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后影响

2024-08-14

预后影响(共12篇)

预后影响 篇1

脑出血发病急骤, 发病后病情常较重, 病死率高。 据统计, 脑出血每个月病死率约40%, 每年病死率约55%, 近半数患者遗留严重的功能残疾[1]。 在中国, 脑出血约占脑卒中的1/3, 其患病人数为西方国家的3倍[2]。 因此, 评估其预后相关因素对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以及优化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脑出血患者临床表现

1.1意识状态

发病后意识障碍严重程度及恶化速度直接影响预后。 据统计, 早期存在意识障碍者90%预后不良, 发病3 h内昏迷者100%预后不良, 昏睡者病死率约为36.7%[3]。 近年来较多使用脑外伤昏迷 (GCS) 评分来反映意识水平。 许多报道均认为GCS评分<10分时病死率显著增高。Sarnvivad等[4]认为入院时GCS评分可以预测颅内各个部位出血的预后情况。 Kim[5]发现入院时昏迷、GCS评分≤8分是30 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而发病时无明显意识障碍、GCS评分> 9分与90 d有良好的独立相关。 因此, 意识状态可以作为判断脑出血预后的关键甚至唯一因素, 对入院时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应予以积极抢救。

1.2血压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也是近期死亡和远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发病6 h内和出血量较大的患者, 血压升高尤为明显, 高血压易导致血肿扩大、脑水肿、再出血等, 目前研究认为收缩压升高与不良预后有关。 Chiquete等[6]对幕上性脑出血患者研究发现, 入院时收缩压 (SBP) >190 mm Hg (1 mm Hg=0.133 kPa) 与出血破入脑室以及高的病死率有关。 INTERACT研究表明收缩压降至140 mm Hg以下可减少血肿增加的发生[7]。 最近公布的IN- TERACT 2研究也证明在脑出血发生后的6 h内进行快速降压, 患者临床结局有明显的改善[8]。 进行积极降压治疗可以减少致残的风险, 并提高20%的康复率。 ATACH研究结果证实伴高血压的颅内出血患者, 强化降压 (SBP下降≥60 mm Hg) 相比标准降压 (SBP下降< 60 mm Hg) 其血肿增大、再出血风险及致死致残率等均降低, 即使在发病后3 h内行降压治疗, 结果也一致, 这说明发病后强化降压是安全的[9]。 降压治疗常作为急性期处理的一个重要部分, 早期未进行积极的降压是导致高的患病率和病死率的主要原因。

1.3颅内压及灌注压

在脑出血中常伴有颅内压升高, 较高的颅内压会导致局部缺血、灌注压降低而出现继发性脑损伤, 导致脑疝或死亡。美国心脏病协会推荐脑出血患者GCS评分小于8分、 有脑疝征象、脑室出血、脑积水患者应将颅内压控制在小于20 mm Hg, 脑灌注压在50~70 mm Hg之间[10]。 Nikaina等[11]发现脑灌注压大于75.46 mm Hg预后较好。 另外, 颅内压变化的幅度也与预后有关, 研究发现颅内压变化幅度较大患者其30 d预后较差, 提示颅内压变化与短期神经预后相关, 在早期控制颅内压可以改善预后[12]。

2血肿体积

血肿体积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出血量与预后直接相关。幕上出血>60 mL、幕下出血>10 mL、血肿破入脑室伴脑室扩张、中线结构移位>1.2 cm者预后极差[3]。 通过CT随访发现, 血肿扩大主要发生在发病后的6 h内, 是早期功能恶化、死亡及残疾的独立预测因素。Rodriguez等[13]对133例幕上性脑出血患者在发病24 h内行CT扫描获得初始出血量发现, 1 h内血肿扩大>10.2 mL是早期神经功能恶化、3个月死亡以及长期不良预后的预测因素。Delcourt等[14]认为24 h血肿增加10.7 mL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 血肿每增加1 mL, 病死率增加5%。 早期降压可以减少2~4 mL血肿量, 可以使良好预后率增加20%~40%。

3出血部位

不同部位出血发生率不同, 由于各部位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的差异, 不同的出血部位对脑损伤的程度也不同。 文献报道出血部位是90 d功能恢复的独立预测因素[5]。 一般认为, 内囊、脑叶皮质下出血病死率较低, 预后较好, 而脑室出血、出血靠近中线则病死率高, 预后差[15]。

4出血是否破入脑室

脑出血极易破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 国内报道的病死率多在50%~70%。 积血易阻塞脑室系统引发颅内压升高, 血液本身及其分解产物可引发高热、呼吸衰竭、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 血性脑脊液在蛛网膜下腔长时间留置引发脑血管痉挛等继发性损害会导致不良预后。 研究发现出血向脑室扩展是90 d功能恢复的独立预测因素[5]。 Maas等[16]认为脑出血向蛛网膜下腔扩展是14 d死亡和28 d较高的改良Rankin评分的预测因素。 血液作为促炎物质存在于脑实质中, 而其向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扩展意味着这种有害的炎性反应影响更多的组织, 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5实验室检查

5.1白细胞

脑出血急性期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 白细胞反应性增高, 在发病48 h内尤为明显。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白细胞计数是近期预后差的独立预测因素, 其计数每增加1.9×109/L, 近期预后差的危险性增加44.5%。 急性期白细胞计数≥ 10.0×109/L者近期预后较差[17]。 由于白细胞本身的聚集、变形能力的下降导致局部微循环阻塞, 影响侧支循环建立, 活化白细胞还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直接损害脑血管和脑实质, 均提示为不良预后的指标。

5.2 C反应蛋白

炎症机制参与脑出血后相关性脑损伤的过程, C反应蛋白 (CRP) 的动态变化与出血量、神经损伤严重性等有关。 血浆CRP通常在入院后48 h内持续上升, 并与血肿大小显著相关。 通过对比刚入院与发病后48 h及72 h的CRP水平发现, 其对致死率或致残率的预测效果比其他危险因素要高[18]。 并且还有研究还认为CRP的促炎反应造成的神经元毒性作用与认知功能损害密切相关[19]。

5.3血红蛋白

对ICU脑出血患者的研究发现, 较高的贫血发生率[血红蛋白 (Hb) <9 g/dL]是病死率增加以及延长住院时间的预测因素[20]。 目前的研究认为病情严重的患者Hb不得低于7 g/dL[21]。 Diedler等[22]在幕上性脑出血患者中发现, 预后不良患者平均Hb水平较低 (预后不良组:Hb 12 g/dL, 预后良好组:Hb 13.7 g/dL) , 平均Hb水平是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6影像学表现

6.1 CTA斑点征

一个重要的识别继续出血的现象是CTA对比剂的外渗, 即斑点征。 在发病3 h内行CTA的患者中约占1/3, 对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很高。Demchuk等[23]发现, 这类患者中平均出血量为19.9 mL, 而阴性患者平均出血量为10.0 mL, 平均出血的增加量在阳性及阴性患者中分别为8.6 mL和0.4 mL, 3个月mRS评分分别为5分和3分, 3个月病死率分别为43.4%和19.6%。 Li等[24]认为CTA斑点征与血肿增加、住院期间病死率、延长的住院时间、出院时的不良预后、3个月病死率、不良临床结局有关。 多变量分析中, CTA斑点征是90 d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6.2脑萎缩

脑萎缩能够增加对出血后占位效应的空间缓冲能力, 一般认为出现脑疝的风险小于年轻人。 在一些研究中被认为是大面积幕上性缺血性卒中的保护性因子。 Herweh等[25]研究发现脑容量丢失量会显著降低90 d后良好预后的机会, 是脑出血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可能是由于脑萎缩患者功能恢复潜能降低所致。

6.3脑白质疏松

脑白质疏松是由缺血损伤和脱髓鞘造成的白质改变, 常见于老年人, 与缺血性卒中、脑出血、整体功能下降、痴呆相关。 脑白质疏松 (LA) 与脑出血有共同的危险因素, 而且可能存在包括微血管病变在内的共同的病理机制。 脑微出血与严重的LA相关。 而且LA又是华法林相关脑出血和缺血性卒中溶栓后自发性脑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 文献报道LA的严重性是自发性脑出血功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并且表明阻止LA形成或者延缓其进程可以改善脑出血的预后。高血压和年龄是LA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 所以治疗高血压可能是降低LA严重性的方法[26]。

7脑出血并发症

7.1发热

发热的持续时间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体温≥ 37.5℃ 时即提示预后差[27]。 吴邵英等[28]发现低体温组 (T<36℃) 神经功能缺损 (NIHSS) 评分下降最快, 提示神经功能恢复好, 而高体温组 (T>37℃) 下降最慢, 提示预后不良。 通常对发热患者进行头颅局部降温, 但体温一般不宜低于34℃, 长时间低体温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率升高。

7.2感染

肺部感染在脑出血患者中常见, 可能与长期吸烟、发病后持续意识障碍、存在慢性肺部疾病、护理不当、长期卧床、存在延髓麻痹等有关[29]。并且在有糖尿病、脑室出血、贫血患者中肺部感染概率更高。 通常早期和病情较轻时不主张使用抗生素, 必要时根据痰细菌学检查选择适宜的抗生素治疗[30]。

7.3高血糖

脑出血常伴血糖升高, 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发病前已有未被察觉的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发病后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性和敏感性下降、应激反应。过高的血糖加重脑水肿、造成颅内压增高、脑细胞损害等[31]。 前瞻性研究显示, 入院时血糖增高与早期病死率增高相关, 非糖尿病患者入院时血糖增高还与长期病死率增高相关[32]。Béjot等[33]对416例入院时测得血糖的患者分析发现, 血糖大于8.6 mmol/L是残疾和1个月病死率的预测因素。 入院时高血糖与出院时不良预后和1个月死亡有关。

7.4电解质紊乱

由于脑出血患者常伴进食障碍、发热、使用脱水剂、下丘脑损害等, 极易出现电解质紊乱, 临床中较常见低钠、低钾、高钠、高氯血症等, 并且研究发现在脂代谢异常者中更易出现[31]。 因此在临床中应及时监测, 对症处理。

7.5消化道出血

由于脑出血累及下丘脑自主神经中枢, 易继发胃黏膜血管痉挛, 造成应激性溃疡。 约25%的脑出血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病死率高达80%, 病情越重, 发生率越高。 应及时给与胃黏膜保护剂、抑酸剂、止血等, 保守治疗无效时行手术治疗[30]。

其他常见并发症还包括:多器官功能障碍、继发感染、 癫痫、深静脉血栓形成、压疮等, 对并发症积极的预防和治疗对改善预后同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由于脑出血高的发生率、致残率、致死率, 对发病前后各个因素对于预后的影响研究尤为重要。 影响脑出血预后的因素较多, 在临床中应综合分析, 早期积极对可干预的因素进行管理, 对患者预后进行较准确的评价, 有利于针对性地制订治疗方案, 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

摘要:脑出血是危及人类生命和生存质量的严重疾病, 虽然发病率低于缺血性卒中, 但其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 预后较差, 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因此, 准确预测预后对指导治疗及康复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脑出血的预后, 现将临床中常见的影响脑出血预后的有关因素做一综述。

关键词:脑出血,预后,影响因素

预后影响 篇2

本文现就如何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死亡率及影响预后因素进行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7例,女41例,年龄38~76岁。

其中50岁以上108例,占84.4%。

有高血压病史或入院时血压升高125例,原因不明3例。

头痛106例,呕吐86例,意识障碍GCS评分<7分106例,脑疝87例,其中一侧瞳孔散大71例,双侧瞳孔散大16例,偏瘫92例。

据CT显示脑出血部位幕上浅表型 (皮层下、外囊)41例,幕上深部型(基底节、壳核、内囊及部分破入脑室)68例,幕下外侧型(小脑半球)13例,幕下内侧型(小脑蚓部、脑干)2例。

选择出血后首次CT扫描图像按多田公式计算。

幕上出血<40ml 15例,40~80ml 94例,>80ml 22例。

幕下10~20ml 9例,>20ml 6例。

1.2 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

根据出血后不同手术时间分为三组:1)超早期手术:出血后7小时内手术56例;2)早期手术:8~48小时内手术角52例;3)晚期手术:出血后3~7d 6例。

手术方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手术30例;直切口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79例;后颅凹开颅血肿清除19例。

2 结果

痊愈40例,生活基本自理24例,轻残22例,重残18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18例。

其中幕上浅表型死亡2例,死亡率4.85%;幕上深部型死亡12例,死亡率17.6%,幕下手术19例,死亡4例,死亡率26.7%。

死亡原因:脑疝致循环呼吸衰竭4例,再出血1例,肺部、尿路感染6例,消化道出血4例,多器官衰竭3例。

3 讨论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适应症、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仍有争论。

但临床资料表明只要正确掌握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时机,积极预防处理并发症,能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1]。

3.1 血肿类型与预后

高血压脑出血随着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发展方式不同,预后有明显不同,显然这是与脑各个部位功能不同有关。

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的分类方法很多[2],本组资料按出血部位不同将幕上血肿分为浅表型血肿(皮层下、外囊)及深部型血肿(基底节、壳核 、内囊及部分血肿破入脑室者)。

其中浅表型41例,死亡2例,死亡率4.9%,深部型68例;死亡12例,死亡率17.6%;明显高于浅表型,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这可能与深部血肿术前意识障碍较重、手术血肿清除不易彻底、术后重要脑功能损害及昏迷时间长,并发症多有关。

幕下血肿分为外侧型 (小脑半球)及内侧型 (小脑蚓部及脑干),共15例,死亡4例,死亡率26.7%,仍明显高于幕上。

3.2 术前意识状态与预后

术前患者有无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程度及GCS评分的高低,不但与手术时机有直接关系,而且严重影响预后[3]。

本组资料术前无意识障碍18例,手术后无1例死亡。

术前脑疝87例,其中一侧瞳孔散大71例,死亡7例,双侧瞳孔散大16例,死亡9例。

对于术前无意识障碍的出血病人如血肿量在30ml以上或存在神经功能损害体征应积极手术治疗,且疗效满意。

对于一侧瞳孔散大的早期脑疝患者更应尽早手术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因为对于已发生脑疝的出血患 者应用内科保守治疗是很难奏效的。

对于双侧瞳孔散大脑疝晚期患者手术风险大,术后死亡率高,疗效差,手术应慎重。

关于手术时机我们主张应尽早手术以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防止脑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3.3 血肿量与预后

出血量是直接关系到预后的重要因素。

无疑出血量愈大、愈迅猛,对脑组织损害愈大,病情发展愈迅速,预后愈差。

幕上出血量30~50ml手术效果较好,大于50ml手术死亡率明显上升。

幕下出血量大于15ml应尽早手术,对于幕上血肿大于40ml,幕下大于15ml应尽早手术,且预后优于保守治疗。

近千名企业家评估非典预后影响 篇3

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非典波及经济中的大多数行业,第三产业受影响相对较大;企业的国内外市场和生产经营各环节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形势相对比较平稳;非典影响可望是短期的,企业经营者预期第三季度形势将趋于好转,对我国实现年度经济增长目标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对政府在抗击非典中所采取的措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普遍认为这些措施是有力的,效果是明显的。企业经营者呼吁全社会增强信心,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非典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于2003年5月30日发出调查问卷2000份,截止6月10日,通过传真、邮寄共回收有效问卷965份,有效回收率为48.3%。调查样本主要分布在工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建筑业、交通运输等行业。从调查企业地区分布看,受非典影响较大的北京、广东及华北其他地区(包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分别占8.1%、4.8%和13.9%,除北京、广东、天津、河北之外的东部其他地区占38.3%,除山西、内蒙古之外的中西部其他地区占34.9%。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15.1%、56.6%和28.2%。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35%,非国有企业占65%。调查对象的职务为董事长的占31.8%,总经理占47.9%,厂长占13.5%其他职务占6.8%(见表1、2)。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非典波及经济中的大多数行业,第三产业受影响相对较大;企业的国内外市场和生产经营各环节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形势相对比较平稳;非典影响可望是短期的,企业经营者预期第三季度形势将趋于好转,对我国实现年度经济增长目标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对政府在抗击非典中所采取的措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普遍认为这些措施是有力的,效果是明显的。企业经营者呼吁全社会增强信心,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实现全年增长目标谨慎乐观,部分行业受冲击较大

本次调查涉及了企业经营者对所管理的企业、所在行业以及宏观经济运行受非典影响程度的判断,和对今年能否实现年度经济增长目标的看法。

关于非典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调查结果显示,54%的企业认为有影响但“影响不大”,40%的企业认为“影响较大”,认为“影响很大”和“没有影响”的分别占3.4%和2.3%(见表3)。

基于这一判断,企业经营者对今年我国实现7%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可以实现”既定目标,比认为“无法实现”的多40个百分点,另有4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实现目标“有一定难度”(见表4)。

关于非典对行业的负面影响,调查结果显示,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行业受非典冲击比较明显,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的比重分别为83%、79%和67%。其中社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认为“影响很大”的比重分别达到41%和32%。

冶金业和房地产业受到的负面影响相对比较缓和,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的比重分别为29%和28%。

42%的制造业企业经营者认为本行业所受的负面影响“较大”,8%认为“影响很大”。其中纺织、食品和轻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到冲击较大,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的比重分别达到79%、63%和61%。而石化、冶金、电子等行业所受的负面影响则相对较小(见表5)。

关于非典对本企业的负面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的与认为“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的大体上各占一半。其中认为“影响较大”的比重为37%,认为“影响很大”的为14%。

从不同地区看,作为非典重灾区的北京、广东所受冲击相对较大,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的比重分别为64%和55%,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不同企业规模看,小型企业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的比重为56%,明显高于大型企业(45%)和中型企业(49%)(见表6)。

由于受“非典”影响,部分企业对实现原定企业年度增长目标信心不足。调查结果显示,3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可以实现”企业原定的年度增长目标,44%的企业认为“有一定难度”,17%的企业认为“无法实现”(见表7)。

企业生产经营受到阶段性影响,投资状况比较平稳,预期三季度形势将趋于好转

为了解非典对企业影响的具体层面,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以及企业国内外市场受到的影响(见表21)。

关于非典对企业国内外市场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6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非典对其国内市场影响“不利”,其中9%认为“非常不利”;7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非典对其国际市场“不利”,其中19%认为非常不利。由此可见,非典给企业国际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的程度大于对国内市场的影响程度(见表8、表9)。

关于非典对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与正常情况相比,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各项指标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下滑。不过,企业经营者对第三季度的形势判断趋于乐观。由此表明,企业经营者认为非典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是阶段性的。

从订货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第二季度以来企业订货比正常情况减少,其中26%认为明显减少。对于第三季度的形势,5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订货状况将趋于好转,13%认为形势将恶化,前者比后者多40个百分点(见表10)。

从生产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5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第二季度以来企业生产(服务)量比正常情况减少,其中19%认为明显减少。对于第三季度的形势,4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生产形势将趋于好转,10%认为形势将恶化,前者比后者多39个百分点(见表11)。

从销售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第二季度以来企业产品(服务)销售量比正常情况减少,其中25%认为明显减少。对于第三季度的形势,5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销售形势将趋于好转,13%认为形势将恶化,前者比后者多39个百分点(见表12)。

从出口情况看,据对有出口业务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6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出口量比正常情况减少,其中28%认为明显减少。对于第三季度的形势,3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出口形势将趋于好转,14%认为形势将恶化,前者比后者多24个百分点(见表13)。由此可见,企业经营者对恢复国内市场的预期比恢复国际市场的预期更为乐观,这一结果说明了企业经营者认为非典对企业国际市场的不利影响的程度比对国内市场影响程度大的判断。

从采购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5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第二季度以来企业采购量比正常情况减少,其中15%认为明显减少。对于第三季度的形势,4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这种采购量低于正常水平的状况将趋于好转,9%认为形势将恶化,前者比后者多32个百分点(见表14)。

本次调查还涉及了“非典”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及盈利情况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第二季度以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比正常情况增加,其中14%认为明显增加;65%认为盈利情况比正常情况减少,其中29%认为明显减少。对于第三季度的形势,3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这种成本高于正常水平的状况将趋于好转,14%认为形势将恶化,前者比后者多20个百分点;44%认为盈利下滑的形势将得以扭转,18%认为形势会恶化,前者比后者多26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重灾区北京、广东企业的盈利状况所受到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调查结果显示,77%的北京企业和70%的广东企业认为二季度以来盈利情况比正常情况减少,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12和5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盈利受影响较大的是社会服务业、批发零售贸易业、纺织和轻工业,其盈利比正常情况减少的企业的比重分别达到83%、81%、78%和73%,其中66%的社会服务业企业、50%的交通运输业和49%的纺织业的盈利状况明显减少(见表15、16)。

非典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大小,关系到这场灾难对我国经济影响的纵深程度。调查结果显示,3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第二季度以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比正常情况减少,其中11%认为明显减少;同时,有2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投资比正常情况增加。对于第三季度的形势,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投资形势将趋于好转,6%认为形势将恶化,前者比后者多21个百分点(见表17)。由此可见,相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来说,企业的投资行为受非典的影响较小,这从另一角度说明非典对经济的影响可望是短期的。

生产经营秩序可望恢复正常,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为了全面了解企业面临的困难,同时正确判断非典对企业影响的范围和深度,本次调查涉及了非典给企业带来哪些具体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位列首位的问题是“商务谈判交流活动明显减少”,认同此项选择的企业经营者的比重为78%;其次是“企业产品(服务)销售渠道受阻”,选择比重为58%;此外影响企业较大的两个问题是“相关部门正常服务业务受限”和“企业严格防范措施影响效率”,选择比重分别是37%和27%。

调查同时发现,将“原材料不能正常供应到位”和“对未来形势发展难以判断影响企业决策”作为主要问题的企业经营者比重分别为22%和25%。此外,8%的企业经营者将“员工心理恐慌”列为非典带来的主要问题,4%的企业经营者提出了“其他”一些问题,主要包括:“货款回笼难度加大”、“物流成本增加”、“市场消费不振、产品价格下跌”等问题(见表18)。

本次调查在了解非典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的同时,也涉及到就业问题,调查结果显示,27%的企业经营者反映今年第二季度以来从业人员比正常情况减少,36%反映雇佣农民工减少。对于第三季度的形势,1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就业形势将趋于好转,4%认为形势将恶化,前者比后者多15个百分点(见表19)。调查结果表明,在近年来我国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非典的出现增加了减轻这一压力的难度。

政府措施得力,期望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本次调查在问卷中还设计了“您对政府应对非典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建议”这一开放问题,共有419位企业经营者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对政府在抗击非典中所采取的措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普遍认为这些措施是有力的,效果是明显的。

企业经营者在希望继续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控制非典的蔓延,杜绝疫情反复现象发生的同时,对一些地方和部门的过度防范也要引起注意,并呼吁全社会增强信心,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为此,企业经营者提出了不少建议,包括继续实施对部分受非典冲击行业的减免税收政策并扩大优惠面、加快出口退税进度、适当放松银根、补充企业流动资金、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关注中小企业发展等。

影响急性肾炎预后的因素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10~2012-10, 我院诊治的80例急性肾炎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80例急性肾炎患者中, 男57例、女23例, 年龄18.0~70.0岁, 平均 (37.0±5.0) 岁。

1.2 急性肾炎纳入标准及治疗疗效判定标准

1.2.1 急性肾炎纳入标准[3]:

发病前2周左右发生过链球菌感染, 存在急性肾炎典型临床表现, 血清补体C3降低, 发病8周内逐渐恢复正常, 排除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肺心病、严重泌尿系感染患者。

1.2.2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4]:

(1) 显效:水肿消失, 血压正常, 尿常规正常, 并维持1年以上, 肾功能正常, 具有上述3项及以上者, 可诊断为显效; (2) 有效:水肿消失、血压下降、尿蛋白定量低于 (+) , 肾功能正常; (3) 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没有变化, 甚至加重。

1.3 随访时间及随访内容

平均随访1年, 定期复查血压、尿常规、肾功能、眼底变化情况, 并做好相关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 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率的比较, 采用卡方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性肾炎预后情况

80例急性肾炎患者, 经过治疗后, 50例显效 (62.5%) 、29例有效 (36.25%) 、1例无效 (1.25%) 。

2.2 急性肾炎预后与年龄的相关性

急性肾炎预后与年龄具有相关性, 并且青少年患者 (<30岁) 预后较好, 而老年患者 (>60岁) 预后较差。与老年患者相比, 青少年患者治疗的显效率明显升高 (74.5%vs20.0%, χ2=4.16) , P<0.05, 见表1。

2.3 急性肾炎预后与其他各因素的相关性

急性肾炎预后与性别、水肿、少尿、镜下血尿、眼底变化等因素没有相关性;与先驱感染、高血压、尿蛋白、肾功能、血清补体C3、入院时间具有相关性, 并且具有先驱感染、高血压持续时间长 (>6个月) 、尿蛋白持续时间长 (>3个月) 、肾功能差、血清补体C3明显降低、入院时间长 (>2周) 的急性肾炎患者, 其预后相对较差, 见表2。

3 讨论

据报道, 急性肾炎的发病与抗原抗体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炎症反应有关, 最终导致肾小球的变性、坏死[5]。急性肾炎作为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免疫反应性疾病之一, 好发于青少年, 早期预后相对较好, 如果治疗不当, 或者治疗不及时, 可能演变为慢性肾衰,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所以, 对于急性肾炎患者, 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这对于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 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老年急性肾炎患者, 由于身体机能的减退, 并且伴有多种基础性疾病, 其预后相对较差, 而青少年各脏器功能处于良好状态, 并且生命力相对旺盛, 急性肾炎的预后相对较好, 恢复速度也相应较快, 本研究中, 与老年患者相比, 青少年患者治疗的显效率明显升高 (74.5%vs 20.0%) , 结果充分表明急性肾炎预后与年龄具有相关性。

先驱感染主要是指发病2周左右的链球菌感染, 据报道, 链球菌感染与急性肾炎的发病, 有一定的相关性[6]。本研究中, 与无先驱感染相比, 存在先驱感染的急性肾炎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 表明急性肾炎预后与先驱感染有着密切相关性。急性肾炎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高血压, 并且两者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7]。入院时是否存在高血压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不大, 而高血压维持时间与急性肾炎患者的预后有着密切联系。本研究中, 与高血压持续时间>6个月患者相比, 高血压持续时间<6个月的急性肾炎患者的预后明显较好, 表明高血压持续时间与急性肾炎预后具有相关性。少尿、水肿作为急性肾炎的早期临床症状, 主要是肾小球率过滤降低、肾小管重吸收作用提高, 以及球管失衡有关[8]。眼底变化多为痉挛性视网膜病变, 经过急性肾炎常规处理后, 随着血压的降低, 眼底变化会逐渐恢复。本研究结果表明, 急性肾炎预后与少尿、水肿、眼底变化, 没有明显相关性。肾功能损伤程度与尿素氮、肌酐、尿蛋白等指标有关, 各指标异常与急性肾炎的预后相关性不明显, 而尿蛋白持续时间及肾功能异常持续时间与急性肾炎预后有着密切联系。本研究中, 尿蛋白持续时间 (>3个月) 、肾功能异常持续时间 (>2周) 的急性肾炎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 结果充分证实了上述理论观点。正常情况下, 血清补体C3是肝脾巨噬细胞合成, 而急性肾炎患者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补体C3结合, 并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 从而降低补体C3水平, 而肾小球基底膜受损程度与免疫复合物与补体C3的沉积呈正比[9]。因此, 补体C3可作为急性肾炎预后的判定指标。本研究中, 补体C3持续性降低的急性肾炎患者其预后相对较差, 也证实了上述理论观点。

入院时间长短决定着患者的预后质量。对于急性肾炎患者, 入院时间超过2周, 不仅加重病情进展, 还可以诱发多种并发症, 增加治疗难度, 所以, 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尽快控制急性肾炎的临床症状, 这样才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10]。本研究中, 入院时间低于2周急性肾炎患者, 其预后效果明显较好, 充分证实及时治疗对急性肾炎患者预后质量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 急性肾炎预后与年龄、先驱感染、并发症、肾功能、补体C3、治疗等因素具有相关性, 应结合临床症状、体征, 以及补体C3等辅助检查结果, 及早诊断、及早治疗, 提高急性肾炎患者的预后质量。

摘要:目的:对影响急性肾炎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8-102010-10我院诊治的80例急性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以性别、年龄、先驱感染、高血压持续时间、水肿、少尿、尿蛋白持续时间、镜下血尿、肾功能、眼底改变、入院时间、血清补体C3等作为相关因素,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分析影响急性肾炎预后的因素。结果:年龄、先驱感染、高血压持续时间、尿蛋白持续时间、肾功能、入院时间、血清补体C3是影响急性肾炎预后的相关因素。青少年患者 (<30岁) 预后较好, 而老年患者 (>60岁) 预后较差, 存在先驱感染、高血压持续时间长 (>6个月) 、尿蛋白持续时间长 (>3个月) 、肾功能差、入院时间长 (>2周) 、血清补体C3明显降低患者, 其预后相对较差。结论:急性肾炎预后与年龄、先驱感染、并发症、肾功能、治疗等因素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急性肾炎,预后,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吴华.感染相关性肾小球肾炎[J].北京医学, 2012, 34 (4) :250-252

[2]王利民, 陈香文, 杨小敏, 等.150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与病理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0) :1737

[3]骆晓春, 梁甲秀.急性肾炎综合征183例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10) :2291-2292

[4]杨健泉.急性肾小球肾炎并多器官功能受损的诊治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2, 20 (12) :84-85

[5]梁丹丹, 曾彩虹, 刘志红.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12, 21 (2) :190-194

[6]王德良.急性肾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9) :160-161

[7]赵光磊, 赵洋, 马路, 等.老年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理与预后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 27 (10) :994-995

[8]骆晓春, 梁甲秀.急性肾炎综合征183例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0) :2291-2292

[9]杨文友.成人急性肾炎预后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9, 19 (4) :181-182

预后影响 篇5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民众的生活质量 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脑 血管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其中70%左右患者被诊 断为脑梗死。脑梗死不仅发病率高,同时复发率也较 高,并伴有较高的致残率[1],很多家庭因此而苦恼。为 改善此类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12月至2014 年12月期间我科在积极治疗脑梗死患者的同时,给 予其中120名患者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并取得 了较好地疗效,现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月至12月在我 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选取120名,其中男86名,女 34名;年龄50~76岁,平均(63±13)岁文化程度小、学 及以下34名,中学68名,大学18名(被选患者中不 包括意识不清、有认知障碍、精神失常的患者)。随机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 龄、文化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S。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 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措施,4周后 进行两组间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评定。个性化康复 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心理护理。脑梗死发病急骤,急躁、焦虑、抑郁、恐惧绝望心理会伴随而来,有经验的专科护士_对_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尽快了解患者的社会 背景、家庭情况、文化程度等,充分尊重、理解、关心患 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不任 意打断,尽量满足患者正常的生理及心理的需要,增加 其满足感和舒适感。对患者热情、亲切、诚恳,称呼患者 时有称谓,说话语气和蔼、吐字清晰,解释通俗易懂,适 当运用接触技巧,拉近彼此距离,取得信任,做好心理 疏导,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家庭成员及社会大众 的支持对患者心理康复也尤为重要,患者能够通过周 围人的语言、表情、行为等得到莫大的鼓励,从而感到 被尊重、被关心,愿意释放出心中压抑的情绪。患者紧 张、不安地心绪还可以通过音乐得到缓解,给患者播放 舒缓的音乐,从而缓解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保持心 情舒畅,正视自己的病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1.2.2健康教育。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及文化程度选 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如_对_交谈、开设讲座、发放宣 传册等让患者了解脑梗死发病的诱因、病因、症状、病 理变化、预防及预后知识。随时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 的疑问,消除患者心中的疑虑。

1.2.3康复训练。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48h,病情稳 定即可开始康复训练[2]。护士要将早期康复训练的重 要性和意义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必要时进行相关培 训。之后根据患者病情,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制定有 针对行的`康复训练方案,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 到康复训练中,最终实现患者的自我照料,从而提高 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①运动训练。急性期时患者需 要长期卧床,首先保持患者患肢的功能位,每日让受 过专业训练的护士一对一帮助患者进行患肢的被动 运动,有助于防范痉挛的发生,维持肌肉应有长度和 弹性,确保关节的正常功能。恢复期先行坐立训练,之 后步态训练,最后进行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性训练。 ②语言训练。根据患者失语程度的不同,首先鼓励患 者用简单的手势或运用健侧手以笔交谈、沟通;之后, 即可试以最简单的单字发音,再逐渐要求其准确发音, 并增加字词与简单的对话,避免复杂的语句与难懂的意 。

1.2.4效果评价。采用生活质量[3]综合评定问卷 (GQOLI-74进行综合分析。包括躯体功能(睡眠与精 力、躯体不适感、进食功能、性功能、运动与感觉功能5 个因子)、心理功能(精神紧张度、负性感情、正性情 感、认知功能、自尊5个因子)、社会功能(社会支持、人际关系、工作与学习、业余生活、婚姻与家庭5个因 子}、物质生活状态(住房、社会服务、生活环境及经济 状况4个因子)4个维度共20个因子74个条目每个 条目量化为1~5分,各因子评分最高20分,最低4 分,均为正向积分,即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由研 究者向患者讲解量表的测试目的,注意事项等,然后 由患者本人独立完成问卷,共发出问卷120份,收回 有效问卷112份,有效回收率93%。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 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健康教育4周进行GQOLI-74综合评测,观察组 实施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 会功能3个维度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物质生活维度评分两组间无明显 p=“”>0.0S ,与物质维度中的4个因子相对恒定, 随时间变化不明显有关。见表1。

3讨论

由于脑梗死对患者的意识、语言、肢体活动等 功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使患者的身心都遭 受了极大的创伤。我们在对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和 护理的基础上积极给予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措 施,通过与对照组的比较,结果发现:采取护士与 患者_对_的交谈方式,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 离,增强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有利于消除患者 的孤独和恐惧感。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以 减轻患者负性感情,增强正性情感,使之能够正 确的面对疾病,有利于治疗与护理方案的实施,对 提高生活质量也起到正性作用。通过有针对性的 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对脑梗死这种疾病有 比较全面的了解,能够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定期 体检,戒掉生活中的陋习,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和生活方式,为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复发率,提高 生活质量打下基础。通过具有针对性、专业的康复 训练及指导,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患者在肢体、语言 方面的功能性损伤。 患者的运动方式从被动逐渐变 为主动,增强了自我照料的能力,建立了战胜脑梗 死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改善了躯体功能,提高了生 活质量。

预后影响 篇6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预后疗效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6-102-02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称之为脑血管以外[1],不仅病死率高,而且会给患者留下各种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医务工作者对脑卒中的进一步认识和研究,其系统的康复训练措施也被广泛应用于此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因此,为减轻脑卒中患者的后遗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笔者所在医院对2009年5月~2011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采取早期康复训练措施,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2例,其中,男51例,女41例,发病年龄45~78岁,全部患者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中的诊断标准[2],并经MRI或CT证实排除恶性肿瘤及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45~78岁,脑梗死27例,脑出血19例。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46~77岁,脑梗死29例,脑出血1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先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根据病情是脑梗死或脑出血给予相应抗凝、溶拴、脱水、降压、止血等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待生命体征稳定3 d后便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具体干予措施如下:(1)早期心理康复护理。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是一切康复训练成功的基础,医护人员应通过有效的沟通和适时的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住院环境,更加坚定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从而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整个康复训练治疗。(2)智力、语言训练。采取听、说、看、读等训练方式,每天1 h以上,并利用图片等强化患者记忆,多与患者交流其最感兴趣的事情,循序渐进,反复强化,早期发音应以“啊”音和“喔”音等单音训练为主要方式,尽可能的延长发音时间并用力张口发音,以有效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闭锁功能的恢复。(3)体位护理。卧床期协助患者左右侧卧位及平卧位交替相互翻身,保持正确卧位,侧卧时下面的腿伸直,上面的腿屈曲,以防下肢挛缩,平卧时瘫痪的上肢保持外展,并抬高手腕部以预防水肿,同时鼓励患者尽早用患臂支撑。(4)咽部训练。对吞咽困难、呛咳的患者尽可能让患者坐起进食,自己动手小口慢食。(5)行走训练。协助患者由坐位到站立行走,起初时搀扶患者慢步行走,行走时嘱患者抬起头,注意行走姿势、技巧及速度、脚后跟要抬起。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也要做好家属工作,使其从精神、生活上安慰,鼓励和帮助患者,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疗效。

1.3 判定标准

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定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疗程结束后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为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为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为进步;减少18%以下为无效。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拟定标准[3]。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通过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表2)

3 讨论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存在着明显的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三高现象[3],它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使家庭和社会负担沉重。因此,充分认识脑卒中的严重性,在提高脑卒中的治疗与预防水平、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同时,更应该对幸存的脑卒中患者积极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以期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生活自理功能[4]。

早期康复护理使患者保持正确的卧床姿势及肢体功能位置,各关节被动运动及坐、立、行走的基本训练,明显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减轻该病的致残率[5]。早期康复训练还可促进神经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或侧支循环的形式,帮助对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及功能的重组,同时,也强化健侧肢体的主功运动,改善患肢的血液流动性,促进静脉血液及淋巴回流,改善神经兴奋和传导功能,从而改善脑供血,降低血液粘滞性,预防血栓形成及其他并发症,改善全身情况[6-7]。同时,护士应对康复过程进行效果评估,信息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护理计划,保证康复计划及治疗方案持续有效的执行。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状况,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6(6):379.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654.

[4] 王艳萍,王利民,杨希真,等.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9):80-81.

[5] 张利平.早期康复护理和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2):97-98.

[6] 牛慧,牛桂枝.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康复训练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8,21(10):28.

[7] 孙玉珍.脑血栓患者100例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36):173.

(收稿日期:2012-02-22)

胃癌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新进展 篇7

1 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研究现状

1.1 临床因素

1.1.1 性别

Stephens等[2]认为女性胃癌患者预后普遍好于男性患者;日本学者Sato等[3]提出在部分地区女性预后较差主要是因这些地区男、女性胃癌普查存在不公平, 并指出, 如果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女性会比男性有较好的预后。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性别对于胃癌患者预后影响不明显。

1.1.2 年龄

有关年龄对胃癌预后的影响目前并无统一意见。有报道称在肿瘤彻底根治前提下, 青年患者和老年患者预后并无差异[4]。杨维良等[5]对35岁以下胃癌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发现, 青年患者中以弥漫型肿瘤占大多数, 手术根治率低, 预后比老年患者低。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学因素后, 年龄对胃癌预后影响极小。

1.1.3 部位

众多研究表明胃近端1/3部位的肿瘤预后要比中远端1/3肿瘤预后差。Wanebo等[6]发现远端及中部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到20%, 然而近端胃癌患者仅为10%;Tytgat等[7]研究发现胃上部癌患者总体预后比中下部癌差, 与Wanebo等人的研究相一致;但也有研究显示胃癌部位对术后患者的生存时间多少没有影响[8]。

1.1.4 大小

近年来部分研究认为肿瘤大小可作为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指标, 并且认为应该将肿瘤直径列入患者预后评估系统当中[9]。杨海平等[10]指出肿瘤直径≥5 cm的患者预后普遍比<5 cm的差, 即肿瘤越大预后越差。因为肿瘤直径较大患者多已属晚期, 该类患者行手术治疗多为姑息性, 因此预后较差, 所以笔者认为肿瘤大小可作为评估胃癌预后好坏的指标之一。

1.2 病理因素

1.2.1 组织学类型

胃癌不同的组织学类型反映了不同的生物特性, 能够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崔涌等[11]研究发现, 管状腺癌5年生存率为25.5%, 未分化型癌为20.0%, 黏液腺癌19.5%, 乳头状腺癌为32.8%, 低分化腺癌19.7%;并且笔者等的研究发现, 胃癌组织学类型与癌转移密切相关, 如印戒细胞癌腹膜种植者达到39.5%, 乳头状腺癌肝转移率达到66.5%。

1.2.2 浸润深度

随着肿瘤浸润的不断深入, 患者5年生存率则逐渐下降。有研究发现当患者胃壁浆膜浸润后, 发现腹腔内脱落癌细胞检出率可高达97%, 若行手术治疗也属于姑息手术, 患者预后差[12]。综合多项研究报告可得出, 尽管在早期胃癌患者中肿瘤浸润深度可能不会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但浸润引起的癌细胞转移却能够直接影响患者预后。

1.2.3 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

淋巴结转移分期是影响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淋巴结转移分期越高则预后越差。淋巴结转移率是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即使检出淋巴结数量较少时, 其仍然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有效指标[13]。但目前对于淋巴结转移率的分级仍无统一的标准, 制定一套简单实用的分级标准对于胃癌患者预后的评估意义重大。胃癌远处转移也是一项影响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但凡出现远处转移患者多已属胃癌晚期, 预后普遍差。

1.2.4 TNM分期

1988年国际抗癌联盟制订出的胃癌病理分期, 即TNM分期, 是用来预测患者预后的最重要指标之一。通常认为Ⅲ期和Ⅳ期患者预后较差, 多在术后2年内死亡[14]。目前国内外报道均认为TNM分期能够准确、有效地评估胃癌患者预后, 并有助于给患者制订合理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15]。

2 影响胃癌患者预后主要因素的最新进展

2.1 分子生物学预后指标

2.1.1 癌基因 (C-erb B2)

C-erb B2编码的p185蛋白仅出现在癌细胞膜上, 因此C-erb B2可作为胃黏膜细胞恶变的一个分子病理学标记, 有研究发现C-erb B2的扩增和过度表达能够影响胃癌患者预后及生存率, 通常提示胃癌患者预后不良。

2.1.2 肿瘤抑制基因

多肿瘤抑制基因p16的基因产物p16蛋白具有多肿瘤抑制作用, 能够抑制细胞增殖。Serrano等[16]研究发现p16缺失及其m RNA的不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有助于胃癌诊断和预后评估。

2.1.3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nm23等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表达水平高低与胃癌细胞转移、浸润及患者预后紧密相关[17]。

2.1.4 肿瘤转移促进基因

Herrtich等[18]发现在晚期已发生转移的胃癌患者中CD44V6的检出率普遍高于早、中期胃癌患者以及不伴转移的患者, 提示CD44V6是胃癌细胞转移的标志之一, 与患者预后密切关联。

2.2 阴性淋巴结数

过去都认为阴性淋巴结对于胃癌患者预后无明显联系, 但最近几年来, 对阴性淋巴结数目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的应用有了新的认识。Schwarz等[19]报道称胃癌术后患者的预后与阴性淋巴结多少有明显关系。近年来许多研究也证实, 阴性淋巴结数目的增加能够导致淋巴结微转移残留机率降低, 这说明了阴性淋巴结数目与胃癌患者术后预后有紧密联系[20]。

2.3 肿瘤的N分期

有报道证实在评价胃癌患者术后生存差别方面, 第7版胃癌N分期明显优于第6版[21]。第7版UICC TNM分期将N分期做了重要调整, 第7版胃癌TNM分期中的N分期将转移淋巴结数目作了更为详细的细分, 使有不同淋巴结转移程度的术后患者的预后差别更为明显, 评价胃癌患者的预后更为精确。

2.4 肿瘤的T分期

新版TNM分期将第6版中T2所指的肿瘤浸润达固有基层至浆膜下, 在第7版中被分成T2和T3。学者总结韩国首尔国立大学9998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评价, 发现无论淋巴结转移情况如何, 只要属于第7版胃癌TNM分期中T2、T3分期的患者, 其术后5年存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新版TNM分期更有利于胃癌患者预后的评估。

3 结语

胃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他的发生及发展是多个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也涉及到很多方面。目前胃癌患者的预后评估主要依靠肿瘤的分期, 其中TNM分期被认为是预测患者预后最有效的指标之一, 再结合患者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等病理学特征。此外, 许多已经被证实可用于胃癌的预后评估的分子生物学指标也将逐渐应用到临床当中。可以预见, 随着对胃癌发生、发展、预后影响因素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人们在准确预测胃癌患者预后以及治疗胃癌方面将会有新的突破。

摘要:胃癌患者由于早期缺乏特征性症状, 因此我国临床诊断的胃癌病例大多数已为中晚期。自1880年Billroth首例胃切除手术成功以来, 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不断发展, 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式已成为治疗胃癌的重要手段, 但是总体来说胃癌患者的预后仍是处于不容乐观的状态。有报道显示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通常仅为10%20%, 因此胃癌治疗的疗效及其预后仍是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胃癌患者预后跟多种影响因素有关, 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部位等一般因素和肿瘤组织类型、浸润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病理因素。本文通过对上述两类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总结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肥胖也可以影响白血病预后 篇8

此研究是一项回顾性分析, 纳入的患儿来自洛杉矶儿童医院, 共纳入198例ALL患儿, 主要是西班牙裔, 127例 (64%) 体型较瘦, 30例 (15%) 超重, 41例 (21%) 肥胖。诱导治疗1个月, 化疗方案根据患儿疾病的危险程度运用四药联合或三药联合。

诱导治疗结束后用骨髓标本评价患者的微小残留白血病 (MRD) , 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残留细胞。结果发现, 体型较瘦患儿的MRD发生率为23%, 超重患儿为27%, 肥胖患儿为44%。在包括年龄、性别、种族、白细胞计数、细胞遗传学和BMI的多因素分析中, 发现三个标量可严重影响患儿的预后。

体温对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 01 3年1月, 我院收治各类创伤患者7854人, 男5688人, 女2166人, 年龄13个月至94岁, 平均44.6岁。致伤原因主要为交通事故伤、高处坠落伤、锐器伤和其他致伤因素。从受伤到入院时间20min至72h, 平均1.5h。由救护车接送到医院3728人次 (47.5%) , 110警车接送157人次 (2.0%) , 余3969人 (50.5%) 由家属或朋友护送入院。所有创伤患者院前均无特殊保暖和降温措施。

1.2 分组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时的体温, 将7854例分为低体温组 (体温<36℃) 577例 (7.3%) , 其中严重多发伤伴有失血性休克504例 (87.3%) , 颅脑损伤57例 (9.9%) , 颈髓损伤16例 (2.8%) ;高体温组 (体温>38℃) 93例 (1.2%) , 其中严重颅脑损伤79例 (84.9%) , 颅底骨折和颅骨骨折14例 (15.1%) ;体温正常组 (体温36~3 8℃) 7 1 8 4例 (9 1.5%) , 其中多处软组织损伤5 7 1 2例 (72.7%) , 失血性休克128例 (1.8%) , 颅脑损伤439例 (6.1%) , 四肢骨折905例 (12.6%) 。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方法

创伤合并出血且收缩压<9 0mm H g为休克;用创伤评分软件对多发伤进行创伤严重度 (ISS) 评分, ISS≥16分为严重多发伤。对三组患者收缩压、创伤评分、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进行观察比较, 统计三组死亡率。

1.4 护理措施

(1) 低体温患者护理方式:调高室温 (采用空调控制室温) 、保持衣服洁净干燥、对寒战患者增盖棉被、利用恒温装置将静脉输入的血液制品和液体加温后输入、口服或胃管注入加温液体、温水灌肠等。 (2) 高体温患者护理方式:温水或酒精擦浴促进散热、利用冰帽使患者头部降温、通过冰毯使患者全身降温、使用药物降温 (如肛门塞入吲哚美辛栓或使用冬眠合剂) 。

1.5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u或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相关因素比较 (表1)

低体温组、高体温组入院时收缩压明显低于体温正常组, 创伤评分明显高于体温正常组, 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低体温组与高体温组的收缩压相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体温组与低体温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大体相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温正常组与其他两组相比呼吸机使用时间明显缩短,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以体温正常组时间最短, 高体温组次之, 低体温组最长, 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1显示, 低体温和高体温组患者入院收缩压低, 说明损伤程度严重, 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延长。

注:1为低体温组与体温正常组比较;2为高体温组与体温正常组比较;3为低体温组与高体温组比较

2.2 预后情况

三组共77 37例 (98.5%) 顺利出院, 预后无严重后遗症。三组共死亡117例 (1.5%) , 其中低体温组死亡68例, 占本组病例的11.8%, 包括休克17例, 肺部和腹腔严重感染25例, 多器官衰竭11例, 脑疝15例;高体温组死亡12例, 占本组病例的12.9%, 包括脑疝10例, 多器官衰竭2例;体温正常组死亡37例, 占本组病例的0.5%, 包括休克11例, 肺部和腹腔感染10例, 多器官衰竭9例, 脑疝7例。三组死亡率以体温正常组最低, 低体温组次之、高体温组最高, 三组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5 4 5.8 2, P<0.0 1) ;低体温组与高体温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9, P>0.0 5) 。

3 讨论

低体温通常引起患者出血增加、凝血功能障碍, 死亡率增加[2];而高体温能够使脑损伤的危险增加[3]。因此, 在使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评分对创伤患者预后进行评估时, 体温是一个预测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4]。国外对正常体温范围的确定参考了大量患者的统计资料, 例如美国创伤数据库 (NTDB) 的统计结果显示, 体温低于36℃或高于38℃患者的死亡率升高, 因而确定正常体温的范围是36~3 8℃, 高体温和低体温引起患者的死亡率相似[5], 本文结果与其大体一致。

创伤患者低体温的原因很多, 除了患者受伤环境温度外, 还包括大量失血、衣服破损或被血液浸湿、大量晶体液和血液制品的输入、胸腹腔开放性损伤、麻醉药品应用和患者治疗过程中未经湿化并吸入冷的气体, 儿童和老年患者低体温出现的机会较多, 患者基础疾病和既往服药情况无不对患者致伤后体温产生影响[6]。本组资料低体温原因具有很明确的特点, 即出血性休克患者低体温率占87.3%;而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高体温率占84.9%, 与文献报道类似[7]。

低体温和高体温对创伤患者的影响国内外报道很多, 本组资料发现, 高、低体温组患者的死亡率相对于正常体温组患者明显升高, 其原因一部分与患者的创伤程度重有关, 另外低体温患者因出血缺氧, 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患者出现酸中毒等并发症, 死亡率升高[8]。与此同时患者的呼吸机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都将明显延长。因此, 创伤患者在常规处理过程中应积极预防低温的出现, 尤其是严重出血患者应尽早采取预防措施。文献报道[9]对低体温的处理应该在院前, 各种预防措施要持续到急诊室、手术室和ICU。措施包括:周围环境加温、脱去患者潮湿的衣服、使用加热毯或其他贮热装置、给患者吸入加温加湿的氧气、静脉输入液体加温、使暴露因素所致的体热损失减少到最低, 其中最为推荐的措施是给患者吸入加温加湿的氧气。对高温患者的处理目前国际上无明确的指南, 但是我们结合医院自身的条件, 给患者适度降温处理, 如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

综上所述, 给予创伤患者体温的足够关注, 从院前接诊开始即对患者体温加强管理, 预防低体温和高体温的出现, 对改善患者预后, 减少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Malone DL, Kuhls D, Napolitano LM, et al.Back to basics:Validation of the admission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core in predicting outcome in trauma[J].J Trauma, 2001, 51 (3) :458.

[2]Eddy VA, Morris JA Jr, Cullinane DC.Hypothermia, coagulopathy, and acidosis[J].Surg Clin North Am, 2000, 80 (3) :845.

[3]Axelrod YK, Diringer MN.Temperature management in acute neurologic disorders[J].Crit Care Clin, 2006, 22 (4) :767.

[4]Malone DL, Kuhls D, Napolitano LM, et al.Back to basics:Validation of the admission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core in predicting outcome in trauma[J].J Trauma, 2001, 51 (3) :458.

[5]Martin RS, Kilgo PD, Miller PR, et al.Injury-associated hypothermia:an analysis of the 2004 National Trauma Data Bank[J].Shock, 2005, 24 (2) :114.

[6]吴耀建, 曾岚, 王文锋, 等.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 (2) :135.

[7]Kuhls DA, Malone DL, McCarter RJ, et al.Predictors of mortality in adult trauma patients:the physiologic trauma score is equivalent to the Trauma and Injury Severity Score[J].J Am Coll Surg, 2002, 194 (6) :695.

[8]Shafi S, Elliott AC, Gentilello L.Is hypothermia simply a marker of shock and injury severity or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mortality in trauma patients?Analysis of a large national trauma registry[J].J Trauma, 2005, 59 (5) :1081.

影响颅脑损伤预后相关因素的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0例, 男48例, 女12例, 年龄4~80岁, 平均 (31.5±4) 岁。至伤原因:交通意外伤36例, 坠落伤12例, 砸击伤4例, 其他8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记录。将患者依据疾病的转归情况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对两组影响预后的因素及相关指标进行分析。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数据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存活44例, 死亡16例,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将单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的指标引入分析。其中并发高钠血症、双侧瞳孔散大、入院时GCS评分是独立的影响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相关因素, 回归系统分别为3.546、0.026、0.389, 见表1和表2。

3 讨论

就存活组和死亡组单因素分析比较, 影响患者预后的原因为入院时休克、双侧瞳孔散大、呼吸改变、颅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上消化道出血, 血糖水平高、GCS评分低及住院期间并发高钠血症和MODS者预后差。而入院时GCS评分、并发高钠血症、双侧孔散大, 是独立的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因素。

患者在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瞳孔及呼吸的改变是脑疝形成和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脑血管调节可因脑挫裂伤而功能受损, 颅内血肿的占位效应会导致颅内压增高, 脑血管张力扩张并降低, 在持续时间长和较为严重时可造成脑水肿颅内压增高, GCS评分均会因颅内压持续增高而减低, 预后相应会较差。故患者CT检查为广泛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时, 需对其瞳孔改变和昏迷程度行密切观察, 及时掌握病情变化情况, 对发生脑疝和GCS评分进行性减低的患者, 应对血肿进行彻底清除[3,4]。患者有广泛性脑挫裂伤发生时, 除对症和防治并发症发生外, 还需采取高压氧进行治疗, 以增加细胞膜的稳定性, 使自由基的产生减少, 对外伤后炎性反应有抑制作用, 促进苏醒。

合并其他脏器损伤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但患者低血压及休克的主要诱发因素为脏器损伤引发的出血, 颅内高压可能会引及继发性脑出血, 故需在对头部损伤进行处理时, 也同时重视其它脏器的观察[5]。另外, 上消化出血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常见并发症, 需以预防为主, 还可注药止血[6]。另外血糖也是加重组织细胞水肿、缺氧、损伤的因素, 故需加强监测, 颅脑损伤并发高钠血症是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 需找出病因及时干预。总之, 患者在并发重型颅脑损伤时合并颅内血肿和脑挫裂伤可加重病情, 积极纠正颅内压增高, 以防发生脑功能衰竭而死亡, 晚期MODS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并发高钠血症、双侧瞳孔散大、GCS入院时评分是相关的、独立的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因素。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颅脑损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60例, 就预后存活和死亡进行分组, 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存活44例, 死亡16例,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其中并发高钠血症、双侧瞳孔散大、入院时GCS评分是独立的影响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相关因素。结论 患者在并发重型颅脑损伤时合并颅内血肿和脑挫裂伤可加重病情, 针对独立影响预后的因素制定措施进行预防, 可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保障。

关键词:颅脑损伤,预后,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陈华文, 祝伟, 李树生, 等.重型颅脑损伤死亡危险因素的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6, 15 (3) :216-218.

[2]Marmarou A, Signoretti S, Fatouros PP, et al.Predominance of cellular edema in traumatic brain swelling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d injuries[J].J Neurosurg, 2006, 104 (5) :720-730.

[3]袁慧琳, 沙瑞娟, 张宇.高钠血症对颅脑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6, 13 (2) :115-117.

[4]刘敬业.急性颅脑损伤1730例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7, 23 (7) :510-512.

[5]张峰, 张赛.创伤性脑损伤后垂体前叶功以减退及临床意义[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7, 23 (11) :876-877.

预后影响 篇11

【摘要】目的:探究影响细菌角膜炎预后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5月份到2015年2月份收治的90例细菌性角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两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对研究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对细菌性角膜炎的了解、护理人员的文化水平以及是否得到及时治疗等是影响疾病预后的主要因素,预后良好率为80%,预后不良率为20%。结论:因细菌性角膜炎患者预后欠佳,在研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细菌性角膜炎;预后影响因素;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24-01

细菌性角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角膜炎,又称为细菌性角膜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的感染性眼病,病情一般比较严重。如果在患病后没有及时的治疗,会引发角膜溃疡穿孔,甚至眼球会萎缩导致眼盲。细菌性角膜炎的预后不仅取决临床医生的治疗技术水平还取决于护理的质量。为此,探寻细菌性角膜炎预后的影响因素意义重大,能够帮助后续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 本研究对90例细菌性角膜炎患者进行调查与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份到2015年2月份在我院治疗的90例细菌性角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他们随机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男女比例一致,年龄在40~70岁之间,对照组男女比例一致,年龄在45~75岁之间。同时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患病情况等进行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组组之间的统计分析[1]。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0.3%泰利必妥滴眼液[2]。护理人员在给病患滴滴眼液之前需要给自己的双手进行消毒,患者在滴滴眼液时需要保持仰卧的状态,具体操作流程是:患者仰卧,护理人员一只手将患者的眼睑翻开,另外一只手拿滴眼液,在为患者滴眼时滴眼液的瓶子需要与患者的眼睑保持一定的距离,平均每两个小时滴一次滴眼液,每次3滴,连续滴半个月,如果患者的情况比较严重则使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治疗。

1.2.2 护理方法

(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患者仰卧,护理人员在双手消毒后为其进行滴眼操作,滴眼专人专用,动作轻柔、稳准的将滴眼液滴入眼球。

(2)研究组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教育与安慰,叮嘱患者不能食用辛辣食物,烟酒不能沾。

1.2.3 评价

预后良好的情况是对患者有一些效果、对患者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完全治愈患者,那么预后不好的情况是治疗没有任何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

不同护理方法的临床疗效比较,常规护理组有效率为73.3%,针对性护理组有效率为80%,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如下:

2.2 影响细菌性角膜炎预后因素

经过研究发现,年龄大、多基础合并症、在就诊之前接触过类似症状患者或接受应用皮质激素等是细菌性角膜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而护理人员充分掌握细菌性角膜炎知识以及文化程度高、发现患细菌性角膜炎后及时到医院就诊等是细菌性角膜炎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

3.讨论

细菌性角膜炎是细菌感染所致的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眼病,常见的致病菌有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磷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同时眼局部因素和全身抵抗力低下也可诱发感染。细菌性角膜炎护理的情况直接影响到患者眼部的恢复,如果护理不及时,会影响患者的视力,严重的会导致患者失明。

护理效果:有一些效果具体表现为在半个月的疗程中患者需要两周的时间才完全消除细菌性角膜炎的症状,并且检测后的结果呈现阴性,同时在随后的半年内患者的细菌性角膜炎都没有任何复发的情况。比较明显的效果表现为在半个月的疗程中患者在两天的时间内就感觉没有明显的刺激,而且结膜虽然还有一点分泌物分泌出来,但充血的症状已经消除许多,同时在随后的半年内患者的细菌性角膜炎都没有任何复发的情况。治愈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在半个月的疗程中患者在治疗一天后,他的细菌性角膜炎的各种症状明显减轻许多,并且在随后的半年内患者的细菌性角膜炎都没有任何复发的情况。

本研究选用 0.3%泰利必妥滴眼液对90例细菌性角膜炎患者进行治疗,结果表明,常规护理组有效率为73.3%,针对性护理组有效率为80%。常规的护理方法就是护理人员在双手消毒后为患者进行滴眼操作,滴眼专人专用,动作轻柔、稳准的将滴眼液滴入眼球。针对性的护理方法,针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对患者加以安慰和鼓励使患者正确的对待疾病。同时采用SPSS统计学对细菌性角膜炎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多基础合并症、在就诊之前接触过类似症状患者是细菌性角膜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而护理人员充分掌握细菌性角膜炎知识以及文化程度高、发现患细菌性角膜炎后及时到医院就诊等是细菌性角膜炎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

通过本研究表明,细菌性角膜炎患者预后欠佳,且该病的预后同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丽琼.细菌性角膜炎护理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03(23):238-239.

[2]王军.细菌性角膜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8(17):2049-2052.

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0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经CT或MRI明确诊断为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间在受伤后24h以内;既往无心、肺、肾、血液等病史;所有患者具有颅脑手术指征;术前病情按格拉斯哥昏迷分级 (GCS) 评分划分, 轻度 (GCS评分9~12分) 79例, 重度 (GCS评分3~8分) 41例;患者入院时GCS4-12, 平均9.87分;出院时按照格拉斯哥预后分级 (GOS) 评定, 分为2类, GOS1-3级为预后差, 共32例;GOS4-5级为预后良好, 共88例。

1.2 方法

将年龄、性别、血肿量、硬膜下血肿、血镁、血糖、出血量、凝血功能、脑干损伤、GCS评分、医源肺部感染量化、赋值。预后分为二级, 预后良好、预后差。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处理, 先进行自变量单因素分析, 筛选出与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在将筛选出的相关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 筛选出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结果

对设定的11个与影响患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因素, 逐一进行单个因素统计学分析, 得出血糖水平、凝血功能、年龄、脑干损伤、GCS评分、医院肺部感染等6个有统计意义的变量 (P<0.05) 。

2.2 多因素分析结果

将6个相关因素变量纳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以预后良好和预后差为应变量, 6个相关因素为自变量, 得出凝血功能、脑干损伤、医院肺部感染是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独立危险因素。见表1。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对生命安全及生命质量也要求也越来越高。颅脑损伤病情凶险、变化快, 是一种高致残和致死疾病。虽然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 医疗水平提高, 颅脑损伤致残率及致死率有所下降, 但仍是神经外科重要的死亡因素。创伤性脑损伤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 原发性损伤已不可改变, 但可以减少继发性损伤。如何提高救治成功率和减少致残率一直是神经外科医师临床工作努力的方向。大量研究表明年龄、血肿量、性别、血镁、血糖、硬膜下血肿、出血量、脑干损伤、凝血功能、GCS评分、医源肺部感染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相关。通过本研究可发现血糖水平、年龄、GCS评分是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凝血功能、脑干损伤、医源肺部感染是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独立危险因素。

目前, 临床上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升高是普遍现象, 很多资料也证明, 血糖水平与患者预后存在密切相关性, 本研究也证明血糖升高是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相关因素。血糖水平升高后, 可通过2条途径影响患者预后。一是局部生理变化引起血糖升高, 可使局部脑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局部膜电位不稳定, 加重对脑损伤[2]。而是生物化学变化引起血糖升高, 增加患者脑部无氧酵解, 促使了脑细胞内酸中毒发生, 同时自由基增多, 钙离子发生超载, 加重了已受损脑组织缺氧缺血。曾令成等研究表明[3], 患者年龄增加, 其预后也越差。本研究也证明了年龄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年龄影响预后主要与这几个原因有关: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 脑组织修复功能较年轻人差;脑顺应性降低, 对颅内高压代偿能力降低;心、肾、肺等器官功能减退, 术后易出现病发症。GCS是评价颅脑损伤患者伤情的重要指标, 其包括睁眼、运动和语言反应, 与预后存在密切联系, 本研究也证明了此观点。

急性脑外伤患者容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颅脑损伤后与凝血相关的因子过渡释放造成全身不同程度凝血功能障碍, 甚至部分患者发生DIC, 重型颅脑损伤在早期即可发生高凝状态, 在第三天左右向低凝状态转变。出血或栓塞及大量的凝血因子均可造成颅脑的继发性损害。本研究证明凝血功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动态监测患者凝血功能, 判断病情发展, 预防脑梗死和DIC发生, 进而改善患者预后。暴力所致的头部受伤时, 可致脑干天幕游离缘, 导致脑干挫伤、牵拉损伤;剪切力可引起脑干弥漫性轴索损伤;脑干存在很多高级中枢, 心跳、呼吸等生理功能均与脑干有关。患者当脑干受损时, 很容易导致呼吸障碍。当患者合并肺部并发症时, 氧交换发展障碍, 加重了继发性脑水肿, 颅内压升高, 形成恶性循环, 病情凶险, 预后差。由于颅脑损伤患者常存在呼吸困难而需要实施气管切开, 气道切开患者容易误吸胃内容物, 造成肺部感染;脑干损伤呼吸中枢功能不全, 气道分泌物不能及时排除体外而堆积在肺部引起感染, 加重病情, 影响预后[3]。

综上所述, 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因素是多方面的, 通过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凝血功能、脑干损伤、医院肺部感染对预后的影响。对这些影响患预后的危险因素, 采取针对性防御措施, 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摘要:目的 探究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0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预后情况分为两组, 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院资料, 查阅影响颅脑损伤预后相关因素文献资料, 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得知, 血糖水平、凝血功能、年龄、脑干损伤、GCS评分、医源性肺部感染是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得知, 凝血功能、脑干损伤、医源性肺部感染是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因素是多方面的, 我们应采取针对性措施, 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小年, 张皓, 朱镛连.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概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5, 11 (12) :987-988

[2]Adams HP, Olinger CP, Mailer JR, et a1.Comparision of admission serum ucose concentration with neurological outcome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Stroke, 2010, 19 (6) :455.

上一篇:内部薪酬下一篇:投资大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