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影响

2024-05-16

全面影响(共12篇)

全面影响 篇1

2016年5月1日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 这一天, 在中国实行多年的营业税将退出历史舞台, “营改增”将全面推开!

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我们除了感动, 不禁会问:“营改增”对中国未来的经济会产生哪些影响?“营改增”对中国企业又会产生哪些影响?作为企业来讲, 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财务管理战略和措施, 才能在这场重大的财政变革中持续发展?本文即将为你精彩呈现, 敬请期待!

May 1, is an extraordinary day, when the business tax will be replaced by VAT completely in all sectors.

On this special and historic occasion, we wonder what are the effects of the new national policy?What should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do in the face of VAT?The following articles will be detailed, Stay tuned.

全面影响 篇2

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作出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调研指导,多次对疫情防控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泰山半腰有一段平路叫“快活三里”,一些人爬累了,喜欢在此歇脚。然而,挑山工一般不在此久留,因为休息时间长了,腿就会“发懒”,再上“十八盘”就更困难了。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决不能有在抗“疫”路途半山腰“歇歇脚”的想法。

这是我们砥砺初心担使命的关键时刻。“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人在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最容易迷失在鲜花和掌声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前不久某地扎堆喝“坝坝茶”就值得广大党员干部警醒:疫情尚未结束,防控不可大意。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而言,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奋战“疫”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疫情防控中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发挥“头雁效应”,成为单位“领头羊”、群众“主心骨”,用好疫情防控这块试金石和磨刀石,推动本地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齐上阵,锤炼干部的信仰、胸怀、勇气、格局,坚定必胜信心、树立顽强意志、采取果断措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这是我们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最好时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胜利或许近在眼前,但绝不是唾手可得。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坡路更陡。越是在吃劲的时候,越要一鼓作气、迎难而上,我们要想取得疫情防控斗争的全面胜利,就必须拿出挑山工那股拼劲、韧劲、闯劲,决不能因为暂时性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阶段性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短期性困难而退缩。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时刻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做到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全面总结现阶段疫情防控取得的成绩和发现的不足,将其提炼成宝贵的经验,广泛应用至“前线”战场。只有摒弃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才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只有在疫情防控中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才能稳打稳扎、步步为营,有条不紊推进防控工作;只有迅速通过思想上的“快活三里”,才能征服抗“疫”路上的“十八盘”,成为敢于战胜疫情的“挑山工”。

这是我们一往无前创奇迹的黄金时段。“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2月25日WHO布鲁斯·艾尔沃德(Bruce Aylward)博士在日内瓦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医疗工作者和相关机构的努力改变了疫情爆发的进程,由于这种积极反应,让成千上万的中国人避免了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WHO专家高度评价中国抗击疫情行动,形容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并强调“世界需要学习中国的经验”。病毒无情但人间有爱,我们在做好自身防控工作的同时,还热衷于向世界各地提供帮助。当前,我们必须坚定必胜信念,咬紧牙关,在继续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的同时,凝聚合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努力把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再创奇迹。

全面影响 篇3

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解惑过程,更是一个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因而中学历史教学在重视史实教学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历史的学科思想,达到读史明智的境界,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引导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中学历史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这一知识点为例,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兩国学习西方文明成果的一次较量,对两国乃至远东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们不仅要从史学知识体系的角度分析战争的影响,还要从史学价值体系的角度认识战争给后人的启示,充分发挥史学的求知与致用功能。从知识体系的角度分析,即全面客观地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相关国家及地区产生的影响,构建知识结构。

一、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和民族危机。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台湾等地的割让,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远远超出了财政的承受能力,清政府不得不以主权为抵押大借外债,便利了列强扩大在华的政治势力和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的通商口岸开设,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总之,《马关条约》反映了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第二,促使清政府调整政策。

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为了能够转危为安,进行了一些政策调整。

1.编练新军。

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的腐败无能完全暴露出来,统治者认为日军是“专用西法取胜”,因而也打算按照西法练兵。1894年冬,督办军务处委派广西按察使编练新军,计五千人,号“定武军”,后由袁世凯接替编练,改称“新建陆军”。

2.开源筹款,允许民间办厂。

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些人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提出开矿设厂以“抵制洋商洋厂”。此时洋务派已无法垄断近代工业,清政府也无力投资新式企业,加之允许外国在华投资开矿设厂,同时为了扩大税源,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允许民间设厂。

3.重新审视中日关系。

大清帝国竟被小小的日本打败,素来夜郎自大的清朝统治者不得不对昔日的蛮夷小邦刮目相看。战后,清政府首次向日本派出了留学生,留学生们置身于经济文化日新月异的日本,更加感受到祖国的贫弱,激发出努力学习以报效祖国的决心。

第三,客观上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1.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成长。

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19世纪末,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领导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运动,推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2.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救亡运动的高涨。

甲午战争失败,亡国灭种的阴影,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中国人民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借鉴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进行了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掀起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为民族觉醒注入了崭新的内容。

二、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的影响。

第一,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日本在战争中取胜,巨额的赔款增加了资本的积累,台湾的割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日本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很快挤进了帝国主义强国的行列。

第二,为进一步发展埋下隐患。

对外战争的巨大成功,掩盖了日本政治经济体制的不足,阻滞日本领导人对制度的反思,妨碍了日本改革的深入,体制上的缺陷直到二战后的民主改革中才得以进一步清除。

第三,军国主义膨胀导致最终失败。

日本以战争为契机迅速发展,军国主义势力迅速膨胀,日本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此后,多次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直到最后的失败。可见,甲午战争的胜利也为日本最后的失败埋下伏因,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最终败亡的起点。

三、甲午中日战争对远东地区格局的影响。

战争改变了列强在远东力量的对比,激化了列强之间的矛盾。战后,日本迅速崛起为亚洲强国,清政府的地位一落千丈,日本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逐渐将朝鲜变为自己的殖民地。日本在远东的扩张,损害了其他列强特别是俄国在远东的利益。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放弃辽东半岛,但并不甘心,日俄在远东的矛盾激化,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

从价值体系的角度分析,即发挥史学的致用功能,充分认识战争给我们的启示,为今天及以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1.以史为鉴,警惕军国主义复活。

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历史的教训不容忘记。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右翼势力掀起的股股逆流,使亚洲的和平面临威胁,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决遏制军国主义复活。

2.立足国情,深化改革开放。

落后的清政府尝尽了屈辱,强盛的国力是立国的根本。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体制改革,坚持对外开放,才能抓住机遇,立于不败之地。

3.面向未来,和平崛起、合作发展。

日本走对外扩张之路,害人害已的最终结局启示我们和平崛起才是明智的选择,亚洲国家要和平共处,力求建立新型的地区政治经济新秩序,谋求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之路。

诚然,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认识战争提供的借鉴,如军事方面。

全面影响 篇4

一、土地财政的积极作用

土地出让 收入是土 地财政最重 要的载体。2011年至2014年,全国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可支配财政收入的比例均在30% 以上或接近30%,占政府性基金收入的80% 以上,发挥着一般公共财政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群众收入水平。地方政府通过大量供应土地,一次性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吸引外来投资,增加税收收入,提高就业水平,带动当地群众收入水平提升,加快本地经济发展。二是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2010年和2011年,地方政府直接安排用于城市建设支出的土地出让收入占当年土地出让净收益支出的比例最大,分别是26.92% 和16.78%。三是加快社会事业的进步,促进民生建设。土地出让净收益中计提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教育资金,为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四是向“三农”倾斜,统筹城乡发展。土地出让收入中计提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加快推动“三农”建设步伐,征地拆迁等成本性支出也大大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土地财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

(一)土地资源的特点决定了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性

土地具有稀缺性和有限性,不可能无限制地开发利用,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是我国土地利用的根本方针。为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我国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使得可供应土地日趋减少,带来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性。

(二)经济发展周期影响土地财政的持续性

土地的供需关系受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明显,经济下行很可能导致土地价格的下滑以及土地财政收入的减少,进而使得地方政府面临一定的财政压力。

(三)土地融资带来的政府性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通过土地抵押融资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收储,形成了大量政府性债务,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政府偿还债务最主要的资金来源。长期看,在债务风险临界点不好把握的情况下,此举具有一定的隐性风险。

(四)土地出让收入的征收、管理和使用中存在诸多问题

近几年的审计结果显示,市、县级政府在土地出让收入的征收管理和使用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未完全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虚增财政收入、调节财政收入进度、平衡预算、超范围使用等。

三、全面深化改革对土地财政的影响

土地财政的成因涉及土地制度、财税体制、干部考核评价制度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决定》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多项改革措施,将对土地财政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一)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1. 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权能。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不能上市交易、不能抵押。《决定》的一个亮点,就是进一步扩大了土地的权能,不仅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而且赋予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平等的地位和相同的权能,可以出让、租赁、入股,与国有土地一样享有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待遇。这一举措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供了保障,迈出了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一大步。

2. 改革征地制度。《决定》明确了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任务,提出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通过进一步规范和约束政府征地行为,逐步减少强制征地数量,减少征地纠纷,使被征地农民享受到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真正实现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

3. 改革完善土地市场。《决定》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纳入国有建设用地市场交易平台,加快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还要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使市场在国有建设用地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财税体制改革

1.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决定》提出要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增加其规模和比例,同时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促进地区间财力均衡。这些举措可以解决地方政府的财力缺口,避免习惯于向土地财政“伸手”的现象。

2. 建立政府性债务管理体系。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及风险预警机制,《决定》对政府债务管理做出了重要部署,明确了地方可以名正言顺地发行地方债,而不是单纯地依靠土地融资,以防范和化解土地融资带来的债务风险。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修改预算法的决定中,对地方债务管理作出明确规定,经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发债规模后,地方政府可以发行债券,这是我国政府债务管理的新突破。

3. 完善税收制度。《决定》提出,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有利于培育地方主体税种,调动地方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完善地方收入体系,相应减少政府性基金收入的比重,地方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将得到缓解。

4.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决定》提出了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的改革方向,通过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事权关系,明确事权划分,提高中央支出责任、减少地方支出责任 , 缓解地方的财力困难。

(三)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改革

《决定》提出,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突出科学发展导向,综合评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的全面成效,不再仅仅把GDP作为考核评价政绩的主要指标。体现了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政绩考核工作的鲜明导向,“以GDP论英雄”将成为历史,领导干部片面追求政绩的现象将得到缓解。这些措施有助于促使地方政府官员“看淡”土地财政,不再过分追求土地财政。

全面影响 篇5

如今,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人各方面的发展;尤其是体育锻炼;一方面是出于丰富个人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个人体质的下降。通过这种休闲体育(非盈利性运动),纯粹的出于个人爱好的活动

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中,工作和休闲成了日常生活的两大主题。当人们暂时从工作中抽身时,总会选择用休闲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人们在休闲活动上花费的心思越来越多,对休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大多数人都已经意识到休闲活动对调节压力、维持身心健康有一定作用。休闲作为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和经济现象正浮出社会的水面,并全面地影响着人的生活质量和行为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特征。休闲体育是休闲的一部分,它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休闲体育在很大程度对人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各方面都有益处,比方说可以解除体力上的疲劳, 对人遭受的艰辛起补偿作用。在个人学习生活的压力之外,积极参加运动,缓除个人的身心疲惫;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从一般意义上来讲, 它是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活动, 是人的生命状态的另一种形式。而对于人的生命意义来说, 它是一种精神的态度, 是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一种机会和能力, 它对于个人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并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休闲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往往以多种形式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质量。因而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恢复体力, 更重要的在于休闲体育生活接出的美丽硕果、在于精神的调整与升华。综合而来,有以下几点:

1.休闲体育促进人类自身协调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竞争的激烈,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闲暇时间里进行休闲体育活动已经显的很重要。休闲体育活动里有很多项目能预防骨骼疏松,维持骨骼的健康生长,维护骨骼的完美形态。人们进行休闲体育活动能促进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等各脏器系统的功能发生良好的适应性变化有利于人体机能的提高,休闲体育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使氧的输送加强,氧利用率提高,同时休闲体育主要是有氧运动为主,因此,疲劳感减少,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提高。

2.休闲体育促进人们锻炼顽强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范 :意志总是和克服困难联系在一起,一是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一是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休闲体育运动中,人们在适当的生理负荷承受下,坚持不懈,努力完成或克服困难,培养拼搏的精神,磨练顽强的意志,并有效的迁移到生活中的其他领域。同时,休闲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人们要遵守一定的规则,经常两人以上,以协作的形式出现,通过协作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融合,尊重对方,关心队友。团结,互相帮助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范。

3.休闲体育促进人们接受新事物,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在休闲体育活动中人们也有追求的目标,为可早日达到目标。人们会采用或选择更合理、适合自己的方式。在长久的锻炼下,人们会不断的总结和创造,改造自己的运动方式,使运动方式更合理,与自己更协调。因此人们会用更科学合理的知识指导自己进行休闲体育活动。

全面影响 篇6

【关键词】绩效评价;电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电网企业长期疏于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很难在市场化的背景下继续生存,电网企业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危机,由此电网企业必须要在这场危机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加强企业全面预算对于企业的财政状况和经营业绩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绩效评价在企业中的运用是我们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绩效评价为企业预算的规划设计提供了真实可靠并且可以衡量和比较的指标,通过绩效评价指标可以有效的促进电网企业的预算管理科学化。

一、电网企业中预算管理的现状

电网企业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国有企业有着明显的不同,电网企业的产品是属于生活必须品,市场化程度偏低,面临的运行压力要小于其他的企业。长期以来电网企业对于预算缺乏科学全面的管理。首先是落后的预算编制与审核制度,我国目前的大多数企业依旧在采用诸如滚动预算和零基预算等落后的预算规划方法,落后的预算编制方法对于企业管理和战略制定构成了消极的影响,容易导致不合理和不合时宜的政策和管理方式。错误的预算编制方法最终会制约预算部门的实际工作,损害公司的战略利益。其次是电网企业对于预算管理部门的注重不够,长期忽视其真正的作用,这源于我国大多数企业长期对于非生产性部门的忽视。预算管理部门在电网企业面临着边缘化的状况,预算管理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同时也难以在预算部门留住应有的人才。最后是预算的执行存在问题,预算没有得到科学有效的执行,造成预算部门的闲置。强有力的执行是实现全面有效预算管理的根本保证。预算部门的管理层难以进入企业的核心决策层,其决策的效力由于部门自身地位问题失效。电网企业的预算的管理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也的发展和自身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对企业造成了财务上难以弥补的损失。实现企业经营成本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科学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是重要基础。

二、绩效评价在电网企业的现实意义

1.企业绩效评价的内涵

绩效评价是组织为实现自身目标,根据一定的绩效衡量标准,采用科学方法对企业战略执行状况的衡量。绩效评价经常用于企业和其他第三方组织,近些年随着商业方法在政府机构的应用,绩效评价也被广泛的应用于政府等公共部门。企业利用绩效评价来与之前所设计的规划,目标以及实际的计划执行情况,来检视前期工作,并调整未来的预期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企业采用绩效是企业管理长期研究和研究的结果,绩效评价的研究成果为企业实际的管理工作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对于绩效评价的实际操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绩效评价促进电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绩效评价为企业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提供了一个科学详实的客观标准,使得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绩效评价的结果来对企业的目标,计划,人员以及预算能够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前期工作的结果可以在绩效评价中得到一个客观的评价,企业从绩效评价中能够发现前期工作的不足,并在后期加以调整和改进,对于企业的各个层次的工作人员来说都是一个检视自身工作的客观参照物。绩效评价最终对于实现企业的自身目标与使命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也能够实现企业管理的运营和科学化。电网企业采用绩效评价来管理企业是企业朝市场化方向发展的重要一步,对于实现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绩效评价对于电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影响

1.绩效评价为全面预算管理提供管理依据

无论是预算的编制,制定和执行都需要基础数据的支撑,只有拥有可靠的参照标准,预算的管理才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绩效评价根据企业自身的现实情况实际进行的衡量,是根据企业所有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和各个部门的成果所记录的真实可靠的数据,因此绩效评价为企业在制定预算的编制以及执行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标准,让企业能够更好更有效率的去實施全面预算管理。

2.绩效评价促进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化

企业的长远规划有赖于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预算管理不仅仅是在企业长远战略下的产物,更被作为一种企业的前馈控制的重要手段。企业的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被视为企业是否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标志。而企业预算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绩效评价在背后所提供的支持。随着诸如滚动计划等落后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绩效预算作为一种新的预算管理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绩效评价为预算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去考虑预算管理的新方法。绩效评价使得绩效管理能够寻找到其重点和新的发展趋势并推动落后产业和部门的淘汰。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的一条重要道路是绩效评价的采用和实施。

四、结语

出于国家基本利益的考量和对于人民切身利益的维护,长时期以来,我国的电力行业与石油,水利行业一样都是由大型的国有垄断型企业所掌握,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电力行业的长足进步,实现长期的规模经济的效益。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市场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市场化的步伐,电网企业由于过去长期所固有的体制弊端明显被暴露出来。用绩效评价来推动电网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是一条非常新颖的路,但是在当今的市场化的趋势下,这也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绩效评价对于保证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可靠性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绩效评价不仅有助于推动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而且对于企业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宏桥.中小企业绩效评价优化研究——基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视角[J].财会研究,2010,22:41-42+67.

全面影响 篇7

1 新时期石油系统的预算管理思想

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下滑。在大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石油系统如何生存、如何抓住机遇快速发展,企业如何化“危”为“机”。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最好切入点。

2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预算管理方式

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西方管理会计的引进使预算管理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与发展,但在预算管理的理论研究和企业的具体运作模式上与西方国家相比,缺乏较全面系统的对企业预算管理的专题研究。其后,国务院成立督察特派组,对120家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进行督察管理,并制定了一套包括经营预算、财务预算在内的预算管理报表体系,寻求符合自身业务特点的预算管理模式。我国企业大部分由总经理对预算方案做出最终决定,董事会次之,然后是专门的预算机构,财务部门对预算指标做出最终决定的最少。这种现状与我国企业不甚健全的治理结构有关。

3 石油系统的全面预算管理方式

近年来,石油系统加快了推行全面预算的步伐,具体有以下几项。

3.1 大预算机制的研究

大预算要求将投资、成本、费用、收入及分配等全面纳入预算。大预算是以市场化原则、业绩驱动为核心,与石油系统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目标定位相适应的预算管理体系。

3.2 预算信息化平台建设

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自2007年10月开始启动,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搭建了一级集中的预算管理软、硬件平台环境,完成了股份公司各类业务预算编制的模型搭建、软件开发、系统测试和试点推广等工作;托管企业、矿区服务等未上市业务的年度预算编制也已开始在信息平台上实现应用。

3.3 对标分析

石油系统开展了各专业、各板块的对标分析工作,为企业降本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引入了对标思想,改以纵向比为主为以横向比为主,提出了上中下游各类业务三年滚动目标;选择确定了各业务板块关键指标;提出了投资增效挂钩和薪酬成本配比机制。

3.4 启动费用标准化体系建设

石油系统专门成立了管理性支出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和办公室。对会议、接待、差旅、对外捐赠进行了规范,并配合人事部,以薪酬福利体系建设为契机,对交通、通讯、误餐三项费用进行梳理研究, 提出了标准体系的设计思路、原则和方案。

4 全面预算对石油系统的影响

预算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一方面解决了简单重复性手工劳动问题;另一方面,它将过去零散的数据,以及条块分割的业务流程,转变为集成化信息、一体化的流程和模型化的分析。

随着石油系统内部重组的继续深化,专业公司、地区公司集约化、扁平化管理的不断推进,国内外市场的重新划分和业务整合,以及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可能会不断出现,层出不穷。坚持市场化原则,坚持业绩驱动,将会提升公司精细管理化水平、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5 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5.1 认识不到位

部分企业把全面预算管理片面地理解为财务计划,认为此项工作应该由财务部门负责;还有部分企业认为预算管理就是预测一些数据,只要把过去历史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即可。

5.2 偏离制定预算的实际目标

有的预算编制人员为了追求自己的业绩表现,不能科学地进行编制,导致偏离制定预算的实际目标。由于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编制企业的预算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当市场情况发生变化时,应该做相应调整,若固执地追求和市场相协调就会降低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5.3 缺乏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措施

一个企业的考核与激励措施,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一个完善的考核方式,可以激励员工更加有信心有斗志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如果考核制度不完善,员工完成了工作指标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会挫伤员工的斗志,久而久之,使企业内部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企业的发展。

6 解决措施

6.1 增强全面预算管理意识

只有深入理解全面预算的概念,才能做好全面预算管理。

6.2 以市场为导向

预算离不开市场经济,只有充分面向市场,才能做好全面预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按照市场需求来配置资源,而全面预算正是建立在对市场需求充分分析研究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经营特点而做出的,所以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

6.3 从实际出发

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肯定要从自身找原因,所以要结合实际问题,从客观实际出发编制全面预算。企业对预算内容和预算方法的选择,要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7 结 语

本文根据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对石油系统的影响,结合此问题对石油行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预算,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全面影响 篇8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有效实施内部管理控制的科学方法。2002年4月10日财政部印发的《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中,将全面预算管理界定为: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企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并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工具之一,有利于明确各部门目标,协调各部门工作,有利于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有助于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

2 全面预算管理在医院中的应用现状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近年来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不仅仅适用于企业,也同样适用于医院。尽管医院在体制、目标、竞争环境和市场环境等诸多方面和企业存在较大差异,但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医院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在不断提高医疗水平的同时,通过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合理利用资源来增强医院的综合竞争力,已被管理层日益重视。而全面预算管理成为有效提升医院管理精细化、科学化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切入点。

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是在明确战略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将医院的业务、资金、人才、信息等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的过程,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开展医疗服务活动,完成既定工作目标的管理工具。2006年7月卫生部下发《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指出:“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分析,考核等的管理制度”。应当说对预算管理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要求医院预算管理不仅要满足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需要,还要立足于医院内部管理的需要。新《医院财务制度》强化了预算的约束力和严肃性,对硬化医院的预算管理提出要求。但是,全面预算管理在医院的推广可谓是步履艰难,实施效果也不甚理想。目前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医院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或者预算目标与战略目标相互脱节;(2)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不健全,制度不完整,且执行不严格;(3)全面预算管理内容不完整:目前医院财务收支只注重财务收支预算,忽视现金流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只注重财务性指标预算,忽视非财务性指标预算等;(4)预算管理认识不到位、编制不科学、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监控分析评价等。

分析以上实施中的问题可以看出:一方面是预算管理、战略目标、预算组织和制度等方面的预算基础问题;另一方面是全面预算方法和技术问题,即如何构建适合医院特点的预算管理模式的问题。好的方法技术只有在优良的土壤中才能结出硕果。

3 预算环境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影响

预算环境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应具备的基础条件总称,是直接造成各单位预算形式和内容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影响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要说做预算,那么每家医院都会说自己有预算,那么预算实施效果怎样,是否真的达到的了我们的管理要求,回答却是不同的。虽然预算的方法和原理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不同的单位使用同样的方法编制预算效果却不同呢?那是因为预算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和医院的文化理念、组织结构、战略目标等都有着密切联系,而这些就是我们要说的预算环境。预算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3.1 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知和重视

虽然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阐述各有不同,方式各有不同,但都公认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为实现医院目标,加强医院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手段,就像美国著名管理学教授戴维·奥利所说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这给予了全面预算管理很高的评价。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1 管理层的认识。

首先,医院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预算管理观念,即预算管理是为实现医院发展目标,促进提高管理水平,实现资产效益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需要,而不是做给上级领导看的数字游戏。其次,医院领导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是全面预算管理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作为一个管理工具,只有能够被管理者真正的运用到医院的管理中,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才不会流于形式。

3.1.2各部门的认识。

从纵向层级上看,全面预算管理贯穿从上至下的各层级之间,从横向联系看,全面预算贯穿于每个职能部门中。全院各部门的充分参与和支持既有赖于制度保障,同时也要靠各部门对全面预算管理认识上的转变。预算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和我们没有关系,预算就是要限制我们花钱,这些不正确的认识都是全面预算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受阻的原因。全面预算管理是全院各部门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控制不是目的,而是使各部门的工作更加有目标性和计划性。

3.1.3 员工认识。

全面预算是需要医院所有员工都要参与到预算管理过程中,全员参与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主体保证。

从以上分析看出,全员认可,部门支持,领导重视是全面预算管理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只有让员工和部门主动接受和实施效果才会更好,因此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宣传介绍尤为重要。

3.2 明确清晰的战略目标

战略对医院来讲,就是医院的长期发展规划,对医院发展的长远考虑和整体安排。而全面预算是战略实施的有效工具,一般根据战略目标制定年度计划,编制全面预算,并将年度目标的分解,落实,通过执行、考评来最终实现目标。战略和预算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战略为全面预算指明了方向,全面预算是战略目标落实的依据和平台。

作为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医院,首先要有明确清晰的医院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其次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不能只作为一个口号贴在墙上,还要有战略路径和具体实施方法。同样,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也是需要全员了解和参与的,让每个员工了解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既能培养主人翁意识,也能提高积极性。

3.2.1 清晰的组织结构,明确的权责划分。

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是全面预算管理有序开展的基础环境,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运作的组织保证。最基本的组织结构(见图1)。

各医院可以根据医院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将组织结构进一步细化,例如可以增加预算管理的监督考评机构等。无论层级如何设定,都要对各层级制定明确的职责权限,议事规则,并严格执行,才能使预算实施能够有序按计划执行。在构建预算组织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一方面预算不单纯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另一方面,财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是平级关系,在预算管理上常因授权不充分,难以切实调动和控制其他部门参与到预算管理中。因此预算工作小组要由院领导牵头,吸收除财务部以外的职能部门参加,共同完成预算管理的日常工作。(2)各层级组织之间要保证信息的畅通,其中预算工作小组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院办公会制定的年度计划,经营方针要及时的通过预算小组传递到各责任科室,以免出现方向性的偏颇。各责任中心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到院长办公会,及时调整。

3.2.2 数据基础。

编制预算之前要进行准确的预测,准确的预测实际上就是大量信息的集合、分析过程,这其中既包括外部信息,同样也包括内部历史数据。因此对历史数据的积累、分析整理就至关重要,对于历史数据我们要求要尽量的全面,尽量的准确。详尽的信息能够帮助我们发现业务的规律。

这些数据来源于医院的各个信息系统:财务核算系统、成本核算系统、资产管理系统、门诊住院系统等等,这些系统的数据大部分都会最终在财务系统中反映。这些系统的数据满足预算要求的程度决定着预算完成的好坏和详细程度。例如,我们的预算目标最终要分解到各责任科室,那么我们的核算数据,资产数据能否准确的将收入成本费用核算到科室呢?如果在不能将收入成本费用核算到科室的情况下,我们的预算管理的实施就受到了一定的制约。随着新《医院财务制度》在各医院的实施,真正实现全成本核算,不仅将成本费用分摊到各科室,还能分摊到项目和病种。这种情况下,就支持了预算的责任落实、执行和分析。

反过来,预算的分类和指标设计也要考虑到核算制度、核算口径的变化。例如,新会计制度中规定医院使用自有资金购买资产设备不再列入支出而是直接计入固定资产,通过在使用期间计提折旧来反映资产的损耗计入支出,那么在预算编制中就不能再把设备购置放在支出预算中,而是单独在资产预算中反映,收支预算中反映的只是当期损耗的折旧部分。

对于预算和核算的关系可以总结如下:预算考核应当以核算数据为基础,核算要为预算管理服务,因此规范的预算以规范的核算为基础。

3.2.3 信息系统。

在预算管理中,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没有良好的信息系统支持,完全依靠手工处理,难度、效率和准确性是可想而知的。信息系统不仅能帮助我们进行快捷的数据处理,更能进行多维度的数据处理。预算管理的国际经验是:严密的成本管理系统是准确制定预算的基础。拥有一个理想的、能同时满足基层业务部门的操作要求,也能满足中层管理部门的分析要求和高层管理者的内部控制决策要求,是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以上是笔者在医院从事预算管理工作中的一些认识和总结。虽然影响预算实施成效的因素有很多,但笔者认为预算环境的影响是根本,而其他影响因素是技术方面的,可以通过不断地完善进行改进。预算环境就像大楼的地基,影响整个大楼的高度和质量。全面预算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调整改进,才能真正发挥其效果。有了良好的预算环境保障,预算管理工作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李明.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全面影响 篇9

“营改增”是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宏观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政策。而即将实施“营改增”的建筑、房地产、金融和生活服务四大行业涉及了近1000万户纳税人, 对应的营业税是1.9万亿, 在原来营业税总收入中占比达80%。可见, 此次增值税扩围将对国家经济产生自“营改增”实施以来最大的影响。

根据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报告, 当所有企业都完成“营改增”后, 企业从增值税改革中得到的节税额估计会达到9000亿元。同时由于税率的变动, 房地产及建筑业等行业受到的影响要比其他行业更大。这里就“营改增”对四大行业的主要财务影响做一前瞻, 未雨绸缪, 助力“营改增”顺利收官。

房地产及建筑业

许多房地产开发商﹑业主﹑房地产基金及其投资者对于适用11%的增值税税率持有疑问, 包括是否会加重税务负担、是否会推高项目造价以及是否需要在增值税实施前加速出售存量项目等。这些问题并没有简单统一的答案, 而是需要对相关财务模型进行财务影响审阅及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现有合同的条款。如果合同已经签订且无法转嫁增值税, 并且供应商在合同签订时以较低税率 (3%或5%) 的营业税作为定价标准, 则供应商有可能需要自行承担11%的增值税税负。

(2) 土地占整个项目的价值比例。预计政府部门将不需要就出让土地使用权缴纳销项税, 然而希望开发商购买土地使用权时, 也许可就土地使用权的价格视同进项进行抵扣, 就意味着当开发商出售已完成的项目时, 其增值税应纳税额将由增值税销项税额与“视同”进项税额决定。此外, 如果建筑劳务和材料占项目开发总价值越高, 则可抵扣进项税额越高, 因为材料的进项税税率为17%, 而建筑成本会带来11%的进项税。

(3) 销售模式。出售已完工房地产项目和出售房地产企业的股权, 可能适用不同的增值税处理方法。

(4) 过渡政策或豁免政策所带来的影响。在具体实施细则中, 预期将会出台过渡政策或豁免政策, 以应对房地产开发商在“营改增”前已开工的项目中使用的材料不能抵扣进项税, 而销售此类项目时却需要按照销售价格总额的11%缴纳增值税的情况。

(5) 企业运营结构。许多开发商通过特殊目的公司 (SPV) 运营各开发项目, 如果汇总申报无法实现, 意味着每一次开发新的项目时, 都需要让每个特殊目的公司尽早登记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以确保可以尽早获得进项税抵扣资格。然而, 直到各公司产生销项税时才能实现相关进项税额的经济效应。因此, 增值税对企业现金流会产生显著并长远的影响。此外, 当以特殊目的公司架构运营时, 一个项目产生的进项税将不能用于抵扣另一个项目产生的销项税。

金融服务及保险业

在“营改增”之前, 我国已经对利息收入征收5%的营业税, 很大程度上为征收增值税奠定了基础。对金融机构而言, 6%增值税取代5%营业税并不会对其整体税负产生重大影响。因为进入增值税体系后, 金融机构将可以就费用支出进行进项税抵扣。

在商业贷款方面, 企业普遍希望可以对所支付的贷款利息抵扣进项税。预计暂不可以针对利息费用抵扣进项税, 从而使得6%的增值税变成融资的实际成本。

对于保险行业而言, 由于进入增值税体系后保险机构可以就费用支出进行进项税抵扣, 因此6%的增值税取代5%的营业税对其影响不大。需注意的是, 保险业增值税政策法规可能规定保险公司不能对现金理赔抵扣进项税。此外, 人寿保险可能免征增值税。

生活性服务业

全面影响 篇10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 指导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改革开放成为了我国长期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救中国,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工作,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 我们需要解放思想, 运用市场决定价格的灵活性, 同时加强政府对市场的调控作用, 发挥政府职能, 实现市场与政府的共同作用, 完善价格机制的深化改革。

2. 基本原则

全面深化价格改革需要坚持三项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 建立以市场为主要决定因素的价格机制, 同时结合适当的政府调控, 在市场的“放”与政府的“管”灵活把握;二是坚持问题导向, 在价格改革工作上需要抓住重点领域来开展, 同时以简化机制作为工作的重点;三是坚持民生导向,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 在价格改革问题上, 必须以人民群众切实关心的利益层次出发, 坚持为民服务的原则, 统筹各收入层次的消费水平, 科学合理的建立价格机制。

二、如何推进价格改革工作

1. 深化重点领域价格改革

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价格改革工作, 首先要从重点领域的价格改革工作出发, 从重点领域不断推广开来, 逐渐渗透各个领域的价格改革。交通、医疗费用、供热、电费、水费等都是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头等大事, 在价格改革领域里首当其冲。在深化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实施中, 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收入与消费水平, 在大层次上保持一个原则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地域作出相应的调整。除了地域条件, 各个项目的价格改革都需要进行专业的调研工作, 例如交通运输价格改革需要综合考虑公交、大巴、出租车等各类车型的载流量, 根据人流、距离等因素合理定价, 并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 从法律的高度上保障价格改革的落实。总的说来, 重点领域的价格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领头羊, 为了科学合理的控制价格, 在价格改革中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关系,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 以市场为主体, 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之下建立健康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

2. 建立健全“四个机制”

(1) 价格形成机制

政府需要对市场进行一定的干预, 但是不能过度干预, 全面深化改革价格机制需要建立价格形成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强调的是顺应市场发展, 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作用, 政府职能适当的简化放权, 将市场作为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在建立价格形成机制中, 政府权力的下放是对市场的信任, 当然, 政府也必须在宏观上综合调控,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出市场的活力。

(2) 价格调控机制

建立健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价格调控机制, 需要做好三个工作。一是注重科学透明, 实现价格的动态变化, 做好价格调整工作;二是健全价格利益的相互补偿机制, 在政府宏观调控下, 需要不断改革不同行业的水费、电费等费用价格的平等, 实现社会公平;三是针对市场失灵做好防范, 建立好相关的调控机制, 在政府引导下, 确保市场的运作井然有序。

(3) 价格监管机制

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 需要建立健全市场价格监管机制, 对价格进行监督管理, 保证市场秩序。如果对于市场价格不作监管, 竞争的公平性将会被破坏, 一个没有约束的市场是混乱的, 不健康的, 买方与卖方都将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只有构建相关的市场监管体系, 才能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4) 价格服务机制

为了建立健全优良的价格服务机制, 需要从多方面实现价格的透明公开化管理, 构建开放的政务平台, 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提供各方面的价格信息, 以满足群众对于市场的了解。价格服务机制面向人民群众, 是为了服务人民的, 针对市场经济的变动, 政务的开支, 一些廉租房等各种有关价格的信息都在这一平台得以展示。

3. 保障价格改革推进措施

(1) 加强组织协调工作

为了推进价格改革, 需要加强组织协调, 各个部门之间相互配合, 紧密联系, 协调实现市场经济的调控、监管与服务。价格改革作为经济政策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涉及多个领域, 需要多方面间实现完美衔接。

(2) 引导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是建立健全价格机制的重要因素, 为了实现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 需要从舆论上实现正确的引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媒体需要加大市场改革方针的宣传, 改善传播方式, 采用一些新颖的手段实现市场经济的正确导向, 让公平竞争的观念深入人心。

(3) 夯实改革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发展中, 为了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高速发展, 建立健全市场机制, 改革价格机制, 需要不断地加强改革基础的建设工作。价格改革工作是基于市场运作与政府干预相互配合的, 为了保证价格改革的正确方向, 必须夯实改革基础, 坚持依法治国, 依法开展价格改革。

三、总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需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在市场运作的决定性作用下, 结合适当的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经济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灵活性, 价格改革工作需要遵循市场秩序, 坚持依法治国, 加强政府干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总之, 价格改革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在一定的市场调控机制下, 价格需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作出调整, 政府职能也要不断实现转变。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社会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下, 市场经济也需要不断地调整, 关于推动价格改革的工作势在必行。在党的政策方针号召下, 价格改革工作正在全面有条不紊的开展, 本文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出发, 对如何推进价格改革工作作出一些指导分析, 以期价格改革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促进价格机制健康发展, 实现经济的繁荣复兴。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价格改革,启示

参考文献

[1]王学庆.中国“价格改革”轨迹及其下一步[J].改革, 2013, (12) :5-16.

[2]谢连平.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让价格成为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杠杆[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4, (7) :19-20.

全面影响 篇11

解放思想,以新闻改革增强党报发展的张力

办报是报社的中心工作。不断解放思想,增强《通辽日报》的引领性、服务性、可读性和影响力,进而向自治区盟市级一流党报目标迈进是通辽日报社近四年来不懈的追求。

(一)改扩版面,推动党报格局走向多元化

一张全新的党报,应该是宽众化的报纸,竭尽全力为社会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让读者有所收获。为实现这一目标,《通辽日报》先后进行了三次改扩版。

从2008年2月2日开始,《通辽日报》开始第一次改扩版。改扩版后,报纸以崭新的面孔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由原来的黑白变成了彩色印刷,报型变成了国际流行的更加时尚的黄金瘦报型,由每周一、三、五的报纸由原来的4版扩成了8版,信息量增加,内容和版式更加新颖活泼。在内容上,《通辽日报》增设了 “民营经济”、“教育时空”、 “老年天地”、“生活资讯”、“科普之窗”、“健康之友”等版面,有效提高了报纸的服务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通辽日报》改扩版后,由原来的每周28个版增加到40个版,提升了《通辽日报》的服务功能和品位,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2008年12月12日,《通辽日报》进行了第二次改扩版,在通辽日报这一品牌的统一格局下,推出了《晨刊》,定位为服务广大百姓。第二次改扩版后,《通辽日报》每周一到周五变成了天天8版,每周版数是48版,比第一次改扩版又增加了8块版。第二次改版后,新增了“新农村”、“文体娱乐”、“深度报道”、“环球博览”、“百姓纪事”“文荟”等全新的版面。这次改扩版为《通辽日报》实现独具特色的新型党报踏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2010年5月1日,《通辽日报》进行第三次改扩版。此次改扩版,《通辽日报》明确提出了全新的办报理念,那就是“塑造最具有公信力的媒体,影响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群”。在整合原《通辽日报·周日》的基础上,它变成了一张更厚的报纸,日常版面规模增至12块版,版面数量居自治区盟市党报之冠。不仅新开辟了《创业》、《商界》、《传奇》等众多的版面,还对原有的版面进行了全新的包装。同时,它变成了一份更有价值的报纸,一张宽众化的报纸,初步实现了宽众信息的“全覆盖”。

《通辽日报》进行改扩版面,绝不只是简单的版面增加和报型改变,它是在采用编采网络计算机平台和新的印刷设备这样现代的报业技术的条件下进行的。报纸正以全新的内容和面孔向内蒙古自治区一流党报的目标迈进。同时,《通辽日报》的改扩版取得了“五个一”的成果:确立了一个符合报业发展潮流、时尚新颖的版式;培育出一批有价值的栏目;涌现出一大批新闻报道精品;形成了一股清新的文风;培养了一批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人才。

(二)更新思路,新闻宣传水平不断提升

在打造党报媒体影响力的过程中,《通辽日报》不断转变观念,更新思路,按宣传和报业发展两个规律办报,在吃透上情和摸清下情两个方面下工夫,将报纸的内容和读者的要求相统一,把党和政府希望人民群众知道的信息和人民群众希望从党报中了解的信息结合起来,从而使党报的内容让读者得到了满足,做到“权威”、“大报”、“有用”、“民生”,有力地提升了党报的公信力、引领力和服务功能。

近几年来,《通辽日报》的宣传紧紧扭住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这一党报发展的时代命题,坚持“三贴近”,落实“三服务”办报理念,逐步构建起地市党报的核心竞争力。在工作中,《通辽日报》重点抓好新闻策划,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政治意识,为百姓着想,为发展尽责,近三年来,《通辽日报》每年的大型策划都达到10余次,平均每月一次,极大地提升了舆论引领能力。同时,报纸一手抓正面宣传,一手抓舆论监督,一头抓市委中心工作宣传,一手抓民生新闻报道,用正面宣传主导舆论,增强公信力;用舆论监督弘扬正气,增强震撼力;用服务中心突出重点,增强吸引力,用民生报道释疑解惑,增强亲和力。为做好这方面工作,《通辽日报》进一步改变文风,要求记者深入采访、认真分析、言之有物,同时创新报道手法,“软化”硬新闻,从贴近读者的角度出发,或“以小见大”或“以实带虚”,用灵活生动的笔调写新闻。按照这个思路,编辑部也在不断提高信息质量,利用有限的版面尽可能多地为读者提供“有效信息”、“含金量”高的信息。

通过不懈的创新,通辽日报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已摆脱以前呆板、空洞、说教的旧有格局,走上了一条符合现代报业前进趋势,符合读者阅读取向的健康的发展之路。

自加压力,以机制改革增强党报发展的内力

作为一家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事业单位,由于种种原因,通辽日报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影响发展的障碍,这些问题是多年沉积下来的,也是报社进一步发展亟待破除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报社党委认为,报社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以改革统揽全局,对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效运行机制。根据中央、自治区和通辽市关于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通辽日报社结合本单位实际,以适应新形势对报业发展的新要求为出发点,以初步建立一套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便于管理的机构和岗位设置体系,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高效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促进报社全面快速发展为目的,坚持“积极稳妥、先易后难、整体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紧紧抓住被列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的有利契机,全面深入地展开了各项改革工作。事实证明,改革出活力,改革出创造力,改革出凝聚力,改革是党报媒体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转换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竞聘上岗,全员聘任。打破身份、职务、职称界限,以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对各部室实行定编、定岗、定责。通过竞聘上岗,优化组合,合理流动,建立起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责权利相结合的人事管理制度。一是环节干部竞聘上岗,部室工作人员实行双向选择(聘任期两年)。2007年4月和2009年4月,报社按计划进行了两轮环节干部竞聘工作。一般人员经过双向流动,得到了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这次改革体现了两个亮点,一是一批年轻人才脱颖而出,走上了环节干部岗位,使环节干部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二是明确用人机制。根据报社人员结构极不合理,编采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等问题。社党委决定,新进编采人员一律从一本毕业生中录用,通过逐步换血,有效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去年6月,通辽日报社面向社会公开考录了23名工作人员,岗位涵盖了蒙汉文编采、网站开发及美工等,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走上了报社工作岗位。

(二)注重绩效,激活分配制度改革

为调动全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鼓励编采人员多出精品,不断提高报纸质量和办报水平,通辽日报社研究制定了《通辽日报社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和《编采质量奖制度》等一整套绩效考评体系。一是在质量上,按周评定“六好”,即好稿件(含好言论)、好编稿、好照片、好版面、好专栏和好标题。每个奖项设置不同额度的奖金,每月进行兑现。二是在数量上,实行百分考核,对超额完成工作任务的编采人员给予奖励,有效地拉开了收入层次。通过岗位工资、业绩考核等办法,通辽日报社建立起了符合报社特点的绩效考评体系,形成收入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和平等竞争、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竞争激励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发展活力。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与干少一个样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增加投入,助推设备更新

近两年,在市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报社克服重重困难,广泛筹措资金,在设备建设上打了一个翻身仗。一是投资120多万元,购置了“采编系统计算机网络平台”,使报纸编采工作告别了“纸和笔”,全面进入了网络平台新时代,大大优化了编采工作手段。二是投资420多万元,购置了一套国内先进的上海高斯印刷设备,安装调试投入运营后,报纸的印刷能力和印刷质量大大提高。2009年在全区报纸印刷质量检评中,获“上海高斯杯”综合奖和“北大方正杯”图片质量最佳奖,实现了《通辽日报》报纸印刷质量的新跨越。

(四)面向市场,推进办报经营“两分开”改革

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通辽日报社适时对新闻采编和广告经营业务进行了重新整合,逐步实现办报经营“两分开”。在机构设置上,通辽日报社初步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管理的办法,在社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报纸编务工作委员会(简称编委会)和报社经营管理委员会(简称经委会)。编委会负责报纸新闻采访、编辑出版、绩效考核、质量监控等工作。经委会负责报纸发行、广告经营、社会服务等经营业务。由此,报社广告业务从新闻采编中剥离出来,编采业务与经营业务初步实现了两分开。在此基础上,报社组建了“通辽日报传媒广告公司”,专门从事报社广告经营和管理,成为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的经营实体,独立自主开展面向社会的经营活动。广告公司将广告业务划分为房地产、汽车、家电、通讯、百业信息、餐饮等十几个板块,实现代理制经营,面向社会公开聘录部门经理人,每个部门根据业务情况按驱动薪酬方式落实待遇。此项工作目前正在顺利实施,并已开始显现成果。

立足长远,以队伍建设增强党报发展的持久力

报社要发展,队伍是关键。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职工队伍,是实现报社确立的各项目标和打造报业持久发展动力的根本保障。

(一)积极开展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

结合三项教育活动,通辽日报社引导全体人员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提高为中心工作服务、为读者服务的水平;进一步增强“三贴近”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党的方针政策和群众利益的结合点上挖掘新闻,增强宣传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进一步增强“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新闻专业素质的同时,学习现代科技、管理、法律、市场经济等体现时代性要求的新知识,使知识结构得到完善、优化;进一步增强职业精神,坚守职业道德,杜绝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了和谐的舆论氛围。

(二)不断深化继续教育工作

针对编采一线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复杂,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加之新录用人员较多,新闻专业训练和实践不足的实际,通辽日报社将继续教育工作常态化,本着精学、实用和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营造人人争做学习型记者和学习型编辑的良好环境,将业务学习与交流工作常态化。除定期组织业务交流与学习外,通辽日报社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由编委会成员及副高以上职称的记者、编辑,以“传帮带”的形式,培养一线采编人员,主要途径是:讲授业务知识、为采编人员出题目、带采编人员深入基层采访、帮采编人员修改稿件等。

(三)推行编辑调研工作

编辑部工作是报纸出版工作的重要一环。在队伍建设中,通辽日报社从编辑部实际出发,组织从事编辑工作的业务人员针对自身编辑工作内容和特点,每年拿出一定时间深入全市各地、各部门、各行业进行工作调研,深入研究全局性的和局部性的各方面工作,深入研究涉及自己业务的某一领域的具体工作,力争做某一领域的专家型编辑,实现开阔视野、开门办报的目的。具体操作上,各编辑部每月安排一名编辑,时间为一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走出报社,深入市直机关、旗县市区、农村牧区、厂矿企业、学校社区、社会团体进行轮流走访调研。调研结束后形成“调研报告”,上交编委会,进行集中讨论,用以指导下一步的新闻宣传工作。

通过努力,通辽日报社不仅造就了更多更优秀的名编辑、名记者,同时继续通过各种渠道吸引更多高学历高素质的新闻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充实和壮大新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通辽日报社的采编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责任意识得到了整体提升,为今后各项事业的持久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抢抓机遇,以新媒体建设增强党报发展的新动力

当前,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传媒,如网站、手机报、手机电视等,其成长之势咄咄逼人。在这个前提下,通辽日报社正视现实,积极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之道,以新的观念和姿态迎接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努力拓展报业多元化发展的新空间。

从今年开始,通辽日报社适时把握传媒竞争角逐的大势,全力进军新媒体,将自身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与新媒体的技术优势、传播优势结合起来,再造党报新优势。一是建设和装备网站,形成报网结合、相互支持、良性发展的新态势。目前,通辽日报社已融资100多万元投入网站建设,网站已经完成注册,正在进行设备的安装调试,即将试运行,今年7-8月份将正式开通。网站注册名为“中国·通辽网”,定位是通辽地区最大的综合性门户网站。二是与移动联合推出《通辽手机报》。目前此项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即将正式推出。通辽日报社的目标是,在媒体多元化发展的形势下,采编人员要向全媒体方向发展,经营向电子商务、服务方向转变。这将是通辽日报社下一步重点攻坚方向。

全面影响 篇12

从今年5月1日起, 我国“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 包括建筑行业、生活服务行业、金融业、房地产行业等全部归纳至“营改增”试点范围当中。这也意味着营业税将彻底消失, 取而代之的增值税也将变得更加规范。截至2015年底, 全面实施“营改增”之后减税金额已经突破了6, 000亿元大关。但与此同时, “营改增”的实施也对企业的税负变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重点围绕全面实施“营改增”后的企业税负变动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一、“营改增”简要概述

(一) “营改增”的内涵。

“营改增”是营业税改增值税的简称, 将过去社会各行业需要缴纳的高额营业税改成为简单合理的增值税, 各行各业在过去缴纳营业税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重复缴税的情况, 这是由于营业税本身虽然缴纳过程简单但是税收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缺陷的原因, 而现在国家为了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 有效减轻社会各行业的缴税压力, 提出了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税收方法, 不仅使得税收的缴纳过程更加方便快捷, 而且也有效避免了社会各行业因为在运营过程中资金出现反复周转从而需要不断缴税的情况。

(二) “营改增”的意义。

所谓的“营改增”是一种新兴的减税手段, 国家为了减少社会各行业的缴税负担, 减轻各行各业的缴税压力提出的一种税收方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行各业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而“营改增”推行和实施最重要的好处就是能够有效弥补营业税中存在的缺憾和漏洞, 杜绝重复征税的情况发生, 彻底打消各行各业在缴税方面的担心和顾虑, 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后, 社会各行业在缴税过程中即使资金出现反复的流转也无需再进行重复缴税。在“营改增”当中提出的“抵扣”措施, 即社会各行业原本需要缴纳的税钱可以通过“营改增”进行抵扣, 大大减轻其缴税负担, 开支被压缩至最低, 成本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各行各业也将更加充满朝气和活力, 进而全面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尽快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

二、全面实施“营改增”对企业税负变动的影响

(一) 房地产企业。

在营业税时期适用税率为5%, 而在“营改增”之后名义税率达到了11%, 其中9.9%为实际税率, 与之前相比税率增长近乎翻一倍;与此同时, 过去在营业税之下不能抵扣的进项在“营改增”之后, 可以从销售额当中抵扣购买的各类土地资产, 另外工程设备、代理销售、各类通过外购形式用于自用的不动产等均可以作为进项税进行抵扣, 如此一来税基得以大大缩小, 企业的税负也得以有效减轻。税率、税基的变动关系直接影响着房地产企业的税负变动, 但考虑到房地产行业的自身特性, 其税率变动幅度与税基变动幅度往往比较大, 因此为确定该类企业的税负增加了不小的困难。但用全局的眼光来看, 在全面实施“营改增”之后的房地产企业的税负将会出现小幅度的减轻。“营改增”后由原来5%的适用税率改为增值税名义征收率, 但实际只有4.76%的征收率, 由此可见“营改增”后的房地产企业税负确实将减轻一小部分。

(二) 建筑企业。

在营业税时期为3%的适用税率, 而在“营改增”之后名义税率达到11%, 其中9.9%为实际税率, 在这一点上与房地产企业几乎相同。但区别于房地产企业, 建筑企业的税率提升幅度更大, 与原来的税率相比增加了两倍之多。与此同时, 过去在营业税之下不能抵扣的进项, 譬如说购买建筑材料与设备的费用、建筑施工费用、由租金产生的增值税等等在“营改增”之后也可以作为进项税进行抵扣,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税基, 进而有效减少税负。而鉴于税率与税基的变动关系直接影响着某一类行业的具体税负变动情况, 而建筑行业同房地产行业一样在税率、税基方面均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变动情况, 因此使得确定建筑企业的税负存在较大难度。但总的来说, 在“营改增”之后房地产企业的税负基本上能够保持一种平衡状态, 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税负, 但减少幅度比较小。而在“营改增”之后由原先3%的营业税适用税率改为增值税名义的征收率, 但只有2.91%的实际征收率, 因此建筑企业的税负将得到明显减轻。另外, 在全面实施“营改增”之后, 房地产企业与建筑企业均得到了有效减税, 但其除了能够抵扣各类进项税之外, 同样在下游企业当中也可以直接抵扣从销售当中产生的增值税, 因此能够有效实现双向减税。

(三) 金融企业。

对于金融企业而言, 在营业税时期适用税率为5%, 而在“营改增”之后名义税率上升至6%, 其中5.66%为实际税率, 与之前相比税率虽然有所提升但是相对于其他行业的企业而言其提升幅度比较小;与此同时, 过去在营业税之下不能抵扣的进项在“营改增”之后, 可包括购买设备系统的费用、养护维修的费用、以外购形式获得的自用房地产等均可以作为进项税进行抵扣,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税基得以大大减小, 企业的税负也得以有效减轻。另外, 因为税率、税基的变动关系直接影响着金融企业的税负变动, 考虑到金融行业自身的特殊性, 加之其税率变动幅度与税基变动幅度比较小, 因此为能够明确显示出在金融企业当中“营改增”能够有效帮助其实现减税。但立足于整体, 在全面实施“营改增”之后的金融企业几乎不会出现增税, 反而会大幅度的进行减税, 税负也将会出现大幅度的减轻。“营改增”后由原来3%的营业税适用税率改为增值税名义征收率, 但是实际上与建筑企业相同的是均只有2.91%的征收率,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 在全面实施“营改增”之后的金融企业税负确实将得到大幅度减轻。

(四) 服务企业。

对于生活性服务企业而言, 在营业税时期为5%的适用税率, 在“营改增”之后改为6%的增值税名义税率, 其中实际税率为5.66%, 虽然与之前相比税率确实得到了有效提高, 但是其增长幅度非常小;与此同时, 过去在营业税之下不能抵扣的进项在“营改增”之后可以从进项税当中抵扣各种外购形式下购买的货物、因服务产生的增值税等等, 如此一来税基得以大大缩小, 企业的税负也得以有效减轻。但是提供生活性服务的企业, 例如宾馆、餐厅、旅游公司等其能够进行增值税抵扣的大多为购买不动产的资金、不动产租金以及各类所需物品, 譬如办公用品、生活设施等当中产生的增值税。考虑到税率、税基的变动关系直接影响着生活性服务企业的实际税负变动, 同时该类企业的税率变动幅度比较小, 因此导致其税基变动幅度也相对较小。总体来看, 虽然在全面实施“营改增”之后的生活性服务企业的税负将会有效减轻, 但是其减轻幅度非常有限。“营改增”后由原来5%的适用税率改为3%的增值税名义征收率, 但其实实际上只有2.91%的征收率, 由此可见, “营改增”后的生活性服务企业税负确实将得到较大程度的减轻。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生活性服务企业与金融企业一样, 只能够抵扣外购进项, 在下游企业当中不得直接抵扣销售中产生的增值税, 因此“营改增”只能够对其自身进行减税即为单向减税。

三、企业全面实施“营改增”的几点建议

(一) 各环节需统一税率。

由于当前在许多企业当中业务环节众多, 而不同业务环节当中将产生不同的税目, 加之存在税率不统一、发票种类繁多等各种问题使得企业全面实施“营改增”之路受到一定影响。因此, 笔者建议企业日后需要将内部的各项业务环节进行有机合并之后统一税目与增值税税率。比如说对于物流企业而言可以尝试将交通运输与物流辅助进行有机统一, 然后将其统一设定为物流综合服务税目, 使用6%的增值税税率。如此一来税负能够有效缓解因税目种类繁多、税率不统一等导致的不公平情况, 进而有效弥补当前企业内部的税收漏洞, 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税务监管部门的工作任务量。另外, 在增值税进项抵扣当中其专用发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企业还需要严格规范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流程, 并将企业内部的发票种类和规格进行统一, 坚持贯彻落实“一票到底”的原则, 借助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票据使用的监督与管理, 从而有效避免企业内部出现偷税漏税等情况的发生。

(二) 增加税额抵扣范围。

“营改增”之后企业内部有许多费用支出可以进行抵扣, 为帮助企业减轻税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是总体而言, 抵扣项目仍然偏少, 增值税进项数额迟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而这也直接导致企业与未进行“营改增”相比其税负反而呈现小幅上升。因此, 笔者建议日后企业需要进一步增加增值税抵扣项目范围, 将企业内部其他大笔资金支出项目均纳入至可抵扣项目当中, 譬如说车辆租赁费、保险费等等。针对例如异地发生的燃油修理费用、交通运输费用等不容易直接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项目可以按照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计算出一个固定抵扣税率, 以此完成对抵扣进项税额的计算。另外, 由于许多企业受到自身业务性质的限制需要在前期阶段购买大量的固定资产, 而通常情况下此类资产具有相当漫长的使用周期, 因此使得新购入的资产数量有限, 而旧资产无法进行抵扣。因此, 笔者建议企业可以以五年或是十年为期限, 将在此期间内的资产按照每年计提折旧中的进项税额等同于可抵扣的进项, 在将企业当中可抵扣的进项范围进行不断扩大的同时, 有效降低企业的税负。

(三) 加强对税负的管理。

在“营改增”当中我国增收增值税的模式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 增值税纳税人被细分为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 但二者所产生的税负影响却有着较大差异, 税率、征税方法以及计税依据等均大相径庭, 这主要是由于一般纳税人在计算税额时依据经营活动增值额, 而小规模纳税人在计算增值税额时主要依据销售额。因此, 笔者建议日后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业务规模, 选择与之相符的纳税人身份完成税务筹划工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营改增”当中, 除了涉及到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减税与增税压力之间的关系之外, 同样还会涉及到地方与中央等其他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考虑到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下行阶段, 经济形势较为严峻, 同时伴随着财政收入逐年减少的情况。全面实行“营改增”之后如何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利益还需要进行进一步考虑。本文通过对房地产企业、金融企业、生活性服务类企业、建筑企业等新纳入“营改增”范围的行业企业进行分析, 了解到上述企业在“营改增”之后其增值税的税负率与原来的营业税税负率相比均得到了不同幅度的上涨, 但由于其内部多项费用支出均能够作为增值税进行抵扣, 因此使得税负反而出现下降。

摘要:本文通过简要论述“营改增”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分别从建筑企业、房地产企业、金融企业以及生活服务类企业着手, 对全面实施“营改增”的企业税负变动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最后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 尝试对企业深入落实“营改增”提出几点看法与建议, 从而帮助企业能够在“营改增”的环境之下有效减少赋税, 并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 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营改增,企业,税负变动,影响

参考文献

[1]王艺明, 刘志红, 郑东.全面实施营改增的企业税负变动影响分析[J].经济学家, 2016.2.

[2]杨默如, 叶慕青.“营改增”对先行试点行业效应如何?——基于分地区分行业试点上市公司税负与绩效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5.

[3]胡怡建, 蒋颖, 叶永青, 吴尹钗, 雷米, 王克智.上海服务业“营改增”改革对行业税负变动的影响分析[J].科学发展, 2016.1.

上一篇:国际足球赛事下一篇:职工运动会圆满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