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标准

2024-10-10

防洪标准(通用5篇)

防洪标准 篇1

1 问题提出

水是生命之源, 城市缘水而生, 自然面临洪涝防御安全的标准选择问题, 并且受制城市政治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任何城市防洪工程, 都必须以可靠的水文研究为基础。在沿海城市, 既要明确河道洪情的规律, 而且更需注意潮汐波浪影响城市防洪排涝的现实。城市遭遇暴雨积水成涝, 直接经济损失巨大, 严重影响公众安居乐业。基于公众质问和民生追究, 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 显得迫切重要。

2 问题思考

根据城市重要性和洪涝水特性及地形地势甑别选择, 从理论至实践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能性, 对暴雨事态的成因与进展, 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判断, 以最大限度实现人水和谐, 考量城市防洪排涝标准问题。

2.1 规范应用

城市的的防洪排涝规划由政府职能部门负责控制实施, 主要涉及水利与市政。执行相应的规范依据, 流于程序审查缺乏相互协调统筹。即使防洪标准统一, 关键在于具体指标采用分歧, 如同标准的设计降雨量:市政部门对暴雨选样采用年超大值法, 水利部门对暴雨选样采用年最大值法。相同暴雨重现期条件下, 两种选样方法得出的设计暴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症结在于年与次频率的混淆, 没有转换相对应的重现期, 造成雨水管网与城市治涝工程难以配套, 由此带来一系列内涝问题。其实按同标准设计暴雨量年最大值法明显大于年超大值法 (选样系列短、代表性差) , 根据暴雨重现期排序频率相关研究成果[1]:选样的年最大值与非年最大法两者概率关系:

将相应的重现期:P (TM) =1/TM, P (TE) =1/TE代入上式 (1) 进行数学变换, 得到其重现期相互转换关系:

式中:TE为非年最大值暴雨重现期a, TM为年最大值暴雨重现期a。

当重现期大于10a时, 两者趋向一致基本接近。否则存在相当差异或者对应暴雨设计量相差悬殊, 正是市政采用低重现期的缺陷所在, 基于暴雨样本系列数量少, 致使无法符合防洪需要的根本原因。而现在资料积累至少30a以上, 完全可以利用年最大值法, 而且具有预测暴雨的基本条件, 来推求暴雨产生径流, 比较符合实际情况而且能够满足完善防御功能要求。

2.2 洪涝界定

降雨径流成因是界定洪涝的依据。涝指在区域内自然降水过量, 积水不能及时排水而造成的灾害, 洪指山区通过城市的河道和周期性流水山洪沟发生的洪水。涝水水势小, 时间长, 水流平缓, 破坏程度比洪水小。山洪暴涨暴落, 历时短, 水流快, 冲刷破坏力大。因此防御单纯涝水的标准要略低于山洪, 一般按照洪水标准的中下限确定涝水标准。为解决城市防洪与排涝协调问题, 应该将排涝纳入防洪中考虑, 重点关注暴雨产生径流的特征指标:峰 (流量洪峰) , 量 (洪水总量) , 型 (历时类型) ;突出涝水特性要素:漫淹范围、积水深度和持续时间。

2.3 因素关联

综观城市沿革, 古代城市设置都有环城河, 目的防御洪水减轻对城区的排涝。而现在随城市区域的拓展, 行洪排水的河道功能混合, 既防洪又排涝, 而且兼顾水景观融合, 因此标准必须一致;又因土地价值提升人为侵占或者变相减少水面率, 致使降雨产生径流漫溢, 根据浙江省水面率规定 (老区8%新区12%) 要求相对偏高, 必须通过改造但是任重道远;城市主要河道构筑物设置, 直接影响排水流量连续性, 或者节制闸开启度牵制于上下游、左右岸的利益, 临海排水闸受潮汐涨落影响, 因为洪潮最不利组合规律, 是认知洪涝致灾的关键, 主要涉及降水区域的滞蓄容积、汇流时间与潮峰顶托的遭遇状况, 因潮汐周期变化存在短周期8.85a长周期18.61a, 其组合宜用周期最大值法, 故设计潮位系列至少要28a。一般认为洪潮最不利组合状况, 潮峰滞后洪峰1~2.5h, 针对滨海地带汛期遇降雨排水必须及早, 腾出滞洪有效容积, 以调节缓解漫溢致灾程度和持续时间。而目前, 城市排涝标准尚未统一, 只是参照农田植物耐淹标准拟定, 缺少人本关怀致使公众无法接受, 为此要明确降水量、受淹范围、积水深度和持续时间, 完善防洪排涝防御体系的风险图, 并且公布于众。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水平和社会公众接受风险的心理耐受程度。

既定城市防洪排涝标准, 以不变应万变正是管理发挥效能的职责。标准具有时效性, 在使用期内担负功能的工程肯定会衰减, 甚至老化丧失需要维修养护、更新改造, 以弥补修复完善其缺陷满足正常运行功能, 从而延长工程使用寿命, 实现控制运行调度发挥效能。需要特别澄清工程使用寿命的认识误区, 并不是说超过使用年限就报废无法使用, 其实还可以通过管理和工程措施得以修复发挥其功能作用, 即人为延长工程使用寿命, 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沿用至今就是明证。

至于工程使用寿命与选定设计标准的相关状况或者影响程度, 遵循符合概率理论:如果事件设计重现期为T, 则事件在任何一年中出现的概率为1/T, 不出现的机率为 (1-1/T) , 合理使用年限为L (L≤T) 而且属于彼此无关的独立事件, 因而重现期为T的事件在L中, 不出现的概率为 (1-1/T) L, 出现的概率或危险性则为:

式中:T为工程设计暴雨重现期a, L为工程使用期年限a。当T比较大时, 通过数学变换为近似公式 (4) , 其最大值P

从表1概率分析可知, 预测遭遇暴雨设计重现期取决于使用年限, 当T=2a在L=10a就接近100%, 即每年都会发生, 如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年久失修或者管理缺失, 肯定逢雨必灾;当T=L=30a内发生的可能性至多63.8%, 平均状况接近1.5a一遇, 出现暴雨可能受涝致灾会时常发生;当T=L=50a在50 (T) a可能性至少63.6%, 可靠度只有36.4%难怪会经常受涝致灾;说明不论采用多高的防洪标准, 随着使用期限延续遭遇洪涝可能性将会大幅度提高, 完全有必要考虑其发生超标准暴雨的风险。

根据城市工程防御洪涝要求 (可靠度P=1-P (t) ) 和使用年限的维护周期 (需要大修维护年限t) , 确定设计暴雨重现期T可利用公式 (3) 或者 (4) , 令t=L变换得到如下相互关系:

从表1~2计算成果及公式5可知, 相同可靠度的设计暴雨重现期随使用年限的维护周期增大而迅速提高, 又设计暴雨重现期与维护周期的t/T存在无穷组合, 应该侧重经济性衡量而慎重确定。常规土木工程设计使用基准30~50a, 主要考虑主体结构安全与材料耐久性, 参照国内外关于设计使用年限的规范, 在使用年限内的正常维修养护周期一般为5~10a, 与国家实行的“5年计划”相适应, 从而选定设计重现期与其重要性和公众接受程度相匹配。为此满足公众期望可靠度要求至少为75%, 综合暴雨、潮位取样系列的代表性基本要求, 确定重要城市防洪排涝基本设计标准的重现期至少为30a。

针对城市区位功能所需防护要求, 即使采用相同重现期标准, 势必区别对待 (中心区:居住区、商务区和工业区防护可靠度大于90%, 维护周期小于5a;公共区:公共交通以及休闲绿地区域防护可靠度大于80%, 维护周期在5~10a;承纳区:滞蓄洪涝区域防护可靠度大于75%, 维护周期小于10a) 承受灾害期望目标, 考察权衡得失的特殊性, 着重体现经济合理性, 显示防护重要性, 要针对性采取相应正常维护周期, 保证突出重点, 兼顾统筹一般, 预测暴雨产生洪涝超越概率的可能性。为此, 初步拟定城市防洪排涝设计重现期T与防护可靠度P及维护周期t相互关系, 详见表3。

3 结论展望

城市防洪排涝的标准选择要趋于一致, 并且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年最大法, 客观分析符合满足防御功能和公众期望的要求, 落实维护周期补偿工程使用寿命。这些观点基于概率原理的风险理论分析, 有待于实践的完善成为遵循的标准, 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邓培德.暴雨选样与频率分布模型及其应用[J].给水排水, 1996, 22 (2) :5~9.

防洪标准 篇2

防洪法释义-防洪区和防洪工程设施的管理

本章是关于防洪区和防洪工程设施管理的规定。本章共九条,第二十九条至三十七条。主要内容包括:防洪区的分类及划定;防洪区内的土地实行分区管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防洪区安全与建设工作中的职责;洪泛区、蓄滞洪区内安全建设计划,有关扶持和补偿、救助制度及非防洪建设项目的洪水影响评价制度;防洪重点保护对象及保护要求;防洪工程设施的管理和保护措施;水库大坝的安全管理制度及防洪工程和设施、材料的保护措施等。

第二十九条 防洪区是指洪水泛滥可能淹及的地区,分为洪泛区、蓄滞洪区和防洪保护区。

洪泛区是指尚无工程设施保护的洪水泛滥所及的地区。

蓄滞洪区是指包括分洪口在内的河堤背水面以外临时贮存洪水的低洼地区及湖泊等。

防洪保护区是指在防洪标准内受防洪工程设施保护的地区。

洪泛区、蓄滞洪区和防洪保护区的范围,在防洪规划或者防御洪水方案中划定,并报请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批准后予以公告。

【释义】本条是关于防洪区的分类、划定的规定。

一、防洪区是防洪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本条规定,防洪区是指洪水泛滥可能淹及的地区。这些地区都处于江河洪水位以下,洪水泛滥时可能淹及,因而受到洪水的直接威胁。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确定防洪区十分必要,一方面,我国从南至北,江河众多,几大水系又处于季风影响之下,历来洪水频繁;另一方面,我国有1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包括5亿亩耕地的地面高程低于江河洪水位以下,其上,则有多达6亿的人口和90%的城市,面临着洪水的威胁和影响。因此,这些地区是我国防汛抗洪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在这些地域广大的地区采取防汛抗洪措施,首先要分别具体情况,做好防洪规划,并依据防洪规划,划定防洪区,为实施各种防洪措施提供依据,保证防洪工作有的放矢。因此,针对实际,划定防洪区,是防汛抗洪工作的前提,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防洪区的划分。根据具体情况和防洪的实际需要,本条将防洪区划分为洪泛区、蓄滞洪区和防洪保护区。其中,洪泛区是指防洪区中尚无防洪工程设施保护的地区,这类地区主要集中于我国人烟稀少的西部地区。蓄滞洪区是指河堤背水面以外临时贮存洪水的低洼地区及湖泊等,是江河防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洪泛区不同,蓄滞洪区的主要特点是人为控制和使用。蓄滞洪区的形成,有多种情况,但都是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共同结果。历史上,一些低洼地和湖泊在汛期江河水位高涨时,自然蓄滞洪水,起到降低江河水位和蓄洪的作用。随着人口增多,生产的发展,这些地区出现了人水争地的局面,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当地群众将所处的低洼地与江河分开,在遇有较大洪水时,才有计划地使用该地区用于蓄滞洪水。形成蓄滞洪区的另一类情况,是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当地群众在江河的枯水期利用江河滩地从事耕作,在汛期江河水位上涨,淹及滩地时暂时撤离。例如,有土地300多万亩、人口160多万的黄河滩区及淮河、海河、松辽流域的大量河道滩地,都属于这种蓄滞洪区。所谓防洪保护区,则指防洪区中受到防洪工程设施保护的地区。与洪泛区、蓄滞洪区不同,防洪保护区强调防洪工程设施的保护,避免洪水淹及。如前所述,我国大面积的防洪区域内,一些地区如长江沿岸、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城市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一些地区贯穿重要的交通干线,建设有重要的工矿、能源基地。目前,我国已建、在建的各种防洪工程设施,重点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保护上述地区不受洪水淹及。应当明确,防洪区的划定,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防洪能力的提高而改变的。但是,防洪区一经划定,应当严格执行,针对防洪区的不同要求和实际情况,依法做好防洪工作,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关于防洪区的具体范围。划定防洪区,是防洪工作的前提和指导防洪工作和区内生产建设活动的依据。防洪区的具体范围,首先应当明确于有关地区的防洪规划和防御洪水方案之中。同时,防洪区的划定,是一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其划定的程序和审批应当严格、审慎。其次,防洪区的划定,牵涉到亿万群众的生产、生活,为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所关注,划定防洪区和具体范围,应当为公众所周知。因此,本条第五款规定,洪泛区、蓄滞洪区和防洪保护区的范围,在防洪规划或者防御洪水方案中划定,并报请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批准后予以公告。

第三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防洪规划对防洪区内的土地实行分区管理。

【释义】本条是关于防洪区内的土地实行分区管理的规定。

一、对防洪区内的土地实行分区管理的依据。本条规定,对防洪区内的土地实行分区管理,应当按照防洪规划进行。对防洪区内的土地实行分区管理,就是对防洪区内有关土地利用活动的一种规划管理措施。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土地利用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这里的规划,包括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防洪规划等。这些规划依据规划控制的不同功用,对有关土地利用活动的控制各有侧重。同时,法律也要求这些规划应当相互衔接或协调,共同规范和控制土地利用活动。例如,本法第十一条规定,编制防洪规划,应当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在江河、湖泊、水库的管理和保护范围以及蓄滞洪区内,土地利用应当符合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规划,符合河道、湖泊行洪、蓄洪和输水的要求。由此可见,土地利用活动依据规划要求进行,受规划的控制和指导,并且,有关规划首先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本条规定的分区管理而言,其直接的依据应当是有关防洪要求的防洪规划。防洪规划在编制时,应当与有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保持法律对土地用途的管制和土地利用活动管理的一致性,使防洪区内的土地利用、开发和各项建设活动既符合防洪的需要,又能够兼顾土地的合理、有效利用原则。

二、分区管理的内容。对防洪区内土地的分区管理,既是实现防洪规划的措施,也是防洪规划在执行中的具体化。其具体内容应当视防洪区的不同类型而有所不同。目前,我国有关规定中已就蓄滞洪区的土地利用作出规定。如1988年国务院发布的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与指导纲要,就以下土地利用活动及其分区管理作出了规定:

(一)在指定的分洪口门附近和洪水主流区域内,禁止设置有碍行洪的包括房屋在内的各种建筑物。上述范围内的土地,一般只限于农牧业生产以及其他露天方式使用,以保持其自然空地状态。

(二)在农村土地利用方面,应当按照蓄滞洪的机遇、概率及其特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在种植业方面,应当根据自然规律,主要是抓好夏季作物生产,但在蓄滞洪机遇较少的地区,则应当在确保夏季农作物生产的前提下,力争夺取秋季农作物的生产;在蓄滞洪机遇较多的地区,则应当将农作物的生产重点放在夏季,对于秋季的农作物生产,则可以放弃。

(三)在蓄滞洪区内工业生产布局应当根据蓄滞洪区的使用机遇进行可行性研究。对使用机遇较多的蓄滞洪区,原则上不应布置大中型项目;使用机遇较少的蓄滞洪区,建设大中型项目必须自行安排可靠的防洪措施。禁止在蓄滞洪区内建设有严重污染物质的工厂和仓储设施。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四)在蓄滞洪区内进行油田建设必须符合防洪要求,油田应当采取可靠的防洪措施,并建设必要的避洪设施。

(五)蓄滞洪区内新建的永久性房屋,必须采取平顶结构形式,以便当地居民应急避险,并避开洪水流路,否则不准建设。

(六)对于蓄滞洪区内已有的高地、旧堤,则应当尽量予以保留,以备临时避洪时发挥档水作用。

第三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洪区安全建设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对防洪区内的单位和居民进行防洪教育,普及防洪知识,提高水患意识;按照防洪规划和防御洪水方案建立并完善防洪体系和水文、气象、通信、预警以及洪涝灾害监测系统,提高防御洪水能力;组织防洪区内的单位和居民积极参加防洪工作,因地制宜地采取防洪避洪措施。

【释义】本条是关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防洪区安全与建设工作中职责的规定。

一、防洪区安全建设的领导。在防洪区内,安全建设是防洪规划中的重要内容,是防洪区内防洪工作的核心部分,这项工作既包括防洪体系的建设和管理,也包括防洪区居民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和有关人口控制和扶持、补偿和救助工作。总之,防洪区安全建设涉及面广,又是防洪区的安全保障,有关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条的规定,担负起统一领导和组织防洪区的各项安全建设工作的职责。

二、防洪宣传和教育。防洪宣传和教育也是防洪区安全建设工作的一项内容。如果把防洪工程设施建设作为防洪安全建设中的硬件,对防洪区内的单位、居民进行防洪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就是不可缺少的软件。防洪区内的各项生产建设活动和居民的日常生活与防洪区的安全休戚相关,因此,防洪宣传和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广大群众对水患的认识,加深对防洪工作的理解和调动群众参与、配合防洪工作的积极性。为了促进这项工作,本条规定,防洪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对防洪区内的单位和居民进行防洪教育,普及防洪知识,提高水患意识。实践中,有关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本地区洪水活动的情况,包括历史概况、洪水活动规律、特点及危害等,提高公众的水患意识。二是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宣传和普及,如本地区防洪规划对土地利用的要求,有关蓄滞洪水等措施的必要性及有关防洪区扶持、补偿和救助办法等,提高公众守法的自觉性和觉悟,保障公众受到救助的权利。三是宣传、普及有关防洪、避洪,自保救人的基本常识,提高公众防洪能力。

三、防洪体系建设。防洪体系中,防洪工程设施是防洪区防洪投入与建设的重点,也是防洪的基本物质保障,是抵御洪水的阵地和堡垒。防洪测报系统,包括水文、气象、通信、预警及洪涝灾害监测系统,在抗洪斗争中,如同耳目,是及时掌握、传送洪水活动情况的基本信息保障,尤其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发展有关信息技术,运用高、新、尖科学技术于防洪的测报领域,对防汛抗洪工作将带来重大转变。建国以来,国家投入人力、物力,建设和完善规模庞大的防洪工程体系,并在防汛抗洪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这项工作对今后的防洪要求来说,远未结束,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现有的工程设施也有待于不断的维护。这些工作仍旧需要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组织。

四、防汛抗洪是一项全民的事业,根据本法第六条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防洪工程设施和依法参加防汛抗洪的义务。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在领导、组织和实施各项防洪工作的同时,也应当采取措施,动员和组织防洪区内各单位和群众积极参与防汛抗洪,因地制宜,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防洪避洪措施。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第三十二条 洪泛区、蓄滞洪区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地区和部门,按照防洪规划的要求,制定洪泛区、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计划,控制蓄滞洪区人口增长,对居住在经常使用的蓄滞洪区的居民,有计划地组织外迁,并采取其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

因蓄滞洪区而直接受益的地区和单位,应当对蓄滞洪区承担国家规定的补偿、救助义务。国务院和有关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对蓄滞洪区的扶持和补偿、救助制度。

国务院和有关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制定洪泛区、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管理办法以及对蓄滞洪区的扶持和补偿、救助办法。

【释义】本条是关于洪泛区、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计划及有关扶持和补偿、救助制度的规定。

一、在洪泛区、蓄滞洪区,防洪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对防洪规划确定的各项安全建设工作,首先应当制定相应的计划,按照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对此,我国一些江河、湖泊及部分省区就洪泛区、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编制了专门的规划,按照规划,中央和地方政府与水行政主管部门有计划地安排有关建设项目。目前安全建设的总体水平仍旧与防洪规划的要求有很大差距,而各项建设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制定长期计划和规划,在今后长期工作中逐步到位。在蓄滞洪区,强调安全建设计划,还突出体现在有关的人口控制问题上。解决蓄滞洪区的安全问题,发挥蓄滞洪区蓄滞洪水作用,关键是要处理好人水争地的矛盾。在既保障蓄滞洪区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又实现蓄滞洪区蓄滞洪水的功用这一原则下,控制区内人口增长就成为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计划中一个重要内容。控制蓄滞洪区内人口增长的措施,无非包括两种:一是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外来人口的迁入,二是组织区内人口外迁。根据有关规定和实践,蓄滞洪区人口控制办法主要包括:1.省级人民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制定蓄滞洪区人口控制规划,规定区内人口增长率必须低于省内其他地区,提出具体控制指标并建立分区人口册。限制人口迁入,明确区外迁入户口的审批机关,严格履行审批制度。2.经常进洪的蓄滞洪区应鼓励人口外迁或到其他地区工作,受保护地区的单位应面向蓄滞洪区招工,并予以优先安排。3.宣传蓄滞洪区域环境对人口容量的制约作用,加强计划生育工作,认真执行政府制定的人口规划。对人口超计划增长的蓄滞洪区,减少或停止国家给予的优惠待遇。人口外迁的主要形式,一是异地安置,二是就地上靠。

二、蓄滞洪区的扶持、补偿、救助制度和办法。由于蓄滞洪区为保护全局而作出牺牲,对其受到的损失,理应得到相应的补救。补救措施主要包括:国家和有关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对蓄滞洪区给予扶持,开展适应规划要求的各种经济建设;对蓄滞洪区的人口外迁给予经济补偿;对灾后的恢复和重建给予救助;受益地区应当对蓄滞洪区的损失给予相应的补偿和救助。对上述扶持、补偿和救助制度和措施,国家和有关的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制定有关的办法,予以规范。总之,对蓄滞洪区的扶持、补偿和救助制度,是防汛抗洪的一项特殊的经济措施,是保障蓄滞洪区人民生产、生活,符合全局利益要求的重要措施。

第三十三条 在洪泛区、蓄滞洪区内建设非防洪建设项目,应当就洪水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建设项目对防洪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评价,编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提出防御措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请批准时,应当附具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洪水影响评价报告。

在蓄滞洪区内建设的油田、铁路、公路、矿山、电厂、电信设施和管道,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应当包括建设单位自行安排的防洪避洪方案。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时,其防洪工程设施应当经水行政主管部门验收。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在蓄滞洪区内建造房屋应当采用平顶式结构。

【释义】本条是关于在洪泛区、蓄滞洪区内非防洪建设项目的洪水影响评价制度的规定。

一、确立洪水影响评价制度的必要性。本条规定的洪水影响评价制度,是本法关于防洪区内防洪措施中的重要内容。确立这项制度,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适应防洪需要,有利防灾减灾。洪泛区、蓄滞洪区是受洪水威胁较为严重的地区,为防患于未然,在这些地区内的各项生产建设活动必须充分考虑洪水的威胁,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其中的非防洪建设项目,有必要在开工建设前对洪水影响进行评价并采取防洪措施。

第二,严格非防洪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加强水行政主管部门在防洪工作中的监督管理作用,并制止非防洪建设项目的盲目立项,促进防洪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第三,历史经验和教训证明,忽视水患,盲目建设,甚至挤占防洪工程设施及其用地,不仅影响防洪安全,也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

二、洪水影响评价制度的内容和程序。本条规定,在洪泛区、蓄滞洪区内建设各种非防洪建设项目,应当就洪水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建设项目对防洪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评价,编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提出防御措施。根据这一规定,洪水影响评价制度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洪水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评价,如建设项目的选址,是否为洪水可能淹及的地区。二是对建设项目对防洪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评价,如建设项目是否挤占了防洪工程设施及其用地,是否阻碍行洪等。也就是说,建设项目不仅要考虑防洪需要,也要避免对现有防洪工程设施的破坏、侵占等。三是在作出上述评价之后,提出建设项目防御洪水的措施,对需要建设有关防洪工程设施保护的,提出有关工程设施建设的方案;需要非工程性措施的,提出建设项目防洪、避洪的办法。四是在作出洪水影响评价和提出防御洪水的措施后,编制书面的洪水影响评价报告,以备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本条同时对提交洪水影响评价报告的程序作出规定,即建设单位首先应当将其编制的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和拟定的防御洪水措施提交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送批准时一同报送。

三、蓄滞洪区内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洪水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别规定。油田、铁路、公路、矿山、电厂、电信设施和管道等设施,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对这类基础设施的安全性要求较高,尤其是在蓄滞洪区内,安全性尤为重要。为避免和减少洪水影响,保障基础设施的安全,本条对这类设施的洪水影响评价作出特别规定,即洪水影响评价的内容应当包括建设单位自行安排的防洪、避洪方案;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使用时,其防洪工程设施应当经水行政主管部门验收。这样规定的目的,在于保证有关基础设施自身具备一定的防洪避洪能力。

四、房屋建设的特殊要求。实践证明,在蓄滞洪区内,各种建筑物在洪水淹及时往往成为当地群众暂时躲避洪水的“安全岛”,对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成为蓄滞洪区内群众紧急避洪的有效方式。为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本条在规定了非防洪建设项目洪水影响评价制度的同时,对房屋建设作出了特别规定,即各种房屋应当采用平项式结构。这里的房屋,应当包括学校、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建设的各种永久性建筑物。

第三十四条 大中城市,重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大型骨干企业,应当列为防洪重点,确保安全。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受洪水威胁的城市、经济开发区、工矿区和国家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等,应当重点保护,建设必要的防洪工程设施。

城市建设不得擅自填堵原有河道沟汊、贮水湖塘洼淀和废除原有防洪围堤;确需填堵或者废除的,应当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报城市人民政府批准。

【释义】本条是关于防洪重点保护对象及保护要求的规定。

一、各种自然灾害中,洪水灾害往往威胁较大,在目前物质、技术水平,尤其是江河防洪标准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确保关系国家、地区社会、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地区、单位的防洪安全是至关重要的。本条规定的防洪重点中,大中城市是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密集,同时又是重要的航空、铁路、公路等交通枢纽;铁路、公路是联结各地区的纽带,是社会和经济运行的交通命脉;大型骨干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因此,重点保障这些地区和单位的安全,既是保障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稳定和正常运行,同时也保障了防洪工作中人员、物资的生产、运输和抢险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二、受洪水威胁的城市、经济开发区、工矿区和国家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等,应当重点保护,建设必要的防洪工程设施。之所以对这些地区如此规定,主要是考虑目前这些地区的防洪标准不高,而一旦遭遇洪水,会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我国许多大中城市沿河兴建,受洪水威胁,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开发区数量不断增加,城区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及经济开发区人口密集,各项产业集中。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应当有相应的防洪措施跟得上去,而至目前,我国许多受洪水威胁、有防洪任务的城市、经济开发区等防洪标准较低,有的城市根本未设防,构成防洪一大隐患,成为我国防洪工作迫切需要加强的一个薄弱环节。确保这些地区的防洪安全,首要措施就是建设必要的防洪工程设施,提高防洪标准。这也是本条第二款规定的目的所在,即明确了当前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的重点目标,是受洪水威胁的城市、经济开发区、工矿区和国家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等需要重点保护的地区。

三、提高城市防洪能力,不仅要重点建设防洪工程设施,还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防洪的关系,维护已有防洪工程设施。根据本法的规定,城市防洪工程设施既包括人工建设的防洪围堤等工程设施,也包括原有的自然形成的河道沟汊、贮水湖塘洼淀等,这些设施在城市防洪中将发挥重要的行洪、蓄洪作用。由于城市建设发展较快,建设用地紧张,一些地方忽视防洪需要,城市建设擅自侵占、填堵河道和贮水湖塘等现象时有发生,给城市防洪安全带来严重隐患,后果也不堪设想。对此,本条明确规定,城市建设不得擅自填堵原有河道沟汊、贮水湖塘洼淀和废除原有防洪围堤。同时,为适应城市建设与防洪协调发展的需要,本条规定,对确需填堵河道沟汊、贮水湖塘洼淀或者废除已有的防洪围堤的,应当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报城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五条 属于国家所有的防洪工程设施,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设计,在竣工验收前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划定管理和保护范围。

属于集体所有的防洪工程设施,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划定保护范围。

在防洪工程设施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爆破、打井、采石、取土等危害防洪工程设施安全的活动。

【释义】本条是关于防洪工程设施管理和保护的规定。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一、防洪工程设施保护范围及划定。所谓防洪工程设施的保护范围,是指为保证防洪工程设施的正常运行管理的需要,在防洪工程设施的周边划定的一定范围的地域。在该地域范围内,通过禁止有关影响防洪工程设施正常运行或者威胁防洪工程设施安全的活动,达到保护防洪工程设施的目的。由于划定保护范围的核心工作,是用地问题。因此,关于防洪工程设施保护范围用地的划定,还应当按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建设项目用地,除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以外,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包括国家所有的土地和国家征用的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其中,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对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大型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国务院批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经批准的农用地转用范围内,具体建设项目用地可以由市、县人民政府批准。上述两种情况以外,建设项目占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此外,土地管理法对建设用地需要征用土地的批准权限作出规定,即:征用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由国务院批准;征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未超过三十五公顷、其他土地未超过七十公顷的,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报国务院备案。国家征用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负责组织实施。根据土地管理法的上述规定,本条对防洪工程设施保护范围的划定,区分国有防洪工程设施和集体所有防洪工程设施,分别作出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防洪工程设施,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设计,在竣工验收前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划定管理和保护范围;属于集体所有的防洪工程设施,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划定保护范围。

二、对防洪工程设施保护范围内有关活动的强制性要求。划定防洪工程设施保护范围,目的在于保障防洪工程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安全,防止有关活动对防洪工程设施的运行和安全造成危害和不良影响。对此,本条规定,在防洪工程设施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爆破、打井、采石、取土等危害防洪工程设施安全的活动。由此可见,防洪工程设施保护范围,就是前述有关活动的禁区,是防洪工程设施的保护区。

第三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对水库大坝的定期检查和监督管理。对未达到设计洪水标准、抗震设防要求或者有严重质量缺陷的险坝,大坝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单位采取除险加固措施,限期消除危险或者重建,有关人民政府应当优先安排所需资金。对可能出现垮坝的水库,应当事先制定应急抢险和居民临时撤离方案。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尾矿坝的监督管理,采取措施,避免因洪水导致垮坝。

【释义】本条是关于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的规定。

一、保障水库大坝安全的重要性。我国江河众多,大力兴建水库,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为社会服务,在农业灌溉、发电、生产和生活供水、水产养殖及改善生态环境等许多方面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建设水库,兴修水利,在调节旱涝、蓄水防洪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至1995年底,我国已兴建库容在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8.4万多座,总库容达到4700多亿立方米。但是,水库的正常运行和发挥其功用,必须建立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之上。保障水库安全,离不开严格的日常安全检查和监督管理。水库作为重要的拦河蓄水的建筑工程设施,任何微小的隐患如不能及时排查、消除,都可以造成垮坝等严重事故,其后果不堪设想。此外,许多水库兴建以来,有的已运行时间较长,有的设计标准不符合现今的标准和要求,甚至有的已是“带病运行”,迫切需要进行除险加固。因此,加强水库大坝的安全管理,采取有关的除险加固措施,并做好应急抢险准备,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二、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措施,根据本条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第一,明确安全管理职责,加强各级人民政府的组织领导。明确管理职责,首先,要明确水库大坝主管部门及其职责。根据谁兴建,谁管理的原则,确定各级水利、能源、交通、农业等部门为其各自管辖的水库大坝的主管部门。其次,明确监督管理部门及其职责,即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全国的大坝安全实施监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大坝安全实施监督。第三,建立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大坝主管部门对大坝安全的责任制,加强各级人民政府在大坝安全监督管理、应急抢险、大坝维护的投入等方面的组织、协调和领导作用。

第二,规范水库大坝建设管理工作,保障大坝质量,保证符合防洪抗震标准。水库大坝的设计、建设管理是保证大坝安全的首要环节,应当严格依据规范进行。根据《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建设水库大坝,必须符合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大坝主管部门制定的大坝安全技术标准;兴建大坝必须进行工程设计,工程设计必须由具备相应资格证书的单位承担;大坝施工必须由具备相应资格证书的单位施工,并按照施工承包合同规定的设计文件、图纸和有关技术标准进行施工,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必须返工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大坝竣工后,由大坝主管部门组织竣工验收;大坝工程设计应当包括工程观测通信、动力、照明、交通、消防等管理设施的设计;兴建大坝时,应当按照批准的设计文件,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国家规定划定管理和保护范围等。

第三,规范水库大坝的安全运行管理,包括配备大坝安全管理人员,健全日常监测检查和养护维修制度;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和鉴定制度,对大坝实行注册登记制度。目前已制定并实施的《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和《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办法》等都是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的重要规范和依据,应当严格执行。

第四,对未达到设计洪水标准、抗震设防要求或者有严重质量缺陷的险坝,大坝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单位采取除险加固措施,限期消除危险或者重建,有关人民政府应当优先安排所需资金。

第五,对可能出现垮坝的水库,应当事先制定应急抢险和居民临时撤离方案。

三、对尾矿坝的监督管理。尾矿坝是一种特殊坝体设施,但同样应当保证安全,否则因洪水垮坝造成的生产及财产等各种损失也是相当严重的。由于对尾矿坝的管理与水库大坝的管理有所不同,其监督管理也有待于规范和加强,因此,本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尾矿坝的监督管理,采取措施,避免因洪水导致垮坝。

第三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侵占、毁损水库大坝、堤防、水闸、护岸、抽水站、排水渠系等防洪工程和水文、通信设施以及防汛备用的器材、物料等。

【释义】本条是关于保护防洪工程、设施和材料的规定。

一、保护防洪工程和设施的必要性。防洪工程和设施是用于防洪的基础设施。防洪工程设施的安全能否得到保障,关系到一方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防洪工程和设施的安全保障,不仅在于其建设和运行的安全管理,也在于防止其遭受人为的破坏。建国以来,国家对水利建设投资1400多亿元,群众投劳折资2400多亿元,建成总值3000多亿元的水利工程设施,包括8.4万座水库,3万多座水闸,24万多公里堤防和其他大量防洪设备及器材。这些水利设施为保护城镇、耕地、企业和交通的安全,保证工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些防洪设施同时也屡遭人为破坏,有的破坏行为恶劣,不仅造成国家财产损失,也严重威胁到防洪安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全,社会危害极大。据统计,多年来,全国每年都要发生万余起破坏案件,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保护防洪工程、设施的安全刻不容缓。破坏防洪工程设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法分子,包括犯罪团伙以防洪工程设施为犯罪对象,大肆盗取防洪设备、器材;二是一些地方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顾防洪安全,擅自侵占防洪工程设施用地,甚至填毁防洪大堤;三是一些单位和个人法制观念不强,不爱护防洪工程设施。

防洪标准 篇3

关键词:防洪,标准化,程序化,安全

1 狠抓防洪制度标准化, 全面卡控防洪安全

1.1 制订和完善各项防洪工作制度

根据路局《关于做好2012年防洪工作的通知》《太原铁路局防洪标准化管理办法》、局长2号令等文件精神, 结合我段实际情况, 制订、细化了《秦皇岛西工务段关于做好2013年防洪工作的通知》《秦皇岛西工务段防洪奖惩考核办法》《秦皇岛西工务段防洪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秦皇岛西工务段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局长2号令的通知》《防洪应急抢险处置流程图》《秦皇岛西工务段Ⅱ级防洪地点临时看守制度》《秦皇岛西工务段Ⅱ级防洪地点应急处置程序》《秦皇岛西工务段雨量计使用和管理办法》等, 使广大干部职工通过对文件的学习, 涵盖了防洪工作全过程, 懂得在什么时间节点, 执行什么流程, 遇到什么情况, 干什么工作。通过制度的不断细化和完善, 使我段的防洪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1.2 加强对防洪地点的动态管理

通过汛前防洪大检查确定本年度的防洪地点, 科学评估危险等级, 段、车间分别建立台账, 实行动态管理, 做到了突出重点, 防范有力。根据水害发生及设备变化情况, 汛期及时对防洪地点进行增减调整。

1.3 严格降雨过程的盯控

根据近几年来的降雨量和发生的水害规律, 对管内雨量计的出巡、限速、封锁警戒值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使其更具有准确性、科学性, 我们按照“抓小防大”的工作思路, 汛期内每天24 h设专人监视雨量监控系统, 并及时解决雨量监控设备存在的问题, 防洪办充分利用卫星云图、雷达图等气象手段, 密切关注管内天气变化, 实时监测雨情, 动态掌握雨情发展趋势, 严格闭环考核, 确保降雨的过程控制, 同时将雨量警戒值及警戒办法制作成便于携带的卡片, 每名干部职工人手一份。

汛期内预报有大雨及以上降雨时, 段领导亲自对降雨范围、强度、持续时间等进行分析, 结合管内的设备状况、抗洪能力, 做好针对性布置, 统筹全段力量, 由防洪办利用局域网通知各级包保人员提前赶赴包保车间、班组, 包保人员到达后向调度汇报到达时间及位置;安排人员进行添乘检查;要求各车间对防洪抢险机具、材料等进行检查, 做好各项抢险准备工作;各科室值班人员到调度待命, 随时准备前往水害地点;降雨过程中设专人每30 min在互联网上收集管内各市、县的降雨量, 当降雨量距离封锁雨量值5 mm时, 由调度提前通知相关车间, 做好封锁登记准备, 做到信息传递快、到达现场快、方案确定快、组织实施快、销记开通快。

1.4 严格落实防洪值班制度

我段自6月1日开始防洪值班, 段领导双岗值班, 车间每天有一名车间领导值班, 遇降雨双岗值班;工区每天有一名工长或班长及半数以上职工值班。

2 加强雨中雨后检查程序化

雨中雨后检查是及时发现水害、减小水害损失的有效措施, 全段干部职工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 认真贯彻落实局长2号令, 实行地面检查和添乘机车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在关键时段 (一般为18时至清晨6时) 对重点设备、重点区段和薄弱环节, 真正做到检查全面覆、不留死角, 使所有水害均在有效掌控之中。重点突出在落实上, 做到了雨中不间断检查。

2.1 雨中雨后检查

1) 雨量达到出巡值时, 车间立即向车站派驻站联络员, 按照规定在“运统-46”上进行登记。

2) 检查人员安排。驻站联络员由车间统一安排, 各工区检查人员由工长统一安排并责任到人, 实行记名检查, 以2人为一组, 严格执行1人检查, 1人防护, 重点地段车间干部参加, 每组的检查长度3 km~5 km, 检查人员应沿路肩进行检查, 不得在线路上行走, 盲区段时需要增加联络员。

3) 检查人员携带的工具。每组检查人员携带铁锹1把。

4) 检查人员携带的防护用品。对讲机1台、响墩12个、红色信号旗1面、黄色信号旗1面 (白天) 、信号灯1盏 (夜间) 、火炬2支、短路铜线2根。

5) 车间主任、副主任首先赶到Ⅱ级防洪地点进行检查, 确认无水害时, 对其他地段进行检查。Ⅱ级防洪地点要执行雨中及雨后至少48 h临时看守, 检查结果及时上报段调度和防洪办。

6) Ⅲ级防洪地点由工区的工、班长带领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职工负责进行检查, 确认防洪地点无水害时, 再从防洪地点向两端进行检查, 每次的检查结果及时上报车间, 车间汇总后上报段调度和防洪办。

7) 如果工区管内没有防洪地点时, 按照责任区段由工区向两端进行检查, 每次的检查结果及时上报车间, 车间汇总后上报段调度和防洪办。

8) 雨后第1天每3 h对管内设备全面检查一遍, 每次检查结果上报车间, 车间汇总后及时上报段调度。

9) 雨后第2天每4 h对管内设备全面检查一遍, 每次检查结果上报车间, 车间汇总后及时上报段调度。

10) 雨后第3天由巡视工负责全面检查一遍, 检查结果报上车间, 车间汇总后及时上报段调度。

11) 对Ⅱ级防洪地点, 车间主任或副主任雨后3 d内每天检查2次, 检查结果及时上报段调度。

2.2 雨中雨后检查发现水害的处置程序

1) 检查人员及时汇报给工区 (车间) 和段调度, 危及行车安全的险情时, 应坚决执行“先防护、后处理”的原则, 及时采取慢行、封锁区间或拦停列车等果断措施, 做到“宁可错拦、不可错放”。

2) 工区接到检查人员报告的水害后, 立即上报车间并启动防洪抢险预案, 组织抢险人员及时前往水害现场进行抢险。

3) 车间接到工区报告的水害后, 立即上报段调度及防洪办, 并通知驻站联络员, 启动防洪抢险预案, 组织抢险人员及时到达水害现场。根据水害情况组织联系抢险队伍, 做好抢险人员的后续补充。

4) 现场负责人要在15 min内将水害发生时间、地点、灾害类型、慢行或封锁情况、抢险方案、抢险人员等信息反馈给段调度及防洪办。

5) 抢险完毕, 车间安排人员对水害地点进行看守观测, 同时统计抢险材料、抢险用工等, 连同水害地点照片一并上报防洪办。

3 积极部署, 抓好水害抢险、复旧工程

1) 针对发生的水害处所, 我们不等不靠, 对于小型水害, 及时组织进行处理, 对于投资较大、水害严重的处所, 积极与路局主管部门联系, 加强沟通。

2) 对参与施工的各施工单位, 从人员、机具、技术能力、信誉等多方面深入了解, 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不允许参与施工。

3) 防洪办对每项工程都进行了实地调查, 拿出了整治方案, 倒排工期, 在实施过程中狠抓工程质量, 严格控制工程费用, 真正做到要花的钱一定要花, 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一分。

4) 每一处施工都有监护通知单, 施工组织, 技术交底, 施工现场安排防护和监护人员各1人, 路堑地段搭设硬隔离设施进行防护, 明确了安全卡控关键和质量技术标准。

5) 施工过程中, 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段指定专人负责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 车间主任每周对本车间管内的施工检查不少于1次, 车间副主任每周对本车间管内的施工检查不少于2次, 工区工长每月对本工区管内的施工检查不少于3次, 每次检查发现的问题要有记录并督促施工单位进行整改, 同时将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反馈给桥隧科;桥隧科主管人员每月对管内的施工检查不少于4次, 每次要有详细记录;桥隧科长、副科长每月对管内的施工检查不少于2次;主管段长每月对管内的施工检查不少于1次。

4 不断总结分析, 提升防洪管理水平

总结既是为了积累经验, 更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段防洪办在每次降雨后, 都要对降雨和抢险过程进行认真总结, 一方面对好的做法进行提炼、推广, 另一方面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 查找根源, 制定措施。通过总结、分析、改正, 使防洪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

2013年防洪工作我段严格执行标准化, 规范化, 杜绝了大型水害的发生, 做到了抓小防大, 确保了汛期行车安全, 我们将每一年的防洪工作都作为一个新的起点, 以更加高昂的斗志, 更加扎实的作风, 不断提升我段的防洪管理水平, 为夺取下一个防洪安全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铁路工务技术手册防洪[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3.

河道防洪安全及防洪堤稳定性 篇4

1 河道防洪安全现状

1.1 自然灾害难以预测

河道的防洪措施主要指针对为了防止洪水对河道的迫害进行的预防治理工作。但是近几年,污染严重,环境恶化所导致的洪水灾难问题频发。洪水以其周期长,强度大,速度快等严重的破坏性损害了我国河道设施,为防洪的建设增加了难度。洪水的来源方向难以预测,有时携带大量的泥沙,生活垃圾,化学金属等污染物体流进河道,造成河流的水体污染,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洪水的强度频次难以预警,洪水灾害的周期不被掌控,有的河道防洪建设无法承受长时大量的洪水侵蚀,发生滑塌等现象,对河流下游的居民造成影响。

1.2 科学预警水平缺失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相应的发展规律,与地震相比,虽然无法进行大面积的人工预测与人员转移,但是可以根据以往十年或者是二十年的洪水发生规律以及淹没面积,进行研究计算总结,对洪水的预警进行评估,分析设计洪水水量水位,从时长,周期,水量以及桥梁淹没高度进行全方位科学具体的分析估量,但是显然我国的科研技术条件达不到对洪水的发生进行科学的预警,在预警条件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1]。

1.3 河道防洪技术落后

我国现如今呢采用建筑码头,修建拦水桥梁,铺设跨河管道和电缆,在河道周围修建墙砖壁垒,铺设泥沙以及修建防洪堤等方式进行防洪建设。但是这些防洪技术与设施存在着不足,无法真正的防止河道河流受到洪水的侵蚀。首先技术人员对洪水发生以及泄洪研究的经验不足,无法判断修建拦水桥梁的高度及宽度,风险预测能力不足,建立的目标不明确,浪费了建设的成本,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损失;防洪排涝的技术条件不足,导致蓄水能力减弱,再加上铺设大量的泥沙,导致河道水流的水质污染问题严重,水资源严重不足;防洪堤的抗洪抗震能力不足,工程建设的时间长,效率低,后期修缮工作不完备,导致防洪堤的稳定性无法的得到保证。

1.4 防洪管理机制不完善

虽然我国出台多项法律标准对河道的防洪治理工作有着明确的指示,但是防洪管理工作的缺失,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使得防洪工作迟迟不能展开。管理人员缺少管理经验与手段,防洪工作施工前没有完善科学的防洪方案作为参考,施工的材料质量检测达不到标准,施工中对工人管理缺失,工人工作态度不端正,拖工,罢工的现象频发,竣工后,工程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没有制定合理的安排进行定期的人员看守和事故排查,缺少周期性的检测维修工作,洪水灾难和防洪工程隐患相伴而生,很可能造成重大的伤亡事故[2]。

2 防洪安全的改善措施

2.1 科学预警

平时注重培养防洪预警的科研人员,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防洪测险人员要注重以往洪水事故的规律条件,总结经验,根据洪水的发生周期,洪水水位的高低,含沙量的多少,桥梁被冲刷的高度等具体的数据,进行科学冷静的分析,做到科学预警

2.2 完善制度

制度的缺失很可能加重洪水的破坏性影响。管理人员提升自己的管理素质,对手下员工加强管理,端正其工作态度,认真监工,对施工中的每一种材料。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要认真的检测和把关,避免工程施工中的错误。建立相关完善的管理机制,打造一个严肃科学的防洪安全系统,加强人们的防洪抗涝意识。

2.3 加强技术

防洪技术的建设在河道防洪安全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要加强防洪技术,提高防洪抗震的能力,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改善防洪技术的质量,加强河道调蓄雨水的以及采砂管理能力,采用高精尖的机器设备对河道水位,河道通航能力,水流能力,水槽夹角进行准确的测量,确保河道防洪建设的科学性。

3 防洪堤的稳定性

3.1 稳定防洪堤的必要性分析

防洪堤是为了防止河流因为洪水而泛滥修建的堤坝设施。稳固的防洪堤修建能够有效的对洪水进行拦截。(1)土壤软化。目前在考虑防洪堤的稳定时,无法确定潮汐等流动水的变化情况,因为流动水与静态水对软化土壤的破坏程度不同,想要使防洪抗险工作得到落实,就必须要增加防洪堤的稳定性,防止土壤的软化,减少损失,降低风险;(2)防震抗震。目前防洪堤的建设还存在一个重大的缺陷没有得到解决,就是防震抗震能力欠缺,洪水灾难与地震灾害时常相伴而生,防洪堤有时防止不了地震或者是洪水的震力出现倒坍,洪水满堤等现象,所以维护好防洪堤的稳定性显得十分重要。

3.2 如何改善防洪堤的稳定性

(1)全方面调查研究。改善土壤软化所造成的防洪堤坍塌以及洪水满堤现象,除了技术上的牢固之外,还需要经验原则的支持,根据以往的调查研究,多方面研究洪水中的腐蚀物质成分,经过调查分析,找到流动水与静态水对土壤破坏的不同比例,总结计算方法,运用到建设中去[3];(2)改善防震技术支持。牢固防洪堤的建设,不仅要防止洪水漫堤还要对地震的破坏性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预测,改善防洪堤在防震抗震方面的不足之处,改良防洪堤材料的成分,多方面进行测试,使防洪堤的抗压水平符合预期标准,推动防洪安全的实施建设。

综上可知;防洪安全问题现在已经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建设好河道防洪安全设施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根据如今河道防洪安全建设现存的不足之处:防洪建设的技术条件落后,防洪建设的管理机制不完善,防洪预警能力不足,以及防洪堤稳定性等问题进行分析,找到解决的方法: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完善防洪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加固防洪堤的稳定性等等手段,为国家的防洪治理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建,余嘉澍.防洪堤稳定性的研究[J].水利学报,2002(07):98-103.

[2]粟文辉.河道防洪安全及防洪堤稳定性分析[D].南华大学,2015.

防洪标准 篇5

云南省河流众多, 长江、珠江、澜沧江、红河、怒江、伊落瓦底江六大水系横贯腹地, 总径流面积38.32万km2。境内河流纵横交错分布, 洪涝灾害防不胜防。自古以来, 全省人民就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与洪水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使境内主要江河的防洪标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 该省的防洪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薄弱, 整体抗御洪水的能力不高, 防洪工程建设现状难以满足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 特别是在面向21世纪、贯彻经济社会可持续的今天, 云南省的防洪体系建设就暴露出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防洪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2 洪水灾害及特点

2.1 暴雨洪水特性

云南省3大山脉和6大水系纵横相间分布, 地形极为复杂, 形成了云南省“一山分四季, 十里不同天”的独特综合立体气候。随纬度增加和海拔的升高, 从南到北可分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北亚热带、滇东北凉寒带和滇西北温凉带等气候类型。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5-10月, 受热带海洋气团控制, 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 水气充沛, 降水量多, 若与南下冷空气相遇, 易形成大雨或暴雨;11月-次年4月, 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 盛行西风和西南风, 湿度小, 气温高, 降水量少。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 100 mm, 5-10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0%~90%, 尤以6-8月所占比重为大, 也是暴雨洪水频繁发生的季节。暴雨时程分配极不均匀, 24 h雨量主要集中在6~12 h内, 约占60%~85%。形成暴雨的天气类型以低槽型、冷锋低槽型、冷锋切变等为主。由于复杂的气候及地形条件, 全省大致分为6个多暴雨区, 即:滇东南特多暴雨区-河口、金平、绿春、江城;滇南特多暴雨区-西盟、澜沧、沧源;滇西南多暴雨区-龙陵、盈江;滇东多暴雨区-罗平、邱北、富宁;滇东北多暴雨区——绥江、盐津;华坪暴雨中心等。

全省暴雨的主要特点是:暴雨次数多, 分布极不均匀;笼罩面积小, 递减梯度大, 单点暴雨较为突出;历时短, 多为单日非连续性暴雨;量级小, 24 h暴雨量一般为50~100 mm。全省除滇西北一小部份地区有融雪水外, 其他大部份地区的洪水都由降水产生, 降水与洪水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洪水的主要特点是:汛期一般始于5月, 结束于10月;滇东、滇东北地区洪水一般早于滇南、滇西南, 而汛期则短于后者;洪水常发生在6-9月, 尤以7、8两个月最为严重;洪水过程具有山区性河流陡涨陡落的特性;由于受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洪水的面上分布不平衡, 一般以单一河流出现的洪水为多, 往往是历时短, 强度大的局部暴雨所致。

2.2 洪水灾害及特点

云南省多为山区性河流, 汇流时间短, 洪水暴涨暴落, 出山入坝无缓冲, 常造成洪灾的突发性和灾难性, 暴雨是形成云南省洪水灾害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防洪体系建设不完善, 更加剧了洪灾发生的频率。据不完全统计, 从公元1300-1949年的650年间, 全省几乎年年都有洪灾发生, 其中可考查的较大洪水40次。1949年以来的60年间, 全省发生较大洪水20次, 平均3年左右发生一次。1980-2010年的30年间, 全省平均每年洪涝灾害面积31.6万hm2, 其中成灾16.9万hm2, 平均成灾率达0.53, 平均受灾人口577万人, 平均经济损失31.6亿元, 平均万亩受灾面积经济损失达7 785元/hm2。1997年是云南省历史上洪灾损失较大的一年, 受灾面积58万hm2, 受灾人口1 073万人, 经济损失48.9亿元。云南省洪水灾害具有如下特点:

(1) 特殊的自然环境, 决定了云南省洪灾的多样性。

有干流上游及支流的中下游沿岸因江河洪水上涨漫溢造成淹没两岸河谷阶地的洪水灾害;有干流上游及支流的山区因暴雨引起的山洪及触发的滑坡和泥石流危害;有因暴雨集中, 江河水量大大超过河流本身的过流能力, 泛滥或堤防溃决造成的危害;有因低洼地区排水不畅, 造成的灾害;还有因洪水冲刷, 造成的土地流失灾害。

(2) 洪涝灾害的季节变化规律明显。

全省70%左右的洪涝灾出现在汛期6-10月, 又以7、8月份两月出现的机会为最多, 占全年的53%左右。 1、2、3和12月出现洪灾的机会最少, 基本上没有洪灾发生。

(3) 洪灾的地区分布特点较为显著。

在点苍山和哀牢山的北部和东部地区灾害出现较为频繁, 而在点苍山和哀牢山的西部和南部地区, 灾害则相对轻一点。

(4) 洪灾突发性强, 破坏力大, 防不胜防。

全省98%的洪灾均系短历时、高强度的单点暴雨所造成, 长历时降雨而出现的洪涝灾害较少, 洪水暴涨暴落, 峰高量大, 历时一般不长, 但比较集中, 突发性强, 防不胜防, 常常造成人员的伤亡。

2.3 防洪体系建设现状

建国以来, 云南省花费大量资金修建了许多防洪工程, 现已建成堤防8 429 km, 水库5 555座, 其中大型水库7座, 保护耕地24万hm2, 保护人口681.72万人, 使主要江河的防洪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初步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及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1990年以来, 云南省防洪工程主要是对大江大河、部份界河、重点中小河流及个别县城河段进行了治理, 开展了部分重点地区山洪灾害的防治工作。其中大江大河的治理主要进行了南盘江曲靖及宜良段、澜沧江景洪段、怒江六库段等;国界河流主要对大盈江盈江坝段、瑞丽江瑞丽坝段、南汀河孟定坝段、红河河口县城、南垒河孟连县城段等;县城防洪主要进行了川河景东县城段、龙川江干流楚雄段、龙川江支流蜻蛉河姚安段等;对芒市大河、景洪南阿河、曲靖西河等重点中小河流分期分批进行了治理。此外, 还治理滑坡239个、泥石流沟385条, 在一定范围内控制了地质灾害持续加重的趋势。但是, 由于财力、物力等多方面的限制, 致使云南省防洪工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已建堤防工程隐患较多, 水土流失严重, 主要江河的防洪标准普遍不高, 整体抗御洪水的能力较低。

3 现状防洪形势分析

(1) 防洪体系建设不完善, 防洪减灾形势十分严峻。

云南省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 全省土地面积, 按地形看, 山地占84%, 高原占10%, 坝子 (盆地、河谷) 面积仅占6%, 水土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这就决定了云南省人口、农业生产和工业布局过分密集于江河中下游两岸地带, 而这些地方的地面高程多处于洪水位以下, 主要江河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 许多河流上无任何防洪保护设施, 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极不完善, 难以防御大洪水, 再加上资金、人力、物力的限制及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 无法形成完整有效的防洪保护体系, 防洪减灾形势十分严峻。

(2) 城市是云南省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 防洪事态严峻。

云南省目前共有县级以上城市129个, 这些地区人口稠密, 固定资产集中, 是云南省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 但防洪标准普遍不高。防洪标准达50 a一遇的有昆明市、玉溪市、保山市;达30 a一遇的仅有楚雄市;达20 a一遇的有曲靖、河口、思茅、景洪、景东等12座有城市;其余的大部分城市仅为5~10 a一遇防洪标准, 占有防洪任务城市总数的84%。可见云南省的城市防洪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加之, 有些中小城市和经济开发区在搞建设时, 不考虑防洪问题, 不进行防洪评价, 有的甚至打乱原有的防洪排涝体系, 人为设障, 一遇暴雨洪水, 就造成严重损失。

(4) 中小河流众多, 现状防洪能力低下。

云南省中小河流众多, 境内集水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河流有908条, 其中集水面积在3 000 km2以下的河流有865条, 占河流总数的95.3%。云南省的主要经济区和粮食主产区大都沿中小河流两岸布局, 全省129个县级以上城市, 有120个分布在中小河流沿岸, 占93%;12个大型中, 除曲靖灌区、盈江灌区分布在南盘江、大盈江沿岸外, 其余均主要分布在中小河流两岸;在全省186个万亩以上的中型灌区中约90%分布于中小河流两岸。而云南省大部分中小河流治理标准低,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弱;缺乏投资渠道、投入严重不足, 治理与保护进程缓慢;部分河流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突出, 水生态与环境破坏严重;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4) 山洪灾害分布范围广, 数量多, 危害大。

云南省是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重灾区, 全省129个县级政府驻地中, 受到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不同程度危害的城镇有41座, 耿马、镇沅、西盟和元阳等4个县城因灾易地搬迁;1 419个乡镇政府驻地及小城镇中, 有160余个直接受到滑坡、泥石流的威胁或危害, 其中危害较严重的有79个;另据不完全统计, 全省还有近9 000个自然村、约30余万山区农村人口处于地质灾害的威胁和危害之下, 受到地质灾害严重危害的铁路路段有480 km, 公路路段达3 000 km;受到地质灾害危害的大、中型矿山约有150个。截止目前为止, 全省有13 000余hm2农田因泥石流危害而砂石化。可见山洪灾害在云南省分布范围广、数量多、危害大, 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5) 防洪非工程措施体系不健全。

云南省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起步较晚, 报讯站点覆盖率较低、密度稀, 已建站点设备落后, 防洪通讯网络不健全, 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尚未形成, 无法及时、准确地传输水情、雨情信息, 对洪水进行预报及调度, 作出防洪形势分析, 制定各种防洪方案;各类洪水灾害的防御方案、对策和措施还不够全面。加之, 政策法规还不够健全, 人为侵占河道、违章建设的现象还存在, 影响了防洪抢险及救灾工作。

(6) 重点地区防御超标准洪水越来越困难。

由于云南省山多地少的特殊自然环境, 要寻求一块合适的蓄滞洪区就显得特别困难。其原因主要在于在许多重点防洪保护区, 上、下游多为山区峡谷地带, 没有设置分蓄洪区的条件, 而部分防护区上、下游虽有开阔地段, 能够分蓄一定洪水, 但是滞洪量不大。其次, 在已经确定的蓄滞洪区内, 还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控制其人口的增长及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 由于分洪所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使各级主管部门决策实施难度日益增加。

4 防洪减灾对策初探

(1) 切实做好前期工作, 加大防洪工程建设投资力度。

防洪治水是水利事业长期的最根本的任务之一。近年来, 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统一部署, 云南省组织编制完成了《云南省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云南省珠江流域防洪规划》) 、《云南省长江主要支流和重要湖泊防洪工程建设规划》、《云南省跨界河流近期治理规划》、《云南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云南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等一系列防洪减灾战略性规划。上述规划报告的完成, 为云南省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务之急是按照规划的总体安排抓紧推进前期勘测设计工作, 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多渠道筹集资金, 投入防洪基础工程建设, 不断提高云南省防洪抗灾能力, 这对于保障云南省国民经济建设健康顺利发展及社会稳定, 将取到重要的作用。

(2) 坚持综合治理, 全面提高云南省主要城市防洪标准。

云南省城市多位于江河两岸或开阔的河谷地区, 一般开发较早, 经济发达, 人口稠密, 固定资产集中, 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实施, 云南省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对防洪保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云南省城市防洪实际, 防洪建设应全面贯彻新时期的治水新思路, 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远近结合、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 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 确定适宜的标准, 工程建设应与城市美化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 协调好与城市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间的关系, 处理好防、排之间的矛盾, 按轻重缓急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当务之急是对国家级重点防洪城市昆明市及15座地州所在地的省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工程进行建设, 而后全面提高洪灾严重的县城及主要坝区的防洪标准, 确实改变云南省城市防洪现状。

(3) 加快中小河流治理, 保障云南省主要经济区防洪安全。

云南省中小河流需要治理的河流共有544条, 占支流总数的60%。其中小于200 km2的河流有265条, 200~3 000 km2的河道有253条, 大于3 000 km2的河流有26条。应按照“统筹协调、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基本原则, 采取河道整治、河势控导、河道疏浚和清淤、除涝、堤防护岸等主要工程措施, 对云南省中小河流进行治理。规划共有930个治理项目 (河段) , 整治长度4 157 km, 清淤5 922万m3, 加固堤防及护岸 1 993 km, 新建堤防和护岸7 734 km, 保护县城126座县城、保护重要乡镇374座、保护人口2 052万人, 保护农田88万hm2。

(4) 以非工程措施为主, 全面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

云南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区面积37.26万km2, 其中, 一般防治区面积28.16万km2, 重点防治区面积9.10万km2。应坚持“以非工程措施为主, 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以县级为单位尽快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 主要包括监测系统、通信系统、预警预报系统、防灾预案及救灾措施建设、政策法规建设、移民搬迁与安置等内容;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典型区山洪沟治理、泥石流沟治理、滑坡治理、小 (一) 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组成, 规划治理2 255条山洪沟、1 486条泥石流沟和2 566处滑坡、2 255座病险水库加固, 山坡水土保持治理333.45万hm2。

(5) 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 强化其在防洪体系中的作用。

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建立水情自动测报和洪水预警预报系统, 进行救灾和实施洪水保险, 加强立法工作, 做好河道及洪泛区的管理工作等。在计算机、通讯、遥测、水文预报等科学技术及通讯高速发展的今天, 应高度重视非工程措施在防洪体系中的作用。在全省主要防洪控制河段建立监测站点, 快速、准确地收集上游地区的雨、水情信息, 并及时作出洪水预警预报与调度方案, 充分利用洪水预见期, 优化洪水调度, 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 使洪灾减小到最低限度。

5 结 语

洪水是一种自然规律, 完全控制是不可能的, 自古以来它一直是困绕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自然灾害。一个防洪工程的设计标准, 为下一次大洪水超过的机率是始终存在的, 人类能尽的一切努力, 只是采取措施把洪水所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而防洪标准的提高不但依赖于工程技术的发展, 更依赖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综合财力的提高。云南省虽然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 但洪灾类型多样, 主要江河防洪标准偏低, 山洪灾害频发, 防洪形势日益严峻, 防洪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浦承松.云南省重点江河、湖泊防洪现状调查报告[D].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1999.

[2]姚乐人.堤防工程及近代河工技术[M].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1995.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刍议下一篇:当前蛋鸡市场形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