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麻醉科论文

2024-10-08

手术室麻醉科论文(精选12篇)

手术室麻醉科论文 篇1

0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设备产业也在飞速崛起,大量高新技术的医疗设备逐步应用到临床诊疗活动中。麻醉科手术室虽然是手术辅助科室,但其仪器设备数量和价值远远超过其他手术科室。根据美国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统计,仅在1991年和1992年这两年中,美国共发生医疗设备引起的严重医疗事故56220例,其中造成人身死亡事故3838例,我国目前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20世纪90年代,北美国家在医疗设备管理中引入了风险管理的概念,目前有的美国医院已采用了基于风险评估的医疗设备管理办法。

麻醉科手术室仪器设备偏大,种类繁多。包括:血管造影机、C型X光机、G型X光机、体外循环机、左心辅助机、胸腔镜、腹腔镜、B型超声机、麻醉机、呼吸机、监护仪、电温毯、电脑等。根据手术的需要和病人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麻醉机,和相应的监护仪,比如,小儿手术应选择适合小儿的麻醉机。

2000年7月1日,我国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并实施YY/T0316-2000“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第一部分风险分析的应用”行业标准。这个标准的实施,表明国家已经注意到医疗器械设计和使用中存在的风险,要求医疗器械使用单位通过定性甚至定量分析,判断医疗器械的可接受性和决定其预期用途的适宜性。

全美技术评估权威组织对风险的定义为“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医疗技术用于解决特定的医疗问题时,对相关人员所造成伤害的可能性的程度”。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对正在使用的医疗设备进行分析,定期进行风险评测,建立档案,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能保证设备应用的安全性,以便降低使用风险。因此,风险管理是医疗设备管理的基础和核心。

风险管理由风险分析,风险评分和风险控制三部分组成。其中风险分析和风险评分就是风险评估,而风险控制对风险评估又有反馈作用。根据风险控制的反馈信息,对风险评估进行及时调整,以便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风险评估包括使用前的风险分析和使用中的风险评分。

1 仪器设备使用前的风险分析

医疗设备使用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应在使用医疗设备前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应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书,对其中提到的安全风险和警示内容要充分了解。对其应用环境,如湿度、温度、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电气安全性能,如电磁干扰、放射线、电离辐射等其他未考虑到的复杂风险进行分析防范。

2 仪器设备使用中的风险评分

医疗设备在使用当中,由于自然磨损和使用者不合理操作,可引起医疗设备不稳定工作,甚或发生故障。这些情况一旦发生都会影响诊疗质量,特别是在手术当中,如果发生设备故障其后果十分严重。因此,风险评分是整个风险管理中最难的一步,这一步要根据风险的可承受程度确定权重。

David.Yadin博士的风险管理理论将设备风险分为动态风险和静态风险。静态风险是设备所固有的风险,如设备属性、使用环境、潜在危险程度等;动态风险是与使用年限、故障率有关风险,是需要经常调整的,如使用年限、每天连续使用时间、维修史等。

根据本人多年来对麻醉科手术室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并参考美国德州医院中心David.Yadin博士的风险管理理论和加拿大弥尔顿市立医院医工部主任Mike Capuane等人的著作中所叙述的风险管理模型,制定出适应麻醉科手术室设备特点的风险评分方法。

根据David.Yadin博士的风险管理理论将动态风险分为4项,包括已使用时间、月累计使用时间、维修史和正常工作时间;将静态风险分为4项,包括属性、用途、特征和安全自检报警。

⑴已使用时间(1)使用十年以上10分;(2)使用九年以上9分;(3)使用八年以上8分;(4)使用七年以上7分;(5)使用六年以上6分;(6)使用五年以上5分;(7)使用四年以上4分;(8)使用三年以上3分;(9)使用二年以上2分;(10)使用一年以上1分;使用一年以下0分。

⑵月累计使用时间(1)累计使用200小时以上5分;(2)累计使用160小时以上4分;(3)累计使用120小时以上3分;(4)累计使用80小时以11上2分;(5)累计使用40小时以上1分。

⑶维修史每维修一次3分。

⑷正常工作时间每半年1分;上月未做维护1分。

⑸属性(1)与病人直接接触5分;(2)与病人无接触0分。

⑹用途(1)用于生命维持设备10分;(2)抢救用设备8分;(3)监护用设备6分;(4)检查用设备4分;(5)辅助用设备2分。

⑺设备特性每一项2分,(1)用电设备;(2)机械设备;(3)有活动关节的设备;(4)需定期更换零件或耗材的设备;(5)可用于婴幼儿的设备;(6)需定期进行定标的传感器。

⑻安全自检报警每一项2分,(1)没有病人情况报警;(2)没有故障报警;(3)无声光报警;(4)没有故障说明;(5)没有机械安全保护;(6)没有连续的操作报警;(7)没有开机自检;(8)没有手动自检;(9)没有蓄电池。

风险值在20分以下说明该设备出现故障的机率比较低,在这月的维护计划中可以暂不考虑;风险值在30~40分之间说明该设备有可能出现故障,需要安排在这个月的维护计划中;风险值大于40分说明该设备在使用中存在风险,需要马上做维护。

每月月初,对每台设备进行一次风险评分,制定出这月的维护计划。例如:一台已使用五年的麻醉机,在上月做过维护,根据评分结果,其风险值为26分,说明这台麻醉机可以正常使用,本月可以不列入维护计划当中。

3 风险控制

根据设备的风险水平确定采取的技术保障措施,同时监控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对风险评估和分析进行调整。

每月制定维护计划进行预防性维修,是在设备发生故障前,预先对仪器设备的全部或部分进行检查维修,达到消除隐患,防范于未然的目的,是医疗仪器设备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预防性维修包括:设备外观检查、设备内外除尘清洁、机械件润滑、机械件紧固、电源系统检查、接触件检查、管路系统检查、光学系统检查、易损耗材的检查和更换、报警装置的测试、软件系统的测试、数据整理和备份。

通过对手术室麻醉科仪器设备进行风险管理,不但规范了仪器设备的使用,完善了设备管理人员的职责和工作程序,提升了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性,大大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提高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风险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风险隐患,有效控制危险因素的发生,提高了科室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丹,David Yadin,朱晓纬.基于风险评估的设备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0(9):42-43.

[2]曹德森,刘光荣.基于风险分析的医疗设备管理[J].中国医院院长,2007(特刊):50-54.

[3]顾成雄.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7(3):23-25.

[4]ISO-14971医用装置风险管理[S].第一部分:风险分析应用.

[5]许苹,秦婷,连斌,等.试论医疗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198-200.

手术室麻醉科论文 篇2

2012年即将成为历史,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科全体工作人员在院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共创收148万,无一例差错事故的发生,创历史新高。2013年我们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病人为中心,不断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今年医院工作在法治建设、学科建设、技术创新、医疗服务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了进一步的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及可持续发展力明显的增强。根据院部的有关精神结合我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如下:

1、提高麻醉安全的认识,把手术麻醉的安全放在首位,认真贯彻执行麻醉常规操作规范,认真执行医疗工作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杜绝违规操作,强调术前访视、术中记录、术后随访制度,每一个病人有麻醉知情同意签字,有完善的麻醉记录单,有及时正确的麻醉术后随访记录,杜绝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2、今年计划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困难气管插管的麻醉处理,术后各种镇痛方法的实施,并与有关科室协作大力推广无痛分娩、无痛腔镜、胃镜的麻醉和处理。

3、加强人才的培养。麻醉科作为临床一级科室,科学的房展离不开具有先进知识和高素质的工作人员。麻醉科将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开展与上一级医院的交

流与合作,引进1-2项新的技术,使我院麻醉科与省内麻醉界共同进步。

4、2012年我科开展了新项目: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申请喉罩一套、多参数监护仪一台、掌式监护仪一台,便于多台手术时监测患者。神经刺激仪一台,使神经阻滞麻醉数字化,从而提高颈丛、臂丛、腰丛麻醉的成功率,同时可减少因麻醉引起的损伤。这将需要院长的大力支持。

5、更新护理管理观念,提高护理质量,做到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服务,满足病人的一切合理要求,为病人创造温馨舒适的手术环境,不断调高内部服务质量,以便更好的配合手术。

6、加强护理安全管理,针对反复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加强护理业务的学习增强护士的服务意识,做到主动服务、热情接待、细心介绍,各项护理操作要同病人打招呼,采取鼓励性语言,动作轻柔,使病人感觉轻松温暖。

7、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严格控制人员流动,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对违反无菌原则的人和事给予及时纠正,防止院内感染,做到无菌物品一人一份一用。

8、做好急救器械药品的管理工作。保证器械完好率100%。并能对抢救工作程序、抢救药品、仪器的使用熟练掌握,达到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开展手术抢救。

9、充分做好手术室的设备管理和保养工作。做到手术室的各项设备的安全使用,需认真、细致、严格的监督各项设备的工作状况对不符合要求的及时指出并提出整改意见,确保准时正确使用。

2013年是我院大力发展的又一关键年和转折点,我科一定会在院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努力工作,顺利完成工作计划。

走出手术麻醉误区 篇3

麻醉方式要因人而异

【本刊记者】 现在手术麻醉方式主要有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两种。很多患者认为,大手术要全麻,小手术要局麻,这种理解正确吗?

【佟医生】 许多患者对麻醉方式的理解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区。“大手术要全麻,小手术要局麻”就是其中之一,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对于麻醉方式的选择主要由三方面因素决定:手术因素、患者因素和麻醉因素。手术因素包括手术方式、大小、时间、部位等。患者因素包括患者病情、年龄、生理机能、心理状况等。麻醉因素有麻醉药品、设备、麻醉医生的操作习惯等。所以,不能简单地说哪一种麻醉方式更好,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双下肢手术、剖腹产手术、下腹部手术多选择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如头颅、心胸、上腹部手术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应选择全麻。对于小儿来说,即使是浅表小手术,因为手术环境陌生,小儿难以安静合作,最好还是选择全身麻醉。一般在手术之前,麻醉医生会与患者沟通,对患者各方面情况进行详细了解,综合各方面因素后,做出有利于患者的麻醉选择。

局麻不一定就比全麻安全

【本刊记者】 局麻是将机体某一区域进行麻醉,较全麻来说,是不是更安全?

【佟医生】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它们各自的麻醉原理。全身麻醉是用麻醉药品使患者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得到抑制,感觉不到疼痛,记忆暂时消失。现在全身麻醉通常是采取气管插管,能保证足够的肺通气量和肌肉松弛度。而局部麻醉是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机体某一区域的神经传导而产生麻醉作用。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相比,简便易行,患者在术中处于清醒状态。

大家似乎都觉得局麻看起来风险要比全麻小些。其实,不论是哪一种麻醉方式,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在临床上,对于多数的危重病人或特殊手术病人,选择全身麻醉是一种更加安全的方式。另外,局麻很难消除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反而可能对病人更不利,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因此在手术时选择全麻的比例越来越高。

全麻不会影响智力

【本刊记者】 不少患者倾向选择静脉全麻的方法,认为打一针就能睡着,就可以动手术了,事实是这样吗?

【佟医生】 这其实是个误解。打一针静脉全麻药后,病人入睡了,这仅仅是全麻的起步。全身麻醉除了需要镇静催眠,还要加入镇痛药、肌松药,远非一针可以解决问题。病人处于一种睡眠状态,起作用的首先是注入静脉的镇静药。而要消除病人对疼痛的反应,还需要导入镇痛药。另外,手术需要病人的肌肉处于松弛状态,以利于手术操作,因此还需要应用肌肉松弛药,这些药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必须精确地维持下去,绝不是单纯的一针就能解决全部问题的。

【本刊记者】 很多人担心全麻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家长朋友们,害怕全麻会影响孩子的智力。

手术室麻醉科论文 篇4

手术室麻醉科具有医务人员工作量大、强度高、患者病情复杂、侵入性操作多等特点, 医护人员暴露于患者血液、体液的风险远高于其他科室, 极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此外, 由于经常接触化学药物及制剂, 如吸入性麻醉剂、戊二醛等, 还可能导致医务人员受到各种慢性损害。因此, 正确对待各种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降低职业风险非常重要。笔者主要就目前最常见的病原体及一些理化因素对手术室麻醉科医务人员的威胁及预防加以探讨。现报道如下。

1 危险因素

1.1 病原体因素

手术室麻醉科医护人员存在着因意外损伤 (如手术中的意外针刺伤、刀割伤) 或因血液、体液溅到皮肤或眼睛而致的血液直接接触风险;或者因接触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 (如手术所用的包布、敷料以及各类手术器械) 而增加了感染机会。在经血液传播的20余种疾病中, 最常见最严重的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 。

1.1.1 乙型肝炎病毒 (HBV) :

只要被带有0.004ml HBV血液污染的针刺伤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经HBV携带者血液污染针头刺伤后, 患乙型肝炎的危险一般为10%~30%[1]。尤其HBeAg阳性患者体内HBV处于复制增殖状态, 其血液和体液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有临床研究显示医务人员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6倍[1], 手术室麻醉科医务人员暴露于患者血液和体液的的风险远高于其他科室。

1.1.2 丙型肝炎病毒 (HCV) :

HCV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也同样导致手术室麻醉科医务人员职业性HCV的感染。

1.1.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

在我国, AIDS的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医护人员特别是手术室麻醉科医务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感染的危险。据报道在美国死亡的AIDS患者中6%是卫生工作者, 在受感染的卫生工作者中, 护士占63%[2]。AIDS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有资料显示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损伤占80%[3], 皮肤被含有HIV感染血液的锐器刺伤而感染AIDS的可能性为0.3%[4]。

1.2 理化因素

1.2.1 各种气体及化学剂:

手术室工作人员每天处在低浓度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及残余吸入性麻醉药的环境中[5]。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如甲醛、过氧乙酸、戊二醛、84消毒液等含氯消毒剂和紫外线灯产生的臭氧等, 对皮肤、黏膜、眼睛有刺激作用, 可引起过敏性皮炎, 甚至烧伤;高频电刀的作用所散发的气味对人体呼吸系统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有报告显示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废气的污染环境中, 有引发自然性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6]。

1.2.2 电离辐射:

由于高新技术的医疗仪器已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中, 由此产生的电离辐射会给手术室人员造成机体损害, 如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结构、放射病、致癌、致畸等[7]。

1.2.3 抗肿瘤药物:

因肿瘤患者手术中常用顺铂、丝裂霉素、环磷酰胺等药物, 护士操作时不但可通过皮肤吸收, 还可将粉剂溶解产生的气雾经肺吸收。日常频繁接触会因蓄积作用而产生远期影响, 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导致孕期自然流产率增高, 而且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危险[7]。

1.2.4 噪声:

手术室麻醉科最多见的噪声来源有麻醉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吸引器、电凝器、电钻、工作人员对话、电话铃声、空调声、麻醉机报警、应用手术器械、患者的呻吟、物品及仪器移动等, 都会使手术室的噪声超出我国的噪声标准55~60dB。噪声不仅对人体听觉系统有明显损伤, 而且对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及全身其他器官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生理反应。同时还可使手术室麻醉科工作人员产生焦虑、恐惧、愤怒和抑郁等心理反应。

2 干预策略与措施

2.1 加强培训强化意识

加强培训教育, 提高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风险的认识。要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医护人员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 并且把工作中职业安全防护作为医务人员全面考核的指标之一。使医务人员树立牢固的标准预防的观念, 提高职业安全意识, 从而能够自觉地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医护人员防护制度和其他各项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

2.2 生物因素的防护

(1) 建立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健康档案, 定期查体, 并进行有效的预防接种, 提高机体免疫力。 (2) 规范手术患者术前检查, 充分了解其肝炎、HIV和梅毒携带情况, 并重点做好此类手术围术期的安全防护工作, 对术前无法确定其情况的患者均按此类处理, 实施普遍的预防。 (3) 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 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用具和设备;一般认为戴单层手套后被患者血液污染的机会可减少80%, 戴双层手套则可使穿透里层的危险性又减少50%[8];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至医护人员面部时, 应戴具有防渗透功能的口罩和防护眼镜。在进行静脉穿刺、抽血、清洗手术器械等操作以及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物时均应戴手套, 在可能有血液喷溅时, 要戴护目镜、防水围裙等。特别是手、皮肤、黏膜有破口者更应该注意防护, 戴好手套进行操作, 操作后洗手。 (4) 暴露后的紧急干预措施:用肥皂水和流动自来水清洗污染部位;若污染眼部, 用大量生理盐水长时间冲洗;若皮肤黏膜针刺伤、割伤, 引起出血性的损伤, 应立即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然后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 受伤部位立即用75%乙醇或0.2%~0.5%碘伏浸泡, 并进行相关病毒检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 并随访观察。

2.3 理化因素的防护

2.3.1 污染气体和消毒剂的防护:

改善手术室的通风条件, 如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安装空调、安装层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合理安排紫外线消毒灯的消毒时间;督促检查麻醉机性能是否密闭, 以减少吸入性麻醉药泄漏;接台手术需等空气净化30min后方可入内;器械清洗间装负压抽吸装置, 定期抽吸;选择先进的高效广谱低毒或无毒的化学消毒剂, 配制消毒剂时应戴好口罩、帽子、手套及防护眼镜;固定标本时须戴上手套, 注意勿将其固定液 (10%福尔马林) 泼翻。

2.3.2 电离辐射的防护:

需要使用C型臂进行X线摄片的手术, 应安排固定手术间, 门上挂醒目标志, 并设置铅屏风, 工作人员穿戴防护用具, 尽量避免身体直接照射;合理安排人员, 避免短期内接受大剂量X线。孕期人员避免接触X线。

2.3.3 抗肿瘤药物的防护:

护士在配制化疗药物时应选择清洁、避风的操作台, 戴好口罩、帽子和手套;使用粉剂时, 注意勿使粉沫溅出, 产生气雾;用完的注射器放入专用的废物桶里, 以便专人处理, 避免空气污染;如药液不慎溅到皮肤上, 应立即用清水冲洗。

2.3.4 噪声的防护:

采取防噪声措施, 对科室所有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检查、检修, 在其活动部件上添加润滑剂, 同时尽量减少其推、拉的次数;手术操作台 (托盘) 在器械较多时准备2个, 以免器械碰撞;吸引器不用时及时关闭;麻醉监测信号统一调配, 以免影响手术人员的注意力;手术室内保持安静, 要求手术人员, 不在室内高声喧哗及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术中尽量减少进出手术间的次数和频繁的走动, 严格限制参观人员。

2.4 做好医疗废物的管理

各类医疗废弃物必须分类包装, 密封后填写医疗废物交接登记卡与专职运送员交接, 及时送到医疗废物固定存放点统一处理。

2.5 加强行政管理

医护人员不仅要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 行政管理部门还要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上加强管理。要明确责任, 并监督落实, 使职业暴露预防工作有章可循, 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综上所述, 手术室麻醉科存在着诸多职业危险因素, 其职业暴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防范是减少职业暴露的关键, 通过对手术室麻醉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的评估, 并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制定可行的、科学的管理方法, 才可有效保证其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兴华, 徐凤霞, 王沐荣, 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HBV危险因素评估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12) :1743.

[2]周春琴, 杨小立.手术室职业性危害及护士的自身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7 (3) :230-231.

[3]王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5) :290-292.

[4]CDC.Public Health Serv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ealth-Care Worker Exposures to HIV and Resommendations for Postexposure-Prophylaxis[J].MMWR, 1998, 47 (RR-7) :1-28.

[5]言樱, 马晓军, 周萍.浅谈现代医院手术室危害因素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 1998, 33 (6) :351.

[6]程月娥, 叶志霞.手术室的麻醉废气污染与防护[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8) :626.

[7]戴青梅, 王立英, 刘素美, 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害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532.

麻醉科手术室医疗质量管理方案 篇5

麻醉科手术室既是医院各手术科室的运行枢纽,又是高强度、高节奏、高风险的科室,其专业特征主要有:1.各种麻醉技术均为有创,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失误或失败的可能性;2.麻醉用药主要经静脉或椎管内给药,一旦用药不当,难以补救,且常用麻醉药和麻醉方法对呼吸、循环系统均有一定的影响;3.麻醉期间患者失去自我保护能力或处于无意识状态,一旦麻醉机、监护仪出现机械或电路故障未及时发现,可造成严重的后果;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高龄、肥胖及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合并症的手术患者的比例升高,增加了麻醉的技术难度和危险因素; 5.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手术禁区不断被突破,从而也对麻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麻醉科手术室系被动科室,随机性强,突发意外情况较多;7.麻醉科手术室是与多科合作,为了保证各科手术完成,经常需连续工作,长时间处在紧张状态,容易产生疲劳、麻痹或失误。针对这些特点,我们拟以下几方面持续改进麻醉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

一、加强麻醉质量管理与核心制度建设

1、建立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及制度,制定科室质量控制标准,每月对医疗管理工作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全员参与质量与持续改进的全过程。

2、建立麻醉医师资质管理及评价制度,按照评价方法及程序对麻醉医师的资质和能力进行评价。

3、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麻醉科的规章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范,能熟练运用诊疗常规和操作规范指导临床工作

4、有合理使用麻醉药品的规范,有督查记录及处理措施

5、有完备的麻醉设备操作规程,全员能熟练操作麻醉设备,有使用记录。麻醉与术中生命监护系统定期保养,有记录,药品和器材有适度储备。

6、有麻醉方案确定过程和实施流程,有麻醉医师分级管理制度,规定各级麻醉医师权限。

7、重要制度健全:具有会诊制度:病例讨论制度、麻醉管理制度等工作制度,要求科内员工了解并得到落实

8、术前麻醉访视:麻醉医师应按要求进行术前访视,充分进行术前评估,确定适宜麻醉方案、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并准备麻醉器械。

9、术中管理:术中应监测患者生理状态,进行麻醉效果评定,发生意外情况及改变麻醉方式要按规定流程进行。

10、术后随访:对患者术后麻醉复苏阶段的生理状态进行监测,对苏醒有判断基本标准。按规定时限去病区查看术后病人,防止发生麻醉并发症,并做记录

11、对麻醉、精神性药品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与储存,做到“四专”管理(专人、专柜、专册、专用处方管理)有严格的使用管理规范与程序。

12、制定全员培训计划,“三基”“三严”质量培训规划、制度并实施。不断更新知识。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有计划,有记录。

二、加强医疗安全管理

1、医护人员熟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内容要求,落实“科室防范医疗纠纷及事故发生的重点措施”,制定科室“医疗差错及事故报告处理制度”,建立医疗差错及事故登记本,对发生的医疗差错及事故要及时报告、登记、讨论。

2、对医疗活动中发生的异常医疗信息要及时请示报告,增加工作的危机感和机敏性。

3、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有科室 “人员紧急替代制度”并保证联系通讯工具畅通,以使出现突发事件时相关人员能确保按时到位。

4、建立落实“危重患者管理制度”,“科室处理急危重症患者的应急预案”要求熟练掌握、反应迅速。对科室难以处置的危重

外科手术麻醉知多少 篇6

外科手术可简单分为大、中、小三类。大手术要求的条件比较高,要等级较高的医院才能完成;对设备要求较高,要有资历的熟练的主任医生来完成。中手术一般由主治医生和住院医生来完成。小手术一般由住院医生来完成。

任何手术都要在麻醉下进行,大中手术的麻醉都要由麻醉医师来完成,小手术的麻醉大多数是手术医生来做。麻醉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又称硬膜外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局部麻醉、表面麻醉等。麻醉药物也同其他药品一样发展很快,常用的是局麻药,主要用于椎管内麻醉和各种神经阻滞麻醉、局部麻醉、表面麻醉等。麻醉药使用的量不一样,作用的时间也不一样,医生会根据手术的大小、时间的长短给相应剂量的药物。局部麻药主要作用于相应的神经支配的区域,阻滞神经的传人起到暂时麻醉的作用,麻醉药时间一过,痛疼就会产生。全身麻醉需使用多种药物,包括镇静药、镇痛药、肌松药、吸入麻醉药等,这些药物会使病人短时间内失去知觉和痛觉,肌肉松弛,有利于手术医生操作。等手术结束,麻醉药停止使用,病人会慢慢地清醒。一般病人对术中的任何事都没有印象,术中也没有任何疼痛感。在实施麻醉时需要建立一条静脉通道,所有的药物都由静脉注射。麻醉药必须由麻醉医师使用,有严格的剂量限制,如果超剂量使用会带来生命危险。

麻醉医师在进行麻醉后还要全程监测术中病人的生命体征。主要包括血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尿量等。特殊的病人还有特殊的监测项目,例如心脏病手术的病人要做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监测,以便及时进行各种特殊情况的治疗和处理。麻醉医师是手术病人的保护神,麻醉医师的各种治疗都和病人的生命有直接的关系。一个好的麻醉医师不仅能及时发现问题,还能及时的处理各种问题,以让病人处在最佳的手术操作状态和最小生理干扰状态。

手术室麻醉工作体会 篇7

1 影响麻醉质量因素

1.1 患者因素

患者情况差, 存在合并症, 心肺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内分泌失调、老年、小儿水电解质紊乱等。

1.2 手术因素

重要脏器手术、急症手术、失血量大、新开展手术、对生理功能干扰剧烈的手术、临时更改术式的手术等。

1.3 麻醉因素

术前评估失误, 麻醉方法选择不合理, 麻醉器械准备不足或无适合的器械, 当麻醉过程中病情变化时, 临时寻找麻醉器械, 延误抢救时机, 造成严重并发症;麻醉监测不仔细, 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意外情况, 出现意外情况不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麻醉药物使用剂量、方法不当或用错药;输液、输血错误, 补液不足而致休克、少尿, 或者补液过快、过量引起心力衰竭、肺水肿等;不能熟练掌握麻醉机和呼吸机等, 造成突发医疗事件。

2 麻醉中管理

2.1 麻醉前的配合

①环境准备及心理护理:必须保持手术室的湿度和温度, 温度在22℃~25℃之间, 相对湿度50%左右, 这种环境可防止患者因麻醉前用药而致口腔、呼吸道粘膜干燥, 不适感。麻醉前应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说明麻醉的目的、方法及配合注意事项, 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使其在舒适环境、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②麻醉前用药:术前应用巴比妥类药物及阿托品。前者可增加患者对麻药的耐力, 减少中毒的机会;后者对高平面麻醉和迷走神经兴奋的患者, 可防止缓脉和循环骤停, 麻醉用药后, 应注意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变化;③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部位, 检查麻醉前用药, 各种皮试反应结果, 是否禁食等;④麻醉用品及急救物品准备:a.无菌硬膜外包一套;b.急救器材及急救药品。

2.2 麻醉操作过程的配合

行硬膜外穿刺、气管插管、动脉及深静脉穿刺时置患者于适当体位。麻醉诱导时, 麻醉药物的浓度、剂量, 注射速度, 用药时机, 都会对麻醉的深浅和插管成功与否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 麻醉护士须及时准确给药, 克服习惯性思维造成错误, 抽好的药品贴标签后定位放置, 使用过的药品袋、瓶、安瓿保留好, 患者离室后方可处理。协助麻醉医生在短时间内完成气管插管术, 当插管成功后, 及时将气管导管与麻醉机连接, 并迅速供氧。同时, 还要注意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 发现异常, 及时提示医生采取必要的措施。

2.3 加大监测力度

麻醉手术患者监测有三项主要内容:第一是早期发现与诊断恶化趋势;其次是判定病情严重程度;第三是判定治疗反应, 包括有效性、副作用或毒性。我们最大限度使用监护设备, 包括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麻醉深度、气体、体温及尿量监测, 保持各种管道的通畅, 防止脱落。

2.4 根据麻醉医生的医嘱合理掌握麻醉深度

对于一台麻醉, 使用的麻醉药物能将患者的血压维持在一个比较满意的状态下, 那么随后出现的低血压一般不会由麻醉深度造成, 如果是容量的原因应加快输血、输液速度或临时给予升压药。大幅度降低麻醉药的浓度后, 麻醉会很快变浅, 浅麻醉下应急反应增加血压会相对增高, 掩盖低血压的表现, 妨碍有针对性地处理, 也不利于麻醉的平稳。

2.5 认真填写麻醉记录单

麻醉记录单是解读麻醉、诱导和管理过程的所有信息, 没有记录等于没有发生, 也就没有证据, 在医疗事故鉴定和法律诉讼中处于被动地位。无论是处于风险管理还是质量保证的目的, 完整、清晰、准确、实时记录十分必要。

2.6 麻醉总务护士的护理措施

2.6.1 认真做好麻醉前的准备工作 手术前1 d按照麻醉医生的麻醉预案, 准备好各台手术所需要的各种麻醉常规用品, 放置在麻醉准备间, 手术当天连同麻醉药品一并发放到各手术间。

2.6.2 做好各种仪器、设备的保管、维护和保养工作, 确保各种仪器设备正常运行 麻醉机、监护仪是全麻手术必不可少的设备, 其运行的正常与否, 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正常运行与患者的安全。减少麻醉设备故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前检查和加强日常维护。每个麻醉机部件都应进行有系统的检查和保养, 经常拆开吸入、呼出气体活瓣, 擦干水蒸气, 每次用毕应将流量传感风筒内水分烘干。

2.6.3 管理好麻醉用物 负责麻醉科各种药品 (包括毒麻药品、急救药品) 、一次性耗材、器械的请领、保管工作, 做到月有计划, 日有安排, 确保麻醉手术顺利进行。

2.6.4 麻醉期间的巡视工作 在麻醉期间总务护士每日定时巡视各术间, 及时保障麻醉手术过程中所需的各种麻醉用品和各种急救用品, 并在出现麻醉意外情况时协助麻醉医生抢救患者。

2.6.5 加强消毒隔离工作 使用过的喉镜要及时收回, 进行清洁消毒;传染病患者使用过的喉镜、熔断器、流量传感器、风箱、呼吸回路等进行消毒灭菌后才能使用。

2.6.6 负责整理各种医疗文件 督促大家正确填写各种医疗文件和麻醉记录单。

由于麻醉护士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 才能使麻醉医生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 有精力去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 以取得最好的麻醉效果, 为手术患者提供无痛、安全、肌松作用、无不良反应、无知晓, 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同时, 把麻醉过程中的对症处理模式向预防性综合治疗模式转变, 不仅能极大地降低麻醉风险和手术过程的突发事件、高危事件、减少围术期并发症, 还能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都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帆.麻醉手术前评估与决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7-8.

手术室麻醉护理体会 篇8

1 麻醉前护理

1.1 手术室环境准备

医护人员要确保手术室内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维持患者正常的体温。麻醉过程中,患者身体的暴露、手术室内温度过低、大量低于患者体温的液体的输入和麻醉药物对体温调节中枢的抑制等因素都会导致患者热量大量丧失;体温过低容易引起患者发生寒战等不适,还可造成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力下降、心律失常等。导致患者苏醒延迟。麻醉前的用药又常常引起患者口腔、呼吸道黏膜干燥而产生不适感。手术室的温度一般应保持在22~25℃,相对湿度保持在40%~50%,若有必要还应对患者所输液体进行加温处理。

1.2 心理护理

一些患者不了解麻醉的有关知识,会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医护人员应术前访视患者,热情、诚恳的与患者进行交谈。医护人员首先应主动介绍自己,并用简洁、明了、易懂的语言介绍所使用的麻醉的方式,说明麻醉的目的,麻醉时的感觉,以及手术体位和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感,使患者对麻醉有初步认识。并安慰、鼓励患者,缓解患者术前紧张心理,消除其对手术的恐惧和焦虑,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使其主动积极配合手术[2]。

1.3 麻醉前的用药护理

麻醉前常注射苯巴比妥钠、阿托品等药物,巴比妥类药物可增加患者对麻醉药的耐受力,降低患者中毒的机会;对于高平面麻醉和迷走神经兴奋的患者,阿托品可防止其缓脉和循环骤停。用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和呼吸。

1.4 患者准备

医护人员要让患者排空膀胱,换上手术衣裤,患者有活动义齿或身上有装饰物的,应先摘除。然后按照麻醉医生的要求根据麻醉方式让患者处于正确的体位,并适当约束以防止患者挪动。做硬膜外穿刺的患者一般取侧卧位,背部与床面垂直,使脊柱尽量向前弯曲,以使患者棘突间隙尽量开大,便于穿刺。

2 麻醉中护理

2.1 加强核对制度

麻醉前医护人员应与麻醉医师一起认真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以及患者要进行的手术的名称、手术部位,检查麻醉前患者的用药情况、各种皮试反应结果,是否按照要求禁食、禁水等。

2.2 体位的配合

医护人员根据手术的方式,采取相应的麻醉体位,以利于各种麻醉操作的顺利进行和便于医生操作。同时应避免患者的肢体、神经受到压迫,不能影响患者的呼吸、循环等功能。患者变换体位时,动作要缓慢、轻柔,因为患者体位突然改变容易造成血压下降。手术中确保患者呼吸、循环功能正常、稳定。

2.3 维持静脉通路的畅通

为便于患者麻醉中和手术中的给药、补液、输血,要保持患者静脉通道通畅,这是麻醉及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患者术中出现危险时便于抢救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医患人员应在麻醉医师指导下对患者输液,以维持其体内水、电解质及血容量的稳定。输液的速度视患者病情而定,对于严重脱水、失血过多、休克等引起血压下降的患者应快速补液,必要时还要加压;小儿及老年患者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必须在麻醉医师指导下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输液中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渗漏现象,患者输液的反应。若发生异常现象应视具体情况减慢或停止输液,或给予其他相应处理。

2.4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麻醉药物对人体中枢神经、循环系统及呼吸系统等都有影响,若患者麻醉过深,易发生舌根后坠,影响正常的呼吸,从而导致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3]。因此医护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观察患者呼吸通道是否通畅、呼吸的幅度和频率等。要及时清除患者的呼吸分泌物,保持患者循环系统的平稳。观察患者膀胱是否充盈,及时帮患者排尿或导尿。观察患者体温,防止温度过高或过低。

2.5 密切配合抢救工作

患者术中难免发生意外,因此,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尤其是各种抢救器材的使用方法、药物的使用剂量,必要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抢救。若患者血压下降,心率加快,要及时补充血容量,让患者服用升压药,加压输液,防止患者血压继续下降;若患者出现休克,要保持静脉畅通,及时输液,纠正患者体内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紊乱情况;若患者呼吸心搏骤停,医护人员应立即进行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尽快促使患者心肺复苏。

3 术后护理

3.1 全麻后的观察

全麻后经常出现麻醉药用量过多而使患者苏醒延迟,患者意识未恢复前医护人员应守护在患者床边,等待患者醒来。此时,为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应将患者头侧向一边以利于鼻腔内分泌物的排出,防止气道阻塞,必要时要进行吸痰。

3.2 各项指标的观察

手术完毕后,医护人员要与麻醉医生一同护送患者回病房。麻醉药物对患者的循环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并不会在手术结束后马上消除。因此,术后应使用心电监测仪密切监测患者血压、脉搏。加强随访,观察患者的体温、尿量、引流管及伤口渗液等情况,视具体情况给予补液、应用药物等。

摘要:目的 介绍手术室麻醉护理经验, 探讨提高麻醉护理工作质量的途径。方法 从术前、术中、术后的麻醉配合与护理操作等方面总结分析。结果 手术患者得到良好的护理, 麻醉和手术顺利进行。结论 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生配合是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手术室,麻醉,护理

参考文献

[1]薛增金, 阮艳玲.浅谈全麻手术中护士与麻醉师的配合[J].福建医药杂志, 2002, 24 (6) :204-205.

[2]杨显绿.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24) :51-52.

手术室麻醉药品管理体会 篇9

1麻醉药品专柜双锁

麻醉药品放在专柜, 配有2道锁。2把钥匙一把护士长保管, 另一把值班护士保管。护士长下班时把钥匙交由值班麻醉师。需要打开时必须2人同时在场。麻醉师与护士值班均为24h制。每天早上前1d值班的麻醉师和护士同时与护士长及当天的值班护士交接班, 这既保证了麻醉药品管理时间上的连续不间断, 又保证了手术患者的使用。

2麻醉药品设定基数

由麻醉科和药剂科根据实际需要设定药品基数, 数量不宜过多, 以满足每日使用, 又方便清点, 不致药品过期为准。我院手术室备用的麻醉药品有吗啡11支, 哌替啶15支, 舒芬太尼20支, 芬太尼58支, 氯胺酮11支。同时, 建立清点登记本, 放在麻醉药品专柜内固定的位置, 每班清点、双签名。

3麻醉药品专人负责

在护士长、麻醉科主任的监督下, 由当天的值班护士、值班麻醉师负责, 值班护士和麻醉师接班时与前一班值班人员同时在场打开麻醉药品专柜双锁, 清点药品, 核对空安瓿及麻醉药品专用处方, 核对无误后分别签字并交接钥匙。

4麻醉药品专用处方

使用麻醉药品的麻醉师必须具有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并通过考核。我院麻醉药品的处方权是由医务科按照有关规定指定各科主任及主治医师以上职业资格的医师, 这些人员均登记在册。如有变更, 医务科会及时修正并通知有关人员。其他人员无权开药, 即使开了, 药房也不会发药。麻醉药品必须使用专用的麻醉处方, 处方书写字迹清晰, 逐项完整填写, 不得涂改。

5麻醉药品使用登记

建立使用登记本, 麻醉医师到值班护士处领取麻醉药品, 同时详细登记药品名称、批号、剂量、数量, 并双签名。使用时在麻醉药品使用登记本上详细填写日期, 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科室、床号、住院号、手术名称, 使用药品的名称、剂量和批号, 并双签名, 将麻醉处方填写完整后与空安瓿一同交回值班护士核对登记。值班护士核对无误后在处方指定位置签名, 在电脑上记账并提交药房, 然后凭麻醉药品处方和空安瓿到住院西药房领取相应剂量和数量的药品, 领取后的药品详细登记批号和数量并按有效期先后合理排列, 有效期靠前的先使用, 确保无药品过期。

6剩余麻醉药品的处理

麻醉药品的使用剩余量, 在手术结束后由麻醉医师与在场的巡回护士共同销毁, 然后注入污水池流入下水道。

总之, 我科通过配合医院医务科对麻醉药品规范化、制度化的严格管理, 增强了全科医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 提高了我科对麻醉药品的管理意识, 既保证了手术患者的合理用药, 又杜绝了麻醉药品的非法流失, 提高了手术室的整体工作水平。

关键词:麻醉药品,手术室,值班护士,管理

参考文献

手术室麻醉科论文 篇10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干预,手术室,麻醉苏醒期,躁动

围术期麻醉后,由于麻醉药在患者体内存留时间较长,故可对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持续的干扰,最终导致患者出现嗜睡、意识模糊或极度定向障碍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挣扎、躁动不安等情况[1,2]。苏醒期躁动引起的肢体无意识乱动如挣扎会导致多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如造成伤口裂开、手术创面出血,或造成输液管、引流管、尿管、气管导管等各种导管脱出,或引发支气管痉挛、呕吐物返流误吸等,甚至还可能导致坠床等意外事件的发生,这些不良事件均可影响手术的成功,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手术失败[3,4]。目前,如何预防或减少妇科腹腔镜手术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及提高苏醒期质量已成为医护人员关注的重点[5]。我们对我院妇科腹腔镜全麻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取得的效果十分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2012 年1 月至2013 年1 月在我院手术室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50 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行常规方式护理。选取2013 年2 月至2014 年2 月我院手术室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50 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纳入产妇的心、肺、肝、肾功能均正常,排除高血压及精神疾病史的产妇。对照组患者年龄18 ~ 44 岁,平均( 32. 5 ± 3. 3) 岁; 体质量41 ~ 62 kg,平均( 50. 5 ± 2. 3) kg; 异位妊娠18 例,卵巢囊肿11 例,不孕症13 例,子宫肌瘤8 例。观察组患者年龄19 ~ 45 岁,平均( 33. 1 ± 3. 7) 岁; 体质量42 ~ 61 kg,平均( 51. 1 ± 2. 5) kg。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手术疾病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1.2.1常规护理措施

包括术前基础护理、术前访视、麻醉前导尿及术后等待麻醉苏醒。基础护理: ( 1) 手术室适宜温度与湿度的调节。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手术室护士仔细询问患者对手术室温度及湿度的感觉情况,根据患者的回答进行调控。( 2)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术前手术室护士确认患者是否更换手术衣,膀胱是否排空。( 3) 麻醉常用药物的准备,手术室护士术前准备好利多卡因、罗哌卡因、阿托品、布比卡因等常用麻醉药物,并帮助麻醉医师摆好患者的体位。( 4)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麻醉前,手术室护士对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基本生命体征情况进行密切监测。术前常规访视: 术前1 d,由麻醉医师及手术室护士以口头形式将手术过程及麻醉注意事项讲诉给患者听。术后等待麻醉苏醒: 术后将患者送入麻醉复苏室,麻醉苏醒过程中护士监测患者的心电图、体温、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情况,并根据患者的呼吸情况,给予吸痰或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给予患者营养支持。

1.2.2预见性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根据自己对疾病本身的了解,以及自我长期积累的护理经验,早期预测出观察组患者全麻苏醒期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在围术期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包括术前访视、术中陪同及术后回访。( 1) 术前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 多数患者由于对自身疾病缺乏认识及对医院环境较为陌生,术前心理状态较差,且普遍伴有恐惧心理,针对这一可预见问题在术前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如术前健康宣教、心理护理。术前访视过程中,手术室护士根据患者的特点及接受能力选择适当的交流访视,以便较好宣教手术及麻醉的相关知识,向患者详细地介绍手术流程、麻醉方法、过程及注意事项等,并向患者提供麻醉后手术无痛、术后遗忘及医生技术娴熟等关键信息,这对稳定患者的情绪,及消除或缓解恐惧、焦虑等心理状态十分有帮助,有利于患者做好配合手术及麻醉的心理准备。护士在讲解过程中注意语言的医学专业性,正式、严谨而又轻松地向患者讲解术中配合方法,根据患者文化程度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讲解方式,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理解能力较强的患者,采取播放简单相关教学课件的形式让患者更多、更深地了解疾病、手术及麻醉等相关知识; 对于文化程度较低或接受能力较差的患者,采取图片或动画配合讲解的形式进行相关知识宣教。( 2) 术中陪同: 麻醉前,鼓励安慰产妇以缓解情绪。护士协助患者摆好需要的体位,并告知患者其手术及麻醉过程中自己会全程陪伴,麻醉前用言语安慰鼓励患者,或紧握患者的双手使其产生一种安全感,更加配合麻醉和手术。对行妇科手术的患者,护士注意保护好患者的隐私,并对患者的合理要求做到尊重和满足。护理人员事先预判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尽早与患者交流沟通,将解决方法告知给患者,缓解其焦虑、紧张情绪,告知患者术中可能出现的一定程度的不适症状如疼痛等均为正常现象,主要通过加强深呼吸的方法来使疼痛得到缓解。护士在全程陪护患者手术及麻醉的过程中,注意与相关人员的交流方式,使用正面的暗示语言。护士及时发现出现不适或异常症状的患者,并给予握手、手部按摩、皮肤抚触等处理措施,从而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此外,手术室护士术中还通过使手术室内仪器声响降低、减少手术室内人员流动与交谈等方式来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播放适宜的音乐使患者得到很好的放松。( 3) 术后回访内容包括积极安慰、鼓励早期下床活动、卫生宣讲、护理意见询问及讨论分析: 手术室护士将患者送回病房交接完毕后,积极回访患者,仔细询问患者手术麻醉后是否出现疼痛及疼痛具体情况,并将手术效果告知给患者,耐心倾听患者内心的想法,并不断对其进行安慰鼓励。护士根据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决定是否鼓励患者早期进行下床活动,病情恢复良好者,护士积极鼓励早期下床活动,并在患者中进行相关卫生宣教。在术后护理中,护士积极询问患者关于手术室麻醉护理的意见及想法,收集并讨论患者提出的问题,然后根据患者的意见不断进行改进。护士在术后严格执行病区管理制度,对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积极预防,并将患者术后病情的变化情况及时反映给医生,做到与医生的有效沟通协商及密切配合。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测量两组患者静息期、苏醒期血压、心率的情况,并进行比较。全麻苏醒期对两组患者进行躁动程度评分,躁动评分标准: 若患者在全麻苏醒期保持安静且无肢体躁动,记为0 分; 若患者在吸痰等操作时出现肢体躁动且经解释、安慰后改善,记为1 分; 若患者在无刺激的条件下出现肢体躁动并试图拔管,经制动后可改善,记为2 分; 若患者肢体躁动强烈,并出现挣扎,多人强制制动后才能改善,记为3 分。躁动评分为1、2、3分的人数与总人数之比记为躁动发生率。采用焦虑测评表评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的焦虑测评分值,并进行比较;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全麻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

1. 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 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构成比或百分比表示。用t检验行两组间计量资料差异比较,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行组间计数资料差异比较,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评分情况及躁动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观察组患者全麻苏醒期的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 4. 88,P < 0. 05) 。见表1。

2. 2 两组患者静息期和苏醒期血压、心率的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静息期的血压、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与静息期相比,对照组患者苏醒期血压明显上升,心率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但观察组患者苏醒期的血压、心率与静息期相比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2。

2. 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焦虑评分情况及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比较

患者术前、术后24 h的焦虑测评分值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3。

2. 4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较

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4。

3 讨论

对行腹部手术的患者来说,不仅手术造成的创伤较重、出血较多,且严重干扰了腹腔内脏器官,因此更易导致患者在全麻苏醒期出现躁动,躁动发生率较其他手术类型明显增加[6,7]。全麻苏醒期躁动严重的患者还可出现强烈的挣扎,挣扎时用力过大易使伤口裂开,造成切口出血,还可使各种导管脱出; 剧烈挣扎的患者由于大声哭喊或呻吟,导致呼吸不足,出现呼吸抑制甚至窒息; 挣扎的患者多伴有不恰当的肢体动作,可突然拔出身体上气管插管、引流管及尿管等; 躁动严重的患者在无人监管时还有可能发生意外坠床,最终导致手术失败[8]。因此对手术室全麻患者的护理十分重要,有效的护理模式能对手术的成功起着很好的保证作用,还关系到患者的预后。

近年来临床护理领域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护理理念及方法,即预见性护理,是前瞻性护理的一种,主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先制定出详细的护理计划再实施[9]。预见性护理是预先判断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早期采取干预措施,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治疗前需要熟悉掌握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基本情况、病情及相关信息等以及手术、麻醉过程,再根据自身临床工作处理经验预见性地判断围术期可能出现的情况与变化,并提前采取护理干预,不仅有效避免或减少了相关问题的出现,还快速、容易地处理了围手术期出现的相关问题[10,11],使手术室护理效率明显提高,整体医护工作开展有序、高效进行。预见性护理还能在提前护理中增加与患者的交流,建立互相信任,安慰鼓励患者,树立患者对手术的信心,缓解焦虑、恐惧情绪,这对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起到了很好的预防作用[11,12]。还有学者认为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仅凭护理人员的经验,因而盲目性较大[13,14,15]。

我院自2013 年2 月起开始在手术室麻醉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本研究对比了预见性护理实施前后两种护理模式下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预见性护理组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患者( P < 0. 05) ,这一结果表明预见性护理对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的恢复影响更佳,能够减少躁动的发生及躁动症状的程度,有助于患者安全度过全麻恢复期。这是由于预见性护理中术前实施的心理护理有效消除了患者的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心理负担减小,且及早预判并发症及护理干预,有利于减少患者的术中痛苦,从而减少躁动的发生。全麻苏醒期躁动能够使患者的交感神经呈现出兴奋状态,不仅增加患者的循环系统负荷,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循环不稳定症状,还可能出现高血压危象、心律失常、心脑血管意外及心肌缺血等严重并发症,处理不及时可严重威胁生命安全。本研究预见性护理组患者静息期的血压、心率与常规护理组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常规护理组患者苏醒期的血压、心率与静息期相比变化明显,而预见性护理组患者变化不明显,且苏醒期血压、心率较常规护理组低( P <0. 05) 。结果表明,预见性护理对腹部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生命体征的维持十分有利,能保持血压、心率相对平稳,这与预见性护理干预减少躁动的发生密切相关,预见性护理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焦虑评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说明预见性护理能够更有效地稳定患者的情绪,帮助患者安全度过苏醒期,而预见性护理组术后并发症较常规护理低,表明该护理干预措施的安全性较好,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手术室麻醉科论文 篇11

方法:麻醉前、后以及手术中、手术后都应给以麻醉师全面的配合工作,包括心理护理、用藥护理、体位护理、术中、术后护理等各个方面的护理工作。

结果:护理人员和麻醉师要在各个方面进行配合,需要护理人员和麻醉师要有默契。特别是急诊抢救手术及对患者进行快速气管麻醉时,手术室护士的配合工作非常重要。

结论:手术室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技术操作熟练,全面地配合麻醉师的工作。

关键词:麻醉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21-01

手术室护理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提高,麻醉仪器设备日趋增加及麻醉药品的不断更新,如何配合好麻醉医师的工作,这就给我们手术室护士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白林医院在多年手术室工作中,体会到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生的配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位的配合

手术开始,手术室护士应协助麻醉医生摆好体位,以利于各种麻醉操作的顺利进行,如:连续硬膜外麻醉,臂丛神经阻滞等。手术中常需将病人安置成适合手术需要的体位。在正常状态下,改变体位可通过机体的自身调节,以适应其变化。而对于麻醉病人,由于全身或部分知觉已丧失,肌肉松弛,保护性反射消失,病人已丢失自身调节能力。因此,体位的变化可导致呼吸和循环等生理功能的紊乱。手术室护士应协同麻醉医生共同安置好体位,以保证呼吸道通畅,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应尽量避免神经损伤或骨突出部位皮肤受压。

2全身麻醉的配合

2.1静脉复合全身麻醉的配合。在麻醉诱导、维持及苏醒三个阶段,手术室护士应密切配合。首先了解静脉麻醉常用药的性质、作用和用法,注意事项,协助麻醉医师进行静脉给药,诱导期将患者适当固定于手术台上,防止因诱导兴奋而自手术台跌下,擦伤皮肤及发生骨折,在维持麻醉期间,手术室护士应坚守岗位,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按麻醉医师医嘱给药,所有药物严格核对,苏醒期应配合麻醉医生随时调整好体位,以利于吸痰和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要注意患者保暖和防躁动。

2.2基础麻醉配合。成年人可有梦幻般的感觉及烦躁不安等精神异常的情况。因此术前固定好患者,以防患者躁动影响手术。

3麻醉前后护理

3.1麻醉前探望患者时,根据其病情,掌握其主要病情的心理特征,与患者交谈时态度热情、诚恳,向患者介绍自己是手术、麻醉时的护士,通俗易懂地介绍所使用的麻醉方式以及需要患者如何配合,麻醉时的感觉以及麻醉所产生的效果,使患者对麻醉有初步认识,做到心中有数。

3.2手术时护士应根据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做好适当的调节,使手术室温度保持在22℃~25℃,相对湿度保持在40%~50%,所输液体经过加温处理,尤其儿童、老年人尽量常规下体温监测。

3.3麻醉前用药。常用鲁米那、阿托品、杜冷丁、氯丙嗪等药物,麻醉用药后注意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情况。

3.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排空膀胱,除去身上的装饰物,摘除活动义齿,帮助患者更换手术衣裤。给予术前用药后,将患者接入手术室或用推车接患者进入手术室。

3.5手术开始,手术室护士应协助麻醉医生摆好体位,以利于各种麻醉操作的顺利进行。

4输液输血的配合

麻醉和手术中体液的纠正是循环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合理输液也是保证患者安全的一个关键问题。术前有脱水、高热患者,需要在术前补液,手术麻醉中的患者,由于术前禁食,禁饮及麻醉后被阻滞部位或器官的血管扩张,相对血容量不足,且麻醉手术中创面不断渗出和蒸发,可能使血压下降,故手术室护士应选好静脉穿刺,在麻醉医生指导下输液,老年人及心功能不全者,一定要在麻醉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人量。手术中血液的丢失是很正常的,手术室护士应协助麻醉医生密切观察手术中失血情况,如吸引量、纱布块血量、手术野失血情况来决定输液量,以保持循环系统的稳定。输血前应与麻醉医生共同严格执行查对工作。需大量输入库血时,应经过加温后输入,以保持体内温度的恒定。在输液过程中,应保证静脉通道,严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遇有麻疹或寒战、高热血红蛋白尿等,应立即停止输血,在麻醉医生指导下给予抗组织胺类药物和再次进行查对工作。

5密切配合,积极参与抢救工作

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生的配合 篇12

1 麻醉前护理

1.1 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手术前1 d探望患者, 向患者介绍术日所用的麻醉方法。指导患者提前练习术日采取的麻醉体位, 使其在手术室能准确及时地摆放好麻醉体位, 以及如何配合麻醉医生操作。让患者对麻醉有初步的认识, 做到心中有数, 提高手术和麻醉的耐受性, 积极主动配合手术。

1.2 手术室环境的准备

将手术间温度控制在22~25℃, 相对湿度在40%~60%。患者被实施麻醉后, 全身或部分对外界温度失去自我调节的能力, 手术间温度过高, 可影响患者散热, 患者会出现体温升高;室内温度过低, 机体散热增快, 易患感冒。

1.3 手术物品的准备

术前手术室护士应该协助麻醉医生检查好氧气是否能正常供应, 气压过低时应及时通知设备科, 保证术中氧气供应;准备好气管插管、急救药品和复苏药品;检查吸引器、电刀等性能是否处于备用状态;根据手术需要准备冲洗体腔的温盐水, 或如泌尿科前列腺电切手术用的温甘露醇等。

1.4 严格执行护理查对制度

患者进入手术室第一道门后, 再次核对患者身份 (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手术方式、部位) 、手术同意书、术前访视单是否签全名字及术前出凝血时间、传染病筛查结果等。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登记, 再次检查患者身上装饰物、义齿是否取下。

2 麻醉中的护理

2.1 严格保密制度

实施连续性硬膜外、局部麻醉时, 患者意识没有完全丧失, 医护人员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以免给患者心理上造成不良刺激;不在手术间谈与工作无关的事, 避免和减少医患纠纷。

2.2 认真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麻醉前由麻醉医生、手术医生与巡回护士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内容逐项核对, 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姓名、年龄、手术部位、麻醉前用药情况, 以及各种管路是否通畅, 加强手术的安全性。

2.3 建立静脉通路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巡回护士根据手术需要建立1条或多条静脉通路, 维持水电解质及血容量的稳定, 以保证麻醉和手术顺利进行。一般采用连接三通和留置套管针。对较大的复杂的手术, 可术前做好颈内静脉穿刺术。麻醉中用药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按无菌技术操作, 采用正确的给药方法。在麻醉医生指导下, 根据病情调节输液的速度, 对失血多的患者应快速补液, 必要时加压;小儿、年老体弱, 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在手术过程中, 随时观察液体有无渗漏及输血输液反应。

2.4 麻醉体位的配合

麻醉操作前, 护士根据麻醉方式协助患者摆好麻醉体位;麻醉操作过程中, 护士要守护在患者身边, 配合麻醉医生实施操作;麻醉操作结束后, 同麻醉医生、手术医师摆好手术体位, 适当加以约束, 调节好无影灯。帮助患者摆放体位时, 动作要轻柔, 防止体位突然改变使血压下降, 同时不使肢体、神经受压, 保证循环系统稳定, 保证呼吸道通畅。

2.5 严密观察病情, 配合抢救

手术开始后, 护士要坚守岗位, 密切观察病情动态, 不可随意离开。认真分析判断,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麻醉医生, 果断采取有效处理措施。

3 术后护理

3.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全麻或其他麻醉中, 辅助用药过多或量大, 均可导致患者延期苏醒。为了保持呼吸道通畅, 可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如果是全麻的患者, 苏醒期会发生躁动, 护士要协助麻醉医生进行吸痰、拔管, 同时保护患者安全, 防止发生坠床, 防止引流管、留置针脱落等意外发生。术后用温盐水擦拭残留的血迹, 保持患者伤口周围干净整洁, 检查各种管路是否通畅。

3.2 整理记录单

与麻醉医生共同总结核对术中用药、输血量、出血量、尿量等, 做好详细记录;检查手术风险评估单、手术护理记录单、手术安全核查单及各种麻醉记录单是否填写完整;做好与病房护士交接的准备。

3.3 患者的运送

患者清醒后, 同麻醉医生一起护送患者回病房。手术虽结束, 但麻醉对手术患者的生理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 还可出现各种并发症, 所以途中要注意保暖, 平稳而快速安全地运送患者回病房, 与病房护士认真做好各种管路及生命体征的交接, 并告知患者家属术后体位及注意事项[1]。待病房护士安放好各种管路, 测血压、血氧合格后, 详细交接输注的液体, 交接完毕, 双方签字后方可离开。

3.4 术后回访

术后加强随访, 了解患者术后身体恢复情况, 有否出现因麻醉、护理不当引发的不良后果;听取患者及家属的意见, 以改进麻醉与护理的配合。

4 结论

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生的密切配合是确保手术、麻醉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手术的成败, 不单取决于手术医生, 而且与手术护士、麻醉医生密切配合的程度密不可分。一台成功的手术, 是三者共同的努力, 任何一方配合不好, 都不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2]。因此, 手术室护士不仅要掌握各项护理操作技术, 还要加强基础麻醉知识的学习, 了解和熟悉各种麻醉的方法、步骤及麻醉意外的配合处理, 及时掌握不断更新的现代化监护仪的使用, 这样才能与麻醉医生配合良好, 保证麻醉、手术过程顺利, 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曹伟新, 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2.

上一篇:单片机的C语言分析下一篇:温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