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手术麻醉中(共9篇)
心脏手术麻醉中 篇1
心脏手术是外科手术中要求较高的手术,不仅要保证手术医师具备丰富经验及娴熟操作技巧,也对麻醉提出更高要求[1]。快通道心脏麻醉的应用,可保证患者手术效果,并且能够改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应用效果显著[2]。本试验对我院78例心脏手术采用快通道心脏麻醉方法与常规心脏麻醉方法进行对照研究,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行常诊心脏手术患者78例,入选标准:无手术、麻醉禁忌证;肝、肾、脑等器质性功能正常;无凝血系统异常、精神功能异常者;患者均知情此次研究,并签署了研究同意书;男41例,女37例;年龄20-70岁,平均(45.8±12.8)岁;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0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8例,二尖瓣置换术5例,动脉导管结扎术10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10例,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8例;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处理,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30min取东莨菪碱0.3mg,吗啡0.1mg/kg肌肉注射,入室后常规心电图监测,密切注意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等变化。取依托咪酯脂肪乳剂0.1-0.3mg/kg、咪唑安定0.1-0.2mg/kg、芬太尼5-10Ug/kg、维库溴铵0.2mg/kg静脉注射进行麻醉诱导。麻醉诱导后,静脉补充乳酸林格氏液。气管插管,连接麻醉机通气,维持氧流量2L/min,潮气量10m L/kg,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40mm Hg。快通道组患者接受快通道麻醉,取异丙酚3-6mg/kg·h、利多卡因1.5-3mg/kg·min微泵持续输注。术后体外循环者根据血压变化吸入七氟醚0.5%-1.5%,待切皮、转机时静脉注射芬太尼5μg/kg。常规组接受常规麻醉,患者转机前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2mg/kg,在切皮、转机时单次静脉注射芬太尼20-40μg/kg。体外循环者根据血压变化吸入七氟醚0.5%-1.5%。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前(T0)、诱导插管(T1)、切皮(T2)及术后(T3)心率(HR)、动脉压(MAP)变化,并记录患者气管插管时间、清醒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并比较患者麻醉药物剂量。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在检验时采用t、χ2,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
见表1。两组患者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与麻醉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麻醉用药比较
快速通道组芬太尼、维库溴铵用量均少于常规组,异丙酚多于常规组,见表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各指标时间对比
快速通道组气管插管时间、清醒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均少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3 讨论
心脏手术对麻醉提出较高要求,需保证患者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确保患者手术安全性。快通道麻醉的应用,患者能够在术后1-6h拔除气管插管,缩短患者ICU停留时间[3],改善患者预后。在使用快通道麻醉时,确保麻醉深度维持在足够状态,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同时也能够在术后早期拔除导管,使患者术后较快恢复。在此次研究中,两组患者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与麻醉前对比,P>0.05。快速通道组芬太尼、维库溴铵用量均少于常规组,异丙酚多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对心脏手术患者采用快通道麻醉,可减少患者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提高患者麻醉安全性。
阿片类药物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无较大影响,在心脏手术中占据着重要作用。但在广泛使用阿片类药物时,术中大剂量使用芬太尼,会影响患者血流动力学,延长患者术后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使患者ICU停留时间明显增加[4]。因此采用快通道麻醉,可减少芬太尼使用剂量,维持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促进患者较快清醒,缩短患者ICU停留时间。本次研究中,快速通道组气管插管时间、清醒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均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心脏手术患者采用快通道麻醉,明显缩短了患者气管插管时间,使患者能够尽快转到普通病房,相应减少了患者住院费用。
心脏手术患者拔管时间在术后6h以内,采用快通道麻醉早期拔管可促进患者肺部功能的恢复,对患者恢复起到积极促进意义。而且通过复合麻醉,以异丙酚、芬太尼、咪唑安定共同维持,在体外循环前后应用吸入性麻醉药物,可有效控制患者麻醉深浅程度,使患者麻醉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提高患者手术麻醉安全性,促进患者较快恢复。总而言之,在心脏手术中采用快通道麻醉,麻醉效果显著,可缩短患者ICU停留时间,促进患者较快清醒,使患者早期拔管,对患者术后恢复起到积极促进意义。
摘要:目的 观察快通道心脏麻醉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取78例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快通道组和常规组,各39例,快通道组患者麻醉经异丙酚3-6mg/kg·h、利多卡因1.5-3mg/kg·min微泵持续输注,术中吸入七氟醚;常规组接受常规麻醉,依托咪酯脂肪乳剂0.1-0.3mg/kg、咪唑安定0.1-0.2mg/kg、芬太尼5-10μg[Ug/kg]、维库溴铵0.2mg/kg静脉注射进行麻醉诱导,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与麻醉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快通道组芬太尼、维库溴铵用量均少于常规组,异丙酚多于对照组,气管插管时间、清醒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心脏手术中采用快通道麻醉,麻醉效果显著,可缩短患者ICU停留时间。
关键词:快通道心脏麻醉,心脏手术
参考文献
[1]冼明海,梁荣鑫,廖益永.快通道心脏麻醉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13(5):798-799.
[2]王薇,吴新俊,李晋,等.快通道心脏麻醉用于心脏手术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1):155-156.
[3]邱友庆.先天性心脏病术中运用快通道心脏麻醉的效果观察[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3(5):12-13.
[4] Barker MC. Combined Spinal/General Anesthesia With Postoperative Femoral Nerve Block for Total Knee Replacement in a Patient With Familial Hyper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A Case Report[J]. AANA Journal,2010, 78(3):191-194.
心脏手术麻醉中 篇2
1麻醉前护理
1.1 术前访视
麻醉前一日由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师共同访视患者,详细阅读病历全面了解病情,查阅化验单,并根据病情掌握其主要心理特征,提供正确的心理疏导,进行手术须知、疾病基本常识等内容宣教,让患者获得更多信息,取得患者密切配合,进行必要的护理体检,包括观察患者的皮肤、粘膜颜色等。与患者交谈时态度热情诚恳,通俗易懂地介绍所使用的麻醉方式以及需要患者如何配合,麻醉时的感觉以及麻醉所产生的效果,使患者对麻醉有初步认识,做到心中有数。
1.2 手术室环境准备
手术室护士应提前调节好手术室温度保持在22℃~25℃,相对湿度保持在40%~50%。室温过高、相对湿度过低时,尤其当麻醉前注射阿托品后,可抑制唾液分泌,患者可感觉口唇、呼吸道粘膜干燥,口渴难忍,当室温过低时,患者易患感冒或引起体温过低。因此,保持手术室内的温、湿度适宜是非常必要的。
1.3 麻醉用物的准备
准备各种麻醉用物,如呼吸机、监测仪、血压计、心电监护仪、纤维喉镜,各种型号吸痰管;头、面、颈部弯曲度大的全麻手术,准备弹簧气管导管;经鼻插管需备插管钳、润滑油、引导管等;检查吸引器、供氧装置性能是否良好,电源充足备用,麻醉药品和抢救药品核对无误;危急大手术要准备除颤器、深静脉穿刺包等,紧急抢救复苏设备保持备用状态;严格按照无菌原则抽取麻醉药品,并与麻醉医生核对。
1.4 核对患者
手术当日根据手术安排时间迎接患者,主动热情地问候患者,轻握其手,将患者平稳 地送到手术床,为其垫好枕头,摆好体位,注意保暖,防止坠床。患者入室后巡回护士不得离开手术房间,并根据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再次与麻醉医师、主刀医生一起,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手术方式、手术部位、麻醉方式等进行详细的核查;评价心、肺、脾、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和病情轻重,估计患者对麻醉、手术的耐受程度,了解患者术前用药、睡眠情况及精神状况等;核对患者的各项辅助检查单,并确认患者的禁饮、禁食、术前用药、皮试结果及其它术前准备情况(如导尿、灌肠、留置胃管等)。交接好患者的术中带药与其他物品,患者有活动义齿或身上有装饰物的,应先摘除并妥善保管。
1.5 建立静脉补液通道
凡需麻醉手术患者都应建立一条静脉通路,重大危急手术常需多条通路。患者入手术室后,手术室护士应立即开放静脉,留置针穿刺,穿刺点要避开麻醉医师行动脉穿刺的部位,并不得影响手术操作,兼顾有利于术中观察的原则。必要时可协助麻醉医生行颈内静脉,锁骨上、下静脉,股静脉穿刺。所需抗生素及时使用到位,用药时与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核对并记录。
1.6 麻醉前用药
麻醉前常注射鲁米那、阿托品、杜冷丁等药物,以达到镇静止痛、降低基础代谢及神经反射的应激性的作用,并可减少麻醉药的用量,减少或避免术中发生反射性低血压,预防和 1
对抗某些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或中毒,在用药后手术室护士要注意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告知麻醉医师。麻醉中的配合2.1 体位摆放
正确的体位是麻醉顺利进行的措施之一,在麻醉开始前,护士应协助患者摆正体位,以利于各种麻醉操作的顺利进行。患者由于紧张或理解不当,往往很难摆到最佳位置,影响麻醉的进行。因此,手术室护士应尽量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在患者情绪趋向稳定的情况下麻醉。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密切配合,分别在患者的两侧,将其保持在最佳麻醉体位,同时应避免患者的肢体、神经受到压迫,不可影响患者的呼吸、循环等功能。让患者变换体位时,动作要缓慢,轻柔,防止体位突然改变造成体位性低血压。麻醉操作过程中护士要守护在患者身边,加以扶持固定,可以与之简单交流、予以安慰,以分散其注意力,并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及用药时反应,将患者的情况及时反馈给麻醉医生,协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2.2 维持静脉通道通畅
保持静脉补液通道通畅,不仅是麻醉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也是麻醉及术中进行给药、补液、输血及术中出现危险时抢救的重要保证。输液的速度视患者病情而定,对于严重脱水、失血过多、休克等引起血压下降的患者应快速补液,必要时还要加压,小儿及老年患者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必须在麻醉医师指导下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术中要经常查看留置针是否固定完好,液体是否正常输入,防止出现液体外渗现象发生,观察有无输液反应,若发生异常现象应视具体情况减慢或停止输液,遵医嘱给予相应处理。
2.3 术中用药与输血的配合术中使用任何药物一定要先征得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同意。要用标识明确的标签标明,在使用前、使用时、使用后要与麻醉医师反复核对并记录,用过的药瓶不可随手丢弃,应放在专门收集处,以备核查;手术特定阶段应用的药物,一定要在应用前将药物交予麻醉医师,并与其交班,以防止在紧急情况下用错药物,防止意外发生。
2.4 术中输血的配合:
不同的手术方式,会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手术室护士应该协助麻醉医师密切观察手术中失血情况,如吸引瓶内及纱布、血块的血量,以决定是否输血及用量。输血前手术室护士应与麻醉医师严格按照“三查八对”、“交叉对血”的原则,核对准确无误后方可输血,同时严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若有异常,及时提醒麻醉医师,采取必要的措施。
2.5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麻醉药物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功能都有干扰,手术室护士要严密观察各项生理参数,及时分析判断,及早发现病情动态变化,随时配合麻醉医师妥善处理,积极参与抢救工作。护士要坚守岗位,不可随意离开,以免操作被动,造成不良后果。注意出血、尿液的量和性质,准确记录出入量,协助麻醉医师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
2.6 术中意外情况的处理
术中难免发生意外,如急性大出血、输液输血反应、休克、呼吸心跳骤停等。一旦发生意外,手术室护士要积极主动地配合麻醉医师、手术医师全方位地进行抢救,及时做好记录,做到忙而不乱、紧张有序。麻醉手术后的护理
3.1 麻醉苏醒时的护理
患者意识未恢复前,医护人员应守护在患者床边。此时,为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应将患者头侧向一边以利于鼻腔内分泌物的排出,防止气道阻塞,必要时要进行吸痰。在苏醒过程全麻患者中常常出现躁动或清醒延迟的现象。手术室护士不要先急于去做术后的清理工作,而应该守护在患者的身边,同时将患者肢体妥善固定,防止各种引流管脱落。保持呼吸
道通畅,防止舌根后坠,防止误吸,使负压吸引处于备用状态。当患者清醒时,要加强心理护理,告诉患者手术已经结束,安慰患者的情绪。
3.2 离开手术室前的护理
手术结束后,用温无菌生理盐水擦净患者皮肤的消毒液及血迹,为患者穿好衣裤或盖好被子。协助麻醉医师总结术中用药、输液量、出血量、尿量等并完善各项手术记录。检查留置针固定是否良好,根据病情调节液体输液速度,将引流管道妥善放置,保持通畅,防止扭曲受压。
心脏手术麻醉中 篇3
患者,男,61岁,因煤块砸伤腹部2小时入院。入院诊断为腹部脏器破裂?失血性休克。拟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患者既往无系统病史,无手术麻醉史,无药物过敏史。患者四肢湿冷,痛苦表情,被动体位。心电监护,测血压82/45mm Hg,HR105次/分,血氧饱和度93%。,血常规示血红蛋白46g/l。
在手术室进行术前准备时,发现患者呼知不应,触摸颈动脉没有搏动,呼吸停止,血压测不出。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给予气管插管,手控挤压呼吸囊。静注1mg肾上腺素。快速输注晶体液,2U浓缩红细胞,静输多巴胺和间羟胺。2分钟后心肺复苏成功,心率116次/分,呼吸25次/分,血氧87%。马上进行手术,加压输入浓缩红细胞,接呼吸机,使用安氟醚、芬太尼、维库溴铵行全身麻醉,使患者处于浅麻醉状态。开腹后发现肠系膜破裂,肠破裂,先结扎出血的血管再行肠破裂修补术。术中继续抗休克治疗,给予生理盐水2000毫升,羟乙基淀粉130 1500毫升,浓缩红细胞1600毫升,氟美松20毫克,碳酸氢钠200毫升。术中维持血压95/60mmHg,心率89次/分,血氧饱和度100%。手术顺利,历时1.5小时。术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后带气管导管送麻醉恢复室。约1小时后患者清醒,拔除气管导管送回病房。
术后第1天回访,患者输注1000毫升血浆及1000毫升浓缩红细胞后,血压100/60mmHg,心率76次/分,血氧饱和度98%,呼吸18次/分。血红蛋白89g/l。无麻醉并发症。10天后患者痊愈出院。
讨论 该患者怀疑脏器破裂,出血性休克,在手术前突然出现心脏骤停,研究表明:4分钟内开展初期复苏,8分钟内后期复苏,病人存活率为43%;8-16分钟内開始后期复苏,存活率仅为10%;8-12分钟内开始初期复苏,存活率为6%。[1]该患者心肺复苏成功,不仅没有出现任何脏器功能障碍,而且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没有任何影响。能有此结果,完全得益于抢救及时,心跳和呼吸只停止2分钟,“时间就是生命”在此患者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该患者因为伤及大血管出血迅猛,这种情况下行胸外心脏按压,必须保证给予充足的液体,尤其血液供给。胸外心脏按压,称之为胸腔泵的机制,按压主要引起胸内压力增高,胸内动脉,静脉,以及胸腔外的动脉压亦相应增高,但周围静脉压力仍然是低的,从而形成周围动静脉的压力梯度,使血液自动脉流向静脉,形成回流。[3]如果血管里没有血液,那么心脏按压是徒劳的,必须补足液体量。对情况紧急的大失血病人,只有手术止血才能挽救生命者,需在休克状态下手术,此时不宜过多强调术前准备,与家属做好充分的沟通,要在手术的同时继续抗休克治疗。绝大部分全麻药都有或轻或重的抑制循环功能,因此全麻维持期间,由于休克病人不能耐受深麻醉,全麻药物的用量应减少,维持在浅麻醉水平,借助肌松药的作用,以满足手术要求。[1、2]
参考文献:
[1] 刘俊杰,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76-881.
[2] 王士雷,曹云飞,麻醉危象急救和并发症治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549-564.
心脏手术麻醉中 篇4
关键词:心脏麻醉,快通道,重症监护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心脏病手术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而对心脏手术麻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心脏麻醉是心脏手术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良好的麻醉可以缩短插管的时间, 减少手术与住院时间, 进而提高了患者手术的顺利程度且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1]。快通道麻醉是一种新型而又便捷的麻醉手段, 为探究其临床效果, 特做此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8例心脏病患者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 所有患者均由临床确诊为心脏病患者, 其中, 需修补室间隔患者18例, 修补房间隔患者15例, 动脉导管结扎患者12例, 冠状动脉搭桥患者9例, 二尖瓣置换患者8例, 其他6例。将68例患者以随机投掷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4例。观察组:女15例, 男19例;年龄4~78岁, 平均 (41.2±36.8) 岁;体重15~51 kg, 平均 (33.2±17.4) kg。对照组:女16例, 男18例;年龄5~80岁, 平均 (42.4±37.3) 岁;体重16~50 kg, 平均 (33.0±16.8) kg。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68例患者及家属对麻醉方案均知情同意, 并签署相关协议。对照组采用丙泊酚实施常规麻醉, 切皮和转机前单次静脉追加芬太尼, 转前及转后根据血压吸入体积分数为0.01左右七氟醚。观察组给予快通道麻醉:术前30 min采用1 mg/kg哌替啶与0.3 mg东莨菪碱给予患者肌肉注射;麻醉诱导的药物为咪唑安定、芬太尼、维库溴铵和依托咪酯乳剂, 浓度分别是0.05~0.10 mg/kg、3~6μg/kg、0.12~0.15 mg/kg和0.1~0.3 mg/kg, 注射方式为静脉滴注, 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等情况, 维持呼吸频率在8~22次/min, Pa CO2维持在4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麻醉维持, 给予患者持续注入利多卡因和异丙酚, 浓度分别为1.5~3.0 mg/h和3~6 mg/ (kg·h) [2]。手术结束后, 根据血压变化情况为体循环患者给予0.5%~1.5%的七氟醚。
1.3 观察指标
1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体外循环 (CPB) 时间、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手术指标并进行对比;2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的重症监护 (ICU) 时间与拔管时间并进行对比分析[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CPB时间、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ICU时间与拔管时间比较
术后观察组的ICU时间与拔管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心脏病是由血管、心脏以及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组织构成的一种较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 是内科中的常见疾病。其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 但有着操作困难、时间长及费用高等特点。合理有效的手术麻醉方法可以降低手术的困难程度、缩短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 本院特对34例患者实施快通道麻醉, 效果较为明显[4]。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的CPB时间、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是 (51.2±10.3) min、 (33.5±6.0) min、 (140.1±19.4) min和 (8.2±2.4) d,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49.8±9.8) min、 (32.8±5.6) min、 (146.8±21.3) min和 (15.6±4.8) 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观察组的ICU时间与拔管时间分别为 (5.4±1.7) h、 (36.2±21.3) min,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 (17.4±7.2) h、 (224.1±20.2) min,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说明了快速通道麻醉具有优越的麻醉效果。
快通道麻醉即在心脏手术后早期拔管, 约在6 h之内, 缩短了患者ICU时间与住院时间, 改善患者的预后[5,6]。在快通道麻醉中, 芬太尼等药物发挥出较大的作用, 其镇痛效果良好, 进一步缓解了患者的疼痛;阿片类药物的应用剂量较常规手术少, 因此患者术后出现咳嗽等排气表现的时间更短, 降低了某些并发症的发生如支气管痉挛、肺部感染, 另外, 快通道麻醉费用较低, 降低了患者与家属的经济负担, 解决了患者的经济问题[7,8]。
综上所述, 心脏手术中给予快通道麻醉较常规麻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良好的效果, 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治疗, 在临床上具有显著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占鹏.快通道心脏麻醉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9) :4305-4306.
[2]肖文静, 晏馥霞, 李巅远, 等.Pro Seal TM喉罩通气道应用于超快通道小儿心脏麻醉的可行性[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0, 25 (11) :798-800.
[3]冼明海, 梁荣鑫, 廖益永, 等.快通道心脏麻醉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5) :798-799.
[4]王薇, 吴新俊, 李晋, 等.快通道心脏麻醉用于心脏手术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5 (31) :155-156.
[5]汪青.快通道心脏麻醉用于心脏手术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14) :14-15.
[6]钟巍.快通道心脏麻醉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0 (19) :164-165.
[7]哈斯塔娜.快通道心脏麻醉在心脏手术中的110例临床观察[J].医药前沿, 2014, 2 (20) :136-137.
心脏手术麻醉中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11 月~2014 年11 月本院收治的高龄心脏病患者49 例, 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麻醉方法分为观察组 (26 例) 和对照组 (23 例) 。观察组男11 例, 女15 例, 年龄67~85 岁, 平均年龄 (76.3±5.1) 岁;体重41~62 kg, 平均体重 (55.7±4.6) kg ;心脏疾病:10 例冠心病, 9 例高血压性心脏病, 7 例瓣膜疾病。对照组男13 例, 女10 例, 年龄65~88 岁, 平均年龄 (74.0±6.2) 岁;体重40~64 kg, 平均体重 (53.6±7.1) kg ;心脏疾病:13例冠心病, 6 例高血压性心脏病, 4 例瓣膜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麻醉方法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对其进行局部麻醉, 后行左桡动脉穿刺置管测压。对照组给予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麻醉诱导, 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 0.2 mg/kg咪达唑仑、2 μg/kg芬太尼 ( 国药准字H20050580, 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0.5 mg/kg阿曲库铵 ( 国药准字H20090198, 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观察组给予依托咪酯联合芬太尼麻醉诱导, 静脉注射0.3 mg/kg依托咪酯、2 μg/kg芬太尼、0.5 mg/kg阿曲库铵。两组患者的注射时间均为1~2 min。手术过程中对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进行有效维持, 使其保持在4.5 k Pa左右。
1. 3 观察指标详细观察并记录两组T1、T2、T3、T4 时的HR、SBP、DBP。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T3 时的HR、SBP、DBP均明显比T1 时低 (P<0.05) ;对照组患者T2、T3 时的HR、SBP、DBP均明显比T1 时低 (P<0.05) , T4 时的SBP、DBP均明显比T1 时低 (P<0.05) , T4 时的SBP、DBP均明显比T3 时高 (P<0.05) ;观察组T2 时HR、SBP、DBP均明显比对照组T2 时高 (P<0.05) , T3 时HR、SBP、DBP均明显比对照组T3 时高 (P<0.05) 。见表1。
注:与本组T1 时比较, aP<0.05 ;与本组T3 时比较, bP<0.05 ;与对照组T2 时比较, cP<0.05 ;与对照组T3 时比较, dP<0.05 ;1 mm Hg=0.133 k Pa
3 讨论
依托咪酯对心血管系统具有较小的影响, 麻醉诱导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同时其不会对交感神经的紧张放电造成不良影响, 也不会对压力感受器等自主神经系统反射造成不良影响, 从而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有效的维持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1]。冠状动脉阻力会在静脉注射依托咪酯后有所下降, 从而使冠状动脉血流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相关医学研究表明[2,3], 依托咪酯几乎不会影响到普通患者的循环功能;对于老年患者来说, 和丙泊酚、咪唑安定相比, 依托咪酯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也具有较小的影响。此外, 在心血管手术的麻醉诱导中, 依托咪酯同样适用。依托咪酯和咪唑安定对心血管系统均具有较强的镇静作用、较为平稳的起效及较为迅速的起效速度, 因此在各种手术的麻醉诱导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综上所述, 依托咪酯联合芬太尼麻醉诱导对于高龄心脏病患者实施非心脏手术更为有益。
参考文献
[1]哈斌.依托咪酯在高龄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诱导中的应用.中国药业, 2008, 17 (13) :58-59.
[2]王润.小剂量咪唑安定联合依托咪酯对全麻诱导中减轻肌阵挛的临床作用探讨.西部医学, 2012, 24 (1) :104-105.
心脏手术麻醉中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月本院60例行心脏手术患儿,数字随机化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年龄8~42个月,平均年龄(25.6±8.2)个月,男14例、女16例,体重8~21 kg,平均体重(14.6±3.2)kg,室间隔缺损18例,房间隔缺损12例。对照组年龄7~45个月,平均年龄(26.4±7.6)个月,男15例、女15例,体重7~22 kg,平均体重(14.8±3.3)kg,室间隔缺损17例,房间隔缺损13例。排除严重感染、肝肾功能不全、营养不良等。两组性别、年龄、体重、心脏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同意,两组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迅速建立外周静脉通路,静脉注射氯胺酮2 mg/kg,患儿入睡后连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仪、心电监护仪,打开静脉注射泵,观察组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μg/kg,前10 min控制速度3μg/(kg·h)。对照组等量泵注生理盐水。然后行麻醉诱导:长托宁0.01 mg/kg,咪达唑仑0.1 mg/kg,丙泊酚2 mg/kg,舒芬太尼1μg/kg,维库溴铵0.1 mg/kg,3 min后气管插管,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T1),打开静脉泵,丙泊酚剂量调整为4 mg/(kg·h),舒芬太尼1μg/(kg·h),维库溴铵给药0.1 mg/kg。患儿于T2、T3、T4、T5时抽取血样。
1.3 观察指标
观察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和心排血量,应激反应指标:皮质醇、醛固酮、去甲肾上腺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流动力学
两组患儿T2时心率均明显增加,T5达最高,观察组T2、T3、T4、T5时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平均动脉压、心排血量T2、T3、T4、T5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应激反应
两组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均先升后降再升,观察组T2、T3、T4、T5时皮质醇、醛固酮、去甲肾上腺素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1 mm Hg=0.133 k Pa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是小儿畸形中常见病,约占先天畸形的30%[2],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心脏手术是目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手段,考虑到小儿机体功能相对较弱,控制好其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对手术的顺利实施非常关键。心率、平均动脉压、心排血量是主要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能够较为准确的反应血流动力学情况,其中心排血量可真实反映心脏功能、组织灌注[3]。本文中观察组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稳定性要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和已有报道结果相符[4]。皮质醇、醛固酮、去甲肾上腺素是应激反应的指标,研究[5]发现上述指标在手术中存在波动,观察组各项指标的波动幅度要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提示右美托咪定对应激反应的控制效果明显。右美托咪定能够弱化机体应激反应,维持循环功能,是心脏手术麻醉的有效辅助药物。
综上所述,右美托咪定有助于稳定心脏手术患儿的血流动力学,减轻应激反应。
摘要: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小儿心脏手术麻醉中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60例行心脏手术的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术前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和对照组(术前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各30例。然后行麻醉诱导,监测两组手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和应激反应。结果 观察组劈胸骨(T2)、体外循环前(T3)、体外循环结束(T4)、气管导管拔除时(T5)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心排血量、皮质醇、醛固酮、去甲肾上腺素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有助于稳定心脏手术患儿的血流动力学,减轻应激反应。
关键词:右美托咪定,小儿心脏手术,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
参考文献
[1]邓红升.右美托咪定对小儿心脏手术麻醉中应激反应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6):2948-2949.
[2]凌云志,孙瑗,梁启胜,等.右美托咪定对小儿心脏手术麻醉中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上海医药,2012,35(2):96-100.
[3]张灿华.右美托咪定对小儿心脏手术麻醉中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中外医疗,2014,16(24):141-142.
[4]程鹏.盐酸右美托咪定对双腔支气管插管术中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11(17):5350-5351.
心脏手术麻醉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到我院进行心脏手术的患者100例,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50例患者,分别命名为治疗组和对照组。100例患者有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为45岁。其中治疗组50例患者有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为44岁。对照组50例患者有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为46岁。对患者分别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等[3]。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基本病情方面都没有显著差异。
1.2 方法:
两组患者的麻醉方式如下:麻醉前30 min,给予患者肌内注射吗啡0.2 mg/kg和东莨菪碱0.01 mg/kg。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对其进行血压,心电图等监控。麻醉诱导为静脉注射氯胺酮1 mg/kg,咪唑安定0.1~0.2 mg/kg,芬太尼5~10 mg/kg和维库溴铵0.2 mg/kg[4]。呼吸比例1:2,呼吸频率8~22次/分,保持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40 mm Hg(1 mm Hg=0.133 kPa)。通过左(右)桡动脉穿刺直接监测动脉压。麻醉维持:快通道治疗组利多卡因1.5~3.0 mg/(kg·h),维库溴铵0.5~1.0μg/(kg·min)至术毕,根据患者血压在体外循环前、后吸入0.5%~1.5%七氟醚。对照组在切皮和转机前单次静脉追加芬太尼总量20~40μg/kg,转前及转后根据血压吸入体积分数0.5%~1.5%七氟醚。
1.3 术中观察监测:
术中对患者SAP、MAP、HR、尿量和鼻咽温等进行监测,对血气在转流前、中、后通过抽取动脉血进行分析。患者回ICU后由护士观察清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对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8]。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治疗组中显效32例,所占比例为64%;有效12例,所占比例为12%;无效5例,所占比例为5%;死亡1例,所占比例为2%。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中显效20例,所占比例为40%;有效15例,所占比例为30%;无效12例,所占比例为24%;死亡3例,所占比例为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结果见表1、图1。
2.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
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平稳,HR、CVP、MAP术前术中术后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结果见表2。
2.3 术后拔管时间及ICU时间:
术后拔管时间,快通道组较对照组时间短,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ICU时间,快通道组也较对照组时间短,具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结果见表3。
3讨论
在外科心脏手术中。实施快通道麻醉的前提必须是首先保证患者安全、维护血流动力学及环境的稳定。快通道心脏麻醉要求患者能够快速拔管和转出ICU。因而,从手术开始及回到ICU均应遵循这一原则进行,为早期拔管创造条件。快通道麻醉代替了传统意义上单一使用的麻醉药品。以前的麻醉药品主要以阿片类药物为主,大剂量芬太尼麻醉对心血管动力学影响轻微,并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代谢和应激反应作用,因而曾被广泛用于体外循环下心血管手术,但据临床报道证明,剂量50~100μg/kg在单纯麻醉下虽能相对地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但尚不足以完全消除手术刺激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尤其是手术刺激强烈或体外循环开始后仍不免出现机体的应激反应,给手术增加风险。近年来,心血管麻醉和手术的迅猛发展,对体外循环术后早期拔管问题逐渐引起临床关注。目前手术中使用的麻醉剂多采用复合短效类麻醉药物,本实验中所选用的麻醉药物为复合短效的氯胺酮、咪唑安定、芬太尼、维库溴铵和丙泊酚,在术中控制方便、作用时间短、效果明显,在临床中广泛使用。心脏麻醉领域提出的快通道麻醉理念,是在外科手术的日益精进和对心脏手术麻醉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提出的,在临床上使用越来越广泛,不但可以保证患者的预后,还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减少或避免留置气管导管和机械呼吸所引起的损伤和肺部并发症,保证手术效果[5]。
再次插管是快通道心脏麻醉值得重视的问题,尤其是年龄>65岁,合并有其他血管疾病或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严重左心功能不全、再次手术、CPB时间超过120 min的患者。在对上述患者进行心脏手术的时候,在麻醉方法的选择上,应该慎重。综上所述,在心脏手术中,通过采用快通道心脏麻醉的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冯裕,梁真科,刘庆龙,等.快通道麻醉与常规麻醉应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对比研究[J].当代医学,2011,12(20):190-191.
[2]刘瑞军,唐培佳.“快通道”心脏外科麻醉-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管理体会[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2,4(12):178-179.
[3]周宁,李辉,何绍明.中等剂量芬太尼对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的影响[J].东南国防医药,2012,6(4):123-124.
[4]张富军,徐美英,胡序凯,等.不同剂量芬太尼对心脏手术快通道管理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12(7):103-104.
心脏手术麻醉中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诊治的124例老年心脏病实施非心脏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8例, 女36例;60~69岁64例, 70~79岁50例, ≥80岁1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分级Ⅰ~Ⅲ级;手术类型:34例为骨科, 22例为胸外科, 32例为泌尿外科, 36例为普外科。
1.2 麻醉方法
实施下腹部手术的92例患者运用低位硬膜外麻醉, 进行常规穿刺置管后给予3~4 ml浓度为1.0%~1.5%的利多卡因, 经过5 min的观察无椎管麻醉症状, 然后用原浓度药物进行维持麻醉。14例患者运用慢诱导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 将10 mg地塞米松, 每千克体质量0.08 mg氟哌利多, 每千克体质量1.0 mg哌替啶以及每千克体质量0.04 mg咪达唑仑进行静脉输注, 确保患者安静入睡。通过环甲膜进行穿刺, 快速将2.5 ml浓度为2%丁卡因注入气道内, 再静脉追加2~3 mg咪达唑仑, 3~5 min后测定患者对口咽部刺激无明显反应时, 动作轻柔地完成气管插管操作。12例运用连续硬膜外联合快诱导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 根据手术切口的位置选择相应的棘突间隙插入连续硬膜外导管。用5 ml 1%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以及试验麻醉, 硬膜外麻醉选择8~10 ml 0.25%罗哌卡因, 每小时给予1次。首先通过静脉注射0.2 mg芬太尼和5 mg咪达唑仑, 当患者意识逐渐消失后, 再通过静脉注射0.08~0.10 mg/kg泮库溴铵或维库溴胺, 并进行面罩吸氧, 静脉注射10~20 mg依托咪酯注射用乳剂, 停止自主呼吸, 确定肌松程度良好时, 实施气管插管, 通过麻醉呼吸机对呼吸进行控制。4例患者实施颈丛神经阻滞, 2例患者实施局部麻醉完成手术操作。
1.3 术前准备
择期手术的患者除了进行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外, 对于可能存在严重脏器功能变化的患者, 应进行相应的检查, 确定重要脏器的代偿力以及功能情况;术前进行3~10 min的降血压、极化液、降血糖、抗心律失常以及抗感染等治疗[3]。术前心电图 (ECG) 检查或以往存在心绞痛的患者有心肌供血不足时, 应每周进行极化液静脉滴注, 根据情况选择是否应用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对于存在高血压的患者应积极进行血压控制, 将其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频发室性早搏时, 应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 同时注意增加冠状动脉灌注, 增加心肌氧供。存在心房颤动的患者, 应在营养心肌和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的情况下, 控制心率不超过每分钟100次。对于束支传导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 无需进行特殊处理, 给予阿托品试验观察, 假如效果不佳, 应准备临时起搏器或安装起搏器, 以便及时抢救[4]。对于同时存在肝肾、呼吸、血液系统、内分泌功能异常的患者, 应积极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确保各脏器功能处于最优状态。
1.4 心理护理
加强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以提升对麻醉手术的耐受程度, 也可缓解痛苦。进入手术室时, 患者易出现焦虑、恐惧心理, 应分散其注意力, 让患者感觉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体贴。对于实施局部麻醉的患者, 适当应用镇静催眠的药物, 抑制其中枢神经系统[5]。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操作, 缓解其焦虑心理, 增加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
2 结果
124例老年心脏病实施非心脏手术患者经过治疗, 术后恢复良好, 均未见因麻醉而病死的患者。
3 讨论
老年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治疗前的麻醉, 术前应进行积极地准备和治疗, 给予合理的治疗及正确的麻醉方法非常重要。患者在麻醉过程中, 应根据心脏疾病病理生理特点, 全身其他脏器功能状态, 手术部位来选择, 前提是确保患者心功能稳定, 降低心肌受损程度[6]。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加强全面的管理措施, 根据不同药物之间相互应用合理用药, 尽量稳定心率、血压, 保证镇痛效果的完全, 积极预防心律失常, 给予吸氧治疗。本研究所选的124例老年心脏病实施非心脏手术的患者, 选择的麻醉方法具体为慢诱导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低位硬膜外麻醉、连续硬膜外联合快诱导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颈丛神经阻滞以及局部麻醉加强化麻醉方法完成整个手术操作, 所有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 未出现因麻醉病死的患者。
心脏病患者实施非心脏手术根据手术范围和心功能, 除了进行常规的麻醉准备外, 需要监测的项目也有一定的差异。心功能较好需择期手术的患者基本项目为心律、心率、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ECG等。心功能代偿不全实施大手术的患者, 除了对上述指标进行监测外, 还需连续监测中心静脉压以及动脉压, 测定留置导尿的尿量。在围术期多注意收缩期高血压, 对于预计手术操作复杂或者存在高危冠心病、术中失血过多、手术较大或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应根据情况选择有创的监测设施, 可直接进行动脉内置管对血压进行连续测定, 安全性更高, 性价比较高, 能够及时地反映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 为围术期处理提供有力的依据[7]。
综上所述, 老年心脏病患者实施非心脏手术前, 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制订正确的麻醉方案, 保持心肌氧供需平衡, 加强麻醉管理, 有效降低手术麻醉中出现的风险。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心脏病患者实施非心脏手术过程中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医院诊治的124例老年心脏病实施非心脏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积极的术前准备及治疗, 合适的麻醉方法、正确的药物、良好的调控措施、及时监测等对患者围术期的心肌缺氧缺血、应激反应、术后疼痛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进行预防。结果 124例老年心脏病实施非心脏手术患者经过治疗, 术后恢复良好, 均未见因麻醉而病死的患者。结论 老年心脏病患者实施非心脏手术前, 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制订正确的麻醉方案, 保持心肌氧供需平衡, 加强麻醉管理, 可有效降低手术麻醉中出现的风险。
关键词:老年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
参考文献
[1]王冰舒, 许德芳, 周春晶, 等.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麻醉前病例讨论[J].上海医学, 2010, 24 (2) :415-416.
[2]李秋霞, 卿恩明.老年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管理[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30 (7) :42-43.
[3]霍为国.对心脏病患者进行非心脏手术麻醉风险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2 (25) :745-746.
[4]李乐春, 张炜华, 程冰湖, 等.老年窦性心动过缓390例麻醉分析[J].人民军医, 2009, 14 (1) :142-143.
[5]郭小平.心脏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的麻醉[J].山西医药杂志 (下半月刊) , 2009, 22 (5) :610-612.
[6]李秋霞, 卢家凯, 卿恩明.高龄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管理经验[J].心肺血管病杂志, 2009, 33 (3) :647-648.
心脏手术麻醉中 篇9
关键词:高龄患者,心脏病,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
老年人由于身体功能的衰退, 导致其患病概率大幅度提升, 而手术治疗也是高龄患者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如果在治疗时麻醉处理不够规范, 很可能引发术后不良反应。本文即是对高龄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和效果进行研究,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是从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选出的73例患者, 其中男性43例, 女性30例, 患者中具有高血压病症的共46例、具有心绞痛症状的共18例、具有心肌缺血的共有64例、具有心理衰竭病史的共有5例。
1.2 方法:本次研究的73例患者中共有14例进行胆囊手术、6例进行胃肠道手术、3例进行肾脏手术、13例进行前列腺手术、26例进行下肢手术、11例进行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将其分为三个小组, 其中70~80岁患者为A组 (43例) , 81~90岁患者为B组 (19例) , 90岁以上患者为C组 (11例) 。其具体方法如下:
1.2.1 术前准备工作:在手术开始前, 如患者诊断出具有心肌缺血症状, 则应先给予患者7 d极化液治疗, 并根据患者病情使用扩张冠状动脉药剂治疗;如患者诊断出患有心绞痛, 则应先采取缓解治疗后再进行手术;如患者具有高血压症状, 则应给予降压治疗;如患者具有阵发性室性早搏, 则应给予患者利多卡因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并同时改善患者冠状动脉的血流情况[1]。
1.2.2 手术麻醉处理:在为患者选择麻醉处理方法时, 应首先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年龄, 如患者需进行颅脑、胸腔、腹腔等大型手术, 则必须采用气管插管式全身麻醉处理, 采用依托咪酯、咪唑安定、芬太尼以及维库溴铵等药物进行静脉注射麻醉[2];如患者为下肢、髋关节、盆腔、泌尿疾病等手术, 则应该选择硬膜外联合蛛网膜下腔麻醉, 首先为患者采用罗哌卡因进行腰麻, 如果手术时间偏长的可以在硬膜外腔追加利多卡因延续麻醉;如患者肾脏、肝脏等手术, 则可以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处理;如患者为小型手术, 则可以采用局部麻醉处理, 使用浓度为0.5%的利多卡因和0.25%的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在持续麻醉过程中, 应对患者的意识、呼吸频率、血液氧气分压等数值进行严格监控, 使其保持在规定范围内。在手术完毕后还需要给予患者常规给氧治疗, 并对患者的循环功能和呼吸频率进行监控, 如患者术后疼痛感明显, 则应采取相应镇痛处理[3]。
2 结果
将三组患者数据进行整理, 见表1、2。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 各年龄段患者麻醉方式的选择没有较大的差异 (P>0.05) ,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患者采用呼吸支持治疗, 出现循环不稳定和死亡的概率越来越高, 三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 (P<0.05) 。
3 讨论
高龄心脏病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后, 很容易出现各类并发症状, 而这也增加了麻醉处理时的风险性。在实践工作当中, 选择麻醉处理方式的标准主要是患者的具体病情, 根据手术部位进行合理制定。高龄患者由于心脏病导致体内血液循环功能下降, 在手术中常会出现血压下降的症状, 而此时应该适当对患者的冠状动脉进行扩张, 并给予少量的麻黄素进行控制, 待基本纠正之后继续开展手术[4,5]。根据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 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及病死率也会增加, 而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和麻醉师重点注意, 对年龄超过90岁的患者要慎重处理, 并且在手术后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进一步提升患者术后机体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曹建国, 张马忠, 杭燕南, 等.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的研究[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0, 30 (20) :139-141.
[2]庄小凤.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J].中华麻醉杂志, 2011, 31 (21) :143-145.
[3]卿恩明.心脏病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麻醉风险评估和对策[J].中国医刊, 2012, 4 (25) :14-16.
[4]陈绍洋, 曾祥龙, 罗兰, 等.手术麻醉对围术期血清激素和血糖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12, 7 (8) :474-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