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科手术心脏

2024-08-18

心外科手术心脏(共10篇)

心外科手术心脏 篇1

快速康复外科 (fast–track surgery, FTS) 是指为了加快择期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而采取的, 包含心理护理, 术前禁食禁饮宣教, 术中体温维持, 快通道麻醉, 术后镇痛等一系列围手术期多学科技术综合运用措施。本科旨在将FTS理念运用于心脏外科手术护理中, 总结护理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大庆油田总医院2011年度心血管手术患者40例, 男患24例, 女患16例。于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及二尖瓣人工瓣膜置换术。心肺转流 (CPB) 时间50~73min, 平均59.2min, 阻断时间35~77min, 平均46min。3例心脏复跳需除颤, 其余都自动复跳。

1.2 方法

麻醉和手术护理方法:A组患者采用快通道麻醉, 配合麻醉师进行麻醉, 麻醉诱导用丙泊酚1~2 mg/kg, 哌库溴铵0.1~0.12mg/kg, 咪唑安定0.2~0.3mg/kg, 芬太尼6~10μg/kg。术中气管插管后用七氟醚吸入, 舒芬太尼和丙泊酚维持静吸复合麻醉, 术中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手术结束后回麻醉复苏室, 给予充分的镇静、镇痛、呼吸道管理等措施, 达到拔除气管导管 (拔管) 指征即拔管, 后送回病房;运用FTS护理理念进行围术期心理护理、禁食禁饮宣教、限制液体输入、体温保护等。B组患者采用传统的麻醉方法和护理措施, 麻醉诱导同A组, 麻醉维持用七氟醚吸入及芬太尼分次静脉注射 (总量80~100μg/kg) , 手术结束带气管插管回ICU监护治疗, 根据病情由ICU医师决定拔管时间, 再转回病房。

1.3 统计学资料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χ—±s) 表示, 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住院时间为偏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见表1。拔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2个指标在A组、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A组优于B组。见表1。

3 讨论

FTS源起于心脏外科手术, 现在已经扩张到各类手术, 其中心理护理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据报道[1], 术前严重的紧张、恐惧、焦虑导致患者不能很好的配合手术, 增加手术过程的危险性和术后并发症。因此, 术前护士应到病房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 减少患者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为防止误吸综合征发生, 择期手术前12h起禁食, 术前4~6h起禁水。早在1999年, 美国ASA提出了缩短成人和儿童禁食、禁饮时间的新指南, 特别是缩短限制透明液体的摄入时间, 避免低血糖、脱水等, 让患者在舒适而又不增加误吸的环境下接受手术。FTS理念认为, 术前2h进水或碳水化合物有利于患者的康复[2]。

快通道心脏麻醉是指心脏手术后早期拔出气管内导管 (<6h) , 缩短患者在ICU和病房的滞留时间[3], 其目的是改善患者的预后和降低医疗费用。对不能耐受气管插管者应用镇静剂, 采用异丙酚静脉泵入, 并根据病情随时调整剂量。A组患者术后采用1%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 (PCIA) 。

通过一系列的护理, 统计资料显示A组患者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应用快速康复理念明显减轻患者痛苦,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减轻患者负担。让患者安全舒适的度过围手术期。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避免患者紧张所引起的循环不稳定, 有利于手术和麻醉的进行。

摘要:目的 讨论快速康复外科 (FTS) 理念在心脏外科手术护理中的运用, 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40例心血管患者分为两组, 20例A组运用FTS理念, 将患者实施快通道麻醉, 手术结束后送麻醉恢复室, 使患者早拔除气管导管, 返回病房;运用FTS理念进行术前、术中、麻醉苏醒期积极的护理措施, 使患者得到最佳护理。另20例为B组, 采取传统的心脏手术麻醉方法和传统的手术护理措施, 手术结束后送ICU。结果 两组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有统计学差异 (P<0.01) , 术后住院天数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FTS理念的运用能促进患者早期拔除气管导管, 减少术后住院天数, 积极的护理措施是FTS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心脏外科,手术护理

参考文献

[1]朱桂玲, 孙丽波, 王江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与围术期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3) :264.

[2]刘多辉, 韩曙君, 雷志礼, 等.快通道麻醉方法在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25例临床应用[J].武警医学, 2003, 14 (3) :176.

[3]江志伟, 李宁, 黎介寿.快速康复外科的概念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7, 27 (2) :131.

心外科手术心脏 篇2

【摘要】目的:总结自体血回收技术在心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经验及其节约用血,减少输血并发症的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本院99例心脏外科患者应用血液回收装置,将人工心肺机内的血液及患者胸腔积血和手术过程中吸血纱布经0.9%复方氯化钠浸泡洗涤后,经负压吸引器吸入储血器中,进行过滤、分离、清洗、浓缩等处理后得到纯净的浓缩洗涤红细胞悬液回输给患者。结果:观察99例患者中,总洗涤血量84300毫升,平均851毫升/例。总回输血量71000毫升,平均利用率在84%.结论:将自体血液回收技术用于心脏外科手术,能明显减少手术患者的异体输血量,缓解血液紧张,几乎杜绝因异体输血产生的并发症。

【关健词】自体血;节约用血;心脏外科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25-01

心脏外科手术时间长,重大手术或者创伤急救病例的出血量大,用血量日益增多,血源也越来越紧张,稀有血型的供血则格外困难,异体输血的费用较高,还会使患者出现血源性疾病。输血最明显进步是完成自体血液回输,这种应用自体血回收技术,可有效减少围手术期的用血量,已广泛应用于外科领域中。现将我院2014后3月-2015年3月99例患者应用情况做一总结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本院99例心脏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9例,女性50例;患者年龄30-76岁,平均年龄(48.2±5.9)岁;其中冠状动脉搭桥术37例,瓣膜置换术/修补术49例,左房占位术6例,升主动脉瘤1例,主动脉夹层2例,房缺、肺静脉引流1例,腹主动脉瘤1例,肺静脉畸形引流2例;37例冠状动脉搭桥术中行非体外下冠状动脉搭桥术3例。

1.2方法:

血液回收机经过负压吸引装置将术中出血及术中吸血纱布经0.9%复方氯化钠浸泡后,收集到储血器,在停体外循环后用0.9%复方氯化钠冲洗氧合器。将冲洗液收集至储血器,在手术吸引过程中,与适量肝素混合,再利用离心泵装置细胞分离,把废液及破碎红细胞分离到废液袋中,用生理盐水对红细胞进行清洗、浓缩、最后将浓缩的血细胞排入血液袋中。回输给患者。

肝素用量:对于体外循环下心脏外科手术,在应用体外循环人工心肺机之前,用12500单位的肝素2支(200毫克)加入500毫升生理盐水作为抗凝剂,根据吸血量适当调节抗凝剂滴速,在行体外循环期间停止抗凝剂滴入,在体外循环停机后注射鱼精蛋白,继续抗凝剂滴入。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99例患者的回收血量,洗涤血液回输量,术后红细胞压积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 结果

99例患者回收血量84300毫升平均851毫升/例,患者回输血量71000毫升平均717毫升/例,总体利用率达84%,术后红细胞压积均在35%以上,无术后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血型为人类疾病治疗提供了异体输血,异位输血抢救患者生命时还会带来很多副作用,既要防止输血反应,还要减少患者术中异体的输血量,解决医院血源紧张的问题,防止 患者血液流失的浪费,对临床急重症患者治疗,特别是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患者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过长,患者失血过多,需要很多库血输注,血液制品并不能完全检测,所以,为患者进行异体血输注时,还要考虑可能会发生的传染性乙型肝炎或梅毒、艾滋病等传染。

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各种传染病发病率极高,为解决血源问题和减少输血所致传染病,积极推行成分输血和自体血回收回输具有突出的优越性和深远的意义。

随着外科手术的发展,我国临床用血量正以每年10%的速度迅速增长,造成血源紧张,血液供不应求。特别是异体输血可能会导致乙肝,艾滋病等疾病的传播。而术中大量自体血丢失造成血液资源的极大浪费。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时间长,血液破坏严重,含大量抗凝剂,直接回输存在红细胞碎片及游离血红蛋白造成肾损害等副作用。应用血液回收机用生理盐水对血细胞进行清洗、净化和浓缩后可减少以上副作用。避免了大量输用异体血液破坏自身的凝血系统导致术后渗血等并发症。洗涤后的红细胞活力比库血好,运氧能力强,可以不输或者少输异体血,避免或减少疾病的传播。

本次研究中,99例患者回收血量84300毫升平均851毫升/例,患者回输血量71000毫升平均717毫升/例,总体利用率达84%,术后红细胞压积均在35%以上,无术后并发症发生。可见,回输自体血比较安全。出血量过多患者回输血清洗时会将血浆及血小板、凝血因子等发生丢失,要对患者补充必要的蛋白,为患者输入新鲜的冰冻血浆。如果患者回输大量的自体血会出現凝血异常,未出现凝血功能异常造成的手术野出血不止。

自体血液回收可以为患者提供相容、常温、专门血型自体红细胞,为患者急性失血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及时抢救患者生命。自体血液回输不存在输血反应,也没有感染发生,使用安全有效,还能有效节约血源,对输血技术也能进行必要的完善。对经济落后地区或者爱滋病及传染病高发区,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心脏手术具有特殊性,由于体外循环肝素化期间,患者自体血能经由血回收减少异位血液输注量,尽量保留红细胞,减少异位输血量,从而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

总之,将自体血液回收技术用于心脏外科手术,能明显减少手术患者的异体输血量,缓解血液紧张,几乎杜绝因异体输血产生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张岚.等容稀释式自体血回输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626-627.

[2]任甲坤,周立民,齐燕,等.洗涤式自体血回输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31(9):662-664.

[3]杨德勇,王俊勤.自体血回输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31(3):205-206.

[4]李敬敬,仇艳苗,刘秀娥,等.自体血液回收机在手术中的应用3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458-459.

[5]李丹,闫玉生,蒙华,等.在心脏手术中采用自体血回收能否节约用血[J].透析与人工器官,2011,22(1):14-18.

心外科手术心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6年4月来本院接受诊治的72例小儿心脏外科手术病人作为研究的案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探究组和比较组,每组各36例。探究组中,女12例,男16例,年龄从2.5~10岁不等,平均年龄(7.3±2.8)岁;比较组中,女11例,男17例,年龄从3.0~10.5岁不等,平均年龄(7.5±2.6)岁。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病症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比较组病人实施常规方式的护理服务。探究组病人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模式进行护理,其主要内容及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心理护理。由于病人对治疗流程的不了解,其易对手术治疗产生焦虑、抑郁,及恐惧等不良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了解病人的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二是饮食护理。在手术治疗前,护理人员要叮嘱病人家属做好病人的禁食禁饮准备工作,对于存在脱水口渴等症状的病人,在手术前2小时,可以给与其补充碳水化合物处理;三是体温护理。在手术治疗前后,要做好病人的保温护理,设置病房温度在24摄氏度左右,同时在病人手术床上,铺设变温毯,在给予病人输液时,借助加温仪器,调节其输液温度至37摄氏度,从而有效防控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减少病人术中出血量[1]。

2 结果

探究组病人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模式进行护理后,其住院用时为(8.1±2.9)d,其拔管时间为(3.8±1.1)h,病人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为100%;比较组病人实施常规方式的护理服务后,其住院用时为(12.3±4.6)d,其拔管时间为(17.8±2.5)h,病人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为29例(80.56%)。探究组病人相较于比较组病人,其在以上方面情况都明显要好,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3 讨论

小儿心脏病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的临床病症,据一项统计数据显示,该病的发病情况,在我国有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在病理形成机制方面,当前主要认为其与遗传等因素有关,由于该病不仅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还给病人的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加大对该病临床治疗及护理的相关研究,有着重要作用[2]。当前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中,主要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该疗法虽然具有一定效果,然而由于病人心理及年龄特点,加之其对疾病及其治疗的陌生,其易形成焦虑、抑郁,及恐惧等不良心理,极大的阻碍了治疗效果的提升。经过大量临床实验研究发现,在给予手术治疗的同时,辅助相应的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服务,其疗效更佳,能够显著的提升病人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改善病人心功能,提升病人身心健康状况,因而该护理理念在该病的临床护理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3]。本研究从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体温护理等方面,对病人实施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模式的护理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疗效[4]。本研究结果显示,探究组病人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模式进行护理后,其住院用时为(8.1±2.9)d,其拔管时间为(3.8±1.1)h,病人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为100%;比较组病人实施常规方式的护理服务后,其住院用时为(12.3±4.6)d,其拔管时间为(17.8±2.5) h,病人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为29例(80.56%)。探究组病人相较于比较组病人,其在以上方面情况都明显要好。因此该护理理念在该病的临床护理中,有着积极的椎广价值[5]

摘要:目的:探究在小儿心脏外科手术护理中,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进行护理,观察其临床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4月来本院接受诊治的72例小儿心脏外科手术病人作为研究的案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探究组和比较组,每组各36例,比较组病人实施常规方式的护理服务,探究组病人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病人疗效。结果:探究组病人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模式进行护理后,其在住院用时、拔管时间,及满意度等方面,相较于比较组病人都明显要好,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心脏外科手术护理中,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进行护理,具有良好的疗效,能够极大的提升病人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有效改善病人临床症状。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小儿心脏外科手术,护理,运用效果

参考文献

[1]石晶,郑剑爽.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心脏外科手术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5,(34):225-226.

[2]阎青,巩霞.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7):219-220.

[3]卞先莲,周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经皮肾镜碎石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12):39-40.

[4]剧东博.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工程,2014,(09):89.

心脏外科术后感染及危险因素 篇4

【关键词】 心脏外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0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10-01

1 术后感染基本情况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成人心脏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的特点为: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较低,为3.57%,发生感染的患者年龄较大,60岁以上占89.19%。后果较为严重,感染的患者中死亡率为16.2%。感染多发生在术后10天以内,占81.25%。感染以单个部位多见,占75.68%(28/37)。感染最常见的部位为呼吸道,占64.58%,其次為尿路感染,占16.67%。呼吸道感染以混合感染为主,多合并真菌感染,尿液、血液、伤口分泌物等标本培养以单一菌种为主。本次检出病原菌中以革兰氏阴性菌多见,占44.30%(35/79),革兰氏阳性菌占30.38%(24/79),真菌占25.32%(24/79)。

1.1 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和时间 本组患者本次调查感染发生率较低为3.57%,低于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9%-20%感染率。究其原因,可能为本次调查纳入标准较为严格,以细菌培养出病原菌作为明确感染的证据,而细菌培养存在一定的误差。

本组患者感染的发生多在术后10天之内,占81.25%。因此术后早期就应作为预防医院感染的重点时间,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特别是有针对性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1.2 术后感染的部位分布 本组37例患者共发生48例次感染,其中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共31例次,占64.58%。心脏手术的患者需要全麻气管插管,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免疫功能受损、气管插管致口咽部定植菌移位、医务人员无菌操作不规范、各种原因导致的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等均有可能导致呼吸道的感染。

尿路感染共发生8例次,占16.67%,是居于第二位的感染,仅见于留置导尿时间大于1周的患者,留置导尿时间短于1周的患者尿细菌培养均为阴性。可见尿路感染与留置导尿的时间有关,有资料显示,>3天的患者有31%发生尿路感染,留置尿管>5天有74%发生,长期导尿者几乎100%发生菌尿(其中部分表现为无症状性菌尿)。

本组患者中,切口感染,纵隔感染,血液感染、肠道感染等部位感染发生率较低,因绝大多数心脏外科为清洁手术,术后多应用三代头孢预防感染,故伤口感染率较低。术后拔除气管插管后尽早进食,不能拔除气管插管者则及早进行肠内营养,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减少菌群移位。

1.3 术后感染的病菌谱 在检出的79株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细菌占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真菌的比例为44.30%、30.38%、25.32%。

2 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手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后24H输血浆量、术后24H输少浆血量是引起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年龄大的患者,各个器官储备功能下降,全身免疫防御能力降低,导致患者感染率增加;手术时间越长,心脏阻断时间越长,心肌缺血的时间越长,创面暴露时间越长,造成术后切口感染的机会无疑就会越多。呼吸机的使用,气管插管破坏了会厌部的正常屏障,削弱咳嗽反射和纤毛运动,损害了机体对气道分泌物的有效清除功能,不易排出的痰液为细菌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气管导管气囊周围分泌物的淤积和下漏,使细菌极易进入支气管肺组织导致肺部感染,呼吸机回路管道中的细菌随着喷射形成的气溶胶或污染的冷凝水倒流进气道会造成感染。此外,多数患者常合并心衰和肺淤血,容易合并存在隐匿性感染,且吸痰操作时擦伤呼吸道黏膜或直接污染,这些均增加了呼吸系统感染的机会。

3 防治措施

3.1 术前及时处理慢性病灶,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杜绝感染来源。

3.2 术后应强调早期监测,留取各种标本做细菌学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3.3 对于真正感染发热的病人,可采用降阶梯治疗方法 即先选择疗效强且不耐药的广谱抗生素,在此经验性用药的基础上根据血和体液培养结果及药敏结果进一步选用抗生素。

3.4 术前稳定患者病情,消除感染隐患 术中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术后及早去除各种侵入性操作能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3.5 监护室以及呼吸机等设备应定期消毒。

3.6 围手术期改善全身状态,加强营养支持,积极维持内环境的平衡。

3.7 术中严格止血,实施综合的血液保护措施,如血液稀释、血液回收。实施相对保守的输血指征,应用铁剂治疗贫血患者。

参考文献

[1] 徐敏,冯海波,郑慧萍,等,心脏外科监护室真菌感染临床和病原学分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6):709-714.

[2] 周晔,邵涓涓,罗智敏,贾明,贾士杰,心脏手术后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06.

[3] 徐敏,郑慧萍,冯海波,杨碧波,心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监测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24.

心外科手术心脏 篇5

1 临床资料

第一例男性患者, 年龄为67岁, 诊断为声带肿瘤, 手术方式为支撑喉镜下声带手术。第二例女性患者, 年龄为61岁, 诊断为胆结石, 入院查体发现血压增高外 (BP 20/1sk Pa) 。B超提示胆囊内有一枚19×23 cm结石回声影像。手术方式为在心电监护下施行全麻下实行胆囊切除术。第三例男性患者, 年龄为58岁, 诊断为肝肿瘤, 手术方式为全身麻醉肝移植。

2 方法

从临床治疗角度, 心跳骤停定义为自实施麻醉诱导至手术结束期间发生在手术室内的心跳骤停, 需要现场的医疗人员实施胸外按压和 (或) 电除颤进行复苏的病例。第一例患者, 复苏时间最短仅为15 s, 患者在手术中由于支撑喉镜置入引起的心跳骤停, 即可停止置入支撑喉镜, 经胸前区捶击和胸外按压后迅速好转;第二例女性患者在心电监护下施行全麻。常规使用麻醉药物, 气管插管。因声门暴露困难故插管未成功, 立即实施面罩加氧吸入5分钟, 再次插管。操作过程中患者突然心跳停止, 颈A搏动消失。心电监示心律为室率16次/分, 立即拳击心前区数次, 持续胸外按压每分70~80次, 按压时可扣及股A搏动, 静注阿托品、肾上腺素各l mg, 紧急气管切开并插管使用呼吸机, 并于气管内滴入阿托品及肾上腺素, 每次各l mg, 5分钟后重复。由于患者复苏后仍昏迷, 我们除积极维持心肺脑功能、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外, 积极控制感染, 支持对症治疗。第三例患者在肝移植手术过程中, 由于高钾血症引起的心跳骤停。肝移植手术在门静脉开放后容易引起高钾血症、酸中毒和低温。高钾血症对心肌有抑制作用, 可致心音减弱, 心律失常, 如室性期前缩, 房室传导阻滞及心搏停于舒张期, 尤其当血钾大于8.8 mmol/L时心脏可出现窦-室传导, 甚至心脏停搏或心室颤动。血清钾超过5.5 mmol/L时, 称为高钾血症, 是一种短时间内可危及生命的电解质失衡。患者在手术中, 门静脉开放后血钾为9.0 mmol/L, 血钾大于8.8 mmol/L, 因此出现心脏骤停。抢救方式为持续胸外按压, 静脉注射肾上腺素5 mg、以及氯化钙2.5 g。15分钟患者自助恢复心跳。

3 结论

根据临床案例的回顾, 对于术中心脏骤停的患者, 应该从以下方面实施有效地手术手段以避免患者的死亡。

(1) 加强化手术中心电监护。心电监护可以及时发现心跳骤停, 并为及时复苏赢得了时间, 避免了脑缺血、缺氧所致的不可逆性脑损害, 为有效准确指导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及血管活性药提供了依据。

(2) 快速有效胸外心脏按压。众所周知脑部血供终止3分钟以上, 即会发生不可逆性脑损害, 因此应对心脏骤停患者应进行耐心、有节奏、不停顿的心脏按压十分重要。人工直接按压心脏可产生正常系统和区域性血流。有效的心脏按压相于正常心排血量的25%~50%, 脑血量的30%, 可达脑循环的最低水平, 为复苏成功奠定基础。

(3) 紧急气管切开并于气管内给复苏药物。应在心脏按压的同时当机立断作气管切开, 以保持患者呼吸通畅, 纠正缺氧、纠正酸中毒提高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 维持主要脏器功能, 并且气管切开也为抢救提供了新的给药途径。

(4) 提高麻醉监测手段和水平。麻醉师的技术水平不仅是手术顺利完成的关键而且还能及早现和预防心脏骤停事件的发生。比如第二例患者手术之前麻醉插管失败, 使患者有了缺氧的基础, 心跳呼吸停止, 脑部血供丧失。

(5) 提升手术操作水平和技巧。对于具有潜在心脏骤停因素的患者, 如高龄、身体状况差、合并基础病变等, 在手术之前要作好调整, 术中要加强监护, 手术操作要轻柔, 这样可起到减少和预防胸外科手术中心脏骤停的作用。

本文回顾分析了外科手术中患者心脏骤停的成功抢救的临床案例, 一方面总结了成功抢救术中心脏骤停患者的经验, 一方面希望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医学信息。总之, 为了减少以及预防外科手术中心脏骤停的发生, 临床医护人员, 一定要加强学习, 努力探索, 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阎渭, 康津伟.影响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调查, 山东医药[J].2007, 47:84-85.

[2]张振英, 姜红, 李燕.围手术期心跳骤停22例临床分析[J].农垦医学, 2004, 26 (3) :191-192.

[3]张振东, 姜红, 李燕, 等.围手术期心跳骤停22例[J].农垦医学, 2004, 26 (3) :324-325.

心外科手术心脏 篇6

关键词:心脏手术,脑损害,护理,成功率

心脏外科手术并发脑损害,是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脑缺血缺氧,使脑耗氧大于供氧。脑损害主要表现为术后患者不清醒或延迟清醒,或清醒后继而又进入昏迷,并有四肢频繁的抽搐或偏瘫。栓塞可出现局部神经的定位症状。中枢神经功能不全引起情感方面的变化,记忆阻碍,定向力障碍,谵语、失眠、兴奋、抑郁、儿童的恶梦等。现将本组298例心脏手术脑损害的预防和护理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实施体外循环心脏手术298例,其中男146例,女152例,年龄6个月~68岁,体重在6~80 kg。冠状动脉搭桥术9例,心脏瓣膜置换术57例,心脏瓣膜成形术48例,法洛四联症、三联症矫正术19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65例。有3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脑损害,占手术总数的1%,本组死亡病例4例。

2 预防和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1)护士在评估患者时,询问患者既往有无脑部创伤史和家族精神病遗传史。(2)因心脏手术风险大,手术比较复杂,除小儿患者外其他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心理,对疾病和手术恐惧以及预后的担忧,心理上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首先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手术方法和成功病例,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

2.2 术后护理:

术后患者入重症监护室(ICU),24 h心电连续监护,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瞳孔、意识、肢体活动和尿量的变化。呼吸机辅助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氧饱和度95%以上。脱离呼吸机后,遵医嘱根据血气分析给予持续吸氧,保证脑组织的氧供。术后患者因ICU环境、仪器设备噪声、无亲属在身边等诸多因素影响,易出现烦躁不安、兴奋、不配合治疗等精神症状,护士应多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精心护理。部分患者术后自觉心功能明显好转,压力突然得以释放,易引发精神症状,护士应指导患者避免过度兴奋和激动,保持情绪稳定。

2.3 若发生脑组织缺氧表现应采取局部降温方法,在头

部用冰帽或冰袋降温,使头部温度降至27℃,并配合药物脱水治疗,以减轻脑水肿。遵医嘱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20 mg,6 h1次,3 d后逐渐减量。短程大剂量地塞米松静脉注入能减轻毒素及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减轻脑血管渗出,防止脑损害的进一步发展[2]。应用促进脑组织代谢药物,如ATP、辅酶A、γ-氨酪酸、谷氨酸钠等保护脑功能。

2.4 维持良好的循环功能,及时补充血容量,术中、术后维持平均动脉在60~90 mm Hg(1 mm Hg=0.

133 kPa),血压偏低全身组织特别是脑组织若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导致脑组织长时间缺血缺氧,诱发脑损害。

2.5 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本身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着潜在性

损伤的危险因素,术中注意防止血栓、气栓误入体外循环进入脑血管。同时心脏手术输入大量库血,血液中存在大的栓子和微栓,栓子是引起脑损伤的重要原因。

2.6 保持术后心包和纵隔引流通畅,定时挤压引流管,观

察引流量,判断有无活动性出血,若血性引流量成人>300 m L/h,10岁以下儿童>50 m L/h,患者伴有低血容量表现,及时通知医生紧急处理,输血同时积极做好开胸止血的准备。因大量失血长时间低血压及低心排造成脑细胞缺血缺氧,易引起脑损害表现。

2.7 在患者烦躁不安不配合时给予床护栏保护和适当地使用约束带,预防患者坠床和因躁动造成各种管道的脱出。

3 结果

3.1 本组298例患者,1例术后出现头痛、失眠、焦虑、记

忆力差,睡眠多梦易醒,睡眠质量差等症状,遵医嘱口服阿普唑仑每晚1片,3 d后上述症状改善。1例2岁患者,术后出现右上肢手臂肢体功能障碍,实施2个疗程的高压氧及促进脑组织恢复药物治疗,护士同时指导和协助进行康复功能锻炼,采取将健侧上肢手臂袖口用带子扎住减少其活动,刺激患侧上肢手臂被动运动,用其喜爱的玩具去诱导患儿用患侧手臂取物,同时配合理疗与肌肉按摩,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9个月后患儿右上肢手臂肢体功能恢复正常。1例术后3 h心包及纵隔引流血量增多约1 800 m L,平均动脉血压在60~35 mm Hg.及时行二次开胸止血,术后第3天,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兴奋、多语,幻觉、幻视,手舞足蹈,谵妄及被迫害感,呈近期健忘症,阅读、理解定向能力障碍。遵医嘱给予静脉注射异丙酚50 mg后安静入睡,头部放置冰袋,以减少脑部的氧耗,24 h后患者苏醒未再出现精神症状。

3.2 本组298例心脏手术患者,除4例因其他原因死亡外,3例并发脑损害患者未留后遗症,预后良好,均痊愈出院。

4 讨论

脑组织的耗氧量大并对缺氧的耐受性很差,心脏外科手术并发脑损害,导致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脑缺血缺氧引起各种临床症状,易留下后遗症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应加强重视围术期脑损害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以减少脑损害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恩真.围手术期脑功能保护[C].北京第二届五洲国际心血管病研讨会学术论文汇编,2002:496-497.

[2]岳茂兴.“四大一支持”综合疗法在救治腹部外科疾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6,8(3):185.

[3]管玉龙,董培青,杨璟.心脏手术体外循环中神经系统的监测和评价[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20(8):31-32.

心外科手术心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70例自2012年3月—2015年3月在该院接受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46例, 女性患者24例, 年龄范围为56~72岁, 平均年龄为 (61.3±3.4) 岁, 在手术前, 所有的研究对象均被排除没有精神类疾病史和其他严重的系统障碍性疾病。所有患者开展的手术类型有:二尖瓣膜置换术、心脏黏液瘤摘除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 (35例) 和干预组 (35例) 。对照组男性患者24例, 女性患者11例, 年龄范围为57~72岁, 平均年龄为 (60.8±2.9) 岁, 进行二尖瓣膜置换术10例、心脏黏液瘤摘除术8例、冠状动脉搭桥术9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8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2例, 女性患者13例, 年龄范围为56~71岁, 平均年龄为 (61.7±3.6) 岁, 进行二尖瓣膜置换术9例、心脏黏液瘤摘除术9例、冠状动脉搭桥术10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的研究对象在心脏围手术期进行常规的心理、基础护理和并发症护理, 向患者讲述该病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成功案例, 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保持安静舒适整洁的病房环境, 注意患者的饮食护理, 做好急性肾功能衰竭、呼吸功能不全、精神障碍、心率失常、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干预组的研究对象则在对照组采取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针对术前、术中、术后分别采取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具体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1.2.1 术前护理

(1) 术前患者状况评估。 手术开始前,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疾病状况、家庭情况、文化程度、生活习性、个性特征等进行充分的了解, 从而获取足够的信息去安抚患者。 并评估患者的心理, 按照患者拥有的精神状态运用焦虑 (SAS) 、抑郁 (SDS) 量表简易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 以对患者手术开始前的心理应激情况进行评价[4]。 根据测评结果, 对心功能较差的患者, 应做好手术前的相关准备;对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给予强心、利尿等预防性措施。 患者手术前的饮食应该是易于消化的, 例如高蛋白、高热量、低脂、低盐的食物。

(2) 术前心理护理。 手术开始前, 护理人员应运用鼓励和安慰性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减少或避免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 并对患者用积极的话语进行鼓励, 使患者能够获得愉快、温暖的心情。 在对患者进行鼓励的同时, 也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家属进行安抚, 稳定家属的情绪, 彼此之间建立起护患信任的良好关系。运用安慰性的言语对患者讲解手术及麻醉的具体操作方法、手术室及监护室的环境、手术结束后在监护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某些问题, 以及手术结束后可能会有那些并发症发生, 对于情绪障碍或过度紧张的患者, 为消除其恐惧、 紧张的心理应进行相应的心理咨询访谈。 对于抑郁、焦虑的患者可给予适当的抗焦虑类药物进行辅助治疗[5]。 平时主要进行脑力劳动的患者, 虽然他们的外观看起来很平静但是他们的内心是非常困扰复杂的, 有着强烈的反差, 对此类患者, 我们在护理的过程中应对其进行详细的讲解手术采用何种方式麻醉、手术的安全性、手术能够达到的效果及预后, 并以成功的病例为范本向患者详细的介绍该种疾病, 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发生精神障碍。

1.2.2 术中护理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应注意对患者的脑功能加强保护, 要保证有足够的血流灌注量[6]。 尽量采取措施缩短体外循环的时间, 保证患者的灌注压维持在适宜、平稳的水平。 为有效防止微气泡和微颗粒栓塞的形成, 手术过程中应采用微栓过滤器进行过滤并进行彻底的排气, 从而避免过度稀释血液及导致中心静脉压的过度升高。 手术过程中也应该采取各种措施维持患者体内酸碱及电解质的平衡[7]。

1.2.3 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应对患者进行连续性的心电监护, 对其生命体征发生的变化及精神和意识状态进行密切的观察, 并采取各种预防性措施来保证各种管道的畅通。 及时判断意识清醒的患者有无异常的情况, 并告知手术已经结束, 目前正在接受监护治疗。 倘若患者此时无法准确的用言语进行表达, 则通过手术前和患者沟通好的手语与其进行沟通交流。 沟通交流应该是必要的、有效的, 并给予患者适时的鼓励。 对精神障碍患者的需求应采取各种措施尽量的满足, 以避免不良情绪的发生。 若发现患者的情绪不稳定, 情况严重时应给予约束带进行约束。 尽量采取措施为患者提供恒温、安静的良好环境, 护理人员在走路、讲话、开关门时都要做到“轻”[8]。 监护仪器的音量调到最低。 合理安排病室的光线、湿度和温度, 保证患者的健康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恢复[9]。

1.3 评价指标

手术结束后的12 h~7 d内, 对两组研究对象要进行严密的观察并比较分析术后的精神状态。 应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价对照组和干预组研究对象的行抑郁及焦虑状态。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11.7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和干预组研究对象手术后出现焦虑、抑郁、谵妄、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等精神障碍为10 例和3 例, 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28.57%、8.57%, 经统计分析比较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从该研究结果可看出心脏外科手术术后经过常规护理出现精神障碍的患者占28.57%, 主要有焦虑、抑郁、谵妄、精神衰弱和精神分裂等, 该研究的对照组35例中出现抑郁和谵妄的患者分别出现了3 例, 所占比例较高。 引起这些精神障碍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是经济、家庭和患者的心理因素。 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 各方面不能给予患者足够的支持, 脾气暴躁的患者就容易拒绝治疗, 严重者离院出走。 大多数患者在精神上缺少家庭的关怀, 使得他们心里产生巨大的孤独感。 到医院后, 不适应环境和患者性格孤僻很容易使患者产生心理障碍。 手术开始前, 病情危重的患者往往有极度绝望的心理, 怀疑手术治疗不能有效, 手术结束后又进入ICU这种特殊病室环境进一步治疗, 使得患者极易产生严重的恐惧、焦虑、抑郁、谵妄等心理, 最终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生。

第二是患者的生理和疾病因素。 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及生理特点, 老年患者的各脏器功能尤其以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明显, 因而不能很好的应对各种手术所造成的创伤。 同时因为患者本身的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各种原发病的存在, 使得手术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导致患者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

第三是手术和药物因素。 心脏外科的手术一般情况下均是大型的手术, 手术时间通常很长, 手术创伤很大, 患者在手术后都会处于高度应激的状态, 这些都会导致患者在手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相关症状。 另外, 在进行心脏手术时, 都要应用体外循环, 此时血压及灌注压都很低、血液被稀释, 这些均会导致大脑缺氧缺血而引起精神症状。 研究发现[10], 手术进行的时间越长, 手术造成的创伤越大, 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机率就会越高。手术开始前针及麻醉药的应用会造成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 研究发现[11], 极低的麻醉药物残余即可对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多种麻醉药物使用, 均可使患者在手术后发生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 另外, 在手术开始前, 大部分心脏手术的患者都会长时间服用对心脏功能有良好改善的药物, 如硝普钠等。 药物的不良反应通常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

第四是环境因素。 进行心脏手术的患者, 手术后的复苏通常是在ICU中进行的, 病房中都配备先进和复杂的监护仪及各种急救器械, 患者被包围在各种监护仪及医疗器械之中。 发生术后精神障碍的重要诱因之一就是ICU中的环境。 研究表明[12], ICU病房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是普通病房的2~6 倍。 进行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 都要在手术台上经过很长的时间, 因此手术结束后, 患者需要得到安静的休息, 然而监护室中的各种声音, 包括仪器声、报警声、医护人员的繁忙工作声、周围患者的呻吟声、甚至谈话声等, 这些因素都是诱发患者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导致患者在这种环境中会产生紧张心理, 压力和焦虑感升高, 从而引起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

对于要实施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以上容易出现的问题, 该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了护理干预, 在术前、术中、术后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使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仅为8.57%, 与已报道[13,14]的术后常规护理出现精神障碍12.69%, 18.54%和该研究28.57%的发生率相比较, 精神障碍的出现大大降低, 这说明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手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机率,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实施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术后导致发生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以及所采取的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为临床上进一步治疗和护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将随机选取的70例自2012年3月—2015年3月在该院接受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 (35例) 和干预组 (35例) 。对照组的研究对象在心脏围手术期进行常规的护理, 干预组的研究对象则在对照组采取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针对术前、术中、术后分别采取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干预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手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对照组和干预组研究对象手术后出现焦虑、抑郁、谵妄、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等精神障碍为10例和3例, 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28.57%和8.57%, 经统计分析比较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要实施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 在术前、术中、术后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手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机率,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

心外科手术心脏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本院心脏血管外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50例行心脏手术且于围术期使用了抗生素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5—50岁,平均(30±5.4)岁,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者25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者20例,行法洛四联矫治术者5例。患者术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均为双腔气管插管、滚压泵、氧合器、超滤装置、体外循环管道等,预充液成分包括抗生素、甘露醇、甲泼尼龙、人工胶体、碳酸氢钠、醋酸林格式液等。

1.2 研究方法

回顾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体外循环围手术期间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如抗生素种类、使用时机、使用方式、连续使用时间、联用情况和使用效果等。

1.3 抗生素合理使用标准

用药时机:抗生素初次给药的时机应在术前2h内,术中追加用药的时机或条件为手术进行3h后或患者失血量在1500ml以上,术后应于3d内停止给药;静脉给药时应在20-30min内滴完[3]。联合用药标准:所用药物需有协同作用且至少联用两种抗菌药物[4]。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分析,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用药时机、持续时间和使用效果

根据统计数据,50例患者中术前4d使用抗生素的有4例,占比8%;术前3d使用抗生素的有9例,占比16%;术前2d使用抗生素的有8例,占比14%;术前1d使用抗生素的有29例,占比58%,且术前2h内使用抗生素的有15例,占比30%。术中使用抗生素的有36例,占比72%,且所有患者术后均使用了抗生素,其中术后3d仍继续使用抗生素的有24例,占比48%。即合理用药率为30%,不合理用药率为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使用方式和使用效果

50例患者中的用药方式主要为静脉滴注、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口服,其中静脉滴注18例,占比36%,静脉注射10例,占比20%,肌肉注射12例,占比24%,口服10例,占比20%。

50例患者持续使用抗生素的时间为4—10d,平均持续时间为(8.0±1.5)d。其中47例患者手术切口1期愈合,占比94%,其余3例患者延期愈合,占比6%。1期愈合和延期愈合患者的比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使用种类和联用情况

患者所使用抗生素主要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各抗生素的使用次数分别为180次、150次、30次、10次、5次、3次。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使用次数与其他抗生素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抗生素的联用均为两药联用,主要为阿莫西林+头孢呋辛、青霉素钠+头孢呋辛、青霉素钠+头孢他啶、青霉素钠+阿莫西林、青霉素钠+克拉维酸、克拉维酸+头孢呋辛,联合用药次数分别为14次、11次、9次、6次、4次、2次。

3、讨论

根据统计数据,本院心脏血管外科所使用的抗生素为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联用中以阿莫西林+头孢呋辛、青霉素钠+头孢呋辛联用居多,但青霉素类抗生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相同,联用不能加大药效,因此,青霉素钠+头孢呋辛、青霉素钠+头孢他啶的联用无协同作用。可见,本院心脏血管外科抗生素存在的问题之一便是联用不合理。另外,本院心脏血管外科70%的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时间并不是在术前2h,且94%的患者手术切口1期愈合,但48%的患者术后3d仍继续使用抗生素。可见,使用时机不当和使用时间过长也是本院心脏血管外科使用抗生素存在的问题,需加强管理,提高抗生素合理率。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应用分析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4C):24-25.

[2]李晓红,李立军,于凤辉,等.临床抗生素应用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01):160.

[3]赵培西,刘渝,王婧雯,等.100例心脏手术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0,10(04):294.

心外科手术心脏 篇9

【关键词】心脏外科;住院患者;满意度;提高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82-01

满意度是指人们因为健康,疾病生命质量方面的要求而对医疗保健服务产生某种期望,对所经历的医疗保健服务进行评价,通过满意度调查,对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优化护理服务方案,在继续深化以患者为中心整体护理其有重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临床资料来源于2008年至2011年6月的心脏外科普通病区的住院患者,年龄大于20岁,有自主认知意识,住院时间超过一周以上,每月随机抽取10名患者,由非责任护士发放和收取。

1.2方法:对所有符合条件的患者发放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总共为21项,其中和护理息息相关的问题有十项包括:①患者的基本资料(年龄 住院天数 填表人 职业)②护士的仪表举止 ③住院告知 ④服务态度 ⑤定时巡视 ⑥及时帮助病人 ⑦技术操作 ⑧健康教育 ⑨出院指导 ⑩病区管理。每项以非常满意(10分),很满意 (8分),满意(6分),不满意(4分)无此需要(不计分)由患者自行选择。

2 结果

从2008年——2010-6月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显示,入院宣教,服务态度,及时帮助,健康教育,住院环境和费用问题是影响患者满意度的主要因素。2010年6月——2011年6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从各项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图2-1 2008年至2011满意度与满意率对比示意图

2.1造成满意度现状的分析:1〉更新观念:教育内容陈式化,缺乏个性特点,难以满足部分文化层次较高的患者需求。2〉技能:缺乏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技能,难以实施完整的健康教育。3〉沟通与主动性:开展健康教育缺乏主动性,自觉性。④缺乏健康教育的高效评价. 5〉陪护:病区管理不当,陪人控制差。 6〉一日清单:每日费用不清,时常有疑虑 。

3. 讨论

心脏外科护理特色,心脏外科收治的患者以危重症为主,病情发展比较急,患者术前术后病情比较重,住院的时间长,在住院期间,主管医生多数忙于手术,与病人接触时间短,而患者与护士接触的机会较多,护士的技术服务态度,健康教育体现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多发于养成每日患者的治疗围术期的处置,却常常忽略了和病人的沟通,虽然按时的完成了患者的每日治疗任务,但针对患者个体化的需求,服务不到位,造成患者和家属负面情绪,满意度自然也根本无法提高。

3.1改进措施的几点做法:

3.3.1不同层次的住院患者对护患沟通的需求有所差异 住院患者文化程度的高低和职业的不同对护患沟通需求均存在显著差异。文化程度越高,对护患沟通需求越强。为全面加强临床护理,转变护理工作模式,改善护理服务,我科以积极响应,努力学习优质护理服务,以着实护理基础为切入点,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护理服务,通过多形式,人性化的沟通模式,营造和谐的工作范围,开拓心脏外科一个又一个亮点,如:加强病房的开展,实现集中管理,陪而不护,责任制管理,分工明确,落实到个人,服药到口,亲情服务,服务到位,如:我科开展爱心科室,从2008年以来对贫困山区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0岁以下的孩子成立了基金会,患者住院时,由于语言上的不通,地域性的差异,我们分别派出护理人员一起陪同外出办理住院手续,完全形成“一条龙”服务,让他们从中不会感觉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而感到恐慌和失落感,入院后我们自然会给这些特殊患者比常人更多的关怀,更多帮助的孩子们,特殊的关照,在我们坚持这几年以来,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步,病人满意度不断提高。

3.3.2转变思想,培养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加强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素质,把倡导人性化服务作为改善护理服务质量的切入点,使一切活动符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原则,以“关怀式语言”接待患者,热情周到体贴患者,如护士要亲自将患者带入病房,整理好床铺让患者休息,并简短精炼的自我介绍和入院介绍,征求患者的需要并及时给予帮助等,这些看上去简单普通的行为和话语,无形中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减少了患者对医院的陌生感,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人在患病后情感比较脆弱,需要比常人更多的关怀,更多的帮助。我们要提倡微笑服务,做到语言文明、温和、面带微笑和得体的举动去温暖患者脆弱的心灵,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使患者的精神得到关爱和心灵得到满足,这不仅增强了患者的信任感,也密切了护患关系,减少了医疗隐患。

3.3.3强化角色意识,明确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问卷调查中看出,影响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重视不够的因素有教育意识淡薄,缺乏教育时间,知识结构单一等,针对这些问题,护理管理者必须通过规范化培训和护士注册法的学习,强化护士履行教育义务的法律意识,进一步明确护士的基本职责为“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少痛苦”.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首先要树立现代护理观,明确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打针发药,机械地执行医嘱,完成一些技术性的工作和基本的生活护理。在人员紧缺以及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也不能忽视对健康教育的责任。通过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不仅密切了护患关系,也使患者在接受治疗、护理的同时,接受到自我保健的作用,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精神与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完美状态,因此,进行健康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3.3.4加强基本技能培训:低年资的护士更要多向有经验的老護士学习,做到多学多练,并善于总结临床经验,做到“以德为本,技德并修”,通过不断的培训,使护理人员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掌握更多、更新、更深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如:我们将在每月给低年资护士提供专科讲座,让所有的护士都参与进来,每人准备一课,内容 要自己来写,这样不仅增加了护士的积极性,还锻炼了护士的胆量和表达能力,我们将对授课好的护士以资奖励。

3.3.5我们在陪床探视做了如下规定:1> 只允许一位陪护在病人身边,遵守病房的各项规定,听从医生的指导,保持病房的清洁、安静,积极配合医疗护理工作,不得擅自给病人服用未经医生允许的药物及食物。2> 每日上午11:00以后至下午16:00为探视时间,陪护人员凭陪床证进入病区。3> 陪护、探视人员不得睡卧病床,不得擅自到其他病室,探视人员不得在病室住宿。4> 为防止交叉感染,学龄前儿童不得进入病区探视。

3.3.6为病人发放每日清单,讲解所需的费用,示范费用查询机,教会家属如何使用,随时掌握自己的费用和治疗,“做到心里有数”。

4体会

通过对住院患者的问卷调查,能及时地发现护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对预防医疗隐患起到积极主导作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既是一个全方位、系统性的工程,又是一个改进护理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深化基础护理、带动专业发展的新机遇,同时更是一个提高患者和家属期望值、实现满意服务、感动服务的有效途径,这是优质护理的最高境界,也是护理人员实现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满意度及患者最不满意的人和事以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晨会上通报,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使护理服务质量得到全面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满意度从95%上升到100%。

参考文献

[1]王国华,董俊平:住院患者对护患沟通需求的调查分析 中国民康医学【J】2008 2(6)15-16

心外科手术心脏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1年2月~2015年9月20例普通胸外科开胸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0例患者中, 男13例, 女7例, 年龄34~79岁, 平均年龄 (56.38±7.59) 岁。所有患者均进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手术类型:肺部手术9例, 食管手术11例;心脏骤停类型:心室停顿8例, 心室颤动1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疾病诊断及手术操作相关标准[1], 且对诊疗情况知情同意。

1.2排除标准[2,3] (1) 年龄>80岁者; (2) 术前合并严重感染者; (3) 合并其他内科严重疾病者; (4) 其他情况导致不满足手术指征者; (5) 无家属及法定监护人者; (6) 精神疾病者 (或其他因素造成无法正常沟通者) ; (7) 临床资料不全者。

1.3方法

1.3.1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胸外科开胸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导致其发生术中心脏骤停的原因进行总计, 并做好记录和分析。

1.3.2抢救方法发现患者出现术中心脏骤停现象后, 要立即对患者进行相应处理。例如, 针对失血患者, 要及时进行输血处理, 并采用恢复心率的措施。发现心室停顿或心室颤动, 要给予患者强心剂类药物, 同时及时补充血容量。部分患者根据实际情况, 采用心脏按摩方法逐渐恢复自主心跳。

2结果

临床资料显示:造成20例胸外科开胸手术患者出现术中心脏骤停现象的主要因素为:严重失血11例 (55.0%) , 严重缺氧5例 (25.0%) , 既往病史4例 (20.0%) , 其中严重失血是导致普通胸外科开胸手术中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经过及时抢救, 20例患者中, 4例患者死亡, 其余16例患者抢救成功。

3讨论

3.1开胸手术安全操作的重要意义普通胸外科开胸手术是临床常见的诊疗方法, 是解除很多胸外科疾病的重要手术方法。开胸手术通常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处理, 能够保证手术操作的顺利执行。但是由于开胸手术创伤面积较大, 加之手术时间较长, 因此围麻醉期易发生不良风险事件, 心脏骤停是围麻醉期常见合并症, 对患者生命安全具有严重威胁。为此, 要在临床实践工作中, 要加强对普通胸外科开胸手术患者的重视程度, 并分析心脏骤停的原因, 保障手术操作安全实施。

3.2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随机抽取普通胸外科开胸手术中发生心脏骤停的20例患者作为探讨对象, 通过分析其临床资料, 认为导致20例患者发生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为:严重失血11例 (55.0%) , 严重缺氧5例 (25.0%) , 既往病史4例 (20.0%) , 其中严重失血占比最高。开胸手术过程中, 若失血过多, 则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 对心脏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严重缺氧主要是由于气管内插管麻醉置管困难, 引起缺氧, 造成心脏骤停。而既往病史主要是指患者曾经患有严重心脏疾病, 如陈旧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等, 手术操作会对患者迷走神经产生较大刺激, 诱发心室停顿[4]。

减少心脏骤停预防策略按照普通胸外科开胸手术相关经验, 针对具有高危风险的患者, 要格外加以关注。为此, 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 详细向患者和家属询问病史, 最大程度排除诱因。手术操作过程中, 要密切关注生命体征状况, 并对患者开展全面心电监护, 发现异常现象, 如心率降低、血压骤降等, 要及时进行对症处理。除此之外, 作为临床手术医师, 还要不断提高自身胸外科手术操作水平, 熟悉患者主要病变位置。麻醉医师则要配合手术医师, 对患者进行良好麻醉处理, 保证麻醉安全性。针对年龄较大且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 要加以重视, 注意术中操作对其的影响, 努力将风险降至最低。

综上所述, 胸外科开胸手术易导致心脏骤停, 术前要采取必要措施对其进行干预, 发生心脏骤停后, 要做到不慌不乱, 及时对患者进行相应处理, 保证手术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分析导致普通胸外科开胸手术中心脏骤停的原因, 为减少此类现象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普通胸外科开胸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在手术过程中发生心脏骤停现象, 根据其临床资料总结造成患者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结果 导致20例患者发生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为:严重失血11例 (55.0%) , 严重缺氧5例 (25.0%) , 既往病史4例 (20.0%) , 其中严重失血是导致普通胸外科开胸手术中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经过及时抢救, 20例患者中, 4例患者死亡, 其余16例患者抢救成功。结论 普通胸外科开胸手术过程中, 易导致患者心脏骤停, 术前要对患者手术指征进行明确, 并对多种危险因素进行科学预防, 进一步减少心脏骤停发生率, 为胸外科开胸手术患者安全、顺利执行手术夯实基础。

关键词:普通胸外科,开胸手术,心脏骤停

参考文献

[1]陈坚锋.胸腔镜外科手术与常规开胸手术在胸外科急诊手术中疗效比较.浙江医学教育, 2010, 13 (2) :45-46, 49.

[2]王君萍, 邵兰春.外科手术中心脏骤停成功抢救案例分析.科技资讯, 2013, 16 (4) :238.

[3]孙延波.466例胸外科手术围麻醉期216例心跳骤停的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工程, 2013, 25 (12) :57, 60.

上一篇:弯曲根管下一篇:买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