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学生探究的空间

2024-08-10

解放学生探究的空间(精选4篇)

解放学生探究的空间 篇1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也是科学学习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科学探究常被简单化、僵硬化地理解成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等固定模式, 教师习惯应用这种固定的模式。在实际教学中, 应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拓展学生的自主探究空间, 做到教师“精讲”, 学生“多学”, 有效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一、从“师讲”变为“生讲”———从被动听讲变为自主探究。

新课程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发现者, 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主动为学生搭建锻炼的平台, 把学生推向发现者、研究者的位置, 把讲台让给学生, 成为学生展示成果的舞台。如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苏教版高年级科学教材进行分析, 对于一些领域, 如地球和宇宙空间领域、生命世界领域等无法采用固有的模式开展探究, 教师采用讲解方式进行授课, 大大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这个问题, 学期初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 确定小组名称和感兴趣的单元与主题,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并制作幻灯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 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研究能力。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 不硬性规定每个学生都必须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汇报交流, 而是让学生自愿报名参与, 参与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一学年来共收到汇报课题一百多个, 上台汇报学生人次达两百多次, 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想研究的问题, 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 使他们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探索、去尝试, 充分发挥个体创造潜能

从“师讲”变为“生讲”, 教师所充当的角色仍然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应及时调控学生在展示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 如讲述内容过多, 或过于深奥, 听者不感兴趣, 等等, 教师此时应及时点拨, 调整汇报节奏, 或修改汇报内容, 或改变活动方式。如有些课题由几个小组共同研究, 展现内容又很相似, 在这种情况下, 不提倡学生再采用讲解式汇报, 而建议其他小组采用竞赛提问方式进行展示汇报, 汇报效果大大增强深受学生喜爱。

二、从“被考”变为“自考”———从被动应考转化为主动反思。

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 这种观念和思想构成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很大障碍。以往单元教学结束后, 教师出一份纸质考卷考学生, 学生处于“被考”状态, 教师关注的是学习结果, 为了让学生从被动应考转变为主动反思, 自主探究, 教师改变以往的做法, 一个阶段性活动结束时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 加深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与理解。如学生自己总结一个单元的收获和不足, 或出一份考卷考自己, 教师只是提出出卷要求:如1.考题量要足;2.题目质量要高;3.题型要活;4.版面美观、字要端正。从学生所出的卷子来看, 效果很好。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对单元知识点进行思考复习, 避免以往教师拽着学生学的现象。如《进化》单元学生自己出的选择题:1什么东西能演变成化石? 2黑猩猩的 () 与海豚的鳍状肢很相似? 这些小小的考题显现出学生的创造性。《我成长了》单元总结 , 学生围绕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自己与同伴身高、体重曲线图、青春期发育的特点, 想象60年后自己会怎样生活等内容, 用画图、表格、文字等展现, 制作精美, 效果很好。《遗传与变异》单元学生还能自己找资料, 做成小报, 如转基因技术、遗传与变异的进展等。从“被考”变为“自考”, 教师关注点发生转移, 从关注学生学习知识最后答案转移到关注学习反思上, 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让学生重新建构自己的理解, 激活个人的智慧, 使单元活动总结成为一种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 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三、从“师评”变为“生评”———由旁观者转变为合作交流的互动者。

探究性教学活动是一个多向互动的教学活动。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间的交互学习 (对话、协商和合作等) 有助于他们发现问题, 有助于他们用多重观点看待知识和信息, 从而更加深入地探究问题。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上台交流汇报课题, 教师引导、组织所有学生都参与评价, 把评价主动权交给学生, 通过互评激励学生互帮互学, 在学习中建立一种新的伙伴激励机制, 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评什么? 怎么评? 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顺利掌握参与评价的步骤, 如指导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当“小评委”必须做到以下几个字:“听”———听清楚对方的发言;“看”———看清对方的成果;“评”———以一定的评价标准, 公平、公正地评价同伴的劳动成果;“讲”———组织好评价的语言。如《寻找生物的家园》一课, 学生上台交流汇报后, 小评委就围绕课题内容介绍是否突出, 语言表达是否流畅、准确, 课件制作是否精美等方面进行点评, 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看法十原因”的评价语式。评价重点以表扬鼓励为主, 达到激励的目的, 同时指出汇报者还需努力的方面。由旁观者转变为合作交流的互动者, 让学生在评价中交流, 在交流中学习, 在学习中发展, 达到评价的目的。一位汇报者上完课后, 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因为紧张, 我说话总是结结巴巴, 说得也很不流利, 还一直读错字呢! 原以为同学们会对我的汇报很不满意, 但没有想到的是, 台下的同学都以最热烈的掌声鼓励我, 我的心情十分激动, 感到十分惊喜。这次汇报, 我不仅懂得了生物进化的历程, 而且锻炼了我的胆量。下次如果还有这种机会, 我一定不会辜负老师和同学对我的希望。”这就是来自同龄人的启发和鼓励的作用。

从“师讲”变为“生讲”, 从“被考”变为“自考”, 从“师评”变为“生评”教学模式, 让学生的探究活动空间更大, 思维更加开阔。教师需要在领会“探究性学习”实质的基础上, 随机应变, 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设计合理可行的探究性问题;教师需要具有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高超的教学组织能力。这不仅是实施本模式需要的, 还是对教师的要求。

反思教育缺失,解放成长空间 篇2

一、反思幼儿教育的“五缺失”

1.运动精神的缺失

什么是运动精神? (1)无论是在平时训练还是比赛中,都要做到遵守比赛规则, 服从教练和裁判, 尊重队友和对方队员。 (2)懂得无论是在比赛还是生活中,输赢都是次要的,真正的赢家属于那些顽强拼搏、奋发向上、永不服输,既捍卫自己的尊严又懂得尊重别人的人。

而我们的幼儿呢? 幼儿老师都知道,每次体育活动之后都有很多幼儿因为输了比赛而垂头丧气, 更有到了大班后期的幼儿,因为团队中某一人的失误而集体攻击指责的。

2.自 然缺失

现代幼儿普遍存在“自然缺失症”,自闭、社交障碍、依赖网络、沉迷游戏,与自然的割裂愈来愈深。 它提供了一个视角,帮助我们思考自然对幼儿及所有人的影响。 自然缺失症指的是“现在的幼儿到户外及空旷的原野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这样一个趋势。

3.情 感教育缺失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对幼儿的情感教育非常忽视,在爱心、同情心、责任感及集体意识、分享方面都比较薄弱。 原因分析:

第一,溺爱幼儿,包办代替。 有的家长认为:幼儿太小,要求幼儿体谅、理解、关心他人的苛刻,有的家长却给幼儿灌输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如别人打你,你就要还手等。 现在的家长只重视爱的投入,忽视爱的反馈。 他们生怕幼儿受委屈,吃苦受累,凡事都替幼儿考虑、料理。

第二,纵容幼儿,听之任之。 现在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有些父母对幼儿娇纵过分,不严格要求幼儿,无原则地满足幼儿的一切要求,使幼儿逐渐养成“以我为中心”的待人接物的态度和习惯。 对于幼儿的不良习惯及行为任其发展。

第三,没有伙伴,缺乏交往。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无法建立兄弟姐妹间的伙伴关系。 幼儿大部分时间和大人一起生活,很难与大人一起进行平行性的游戏活动。 在幼儿生活的家庭环境中,幼儿失去与同龄人互助互爱、互相关怀、和睦相处、相互礼让的机会。

4.生命教育的缺失

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对幼儿生命的保护尚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对幼儿生命状态的积极关注和对幼儿生命价值的深刻认识,忽略幼儿对如何积极生存,掌握必要的生活常识,学习自我保护的需求,同时在有效的教育内容、途径、方法上缺失。 原因分析:

第一,家长过多的呵护与过高的期望值,缺乏耐挫能力;第二,教育中重视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第三,大众媒体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5.自 理能力缺失

现代家庭的独生子女,家长对幼儿各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多,却忽视幼儿自理能力培养,对幼儿过分宠爱,事事包办代替,成了幼儿独立性发展的最大障碍。 原因分析:

第一,家长过度爱护,许多应该幼儿自己去做的事,家长习惯包办代替,亲历亲为。 第二,认为幼儿小、能力差,以后学习也不晚。 第三,怕麻烦,嫌幼儿动作慢,或吃得脏。 其实,家长这种拒绝幼儿动手做,包办代替的做法,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能力和独立性发展。

二、解放思想,促进幼儿成长

第一,解放幼儿的成长环境。

在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幼儿成长出现“三大三小”的现象,即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房屋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外界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呼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嘴。 ”如果我们做父母的把给予幼儿自由的时间看做对幼儿的施舍,那便是对幼儿心灵的摧残。 因为从小在压抑和施舍中长大的幼儿失去的不仅是自由,还有人的尊严。

幼儿的成长需要空间,需要创立和谐宽松的环境,从尊重开始。 幼儿的心灵世界是靠人格尊严支撑的,而在高压之下,幼儿永远没有被尊重的感觉。 一个人没有被尊重的感觉,就不会尊重别人,不会遵守社会的规范。 失去尊严,正是那些在压抑中长大的幼儿更容易发生暴力行为的原因。

第二,解放幼儿的理想。 理想是幼儿心灵世界的阳光。 家庭是培育幼儿美好情感和理想最好的温室。 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幼儿在家庭里生活的时间最长,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应该是他们一生中最美好、最难忘的记忆。 父母对人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幼儿,如果父母整天活得很累,很悲观,每天向幼儿发出的都是负信息,那么幼儿自然会产生“活着没有意思”的想法;如果父母很强势,给孩子已经规划好了人生目标,一定要孩子沿着预设的轨迹成长,那么幼儿自然会产生“活着很累”的想法。 有什么样的家庭,便有什么样的幼儿。

第三,解放幼儿的成长体验。 正是父母的短视,剥夺了幼儿体验的权利。 今天,许多幼儿的心理世界之所以由荒原成为沙漠,就是因为他们从未或者很少有过“我能行”、“拥抱自然”的体验。 没有体验,幼儿怎么会有经验,怎么有自己的想法与创造。

第四,解放与幼儿的沟通。 走进幼儿的心灵,不是靠怀疑、监视,而是靠沟通。 与成人沟通交往,是今天的幼儿,尤其是独生子女特殊的精神需求。 他们从小生长在“成人世界”,是家庭的“个体户”,他们渴望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更渴望与父母沟通交流,与父母建立伙伴关系。 良好的沟通能使我们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不良沟通则会破坏这种关系。

解放学生探究的空间 篇3

一、概念的形成:生活化、直观化、自然化

1.情景设计应是自然的

情景的设计应能自然的来自生活, 自然的为本节课的教学服务, 切记不要为了体现所谓的新课程理念而刻意的采用无用的情景引入.高中学生已经具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科学知识.因此, 课堂中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 现实世界中的常见现象或其他科学的实例, 展现数学的概念、结论, 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 反映数学的应用,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

2.去“数学化”是危险的

新课程关注的核心是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 “高中数学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双基, 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同时也要特别强调与实践的联系.实践不是生活, 因为高中数学学习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它的抽象性更高, 因此, 我们要更加注意数学与生活联系的适度性.”要防止 “去数学化”的现象, 在数学课堂上片面强调与生活的联系, 强调情景化、生活化, 导致课堂中数学内在的、本质的内容减少.德超的课能将生活和数学的本质合理的结合在一起.

二、理解掌握概念:重视思维与自主探究, 在生成与预设的矛盾中见智慧

1.探究应该是真实的

公开课和观摩课似乎形成一种通病:做秀.做秀的课堂片面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追求学生的外在表现, 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原理的深层次的思考, 课堂虽然热闹了, 但学生数学思维的参与度不够.

2.探究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 让过程充满数学味

教学的设计要体现“数学是过程的”的思想, 把学习活动组织成数学化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抽象、表示、观察、概括、诠释、应用, 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体验中领悟——数学的价值, 它渗透了蕴涵在知识之中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能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3.探究过程中老师要充满智慧:学会听与不听

数学的探究不是几个学生或全班学生热闹的探究, 问题的探究也不以一个学生的回答而代替全班同学的共同回答, 从而快速的进行下一个环节, 此时老师要当作没听到, 当学生的思维陷入沉思的时候老师要当作已经听到有同学的言语, 从而点拨新的思路, 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4.探究的过程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效的整合, 将整节课的内容全部做在几何画版中, 几何画版的功效能有助于学生的探究和思考, 解决了语言表达、手工操作不能解决的内容, 灵活有效.

三、概念教学的注意点

1.学生的自主≠不需要老师的详细分析

新课程强调:少升一些预设, 多一些生成。教师必须把开发学生的潜能做为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 必须意识到学习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教学, 应根据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没有预见到的情况, 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 给学生腾出空间, 让学生在共同探究中享受生成, 生成的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但课堂也不能完全是师生的即兴创造.

2.学生的探究≠老师的大量的提问

新课程要求我们不要利用大量的提问来控制节奏, 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自己的思路来, 多一些管理性的提问和复杂性的提问 (创造性的提问) ——鼓励学生参与, 给学生较多的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整节课德超老师的提问是适量的, 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在引入定义的过程中提问过于密集且有点乱, 间接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 大量提问会有几个不好:

(1) 连珠炮式的提问会打乱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考虑问题浮于表面

(2) 过渡式的, 无思维含量的, 与重难点的突破无关的问题不要问, 会使整节课的重难点不突出, 教师自己也不知所云, 太随意.

3.强调情景、生活与人文≠忽视数学本质的探讨

教师要有足够的能力控制课堂的节奏, 智慧的处理生成与预设的矛盾, 让数学本身的魅力、数学的本质及探究数学的快乐去吸引学生, 让学生参与思维的活动, 才能让学生保持长久的数学学习兴趣, 才能真正的为学生的发展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4.问题的诊断要充分、到位

要特别注重问题的诊断, 在课前要考虑好这一节课的核心问题, 学生的认知水平及难点如何突破等, 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

解放学生探究的空间 篇4

一、学习小组内开展探究活动, 积累丰富素材

虽然学生已学过立体几何, 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思维能力, 在大脑中建立了一些几何体的表象。但这些表象还是不清晰、不稳定、不全面的, 在遇到具体问题时, 学生不会识图, 有些学生甚至看不出空间元素的前后位置关系。为了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一难题,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在学习小组内开展探究活动, 让学生通过亲手搭建模型、近距离观察模型或讨论交流等形式, 把物质微观结构化小为大, 化抽象为直观, 形成更丰富的表象, 促进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金属晶体的原子堆积模型》时, 为使学生认识更为深刻, 可设计下列探究过程:

通过这样的系列探究活动, 既让学生体验合作的优越性、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又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建模”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其独有的、神奇的表达和表现能力, 把许多抽象的事物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使人们的视野极大地拓宽, 对学生认识微观世界、形成空间思维能力尤其有用。在众多的现代教学设备中, 尤以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最大, 它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集于一身, 生动、形象、感染力强, 能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注意, 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下去接受知识, 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许多令化学教师伤透脑筋的、讲破了嘴皮而学生仍是如坠云雾的教学难点, 在它的手下却迎刃而解, 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也能得以空前的提高。

由于微观粒子运动和排列的不可感知性, 多数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相关知识都感到比较抽象、难于理解。而多媒体课件可以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性, 在增强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化学、物理现象直观、形象认识的同时, 也增加了学生对事物理性的认识, 使教与学更易于开展。例如: (1) 晶体结构、电子云等内容比较抽象, 讲授时描述也比较困难, 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学生较难理解。利用三维动画, 可将Na Cl、二氧化硅、石墨、金刚石等晶体结构生动形象地演示出来, 这些立体结构课件的使用, 可使学生看到了放大了的“原子世界”, 并且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对化学物质的空间想象、思维能力, 学会从量的角度来分析物质的微观组成。 (2) 电子云的形成,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照片来解释, 也可以用相关模型进行直观教学, 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前者由于缺乏动感而使学生错误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规律, 后者则会让学生认为原子是一些实心的几何体。为了能让核外电子动起来, 可以制作《核外电子运动》的动画课件。可用小黑球代表电子, 稍大的红球代表原子核, 小黑球在红球附近可伴随乐曲声一闪一闪地出现, 随着闪现次数的增多, 使学生看到这样一种规律:离红球 (原子核) 越近, 小黑球 (电子) 出现概率的密度越大, 然后用模拟照像技术将这些图片按比例叠加, 逐渐显示出电子的模型。从而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物质各种不同速率下的视觉印象, 认识并理解电子运动的特点及其描述的方法。这样, 通过多媒体把原来抽象、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三、课后练习中强化知识应用, 拓宽空间思维

前两种做法可以使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较为形象的空间模型, 但可能会对这些模型产生依赖心理, 一旦离开了具体模型可能会不知所措, 所以在学习了晶体结构后,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脑海里进行空间思维训练, 回忆晶体的微观结构, 也可用笔在纸上构画它的示意图, 假想自己就站在晶胞的旁边或钻在晶胞内部, 甚至可以假想自己就是晶胞中的某个粒子, 这时整个人完全沉浸在晶胞知识的海洋中, 与之相关的粒子个数、粒子的成键情况、粒子间的距离等问题基本就迎刃而解了, 学生在感受这种化学美的同时加深了对物质内部结构的印象。长此以往, 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自然就上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空间知识,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精心编制典型试题, 促使其灵活应用所积累的空间知识, 进一步拓宽三维空间思维。

例如:近年来科学家发现有100个碳原子构成具有完美对称性的C100原子团, 最内层是由20个碳原子构成的正十二面体 (即每个碳原子与其他3个碳原子相连) , 外层的60个碳原子形成12个独立的正五边形, 处于中间层次的20个碳原子将内、外层碳原子连接在一起, 有关C100的空间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脑海里构建模型:最内部的正12面体是由12个五边形构成的, 每个C与另外3个C形成3条键, 中间层的20个C正好和这20个C一一对应相连使内部的C全部满足4价, 外层的60个C形成独立的正五边形, 此时每个C已经有两条键, 中间层的C只用了一条键与内层相连, 每个C还能形成3条键, 共60条键, 恰好与外层的60个C分别成一键, 这样只有外层的C不满足4价, 每个C还差一条键才饱和, 还可以再接一个原子。

再如在学完晶体结构之后, 可设计下面一道综合题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右图表示一个晶胞, 该晶胞为立方体型, 原子 (或分子、离子) 位于正方体的顶点和面心。试回答下列问题:

(1) 若这是一个分子晶体的晶胞, 其代表物质是_____;

(2) 若这是一个金属晶体的晶胞, 其代表物质是_____;

(3) 若这是一个不完整的金刚石晶胞, 则晶胞中其他碳原子的数目和位置是:_____;

(4) 若这是一个不完整的Na Cl晶胞, 且顶点和面心的实心球表示Na+, 则晶胞中Cl-位置是:_____;

(5) 若这是一个不完整的CaF2晶胞, 则图中实心球表示 (填Ca2+或F-) _____。

上一篇:精密塑性成形模具下一篇:新型城镇化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