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放(通用5篇)
全面解放 篇1
改革开放解放和增强了社会活力,使中国社会“活”了。“体制活了,机制活了,管理活了,政策活了,思想活了,社会资源的流动活了,整个社会和国家都活了,尤其是人们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活了。”①我国的发展打破僵化的局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激发社会活力的必要性
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与其是否充满活力有着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有效途径。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②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存在着很多阻碍社会活力的因素,如思想上的僵化——照搬苏联模式、严重的“左”的思想的侵蚀、“文化大革命”等;经济体制的僵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度的僵化——城乡二元制等严重缺乏公正的制度,使社会活力陷入单一的、微弱的、不充分的发展状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陷入了困难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通过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政策打破了长期的僵化封闭的体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了社会活力,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此可以看出,解放社会活力是改革开放的题中之义。而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应明白阻碍社会活力的因素并没有完全消除,还存在很多新的阻碍因素。市场经济、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这些体制的不完善也越来越阻碍社会活力的迸发,需要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促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区的新时期,改革开放仍然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是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所要坚持的宗旨所在。面对新形势,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务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要实现这个任务,最关键的就是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从而提高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强大的社会活力的形成。
二、从《决定》看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社会活力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我们党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动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中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才能保持社会的活力。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的很多项决议都关乎人民群众利益的保障以及创造良好的环境为社会活力的迸发作保证。
1.制度与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规则、规范,是一种行为规则体系。制度体系越健全的国家,社会发展越健康。制度为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提供有力保障;而社会活力的增强要求制度更健全。
《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一部分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总体概括了这次全面深化改革会注重制度上的完善和发展。体现了国家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决心。同时,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时,要注意加强理论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以及制度文化创新等。
我国的制度有着以人为本的特点,完善和发展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能使人民民主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提高人民群众的信心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提高人们的创造性与能动性,增强社会的活力。同时,社会活力的增强也要求有更加完善的制度。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原则。
2.公平正义与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公平正义的本质是利益关系的一定平衡,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发展的评判标准。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利于保障人们的权益,调动人们积极性,从而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而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也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公平正义。
首先,《决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另一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这一新的表述显得更民主和现代,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公正的重视。从古至今,我们国家强调的都是“统治”“管理”,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而“治理”这一新名词的表述则体现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互动过程,更具合法性、公开性以及平等性,强调的更多的是公民、管理者和各单位都是国家主体,都要在现代化建设中起作用。从“统治”到“管理”再到“治理”这就体现出我国要在执政方式上转变,更加注重民主与公平。有利于提高人们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与积极性,注重合作,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
其次,《决定》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就有利于打破垄断,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有利于让劳动、知识、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迸发活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活力迸发了,社会财富积累了,就更有利于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社会公正就得到了巩固和提高。社会活力和公平正义就这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
第三,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决定》指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我国城乡由于长期缺乏公正的制度,造成社会差距日益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直接制约着农村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压制着社会发展的活力。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有利于调动农村积极性,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意味着社会各方面的利益都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其他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而这就为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有利于激发社会创造性与能动性,增强社会活力从而完成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
三、借鉴国外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方式
社会活力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外国也很重视社会活力的激发和发展。了解他们激发社会活力的举措对我们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很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主张以“治理”取代“统治”,这种执政方式的转变,保障了民众参与政治的权利,也促进了人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使社会活力迸发出来。我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总目标中提到的“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此有很大的契合。《决定》明确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集中反映了党对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作出的新判断,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大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的重要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我们党总结近代以来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国际国内在国家治理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得到的深刻启示,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革命、建设、改革进程得出的必然结论。
罗曼·罗兰曾说过:“整个人生是一幕信仰之剧。没有信仰,生命顿时就毁灭了。”③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没有信仰的国家只会下沉、毁灭。信仰会给人们带来奋斗的动力,确定共同的、积极健康的信仰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新加坡主张“建立一个成功的、充满活力、安全稳定、欣欣向荣的卓越国家”,提倡“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的共同价值观,这些成为了新加坡人民的共同信仰和民族精神,为新加坡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有了这个共同信仰,民族积极、团结地为实现这个共同目标而奋斗。而我们提出的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我国的民族信仰,它大大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保证了我们积极健康发展的势头。
四、探索和总结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与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相辅相成的,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社会活力的迸发又能够推动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
其次,社会活力的充分发挥要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前提下处理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社会,而个体又是社会中的个体,因此既要充分发挥个体的活力,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社会的整体能动性。只有每个个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更有效地组成为有活力的整体,社会才能蓬勃发展。社会健康发展了,也为人们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保障。把握好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我们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信仰,积极投身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中去。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再次提出要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本文针对此分析了全面深化改革与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之间的相互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经验,并作出探索与总结。
关键词:社会活力,改革开放,制度,公平正义,人民主体性
参考文献
[1]董慧,欧阳康.社会活力:中国道路的动力机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03).
[2]韩民青.从改革开放看社会活力[J].山东社会科学院,2009(07).
[3]黄汉平.新加坡执政党的经验对我党建设的启示[J].学习月刊,2008(08).
[4]陶涛.外国执政党促进社会活力与和谐的做法[J].当代世界,2007(08).
[5]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全面解放 篇2
促进我市林业种苗工作全面发展
2008年5月15日
根据林业局党组《关于2008年党组中心组学习安排计划》的要求,围绕第一专题,我抽空学习了相关学习材料,结合近一段时间对种苗工程作的调研和思考,谈一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充分认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了两次大的思想解放。
第一次解放思想以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为标志,突破“两个凡是”,实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心转移。
第二次解放思想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标志,冲破了姓“社”姓“资”的束缚,使我国走上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轨道。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三十年的历史,就是不断地解放思想,冲破束缚、改革体制、谋求发展的历史。历史的经验表明:坚持解放思想,中国的改革就能发展进步。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这就明确的告诉我们,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推进建设中国特色 1
社会主义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
当前,我们再次面临新的解放思想的形势,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一次新的思想解放。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呈现出来的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据、实践基础和科学内涵,特别是其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作了深刻论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已经成为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
二、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
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牢牢把握四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林木种苗工作
林业部门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最终落脚点就是要通过深入学习讨论,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分析,找准当前林业部门在思想观念、机制体制和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把握当前林业工作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机遇。增强责任感,改进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思路,促进我市林业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1、全面认识林木种苗工作的职能
玉溪市种苗站的前身是1985年撤销的玉溪地区林科所,2002年,市编委批准市种苗站加挂“玉溪市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站”,批复规定,玉溪市种苗站是负责全市林木种苗行业管理、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管理和林木种苗行政执法的具有社会公益型、行政管理型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根据《云南省林木种子条例》的规定,具体负责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宣传、贯彻林木种子管理的法律、法规;二是组织实施林木种子发展规划;三是负责林木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的核发管理工作;四是负责林木种质资源及林木新品种的管理,组织、指导林木品种的选育、审定和林木良种的繁育、推广工作;五是组织林木种子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考
核和技术交流;六是监督检查林木种子质量和生产经营活动,查处违法生产、经营林木种子的行为。
2、林木种苗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林木种苗工作取得明显著成绩,但与政策的要求、法律的规定和我市林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一是行政执法工作滞后。2000年7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法律于2000年12月1日实施。2004年5月28日,云南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云南省林木种子条例》,条例于2004年10月1日实施。林木种苗行政执法的法律框架已基本建立。但时至今日,我市种苗行政执法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执法机构不健全,一些县区还未建立种苗管理机构;执法队伍不适应执法工作的需要,种苗站的编制中工人身份的人员占多数;执法程序和执法文书还不规范,林木种苗行政执法质量不高。
二是质量检验基础薄弱。市种苗站和各县区种苗站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缺乏胜任林木种苗质量检验的中高级技术人才。种苗部门还没有与质量检验相适应的必要的设施、设备。
林木种苗质量检验是种苗行政执法的基础和前提,由于质量检验基础薄弱,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着种苗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深度和广度。
3、解放思想,促进林木种苗工作全面发展
我市目前种苗工作的重点放在苗圃的管理上,资金、人力和精力集中在苗木的生产上,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特征。随着林业生态、特色林产业建设力度的加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林木
种苗的生产和经营的规模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水平越来越高,种苗生产已经超出了林业系统的范畴。无证生产、无证经营和生产经营假冒、伪劣种子等违法行为时常发生,严重损害了种苗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解放思想是推动发展的重要法宝,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扫除阻碍林木种苗发展的各种障碍,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林木种苗工作,就是要将工作的重点从生产转移到管理上来,弱化市场主体地位,强化质量检验和行政执法的职能,加大林木种质资源的管理和良种引种、示范、推广的力度,全面履行法律规定的职责,促进林木种苗工作的全面发展。下一步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林木种苗工作:
1、加强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工作。依法治种是依法治林的重要组成部份,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工作是种苗行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云南省林木种子条例》等林木种苗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林木种苗法律意识;二是要逐步建立健全种苗行政执法队伍,提高种苗管理机构依法行政的能力;三是要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执法文书,提高种苗行政执法的质量和水平;四是要联合执法,整合执法力量。要与森林公安、工商、林政加强协调,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加大执法力度,整顿种苗市场,严厉打击林木种苗生产、经营领域的违法行为。
2、夯实林木种苗质检基础。一是加大质量检验培训力度,提高全市种苗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业务素质;二是加强林木种苗质量检验能力建设,争取资金,逐步配套一些与种苗质量检验相适应的设施设备。三是严格执行“三证一签”、种苗质量档案和抽
查制度。
全面解放 篇3
关键词: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演变历程;理论观念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63-02
一、理论观点的初步奠定
马克思在任《莱茵报》编辑期间发现:面对19世纪日益突显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仅仅依靠理论批判,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所以,只有进行社会革命根本改造社会,才能达到改造国家、实现人类的解放与自由发展的目的。而面对日益严峻的阶级矛盾和无产阶级的无奈而无力的抗争,这位无产阶级导师不得不从无产阶级角度出发,为这个无助的阶级寻求可以解放自身并发展自身,最终实现“人”的权利的新道路——追求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
李鼎文在《马克思精神是人的自由解放》一文中提出:“马克思是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首先弄清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由于迥异的阶层出身,不同的人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是千差万别的,从这个客观事实出发,他否定了原来黑格尔所倡导的“国家是宇宙精神的体现”的那种为政治服务的观点,更加尤为可贵的是:在他看来,政治地位的解放与获得不再成为人的解放的衡量尺度,或者说,不再是唯一的衡量尺度。他已经为“人的自由与解放”注入了“人道主义”的强心针。只不过,相较以往而言,他的人道主义已经具有切实行动纲领和准则的现实性的新的人道主义,而不再是哲学家们流于口头和存在于理论构想之中的“建设性空想了”。
马克思借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经过批判和再创造,这个新的异化概念所引发的思考是:“人的自由解放”应当是人在社会历史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对反对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的实践过程。或者说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在于人独有的“自由自觉”的特性。要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就必须使人回归“自由自觉的本质”。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人的本质的回归过程,这是人的发展道路上的合理要求,也是每个人天生的权利。
二、理论观念的完善与发展
目前学界普遍的看法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他的人的自由解放思想初步成熟标志。因为它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对关于人的自由解放的伟大意义、内容、途径都做了充分的论述。下面我们着重从“途径”这个方面来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人”,是“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同时在其最初的理论框架中不难发现“国家权力”是与“个人权力”对立而冲突的;“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和国家权力的干预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么,马克思在其理论框架之中如何确保个人权益不受到国家权力的压迫与制约呢?
马克思在18世纪50年代末期对1831年《黑森宪法》做了高度评价。他首先从权利制衡的角度上肯定宪法的可执行性,其次从立法公正的角度上承认了宪法的公平性,从他的赞誉之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对分权和监督的肯定,1871年的巴黎公社运动为马恩后来继续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权构想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间接实践经验。马恩对这个新生的政权的惊世创举而呐喊高歌:“公社给共和国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他们在总结巴黎公社政权建设实践时,提出以分权制约绝对权力和监督公共权力的原则。恩格斯进一步总结和强调了巴黎公社在权力制衡和运作机制中的两个根本措施:第一,实施普选制,把涉及人民自由与发展的公共权力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由人民实施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被选举人的职位在同时并不固定而是可以随时罢免的,这防止了任何个人对公共权力的绝对垄断。第二,巴黎公社所有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他们的工资收入始终与工人一致。这可靠而有效地防止了公职担任者因个人私欲而干扰公共权力的公平性。恩格斯把这两条措施作为无产阶级国家区别于一切旧国家的根本点。它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实施民主监督,以此制衡绝对的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力之间的矛盾,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笔者在总结陈晏清、王新生《市民社会观念的当代演变及其意义》一文时也发现其核心内容之一是:马克思已然发现国家其实并不能决定市民社会,相反的是市民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国家,民主制是人民的自决。在洞悉到这一实质的时候,他的人的自由与解放观念也就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理论观念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丰富与实践
依据陈锡喜所写的《马克思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李高君所著的《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两篇文章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在马恩去世后,其关于“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观念的发展并未就此止步,相反,它仍然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只是和马恩当年的构想所不同的是:其后社会主义国家对其观念的发展采取了实践的形式,以下我们将以表格方式总结两人文章中和相关文献资料中所提及的观点:
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国家,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观念被实践并丰富,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与发展”的观念不再是纸上的伟大构想,而已经成为一种可能的人类关系和发展模式。
四、当代国内学界关于“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研究趋势及其意义的总结
国内学界关于“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问题的研究总的来说历经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国内学界主要从教育学的角度对人的自由与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并且将问题探讨的重点立足于“发展”,在该阶段,“人的自由与发展”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核心和根本原理,并一度成为我国教育实践制定工作路线的重要依据。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当代,随着思想解放的逐步深入,国内学界逐渐开始从多个角度研究“人的自由与发展”问题,并逐步从教育学层面向哲学层面转变与过渡,而问题研究的中心也逐渐从“发展”转移到“自由”,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而学界认为研究就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意义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从政治角度来看,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任何时期,马克思主义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来源,而“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对个人权力的最终关怀,必然是要作为至关重要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源泉而引导我们“回归人的自由自觉本质”的实践活动的,始终铭记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的人道主义思想,将极高地提升国民素质和精神境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满怀信心,抵制腐蚀性思想侵蚀,保持“人之为人”的尊严,最大限度地在现有条件下满足和实现自身发展权利。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发达是我们必将长期面对的国情现实,但在加速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不能因小失大,而是要把“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精神作为指导精神,“以人为本”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减少负面影响,追求社会的公平公正,使国民共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果,减少恶意竞争,杜绝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从社会角度来看,有利于我们在发展经济,促进国家正常运转的同时,更加关注我们每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发挥我们每个人的潜能,实现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使得社会和个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鼎文.马克思精神是人的自由解放[J].东岳论丛,2003,(5).
[2]周永坤.一切为了人的自由与解放——马克思恩格斯权力配置思想研究[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6).
[3]曾宇辉.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核心命题: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J].政治学研究,2006,(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01,121,140,125,190,1311.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173,127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78,377,336,4161.
[7]周建超.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C]//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2006.
[8]陈锡喜.马克思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5):1-6.
[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832,8291.
全面解放 篇4
解放军150医院是一所集临床、教学、科研、保健为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多次获得全国全军在优质服务、为军服务、科技工作、全面建设、先进医院等方面诸多殊荣。连续多年获得河南省和洛阳市“物价计信得过单位”、“洛阳市十佳医院”,并多次在洛阳市医疗行风检查评比中获第一名。近年来,该院又被国家卫生部评为“全国百佳医院”,被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评为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作为医院建没的重点学科之一一全 车医院信息管理研究基地,组建于1990年,1997年成为全军首批“军卫一号”工程 (高级网络版) 试运行单位之一,1998年被济南军区卫生部确立为军区信息管理研究中心,1999年被总后确立为全军医院信息管理研究基地,2010年 为总后卫生部新版电子病历试点单位,2012年5月全面实施了新版电子病历系统,2012年6月为全军首批“数字化医院建设示范单位”,2013年 玻济南军区卫生部确认为“济南军区卫生数字化建设技术支持组”,肩负着全区技术支持的光荣使命。
全军医院信息管理研究基地自成立以来,在上级机关领导的指导下,在院党委打造“数字化医疗、数字化管理、数学化服务”建设目标的要求下,立足医院信息化建设大局,把服务临床、服务管理、服务科研作为发展学科新理念,科学筹划,求真务实,走出了一条贴近临床、近管理、贴近保障、贴近科研,促进中小型医院数字化建设的新路子。目前,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终端已达800余个,7条干兆主干光纤连接,建了110多个系统构成的数宇化信息平台,覆盖医疗、护理、教学、科研、后勤、理、政工等方面,实现了“无纸、无线、无胶片”,初坦形成了业务流程网络化、临床支持智能化、医院管理精码化、知议服务数字化、患者服务人性化的格局。同时,版电子病历与PACS、LIS、病理、心电信息、合理用药、重症监护、麻醉、移动医护工作站、感控、手术示教、理医疗平台以及各类医保等20余个应用系统有效融合,强力推进了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步伐。
全军医院信息管理研究基地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业务展开已涉及到医院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医学统计、图书情报、医学影像、远程医学、信息服务平台和医院电视台等8个方面。其中,图书馆成为军队医药卫生科技三级查新站。人才队伍形成了专业涵盖面广、知识结构互补性强、梯队层次优化的格局,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6名,其中,高级取称2人,硕士生10名、本科生4名、专科2名,分别为计算机、医学统计、医学情报、医学教育、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疗、外语等专业,基本满足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河南省科技成果2项,发表论文130余篇被总后卫生部、济南军区卫生系统评为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2次:多次被医院评为先进科率和优秀党支部。
全面解放 篇5
面争先”工作总结
一、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分析工作现状
3月2日,学校领班班子齐聚党支部,对学校工作进行了全面会诊。
会诊从师德建设入手,领导们展开思维的翅膀,畅所欲言。分析了我校在师德方面走过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工作
思路:
确定了一个理念——和融教育,自主发展,成人成才;两个平台——网站、博客;三个评价——学生、家长、学校;四项活动——报告会、征文、演讲、塑名师活动的工作思路。
对教育教学工作,领导们提出学校活动过多,各段自主性工作不够,不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普遍认为,条段分工尚不明确,个别条上领导不能将分内的工作抓到底,一味推到段上,造成段上工作负担过重。大家一致认为,今后工作一定要明确责任,分清工作主次,一竿子插到底。
针对教育工作,大家认为我校德育工作重点不够突出,口号太大,不如从日常小事抓起,如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我校的“有序行进”应该成为我校工作的一个亮点。
谈到管理,领导们认为,学校缺乏有效地检查评价机制,一些工作只满足于开头轰轰烈烈,到结尾往往无声无息。
经过本次“头脑风暴会议”,学校进一步理清了今后工作思路,工作目标更加明确。
二、开展调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学校主要领导深入到各年级各教研组进行走访座谈,听取老师们的意见。xx校长深入语文组进行问卷调研,调研中发现,学校一些检查工作实效性不强,如作业检查,流于形式,检查不细致,重点不突出。集体备课,虽然做到了资源共享,但一些教师的独立备课能力不能很好的培养。于是开学初学校大胆改革了备课形式,运用备课手记,在集体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突出自主备课,将课堂的精彩片段,教学反思体现在备课手记上。
xx校长在一年级进行了广发调研,调研中发现,一些学科在工作中的一些亮点,如xx老师表扬卡的使用,xx老师的效率意识,xxxx老师的习惯培养都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工作范例。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师的工作状态,课堂效率问题,评价机制的运用等都影响着和融课堂的创建。
学校征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在家长对学校的建议上,既有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充分肯定,又有殷殷希望。家长对学校创建和融校园活动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学校教学质量高,晨读午练、花雨星梦文学社、一校一品等特色活动学生受益终生,对学校安全工作非常满意。同时也对学校开展文体活动、训练学生坐立行走姿势提出了建议。
通过调研,学校找到了工作的差距,责成各部门负责领导进行限期整改,学校面貌为之一新。
三、召开民主生活会,进行自我剖析。
每位党员针对自身工作进行了自我反思,教学改革意识不强是领导教师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今年是我区教学改革年,改革就应该有思路,有方法,有行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再也不能等待观望,必须开拓向前。我校大胆提出了和融课堂构建模式,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开展的生动活泼。
四、积极整改,明确工作方向。
整改后我校提出了贯彻办学理念,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严格规范办学行为,继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知识,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严格推行校务公开六点工作思路。
下段工作打算:
第三阶段是对标整改,制定措施阶段。时间为期一个月。
四月上旬,制定工作争先的具体措施
四月中下旬,组织全校班主任经验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学校优秀教师进行事迹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