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切口感染

2024-10-08

腹部切口感染(精选12篇)

腹部切口感染 篇1

切口感染在腹部手术后患者中并不罕见, 传统的清创、引流、换药等治疗方法往往需要较长的愈合时间, 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医疗开支均增加。呼玛县人民医院对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分别采用传统方法和切口内放置负压引流管进行治疗, 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7月至2009年4月呼玛县人民医院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36例。2006年7月前采用传统方法治疗18例 (对照组) , 其中男7例, 女11例;年龄20~71岁, 中位年龄45岁。手术原因包括: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6例、外伤性肠穿孔3例、胆道术后1例、癌性肠梗阻3例、坏疽性阑尾炎5例。2006年7月后采用切口内放置负压引流管负压吸引治疗18例 (实验组) , 其中男6例, 女12例;年龄18~75岁, 中位年龄48岁。手术原因包括: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5例、外伤性肠穿孔3例、胆道术后2例、癌性肠梗阻4例、坏疽性阑尾炎4例。36例患者术后4~8d切口出现红肿、疼痛、压痛和发热, 切口敷料见脓血性渗液, 撑开切口可见脓性分泌物溢出。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发现切口感染先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 根据培养结果使用敏感抗生素, 如果没有合并症, 即停用抗生素。

对照组:拆除切口部分缝线, 分泌物送细菌培养加药敏, 清除坏死组织, 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伤口, 内置优锁或凡士林纱条引流, 每日换药1~3次。当创面肉芽新鲜时行切口二期缝合, 2周后切口拆线愈合。

实验组:不拆除切口缝线, 采取切口内放置负压引流管治疗, 分泌物送细菌培养加药敏。从切口感染部分最下方或最低处撑开切口少许, 以12号一次性吸痰管连接负压引流瓶, 中心持续负压手动吸引, 压力15~20mmHg, 根据腔隙大小及长度选择撑开切口2~3处。分泌物尽量吸净后, 将剪成3~4cm长的一次性吸痰管置入引流切口, 以丝线固定于原切口缝线, 以无菌纱布覆盖切口。每日由医务人员手动吸引2~3次, 检查引流液的量及性质, 视切口情况决定放置天数。待切口没有分泌物、有新鲜肉芽组织长出时拔除引流管并拆除缝线。

1.3 观察指标及统计学处理

记录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切口感染治疗时间为5~8d, 平均 (10.2±3.7) d, 愈合时间23~29d, 平均 (25.3±2.7) d。实验组患者切口感染治疗时间为9~16d, 平均 (4.7±2.6) d, 愈合时间为9~16d, 平均 (12.4±2.1) d。两组比较, 术后切口感染平均治疗时间和平均愈合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切口感染在腹腔污染或感染的手术后患者中较多见, 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营养状况、糖尿病、吸烟、肥胖、并存远处感染等, 特别以高龄、并存远处感染为高风险因素。切口感染除患者自身客观原因外, 还与手术操作有关, 缝合切口时止血不彻底、残留死腔是一个重要原因。感染的病原菌多来自患者皮肤、黏膜或者术中进入空腔脏器等内源性途径。

切口感染一般出现在手术后4~8d;患者多有发热, 切口触痛、发红;切口敷料见脓血性渗液, 撑开切口可见脓性液溢出;分泌物培养有细菌生长。

切口感染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费用。传统的清创、引流、换药等处理方法治疗时间长、切口愈合慢、患者痛苦较大。有报道, 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切口脂肪液化和腹部切口感染, 效果明显[1,2]。我们对该方法略作改进, 采用切口内放置负压引流管, 将切口分泌物及时引流入负压瓶, 保持切口敷料干燥洁净, 明显缩短了切口愈合时间。

关键词:剖腹术,手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刘明.切口内放置负压引流管治疗切口脂肪液化30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 (6) :509.

[2]潘可, 刘国清, 吴艾华, 等.负压抽吸在腹部感染切口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 (26) :40.

腹部切口感染 篇2

1.1侵犯患者隐私权

法律规定保护每个人的荣誉权与隐私权,当然患者也包括在内,当很多护士在治疗过程中得知患者的隐私后往往不会遵守保密原则,而故意宣扬患者的隐私,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妇产科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且病因多与家庭、婚姻有关,如果未婚患者入院后需要询问其婚史以及家庭情况,为了疾病的诊断,患者往往并不情愿的将自己隐私透露给医护人员,而如果护理人员没有尊重患者因素,泄露了信息,那么就会产生很严重的纠纷事件。

1.2侵犯患者知情权

患者也属于消费者范畴,有权了解自己的病情并参与治疗过程,有权利选择治疗方法与治疗方案。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接触患者的隐私部位,比如肛检、分娩前灌肠等,而如果在未获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进行操作,必然会引起患者的强烈反对,并拒绝后续的护理工作。为此护理人员应注重患者的知情权利,并做到积极维护。

1.3文件记录有误

护理文件档案主要记载了患者自入院以后发生的生命体征变化、病情变化以及治疗方案等内容,是医生进行后续治疗工作的重要文件资料。产程图便记录了孕妇的体征变化情况,在分娩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比如一位高龄产妇在入院后,医生嘱咐医护人员每两小时检测一次,若护理人员检测到胎心率慢,却并未记录,则很可能导致新生儿的窒息,以致引发纠纷事件。

1.4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水平较低

护理工作责任十分重大,护理人员不但应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水准,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部分孕妇在分娩过程中会出现妊娠综合征,产后甚至还会发生一系列的并发症状,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护理工作的难度。而如果此时护理人员准也水平较低,就无法及时掌握病情的发展情况,甚至会延误最佳的治疗时间,进而引发纠纷事件。

1.5医患之间缺乏沟通

妇产科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受性格、爱好等因素的影响,每位孕妇的生产情况也各不相同,很多孕妇家属认为生产是一件喜事,因而也没有进行过多的准备,认为医院一定可以确保母子平安。比如产妇在入院时表现正常,但在生产时却因难产出现大出血现象,甚至需要切除子宫,由于产前护理人员并未及时向家属详细说明这些突发状况,以致无法获得家属信任,因而引发家属的不满,甚至还会发生医疗纠纷事件。

2妇产科护理纠纷的解决措施

2.1提升护理技术水平

由众多医患纠纷案件可以看出,护理人员技能水平较低是造成医患纠纷的`主要因素,为此医院应定期为护理人员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并进行岗位考核、业务考试等内容,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同时,工作中,护理人员自身也应注意积累经验,并学会识别各种医疗风险。除此之外,对于医院新招护理人员,还应要求其必须具备执业证书以及助产证书后才可以上岗工作,医院还应鼓励护理人员多思考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并向具有丰富经验的员工进行学习,积极发表护理论文。而带教老师也应不遗余力的向新进护理人员传授知识,提高他们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确保可以快速处理医疗护理中的各种难题。

2.2增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护理人员应改变以往的护理观念,并时刻做到以患者为中心,要对患者表现出耐心、爱心与恒心,还要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提升家属与患者的满意度。妇产科的工作十分忙碌,很多工作人员并没有足够时间与病人进行沟通,也没有做到健康的宣传工作,但无论工作多忙,都不可以忽略健康的宣传,比如在子宫全切手术之前,护理人员用做好健康宣传工作,及时告知患者手术所带来的负面印象,使患者可以做好心理准备,避免术后出现问题引发纠纷。而面临纠纷事件,护理人员也应保持沉着冷静,并积极上报上级部门,进行有效调解。

2.3促进医患沟通交流

医患信息不对称是引发纠纷的重要因素,为此护理人员应主动为患者提供服务,并在术前、术后增加访问次数,当病人咨询问题时还应做到耐心解释,并快速解决患者的问题,以缓解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除了要进行语言的沟通,护理人员还应重视肢体沟通,以温和的态度使患者放松心理,消除住院之后的紧张感。

2.4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确保妇产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为此医院应及时调整护理人员的职称及学历结构,并建立阶梯式的管理团队。同时,护理管理人员还应以身作则,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员工应主动带领年轻护士,帮助其解决各种护理问题,提升他们的临床护理水平。除此之外,还应做好各护理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并认真分析护理纠纷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以提出更具可行性的防范措施。

3结束语

在医院日常工作中,医疗与护理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此应充分预防并解决医疗活动中的纠纷问题,并做到预防为主。妇产科是医院内的一个特殊性科室,为了避免发生纠纷事件,护理人员应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并严格按照护理章程进行工作,不但应满足孕妇的需求还应充分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安全,以充分预防医患纠纷问题的发生。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自身也应提高自身的法制观念,并做好各项护理措施,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这样才可以创造更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贾彦超,张海涛.浅谈妇产科常见护理纠纷因素及防范措施[J].科技展望,(02).

[2]郝会娈,赵金荣,李金凤,周爱玲,王海波,韩慈.妇产科护理中常见纠纷产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北方药学,(02).

腹部切口感染 篇3

3.1 营养状况:本组患者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组感染率为13.9%,肥胖组感染率为25.6%。患者术前的营养状况既会影响到手术本身,还会影响到术后切口的愈合;术后有部分患者因禁食及手术创伤反应不能或不愿意摄取食物,同时术中、术后的出血,使营养状况呈恶化趋势,从而造成术后免疫力下降,切口感染极易发生;肥胖患者因脂肪层厚、缝线增多,切口处血管被横断发生切口感染的机率较大。3.2 腹壁切口清洗与修整:切口的感染程度与切口细菌的数量和活力有关,所以较彻底地对切口进行清创显得特别必要。对切口进行反复冲洗,可以减少细菌的数量。不修剪切口污染组织特别是无生机的脂肪組织,术后仍可导致切口液化甚至感染[3]。在切口缝合过程中,如果残留无效腔,易于导致腔内积血、积液、异物存留及切缘对合不良,为感染提供有利条件。本文调查中,有43例由非主刀医师缝合切口,由于非主刀医师多为进修医生或实习学生,清创技术有待提高,留下了感染的隐患。

3.3 吸烟与术后咳嗽:多数发生切口感染的吸烟者为吸烟时间长、烟量大的病员,因术后咳嗽切口反复弛张影响愈合。更重要的是吸烟可影响人体免疫系统,长期吸烟者免疫功能明显受到抑制,表现为免疫球蛋白浓度和溶菌酶活性下降,NK细胞计数减少,CD4+/CD8+比例下降,从而改变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4],增加术后感染的机会。因此,腹部手术患者应在术前2周戒烟,术后护理要合理翻身拍背咯痰,雾化吸入化痰;术后使用多头腹带减轻腹部切口张力。3.4电刀使用:电刀的发明确实是医学上一大进步,在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上发挥很大作用,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切、凝同时局部高电流极易造成组织烧灼伤。切脂肪层时,由于脂肪组织供血较差,对热敏感,反复电凝后易产生液化坏死,导致切口液化、延期愈合[5]。使用电切、电凝时要快速利落,不可随意加大功率反复电灼。在不使用电刀情况下,手术刀开腹纱布压迫止血,较粗血管缝线结扎,同样可达到止血效果。3.5开放引流:外科引流术是一种创伤性操作,引流物又是异物刺激,易使皮肤表面的细菌带入伤口而致感染,而有些细菌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具有产黏液作用,使抗生素对其亲和力下降,并容易粘附在物体表面,使感染的概率成倍增加。为此要严格掌握其适应症,预防性引流要慎重。在选择引流材料时,应据病情需要选择对组织刺激小的引流材料及引流方式。另外,腹腔引流管不从原切口引出,并且不要与原切口过近,防止与原切口有潜在的相通层次,尽量减少腹腔及脏器内容物污染切口的机会。参考文献 [1]吴旭琴,刘月秀,吴影秋.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 24(1): 120-1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S].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

腹部切口感染 篇4

1 数据与方法

1.1 统计表

统计开腹手术151例, 随机分为A、B 2组, A组 (术后放置皮下流管作为观察组) 76例, 年龄17-83岁, 平均 (52 5.62) 岁, 男34例, 女42例, B组 (术后未旋转皮下引流管作为对照组) 75例, 年龄20-79岁, 平均 (49 4.98) 岁, 男43例, 女32例, 比较2组之间术后伤口感染发生卒, 2组在性别比例及年龄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1.2 操作步骤与方法

(1) 术后缝合为常规PDS可吸收线不间断缝合, 封闭腹膜, 生理盐水彻底冲创面。

(2) 埋放0号硅胶无菌引流管。A组:在管壁两侧每隔1.5厘米对称剪侧孔, 制成皮下引流管。埋放于皮下后, 皮下组织与皮肤一层缝合, 缝线位于引流管前方, 避免缝到引流管。皮下引流管从伤口下段约2 cm戳孔低位引出, 固定后接无菌引流袋。B组:常规规范缝合切口。

注:A、B组之间比较, 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 两组在性别比例及年龄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术后处理:24 h定时更换皮下引流管外接的无菌引流袋并对连接的器械各接口处做彻底消毒处理, 24 h需多次观察并随时挤压皮下引流管, 迫使皮下渗出物通过人工挤压排除渗出液。当引流液量甚少或者没有时, 5~7 d拆除皮下引流管, 7~12 d拆掉缝线;没有埋放引流管的患者, 术后按常规方法治疗。

(4) 抗生素药物治疗手段:按着腹部外科切口类型分, Ⅰ类外科切口使用一代头孢抗生素;Ⅱ类外科切口使用头孢二代或者三代抗生素;Ⅲ类手术使用头孢类抗生素, 并合并使用抗厌氧类抗生素。有过敏史者, 适当选用喹诺酮类等抗生素。均以静脉注射给药, 手术麻醉开始时使用, 术后视患者情况适时停药。

1.3

手术感染标准参照卫生部拟定的《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2 术后观察结果

2.1 手术切口感染率

A组76例患者中74例Ⅰ期完全愈合, 没有发生感染, 占统计数据97.37%, 术后7~12 d伤口拆线;2例出现术后切口感染, 占统计数据2.63%。B组75例患者中67例Ⅰ期完全愈合, 占统计数据89.33%;8例出现术后感染, 占统计数据10.67%。

2.2 微生物学检验分析

经微生物学检验分析, 手术后切口感染多以内源性病毒感染为主, 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是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2.3 疗效统计分析

按着规范的临床治疗与护理, 参加统计的患者全部痊愈, 治愈率为100%。没有发生全身性感染患者以及器官功能障碍或死亡等各种问题的发生。

3 统计结果分析

3.1 患者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高龄、有基础性疾病、合并有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患者, 以及自身健康状况较差等因素都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婴幼儿因免疫功能低也在易发感染的主要对象中。老年以及因机体免疫功能差, 手术耐受性较低, 也是发生感染的主要人群。不同程度的糖尿病、贫血等基础疾病, 切口感染发生率相应增多也是难免的因素;

3.2 手术时间及手术室温度对感染的影响因素

手术时间短、手术室温度略低都会降低和减少空气中细菌吸附在手术切口处, 手术室和病房温度略低也会减少汗腺排出物, 并减少汗腺及切口渗出物营养物滋生细菌生长的机会。另外, 腹部手术切口若暴露在空气中超过一定的时间限度, 会出现出血和血肿等后果的发生, 这些手术环节中的各种因素都会使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概率增加;

3.3 患者体重对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

高脂肪体重指数的患者脂肪组织的血容量与血流量均较正常体重患者低;其脂肪组织会影响到手术切口正常愈合, 因为脂肪组织与肌肉组织愈合效果截然不同。

3.4 术前正常剂量抗生素的影响

术前正常剂量使用抗生素, 能够使患者体内续积一定浓度的抗生素, 从源头上及时提供杀灭和抑制细菌复制和增加, 减少切口感染病菌总数;

4 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处理

真对局部切口感染的有效治疗对策:每日彻底灭菌切口患部, 减少局部细菌总菌落数, 抑制菌落总数, 减少细菌代谢毒性物对创面破坏, 防止局部感染蔓延到全身。其中, 切口患部引流管及器械, 处置工具及器械必须无菌, 周边环境也必须清洁, 医生必须带口罩及无菌手套。为达到正常愈合, 对已形成的脓肿必须及时做充分的引流, 同时勿伤及正常组织, 止血必须彻底, 及时去除异物和坏死组织, 选择适当的引流器械放置在引流通畅的部位, 使用广谱抗生素。若有机体性症状必须作脓液细菌培养分析。出现寒战高热, 必须立即做血培养。在长期住院病人中, 绿脓杆菌、肠球菌均是危险菌种。因此, 在使用抗生素时, 在没有查明感染菌种前首先联合使用对厌氧菌和需氧菌属均有效的抗生素。明确感染菌种后, 根据药物敏感试验, 正确使用抗生素药物及剂量。

5 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措施

外科切口感染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多数感染经过正常的换药、引流及抗生素治疗, 营养加强都可以在一定治疗周期内痊愈。但必须重视的是, 严重的手术切口感染, 能够引起败血症、中毒性休克, 也可能造成肺、肝或肾功能障碍以及应激性溃疡等。这其中, 任何一种非正常感染, 后果都是及其严重的, 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就目前, 预防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方法是: (1) 按不同患者自身体质状态制定周密的术前淮备; (2) 给病人提供良好的手术卫生环境和治疗过程的卫生环境; (3) 严控手术室净化指标, 提高治疗和病房区域环境空气质量, 减少环境和空气污染; (4) 做好皮肤准备; (5) 术中注意保护手术切口, 保持器官和组织微循环正常; (6) 避免发生手术后的死腔, 杜绝异物, 清除坏死组织, 充分引流; (7) 规范技术操作, 减少细菌污染, 杜绝技术失误现象; (8) 按患者自身特性提出加强营养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9) 适当降低病房及治疗区环境温度; (10) 适当控制探视患者人员数量, 较少外来污染物总量。

6 结语

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治疗过程中常见问题, 也是腹部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产生原因。不同类别的腹部外科手术切口, 可有不同的相应平均感染率发生:清洁腹部外科手术切口为1%~3%;有污染的清洁切口为5%~8%;污染切口为20%~25%;感染切口为30%~40%。腹部外科手术多数患者为Ⅱ、Ⅲ类切口, 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高。非正常感染增加患者的痛苦周期, 延长治疗期, 增加非正常医疗费用, 扩大医患矛盾。比如:腹部外科开腹手术切口较长, 术中或术后切口污染, 创口渗液、渗血脂肪组织坏死, 形成皮下血肿、血清肿, 最终导致切口感染以及不能愈合等。预防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途径, 除了严格遵照规范无菌操作原则外, 彻底止血, 以及手术期正确规范使用抗菌, 术后实施充分的外科引流及其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国华.腹部外科手术感染及其防治[J].人民军医, 1984 (10) :79-80.

[2]胡伦.普通外科患者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8) :44-45.

[3]刘春芙, 刘玉娇.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护理措施.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0) :102-103.

[4]马红丽.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7) :21-22.

[5]崔健, 彭健, 张阳德, 等.皮下引流管对预防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4) :88-89.

[6]丁杰, 张忠民, 潘扬, 等.普通外科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2009, 19 (16) :109-110.

腹部切口感染 篇5

摘要:目的 探讨与分析产妇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6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青霉素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腹部手术切口处进行每日30min的短波紫外线灯照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 经治疗后,治疗组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6.8%,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采用青霉素联合紫外线照射治疗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紫外线;青霉素;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

脂肪液化是手术伤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切口处脂肪较多并采用电刀手术时,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电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层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受阻,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导致切口愈合不良。本文选取我院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64例,对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4月我院妇产科行腹部手术治疗并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64例,年龄19~65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2例,分别给予青霉素和紫外线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腹部手术治疗中均采取无菌操作,术中所用医疗器械均进行高压消毒。对照组患者采用有一定剂量的青霉素与生理盐水稀释后,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30min/d左右的紫外线照射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

1.3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手术切口处无渗液溢出,无红肿疼痛和不适症状,切口完全愈合;显效:患者切口处伴有轻微红肿疼痛,无渗液溢出,但适度按压会有少量澄清渗液流出,切口基本愈合;有效:手术切口处伴有轻微红肿疼痛,切口表面有少量渗液流出,切口部分愈合;无效:患者切口处症状没有消失,无任何愈合征兆,大量渗液流出,并伴有红肿疼痛症状。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 进行分析,采用百分比、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方法治疗,经治疗后,治疗组切口愈合时间为(4.87±1.75)d,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为(9.56±3.47)d,两组愈合时间比较,治疗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见表1)。

从上表中可知,治疗组总有效率96.8%,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4.3%,其中治疗组痊愈25例,无效1例,对照组痊愈18例,无效6例,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是临床手术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在妇产科各类手术治疗中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几率较高[1]。这种并发症的诱因与肥胖有着密切关系。由于肥胖妇女的脂肪大多集中在腹部,使得手术操作有一定的难度,术中切口暴露时间过长,易导致切口感染,引起炎症,最终导致手术切口脂肪液化[2]。当然,造成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因素有很多。而在妇产科手术中,电刀操作是诱发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电刀产生的高温会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层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造成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最终导致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3]。

在本文研究中,通过采用青霉素和紫外线治疗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疗效显著,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切口愈合时间(4.87±1.75)d,明显短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9.56±3.47)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6.8%,明显由于对照组8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采用紫外线联合青霉素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对于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应做到及时发现、及早治疗,采取有效处理措施以促进切口愈合。本文采用紫外线和青霉素治疗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腹部切口感染 篇6

525100广东省化州市妇幼保健院

摘 要 目的:探讨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为寻找预防切口感染的有效措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04年1月~2008年12月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病例,分析可能与切口感染相关的妊娠特有因素、产妇基本因素、术中相关因素。结果:腹部切口感染共16例,破膜时间超过24小时7例;产程超过12小时11例;入院前有感染或并发症12例;肥胖者10例;手术时间超过1小时3例。结论:破膜时间长、产程过长、术前有感染或并发症、肥胖者、手术时间过长是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

关键词 剖宫产 切口感染 相关因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41

剖宫产是产科的常见手术,是解决难产和抢救胎儿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剖宫产率逐年增加,尽管随着手术技术和麻醉水平的进步,手术的安全性得以显著提高。但剖宫产也是一种创伤性操作,手术并发症仍有发生,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腹部切口感染的发生,若不及时处理,会导致不良后果。为探讨影响剖宫产切口感染的潜在高危因素,为临床控制感染提供必要依据,本文对我院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16例,作临床统计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本资料来自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行剖宫产术2748例,术后发生腹部切口感染的产妇16例,年龄28~35岁,平均年龄32岁,孕周39~42周。

剖宫产切口感染诊断标准。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①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深部切口引流出脓液或穿刺抽出脓液;③自然裂开或由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发热≥38℃,局部有压痛;④再次手术探查、组织病理学发现涉及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

体温监测标准:依据我国《医院感染监测指南》及《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规定手术24小时~10内有2次体温≥38℃或手术次日~5天每天体温的平均值有2次≥38℃为发热。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编制统一表格,对可能引起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登记统计,包括妊娠特有因素,如破膜时间、产程时间等;产妇基本因素,如入院前有否感染及并发症、身高、体重等。BIM(体重/身高)大于30kg/m2为肥胖者;术中相关因素,如手术时间等。如同一人有多种因素存在,作重复统计,即若某一病例破膜时间超过24小时又有糖尿病或妊娠高血压疾病并发症等,分别统计入相应因素中。

结 果

影响切口感染的妊娠特有因素:在16例腹部切口感染病例中,破膜时间超过24小时有7例;产程超过12小时11例;羊水污染3例。

影响切口感染的产妇基本因素:16例中,入院前有感染的4例;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8例;合并糖尿病的2例;合并贫血的6例;肥胖者10例。

影响切口感染的术中相关因素:16例中,手术时间超过1小时3例;急诊手术2例。

讨 论

本资料显示在影响切口感染的妊娠特有因素中,破膜时间长是导致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破膜后,阴道和宫颈处细菌易进入宫腔,增加了切口感染机会,胎膜早破本身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由感染引起,更是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机会。产程过长是切口感染的另一因素,产程过长,肯定会增加阴道检查及肛查次数,由于操作次数增加,相应增加阴道和宫颈处细菌进入宫腔机会,术后切口感染机会增加。适当检查对判断胎方位,产妇分娩方式等有重要意义,但一定注意不要过于频繁,根据实际需要慎重选择,并注意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本资料表明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在产妇基本因素中主要原因为术前有基础疾病或有感染存在,以上原因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对细菌的易感性增加,容易导致术后切口感染。孕妇贫血、营养不良、机体防御机能差,是引起术后切口感染的潜在因素。为了适应胎儿生长及孕妇各器官生理变化的需要,孕妇应在妊娠中、晚期适量补充铁剂,加强营养,预防切口感染的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病例中,肥胖者亦较多,因为肥胖者由于脂肪层肥厚易影响操作,可使手术时间延长,同时单位组织供血少又易形成死腔,故其感染机会明显增加,是影响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

该资料结果中显示,在术中易感相关因素中,手术时间过长,腹部切口感染者多,主要原因是创面暴露时间过长,细菌繁殖,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术中为了暴露良好,难免来回移动拉钩,有时用力牵拉,使组织压榨伤更为严重,导致愈合缓慢[2],切口易感染。

参考文献

1 陈萍,陈伟,刘丁.医院感染学教程.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1-132.

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22例探析 篇7

2006年10月至2012年10月共行腹部手术243例, 类型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胆囊切除术, 阑尾切除术、肠梗阻粘连松解术、直肠癌根治术、剖腹探查术等, 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或插管全麻。所有患者术后共发生切口感染22例, 现分析如下。

2 结果

切口感染共22例, 感染率9.05%, 男10例, 女12例;年龄分布:55岁以上9例, 14~55岁7例, 14岁以下6例;肥胖14例, 低蛋白血症10例, 恶性肿瘤5例, 手术时间>3h 9例, 引流管自原切口引出3例, 术中使用电刀20例, 合并糖尿病5例。

3 讨论

切口感染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引起切口感染的原因很多, 结合22例患者切口感染情况就以下相关因素进行讨论。

3.1 抗生素使用及术前消毒

依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清洁手术一般不主张使用抗菌药物, 但对于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涉及重要器官的手术, 通常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预防手术感染, 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措施[1], 可降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因为术前30min使用抗生素, 在切开腹壁时, 组织中已保持了较高的抗生素浓度, 可明显减少血液中的细菌浓度及生长速度;相反术后使用抗生素, 含有细菌的血液已渗入腹壁切口及手术创野中, 抗生素对这部分细菌就没有作用或作用不明显。此外术前规范消毒、严格无菌操作, 使手术野尽可能保持相对无菌状态是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3.2 营养状况

营养状况对术后的切口愈合有影响, 营养差的患者术后因禁食及手术创伤反应使其不能或不愿摄入食物, 体内蛋白质分解加速以满足机体能量代谢需要, 再加上术中、术后出血, 使营养状况更加恶化, 机体抵抗力降低, 切口愈合时间延长, 容易感染[2]。相反肥胖患者由于切口部位脂肪层厚、缝线增多, 切口处血管被切断, 术后血供差, 易发生脂肪液化并残留无效腔等, 使其术后切口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加。

3.3 缝合技术

缝合切口时, 如果残留无效腔, 易导致腔内积血, 为感染提供有利条件;同一部位反复进出针, 极易导致皮下脂肪液化, 术后切口感染率高;切口组织内残留线结过多, 易发生线结反应致局部炎症, 引起术后切口感染;缝合切口时对合不良、打结过紧可影响切口的血液循环, 使切口延迟愈合, 增加感染机会[3]。

3.4 手术时间

手术操作时间长短能明显影响切口感染率, 时间越长, 侵入性操作越多, 切口感染率越高。手术时间越长, 空气中的细菌及切口附近毛囊内的细菌随排汗而污染切口的机会增加, 加之长时间的牵拉, 使切口局部组织缺血缺氧, 加重组织的损伤, 降低组织的防御能力;手术时间过长, 脂肪组织会氧化分解、液化坏死, 增加切口感染率。因此手术切口应大小适宜, 操作熟练, 密切配合,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才能降低切口感染率。

3.5 电刀使用

电刀使用在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上发挥很大作用。但是不正确的使用易造成组织细胞严重损伤, 引起切口延迟愈合、脂肪液化、局部感染的发生[4]。故使用电切、电凝时功率不可随意加大及反复电凝。严格按电刀调节程序进行操作, 输出功率调至达到术中止血为目的, 功率过大、电凝时间过长时产生的高温向周围传导, 将造成邻近组织烧伤、坏死, 引起切口感染。

3.6 放置引流管

腹部手术后多数要放置引流管, 应放置对组织刺激性小的硅胶引流管。引流管一定要放置在利于引流出渗出液及残余脓液的位置[5]。避免从原切口引出, 且不要与原切口过近, 以减少腹腔残留液体污染切口的机会, 引起切口感染。

3.7 其他原因

此外, 老人、小儿、恶性肿瘤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患者血糖高, 这也是术后切口容易感染的原因[6]。因而提高机体免疫力, 控制血糖至理想范围是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 合理使用抗生素、改善营养状况、注重术中细节、规范操作等是预防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降低切口感染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崔霞, 曹晋桂, 何小峰, 等.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9) :1302-1303.

[2]覃忠卫.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23) :3200-3201.

[3]廖泽飞, 陈一杰, 吴淼, 等.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 2007, 35 (2) :219-221.

[4]张波, 张翔, 宋璇, 等.高频电刀切割、止血对腹部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0, 25 (4) :333.

[5]伍晓汀, 周勇.腹腔引流管的正确选择和合理利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5, 25 (1) :35-36.

腹部切口感染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13年5月~2014年9月期间接受治疗,符合纳入条件的腹部切口患者,分为观察组158例和对照组121例,总计279例。患者中男性112例,女性167例。年龄13~67岁,平均(35.71±17.93)岁。

1.2 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为观察组患者采用负压引流的护理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在手术之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手术基本流程,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态度,向患者普及手术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从而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在手术准备过程中,对患者的血压、血糖、心率等进行监护,为患者进行麻醉后,为患者进行术前备皮,对患者皮肤进行清洁、消毒,减少皮肤上细菌残留,从而减少术后伤口感染的几率。为患者进行负压引流,将负压管放于腹膜外肌层下,根据腹部切口长度决定放置负压管的位置,如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双管引流。引流时间为4~8天,期间密切监护患者引流情况,检查引流液体状态,观察患者有无异常反应,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在手术后,使患者了解疼痛分级,使患者对术后疼痛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为患者调整舒适的体位,为患者讲解负压引流的注意事项,使患者能够严格遵照医嘱,消除患者疑虑,提高治疗的效率。为患者提供清洁、舒适的环境,鼓励家属进行陪护,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提高患者满意度。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腹部切口患者的护理效果。痊愈:患者腹部切口愈合,无感染或并发症,7天内康复出院显效患者腹部切口状态较为理想,出现轻微感染或并发症,伤口未化脓,7天至10天康复出院;有效:患者腹部切口恢复较慢,出现严重轻微感染或并发症,伤口化脓,但已经得到控制,10天至13天康复出院;无效:患者腹部切口恢复差,出现严重感染或并发症,伤口化脓,13天内没有康复。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相较于常规护理方法,我院采用的负压引流护理方法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 讨论

腹部切口是常见的外科手术方法,主要用于进行阑尾、十二指肠、胆道、直肠、肝部、胃大部等部位的切除手术中,如果切口愈合状态不理想,不仅容易导致伤口感染,出现并发症,而且容易引发腹部内各器官的病变,例如肠道梗阻、粘连、腹膜炎等[2],不仅降低手术效率,延长康复时间,而且给患者带来痛苦,严重者甚至威胁患者生命。目前,外科手术的技术逐渐成熟,无菌技术在外科手术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切口感染率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传统的术后护理方法对于患者的创口恢复效率较低,而且效果并不稳定,因此,如何在护理环节降低切口感染率成为医护人员关注的重点。

根据医学研究,患者腹部切口感染率与患者状态、手术位置、手术时间、术后药物都有着密切的联系[3]。负压引流就是从切口感染因素入手,使用负压引流对患者腹部切口产生的拉力,促进创口处的血液循环,帮助抗体聚集,阻止细菌侵入,加速创口愈合。根据实验结果,负压引流能够有效预防患者腹部切口感染,但同时需要医护人员注意负压引流的相关护理,医护人员应该为患者讲解手术和负压引流的注意事项,避免患者及家属移动或压迫引流管,导致负压引流无法正常运作,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要求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家属对患者保持关心、鼓励的态度,帮助患者建立治疗的信心。尽量为患者调整合适的体位,提高其舒适度,注意关注患者有无异常情况,避免负压引流外渗或者切口出血而导致切口感染。

综上所述,相较常规护理方法,使用负压引流预防腹部切口感染的护理效果更为显著,负压引流护理方法不仅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创口的恢复,而且更为人性化,能够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建议医护人员使用负压引流的护理方法预防患者腹部切口,帮助患者康复。

摘要:目的 研究使用负压引流预防腹部切口感染的护理方案。方法 以我院于2013年5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279例腹部切口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158例和对照组121例,为观察组患者采用负压引流的护理方法,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为89.3%,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负压引流护理方法能够有效预防腹部切口感染,值得临床推荐和使用。

关键词:负压引流,切口感染,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朱长康.自制负压引流装置在预防腹部切口感染中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4,22(10):124-125.

[2]全冬群.脂肪下负压引流预防肥胖患者89例手术切口感染的应用价值[J].重庆医学,2012,13(2):1329-1330.

腹部切口感染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17例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患者, 患者年龄在21岁~33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26.3±7.2) 岁, 初产妇8例, 经产妇9例。腹部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1) 根据《医院感染临床诊断标准》中的诊断条件进行诊断; (2) 符合切口红肿、热、疼, 有脓性分泌物等; (3) 深部切口引流出脓液和穿刺脓液; (4) 自然裂开或者医生打开切口有脓性分泌物。研究对象排除标准:患者切口呈现脂肪液化, 并且液体清亮。

1.2方法

针对患者切口感染的治疗措施如下:一旦产妇出现切口感染, 立即对患者的切口和切口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 并拆线, 再行清创术。利用过氧化氢和抗生素液对切口进行充分的冲洗, 并在切口处放入白糖, 一天3次, 连续操作3d, 每天对切口进行红外线照射2~3次, 每次20min, 同时结合全身性的抗感染治疗。当产妇的分泌物清除干净后, 将康复新溶液浸透无菌纱布, 再将无菌纱布敷在产妇切口处, 时间2~3d, 再辅助红外线局部照射, 待产妇切口没有明显的分泌物分泌时, 并且切口的肉芽组织良好时利用无菌碟形纱布将切口固定, 在5~9d后根据产妇的情况将纱布松解, 如果纱布松解后发现产妇的皮下组织缺损严重或者全层裂开, 则给予及时的清创, 切口全层缝合, 给予产妇充足的抗生素进一步治疗, 治疗的周期为6~7d, 缝合后的9~10d拆解缝合线。

2 结果

经过本院的治疗, 腹部切口感染相关调查中, 17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进行诊断时, 妊娠合并高血压3例, 妊娠合并糖尿病4例, 17例剖宫产破膜时间大于24h者9例, 占52.94%, 7例产妇的产程超过了12h, 占41.18%, 1例为急诊剖腹产, 占5.88%。17例产妇有6例产妇生产过程中出现大出血, 另外有3例产妇出现子宫破裂, 体态肥胖者10例。所选取的17例产妇中均切口感染, 其切口愈合时间为9~20d左右, 其平均愈合时间为 (13.6±2.7) d。

3 讨论

剖宫产由于产程短, 生产快, 母体痛苦少, 使得剖宫产成为了很多产妇选择的生产方式, 虽然目前的手术技术和麻醉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剖宫产术后仍然会出现一些不良并发症, 尤其是切口感染[2]。通过本院的实践经验来看, 出现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有以下几个:1妊娠合并症: 一些产妇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使得产妇往往存在着低蛋白血症和营养不良的表现, 使得产妇自身的免疫能力较低, 导致切口难以愈合, 增加了感染的几率和风险, 再者糖尿病还会导致白细胞趋化性以及末梢循环功能衰竭, 使切口难以愈合而导致感染;2肥胖因素:肥胖的产妇由于自身的皮下脂肪多而厚, 就使得切口更长, 缝合时的缝合线也相应的增多, 并且当切口切开, 切口处的血管横断后也比较容易出现脂肪液化、供血差等不良的表现, 加上肥胖产妇在术后需要更多的营养素, 在术后早期的肠外营养无法充足的满足身体的需求, 从而使切口难以愈合, 从而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3胎膜早破:胎膜早破, 使周围环境或者阴道中的致病菌进入到产妇体内造成上行感染;4手术时间过长: 由于产妇都是有临产的表现时才入院, 属于急症手术, 由于时间较为急迫, 给医院的准备时间较少, 准备工作的不足导致手术时间过长, 从而增加了切口感染的几率和风险;5术后的切口缝合不到位:在切口的缝合过程中, 皮下组织中的线结过多, 容易导致出现线结反应, 增加了感染的几率, 加上缝合时缝合过密会影响产妇切口周围组织的血液供给, 影响了切口愈合的时间, 进一步的增加了切口感染的几率 [3~4]。

通过本组的诊断发现, 收治的17例切口感染产妇, 妊娠合并高血压3例, 妊娠合并糖尿病4例, 17例剖宫产破膜时间大于24h者9例, 7例产妇的产程超过了12h, 占41.18%, 1例为急诊剖腹产, 另外有3例产妇出现子宫破裂, 体态肥胖者10例, 通过我院的治疗后, 产妇的愈合时间为9~20d左右, 其平均愈合时间为 (13.6±2.7) d, 治疗的效果较好, 值得临床借鉴。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 寻找最佳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病例的资料。结果:妊娠合并症、破膜时间长、产程延长、手术时间过长及肥胖等因素增加了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机会;对切口感染病例实施及时彻底的清创, 按时换药, 并给予纱布湿敷和红外线照射, 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治疗措施, 所有患者均愈合良好。结论:针对影响剖宫产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 应制定有效地预防措施, 以减少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感染,诊治

参考文献

[1]吴健健.34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3, (14) :131.

[2]徐丽丽.32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分析[J].哈尔滨医药, 2014, (4) :301, 304.

[3]丁银花.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36例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17) :104-105.

腹部切口感染 篇10

1 临床对象

1.1 对象

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 2年间在乐山市市中区妇幼保健院行剖宫产术, 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产妇14例, 其中12例为腹部横切口, 2例为腹部纵切口, 孕期均足月。

1.2 临床表现

14例患者均在术后1~3d体温升高, 波动在38~40.1℃, 术后5~12d腹部切口出现不同程度的红肿热痛及有分泌物溢出。14例中, 13例切口部分裂开, 1例为全部裂开, 深达腹直肌前鞘。

2 结果

2.1 腹部切口感染相关因素

14例患者中, 妊娠合并中度贫血1例, 胎儿窘迫急诊手术2例, 7例破膜时间>24小时, 第二产程延长4例发生腹部切口感染;14例中, 有6例剖宫产手术时间超过1个小时以上。

2.2 切口细菌培养结果

14例患者中, 细菌培养均为阴性, 分析其原因:可能系体温不正常时医师结合病史常规使用2~3联抗生素所致。

3 处理

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一经诊断, 应全身应用2~3联广谱抗生素, 立即拆除伤口缝线, 彻底清创。每天坚持换药, 局部用过氧化氢及生理盐水冲洗后, 塞以0.5%的甲硝唑小纱条。待腹部切口无分泌物渗出, 裂口深度变浅, 二次缝合或者用蝶形胶布固定腹部切口, 视情况换药。本文14例感染切口中, 以伤口完全愈合为标准, 最短7d愈合, 最长愈合时间32d, 平均19.5d。

4 讨论

4.1 感染原因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 产程延长, 破膜时间长, 急症剖宫产以及妊娠合并贫血, 糖尿病以及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反复性肛查及阴道检查等综合因素。

4.2 术中至感染相关因素

术中相关因素有: (1) 术中医师操作不规范, 动作粗暴, 反复用挂钩来回拉动致周围组织受损。 (2) 医师为了抢时间操作不仔细, 止血不彻底, 致使腹部切口血肿形成, 导致伤口愈合不良。 (3) 个别医师操作过于仔细, 怕止血不彻底, 反复检查反复缝合, 缝针过密, 致使手术时间延长 (>1h) , 致伤口愈合欠佳等。

5 预防

5.1 加强产科门诊保健工作

产科医师在作孕期保健时, 应按规程检查相关项目, 及时发现妊娠合并症, 及时处理。指导孕妇营养及保健, 孕晚期避免性生活。

5.2 产程中注意事项

进入产程的孕妇, 对不能进食者, 应注意补充能量、液体, 避免水电解质紊乱。减少不必要的阴道检查, 导尿和肛查, 掌握好剖宫产手术时机。

5.3 术中注意事项

正确选择切口位置, 医师操作应规范, 动作不能粗暴, 认真仔细, 同时避免缝针过密, 加强无菌观念。

5.4 合理使用抗生素

选择围手术期用药, 术前半小时, 静滴足量的抗生素, 使抗生素能在切口周围保持有效浓度, 利于防止切口感染[3,4,5,6]。术后24h内, 视情况加用抗生素。如遇体温不正常, 视腹部切口情况, 结合病史可疑伤口感染时, 应及时使用2联或3联抗生素[4];如有分泌物渗出, 应作细菌培养, 选择对细菌敏感的抗生素, 使伤口早期愈合[5]。

参考文献

[1]万惠芬.剖宫产术中新生儿复苏体会[J].中国现代医师, 2007, 45 (19) :112.

[2]李竹君.剖宫产术后出血5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师, 2009, 47 (16) :133.

[3]周冰, 李春梅.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处理18例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8, 24 (7) :437.

[4]罗丽云.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9) :237-238.

[5]温素兰.预防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29) :123-124.

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口护理体会 篇11

【关键词】 妇产科;腹部切口: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40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94-02

妇科肿瘤切除术、剖宫产是妇产科常见的手术,常见的并发症是切口感染,为进一步提高妇科肿瘤切除术、剖宫产等妇产科手术后腹部切口护理措施和护理经验,本文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手术治疗的妇产科疾病患者300例进行精心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手术治疗的妇产科疾病患者300例,年龄19-76岁,平均41.5岁,其中卵巢癌(Ovarian cancer)根治术1例,宫颈癌(Cervical cancer)根治术6例,异位妊娠(Ectopic pregnancy)30例,子宫次全切术(Uterine full cut method)52例,子宫全切术(Uterine full cut method)91例,剖宫产术(Cesarean section)120例。

1.2 护理措施

1.2.1 術前护理 ①要加强心理护理,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给予心理,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向患者介绍手术的过程,消除患者的各种思想顾虑,护理人员态度要和蔼、亲切,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让患者感到信赖,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加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手术。②饮食调节:术前要告诉患者注意饮食调节,按照适宜能量、低脂肪、低膳食纤维、少量多餐的原则进行搭配,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增强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③皮肤要保持清洁,以减少伤口感染的机会。

1.2.2 术中护理 术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视具体情况可选用横切口及减张缝合,关腹时应保证满意的麻醉、动作轻柔避免腹壁组织的撕裂,选择适当的缝合材料,彻底止血,逐层确切缝合,做好切口的保护,预防感染。

1.2.3 术后护理切口护理 术后护理人员要每日观察患者的腹部切口情况,慎用广谱抗生素减少切口感染;同时注意切口处有无渗液渗血,加强对肥胖、营养不良的患者更要细致观察[1];平时卧位床头抬高15-30°。双膝下垫小软枕,放松腹部肌肉;而咳嗽时应采用平卧,陪护双手轻压腹部两侧,减轻切口张力适当补充水、电解质、维生素、必要时补充血浆、蛋白行胃肠外营养。对于肥胖患者,术后以红外线照射切口,保持切口干燥[2-4]预防切口脂肪液化;一旦发现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裂开等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对症处理。

1.2.4 康复教育 指导患者合理使用腹带,及时查看腹带松紧度,及时固定腹带。指导患者进行术后早期活动,促进胃肠功能与体力恢复,防止肠粘连[5],术后避免过早剧烈活动[6],执行护理操作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合作,防止因操作时患者体位变动使腹内压增高引起切口裂开。

2 结 果

本组300例手术时间:(120±30)min,术中出血:(167±51)ml,肛门排气时间(8.5±3.5)h,住院时间:(14±4.5)d,发生切口感染2例,切口感染发生率为0.7%。

3 讨 论

近年来,妇产科疾病呈多发态势,医院所进行的各种妇产科手术类型和数量都越来越多。开腹手术仍然是目前临床上广泛采用的治疗妇产科疾病的主要方法,但同时又是创伤过程,甚至会留下后遗症或者并发症。护理人员加强术前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皮肤要保持清洁,加强术中观察和术后的护理和康复指导。本组资料结果显示:本组300例手术时间:(120±30)min,术中出血:(167±51)ml,肛门排气时间(8.5±3.5)h,住院时间:(14±4.5)d,发生切口感染2例,切口感染发生率为0.7%。由此可见,加强术前心理护理、饮食指导、术中观察、术后的护理和康复指导有效的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任东芳.联合应用大黄、芒硝外敷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观察[J].淮海医学,2008,26(6):4784.

[2] Wu MP,Lin YS,Chou CY1 Major comp lications of operative gynecologic laparoscopy in s outhern Tai wan1J Am Ass oc Gynecol Laparosc,2011,8:612-671.

[3] McCartney AJ,Obermair A1 Total lapar oscop ic hysterectomy with atransvaginal tube1 J Am Ass oc Gynecol Lapar osc,2011,11:792-821.

[4] Tsaltas J,Lawrence A,Michael M,et al1 Comp lications oflaparoscop ic hysterect omy:the Monash experience1 Aust N Z JObstet Gynaecol,2012,42:2952-2991.

[5] 陈秀霞,刘海英.心理干预对腹腔镜围手术期患者的影响.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0,2(14):24.

腹部切口感染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理、归纳并分析2013年1月1日~2015年7月31日入住我院进行腹部肿瘤手术患者共430例,其中男301例,女129例,年龄25~92岁,平均(62.7±12.1)岁。胃恶性肿瘤131例,小肠恶性肿瘤10例,结直肠恶性肿瘤171例,肝胆恶性肿瘤90例,胰恶性肿瘤11例,其他恶性肿瘤17例。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确定肿瘤的大小、部位、性质和形态,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手术。

1.2 研究方法:

430例腹部肿瘤患者进行肿瘤切除手术后,每日观察切口愈合情况,若手术切口发生感染则根据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1]中的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感染切口的标本采集是先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伤口,然后用无菌拭子深入伤口基底部或伤口与正常组织边缘处采集标本,用于革兰染色和培养,培养需在30min之内送达微生物室进行培养,否则置4℃冰箱冷藏,24 h内送检[1]。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K-B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使用的仪器为ATB自动细菌鉴定仪,以NCCLS标准判定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切口感染率:

430例腹部肿瘤患者中有63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4.65%。

2.2 病原菌种类、数量和构成比:

本调查共检出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92.06%(58株),革兰阳性菌占4.76%(3株),真菌占3.17%(2株),前5位分别的是大肠埃希菌(30株,占47.62%),阴沟肠杆菌(6株,占9.52%),肺炎克雷伯菌(5株,占7.93%),铜绿假单胞菌(5株,占7.93%),奇异变形菌(4株,占6.35%),其他病原菌(13株,占20.63%)。

2.3 药敏情况:

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庆大霉素等耐药率,高达46.7%~100%,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

2.4 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

糖尿病史,肿瘤生长部位,低蛋白血症,吸烟史,手术时间和化疗史是腹部恶性肿瘤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详见表1。

3 讨论

外科手术在目前为止是腹部恶性肿瘤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肿瘤患者免疫力低,部分患者营养条件差,长时间接受放化疗等综合治疗,加之腹部手术多涉及胃肠外科,手术过程中出现术区“可能污染”或“污染”的概率大,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外科科室[3],切口感染一旦发生,患者可能因为切口感染控制不良而死亡[4]。

在本次调查中,腹部肿瘤手术切口的感染率为14.65%,而全院监测的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77%左右,腹部肿瘤患者的手术切口感染率高于所有切口感染率。

调查中发现腹部肿瘤手术切口的致病菌多为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最高,达到了47.62%,其他致病菌如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变形奇异杆菌的检出率也相对较高。研究显示,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与抗菌药物应用消耗量呈显著相关[5],本研究回顾430例腹部肿瘤患者的基本情况,研究表明,合并糖尿病、术后低蛋白血症、肿瘤部位、化疗、手术时间均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P<0.05),提示有这些高危因素的患者容易发生切口感染,应采取别要的方法和诊疗措施如缩短手术时间,注意提高手术患者的免疫力和自身防御能力,按照药敏结果针对性地选择抗菌药物。

预防和控制腹部恶性肿瘤手术切口感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1)严格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控制血糖,加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改善术后低蛋白血症,增加患者的自身免疫力。(2)加强手术室环境卫生管理,做好手术室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工作有利于控制切口感染的发生。(3)加大医院感染管理的力度,运用医院感染管理的三级网络做好医院感染的管理,加大院感知识的宣传力度,如开展知识竞赛印制知识小册子等形式,定期开展专项培训和考核,定期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时通报手术切口感染预防遇到的问题等。(4)高度重视手术操作过程,改善切开和缝合技术,提高手术技巧,注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5)监测医疗环境卫生和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质量,切断医院感染传播途径。

总之,在腹部肿瘤外科手术中需要多方面合作,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对腹部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进行调查,探讨腹部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对2013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收治的430例腹部肿瘤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430例腹部肿瘤患者中有63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4.65%。手术切口感染监测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92.06%(58株),革兰阳性菌占4.76%(3株),真菌占3.17%(2株),检出的切口感染病原菌前五位的是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奇异变形菌。合并糖尿病、肿瘤部位、术后蛋白水平,吸烟史和化学药物治疗为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腹部恶性肿瘤患者外科手术易发生切口感染,应采取措施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切口感染。

关键词:恶性肿瘤,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监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001.

[2]胡必杰.SIFIC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操作图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214.

[3]蒋冬香,陈刚,王晓,等.外科病房病原菌的分布及感染现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189-192.

[4]谈凯,谢敏,阮戈,等.不同时间应用抗菌药物在结直肠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8):3932-3933.

上一篇:文学伦理学分析下一篇:4G移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