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工程建设

2024-10-14

防洪工程建设(共12篇)

防洪工程建设 篇1

1. 千山区自然情况

1.1 地理位置

鞍山市千山区位于辽东半岛北端, 辽宁省的中南部, 辽河平原的中下游, 地处东经122°49′-123°14′, 北纬40°55′-41°12′, 南、西南与海城市毗邻, 东、北、西与辽阳县接壤, 环抱鞍山市铁东、铁西、立山区和鞍钢厂区, 鞍山飞机场坐落在千山区, 亦城亦乡, 城乡交错, 是个具有典型城郊特征的城区。沈大高速公路、中长铁路横贯千山区, 区内交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

千山区地处辽东丘陵和辽河平原过渡地带, 东南高、西北低, 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部属于千山山脉向西南的延续山区, 高程一般在100-500m, 闻名全国的旅游胜地千山风景区即坐落于此, 最高山峰是仙人台, 海拔高程708.3m;中部为千山山脉向西部冲积平原过渡地带, 属漫岗丘陵区, 高程一般在3 0-100m;西部为冲积平原区, 高程一般在1 5-3 0 m, 最低高程为1 2 m。

1.2 河流与水文

区内有三条中小河流:南沙河、杨柳河、运粮河, 均为太子河的左侧支流。南沙河有六条支流, 主流发源于千山风景区的仙人台, 区境内河长38.73公里, 流域面积352.3平方公里, 河道比降0.7‰, 上游为扇形流域的山丘区, 河道比降大, 暴雨汇流时间短, 洪水来的急;杨柳河有两条支流, 主流发源于唐家房镇摩云山村双塔岭, 区境内河长41.75公里, 流域面积209.2平方公里, 河道比降1.4‰, 上游河道比降大, 暴雨汇流时间短, 洪水来的急, 且承泄鞍钢选矿厂、烧结厂等排放矿粉含量很高的洗矿水等废水污水, 河床严重淤高;运粮河有三条支流, 主流发源于鞍山市东山风景区, 区境内河长22.47公里, 流域面积9 4.9 9平方公里, 为市区的主要排水河道, 且承泄城市生活污水、鞍钢南部各厂等排放的工业废水, 河床严重淤高。

根据洪痕调查推算, 南沙河最大洪峰流量2590立方米每秒, 实测最大洪峰流量9 4 0立方米每秒。杨柳河、运粮河无观测资料。

1.3 气候与降水情况

千山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气候宜人。其特点是:雨热同期, 干冷同季, 温度适宜, 光照充足。春季少雨多风, 日照时间长, 常有干旱;夏季炎热多雨, 盛行东南风, 易发生洪涝;秋季南北风交替, 气候凉爽, 雨量适中;冬季寒冷, 多行偏北风, 降水偏少。

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 2 1.7 m m,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756.2mm, 多年平均气温为8.8℃,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62.8h,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3%, 多年平均风速为3.5m/s, 多年平均冻土深度为87cm, 最大冻土深度为118cm。

1.4 植被

全区植被分为三个类型区:东南部低山高丘次生混交林灌丛区、低丘漫岗紫穗槐、柞林灌丛区、中西部平原禾草草甸植被区。东南部低山高丘次生混交林灌丛区主要有黑松、椴、槐、杨、柞林等;灌丛有榛、刺槐、山楂等。低丘漫岗紫穗槐、柞林灌丛区多为人工栽培的果树和柞林、紫穗槐等。中西部平原禾草草甸植被区有人工栽培的杨柳榆刺槐和紫穗槐。东部低山丘陵林木覆被率最高, 达3 0%。

2. 千山区防洪综合环境变化的分析

2.1 经济地位的变化

鞍山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 肩负着振兴辽宁的重任, 鞍钢、矿山、选矿等国家大型企业以及飞机场、新建的工业园区的经济、社会地位越来越重要, 千山区防洪工程的建设, 直接影响鞍山的经济发展和辽宁的振兴。

2.2 自然环境的变化

从全球自然环境来说, 气候变暖, 极端天气过程增多。由于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 煤等燃烧更多, 空气粉尘增加, 森林大量砍伐, 自然植被的破坏, 地球产生温室效应, 极端天气过程普遍增多, 奇旱奇涝等恶劣天气不断发生, 给防洪工程建设带来新的问题。

具体到千山区来说, 作为鞍山市的四个区之一, 由原来的纯农业郊区, 逐步向工商贸比例不断增大的城区方面发展, 加之矿山开发、鞍钢与选矿生产、工业园区建设, 既造成绿色农、林业带快速缩小, 又直接影响本地的小气候。

2.3 防洪指导思想和方针的变化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们认识的提高, 防洪指导思想和方针从控制洪水为管理洪水, 给洪水以出路;从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 最后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 转变到要善待洪水, 视洪水为资源, 适当加以利用;由过去的与水争地、被动搬迁, 到如今的让道于洪水、主动迁出, 顺应自然求发展。

尊重自然规律, 善待洪水, 这是治水思路的大调整、大转变。我们要在单纯的由抗拒洪水转变为防洪抗洪的同时, 给洪水以出路;要从单纯的建设防洪主体工程, 转变为建设防洪主体工程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要从单纯的防洪减灾转变为在考虑防洪减灾的同时, 如何充分利用雨洪资源, 让它更多地为人类造福。

3. 千山区防洪工程建设对策

针对千山区的实际情况、河流特点以及外部条件的变化, 提出以下对策:

3.1 按照“善待洪水、视洪水为资源”的理念, 接纳洪水, 让道于洪水, 顺利自然求发展。

3.1.1 预留滞洪区

利用山区的荒地、滩地、坑泡, 甚至可把山区低产的旱田等规划为滞洪区, 滞、蓄洪水, 调蓄洪峰, 缓解下游洪水压力, 也为局部小湿地建设、改善局部小气候打好基础。

3.1.2 采取植物措施, 涵蓄降水

加强植树造林工作, 加快植被恢复, 并充分利用山区的小积水沟、排水沟、谷坊, 采取植树种草措施, 涵养降水。千山区山区河道比降大, 洪水流速快, 洪峰来得快, 去得也快, 可以说山区河道防洪有着“怕冲不怕淹”的特点。基于此, 要栽植生命力强、根系发达、固床 (滩) 效果极佳的树种。绿化方式为育苗栽植和种子直播。同时在土质较好的河段辅以坝前插柳埋干、坝后栽植杨树的措施。这些措施有投资小、防洪效果显著的特点, 是形成良性循环, 促进小气候改变, 截留和涵蓄降水的主要措施。

3.2 重要部位要坚持采取修建高标准工程措施原则, 控制和管理洪水, 为经济发展服务。

3.2.1 建设蓄水工程, 拦蓄降水

在东部山区修建中小型水库, 拦蓄地表径流, 尤其要拦蓄住汛期径流, 既可以拦蓄降水缓解下游泄洪压力, 又可以补充地下水资源, 为经济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3.2.2 采取疏导工程措施, 控制和管理洪水

上游山区应采取修建土堤结合植物工程措施;中游丘陵区应采取土堤结合浆砌石护岸工程措施;下游平原区经济发达, 工矿企业、居民密度大, 土地珍贵, 修堤应以重力式挡土墙工程措施为主。

4. 结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现小康目标, 离不开人水和谐这一自然条件, 科学管理洪水、利用洪水, 形成互为调剂的良性循环刻不容缓。

防洪工程建设 篇2

一、我国城市防洪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防洪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堤防、内行洪排水设施、水库及其他设施。同时,完善配套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是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的基础差,尽管各市都有一定的防洪设施,但真正有洪水时,并不能保障该市的生命线不受损害。城市防洪现状及存在问题如下:

1、城市防洪标准较低

世界各国对洪灾都比较重视,并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洪措施,许多著名的大城市都设定了较高的防洪标准。如波兰的大城市为1000a1遇,美国密西西比河为100~500a1遇,瑞士为100~500a1遇。而我国城市防洪标准却普遍较低,除上海按1000a1遇防洪标准设计外,许多大城市如武汉、合肥等防洪标准均不到100a1遇。更有一些城市,达不到国家的防洪标准,如南宁市,其防洪标准应为100~200a1遇,而现实却为7~8a1遇。可见目前我国城市防洪规划中,经济防洪标准很少能做到真正合理。

2、规划设计没有很好体现工程功能与城市环境整合的思路

总体规划设计中,没有把城市河道作为一种可开发资源来看待,仅仅就城防而城防,没有综合考虑城市防洪工程的防洪、环境改善、城市建设、历史文化发掘、水上旅游等多方面功能。施工图设计阶段,水工建筑物等单项工程设计仍然局限于传统水利粗、大、灰、冷,单纯追求安全性的建设模式,过于注重实用功能,而很少注意造型、色彩以及与城市环境的协调。造绿工程设计中,只单一地考虑平面,防洪墙立面上未考虑任何绿化、美化,未能很好地规划空间景观和季相景观。滨河公园景点工程规划偏少,没有很好地结合“临川文化”处理水与城市人文景观环境的美化协调。

3、城市防洪工程不能满足防洪要求,防洪设施管理不善

城市防洪工程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标准的`防洪体系是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必需条件。我国的防洪工程设施底子薄,施工比较简陋,更不能做到定期检修。许多城市的防洪设施都遭到过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天然岩石屏障开挖,防洪堤上建房造屋,开渠引水,堤身中取土取石,从而使洪水到来时,防洪设施无法开启使用。如四川射洪城,由于防洪堤长久失修,荒草丛生,致使1981年洪水决提80多米,全城被淹。

4、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与管理机制不够活

由于缺乏现代水利经营理念,工程建成后不能实现长效、安全及良性运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包括河湖、堤岸、绿带、道路、景观等工程,涉及水利、城建、园林、环保等部门。由于多部门的分割管理,在工程建设与管理中造成诸多矛盾。工程建设不能统一规划,统筹兼顾,影响整体工程的顺利实施。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未将城防工程很好地纳入“大城建”规划中,导致旧城区一些临河违章建筑难动迁,影响城防工程建设进度;而新城区建设规划则没有慎重地考虑河道的洪水风险问题,由于河道整治工程建设滞后反过来又影响了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多部门的分散管理,造成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很难保证完建工程发挥永久效益。

二、加强城市防洪规划工程布局及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

1、防洪工程布局应与城市规划布局及功能相协调

防洪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城市提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及规模相应的安全屏障,防洪规划涉及城市规划的景观、路网设计、竖向设计、城区排水等许多方面。城市防洪规划防护的对象是城市,城市防洪工程布局和规划既要为城市提供一定标准的防洪保障,又要与城市规划布局及功能相协调,改善或不影响其功能的正常发挥,至少做到少影响。二者进行协调的原则是规划区的防洪安全必须按有关规范得到保证,在此前提下,尽量满足规划区其它功能的要求。正确处理好这几方面的关系,才能使得防洪工程既起到防洪的作用,又能有机地与城市其他功能相结合,发挥综合效能。下面就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说明防洪工程与城市规划布局相协调的重要性。XX地方的防潮工程,考虑百年一遇潮水位及波浪爬高等其它因素,若采取单纯加高堤防的方案,须在现有高程基础上再提高约1.5米。可以想象,若按此施工,投人巨资建成的鹭江道景观工程将不复存在。我们认为在如此重要的城市景观民防洪工程的规划设计更要谨慎周全,除了抵御海潮,满足城市道路和景观等的要求,还应进行工程措施的多方案比较,尽量降低堤防高程以减小对景观的影响,如考虑消浪措施、是否允许短时间越浪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城市防洪规划与城市规划中各个方面有机地统一的重要性,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工程规划布局建设应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

应以河道整治为立足点,注重功能与城市人文、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坚持河、岸、绿、路、景综合考虑,防洪、环保、城建、文化、旅游(休闲)等多方面功能综合设计,突出其亲水性、艺术性、文化性,提高城市水利工程的品位。工程规划布局设计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增强城区防洪能力通过疏、防、排相结合的工程措施,提高城市防洪标准,主城区达到50年一遇的设计要求,其它城区达到20年一遇。第二,使河岸变样河道岸线采用防洪墙(堤)进行加固整治,新建沿河道路或进行改造,对沿河危旧房拆迁、沿河建筑立面进行改造,要求建筑造型体现城市风貌,建筑物造型精巧别致,形成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第三,依河形成景点。通过堤防造绿建景提高城市品味。城市防洪土堤断面可适当扩大,沿堤顶线配套建设绿化休闲带、公园景点,布设与周围环境协调美观的雕塑、亭台等建筑小品;规划不同品种、不同类型的乔、灌木及花草,形成上、中、下三层空间景观,防洪墙立面可采用垂挂或爬藤植物绿化、美化,同时选择不同的花卉、树木,以常绿树种为背景,绿叶树木交叉穿插,形成四季不同的季相景观;对沿河公园、绿带、桥梁全部亮化,以营造灯光璀烂的迷人夜景,成为城市居民休闲的好去处。同时,恢复修缮一批历史文化古迹,充分展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第四、改善城市河道水环境枯水期市区河道水位低,水面缩窄,影响了城市景观。城防工程规划设计中,在确保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可考虑改善水环境的需要,采取必要工程措施如橡胶坝,以抬高和控制城区河道水位,形成城市水面景观。同时,通过科学清理滩地,截断沿河水污染源,以维护好城市河道健康生命,改善市区的人居和投资环境。

3、加强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项目绩效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防洪工程的建设速度跟不上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突出表现在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不平衡性:一是新纳入规划的城区防洪河段大多防洪工程尚不完善;二是城区中心区域河段有防洪工程,其他区域防洪工程薄弱或无防洪工程。防洪规划中应考虑到经济合理性以及社会、环境和公平性等因素,在以提高防洪标准为目的的工程建设即将完成后,防洪工程体系总体上与防洪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未来的防洪工程建设方向应侧重于工程的管理维护与局部调整,使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提高防洪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发挥综合防洪功能。应吸取过去在城防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的教训,在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严格执行批复的项目建设实施计划和资金使用管理;加强建设管理,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验收制度;加强质量监督,要求工程建设参建各方认真履行好自身职责,确保工程质量和项目绩效。同时努力解决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脱节现象。大部分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和管理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城市防洪规划实施难度大,工程建设滞后于城市的发展速度,缺少对城市防洪监督实施的制度和措施。在当前防洪投人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若需要的工程量大,费用多,一时难以实现时,经报行业主管部门批准,可分期实施,逐步达到。因此,按现阶段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实力,提高防洪标准也应该是分期施工,分阶段提高,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利用有限资金来获取城市防洪整体效益的作用。

4、在原有的基础上搞好配套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洪体系

针对各个城市防洪体系不健全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工程措施完善防洪体系。对原防洪标准与规划标准相符而未按标准实施的河道,应按标准进行疏浚,恢复其标准;对原河道无防洪功能的赋予防洪功能;对没有设计标准的河道,要按新确定洪涝标准进行治理。同时结合河道整治,以河道为单元,有计划进行配套工程建设。一是对于阻水建筑物,具备改扩建条件的,要进行改扩建,不具备的要折除新建;二是采取生物措施,沿河、沿防潮堤大力营造防护林及护坡草地,避免河道、防潮堤塌坡。运用好非工程措施,加强法规、政策的研究,建立防洪保险基金,实施防洪保险制度;设立水文测站,建立流域降雨、洪水等数据采集、传输信息系统,建立先进的流域通讯系统,为防洪指挥、调度、决策提供保障。

三、结语

关于水利工程防洪生态建设的探讨 篇3

关键词:堤防;生态;岸坡防护

以往传统的堤防工程建设,以满足人们防洪和水资源利用等多种需求为目的,而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本身的需求,对工程的生态问题考虑不够,甚至忽略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给人们的长远利益带来损害。

堤防有自己特有的生物和环境特征,是各种生态物种的栖息地。水环境的变化、生态护岸的建设为大量的生物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堤防建设的生态问题也随之显露出来。

1 生态堤防建设的现状

堤防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防汛,但也有生态功能,以生态修复为目标的河道堤防建设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国初期我国堤防数量很少,上世纪70、80年代逐渐修了一些堤防,1998年大洪水以后,国家花巨资投入堤防工程建设,各地掀起了堤防建设的新高潮,但这些堤防工程多半是传统意义的水利工程,追求的基本上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很少考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致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欧美和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在水环境治理上加大了力度,自然生态型堤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生态堤防建设概述

2.1 生态堤防建设的必要性

过去城市堤防建设,仅是加固堤岸、裁弯取直、修筑大坝等工程,满足了人们对于供水、防洪、航运的多种经济要求,但没有从发挥河流自然生态、休息娱乐、景观、提升城市形象等综合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随着科学进步,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这些堤防工程给人们带来了巨大效益,但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城市河流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城市生态堤防设计已引起了全国水利工程界的普遍关注,堤防设计要考虑河道生态,接近自然景观,不破坏自然景观。考虑生物的多样性与城市景观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为不同生态习性的动植物创造不同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动植物的多样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环境综合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共同可持续发展。

2.2 生态堤防的原则

在自然条件下,生态堤防在生态的动态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主要表现在:① 成为通道,起着调节水量、滞洪补枯的作用。堤防是水陆生态系统内部及相互之间生态流动的通道,丰水期水向堤中渗透储存,减少洪灾;枯水期储水反渗入河或蒸发,起着滞洪补枯、调节气候的作用。传统上用混凝土或浆砌块石护岸,阻隔了这个系统的通道,就会使水质下降;② 过滤的作用,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生态河堤采用种植水中植物,从水中吸取无机盐类营养物,利于水质净化;③ 能形成水生态特有的景观。堤防有自己特有的生物和环境特征,是各种生态物种的栖息地。

2.3 生态堤防建设效益

生态堤防建设改善了水环境的同时,也改善了城市生态、水资源和居住条件,并强化了文化、体育、休闲设施,使城市交通功能、城市防洪等再上新的台阶,对于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对外开放,都将产生直接影响。

3 堤防建设的生态问题

3.1 对天然河道裁弯取直

天然河流是蜿蜒弯曲、分叉不规则的,宽窄不一、深浅各异,在以往的堤防建设中,过多地强调“裁弯取直”,堤线布置平直单一,使河道的形态不断趋于直线化,岸坡坡脚附近的河床深潭一般也被填平,深潭、浅滩不复存在,导致整个河道断面变为规则的矩形或组合梯形断面,使河道断面失去了天然的不规则化形态,从而改变了原有河道的水流流态,对水生生物产生不良影响。

3.2 追求保护面积的最大化

以往的堤防设计往往追求最大的保护面积,堤线紧靠岸坡坡顶布置,导致河槽变窄,河漫滩也不复存在,从而失去了原有天然河道的开放性,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失去了栖息环境。

3.3 现场施工无序

堤防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施工时对施工现场、料场、弃渣场的简单处理,工程竣工后,施工现场的施工道路没有恢复到施工前的状态,道路边坡、陡坎未能进行必要的防护处理,引起岸坡冲刷失稳。护岸施工时修筑的围堰没能及时清除,导致水土流失,河床淤积。料场、弃渣场使用后,缺少必要的整治和生态修复,导致场地沟壑纵横、土壤裸露、杂乱无章,引起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

4 解决堤防生态问题的对策

4.1 堤线和堤型的选择

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河流形态的多样化是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前提之一,河流形态的规则化、均一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

堤线的布置要因地制宜,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汉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

另外,在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使堤线离开岸坡坡顶:①可保证足够的行洪断面和堤身的稳定;②可保持岸坡的天然形态并保护岸坡的天然植被,一般不宜紧靠岸坡坡顶布置堤线,这样刻意追求保护面积的最大化,对岸坡稳定会产生不利影响,也会改变河道的天然形态,使河道渠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堤型的选择对生态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合理选择堤型至关重要。

选择堤型时,要结合场地及周围环境因素,通过多方案比较,择优选用。

4.2 河流断面设计

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也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浅滩与深潭相间。

4.3 岸坡的防护

(1)尽可能保持岸坡的原来形态,尽量不破坏岸坡的原生植被,局部不稳定的岸坡可局部采用工程措施加以处理,避免大面积削坡,导致全堤段岸坡断面统一化。

(2)尽可能少用单纯的干砌石、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宜采用植物护坡,在坡面种植适宜的植物,达到防冲固坡的目的,河道坡岸植物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保持土壤,即固土护坡。在河岸坡面上的土壤侵蚀一般包括3个基本过程:① 坡面土壤表层被雨水溅蚀、动物踩踏或机械耕作后疏松和破坏;②疏松土壤被坡面径流冲刷和搬运;③滑坡或崩塌导致的块体运动。从上游侵蚀到下游沉积,不同的立地条件表现不同的侵蚀方式。最终土壤流失是侵蚀力和土壤抗侵蚀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坡岸植物通过机械效用和水文效用减弱侵蚀力或增强抗侵蚀力而保持土壤。

(3)尽可能保护岸坡坡脚附近的深潭和浅滩,这是河床多样化的表现,为生物的生长提供栖息场所,增加与生物的和谐性。

因此,岸坡防護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

4.4 对已建堤防作必要的生态修复

由于认识和技术的局限性,以往修筑的一些堤防,尤其是城市堤防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存在的,可以采用必要的补救措施,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修”复为主,杜绝“整改”,尽量不破坏河岸原有的植物。

5 结 语

防洪工程建设 篇4

关键词:防洪工程,防洪效益,沙河,漯河

防洪工程经济效益是指无防洪工程情况下可能造成的洪灾损失与有防洪工程情况下实际洪灾损失的差值。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 沙河、漯河以西区域相继兴建了昭平台水库、白龟山水库、孤石滩水库和泥河洼滞洪区, 修建了沙河、澧河、北汝河河道堤防, 这些工程共同组成了沙河、漯河以西区域防洪工程体系。研究分析、量化该防洪工程体系及其单个工程的防洪经济效益就是笔者要研究的课题。

1 主要依据和处理方法

依据《已成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 (SL 206—98) 和流量连续性原理, 采取错时段叠加的方法还原漯河控制断面洪峰流量, 并统计分析调查收集的洪灾资料, 以2008年为基准年, 分析计算出漯河以西防洪工程体系1967~2008年累计防洪经济效益以及防洪工程体系内单个工程分摊的防洪经济效益。

2 确定计算范围、控制断面、计算期、计算期起始点以前的防洪能力

2.1 计算范围

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经济效益的计算范围应包括流域内建成防洪工程的各受益地区。这些地区兴建防洪工程前防洪标准较低, 洪灾频繁且严重, 兴建防洪工程后防洪标准有较大提高。根据有关资料统计, 沙河左岸在1921~1948年的28年内决口13次, 平均约5年决口2次;沙河右堤在1910~1944年的35年内决口19次, 平均约5年决口3次。以上资料表明, 在没有修建防洪工程之前, 洪灾频繁发生。自从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兴建水利工程以来, 随着泥河洼滞洪区、昭平台水库、白龟山水库、孤石滩水库、河道堤防等五大防洪工程相继建成, 沙河两岸 (除1975年特大洪水外) 很少决口, 说明以上防洪工程建成并联合运用后, 河道防洪标准有较大提高[1]。

本次防洪工程体系经济效益的计算及洪灾调查只考虑漯河以西范围。另外, 由于资料有限, 仅计算昭平台水库、白龟山水库、泥河洼滞洪区、河道堤防等防洪工程的经济效益。

2.2 控制断面

漯河是沙河、漯河以西防洪工程体系保护区的中心, 沙河、漯河水文站也是沙河、漯河以西防洪工程体系的一个总出口水文站, 因此选择漯河为控制断面。

2.3 计算期

泥河洼滞洪区工程于1955年7月竣工, 昭平台水库、白龟山水库工程分别于1959年6月及1966年8月竣工, 并相继投入运用至今, 因此, 区域防洪工程经济效益计算期选在1967~2008年。

2.4 计算期起始点以前的防洪能力

区域计算期起始点以前的防洪能力是分析计算区域防洪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 直接影响区域防洪经济效益分析计算的结果。本次计算期起始点以前选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 那时河道上游还没有大规模兴建水利工程, 下游河道的初始防洪能力较低。根据文献[2]和洪灾损失调查统计资料可知, 以漯河水文站为控制断面, 其初始防洪能力取河槽安全泄量1 900 m3/s。这个数据作为致灾与不致灾的水文参数。

3 洪灾资料的选取

洪灾统计资料是分析计算防洪工程体系防洪经济效益的基础, 原则上采用归口部门的洪灾统计资料, 但限于当时的统计口径与现在进行区域防洪工程经济效益计算所要求的统计口径不一致, 为了正确反映洪灾的实际情况, 洪灾资料主要来自文献[2,3], 漯河、平顶山两市统计年鉴, 漯河、平顶山两市防汛指挥部报灾资料等。对收集到的洪灾统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合理划分洪涝灾害等级, 以提高资料的可靠度。

4 假定无防洪工程时洪灾损失的计算

4.1 受水库调洪影响的洪水还原计算

受水库调洪影响的洪水还原计算主要采用水量平衡方程式:

(Q+Q) Δt/2- (q+q) Δt/2=ΔW (1)

式中:Q始, Q末为时段始、末的入库流量, m3/s;q始, q末为时段始、末的出库流量, m3/s;Δt为时段;ΔW为时段Δt内的蓄洪量, m3。

由历年实测水位及出库流量资料反推入库流量过程, 把受水库影响的洪水还原为入库洪水过程, 再依据上、下游站流量连续性原理, 对上下游相应洪水过程错时段叠加, 计算出区间洪水过程, 然后加入滞洪区分洪流量, 以计算出漯河站还原流量。

根据历史实测统计, 昭平台水库、白龟山水库之间洪水演进时间约为4~6h, 白龟山水库与漯河之间洪水演进时间约为21~22 h[4]。

由漯河站年最大流量减去错时段相应的白龟山水库下泄流量, 可计算出白龟山水库、漯河区间相应流量;由白龟山水库历年实测水位及出库流量资料, 反推相应入库流量;由白龟山水库相应入库流量减去错时段相应的昭平台水库下泄流量, 计算出昭平台水库、白龟山水库区间相应流量;由昭平台水库历年实测水位及出库流量资料, 反推相应入库流量;由昭平台水库的反推入库流量加昭平台水库、白龟山水库区间流量, 得出白龟山水库的洪水还原入库流量;根据泥河洼滞洪区历年进洪资料显示, 从1967年至2008年共有9年进洪[4], 将白龟山水库相应的洪水还原入库流量, 加上相应的白龟山水库、漯河区间流量和泥河洼滞洪区分洪流量, 得到漯河站洪水还原流量。

4.2 确定致灾洪水年

根据以上还原分析计算, 漯河站还原流量超过初始防洪能力1 900 m3/s的年份共19年。

4.3 确定成灾面积

可先利用现有资料进行相关数据计算, 然后利用计算结果求成灾面积。成灾面积与洪水流量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r=[ (Q-Q) (A-A) ][ (Q-Q) 2 (A-A) 2]1/2 (2)

式中:Q为洪水流量, m3/s;Q平均为洪水多年平均流量, m3/s;A为成灾面积, 万hm2;A平均为多年平均成灾面积, 万hm2。代入相关数据r=0.74。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漯河站洪水流量与成灾面积关系密切。

成灾面积A与漯河站洪水流量Q的回归系数计算公式为

RA/Q=[ (Q-Q) (A-A) ] (Q-Q) 2 (3)

式中:RA/Q为回归系数。代入相关数据, RA/Q=0.008 1。

成灾面积A与漯河站洪水流量Q的关系方程式为

A=RA/Q (Q-Q) +A (4)

将各致灾洪水年漯河站的还原洪水流量代入方程式, 即可求出相应成灾面积。

4.4 确定综合损失单价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大洪水和一般洪水的综合损失单价采用文献[5]的测算结果;20世纪90年代大洪水和一般洪水采用平顶山、漯河两市防汛指挥部1998年和1996年的报灾资料数据, 其综合损失单价分别为15 067元/hm2和7 851元/hm2; 2000年仍采用平顶山市、漯河市防汛指挥部的报灾资料, 其综合损失单价为36 771元/hm2和11 754元/hm2。各年代水灾综合损失单价情况见表1。

注:“75.8”特大洪水, 许昌地区有专项洪灾调查资料, 其综合损失单价为7 140元/hm2[5], 而根据文献[3], 该年综合损失单价加大50%。

4.5 直接洪灾损失计算

根据以上成灾面积和综合损失单价可计算出直接洪灾损失。其中, 1968年, 1975年, 1982年采用大洪水综合损失单价[3], 1996年, 1998年, 2000年, 2004年采用实际的综合损失单价, 其余洪灾年份均采用一般洪水综合损失单价, “75.8”特大洪水采用10 710元/hm2的综合损失单价。

4.6 间接洪灾损失计算

间接洪灾损失通常包括防洪抢险、灾民安置、疾病防治、社会安定、商贸滞缓、灾后恢复等各种影响区域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的不利因素所造成而又不便统计计算的损失, 是分析计算防洪经济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通过间接损失与直接损失的比例来计算。但间接洪灾损失占直接洪灾损失的比例目前还没有现成的取费标准供选用, 只有参考以下数据。国外, 间接损失占直接损失的比例大致为:住宅区15%, 商业37%, 工业45 %, 公共事业10%, 公共产业34%, 农业10%, 公路25%, 铁路23%。国内, 长江三峡工程论证中, 通过对荆江地区1954年洪水的灾情调查和对洪水前后历年农业发展情况的分析计算, 不计入城镇二、三产业的间接经济损失在内的农业间接经济损失约为直接经济损失的28%;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在遭到1975年8月洪灾损失后, 农业生产的恢复期约为5年, 不计入城镇二、三产业的间接经济损失在内的农业间接经济损失约为直接经济损失的26.2%[6]。

借鉴以上国内外资料, 可仅考虑农业间接洪灾损失。但由于间接洪灾损失随着直接洪灾损失的增长而增长, 因而视灾情取用不同的比例, 本次研究所取比例在10%~25%之间。

4.7 无防洪工程洪灾损失的计算

无防洪工程的洪灾损失等于直接洪灾损失与间接洪灾损失之和。

5 有防洪工程时洪灾损失的计算

5.1 直接洪灾损失计算

5.1.1 确定实际致灾洪水年

沙河、漯河以西防洪工程体系建成后, 沙河、漯河安全泄量达到3 000 m3/s[3]。根据洪灾资料统计, 1967~2008年漯河实测流量超过安全泄量的年份有1975年, 1982年和2000年, 没有超过安全泄量的年份有1996年, 1998年和2004年, 但澧河已超过安全泄量致灾, 因此, 把1975年, 1982年, 1996年, 1998年, 2000年, 2004年确定为实际致灾洪水年。

5.1.2 确定实际成灾面积

实际成灾面积依据实际调查统计资料来确定。

5.1.3 综合损失单价的分析计算

计算综合损失单价采用表1数据。

5.1.4 直接洪灾损失结果

把以上实际致灾洪水年的成灾面积与综合损失单价相乘, 可得直接洪灾损失。

5.2 间接洪灾损失计算

间接洪灾损失等于直接洪灾损失与间接洪灾损失占直接洪灾损失之比的乘积。

5.3 防洪工程负效益计算

所谓负效益, 是指因兴建防洪工程而淹没和挖占的土地因失去利用机会而历年累计减少的农业净收入。本次计算只考虑昭平台水库、白龟山水库的淹没、挖占土地和泥河洼滞洪区在运用年份被淹没所引起的负效益。

5.3.1 农业净产值计算

农业净产值指标, 也就是淹没耕地每年平均损失的指标。昭平台水库、白龟山水库均在平顶山市行政区内, 根据《平顶山志》提供的调查资料, 选取1986年为调查年, 经换算得出1986年的农业净产值为2 552.55元/ (hm2·a) 。非调查年的平均损失指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年递增, 一般损失增长率为3%[4], 换算公式为

ΡF=ΡD× (1+3) n (5)

式中:PF为非调查年土地面积平均损失;PD为调查年土地面积平均损失;n为调查年前后的年数 (调查年以后为正, 以前为负) 。

5.3.2 白龟山水库防洪工程负效益计算

白龟山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其他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 其防洪高水位为105.22 m, 相应库容为4.675 0亿m3;正常蓄水位为103.00 m, 相应库容为3.018 6亿m3;防洪限制水位为101.00 m, 相应库容为1.856 5亿m3;死水位为97.5 m, 相应库容为0.662 4亿m3;纯防洪库容V纯防=1.656 4亿m3;纯兴利库容V纯兴=1.194 1亿m3;防洪兴利重叠库容V重=1.162 1亿m3;防洪分摊重叠库容V重防=0.675 3亿m3;死库容V死=0.662 4亿m3。其防洪分摊系数r防可采用下列计算公式:

r= (V+V) / (V+V+V+V) (6)

代入相关数据进行计算, 得到白龟山水库防洪分摊系数值为0.498 8。

白龟山水库工程104.00 m高程以下淹没和挖占土地0.562 6万hm2, 防洪分摊土地0.280 6万hm2。每年的种植净效益乘以防洪分摊淹没挖占土地面积得到白龟山水库防洪工程负效益。

5.3.3 昭平台水库防洪工程负效益计算

昭平台水库是集防洪、灌溉、发电、养鱼、旅游为一体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 按库容比例对淹没、挖占的耕地进行防洪与兴利分摊。其防洪高水位174.66 m, 相应库容4.185 3亿m3;正常蓄水位174.00 m, 相应库容3.939 1亿m3;防洪限制水位167.00 m, 相应库容1.787 2亿m3;死水位159.00 m, 相应库容0.358 2亿m3;纯防洪库容V纯防=0.246 2亿m3;纯兴利库容V纯兴=1.429 0亿m3;防洪兴利重叠库容V重=2.151 9亿m3;防洪分摊重叠库容V重防=0.316 3亿m3;死库容V死=0.358 2亿m3。其防洪分摊系数的计算公式同白龟山水库, 计算结果为r防=0.134 4。昭平台水库工程淹没和挖占土地0.235 9万hm2, 防洪分摊淹没、挖占土地0.031 7万hm2。每年的种植净效益乘以防洪分摊淹没挖占土地面积, 就得到昭平台水库防洪工程负效益。

5.3.4 泥河洼滞洪区负效益计算

泥河洼滞洪区在漯河市行政区, 自1967至2008年共有9年启用分洪。泥河洼滞洪区负效益计算, 1982年以前采用文献[3]的数据, 将区内实际洪灾淹没损失作为负效益;1998年滞洪资料不全, 根据其最大进洪流量, 参考2004年数据确定其淹没的耕地面积;2000年根据其最高滞洪水位和淹没耕地关系, 确定淹没的耕地面积; 2004年根据泥河洼滞洪区的滞洪水位与淹没面积关系而得淹没耕地面积。而各年综合损失单价通过漯河当年实际调查数据而得。

5.4 有防洪工程体系的洪灾损失计算

从以上洪灾年的直接、间接损失及历年的防洪负效益, 可计算出有防洪工程体系的总洪灾损失。

6 防洪工程体系经济效益分析计算

由以上2种情况下的洪灾损失, 可逐年计算出防洪工程防洪经济效益, 其累计年效益为整个防洪工程体系的总效益, 见表2。

注:有防洪工程的洪灾损失包含了防洪工程挖压占地造成的负效益。

因综合损失单价以当年物价为准, 为了消除价格差异, 统一计算口径, 本文将2008年确定为基准年, 利用河南省及平顶山市统计局提供的物价指数, 根据折算公式P基=P当×I基/I当 (P基为基准年价格, P当为当年价格, I基为基准年物价指数, I当为当年物价指数) 进行计算。把当年价格的防洪工程体系经济效益换算为基准年的防洪工程体系防洪经济效益, 最终得出该防洪工程体系总的防洪经济效益为727.43亿元。

7 单个防洪工程的经济效益

为了解昭平台水库、白龟山水库、泥河洼滞洪区、河道堤防各自在防洪工程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 将求得的防洪工程体系的防洪经济效益, 根据各工程实际抗御的洪峰流量及在此洪峰流量情况下可能造成的洪灾经济损失, 在上述各工程之间进行分摊, 具体情况为:防洪工程体系总经济效益为727.43亿元 (按2008年价格) , 多年平均效益为17.31亿元;昭平台水库应分摊的防洪经济效益为221.87亿元, 多年平均效益为5. 28亿元;白龟山水库应分摊的防洪经济效益为230.30亿元, 多年平均效益为5.48亿元;泥河洼滞洪区应分摊的防洪经济效益为41.61亿元, 多年平均效益为0.99亿元;河道堤防应分摊的防洪经济效益为233.65亿元, 多年平均效益为5.56亿元。

8 结 语

利用水量平衡原理, 把受水库调洪影响的洪水还原, 得出昭平台水库、白龟山水库的入库洪水过程, 再利用流量连续性原理错时段叠加, 用还原入库流量置换出库流量, 计算出漯河站还原流量。通过分析研究和量化计算, 充分证明沙河、漯河以西区域防洪工程体系的防洪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沙河昭平台、白龟山水库加固工程规划要点报告[R].郑州: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1981.

[2]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沙河区域防洪规划要点报告 (漯河以上) [R].郑州: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1963.

[3]吴天镛.中国水旱灾害专著系列:河南水旱灾害[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1998.

[4]河南省防汛指挥部办公室.河南省防汛简明手册[M].郑州:河南省防汛指挥部办公室, 1994.

[5]徐英三.中国江河防洪丛书:淮河卷[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5.

工程防洪防汛应急预案 篇5

1.工程概况

本工程分布于吴中区东太湖沿线,茭白港泵闸位于与太湖交汇的茭白港上,茭白港泵闸轴线与大堤的斜交角度为35.24度。茭白港泵闸包括一座排涝泵站和一座套闸。泵站与套闸并列布置,泵站布置在北侧,套闸布置在南侧。泵站安装4台立式轴流泵,单泵流量2m/s,采用单列布置,总流量8m/s。泵站工程由主泵房、安装间、进出水池、海漫、翼墙等组成。套闸主要由内外闸首、闸室、内外闸首镇静段及消力池、内河海漫及防冲槽、外河连接段、内外河翼墙等部分组成。泵站侧设管理区,包括管理楼和副厂房等,在内外闸首各设一处管理区。

南渡水港套闸位于与太湖交汇的南渡水港上。南渡水港为等外级航道,根据规划,套闸按原规模拆建,内外闸首净宽均为6m,闸室尺寸(宽×长)为15m×19m。套闸主要由内外闸首及门库、闸室、内外闸首镇静段及消力池、内外河翼墙等部分组成,在内外闸首各设一处管理区。内外闸首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整体式结构,顺水流方向长均为15m,套闸工作闸门采用横拉门。

2.水文气象、地质

本工程所在区域全年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历年平均降雨量为1069mm,历年最大年降雨量为1535.2mm。多年平均气温16.8℃,多年平均日照为1994.5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20天,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822.2mm。

3、工程地质

通过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主要地层为粉质粘性土等。

二、水力和暴雨强度计算

由于本工程持续时间约为12个月,茭白港与南渡水港都需进行断航围堰施工,围堰上下游的河道均可排水,施工时主要考虑的是施工范围内的积水、降水排除。

三、排水机具的选择

根据排水量和扬程的要求,茭白港选择采用2台6寸口径、22KW功率的浮筒泵外加3个4寸口径、3KW功率水泵、3个2寸口径、1.5KW功率水泵进行排水,正常情况下使用1台6寸口径、22KW功率的浮筒泵、2个4寸口径、3KW功率水泵、2个2寸口径、1.5KW功率水泵进行排水台进行排水,另外各准备1台备用。因南渡水港水下部分工程工期与茭白港错开,南渡水港施工时排水机具将按照需要进行增加。

四、排水时间、用电量和人工估算(单个套闸计算)

1、平时:按每天抽水6小时,日用电量为(1x22+2x3+2x1.5)x6=186KW,人工3工日(抽水2,巡查1);

2、小雨天气:按每天抽水8小时,日用电量为(1x22+2x3+2x1.5)x8=248KW,人工4工日(抽水3,巡查1);

3、中到大暴雨天气:按每天抽水24小时,日用电量为(1x22+2x3+2x1.5)x24=724KW,人工7工日(抽水5,巡查2)。

五、其他事项

1、施工进场阶段要注意利用原有的河道和鱼塘,按照有利于排水的原则,按照当地的地势建立相对完整的排水沟网,以协助上游水流的排放。

2、围堰构筑阶段注意采用自然排水和机械排水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排除渍水,并且确保排水量大于渍水可能发生的最大峰值。

浅谈防洪工程的生态护坡 篇6

【关键词】防洪工程;生态;护坡

生态护坡是综合工程力学、土壤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对斜坡或边坡进行支护,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组成的综合护坡系统的护坡技术,其途径与手段是利用植披进行坡面保护和侵蚀控制。目前,工程界更直观地把它称为“边坡绿化”。生态型护坡是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保证护坡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兼顾工程的环境效应和生物效应,以达到一种土体和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

1.防洪工程生态护坡的发展方向

人类在与江河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探索出一些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河工建筑物模式。堤防、河道防洪护坡工程也一样,同—河流的上游与下游、同一国家的北方与南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堤防河道护坡的认识和要求也不相同,生态护坡就是现阶段人们在对水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条件下,而日益受到重视。

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生态护坡的概念。1991年河道堤防管理部门开始注意到生态护坡。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生态与环境恶化日益加重,特别是严重的水污染引发了新的治水理念变革,一些能减少水污染、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相适应的新型护坡不断出现,对生态护坡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目前,我国开始试验推广的几种生态护坡主要有:植被护坡、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护坡、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和水泥生态种植基护坡。我国生态护坡建设主要是模仿学习国外经验后自主开发产品,另外也部分引进国外先进产品。正确地把握生态护坡生长习性,并选择适合本地自然条件的类型,需要明确生态护坡的本质和特点。

2.生态护坡的技术

我国生态护坡技术近期发展较快,形式多样的生态护坡技术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较发达城市的河道整治过程中得到应用。目前采用的生态护坡技术主要有植被草、水力喷播植草技术、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水泥生态种植基等。虽然它们起源时不一定用于河道护坡和护岸结构方面,但在防洪护坡使用上可以借鉴和参考。下面介绍几种生态护坡技术。

2.1植物护坡

发达根系固土植物在水土保持方面有很好的效果,采用发达根系植物进行护坡固土,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在防洪工程护坡方面可以借鉴。城市河道用植物护坡也存在一些问题。护坡当年易被雨冲刷形成深沟,护坡效果差,影响景观。

2.2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护坡

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可分为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土工单元固土种植基等多种形式。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主要由聚丙烯等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网垫和种植土、籽等组成。固土网垫是由多层非拉伸网和双向拉伸平面网组成,在多层网的交接点经热熔后牯接,形成稳定的空间网垫。该网垫质地疏松、柔韧,有合适的高度和空间,可充填并存储土壤和沙粒。植物的根系可以穿过网孔均衡生长,长成后的草皮可使网垫、草皮、泥土表层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另外,现在又出一种土工单元固土种植基,即利用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等片状材料经热熔粘接成蜂窝状单元中填土植草达到固土护坡的作用。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护坡形式也可以采用混凝土、石笼等做成外框来增加坡面稳定性,虽然比单纯植物护坡抗雨水冲刷效果好一些,但还是难以抵御较大洪水侵蚀,还不能应用到堤防迎水坡面。

2.3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植被

该型生态混凝土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缓释肥料和表层土组成。多孔混凝土由粗骨料、水泥、适量的细掺和料组成,是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的骨架,具有较高透气性,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被保护土与空气间的湿、热交换能力。保水材料以有机质保水剂为主,并掺入无机保水剂混合使用,为植物提供必需的水分。表层土铺设于多孔混凝土表面,形成植被发芽空间,减少土中水分蒸发,提供植被发芽初期的养分,防止草生长初期混凝土表面过热。植被型生态混凝土对水流速具有较好的抗冲刷性能,上面的覆草具有缓冲性能。这种护坡受水位骤降的影响较小,在季节性寒冷地区,有利于排出和降低被保护土内含水量,减少冻害破坏。

3.防洪护坡创新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3.1既重视具体设计,又重视宏观视野

护坡设计看似简单,但要做出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优秀方案,必须要将工程师、艺术家、经济师和环境保护部门的思维溶于一体。在具体设计中应对我国发展中应遵循的模式、能源消耗、矿产总量和污染排放处置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

3.2重视科技创新

护坡是一种相对低技术含量的水利工程,如果大量引进采用国外产品,经济上极不合算。我国是一个治水历史悠久的国家,都江堰、灵渠,大运河等一批古代杰出水利工程都证明中国人具有无比的智慧。因此,我们要重视科技创新,充分调动水利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护坡产品。

3.3材料的创新是关键

河道堤防护坡工程建设耗废大量的块石、混凝土预制块或其他材料,其成本占工程总费用的比例大。因此,一定要重视护坡原材料、半成品生产的技术创新,加快开采、加工,运输各环节配套升级,制定既开放竞争、又保证规模生产的产业政策,将护坡工程技术发展的切入点定在半成品生产创新上。

3.4建设资源节约型护坡

受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主要材料、能源、水、土地纷纷告缺,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①重视可行性研究,减少硬化河道护坡。尽量避免河道混凝土护坡建后再拆,不如尽量少建或非工程措施解决,有些河段完全可以这样做。如河岸凸凹不平,边坡土质抗冲刷能力强的河段,河岸滩较岸边坡平缓、植被生长良好的河段,士堤迎水坡在特大洪水年份也未发生浪坎等险情的河段。当然,硬化混凝土护坡对防洪来说是有利的,只有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上综合权衡利弊。对河道护坡工程进行科学、严谨的可行性研究,是实现资源节约的前提。②开阔工程技术设计思路。采用何种形式的护坡来实现资源节约,仅从传统思想上进行优化创新这种可能性不大,必须开拓新的思路。首先,尽量减少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其次考虑护坡的造价与使用年限。例如,尽量减少混凝土用量,优化采用天然石材,天然石材从经济及性能上看都具有优势??提高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强度。强度提高了,可以阻止环境水的侵入,从而保证混凝土块的抗侵蚀性,增加了使用年限,使护坡的分摊成本小。

4.结语

根据目前的国情、适用性、经济性和质量效果,符合生态护坡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值得普遍推广应用。正确的决策必须建立在相关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生态护坡难点问题有必要开展系列研究,加大这方面的科研投入,朝生态护坡发展。将生态护坡功能与工程功能及安全功能同等考虑。防洪工程生态护坡工程建设,应树立“尊重自然、恢复自然”的理念,使护坡工程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科]

【参考文献】

[1]崔海洋,于永利,任红玲.浅谈防洪工程的生态护坡[J].水利天地,2010,(12).

[2]陈西.浅谈防洪工程的生态护坡[J].中国城市经济,2011(26).

[3]邢坦.浅谈防洪工程生态护坡[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7).

浅谈防洪工程建设的施工管理 篇7

防洪工程建设不同于其它水利工程是在保证河流安全度汛的前提下对防洪工程进行加高加固, 消除险点隐患。防洪工程建设普遍存在时间紧 (要考虑主汛期和凌汛期, 汛前安排的工程项目必须在主汛期到来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汛后安排的工程项目必须在凌汛期到来前完成主体工程的建设任务) , 任务重 (工程量大) 的特点。防洪工程建设前, 首先要进行科学规划, 精心设计, 认真系统地做好规划论证和工程设计等前期工作, 为防洪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和技术保证, 有利于选择重点分期分阶段实施, 从而避免边施工边设计造成的工程考虑不周的情况, 杜绝工程建设随意变更和浪费资金现象的发生, 确保工程建设科学、规范、有序。参建各方必须加强对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 严格按照基建程序施工, 建立健全质量体系, 提高工作效率, 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2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施工单位是与工程质量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单位, 施工队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防洪工程建设的质量, 必须通过招标选择实力强的施工单位承担防洪工程建设任务。施工期间, 施工单位应遵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考虑工程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 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避免给工程所在地造成环境污染。施工过程中发现有影响工程施工的苗头, 主动与建设单位协商, 将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稳定群众的情绪, 减少当地群众对工程施工的干扰, 为工程施工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通过建立组织、制订制度、编制计划、明确责任、检查落实等程序和措施, 开展全面质量管理, 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 确保质量保证体系的良好运行。要从思想、组织、制度、方案、措施、方法等方面实施全员的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3 加强管理, 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3.1 程序化的管理是搞好施工的保证

施工人员责任明确, 任务具体, 有计划、有步骤地处理好各工序之间的衔接, 做到程序化管理, 确保工程按施工进度计划进行, 程序化的管理是搞好工程施工的保证。

3.2 成立工程项目部, 各尽其责

施工合同签订后, 施工单位应尽快成立项目经理部, 项目部的主要管理人员应识广精干, 以责授权, 尽职尽责。项目经理与项目总工等主要管理人员应与投标时的情况一致, 确需变更时报监理和建设单位审批。项目部下设各职能科室, 各职能层次的设置, 既要减少其规模, 又要保证能够高效运转。项目经理与项目总工等领导班子成员, 要以身作责, 具体分工, 轮流值班, 坚守生产第一线, 现场处理施工中的问题。

3.3 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施工

施工前, 项目经理部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施工机械和劳动力计划, 编写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 做到切实可行。施工中, 将施工组织设计当作一个指导性文件, 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去做。及时将工程的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相对比, 出现偏差及时纠正, 确保各单元、分部工程按预定的工期完成。

3.4 完善各项制度, 规范施工秩序

施工人员进驻施工现场后, 及时学习有关技术标准、规范,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制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包括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和一般工作人员的职责、权力、奖惩措施、例会制度, 并认真执行。定期召开会议, 报告各工段的施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施工人员根据划分的施工段, 及时掌握坯土厚度、碾压遍数、测试干密度, 及时测量高程、宽度, 随时进行辅工放样。明确施工人员的职责和权力, 规范施工秩序, 形成程序化作业, 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3.5 增强质检人员的质量意识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 为提高参建各方质检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 及时将有关的质量标准、质量管理办法和质量缺陷处罚办法等印发到全体质检人员和各施工班组, 认真进行学习, 增强参建各方质检人员的质量意识。同时, 对难度较大项目的质检人员进行短期培训, 使其掌握质量检查标准、质量评定的具体内容和控制方法, 研究隐蔽工程、单元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项目划分, 保证工程检查规范化, 质量评定标准化。

3.6 严格按照基建程序施工

主体工程施工前, 施工单位应积极配合监理单位, 根据有关规定和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 进行单元、分部、单位工程划分, 并经质量监督机构认可, 作为质量检查、评定和验收的依据, 施工单位据此进行质量管理。单元、分部工程检验严格实行“三检制”, 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 报现场监理抽检, 对隐蔽工程、技术复杂工程、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及时进行报验。

3.7 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施工单位是建设任务的最终承担者, 是与工程质量关系最紧密、最直接的单位。对每道工序要严格执行班组初检, 并填写好初检记录, 由专职质检员复检, 最后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终检的“三检制”。初检记录必须齐全、准确, 无初检记录或初检记录不全的单元工程不得进行复检。对隐蔽工程和工程的关键部位、关键工序加强管理, 严格检查, 及时报现场监理验收。质检仪器、工具定期进行校核和鉴定, 防止非人为因素出现造成的质量问题, 确保工程质量。

3.8 安全生产, 文明施工

成立工地安全生产领导小组, 设立专职安全员, 强化“安全为了生产, 生产必须安全”的意识, 有效地控制人的不安定状态和物的不安全因素, 消除或避免事故隐患, 形成人人重视安全, 搞好安全的风尚。施工现场与生产运输道路及时洒水, 靠近居民区的地方, 机械开停照顾到居民作息, 对污水、污物, 设专人清扫, 搞好环境卫生, 做到文明施工。

4 搞好工程质量评定

工程质量的检查与评定, 是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和综合评价, 是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搞好单元工程的质量评定, 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资料要准确及时, 真实反映工程建设的内在质量。施工单位报送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资料后, 监理人员要及时进行现场抽查, 核实施工资料的准确性。经监理现场抽查合格后, 及时进行单元工程质量评定, 允许施工单位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在单元工程质量评定的基础上进行分部工程的质量评定, 分部工程质量评定时应由监理、设计、建设单位和质量监督机构参加, 根据单元工程质量评定结果, 结合现场抽查资料进行评定, 该阶段验收的重点是工程的施工质量。隐蔽工程和工程的隐蔽部位在隐蔽前必须经过参建各方的联合检查, 合格后进行覆盖。参建各方要分类整理和妥善保存质量检查评定资料, 保持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合理真实地进行工程质量评定, 为工程验收提供依据。

5 结语

防洪工程建设 篇8

推进防洪工程建设,不仅是改善城市投资环境需要,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也是重要保证。因此,防洪工程建设对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而言都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在防洪工程建设和施工过程通常对环境有较大的影响。防洪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评价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

1 防洪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分类及评价依据

通常防洪工程建设完工运行后对周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水库安全性增强和风险减少。另外,当防洪工程建设完工后,由于防洪能力增强,将能更进一步发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因此,防洪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施工期的环境影响问题若处理不当,将对水库的水质以及水库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甚至周围的大气环境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也会遭受较大损害。总的说来,防洪工程对环境影响主要包括:对周边人群健康环境的影响;对周边大气环境的影响;对水质和水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防洪工程建设中必须遵守环境方面的法律和法规。主要有1989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以及1998年发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列》和《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等。另外,防洪工程建设还必须遵守当地颁布的法律和法规。

2 防洪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步骤

防洪工程的的环境影响评价通常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防洪工程项目后,对可能造成的大气和水环境等产生影响而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防洪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能够针对防洪工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并通过进行环境跟踪监测等方法来缓解环境破坏。简而言之,防洪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功能即分析防洪工程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破坏性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

交叉分类评价是防洪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方法。影响评价的基础首先是分类:若按照影响对象进行划分,可分为防洪工程的建设对环境影响评价,防洪工程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及防洪工程的实施对环境影响评价3个主要方面;若按照环境的因子进行分类,可分为防洪工程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评价,防洪工程对水资源的影响评价,防洪工程的噪声污染以及防洪工程的废旧渣土等垃圾对环境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若按照时间顺序划分,可分为防洪工程对现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防洪工程对施工期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及防洪工程对未来的环境影响评价。

所谓交叉分类评价,是指在上述分类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交融的。下面以“时间分类和环境因子分类交叉评价”为例进行说明。在进行防洪工程的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时,评价4个环境要素:即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水资源的现状调查与评价、当地噪声情况的现状调查与评价以及当地固体污染源的现状调查与评价;而在进行防洪工程施工期的环境影响评价时,亦可进行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施工期的水资源和水质量影响分析防洪工程施工噪声的影响分析以及渣土废弃物的影响分析等几个因素;在后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时,同样可以分析防洪工程建成后对环境空气影响预测与评价、对水资源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周边垃圾和固体废弃物降解周期对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等3个方面。

3 防洪工程建设期间的环境保护对策

施工期的环境保护是防洪工程建设中必须十分注意的问题。因为施工期间经常由于工程取土和渣土垃圾而对当地的环境产生较大的破坏。对此防洪工程的施工弃碴拟采取集中堆放方式,弃渣场选择荒沟、荒坡等地。规划取土和弃碴场占地面积3.3hm2,水土流失防治拟采取工程措施、土地整治、植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弃碴场边坡应采取拦碴工程措施以稳固碴场边坡,防制弃碴流失,必要的时候可在弃碴场边坡修建浆砌石拦碴坝。弃碴场表面也应该采取一定的表面防护措施,比如采用植树、种草措施。

4 结语

防洪工程建设虽然对人类的防灾减灾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事实证明倘若环境继续恶化将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保护环境是地球上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当,将有可能对河流、水库的水质及水库周围的生态环境、大气环境、人民群众健康等产生不利影响。我们必须共同努力来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全东.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局限性[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1)

防洪护岸工程景观价值及应用 篇9

一、重视河道生态修复和补偿

以往河道治理单纯把河堤当成一道防洪墙裁弯取直, 治理后对河床不加修整, 甚至建筑废料乱堆乱放, 致使汛期河流对护岸顶冲严重, 甚至冲毁, 河流对河道冲刷严重, 主河床随意变迁, 甚至形成一边倒, 对河堤构成威胁。因此, 在规划设计时, 要重视河道生态的修复机理, 护岸规划应尽量随弯就势, 河堤治理后, 必须对河床进行修复整治, 严格按照河道原有的自然坡降修复整平, 不留垃圾和沙堆, 同时我国北方河流不同于南方河流, 一般径流量在汛期和非汛期变化非常明显, 汛期河道内洪水暴涨暴跌, 非汛期径流量急剧下降, 加之上游水库调节, 河道内径流量急剧下降, 甚至断流, 河床裸露, 河道生态遭到破坏, 因此河道治理规划中应纳入河床生态功能的保护和修复, 高度重视河道的整体性。以平凉市崆峒山景前区河道治理工程为例, 规划设计时, 充分考虑河道的生态功能, 将行洪宽度80m的河床疏浚整平, 一分为二, 30m作为过流面, 50m作为汛期崆峒水库泄洪时预留泄洪区, 中间以沙梁分隔, 其中50m泄洪河道植以芦苇, 护堤上及保护区外栽植柳树、杨树等灌木, 平时30m河面河水潺潺, 50m行洪区芦苇郁郁葱葱, 蛙声不断, 两岸绿树成阴, 护岸随弯就势, 蜿蜒前行, 护堤上微风习习, 游人如痴如醉, 河道生态效应凸现, 遇有洪水, 河流漫过芦苇, 直泄而下, 洪水褪去, 芦苇复长, 又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重视护岸的景观价值

景观是一个生态的概念, 也是一个美学概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水以及承载水的水利工程观赏要求及品位越来越高, 人们的亲水天性, 包括对的亲近、接触、感受以及精神和心理的需求越来越得到重视, 人水和谐的理念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河岸是人们接近河流水体的媒介, 是人们亲近自然和感觉自然的主要场所, 而从以往建成的护岸工程来看, 大都是钢筋砼的生硬面孔, 结构都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直墙式, 虽然起到了抵御洪水的作用, 但这样规划导致河道结构单一, 景观多样性消失, 破坏了河道所具有的自然美感, 毫无观赏价值, 更无亲水性。为了维护人们与河道之间的天然和谐的关系, 满足人们亲水、爱水的自然天性, 在河岸设计中的应该考虑河道的景观特性, 尽量利用当地材料, 比如块石、条石、卵石、毛石等生态材料, 改直墙式为坡度轻缓的斜坡式结构, 这样的材料和结构有利于水边植物的生长和鱼类栖息, 恢复河岸原有的自然环境, 有助于维护河道自然特征和生物的多样性, 同时具有缓冲消能、防洪减灾、水质净化等功能。从景观的角度出发, 除了石作岸外, 勤劳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还用土作岸、林作岸等, 都可以在防洪工程中加以应用和推广。

三、重视水文化元素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水文化指的是在人水关系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规律, 水利部副部长刘宁曾这样说过:“未来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努力营造清新优美的水环境, 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支撑。水环境只有突出文化品位, 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水景观只有注入文化内涵, 才能展示水的个性与魅力;水工程只有发挥审美效应, 才能更生动, 更和谐, 更富有活力。”在河岸设计中一定要突出水文化元素, 使建成的护岸不仅具有防洪作用, 还要有水文化的品位, 即具有观赏性, 仍以崆峒山景前区治河为例, 在河道治理中, 河堤不再是按照单一护岸进行设计, 而是设计成砂质游步道, 护岸每隔一定距离修建宽度不等的踏步、阁楼、浅水步道, 河岸种植适合的水生植物, 还有小径亭廊供游人休闲玩耍。

四、结语

防洪工程建设 篇10

一、生态护坡概述

随着时代的改变, 人们意识到除了注重河道护坡的功能性以外, 还要求其具备一定的生态意义, 在现代化水利防洪工程建设的过程中, 生态护坡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同样也是现代化社会生产与发展衍生的产物。现阶段水利工程项目越来越多, 人们对护坡建设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加。在原材料、技术工艺、施工模式、施工结构等方面均发生了变化, 由单一的石材施工模式, 转变为以水泥混凝土、绿色植被、土木材料等综合为一体的施工模式[3], 其工程结构越来越完善, 功能性、观赏性也得到了提高, 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当前我国生态护坡建设理论知识比较多, 而实践经验只能通过向国外借鉴得以丰富, 生态护坡的研究对水利工程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因此研究生态护坡是水利防洪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生态护坡的施工特点

㈠生态护坡与传统护坡的差异现代化生态护坡就是在以往的护坡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到目前为止生态护坡的概念还没有制定出明确的定义, 对其工作模式了解也不太充分。生态护坡和以往的护坡在结构上还是存在较大的不同, 两者之间的差异性表现为生态护坡会更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 具有开放性, 生态护坡是基于保护生态协调发展的概念上而衍生出来的, 将对陆地生物以及水体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行保护。生态护坡的施工原材料多采用天然材料、环保材料, 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为原则, 对维护生态和谐有着积极的作用。

㈡生态护坡要点现代化生态护坡施工注重其功能性与生态意义, 对于净化河道、防止水体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现代化城市建设项目增多, 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在随之增加, 水体污染情况也日益严重。造成水体污染的因素有城市化排泄、农业的化学残留、自然酸雨等, 这种种因素导致河流污染程度加大, 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破坏了生态平衡, 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现代化生态护坡的建设可有效控制水体的污染, 可作用于治理污水、净化河流、控制环境污染等。生态护坡建设要与我国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社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其作为现代化水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全面实现生态水利建设首先就要从生态护坡建设着手。

三、在水利防洪工程中建立资源节约型护坡

㈠注重生态护坡工程的实用性研究现阶段我国有关生态护坡工程建设的理论知识比较多, 而对其实用性研究却很少, 主要的实践经验还需要参考国外工程建设, 因此, 注重生态护坡工程的实用性研究对于生态护坡建设有着重要价值。生态护坡工程建设首先要考虑到原材料的使用, 生态护坡与传统护坡最大的区别就是选材不同, 可通过减少使用硬化河道护坡、防止河道混凝土护坡重复拆建来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 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工程措施。

㈡创新工程技术思路传统护坡是通过硬化河道混凝土来提高建设工程的防洪功能, 而创新工程技术是指尽量采用天然材料, 少用混凝土, 以提高工程的生态作用, 有助于资源的节约。文章对砌块护坡、混凝土预制块护坡作出了比较, 发现前者具有耐久性、节能性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 河道堤防护坡被破坏的现象也逐渐加剧, 砌块护坡只需通过日常的维修就能得到修复, 不但节省了人力、资源等, 也可有效避免重复拆建。

㈢创新工程技术思路需要注意的问题近年来, 一直使用河道混凝土护坡进行防洪。创新就意味着改变, 而人们早已习惯原来的护坡建设, 如果想要对其作出改变, 首先就要考虑到创新型的生态护坡是否也具备此种功能、建设生态护坡到底有无意义等诸多因素, 创新的概念在推广初期必将受到严重的阻碍, 只有在政府的支持下建设生态护坡, 才能拥有宽广的应用环境, 这也是创新护坡技术的先决前提。创新型生态护坡建设必须得保证在传统护坡原有的功能上增加其他复合效用, 如其优美的设计、对保护环境所作出的贡献等, 因此, 生态护坡建设想要发展, 就要从设计方案开始准备, 并且遵循社会与经济、自然的发展, 除了关注其防洪功能性设计之外, 也应注重污水治理、净化河流、控制环境污染等功能的设计。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生态护坡工程是时代发展下衍生的一种工程概念, 对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有着积极的影响, 可进行广泛应用。生态护坡建设属于新兴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 还需要对生态护坡展开科学、系统的研究, 考虑生态护坡的功能性、安全性、美观性, 坚持尊重自然、恢复自然的指导思想, 才能有效促进生态护坡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新华.生态护坡建设在水利防洪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业家, 2012, (23) .

[2]矫峰梅, 苏洁.就防洪工程中生态护坡的几点认识[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1, (01) .

防洪工程建设 篇11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河流防洪;实践与思考

水利工程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决定我国洪灾的严重与否。在以往的时候,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工程的设计缺乏实践的检验,因此效果很是不理想。近些年来,虽然说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还有所不足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我国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程的设计实践现状。

1、国内中小河流治理现状

由于我国的面积比较大,所以中小河流的分布范围较广,为综合规划治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在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方面逐渐完善,在对流域的防洪、灌溉以及水土保持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建议,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中小河流的分布范围较广,流经里程较长,中小河流前期工作基础薄弱,缺乏现成的地质勘察资料,已经进行的地质勘察还存在工作深度不够,地质勘察与设计脱节或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并不大,但是都会影响到最终的防洪工程的设计工作。因此,希望相关工作人士能够对该方面的共组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保证防洪工程的设计具有实际的意义。

2、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程设计实践相关内容分析

2.1中小河流防洪工程设计理念分析

说到工程设计,那么我们就有必要知道什么是设计,设计的理念是什么?因为,要是不知道一个设计的理念是什么,就等于不知道一个设计的目标是什么,试想你去做一件事情但是却并不知道目标是什么该怎么做呢?一般来说,作为河流治理规划设计人员,对大自然要怀有敬畏之心,对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流有一种期盼感,把河流的生态治理作为一种不懈的追求,全力贯彻到工程规划设计全过程中。河流治理规划设计工作的实际情况是规划和设计两项工作基本上分别由专做规划和专做设计的不同人员完成。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实践生态理念必须从规划阶段做起。故先与设计工作的规划人员必须高瞻远瞩,充分考虑人们对和谐环境的需求与工程的实际可操作性,给生态措施的实施创造条件。希望相关设计人员能够做到上面所说的要求,因为只有那样才能够设计出最好的防洪工程。

2.2建设中小河流防洪工程的堤岸材料选择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河流治理建筑材料种类逐渐增多。建筑商也是越来越难以选择,因为,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的特性,都有自己的优势。目前,有传统的干砌块石、木桩、竹篱石龙、浆砌灌砌块石、混凝土等,还有新型材料如生态混凝土、生态砌块、生态格宾、生态袋等。如何选取合适的堤岸砌筑材料,是河流治理工程设计工作中重要一环。选择堤岸砌筑材料考虑因素有:满足安全稳定要求,节省投资,利于保留或恢复河流生态等。建议尽量采用本土自然材料,这样既节省投资、便于施工,又使河流堤岸具有地方特色。笔者认为,任何的人工材料都会对河流生态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新型生态材料都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堤岸的生态恢复因素,尽量使堤岸利于植被生长,利于岸边生物栖息。但实际上也或多或少存在外观单调、风格雷同、造价偏高、耐久性难以保障等问题,影响了推广与运用。希望,相关设计人员能够根据防洪工程的实际建筑情况,因地制宜的选择建筑材料,从而达到工程的最佳效果。

2.3中小河流防洪工程的堤岸型式选择

不同的堤岸设计形式,会起到不同的防洪抗灾效果。因此,在进行中小河流防洪工程的设计的时候,需要因地制宜的选择防洪工程的堤岸型式。目前,堤岸型式基本有三大类:斜坡式、直立式和复合式。斜坡式护岸,常采用土堤,就地取材,常水位以上采用植被护坡,水位变动区抛石、叠石等为水生动植物营造生存便利条件,成本较低,生态性好,安全性好。斜坡式堤岸占地面积大,其应用在用地紧张、寸土寸金的现实条件下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直立式挡墙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普遍,具有节省土地,适应性强,可就地取材等优点。但其缺点也是明显的,挡墙高度一旦过高,其生态性、安全性都较差。故采用直立挡墙时,应控制挡墙高度,建议单级,挡墙净高不超过二米,避免过度,高差使岸上人群与河道孤立隔绝。复合式堤岸是直立式和斜坡式堤岸的组合,使用范围广,占地面积和投资适中,在河流治理当中运用越来越广泛。常用的组合形式有上斜下直、下斜上直两种。上斜下直式运用较为广泛,可较好的解决水位变动对亲水设施和绿化布置的影响。下斜上直式的运用,一般用于受用地限制,且设计洪水位与常水位高差较大。以上三种中小河流防洪工程的堤岸型式,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选择,尽量做到因地制宜。

2.4中小河流防洪工程弃土方式的选择

弃土方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防洪工程的最终效果。因此,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注意该方面的问题。弃土区规划安排原则上需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水利规划,不破坏当地河流水系和灌溉渠系。弃土优先考虑填塞低洼田和废沟呆塘,设计时需考虑施工尾水的出路,禁止向河道内直排;弃土区内坡脚距河道堤顶外坡脚的距离一般不宜小于二到三米。应通过多种途径消化弃土,尽量减少压废面积、缩短积土临时占用时间。采取平地积土的,要考虑弃土后期的出路,尽量通過道路建设、土地平整等途径消化;有砖瓦厂的地区,采取“借土还土”的方式运作土方,既提供生产土源,又保护耕地、缩短压废时间。

3、中小河流防洪工程设计中可以改善的地方

3.1 应该把生态河流的理念融入到防洪工程的设计中来

“河流生态环境”是一个外延很大的概念,作为设计工作者需摒弃过去以满足设计防洪标准为单一目的,随意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渠化天然河道、采用混凝土硬化河底、为造地而加高两岸堤防,缩窄河床等错误观念,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河流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区分天然河流治理与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之差异,生态措施只能结合护岸、护坡、堤防等河道治理进行,不应用于绿化、美化等市政园林工程。河道治理工程与市政、园林工程结合实施的项目,应分别列出其工程量和投资,明确资金来源。只有把该方面的内容融入到防洪工程的设计中,才能够更好的发挥防洪工程的作用。

3.2设计之初要有重点的勘察

要实测河道带状地形图,对重点堤防险情段。穿堤建筑物处应布置横断面,钻孔布置图及剖面图应绘出建筑物轮廓及地面线,绘制各穿堤建筑物的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尤其应在地形图上明确标识现状建筑物的位置和规模,尽可能真实全面地反映项目区的真实地质情况,便于设计人员应用。只有这么做才能设计出最为适合的防洪工程,但是,一旦要是忽略或者轻视该项工作,就会给防洪工程的设计工作带来致命性的灾难。

4、结语

中小河流是最容易发生洪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少会有人注意这种中小河流的水流情况,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大江大河的身上。因此,往往一旦到了雨季这些中小河流就会出现洪涝灾害。要想彻底解决中小河流的防洪问题,那么就必须做好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工程设计工作。用实践去检验真知。

参考文献:

[1]王明龙,赵建民,侯英龙.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融入生态理念的思考.中国水利,2013(12)

防洪抢险确保水利工程安全度汛 篇12

关键词:反滤围井,导渗,防冲固堤,抢修子堤

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的首要任务应当首先是确保堤防不决口, 为此全面掌握防汛抢险技术, 是摆在我们水利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有些工程因为抢险技术不当, 而造成水利工程失事的事件时有发生。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 掌握正确的抢险措施, 才能确保水利工程安全度汛。

1 管涌、散浸、滑坡、漏洞及裂缝的抢护方法

1.1 管涌

管涌也叫地泉, 翻沙鼓水险象发生在背河堤脚附近, 或堤脚以外洼地、水沟等地方。因堤基以下有沙质透水层, 当水位抬高, 渗水压力增大, 从而在地面发生孔眼冒水, 带出细沙粒, 围绕孔口周围, 形成“沙环”。如任其发展, 时久洞径扩大, 可成为漏洞, 或引起堤身坍塌、蛰陷等, 酿成大险。

对于管涌险情, 应采用“上堵下排”方法来消除。管涌严重时, 可在涌水孔周围堆筑围井, 采用反滤围井的方法使井内保持一定水位, 以降低该处的水力梯度, 消除导致管涌的水动力, 使土体恢复稳定。

1.2 散浸

土堤挡水后, 渗水经过堤身向堤内坡方向渗透, 是自然规律。但由于以下一些原因:堤身单薄, 内坡过陡;堤身土质砂重, 外坡又无透水性小的粘土防渗;堤质太差, 筑堤时所取土块没有打碎, 留有空隙, 蛾夯不实;堤内有隐患 (如蚁侗、獾穴、树根、暗沟等) , 缩短了渗径。使渗径长度不够, 浸润线抬高, 渗水就将在堤内坡的坡面或坡脚附近渗出, 就形成散浸。

发现散浸险情后, 应查明发生原因和险情程度, 如堤坡渗水严重或发生浸水集中冲刷现象, 说明险情在逐渐发展, 则需加以抢护。抢护方法 (1) 开沟导渗。在堤坝背水坡散浸的部位上, 顺堤坝坡开沟导渗, 导渗沟与土堤接触部位回填粗砂、砾石, 做好反滤排水, 上部用土袋压住。 (2) 导渗培原法。当土堤背水坡散浸严重, 堤身单薄, 堤坡较陡, 在处理堤面渗水时, 还要增加下游堤坡的稳定性。在下游堤坡加筑透水饯台, 或在原坝面上筑排水层。 (3) 作反滤层法。先将散浸处的表层湿土挖去, 再分层依次回填粗砂、砾石和碎石, 最后用片石或土袋子盖住。

1.3 滑坡

土坝滑坡是由于坝坡太陡, 坝体抗剪强度小, 坝基土的抗剪强度不足而发生滑动。造成坝坡滑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往往在汛期洪水水位上涨, 浸润线升高, 增大了堤坝的滑动力矩, 而且降低了土体的抗剪强度。滑坡抢护原则是:上部减载, 下部压重。根据滑动的情况、出现的部位、发生的原因等不同因素而确定抢护方法。

迎水坡由于水位骤降而引起滑坡。一是有条件的应立即停止放水;二是在保证堤坝有足够的挡水断面的情况下, 将主要裂缝进行削坡;三是在滑动体坡脚部位抛石料等, 作临时压重固脚。

背水坡由于渗漏引起滑坡的抢护, 一是尽可能降低库水位;二是沿滑动体和附近的坡面上开沟导渗, 使渗透水能够很快地排出;三是若滑动裂缝达到堤脚, 应该首先采取固脚措施。

1.4 漏洞

堤身漏洞除由于散浸集中而形成外, 大部是因堤身有隐患如灌洞、鼠穴、裂缝等, 或堤身质量不好存在虚土、冻土块、淤泥等而发生。河水偎堤堤身发生漏洞, 这是最危险的险情。如不及时抢堵, 即能造成决口的大患, 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1.5 裂缝

大堤除了发生以上各种险情外, 还有因堤身修筑质量不好新旧堤结合不严等而发生裂缝现象, 其中横向裂缝比较严重, 亦能造成渗水和漏洞。处理时, 可采用横墙隔断的措施。每隔一米与裂缝垂直相交及沿裂缝向下挖槽, 直至看不见裂缝为止, 并要分层回填土料夯实。

2 洪水漫顶的抢护

在汛期, 当出现超标准洪水有漫顶的危险时, 必须在可能漫溢堤段的堤顶抢修子堤以防漫决。子堤一般修在临河一侧的堤顶上, 坡脚距临河堤肩1米, 顶宽1米左右, 高度视水情而定。

3 水利建设中防洪对策

3.1 科学认识洪水, 把洪水治理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如何更好地利用水资源, 保护好水环境, 兴利除害, 把我国的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减灾工作放在国土整治、改善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中考虑, 这是我国21世纪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在防洪治理过程中要掌握好“防”与“避”与“保”的关系, 将防洪与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用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 大力加强河流治理与开发利用规划的基础工作, 制订综合治理规划, 并按照规划和国民经济不同发展阶段要求, 持之以恒地分步实施。

3.2 加大投入力度, 搞好工程建设, 确保工程质量, 加强工程管

理, 加强工程建设才能保安全是硬道理, 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该继续加大投入。在加大工程建设投资力度的同时, 要特别加强工程的质量管理。真正认识到质量就是工程的生命, 防洪工程建设要强化招标承包制、合同管理制和建设监理制, 从根本上保证工程的质量。

3.3 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建设, 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的原则。

在加强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 应特别注重对水文、通信、交通、集雨器、人工降雨摸拟装置等非工程措施的建设。水文、通信是防汛的耳目和尖兵, 要为防洪调度决策及时提供水情、工情等可靠信息。在水文信息的监测预报方面, 改变目前雨情、水情一报多发, 一个控制站多层单位进行洪水预报, 信息不能共享和信息有偿服务的现状, 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效能, 避免重复工作等浪费现象。进一步加快全国防汛指挥系统建设, 提高我国降雨预报和对洪水信息的预报水平和预警能力。

3.4 积极推动洪水风险管理, 加大执法力度

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很快, 城市与基础设施建设大都没有考虑洪水风险, 无序发展现象严重, 一旦发生洪灾, 损失惨重。国家要加强洪水的风险管理和动态监测, 制定和公布各地洪水风险图;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全社会的洪患意识, 制订政策法规, 控制高风险区经济发展, 促进经济建设向低风险地区转移, 使之形成良性循环;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洪水保险研究, 力争早日实施。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防洪法》, 要依法防洪。

参考文献

[1]刘树坤《.全民防洪减灾手册》.辽宁人民出版社.[1]刘树坤《.全民防洪减灾手册》.辽宁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全面解放下一篇:美国337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