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科术后

2024-08-19

脑外科术后(通用12篇)

脑外科术后 篇1

手术是治疗脑外科疾病的常见疗法,而手术要取得一定疗效,术后护理也是影响其效果因素之一。为促使患者术后尽快康复,通过对我院2009年6月至2010年7月100例典型脑外科患者术后实施心理护理的观察分析表明,引导患者在术后保持一个最佳的心理状态,是能取得较好效果的[1]。我们针对术后患者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发现效果就相当明显。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9年6月至2010年7月入住我院典型脑外科术后患者100例,男64例,女36例,年龄15~75岁,平均年龄(41.2±5.7)岁,病程5~22年,平均病程(12.5±4.1),把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56例,男38例,女28例,平均年龄(44.6±6.2),平均病程(13.6±5.3);对照组44例,男26例,女18例,平均年龄(39.8±4.6),平均病程(12.6±4.8),二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性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统计结果见表1。

1.2 方法

临床表明,心理因素与手术预后有一定关联。心理是直接或间接影响手术预后的重要原因,影响预后的心理因素包括多方面的:如对手术缺乏必要的了解、对疗效缺乏必要的信心、一味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过于紧张与焦虑、对手术期望值过高、过快等[2]。我们对于不同年龄组、病理组、病情组的患者,在术后的心理因素都做了详细记录,注意跟踪观察,由于心理因素也随着病情起伏不定,变化显著,与年龄、身体、病情都有一定关联,影响心理变化的因素也相当复杂,对于患者心理动因观察,就要求在护理过程中,要耐心细致,这样才能及时跟踪了解患者心理变化,及时做出处理措施。我们之所以对于不同病理组取得表1术后心理护理效果,主要采取了如下心理护理措施:

安慰体贴患者:安慰和体贴是主要的手段。术后患者回到病房或麻醉苏醒后,护士应立即告知手术已顺利完成,达到了手术治疗的目的。在第一时间告知患者手术顺利,对建立患者信心是相当是有利的,特别是颅内占位患者。可以缓解患者的过于紧张、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因素,消除这些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做到让患者放心,宽心和舒心。在护理过程中,做到耐心细致,密切注意术后病程迁移变化,其中颅内占位病变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往往预后较差,病情变化凶险,术后更要注意病情恶化的指征表现。而对于一般功能性疾病,往往术后一些指数变化都较稳定,相应患者心理稳定能力也相对较强,对康复心理期望较高,心理抗病能力也较强。在护理过程中,做好主要病征指数记录,护士第一时间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对患者的心理动向及变化就能及时掌握,随时给予安慰和体贴。在术后期,也能及时向患者传达一些有利的信息,多给予鼓励支持,尽可能地为患者术后心理减压,避免患者心理负担过重。

正确处理术后疼痛:术后痛疼因素是影响患者心理的主要因素,护士应及早告诉患者术后疼痛的情况,让患者有心理准备。不同病理组患者,所表现出的疼痛差异,也有所差别,颅内占位病变,大多数患者疼痛显著明显,而对于一般功能性疾病,有的疼痛来于隐性部位,疼痛可能无法用言语表达,而有的患者,尤其心理抗病能力较强的患者,对于疼痛不愿意用言语说出来,护士应从患者的表情、姿势等非语言方面观察情况,及时给予沟通和处理。如疼痛无法缓解,就应遵医嘱给予镇痛剂、镇静剂。一般情况下,多鼓励患者深呼吸,听听音乐,给患者按摩肢体等,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以缓解疼痛[3]。

及时消除患者消极情绪:以上各组患者,部份术后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究其原因很多,如:颅内占位患者把自己术后的情况,与做过此类手术的人相比或自己对术前疗效的期望相比,认为疗效不理想,心理上失望,此时就应告诉患者正确的评价疗效方法,同时应在生活、心理上给予全面的疏导,及时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患者情绪不佳,也往往导致在护理过程中一些意外发现,增加护理的风险,这时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给予耐心护理,及时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影响,对于术后预后,是有显著帮助的。临床实践表明,无消极心理影响的患者,都要优于普遍与遭受消极心理困扰的患者,术后恢复、患者稳定以及康复。

多给予社会支持:观察表明,以上各组患者,特别是对于颅内占位病变等危重症患者,多给予社会支持,对患者心理良心影响是十分有利的,应鼓励患者家属多探视,患者的领导、同事、朋友的安慰和鼓励,对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都有重要的影响,为进一步治疗康复奠定基础。

及时给予术后指导:大多数患者伤口拆线后就可以出院回家休息,由于受病情影响,特别是颅内占位病变患者,大多数各方面功能仍未完全恢复,一般功能性疾病患者,也会因手术原因,导致部份器官功能未完全恢复。以上100例患者中,折线后未完全恢复功能的患者占65%。就要向患者详细介绍出院后的自我锻炼知识,比如什么时候适合哪些活动,一些饮食要求等。对于脑外科手术中,一些由于要切除占位病变部份,不可避免累及神经系统的患者,术后出现部分功能永久或暂时的丧失,导致偏瘫、失语、视力下降等,这都容易引起患者心理上的极大创伤,应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提供克服困难的方法,克服心理障碍适应现实。患者折线出院,及时给予术后指导,关注患者心理创伤,对于提高患者心理抗病能力,重建康复信心,无疑是有极大帮助的。

出院多给予心理支持:术后患者出院,也可能因各种诱因导致病情出现新的变化,就要及时进行电话随访,掌握患者关键的病理变化指数,随时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对于患者所出现的一些新的病情变化或难以全愈的病况,多进行有效沟通,出院后的心理支持,对患者增强抗病能力,恢复健康,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十分显著的。如提醒患者按时服药,按时就诊,对患者提出的疑问给予合理的解释,尽可能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

1.3 疗效评定

采用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FM)来评定,最高分值为126分,最低分值为18分,分数越高,处理能力就越好。

1.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使用SPSS13.0软件完成统计学处理,统计结果用均数±标准方差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2。

3 小结

脑外伤患者术后常会出现焦虑、烦躁、抑郁等心理反应,为了使患者避免悲观期产生负效应,应该进行有计划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同时也需要责任护士具备更丰富的专业知识:(1)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要有系统的脑外科病理知识,对各种病理变化能跟踪关注,能及时掌握各类脑外科的病理动态变化。(2)要掌握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对患者心理动向诱因、主因能明了在心,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3)要掌握与人沟通的心理技巧,对患者心理变化,能加以正确的引导与施加正确的影响。(4)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能捕捉到患者病情蛛丝马迹的变化,察微知著,察颜观色,有针对性地对于患者,给予细致体贴的心理护理。(5)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遇事沉着冷静,处理大胆果断,不延误对患者的病情处理。

本次临床研究表明,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实验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94.32±30.15 VS 84.63±24.56),表明在行脑外科手术后,采用心理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康复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廖红辉.拓展舒适护理研究、提供优质护理服务[J].黑龙江护理杂志,1999,7(5):40-41.

[2]张群华,马智群,刘飞跃.100例颅脑外科手术护理记录单质量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0A):66-67.

[3]殷朝华.人性化护理在外科患者手术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4):86-87.

脑外科术后 篇2

(一)体位 术后病人的体位安置,务必做到轻柔缓慢,协调一般,保障病人气道通畅,注意保护各种体腔引流管。合适的体位,有利于病人呼吸和循环等功能的发挥。来源:

(二)监护 合理的术后监护是及时了解术后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的重要保证。来源:

1.生命体征 每15~30分钟记录1次血压、脉搏、呼吸频率,直至病情平稳,随后的监护频率取决于手术情况和病从在苏醒时的情况。

2.中心静脉 如果手术中有大量失血或体液丢失,在手术后早期就监测中心静脉压。

3.体液平衡 对于中等及较大的手术,术后要继续详细记录液体的入量、失血量、排尿量、胃肠减压及各种引流的丢失量。

4.其它监护项目 根据不同原发病以及不同的手术情况而定。来源:

术后的活动量应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逐步增加。在病人已清醒、麻醉作用消失后,尽早鼓励和协助病人在床上活动。

(四)饮食和输液

1.非腹部手术 视手术大小、麻醉方法和病人的反应决定。来源:

2.腹部手术 尤其是胃肠道手术后,一般禁食24~48小时,待肠道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可开始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

(五)引流物的处理 引流物的种类繁多,常用的有烟卷引流、乳胶片引流、乳胶管引流、双套引流及t管引流、胃肠减压管引流、导尿管引流等。

脑外科术后 篇3

关键词:脑外科术后;引流管;观察和护理

【中圖分类号】R65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416-01

在脑外科手术后,通常需要放置引流管,其主要目的是将残留在患者颅脑内的血液?气体等引出来,从而缓解脑膜刺激情况,避免脑膜发生粘连或者蛛网膜颗粒闭塞,并且预防手术后脑水肿的出现?对于手术后引流管的护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专科性,而且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进程?一旦引流管护理不规范,将给正常的脑脊液吸收与循环功能带来不利影响,造成颅内压力升高,发生并发症并且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为此,选取我院2014年4月到2015年1月收治的40例脑外科患者,研究分析脑外科术后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方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4月到2015年1月收治的40例脑外科患者,男27例,女13例?年龄在28—82岁,平均为(53.6±6.4)岁?置管时间3—15d,平均为(6.1±3.4)d?其中,1例脑室引流管,1例蛛网膜下腔引流管,12例硬膜外引流管,10例硬膜下引流管,16例创腔引流管?

1.2护理方法

1.2.1脑室引流管护理

患者选取平卧位,引流管的开口应当超过侧脑室10—15cm,而在侧卧位的情况下,引流管开口则应当高过矢状面15—18cm?引流管需要妥善固定,引流管的名称和留置时间应当标示清晰?在手术后早期,需要稳定引流速度,通常情况下,每天引流不超过500ml?如果引流过快,可能造成患者低颅压性头疼或者恶性呕吐,此时护理人员应暂时抬高或者夹闭引流管?至于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可以适当增加引流管,并补充电解质?在患者病情平稳后,床头可以抬升20—30度?护理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时更换引流袋,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流量?防止牵拉引流管,对患者头部活动范围适当限制,维持引流管畅通,搬运患者时需要暂时夹闭引流管?术后早期的引流液从略微血色变成橙黄色,正常引流液一般无色并且没有沉底,否则可能是患者出现了颅内感染?术后3—4d患者经过水肿时期,颅内压力下降后应当及时拔管,拔管前可以夹闭引流管1d,对脑脊液循环进行观察?置管时间通常为5—7d?

1.2.2蛛网膜下腔引流管护理

蛛网膜下腔置管主要是为了治疗颅内感染与脑脊液渗漏,并且监测?控制颅内压力,通常放置在腰3—5椎体间的蛛网膜下腔内部?护理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准确判断颅内低压性头痛和颅内高压?定期观察并消毒置管区域,检查引流液?严格控制引流速度,通常为2—5滴/min,每天的引流量则在50—350ml,引流袋不高于脑脊髓平面,而且要低于创口15—20cm?当脑脊液引流量在50ml以内时,可以拔出引流管,拔管前应当试夹闭,并观察患者病情[2]?

1.2.3硬膜外引流管护理

留置硬膜外引流管主要是预防颅脑术后出现硬膜外血肿?脑脊液?组织液?血液以及血性分泌物等组成了引流液?患者术后平卧在床,头部朝向患侧,以此彻底引流,引流袋应当在头部下20cm,通常在手术后2—3d就能够拔管?

1.2.4硬膜下引流管护理

在颅内血肿中,大约10%为硬膜下血肿,并且在老人和幼儿中多发?护理中需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妥善固定引流管并做好标记工作,引流袋应当在创腔30cm以下的位置,维持引流畅通,密切关注引流液的物理性状和流量?患者通常选取侧卧或者平卧位,头部应当低于足部?置管时间不要过长,通常在手术后3d就可以进行CT检查,提示血肿消退就可以拔管?

1.2.5创腔引流管护理

在切除患者颅内肿瘤后,防止创腔引流管可以引流手术后瘤腔的血性液体与气体,有助于残腔的闭合,预防假性囊肿或者局部积液的发生?术后初期,引流袋放置高度应当平齐头部创腔,2d后可以缓慢降低,引流量过多时则需要适当升高,以此保持颅脑压力平衡?通常置管3—5d后,患者脑脊液清凉时就能够拔管[3]?

2结果

以上40例患者全部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成功拔管痊愈?其中,2例患者脑室引流不畅,因此改换对策脑室引流?还有1例患者发生颅内感染,在进行强效抗炎治疗,并引流脑脊液等处理后病情好转?

3讨论

目前,大部分脑外科手术患者起病突然,而且病情较重,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不小的威胁?在脑外科手术后,通常需要放置引流管,其主要目的是将残留在患者颅脑内的血液?气体等引出来,从而缓解脑膜刺激情况,避免脑膜发生粘连或者蛛网膜颗粒闭塞,并且预防手术后脑水肿的出现?对于手术后引流管的护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专科性,而且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进程?一旦引流管护理不规范,将给正常的脑脊液吸收与循环功能带来不利影响,造成颅内压力升高,发生并发症并且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本次研究中,我院针对脑室引流管,蛛网膜下腔引流管,硬膜外引流管,硬膜下引流管,创腔引流管等患者实行规范的观察和护理,将手术区域的液体和气体及时排出,控制患者颅脑内的压力,预防皮下积血和硬膜外血肿的发生?结合本次研究结果,以上40例患者全部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成功拔管痊愈;其中2例患者引流不畅,1例患者颅内感染,并经有效处理后得到控制?总而言之,在脑外科手术后,实行规范的引流管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维持引流管的畅通,能够降低各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加快手术部位的愈合,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季亚清,崔洪山,等. 颅脑外科术后引流管道的观察与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2013,8(34):312-314.

[2] 刘金兰,任冬梅. 颅脑手术后引流管的护理[J] .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0(6):725-726.

脑外科术后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9年6月至2010年7月入住我院典型脑外科术后患者100例, 男64例, 女36例, 年龄15~75岁, 平均年龄 (41.2±5.7) 岁, 病程5~22年, 平均病程 (12.5±4.1) 年, 把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 实验组56例, 男38例, 女28例, 平均年龄 (44.6±6.2) , 平均病程 (13.6±5.3) ;对照组44例, 男26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 (39.8±4.6) 岁, 平均病程 (12.6±4.8) 年, 二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性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统计结果见表1。

1.2 方法

临床表明, 心理因素与手术预后有一定关联。心理是直接或间接影响手术预后的重要原因, 影响预后的心理因素包括多方面的:如对手术缺乏必要的了解、对疗效缺乏必要的信心、一味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过于紧张与焦虑、对手术期望值过高、过快等[2]。我们对于不同年龄组、病理组、病情组的患者, 在术后的心理因素都做了详细记录, 注意跟踪观察, 由于心理因素也随着病情起伏不定, 变化显著, 与年龄、身体、病情都有一定关联, 影响心理变化的因素也相当复杂, 对于患者心理动因观察, 就要求在护理过程中, 要耐心细致, 这样才能及时跟踪了解患者心理变化, 及时做出处理措施。我们之所以对于不同病理组取得表1术后心理护理效果, 主要采取了如下心理护理措施:

安慰体贴患者:安慰和体贴是主要的手段。术后患者回到病房或麻醉苏醒后, 护士应立即告知手术已顺利完成, 达到了手术治疗的目的。在第一时间告知患者手术顺利, 对建立患者信心是相当是有利的, 特别是颅内占位患者。可以缓解患者的过于紧张、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因素, 消除这些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做到让患者放心, 宽心和舒心。在护理过程中, 做到耐心细致, 密切注意术后病程迁移变化, 其中颅内占位病变患者, 由于病情危重, 往往预后较差, 病情变化凶险, 术后更要注意病情恶化的指征表现。而对于一般功能性疾病, 往往术后一些指数变化都较稳定, 相应患者心理稳定能力也相对较强, 对康复心理期望较高, 心理抗病能力也较强。在护理过程中, 做好主要病征指数记录, 护士第一时间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对患者的心理动向及变化就能及时掌握, 随时给予安慰和体贴。在术后期, 也能及时向患者传达一些有利的信息, 多给予鼓励支持, 尽可能地为患者术后心理减压, 避免患者心理负担过重。

正确处理术后疼痛:术后痛疼因素是影响患者心理的主要因素, 护士应及早告诉患者术后疼痛的情况, 让患者有心理准备。不同病理组患者, 所表现出的疼痛差异, 也有所差别, 颅内占位病变, 大多数患者疼痛显著明显, 而对于一般功能性疾病, 有的疼痛来于隐性部位, 疼痛可能无法用言语表达, 而有的患者, 尤其心理抗病能力较强的患者, 对于疼痛不愿意用言语说出来, 护士应从患者的表情、姿势等非语言方面观察情况, 及时给予沟通和处理。如疼痛无法缓解, 就应遵医嘱给予镇痛剂、镇静剂。一般情况下, 多鼓励患者深呼吸, 听听音乐, 给患者按摩肢体等, 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以缓解疼痛[3]。

及时消除患者消极情绪:以上各组患者, 部份术后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究其原因很多, 如:颅内占位患者把自己术后的情况, 与做过此类手术的人相比或自己对术前疗效的期望相比, 认为疗效不理想, 心理上失望, 此时就应告诉患者正确的评价疗效方法, 同时应在生活、心理上给予全面的疏导, 及时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患者情绪不佳, 也往往导致在护理过程中一些意外发现, 增加护理的风险, 这时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 给予耐心护理, 及时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影响, 对于术后预后, 是有显著帮助的。临床实践表明, 无消极心理影响的患者, 都要优于普遍与遭受消极心理困扰的患者, 术后恢复、患者稳定以及康复。

多给予社会支持:观察表明, 以上各组患者, 特别是对于颅内占位病变等危重症患者, 多给予社会支持, 对患者心理良心影响是十分有利的, 应鼓励患者家属多探视, 患者的领导、同事、朋友的安慰和鼓励, 对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都有重要的影响, 为进一步治疗康复奠定基础。

及时给予术后指导:大多数患者伤口拆线后就可以出院回家休息, 由于受病情影响, 特别是颅内占位病变患者, 大多数各方面功能仍未完全恢复, 一般功能性疾病患者, 也会因手术原因, 导致部份器官功能未完全恢复。以上100例患者中, 折线后未完全恢复功能的患者占65%。就要向患者详细介绍出院后的自我锻炼知识, 比如什么时候适合哪些活动, 一些饮食要求等。对于脑外科手术中, 一些由于要切除占位病变部份, 不可避免累及神经系统的患者, 术后出现部分功能永久或暂时的丧失, 导致偏瘫、失语、视力下降等, 这都容易引起患者心理上的极大创伤, 应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提供克服困难的方法, 克服心理障碍适应现实。患者折线出院, 及时给予术后指导, 关注患者心理创伤, 对于提高患者心理抗病能力, 重建康复信心, 无疑是有极大帮助的。

出院多给予心理支持:术后患者出院, 也可能因各种诱因导致病情出现新的变化, 就要及时进行电话随访, 掌握患者关键的病理变化指数, 随时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对于患者所出现的一些新的病情变化或难以全愈的病况, 多进行有效沟通, 出院后的心理支持, 对患者增强抗病能力, 恢复健康, 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十分显著的。如提醒患者按时服药, 按时就诊, 对患者提出的疑问给予合理的解释, 尽可能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

1.3 疗效评定

采用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 (FM) 来评定, 最高分值为126分, 最低分值为18分, 分数越高, 处理能力就越好。

1.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使用SPSS13.0软件完成统计学处理, 统计结果用均数±标准方差表示,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2。

3 小结

脑外伤患者术后常会出现焦虑、烦躁、抑郁等心理反应, 为了使患者避免悲观期产生负效应, 应该进行有计划性的心理护理干预, 同时也需要责任护士具备更丰富的专业知识: (1) 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要有系统的脑外科病理知识, 对各种病理变化能跟踪关注, 能及时掌握各类脑外科的病理动态变化。 (2) 要掌握系统的心理学知识, 对患者心理动向诱因、主因能明了在心, 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 (3) 要掌握与人沟通的心理技巧, 对患者心理变化, 能加以正确的引导与施加正确的影响。 (4)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能捕捉到患者病情蛛丝马迹的变化, 察微知著, 察颜观色, 有针对性地对于患者, 给予细致体贴的心理护理。 (5) 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遇事沉着冷静, 处理大胆果断, 不延误对患者的病情处理。

本次临床研究表明, 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 实验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 (94.32±30.15 VS 84.63±24.56) , 表明在行脑外科手术后, 采用心理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康复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廖红辉.拓展舒适护理研究、提供优质护理服务[J].黑龙江护理杂志, 2009, 7 (5) :40-41.

[2]张群华, 马智群, 刘飞跃.100例颅脑外科手术护理记录单质量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10A) :66-67.

脑外科术后 篇5

本共识依据的循证医学证据质量等级和推荐强度等级按照 GRADE 系统进行分级,证据等级分高、中、低、极低4级,推荐等级分强烈推荐和一般性推荐两级。术前推荐:

1.患者应接受常规的术前宣传教育和咨询解答,且宣传教育应贯穿围术期的整个过程直至患者出院(证据等级: 低;推荐等级: 强烈推荐)。

2.术前不必进行常规行肠道准备(证据等级: 低;推荐等级: 强烈推荐)。

3.术前应禁食 6 h、禁水和清流质食物 2 h(证据等级: 高;推荐等级: 强烈推荐)。4.术前应对所有患者进行全面的营养风险筛查,针对营养风险评分 ≥ 3 分的患者可行营养支持治疗,首选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证据等级:低;推荐等级:一般性推荐)。5.术前不必常规应用抗焦虑药物(证据等级:中;推荐等级:一般性推荐)。6.术前常规预防性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证据等级:高;推荐等级:强烈推荐)。术中推荐:

1.术中应积极预防低体温:每 30 min 监测并记录体温;采取必要措施维持体温 ≥ 36℃(证据等级:高;推荐等级:强烈推荐)。

2.手术入路和切口的选择以能良好显露手术野和便于精确完成手术操作为准(证据等级:极低;推荐等级:强烈推荐)。

3.肝胆外科手术酌情放置手术区引流管,胰腺手术常需放置引流管(证据等级:高;推荐等级:强烈推荐)。术后推荐:

1.术后采用预防、按时、多模式镇痛方法(证据等级:中;推荐等级:强烈推荐)。2.术后酌情使用药物调控炎症反应(证据等级:中;推荐等级:强烈推荐)。

3.根据风险评估,预防性应用药物和(或)机械性抗血栓治疗(证据等级:高;推荐等级:强烈推荐)。

4.术后可应用甲氧普胺或联合 5-羟色胺体拮抗剂预防恶心呕吐(证据等级:低;推荐等级:强烈推荐)。

5.术后行个体化 GDFT,维持患者合适的血容量(证据等级:高;推荐等级:强烈推荐)。6.早期拔除各项引流管(证据等级:高;推荐等级:强烈推荐)。

7.拔除胃管当天进流质食物,并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证据等级:高;推荐等级:强烈推荐)。

8.术后使用乳果糖等缓泻剂,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证据等级:低;推荐等级:一般性推荐)。9.进行合理规划的早期活动,并积极鼓励患者达成目标(证据等级:中;推荐等级:强烈推荐)。

ERAS 方案的目的是加速患者术后安全康复,使患者受益,并非仅追求术后住院时间的缩短。必须在循证医学证据指导下对各种围术期处理措施的施行。ERAS 方案的关键在于经过合理的处理措施,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严重等级下降,在此基础上术后住院时间才能安全缩短。

老年患者外科术后疼痛护理综述 篇6

总结出老年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老年患者;外科术后;疼痛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624-01

1986 年国际疼痛协会(IASP)将疼痛定义为:疼痛是各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1],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术后疼痛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心伤害,而且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恢复。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患者的增多,老年患者对生存质量的要求逐渐被重视,减轻疼痛成为术后患者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就老年患者术后疼痛护理综述如下:

1 术后疼痛的原因

1.1 患者本身 疼痛是绝大多数骨科疾病的共有特征,又是许多外科疾病的首发症状[3]。手术后切口疼痛必然存在的,一般术后6小时麻醉药物作用逐渐消失时,疼痛开始加剧,其程度与手术损伤的范围、切口的大小、部位,以及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耐受程度等有关系。老年患者,他们的生理机能有所退化,且老年手术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以及糖尿病等疾病,更会给术后恢复带来困难。

1.2 医护人员方面 缺乏疼痛管理知识, 对疼痛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阿片类镇痛药的不良反应盲目担心, 甚至对镇痛药的应用有错误的认识。医护人员对患者疼痛评估不足,只凭自己的主观观察和猜测,在护理中存在不一致的评价标准, 使施护者之间缺少恰当的交流; 疼痛评估不记录或评估缺乏連续性。[5]

2 疼痛的评估方法

2.1 疼痛的评估

术后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只有对其做出客观定量评价,才能保证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临床上常采用的疼痛评估工具,包括主观测定法中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0~5描述疼痛量表(VRS)、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Prince-Henry评分法等,以及客观测定法中的行为测定法、生理指标测定法等[6]。疼痛的评估是持续动态的过程, 应经常对疼痛及治疗效果进行连续性评估, 以便及时修正护理计划[7]。

2.1 药物措施

2.1.1 药物种类

对疼痛进行控制所用的药物大致分为阿片类和非阿片类两大类。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阿片类止痛药,有不断增强的耐受性和身体依赖性, 但其止痛效果因其直接作用于中枢要比后者好, 在剂量足够的情况下可以缓解各种情况的疼痛, 其临床常用药物有杜冷丁;而非阿片类止痛药则仅主要用于轻到中度的疼痛, 常用药物有安定[8] 。

2.1.2 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法是一种患者可接受的易行方法,方便、易行, 患者易于接受, 但疗效随胃肠功能的影响变异很大, 且起效慢, 镇痛效果不理想,仅适用于浅表小手术引起的轻度疼痛[9]。肌肉注射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给药方法, 适用于术后中重度疼痛的患者, 局限性在于注射部位疼痛、镇痛作用短暂、需反复注射、血药浓度不恒定等影响镇痛效果[9]。静脉滴注给药起效快、不受胃肠道影响, 适用于各种手术后的疼痛治疗, 尤其是大手术、多外创口手术后的疼痛治疗[9]。患者自控镇痛法(Patient Controlled Analgsia,PCA),PCA是采用程序化的注射泵(微泵),通过静脉内、硬膜外腔或皮下注射止痛药物, 来达到患者自我控制镇痛的目的[10] ,是近年来推广使用的疼痛控制方法。患者自控镇痛泵(PCA)已在国外应用10余年,发展较快,目前已达较成熟阶段,国内镇痛泵也在逐步推广使用。

2.2 非药物措施

2.2.1 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宣教 一般老年患者对于术后疼痛概念缺乏了解,总伴有焦虑以及恐惧的心理,从而加剧了神经调节中枢的刺激程度,影响了术后疼痛的敏感性。因此护士应该向患者及家属讲授有关疼痛的知识以及克服疼痛的经验,同时,术后24小时对老年患者进行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的严密观测,避免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该通知主治医生,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2.2.2 做好常规术后护理 根据手术种类、部位,采取一定的体位支持,能有效减轻疼痛。同时注意保护切口,避免牵拉或压迫伤口。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保持管道的适当长度,避免因牵拉、扭曲、刺激伤口引起疼痛,注意帮助患者调整体位[11]。确保病房安静舒适,定时进行开窗通风,使室温适宜,保证患者有足够的休息以及睡眠时间。另给予老年患者适量高热量、高蛋白以及高维生素的饮食,可以加强营养支持,提升老年患者更好地应对术后疼痛。

2.2.3 更新对麻醉止痛药的认识  害怕成瘾是有效控制止痛的主要障碍,要克服这种障碍就要学会区分麻醉止痛药成瘾性、依赖性、耐药性的差别。大量研究表明无论是麻醉药的剂量多大和使用时间多久,在麻醉药镇痛患者中成瘾的发生率小于1%。美国一次调查中,有12000例用麻醉药的患者中,仅有4例成瘾[12]。

2.2.4 加强疼痛教育 教育是改善疼痛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护士与患者的接触时间较多,应在患者教育中起主导作用[4],帮助患者全面认识对疼痛的定义,做好术前术后患者教育,包括对疼痛的恐惧感、焦虑无助感,及时报告疼痛,及时止痛,以利于早日康复,减少住院时间,减少费用。

2.2.5 提高护士准确评估疼痛的技能  首先要了解疼痛评估的重要性,掌握疼痛评估的原则,这样在临床实践中能灵活运用,个体化评估患者疼痛,及时解决患者的疼痛问题。通过评估,医护人员可以了解疼痛的原因、部位、程度、性质等,以此作为选择适当药物的依据,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

2.2.6 心理护理 病人常因对疾病和对治疗效果不了解而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加剧了疼痛的感觉,因此护士给予必要的关心,疏导病人,应以安慰和鼓励的态度支持病人,设法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分散注意力。做好病人及家属思想工作,使病人有良好的心理因素,积极的心理状态,也能起到止痛和有助于康复的作用。

3 小结

疼痛护理是临床医学领域一项重要的新兴课题, 在部分发达国家已将疼痛列入护理教育的课程中, 并将疼痛控制的满意程度作为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标准之一[13] 。随着人们对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加速,老年患者术后的疼痛问题也将会日益被重视。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使患者获得体贴和细心的照顾。

参考文献:

[1] Dobso NF, Merri SJ , Dasta JF. Postoperative paines Nursing [J] .Nurs Jine, 1995, 91( 6) : 4.

[3] 王守志,杜克.骨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

[5] 赵存凤,李 平,慢性疼痛管理中医护患相关障碍因素及其干预[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10):38-39

[6] 术后疼痛控制的护理现状. 现代护理2005,11(6):441-443

[7] 外科术后疼痛护理新进展 .护理研究,2008(sl):87-88

[9] McCaffery, Margo PN,MS,et al. Choosing a faces pain scake[J].Nursing, 2002, 32(5):68

[10] 王元, 张江, 郑晓宁. 对自控镇痛患者的术前教育[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 19(11):512-514

[11] 李福琴, 术后切口疼412例观察与护理[J] .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8(5) : 834-844

[12] 冯金娥. 术后疼痛护理中的障碍分析及对策[J] . 实用护理杂志,2000, 16(8) : 37.

脑外科术后 篇7

关键词:术后套餐,手术患者,腹胀

腹部外科疾病在临床上是最常见的,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与完善, 其技术水平、治疗安全、治疗效果越来越可靠[1], 使许多危重、急症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地控制, 但是对于患者来说, 也是一种有创伤性的治疗, 术后预防并发症、加快患者康复的速度显得尤为主要。腹胀是腹部手术患者, 术后极易出现的症状[2]。本文选取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外科手术患者128例, 按双盲随机方法将其分为两组, 观察组64例与对照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临床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早期活动;积极饮食;中药调理;封闭治疗的术后套餐干预,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 将其腹胀程度及肛门排气时间进行对比, 观察组取得了颇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选取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外科手术患者128例, 按双盲随机方法将其分为两组, 观察组64例与对照组64例。其中:男81例, 女47例, 年龄在17~69岁, 平均年龄为 (39.5±12.4) 岁。疾病类型分为:阑尾炎患者33例;胆石症患者19例;肾结石患者7例;创伤性脾破裂患者5例;异位妊娠患者29例;子宫肌瘤患者24例;腹部外伤患者11例。入选标准:患者在术中均采取硬膜外的麻醉方式;患者无精神障碍;患者无其他器官严重性疾病;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实验, 并同院方签订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因是双盲随机方法抽取, 所以无论年龄、性别、病病类型等方面均无明显的差异 (P>0.05) , 相关资料与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临床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早期活动;积极饮食;中药调理;封闭治疗的术后套餐干预, 具体方法为: (1) 早期的活动:根据规定时间表, 患者在术后6h, 开始坐立适应, 然后下床行走, 循序渐进地自行下床进行活动, 时间不低于15min。护理人员在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 要陪伴在患者身边并进行指导, 预防患者出现跌倒及碰撞的现象, 避免发生不良后果, 活动量要适宜, 以不疲劳为止。 (2) 积极饮食:腹部手术患者除十二指肠与胃需进行胃肠减压外, 其除患者均于术后6h给予50mL温水服用, 术后12h给予米汤, 少量多次服用。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进食后的反应, 出现腹痛及腹胀情况要及时汇报医师, 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处置。 (3) 中药调理:患者术后12h, 每日服用通里攻下中药:芒硝与大黄为主。要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等情况进行加减, 服药以后, 注意观察患者反应。 (4) 患者术后12h, 采用新斯的明对其双侧足三里进行穴位注射, 15min后, 给予药物开塞露进行纳肛治疗, 至肠功能恢复后停止。

1.3 评价指标

无腹胀:腹部与胃脘没有不适感;轻度腹胀:腹部与胃脘有轻度的胀气;重度腹胀:腹胀时间持续36h以上, 患者有恶心症状, 腹胀难以忍受。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与资料的分析, 进行t检验, 以P<0.05作为标准来判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 将其排气时间进行对比, 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 将其腹胀程度进行对比, 观察组明显轻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术后套餐强调术后6h, 患者便下床活动, 能够使患者腹腔内的容物因为重力作用, 产生自然排列效果, 再有腹腔内脏器移动能够减少粘连并发症, 并且脏器移动还能够刺激肠的蠕动, 促进肠排气[3]。早期的饮食, 能够刺激胃肠道顺应性的蠕动, 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重要的环节。术后6h患者开始进食, 从温水开始, 逐渐加量。患者排气后, 根据具体情况, 从半流质食至普食。患者术后12h, 服用中药汤剂, 主要成分为芒硝与大黄, 其药物功效为消积导滞、理气消食。具有改善微循环及扩容的作用, 达到加快其肠壁功能恢复的目的。穴位注射对肠管运动有双向的调节作用, 不仅能抑制高张力运动亢进肠管, 还能够刺激低张力肠管产生兴奋, 促进肠蠕动, 缓解患者腹胀症状。

参考文献

[1]钟从仁.外科腹部手术后腹胀的预防及临床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 (16) :145.

[2]李玉莲.腹部手术术后腹胀的中医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 (6) :1021-1022.

外科术后合并肺栓塞的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回顾通辽市医院2007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外科术后诊断为肺栓塞的患者共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9~75岁,平均(51±13)岁。死亡病例4例(13.3%)。一般情况见表1,所行手术见表2。

1.2 主要临床表现、检查及诊断

肺栓塞症状主要发生在术后半月内,以术后2~4 d为常见,特别是便秘以及卧床几天后突然下床走动。主要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气短、大汗淋漓、胸痛、胸闷等。4例死亡病例中有3例是突发肺栓塞猝死,1例出现不可纠正的低氧血症呼吸衰竭死亡。

辅助检查:动脉血气分析显示肺栓塞患者均存在低氧血症。心电图呈以SIQIIITIII伴或不伴V1-4导联ST-T改变为主的动态变化过程,偶有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急查血D-二聚体均>100μg/L。患者通过行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并结合螺旋CT肺动脉造影,以及临床表现结合心电图、血气分析结果,D-二聚体结果等临床诊断。

1.3 治疗及预后

给予溶栓、抗凝治疗好转者36例,未来得及治疗或由于病情未给予溶栓或抗凝治疗者4例,均死亡。

2 讨论

2.1 肺栓塞发生的机制

肺栓塞是一种潜在致死性疾病。术后肺栓塞的原因大多来自下肢深静脉血栓[4]。既往研究表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血管内膜损伤、凝血亢进以及血液凝滞。手术中的操作损伤了血管内膜,启动凝血过程;而手术中的创伤、出血等导致了组织因子的释放和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和纤溶因子的增多,使凝血亢进;加上术后卧床,下肢肌肉泵的作用消失,血流缓慢,长期输液对血管内膜损伤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5]。而且术后由于卧床导致的便秘、用力屏气排便也可使外周静脉压升高,静脉血流突然增多而使已经形成的血栓栓子脱落,通过血液循环阻塞在肺动脉,引发肺栓塞[6]。

2.2 肺栓塞的危险因素

根据本研究显示,肺栓塞患者男女比例基本是1:1,肺栓塞患者中较多患者合并躯体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而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回顾的30例肺栓塞患者中,骨科手术(骨折及关节置换)后肺栓塞患者占较大比例。另外有研究显示:手术时间长、年龄40岁以上、糖尿病、吸烟、肥胖、下肢静脉炎或血栓形成、血液凝固的亢进、纤维蛋白原升高均为肺栓塞的高危因素[7,8]。

2.3 肺栓塞的术前及术中预防护理

手术之前医师护士要对患者身体的一般情况有较详细的评估,对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长期吸烟的患者要密切监测,另外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使患者充分了解术后早期活动的必要性以及注意事项。(1)嘱咐患者健康饮食,避免暴饮暴食。(2)鼓励患者多坚持进行有氧运动等体育锻炼。对于既往存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可建议其穿弹力袜,服抗凝剂。在术前宣教中着重普及术后早期活动的作用及重要性的内容,并演示术后早期活动的方法。如果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可抬高下肢或者间断小腿气动压迫,必要时检测下肢血压,从而预防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4 肺栓塞的术后预防护理

通过术前的健康教育,术后在对患者进行阵痛的前提下,鼓励并协助患者尽早活动下肢,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快下地活动,以此来促进下肢静脉的回流。活动应该遵循由被动活动到主动活动,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术后初期不能下床的话可先在床上做抬腿、翻身等活动,多按摩下肢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教会患者床上使用便器,鼓励接受床上排泄。术后需检查或换床时应使用平车。术后第1次下床应十分谨慎(特别是长期卧床的患者)。下地前嘱患者及家属一定要配合,患者应在床上坐5~10 min,在无头晕不适症状后,再慢慢地坐床边活动双下肢,然后床边活动10 min,第1天时间不宜过长,以后再逐渐增加活动量,注意避免肺栓塞发生。对于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尤其注意术后监测凝血功能及患者生命体征,注意辨别是否有血栓形成的指征(如下肢肿胀,肤色变化、腓肠肌压痛等)。如活动时突然出现咳嗽、胸痛、呼吸急促、气短、大汗、心悸、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下降、意识不清等情况,要高度警惕发生肺栓塞的可能。对于手术之后早期的患者,仍需随时观察他们切口状况。

2.5 发生肺栓塞时的护理

发生肺栓塞时,护士配合医生积极抢救、治疗患者的同时,需要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的护理。肺栓塞一般发病较急,病情进展快,患者容易出现惊慌、恐惧等情绪[9]。而且,肺栓塞时部分形成死腔样通气导致气体交换差,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表现,有人甚至有濒死感[10]。这时可以帮助并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因为情绪激动时可诱发栓子脱落[11]。患者发生肺栓塞时,家属也会因此产生焦虑、烦躁等情绪,治疗前主动与家属沟通,充分告知病情及可能的预后,使其能相信医护人员并主动配合治疗。治疗时可能会溶栓,应注意及时掌握患者凝血功能,监测患者是否有出血等情况。

2.6 肺栓塞的健康教育护理

出院后患者尽量不要长期一个姿势坐卧,应每间隔3~5 h就活动一下。教会患者收缩腿部肌肉以及按摩的方法。避免交叉腿等有碍下肢静脉回流的不良生活习惯。多吃含植物纤维的食物,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嘱咐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凝血情况,并指定家庭护理计划。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可能出现的出血或再栓塞的情况,知道患者在出现不适时及时就诊[12]。

近年来,我国肺栓塞发病率显著增高,由于对肺栓塞认识不够而导致误诊率80%[13]。肺栓塞对很多术后患者的健康产生威胁,预防性干预能有效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加强术后肺栓塞的护理,不仅能够缩短住院时间,还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故值得在临床上继续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外科手术术后患者肺栓塞的发生情况,提醒护理应重视对术中及术后肺栓塞的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内蒙古通辽市医院20072012年期间于外科手术后发生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该期间术后诊断肺栓塞患者30例,患者年龄2975岁,平均(51±13)岁,死亡者4例;术后肺栓塞较常见于骨科手术后。结论 手术是肺栓塞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术后肺栓塞不限于老年人,也常见于年轻患者,应引起临床护理注意。

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 篇9

关键词:外科手术,疼痛,护理干预

行外科手术后, 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感, 在心理上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据统计, 行外科手术后的疼痛患者高达95%以上[1]。由于患者发生术后疼痛, 给其情绪带来很大影响, 因此, 必须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本文主要研究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 以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80例条件相符患者为研究对象, 现将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47例, 女性33例, 患者年龄在17~73岁, 平均年龄 (46.73±2.85) 岁。把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各40例患者,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平均年龄 (43.84±2.73) 岁。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方法, 平均年龄 (47.52±2.94) 岁。行腹股沟病术患者23例、行阑尾炎术患者15例、行胃肠手术患者25例、行痔疮患者17例。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处理患者手术切口, 保持病房内的清洁等。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方法, 综合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饮食护理:

患者行外科手术后, 极易出现并发症情况, 此时, 必须注重患者的饮食护理, 使其抵抗能力得到增强, 确保患者体内营养充足。医护人员需定时给患者提供营养丰富的流食。术后禁止过度运动, 加强患者的胃胀现象, 遵循少吃多餐原则, 每天可食用4顿饭, 每顿饭切忌吃饱, 便于减轻患者心脏负担, 一旦其心脏负担加重, 就会出现心理衰竭症状, 不利于疾病的恢复。患者在住院期间需禁烟、禁酒, 禁止食用一切刺激性过大的食品, 术后必须食用清淡食物, 多吃水果、蔬菜, 补充其体内的营养和维生素, 除此之外, 还可以食用瘦肉、鱼等。需注意的是, 少食肥肉, 有利于确保血压的稳定。饭后可适度运动, 例如打太极、慢跑等。

1.2.2 心理护理:

术后, 患者的疼痛感加强,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心情, 严重情况下, 甚至给其留下心理阴影, 此时, 护理人员需鼓励患者接受治疗, 并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 告诉患者手术的成功率非常高, 减轻其心理压力。除此之外, 还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 给其传授一些相关的健康知识, 让患者能够从中了解到自身的具体症状以及手术的具体实施情况。另外, 还可以向患者讲解手术中需重点注重的问题, 让患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给其一个缓冲期。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使其愿意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治疗。

1.2.3 疼痛护理:

护理人员需利用正确的护理技巧, 减轻患者疼痛, 并使其自控能力得到增强, 例如让患者保持有助于病情恢复的姿势, 经常深呼吸, 除此之外, 还可以利用枕头 (或手) 将手术切口按住, 这样就不会出现手术缝线被牵扯的情况, 避免切口受到损伤或感染。同时, 还要防止预留引管受到牵扯而导致变形。患者要对自己的呼吸节奏进行把控, 放松心情, 避免神经过于紧张, 加重病情。

1.2.4 生活护理:

护理人员需定时查巡病房, 对患者术后的病情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另外, 对其的情绪变化也要密切关注, 一旦发现患者的生理或心理存在问题, 都要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定期按摩患者的手术部位, 并帮助其翻身, 避免因卧床太久, 发生压疮。检查患者皮肤有无发生异常, 若有异常, 则要及时用药治疗。有的患者可能由于疼痛过度或心理压力过大, 导致失眠, 针对这种情况, 除了上述所说的进行心理护理外, 还要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住院环境, 使其失眠状况逐渐得到改善。定期为患者打扫病房, 保持室内清洁。消除病房中的一切安全隐患, 地板需防滑, 避免出现患者摔倒的情况。病床设置要合理, 无需太高。

1.2.5 其他护理:

鼓励患者做在自己承受能力之内的事情, 若患者感到身体不适, 此时, 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身体进行检查, 发现问题之后要及时对其进行治疗, 避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并教会患者做好自我护理。

1.3 护理效果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价两组患者的疼痛状况, 以《世界卫生组织》的治疗效果评价标准为依据, 对患者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完全缓解:无疼痛感。有效缓解:疼痛感减轻。无效:与治疗前的疼痛感相比无明显变化, 且有疼痛加剧倾向。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 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 观察组中完全缓解患者有37例, 有效缓解患者3例, 总有效率为100%, 对照组中完全缓解患者20例, 有效缓解患者13例, 7例患者缓解无效。经对比发现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患者行外科手术后, 疼痛感非常明显, 这种疼痛感无法避免。过度的疼痛会加长患者的恢复期, 使其免疫力大大降低, 免疫球蛋白数量也会相应减少。除此之外, 疼痛会给患者带来负面情绪, 加重其心理负担。若患者术后疼痛无法在短期内得到缓解, 其自主神经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甚至会引发水肿、缺血或缺氧症状[2]。由于过度疼痛, 患者酶系统无法正常完成代谢, 手术切口难以愈合, 且蛋白质的合成时期加长[3]。

通过综合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 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在本次研究中, 通过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 有37例患者疼痛症状完全消失, 3例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总有效率为100%。而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在疼痛的缓解方面与观察组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这表明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减轻患者痛苦。除了要对患者进行生活护理与饮食护理外, 还必须注重对其的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若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其病情的恢复状况会更好, 当患者感到情绪紧张或心理压力过大时, 护理人员需及时安慰患者, 让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 积极主动配合医师治疗[4]。除此之外, 疼痛护理也能很重要, 提醒患者适度进行身体锻炼, 如果患者无锻炼能力, 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进行翻身运动, 避免由于长期卧床造成压疮,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术后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 便于及时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 一旦发现问题, 及时对其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裴静, 梁金清, 黄霜霞, 等.综合护理干预对外科门诊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9) :638-639.

[2]李光霞, 吴莹珠, 蔡伟良.综合护理干预对普通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6) :523-525.

[3]刁统美, 朱静华, 葛庆霞, 等.全程综合护理干预对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7) :1265-1267.

浅析骨外科术后整体护理体会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了129例行骨科大手术患者, 其中男98例, 女31例;11~25岁患者28例, 26~40岁患者69例, 41~74岁患者32例;平均年龄41.5岁。

1.2 护理

1.2.1 术前巡访

护理人员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巡访, 充分了解手术患者治疗具体情况以及手术准备事项, 针对不同的患者适当调整护理实施方案, 确保手术成功。同时, 要对骨科手术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 让他们了解手术风险, 对术后康复树立信心。通过对患者进行术后系统的心理护理, 使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效果、护理需要及康复预期有正确的了解与认识, 使其配合治疗,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因此, 做好手术前巡访工作对骨科手术成功是非常关键的, 必须给以重视。

1.2.2 手术中科学护理措施

将行手术患者送进手术室后, 护士首先要有温暖的语言安慰患者, 可以适当对他们进行心理暗示, 解除紧张感, 使他们放松下来。其次, 做好室温调节, 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 并调整患者姿态适当, 为医生行手术提供最佳体位。再者, 要做好手术室内空气的消毒, 禁止非医护人员出入手术间, 对手术器械物品进行灭菌措施, 对手术切口给予保护性护理, 以防感染产生。同时, 术中要求护士保持沉着冷静, 操作技术要娴熟, 配合手术准确到位。因此, 只有将与手术相关的各个环节紧密连接起来才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1.2.3 手术后恢复护理

手术结束后, 第一时间将手术的成功消息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使他们坚定信心, 配合术后康复治疗。另外, 术后有两点应该特别注意: (1) 在骨科手术后, 大多数患者伤口邻近血管会因长时间的手术受到损伤, 所以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士要适时调整引流袋, 保持引流通畅, 减少局部压迫。术后抬高患肢, 定时更换体位, 早期进行患肢肌肉收缩可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减轻血流淤滞, 因此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2]。 (2) 当患者手术麻醉作用消失后, 做好患者疼痛护理措施。在疼痛护理过程中, 要保证环境的安静, 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 尽量减少刺激, 并耐心安慰患者, 应用精神疗法、音乐疗法、暗示疗法以分散其注意力, 可有效缓解疼痛, 必要时可使用止痛剂[3]。要尊重患者对疼痛的表述, 即使表达不准确也要耐心聆听, 凭借职业知识水平进行综合评判, 确定患者具体疼痛状况, 并给予精准护理措施, 减少患者的术后疼痛。

1.3 评价标准

以患者术后康复随访的满意度作为评判标准, 90~100分为非常满意, 71~89分为满意, 60~70分为一般, <60分为不满意。

2 结果

129例骨科手术患中, 通过科学的整体护理措施, 116例患者痊愈出院, 术后留下并发症的患者13例, 康复率达89.92%, 术后康复满意和非常满意度达89.1%。见表1。

3 讨论

随着我国工农业的飞速发展, 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时常有意外事故发生, 造成骨折患者越来越多。骨折患者在手术前后过程中的整体护理, 为患者术后骨伤康复提供有效帮助。整体护理是以人为中心, 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 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 并且把护理程序系统化地运用到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中去的指导思想, 整体护理的目标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 提供适合人的最佳护理,

笔者所在医院近几年来在整体护理方面做出相关临床实践, 大体按三步走的原则: (1) 分别进行术前巡访, 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应心理疏导, 树立起患者和家属对手术成功的信心;同时做好手术前的相应充分准备工作, 为医生行手术提供保障。 (2) 进行术中护理, 安慰患者, 放松心情, 调整好手术需要的最佳体位, 为手术进行做好准备;在手术进行过程中, 护理人员保持稳定心态, 运用精准的技术为患者护理, 预防感染发生。 (3) 对患者术后康复制定相应护理方案, 为患者的术后快速恢复提供帮助。分别对术后患者的疼痛给以干预, 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温和询问, 准确掌握患者的具体疼痛情况。采用现代镇痛的药物, 新技术, 为患者消除或减轻痛苦, 提供舒适高质量的护理。

骨科手术成功后, 还要进行术后运动组织系统、运动功能恢复的护理。由于患者长期卧床静养、合并症等原因, 患者预后不良或各种并发症极易出现, 轻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痊愈, 重者会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因此, 笔者所在医院骨科在术后采取整体护理方案是顺应当今护理模式转变的必然, 只有随着社会医护发展, 不断转变护理服务观念和意识, 并不断提高护理水平, 才能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骨科术后整体护理方法, 为今后的骨科术后护理提供参照依据。方法:对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医院骨科患者术后实施整体护理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 总结临床护理心得。结果:129例患者中, 116例痊愈出院, 13例术后留下并发症, 术后整体护理满意度达89.1%。结论:科学的整体护理方案, 对骨科手术后患者的护理提供有力依据, 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对患者术后康复非常有力, 值得推广。整体护理以患者为中心, 达到较好的临床护理疗效。

关键词:骨外科,手术后,整体护理

参考文献

[1]甘照字, 关念红, 陶炯, 等.单相抑郁与双相障碍住院患者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的对照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9, 9 (11) :1131-1134.

[2]李晓霞, 吕宏燕, 周晓华, 等.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 2006, 12 (6) :67-68.

浅谈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 篇11

(资中县银山中心卫生院四川资中641201)【摘要】在外科手术中将手术切口做小,并尽可能地减少对患者的损伤,是外科医师不懈追求的目标。但是,近年来,由于滥用抗生素、患者高龄身体状况差、伴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等种种原因,外壳病人手术切口感染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倍受医护人员的关注。本文在分析本院多年来的外科手术临床病例的基础上,查找出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旨在将手术对患者的损害将至最低。【关键词】普外科;切口感染;原因分析;预防对策【中国分类号】R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84-01 作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外科手术后最为常见的感染之一,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一直是医护人员集中关注的对象。为了剖析笔者所在医院术后切口感染的基本状况,以及促进本院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笔者对本院普外科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期间的手术切口感染病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如下:一、临床资料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期间,本院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总计1256例,其中男性患者657例,女性患者599例。患者年龄在3岁至76岁之间,住院时间在4d到98d之间。其中术后切口感染患者56例,感染率约为4.5%。二、结果讨论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作为医院十分常见的感染,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涉及到患者以及手术本身的方方面面。笔者根据对本院临床病例的分析研究,发现术后切口感染主要和患者自身因素、手术种类以及切口类型等因素,关系最为密切,值得医护人员重点关注。具体情况,如下详述:1.患住院时间长短对切口感染的影响:笔者根据对本院普外科手术的临床病例的研究发现,住院时间的长短与切口感染率存在正相关的趋势,时间越长,切口感染率越高。进一步深入观测,发现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一般以中老年患者居多,这类患者通常伴有糖尿病、呼吸循环系统疾病。2.患者年龄与切口感染的关系:从本院的临床资料统计显示来看,年龄在18-37岁之间的青壮年患者,很少出现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年龄在55岁以上的患者感染率逐渐提升,和中老年患者相仿,儿童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也较高。这与中老年人以及儿童的身体特征息息相关,老年人自身抵抗力低下,而儿童患者身体发育尚未完全,自身免疫力还不健全。实践提醒医护人员,对于中老年人以及儿童这类切口感染率较高的人群,在手术过程中,应当更加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将造成感染的外部因素将至最低。3.切口类型对切口感染的影响:研究表明,切口感染与切口类型也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手术类别越高,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的概率就越大,三类和四类相比较一类与二类手术,切口感染的概率明显增大。这也就印证了,体型肥胖的结直肠手术术后切口感染概率一直居高不下现象的存在。这类患者手术时间通常较长,结直肠患者致病细菌种类繁多,加上肥胖患者脂肪层厚等原因,使得细菌容易在切口生长,造成切口感染。三、切口感染的预防与处理(一)切口感染的预防:临床发现,患者脂肪层液化后,发生细菌感染,这是最终导致手术后切口感染的最主要原因。这和手术过程中一些细节操作不当有关系,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以下预防措施,供大家参考:首先,在对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应当尽量保持脂肪层的稳定,尽量避免造成脂肪层牵拉及游离;其次,在手术完成后,对脂肪层进行缝合前,应当用生理盐水对切口进行彻底的清洗,将手术过程中造成脱落的脂肪组织以及切口上的游离细菌量将至最低;同时,切口缝合时候,抛弃传统的缝合线,建议使用可吸收缝线缝合,减少缝线本身带来的损害;伤口缝合后,应当在皮下脂肪层放置皮片进行引流。手术后换药也十分重要,通常情況下,一般手术后12-24h换药为宜。综合切口情况以及引流量的多少,决定皮片的拔出,通常情况下,一般手术后24-48h拔出皮片为宜。(二)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在治疗及预防细菌感染方面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这被临床实践所证明,是医学界的普遍共识。但是,近年来随着抗生素使用范围的越来越扩大,多重耐药问题日益严重,使得抗生素的临床疗效大打折扣,甚至起不到任何效果。然而,细菌产生耐药性后并非一层不变,一旦停用一段时间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将会逐渐恢复。因此,术前使用抗生素或者在手术完成后长时间使用,并不能起到预防切口感染的目的。所以,应当针对手术部位,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实施细则,将切口感染的危险将至最低。(三)术后切口感染处理: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最佳途径,对于术后切口感染处理一样适用。临床发现,术后切口感染一般出现在术后2-4d,早期发现可以及时采取医学措施,有效地避免切口全层感染,降低感染程度。一旦发现切口感染,应当及时通常引流。必要时甚至可以拆除皮下脂肪层或部分缝合线,将感染程度降至最低。发现切口感染后,应当及时用生理盐水对感染部位进行清洗,防止切口感染蔓延。手术完成后,应当及时培养细菌、合理选用敏感抗生素,这样可以无尽切口早期愈合,杜绝切口感染隐患。手术后切口感染在普外科是最为常见的感染之一,其严重影响手术后患者的康复,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这对普外科手术以及术后护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因此,医护人员应当发扬职业精神,发挥聪明才智,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将患者的切身利益摆在第一位,做好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治理工作,提高外科手术的医疗效果。参考文献[1]张喜平,李宗芳,程琪辉等.癌症患者院内感染致病菌及药敏分析[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2001,22(2).[2]孙玉兰,俞月琴.胸外科医生手术感染率监测.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9.[3]万颖杰,陈春.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监测及高危因素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4]缪连彬.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研究.吉林医学,2010.[5]赵明红.普外科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6]袁康,陆龙,张延霞.外科手术医院感染的管理与控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9. [7]吴旭琴,刘月秀,吴影秋.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4(1).

几种常见外科术后引流管护理 篇12

1 保持引流管密闭、通畅

1.1 妥善固定, 严防扭曲、折叠、受压及脱落并做好标示和标记

利用重力引流, 引流管不宜过长, 防止扭曲、打折引起引流不畅, 但要留出足够长度以供病人活动, 同时注意防止病人活动、翻身时牵拉致引流管脱出。引流装置应低于引流管皮肤出口处, 通常接引流袋或接负压引流盒 (球) 。胸腔闭式引流接水封瓶, 水封瓶中的长管应在液面下2~4cm, 水封瓶应在病人胸部引流切口处以下60~100cm妥善放置。脑室引流袋入口处应保持在高于侧脑室水平10~20cm, 位置过低可使脑积液引流过快, 易引起颅内压突然下降而导致颅内出血, 位置过高不宜引流出脑积液, 不能有效解除颅内高压。负压引流盒充盈时, 应及时排出积液、积气, 保持负压状态。

1.2 挤压引流管

术后每30~60min挤压一次, 护士站在病人术侧, 双手握住排液管距插管处10~15cm (太近易使引流管牵拉引起疼痛, 太长则影响挤压效果) , 后面的手用力捏住引流管。挤压时两手前后相接, 一手捏住折叠的下段, 另一手用力挤压引流管上端, 由上而下依次挤压, 以保持通畅。用止血钳夹住排液管下端, 两手同时挤压引流管, 然后打开止血钳使引流液流出。应用纤维蛋白原、立止血等药物后, 更应注意此操作, 防止引流不畅。遇到特殊情况时, 如病人发生活动性内出血, 应不停地挤压引流管。脑室引流管尽量减少挤压, 以免增加颅内压。

1.3 体位

麻醉清醒后给予半卧位, 床头抬高10°~30°, 脑室引流病人头颈部应放置在同一直线上, 不要压迫和扭转颈静脉。

1.4 冲洗

膀胱癌术后, 引流管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冲洗速度及量依据出血情况看。T管引流为防止腹腔严重感染, 可给予生理盐水250ml+庆大霉素8万U每日2次滴入或管内分次推注冲洗, 冲洗时注意推注压力要小。

2 防止感染, 严格无菌操作

2.1 引流袋应每天更换一次, 如果引流液多应及时更换。更换脑室引流袋应避免引流袋大幅度升降, 以防引起颅内压较大波动。目前, 对留置时间短且引流液少者, 引流袋应每天更换一次有争议。

2.2 胸腔引流液用无菌生理盐水500ml 1次/d更换, 胸腔引流盒应1次/7d更换。

2.3 引流装置应低于引流术口, 搬运病人需用止血钳夹闭引流管, 防止引流液倒流引起逆行感染或气胸 (胸腔闭式引流) 。

3 护理观察

注意观察引流物的量、颜色及性质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下面是几种外科手术留置引流管的注意事项:

3.1一般术口引流

24h出血量不超过100ml, 术后72h引流量<50ml可拔出引流管。乳腺癌根治术后, 对于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数量的观察也极为重要, 更能准确地判断有无出血。一般术后1~3d引流量平均为75ml、34ml、17ml, 每日递减1/2。若术后第1天出血量超过100ml且为全血性液体, 颜色鲜红, 提示有出血, 应及时报告医生做止血处理。若引流量突然减少, 常提示引流不畅, 应及时处置。

3.2 腹腔引流管

引流物为血性, 量>100ml/h, 应高度警惕活动性出血的可能, 持续2h仍无减少即可以确定为活动性出血。

3.3 胸腔闭式引流管

如果引流液连续3h超过100ml/h, 全血, 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如有粉色胸液 (如白色、红色混合) , 提示乳糜胸, 应通知医生。观察水封瓶与引流管连接的玻璃管中的水柱波动情况, 正常情况下此水柱应随病人呼吸上下波动, 咳嗽时无波动, 应及时处理。咳嗽时有气泡溢出-Ⅰ度漏气, 深呼吸-Ⅱ度漏气, 平静呼吸时-Ⅲ度漏气, 以Ⅲ度漏气最重, 提示肺不张。正常情况下, 水柱波动小, 引流液为血浆样, 24h少于50ml, 肺完全复张, 即可拔管。

3.4 脑室引流管

正常脑脊液是无色、清亮、透明的, 分泌量是0.3ml/min, 每24h分泌量400~500ml。在颅内有继发感染、出血及脑脊液吸收功能下降或循环受阻时, 其分泌量将增加。因此, 必须每24h测量1次, 并准确、详细记录于病历中并进行对比, 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若脑室内出血或正常脑室手术后, 脑脊液可呈血性, 但此颜色应逐渐变浅至清亮。若引流液的血性程度突然增高且速度明显加快, 可能为脑室内再出血。在引流通畅状况下, 脑室引流管内的液面可随患者的心跳和呼吸上下波动, 波动不明显时, 可嘱患者深呼吸、咳嗽或按压双侧颈静脉, 使颅内压力暂时升高, 液面即可上升, 解除压迫后液面随即下降, 证明引流通畅。

3.5 T型管引流

防止胆汁淤积, 如通畅, 胆汁色淡黄、清亮、无沉渣且无腹痛、发热等症状, 术后一周可间断夹闭管道。开始每天2~3h, 无不适可逐渐延长时间, 直至全日夹管。

3.6 空肠造瘘

观察造瘘口处有无渗液, 敷料潮湿后要及时更换, 并在造瘘口周围涂氧化锌软膏以保护皮肤。空肠造瘘口处要用无菌敷料覆盖, 造瘘管管口内外应每日用75%酒精消毒3次, 消毒完毕后, 造瘘管末端应反着夹闭, 并用无菌纱布包裹。

4 宣教

上一篇:辅助性评价下一篇:疾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