照组),另一组为硬膜外麻醉组(观察组),每组各35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1 d,术后1 d,术后2 d,术后7 d的MMSE评分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 d,术后2 d,术后7 d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术后认知障碍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老年骨科患者,硬膜外麻醉相比全身麻醉能有效降低其术后短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关键词]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老年患者

[中图分类号] R6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b)-0063-02

老年骨科患者在近几年逐渐增多,通过手术治疗往往会出现术后精神功能障碍,其中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最常见。老年患者术前无神经系统障碍,但手术后容易并发神经系统症状,这是一种一过性的或者是永久性的认知功能障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紊乱,认知及行为意识障碍,社会生活能力下降等[1]。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多数研究表明老年产生认知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麻醉[2]。为研究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该研究选取2009年5月―2013年5月该院收治的70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5例采用全身麻醉即对照组,35例采用硬膜外麻醉即观察组,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进行手术的老年骨科患者70例,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对照组)和硬膜外麻醉组(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为(70±5)岁,受教育年限为3~16年;观察组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在58~80岁,平均年龄为(69±4)岁,受教育年限为4~15年。两组患者资料均无神经系统疾病的退变,且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两组术前均禁水禁食,建立静脉通道。麻醉前0.5 h给予肌内注射0.5 mg阿托品,进入手术室后观察监测患者的生命各项体征。

对照组:静脉滴注0.05 mg/kg咪达唑仑+4 μg/kg芬太尼+2.0 mg/kg丙泊酚+0.1 mg/kg的维库溴铵,插气管,连接上麻醉呼吸机通气。观察组:患者侧卧,双腿自然弯曲,双手抱头,头尽可能靠近膝部,以此来充分暴露腰椎关节,然后在腰椎间选取适宜的位置,常规消毒,穿刺进入,使用0.5%布比卡因1.0 mL进行麻醉,术中根据麻醉程度大小进行浓度为0.25%的利多卡因定量追加,术后使用芬太尼进行麻醉止痛。

1.3 评价指标

通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术前1 d,术后1 d,术后2 d,术后7 d的MMSE评分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采用简易智能表进行MMSE评分[3],总共30分,患者评分下降4分认为有认知障碍。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其中组间术前1 d,术后1 d,术后2 d,术后7 d的MMSE评分等比较采用t检验,记录方式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认知障碍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MMSE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1 d的MMSE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即硬膜外麻醉组在术后1 d、术后2 d、术后7 d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MMSE评分比较[(x±s)]

2.2 两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在术前MMSE评分均在24分以上,无认知障碍,在术后1 d,对照组和观察组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分别为11例和7例,发生率分别为31%和20%;术后7 d,对照组和观察组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分别为8例和4例,发生率分别为23%和11%,见表2。通过χ2检验,观察组术后1 d及术后7 d的认知障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比较[n(%)]

讨论

近年来,医学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在外科手术中麻醉应用的安全性也相应地提高。但是患者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仍然是影响术后康复的一个主要因素。POCD在临床上的表现为精神紊乱,认知及行为意识障碍,社会生活能力下降等,因此针对老年人手术麻醉的应用需要高度重视[4]。

老年人作为特殊群体之一,其自身免疫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也相应的降低,各部位的身体器官的功能也日渐减退,治疗老年骨科患者通常需要配合手术治疗。此外,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交通事故数也日渐增多,老年患者出现跌倒损伤后发生骨折率也相应增大,往往也需要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中都需要麻醉配合,但是麻醉会对患者的神经组织造成影响。麻醉药物作用于神经组织,信号在组织与神经元之间传递,通过加速神经细胞的死亡,改变脑血流量以及供氧能力,因此长期应用麻醉药物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老年患者在麻醉以后,由于其自身身体器官功能的减退,各机能的恢复速度更慢,影响着老年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听力以及视觉。对麻醉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需要密切关注麻醉的方式,因为患者的神经组织细胞受到麻醉操作不慎的影响,患者会有一些如记忆力减退,精神状态上紧张恐惧的临床表现,生活自理能力也相应的下降[5]。该研究通过进行分析比较两种麻醉方式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是相当必要的。

对于老年患者,一旦发生POCD,相应的会加速其神经系统的衰老进程,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也相应增高,也影响了患者的认知能力、记忆力以及情绪[6]。随着麻醉药物的研究和发展,其毒副作用逐渐减小,但仍然影响了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现已有很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和研究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胡红侠等[7]发现硬膜外麻醉、单纯全身麻醉及全身麻醉复合硬脊膜外阻滞均与老年患者手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发生有关,其中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最大的是全身麻醉,影响最小的是硬膜外麻醉。

该研究也通过对比全身麻醉组与硬膜外麻醉组,结果发现硬膜外麻醉组在术后1 d、术后2 d、术后7 d 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即全身麻醉组,并且在术后1 d,对照组和观察组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分别为11例和7例,发生率分别为31%和20%;术后7 d,对照组和观察组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分别为8例和4例,发生率分别为23%和11%,观察组术后1 d及术后7 d的认知障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老年人作为特殊群体之一,需要具体分析治疗,针对老年骨科患者选取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案是及其必要的,硬膜外麻醉相比于全身麻醉能有效地降低其术后短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参考文献]

麻醉科术后小结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老年患者, 其中男54例, 女44例;年龄61~83岁, 中位年龄72.1岁;其中颅脑外科手术12例, 肝胆外科28例, 妇科手术14例, 胃肠外科手术8例, 骨科手术19例, 肛肠外科手术17例;98例患者中择期手术70例, 急诊手术28例;患者病情分级:Ⅰ~Ⅱ级18例, Ⅲ组72例, Ⅳ级8例。

1.2 方法

本组98例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均行镇痛药物及麻醉药物治疗, 待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给予其呼吸、脉搏、血氧、血压等常规监测, 并对患者行吸氧治疗。对于颅脑外科手术患者, 给予其全麻;对骨科上肢骨折患者给予其臂丛或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下肢骨折患者应给予其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对肛肠外科患者则给予其局部浸润麻醉;对肝胆外科、妇科、胃肠外科等手术患者给予其硬膜外麻醉。术中医护人员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及总液体出入量变化情况的观察, 同时还认真对患者的血气情况进行分析, 并且要确保监测的连续性,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术后给予患者小剂量芬太尼及氯诺昔康治疗。

1.3 麻醉效果评价标准

优:手术期间患者未出现疼痛现象, 手术顺利完成;良:手术期间患者伴有轻度疼痛现象, 患者可耐受, 且不会对手术产生影响;差:手术期间患者伴有明显疼痛现象, 且患者不可耐受, 造成手术停止。

2 结果

本组98例患者中行颅脑外科手术12例, 术前行全麻, 且麻醉效果均为优;肝胆、妇科、下肢骨干骨折、胃肠手术患者58例, 给予其腰麻及硬膜外麻醉, 其中麻醉效果为优51例 (87.93%) , 良7例 (12.07%) ;骨科上肢骨折11例, 行颈丛及臂丛阻滞麻醉, 其中优8例 (72.73%) , 良3例 (27.27%) ;行肛肠手术17例, 给予其局麻, 其中优8例 (47.06%) , 良8例 (47.06%) , 差1例 (5.88%) , 术后发生寒颤现象。本组98例患者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的加快, 老年人口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 据调查, 现阶段我国的老年人约有1.3亿人, 其占据了全国总人口的10.9%左右[1]。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逐渐衰退, 器官功能也逐渐退化, 且老年患者多伴有多种基础疾病,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及风险。因此, 临床上必须要加强对老年患者麻醉方式选择的重视, 在提高麻醉效果、减少患者痛苦的同时有效的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此次观察表明给予患者全身麻醉效果最为显著, 而给予老年患者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及腰麻同样可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 但局部麻醉效果则相对较差, 同时还极易导致患者术后发生寒颤现象。然而给予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虽可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但也同时增加了手术风险。给予老年患者全身麻醉后, 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降低、体温下降、术后苏醒时间延长等现象, 从而影响手术效果及患者预后。因此, 在给予患者全身麻醉时, 医护人员需加强对患者术中麻醉及术后恢复期管理的重视, 从而有效缩短麻醉恢复期, 避免麻醉过深现象的发生。相关研究表明, 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可取得更好的麻醉效果, 其相对于单纯全麻而言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 可有效的减少术中应激反应; (2) 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 (3) 有助于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同时何加宁等研究结果也表明, 对行老年全髋置换术患者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相对于单纯全麻而言其血液动力学更为稳定, 且还具有术后镇痛完全、麻醉恢复期短等多种优点[2]。这就表明给予老年患者全麻联合其他麻醉方式可有效提高麻醉效果, 缩短患者麻醉恢复期。

综上所述, 麻醉方式的选择必须要以患者的实际病情及老年患者身体状况为依据, 从而在有效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达到缩短患者麻醉恢复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粉婷, 王宁, 牛晓丽.全麻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的临床评估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18) :24-26.

术后尿潴留麻醉和围手术期考量 篇8

【关键词】尿潴留;麻醉;手术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25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97-021排尿机制的探讨

众所周知,膀胱的排尿是间歇地进行的。尿液在膀胱内贮存并达到一定量时,才能引起反射行排尿动作将尿液经尿道排放于体外。排尿动作由膀胱逼尿肌和膀胱括約肌共同协作完成。

膀胱逼尿肌和内括约肌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由2-4骶髓发出的盆神经中含副交感神经纤维,它的兴奋可使逼尿肌收缩、膀胱内括约肌松驰,促进排尿。交感神经纤维是由腰髓发出,经腹下神经到达膀胱。它的兴奋则使逼尿肌松驰、内括约肌收缩,阻抑尿的排放。但在排尿活动中交感神经的作用比较次要。膀胱外括约肌受阴部神经(由骶髓发出的躯体神经)支配,它的兴奋可使外括约肌收缩。这一作用受意识控制。至于外括约肌的松驰,则是阴部神经活动的反射性抑制所造成的。

这两套系统同时由脊柱反射的两个脑桥脑干中心来控制,它们分别是脑桥存储中心和脑桥排尿中心。膀胱的自动控制在婴儿出生的前几年就已经完全发展成熟,涉及到大脑皮层、脑桥中心、脊椎之间的相互协作来影响膀胱的控制。在排尿期间,可分为存储和排空两个阶段。当膀胱的容量达到150ml的时候,人体将有排尿的感觉。膀胱壁内的张力受体在尿液达到300毫升的时候被激活,使人有尿液充满的感觉。激活的张力受体通过A和C纤维来传播信号,信号通过盆腔感觉神经传播到脊髓,在那里副交感神经元被激活。被激活的副交感神经元刺激盆腔神经的传出,这一刺激传出导致逼尿肌的收缩。逼尿肌的收缩只持续几秒钟,但实质上增加了膀胱内的压力,压力值从静息压力的40毫米水柱到几百毫米水柱。当膀胱内压达到排泄门槛的时候,逼尿肌收缩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都增加。这就创建了一个完全的和同步的逼尿肌收缩,这一收缩可以使膀胱快速而且有效地排空尿液。

大脑皮层等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可对脊髓初级中枢起调控作用,给予易化和抑制行影响。根据具体情况,促进排尿活抑制排尿。如当环境条件不许可排尿时,传入刺激从膀胱的牵张感受器和从尿道、阴茎、阴道、会阴直肠、肛门括约肌的本体觉传入纤维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尿道外括约肌运动神经元,同时抑制副交感神经系统。最终的效果是通过括约肌的收缩和逼尿肌的舒张来阻止排尿。进一步从大脑皮层和脑桥中心的大脑输入来协助阻止副交感神经元和激活交感神经通路。2术后尿潴留的诊断

有三种方法来确诊术后尿潴留:它们分别是①病史和身体检查;②膀胱导尿术;③超声波检查法。

2.1临床体检下腹部有不适或疼痛的感觉是术后尿潴留的常规指标,但这些症状在局麻术后、脊柱损伤、中风及服用镇静药物的患者身上无法表现,常出现漏诊。耻骨上的触诊和叩诊是一种临床体检中常见的诊断术后尿潴留的方法,膀胱叩诊浊音界到脐时,大约需要至少500毫升的尿液,但是从浊音界到脐以上时,尿量最多可以达到1000毫升。因此这种方法不能够准确测量膀胱残尿量,存在一定缺陷。

2.2膀胱导尿术导尿术是住院病人大手术中一种常见的步骤,它可以帮助医生监测尿量、指导容量复苏、是血流动力学的替代标志。膀胱导尿术即是作为术后尿潴留的诊断工具,同时又是其有效治疗手段。术后阶段的不能排尿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围手术期液体的不足等。因此有必要在诊断术后尿潴留之前和插管之前,评估引起术后尿潴留的主要原因。插管属于侵入性操作,有可能造成包括导管相关感染、尿道损伤、前列腺炎、患者不舒服等并发症的出现。

2.3超声波检验评估近几十年来,超声波检查作为一种显像模式来评估膀胱的功能,确诊术后尿潴留的手段在临床中越来越多被应用开来。一些实验研究表明膀胱导尿的方法和超声波检测的方法对于尿液容量的测量有着很好的相关性。就女性患者来说超声检测有可能低估膀胱容量。当超声波检验和导尿术是由一名医生完成的时候,两种方式对于尿液容量测量的差距非常小,这表明检查需要由同一名医生完成的重要性。3术后尿潴留的围手术期风险因素

3.1年龄和性别术后尿潴留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五十岁以上的病人风险增加2.4倍以上。同时研究表明男患者性发生的几率明显要高于女性患者。、

3.2并存病现今的神经性疾病如中风、小儿麻痹症、脑性瘫痪、多发性硬化、脊髓病变、酒精中毒性神经病变是尿潴留形成的发病诱因。

3.3药物如抗胆碱能药物和拟交感神经药等在围手术期的使用会影响到膀胱的机能。碳酸胆碱和氨甲酰甲胆碱等M胆碱激动药可引起膀胱内的压力升高,导致逼尿肌的高度活跃。4术后尿潴留的预防及治疗

术后尿潴留的预防主要是解除患者忧虑,术前在床上训练排尿动作。发生尿潴留后可用听流水音、针灸、下腹部热敷、嘱患者站立或坐位排尿等法。术后6-8h如仍不奏效,需实施导尿术。尿潴留时间过长,膀胱膨胀使逼尿肌收缩力减退,同时尿道括约肌持续痉挛,逼尿肌收缩功能难于短期回复,可造成尿管依赖状态。对此种情况,可酌情应用促进逼尿肌收缩药物,或中医中药治疗。对于血块梗阻所致的尿潴留,首先应于术后严密观察尿色,如尿色变浓,应及时增加输液量或应用利尿剂增加尿量,稀释尿中血液防止形成血凝块引起梗阻。如此方法效果不佳,可放入三腔尿管进行膀胱持续冲洗。如已经发生血块梗阻膀胱颈,应尽快放入较粗尿管甚至金属导尿管加压冲洗吸出血块,否则血块收缩形成较大的坚韧凝块时,只有切开膀胱加以清除。参考文献

上一篇:这种感觉很幸福,我会一直努力下一篇:坂田助理电子商务师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