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X线

2024-09-20

腹部X线(共10篇)

腹部X线 篇1

X线检查是儿科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常用的诊断检查方法之一, 随着医疗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人类健康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X线对儿童的有害效应也引起了医务人员和患儿家属的普遍关注[1]。由于婴幼儿对肢体和呼吸运动不能实施有效控制, X线检查时容易产生运动模糊导致检查失败而重复检查。同时婴幼儿实施X线检查时往往需要家属配合固定患儿肢体, 增加患儿家属接受不必要的X线辐射。本文通过制作的婴幼儿胸腹部立卧位X线摄影肢体固定装置对婴幼儿肢体实施有效制动, 同时对婴幼儿患者非照射部位用铅橡皮, 铅围脖等实施有效遮盖, 降低了X线对婴幼儿患者辐射危害, 提高影像质量, 减少或避免患儿家属接受不必要的X线辐射。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400例婴幼儿分别使用婴幼儿胸腹部立卧位X线摄影肢体固定装置和未使用该装置, 随机分为分两组, 各200例, 经CR处理后图像质量进行分析比较,

婴幼儿胸腹部立卧位X线摄影肢体固定装置制作:婴幼儿胸腹部立卧位X线摄影肢体固定装置分四部分:头部固定装置, IP板固定装置, 上肢固定装置, 膝关节固定装置。 (1) 头部固定装置 (如图1) :200mm×200mm×200mm的立方体, 其底板和侧板材质为3mm不锈钢板构成整体支撑架, 其内辅以3mm海绵软包装, 避免患儿擦碰伤。A板150mm×150mm移动版, 由定位杆和紧固螺杆与整体支撑架侧板相连。将婴幼儿头部置于正方体中, 旋转螺杆手轮推动移动板, 即可固定婴幼儿头部。头部固定装置上盖200mm×200mm铅玻璃, 可有效保护婴幼儿头颈, 避免X线辐射。头部固定装置通过结实的软布带固定在摄影床上。 (2) IP板固定装置 (如图1) :据IP板的规格, 分别制作8×10、10×12、11×14、14×17四种规格的薄棉质布袋, 且棉质布袋呈侧开口。根据患儿投照部位、年龄、身体胖瘦、选择合适的IP板置于同规格的布袋中, 将布袋连同IP板用魔术贴固定在头部固定装置的软布带上, 便于立位摄影时避免IP板脱落。 (3) 双上肢固定装置 (如图1) :为固定在头部固定装置两侧, 宽100mm束臂魔术贴。摄影时将患儿上肢平放于头部两侧固定。 (4) 膝关节固定装置 (如图1) :为200mm×150mm×150mm的异形装置, 其主支撑结构3mm不锈钢板, 辅以海绵包装成弧形相向的异形块, 底座和其上方的移动块由定位杆和紧固螺杆相连。旋转螺杆手轮推动移动板即可固定患儿双下肢。此装置通过结实的软布带固定在摄影床上。

具体应用:将婴幼儿胸腹部立卧位X线摄影肢体固定装置固定在摄影床上 (如图1) , 根据婴幼儿患者身体状况作适当调整。除去婴幼儿患者摄影部位影响图像质量的衣物, 将肢体用该装置分别固定好, 用铅橡皮, 铅围脖等对婴幼儿患者非照射部位实施有效遮盖。通过摄影床的水平和垂直运动即可对婴幼儿患者进行胸腹部立卧位摄影。

应用设备: (1) X线机为万500MA双床双球管X线机。 (2) CR处理系统为KONIKA MINOLTA CR, KONIKAMINOLTA激光打印机。

疗效判定标准:影像质量按影像清晰度、伪影、满足诊断要求程度等综合评价。 (1) 优质像:影像清晰, 位置合适, 无人工伪影, 完全满足诊断要求。 (2) 优良像:影像较清晰, 位置较佳, 有人工伪影.可以满足诊断要求。 (3) 无效像:影像模糊, 位置不合适, 人工伪影严重, 不能满足诊断要求。

结果

使用该装置图像优质像率81%, 优良像率18%, 无效像率1%。未使用该装置图像优质像率63%, 优良像率34%, 无效像率3%。

讨论

X线检查为婴幼儿疾病诊断提供了依据, 其潜在的辐射危害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2]。婴幼儿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期, 尤其是婴幼儿骨髓、甲状腺、眼晶体和性腺对X线辐射更为敏感[3]。在婴幼儿进行X线检查时应严格遵守和执行儿童X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传统的婴幼儿胸腹部X线检查由两位家属配合, 分别用患儿的双上肢固定其头部, 按住其膝关节固定其双下肢来完成检查。由于婴幼儿对完全陌生环境的恐惧, 常用哭吵、扭动肢体来抗拒检查, 无法满足静态摄影要求。有些患儿家属因疼爱患儿不愿过多限制其肢体而随其肢体运动导致图像因运动产生模糊, 导致检查失败增加不必要的重复照射检查, 增加患儿及其家属接受辐射潜在危害的风险。

作为一名放射工作者, 必须强化对患儿的辐射防护意识, 给予患儿严格的遮挡和有效的防护。对婴幼儿进行X线摄影检查时, 完善摄影各环节, 利用CR后处理系统照片质量相对稳定性, 减少婴幼儿重照的概率。 (1) 根据患儿的摄影部位和患儿的身体素质预先设置好曝光条件。 (2) 应严格控制照射野, 将有用线束限制在临床实际需要的范围内。照射野面积一般不得超过IP板面积的10%。 (3) 摆好正确的摄影体位。 (4) 必须注意非检查部位的防护, 特别应加强对性腺及眼晶体的屏蔽防护。 (5) 减少看护家属人数, 不留或只留一名家属看护, 同时做好留守家属的防护。 (6) 在摄影时要听患儿哭声和看患儿胸廓和腹部的起伏, 判断患儿的呼吸, 果断瞬间曝光以获得满意的图像。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 在使用婴幼儿胸腹部立卧位X线摄影固定装置的同时, 完善X线摄影环节, 提高了影像质量, 减少了患者重复检查的概率.减少或避免患儿家属接受不必要X线辐射。

摘要:目的:观察婴幼儿胸腹部立卧位X线摄影肢体固定装置的使用价值。方法:设计制作肢体固定装置固定婴幼儿患者的肢体, 并用于婴幼儿X线射片, 观察其效果。结果:使用婴幼儿胸腹部立卧位X线摄影肢体固定装置与未使用该装置两组200例图像比较, 使用该装置后婴幼儿患者胸腹部立卧位X线摄影优质像率81%, 优良像率18%, 无效像率1%。结论:使用婴幼儿胸腹部立卧位X线摄影肢体固定装置, 可避免患儿因肢体扭动产生运动模糊, 提高婴幼儿患者胸腹部立卧位图像质量, 减少或避免患儿家属因固定患儿肢体接受不必要的X线辐射。

关键词:X线,固定装置,影像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文前, 李勇.移动DR和CR床旁胸部摄影临床应用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 17 (6) :466-467.

[2] 丁国良.浅谈婴幼儿X线防护[J].实用医技杂志, 2004, 11 (12) :2619-2620.

[3] 陆继根.辐射环境保护教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58-60.

肠梗阻的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 篇2

【关键词】 肠梗阻;腹部x线平片;ct诊断

肠梗阻是一种比较多见的急性病,就是小肠、结肠不通畅,病发时伴有阵发性腹绞痛、机体停止排便、排气,同时可能由呕吐、腹胀现象。肠梗阻可引起全身和局部生理病变造成较高的死亡率,所以,早期的准确诊断有助于肠梗阻的快速治愈。传统的诊断肠梗阻的方法是进行腹部x线平片检测,或者直接采取透视的治疗手段,但是效果不佳,经常有检测不出或检测遗漏状况。为改进对肠梗阻的治疗效果,特对我院近两年接收的肠梗阻患者的治疗资料做回顾性分析,探讨ct治疗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于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接收的48例肠梗阻患者的相关治疗记录做数据分析。患者年龄介于29岁至67岁之间,平均年龄38岁,男性患者数量与女性患者相同。呕吐、腹胀、腹痛及便秘等症状在患者群体中普遍存在,患病程度略有不同。

1.2 方法 病人都利用美国PICKER1200SXCT机进行ct检测,日本MODEL190CR进行x线平片诊断。诊断内容主要是肠壁的状态、厚度及患者的呕吐次数及程度。例行的检测手段是平扫腹部并加强扫描,患有梗阻的区域用5mm的薄层进行扫描[1]。如果怀疑患者可能患有绞窄性肠梗阻,可以采取延迟2-3分钟进行扫描的方法。扫描范围覆盖整个腹部,肝脏膈面下面开始延伸到耻骨上缘。用于观察肠壁的仪器,窗宽设定为290-790HU,窗位设定为55-105HU[2]

1.3 诊疗标准 显效:ct和x线在准确检测出肠梗阻的有无状况,发现疾病的存在部位以及发病的类型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可信度;好转:ct和x线能够检测到肠梗阻是否存在,但对存在部位及类型等方面的信息不能够准确地检测出来;无效:ct或x线不能准确无误地检测到肠梗阻的存在,对于其他相关症状的检测率比较低。

1.4 统计分析 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做数据处理,对两种诊断方法的诊疗效果进行t检验,两者在检测疾病存在与否、疾病类型和相关症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在P<0.05的前提下,该项数据统计具有意义。

2 结 果

通过对48例患者进行的x线平片和ct诊断进行比较发现,有39例患者因为明确诊断出典型的气流页面而判定患有肠梗阻,另外9例只能见部分气体,而不见液气平面存在,尚不能对其是否存在肠梗阻作出准确的判定。47例患者的ct检测结果显示肠壁明显厚薄不均,梗阻上面的肠管出现扩张现象,液气平面发生改变,这些表象证实肠梗阻的存在。

造成急性肠梗阻的最主要原因是肠粘连。通过ct检测,确定32例患者是由于肠粘连所导致的肠梗阻。10例患者ct诊断出其腹腔内有明显的高密度组织肿块,肠道受压迫而发生移位现象。其中2例肿块不断地扩散,有发展成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术后严重恶化,演变为麻痹性肠梗阻。大小肠内气流扩张,液气平面严重改变。这几位患者中有4位通过ct检测被准确查出具体病因及患病类型。

10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ct检测结果显示腹腔内有呈现C或U型的肠袢,系膜血管聚拢在肠袢中间。肠壁剧烈增厚,大量积液积存在肠内。

按照病理诊断表,对ct及x线平片的诊断结果进行比对,检测出仪器是否严密。在判定梗阻的基本定位方面,诊断结果相差不大;但是对于动力性病因的诊断上,仪器检测是与病理诊断的描述有所出入;对于肠套叠的细微变化,运用仪器也是很难检测到的。

即使再严密的检测仪器也有误诊的时候,其中有一位麻痹性肠梗阻患者本身是患有阑尾炎这种疾病的,检测仪器被存在于阑尾附近的脓肿状态所麻痹,将患者病情诊断为机械性肠梗阻。这种诊断错误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无论是从器械的优化上还是检测人员的工作态度上,都要强调严谨、严格的重要性。

3 讨 论

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性疾病。传统检测该病的方法是进行腹部x线平片检查,但实践证明,x线检查有很多局限性,比如检查难度大于ct、成像质量差于ct、检查时间消耗长于ct,导致x线平片的检测率也是比较低的,大约28%左右的疾病不能被准确的检测。再加上患者病痛难耐,很难配合检查,难以做到x平片需要的多体位照射。本组的48例病患的ct检测资料符合病理检查标准,其检测结果大致相同。随着ct检测的种种优势的显露,该项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检测肠梗阻的最准确、迅速的一种方法。ct检查采取患者舒适的仰卧位,并且为了减少对患者不必要的辐射损伤,可以将机器的阅片窗进行调整,使图像质量满足要求即可。ct还可以判断肠梗阻的病因及病变肠道的供血情况,较x线比较,大大提高了肠梗阻诊断的准确性。國内外著名专家和学者对ct检测的认可度非常高,惊叹该项检测的准确和全面。在肿瘤所引起的肠梗阻检测中,ct检测是最准确的。它呈现出来的是横断面的立体解剖图,避免组织重叠造成的干扰[3]

患有绞窄性肠梗阻的患者死亡的可能性高达25%,若能够尽早确诊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可以极大地降低死亡率。X线平面几乎无法检测到该种疾病,极其不利于控制病情。相比之下,ct检测更加直观准确,通过ct扫描,医生能够准确判断肠壁的变化情况,肠壁肿胀充血,大量腹水压迫血管,肠腔外有积液,甚至发现造成肠梗阻的病因和病变部位,肠系膜发生特征性改变影响肠道蠕动,加速肠梗阻的恶化。与x线平片检测相比,ct检测能够更加迅速锁定病因,更有利于进行治疗。通过直观的观察,可以清楚地了解梗阻部位的肠管变化及肠系膜、肠壁是否有变厚的倾向。另外,其他手段难以定夺的绞窄性肠梗阻可以在ct检测中检验出来,但是确诊该病需要耗费的时间很长,及时诊断不出可能会丧失了治病的最好机会,对治愈该病极为不利。于此不足,需要大家进一步研究,确定更好的治疗方案,或是采用与其他诊疗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争取尽早确诊。学无止境,精益求精。医学发展越来越迅速,新的研究方案和诊断仪器定会脱颖而出,以弥补当前的医疗技术所不能达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温赐祥,陈雪松,梁志勇,徐晓红.超声、腹部X线平片、CT3种影像检查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08(04):78-80.

[2] 乔中伟,李国平,等.小儿肠梗阻的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7,33(01):45-47.

腹部X线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5 月~2015 年4 月在本院治疗的102 例肠梗阻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 按照诊断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1 例。对照组中女21 例, 男30 例, 年龄18~70 岁, 平均年龄 (44.8±9.4) 岁;观察组中女23 例, 男28 例, 年龄19~70 岁, 平均年龄 (45.3±9.9)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情资料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X线腹部平片进行诊断:采用日本岛津公司生产的X线摄影机和Agfa CR进行X线片检查, 检查范围包括膈顶和耻骨联合水平之间;患者取站立位进行腹部X线片拍摄, 少数患者加照平卧位的腹部X线片;所有X线片影像图片由本院具有丰富经验的影像医生进行分析, 确定梗阻部位及梗阻原因。观察组患者采取X线腹部平片联合螺旋CT片进行诊断, 螺旋CT具体操作如下:选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Emotion16 排螺旋CT扫描机检查, 扫描检查范围在膈顶和耻骨联合水平之间, 层间距离为5 mm, 层厚为5 mm, 管电流为200 m A, 管电压为120 k V, 对梗阻区域局部进行3 mm薄层扫描, 重叠重建间隔2.5 mm, 少数患者平扫后给予增强扫描, 经肘静脉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碘海醇, 流速为3 ml/s, 注射剂量为90 ml, 于20~30 s、55~65 s和160~180 s行三期扫描以便获得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图像;在3D工作站中将采集的影像图像进行多曲面层面、多平面和最大密度投影等分析和处理, 所有影像图像均经具有丰富经验的影像学医生对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 以便确定梗阻部位和梗阻原因。

1. 3 诊断标准X线片机腹部检查平卧位诊断肠梗阻标准:小肠梗阻临床表现包括小肠肠管内可见扩张和气液平面, 小肠管道内径>3.0 cm ;结肠梗阻临床表现包括结肠肠管内可见扩张和气液平面, 肠管道内径>6.0 cm肠梗阻。螺旋CT诊断标准:小肠可见积液和积气扩张, 肠管内径>2.5 cm ;结肠可见结肠积液和积气扩张, 肠管径>6.0 cm。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诊断指标符合率对比所有患者经不同方法诊断后, 以病理检查和手术结果为标准, 发现观察组梗阻诊断、梗阻部位和梗阻原因等诊断符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 2 两组患者诊断后临床疗效评价对比两组患者经诊断后, 观察组患者诊断影像图清晰情况为94.1% (48/51) 及患者满意度为98.0% (50/51) ,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0.6% (36/51) 和82.4% (42/51)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肠梗阻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因肠管内肌肉运动功能障碍引起的动力性肠梗阻、因肠管内外多种机械性因素导致的机械性肠梗阻以及因肠管内血管栓塞导致的血流运动型肠梗阻, 同时其他种类的急腹症也可导致肠梗阻[2]。据有关研究报道, 外科急腹症中约20% 可考虑为肠梗阻, 医生在临床上为确定有效和准确的治疗方法需从梗阻是否存在、梗阻性质、部位和原因来制定[3]。对肠梗阻患者行早期诊断在治疗肠梗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以往传统X线片腹部诊断由于其检查操作简单、快速、费用较低等优点, 已经成为临床诊断肠梗阻的首选方法, 然而该方法在诊断梗阻具体性质、部位和原因等方面难以作出准确和具体判断。因此需要通过其他影像学方法对其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 螺旋CT被广泛应用于肠梗阻的临床诊断。螺旋CT在诊断方面具有图像清晰度高、信息提供量大、扫描快速等优点, 同时可通过3D空间站对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影像图片信息再配合三维重建技术可清楚地显示组织解剖结构, 该方法在诊断肠梗阻是否存在、梗阻部位、程度及原因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 X线腹部平片联合螺旋CT在诊断肠梗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福.螺旋CT在肠梗阻病因诊断的应用评价.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 18 (13) :1945-1946.

[2]史世奎.螺旋CT在86例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实用预防医学, 2012, 19 (3) :427-428.

CT检查也有X线 篇4

事实上,CT的射线剂量是拍普通X线片的30~60倍!

大凡到医院就诊的病人,都以为做X线透视和摄片要“吃射线”,而CT检查则无此之虞。因此,他们希望医生用CT检查代替X线透视和摄片。事实上,CT也是一种射线检查。经检测,CT检查所致受检者的X线剂量远高于相应部位的常规X线摄片,其射线剂量是普通X线透视的十几倍,是普通X线摄片的30~60倍,有的甚至超过100倍以上!这主要因为CT扫描参数条件较高,且X线源离受检者较近,扫描曝光次数多所致。因此,CT检查同样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辐射损伤。

不可否认,CT检查在疾病检出率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它已成为当今医学影像诊断的重要手段。但是,应该看到,它在给人类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辐射损伤。据调查,由于CT检查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受检人数逐年增多,对CT检查的防护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从辐射防护的角度出发,CT检查是一种正当化的医疗照射,但它仍会产生一定的辐射有害效应,又称随机性效应。因此,做好CT检查中的受检查者的防护尤为重要。

当人体受到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后,会有导致癌症效应和遗传效应发生的可能性,尽管发生率很低,但我们无法预先知道哪些受照者将出现效应。辐射诱发癌症和遗传性损害的概率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据估算,做一次CT检查受到的辐射剂量诱发癌症的概率约为十万分之几至万分之几,潜伏期一般为5~20年。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受检者在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的情况下,因为怀疑有病,主动要求医生给自己做CT检查,或者把CT当做常规检查项目,定期用CT进行体检。少数医院为了避免发生医疗纠纷,盲目扩大CT检查的范围,忽视了CT检查的适应证,不仅给患者增加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还增加了公众的群体剂量。还有一些医院为提高CT的医学影像质量,任意加大扫描条件,导致受检者的剂量负担增加。因此,受检者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CT检查中的自我防护,可采取以下措施以减少辐射危害。

1.不主动要求医生开CT检查单,问清自己是否有必要做CT检查,是否属于CT检查的适应证范围。

2.如果确实有必要进行CT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应使用一些必要的防护手段,减少非扫描部位的X线剂量,特别是对性腺、甲状腺、眼晶体、脊髓等射线敏感器官进行屏蔽,可要求医生提供铅橡胶、铅围裙等专用防护用品屏蔽。

3.在扫描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医生,减少扫描时的移动或抖动,在做体部检查时,尽量屏住呼吸。

4.如患者为重症病人,需要家属扶持陪同进行CT检查时,家属应穿上防护衣,并尽量站在靠近扫描机架的两侧,因为那里辐射剂量相对较低,避免站在扫描床的两侧和对侧。

5.孕妇和儿童应慎用CT检查,或用其他检查方式代替。

此外,医生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对没有必要做CT检查的患者说明利弊,取得合作。CT扫描时,在满足诊断要求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较低的X线扫描条件,避免重复扫描,以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腹部X线 篇5

医院X线床边摄影, 在基层医院多见, 它以简便、快捷、高效的优点为广大患者或不宜搬动的患者带来福音, 也为临床医师的诊疗工作提供了一些方便, 深受医师、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的欢迎。自X线发现以来, 以X线诊断为主的放射学的形成, 进而发展成为诊断和治疗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 开创了本学科的新纪元[1]。笔者从事综合性医院放射科X线床边摄影并从中摸索总结出的一些经验与技巧, 在此与同道们进行学术交流探讨。

1 X线床边摄影

X线床边摄影, 主要服务于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或称重症监护室 (ICU) 、以及其他科监护室里的危重患者以及在骨科接受牵引的患者, 这些患者一般都不能走动, 要求到床边做X线检查, 以提供给临床医师及时可靠的医疗信息。这项工作表面看来挺简单, 但要求要有高成功率、高标准地完成并非容易事, 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如衡量一张优质床边X线片的标准是: (1) 投照部位与临床申请要一致; (2) 摆位端正, 所照部位完全成像于胶片上面, 且上下、左右对称; (3) 照片的对比度、清晰度、锐利度良好; (4) 铅号标贴准确且可辨左右。这仅仅是一个方面的要求。

床边X线机一般为日本岛律公司出产的125kV, 32mAs床边机和美国GE公司出产的125kV, 25mAs床边机, 功能优良可靠。开展的床边检查项目多是:头颅正侧位、颈椎正侧位、肩关节正位、肱骨正侧位、肘关节正侧位、尺桡骨正侧位、腕关节正侧位、手正斜位、胸部正位、腹部正位、骨盆正位、髋关节正位、股骨正侧位、膝关节正侧位、胫腓骨正侧位、踝关节正侧位、足正斜位、跟骨侧轴位等;但常见的床边检查有胸部正位、骨盆正位、颈椎及四肢关节正侧位。片子大小依据所照肢体大小而定。要发挥其作用还要做到:床边X线检查首先要求临床医师开出检查申请单, 由护送人员送至放射科登记台查号收费, 除急诊抢救者需立即去检查外, 一般病情的床边检查都集中在下午进行, 检查前, 当班技师应从登记台将所有床边申请单取走, 同一科室的单子放在一起, 不同科室的单子按床边检查路线及毗邻关系前后排列, 一般按由远到近, 由楼上至楼下的顺序排列, 以免在检查过程中走冤枉路或回头路, 也影响工作效率, 再在每张单子的左上角空白处编上各异的简易X线号, 以区别每张片子属于那位患者, 然后统计所需投照的部位及人数, 确定所要携带片子的大小和数量。这样可以保证床边检查准确、快捷、有条不紊地进行。技师携带床边X线机在等或乘电梯时, 可对各申请单上患者的简要病史及临床症状作一了解, 便于对每位待查患者的适宜摄影体位做到心中有数, 以免仓促投照, 片子体位不合诊断要求, 如胸腔积液的患者, 胸片应采用坐位投照, 若躺着水平位投照便不能显示气液平面, 以至片子不合要求。投照时应注意:一是对于较胖的, 打石膏的或上夹板的患者, 需根据其肥胖或上石膏、夹板的厚度提高kV值, 而较瘦的患者应适当减小kV值;二是对于好动的婴幼儿或骚动不安的成年患者, 要摆好体位, 选好条件, 对好光, 观察中抓拍, 以避免因体位变动、运动模糊或异物遮挡致投照失败。适当的解释和了解患者的心理也是不可缺少的。

2 X线透视

X线透视是医院放射科的传统检查项目之一, 有迅速、简捷等特点, 许多医院目前都购置了高档的放射影像设备如计算机, X线摄影技术数字设备, X线摄影技术数字化胃肠点片机等, 疾病的诊断有了质的飞跃。使得透视技术这一传统放射诊断手段倍受冷落, 甚至部分医院已取消了这一检查项目, 但广大的基层医院不少仍是健康检查, X线诊断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浅谈透视在辅助其他放射诊断技术中的价值, 特别是在肺部诊断中的辅助作用。

2.1 肺部诊断

首先应注意肺部透视中的几个易漏诊区, 如肺尖区、心后区及横膈后等区域的肺部病变易漏诊。应将患者的肩胛骨旋出和转动患者多方位观察肺, 对鉴别肺门阴影增大有重要的补充作用。X线平片中表现的肺门增大病例有时即使加摄了侧位片, 重叠的肺门血管还是癌性表现或肺门淋巴结肿大性的块状表现, 所致动态观察增大的肺门影的变化可见树状血管支从肺门团块影发出, 并且在患者转至某一角度时血管团块影会分散开来, 而肺门的癌肿或肿大的肺门淋巴结所致的肺门块影无论患者如何转动, 肺门团块影始终存在, 且不变化, 分散在区别肺部阴影来源方面的辅助作用胸壁胸膜的病变及增多增粗的肺纹可重叠于肺内, 形成阴影, 确定阴影来源于肺内或肺外。X线诊断中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透视下多方位转动患者并辅以深呼吸作连续动态观察, 对此有确切的帮助。病变来源于胸壁、胸膜及肋骨的阴影时, 阴影的边缘与胸膜相交成钝角, 且在深呼吸时阴影无移动或即是有移动其移动方向与肋骨移动方向一致, 肺部的病变阴影在深呼吸动作时运动方向与肋骨方向相反, 由于增粗增多的肺纹理所致病变在深呼吸时会散开来不成片状阴影, 且可以用不同体位观察获得。

肺底积液是指胸膜腔积液局限在肺底与横膈之间, 在立位片上表现为正常膈面消失, 肺底被液体抬高而形成一假膈影。卧位投照, 肺底积液流至胸背肋胸膜腔, 使患侧肺野透亮度降低, 视床的运动作连续透视观察可见上述立位平片上的影像表现, 可看见肺底积液从肺底向胸背部肋胸膜腔游离往返的全过程, 从而更加肯定肺底积液的诊断, 在作食管吞钡透视检查时当稠钡大部分已通过食管全程, 腔内表面仅存少许钡吞下的空气与食管内残存的钡剂, 共同形成食管腔内黏膜的气钡双对比影像, 利于早期病变的发现, 在对肠梗阻患者的腹部透视中, 肠伴内液面的升降是确定肠管张力高低的标准之一, 在确定肠伴内液面有无升降时, 先必须排除正常呼吸运动致膈肌位置变化, 所导致的肠伴内液面的上下移动的移动特点是有充气肠伴内的液面出现方向一致的同步升降幅度小, 频率与膈肌运动一致。

2.2 在胸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作用

常规正斜位肋骨片检查中, 易将无明显移位性肋骨骨折与肺纹理和肋骨重叠的影像误诊为骨折, 透视更能直接看移位性肋骨骨折的部位。骨折线的数量及骨折的类型, 由于透视是动态多角度下观察患处, 能避开因患者体位处的生命影缘而分离出来, 并能在最佳体位的骨折处清楚地显示出来, 提高了诊断率与阳性率, 明显地优于常规的肋骨正斜片及投照方法。同时也是对诊断肋骨骨折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2.3 在四肢骨骨折诊断中的辅助作用

四肢关节及骨两端的部位由于骨的重叠或体位的关系, 极易造成骨折的漏诊, 透视下能见重叠的骨尽量分散开来, 体位的动态观察骨质结构, 直接明确地显示骨皮质的连续性, 确定有无骨折。

2.4 在儿童肠套叠诊断中的作用

儿童肠套叠拍腹部平片的诊断价值小, 但在透视下通过稀钡灌肠及时观察到肠套叠的部位, 在一定压力下套叠部位肠管退缩的程度及在手动复位中整复情况的观察和判断有利于诊断。

参考文献

肠梗阻的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1年4月至2012年8月期间97例肠梗阻患者, 经病理证实粘连性肠梗阻29例, 胆石性肠梗阻8例, 单纯性肠梗阻39例, 绞窄性肠梗阻2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7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48例, 其中男性29例 (60.42%) , 女性19例 (39.58%) , 年龄5~67岁, 平均 (41.2±2.8) 岁;对照组49例, 其中男性29例 (59.18%) , 女性20例 (40.82%) , 年龄5~68岁, 平均 (40.4±2.8) 岁。组间一般资料如发病时间, 患者年龄、性别,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观察组使用GE公司NX/i螺旋CT进行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 层厚5~8mm, 层距5~8 mm, 部分病例扫描后将图像拆薄为2.5mm, 并进行多平面重建。疑有绞窄性肠梗阻患者在2~3 min后延迟扫描, 检测结果由2名有经验的CT诊断医师分析;对照组采用腹部X线平片常规立、卧位摄片, 摄片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诊断医师阅片。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 计数相关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数据对比采取χ2检验进行验证, 如果计算出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1,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检测方法检测肠梗阻的准确率比较如表1。

注:两组检出率比较χ2=13.6135, P<0.01,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 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生;引起肠梗阻的原因很多, 肠梗阻一旦发生, 如果处理不及时就可能转变为肠坏死, 肠坏死的病死率可高达20%~30%。长期以来, 由于腹部X线平片的价格相对低廉, 一直是首选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 特别是设施不全, 无力购买CT检测仪器的地方医院;但由于腹部组织结构复杂, 腹部X线平片分辨率低, 影响医师对患者是否有肠梗阻的判断。而且腹部平片提供的信息有限, 对梗阻部位、原因及肠壁血液供应状况的诊断非常困难, 因此肠梗阻诊断的准确率相对较低。随着CT检查技术的发展, CT检测已发展成为诊断肠梗阻的一种快速简便且成熟的方法, 它能把梗阻部位及其邻近肠系膜的解剖结构清楚的显示出来, 因此有助于肠梗阻部位、病因的诊断。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CT检测的观察组患者肠梗阻检出率明显要比采用腹部X线平片检测的准确率高两组检出率比较χ2=13.6135, P<0.0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CT对是否存在梗阻、梗阻的部位、梗阻的原因及绞窄性肠梗阻的判断上都有较高的价值, 与腹部X线平片检测方法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综上所述:腹部X线平片是诊断肠梗阻的基本手段, 而CT检查在判断肠梗阻病因和是否有绞窄, 检测肠梗阻的准确性等都要优于腹部X线平片, 因此对观察病情变化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以采用CT检查来诊断肠梗阻。

参考文献

[1]李冲云, 蔡勇, 刘志, 等.比较多层螺旋CT、B超、腹部X线平片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8, 12 (2) :100-101.

[2]徐长青, 周沛林.多层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 2007, 5 (2) :623-624.

[3]乔中伟, 李国平, 帕米尔, 等.小儿肠梗阻的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07, 4 (1) :712-713.

[4]欧阳林, 周水添, 肖玉辉, 等.比较CT和X线检查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 10 (8) :568-569.

[5]高旭宁, 许茂盛, 卢良骥, 等.64层CT冠状位重组图像对肠梗阻病变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 15 (11) :118-120.

腹部X线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7月-2015年8月在院就诊的肠梗阻患者70例,男38例,女32例,年龄3—73岁,平均(48.54±5.96)岁。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及恶心、呕吐和排便障碍等,均通过手术确诊。包括25例单纯性肠梗阻,18例肠结石型肠梗阻,21例粘连性肠梗阻及6例绞窄性肠梗阻。

1.2方法腹部X线:采用万东500m AX线机,患者取常规立位和卧位。CT:选用用GE公司64排128层Optima CT660pro,扫描参数:层厚5mm,间隔5mm,电压120kv,电伏320m A。从膈顶开始扫描,直至耻骨联合上缘,患者屏气;所有患者均实施增扫描,并经肘静脉注射100ml碘海醇,流速设定3ml/s,延迟30s、60s、180s分别获取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图像。CT三维重建,层厚3mm,层距1mm,主要包括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以及表面遮盖显示。

1.3诊断标准经诊断患者出现扩张肠袢,小肠内经>2.5cm,结肠内径>6cm,肠管扩张后可见气液平面,肠梗阻下有肠管萎缩现象,X线检查有闭袢现象,且小肠出现异常排列,肠内无肠液平面和腹腔积液等现象,则提示肠梗阻;CT扫描远端萎陷肠和近端肠管扩张之间存在移行带,并且CT扫描C型或U型、肠系膜血管形成旋涡征、鸟嘴征等,即可诊断[2]。

1.4统计学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n,%)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均经过腹部X线和CT检查,腹部X线片:诊断率为88.57%,部位明确诊断75.71%,梗阻类型的诊断率为70.00%(包括动力性、单纯性和绞窄性),对于病因的诊断率为38.57%(主要原因有结肠癌、肠粘连、肠套叠、疝气、肠麻痹以及胆石性和粪石性);CT诊断:对于本病的诊断率为98.57%,部位明确诊断87.14%,梗阻类型的诊断率为94.29%,对于病因的诊断率为92.86%。CT诊断明显优于腹部X线平片检查,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肠梗阻是常见急腹症之一,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有相关文献资料报道本病的病死率约在25%。肠梗阻在各个年龄阶段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已经给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及时有效的诊疗对患者而言至关重要。X线平片是以往传统的用于本病临床诊断的方法,但由于人体腹部结构的复杂性,导致腹部X线扫描的分辨率相对较低,进一步对临床医生的诊断造成影响。并且临床无法通过腹部X线检查结果中分析梗阻发生的具体部位以及梗阻的类型和导致梗阻发生的具体原因,因此腹部X线平片检查在肠梗阻患者临床诊疗中具有一定局限性[3]。

CT检查能够针对患者梗阻移行区是否出现疝、肿瘤一会肠套叠、胆石、粪石等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可通过窗技术全面分析肠梗阻的部位以及粘连和周围肠管之间的关系等进行分析。如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大肠、小肠弥漫性充气扩张,并出现明显的结肠现象,同时还可见内部出现气液平面。临床在针对肿瘤引发的肠梗阻进行诊断时,可通过CT检查明确、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以及大小,对于肿瘤的早期判断以及肿瘤的治疗等均存在重要的意义[4]。通过本次研究也能看出,在本组70例肠梗阻患者中,CT诊断无论是对于疾病的诊断,还是对于病变发生部位以及类型和原因等诊断,其诊断率均明显高于腹部X线平片检查。且通过CT三维重建是以移行带为中心,逐层进行矢状面以及冠状面和横断面重建成2D图像,还能在任意的切面上重建图像,能直观显示呈肠梗阻立体形态,密度分辨率较高,对于疾病的定位,病变类型等诊断等作出更加准确的诊断。由此可见,CT诊断较腹部X线平片检查而言,对于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诊断更具优势,具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腹部X线及CT用于肠梗阻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5年8月在院就诊的肠梗阻患者70例,均通过腹部X线和CT诊断,对比两种检查手段对于本组临床诊断的准确度。结果:腹部X线检查最终确诊为肠梗阻62例,诊断率88.57%,CT扫描诊断69例,诊断率98.57%,CT扫描诊断对于肠梗阻的部位以及类型和病因等的诊断率明显由于腹部X线平片,差异显著(P<0.05)。结论:腹部X线和CT诊断对于肠梗阻的临床诊断均具有一定价值,但CT诊断价值更高,不仅对本病进行确诊,同时还能明确病变部位、梗阻类型及原因。

关键词:肠梗阻,X线平片,CT扫描,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潘春球,武钢,周望梅等.超声、腹部X线平片、双源CT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比较[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33(8):1221-1224.

[2]汤林峰,顾春花.螺旋CT与X线腹部平片联合诊断肠梗阻的价值评估[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307-308.

[3]苏芬莲,陈小勋,莫旭林等.超声、CT和X线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4):2333-2335.

腹部X线 篇8

X线检查是儿科疾病诊断中的一种常见的检查方法。在临床工作中, 婴幼儿因年龄小, 对检查存在恐惧不安的情绪而不予配合[1]。笔者通过自制儿童X线防护床相似的模型, 使接受检查的婴幼儿在检查前对儿童X线防护装置充分的适应并能愉快接受和配合使用防护装置, 减轻了婴幼儿对陌生环境紧张、不安的心理与接受检查的痛苦, 提高了检查的成功率和婴幼儿放射检查工作的效率, 现介绍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随机选取2012年2月至12月在我院影像医学科就诊行X线检查 (DR) 的婴幼儿200例, 年龄0~1岁, 男105例, 女95例。检查部位包括:胸部、腹部、脊柱、骨盆。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每组100例。2组性别、年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干预组患儿在进行X线检查前躺在自制儿童X线防护床模型内尽情玩耍, 待到完全适应或熟睡后再进行X线检查;对照组不进行干预, 按照正常程序进行X线检查。

1.2 儿童X线防护床及儿童X线防护床模型的组成

儿童X线防护床装置由以下部件组成:倒U形有机铅玻璃罩a、倒U形有机铅玻璃罩b、倒U形有机铅玻璃罩c、头托、粘带、床、轨道、垂直铅挡板a、垂直铅挡板b、垂直铅挡板c。具体内容参照文献[2]。

儿童X线防护床模型所用材料除不含铅外, 其余与儿童X线防护床相同 (如图1所示) 。

1.3 具体实施方式

在进行X线检查前, 将婴幼儿放在儿童X线防护床模型内, 头部放置在头托上, 并配合使用粘带固定。模型上方可悬吊玩具, 令患儿尽情玩耍。患儿充分适应, 躺在模型内自由玩耍, 无哭闹、抗拒。然后, 再到影像科检查室接受X线检查。

将婴幼儿头部放置在儿童X线防护床的头托上, 并使用粘带固定, 再加上患儿家属的帮助, 可有效地固定患儿头部减少或避免患儿头部非指令性运动, 从而降低检查失败及重复拍摄的几率。本装置的中间部分主要由倒U形有机铅玻璃罩和垂直铅挡板组成, 其中近端垂直铅挡板的凹陷与患儿颈部大小相匹配, 远端2块垂直铅挡板的凹陷与患儿身体大小相匹配。可根据投照部位需要, 通过调整3块倒U形有机铅玻璃罩之间的相对位置, 暴露出婴幼儿身体的相应部位, 同时在投照部位远、近端放置带凹陷的垂直铅挡板, 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X线投照空间, 以有效保护受检婴幼儿的性腺、甲状腺、晶状体等重要器官, 以免接受非必要的辐射。垂直铅挡板能同时对患儿起到固定作用, 明显提高投照成功率, 减少重复拍摄次数, 同时可明显减少患儿X线检查过程中家属陪伴的数量。

1.有机玻璃罩a;2.有机玻璃罩b;3.有机玻璃罩c;4.头托;5.粘带;6.床;7.轨道;8.铅皮

1.4 评价指标

(1) 观察2组患儿在X线检查中保持有效制动 (遵嘱保持体位完成检查, 中途无自主翻身和移位) 的情况, 记录一次性投照顺利完成检查的例数以及需要2次以上投照的例数 (2) 观察完成一次成功投照所需要的时间 (需要2次以上投照才能完成的要合计总共投照时间) ; (3) 患儿家属对完成一次成功投照的满意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婴幼儿接受X线检查 (DR) 的一次性检查成功例数一次成功投照所需平均时间和患儿家属满意例数的统计结果见表1。

注:2组比较均P<0.0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干预组婴幼儿X线检查一次性成功率 (97%) 和患儿家属满意度 (98%) 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干预组一次成功投照所需平均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1) 。

3 讨论

由于婴幼儿本身的发育特点, 其心理与行为受外界刺激和自身主观情绪的支配性很大, 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进行检查时易出现紧张、恐惧、反抗、不安等心理反应, 这些反应来自于保护自身安全的需求[1]。因此, 在进行X线检查时往往不能有效的配合, 作为医护人员, 应予以一定的理解。护理人员可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 让其先适应防护装置并熟悉投照室周围的环境, 可减少情绪的不稳定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干预组在投照摄影前让患儿充分适应X线检查时的投照环境, 使其进入检查室犹如进入了童话乐园, 躺在检查床上时看见的是鲜艳动感的玩具, 听到的是清脆悦耳的乐曲声, 这样可分散其注意力, 减轻其恐惧心理, 提高检查配合度。

目前, 婴幼儿的放射防护问题已经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3,4,5,6,7,8,9]。对婴幼儿施行X线诊断检查时, 因其身躯较小, 体位不易控制, 且因运动可造成检查失败以及再次照射, 以至于使受检婴幼儿接受非必要的X线照射。婴幼儿辐射敏感度较高, 且放射损伤具有遗传效应, 给患儿检查时X线检查的生物效应、照射野面积、屏蔽防护、X线剂量的容许范围以及常规操作规程等都不容忽视, 否则将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放射反应及损害[3,5]。

因此, 对婴幼儿进行X线摄影检查时, 应严格遵守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儿童X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标准中规定:X线机应配备供不同检查类型、不同年龄儿童使用的固定体位的辅助设备, 除非特殊病例, 不应由工作人员或陪伴者扶持患儿。

作为一名放射工作者, 应有高度的责任心, 充分认识辐射给婴幼儿带来的潜在危险, 必须严格遵守以上防护标准, 强化对患儿辐射的防护意识, 合理使用防护用品和固定装置, 给予患儿严格的遮挡和有效防护[9]。目前, 国内鲜有专门针对儿童X线防护的专用装置。按照儿童X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的要求, 结合我国放射科的实际情况, 我们设计了儿童X线防护床。它能够满足上述要求, 在各种普通X线摄影检查过程中能很好地保护婴幼儿健康, 是将固定和X线防护2种功能结合在一起的操作简单快捷、安全舒适的放射投照检查辅助装置。然而, 儿童X线防护床由含铅的有机玻璃组成, 其造价较高。因此, 我们又设计了用非含铅的有机玻璃做成的儿童X线防护床模型, 除不含铅外, 其他与儿童X线防护床完全相同, 起到了节约成本的作用。

2组患儿X线检查结果表明, 在进行放射投照前应用X线防护床模型可使患儿适应X线投照环境, 明显缩短成功完成一次投照所需要的时间, 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照的次数, 大大提高一次性投照成功率, 从一定程度上减少患儿受辐射剂量和对周围人群的照射, 减少放射线对婴幼儿和其他人员的损害, 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同时, 还起到节约成本、提高放射科工作效率的作用, 进一步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因此, X线防护床模型非常值得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崔伊薇.妇幼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28-35.

[2]王兴宏, 陈金栋, 郭志军, 等.婴幼儿放射检查防护和固定装置设计与临床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 2013, 34 (9) :35-36.

[3]丁国良.浅谈婴幼儿X线防护[J].实用医技杂志, 2004, 11 (12A) :2 619-2 620.

[4]尉可道, 蒋学祥.CT中的放射防护[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 25 (11) :2 135-2 139.

[5]刘昌盛, 魏文洲, 郑晓华, 等.低剂量CT扫描对婴幼儿颅脑病变检查的防护价值[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4, 24 (3) :270-271.

[6]Bajoghli M, Bajoghli F, Tayari N, et al.Children, CT Scan and Radiation[J].Int J Prev Med, 2010, 1 (4) :220-222.

[7]Gaca A M.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safety in pediatric imaging[J].Pediatr Ann, 2008, 37 (6) :383-387.

[8]Furlow B.Radiation protection in pediatric imaging[J].Radiol Technol, 2011, 82 (5) :421-439.

胸部外伤常见的X线征象分析 篇9

【关键词】 胸部外伤;征象;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5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45-01

对胸部外伤引起的常见X线表现,分为6类征象进行分析:

1 肋骨骨折征象

可分为单发、多发、单根肋骨复合型骨折,X线征象形态不一,表现为肋骨走形不自然、骨皮质中断等多形态征象,必要时需结合透视多方位观察才能显示,部分合并锁骨、肩胛骨等多部位骨折。

2 肺组织挫裂伤

X线表现为肺内点片状或大片状模糊阴影,可呈典型“磨玻璃”样改变;如有较大的肺组织撕裂伤,气体或血液直接进入肺组织形成肺气囊或肺血肿;严重者可出现创伤性肺不张征象,呈尖端指向肺门的“条带样”或“三角形”致密影。

3 胸腔积液(积血)

可在创伤后数分钟后出现,X线征象表现为肋膈角变钝,量大时上缘呈外高内底弧形液平,有时可合并气胸呈气液胸X线征象(见下论述),积液位于叶间或包裹性积液时,表现为边缘光整、密度均匀“梭形”或“圆形”致密影。

4 气胸、气液胸

X线表现为肺野外带异常透亮,无肺纹理组织,被压缩的肺组织向肺门聚拢,可见肺压缩边缘,量大时心影及纵隔向健侧移位;合并胸腔积液时,患侧肋膈角消失,可见弧形液平。

5 皮下气肿及纵隔气肿

气体进入皮下组织X线表现为胸壁皮下软组织影内呈“条带样”透亮影,面积常广泛,有时可延及锁骨上、颈部软组织内;气体进入纵隔表现为纵隔影内呈“条带样”透亮影。

6 外伤性膈疝

由于骨折或挤压伤导致膈肌损伤,腹部脏器通过其膈肌损伤部位进入胸腔;X线表现为患侧模膈升高,动度受限,模膈面模糊欠光整。

肋骨骨折X线检查特点 篇10

X线检查造成漏诊的原因有:由于肋骨分膈下两部分, 同一摄影条件缺乏良好的对比。肋骨形态、走行在X线片重叠交织影响观片。肺纹理和伪影的干扰, 造成部分肋骨不完全性骨折漏诊。血胸掩盖骨折线, 胶片摆位及照片条件不当均影响照片质量。

为使漏诊率降至最低, 现总结日常实际工作中体会如下:

1 放射技师应详细阅读申请单, 明确检查部位如侧别、膈上、膈下, 适当查体核实临床资料, 选择适当投照体位。

2 放射技师应按一定观片顺序详尽、仔细阅片, 避免遗漏。可疑之处应采取透视下转动体位观察、定位点片。善于应用X线机多种功能如正位、斜位、切线位、广角位等观察, 必要时CT检查。对血胸外伤等难以确定的疑诊病例, 应在报告伤注明1~2周后复查, 以便观察骨痂形成情况。

上一篇: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下一篇:教学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