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后

2024-08-19

疾病预后(共8篇)

疾病预后 篇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 病情重, 死亡率高, 可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 其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1]。为明确新生儿血气分析与缺血缺氧性疾病的关系, 为疾病预后提供有益指导, 我们抽取了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产科出生的部分新生儿实施了相关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产科出生的有窒息史的新生儿30例, 设为观察组, 纳入标准为至少符合以下标准中的3条[2]: (1) 严重胎儿宫内窘迫, 如胎动减少, 胎心变慢<100/次; (2) Apgar评分, 1min≤3分; (3) Apgar评分, 5min≤6分; (4) 胎粪污染, 羊水III°以上混浊; (5) 出生后需气管插管正压呼吸达1min。排除以下情况: (1) 母亲用药; (2) 先天感染, 产时感染。30例新生儿中, 男16例, 女14例, 胎龄37~42 (40±0.4) w, 体质量2500~4000 (3300±126) g。根据《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度》[3]将观察组患儿分为轻度组与重度组。另选同期于我院产科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30例, 纳入标准为: (1) 母亲健康; (2) 胎儿各项检测正常, 出生后1w健康。两组患儿各项资料均完整, 性别、年龄、体质量等指标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可比性。

1.2 分析方法

对娩出即刻未建立呼吸的新生儿, 用止血钳夹住脐带两端, 使用肝素化注射器抽取脐动脉血1ml后立即封闭。应用OPTI CCA ̄TS型号血气分析仪 (品牌:美国OPTI Medical Systems) 进行血气分析, 分析指标包括p H、PCO2、BE等。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6.5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以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百分率 (%) 表示, 以χ2检验, 组间差异以P<0.05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检测结果比较

对照组新生儿的各项脐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 H、PCO2、BE均正常, 与观察组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轻度与中、重度患儿检测结果比较

观察组中轻度脑病患儿与中、重度患儿各指标无明显差异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脐动脉血p H测定是判断胎儿宫内状态的重要指标, 在正常情况下, 胎儿在宫内处于酸碱平衡状态, 但当胎儿发生缺氧时, 需氧性能量的代谢受到抑制, 无氧酵解处于优势水平, 产生大量酸性产物, 经过缓冲系统调解与HCO3-反应产生CO2通过脐动脉扩散至母体血液内, 以维持胎儿体内的酸碱平衡, 因此, 才有脐动脉血p H及气体分析是判断胎儿宫内状态的最敏感、最正确的指标[3,4]。

本次研究对60例新生儿进行了出生后即刻脐动脉血气分析, 发现对照组新生儿的各项脐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 H、PCO2、BE均正常, 与观察组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观察组中轻度脑病患儿与中、重度患儿各指标无明显差异 (P>0.05) 。说明血气分析能够提示新生儿的缺血缺氧程度, 但却不能准确预测脑损伤程度。有研究称[5]乳酸代谢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存在较大关联, 测定新生儿尿中乳酸与肌酐的含量并比较其比值能够准确检测患儿的缺血、缺氧程度。但由于条件所限, 本此研究并未开展此项试验。

有研究发现[6], 在心脏收缩不全引起的胎儿缺氧中, 胎儿可维持血p H在10min内的稳定, 而氧分压与碳酸氢根则可维持30min以上。也有临床报道发现[7], 在缺氧状态下, 胎儿血p H可维持稳定长达90min。可见, 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并不能完全反映尚未进入失代偿的酸中毒。

HIE当前并无特效治疗方法, 对HIE患儿, 我们总结了以下护理措施: (1) 吸氧护理。脑组织对缺氧十分敏感, 及早提高氧浓度能够有效减轻脑水肿, 一般采用头罩或鼻导管吸氧, 其中头罩吸氧更加舒适, 更有利于提高血氧饱和度, 一般

氧气为1~2L/min, Pa O2>50~70mm Hg, Pa CO2<40mm Hg, 注意用氧时间不宜过长, 病情好转后应及时停用; (2) 保暖护理。新生儿自身体温调节能力差, 一旦体温过低则可能出现脑细胞代谢功能障碍, 因此需使用辐射台、暖箱进行复温, 复温时应注意循序渐进, 每小时提高1℃, 在6~12h内达到36℃, 由于体温过高也会增加耗氧量, 因此应保持患儿体温位于36~37℃; (3) 呼吸道护理。应保持患儿呼吸道的顺畅, 每2h雾化吸痰1次, 注意患儿呼吸频率、节律的变化, 不要让奶瓶、被子等压迫患儿引起窒息, 若出现呼吸暂停、呼吸不规则则立即进行相应处理; (4) 保持静脉通畅。为避免加重颅内出血, 可以使用留置针穿刺, 输液时速度不宜过快, 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影响血糖, 当患儿血糖<2.2mmol时可适当加快输注速度; (5) 喂养护理。当患儿病情严重时, 可以进行鼻饲喂养, 喂奶量由少到多, 喂养后抬高床头30°, 排空奶液, 应注意定期消毒奶具, 防止感染, 应注意记录奶量及患儿尿量; (6) 颅高压护理。出生后4h是最佳干预时机, 当患儿表现出躁动、头面部静脉增粗等症状后, 应保持患儿头高足低位, 将床头抬高30°, 头居正中位, 给予Vit K、止血敏防止出血, 鲁米那控制惊厥, 速尿减轻脑水肿, 出血者应在出血停止后给予胞二磷胆碱等脑代谢激活剂。

综上所述,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与护理经验, 我们认为, 血气分析能够提示新生儿的缺血缺氧程度, 是一种经济、快捷、易于推广的HIE早期诊断方法, 但也存在不能准确预测脑损伤程度的不足, 对HIE患儿, 应在完善基础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全面的护理措施, 促使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刘海燕, 盛加玲, 刘秀娟.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技术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22) :104-105.

[2]陈自励.脐动脉血气分析在围生期医学领域的正确应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0, 2 (1) :1-4.

[3]李勤.脐血血气分析与Apgar评分、羊水性状评价新生儿窒息的临床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4) :536-537.

[4]Valenzuela P, Guijarro R.The effects of time on p Hand gas values in the blood contain in the umbilical cord[J].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 2006, 5 (9) :126-128.

[5]郭晓辉, 李华英, 夏俊霞, 等.脐带血联合动脉血p H值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预测价值[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0 (8) :738-740.

[6]叶蔚, 张颖.不同生产方式产妇血清、初乳及其脐血血气分析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21) :38-39.

[7]Williams, Keith P, Singh, Avash.The Correlation of Seizures in Newborn Infants With Significant Acidosis at Birth With Umbilical Artery Cord Gas Values[J].Obstetrics and Gyn ecology, 2002, 14 (8) :224-227.

疾病预后 篇2

关键词:家庭氧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预后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09-02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称,至2020 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将居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 位?随着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的发展,长期氧疗已被证实为COPD 稳定期内改善预后的重要治疗措施,配合胸部物理治疗?呼吸肌训练等措施,可达到减缓肺功能恶化与肺心病进展?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及神经精神症状的治疗目标[1]?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 年1 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出院患者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52~65,平均(56.35±4.50)岁?所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呼吸病学会COPD 诊治指南标准( 2007 年修订版) ,符合长期家庭氧疗要求?经患者同意将50 例患者分为干预组(29 例) 与对照组( 21 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排除因素: 酗酒?患有精神疾病或严重心血管疾病;存在语言沟通障碍;遵医依从性差?

1. 2 方法

1. 2. 1实施方法

对照组出院后停氧,给予常规的解痉抗炎治疗?干预组接受庭氧疗,采用双鼻导管氧气筒吸氧,小流量1 ~ 2L/min,吸氧时间15h /d,夜间尽量不间断吸氧,保证患者静息状态下SO2升至90%和( 或) PaO2≥60mmHg,总疗程1 年?可向干预组提供呼吸操训练的健康教育辅导,要求患者坚持每日进行呼吸操训练,3次/d,10min /次?

1. 2. 2 评价指标

采用电话?复诊?上门等方法随访1 年?分别于出院前?出院后6 个月?出院后1 年测定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及SGRQ呼吸问卷评估结果?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 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 x— ± s) 表示,采用t 检验,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在接受长期家庭氧疗后,肺功能指标呈持续改善状态,出院后1 年肺功能指标较出院前得到明显好转,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SGRQ 生存质量量表评分也提示,出院后6 个月?1 年时,干预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出院前均有明显改善,且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见表1 ~ 2) ?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于疾病治疗效果的评价也由转归过程逐步拓展向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评价?COPD 属于内科常见危重症,致残率?死亡率高,呈缓慢进行性进展并对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存质量造成长久的困扰?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家庭氧疗已成为目前得到医院?患者较为认同的一种康复治疗手段,长期氧疗与科学管理的肺功能康复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COPD 患者的生存质量[2]?从病理学角度来看,COPD受肺泡通气功能障碍?肺弥散面积减少及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低氧引起肺上皮细胞损伤和肺动脉高压,并引起组织严重损伤及其他紊乱现象?通过家庭氧疗能够有效地改善动脉血氧分压,增加氧输送与组织氧利用量,进而逐步缓解肺动脉高压及心脏负荷,延长COPD 患者的生存期[3]?

本研究采用SGRQ 呼吸问卷对COPD 患者生存质量进行量化评分,随访观察证实,经过1 年以上的长期家庭氧疗,治疗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生存质量均得到明显改善,而对照组始终保持较差的生存质量,肺功能指标呈恶化发展趋势,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体来看,在配合药物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家庭氧疗,对于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延缓肺功能恶化发展?改善COPD 的远期预后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S]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 ( 1) : 8 -17.

[2] 余细勇. 黄芪注射液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 ( 5) : 351- 353.

疾病预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8例, 男性患者60例, 女性患者28例, 年龄在41~88岁, 平均年龄为 (71.06±8.5) 岁。其中出缺性脑卒中57例, 出血性脑卒中21例, 脑栓塞5例, 以及4例PCI和2例TIA。A、B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类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患者的主要处置方式如下:在对脑卒中进行对症治疗后, 给予口腔护理、抗生素等中西医结合的方式预防肺部感染[3];B组患者的主要处置方式如下:仅对患者脑卒中进行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4]

A、B两组患者经处置方式治疗后, 统计3天、7天、15天后肺部感染的例数及所占比例, 以及在经过治疗后30天、60天、90天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经不同的处置方式后肺部感染的人数及比例情况

表1结果显示, 在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时B组肺部感染患者人数都明显多于A组,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A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经不同处置方式后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的情况

表2结果显示, 在第60天以后, A组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的人数明显高于B组,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A组相比, #P<0.05。

3 讨论

脑卒中民间俗称脑中风, 是一种由于脑内血管病变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脑血管内血栓和各型高血压是其发病的病理学基础[5]。血栓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由于脑血管损伤形成的原位血栓, 另一种是由于躯体其他部位形成的血栓脱落, 随血液循环流经脑血管处栓塞脑血管, 造成脑供血障碍[6,7]。据统计[8], 我国当前的脑卒中发病率极高, 平均每10万人中就有120个以确诊的脑卒中患者, 并且脑卒中发病率成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男性和绝经期以前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有差异, 女性体内雌激素明显高于男性, 雌激素具有软化血管的作用, 所以心脑血管类疾病成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的状态。脑卒中更具病理解剖学可以分为缺血型脑卒中和出血型脑卒中, 其中缺血型脑卒中更为常见,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梗死或脑软化, 这类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梗塞造成脑组织损伤引起的。对于出血型脑卒中, 不同的出血部位会给机体造成不同的症状, 其中内囊出血后果最严重, 血肿压迫延髓处呼吸中枢和心跳中枢, 可直接危及生命[9]。脑卒中的预后极差, 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患者经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够自理, 但并不能称之为完全恢复;另外20%幸存患者生活需要他人的一定帮助才能进行;而其余的幸存者需要在专业的医疗护理手段的辅助下维持生命, 花销巨大, 给患者的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10]。在脑卒中治疗的过程中常常伴有其他组织器官不同程度的感染, 由于肺脏通过呼吸道直接与外界相通, 因此肺部感染多见。最常见的致病菌有草绿色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色假单胞菌等。肺脏分别在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肺部感染的情况下, 肺循环不畅导致患者体内各个组织器官缺血乏氧, 不利于受损组织的修复, 同时也会影响体循环, 肺部感染若不及时治疗将很有可能转变为肺源性心脏病, 患者最终将死于心力衰竭。若在脑卒中后并发肺部感染, 血液循环受阻会导致受损脑细胞不能及时修复, 如果超出一定的时间范围脑细胞彻底死亡会给预后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严重的会造成瘫痪。

因此在脑卒中发病后, 有效地防治肺部感染能够提高患者预后恢复基本正常的几率。目前临床上对脑卒中后肺部感染的防治主要分为三个要点, 第一, 要及时清理患者口腔避免口腔内的一些机会致病菌诱发肺部感染, 对于有吞咽困难或意识障碍的患者采取鼻饲或加强胃肠外营养;第二, 要定时帮助患者翻身, 并轻拍患者背部, 避免口腔内食物残渣及腺体分泌物进入气道引发炎症, 同时辅助患者排痰;第三就是通过给予一些抗生素类药物配合感染的预防。对于一些年老体弱、抵抗力低下的患者应对其实施保护性无菌隔离, 避免与外界接触, 减少患者与致病菌接触的可能性。在处置脑卒中的过程中及时有效的预防肺部感染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 使患者呼吸通畅, 减少了咳嗽咳痰引起机体内压力变化对病情恢复的影响, 使患者尽早的恢复自理能力。表中结果显示, 随着肺部感染率的降低, 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的人数增加, 因此在处置脑卒中的同时重点防治肺部感染的患者经治疗后的康复率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均高于单纯处置脑卒中的患者。综上所述, 在脑卒中发病后重点预防肺部感染对疾病的预后具有极大的积极影响, 对脑卒中患者一方面治疗脑卒中另一方面防治肺部感染的处置方式。

参考文献

[1]盂秀清, 王洪涛.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临床特点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10;15:330~331

[2]屈新华, 王玮.急性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30例I临床分析及防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13:41~42

[3]Tong X, Kuklina EV, Gillespie C, et a1.Medical complications among hospitalizationsfor isehemic stroke in the United State from 1998 to 2007[J].Stroke, 2010;41:980~986

[4]许能銮, 陈愉生, 林明, 等.综合性医院医院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20 (20) :3127~3130

[5]代云群.老年急性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318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08;24:1683~1684

[6]林发旺.185例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19:521~522

[7]刘菁菁, 张菁, 贺茂林.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和预后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13 (9) :824~826

[8]张淑琴, 杨惠平.脑卒中患者医院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7;11 (6) :393~394

[9]朱剑刚.急性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70例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09;14 (11) :1519

疾病预后 篇4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院自2005年4月至2008年3月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590例。其中妊娠期高血压320例, 轻度子痫前期150例, 重度子痫前期120例。随机抽取同期320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

1.2 诊断

标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参照高等院校教材《妇产科学》[1]第六版制定的标准。胎儿生长受限 (FGR) :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同龄孕龄体质量的第10百分位数。

1.3 方法

对59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按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组, 回顾性分析疾病严重程度、分娩时期、分娩方式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检验各组发生率之间的差异。

2 结果

2.1 与对照相比,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程度越重, 胎儿FGR发生率越高 (见表1) 。

*p<0.05, **p<0.01 vs.对照组。

2.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围产儿死亡率最高是在3 0~32+6孕周组, 其余依次为33~35+6孕周组、≥37孕周组, 而36孕周组围产儿死亡率为0 (见表2) 。

**p<0.01 vs.≥37组, #p<0.01 vs.36~36+6组

2.3 与采取阴道分娩术相比,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采取剖宫产术终止妊娠, 其围产儿窒息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前者 (见表3) 。这说明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而言, 采取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是个更佳的选择。

**p<0.01 vs.剖宫产术组

3 讨论

3.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围产儿的危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产科的多发病, 严重影响母婴健康。主要病变为全身小动脉痉挛, 血容量减少, 当子宫胎盘血流灌注不足, 使胎盘功能受损, 影响胎儿对氧及营养物质的摄取。本资料均说明重度子痫前期FGR的发生率比轻、中度发生率高, 且随病情加重及病程增长而加重。当胎盘功能衰竭均可引起死胎、死产及新生儿死亡。

3.2适时终止妊娠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关键重度子痫前期终止妊娠时间是长期以来产科医生探讨的问题, 最佳时间应该是母子死亡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最低的时机。适时终止妊娠对降低围产儿发病和死亡率有重要的意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者特别是伴有低体重儿的重度子痫前期有促进胎肺成熟作用。据文献报道, 用生化方法检查胎肺成熟时期, 有高血压病者比正常妊娠约提前2周, 其峰值在33周[2], 因此对重度子痫前期的胎儿早期终止妊娠不必过分顾虑。一旦胎肺成熟即应使胎儿尽早脱离不良的宫内环境。通过本组资料分析, 重度子痫前期120例, 孕36周对围产儿影响最小, 说明胎龄达36孕周时新生儿窒息率和死亡率最低, 近年人们已认识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胎儿和胎盘的存在有密切的关系, 适时终止妊娠即解除了病因, 切断体内恶性循环, 而越到妊娠晚期病情可能会逐渐加重, 威胁母子健康。对<36孕周, 特别是<33孕周者由于胎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 特别是肺发育不完善, 围产儿死亡率高, 应结合病情变化, 胎儿成熟度测定等因素, 决定是否终止妊娠.综上所述, 结合本组资料我们认为, 对重度子痫前期孕36周时应考虑终止妊娠, 以防止病情变化, 减少围产儿病率及死亡率。

3.3加强孕期监护, 积极防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本组资料中, 重度子痫前期组FGR及围产儿死亡率均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因此, 降低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率是改善围产儿预后的关键。孕期应特别警惕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诱因者如初产妇、体型较胖 (体重指数>0.24) 、精神紧张、双胎、体力及脑力较繁重者、家庭有高血压史、妊娠合并贫血、心肝、肾及糖尿病史者应特别加强监护, 应特别注意胎盘, 胎儿胎盘单位功能检查, 通过B超了解胎盘成熟度, 羊水量, 也有助于判定胎儿成熟与否, 应用胎儿监护仪进行NST、OCT、生物物理评分, 以便早期发现胎儿窘迫或胎儿发育迟缓, 适时做出终止妊娠的选择。做到既不操之过急, 又不消极等待。即使在胎儿监护良好的情况下, 也不要超过预产期结束分娩。总之应作到首先防止胎儿发育不良及早产, 但又必须防止胎儿窘迫或胎死宫内, 以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死亡率。

3.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娩方式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过去许多学者认为, 重度子痫前期病情危重, 手术危险性大, 除合并产科因素外, 应尽量经阴道分娩。近年来由于手术条件改善, 即麻醉方法改进, 手术操作水平提高等, 剖宫产已成为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终止妊娠的主要手段[3]。本组重度子痫前期120例, 剖宫产68例, 占56.67%, 无一例新生儿死亡;经阴道分娩52例, 22例新生儿窒息中死亡3例。说明阴道分娩时子宫收缩和腹压增加, 屏气等使血液动力学改变, 影响胎盘血流量, 加重胎儿缺氧;而剖宫产则可避免这些不利因素, 能使胎儿迅速脱离宫内不良环境, 提高围产儿存活率, 更有利于其预后, 值得选择。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方法2005年4月至2008年3月妊娠期高血压疾病590例进行分析。结果重度子痫前期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38.33%。胎龄<33孕周组、33~36孕周组、≥37孕周组围产儿死亡率分别为91.58%, 42.3%和8.82%, 而36孕周组的围产儿死亡率为0 (P<0.01) 。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术围产儿窒息率27.94%、死亡率0%, 明显低于阴道分娩 (P<0.05) 。结论围产儿预后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终止妊娠时间为36周, 剖宫产术是最佳分娩方式。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围产儿,预后,剖宫产术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97-104.

[2]桶口诚一.胎儿肺成熟和最佳分娩时期.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 1987, 14 (6) :348-349.

疾病预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共选取该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100例COPD患者, 均为急性加重期与Ⅱ型呼吸衰竭合并发生, 男62例, 女38例, 年龄48~79岁, 平均 (58.2±6.3) 岁, 均与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7年修订的诊断标准符合, 符合下述≥2项:咳嗽加剧、气短加重伴喘息、痰呈增加呈脓性、胸闷、发热、可闻及哮鸣音可干鸣音。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 并将神志障碍、呼吸抑制、上消化道出血等患者排除, 随机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 组间情况具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选取病例应用常规方案治疗, 即抗生素对感染进行防控, 吸氧, 取祛痰药、支气管扩张药物应用, 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观察组在上述方案应用同时, 加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通过口鼻面罩实施, 设置为S/T模式, 呼吸频率在通气情况下12~15次/min, 设置吸气压力, 初始为8 cm H2O, 设置呼气压力, 初始为4 cm H2O, 后以2 cm H2O压力增加, 至EPAP4-6cm H2O, I-PAP10-20 cm H2O, 促使血氧饱和度于>90%维持, 依据情况使通气时间延长, 通气2~4次/d, 2~6 h/次。

1.3 指标观察

记录动脉血气指标在治疗前和疗后1周变化。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组间计量数据采用 (±s) 表示,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选取病例治疗前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氧分压、p H值测定比较无差异 (P>0.05) , 疗后均有程度不等改善, 但观察组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Bond[3]等人认为临床呼吸系统领域常见疾病类型中, COPD占较高病发比率, 以气流不完全可逆性受限为特征, 且呈进行性加重, 可能与肺病对气道的炎性反应及有害颗粒的炎性反应相关。COPD气流受限以小气道病变为主要表现, 以支气管炎和慢性闭塞性阻塞性肺病为主, 且伴肺实质程度不等的破坏, 上述病变最终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受临床多种高危诱因影响, 可急性发作, 导致呼吸衰竭、肺性脑病、兄弟般吸困难等并发症[4]。

COPD合并呼吸衰竭主要因感染及呼吸肌疲劳情况存在, 以往采用的鼻导管吸氧, 虽可起到一定效果, 但氧流量过低, 对患者需要无法满足;有创通气, 需对气管行切开插管操作, 创伤大, 患者需承受较大痛苦, 且呼吸机通气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发生, 患者依从率较低[5,6,7]。本文中对照组患者给予鼻导管吸氧联合药物治疗后, 二氧化碳分压、p H、血氧饱和度、氧分压等血气分析指标虽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但改善效果并不理想。提示临床医生应根据COPD合并呼吸衰竭临床特点给予其他辅助措施联合治疗, 达到提高疗效的最终目的。

无创正压通气具无创特性, 无需气管切开, 可使压力提高支持通气, 通过正压通气吸气压, 使患者对气道阻力有效克服, 促使呼吸肌疲劳改善, 肺泡通气量提高, 氧气弥散程度改善[8]。临床开展无创正压通气时, 内源性呼气末正压可被呼气压有效对抗, 对细支气管塌陷引发的不良作用可得以避免。进而使COPD患者通气状况改善, 功能残气量提高, 对肺泡萎缩加以预防。因氧的弥散在正压通气下明显改善, 并为肺泡内分布的二氧化碳排出提供了有利条件, 进而提高氧分压, 降低二氧化碳分压[9]。

有研究显示, 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治疗, 可显著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本文研究可知, 研究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治疗, 其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p H、血氧饱和度、氧分压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无创正压通气用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疗效, 与Henzlr[10]等人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可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提高氧分压, 缓解临床症状, 对保障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预后。方法 本次选取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均为该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 均为急性发作期, 有Ⅱ型呼吸衰竭合并。随机分组, 就吸氧、祛痰、抗感染等常规方案治疗 (对照组, n=50) 与加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观察组, n=50) 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治疗前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p H、血氧饱和度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 (P>0.05) ;观察组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 (7.39±0.02) mm Hg、氧分压 (48.4±5.6) mm Hg、p H (91.5±6.2) 、血氧饱和度 (71.4±5.9)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 (7.34±0.03) mm Hg、氧分压 (54.4±6.3) mm Hg、p H (85.1±4.8) 、血氧饱和度 (65.3±5.3) % (P<0.05) 。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可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提高氧分压, 缓解临床症状, 对保障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预后

参考文献

[1]杜玉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 17 (4) :515-517.

[2]胡静, 王璨丽, 罗懿.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功能衰竭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0, 39 (13) :1660-1661, 1664.

[3]Bond DM, Mc Aloon J, Fronse AB.Sustained inflations improve∞spiratory compliance during 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 Oil but not during large tidal volume positive-pressure vantilation in rabbits[J].Crit Care Med, 2012, 22 (4) :1269-1271.

[4]马春华, 宋晋刚, 范波.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2011, 13 (6) :639-641.

[5]贾旭升.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 25 (21) :34-35.

[6]郝刚.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2, 9 (14) :150

[7]张彦霞.无创正压通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中的护理观察[J].中外医疗.2014, 33 (3) :163

[8]魏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J].中国医学工程.2014, 22 (8) :68.

[9]舒六一, 吴妮.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4, 11 (8) :94-96

疾病预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7月—2013年4月收治58例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基础疾病患者, 根据手术时机均分为2组, 分别为前期手术组和后期手术组。其中男38例, 女20例, 年龄59岁~79岁, 平均年龄 (68±1.3) 岁。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的临床检查, 均被确诊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且所有患者均合并最少有1种内科基础疾病。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时机

一般老年患者均合并内科基础疾病, 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 在手术前应给予患者常规药物治疗, 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 有针对性地调整患者的基础疾病, 直至允许手术后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其中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基础疾病发病72 h内对其实施手术为前期手术, 在发病72 h后对患者实施手术为后期手术[2]。

1.3 观察指标

术中术后对2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前期手术组术后出现切口感染1例, 肺部感染2例, 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为10.3%;后期手术组术后切口感染2例, 肺部感染3例, 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为17.2%,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94, P<0.05) 。前期手术组患者的术中平均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均显著少于后期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3 讨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 多是因胆囊内结石移动, 致结石嵌顿于胆囊管或堵塞于胆囊颈, 使黏膜受损;同时, 致胆汁淤滞, 胆汁浓缩, 细菌经逆行或血液循环或淋巴途径进入胆囊, 继而引发急性胆管感染。老年人多有动脉硬化, 会导致血管出现严重栓塞, 引发胆囊缺血, 胆囊壁会出现坏疽等一系列并发症[3]。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身体各项功能不断衰退, 对痛觉反应迟钝, 对疾病反应力低下, 以及重要脏器的代偿力以及机能储备能力下降。导致患者胆道疾病的早期发作如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病理变化与平时不相符合, 就诊时间不及时, 极易出现误诊, 严重者会导致患者的并发症不断增多。患者常同时合并多种内科疾病, 主要为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等。如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术后肺部并发症增多;如合并糖尿病, 则较难对感染症状进行有效控制, 术后会出现伤口裂开、感染等并发症;如合并脑梗死后遗症, 则会对患者的正常生理代谢以及活动造成严重影响,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护理负担。如患者合并2种以上疾病, 病情更为复杂, 更难处理。因此, 针对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 如具有手术指征, 则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条件给予早期手术治疗, 对于一部分患者应先给予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抗感染以及抗休克等治疗, 一些患者在采取保守治疗后无效或病情严重, 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临床研究表明, 在发病72 h内对患者实施治疗, 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可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与本组结果相符。因此, 在对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实施治疗中, 采用早期手术的方法, 可大大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基础疾病患者胆囊切除术手术时机的选择及预后。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1年7月—2013年4月收治的58例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基础疾病患者, 根据手术时机均分为2组, 分别为前期手术组和后期手术组, 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前期手术组患者的术中平均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均显著少于后期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给予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基础疾病患者早期手术治疗, 其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基础疾病,胆囊切除术,手术时机

参考文献

[1]吴武军, 杜立学, 张煜, 等.762例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9, 14 (9) :687-689.

[2]曹健, 代艳琴.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机选择的影响因素[J].医学综述, 2009, 15 (24) :3829-3830.

疾病预后 篇7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入选病例为2009年10月—2010年3月住院的COPD患者64例,均符合急性加重期的诊断标准[3],其中32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除符合上述标准外,尚存在MS,诊断标准采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5月修订的中国人MS诊断标准:具备以下3项或3项以上:(1)腹部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2)血TG≥1.70mmol/L;(3)血HDL-C<1.04mmol/L;(4)血压≥130/80mmHg;(5)空腹血糖≥6.1mmol/L或糖负荷后2h血糖≥7.8mmol/L或有糖尿病史[4]。健康组(30例)选取本院体检者,3组人员在年龄、性别组成无差异,COPD组和COPD合并MS组在病程、血气、性别组成方面无差异。为比较预后差异,本观察未纳入糖尿病者。

1.2方法

上述人员空腹采肘静脉血验测血糖、胰岛素、纤维蛋白原,测量体重指数,观察使用抗生素时间及应用机械通气的例数。

1.3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应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2结果

2.1检测结果

COPD合并MS组血糖、胰岛素、体重指数和纤维蛋白原高于COPD组,二组血糖、胰岛素高于健康组,COPD合并MS组抗生素使用天数较多。见表1。

注:与健康组比aP<0.05,与COPD组比bP<0.05。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MS:代谢综合征。

2.2应用机械通气率相比

COPD组和COPD合并MS组应用机械通气分别为4例和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P<0.05)

3讨论

目前认为COPD已经不单纯是一个肺疾病,而且有许多的肺外表现,如心血管系统疾病、营养不良、恶液质等,其中营养不良者预后不佳,国内的许多研究提示低体重指数患者住院时间、预后结果差于正常体重指数者。谢汉华等[1]研究发现死亡组的体重指数低于缓解组(16.8±2.5和22.4±3.7,P<0.05)。薛兵等[2]以21kg/m 2位界限,低体重指数患者在住院天数、死亡人数、复发天数方面和对照组有显著差异。但关于高体重指数患者预后未见报道。

MS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疾病,多存在高甘油三酯、高血压。它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已被认识。COPD也存在胰岛素抵抗,这已被国内外许多的研究所证实。MarquisK等[5]发现47%COPD患者存在MS。国内学者观察到门诊中男性患者42.9%患MS,明显高于对照组(22.1%),重度、极重度患者的MS发病率较轻中度患者升高[6],提示较高的MS发生率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增加的一个因素,中心性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在发生MS的过程中更具有关键性意义。

研究显示,无低氧血症的COPD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而且与全身炎症相关,对合并心血管疾病和Ⅱ型糖尿病有作用[7]。当患者同时具备COPD合并MS两种疾病时,胰岛素抵抗会加重,本观察支持这一点。有文献报道气道内葡萄糖的分泌浓度是血糖的1/10,气道内糖浓度的升高增加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呼吸道病原体数量,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葡菌[8],另一项研究显示当气道内的葡萄糖浓度大于0.5mmol/L时,金葡菌生长增加,大于1-4mmol/L时绿脓杆菌生长增加[9]。因此,当胰岛素抵抗严重时,外周血糖浓度升高明显,势必导致气道内的葡萄糖分泌增加,从而不利于感染的控制,而有益于细菌的生长、增殖。使用抗生素时间长,预后欠佳,住院时间长,死亡率增加。另外,超重和肥胖患者体重指数的升高与对地塞米松的体外反应钝化相关[10],因此,MS患者对糖皮皮激素的反应性降低,影响临床疗效。

国外一项研究显示除了受损的肺功能外,以纤维蛋白原升高为特征的全身炎症反应是一个COPD急性加重的独立的危险因素[11],我们观察到,COPD合并MS患者纤维蛋白原高于COPD者,提示前者的全身炎症反应强于后者。对于慢性低氧血症患者,吸氧对糖耐量和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即刻的改善作用[12]。提示吸氧除改善组织氧和以外还有其他的作用。

本观察提示COPD合并MS患者预后差于单纯COPD者,其原因与前者胰岛素抵抗和炎症反应强于后者有关。

参考文献

[1]谢汉华,顾学仁,张琰.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高危死亡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21):18-19.

[2]薛兵,杨霁,李秀叶,等.体重指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愈后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3):281-282.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4]《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17.

[5]Marquis K,Maltais F,Duguay V,et al.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J Cardiopulm Reha-bil,2005,25:226-32.

[6]曹振英,张柏膺,黄绍光,等,慢性阻塞性肺病和代谢综合征[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6(8):899-902.

[7]Bolton CE,Evans M,Ionescu AA,et al.Insulin resistance and inflam-mation-A further systemic complication of COPD[J].COPD,2007,4:121-126.

[8]Baker EH,Wood DM,Brennan AL,et al.Hyperglycaemia and pulmo-nary infection[J].Proc Nutr Soc,2006,65:227-235.

[9]Brennan AL,Gyi KM,Wood DM,et al.Airway glucose concentrationsand effect on growth of respiratory pathogens in cystic fibrosis[J],J CystFibros.2007,6:101-109.

[10]金建敏,孙永昌,译.支气管哮喘患者体重与糖皮质激素反应性的关系[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1):72.

[11]Groenewegen KH,Postma DS,Hop WC,et al.Increased systemic in-flammation is a risk factor for COPD exacerbations[J].Chest,2008,133:350-357.

疾病预后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在我院治疗的心脑血管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56例, 女44例;年龄为42~75岁, 平均年龄为 (47.83±4.26) 岁, 根据患者入院后检测指标结果与正常值比较情况, 以≥3个指标较正常值升高或降低30%以上为明显变化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55例, 观察组患者45例, 两组患者各项资料对比情况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

临床对以上患者治疗中, 针对患者自身情况实施针对性性的治疗,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1.3 检测与评价指标

在所有患者入院时、出血后的48 h和96 h, 均对其空腹静脉血进行抽取, 以进行检验。其中检验仪器采用的是Rayto RF-6100酶标分析仪、Rayto RF-3100电脑洗板机, 美国雷度公司生产。其所采用的试剂为国Biomerica。酶联免疫法 (ELISA) 按照试剂说明及操作规范测定五个指标, 其指标分别为:血栓调节蛋白 (TM) 、抗凝血酶Ⅲ (AT-Ⅲ) 、D-二聚体 (D-dimer) 、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 (PAI-1) 以及内皮素-1 (ET-1) [2]。

1.4 统计学方法

在SPSS20.0统计学软件中录入本研究中的所有数据, 然后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 用率 (%) 表示计数资料, 用χ2检验组间比较, 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标准为P<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见表1。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和对照组相比较高, 其差异显著, 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如表2。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和对照组相比, 更加明显, 且在发病48 h其差异显著, 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同时间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通过对本组患者进行研究可以得知,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变化, 和对照组相比, 更显著, 同时其预后也比较差。其中脑出血发生时, 其血液中第一个被消耗的因子是AT-Ⅲ, 在这一因子被过度消耗的时候, 才会到引起患者血液出现高凝状态[3]。另外ET-1的主要功效是对血管具有强烈的收缩作用, 观察组患者中出现脑疝以及颅内压增高的患者比较多, 其原因就是ET-1所具有的收缩作用有所降低, 从而导致在毛细血管中滞留了大量的血液, 导致脑水肿的早期形成。PAI-1则为纤溶抑制物, 对血液内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激活作用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D-dimer则对纤溶活性可以进行反应, 在患者血液出现高凝状态的时候, 其自然就会升高。TM则是凝血酶受体, 其如果出现升高, 则其凝血功能就无法发挥, 从而加重患者的凝血状态[4,5]。由此可知, 以上各项指标变化, 均和患者的预后具有密切的关系。

综上所述, 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中如果其各项指标变化较大, 则预示着患者的预后比较差。

摘要:目的 分析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0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并分析凝血功能检查在患者预后中的作用。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和对照组相比较高, 其差异显著, 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和对照组相比, 更加明显, 且在发病48 h其差异显著, 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指导临床应用。

关键词:凝血功能检验,心脑血管疾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林良山, 庄明华.影响脑血管凝血功能的基因变异研究述评[J].医学信息 (下旬刊) , 2010, 23 (5) :1025-1026.

[2]朱琳, 卡米拉.心脑血管病、糖尿病与肝病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 2010, 16 (2) :90-91.

[3]王兆铖.血栓与止血研究的最新进展, 第十九界国际血栓和止血大会简介[J].血栓与止血学, 2009, 9 (4) :189-191.

[4]Chung J, Suzuki H, Tabuchi N.Identification of tissue factor and platelet-derived particles on leukocytes dur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by flow cytometry and immunoelectron microscopy[J].Thromb Haemost, 2007, 98, (2) :123-125.

【疾病预后】推荐阅读:

长期预后07-15

预后情况10-16

预后关系06-26

患儿预后08-05

预后因素08-07

预后效果08-08

预后影响08-14

发病预后08-21

预后分析08-26

预后管理09-09

上一篇:脑外科术后下一篇:定子单相接地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