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解放

2024-10-22

学生解放(精选12篇)

学生解放 篇1

学校章程是学校依法确立法人地位,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必要条件,也是学校实施自主管理、自我约束、依法接受监督的基本依据。依法制定和实施学校章程,对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反映广大教职员工、学生的意愿,凝练共同的理念与价值认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校训制定、特色建设、活动安排、文化设计等四个方面来谈谈在章程建设中如何解放学生。

一、“校训”制定要引领学生精神成长

“校训”是学校章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一则好的校训既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也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经过一代又一代师生的传递,深入内心,深入骨髓。上海浦东新区塘桥第一小学是全国书法艺术实验学校,书法教育是学校的特色、优势,其校训是“一笔一画练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校训巧妙地将书法教育与做人联系到一起,既引领了学生,又突出了办学特色,让人在记住校训的同时,也对学校特色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是,很多学校的校训内容充满陈词滥调,缺乏个性,如“团结、拼搏、勤奋、求实”;“勤奋、团结、文明、创新”等。据《南京日报》报道,市教育局对市区小学的校训情况进行了一次整体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50 所小学中,有49 所学校的校训构成形式为“四词八字”口号式,所占比例高达98%。50 所小学的校训共涉及用词38 个,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四个词依次为:“勤奋”,38 校使用,所占比例为76%;“团结”,26 校使用,所占比例为52%;“创新”,21 校使用,所占比例为42%;“文明”,20 校使用,所占比例为40%。

“校训”应为“一校一训”,而非“千校一训”。“校训”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教育的对象,要在关注结果的同时,重视教育的过程。如浙江省台州市实验小学的校训为“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则校训以“爱”字为出发点,告诉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的所有人,都要学会爱。老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童年尽情释放自己的光彩。爱孩子就是要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让他们开心地度过每一天;爱孩子就是尊重孩子的发展,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爱孩子就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快乐地成长。

教师越是满怀深情地去爱学生,就越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爱,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越能建立起来,并得到健康的发展。这种爱的交流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它可以有力地把学生吸引到教育过程中来;是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动力,可以使学生朝着培养目标指引的方向努力攀登。这就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因此,在“办学理念”的制定方面,要着眼于学生的感受,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不要将“校训“定制为约束学生纪律行为的道德规范。

二、“特色”建设要着眼学生健康发展

在我国,很多学校校内事务由校长做主,而校长则听命于上级,上级说做什么,就做什么;上级说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就导致了学校工作千篇一律的局面。

北京十一学校在去年12 月就通过了 《学校章程》,这是一份全校教师共同拟定并达成共识的《章程》,用李希贵校长的话来说:“《章程》为每一位教师创设安全的工作环境和长效的运行机制,学校将不再因校长的更替而产生动荡”。因为一所学校的特色和优势的培育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所以它需要制度的保护。

以浙江台州经济开发区为例,辖区的几所学校都在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比如白云中学的“分层走班”、学院路小学的“绿色童年”、白云小学的“七彩课程”、实验中学的“315 课改”、实验小学的“321”课程等等,这些办学特色都是立足于学生,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基。

以台州市学院路小学为例,该校倡导“绿色童年”的办学理念,旨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不拔苗助长,还童年以童真、童心和童趣,尊重儿童个性。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学校设置多样选择的课程,因材施教,营造适应儿童生命成长的氛围,适应每一位儿童的健康成长。“童真书院”提高了学生们的古典文化底蕴,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经典的无穷魅力,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文化修养,在学习文化经典的过程中增长心智,成为一个个积极向上的阳光少年;“少年科学院”通过“小院士,小课题”课程文化研究基本完成了对综合实践课程的探究与尝试,形成了可推广的创新型学习模式,弥补了传统课程实践性不强的问题,让广大同学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小公民参议院”让小学生直接体验民主,培养了他们参与学校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未成年人的公民意识,推动了公共生活的民主化进程,让民主成为了一种生活的方式。

学校办学四年来,学院路小学以“绿色童年”办学理念为指引,在课程文化设置上突出童心、童真、童趣,达到生动有趣、启迪智慧;在课外活动中注重参与性,追求学以致用、人人践行,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绿童”课程文化,让校园成为每一个孩子茁壮成长的和谐乐园。

只有着眼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特色才能够立足长久,才能够使学校永远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因此,在将“特色”写进章程的时候,要思考特色建设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只有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才能够有助于学校的发展,才能守正出新,然后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三、“活动”安排要立足学生兴趣爱好

多年来,我国一直把“活动”当作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有效、有趣的主题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深刻的教育,并留下幸福而美好的回忆。

很多学校在制定学校章程时都把“活动”列入其中,甚至把校园活动作为“节日”固定下来。如杭州市三墩小学学校章程第三十条规定:每年举办一次“小雪花”艺术节、“体育节”、“英语节”、“陶艺节”,开展多次单项艺术比赛。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因为在儿童心目中,节日是欢快喜庆的,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幸福快乐的。

学校在安排各类活动时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参与度,而不能只是面对少数优秀或具有特长的孩子。同时,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于校园文化活动所表现出的参与度和主体意识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活动内容及与之相匹配的活动形式。

我们在开展常规性的运动会、读书节、大合唱等活动的同时,还应探寻常态下的校园文化活动的类型与不同类型的活动模式。例如民俗体验节、传统游戏节、奇思妙想节。浙江省台州市实验小学每年五月要举行“吉尼斯挑战赛”。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参与的项目,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运动的快乐。校园吉尼斯的主旋律就是“挑战自我,放飞快乐”。整个吉尼斯运动会项目的设置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而且每年都会增加一些新的项目,深受学生的喜爱。目前的吉尼斯运动会有三十米往返运球、足球颠球、一分钟跳绳、走高跷、盘云梯、百米轮滑、定位羽毛球荡球、耐力呼啦圈等15 个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全校1000 多名学生无一不在吉尼斯运动会上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就如学生自己所说:“挑战吉尼斯,就是在挑战自我,就是在创造奇迹。”每年的吉尼斯运动会都有数十位学生刷新纪录,挑战新的高度。就拿羽毛球荡球来说,最初的记录是上百个,再到几百个,最后达到能荡球两千多个。由于荡球的时间过长,不利于群体性参赛,大赛组委会不得不将这个项目改为“定位羽毛球荡球”。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体魄,增强了毅力,同时也把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带进了课堂。

我们在将活动的开展写进学校章程的同时,既要让活动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顺应儿童发展规律,不按部就班地重复过往的活动形式,在主题的设计上、环境的布置上、主持方式上不断追求时尚新颖,让活动成为学生盼望和留恋的幸福瞬间。

四、“文化”设计要满足学生客观需求

学校章程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传递学校教育思想”。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学校章程建设过程中的文化效应。因为,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真正动力恰恰源自于学校文化。

很多学校把校徽、校旗、校歌、校服都写进了学校章程之中,并作为学校的一种文化传承下来,这是值得提倡的。这些也的确应该成为学校章程建设的一部分。

但是,在很多学校,学生不知道校徽的含义,不喜欢唱校歌,不愿意穿校服,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有专家认为校歌很难被传唱有两个原因:一是歌词脱离实际校园生活,都是“高大上”的道德论调,很空洞,学生肯定不喜欢;二是曲子太呆板,旋律不能激起大家传唱的欲望。校服也不知从何时起,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运动装,毫无个性可言。甚至有些学校以校长个人喜好为出发点,随意更改校服的款式。可以说是一任校长一种校服。究其原因,是人们过分注重校园文化的宣传性,而忽略了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人———学生的切身感受和成长需要。

但是在校歌、校服的设计上也有不少成功的学校。例如,武汉市解放桥小学在不断地发展和积淀中形成了校歌《谢谢你》。“书包,书包谢谢你,陪我上学去。校园,校园谢谢您,藏好多秘密。黑板,黑板谢谢你,成长的足迹。课本,课本谢谢你,世界真美丽……”简单、充满童趣的的歌词从儿童的视觉出发,突出校园的主体———学生。在演唱校歌中,孩子们不仅愉悦地享受着快乐,同时也在寻找着校园生活的美好回忆。

在全国大多数学生都讨厌穿校服的同时,但深圳有八成学生喜欢穿校服,五成学生表示周末也会穿校服。据专家介绍,深圳中学的校服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发展,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美的追求,才使得学生对其情有独钟,走到哪穿到哪。正是因为其具有可以跨越年龄、跨越地域的品位和流行元素,同时也充分考虑到校服所代表的学生身份特征———青春、时尚而不浮夸,才能真正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只有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去设计校园文化,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校园文化的内涵。否则,即使把它们写进了学校章程,也仅仅是文化符号,始终会游离于学生需求之外。

一部好的章程就如同是学校的一部“小宪法”。但这里的“法”,并非是约束教师的行为,制约学生的发展。相反,我们应该在章程的制定中以学生为主体,解放学生,发展学生,还给学生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才是学校章程建设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勤伟.让学生在幸福中成长.中小学德育,2013(1).

[2]范美华,谭芳,陈丹丹.开心地笑,大声地说——武汉市解放路小学从儿童视角出发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小学德育,2013(6).

[3]李继星.如何制定与执行中小学校训.中国德育,2012(12).

学生解放 篇2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四个“坚定不移”,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在之后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总书记再次把“解放思想”写入大会主题,并明确提出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胡锦涛总书记之所以大力强调解放思想,意在推动全党全民去重新认识解放思想的伟大意义,迎接解放思想的新高潮!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和有义务参与到解放思想的新高潮之中,在解放思想过程中发展自己和提高自己,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储备更多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一、大学生怎样认识解放思想

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我们对每一事物认识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那么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什么叫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属性,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共产党最根本的思想路线。能不能解放思想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如果思想僵化凝固了,停滞不前了,就必然自取灭亡。

那么,解放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又有着什么特殊的含意呢。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巨大的进步和可喜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一部分大生却在生活和学习中迷失了方向,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了更多的疑问和迷茫。

这些迷茫表现在:由于客观原因造成课堂知识和实际应用发生脱节,怎么样去评判课堂教育的作用,是表面应付还是消极接收甚至是全盘否定;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压倒一切,也客观上造成了社会上再次流行起拜金主义和以金钱论英雄的错误倾向,这种思想倾向对大学生起到了巨大的冲击作用,对于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人才双向选择机制建立后,国家和高校不再负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配工作,读书无用论再次沉渣泛起,一些大学生因此也长期迟到,早退甚至旷课。

要解决上面这些问题,大学生必须从根本上解放思想,重新认识高校教学的定位和目标,并重新标定自己的人生方向。所以,解放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就是要认真学习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就是要革新理念,创新思维,一切从实际出发,把自己打造成新时期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真正人才。

二、大学生为什么要解放思想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是欧洲文艺复兴还是欧洲工人运动,都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大解放,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也是在马克思、恩格斯两个人依靠大无畏的理论勇气和进行全方位的解放思想后的产物,在此这后,社会主义成为无所不在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实践证明,解放思想的作用是巨大的,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的法宝应该是也只能是解放思想。

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以大学生为主力的思想解放运动。1919年,以陈独秀、胡适之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近代西方先进思想的推动下,冲破了几千年封建文化的牢笼,高喊 “科学和民主”,开展新文化运动,推动着中国社会大改造。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进入了崭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由以上历史可以得出结论:每当历史发展或者人生阶段的关键时刻,都必须解放思想、冲破旧的思想牢笼的束缚,才能引领历史前进和人生发展的方向;而每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思路决定道路,都必将有效地解决难题,推动社会和个人新飞跃。

三、大学生怎么样去实践解放思想

而大学生活,正是大学生们人生的关键阶段。这决定着大学生必须解放思想来有效地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难题。

(1)怎么样认识和处理课堂知识和实际应用的脱节问题: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进步一日千里,人类进入了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这是科学史上的巨大成就和伟大成果,在推动人类快速发展的同时却给教育也带来了一些难题,特别是站在时代前沿的高校教育,也许刚总结出来的学科体系在明天就又有巨大的突破和创新,课本和实际发展也因此有了明显的脱节,大学生在学完四年课本知识后可能面临着所学的知识体系落后和废弃的尴尬和难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国家和高校在教材编制和教学改革上注入更多心血之外,当代大学生自己也要解放思想,更新学习理念。

解放思想就是要改变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寻,自主追踪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最新成果,以基础理论和实际创新相结合,为建立完善及时的知识体系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

不能一概否定课堂教学的作用,基础理论的建立和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标准的课堂教学,大学生应该珍惜国家提供的宝贵的学习机会,珍惜在大学四年的每一次课堂学习。

(2)怎么样建立正确的就业观: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在择业过程中,每一位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是人之常情的事。但是怎样才能实现这种愿望,这就需要在解放思想基础上去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只有做到解放思想,才可以真正建立起科学的就业观,为参加社会实践找到合适的入口。

解放学生 自主学习 篇3

一、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自主地表达英语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具有基本的英语交际能力——听说读写。教学时,我们不能片面追求卷面分数,反复机械地去写单词、默课文,将英语教成“哑巴英语”。

每堂课的开始我都安排3分钟左右的Daily Talk,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用英语表达的一项活动。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只要求同桌利用上节课所学的重点句型编成对话,比如: Good morning,Helen. Good morning. What can you see?—I can see a bird.How lovely!对话虽然简单,但能让学生体验英语交流的快乐。中年级的学生,要求同桌从配套习题册、报纸等资料上选择一段对话流利背诵并展示,教师再根据对话内容提出问题让其他学生回答。表演的学生积累了英语知识,锻炼了表达能力,其他学生的听力也得到了增强。高年级的学生,要求对一个话题进行简短的演讲,比如My family、Atweekends等,可以复述课文内容,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表达。教师适当地对语法提出要求,但不可以过高,以免让学生不敢开口表达。这短短的3分钟,成了孩子们展示英语口语的舞台。

二、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自主地解决问题

课堂上教师不要占据大部分时间用来讲解有关语言的知识,应该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通过亲身的体验,主动获取知识,并能应用知识去完成交际任务。

对于新单词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拼读规则,利用已学单词与之建立联系,让学生同桌之间尝试拼读。比如:教学thirsty时,教师可以先给出thirty,让学生先自主观察两个单词的区别,再尝试拼读。高年级的孩子需要学习一些语法知识,教师尽量用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讲解枯燥的语法。比如:th在单词中的发音,孩子们总结了一个有趣的规律:一个瘦子(thin)口渴了(thirsty)想(think)喝水,他喊了三(three)遍、十三(thirteen)遍、三十(thirty)遍,没人理他,他只好自己跑到浴室(bathroom)去喝水。这些单词里的th发[θ]。

这种融自主、探究、合作于一体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碰撞火花,更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地消化学习内容

学生能不能进行自主性学习,时间保障是根本。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然后充分给予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我们不要直接讲解,要耐心地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解决。

每节课即将结束时,我都会问上一句:“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每次孩子们总能给我惊喜:有的是本课的难点或者难点,接受能力慢的孩子还是不太理解;有的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有的是在教师眼里不是“问题”的“问题”,比如twenty yuan(20元),yuan后面为什么不加s?对于这些问题,我总是先问上一句:“Who can help her/him?”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能作适当的引导与补充,让学生的回答更系统,更完善。如果学生实在不能解决的,老师才能进行解答。在这个时候,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的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

四、解放学生的手,让他们自主地完成拓展性作业

英语课程应该是开放的,我们不能将学生的手只集中于课文抄写、语法整理这类基础知识点的训练上。课外作业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外作业除了布置常规型作业,夯实基础知识外,我们更要设计出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的作业,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我们可以让学生定期办英语小报,从网络或杂志中摘抄的一些英语知识、英语小幽默、小故事、小歌曲等,并在班级展示、交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布置发展性的活动作业,作业可以是群体的活动,让学生表演英语短剧、讲英语故事、为校园内的场所设计英语警示牌;也可以是个体的活动,让学生制作祝福卡、生日卡或新年卡,用英语在卡片上写上祝福语或知心的话。发展性的活动作业既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已有的知识,又可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将英语用于生活。

总之,孩子的路是自己走会的,孩子的话是自己说会的。只有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给孩子自我选择、自我做主、自我欣赏、自我纠正的机会,懂得“放手”,才能全方位、高效率地提升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高考多元录取方能“解放”学生 篇4

由于我国现行高考制度对考试成绩的高度重视,以及单一的评价机制和招生录取标准,高中生的学习负担非常之重。因而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在课外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体育活动、公益慈善、社会志愿服务。所以,从根本上为高中生减负,应该从改革高考的招生录取标准入手。如果高考实行多元录取,那么高中生就不必把所有时间都用在课业学习和备考上,减负和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多元录取,简单而言,就是指不唯分数录取——除了高考成绩,还以考生的科学发明、学术研究,参加公益慈善、社会志愿服务的情况,以及体育竞赛水平等为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这为我国高校招生录取改革提出了重要课题,也指出了未来招录改革的方向。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去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重申了这一原则,“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种录取方式”。

一些人担心,高考多元录取会使农村学生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出身的学生成为牺牲品,因为他们占有社会资源相对有限,多元的、个性化的发展机会较少。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高考多元录取的制度设计来加以避免。美国大学招生录取实行多元政策,对来自弱势家庭的学生,则量身定做了录取标准。与此同时,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设有民权办公室,确保大学公平招录。这样就避免了多元录取损害教育公平的可能。

减负,从上到下,喊了很多年。但要真正减轻高中生的负担,让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在课外自由发展,锻炼自己的非课业能力,就必须尽快改革高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今年的工作要点,都明确剑指高考改革。高考改革是一项任务特别繁重的系统工程,由于涉及许多方面利益的大调整,其难度和阻力之大,确实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抱着时不我待的积极心态,通过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以“顶层设计”,推动多元录取的高考尽快出台。

大学生解放思想学习心得 篇5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医学生,我们不仅要关注所学的专业知识,更要开拓视野,解放思想,把目光开拓到专业知识以外,把思想解放到国内国外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上。解放思想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切实的思想上的重要武器。

说到关注国内国际形势的重要事件,身在祖国南部沿海的经济大省广东,我们很自然的再一次把目光投向相隔不远的宝岛台湾。台湾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盘古开天以来,一脉相承,血肉相连。我们的基因,我们的文化,甚至我们最最朴实的信仰,都决定了并昭示着我们无限接近的相似性。目睹着台湾及相应的国际形势的不断复杂的变化,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人的我们不再是事不关己无所谓的态度,也不是热血青年一心要以暴力解决事情、以武力昭示我们统一信心的鲁莽任性,我们开始更广泛地听取意见,更全面的看待问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统一的前提下,以全国人民、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考虑。更加和谐的社会、更加繁荣的经济、更加强大的中国才是我们最乐于见到的,也才是最适合个人发展的大环境。

认识到了这些,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思想上的解放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的创新中来。台湾问题、甚至我们今天所关注的关于国家、关于民族甚至整个世界格局的大事件,对于现在的我们可以去关注去思考,但是却没有能力去直接参与和解决。“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科学的发展就是要实事求是的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掌握我们想要解决和需要我们去解决的事情的力量和能力。以“抓住重点、联系实际、循序渐进、确保质量”为原则,把学习讨论之所得与日常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以“解放了的思想”为精神保障,以“科学的实践活动”为物质保障,树立新时期的主人翁意识,把自己摆到时代发展的前列,正当改革发展的排头兵。

学生解放 篇6

新创意作文研究所所长郑北京在《所有的孩子都是写作天才》里反驳了这些观点,并且找到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真正原因。

其原文如下:

所有的孩子都是写作天才

莫里哀的著作中有这样的对话——哲学教师对茹尔丹先生说:“凡不是散文的东西就是韵文,凡不是韵文的东西就是散文。”茹尔丹先生反问道:“那我们说话又算什么文呢”哲学教师回答说:“散文啊!”茹尔丹先生这时才恍然大悟,说:“天哪!我原来说了四十多年的散文,自己还一点也不知道呢!”

这段话虽有夸张成分,但道出了写作与日常口语表达的紧密关系。不错,当一个孩子咿呀学语时,其实已经是在说:“散文”了,只不过此时的“文章”还是“逻辑乱”、“含混不清”而已。待孩子能完整地说清句子、表达思想情感时,“散文家”便诞生了。

写作,就这么简单。所有的孩子都具备写作潜质,作文教学,老师所做的应该把这一潜质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时常有家长向我求教,说他的孩子作文这样不行、那样不行,究其原因,家长们倒也总结出不少病根:有的说是“生活积累不够”,有的说是“词汇量少”,还有干脆说自己的孩子天生写不出文章来。

第三种说法且不讨论,我只告诉大家:凡无智力障碍的孩子都能写作、写好作文。至于第一种说法,我告诉大家,现在大城市的孩子游山玩水是常事,有的新马泰、港台澳都走过,怎么能说缺少生活积累?反过来,如果生活积累够了,就能写好作文的话,那么饱经沧桑的老农、风吹雨淋的乞丐,就该是文豪了。至于第二种说法,我问家长,如果词汇量能解决一切,那么买一本词典让孩子背,背到一定程度就能写好作文吗?

归根结底,孩子一生下来都有自由表达的欲望,只是被我们人为地压制了。

我力求激发每个孩子的写作潜能,用“爆破思维”来“爆破”掉压在学生头脑中那块已根深蒂固的“玻璃板”。

上文末尾说,“只是被我们人为地压制了”,这个“我们”指的就是我们的老师。压在学生头脑中那块已根深蒂固的“玻璃板”也是我们老师造成的。这个“玻璃板”就是我们老师对学生写作的指导、讲评的条条框框。拿“成人的技巧、模式”去套学生的作文,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老师“改”地越细,学生的写作越没信心。难道说是老师扼杀了孩子的写作天才?

不妨看看今天的作文教学模式:

一周有两节作文课,连排在一起,且多在下午。许多学校都这样排。

有作文课了,课代表提前把老师批改的作文分发给学生。一上课老师讲评上次作文,拿“成人的技巧、模式”去套学生的作文,学生的作文自然都有问题,让学生注意那些那些。然后布置本次作文内容,把題目写在黑板上,并进行指导,所谓的指导仍然是条条框框,学生按老师的框框去写,写后老师拿到办公室再拿框框批改,批改后到下次作文课再拿框框讲评,期期如此,年年如此,有些年轻教师想起自己当学生时,老师这样上作文课,自己当了老师也这样上。

一位老师说:每次作文我都强调学生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有新意,可学生总写得空洞无物,陈词滥调。老师们的愿望是好的,可在具体的批改、讲评、指导中往往有拔苗助长的倾向,不自觉的以作家的眼光审视学生。

如何打破现今的作文教学模式呢?

一、作文课变“呆板”为“生动”

作文练习并非只在作文课上进行,而要灵活机动,讲完某一课有针对性随堂练。如学习《荔枝蜜》一课运用托物言志手法,以小草、铺路石为题材进行延伸迁移练习。《一面》中由远及近、由粗到细描写人物方法,《苏州园林》中有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根据“俯仰生姿”四个字进行片段描写等。

二、作文批改变“结论”为“发现”

作文批改老师习惯给学生下结论,拿选材、立意、过渡、照应等章法来套学生。即使老师很认真的批改,学生往往只看一下分数就放起来,很少细看批语,认真思考。老师的批语要热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那些空洞的话要坚决去掉,不能为改而改。要把批改的重点放在标点上、语句上,而不是写结论性的句话;要善于发现学生好词、好句、好段,划出来让学生传阅,从而激发学生写作潜能。

三、作文讲评,变“指导”为“交流”

讲评深入细致,越全面,指导越多,越让学生感到作文深不可测,越易受条条框框限制,学生越不敢放开去写。学生明明讨论很热烈,妙语如珠,一到写作文,正襟危坐,不敢丝毫放松。写这也不典型,写那也没意义。

我提前布置作文,到时只检查作文完成情况,发现好的文章,作文课上重点让学生相互传阅、相互修改,达到交流的目的。一位哲学家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后,每个人就有两个思想。”看身边同学的作文,比看作文选要好。同写身边的事、熟悉的事,而笔法不一样,正好可以借鉴。每次评出的优秀作文,贴在教室后的“作家园地”栏供学生学习,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激情。这种淡化指导,重视交流的做法,造就了一大批“小作家”脱颖而出。

总之,在初级阶段,要放开学生手脚,让学生自由地、大胆地写,学生只要写得实在有内容,有真情实感,就是好文章。拿一篇孩子的涂鸦用条条框框套有什么用呢?

鲁迅说,写文章之前怕写不好,索性拿起笔只管去写,就写好了。教师就是要去掉学生头脑中的那个“怕”,解放学生思想,挥去写作中的条条框框,做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心灵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解放学生的嘴, 大胆“说”数学 篇7

一、说数学, 促进思维的外显

数学是训练思维的体操, 数学学习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真实有效指导学生思维,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前提条件就是要能让孩子的原思维状态呈现出来, 然后才能因势利导, 拨乱反正。浮现学生的元思维状态, 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说数学。

在教学“正负数及有理数的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 例题:白塔中学图书馆上周借书记录如下: (超过100册记为正, 少于100册记为负) 。

问题:上星期一共借出多少册图书?

我出示例题后, 先让学生读题, 自己列出算式并计算。在巡视中发现学生呈现出两种算法:

第一种:分别求出每天借出图书的数量, 再求和, 50+ (50+8) + (50+6) + (50-2) + (50-7) =255;

第二种先将五天超出50册的部分算出来, 再加上每天50册, ++8+6-2-7+50×5=255。

不同的方法呈现出了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水平。用第一种方法的学生, 思维状态只涉及到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并直接计算。用第二种方法的学生根据数量关系, 分开求图书的数量。不管哪种方法, 都要搞清楚“正”“负”的意义, 实际上第二个式子是第一个式子运用结合律的简便运算。运用第二种方法的学生教室里只有两三个, 我作了有针对性地评价和指导学习。对用第一种方法的学生, 进行肯定, 鼓励其在学习的过程中, 自觉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应用意识。对用第二种方法的学生进行表扬, 夸奖他们能积极动脑和在学习过程中, 善于观察和比较,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并指出, 第二种方法的简便性。

二、说数学, 加强思维的整理

唯物主义认为,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同理, 语言是思维外在的表现, 同时它也能推动学生思维的进行。当学生对一些形式上较为复杂多变的题型时, 思维不容易形成条理性, 这时候, 可以借助外在的语言作用, 利用流畅的语言, 引导自己的思维, 让“说”为“想”服务。

如八年级下册接不等式, 最后一步“系数化为1”, 学生答经常忘记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但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用流畅的语言来引导正确的思维, 不失为一种有力的尝试。

总结出解不等式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 (不等式性质—不等式左右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 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左右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 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2、去括号 (整式的性质—去括号法则)

3、移项 (不等式性质—不等式的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 不等号的方向不边)

4、合并同类项 (整式的性质—系数相加, 字母部分不变)

5、系数化为一 (不等式性质—不等式左右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 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左右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 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在解不等式的过程中, 通过流畅的语言帮助学生梳理了自己的思维, 使思维更具条理性和严密性, 提高了解题能力。

三、说数学, 提升思维的品质

数学教学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思维能力中体现最高水平的在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总体目标中指出:“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七年级上册, 找规律:

用火柴棒按下图方式搭三角形:

问题:如图所示, 搭1个三角形需要3根火柴棒, 搭2个三角形需要5根火柴棒, 搭3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7根火柴棒, 搭4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9根火柴棒;搭n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分析:

1、搭一个三角形需3根火柴, 搭2个三角形中间少用1根, 需要5根火柴棒, 搭3个三角形中间少用2根, 需要7根火柴棒, 搭4个三角形中间少用3根, 需要9根火柴棒……搭n个三角形中间少用 (n-1) 根, 需要[3n- (n-1) ]=2n+1根火柴棒。

2、搭1个三角形时, 可以看成是在1根的基础上, 多2根火柴棒, 搭2个三角形时, 可以看成是在1根的基础上, 多4根火柴棒, 搭3个三角形时, 可以看成是在1根的基础上, 多6根火柴棒, 搭4个三角形时, 可以看成是在1根的基础上, 多8根火柴棒, 搭n个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在1根的基础上, 多2n根火柴棒, 需要 (1+2n) 根火柴棒。

3、搭2个三角形时, 可以看成是在1个三角形的基础上, 多2根火柴棒, 搭3个三角形时, 可以看成是在2个三角形的基础上, 多4根火柴棒, 搭4个三角形时, 可以看成是在3个三角形的基础上, 多6根火柴棒, 搭n个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在n-1个三角形的基础上, 多2 (n-1) 根火柴棒, 需要3+2 (n-1) =2n+1根火柴棒。

4、也可以只分析数字3, 5, 7, 9, 11…, 得出结论。

学生解放 篇8

一、从观察中起步

要让学生会用数学语言表达, 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数学。苏教版的教材在每一节新授内容时, 都有一幅情境图。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情境图, 让学生先观察, 再说说看到了什么。抓住教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趣味性强的特点, 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学说话。

如教学加法的意义, 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图意的基础上, 先投影出示两块小木块, 让学生说一句话, 再出示小猴子以推来一块, 又让学生说一句话;然后教师问:合起来有几块?也就是说一共有几块?再让学生用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原来…又…一共”, 以后逐步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说好三句话, 通过说学生在理解加法意义的基础上, 能顺理成章地说出“2+1=3”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也有意识地渗透了应用题的教学。学到表格应用题时, 就让学生说第一个条件是______, 第二个条件是______, 问题是______。以后就放手让学生用简要、准确地语言概括已知条件和问题。

以上教学,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说一句话、两句话、到三句话;从认识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到用数学语言清楚准确地描述已知条件和问题。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积累数学词汇, 丰富数学语言, 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二、在“说”中成长

在学生每次独立解决一个问题后, 都有自己的想法。思考过程不一样, 算理也不一样。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说理, 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例如, 教学除法时, 首先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观察, 说说从图上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知道有“3个老师带着62位学生去郊游, 每顶帐篷最多只能住6人”, 通过老师的进一步启发以及学生再观察, 从而得出了共有65人, 要求“至少要搭多少顶帐篷?”可以用65÷6=10 (顶) 余5 (人) , 接着老师可以投石问路, 10顶够吗?说说你的想法和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教学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中动脑、动口, 这样把学习的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有利于对性质、根据、算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学”。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后, 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思路。如:90÷9=______学生可能会想90里面有9个10, 平均分成九份, 每份是1个10;也可能会想, 先算9÷9=1, 90÷9=10。

学习数学的另一个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应着重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探求解题思路, 掌握解题方法。因而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表述过程为:我已经知道了______, 问题是______。因为小学生是从应用题的具体情节出发, 通过分析和综合这一基本思路来发展思维能力的。例如, 用100元买了3个足球, 找回7元, 每个足球多少元?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条件出发, 由因索果。先想买足球用了多少元;买了3个足球, 每个足球多少元就可以求出来了。也可引导学生用分析法, 从问题出发, 由果导因。表述为:要求每个足球多少元, 必须知道买了多少个足球和花了多少元, 买了多少个足球是已知的, 所以第一步先求买足球用了多少元。这样通过让学生运用各种形式说解题思路, 加强了问题—条件—算式之间的联系, 既巩固了知识, 又培养了数学语言的表达。

三、在操作中内化

新课标中提出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让学生在学习中动手、动脑、手脑并用, 进行动手操作。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 它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他们的数学语言, 比如在教学应用题比一个数少或多多少, 红花有15朵, 黄花有8朵, 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首先我让学生看题说题意。许多学生都说成用红花的朵数去掉黄花的朵数, 就得出多少朵。这时, 我不急于让学生列算式, 而是让他们拿出学具来动手摆, 通过操作, 学生看出:如果拿掉黄花, 那么剩下的是红花的朵数, 还有15朵, 显然这个答案是错误的。这时, 我再问学生, 已知两个数, 求它们之间的差, 该怎么办?让学生观察学具, 动手操作。结果大多学生通过学具操作, 得出:要求红花比黄花多几朵, 应该把黄花与红花相同多的朵数去掉, 剩下的红花就是多的朵数。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 再出第二道习题加深学生对这类题型的认识, 并让他们同桌互相说, 小组选一个同学说给全班听, 看谁说得又对又响亮。学生通过操作活动, 可以丰富感性认识, 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 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 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 使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

四、在小结中强化

在创设的环境中解放学生的嘴 篇9

关键词:语文,交际习惯,生活环境

语文新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以下简称“标准”) 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 要给学生创设语文学习的实践环境。那么,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如何去实践, 如何给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实践环境, 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进而实现“解放学生的嘴”呢?下面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初步探索。

一、良好的交际习惯在创设的生活环境中形成

学生良好交际习惯的养成是贯穿口语交际教学始终的内容。口语交际是一种行为, 也是一种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的培养。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语言习惯的养成, 内涵是极为深厚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在让学生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方面, 我们多方面创设情境:在教室内外挂上“请讲普通话”的横幅;早晚要求学生听广播、看电视, 课间和中午等时间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开展讲故事比赛活动, 把学生讲的故事录下来, 再播放进行评比;还让学生轮流到学校广播台主持节目;在班级经常开展一些辩论会……通过创设这些生活实践情境,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规范、准确、生动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让学生养成尊重别人、礼貌待人的习惯方面, 我们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 在口语交际中要做到说话文明、礼貌待人。教师在这方面首先要起到示范作用。见到学生, 我们主动向学生问好;在课堂上, 我们让学生回答问题时, 总是带个“请”字, 学生回答后我们不能忘记说声“谢谢”;我们让学生早上离家要向家长道别, 到校师生、同学之间要互相问候, 晚上放学后要互说“再见”。在其他一些事情上我们言语总是有礼在先。

二、在创设的生活环境中学会与人沟通

“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在各种交际活动中,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发展合作精神”的要求。怎样让学生学会表达与交流, 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呢?其关键是把学生置于人际沟通的实践环境之中。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与人进行沟通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与人沟通的欲望, 让学生乐于沟通、善于沟通。于是, 我们经常找学生进行聊天, 话题无所不有, 让学生体会到沟通之后的快乐, 并要求学生也要经常主动找教师进行交流。我们还组织开展一些活动, 以利于学生与他人进行沟通, 如自我介绍、思想交流会等。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尤为注意创设适宜学生进行沟通的实践环境。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时, 当学生从文中体会到母亲对子女的疼爱之心和子女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时,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让学生与父母进行沟通的情境。

师:你们的父母疼爱你们吗?你们对父母的心情怎样?

生:爸爸妈妈很疼我, 心里真的好感激。

师:请同学们今晚回家后, 问候爸爸、妈妈, 向他们说一声:“您辛苦了!”能不能做到?

生:能。

第二天我对此事进行了检查, 发现只有一部分学生按要求做了, 有一部分学生却没有完成。有的说找不到机会, 有的说不好意思开口说这样的话。针对这种情况, 我又这样进行引导:

师:谁来介绍一下自己是怎样完成这项任务的, 并说说当时的情景。

生:我是在吃饭的时候, 趁妈妈拿筷子给我时说的“妈妈您辛苦了!”妈妈夸我长大了, 懂事了。

生:我一见到妈妈想说这话时, 脸就红, 总感觉不好意思, 又想这是老师布置的任务, 不完成不行。后来在妈妈端水给我洗脚时, 才终于鼓起勇气, 把这句话说了出来。妈妈听了, 把我搂在怀里, 眼里含着泪说:“能听到你这句话, 妈妈再苦再累也高兴。”

……

通过这一真实生活情境的创设, 使阻碍沟通的屏障被消除了, 既沟通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 又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给学生提供语言创造的平台

“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而口语交际正是“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一个有效载体。在教学中, 我们根据教材特点, 努力开发这方面的课程资源, 给学生提供语言创造的平台。在教学《牛郎织女》时, 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形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尤其是对王母娘娘这个人物, 学生们看法一致, 都认为王母娘娘十分歹毒。于是我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王母娘娘到底疼不疼爱她的外孙女, 这么美好的姻缘她为什么硬要拆散?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争论。一个学生说:“虎毒还不食子, 王母娘娘把织女抓回去, 也是为织女好, 她认为织女下嫁人间, 牛郎这样贫穷, 织女一定受苦受累, 没有幸福, 而在天上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才是幸福。结果王母娘娘却好心办了坏事……”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内容要求学生进行复述, 在进行复述时, 我们不仅让学生把文中的书面语言变成自己的口头语言, 还要求学生有创造性地进行讲述, 并力求融入自己的情感。

学生解放 篇10

科技教育渗透在课程教学中

沙口小学结合自身实际,编写了科技校本教材——《科技活动校本教材》。校本课程注重育人功能,不仅强调知识技能、智力、能力的提高,还突出学生精神层面、道德规范层面和审美层面的培养。

科技教育渗透在社团活动中

沙口小学依据自主发展、积极参与的理念,在科技教育创特色活动中采取了广泛深入、内外结合的活动策略,建立了特色项目社团和其他各类的社团小组。如工艺花、十字绣、智力七巧板、科幻画、航模等。2012年学校还引进了机器人项目的研究,将机器人项目渗透到学生社团活动中。

科技教师的培养

沙口小学科技辅导员的培养形式多样,主要指导思想是: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道路。

解放学生,让思维活起来 篇11

关键词: 解放学生 数学教学 思维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孩子要做到:“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孩子的时间,不要把他们的功课表填满;解放孩子的空间,不要把他们关在笼中。”[1]陶先生的“解放”思想,是素质教育理论的源泉,也成为教学航程中的明灯。在数学教学中,只有真正解放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得到培养,思维才能得到发展。笔者把“解放思想”充分体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下面我就谈谈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解放学生的眼睛,观察启发思维

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让学生会看、会观察。观察力是思维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擦亮学生的“眼睛”。

1.设计选择性信息,提高筛选能力。

数学学习是灵活的,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信息的呈现应是多向的、丰富的。但是一直以来,呈现给学生的往往都是与问题直接有关的信息,造成学生缺乏筛选能力,见信息就用的弊端。对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些灵动的选择性信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判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如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设计呈现两底一高的信息,学生需要通过观察,筛选利用一条底和底边上的高进行计算。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这样选择性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

2.捕捉隐蔽信息,提高发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的素材信息面广、量大,但是不是所有信息都是显现的,有些信息是隐蔽在其他信息中的。此时,就需要学生会看,会观察,会发现。如在研究比较“同底等高的几个三角形的面积大小”时,引导学生观察、捕捉到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是处处相等的,发现两条平行线间的所有三角形的高是相等的,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快速得出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的结论。观察捕捉有用的隐蔽信息,提高学生发现信息的能力,为思维的启发做了支点。

3.援引易错资源,培养辨析能力。

错题资源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新思维,是将学生出错的习题作为数学学习的后续资源,教学中呈现这样的易错资源,创设比较辨析的思维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比较辨析的思维情境中,深化解题思路,发展思维品质。

二、解放学生的嘴巴,表达促进思维

在参与各类教研活动时,许多教师会不由感叹:“他们班的学生真行,敢说、会说,老师想要的学生都能说出来,我自己班的学生回答一点都不积极,即便说了也常常说不到点子上。”这真的是学生的问题吗?反思之下,学生不想说不会说与教师的教学有根本的关系。有些教师认为数学就是做的,可以不说;当学生说不清楚耽误时间,教师就急于打断,或代替表达或消极评价。节复一节,学生就习惯于听从教师讲解,失去了想说的欲望,也弱化了表达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在修订版中加入了关于数学表达的内容: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一学段),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第二学段)。由此可见,“说”也是思维教学的一个方面,“说”也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思考[2]。

1.创造机会,使学生“想说”。

为了改变学生这种不想说不会说的现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创设一些“说”的环节,营造和谐的“说话”氛围,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多说话多表达,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乐于表达的习惯。我们可以说思路,可以表评论,还可以说体会。

2.示范指导,使学生“能说”。

数学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简明的特点,正因为区别于普通语言,所以学生在“说”数学语言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帮助。如《倍的认识》中示范:梨有3个,苹果有6个,6里面有2个3,我们就说苹果的个数是梨的2倍。有了教师的示范,学生说话有“道”了。解放学生的嘴巴,变着花样让学生多说,说多了,理清了,表达能力提高了,也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解放学生的双手,操作拉动思维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新课改下,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在一些课堂内,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为了操作而操作,流于形式,操作和观察、思维分离;甚至更有部分教师公开课中能很好地让学生经历操作,但在常态课中却因费时、费精力、认为没必要等种种原因禁锢了学生的双手,限定了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知识需要通过学生动手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操作性活动,而蕴涵丰富数学体验的操作能有效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对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放开学生的双手,让学生通过有效操作,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

1.测量发现,实现隐性到显性。

小学阶段涉及的是直观几何,因此测量部分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大量操作感知的基础上,利用学具、教具,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形成空间观念。在几何课中无论是图形的周长、面积还是线的关系、角的关系等,许多信息都并未显现出来,通过学生的测量发现,找出信息的关键点,解除思维阻碍。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难点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突破这个点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高,如何找出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对应关系。试想,我们面对的平行四边形是一个没有画出高线的图形,学生如何能猜想出它的面积会与高有关呢?当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相邻的两边有关之后,我们就从测量入手,引导学生利用学具“面积单位纸”测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测量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测量遇到的困难:不满一格怎么办?按半格计算,结果能准确吗?什么样的图形在测量时不会出现不满一格的现象?那么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呢?继而让平行四边形的“高”浮出水面,实现信息从隐性到显性。

除此之外,在研究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角的计算等内容时,都可以引导学生测量去发现,使隐藏的信息柳暗花明。

显然,让学生去测量,并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简单的数据而进行的,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测量发现隐性信息,是要付出智力代价的,只有让学生付出智力代价的操作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思维阻点。

2.剪拼对比,实现活动到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基础。学生的活动经验,不仅是解题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的经验。经验离不开活动,活动是经验产生的源泉。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探究面积公式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剪拼操作实现。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剪拼方法,如三角形+梯形、梯形+梯形等。剪拼之后,让学生对比得到只要沿着高剪,得到的平行四边形的下底就是长方形的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从而使面积的推导水到渠成。

学生通过剪拼对比的操作活动,积累了数学思想中转化的经验,积累的数学经验能让学生应用到后续的学习中。

剪拼对比的操作活动可以应用到圆的面积、圆柱体的体积等多范围几何探究教学中,同时实现了学生从活动到经验的一个过程。

3.分摆感悟,实现具体到抽象。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大都是由具体到抽象,如概念的形成、规则的发现大多要依赖具体的感知、丰富的表象。

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分小棒的过程:平均分几份,每份分几根,已经分了几根,还剩几根,在感悟中理解竖式里各个数的含义。类似这样的概念、规律还有很多,这些抽象的概念一旦脱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就会变成纸上谈兵。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分摆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知识内化的具体到抽象。

“儿童的智慧在自己的指尖上”。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与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实验、去推理想象等,从而使学生通过双手获得丰富体验的操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解放学生的头脑,思考发展思维

数学是一门强逻辑、强思维的学科,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灌输式、缺乏学生思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把动脑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有能力解决的要让学生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教师要及时巧妙地引导,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

1.疑惑处引导学生思考,展现思维。

在很多计算课或稍复杂的图形应用教学中,部分学生“就是不会”的现象可能就是教师没有展示真实的思维,没有知惑,何能解惑。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多想多问几个为什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暴露出真实的思维过程。

2.关键处引导学生思考,活跃思维。

教学中,学生的思维难免会出现阻点,就需要教师仔细发现、精心预设、灵动调控,在关键处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3.应用处引导学生思考,挖掘思维。

教材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后安排了一道练习: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是32厘米,(同底等高的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你能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学生在尝试练习中能先求出正方形的边长,并通过观察,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此时,我们再追问引导:那么面积相等的情况下,谁的周长更大?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思考,归纳出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我们可以进行第三次引导:如果是周长相等的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谁的面积大?看似不经意的提问,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轻松地理清等周长或等面积条件下的知识变化。

打开禁锢学生的枷锁,还思维一片空间。解放了学生,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成了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203.

[4]崔萍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操作的策略初探.小学数学教育,2012,9.

学生解放 篇12

一、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多看,获得直观感受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教学都带有强烈的应试目的,毕竟教师的年终考核、评优选先等都和教学成绩不可分割。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教师在课堂中就极力压缩课堂时间,想通过自己的讲究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忽视了一点,即小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直观认知基础上的,相反,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讲授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感受,要多以直观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直观认知中了解数学知识,从而进入探究过程。

提倡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要让学生从只看老师板书走向,通过观察而获得直观感受。以“除法”中“分苹果”的教学为例,该课时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在“分苹果”的活动中体会除法的意思,为此,针对小学二年级学生认知以直观为主的特点,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熊出没》的熊大和熊二有20个苹果,但熊大分给了熊二9个,自己分得了11个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分是不是公平,结果学生在看动画中很快知道了不公平。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如何分?为什么?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二、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多说,主动参与交流

在讲授式模式中,学生只能乖乖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认真地听,课堂中多是教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回答,学生很少主动地说。虽然数学教学是以数量关系知识为基础的学科,但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必要的。同时,引导学生大胆地说,不仅可让学生将学习中的疑惑提出来,也让学生在说中相互交流,多角度去理解知识。

首先,在导入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发言。学生在解除新知识时,自然会遇到很多问题,也会有自己的收获,在导入环节鼓励学生多说,就是要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把自己的收获进行分享。如在“认识负数”的教学中,教师以温度计来引导学生认识负数,学生很快联想到了楼层也用负数表示,甚至有的学生还说爸爸的账本也用到了负数。此时,教师结合温度计来引导学生学习负数的表示方法,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引导合作探究中要多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中,教师以主题图引导学生列出算式0.8×3=(),然后提出问题“0.8×3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讨论,接着引导学生用竖式算一算,在计算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计算方法:可用“8”乘以“3”,然后再将得数缩小10倍。不得不说,学生这样的思维是具有创新性的,也是学生思维得到解放的表现。

三、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多动,丰富学生体验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起来,而不是乖乖地坐着听,这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获得体验,从而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和感悟。以“认识线段”的教学为例,教师以生活中的线来引导学生将其拉直,然后教师强调,两手之间的一条线可以看作是线段,接着引导学生把一条先拉直,一条线放在桌面上,比较它们的不同,明确有端点,是直的。然后再引导学生从教室中找一找线段,通过这些操作活动来引导学生感受线段的特点。其次,要注重以活动来引导学生获得体验。

四、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多做,培养实践能力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空间较为封闭,学生的学习时间也多为课堂中听讲、课后完成练习。这种教学对于让学生掌握既定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效果,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让学生从这种封闭的空间走向以生活为背景的开放空间中去实践,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其应用能力。

首先,要拓宽学生的练习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多去实践和探究。从练习方式上看,教师除了以针对性的书面练习来引导学生进行巩固外,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展开调查、数据收集、操作等多种活动。如“升和毫升”的教学后对生活一些容器的容积进行观察。如“面积是多少”的教学后,引导学生就家中客厅、厨房的等的面积进行计算。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统计”的学习后,引导学生利用统计知识对家庭收支进行统计,同时也可在其中渗透负数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从封闭的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在直观感知中了解数学,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数学,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获得发展。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解放出来,解放学生的眼睛、嘴巴、双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获得直观感受,主动参与教学交流,丰富学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上一篇:教育与惩戒下一篇:大苗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