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外科

2024-09-20

腹部外科(精选11篇)

腹部外科 篇1

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 包括2个方面, 一是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 另一个是个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 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术后疼痛控制不好, 可导致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因此, 手术患者的身心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许多医学专家的关注, 作为医护人员不仅要关心患者的身体情况, 更应该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国内外调查表明, 心理疾病更影响手术的效果和恢复情况[1]。医护人员采取有效措施, 减轻或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反应, 对整个手术效果至关重要, 从而促进身体早日恢复。对我院自2012年2月-2013年2月进行腹部外科手术后62例患者采用综合性护理措施, 以缓解其术后疼痛,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外科腹部手术后患者62例, 男38例, 女24例, 年龄12~71岁, 中位年龄41.5岁。其中胆道手术2例, 肠道手术15例, 阑尾炎切除术38例, 胃大部分切除术5例, 脾脏切除术2例。

1.2 方法

引起术后疼痛的诱因很多, 将主要原因总结如下: (1) 切口处疼痛, 这种疼痛一般在麻醉清醒后24h内出现; (2) 切口处缝合张力引起的疼痛; (3) 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也就是肠管的蠕动导致的疼痛, 常出现在手术后3~4d; (4) 心理因素造成的疼痛:患者紧张、焦虑、疲倦、认知能力低等都会引起疼痛加重。

2 护理措施

2.1 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护士要不断更新知识, 掌握疼痛管理的有关知识与技能, 改变对疼痛的观念, 更新对止痛药的认识, 学习一些心理学、公共关系学、语言学、人文医学等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 以便更好的和患者沟通。

2.2 患者疼痛的认知

在术前进行宣教, 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该手术的相关知识, 比如简单介绍手术步骤, 术后产生疼痛的原因、持续时间, 疼痛的程度和相关的止痛措施等, 提高患者对疼痛及止痛药的认识, 了解疼痛的评估方法。通过对患者的教育, 让患者对术后疼痛有控制感, 以消除对疼痛的恐惧、焦虑、无助感。

2.3 加强心理护理

(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探视次数, 使用安慰性语言, 主动和患者交谈, 热情、温和, 生活上关心体贴, 特别是老年人具有孤独、寂寞、抑郁心理, 要耐心细致的开导, 重视患者的意见和要求, 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在严格控制交叉感染的原则下, 多让家属探视, 给予安慰鼓励, 以建立良好的心理支持, 树立自信心, 使其感到温暖、有安全感和依赖感, 从而增强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 (2) 通过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 试验证明, 人的大脑能够产生吗啡样物质已有几十种。它们与外源性吗啡一样能够控制疼痛的传导, 抑制疼痛。情绪、心理因素可影响吗啡类物质的产生, 因此做好心理护理, 可激发机体产生释放内源性吗啡物质, 减轻疼痛, 减少临床止痛药物的应用。 (3) 心理治疗首先分散患者注意力, 可把注意力集中于阅读、看有趣的电视节目或与来访者谈话等活动上。其次可以通过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调节呼吸、变换体位等方法放松身心, 以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4) 提供缓解疼痛的环境:安静、舒适的环境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病室内需保持空气新鲜和流通, 温湿度适宜, 好的睡眠可减轻疼痛。另外, 减轻疼痛的刺激, 护士在操作治疗过程中动作应准确、轻柔, 如更换床单、尿道口的护理等技术操作而必须移动患者时, 应给予支托, 帮助其保持舒适的体位, 减少疼痛刺激。 (5) 体位护理, 患者可采取半卧位, 可减少腹部刀口的张力, 减轻疼痛, 以利于伤口愈合。当患者咳嗽、咯痰引起疼痛时, 可用手按压刀口减轻疼痛, 当肠蠕动引起腹部牵拉痛时, 不要使用强烈的镇痛剂, 可给予肠蠕动剂促进排气。 (6) 引流管的护理, 固定好引流管、引流瓶, 长度适宜, 利于翻身, 给患者翻身时避免拖、拽现象。各种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对可能引起疼痛的操作, 告知患者让其有思想准备。

2.4 使用PCA镇痛技术

PCA是通过使用计数电子仪控制镇痛泵, 目前来说PCA是外科术后镇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给药准确, 镇痛确切, 并可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 通过采用该技术, 患者休息质量明显提高, 疼痛导致的不良反应也相应减少, 有利于手术后早日康复[2]。

3 结果

通过对外科腹部手术后疼痛的综合性护理, 使术后患者疼痛得到有效的缓解,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4 讨论

疼痛已成为继T、P、R、BP 4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5生命体征[3], 严重的术后疼痛可导致患者睡眠不足, 造成情绪低落, 组织修复慢, 住院时间延长。作为一名医护人员, 要把疼痛的控制作为一门科学来深入研究, 制定相应的有效方案, 分别应对各种不同程度的疼痛, 因此, 有效地消除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腹部外科,手术,疼痛护理

参考文献

[1] 刘霞.浅谈普外手术后疼痛的护理[J].医学信息, 2010, 23 (6) :1883-1884.

[2] 李柳芬.疼痛管理在术后疼痛控制中的应用[J].护理进修杂志, 2008, 23:565-566.

[3] 梁玉莲.普外科手术后疼痛的护理[J].吉林医学, 2012, 33 (12) :369-370.

腹部外科 篇2

一、胃肠减压的护理

胃肠减压是利用负压吸引原理,通过胃管将积聚于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降低胃肠道内压力和张力,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局限,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措施。(一)胃管

一般为12号、14号、16号橡胶管或一次性硅胶管,头端有4~6个侧孔,管尾略大可衔接负压吸引装置。

胃管图

胃管和胃肠减压器(二)胃肠减压的目的

1.可解除或缓解机械性肠梗阻所致急性胃肠道扩张的症状,亦可减轻肠麻痹或肠痉挛所致的胃肠胀气。

2.作为胸腹部及某些手术的术前准备,以减少胃肠胀气,便于手术操作,增加手术安全性。3.术后持续胃肠减压可降低胃肠道内的压力,以减轻腹胀并减少缝线张力,促进切口愈合;同时还能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道功能的恢复。4.可以用来抽取胃液作胃液分析以协助疾病的诊断。5.对进食毒物者可作洗胃用。

6.用于胃肠穿孔、吻合口瘘或肠瘘的病人时,可减少消化液及其它内容物的外漏。(三)胃肠减压的并发症

⒈口干、咽部不适

病人因一侧鼻孔内有胃管,往往经口呼吸,可引起口咽部干燥及不适;抵抗力较差的病人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扁桃体炎、腮腺炎等。

⒉鼻部溃疡

若胃管长期放置一个位置会压迫该侧鼻腔粘膜,从而引起鼻部溃疡。

⒊体液不足、电解质紊乱

持续胃肠减压可导致上消化道消化液的丢失,使Cl-、H+、K+减少。如胃管插至幽门以下,或有胆汁、胰液等的逆流,也可产生Na+减少。

⒋呼吸道感染

留置胃肠减压,会影响有效的咳嗽和咯痰,容易引起痰液积聚及肺部感染等。(四)胃肠减压病人常见的护理诊断

1.知识缺乏:缺乏与留置胃肠减压注意事项有关的知识。

2.有口腔粘膜完整性受损的危险或口腔粘膜完整性受损:与留置胃管有关。

3.疼痛:咽痛:与留置胃管有关。

4.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留置胃管有关。

5.PC:水、电解质失衡:与持续胃肠减压有关。(五)胃肠减压的护理

1.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胃管,且胃管插入位置合适,深度为45~55厘米。若插入过深,胃管在胃内盘绕;过浅,则胃管头端不能到达胃或十二指肠,两者均会影响胃肠减压的效果。2.用胶布将胃管固定于鼻翼两侧,用大别针将胃肠减压器固定于病人上衣或枕旁,防止因变换体位时将胃管牵出,加重对咽部的刺激,影响胃肠减压的效果,给病人增加痛苦。特别是行胃部手术,胃管头端一般于术中放置于胃肠吻合的远端,如未妥善固定,胃管位置改变或脱出,重新置管时可能损伤吻合口,故切勿再次下管,应及时报告医师予以处理。

3.行胃肠减压时,一定要保持胃管通畅。应每隔4小时用生理盐水10~20毫升冲洗胃管一次,冲去可能堵塞小孔的胃内容物,以保持胃管通畅。

4.维持胃肠减压的有效负压,一般为-6.6kpa,避免因吸引力过大,使胃肠粘膜吸附于胃管头端的小孔上而致阻塞。

5.及时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状、量,并记录。胃液可为草绿色、淡黄色、棕色等。一般胃肠术后24~48小时内,胃液多呈暗红色,2~3日后颜色逐渐恢复正常。如有引流液为鲜红色,说明有活动性出血,应及时通知医师予以处理。每天记录24小时胃液的量,判断吸出量是否过多而致体液不足或电解质紊乱。

6.随时评估病人有无口干、咽部不适的症状,每日给予病人口腔护理2次,以保持口腔清洁及湿润,并注意观察口腔粘膜的情况,清醒病人亦可给予温盐水或温水漱口。还可用湿纱布覆盖口唇。

7.长期使用胃管的病人,应每周更换胃管一次(前一天晚上拔出,翌晨再由另一鼻孔插入),避免胃管长期压迫一侧鼻粘膜,引起溃疡等不适。

8.保持病室温湿度适宜,经常嘱病人作深呼吸,并协助病人翻身、扣背、排痰。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2次/日以上,以湿化痰液,减少呼吸道分泌物,有利于分泌物排出,预防肺部感染。

9.胃肠减压期间一般禁食水,如需鼻饲药物时,先将药物研碎调水,再检查胃管位置,如合适可慢慢注入药物,最后用温水冲洗胃管后夹管30分钟,以免药物吸出,影响疗效。

二、腹腔引流管的护理

腹腔引流是在腹腔内置一引流管或引流条将渗血、渗液或消化液等引流到体外的一种外引流术。

(一)腹腔引流器材

⒈单腔引流管

根据创面大小和引流量选择适当粗细的引流管,并根据需要末端剪成数个侧孔。

⒉双套管引流管

为两根直径不等的橡胶管,细管插入粗管内,使两管末端平齐,粗管和细管之间借负压吸引相互流通;另外,可从细管内注入冲洗液行冲洗用。

⒊烟卷引流

又名雪茄引流,用狭长型乳胶套内卷入纱布制成,形似雪茄烟,具有虹吸作用。

⒋其它

皮瓣引流、U型管、蕈头导管等。(二)腹腔引流的目的

⒈预防血液、消化液、渗出液等在腹腔或手术野蓄积。

⒉排除腹腔脓肿脓液和坏死组织,防止感染扩散,促使炎症早日消退。(三)腹腔引流的并发症

⒈感染

由于引流管留置时间过久,可能会引起组织反应,细菌滋生,发生感染。

⒉慢性窦道形成

由于置管时间长、反复感染、异物刺激等原因所致。

⒊引流管滑脱

因引流管固定不牢,多于病人活动时脱出。

⒋引流管压迫肠管

可能会导致肠梗阻、肠坏死、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⒌拔管困难

若固定缝线过紧,或留置引流管时间过长,引起拔管困难。

⒍其它

出血、阻塞等。

(四)腹腔引流病人常见的护理诊断

⒈有感染的危险:与留置腹腔引流管有关。

⒉知识缺乏:缺乏与留置腹腔引流管注意事项有关的知识。

⒊部分自理缺陷:自理缺陷:与留置引流管活动受约束有关。(五)腹腔引流的护理

⒈妥善固定

将引流袋用别针固定于床边或衣服上,严防因翻身、搬动、起床活动时牵拉而脱落,并减少引流管牵拉引起的疼痛。

⒉观察并记录引流液颜色、量、气味、性状

注意引流液的变化,以便随时了解病情发展的趋势。

⒊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及时观察引流管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破损、引流液是否外漏或渗出等,并定时换药。

⒋保持引流管通畅

管腔内有脓块、血凝块、异物等会引起引流不畅。如发现病人突然出现腹胀、伴发热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检查管腔有无阻塞或引流管脱出。

⒌严格无菌操作

更换引流袋或换药时注意无菌操作,且每周更换2~3次无菌引流袋,先消毒引流管远端引流管口后再连接,以免引起逆行性感染。

⒍倾听病人疼痛的主诉

引流口处疼痛常是引流液渗漏刺激周围皮肤所致,其它部位疼痛可能是引流管压迫局部组织,或继发感染或迁移性脓肿所致,应及时通知医师。

三、T管引流的护理(一)T管

T管一端通向肝管,一端通向十二指肠,由戳口穿出后用缝线固定于腹壁,末端接引流袋。(二)T管引流的适应证

⒈施行胆道手术后,由于手术创伤引起胆道水肿,缝合口胆汁外漏可引起胆汁性腹膜炎、膈下脓肿等并发症,因此术毕常规放置T管引流。

⒉肿瘤或外伤造成的胆道狭窄需支持,或需置管溶石排石,术中证实胆囊管有结石,胆囊内有泥沙样结石,胆总管扩张、狭窄或有炎症也均需置T管引流。

图: T 管

(三)T管引流的并发症 1.内出血

胆道出血时,T管内有鲜红色液体流出,病人主诉右上腹绞痛、黑便等。2.胆汁渗漏

病人在术后突然出现腹痛、发热,查体腹膜刺激征明显,考虑为胆汁渗瘘引起胆汁性腹膜炎。3.胆系感染

术后可能并发胆管感染扩散。(四)T管引流病人常见的护理诊断

⒈有感染的危险:与留置T管有关。⒉知识缺乏:缺乏与留置T管有关的知识。

⒊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留置T管有关。

⒋部分自理缺陷:自理缺陷:与留置T管有关。(五)T管的护理

⒈妥善固定

T管应固定牢固,不宜太短,引流袋用别针固定于床边或衣服上,严防因翻身、搬动、起床活动时牵拉而脱落,或因牵拉引起疼痛。

⒉保证有效引流

⑴随时检查T管是否通畅,避免受压、打折、扭曲,应经常挤捏。

⑵术后5~7日内禁止加压冲洗引流管,因此时引流管与周围组织及腹壁间尚未形成粘连,有可能导致脓液或胆汁随冲洗液进入腹腔,引发腹腔或膈下感染。

⑶活动时注意引流袋的位置:应低于腹部切口高度,平卧时不要高于腋中线,以免引流液返流逆行感染。

⑷定期更换外接的无菌引流袋。

⑸引流袋放置不宜太低,以免胆汁流失过度;长期引流易造成胆汁流失,影响脂肪消化和吸收,可口服胆盐。

⒊观察并记录胆汁及病人反应

⑴观察胆汁的颜色、量及性状,有无鲜血或浑浊、碎石、蛔虫及沉淀物,必要时送检查和细菌培养。术后24小时内引流量约500毫升,清亮,呈黄或棕黄色,以后逐渐减少。若量多,示有胆道梗阻或损伤可能。

⑵观察黄疸消退情况,若加重,应疑胆汁引流不畅,回流至肝或入血至胆红素上升。

⑶观察大小便颜色,送检测胆色素含量,了解胆汁是否引流入十二指肠内。

⑷如有发热和严重腹痛,可能是胆汁渗漏致胆汁性腹膜炎,应及时与医师联系。

⒋拔管

一般术后12~14日,无特殊情况,可以拔除T管,其指征为:黄疸消退,无腹痛、发热,大便颜色正常;胆汁引流量逐渐减少,颜色呈透明金黄色,无脓液、结石,无沉渣及絮状物,就可以考虑拔管。拔管前先夹管1~2日,如无腹胀、发热及黄疸等症状,然后在X线下经T管行胆道造影,通常用12.5%碘化钠做造影剂,观察胆总管是否通畅,造影后必须立即接好引流袋继续引流1~2日,以引流造影剂,减少造影后反应和继发感染,如情况正常,造影后2~3日即可拔管,拔管后局部伤口可用纱布覆盖或用凡士林纱布堵塞,1~2日会自行封闭。拔管后注意观察病人体温、有无黄疸和腹痛,观察有无胆汁外漏甚至发生腹膜炎,以便及时处理。

⒌健康教育

⑴低脂肪饮食,避免进食肥肉、油炸食物等含脂肪多的食物。

⑵告诉病人胆管结石复发率高,出现腹痛、高热、黄疸时应及早来院诊治。

⑶进行T管引流留置者的家庭护理指导:

①需二期手术者,应向病人解释T管的重要性。

②应避免提举重物或过度活动,防止T管脱出,拉扯伤口。

③尽量穿宽松柔软的衣服。

④避免盆浴,淋浴时可用塑料薄膜覆盖置管处,胆汁刺激性大,易侵蚀皮肤。一旦敷料湿透时应马上更换,纱布剪成开口,以吸收引流液。

⑤局部用凡士林或氧化锌软膏涂擦,保护置管周围皮肤。

⑥指导病人及家属倾倒引流液的方法,观察及记录引流液颜色和量。

小儿腹部外科疾病80例误诊分析 篇3

关键词 腹部外科疾病 误诊 儿科疾病

资料与方法

1999~2007年收治小儿腹部外科疾病患者80例,男39例,女27例。年龄6个月~13岁,平均6岁9个月。以腹痛为主,其中伴有恶心、呕吐22例,腹泻15例,发热38例。误诊为:阑尾炎47例,美克尔憩室炎1例,肠系膜淋巴结炎5例,肝脓肿4例,肠套叠10例,腹腔脓肿3例,胆囊结石10例。所有病例均经B超或手术证实。

本组经手术治疗46例(阑尾切除39例,美克尔憩室切除1例,腹腔脓肿引流2例,胆囊切除4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4例(肝脓肿),空气复位5例(肠套叠),其余行非手术治疗,均康复出院。

讨 论

由于小儿生理特点,疼痛定位不准确,检查时哭闹不配合,对病史经过或不能描述,或描述不准确,家长代述也常含糊不清等,因而对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带来很大困难。另外,非专业儿外科医师由于对小儿腹部外科疾病的认识不足,往往只考虑到一般的儿科疾病。以上是造成临床误诊的常见原因。

小儿腹部外科疾病除有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伴随症状之外,均有精神差、不喜抱、不活泼、饮食不正常,触及腹部哭闹加剧的病史,故对伴有上述症状的腹痛患儿,应考虑到腹部外科疾病的可能。特别是伴有转移性右下腹痛或右下腹恒定压痛的患儿,首先要想到急性阑尾炎的存在。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儿科急腹症中最常见的疾病。但没有小儿外科的基层医院常常不能做出及时正确的诊断,由此造成阑尾穿孔,个别病例可能发生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后果[1]。对于腹痛症状不典型的患儿,可在应用适量镇静药物使其平静后,再做仔细的腹部检查,腹部压痛最重处往往是疾病的原发部位。若持续腹痛伴发热持续不退,临床又查不到具体原因,要考虑腹腔感染的存在,并借助B超等检查确诊。

儿童胆囊结石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营养过剩、学习繁重、活动少、肥胖等均导致机体代谢紊乱,胆固醇过饱和、胆汁比例失调,成核因子占优势,胆囊运动过缓,排气障碍是儿童胆囊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儿童胆囊结石病不像成人那样伴有典型的胆囊炎症状和体征,以反复发生的慢性腹痛、常于进食后发作、疼痛部位不具体、腹胀、呕吐等消化功能紊乱为其主要特点。一旦腹痛发作,多能及时就诊,经常不伴有重度的胆囊急性炎症,并很少累及胆管。

小儿肠套叠为儿科常见的急腹症,但不典型肠套叠常易误诊,甚至危及生命。肠套叠患儿若出现腹痛(或哭闹)、呕吐、便血、腹块这四大症状及体征,诊断不难。但许多疾病都有腹痛、呕吐,单凭这两点诊断肠套叠依据不足,出现血便、腹块时诊断方可成立。血便往往在肠套发病后8~12小时出现,小肠套叠则多在发病后24小时发生,而腹块有时又因小儿腹胀或哭闹,触诊欠满意,此时应行肛门指诊,有血便而未扣及腹块,仍应怀疑肠套,可行B超探查,有“靶环症”即可确诊。X线空气灌肠亦是可行的检查方法。分析误诊原因:①与临床医师经验不足有关。患儿年龄越大,肠套叠表现越不典型。②忽视理论学习和基本功训练。由于肠套发病初期仅有1~2个症状,首诊医师思维局限,满足于肠痉挛、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肠炎轻度脱水、肠蛔虫、菌痢等的诊断,而造成误诊。③体检不够细致:许多小儿疾病都可有腹痛(或哭闹)、呕吐,单凭这两点,诊断肠套叠依据不足,有便血、腹块时,方可确诊。据报道:仅48%的肠套病儿有便血,且多在病后8~12小时,这与肠套类型及肠壁血运障碍的迟早有关,本组病例均无血便,但在血便之前约有1/3病儿可在腹部扣及包块,若体检不仔细或因患儿不合作,又无肛门指诊,就容易误诊。④当患儿伴发其他疾病时,往往忽略了肠套叠的存在。当“感冒”患儿出现呕吐、哭闹时,应高度怀疑肠套叠。腹泻患儿多有肠蠕动亢进,易诱发肠套叠,腹泻患儿有黏液血便也不能轻易诊断肠炎或菌痢。美克尔憩室多位于离回盲瓣15~100cm处,炎症的憩室易与肠壁粘连而诱发肠套叠,应引起重视[2]

小儿外科腹部疼痛发展变化快,且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治疗过程中家长顾虑较多,到手术时病情多已较重,加之抗病能力差,炎症不易局限,长时间延误治疗会导致不良结果。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若患儿精神状态变差、体温升高、白细胞无下降趋势、腹部体征趋于明显,则应早期果断手术治疗。

儿科病相对较成人单纯,虽以呼吸道、消化道和营养性疾病多见,但腹部外科疾病也为数不少。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怕影响孩子学业,片面顾虑X线对身体的损害,另外,儿童不享受公疗和医保,在治疗过程中家长往往还考虑经济因素,不愿意做过多辅助检查,故儿科临床诊断中使用X线、B超、CT、MRI等检查较成人少得多,而影像学检查恰恰对腹部外科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所以对诊断困难的患儿进行影像学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再者,作为临床儿科医生,应不满足于一次性诊断,特别在发病早期,更不得轻易下诊断。下诊断时,思路宜宽不宜窄,诊断后也应注意发现能够推翻首次诊断的依据。千万不能麻痹大意,以致于失去手术的最佳时机,甚或失去抢救的机会[3]

参考文献

1 毛瑞琪.Qingdao MedJ,2001,33(2):24-28.

2 黄沈,黄亚华,林娜.儿科不典型肠套叠7例误诊分析.中国综合临床,2000,16(2):18-24.

腹部外科手术麻醉管理的体会 篇4

关键词:腹部手术,治疗,麻醉,沟通,管理

腹部外科主要为腹腔内脏器质性疾病的手术, 腹腔内脏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消化、吸收、代谢, 清除有毒物质和致病微生物, 参与机体免疫功能, 分泌多种激素调节消化系统和全身生理机能。因此, 消化器官疾病必然导致相应的生理功能紊乱及全身营养状态恶化[1]。为保证手术麻醉的安全性, 减少术后并发症, 麻醉前应根据患者病理生理改变以及伴随疾病的不同, 积极调整治疗, 以改善全身状况, 提高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性。笔者总结所在医院麻醉科2009年2月-2012年2月276例腹部手术临床资料,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选自笔者所在医院麻醉科2009年2月-2012年2月276例腹部手术临床资料, 其中男147例, 女129例。最小年龄5岁, 最大年龄67岁, 平均年龄 (35.6±6.6) 岁。胃部手术97例, 肠道手术87例, 肝脏手术12例, 胆囊手术11例, 胰腺手术10例, 肛门手术39例, 血管手术20例。

1.2 麻醉方法

根据患者手术大小和患者实际情况, 分别采用全麻、连续硬膜外麻醉等方法。术前与患者及家属良好的沟通以及有效的术前胃肠道管理, 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2 结果

本组276例患者麻醉均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顺利完成手术, 无任何并发症。术后患者苏醒好。

3 讨论

腹部外科以急腹症为多见, 如胃肠道穿孔、腹膜炎、急性胆囊炎、化脓性阻塞性肝胆管炎、胆汁性腹膜炎及肝、脾、肠破裂等, 病情危重, 需急诊手术。麻醉前往往无充足时间进行综合性治疗[1]。急腹症手术麻醉的危险性、意外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均比择期手术为高。因此, 麻醉医师应尽可能在术前短时间内对病情作出全面估计和准备, 选择适合于患者的麻醉方法和麻醉前用药, 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和手术顺利进行, 这是急腹症麻醉的关键所在。

肥胖、严重腹胀、大量腹水、巨大腹内肿瘤患者, 当术中排出大量腹水、搬动和摘除巨大肿瘤时, 腹内压容易骤然下降而发生血流动力学及呼吸的明显变化。因此, 麻醉医师应依据病情做好防治, 并避免发生缺氧、二氧化碳蓄积和休克。腹内手术中牵拉内脏容易发生腹肌紧张、鼓肠、恶心、呕吐和膈肌抽动, 不仅影响手术操作, 且易导致血流动力学剧变和患者痛苦。因此, 良好的肌肉松弛是腹部手术麻醉不可忽视的问题[2]。呕吐误吸或返流误吸是腹部手术麻醉常见的死亡原因。胃液、血液、胆汁、肠内容物都有被误吸的可能。一旦发生, 可导致急性呼吸道梗阻、吸入性肺炎或肺不张等严重后果, 麻醉时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3]。腹腔内脏器官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 内脏牵拉反应与此类神经有密切关系。

胃肠道疾病, 特别是恶性肿瘤患者, 术前多有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浮肿、电解质异常和肾功能损害。麻醉前应尽力予以调整, 以提高患者对手术、麻醉的耐受性, 减少术后并发症[2]。消化道溃疡和肿瘤出血患者多并存贫血, 如为择期手术, 血红蛋白应纠正到100 g/L以上, 血浆总蛋白60 g/L以上, 必要时应予以小量多次输血或补充白蛋白。消化道疾病发生呕吐、腹泻或肠内容物潴留, 最易发生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出现脱水、血液浓缩、低钾血症, 上消化道疾病易出现低氯血症及代谢性碱中毒;下消化道疾病可并发低钾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等[4]。长期呕吐伴有手足抽搐者, 术前术中应适当补充钙和镁。为避免麻醉中呕吐、误吸及有利于术后肠功能恢复, 对幽门梗阻的患者术前应常规洗胃;胃肠道手术宜常规行胃肠减压。麻醉前用药需根据麻醉方式和病情而定。对饱胃及可能呕吐者, 应避免用药量过大, 以保持患者的意识和反射。

胃十二指肠手术:硬膜外阻滞可经T8~9或T9~10间隙穿刺, 向头侧置管, 阻滞平面以S4~Ll为宜。为清除内脏牵拉反应, 进腹前可适量给予氟芬或杜氟合剂, 或哌替啶及东莨菪碱。上腹部手术的阻滞平面不宜超过T3, 否则胸式呼吸被抑制, 膈肌代偿性活动增强, 可影响手术操作[3]。此时, 如再使用较大量镇痛镇静药, 可显著影响呼吸功能而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 甚至发生意外。因此, 麻醉中除应严格控制阻滞平面外, 应加强呼吸监测和管理。腹部手术选用全麻时, 宜选择麻醉诱导快、肌松良好、清醒快的麻醉药物。肌松药的选择及用药时间应合理掌握, 需保证进腹探查, 深部操作, 冲洗腹腔及缝合腹膜时有足够的肌肉松弛, 注意药物间的相互协同作用, 加强呼吸、循环、尿量、体液等变化和维护水、电解质, 酸碱平衡的管理[3]。

结肠手术:右半结肠切除术选用连续硬膜外阻滞时, 可选T11~12间隙穿刺, 向头侧置管, 阻滞平面控制在T6~L2。左半结肠切除术可选T12~L1间隙穿刺, 向头侧置管, 阻滞平面需达T6~S4。进腹探查前宜先给予适量辅助药, 以控制内脏牵拉反应。选择全麻使用肌松药时, 应注意与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或多粘菌素等的协同不良反应 (如呼吸延迟恢复) 。结肠手术前常需多次清洁洗肠, 故应注意血容量和血钾的变化[2]。严重低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 术前数小时应复查血钾, 麻醉中需有心电图监测。

参考文献

[1]陈奇涵.老年上腹部手术实施硬膜外阻滞并静脉复合麻醉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 (6) :73-74.

[2]李宇, 吴柳青, 黄日胜.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腹部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2) :66-67.

[3]张丽荣, 孙德峰, 刘冰.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腹部手术的麻醉效果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7) :45-46.

腹部外科 篇5

【关键词】 腹部外科术;术后护理;注意事项

腹部外科术是临床常见手术之一,对象是消化系疾病。腹部外科手术在术后对患者饮食、活动等方面的护理有相关要求,对我院2008年01月—2011年01月间162例进行了腹部外科术的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作统计分析,以探讨术后护理的注意事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2例患者均为我院2008年01月—2011年01月间收治的患者,其中男98例,女64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45岁。其中,恶性肿瘤患者20例, 肠梗阻患者1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2例,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患者20例, 急慢性阑尾炎患者30例,胆结石患者30例,脾破裂患者30例,肝破裂患者10例,肠破裂患者10例。其中急诊手术79例,平诊手术83例,均为腹部外科手术。

1.2 方法 对162例患者术后临床护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记录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康复出院日程等,做出统计分析表格。

2 结果

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全国统计平均发生率

【注】:患者总数162例;全国平均发生率参考2008卫生部《我国三级医院术后相关事项普通调查》[1]。通过上表可以看出,162例患者在做完腹部外科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要远低于国家统计的全国平均发生率。同时,患者的康复日程明显提前,最短1天,最长17天,平均10.5天,低于全国统计的16.5天[2]。

3 护理注意事项

腹部是人体大部分消化道的所在之处,无论是胆囊、肝脏、胰腺、还是胃肠道等疾病的外科手术在术后对患者饮食、活动等的护理有了十分重要要求。

3.1 对并发症的预防护理:(1)肠粘连:采用的物理阻隔法,保护肠管减轻炎症反应来减少粘连的产生,也可采用透明质酸治疗肠粘连。(2)发热:通常情况下术后3—5天体温会在37.5℃左右,这属于术后正常现象;若体温超过38℃,要警惕伤口、肺部或尿路感染,应及时做相应的检查,并给予适当的物理降温[3]。(3)感染:术后要保持腹部引流管通畅,特别是上腹手术,要防止膈下积液和膈下感染,以免影响呼吸运动和引起肺部感染。同时,要合理使用抗生素,促进腹部和肺部炎症消退。 (4)胃瘫:胃瘫是腹部手术后出现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最好嘱咐病人禁食,胃肠减压,要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使用镇静剂和抗胆碱药,还可应用针灸、中药等综合治疗。其中,营养支持是关键,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要注意营养制剂的配方,过高的脂肪制剂会延缓胃瘫的恢复,必要时可行肠外营养。(5)腹腔积液:术后可在不同部位发生,且很难再次手术。若伴有明显的腹膜炎,需急诊手术;没有明显腹膜炎的多保守治疗。(6)呼吸衰竭:该症是腹部外科术后严重的呼吸系统并发症,肺部感染、腹腔感染、营养不良与电解质紊乱等是引发的原因,最好给患者进行机械通气。

3.2 注意活动护理 患者机体机能的恢复有赖于患者肢体的活动能力的提高,患者术后应及时正确的进行活动,有利于达到预期治疗效果。但在活动的时间、范围、强度上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

3.2.1 手术当天:首先鼓励患者回病房休息,做胸式呼吸,每45min一次,时间的长短和次数根据患者的承受能力而定。其次做有效咳嗽、咳痰,痰液粘稠者应做雾化吸入,及时排出呼吸道分泌物。适当做握拳、放松动作;上肢可做一定幅度伸展、旋转动作,下肢做伸展动作,时间安排上可以10min一次;身体可每隔2h翻身一次,5h后改为半卧。此过程中忌勞累,应注意保护好伤口。

3.2.2 术后一周的护理 术后第1天:1协助患者坐立,进行刷牙等活动,轻拍后背。2补液和饮食后,可双脚放在地面或其他支撑物上放置10—30min,注意患者的反应,量适度。 术后第2天:1搀扶患者下床进行小范围内走动,一般在5min左右。2到第2天下午,活动范围和时间可稍微增加,要以患者的承受力为依据。术后第3天:患者的机体机能已基本恢复,可自行下床走动,可陪同患者到室外晒晒太阳,时间不宜过长,以1h为宜。由于多数患者不习惯卧床排尿而导致排尿困难,应根据患者身体情况拆除引流管自行排尿。若出现排尿困难,可对膀胱进行按摩或热敷帮助排尿,若仍无效时,应在无菌操作下安置导尿管。 术后第4天及1月:1嘱咐患者根据自身状况进行自由活动,活动的强度和范围不宜过大,以保护伤口为宜。2拆线后肢体活动以上肢为主,多做伸曲动作,运动量不宜过大。尽早的进行活动,有利于减少肺部感染、促进消化吸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

小结,腹部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后护理十分重要,通过精心的后期护理,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提前康复日程,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杨文奇,盂翔凌,刘弋,等.开腹胆囊切除严重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防范[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9, 20(5).

[2] 刘桂丽. 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J]. 吉林医学, 2009, (24) .

[3] 李亚贤,李春明. 外科围手术期护理纠纷产生的原因及防范[J]. 中国实用医药, 2009, (36) .

腹部外科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120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为59.7岁。经过初步分析,患者中有29例胃大部份切除手术,9例脾切除术,12例结肠癌切除术,25例肠梗阻手术,24例直肠癌根治术,11例为胃癌根治术,10例腹部损伤手术。将患者均分为三组:药物组、针灸组以及复合组。其中,关于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手术种类对于研究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所有患者手术之前留置管,在手术结束后进行常规禁食,且在4 d之内对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治疗,注意观察患者的电解质变化。在4 d之后对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治疗通过注射器从患者鼻空腔注射全营养膳食纤维整蛋白液[1]。

药物组:给予患者肌内注射维生素,且在患者手术之后1d口服四磨汤;具体情况遵医嘱。

针灸组:中医选取患者的胃肠道功能相关的穴道,例如足三里、天枢、阴陵泉等穴位,实施针灸治疗,帮助改善患者的胃肠运化和传导功能[2]。

复合组:联合上述两组的治疗方法同时实施治疗。

1.3 诊断方法

观察患者有无出现肠梗阻以及缺血坏死等症状,对比患者肛门恢复排气的平均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患者在治疗之后,临床观察没有出现肠梗阻以及缺血坏死等症状,患者恢复良好。观察对比患者肛门恢复排气的平均时间发现,药物组的肛门恢复排气的平均时间明显高于针灸组患者(P<0.05),且针灸组和复合组患者的肛门恢复排气的平均时间没有明显差异。其中药物组患者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为(46.42±5.78)h、针灸组患者患者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为(21.98±6.12)h、复合组患者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为(19.69±6.02)h。

3 讨论

在临床上,腹部手术属于一种相对比较常见的外科手术,所有的腹部外科手术患者都会出现暂时性的肠道功能障碍。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升,腹部手术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尽早恢复患者的进食功能、提前患者术后第1次排气时间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另外,在本次的观察中发现,患者在手术之后,常会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情况。医生在处理时,主要是维持患者的水以及电解质平衡,同时也通过给予患者一定的营养支持来改善患者的血清状况[3]。有研究表明,在腹部外科手术之后,糖尿病患者一定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且患者在被给予肠胃外营养时,也要适当给予谷氨酰胺双肽等辅助治疗,这样可以强化患者的肠黏膜屏障保护功能。本研究中,对比三组不同的治疗结果发现,针灸组和复合组的疗效没有明显的差异,药物组的疗效却明显高于针灸组患者,表明药物治疗增加了患者的肠道负担[4]。因此,与单纯的药物治疗相比,临床上要尽可能少地使用单纯药物治疗。

腹部手术容易导致胃和肠管出现损伤,刺激腹腔干神经丛,引起患者交感神经元兴奋。本研究发现,医生为了促进患者肠蠕动,无论是采用针灸方法还是药物治疗,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刺激了患者的肠壁神经丛,迫使患者神经末梢释放大量的乙酰胆碱,强化了患者胃部以及十二指肠的收缩能力,一方面能够增加肠蠕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患者小肠运转能力,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nbsp;探讨腹部外科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正确方法。方法&nbsp;回顾性分析120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分为三组:药物组、针灸组以及复合组,观察对比各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结果&nbsp;三组患者均没有出现肠梗阻以及缺血坏死等症状,恢复良好;药物组的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明显长于针灸组患者(P<0.05),针灸组和复合组患者的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nbsp;针灸治疗方法以及药物治疗联合针灸治疗方法&nbsp;,临床疗效良好,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得推广利用。

关键词:腹部外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孙玉勤,刘辉,杨东鹰.神厥穴经皮给药促进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报,2009,16(19):18-20.

[2]刘春香,韦涌初.护理干预促进腹部手术病人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全科护理,2009,7(10):111-112.

[3]孙建华.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河北医药,2011,33(2):103-104.

腹部外科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96例,男性57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49岁(44-73岁)。在疾病及手术分布中,胃大部分切26例,肠梗阻手术23例,腹部损伤手术18例,胃癌根治术12例,直肠癌根治术7例,结肠癌切除术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均于术前留置管。术后常规禁食,4天内行肠外营养治疗,检测电解质变化。第4d后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治疗,选用全营养膳食纤维整蛋白液(能全力),采用50ml注射器经鼻空肠营养管分次注入,逐日增加进食次数及量。

1.2 诊断标准

参照文献报道诊断标准[1],其要点概括为:(1)进行性肠胀气,肠呜弱,进食后耐受差超过5d;(2)胃肠蠕动极度减弱甚至消失;(3)肠鸣音逐日减少,甚至近于消失,部分患者出现中毒性肠麻痹、有高度腹胀;(4)出现应激性溃疡,但未合并结石性胆囊炎。

1.3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组:予肌肉注射维生素Bl 200mg,1次/d,并于术后24h开始服用四磨汤口服液20ml,3次/d。针灸治疗组:由中医科行针灸治疗,取穴足三里、中脘、阴陵泉、脾俞及天枢,以改善胃肠运化和传导功能。取穴定位后捻转强裁激,留针约20至30min,2次/d,持续3d。复合治疗组:采用药物和针灸治疗联合治疗的方法。

2 结果

三组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均能够恢复正常,无出现肠梗阻、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三组患者年龄无明显异质性。药物治疗组与针灸组组患者平均肛门排气时间长于针灸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与针灸组平均肛门排气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具体三组患者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见附表。

注: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患者年龄比较P>0.05,均无显著差异。药物治疗组与针灸组进行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性,联合治疗组与针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

3 讨论

3.1 手术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开腹手术尤其是大型的胃肠道术后,由于麻醉、暴露时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手术操作对胃和肠管及其系膜的牵拉甚至损伤等,难免刺激腹腔干神经丛,刺激交感神经元异常兴奋[2]。另外胃肠内分泌细胞等激素释放的节律的异常,尤其是部分患者抑制性激素的鸦片样功能,可在术后一定时间内产生生理性肠蠕动麻痹,在生理条件下属于保护性机制,但术后患者常表现为肠腔积气、肠道功能异常。有研究表明[3,4],开腹探查术后即刻经口给予核素扫描发现核素在胃内停留后吸收进入小肠,留滞一定的时间才到达结肠。

3.2 胃肠道功能的保护及其功能障碍的预防

针对上述论述的机制与因素,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与体会:树立爱护组织减少创伤的微创理念,防止发生胃肠道功能障碍在多数手术中并无特殊的技巧,采取正规的外科基本观念和操作技巧。探查腹腔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术中用力牵拉消化道肠管和系膜,握持和牵拉胃和肠管时需用湿纱布做衬垫,不作操作的胃和肠管需放回腹腔,裸露在腹腔外的部分需用湿纱布覆盖,并轮换置入腹腔内;切开胃肠道空腔时须保护周围好周围脏器以免被污染;止血过程应完善彻底。因此,微创理念的应用并非在于腹腔镜手术和介入技术时才能应用,按上述原则进行胃肠道手术,有利于减少胃肠道功能的保护与恢复。

3.3 本研究中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治疗探讨

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一般处理包括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并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改善低钾、低蛋白血症等血清学状况。糖尿病患者控制良好的血糖水平。如果估计胃肠道外营养持续时间过长者,可适时添加谷氨酰胺双肽等辅助治疗,以增强肠黏膜屏障保护功能,最好及时改为经口进食或改肠内营养支持。另外,本研究中,药物治疗组与针灸组进行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性,且药物治疗组患者较针灸治疗肛门排气时间长,即其在治疗术后胃肠道腹胀效果较差。另外,联合治疗组与针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即采用药物联合针灸治疗其疗效无明显改善,且增加患者肠道负担。因此,在临床中,我们对术后未恢复肠道功能者常规行针刺足三里,而不联合应用药物口服治疗,以免增加患者肠道负担。

综上所述,注意术中操作在患者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出现胃肠功能异常患者采取及时的针灸穴位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但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探索腹部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方法与措施。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即药物治疗组:予肌肉注射维生素Bl 200mg,并于术后24h开始服用四磨汤口服液20ml;针灸治疗组:由中医科行针灸治疗,取与胃肠道功能相关穴道,针刺以改善胃肠运化和传导功能;复合治疗组:采用药物和针灸治疗联合治疗的方法。结果 三组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均能够恢复正常,无出现肠梗阻、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比较各组间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表明,药物治疗组与针灸组进行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性,联合治疗组与针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针灸治疗和联合治疗效果确切,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腹部外科,术后,胃肠功能

参考文献

[1]黄庭.胃肠手术应注意保护胃肠功能[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1,6(4):69-71.

[2]徐其良.30例综合治疗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分析[J].史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3):154-155.

[3]叶蓓.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河北中医,2004,26(12):23-24.

[4]丁红生.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外科胃肠功能障碍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7):38-39.

老年腹部外科手术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8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观察患者186例, 其中男性105例, 女性81例;年龄在65~97岁, 平均73岁;行胃癌胃溃疡手术者38例, 结直肠手术者47例, 胆囊炎胆石症手术者31例, 疝气手术者42例, 阑尾炎手术者13例, 其他疾病10例;接受全麻者87例, 硬膜外麻醉着74例, 局麻者25例。

2 术前护理

2.1 全面评估身体状况, 纠正机体营养不良

老年人因脾胃运化吸收能力下降, 加之疾病的消耗, 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这对于耐受手术、术后伤口愈合、功能恢复是极为不利的。我们通过监测患者的体质量、三头肌皮皱厚度、有无水肿、血标本的化验, 全面评估患者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等情况。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 制定饮食护理计划。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鼓励患者进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如牛奶、蛋羹、鸡汤、鱼汤等, 并补充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 必要时遵医嘱经静脉输注血细胞、白蛋白、脂肪乳等, 以纠正贫血或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 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2 积极治疗合并症,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老年腹部外科患者, 机体常合并其他病症。这就要求医护人员, 不能只考虑外科疾病, 盲目采取手术而忽视其他合并症。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 树立整体观念, 实施整体护理, 从而保证手术的进行及术后的康复。在笔者统计的186例患者中, 合并高血压者57例, 冠心病及心功能异常者15例, 慢性肺部疾患者24例, 糖尿病者17例, 肝肾功能异常及其他疾患者12例, 其中合并2种以上基础病者11例。合并有高血压者, 在密切监测血压的同时, 根据医嘱严格使用降压药物, 同时注意休息、调畅情志, 将血压控制在正常稍偏高的水平最佳;合并冠心病及心功能异常者, 根据医嘱正确使用强心、扩冠、保护心肌等药物治疗, 通过静脉用药时, 要合理安排输液顺序, 严格控制输液滴速, 一般每分钟不超过40~50滴为宜, 同时做好患者的健康指导, 保持心情舒畅、充足休息、合理膳食、排便通畅;合并慢性肺部疾患者, 吸烟者术前2周戒烟, 鼓励患者多饮水, 保持气道湿润, 指导患者有效地咳嗽、咳痰、深呼吸, 保持呼吸道通畅;合并糖尿病者, 在药物治疗控制血糖的同时, 强调膳食调养, 指导患者多食蔬菜、适量水果、限制米饭、馒头等碳水化合物, 适量补充牛奶、鸡蛋、瘦肉、鱼等富含蛋白的食物, 既保证营养的摄入, 又不会引起血糖升高。护士可指导患者多做有氧运动, 如散步、打太极拳、慢跑等, 每周2~3次, 每次30min, 以强身健体, 激发机体潜能。一般认为, 将空腹血糖控制在每升9毫摩尔左右接受手术比较安全。糖尿患者手术最大的威胁是低血糖, 因老年人对激素的调节能力差, 腹部手术大多需限制进食, 易致低血糖的发生, 手术前后密切监测血糖的变化对糖尿患者至关重要。

2.3 给予情感支持, 合力战胜疾病

老年患者因生活自理能力差, 生活起居、饮食、排泄、服药等常需要家属、子女、护理人员的协助。作为护士, 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 通过和蔼可亲的举止, 朴素亲切的语言, 取得患者的信任, 了解患者的需求, 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的健康需要。同时动员家属及子女, 多给患者情感的支持, 让老人身心愉快的接受手术治疗。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老人, 千万不要当面谈论治疗费用的问题, 以免让老人感觉自己拖累了家人而拒绝治疗。要让老人感觉自己并不孤单, 有家人、子女、医护人员的关心支持与陪伴, 一定能战胜病魔的侵袭。

3 术后护理

3.1 严密观察病情, 发现潜在并发症

手术后需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准确记录出入量, 为治疗护理提供第一手资料。老年人因对疼痛及其他身体不适的反应性差, 无法正确表达自己身体的痛苦, 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加强巡视, 仔细观察, 耐心询问才能发现病情变化的蛛丝马迹, 特别是对于全麻后的患者, 要重视各种引流管道的护理, 给予妥善固定,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数量等, 确保引流通畅。对于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 应严密观察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尿比重、血糖、血生化的变化, 积极处理并存疾病, 发现异常情况, 立即通知医师, 确保患者安全。经外周静脉输液时, 要及时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 严防液体渗漏, 造成静脉炎及皮肤坏死。

3.2 加强基础护理, 注重细节管理

基础护理, 对于腹部大手术后, 全身插满管子, 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来说至关重要。因老年人皮肤薄脆、干燥、弹性差, 极易出现皮肤破损、压疮等意外损伤。护理人员应每日两次用温水为老人擦洗头面部及四肢, 既加强了护患沟通, 让老人感觉温暖舒适, 又利于护理人员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 同时协助患者每2h翻身拍背一次, 并鼓励患者咳嗽、咳痰, 预防压疮及肺部感染的发生。全麻术后的患者, 因气管插管损伤气道粘膜, 更易出现咳嗽、痰多、咳痰困难的问题, 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咳痰时, 一名护士双手按住患者的刀口两侧向中间用力, 预防刀口裂开, 另一名护士以拇指按压患者的胸骨上切迹刺激咳嗽, 用力咳嗽几声后即可将痰液咳出;为留置导尿的男性患者会阴护理时, 应特别注意消毒尿道口后及时将包皮还纳, 因为老年人感觉迟钝, 如包皮嵌顿, 会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增加患者的痛苦;麻醉恢复后, 即应鼓励患者做双下肢的主动及被动活动, 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

4 总结

老年腹部外科手术患者, 因身体生理机能减退, 对手术的耐受力下降, 机体既要承受手术的巨大创伤, 又要克服并存疾病的折磨。作为外科护士, 对待老年患者, 只有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以娴熟的技术、精准的操作, 细心呵护, 严密观察, 才能让每一位接受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 顺利康复。

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 老年腹部外科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 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通过前后的精心护理、机体的全面评估、病情的严密观察等, 对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预防并发症, 促进身体顺利康复, 起到不可小视的作用。

腹部外科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例患者中, 男性11例, 女性5例, 年龄18~30岁5例, 31~50岁6例, 51~62岁5例。病历资料选择在1998至2003年病例数13例, 2004至2008年病例数3例, 不包括同期实行的计划性再手术。再次手术时间为首次手术后1周以内8例, 2周7例, 2周以上1例。

1.2 再次手术原因

分别为切口裂开5例、腹腔内出血4例、粘连性肠梗阻5例、腹腔脓肿1例、胃肠道吻合瘘1例。

1.3 再手术的方式

在掌握再次手术的原则基础上[1,2], 谨慎手术。切口裂开5例, 均立即在硬膜外麻醉下或局麻下行切口减张缝合术。术后腹腔内出血4例, 胃大部切除术后小弯侧黏膜下血管回缩消化道大出血1例, 贲门癌术后胃左血管结扎线脱落腹腔内大出血1例, 腹上疝误诊按脂肪瘤行切除术, 术后大网膜血管回缩腹腔内大出血l例, 均再次剖腹手术止血, 切口出血1例, 再手术止血。5例粘连性肠梗阻, 行肠减压粘连松解术。腹腔脓肿1例, 再手术冲洗引流。胃肠道吻合瘘1例, 为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胃大部切除毕Ⅰ式吻合术后吻合口破裂, 再手术行毕Ⅱ式吻合。

2 结果

本组16例再手术后治愈15例 (93.75%) , 死亡1例 (6.25%) 。手术并发应激性溃疡2例 (12.50%) , 失血性休克1例 (6.25%, 死亡) 。

3 讨论

腹部手术后再次手术的患者, 临床上并不少见, 且多与首次手术有直接关系或间接关系, 处理得当与否, 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 国内早在10年前即有人进行过详尽的分析探讨[3], 但因各地各种不同原因, 迄今仍是临床上一个值得重视、难以避免的甚至是某些地域似见增多的医疗问题[4,5]。

3.1 切口裂开

据报道, 腹部手术切口裂开率为0.6%[6]。本组发生5例, 达腹部术后再手术的31.25%。年老体弱、营养障碍、贫血、低蛋白血症、过度肥胖或消瘦、维生素缺乏及长期使用皮质激素, 或伴有慢性内科疾病者, 组织再生能力弱, 切口愈合能力低, 容易发生切口裂开。手术因素中直切口, 术中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 术中止血欠佳造成术后血肿形成, 操作粗暴致使组织损伤严重, 如较大手术长时间使用腹撑, 过度挤压牵拉造成切口缘组织损伤, 缝合不严密形成死腔, 结扎线过紧使组织割裂、切口皮肤对合不良与边缘内翻、经切口放置引流物等均影响切口愈合。术后咳嗽、喷嚏、腹胀、呕吐、急性胃扩张以及用力排尿排便均可使腹腔内压力突然增高而发生切口裂开。所以, 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切口缝合技巧及预防感染等等, 均能有效预防腹部切口裂开。

3.2 术后出血

腹部术后大出血是腹部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常常危及患者生命。本组4例术后大出血, 3例及时再手术止血治愈, 1例延误诊断造成患者失血性休克死亡。术后出血的原因, 技术性失误为主要原因, 表现为线结不牢、动脉血管近端未双重结扎或缝扎。术后出血的诊断依赖于严密的监护, 放置引流管者, 出血易早期发现, 未放置引流管者出血不易早期发现。应加强责任心, 若有怀疑, 及时行腹腔穿刺或腹部B超检查, 尽早确诊并迅速再手术止血。

3.3 粘连性肠梗阻

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炎症、创伤后所形成的广泛性肠粘连, 大多数患者有腹部手术、炎症、创伤或结核病史, 发作前有暴饮暴食或剧烈运动诱因, 以往常有腹痛或曾有因肠粘连就诊病史。治疗粘连性肠梗阻重要的是要区别是单纯性还是绞窄性, 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粘连性肠梗阻如经非手术治疗不见好转甚至病情加重, 或怀疑为较窄性肠梗阻, 特别是闭袢性梗阻, 手术须及早进行, 以免发生肠坏死。对反复频繁发作的粘连性肠梗阻也应考虑手术治疗。本组4例经再手术行粘连松解而治愈。手术后产生粘连是机体的保护性机制, 粘连性肠梗阻重在预防, 随着对粘连产生原因的了解, 术中及术后如果采取相应的措施, 则可有效地预防肠粘连的发生。

3.4 腹腔脓肿

临床盲目大剂量联合使用抗生素, 易造成双重感染等并发症。尽快明确诊断, 果断行脓肿引流术, 联合使用抗生素和支持疗法, 才是理智选择。对难以确诊的患者, 应尽早行剖腹探查术, 以免贻误手术时机。对表浅较小脓肿可用穿刺抽脓或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其余皆应切开引流。膈下脓肿以腹膜外径路引流为佳;盆腔脓肿经直肠或阴道引流效果较好;肠间脓肿或腹膜外径路不易引流的膈下脓肿, 应剖腹置管引流;多发脓肿且脓肿先后形成者, 应分期引流而不能等待。

3.5 胃肠瘘

胃肠瘘是胃肠道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 病死率高。若对某些术式术后发生胃肠瘘有足够的警惕与思想准备, 术中采取放置引流物等预防性措施, 术后严密观察, 则多数术后胃肠瘘可以避免。本组1例, 因嵌顿性疝整复术时误将无生机肠管回纳腹腔引起术后肠瘘, 得到治愈。

3.6 再手术的思考

腹部外科近期再手术的选择, 是外科医师必须慎重决策的问题, 要判断病情是功能性或器质性, 是内科性还是外科性, 是全身性还是局部性。前者大多只需非手术治疗, 后者属外科性, 但是否非手术治疗不可, 有时两者界限很难划分。因此再次手术中采取恰当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及营养支持治疗是保证手术安全和疗效的关键。外科医师较其他医学同行更具风险, 因为手术治疗常存在并发症或手术效果不理想的现况。从以上数方面来看, 值得去进一步探讨和思考。有学者提出, 一名优秀的外科医师应具备以下5个要素是[7]:渊博的医学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高尚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而要想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 需从巩固基层知识面、拓宽知识面等着手, 如医师的解剖、生理生化等基础医学知识是否扎实, 是否能够结合临床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如左髂总静脉经过腰椎前和右髂总动脉之后, 易受压而致左下肢静脉的回流受限, 长期卧床患者左下肢易形成血栓, 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当时可无明显症状, 但在患者病情稳定而起床活动时, 却可因血栓脱落, 引起肺栓塞致患者猝死。还有学者在分析腹腔镜手术胆管损伤的原因所作出的结论时说道:“手术者过于自信, 胆管损伤的原因多数与其知识、操作技能和判断无关, 而主要是由于手术者在术中的错误认知所致。[8]”再如, 腹部外科择期手术患者, 若术中可能出现引起生命危险的情况, 应根据损伤控制外科理论制定手术方案及处理术中出现的危险, 不应强求按计划完成手术, 以避免出现手术成功、治疗失败的后果[9], 这些都需要外科医师认真熟练掌握。本组16例患者, 在2003年以后由于科内注重了存在问题的总结和关注, 后5年发生率仅占前5年的23.08% (3/13) , 从而避免或减少了再手术患者的发生率, 减少或避免了医疗纠纷或事故, 值得提倡和仿效。

参考文献

[1]王国斌.重视对腹部外科再次手术的认识[J].腹部外科, 2003, 16 (3) :132-133.

[2]丛嘉, 林晓东, 王昊来, 等.腹部外科再手术分析[J].中华实用医学, 2003, 5 (1) :47.

[3]徐金荣, 胡月明, 吴栋平.腹部外科医源性再手术18例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1998, 14 (4) :271-272.

[4]申耀宗.第八届全国静脉高压症学术会议暨腹部外斜再手术专题研讨会纪要[J].医师进修杂志, 2001, 24 (8) :58-60.

[5]廖康恕, 张家耀, 吴泉峰, 等.腹部外科近期再手术18例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医学版, 2006, 23 (2) :34-35.

[6]张义才, 潘铨.腹部切口裂开的防治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 20 (3) :163.

[7]陈广斌, 武步强.外科医生面临的困惑和思考[J].医学与哲学 临床决策论坛版, 2007, 28 (7) :1-3.

[8]张延龄.腹部外科并发症诊断的思路[J].腹部外科, 2003, 16 (5) :264-265.

腹部外科 篇10

关键词:腹部外科手术;疼痛;综合护理;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395-02

疼痛,是外科手术的一种客观性的常见术后并发症?剧烈的疼痛不仅会对患者的休息?睡眠等造成影响,还会引起患者心理(焦虑?忧虑?恐惧等)和生理(眩晕?耳鸣?精神亢奋?心率加快?肌肉紧张等)上的不适,给患者的术后恢复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危害,严重的甚至会引发其他的相关并发症[1-2]?因此,必须加强对外科手术术后的疼痛护理干预?本文选择2012年05月~2014年05月期间,在我院普外科进行腹部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06例,将他们根据抽签法平均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方法(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进行临床干预,并对比?分析和统计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和改善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年05月~2014年05月之间,在我院普外科进行腹部外科手术的106例患者?患者年龄大约在18岁~82岁之间,平均年龄53.3±6.5岁;女性患者47例,男性患者59例;手术类型中,21例患者为阑尾切除手术,28例患者为疝修补手术,9例患者为胆囊切除手术,31例患者为胃肠手术,17例为乳腺手术?按照抽签法对106例患者进行随机的平均划分,其中:对照组患者53例,年龄大约在18岁~80岁之间,平均年龄52.8±5.9岁;女性患者23例,男性患者30例;手术类型中,10例患者为阑尾切除手术,15例患者为疝修补手术,4例患者为胆囊切除手术,17例患者为胃肠手术,7例为乳腺手术?观察组患者53例,年龄大约在21岁~82岁之间,平均年龄54.8±6.9岁;女性患者24例,男性患者29例;手术类型中,11例患者为阑尾切除手术,13例患者为疝修补手术,5例患者为胆囊切除手术,14例患者为胃肠手术,10例为乳腺手术?经临床分析,两组患者均不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血液性?全身性疾病,无药物过敏史,且在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等方面的对比差异性不明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患者采用常规外科术后护理?

1.2.2 观察组 对患者采用综合性的外科术后护理干预?其主要包括有:基础护理?体位护理?心理护理?疼痛护理(止痛棒?止痛药等)?宣传教育?环境护理?特色护理(音乐疗法?放松疗法?穴位疗法等)?活动护理等?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5.0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和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和统计?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分析

临床比较显示,经过临床护理,观察组护理后的观察组的0级疼痛和Ⅰ级疼痛患者均明显多于护理前,Ⅱ级疼痛和Ⅲ级疼痛患者均明显少于护理前,组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0级和Ⅰ级疼痛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的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析

统计学比较显示,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为79.25%(42/53),其中非常满意15例(约占28.30%);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为94.34%(42/53),其中非常满意28例(约占52.8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的差异性较大,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综合护理,是现代临床护理学中的一种应用较为普遍的新型护理干预模式,它会从患者生理?心理?临床治疗以及空间环境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全面性?综合性护理干预,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轻松?理想的临床护理环境,从而更好的提高患者在治疗护理中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提高治疗护理的效果?本次临床研究表明,在随机选取的106例进行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当中,采用临床综合护理干预的患者,其术后的疼痛程度明显降低,无痛感(0级)和轻微疼痛感(Ⅰ级)患者明显增多,中度(Ⅱ级)和重度(Ⅲ级)疼痛感患者明显减少,护理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综合护理患者的术后疼痛缓解效果(0级?Ⅰ级增多,Ⅱ级?Ⅲ级减少)明显好于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且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患者,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腹部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后采用综合性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舒缓和放松患者神经情绪,提高临床恢复的舒适感和满意度,从而有助于患者伤口的愈合恢复,更好的促进其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金年兰.护理干预对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医学信息 ,2013,09(29):476-477.

腹部外科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0年6月-2011年12月腹部外科手术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男40例, 女24例, 年龄21~78岁, 中位年龄46.2岁。所有手术均采用全身麻醉。

1.2 方法

对上述病例的术后护理过程中主要的护理措施以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等进行分析统计。

2 结 果

2.1 手术类型

64例腹部手术中, 胃肠道手术31例, 占48.44%;肝脏手术18例, 占28.12%;胆管手术15例, 占23.44%。

2.2 护理措施

对腹部外科术后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可分为患者的心理护理、术前以及术后的护理。而术后护理尤为复杂和关键, 护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对口腔的护理, 同时保证患者的有效呼吸和咳嗽。

2.3 感染发生率

64例腹部外科术的患者中, 有6例发生肺部感染, 感染率为9.38%。其中细菌感染4例, 占66.67%;真菌感染2例, 占33.33%。

2.4 治疗与转归

感染患者在加强常规护理的同时, 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其中治愈5例, 治愈率为83.33%。死亡1例, 病死率为16.67%。

3 讨 论

3.1 心理护理

在手术之前, 应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 赢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让患者对治疗过程有充分了解, 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 使患者安心地接受治疗。

3.2 术前护理

在术前, 保证吸烟患者至少要停止吸烟2周, 护理人员向患者和其家属交代停止吸烟的必要性。对于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肺部疾病的患者, 术前应注意改善其肺部功能, 待其呼吸道感染缓解的情况下进行手术[2,3],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鼓励患者进行适度锻炼, 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为术后的恢复提供条件。

同时, 在手术前还应对患者身体进行各项检查, 如身体状况、血常规和血型等。手术开始时, 对患者合理的使用镇静药及预防性的抗生素。在手术进行时, 配合医师, 密切监控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一旦出现异常, 及时报告医师。

3.3 术后护理

术后的护理十分关键。在护理过程中, 应该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避免意外的感染, 加重病情。同时, 还要注意加强对口腔的护理, 保证患者的有效呼吸和咳嗽, 保持病房空气的流动, 减少人员的探视。

腹部手术患者的术后预防肺部感染护理十分重要, 每个小细节都应特别注意, 稍有不慎, 便会给患者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4]。因此, 医护人员应特别注意对于这类患者的临床护理, 严格控制可能引发感染的病原菌, 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 帮助患者早日康复。通过以上护理措施的实施, 所有腹部外科患者中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9.38%, 低于临床上的平均水平, 由此可见, 加强心理护理、术前和术后的护理措施, 能明显降低腹部外科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利于患者产生较好的预后。

总之, 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 加强对潜在感染风险的监控, 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 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腹部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 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李江涛, 李礼, 蔡德芳.腹部术后病人肺部感染易患因素分析及其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4, 22 (19) :70-71.

[2]钟小秋, 何林娜.腹部大手术后减少肺部感染的综合护理方法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17) :2175-2176.

[3]陈鸿莲, 黄云平, 黄庆, 等.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腹部术后腹腔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0: (13) :1960-1962.

上一篇:爱情的非常逻辑下一篇:农村初中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