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外科手术(共12篇)
腹部外科手术 篇1
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 包括2个方面, 一是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 另一个是个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 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术后疼痛控制不好, 可导致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因此, 手术患者的身心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许多医学专家的关注, 作为医护人员不仅要关心患者的身体情况, 更应该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国内外调查表明, 心理疾病更影响手术的效果和恢复情况[1]。医护人员采取有效措施, 减轻或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反应, 对整个手术效果至关重要, 从而促进身体早日恢复。对我院自2012年2月-2013年2月进行腹部外科手术后62例患者采用综合性护理措施, 以缓解其术后疼痛,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外科腹部手术后患者62例, 男38例, 女24例, 年龄12~71岁, 中位年龄41.5岁。其中胆道手术2例, 肠道手术15例, 阑尾炎切除术38例, 胃大部分切除术5例, 脾脏切除术2例。
1.2 方法
引起术后疼痛的诱因很多, 将主要原因总结如下: (1) 切口处疼痛, 这种疼痛一般在麻醉清醒后24h内出现; (2) 切口处缝合张力引起的疼痛; (3) 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也就是肠管的蠕动导致的疼痛, 常出现在手术后3~4d; (4) 心理因素造成的疼痛:患者紧张、焦虑、疲倦、认知能力低等都会引起疼痛加重。
2 护理措施
2.1 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护士要不断更新知识, 掌握疼痛管理的有关知识与技能, 改变对疼痛的观念, 更新对止痛药的认识, 学习一些心理学、公共关系学、语言学、人文医学等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 以便更好的和患者沟通。
2.2 患者疼痛的认知
在术前进行宣教, 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该手术的相关知识, 比如简单介绍手术步骤, 术后产生疼痛的原因、持续时间, 疼痛的程度和相关的止痛措施等, 提高患者对疼痛及止痛药的认识, 了解疼痛的评估方法。通过对患者的教育, 让患者对术后疼痛有控制感, 以消除对疼痛的恐惧、焦虑、无助感。
2.3 加强心理护理
(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探视次数, 使用安慰性语言, 主动和患者交谈, 热情、温和, 生活上关心体贴, 特别是老年人具有孤独、寂寞、抑郁心理, 要耐心细致的开导, 重视患者的意见和要求, 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在严格控制交叉感染的原则下, 多让家属探视, 给予安慰鼓励, 以建立良好的心理支持, 树立自信心, 使其感到温暖、有安全感和依赖感, 从而增强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 (2) 通过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 试验证明, 人的大脑能够产生吗啡样物质已有几十种。它们与外源性吗啡一样能够控制疼痛的传导, 抑制疼痛。情绪、心理因素可影响吗啡类物质的产生, 因此做好心理护理, 可激发机体产生释放内源性吗啡物质, 减轻疼痛, 减少临床止痛药物的应用。 (3) 心理治疗首先分散患者注意力, 可把注意力集中于阅读、看有趣的电视节目或与来访者谈话等活动上。其次可以通过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调节呼吸、变换体位等方法放松身心, 以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4) 提供缓解疼痛的环境:安静、舒适的环境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病室内需保持空气新鲜和流通, 温湿度适宜, 好的睡眠可减轻疼痛。另外, 减轻疼痛的刺激, 护士在操作治疗过程中动作应准确、轻柔, 如更换床单、尿道口的护理等技术操作而必须移动患者时, 应给予支托, 帮助其保持舒适的体位, 减少疼痛刺激。 (5) 体位护理, 患者可采取半卧位, 可减少腹部刀口的张力, 减轻疼痛, 以利于伤口愈合。当患者咳嗽、咯痰引起疼痛时, 可用手按压刀口减轻疼痛, 当肠蠕动引起腹部牵拉痛时, 不要使用强烈的镇痛剂, 可给予肠蠕动剂促进排气。 (6) 引流管的护理, 固定好引流管、引流瓶, 长度适宜, 利于翻身, 给患者翻身时避免拖、拽现象。各种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对可能引起疼痛的操作, 告知患者让其有思想准备。
2.4 使用PCA镇痛技术
PCA是通过使用计数电子仪控制镇痛泵, 目前来说PCA是外科术后镇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给药准确, 镇痛确切, 并可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 通过采用该技术, 患者休息质量明显提高, 疼痛导致的不良反应也相应减少, 有利于手术后早日康复[2]。
3 结果
通过对外科腹部手术后疼痛的综合性护理, 使术后患者疼痛得到有效的缓解,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4 讨论
疼痛已成为继T、P、R、BP 4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5生命体征[3], 严重的术后疼痛可导致患者睡眠不足, 造成情绪低落, 组织修复慢, 住院时间延长。作为一名医护人员, 要把疼痛的控制作为一门科学来深入研究, 制定相应的有效方案, 分别应对各种不同程度的疼痛, 因此, 有效地消除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腹部外科,手术,疼痛护理
参考文献
[1] 刘霞.浅谈普外手术后疼痛的护理[J].医学信息, 2010, 23 (6) :1883-1884.
[2] 李柳芬.疼痛管理在术后疼痛控制中的应用[J].护理进修杂志, 2008, 23:565-566.
[3] 梁玉莲.普外科手术后疼痛的护理[J].吉林医学, 2012, 33 (12) :369-370.
腹部外科手术 篇2
腹部外科术后疼痛的护理体会
术后疼痛是机体对疾病和手术造成组织损伤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可导致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不利于术后康复,为此,我们对腹部外科手术后患者加强了心理护理,应用硬膜外镇痛泵,有效地减轻了患者术后的疼痛。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腹部外科术后疼痛常见原因
腹部外科术后疼痛与手术操作、组织损伤和各种导管插入或因伤口周围肌肉痉挛、心理紧张、抑郁、焦虑、恐惧等有关,也与个人对疼痛的感知程度,人的情感反应,以及病人性格、性别、年龄、痛阈、文化背景、社会层次、过去对疼痛的体会等有关。病人年龄越小,对疼痛的耐受力越差,男性较女性耐受力差;性格外向,有一定文化素质的病人更容易表达对疼痛的主观感受。护理体会
2.1 做好术前宣教,加强心理护理
2.1.1 术后疼痛心理护理的意义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引起一系列的痛觉反应,个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有差异并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现出一系列的躯体运动反应和植物神经内脏反应,同时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实验证明,人的大脑能够产生吗啡样物质,现已检测出的脑啡肽、强啡肽类物质已有几十种,它们与外源性吗啡一样,能够控制疼痛的传导,抑制疼痛。情绪、心理等因素可影响吗啡类物质的产生。心理护理的原理就是激发机体产生释放内源性吗啡类物质,因此术后疼痛的心理护理有着重大的意义。
2.1.2 术前耐心劝导 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术前耐心劝导,让患者了解有关疼痛的知识和缓解办法,使患者认识术后疼痛的性质,采取预防性措施,解除不必要的顾虑,正确对待手术。
2.1.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尊重患者的人格 主动询问,相信患者的主诉,并表示理解患者的痛苦,使患者感到护士在分担他们的痛苦,让患者有信任感、依赖感、安全感。
2.1.4 分散或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可以采用视觉分散法,如看书看报;听觉分散法,如听音乐,以及触觉分散法,如亲人的抚摸等。每个人的性格及以往经历不同,都会选择一些方式来适应疼痛反应。
2.2 镇痛药物的应用
2.2.1 术后仔细观察病情变化,采取预防性措施 指导患者尽量避免压迫伤口部位,咳嗽或做深呼吸时用手或枕头按住腹部伤口,以防牵扯缝线引起伤口疼痛。置引流管的患者,翻身及改变体位时,避免压迫或扭曲牵拉,以减轻伤口疼痛。给予预防用药,而不是疼痛难忍时再给药。预防用药较疼痛剧烈时用药量小,镇痛效果好。
2.2.2 硬膜外镇痛泵给药止痛 病人硬膜外镇痛方法已广泛用于临床,镇痛效果满意。使用硬膜外镇痛泵应注意观察病人有无恶心及尿潴留,注意监测血压、脉搏、面色,观察呼吸频率及深度,防止低血压及呼吸抑制发生。讨论
腹部外科手术 篇3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患者;腹部;外科手术
【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64-01
目前,在临床上,糖尿病是一种多发且常见性的疾病[1]。近年来,还在呈现上升的趋势。我院在2008年1月~2013年3月期间,对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腹部外科手术,并在手术期间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处理,患者在手术之后并发症的产生和死亡情况得到了明显性的下降。使得患者能够顺利完成手术,现将有关情况做以下详细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2008年1月~2013年3月期间,一共收治了老年糖尿病腹部外科手术患者73例。其中男性患者有52例,女性患者为21例;患者的年龄在60~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5±2.3)岁;其中13例患者为急性阑尾炎,急性脓性胆管患者有20例,嵌顿性疝患者有15例,股疝嵌顿患者有15例,10例患者为绞窄性肠梗阻。对患者进行诊断,确诊患者为1型糖尿病患者。患者的病程在6~20年,平均病程为(15.2±3.5)年。患者在住院时的血糖在12~26.3mmol/L之间,尿糖在(++)~(+++)以上。
1.2方法
1.2.1手术的方式 进行阑尾切除的患者有13例,胆囊切除和胆总管切开取石以及T管引流的患者有20例。嵌顿性疝切开复位和疝修补的患者有30例,绞窄性肠梗阻行肠切除腹腔引流患者有10例。
1.2.2胰岛素注射 在对患者进行手术之前,对需要进行中型手术以上的患者,监测其的血糖,血糖浓度在16.7mmol/L以上的,需要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普通胰岛素12~20U,在使用药物之后,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检查,直到患者的血糖浓度降至7.8~11.2mmol/L。如果患者的血糖浓度在16.7mmol/L以下,需要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胰岛素8~12U。对进行手术的老年患者进行血糖监测,每个2h进行一次血糖测试。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决定胰岛素的使用量。
1.2.3手术后对血糖的控制 在对患者进行完手术之后,患者的糖类输入量需要控制在150~250g/d。胰岛素的用量和葡萄糖比例为1:25。如果患者的血糖在16.7mmol/L以上,则需要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胰岛素8~12U,直到患者的血糖在7.8~11.2mmol/L范围时,在患者进食之后,才能给患者进行正常糖尿病的治疗。
1.3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的数据都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 结果
此次所有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都全部顺利通过了手术。患者在手术之后,恢复比较快。住院的时间在5~20d,平均为(15.6±2.5)d。老年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13.7%(10/73),没有出现患者死亡的情况。发生切口长时间不愈合且被感染的患者有3例,肺部感染患者有6例,腹腔脓肿患者有1例。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改善[2]。然而,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生几率也在逐年上升[3]。特别是合并糖尿病的情况在不断增多。经过相关的研究表明,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大概有2.0%左右的患者为糖尿病患者。另外一些急性腹部手术糖尿病患者,对手术难以接受,导致患者很容易出现并发症。患者发生死亡的几率增多。
在临床,给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腹部外科手术,要对患者进行血糖和电解质等检查,并给患者进行及时的护理和生命体征的监测。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及时控制患者的血糖[4]。
糖尿病患者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呼吸系统等疾病,在进行手术时,对患者选择正确的麻醉是关键。要尽量地将感染源清除掉,减少对患者的伤害,缩短手术时间。
由于全麻对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可以选择不对患者进行全麻。在手术时,要对患者的血糖进行严密的监测,并对患者进行及时的人工干预,给患者使用胰岛素进行注射,控制患者的血糖浓度。在手术之后,给患者进行必要的营养支持,对患者组织的修补恢复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梁启宏.胸部创伤的CR及CT诊断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01):79-80.
[2] 刘云,向小勇,都定元,赵兴吉.重庆地区不同时期严重胸部创伤流行病学特征及救治结局的回顾性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04):403-407.
[3] 陈渊,张鹏.建立大鼠胸部创伤模型的简单方法[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1,(01):113-116.
腹部外科手术麻醉管理的体会 篇4
关键词:腹部手术,治疗,麻醉,沟通,管理
腹部外科主要为腹腔内脏器质性疾病的手术, 腹腔内脏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消化、吸收、代谢, 清除有毒物质和致病微生物, 参与机体免疫功能, 分泌多种激素调节消化系统和全身生理机能。因此, 消化器官疾病必然导致相应的生理功能紊乱及全身营养状态恶化[1]。为保证手术麻醉的安全性, 减少术后并发症, 麻醉前应根据患者病理生理改变以及伴随疾病的不同, 积极调整治疗, 以改善全身状况, 提高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性。笔者总结所在医院麻醉科2009年2月-2012年2月276例腹部手术临床资料,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选自笔者所在医院麻醉科2009年2月-2012年2月276例腹部手术临床资料, 其中男147例, 女129例。最小年龄5岁, 最大年龄67岁, 平均年龄 (35.6±6.6) 岁。胃部手术97例, 肠道手术87例, 肝脏手术12例, 胆囊手术11例, 胰腺手术10例, 肛门手术39例, 血管手术20例。
1.2 麻醉方法
根据患者手术大小和患者实际情况, 分别采用全麻、连续硬膜外麻醉等方法。术前与患者及家属良好的沟通以及有效的术前胃肠道管理, 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2 结果
本组276例患者麻醉均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顺利完成手术, 无任何并发症。术后患者苏醒好。
3 讨论
腹部外科以急腹症为多见, 如胃肠道穿孔、腹膜炎、急性胆囊炎、化脓性阻塞性肝胆管炎、胆汁性腹膜炎及肝、脾、肠破裂等, 病情危重, 需急诊手术。麻醉前往往无充足时间进行综合性治疗[1]。急腹症手术麻醉的危险性、意外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均比择期手术为高。因此, 麻醉医师应尽可能在术前短时间内对病情作出全面估计和准备, 选择适合于患者的麻醉方法和麻醉前用药, 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和手术顺利进行, 这是急腹症麻醉的关键所在。
肥胖、严重腹胀、大量腹水、巨大腹内肿瘤患者, 当术中排出大量腹水、搬动和摘除巨大肿瘤时, 腹内压容易骤然下降而发生血流动力学及呼吸的明显变化。因此, 麻醉医师应依据病情做好防治, 并避免发生缺氧、二氧化碳蓄积和休克。腹内手术中牵拉内脏容易发生腹肌紧张、鼓肠、恶心、呕吐和膈肌抽动, 不仅影响手术操作, 且易导致血流动力学剧变和患者痛苦。因此, 良好的肌肉松弛是腹部手术麻醉不可忽视的问题[2]。呕吐误吸或返流误吸是腹部手术麻醉常见的死亡原因。胃液、血液、胆汁、肠内容物都有被误吸的可能。一旦发生, 可导致急性呼吸道梗阻、吸入性肺炎或肺不张等严重后果, 麻醉时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3]。腹腔内脏器官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 内脏牵拉反应与此类神经有密切关系。
胃肠道疾病, 特别是恶性肿瘤患者, 术前多有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浮肿、电解质异常和肾功能损害。麻醉前应尽力予以调整, 以提高患者对手术、麻醉的耐受性, 减少术后并发症[2]。消化道溃疡和肿瘤出血患者多并存贫血, 如为择期手术, 血红蛋白应纠正到100 g/L以上, 血浆总蛋白60 g/L以上, 必要时应予以小量多次输血或补充白蛋白。消化道疾病发生呕吐、腹泻或肠内容物潴留, 最易发生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出现脱水、血液浓缩、低钾血症, 上消化道疾病易出现低氯血症及代谢性碱中毒;下消化道疾病可并发低钾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等[4]。长期呕吐伴有手足抽搐者, 术前术中应适当补充钙和镁。为避免麻醉中呕吐、误吸及有利于术后肠功能恢复, 对幽门梗阻的患者术前应常规洗胃;胃肠道手术宜常规行胃肠减压。麻醉前用药需根据麻醉方式和病情而定。对饱胃及可能呕吐者, 应避免用药量过大, 以保持患者的意识和反射。
胃十二指肠手术:硬膜外阻滞可经T8~9或T9~10间隙穿刺, 向头侧置管, 阻滞平面以S4~Ll为宜。为清除内脏牵拉反应, 进腹前可适量给予氟芬或杜氟合剂, 或哌替啶及东莨菪碱。上腹部手术的阻滞平面不宜超过T3, 否则胸式呼吸被抑制, 膈肌代偿性活动增强, 可影响手术操作[3]。此时, 如再使用较大量镇痛镇静药, 可显著影响呼吸功能而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 甚至发生意外。因此, 麻醉中除应严格控制阻滞平面外, 应加强呼吸监测和管理。腹部手术选用全麻时, 宜选择麻醉诱导快、肌松良好、清醒快的麻醉药物。肌松药的选择及用药时间应合理掌握, 需保证进腹探查, 深部操作, 冲洗腹腔及缝合腹膜时有足够的肌肉松弛, 注意药物间的相互协同作用, 加强呼吸、循环、尿量、体液等变化和维护水、电解质, 酸碱平衡的管理[3]。
结肠手术:右半结肠切除术选用连续硬膜外阻滞时, 可选T11~12间隙穿刺, 向头侧置管, 阻滞平面控制在T6~L2。左半结肠切除术可选T12~L1间隙穿刺, 向头侧置管, 阻滞平面需达T6~S4。进腹探查前宜先给予适量辅助药, 以控制内脏牵拉反应。选择全麻使用肌松药时, 应注意与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或多粘菌素等的协同不良反应 (如呼吸延迟恢复) 。结肠手术前常需多次清洁洗肠, 故应注意血容量和血钾的变化[2]。严重低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 术前数小时应复查血钾, 麻醉中需有心电图监测。
参考文献
[1]陈奇涵.老年上腹部手术实施硬膜外阻滞并静脉复合麻醉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 (6) :73-74.
[2]李宇, 吴柳青, 黄日胜.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腹部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2) :66-67.
[3]张丽荣, 孙德峰, 刘冰.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腹部手术的麻醉效果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7) :45-46.
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 篇5
(草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
(2003年8月)
腹部手术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2%一11%,其发病常与切口
感染、手术操作不当、腹内压增高和其它全身性因素如:营养不良、黄疸、肥胖、使用类固醇激素等有关。典型的切口疝诊断较容易,B超和CT有助于确定诊断和了解缺损大小。
1,腹部手术切口疝的分类
腹部手术切口疝的分类应包括两部分:疝环缺损的大小和疝环缺损的部位
根据疝环缺损的大小分为:
(1)小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3cm,(2)中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3cm一5cm,(3)大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5—10em;
(4)巨大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
≥lOcm
根据疝环缺损的部位分为:
(1)中线切口疝(包括脐上中线切口疝,脐下中线切口疝和脐上下中线切口疝L
(2)侧腹壁切口疝(包括肋缘下切口疝,腹股沟区切口疝和肋髂间切口疝):
各种文件记载时要包括部位、具体位置、大中小分型和缺损大小的数字。具体列举如下:
脐上正中小切口疝(2.5cm)或
脐上、下正中大切口疝(8cm)或
侧腹壁肋缘下中切口疝(4cm);或
侧腹壁肋髂间巨大切口疝(13cm);
2,腹部手术切口疝的治疗
腹部手术切口疝不能自愈,均需手术治疗。对于全身情况差.心肺功能不全或有其它内科合并症的病人,要进行积极的术前准备后再选择手术时机。
手术时机选择
对无切口感染史的初发疝和复发切口疝,建议在切口愈合后3-6个月行修补手术;
对有切口感染史的初发疝和复发切口疝,建议在感染控制和切口愈合后1年行修补手术;
已接受过采用修补材料行修补手术感染的复发疝,应在切口愈合1年以后再修补,并建议再次手术前取原感染切口处的皮下组织作细菌培养,如为阴性可用新材料修补如为阳性则用抗生素治疗,待细菌培养阴性后再手术。
伴有污染创面的腹部手术切口疝使用直接缝合修补。如果缺损大,可用自体组织移植或用可吸收人工材料修补。创面污染不重,可在充分术前准备下采用聚丙稀网片修补,不宜使用聚四氟乙烯及其复合材料修补。
急诊手术时,原则上不同时使用不可吸收材料修补腹部手术切口疝。
手术方法选择
小切口疝:建议使用1-0的Prolene线连续缝合关闭疝环缺损,所用缝线的长度和切口长度比最好为4:l
中切口疝:可用直接缝合方法,但在拉拢对合组织有张力时,需使用修补材料修补
大切口疝:巨大切口疝:最好采用修补材料修补
腹部手术切口疝使用材料的选择和修补方法(附件,)
围手术期处理
术前处理
积极处理腹部手术切口疝病人伴有的全身性疾病。
严密检测呼吸功能,包括常规胸部x线检查,肺功能测定及血气分析。对有呼吸功能不全病人的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
肺部有感染者,术前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控制后1周行手术。通过深呼吸进行胸廓及膈肌煅炼。吸烟者术前2周停止吸烟。
对于巨大切口疝,为防止疝内物还纳腹腔后发生呼吸衰竭及腹腔室间隙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术前应进行腹腔扩容及腹肌顺应性训练。可在术前2-3周始将疝内容还纳腹腔,用腹带束扎腹部。在束扎初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功能,防止突然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第一周应隔日行血气分析和3天行1次肺功测定。后2周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延长上述检测时间。
准备2-3周后,患者的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结果达到标准便可手术。
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明显降低腹部手术切口疝感染率,特别是对于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巨大或多次复发切口疝、使用大块生物材料修补和切口可能遭受消化道细菌
污染的病人,应常规地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手术后处理
(1)术后应使用抗生素2-3天,或根据病人情况而定。
(2)要保证闭式引流的通畅和无菌。根据引流量(引流量少于10mL/d)在术后3-5天内拔除引流物。手术创面大,引流物多时,可适当延长拔管时间。拨除引流物后仍要注意
局部有无积液、积血。发现积液、积血时要随时抽吸。
(3)术后注意体温变化及经常查看伤口。如果术后体温仍持续升高和伤口红肿,要警惕伤口感染的发生,要给予抗生素治疗,并重视局部处理。
腹部外科手术 篇6
关键词:腹部外科手术;疼痛;综合护理;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395-02
疼痛,是外科手术的一种客观性的常见术后并发症?剧烈的疼痛不仅会对患者的休息?睡眠等造成影响,还会引起患者心理(焦虑?忧虑?恐惧等)和生理(眩晕?耳鸣?精神亢奋?心率加快?肌肉紧张等)上的不适,给患者的术后恢复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危害,严重的甚至会引发其他的相关并发症[1-2]?因此,必须加强对外科手术术后的疼痛护理干预?本文选择2012年05月~2014年05月期间,在我院普外科进行腹部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06例,将他们根据抽签法平均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方法(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进行临床干预,并对比?分析和统计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和改善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年05月~2014年05月之间,在我院普外科进行腹部外科手术的106例患者?患者年龄大约在18岁~82岁之间,平均年龄53.3±6.5岁;女性患者47例,男性患者59例;手术类型中,21例患者为阑尾切除手术,28例患者为疝修补手术,9例患者为胆囊切除手术,31例患者为胃肠手术,17例为乳腺手术?按照抽签法对106例患者进行随机的平均划分,其中:对照组患者53例,年龄大约在18岁~80岁之间,平均年龄52.8±5.9岁;女性患者23例,男性患者30例;手术类型中,10例患者为阑尾切除手术,15例患者为疝修补手术,4例患者为胆囊切除手术,17例患者为胃肠手术,7例为乳腺手术?观察组患者53例,年龄大约在21岁~82岁之间,平均年龄54.8±6.9岁;女性患者24例,男性患者29例;手术类型中,11例患者为阑尾切除手术,13例患者为疝修补手术,5例患者为胆囊切除手术,14例患者为胃肠手术,10例为乳腺手术?经临床分析,两组患者均不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血液性?全身性疾病,无药物过敏史,且在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等方面的对比差异性不明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患者采用常规外科术后护理?
1.2.2 观察组 对患者采用综合性的外科术后护理干预?其主要包括有:基础护理?体位护理?心理护理?疼痛护理(止痛棒?止痛药等)?宣传教育?环境护理?特色护理(音乐疗法?放松疗法?穴位疗法等)?活动护理等?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5.0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和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和统计?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分析
临床比较显示,经过临床护理,观察组护理后的观察组的0级疼痛和Ⅰ级疼痛患者均明显多于护理前,Ⅱ级疼痛和Ⅲ级疼痛患者均明显少于护理前,组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0级和Ⅰ级疼痛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的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析
统计学比较显示,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为79.25%(42/53),其中非常满意15例(约占28.30%);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为94.34%(42/53),其中非常满意28例(约占52.8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的差异性较大,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综合护理,是现代临床护理学中的一种应用较为普遍的新型护理干预模式,它会从患者生理?心理?临床治疗以及空间环境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全面性?综合性护理干预,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轻松?理想的临床护理环境,从而更好的提高患者在治疗护理中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提高治疗护理的效果?本次临床研究表明,在随机选取的106例进行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当中,采用临床综合护理干预的患者,其术后的疼痛程度明显降低,无痛感(0级)和轻微疼痛感(Ⅰ级)患者明显增多,中度(Ⅱ级)和重度(Ⅲ级)疼痛感患者明显减少,护理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综合护理患者的术后疼痛缓解效果(0级?Ⅰ级增多,Ⅱ级?Ⅲ级减少)明显好于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且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患者,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腹部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后采用综合性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舒缓和放松患者神经情绪,提高临床恢复的舒适感和满意度,从而有助于患者伤口的愈合恢复,更好的促进其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金年兰.护理干预对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医学信息 ,2013,09(29):476-477.
腹部外科手术 篇7
1 数据与方法
1.1 统计表
统计开腹手术151例, 随机分为A、B 2组, A组 (术后放置皮下流管作为观察组) 76例, 年龄17-83岁, 平均 (52 5.62) 岁, 男34例, 女42例, B组 (术后未旋转皮下引流管作为对照组) 75例, 年龄20-79岁, 平均 (49 4.98) 岁, 男43例, 女32例, 比较2组之间术后伤口感染发生卒, 2组在性别比例及年龄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1.2 操作步骤与方法
(1) 术后缝合为常规PDS可吸收线不间断缝合, 封闭腹膜, 生理盐水彻底冲创面。
(2) 埋放0号硅胶无菌引流管。A组:在管壁两侧每隔1.5厘米对称剪侧孔, 制成皮下引流管。埋放于皮下后, 皮下组织与皮肤一层缝合, 缝线位于引流管前方, 避免缝到引流管。皮下引流管从伤口下段约2 cm戳孔低位引出, 固定后接无菌引流袋。B组:常规规范缝合切口。
注:A、B组之间比较, 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 两组在性别比例及年龄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术后处理:24 h定时更换皮下引流管外接的无菌引流袋并对连接的器械各接口处做彻底消毒处理, 24 h需多次观察并随时挤压皮下引流管, 迫使皮下渗出物通过人工挤压排除渗出液。当引流液量甚少或者没有时, 5~7 d拆除皮下引流管, 7~12 d拆掉缝线;没有埋放引流管的患者, 术后按常规方法治疗。
(4) 抗生素药物治疗手段:按着腹部外科切口类型分, Ⅰ类外科切口使用一代头孢抗生素;Ⅱ类外科切口使用头孢二代或者三代抗生素;Ⅲ类手术使用头孢类抗生素, 并合并使用抗厌氧类抗生素。有过敏史者, 适当选用喹诺酮类等抗生素。均以静脉注射给药, 手术麻醉开始时使用, 术后视患者情况适时停药。
1.3
手术感染标准参照卫生部拟定的《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2 术后观察结果
2.1 手术切口感染率
A组76例患者中74例Ⅰ期完全愈合, 没有发生感染, 占统计数据97.37%, 术后7~12 d伤口拆线;2例出现术后切口感染, 占统计数据2.63%。B组75例患者中67例Ⅰ期完全愈合, 占统计数据89.33%;8例出现术后感染, 占统计数据10.67%。
2.2 微生物学检验分析
经微生物学检验分析, 手术后切口感染多以内源性病毒感染为主, 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是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2.3 疗效统计分析
按着规范的临床治疗与护理, 参加统计的患者全部痊愈, 治愈率为100%。没有发生全身性感染患者以及器官功能障碍或死亡等各种问题的发生。
3 统计结果分析
3.1 患者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高龄、有基础性疾病、合并有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患者, 以及自身健康状况较差等因素都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婴幼儿因免疫功能低也在易发感染的主要对象中。老年以及因机体免疫功能差, 手术耐受性较低, 也是发生感染的主要人群。不同程度的糖尿病、贫血等基础疾病, 切口感染发生率相应增多也是难免的因素;
3.2 手术时间及手术室温度对感染的影响因素
手术时间短、手术室温度略低都会降低和减少空气中细菌吸附在手术切口处, 手术室和病房温度略低也会减少汗腺排出物, 并减少汗腺及切口渗出物营养物滋生细菌生长的机会。另外, 腹部手术切口若暴露在空气中超过一定的时间限度, 会出现出血和血肿等后果的发生, 这些手术环节中的各种因素都会使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概率增加;
3.3 患者体重对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
高脂肪体重指数的患者脂肪组织的血容量与血流量均较正常体重患者低;其脂肪组织会影响到手术切口正常愈合, 因为脂肪组织与肌肉组织愈合效果截然不同。
3.4 术前正常剂量抗生素的影响
术前正常剂量使用抗生素, 能够使患者体内续积一定浓度的抗生素, 从源头上及时提供杀灭和抑制细菌复制和增加, 减少切口感染病菌总数;
4 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处理
真对局部切口感染的有效治疗对策:每日彻底灭菌切口患部, 减少局部细菌总菌落数, 抑制菌落总数, 减少细菌代谢毒性物对创面破坏, 防止局部感染蔓延到全身。其中, 切口患部引流管及器械, 处置工具及器械必须无菌, 周边环境也必须清洁, 医生必须带口罩及无菌手套。为达到正常愈合, 对已形成的脓肿必须及时做充分的引流, 同时勿伤及正常组织, 止血必须彻底, 及时去除异物和坏死组织, 选择适当的引流器械放置在引流通畅的部位, 使用广谱抗生素。若有机体性症状必须作脓液细菌培养分析。出现寒战高热, 必须立即做血培养。在长期住院病人中, 绿脓杆菌、肠球菌均是危险菌种。因此, 在使用抗生素时, 在没有查明感染菌种前首先联合使用对厌氧菌和需氧菌属均有效的抗生素。明确感染菌种后, 根据药物敏感试验, 正确使用抗生素药物及剂量。
5 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措施
外科切口感染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多数感染经过正常的换药、引流及抗生素治疗, 营养加强都可以在一定治疗周期内痊愈。但必须重视的是, 严重的手术切口感染, 能够引起败血症、中毒性休克, 也可能造成肺、肝或肾功能障碍以及应激性溃疡等。这其中, 任何一种非正常感染, 后果都是及其严重的, 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就目前, 预防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方法是: (1) 按不同患者自身体质状态制定周密的术前淮备; (2) 给病人提供良好的手术卫生环境和治疗过程的卫生环境; (3) 严控手术室净化指标, 提高治疗和病房区域环境空气质量, 减少环境和空气污染; (4) 做好皮肤准备; (5) 术中注意保护手术切口, 保持器官和组织微循环正常; (6) 避免发生手术后的死腔, 杜绝异物, 清除坏死组织, 充分引流; (7) 规范技术操作, 减少细菌污染, 杜绝技术失误现象; (8) 按患者自身特性提出加强营养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9) 适当降低病房及治疗区环境温度; (10) 适当控制探视患者人员数量, 较少外来污染物总量。
6 结语
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治疗过程中常见问题, 也是腹部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产生原因。不同类别的腹部外科手术切口, 可有不同的相应平均感染率发生:清洁腹部外科手术切口为1%~3%;有污染的清洁切口为5%~8%;污染切口为20%~25%;感染切口为30%~40%。腹部外科手术多数患者为Ⅱ、Ⅲ类切口, 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高。非正常感染增加患者的痛苦周期, 延长治疗期, 增加非正常医疗费用, 扩大医患矛盾。比如:腹部外科开腹手术切口较长, 术中或术后切口污染, 创口渗液、渗血脂肪组织坏死, 形成皮下血肿、血清肿, 最终导致切口感染以及不能愈合等。预防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途径, 除了严格遵照规范无菌操作原则外, 彻底止血, 以及手术期正确规范使用抗菌, 术后实施充分的外科引流及其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国华.腹部外科手术感染及其防治[J].人民军医, 1984 (10) :79-80.
[2]胡伦.普通外科患者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8) :44-45.
[3]刘春芙, 刘玉娇.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护理措施.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0) :102-103.
[4]马红丽.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7) :21-22.
[5]崔健, 彭健, 张阳德, 等.皮下引流管对预防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4) :88-89.
[6]丁杰, 张忠民, 潘扬, 等.普通外科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2009, 19 (16) :109-110.
老年腹部外科手术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8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观察患者186例, 其中男性105例, 女性81例;年龄在65~97岁, 平均73岁;行胃癌胃溃疡手术者38例, 结直肠手术者47例, 胆囊炎胆石症手术者31例, 疝气手术者42例, 阑尾炎手术者13例, 其他疾病10例;接受全麻者87例, 硬膜外麻醉着74例, 局麻者25例。
2 术前护理
2.1 全面评估身体状况, 纠正机体营养不良
老年人因脾胃运化吸收能力下降, 加之疾病的消耗, 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这对于耐受手术、术后伤口愈合、功能恢复是极为不利的。我们通过监测患者的体质量、三头肌皮皱厚度、有无水肿、血标本的化验, 全面评估患者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等情况。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 制定饮食护理计划。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鼓励患者进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如牛奶、蛋羹、鸡汤、鱼汤等, 并补充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 必要时遵医嘱经静脉输注血细胞、白蛋白、脂肪乳等, 以纠正贫血或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 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2 积极治疗合并症,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老年腹部外科患者, 机体常合并其他病症。这就要求医护人员, 不能只考虑外科疾病, 盲目采取手术而忽视其他合并症。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 树立整体观念, 实施整体护理, 从而保证手术的进行及术后的康复。在笔者统计的186例患者中, 合并高血压者57例, 冠心病及心功能异常者15例, 慢性肺部疾患者24例, 糖尿病者17例, 肝肾功能异常及其他疾患者12例, 其中合并2种以上基础病者11例。合并有高血压者, 在密切监测血压的同时, 根据医嘱严格使用降压药物, 同时注意休息、调畅情志, 将血压控制在正常稍偏高的水平最佳;合并冠心病及心功能异常者, 根据医嘱正确使用强心、扩冠、保护心肌等药物治疗, 通过静脉用药时, 要合理安排输液顺序, 严格控制输液滴速, 一般每分钟不超过40~50滴为宜, 同时做好患者的健康指导, 保持心情舒畅、充足休息、合理膳食、排便通畅;合并慢性肺部疾患者, 吸烟者术前2周戒烟, 鼓励患者多饮水, 保持气道湿润, 指导患者有效地咳嗽、咳痰、深呼吸, 保持呼吸道通畅;合并糖尿病者, 在药物治疗控制血糖的同时, 强调膳食调养, 指导患者多食蔬菜、适量水果、限制米饭、馒头等碳水化合物, 适量补充牛奶、鸡蛋、瘦肉、鱼等富含蛋白的食物, 既保证营养的摄入, 又不会引起血糖升高。护士可指导患者多做有氧运动, 如散步、打太极拳、慢跑等, 每周2~3次, 每次30min, 以强身健体, 激发机体潜能。一般认为, 将空腹血糖控制在每升9毫摩尔左右接受手术比较安全。糖尿患者手术最大的威胁是低血糖, 因老年人对激素的调节能力差, 腹部手术大多需限制进食, 易致低血糖的发生, 手术前后密切监测血糖的变化对糖尿患者至关重要。
2.3 给予情感支持, 合力战胜疾病
老年患者因生活自理能力差, 生活起居、饮食、排泄、服药等常需要家属、子女、护理人员的协助。作为护士, 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 通过和蔼可亲的举止, 朴素亲切的语言, 取得患者的信任, 了解患者的需求, 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的健康需要。同时动员家属及子女, 多给患者情感的支持, 让老人身心愉快的接受手术治疗。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老人, 千万不要当面谈论治疗费用的问题, 以免让老人感觉自己拖累了家人而拒绝治疗。要让老人感觉自己并不孤单, 有家人、子女、医护人员的关心支持与陪伴, 一定能战胜病魔的侵袭。
3 术后护理
3.1 严密观察病情, 发现潜在并发症
手术后需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准确记录出入量, 为治疗护理提供第一手资料。老年人因对疼痛及其他身体不适的反应性差, 无法正确表达自己身体的痛苦, 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加强巡视, 仔细观察, 耐心询问才能发现病情变化的蛛丝马迹, 特别是对于全麻后的患者, 要重视各种引流管道的护理, 给予妥善固定,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数量等, 确保引流通畅。对于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 应严密观察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尿比重、血糖、血生化的变化, 积极处理并存疾病, 发现异常情况, 立即通知医师, 确保患者安全。经外周静脉输液时, 要及时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 严防液体渗漏, 造成静脉炎及皮肤坏死。
3.2 加强基础护理, 注重细节管理
基础护理, 对于腹部大手术后, 全身插满管子, 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来说至关重要。因老年人皮肤薄脆、干燥、弹性差, 极易出现皮肤破损、压疮等意外损伤。护理人员应每日两次用温水为老人擦洗头面部及四肢, 既加强了护患沟通, 让老人感觉温暖舒适, 又利于护理人员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 同时协助患者每2h翻身拍背一次, 并鼓励患者咳嗽、咳痰, 预防压疮及肺部感染的发生。全麻术后的患者, 因气管插管损伤气道粘膜, 更易出现咳嗽、痰多、咳痰困难的问题, 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咳痰时, 一名护士双手按住患者的刀口两侧向中间用力, 预防刀口裂开, 另一名护士以拇指按压患者的胸骨上切迹刺激咳嗽, 用力咳嗽几声后即可将痰液咳出;为留置导尿的男性患者会阴护理时, 应特别注意消毒尿道口后及时将包皮还纳, 因为老年人感觉迟钝, 如包皮嵌顿, 会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增加患者的痛苦;麻醉恢复后, 即应鼓励患者做双下肢的主动及被动活动, 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
4 总结
老年腹部外科手术患者, 因身体生理机能减退, 对手术的耐受力下降, 机体既要承受手术的巨大创伤, 又要克服并存疾病的折磨。作为外科护士, 对待老年患者, 只有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以娴熟的技术、精准的操作, 细心呵护, 严密观察, 才能让每一位接受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 顺利康复。
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 老年腹部外科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 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通过前后的精心护理、机体的全面评估、病情的严密观察等, 对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预防并发症, 促进身体顺利康复, 起到不可小视的作用。
腹部外科手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0年6月-2011年12月腹部外科手术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男40例, 女24例, 年龄21~78岁, 中位年龄46.2岁。所有手术均采用全身麻醉。
1.2 方法
对上述病例的术后护理过程中主要的护理措施以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等进行分析统计。
2 结 果
2.1 手术类型
64例腹部手术中, 胃肠道手术31例, 占48.44%;肝脏手术18例, 占28.12%;胆管手术15例, 占23.44%。
2.2 护理措施
对腹部外科术后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可分为患者的心理护理、术前以及术后的护理。而术后护理尤为复杂和关键, 护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对口腔的护理, 同时保证患者的有效呼吸和咳嗽。
2.3 感染发生率
64例腹部外科术的患者中, 有6例发生肺部感染, 感染率为9.38%。其中细菌感染4例, 占66.67%;真菌感染2例, 占33.33%。
2.4 治疗与转归
感染患者在加强常规护理的同时, 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其中治愈5例, 治愈率为83.33%。死亡1例, 病死率为16.67%。
3 讨 论
3.1 心理护理
在手术之前, 应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 赢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让患者对治疗过程有充分了解, 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 使患者安心地接受治疗。
3.2 术前护理
在术前, 保证吸烟患者至少要停止吸烟2周, 护理人员向患者和其家属交代停止吸烟的必要性。对于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肺部疾病的患者, 术前应注意改善其肺部功能, 待其呼吸道感染缓解的情况下进行手术[2,3],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鼓励患者进行适度锻炼, 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为术后的恢复提供条件。
同时, 在手术前还应对患者身体进行各项检查, 如身体状况、血常规和血型等。手术开始时, 对患者合理的使用镇静药及预防性的抗生素。在手术进行时, 配合医师, 密切监控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一旦出现异常, 及时报告医师。
3.3 术后护理
术后的护理十分关键。在护理过程中, 应该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避免意外的感染, 加重病情。同时, 还要注意加强对口腔的护理, 保证患者的有效呼吸和咳嗽, 保持病房空气的流动, 减少人员的探视。
腹部手术患者的术后预防肺部感染护理十分重要, 每个小细节都应特别注意, 稍有不慎, 便会给患者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4]。因此, 医护人员应特别注意对于这类患者的临床护理, 严格控制可能引发感染的病原菌, 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 帮助患者早日康复。通过以上护理措施的实施, 所有腹部外科患者中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9.38%, 低于临床上的平均水平, 由此可见, 加强心理护理、术前和术后的护理措施, 能明显降低腹部外科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利于患者产生较好的预后。
总之, 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 加强对潜在感染风险的监控, 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 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腹部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 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李江涛, 李礼, 蔡德芳.腹部术后病人肺部感染易患因素分析及其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4, 22 (19) :70-71.
[2]钟小秋, 何林娜.腹部大手术后减少肺部感染的综合护理方法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17) :2175-2176.
[3]陈鸿莲, 黄云平, 黄庆, 等.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腹部术后腹腔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0: (13) :1960-1962.
腹部外科手术 篇10
1 选材
选用经过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2具, 男女不限, 要求腹部皮肤完好, 无破损。
2 设计和制作
2.1 正中切口标本
在脐与剑突之间做一纵形切口, 切口右侧直接切去15cm×2.5cm的腹壁至腹膜腔, 左侧选择15cm×2.5cm的长方形区域, 自上而下, 并根据由浅而深的层次关系, 呈阶梯状解剖出各层结构, 充分显示皮肤、浅筋膜、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及壁腹膜等结构。在操作时, 每层结构保留长度2.5cm, 层与层之间可稍做剥离, 以便观察。
2.2 旁正中切口标本
自前正中线外侧1cm处做一纵形切口, 深达腹膜腔, 在切口外侧选择15cm×3cm的长方形区域, 自上而下, 并根据由浅而深的层次关系, 呈阶梯状解剖出各层结构, 充分显示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内侧缘 (外拉时显示) 、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及壁腹膜等结构。在操作时, 每层结构同样保留长度2.5cm, 层与层之间稍做剥离, 以便观察。
2.3 腹直肌切口标本
此标本选材与旁正中切口标本相同。寻找腹直肌, 并根据腹直肌选择15cm×5cm的长方形区域, 在腹直肌正中做一条与前正中线平行的纵行切口, 切口一侧直接切去15cm×2.5cm的腹壁至腹膜腔, 另一侧自上而下, 并根据由浅而深的层次关系, 呈阶梯状解剖出各层结构, 充分显示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及壁腹膜等结构。在操作时, 每层结构同样保留长度2.5cm, 层与层之间稍做剥离, 以便观察。
2.4 麦氏切口标本
此标本选材与正中切口标本相同。将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 并3等分, 取其中、外1/3交点, 做一条与连线垂直的、由外上斜向内下的斜切口, 长度12cm, 深达腹膜腔。在切口内侧选择12cm×5cm的长方形区域, 在该区域内, 由外上斜向内下, 并根据由浅而深的层次关系, 呈阶梯状解剖出各层结构, 充分显示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及壁腹膜等结构。操作中, 每层结构仔细剥离, 并保留长度1.5cm, 以便观察。
2.5 下腹部横切口标本
此标本选材与旁正中切口标本和腹直肌切口标本相同。寻找双侧髂前上棘, 将二者连成一条略向下垂的弧线, 弧线中点距离耻骨联合上方5cm。沿弧线做一弧形切口, 深度达腹膜腔。切口上方选择16cm×14cm的近似长方形区域。以前正中线为界, 左侧部分腹壁全层切除, 右侧部分自上而下、由浅而深, 呈阶梯状解剖出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及壁腹膜等, 并逐层切除。操作中, 每层结构保留长度2cm, 以便观察。
3 结果与讨论
3.1 正中切口标本
该标本显示了外科手术入路所经过的各层结构, 层次清晰、一目了然。解剖中所见该切口下血管、神经分布少, 损伤也少, 操作方便, 能快速到达腹膜腔。但此处供血较差, 可能会给将来伤口的愈合带来一定影响, 而且术后还容易出现切口疝。
3.2 旁正中切口标本
该标本显示了外科手术入路所经过的各层结构。解剖所见该切口下血管、神经分布也较少, 腹直肌由于外拉不受损伤, 切口层次较多, 故术后伤口愈合较好, 而且能承受一定的腹内压力, 术后不易引发切口疝。
3.3 腹直肌切口标本
此标本选材与旁正中切口标本相同, 外科手术入路所经过的各层结构相似, 但有不同之处。该标本需要分离腹直肌并切开1~2个腱划。解剖所见切口经过腹直肌, 血管、神经损伤较多, 故术后切口周围可能出现较长时间的感觉异常 (如麻木感) 。
3.4 麦氏切口标本
该标本也能清晰显示外科手术入路所经过的各层结构, 而且取材与正中切口标本相同。普通麦氏切口长度为5~7cm, 标本制作时考虑到每层结构的显露长度, 特将切口延长到12cm, 以便标本层次的观察。
3.5 下腹部横切口标本
小儿腹部外科疾病80例误诊分析 篇11
关键词 腹部外科疾病 误诊 儿科疾病
资料与方法
1999~2007年收治小儿腹部外科疾病患者80例,男39例,女27例。年龄6个月~13岁,平均6岁9个月。以腹痛为主,其中伴有恶心、呕吐22例,腹泻15例,发热38例。误诊为:阑尾炎47例,美克尔憩室炎1例,肠系膜淋巴结炎5例,肝脓肿4例,肠套叠10例,腹腔脓肿3例,胆囊结石10例。所有病例均经B超或手术证实。
本组经手术治疗46例(阑尾切除39例,美克尔憩室切除1例,腹腔脓肿引流2例,胆囊切除4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4例(肝脓肿),空气复位5例(肠套叠),其余行非手术治疗,均康复出院。
讨 论
由于小儿生理特点,疼痛定位不准确,检查时哭闹不配合,对病史经过或不能描述,或描述不准确,家长代述也常含糊不清等,因而对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带来很大困难。另外,非专业儿外科医师由于对小儿腹部外科疾病的认识不足,往往只考虑到一般的儿科疾病。以上是造成临床误诊的常见原因。
小儿腹部外科疾病除有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伴随症状之外,均有精神差、不喜抱、不活泼、饮食不正常,触及腹部哭闹加剧的病史,故对伴有上述症状的腹痛患儿,应考虑到腹部外科疾病的可能。特别是伴有转移性右下腹痛或右下腹恒定压痛的患儿,首先要想到急性阑尾炎的存在。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儿科急腹症中最常见的疾病。但没有小儿外科的基层医院常常不能做出及时正确的诊断,由此造成阑尾穿孔,个别病例可能发生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后果[1]。对于腹痛症状不典型的患儿,可在应用适量镇静药物使其平静后,再做仔细的腹部检查,腹部压痛最重处往往是疾病的原发部位。若持续腹痛伴发热持续不退,临床又查不到具体原因,要考虑腹腔感染的存在,并借助B超等检查确诊。
儿童胆囊结石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营养过剩、学习繁重、活动少、肥胖等均导致机体代谢紊乱,胆固醇过饱和、胆汁比例失调,成核因子占优势,胆囊运动过缓,排气障碍是儿童胆囊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儿童胆囊结石病不像成人那样伴有典型的胆囊炎症状和体征,以反复发生的慢性腹痛、常于进食后发作、疼痛部位不具体、腹胀、呕吐等消化功能紊乱为其主要特点。一旦腹痛发作,多能及时就诊,经常不伴有重度的胆囊急性炎症,并很少累及胆管。
小儿肠套叠为儿科常见的急腹症,但不典型肠套叠常易误诊,甚至危及生命。肠套叠患儿若出现腹痛(或哭闹)、呕吐、便血、腹块这四大症状及体征,诊断不难。但许多疾病都有腹痛、呕吐,单凭这两点诊断肠套叠依据不足,出现血便、腹块时诊断方可成立。血便往往在肠套发病后8~12小时出现,小肠套叠则多在发病后24小时发生,而腹块有时又因小儿腹胀或哭闹,触诊欠满意,此时应行肛门指诊,有血便而未扣及腹块,仍应怀疑肠套,可行B超探查,有“靶环症”即可确诊。X线空气灌肠亦是可行的检查方法。分析误诊原因:①与临床医师经验不足有关。患儿年龄越大,肠套叠表现越不典型。②忽视理论学习和基本功训练。由于肠套发病初期仅有1~2个症状,首诊医师思维局限,满足于肠痉挛、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肠炎轻度脱水、肠蛔虫、菌痢等的诊断,而造成误诊。③体检不够细致:许多小儿疾病都可有腹痛(或哭闹)、呕吐,单凭这两点,诊断肠套叠依据不足,有便血、腹块时,方可确诊。据报道:仅48%的肠套病儿有便血,且多在病后8~12小时,这与肠套类型及肠壁血运障碍的迟早有关,本组病例均无血便,但在血便之前约有1/3病儿可在腹部扣及包块,若体检不仔细或因患儿不合作,又无肛门指诊,就容易误诊。④当患儿伴发其他疾病时,往往忽略了肠套叠的存在。当“感冒”患儿出现呕吐、哭闹时,应高度怀疑肠套叠。腹泻患儿多有肠蠕动亢进,易诱发肠套叠,腹泻患儿有黏液血便也不能轻易诊断肠炎或菌痢。美克尔憩室多位于离回盲瓣15~100cm处,炎症的憩室易与肠壁粘连而诱发肠套叠,应引起重视[2]。
小儿外科腹部疼痛发展变化快,且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治疗过程中家长顾虑较多,到手术时病情多已较重,加之抗病能力差,炎症不易局限,长时间延误治疗会导致不良结果。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若患儿精神状态变差、体温升高、白细胞无下降趋势、腹部体征趋于明显,则应早期果断手术治疗。
儿科病相对较成人单纯,虽以呼吸道、消化道和营养性疾病多见,但腹部外科疾病也为数不少。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怕影响孩子学业,片面顾虑X线对身体的损害,另外,儿童不享受公疗和医保,在治疗过程中家长往往还考虑经济因素,不愿意做过多辅助检查,故儿科临床诊断中使用X线、B超、CT、MRI等检查较成人少得多,而影像学检查恰恰对腹部外科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所以对诊断困难的患儿进行影像学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再者,作为临床儿科医生,应不满足于一次性诊断,特别在发病早期,更不得轻易下诊断。下诊断时,思路宜宽不宜窄,诊断后也应注意发现能够推翻首次诊断的依据。千万不能麻痹大意,以致于失去手术的最佳时机,甚或失去抢救的机会[3]。
参考文献
1 毛瑞琪.Qingdao MedJ,2001,33(2):24-28.
2 黄沈,黄亚华,林娜.儿科不典型肠套叠7例误诊分析.中国综合临床,2000,16(2):18-24.
中药灌肠在外科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11年~2013年, 我科腹部手术 (不包括胃肠吻合手术) 120例应用通腹汤中药灌肠和西医外科传统方法进行对比试验, 患者随机分组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60例, 对照组60例, 两组经统计学处理, 年龄, 和性别无显著差异。本实验以无胃肠吻合口阑尾切除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胆囊切开去石手术患者为实验对象,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基本相似, 术后均无休克及脏器功能衰竭, 术后应用止痛剂的情况及患者所患疾病无显著差异。
1.2 方剂组成:
通腹汤:选大黄, 厚朴, 芒硝, 枳实, 莱菔子为主药。辅以乌药, 金银花, 当归, 蒲公英, 川楝子, 木香, 白芍等酌情加减。煎煮为150 m L。灌肠方法:患者术后12 h, 取左侧卧位, 臀下垫垫单, 臀部抬高10 cm, 取灌肠袋, 戴手套, 倒入中药, 温度为39~41℃, 连接肛管并排气。石蜡油润滑肛管, 插入约20 cm, 灌肠袋距肛门高度为40~60 cm, 确保肛管通常, 滴速以20 m L/min。灌完后瞩患者保持右侧卧位, 抬高臀部, 尽快能保留1 h再排出。每日1次, 连续3 d。对照组以西医传统方法治疗, 禁食、胃肠减压、下床活动、补液、维持是电解质平衡、静脉营养支持。
2 结果
腹部手术后, 肠蠕动恢复靠自然恢复往往需要2~4 d, 而应用本方进行中药灌肠治疗后可缩短肝门排气、排便时间。实验组灌肠后第1天, 保留中药灌肠吸收达到90%, 少量自行排出。腹胀减轻, 肠鸣音恢复。第2天肠蠕动、排气、排便恢复达到53例。第3天肠蠕动, 肛门排气、排便恢复58例。2例未恢复肛门排便, 恢复肠蠕动、肛门排气。对照组第一天腹胀无变化, 肠鸣音未恢复。第3天肠蠕动、排气、排便恢复34例, 第3天肠蠕动、排气、排便恢复42例。两组恢复缓慢者主要为年老伴长期顽固性便秘患者, 可能是因为体力减退, 等肌肉松弛乏力, 膈肌、腹肌、提肛肌等肌肉松弛乏力, 使排便缺少推动力。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 因创伤及麻醉等因素影响, 腹部手术后患者气血受阻, 气机失调, 气滞血瘀, 运化功能失职;治宜理气宽肠导滞, 兼以扶正活血祛瘀。我们通过使用以大黄、芒硝通里攻下, 枳实、乌药、川楝子、木香理气导滞, 辅以当归、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 补血。
药理研究证实;大黄有抗感染、抗内毒素作用。大黄、枳实能兴奋胃肠道平滑肌, 加速肠功能的恢复。另有文献报道, 大黄中患有大黄酸, 可使结肠壁内水分和钠离子直接向肠腔内分泌, 而起到泻下作用[2]。芒硝主要含有晶体硫酸钠, 硫酸根离子, 不易被吸收, 使肠腔内保持一定的渗透压, 而使肠壁内水分渗入肠腔内, 肠壁水肿消退[3]。芒硝可助大黄泻热通便;枳实、厚朴、莱菔子等能行气导滞宽肠。以上药物共同起到了促进肠蠕动早期恢复的作用。且本剂型用药方便, 药源广, 价格低廉, 操作方便, 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灌肠,外科,腹部手术,腹胀
参考文献
[1]康义华, 刘杰, 王久明.中药灌肠对腹部术后肠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中医急症, 2003, 12 (6) :567-568.
[2]周才一.大黄泻下作用与肠道水分以及电解质移行的关系[J].上海中药药杂志, 1983, 17 (3) :48.
【腹部外科手术】推荐阅读:
腹部外科手术成人患者论文07-15
腹部外科09-20
腹部外科教学07-07
外科学模拟试卷二十三(腹部创伤)07-24
腹部开放手术05-14
腹部肿瘤手术07-05
腹部手术术后11-09
腹部小切口手术10-20
腹部手术后患者06-16
妇科腹部手术病患护理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