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预后(共7篇)
骨折预后 篇1
人体的肱骨髁和肱骨间由骨骼相连, 在这二处相连的地方极易发生骨折, 而此处骨折的断裂也被称为肱骨髁骨折[1]。在骨折中, 肱骨髁骨折是一种比较容易发生的骨折, 所以患者也比较多, 人群一般都是集中在19~59岁。一般在发生骨折后, 患者一般会产生巨大的疼痛感, 所以个人的活动能力也就受到了限制。一旦骨折, 患者应及时就医, 否则治疗不及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 更甚造成残疾或危及生命。所以, 医师对于患者应该及时准确的治疗不可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改善患者病情,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通过研究发现中西医骨折治疗效果比传统治疗的西医治疗方法更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144例进行该项研究, 均已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和医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的批准许可。将144例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对照组66例患者中男36例, 女30例, 年龄13~52岁, 平均年龄 (25.7±4.67) 岁;观察组78例患者中男40例, 女38例, 年龄21~59岁, 平均年龄 (28.3±5.42) 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西医治疗法, 而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新疗法, 具体如下:
观察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 减少患者疼痛, 观察是否伴随有并发症的发生, 如果存在并发症应该及时进行同时段治疗。通常情况下, 会对于患者进行第一阶段的基本治疗, 待生命特征等基本恢复正常或稳定后才进入到第二阶段西医结合骨折新疗法。中西医结合骨折新疗法首先采用的是西医治疗, 即将骨头断裂处进行麻醉, 减少疼痛, 然后行牵引与拉伸, 使骨骼与断裂处断接, 再打上一层石膏进行固定以确保骨头可以复位。但若情况较严重, 则需手术, 术后再通过石膏固定复位。在初期的西医治疗结束后, 采用中医药物辅助治疗, 让患者口服中医以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并且减少西药对于人体的副作用, 对于骨骼的生长很重要, 到了中期就给患者喝桃红四物汤, 这样可以在前期活血化瘀后起到痛经活络, 强身健骨之功效[2]。
对照组仅采用西医治疗, 步骤与观察组前面有关西医治疗法相同, 到复位截止。将两组数据整理收集, 并作分析, 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注意对患者的反应, 若有恶化不适都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保持生命各项体征的平稳。
1.3 疗效标准
无效:在经过治疗后, 病情没有进行缓减, 生命特征不稳定或者存在并发症的产生, 以及骨折处的骨骼没有愈合, 患者依旧可能伴随有疼痛等, 不能有一个好的生活质量。有效:在经过治疗后, 病情有一定的缓减, 生命特征处于平稳状态, 骨骼断裂处基本愈合, 生活质量方面有所提高。显效:在经过治疗后, 患者已基本康复, 症状和特征也已经几乎完全消失, 骨骼断裂处明显愈合, 生活质量方面提高显著, 也可进行基本的生活和工作。治愈:在经过治疗后, 骨骼断裂处完全愈合, 生命特征稳定如正常人一般, 伴随的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对于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不产生影响, 生活质量有很大的提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见附表。对照组有效率为78.5%, 观察组有效率为92.3%,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χ2=7.5651, P<0.05
3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是骨折中较为普遍的一种骨折, 每年的骨折人群较多, 患者一旦骨折将伴有疼痛感, 同时限制其活动, 对自身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影响, 迅速降低生活质量。医师对于患者一定要及时治疗, 以减少患者痛苦。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的治愈效果更好, 也就是说中西医结合骨折新疗法在治疗肱骨髁骨折上效果更加的显著。二种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治疗效果, 但是中西医结合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患者的痛苦使他以最快速度恢复, 同时它在治疗过程中口服的中药副作用少, 同时具有活血化瘀、舒经活络、强身健骨等功效。可以缩短治疗的时间, 也使得效果更加的显著, 所以值得被推广和使用。
综上所述, 采用中西医结合骨折新疗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疗效佳, 借助中医学外敷副反应少, 疗效显著, 可促进骨折术后恢复,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风帅.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当代医药, 2011, 18 (3) :83-84.
[2]龙雳.中西医结合骨折新疗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 (12) :69-70.
骨折预后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骨科2008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25例,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经过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肱骨髁上骨折, 且均为闭合性骨折, 临床表现为肘部肿胀、活动受限及剧烈疼痛。其中男17例, 女8例, 年龄 (43.2±32.3) 岁。按照骨折发生原因可分为车祸12例, 跌伤10例, 高空坠落3例;按照合并症可分为合并肋骨骨折7例, 合并肩关节脱位11例, 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参照AO/ASIF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 将骨折类型分为A3型8例, B2型7例, C1型4例, C2型3例, C3型3例。所有患者依据流行病学原则签署知情同意书, 为避免由于患者自身原因而造成结果不准确, 将具有严重精神疾病、身体障碍无法进行肢体功能测定患者以及拒绝参加本次实验者, 予以排除。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组25例患者分为观察组 (13例) 和对照组 (12例) 。经过均衡性检验,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变范围、病情轻重以及既往史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接受治疗前需进行一系列辅助检查, 以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本组25例患者均于入院6~12h内行手法复位外固定手术治疗, 麻醉方法采用行臂纵神经阻滞或全麻, 术前对患处进行常规消毒, 铺无菌手术巾, 以便做下一步手术治疗。手术过程中患者取仰卧位, 肩外展90°, 屈肘90°, 前臂中立位, 以暴露肘部和前臂。首先行手法复位治疗, 主要包括对抗牵引法矫正重叠嵌插移位、内推外拉法矫正侧方移位以及推拉屈肘法矫正前后移位, 手法复位之后, 根据患者具体状况可采用石膏托外固定或者小夹板外固定, 小夹板外固定是采用已准备好的柳木塑型夹板4块、内侧远端置梯形压垫、外侧近端置塔形压垫及后侧远端置顺梯形压垫。均衡置放四块夹板后用三条束带捆扎, 松紧度为上下活动1cm。在此基础上予以观察组患者以续骨活血汤加减口服治疗, 续骨活血汤主要成分为当归尾、赤芍、白芍、生地、红花、地鳖虫、骨碎补、煅自然铜、川续断、落得打、乳香、没药, 如患者疼痛严重者, 加三七末冲服;吐血者, 加藕节、茜草等药, 肢体肿胀者加泽泻以及猪苓。将上述诸药加水适量煎煮, 连煎2次, 取药汁300ml, 服用方法:每日1剂, 早、晚温服, 连续服用4周。另外, 鼓励患者在术后1周行腕关节以及肩肘活动, 术后8周行前臂旋转功能锻炼;术后12周左右医院复查X线片, 确定骨折线消失之后即可负重练习。所有患者随访1年, 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2]
将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优:骨折愈合良好, 未见肿痛和畸形, X线照片显示骨折完全解剖复位, 腕关节活动正常, 握力恢复正常。良:骨折愈合良好, 没有畸形, 偶尔疼痛, X线照片显示骨折解剖学接近复位, 腕关节活动轻度受限, 握力基本恢复正常。中:患者偶感疼痛、X线照片显示骨折部位解剖学尚可对位, 腕关节活动受限, 握力有所恢复。差:X线照片显示骨折有所愈合, 关节出现肿痛和畸形, 腕关节活动范围较小, 日常生活能力受限。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表示, 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双侧) 。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 判定其骨折愈合情况。观察组患者13例, 骨折愈合优7例, 良5例, 中1例, 差0例, 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2.3%:对照组患者12例, 骨折愈合优4例, 良5例, 中2例, 差1例, 骨折愈合优良率为75.0%,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χ2=11.23, P<0.05) ;观察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 (4.33±1.12) 个月, 对照组为 (6.12±2.19) 个月,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t=5.42, P<0.05) 。随访过程中, 无患者发生严重感染以及骨发育异常的现象。上述结果显示, 采用应用中西医结合骨折新疗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时, 疗效确切、安全, 具有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意义和价值。
3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 特别好发于青少年, 对于青少年的骨骼发育和正常学习生活均造成严重影响, 资料显示, 当肱骨髁上骨折处理不当时很容易引起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以及肘内翻畸形, 因此, 在治疗上应该以尽快减轻患者痛苦、提高预后效果为主。目前, 临床上对于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治疗, 即在骨折发生后的6~12h内行手法复位后外固定, 但是, 很多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出现骨折愈合缓慢、骨折愈合畸形以及愈合后活动受限等预后不佳状况, 这一现象提示, 骨折愈合在骨折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作用, 笔者具有多年临床经验, 发现在外科手术后予以患者一定的药物治疗, 对于骨折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续骨活血汤源于《中医伤科学讲义》, 具有续骨活血、祛淤止痛之效, 是古代治疗骨折的良方, 对于骨折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的25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在应用手法复位外固定联合中药续骨活血汤加减治疗后, 较之单纯外科手术治疗的对照组而言, 其骨折愈合时间以及骨折愈合优良率均有显著改善, 这一结果提示,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有助于骨折的预后恢复, 可在临床加以普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应用中西医结合骨折新疗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预后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2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 (13例) 和对照组 (12例) , 观察组应用中西医结合新疗法治疗, 对照组则采用传统西医治疗, 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 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访1年后, 两组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 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为 (4.33±1.12) 个月, 对照组为 (6.12±2.19) 个月, 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2.3%, 对照组为75.0%,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骨折新疗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可加快骨折愈合, 较快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具有临床应用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中西医结合,骨折新疗法
参考文献
[1]屈远新, 黄志虎.肱骨髁上骨折中西医结合骨折新疗法治疗预后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4, 22 (2) :112.
骨折预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1年1月-2012年3月间行不稳定踝关节手术治疗患者62例, 男38例, 女24例;年龄32~68岁, 平均年龄 (54.3±11.2) 岁;平均身高 (169.3±12.8) cm, 平均体质量 (83.2±14.2) kg;左踝关节骨折34例, 右踝关节骨折28例;Weber骨折分型:B型42例, C型20例。根据入院时间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 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和手术方法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术后仅采用石膏固定伤踝;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功能康复训练。
1.2.1 石膏固定
术后自膝关节向下进行伤踝的石膏托固定, 观察水肿消退情况, 术后2周左右拆线, 改用管型石膏进行固定。患者术后6周内卧床休息, 6周后根据康复情况可拆除石膏体, 并使患者逐渐下床行走, 下床初期做简单的踝关节运动, 缓慢负重[3]。
1.2.2 早期功能康复训练
在石膏固定的基础上, 研究组患者行早期的功能康复训练。术后患者常规卧床休息, 注意将患肢抬高, 高于心脏水平。术后首日, 由护士帮助患者进行被动训练, 缓慢进行踝关节屈曲, 每日3次, 每次屈曲10下;术后3 d通过与患者沟通, 使患者尝试主动进行踝关节屈曲, 根据患者的能力, 初期由护士辅助行主被动结合训练, 逐渐由患者自行主动屈曲训练。术后1周左右, 进行踏皮球训练:扶患者移至床边, 小腿自然下垂, 床下放置适当直径的圆球, 以患者小腿自然下垂时脚底可触及球面为宜, 指导患者利用腿部力量移动圆球, 使其在小范围内滚动, 初期先行前后、左右滚动, 患肢适应后, 可逐渐进行各个方向的随意滚动, 该动作每日进行2次, 每次持续5 min。患者患肢踏皮球运动基本熟练后, 可在护士的搀扶下学习拄拐, 在患肢不着地的情况下让患者适应拄拐行走, 以避免正常下肢因长期卧床而产生静脉血栓。术后2周左右, 患者可在拄拐的基础上, 逐渐将患肢脚尖接触地面, 以较少的承重力逐渐使患肢适应行走运动, 并感受患肢踝关节活动能力的变化情况。术后4周左右行常规摄片, 观察骨折康复情况。
1.3 随访及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自术后开始, 均随访12个月以上, 术后前3个月每月随访1次, 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感染、摄片观察踝关节复位情况、检查踝关节活动度等, 自第4个月起, 每3个月行1次随访。记录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随访12个月NRS疼痛评分、Tegner评分和AOFAS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数据库分析, 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 见附表, 研究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AOF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两组患者NRS疼痛评分及Tegner评分无显著差异 (P>0.05) 。
3 讨论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后, 患肢常表现出肿胀、疼痛, 踝关节功能受限, 需石膏固定保护以预防感染和再次创伤[4]。早期的术后处理主要为石膏固定和嘱患者卧床休息, 石膏拆除后患者方要下床运动。但长期的卧床易造成踝关节正常活动功能的退化, 同时可能影响患肢及正常下肢的血供, 引发下肢静脉血栓等不良症状, 因而术后的早期康复训练对于改善和恢复患者踝关节机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石膏固定的基础上增加早期功能康复训练, 由术后首日被动踝关节屈曲, 逐渐至下床拄拐负重, 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提示术后早期功能康复对患者较早恢复踝关节功能和恢复正常活动具有促进作用。AOFAS评分是踝、后足运动评分标准, 分值越高说明踝关节运动性越好;Tegner评分为膝关节运动评分。在本组研究中, 研究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但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和Tegner评分无显著差异, 提示术后早期功能康复训练有助于提升患者伤后踝关节运动能力的恢复效果, 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 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行早期功能康复训练对于提高预后、早期改善踝关节活动能力、促进患肢康复等具有积极作用。当然, 早期功能康复应注意循序渐进, 不可操之过急, 最好从被动活动、被动结合主动、逐渐过度到主动活动, 活动范围也应从小逐渐扩大。
摘要: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康复训练方法及其对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62例行不稳定踝关节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 对照组术后仅采用石膏固定伤踝;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功能康复训练,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预后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AOF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两组患者NRS疼痛评分及Tegner评分无显著差异 (P>0.05) 。结论 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行早期功能康复训练, 对于提高预后、早期改善踝关节活动能力、促进患肢康复等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功能康复,骨折预后
参考文献
[1]李兴林, 彭化文, 许发勇, 等.可吸收钉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0, 1 (1) :48-50.
[2]苏攀.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86例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4) :159-160.
[3]瞿岱彪, 李勇.不稳定踝关节骨折术后两种功能恢复方法的临床评价[J].实用临床医学, 2008, 9 (10) :76-78.
骨折预后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自2003—01~2011—06收治并成功获得31.2 (8~52) 个月随访的手术病例64例。其中男43例, 女21例。年龄27~67岁。损伤原因:车祸致伤33例, 高处坠落致伤31例。按Schatzker分型:IV型骨折19例;V型骨折32例;VI型骨折13例。
1.2 研究方法
按照年龄、受伤机制、骨折类型、膝关节软组织复合伤、手术时机、入路选择、内固定物应用、植骨、术后切口感染、康复训练等10个可能对手术有影响的因素作为自变量, 患者手术疗效作为应变量进行分组, 对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分组说明见表1。
1.3 评分标准
1.3.1 关节面复位质量评价标准
根据Rasmussen胫骨髁部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1.3.2 手术疗效评价标准
术后患肢的膝关节功能 (1年后) , 参照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
1.4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以P<0.05为差异显著性检验标准。所有数据处理由SPSS 13.0统计软件包完成。
2 结果
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38例, 良15例, 可7例, 差4例, 优良率为82.8%。骨折类型、膝关节软组织复合伤、手术时机、入路选择、内固定物应用、植骨、术后切口感染、康复训练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愈后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年龄、受伤机制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愈后不相关 (P>0.05) 。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骨折类型、膝关节软组织复合伤、内固定物应用、植骨、康复训练是影响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预后的独立因素 (P<0.05) 。见表2~3。
注:组内分析资料的χ2检验。
注:组内分析资料的χ2检验。
3 讨论
3.1 骨折类型对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预后的影响
本组18例SchatzkerIV型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达94.7%, 25例SchatzkerV型为78.1%, 10例SchatzkerVI型为76.9%, 行组内分析资料的χ2检验后表明SehatzkerIV型与SehatzkerV型之间和SehatzkerIV型与SehatzkerVI型之间均有显著差异, 但SehatzkerV型与SehatzkerVI型骨折之间无显著差异;将Sehatzker IV型赋值为0, SchatzkerV型和VI型合并赋值为1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骨折类型是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独立因素。
3.2 膝关节软组织复合伤对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预后的影响
胫骨平台骨折并发侧副韧带或交叉韧带损伤如果未予修复治疗, 尽管胫骨平台骨折愈合良好, 仍可出现膝关节不稳且膝关节功能晚期康复结果差[1]。对于半月板损伤的处理应尽量修复, 如创伤太严重而不能修复的则采取部分或全部切除。对于内、外侧副韧带损伤、前后交叉韧带的损伤, 应I期给予修复。
3.3 内固定物应用不当对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预后的影响
大多数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粉碎严重, 关节面塌陷、矢状面的劈裂同时存在, 因此在选择内固定物时需要其有较强的把持力。对于内固定方式的选定应从骨折类型、骨的质量综合考虑。SchatzkerV型和VI型型骨折可采用双侧支持钢板、外侧支持钢板+内侧防滑小钢板固定、LCP或LISS固定。对于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为获得较好的抗剪力, 减轻或避免术后的剪切移位, 最好采用LCP或LISS固定。在选择钢板上, 长度要跨过骨折范围, 否则起不到很好的支撑作用;钢板准确的塑形使之敷贴骨面也至关重要。
3.4 术后康复训练对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预后的影响
在相当一部分患者中往往忽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最后导致膝关节黏连和强直, 或固定松动、断裂, 胫骨平台关节面再次塌陷。因此, 作为医务人员术后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并嘱患者按计划进行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术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及韧带损伤情况决定外固定时间及指导膝关节功能康复[2]。 (1) 没有韧带损伤患者, 术后可立即进行膝关节伸屈运动。如合用韧带损伤可待石膏托拆除后进行膝关节伸屈运动。在石膏固定时可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 可以防止股四头肌萎缩; (2) 拆除石膏外固定后至术后12周, 可在CPM机帮助下, 进行膝关节伸屈运动。 (3) 术后12周后应根据X线片视骨折愈合情况, 进行膝关节负重康复训练。
摘要:目的:讨论分析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预后及影响因素, 从而积极主动的避免或降低不良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对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自2003—012011—06收治并成功获得31.2 (852) 个月随访的手术病例6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可能对手术有影响的因素作为自变量, 疗效作为应变量进行Log istic分析。结果:根据R asm 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38例, 良15例, 可7例, 差4例, 优良率为82.8%。结论:骨折类型、膝关节软组织复合伤、入路选择、内固定物应用、植骨、康复训练是影响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预后的独立因素。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 等主编.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761
骨折预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2例股骨远端发生C型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27例为男性, 15例为女性, 年龄在23到56岁间, 平均为31.7岁。骨折原因:31例为交通事故所致, 8例为坠落受伤, 3例为其它。骨折分型:30例为闭合性的骨折, 12例为开放性骨折, 6例为并骨盆骨折, 8例为肋骨骨折。受伤部位:25例在右侧, 17例在左侧。以AO/ASIF进行分类:有7例为A2型, 13例为A3型, 16例为C2型, 6例为C3型。所有患者在入院以后, 就进行皮牵引, 并持续一周时间后, 再行手术。
1.2 方法
所有患者都在硬模外实施麻醉, 且连续使用。受伤较重患者, 则选择吸入全麻。取平卧位, 再让其膝关节成30°~60°的弯曲。选择股骨下段的前外侧到其髌骨的旁外侧, 取直切口[2]。随后, 进行逐层切开, 把髌骨迁至内侧, 或是向内侧进行翻转, 让其股骨远端得以充分暴露。同时, 选取克氏针把较大块骨并接所产生的平面实施临时固定。而对于中间骨缺损的位置, 则使用自体骨或是异体骨等进行填充。在C臂透视中, 其显示复位固定为满意时, 进而对其它损伤实施修复。在术后, 选择加压包扎, 且以石膏对其患肢进行2周时间的固定, 过后再采取辅助下的训练。当4周以后, 就让其患肢实行负重训练。
1.3 Kolmenn的评判标准
优:膝能伸直, 且屈曲>120°, 没有畸形现象, 没有疼痛发生, 也不西药药物缓解;良:则膝能伸直, 且屈曲在90°~120°间, 有微痛或是无痛, 不需要药物进行缓解, 其肢体短缩在1 cm以下;中:膝不能伸直, 其屈曲在60°~90°间, 有微痛出现, 有时需要药物进行缓解, 其肢体短缩在1~2 cm间;差:膝不能伸直, 其屈曲在60°以下, 并需要应用药物进行镇痛, 对其工作及生活都有严重影响。
2 结果
经过手术治疗, 其骨折都得以愈合, 时间在3到9个月之间。根据Kolmenn的评判标准:27例为优, 占64.29%, 12例为良, 占28.57%, 2例为中, 占4.76%, 1例为差, 占2.38%, 其优良率达到92.86%。
3 讨论
在以前, 临床中对那些由高能量损伤致使其股骨远端发生C型骨折的患者, 治疗方法通常都是采取牵引固定方式, 其特征为:可以使患者骨折得以迅速生长, 在术后, 发生不愈合的概率较低[3]。但由于其存在一定弊端, 即:牵引治疗, 耗时过长, 若骨折涉及到关节面, 则难以进行良好复位。这会致使膝关节功能出现大部分的丧失。现在, 对于股骨远端发生C型骨折的患者, 一般都是选择在其股骨远端实施锁定钢板治疗。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对碎裂骨块进行固定, 避免关节成角及畸形的出现, 对膝关节功能也实现最大限度保持。在本次研究中, 股骨远端发生C型骨折的患者在经过锁定钢板治疗后, 其骨折都得以愈合, 时间在3~9个月之间。根据Kolmenn的评判标准:27例为优, 12例为良, 2例为中, 1例为差, 其优良率达到92.86%。这表明, 锁定钢板治疗对股骨远端发生C型股骨的患者, 具有较佳的治疗效果, 对其预后也存在显著改善作用。
综上所述, 对于股骨远端发生C型骨折的患者采取锁定钢板进行治疗, 其预后非常良好, 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锁定钢板对股骨远端的C型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2例股骨远端发生C型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采取锁定钢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过治疗, 其骨折都得以愈合, 时间在39个月之间。根据Kolmenn的评判标准:27例为优, 12例为良, 2例为中, 1例为差, 其优良率达到92.86%。结论 对于股骨远端发生C型骨折的患者采取锁定钢板进行治疗, 其预后非常良好, 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股骨远端C型骨折,锁定钢板治疗,预后分析
参考文献
[1]朱新炜, 李云恺, 左金良, 等.股骨远端C型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不愈合的原因及治疗体会.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4) :618-619.
[2]周骏武, 胡召云, 匡文忠, 等.股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复杂骨折.安徽医药, 2011, 15 (11) :1402-1403.
骨折预后 篇6
关键词:老年,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
肱骨近端骨折是老年常见的骨折之一, 占全身骨折的4%~5%[1,2], 根据患者损伤类型可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但对于老年患者而言, 由于其骨质的特殊改变, 治疗非常困慢。目前比较流行且疗效显著的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 本分析以笔者所在医院89例患者为对象, 探讨治疗疗效和预后相关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3年1月-2014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89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4例, 女55例, 患者年龄60~85岁, 平均 (69.34±8.67) 岁。所有患者骨折均为单纯、闭合性肱骨近端骨折。结合影像学检查, 按照Neer分型[3]为:二部分30例, 三部分35例, 四部分24例。按照AO分型为:A型21例, B型36例, C型3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4 d, 平均 (5.27±1.46) d。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排除锁定钢板禁忌证, 患者取仰卧位并气管插管全麻, 经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暴露骨折位置。然后进行骨折的复位, 必要时取同侧髂骨植骨, 填补断端缺损, 增加断端稳定, 复位确认后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及螺钉固定, 完毕后肩袖缝合。术后按照常规骨折治疗和护理。术后摄片确定患者骨折坚强固定后, 第1天行握拳、伸指、肘关节屈伸、提肩功能锻炼;第3天在保护下行肩关节前屈、后伸功能锻炼;第7天在保护下行肩关节外展、内收功能锻炼, 后逐步加大锻炼力度。
1.3 疗效评定
术后常规定期随访, 进行X线和CT检查并进行肩关节预后功能评分, 评价参照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4]。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9例患者一次性锁定钢板固定成功76例 (85.39%) , 失败13例 (14.61%) 。累计有效随访76例, 肩关节预后优良58例 (76.32%) , 差18例 (23.68%)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固定成功与失败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显示, 患者的性别与固定成功与否无关 (P>0.05) 。患者的年龄和骨质密度是固定成功与否的相关影响因素 (P<0.05) 。术前骨折分型与最终固定成功与否相关性分析显示, 按照Neer分型, 其二部分、四部分与固定成功与否相关 (P<0.05或P<0.01) , 三部分与固定成功与否无相关 (P>0.05) 。按照AO分型, 其A型与C型是固定与否的相关影响因素 (P<0.05) , 而B型与固定成功与否无相关 (P>0.05) , 详见表1。
治疗后患者肩关节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患者的年龄是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 (P<0.05) , 而与患者的性别无关 (P>0.05) 。此外, 患者的骨密度与肩关节预后功能不相关 (P>0.05) 。按照Neer分型, 其二部分、四部分与肩关节预后功能相关 (P<0.05或P<0.01) , 三部分与肩关节预后功能无关 (P>0.05) 。按照AO分型, 其A型、B型和C型均不是肩关节预后功能的影响因素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十分常见, 治疗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和骨折类型可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于严重的骨折必须进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以保证预后肩关节功能正常, 固定的方法也较多, 需根据患者而言。对于老年患者, 特别是年龄大于70岁、女性的Ⅳ型骨折各治疗方法的效果均较差[5,6,7]。目前, 较为理想的治疗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 但其预后影响因素十分多且复杂。
对年轻患者的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二、三部分骨折, 三叶草形钢板固定治疗疗效十分满意[8,9,10]。但对于老年患者来说, 由于较多伴随骨质疏松等,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的疗效较为满意[7]。主要由于加压锁定钢板治疗能有效防止螺钉脱出, 从而防止骨折端再次移位, 也能较好的保护骨膜和血运, 针对老年患者, 取同侧髂骨植骨填补骨质缺如, 增加断端稳定, 能有效的降低肱骨头坏死的发生率[11,12,13]。本组分析结果显示, 锁定钢板治疗后一次性固定成功率为85.39%, 优良率为76.32%, 疗效较为理想。
预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老年患者肱骨近端骨折的预后影响因素较多, 主要与患者的年龄, Neer分型的二部分、四部分。但不管什么治疗方法, 术后肩关节功能锻炼是康复的重要保证, 坚强固定下适当早期的肩关节功能锻炼有利于加快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患者康复[14,15]。
骨折预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120例, 女51例, 男69例, 年龄52~81 (65.65±4.72) 岁。骨折原因:车祸伤23例, 跌摔伤49例, 重物压伤27例, 运动伤16例, 其他原因5例, 所有病人都是闭合性损伤。骨折类型按照Evans标准进行分型:Ⅰ型26例, Ⅱ型42例, Ⅲ型36例, Ⅳ型9例, Ⅴ型7例。合并冠心病13例、高血压21例、糖尿病17例。将12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 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经皮钢板固定术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入院接受治疗时合并症、手术时机等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髋关节置换术[3]
在手术前病人需要进行包括尿常规、血常规、凝血功能、心肝肾功能等检查, 对于高血压患者需要控制血压。患者全麻或硬膜外麻醉, 手术时患侧朝上, 从髋关节后外侧入路, 沿着臀大肌纤维方向钝性分离臀大肌, 肌瓣向后侧拉开, 并且用纱布保护, 露出关节腔, 同时应注意保护坐骨神经, 稳定髋关节。维持髋关节外展功能, 保留臀中肌附着点, 重建股骨颈骨, 在股骨颈骨上面穿上钢丝, 待股骨颈骨复位后用插髓腔锉将钢丝固定。股骨锦缎小粗隆使用钢丝环扎, 保留股骨距, 使用骨水泥固定骨折的股骨距, 在股骨颈处切骨, 从小到大用扩髓器扩髓, 清除干净骨髓腔的内容物。假体柄与股骨体额状面成130~160°角斜插进髓腔, 保持股骨头中心与大粗隆顶端在同一水平线上。用骨水泥枪将骨水泥注射入髓腔, 同时将人工股骨头假体插入到髓腔内, 待骨水泥干固后, 将股骨头复位, 冲洗手术伤口, 在手术后放置引流管25~73h, 为防止术后感染, 同时使用抗生素, 检查静脉是否有血栓, 8~14d后开始患肢功能锻炼。
1.2.2 对照组骨折内固定术
病人取平卧位, 在髋外侧切一切口, 使转子下股骨干近端和骨折处暴露, 使骨膜保留, 在X光机透视下将骨折处复位, 然后在股骨颈骨外侧放置解剖型锁定钢板, 钢板可稍微偏向后外侧, 使用细克氏针通过钢板上针孔对骨折进行临时固定, 随后从锁定板近端的预留锁定孔中将2.5mm的克氏针插入, 在透视机下再次对克氏针的长度及位置进行调整, 调整过程中注意远端钢板的位置保持正确, 然后将克氏针逐个拔出, 钻孔在股骨颈方向拧入3枚固定针并锁定, 然后对远端股骨干进行钻孔拧钉固定, 将小转子骨折块进行复位并固定, 通过透视机观察骨折复位是否满意, 带锁定钢板上螺钉固定稳定后对伤口进行清理, 然后缝合伤口。手术之后应该高度重视感染的预防, 另外还要注意预防下肢静脉栓塞及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在进行手术后24h要拔去引流管。手术治疗2d以后患者可以适当进行股四头肌锻炼活动及一些床上的被动活动。对于骨折严重的患者手术后拍摄X片, 根据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 适当进行下地活动。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 同时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预后[4]。包括病人整体功能、关节活动度、关节畸形、行走能力、生活能力、疼痛程度。标准为:差:≤79分, 良:80~89分;优:90分以上。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使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后对患者进行3~18个月的随访, 患者中无死亡事件发生, 切口完全愈合, 均未出现感染, 骨折在10~22d内均愈合, 无髋内翻及骨不连情况出现。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采用Harris评分标准对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Harris评分为65.23±16.4分, 对照组为66.27±15.6分;治疗后观察组为87.93±15.7分, 对照组为76.77±16.9分。治疗后, 对照组功能优良43例, 优良率为71.67%;观察组功能优良54例, 优良率为90.00%。观察组治疗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老年人一般都有一定程度的骨质疏松, 特别是老年女性, 另外加上老年人四肢灵活度下降, 所以稍有不慎就容易发生骨折。在骨质疏松患者中股骨颈骨折发病率很高, 这是因为股骨颈骨部特殊的松脆骨质, 导致该处易出现粉碎性骨折。近年来, 股骨颈骨折每年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 病人多数为老年人, 该病的致死率及致残率都很高, 所以人们日益关注对该病的治疗。目前, 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是以手术为主, 治疗的重点是内固定方法及手术方法的选择。手术方法的选择应该综合考虑病人的病情及其他合并疾病, 治疗前要对病人进行详细的检查, 深入分析, 最终确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通常会同时患有其他全身性疾病, 所以骨折后长期卧病在床有可能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 如下肢静脉栓塞、泌尿系统及呼吸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对患者进行早期主、被动的运动锻炼及适当改变体位能够有效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出现, 适当的锻炼也有助于患者骨骼和关节的功能恢复[5]。
为了确保手术的效果, 在手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 在打磨髋臼时, 不宜过分打磨, 打磨至有点状出血即可, 打磨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手术的成功; (2) 医生应该掌握该方法的适应证, 选择身体素质好、手术耐受性强的患者。患者若是出现转子间骨折或颈骨骨折, 应该详细了解骨折移位的严重程度及骨折的具体部位; (3) 患者在手术后应该尽早开始恢复锻炼, 避免骨量和骨质丢失的情况。
摘要:对比分析骨折内固定手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与预后的差异。对收治的120例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平均分为两组, 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经皮钢板固定术进行治疗。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定,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 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都显著低于采用骨折内固定手术。
关键词:中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骨折内固定术
参考文献
[1]解笑宸, 辛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9) :97.
[2]邓磊, 刘沂.全髋关节置换技术和局部并发症[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5.
[3]李佛保, 盛璞义, 韩士英, 等.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 2009, 19 (2) :152.
[4]李强, 罗先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评估方法的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 2001, 21 (12) :72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