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

2024-09-20

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精选11篇)

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 篇1

摘要:目的 研究心脏外科术后切口深部感染 (DWSI) 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1 335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切口深部感染分为感染组与对照组。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的方法对患者切口深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此外, 感染组患者进行胸骨切口深部感染的对症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疗效情况。结果 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感染组平均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 糖尿病患者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 可能是导致切口深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而性别、手术类型等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使用多元逐步logistic的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年龄、是否患有糖尿病是造成心脏外科手术后发生切口深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后, 观察组患感染症状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结论 该研究发现高龄与糖尿病为导致切口深部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对患者实施切口深部感染的对症治疗能显著改善其感染症状。

关键词:心脏,外科手术,切口,感染,预后,危险因素

切口深部感染 (DSWI) 是心脏外科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心脏外科手术后发生切口深部感染的概率为0.15%~8.0%, 切口深部感染会造成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死亡率升高,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如何预防、发现并处理该并发症尤为关键, 临床以减少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是胸骨正中切口感染外科治疗的重点[2], 该研究旨在探讨心脏外科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治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 335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进行单纯瓣膜手术的患者402例 (30.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13例 (53.4%)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瓣膜手术220例 (16.5%) 。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切口深部感染分为两组。感染组48例中男26例, 女22例, 年龄41~70岁, 平均年龄 (62.7±10.5) 岁;对照组1 287例中男741例, 女546例, 年龄30~64岁, 平均年龄 (53.8±10.4) 岁。纳入标准: (1) 所有患者均为心脏外科手术后切口深部感染; (2) 患者不存在抗感染药物过敏史; (3) 无精神类疾病, 能够配合治疗。排除标准: (1) 不符合心脏外科手术后切口深部感染; (2) 存在全身性疾病的患者; (3) 存在严重肾功能损伤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术前实施抗感染药物的治疗。术后一旦确诊为切口深部感染, 立即对患者切口处的分泌物、动脉血进行细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必要时进行胸部CT检查, 观察感染范围, 并同时给予广谱抗生素。根据培养结果调整使用抗生素的种类。每天对患者感染的切口实施抗菌操作, 进行开放引流, 使用双氧水进行冲洗换药。若感染范围累及到患者的胸骨、纵膈则可以根据患者的感染范围, 进行胸骨、纵膈清创术等操作。

1.3 观察指标

实施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对造成切口深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并观察感染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治疗效果。采用我院自拟的感染评分量表对感染组患者治疗前后感染情况进行评分, 该量表主要分为感染程度及感染范围两方面, 感染程度评分共50分, 进行评定时采集患者切口分泌物, 进行微生物培养, 并由专业医师对患者切口进行肉眼观察, 凭借经验对患者感染程度进行评分, 分值越高表示患者感染程度越高;感染范围评分共50分, 对患者切口受感染范围进行测定, 范围越大评分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百分比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 行t检验, 应用多元逐步logistic的回归模型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导致切口深部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 感染组平均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 糖尿病患者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 可能是导致切口深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而性别、手术类型等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见表1。

2.2 使用多元逐步logistic的回归模型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使用多元逐步logistic的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发现年龄、是否患有糖尿病是造成心脏外科手术后发生切口深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注:年龄=X1, ≥60岁:Y=1, <60岁:Y=0;糖尿病=X2, 患有:Y=1, 不患有:Y=0

2.3 观察组治疗前后感染症状评分

观察组治疗后患者感染程度评分 (20.43±1.7) 分, 感染范围评分 (19.87±1.5) 分, 分别低于治疗前的 (46.71±2.1) 分及 (40.17±3.5) 分。

3 讨论

切口深部感染严重影响手术效果, 且由于抗菌类药物的使用时间显著延长, 严重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3]。因此, 感染后深部切口的处理已成为手术外科的一个热点, 目前对切口深部感染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 临床常进行长时间药物治疗、引流冲洗, 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生理与心理痛苦[4]。

该研究中1 335例患者共发生深部胸骨伤口感染48例, 发生率0.36%, 低于于国内相关统计数据2%。据有关学者研究, 致心脏外科术后DSWI危险因素较多包括高龄、糖尿病、术后时间等, 该次研究中仅高龄为DSWI危险因素[5]。高龄为不可控因素, 间接说明我院预防措施到位, 效果较佳, 降低了部分危险因素的诱发。预防性抗感染是遏制DSWI有效措施, 若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应高度警惕, 及时进行病理学检验, 力争早发现早治疗。闭合冲洗引流配合药物抗感染是最常用的方法, 但对部分症状较重的患者, 闭合冲洗已难起效时可考虑开放伤口实行强效换药措施[6]。若感染症状发现较晚但患者感染时间较长, 胸骨已损伤、溃烂、化脓, 可能增加感染的概率, 不宜行切口开放。

综上所述, 高龄与糖尿病是心脏外科术后深部胸骨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围手术期给予全面抗感染预防的效果显著, 感染后及时给予冲洗、引流、药物治疗效果显著, 可有效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刘冬, 王文璋, 蔡爱兵, 等.心脏手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修复与重建189例临床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 2015, 53 (3) :193-196.

[2]严子君, 张瑞岩, 左君丽.多种大动脉僵硬度指标的联合应用对冠心病预测价值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 12 (1) :16-17.

[3]刘磊, 姚建民.心脏外科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治疗对策[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4, 12 (6) :788-790.

[4]李冬海, 曹玉珏, 贺立新, 等.心脏术后切口感染累及心外牛心包补片患者的治疗[J].感染、炎症、修复, 2014, 3 (2) :112-113.

[5]亓发芝, 冯自豪, 张勇, 等.钛板固定在心脏术后胸骨正中切口感染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3, 29 (1) :8-11.

[6]曹小曼, 亓发芝, 顾建英, 等.局部负压引流在心脏术后胸骨正中切口感染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9, 20 (11) :684-696.

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 篇2

摘 要:目的:分析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探讨基层医院预防切口感染的措施,减少抗生素的使用率。方法:对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基层医院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患者营养状况、术前吸烟、术后剧烈咳嗽、手术操作、手供室管理、电刀使用有密切关系。结论:虽超长使用抗生素并不降低切口感染。改善切口缝合技术、严格的无菌管理、积极的手术前准备、关腹前分层切口清洗、肥胖患者避免开腹时使用电刀等措施能有效预防切口感染。

关键词:基层医院;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原因

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常见并发症之一[1]。为研究影响基层医院切口感染各因素的关系,合理使用抗生素,笔者对598例腹部手术病例中发生切口感染的107例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1月~5月收治腹部手术患者598例,病种包括:胃溃疡穿孔修补术、胆囊切除术、肠破裂修补术、阑尾炎切除术、疝修补术、剖宫产术、卵巢囊肿切除术。均采用硬膜外麻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术后均经验性使用抗生素7 d以上。发生切口感染107例,本组病例发病率为17.88%。其中一类切口17例,二类切口38例,三类切口52例。患者情况:年龄10~52岁。无内分泌疾病合并者。其中营养不良17例,术后咳嗽26例,肥胖64例。术中使用电刀82例,手术室供应室改善后共作193例手术,其中感染17例,感染率为8.8%。

2 结果

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按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本组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07例,切口感染率为17.88%,全组患者均经验性使用抗生素7 d以上,切口感染率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5%[3]。特别是一类切口感染率超过0.5%。一二类切口感染率达51.4%。手术室供应室改善后感染率为8.8%。从统计结果看,发现手术后切口发生感染与营养状况、清创缝合、缝合技术、电刀使用、手供室条件有直接相关。

3 讨论

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及其对策。

3.1 营养状况:本组患者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组感染率为2.83%,肥胖组感染率为16.67%。患者术前的营养状况既会影响到手术本身,还会影响到术后切口的愈合;术后有部分患者因禁食及手术创伤反应不能或不愿意摄取食物,同时术中、术后的出血,使营养状况呈恶化趋势,从而造成术后免疫力下降,切口感染极易发生;肥胖患者因脂肪层厚、缝线增多,切口处血管被横断发生切口感染的机率较大。

3.2 腹壁切口清洗与修整:切口的感染程度与切口细菌的数量和活力有关,所以切口的.清洗缝合显得特别必要。首先对切口进行反复冲洗,减少细菌的数量,关腹时生理盐水反复分层冲洗腹壁切口。我院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高达40%更应引起重视。剖宫产术后因羊水及其中的胎脂、胎粪等污染,更应反复清洗。同时对因手术牵拉、钳夹等原因而致的无生机的脂肪组织的切除也是预防切口感染重要的一步。不修剪切口污染组织特别是无生机的脂肪组织,术后仍可导致切口液化甚至感染[4]。

3.3 切口使用电刀:电刀可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但切、凝同时局部高电流极易造成组织烧灼伤。切脂肪层时,由于脂肪组织供血较差,对热敏感,反复电凝后易产生液化坏死,导致切口液化、延期愈合[5]。使用电切、电凝时要快速利落,不可随意加大功率反复电灼。严格按电刀调节程序进行操作。

3.4 手术切口的缝合技术与时间:本组显示有经验医师缝合切口的感染率为7.3%,而由低年级医生或实习学生缝合的切口,切口感染发生率升高(14.2%),表面上与缝合人员有关,其实质是与缝合技术有关,在切口缝合过程中,如果残留无效腔,易于导致腔内积血、积液、异物存留及切缘对合不良,为感染提供有利条件;同一部位反复进针、出针,极易导致皮下脂肪液化,皮下组织内残留线结过多,易发生线结反应,致局部炎性反应,并增加了缝线沾染的机会,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皮肤缝合时切口对合不良、打结过紧可影响切口的血液循环,使切口延迟愈合,增加感染机会等。

3.5 吸烟与术后咳嗽:有吸烟者术后咳嗽发生率为24.1%。多数发生切口感染的吸烟者为吸烟时间长、烟量大的病员,突然戒烟后呼吸道分泌物骤增未能及时完全排出易并发肺部感染,术后咳嗽切口反复弛张影响愈合。因此,腹部手术患者应在术前2周戒烟,术后护理要合理翻身拍背咯痰,雾化吸入化痰;术后使用多头腹带减轻腹部切口张力。

3.6 严格的手术室管理:基层医院因手术室条件简陋和管理粗糙,易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我院新手术室建设后,一切均按院感要求及手术室管理制度执行。手术感染率人从19.7%下降到8.8%就是有力证明。严格的手术室管理,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及标准的物品消毒管理是降低医院手术要口感染的重要基础。

基层医院腹部手术切口感染还与手术技能欠熟练、时间长、无细菌药敏试验等诸多因素有关。必须针对个体进行全方位预防,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管理,降低院内感染,从而达到减少使用或只预防性使用的目的。

4 参考文献

[1] 张 彦,查 红,戴志鑫,等.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报告[J].西南军医杂志,2001,3(4):4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S].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

[3] 何瑾玢,李 卿.101例普外手术术后感染调查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2,12(2):111.

[4] 严金燕,贾 氢.外科手术切口的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2,30(4):39.

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 篇3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 切口感染 因素【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17-02

术后切口感染常常出现于外科手术中,预防和控制术后切口感染是医生,也是医院工作的重要内容。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约为12.13%。导致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如医院手术室的管理规范,医生的科学处理,患者的体质等均是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原因。本文选择了我院2005年~2012年行普外科手术的342例患者资料,对患者术后切口感染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了导致患者切口感染的关键因素,并探讨了相应的处理方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5年~2012年行普外科手术的342例患者资料,其中,有192例男性患者,女性患者有150例。患者年龄分布于3~81岁,平均年龄(39±6.73)。342例患者中,Ⅰ类清洁切口有63例,如行乳腺癌切除术、甲状腺切除术等;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有172例,如行开腹胆囊切除术等;Ⅲ类污染切口患者107例,如行肠梗阻绞窄手术、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等。患者行普外手术前,体质各异。其中,有27例患者有长期的吸烟史,有18例患者有肥胖症状,另外,有16例患者术前合并糖尿病,术前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患者有11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2个小时,有171例患者放置腹腔引流。

1.2 诊断标准。术后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依据国家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患者普外科手术后的第三天、第五天、一周分别对患者切口进行检测,并对患者的感染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1.3 分析方法。搜集及整理选择的342例普外科手术患者所存档的体温单、重症监护单、病程记录、医嘱单、麻醉记录、手术记录、辅助检查等资料,并对患者的术后感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1.4 调查指标。为分析患者感染的各项因素,本文从患者的性别、年龄、肥胖、有无糖尿病史、切口分类(Ⅰ、Ⅱ、Ⅲ)、切口长度、侵入性操作(胃肠减压,导尿)、术前住院时间、有无引流、手术时间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2 结果

通过整理分析,342例患者中,术后切口感染有22例。通过细菌学的研究分析,有例2胃癌,2例乳腺癌,2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3例肠梗阻减压松解术,3例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3例胃十二指肠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3例直肠癌,4例肠梗阻绞窄手术,患者的总体感染率为6.43%。从患者的切口情况来看,Ⅰ类切口患者的感染率仅为2.3%,Ⅱ类切口患者的感染率为4.5%,而Ⅲ类切口患者的感染率却高达12.1%。

SPSS分析的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肥胖、切口类型、手术时间等5个指标与切口感染率有很强的相关性。

3 讨论

在医院出现的切口感染病例中,最常见的是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导致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我院在2005年~2012年进行了共342例的普外科手术,通过细菌筛选检测之后,有22例患者出现了切口感染。笔者通过长时间的实践,认为造成普外科术手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肥胖、糖尿病、手术时间、切口类型以及抗生素使用等多种因素。

3.1 年龄因素。据调查,年龄与切口类型所造成的切口感染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组的342例手术中,其中老年人患者出现术手切口感染的机率相对于低年龄患者明显偏高,由此可见,年龄逐渐增大与术手切口感染成正比。老年人患者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手术之手恢复相对较慢,再加上其自身的低抗力较低,较容易出现术手切口感染,因此,临床上在对老年人进行普外科手术过程中,须随时提高警惕,进一步提升术前抗感染处理与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出现切口感染。

3.2 肥胖因素。肥胖患者通常出现切口感染的机率较高,笔者通过实践,认为肥胖与切口感染关系密切。由于肥胖者的脂肪堆积,进而对机体免疫功能造成影响,常常会出现有糖代谢异常的情况。肥胖患者在手术过后,切口部位较易因脂肪液化、液体积聚或坏死等各种因素造成感染。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患者也不断增多,切口感染的机率呈上升趋势。对肥胖患者进行手术过程中,须用手术刀直切皮肤与皮下脂肪尽可能一气呵成,尽量减少钳夹、牵拉等动作,缩短手术时间,控制好切口的长度,减少肥胖患者的切口感染率。

3.3 糖尿病。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出现术手切口感染的机率相对于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偏高。现阶段,研究多认为,糖尿病患者在术前由于糖尿病会导致形成肉芽,从而使纤维母细胞降低,影响切口愈合,最终导致出现术手切口感染。若可以在早期诊断出糖尿病,并进行及时的治疗,重点保障切口安全,把术后切口感染率降到最低。

3.4 切口类型。在三种类型的切口方式中,Ⅰ类的切口方式感染率为2.3%,Ⅱ类的切口方式感染率为4.5%,Ⅲ类的切口方式感染率为12.1%。所以,在手术过程中,手术程序必须规范化、严格化,尽最减短手术时间,控制好切口长度,及时、合理采用抗生素,减少手术区污染。总而言之,造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必须从多方面采取预防措施,尽量降低切口感染率。

参考文献

[1]郑海波.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11,21(2):270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3月-2012年5月在本院进行普外科手术的1021例患者, 其中男390例, 女631例。在1021例进行普外科手术之后, 发生感染的病患60例, 其中男15例, 年龄9~65岁, 平均 (32.25±1.25) 岁;女45例, 年龄7~63岁, 平均 (30.12±2.72) 岁。所有病患都符合普外科伤口感染诊断标准。

1.2 诊断标准

根据我国卫生部2008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标准, 对普外科手术感染情况进行诊断和分析[2]。

1.3 方法

对60例普外科切口感染患者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在手术感染治疗过程中病患的体温变化、疾病治疗过程记录、医嘱单、辅助检查数据记录等进行统一调查并详细的登记, 分析病患是否发生切口感染, 分析切口类型、性别、年龄、手术性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相关指标中感染人数[3]。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使用字2检验和LSD法,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除年龄因素外, 其他相关因素在统计学上均对切口感染率有影响。见表1。

2.2各类型手术的感染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在医院临床治疗当中, 感染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现象, 在众多的感染病例当中, 手术切口的感染也占据加大的比例[4]。而造成感染的因素较多, 有学者在研究中提出, 手术切口的感染与病患自身的免疫能力、住院时间的长短和手术切口类型存在较大的关联[5]。

3.1 切口感染与患者住院时间长短关系研究

有研究发现, 患者的住院时间长短与患者切口感染发生有明显相关联系, 患者的住院时间越久, 发生感染概率越高[6]。本研究发现, 手术时间>115 h的感染率为8.98%, <115 h的感染率为0.87%。住院时间>15 d感染率为8.98%, 7~14 d感染率为4.76%, <6 d感染率为3.27%。有效地缩短住院时间可以有效降低感染概率[7]。

3.2 切口感染与病患年龄大小的关联

在本次的1021例病例当中, 0~15岁的感染率为6.45%, 16~61岁的感染率为6.32%。研究结果显示, 老年人群和儿童在普外科手术之后容易出现切口感染现象, 这与年龄有关, 年龄太大或太小导致免疫力下降, 所以在老年人和儿童的手术操作过程当中要避免侵入性的诊疗操作引起的感染[8]。

3.3 不同手术类型和切额口感染之间的关联

有学者研究指出, 手术类型与感染存在较大的关系, 在本次研究资料当中也得到了证实。本次研究中, Ⅰ类感染率为1.60%, Ⅱ类感染率为7.20%, Ⅲ类感染率为9.93%, 所以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疾病, 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有效地控制感染的发生[9]。

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 普外科手术患者的切口类型、性别、手术性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切口感染存在密切的关系, 在治疗过程当中要详细的分析引起感染的病因, 采取针对性的治疗[10]。

摘要:目的:深入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感染影响因素, 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提高普外科手术治疗水平。方法:收集2009年3月-2012年5月在本院进行普外科手术的1021例, 其中发生感染60例, 所有患者都符合普外科伤口感染诊断标准。对60例患者在手术感染治疗过程中体温变化、疾病治疗过程记录、医嘱单、辅助检查数据记录等进行统一调查并详细的登记, 分析患者是否有切口感染的情况发生, 分析切口类型、性别、年龄、手术性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相关指标中的感染人数。结果:除年龄因素外, 其他相关因素均对切口感染率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各种手术类型对感染率的影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普外科手术患者的切口类型、性别、年龄、手术性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切口感染存在密切的关系, 在治疗过程当中要详细的分析相关因素引起的病因, 采取针对性的治疗。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

参考文献

[1]万颖杰, 陈显春.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监测及高危因素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9, 12 (23) :58-59.

[2]缪连彬.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研究[J].吉林医学, 2010, 23 (12) :13-14.

[3]赵明红.普外科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15 (5) :86-87.

[4]顾红波.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26 (19) :125-126.

[5]张久德.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防治措施[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13 (20) :87-88.

[6]王全贵, 钱君红, 伍罕, 等.骨科无菌切口感染的预防与实验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6) :54-56.

[7]郑春华.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14 (25) :115-116.

[8]万文元, 贺遵菊, 张荣华, 等.外科手术切口感染[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19 (22) :75-77.

[9]赵红.切口感染研究[J].中华感染学杂志, 2010, 25 (26) :15-18.

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 篇5

关键词:普外科;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干预措施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related factors of General Surgery incision infection, in order to take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Methods:The 100 patients that had chronic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during January 2014 to Ianuary 2015 had been chosen. Based on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to determine whether infection at the same time.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patient , the extraction incision secretions culture. Results: Class I type incision infection rate is lower than the cut III, but the resul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fection rate in men than women, the same resul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atients with infection in the composition of age, older than 61 years of surgical infection rates than patients younger than 60 years old to be big, but not obvious; the operation time not less than two hours of the patient 's infection rates than patients with less than two hours of infection to be high, but the same high obvious. The prevalence of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increasing time increased , but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fter the infection bacteria culture statistics, it found that most of Escheriahia coli, the constituent ratio reached 31.11%, followed by Staphylococcus aureus, was 18.89%.結论:The key points of prevention of incision infection are sterile operation, to strengthen ward management and shorten hospitalization time, standard operative technique can lower the infection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care of postoperative incision, flushing the wound and proper use of antibiotics.

[Key words]Genera surgery; Incision infection ; Factors; Interventions

【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70-02

手术切口是普外科医生为了进行手术和去除病灶部位病变,在患者身体上用刀、剪、针等器械切开的口,最终目的是要一直或诊断疾病,包括修复损伤、移植器官、改善机体结构功能的形态等[1]。感染,是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人体而引起的局部组织或者全身性的炎症反应,血液学症状包括白细胞增多、贫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血小板减少症[2]。手术切口感染是在手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这种病发生往往会直接导致手术的成败。为了了解普外科手术的切口感染的情况,找出导致感染的原因并有效的进行预防和提出相关对策,笔者进行了相关的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普外科手术患者100例,其中男54例,女46例。患者年龄为22~75岁,平均年龄(44.7±5.3)岁。

1.2方法

選择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切口感染诊断标准来判断手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同时分析切口感染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性质、切口类型(Ⅰ、Ⅱ、Ⅲ类)等方面,并且培养切口的分泌物,以便分析切口分泌物的成分。

1.3切口感染诊断标准[3]

诊断标准参考卫生部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对手术部位的诊断标准。

① 表浅切口感染:切口出现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② 深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有脓液流出或穿刺抽出脓液;

③ 深隙感染:自然裂开或者有外科手术医生打开的切口中出现脓性分泌物,或者患者伴有发热(体温高于38摄氏度),局部有压痛。

在组织病理学发现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的时候,应排除液体清亮、脂肪液化以及调查资料不全的患者。

如果患者出现以上三种情况的任意一种,均可判定为切口感染。

1.4统计学处理

对上述两组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以用 ±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

在共计100例的患者当中,Ⅰ类切口的感染率要低于Ⅲ类切口,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男性的感染率要高于女性,结果同样无统计学意义。在年龄组成方面,年龄大于61岁的患者手术感染率要比年龄小于60岁的患者感染率要大,但不明显;手术时间大于等于2小时的患者的感染率比小于两小时的患者感染率要高,但是同样高的不明显。患者的感染率随着住院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虽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可以给人提醒的作用,参考的因素比较多。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2.2切口分泌物培养

通过对切口感染的分泌物进行培养,共得到8种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最多,构成比达到31.11%,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为18.89%。详细情况参见表2。

3 讨论

3.1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讨论分析

手术是在身体上用刀、剪、针等一系列工具进行的一种修复工作,也是一种破坏组织的完整性和组织复原的操作。这对医护人员就提出了个更高的要求,比如知识和手法操作方面。按手术目的可以分为修断性手术,、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按污染情况可以分为无菌手术、污染手术和感染手术[4]。无菌手术的切口因为手术环境和条件,往往都能愈合良好,但是由于人体自身和空气中存在大量细菌,要防止细菌通过切口进入到伤口内部引发感染,所以要施以相应的措施加以保护。

另外,患者自身的情况也会影响感染几率,比如患者的肥胖程度、病情的严重性、鼻腔内是否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手术后生活的环境等等。

通常,术者操作因素也会直接影响到患者术后的感染率,如果进行合理的清洁伤口和有效的杀毒杀菌,患者伤口的感染率会大大降低。调查发现,有的手术医师因为一味追求速度,手法粗糙,没有保护好伤口,导致患者的伤口污染,加之本身处于高危环境,容易被已经受到细菌感染的体液所污染,局部创面可能渗出较多,容易为病原体创造滋生条件。

3.2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干预措施讨论

通过之前的分析总结,我们发现,患者在术中和术后的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感染率。要想很好的防止患者的切口感染,就必须要从源头抓起。手术室是患者进行手术的地方,这里必须做好相应的杀毒杀菌的措施,否则会给患者造成生命影响。进入手术室的医护人员必须更换手术室专用的衣服和鞋帽,尽量减少在手术室内的走动。手术过程中不要抖动布类,注意给患者保暖,而且患有呼吸道等感染疾病的工作人员禁止入内。而且不允许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携带手机。

另外需要加强病区和患者的管理工作。由于患者的身体条件不一,所以自身的抵抗力就不同。医护人员应该尽量减少患者周围的人员流动,并且认真做好术前准备。通过结果可知,在患者感染的细菌当中,大肠埃希菌数量最多,所以医护人员应该特别为患者做好术前肠道准备,使肠道中细菌数量相对减少,并且使用正确的脱毛方法,避免不避绕的备皮。同时应该注意引流管的清洁并及时的冲洗和更换,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回收和管理,避免污染。

综上所述,患者的切口感染的因素是有不同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细菌进入到了患者的切口部位。通过以上分析得知,快速手术、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病床使用率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均能够控制患者的感染率。再加上医护人员的正确操作和熟练手法,患者感染的机会就会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 屠松菊.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5):43-44.

[2] 陈锦福,景士宏,杨柳等.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3,25(3):33-34.

[3] 向黎明.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式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12):6852-6852.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及临床处理 篇6

关键词:普外科,切口感染,临床处理

普外科手术后, 最易发生的潜在并发症之一就是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的发生, 在一定程度上不仅生理上会给患者带来无法忍受的痛苦, 还会给患者增加一定的心理负担, 不利于患者接受更好的治疗, 也使得患者的依从性降低, 影响愈后效果, 更严重的会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11月至2012年11月入住本院普外科进行手术患者600例, 年龄12~70岁, 平均 (35.5±20.4) 岁;其中男415例, 女185例。其中发生术后切口感染88例。

2 手术切口感染原因

2.1 患者自身因素

通过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年龄是诱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 高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 各脏腑功能逐渐衰退, 机体免疫力降低, 使得手术后伤口的愈合速度缓慢。并且, 老年人很多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血液循环, 降低周围血管的反应能力, 进而影响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抵抗能力。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 血糖浓度的升高, 会加重发生切口感染的可能。再者, 肥胖是诱发切口感染的另一危险因素。外科手术操作复杂, 会有多种侵入性操作, 如切割、牵拉等, 而肥胖者因为皮下脂肪层较厚, 会在电切及牵拉中加大力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损伤组织, 从而诱发感染。患者本身伴有消耗性疾病或营养不良时会造成免疫力低下, 导致机体对创伤组织的再生能力下降。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缺乏常伴有中性粒细胞功能下降, 也会增加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1]。

2.2 人为因素

2.2.1 操作不当患者在进行手术时, 需要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完全无菌操作。普外科手术患者更是如此。

但是在手术过程中难免会有医护人员的无菌意识缺乏, 在患者手术过程中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或操作过程中疏忽大意不够严谨, 致使患者发生细菌感染或者由于术中清点不仔细, 导致纱布或器械纳在患者体内, 造成进一步的创伤, 取出异物, 从而使得患者的局部组织受到重创, 免疫力降低, 给细菌一个突破口, 增加感染的机会。

2.2.2 抗生素的滥用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也可由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引起。人们长时间的使用抗生素或滥用抗生素, 使得细菌在与抗生素的频繁接触中, 熟悉了抗生素的特性, 使有的细菌发生了基因突变, 成为了超级细菌, 能够抵抗抗生素的药性, 从而增加了患者抗感染负担, 会引起二度感染。2.2.3客观因素影响患者发生手术后切口感染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就是手术室及病房环境。手术室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重点科室, 手术患者及医护人员携带的细菌造成污染的机会较大[2]。此外, 适当的温度有助于局部血液循环和细胞生长, 过高或过低的环境温度均会对切口愈合产生不利影响。

3 临床处理措施

3.1 手术室环境卫生控制

手术室要严格进行卫生清洁消毒, 每天进行紫外线消毒、空气消毒1~2次, 每周进行大消毒。分区功能标识明显, 防止交叉感染。对于手术室物品要进行真空消毒和生物实验。尽量避免过多的人员进入手术区, 限制实习医生的观习人数。

3.2 医护人员的清洁

参加手术的人员要穿好手术衣。严格进行手的消毒, 在传递手术器械及交谈中要保护好无菌区。3.3手术物品的控制患者进行手术大部分是侵入性操作, 细菌很容易进入皮肤组织进行干扰, 因此, 手术过程中, 所有手术器械都应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医护人员在传递手术器械的过程中, 一旦手术器械超出了无菌区, 即属器械已被污染, 需立即更换才能使用。任何与手术有关的器械和衣物, 一旦污染立即更换, 不得再次使用。手术切口切开前贴无菌薄膜, 切开皮肤后更换手术刀片, 凡术中用于空腔脏器的敷料, 不可再用于其它。在手术过程中, 用力应适中, 避免过分牵拉组织细胞和粘膜, 增加组织的损伤[3]。

3.4 对症处理

对于手术切口感染中感染尚浅的组织, 若仅在缝合线处有分泌物, 可以进行热敷理疗, 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 若感染发生在脂肪较厚处, 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挤出脓液;对于切口感染有化脓现象出现时, 处理前首先用纱布防护周围正常组织。然后用注射器等用具清除过多的脓液和分泌物, 再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必要时加用甲硝唑注射液彻底冲洗。对于手术后有引流管的患者, 要注意重视引流管的清洁, 及时冲洗和更换, 在更换引流管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避免因引流管而引起伤口感染[4]。

4 讨论

手术切口感染是普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切口一旦感染, 会减缓愈后的效果, 还会加重切口的负担, 有的会导致缝合的伤口再次裂开, 导致细菌的侵入, 严重者会弥漫全身, 其后果是全身性感染, 最终威胁患者生命。对于普外科手术切口的感染, 重点在于预防措施的实施。术前要求患者注重自身营养, 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在围手术期进行抗生素的治疗, 但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切口部位是否感染, 则往往与进入切口的细菌数量、细菌的致病力和患者的抵抗力有关[5]。其中, 手术时间与切口感染率呈正相关, 手术时间越长, 发生感染明显增高。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 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手术过程中尽量不可用力过度尽量减少组织损伤, 尽可能争取缩短侵入性操作的时间。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对于手术切口的护理要全面、规范、无菌。及时更换敷料。密切观察敷料有无渗血、切口有无红肿等现象的发生, 一旦发现, 要立即报告医生, 进行相应的处理。

参考文献

[1]郭亚春, 陈文光, 章泽豹, 等.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4) :394-396.

[2]褚惠敏, 刘金燕.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与预防措施.中国医学工程, 2011, 19 (10) :37.

[3]韩得玉, 卢素文.手术伤口感染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6, 12 (2) :177-175.

[4]吴小蔚, 董玉林.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9) :149-151.

34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12月期间, 我院进行的外科手术感染患者共有34例, 其中男18例, 女16例, 年龄27~63岁, 平均年龄45岁, I、II类和III类手术患者的感染数目分别为14、18、2例。

1.2 诊断标准

在手术后对患者的切口进行定期的检查, 如果发生感染则对患者感染情况进行记录, 并进行跟踪处理, 感染诊断的标准为《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并结合医生实际的经验。

1.3 方法

对我院进行普外科手术的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 包括患者手术期间的病历、体温单以及各类调查表, 从而判断患者是否有切口感染病历的发生。如果发生切口感染, 则将其进行记录, 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2 结果

根据切口的类型的不同, 可以将患者感染情况进行分类, 其中I类患者共有14例感染, 占感染总数的41.2%, I类患者共有18例感染, 占患者感染总数的52.9%, 其余2例为III类切口感染。30岁以下的患者感染总数为3例, 30~45岁患者感染总数为10例, 45岁以上的患者感染总数为21例。除此之外, 研究发现, 患者感染的几率和手术的时间也有一定的关系, 手术时间<2h的患者共有7例, 而当手术时间>2h后, 那么患者感染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当然, 其也和患者手术后住院时间也成正比关系。

3 讨论

随着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的增高, 其逐渐得到了医护人员和患者的重视, 切口感染对患者手术的恢复有一定的干扰作用, 严重时甚至会使引发患者出现其它的并发症, 因此必须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研究发生, 患者普外科手术发生的原因有很多, 如患者的住院时间、患者的体质年龄情况以及手术的类型等。下面对其进行一一分析。

3.1 切口感染与患者住院时间

和患者切口感染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患者的入院时间, 患者手术后住院时间越长, 那么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概率也会随之增高。从所有患者入院时间来看, 当患者的入院时间在1周以内时, 那么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概率只有5%, 2周以内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概率为8%, 住院时间超过两周时, 那么其感染的概率将上升到12%。由此可以看出,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概率的确和患者的入院时间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想使患者降低发生感染的概率, 那么在手术后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 从而加速患者的康复, 使其尽早出院。

3.2 切口感染与患者年龄的关系

在所有调查患者当中, 0~14岁儿童感染率5.26%, 15~60岁感染率为4.97%, 而>60岁患者的感染率为7.94%, 结果显示, 老年和儿童患者易出现切口感染。这和老年抵抗力下降以及儿童免疫功能不足有关。在手术时, 对这类患者要尽量避免侵入性的诊疗操作引起的感染。

3.3 各类手术和切口感染之间的关系

我院进行普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中, 34例发生切口感染, 其中Ⅰ类手术发生感染的数目为14例, 占感染总数的41.2%;Ⅱ类手术发生感染的数目为18例, 感染率52.9%;Ⅲ类手术发生感染的数目为2例, 感染率5.9%。因而要积极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 有效的控制高感染率类手术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 普外科手术发生原因相对比较复杂,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要以预防为主, 但要结合患者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措施, 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普外科手术发生的概率, 最终保证患者外科手术的效果, 加速患者的康复。

摘要:目的 本文对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调查和分析, 分析感染发生的原因, 从而研究降低普照外科手要切口感染的措施。方法 对2010年1~1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有34例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 占普外科手术患者的6%。通过分析发现, I、II类和III类手术患者的感染数分别为14、18、2例。患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G-需氧杆菌。结论 普外科手术感染的原因比较复杂, 包括手术的时间、手术方式、患者的体质以及住院时的护理等, 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 只有这样, 才能降低患者手术切口的感染率。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分析,切口感染

参考文献

[1]严士光.普外科消化道手术后切口感染影响因素探析[J].吉林医学, 2011 (23) :22-24.

[2]王双田, 陈景象.外科胆道手术细菌感染及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健康月刊, 2011 (8) :38-40.

[3]崔庆, 徐延景, 张建勇.普外科手术感染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15) :19-21.

[4]张遂.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及抗菌药物的应用探讨[J].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1 (6) :33-35.

[5]陈育朋, 谢波.浅谈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性因素及预防[J].健康必读:下半月, 2011 (6) :26-28.

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于2001年1月至2011年6月2100例普外科手术住院患者的资料, 其中男1140例, 女960例。其中对于切口感染标准符合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的规定[3]。

1.2 方法

1.2.1 回顾性分析方法

借助于对2100例病历资料的回顾性分析, 对患者的年龄、医嘱单、切口情况以及住院时间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对其进行记录。

1.2.2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1.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年龄与感染

在全部患者中, 年龄在2~18岁者共404例, 发生切口感染者6例 (1.49%) ;年龄在19~60岁者1210例, 发生切口感染者20例 (1.65%) ;年龄≥60岁者486例, 发生切口感染者29例 (5.97%) ;三组患者两两比较, 年龄≥60岁患者的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χ2=1.89, P<0.01) 。

2.2 切口类型与感染

2 1 0 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中, 感染者5 6例, 占2.6 7%, 其中Ⅰ型切口258例, 感染1例 (0.39%) ;Ⅱ型切口1350例, 感染34例 (2.52%) ;Ⅲ型切口492例, 感染21例 (4.27%) 。Ⅲ型切口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两型切口 (χ2=1.57, P<0.05) 。

2.3 住院时间与感染

住院时间不超过7d者788例, 切口感染者3例 (0.38%) ;8~14d者1094例, 切口感染者30例 (2.74%) ;大于14d者218例, 切口感染者23例 (10.56%) 。住院时间>14d者的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时间短者 (χ2=1.25, P<0.01) 。

2.4 抗生素应用与感染

单独用药者1158例, 切口感染11例 (0.95%) ;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者649例, 切口感染23例 (3.54%) ;三种药物联合应用者293例, 切口感染22例 (7.51%) 。三药联合应用后的切口感染率明显增高 (χ2=1.77, P<0.01) 。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经验性治疗、耐药细菌在患者及医务人员间的传播、频繁的进行侵入性医疗操作、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以及医疗环境的污染, 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 切口感染是其中重要组成之一, 切口感染综合作用的结果[4], 据本文研究显示主要有患者年龄、切口类型、住院时间以及抗生素的应用。年龄大于60岁、Ⅲ型切口、住院时间大于14d以及术后三药联合应用明显增加了普外科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同时, 在急诊手术的情况下, 常会因为术前皮肤清洁不充分、为及时抢救患者而不规范洗手以及开放性创口的存在等等多方面因素都造成了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增加[5]。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初步对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有所了解, 希望能促进卫生行政部门对术后院感更为重视, 幷给予相应的投入;为医护人员确定术后感染的原因和更好的预防术后感染提供有力的依据, 减轻患者身体上和精神上的负担。

摘要:目的 探讨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院210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0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中, 感染者56例, 占2.67%, 其中患者年龄、切口类型、住院时间以及抗生素的应用是发生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结论 加强对危险因素的监测与调控有利于降低普通外科切口感染发病率。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Liau KH, Aung KT, Chua N, et al.Outcome of a strategy toreducesurgical site infection in a tertiary-care hospital[J].Surg Infect (Larchmt) , 2010, 11 (2) :151-159.

[2]Anderson DJ.Surgical site infections[J].Infect Dis Clin NorthAm, 2011, 25 (1) :135-153.

[3]张沛远.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09, 11 (18) :83.

[4]刘丽华, 魏全珍, 张惠珍, 等.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调查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8 (8) :1091-1092.

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 篇9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5月~2010年4月我院普外科手术患者2186例, 年龄9~76岁, 平均年龄 (42.5±19.4) 岁;男性1201例, 女性985例。其中发生术后切口感染66例, 发生率为3.02%。66例切口感染患者年龄49~76岁, 平均年龄 (62.7±13.7) 岁;男性45例, 女性21例。

2 原因分析

2.1 患者本身因素

通过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切口感染患者的平均年龄较高, 提示高龄可能是发生切口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老年患者由于各器官生理功能衰退, 免疫力下降, 术后伤口愈合较慢。此外, 老年患者常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影响手术切口局部血液循环, 周围血管对炎症反应能力降低, 免疫细胞的吞噬能力和杀伤力降低。高血糖状态可影响炎性细胞向切口处迁移, 增加了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肥胖患者因皮下脂肪层较厚, 手术操作时可能发生反复切割、过度牵拉, 造成局部组织挫伤, 术后易发生脂肪坏死或液化, 使切口感染几率增加。

患者本身伴有消耗性疾病或营养不良时会造成免疫力低下, 导致机体对创伤组织的再生能力下降。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缺乏常伴有中性粒细胞功能下降, 也会增加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1]。

2.2 医护人员

少数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技术操作不够认真细致等因素导致细菌感染、遗留异物、手术时间过长、创伤较大, 破坏了局部组织免疫力, 增加切口感染的机率。

2.3 医疗干预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预防性抗生素滥用、频繁更换抗生素品种、不合理联合用药等不仅不能控制感染, 还会导致菌群失调、二重感染和药物不良反应等, 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极大困难。

2.4 环境

手术室和病房环境对患者术后切口恢复有重要的影响。手术室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重点科室, 手术患者及医护人员携带的细菌造成污染的机会较大。病房内患者、医护人员、来访探视人员较多, 给切口感染的预防带来了一定难度。此外, 适当的温度有助于局部血液循环和细胞生长, 过高或过低的环境温度均会将对切口愈合产生不利影响[2]。

3 预防措施

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认真细致的询问和检查, 术前控制感染, 纠正营养不良状态, 控制血糖等。术前做好备皮和消毒工作。

进入手术室的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按规定进行更衣、换鞋、洗手消毒;采取有效措施对手术室空气质量进行监测;手术室人员应保持最少人数,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走动和交谈;手术人员更换位置时注意不得污染无菌区域;已污染器械必须与其他器械分开放置;无菌手套破损后应立即更换;手术衣污染后应及时加罩手术衣或更换。

手术操作应熟练、轻柔, 避免挫伤组织。术中切开空腔脏器时如发生内容物溢出, 应立即使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 避免扩大污染范围。巡回护士手术前后认真清点手术器械和医用材料, 确保不留异物于患者创口内[3]。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给患者预后和经济负担均带来不利的影响。其发生原因比较复杂, 通过牢固树立医护人员无菌意识、加强病区环境管理、手术操作精确细致、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对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干预等措施可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

摘要:目的 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原因, 探讨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08年5月~2010年4月我院普外科手术患者2186例,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发生切口感染66例, 发生率为3.02%。感染原因与患者本身、医护人员、医疗干预、环境等4个方面因素有关。通过护理干预手段控制相关因素, 有利于避免或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结论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原因比较复杂, 通过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可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郭亚春, 陈文光, 章泽豹, 等.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4) :394-396.

[2]雷泽华, 张道宝, 俞慎林.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预防[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4) :789-791.

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 篇10

摘要:目的探讨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多种危险性因素以及临床针对性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我院普通外科收治的2000例患者的完整的临床资料,无一例患者为死亡病例。结果本组2000例患者中有127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现象,感染率为6.35%。患者年龄、手术切口类型、手术类型、术后抗生素应用情况以及患者住院的时间等均为导致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医护人员应该注意易导致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有效的减少患者的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普通外科;切口感染;感染因素;预防措施Abstract:Objective Multiple risk factors of general surgical operation incision infection and clinical preventive measures.Method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011 February to 2013 February were general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2000 patients with complete clinical data, no patients were death.Results There are 127 cases of infection of incision of the group of 2000 patients, the infection rate was 6.35%. The age of patients, operation incision type, type of operation, postoperative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were high risk factors causing the operation incision infection.Conclusion s Medical personnel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easily lead to risk factors of incision infection for patients with operation, to take timely and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atients with incision infection.

Key words:General surgery;Srugical site infection; Infection factors; preven-t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R6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7-02 切口感染是普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切口的感染因素有很多,和医院手术室管理有关,也和患者自身的病情有关。一旦发生切口感染,病程则会延长,甚至要进行二次治疗,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1]。本文对我院普通外科在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127例普通外科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现象的患者的完整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我院普通外科收治的2000例患者的完整的临床资料,无一例患者为死亡病例。其中男性患者1244例,女性患者756例,最小年龄为1岁,最大年龄为87岁,平均年龄为(51.43±8.75)岁。切口感染有器官感染、深部切口感染以及表浅切口感染。

1.2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制定本次手术后患者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⑴ 患者的切口处出现脓性分泌物或者表现为痛、热、肿、红等;⑵ 患者深部切口处穿刺抽出或者引流出脓液;⑶ 由医师打开或者自然裂开的切口,有局部压痛感,伴有发热≥38℃或者有脓性分泌物;⑷ 组织病理学、手术探查发现其他感染证据;⑸ 手术切口分类标准:Ⅰ类为无菌切口;Ⅱ类为污染切口;Ⅲ类为感染切口。

1.3方法

本组127例普通外科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现象的患者资料中患者年龄、手术切口类型、手术类型、术后抗生素应用情况以及患者住院的时间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对其感染因素进行总结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年龄与切口感染的关系(表1)

表1患者年龄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年龄(岁)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1012875.4711-2032651.5321-309733.0931-4035571.9741-5019063.1651-60538183.3561-702073717.87>701594427.67总计20001276.352.2手术切口类型与切口感染的关系(表2)

表2手术切口类型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手术切口类型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Ⅰ类32741.22Ⅱ类965586.01Ⅲ类708659.18合计20001276.352.3手术类型与切口感染的关系(表3)

表3手术类型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手术类型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腺体手术628518.12胆囊(道)手术469398.32肿瘤根治术454183.96阑尾切除术449194.23总计20001276.352.4患者术后抗生素与切口感染的关系(表4)

表4患者术后抗生素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抗生素联用患者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单独用药1074191.77二联用药580488.28三联用药3466017.34总计20001276.352.5患者住院时间与切口感染的关系(表5)

表5患者住院时间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住院时间(d)患者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874670.948-14545173.1215-212872910.1022-282513815.1429-35931516.1336-42742027.03>424125.00总计20001276.353讨论

3.1患者的年龄段和切口感染的关系

在普外科患者中,儿童和中老年人患者的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高,儿童易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儿童的自身免疫生理功能发育不完善有关,而中老年患者易发生感染是因为年龄的关系使自身的抵抗力衰退降低有关,如表1所示。所以对于高危人群,在临床的操作者,应严格的按照消毒隔离制度执行,尽量避免病菌的侵袭操作,避免因为操作问题而造成患者的切口感染[3]。

3.2手术类型和切口感染的关系

通过表2可以了解,在临床的手术中Ⅱ类、Ⅲ类手术的感染率较高,所以这两类手术是切口感染预防的主要对象,对这类高危因素,医院可以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实行患者的监测管理,可以有效的控制Ⅱ类、Ⅲ类手术切口的感染发生率。

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实施各种腹部手术共为2420例, 年龄最小12岁, 最大74岁, 平均年龄为 (49.4±12.8) 岁, 其中男性患者共1310例, 女性患者110例;手术种类包括急性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外伤性小肠穿孔、结肠癌梗阻肠破、急性化脓性胆道感染、绞窄性肠梗阻、胆囊切除术、剖腹探手术等。

1.2 切口感染标准[3]:

术后3~7 d, 切口疼痛未减轻反而加重或减轻后又加重, 出现红肿、有压痛或出现脓性分泌物, 渗出物细菌培养阳性, 或同时伴体温及白细胞升高等全身反应。

1.3 方法:

回顾性分析24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统计切口感染发生率, 对腹部切口感染 (观察组) 与无腹部切口感染 (对照组) 患者可能导致切口感染的相应因素进行归纳分析, 对其感染因素进行总结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1.4 统计学处理:

SPSS12.0软件分析, 其中切口感染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420例腹部手术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共40例 (1.65%) , 观察组年龄 (61.5±3.1) 岁、体质量指数 (25.3±2.2) kg/m2、有基础疾病40.0%、急诊手术47.5%、备皮至手术时间 (22.8±4.3) h、夏季手术55.0%、手术时间 (2.8±0.4) h、应用电刀87.5%, 高于对照组的 (43.3±5.3) 岁、54.8%、 (22.2±1.9) kg/m2、7.6%、 (11.6±2.8) h、22.7%、 (1.5±0.3) h、75.2% (t/χ2分别为3.34、10.37、6.28、23.03、9.39、26.97、3.89、12.38、P<0.05) 等, 是引起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两组患者切口长度 (10.2±2.3) cm vs (9.8±2.7) cm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t=0.78, P>0.05) 。

3 讨论

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1.25%~6.05%[4], 本文本组2420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40例, 发生率1.65%, 与文献报道一致, 切口感染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对抗细菌感染的能力和污染细菌的数量及毒力之间的平衡破坏[5]。

通过对本组资料的分析, 结果显示导致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包括: (1) 体质量指数高:体质量指数高患者切口血运较差, 术后脂肪组织易渗液, 直接影响切口愈合增加感染发生的机会[6], 本文观察组年龄体质量指数 (25.3±2.2) kg/m2高于对照组的 (22.2±1.9) kg/m2 (P<0.05) 。 (2) 基础疾病的存在使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7];观察组有基础疾病40.0%高于对照组7.6% (P<0.05) 。 (3) 老年患者易发生感染是因为年龄的关系使自身的抵抗力衰退降低有关。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 (61.5±3.1) 岁高于对照组的 (43.3±5.3) 岁 (P<0.05) 等。 (4) 急症手术病情急检查不够全面, 基础疾病的未进行正规治疗, 容易发生各种感染[8], 观察组急诊手术47.5%高于对照组的7.6% (P<0.05) 。 (5) 备皮至手术时间长, 细菌易繁殖, 观察组备皮至手术时间 (22.8±4.3) h高于对照组的 (11.6±2.8) h (P<0.05) 。 (6) 夏季温湿度高, 汗液分泌增多容易引起切口感染, 观察组夏季手术55.0%高于对照组的22.7% (P<0.05) 。 (7) 手术时间长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细菌进入切口的机会也随之增加, 而且长时间牵拉可加重切口局部组织损伤, 降低局部组织抵抗力[9], 切口感染相应增多, 观察组手术时间 (2.8±0.4) h高于对照组的 (1.5±0.3) (P<0.05) 等。 (8) 高频电刀止血, 应用高频电刀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 形成较多渗液, 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10], 本文观察组应用电刀87.5%高于对照组的75.2% (P<0.05) 。

综上所述, 普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在所难免, 虽然经过积极处理, 40例患者全部愈合, 无瘘道形成, 但明显延长术后住院时间术后, 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延长预防腹部切口感染是普外科医师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有效预防切口感染不但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及身心痛苦, 还能增进医患间的关系, 减少医患纠纷, 应积极预防和早期正确处理, 对手术医师感染专率进行监测, 针对存在的问题, 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取得手术医师的配合, 提高医师对医院感染控制的意识与责任, 以逐步降低手术后切口感染率。

摘要:目的 探讨普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420例普外科开腹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统计切口感染发生率, 对腹部切口感染 (观察组) 与无腹部切口感染 (对照组) 患者可能导致切口感染的相应因素进行归纳分析, 对其感染因素进行总结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 2420例腹部手术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共40例 (1.65%) , 观察组年龄、体质量指数、有基础疾病、急诊手术、备皮至手术时间、夏季手术、手术时间、应用电刀高于对照组 (P<0.05) , 是引起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普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在所难免, 应积极预防以逐步降低手术后切口感染率。

关键词:普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特征,预防

参考文献

[1]白云梅.手术感染的概述及预防[J].山西医药杂志, 2009, 38 (4) :322.

[2]张荣太, 何永红.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分析及预防[J].当代医学, 2009, l5 (13) :168-169.

[3]王灵, 张曲娣.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多因素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 2007, 24 (5) :521-523.

[4]常俊生.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09, 28 (14) :43.

[5]施志国, 钟道明, 陈维生, 等.结直肠癌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19 (20) :44-45.

[6]杨贤杰.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19 (18) :98-99.

[7]雷泽华, 张道宝, 愈慎林.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预防[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4) :789-791.

[8]马红丽.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7) :1310-1312.

[9]万颖杰, 陈显春.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监测及高危因素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9, 12 (23) :58-59.

上一篇:受损现状下一篇:创造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