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解放

2024-07-17

社会解放(通用11篇)

社会解放 篇1

大众媒体向来不缺乏制造娱乐的精神, 近期出现的一系列光怪陆离的事件经媒体传播, 立刻引起了广大受众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和热议——《非诚勿扰》捧红了“拜金女”马诺;“兽兽门”事件使得模特兽兽一夜走红;凤姐的大胆言论让其成为娱乐新闻追逐的焦点;快男选秀一度成为“伪娘”们比拼妩媚的擂台……面对这些现象的频繁出现, 有人感叹这是恶俗文化盛行、人心不古, 也有人说这是多元文化的表现, 展示了现代媒体的开放精神。本文试图从人性的角度出发, 讨论这些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并进一步探讨新时期的大众媒体应该如何作为。

引发受众关注的根本:人性本能的展示和狂欢

人是高级灵长类动物, 但人首先是动物, 具有动物的本能。这些本能都是感性的, 所以感性的东西, 比如金钱、权力等往往更能吸引人, 这些都是人类本能的、原始的冲动。无论是马诺、凤姐, 还是兽兽、伪娘, 透过他们的言谈举止, 我们不难看出, 他们彰显的无一例外都是动物的本能, 如马诺的拜金、凤姐为了达到出名的目的不择手段等。

但是, 人不单单是动物, 更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的种种本能都被文明、道德规范所限制, 于是, 最原始的动物本能无法在大众面前进行公开的宣泄和表达, 不能进行社会化的展示。这就促使人们将这些原始的形态进行艺术化加工创作, 并寻找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式将其展示出来。例如, 舞蹈大都起源于性——由于性的原始的形态和动作在文明社会无法进行公开的社会化展示, 它只有寻找一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展示方法, 于是, 这些原始的形态和动作被艺术化, 进而演变成舞蹈。所以, 当音乐响起、舞蹈开始之时, 观看者总会产生心灵的悸动。在现今社会, 当那些无法通过外在形式直接表现的动物的本能突然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艺术化地得以展现的时候, 就会引起广大受众的关注和好感。同时, 这种展现又是对传统道德观的挑战和颠覆, 在颠覆的过程中, 人们在感叹、心痛的同时又会产生“替代的满足”, 即别人把这些现象赤裸裸地展现出来, 自己心理得到了某种满足。人们对马诺“宁愿坐在宝马里哭”等言行的关注正是这种心理的展示——人们对金钱的占有是其本能之一, 但由于基本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束缚, 他们不能赤裸裸地表达其占有欲, 当看到电视上有人把自己藏在内心的欲望展现出来时, 人们就会由此产生一种共鸣。再加上马诺的拜金行为是对传统道德规范的颠覆, 势必又会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对立——一方面个人的情感得到宣泄, 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道德规范被撕裂, 人们由此产生一种悲剧感——金钱把蒙在人们脸上那层脉脉含情的面纱撕裂开来, 散发出浓浓的铜臭气, 于是, 人们会感叹人心不古。

对此类现象的持续关注和讨论促使受众群开始分裂:一部分受众对人性的认知侧重于动物的本能, 当看到别人将自己不敢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 会产生共鸣, 进而更加关注此类事件;另一部分人对人性的认知侧重于人作为万物之灵长所必需遵循的道德规范, 认为这些现象是对传统道德的践踏, 于是感叹人性的陨落, 进而对这些现象进行关注和探讨, 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如此一来, 不论持何种观点的受众都会关注这些现象, 这些现象就成了社会热点, 炒作效果得以实现。

现代社会道德观与价值观的颠覆与重建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划分, 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最低层次的需求, 而后逐级上升为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自尊需求, 直至最顶端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所以, 当人们对生理需求, 即动物本能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 就会追求高一层次的需求, 人们高层次的需求正是建立在低层次需求满足的基础上的。

在现实生活中, 人作为社会组织的一分子, 不能单纯地追求本能的满足, 还需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这常常表现为需要被尊重、被敬仰、成名成家等。在以往很长一段时期内, 中国社会对那些较高层次的需求, 即道德规范与价值观等赋予了过高的要求和希望, 不让大家去讨论关于物欲、人类本能需求的事情, 这使得人们在崇尚政治、崇尚道德的社会体系中走向了极端——人们不齿于谈论金钱, 崇高的精神追求是其生活的全部。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发现本能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 于是就会将脱离了人本能需求的传统的道德观念进行颠覆。现在“拜金女”、“凤姐”、“伪娘”等现象的出现实际上就是对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反抗与颠覆, 是把原来所谓的高高在上的、神圣的东西撕扯下来蹂躏一番, 使之回归人的本性。可以说, 这些现象的出现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所以, 面对“拜金女”、“凤姐”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 人们不用感到惊惶或人心不古, 因为这些都是社会价值观在回归人性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些现象。

但人毕竟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 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还是要追求高层次的需求。媒体上层出不穷的“××姐”、“××哥”、“××门”现象使人们觉得现实生活中好像只剩下了动物本能的张扬, 在旧的价值体系被颠覆后, 人们更需要建立新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对其进行规范和指引。这就要求社会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与时俱进, 成为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而不是传统的脱离人性的道德规范与价值理念。

所以, 新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的核心应是以人为本。一方面, 它应该充分展现人性, 尊重人性, 尊重人类的本能需求;另一方面, 它也应该是超越动物本能的、规范和指引人们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观念, 尊重社会发展。

大众媒体在社会价值观重建中应该有何作为

尊重人性, 积极引导, 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上出现的种种现象都表明了当今社会对人性的解放。“拜金女”、“凤姐”等现象的大量出现是人们宣泄自我、解放人性的过程。这种宣泄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人们在宣泄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 只顾着狂欢, 忘记了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重建。作为社会发展的“瞭望者”, 大众媒体应该充分发挥其环境监测功能, 在及时报道社会变化、积极宣扬人性解放的同时, 引导广大受众看到更高层次的需求。

对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进行的颠覆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媒体理应客观报道, 向受众及时传达有关信息。但人性解放并不等于人性本能的泛滥, 媒体对此类信息的传播不能只停留在物欲的横流之中, 不能将这些颠覆行为无限地放大。如马诺的拜金展示了人最本能的需求之一, 但她随后对“初夜”的探讨就是对道德底线的挑战, 此类不齿于人的言行一旦经过媒体的传播放大, 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

所以, 大众媒体应该与时俱进, 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承的功能, 引导受众在颠覆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道德规范的同时, 把传统道德中那些优秀的东西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不论是个人、民族, 还是国家, 都应该朝着更理性、更文明、更高的层次去发展, 大众传媒在此方面应担负起引导责任。

娱乐大众, 但恪守“把关人”职责。娱乐是人类的天性, 属于精神追求的范畴。娱乐功能是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之一。如今, “娱乐至上”已经成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消费性社会一部分人的常态消费理念, 在眼球经济的推波助澜下, 大众媒体的娱乐化风潮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星、腥、性”的内容充斥于报纸、电视尤其是网络之上, 连一向以严肃著称的硬新闻也在市场理念的驱动下不断加入娱乐化因素, 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现实困境。 (1) 审视整个社会, 我们不难发现, 大众媒介过分发挥了其娱乐功能, 以至于忘了自己“社会守望者”的身份和信息“把关人”的责任。传播学理论认为, 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 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 (2) 在现实生活中, 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 大众媒体就是各种信息的把关人, 它需要对信息进行甄别和筛选, 取舍加工后传播给广大受众, 因此, 大众媒体有责任选择那些符合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信息进行传播, 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 为了吸引眼球传播有悖于社会道德规范的信息。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注意力经济”时代, 市场的驱动使得“争夺眼球”成为各种媒体的一致追求, 不得不承认, 当今大众媒体普遍对自身“把关人”的身份认识不足, 由信息把关人演变成了节目策划人。审视并比较媒体在不同时期针对类似事件的处理方法,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媒体身份的嬗变轨迹。在2008年的“艳照门”事件中, 当事人被动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他们是整个事件的受害者, 之后他们一致表示自己的行为是对公众的不尊重, 觉得无颜面对观众, 主动向社会道歉并息声息影。虽然有部分媒体在事件发生初始进行炒作, 但大部分媒体一致对艳照拍摄人进行谴责, 指责他们破坏公序良俗, 并主动制止这些艳照的传播。同时, 整个社会也对此类行为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而现今社会出现的“凤姐”、“拜金女”、“兽兽门”等现象, 无一例外都是当事人主动出卖色相和其他一些低俗言行, 无节制地宣泄动物的本能。包括一些大众传媒在内的幕后推手在利益的驱动下, 不仅没有对其进行谴责, 反而一味地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和本能需求, 变本加厉地进行炒作, 主动放弃了监测环境、信息把关的责任。对此类低级本能的过分宣传和炒作无疑会催化出更多类似现象的出现, 恶性循环由此产生, 社会低俗文化沉渣泛起, 道德规范在不断的颠覆挑战中陨落。

在科技高速发展、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 在竞争激烈的“眼球经济”时代, 更要强调大众媒体的社会责任, 促使其更好地发挥监控社会环境的功能, 恪守“把关人”职责。

结语

目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人们不断地对旧的道德体系进行颠覆与重建,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和前进的动力。当旧的体系被撕裂, 而新的体系尚未确立的时候, 大量杂乱现象便会出现, 整个社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 人们在紊乱之中狂欢, 但作为社会“喉舌”的媒体有责任引导人们建立新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在尊重人性的同时, 发挥应有的功能和职责, 引导整个社会向更高级、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注释

1 李磊:《冷看网络传播中的恶搞热》, 《编辑之友》, 2006 (4) 。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社会解放 篇2

“和谐、创新、发展”的实践正确诠释科学发展观

一个区域发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在经济转型期,必须要针对已经发生变化的现实状况,以冷静的头脑重新谋划发展思路。这是与时俱进的要求,是加快发展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呼玛县如何加快发展谈几点意见。

一、坚持和谐创新发展

和谐、创新、发展,是我们总结了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得出的结论。我们认为,和谐是基础更是条件,创新是手段更是灵魂,发展是途径更是目标。和谐、创新、发展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三者之间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社会的和谐、工作的创新可以推动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并进一步推进工作创新。我们呼玛县把2008年确定为“和谐、创新、发展年”,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对地委提出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快经济发展这个核心问题所采取的一项具体细化落实的措施。坚持和谐、创新、发展,可以影响和转变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时刻做到与时俱进;坚持和谐、创新、发展可以加强党的各级组织执政能力建设,促进党的各级组织焕发生机和活力;坚持和谐、创新、发展,可以使我们在意志上下定决心,敢于打破僵化思想,突破一切封闭落后的束缚,正确把握机遇,从容面对挑战;坚持和谐、创新、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和谐、创新、发展,可以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强烈的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合力;坚持和谐、创新、发展,能够做到班子调子齐、队伍作风硬,为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坚持走和谐、创新、发展之路,具体要做到“四个进一步”、“五个统一”、构建“六大和谐”,四个进一步就是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工作思路进一步创新,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五个统一”就是真正使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上来。统一到执政为民、富民兴县的实践上来。统一到正视县情、居安思危上来。统一到破解难题、真抓实干上来。统一到开拓创新、争创一流、加快发展上来。“六大和谐”就是生态和谐、发展和谐、政治和谐、公益和谐、文化和谐、人际和谐。

二、调整理清发展思路

近几年我们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并在积极推动发展的探索中逐步确立、完善了“生态建设立源、三农工作固本、产业体系立县、财源建设兴业、招商引资强基、特色经济富民、建设新型农村、构建和谐呼玛”的总体发展思路。立足于大兴安岭、呼玛县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把生态建设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力量源泉,进一步巩固三农工作的基础地位,努力培育各类新兴产业,通过积极开展财源建设和招商引资,不断壮大发展规模,坚持以呼玛所独有的种植、养殖业等特色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而达到建设新型农村,构建和谐呼玛的目标。这一发展思路充分考虑了我县拥有的发展优势,真正做到了扬长避短,是符合呼玛县情实际的。这一发展思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更加具体。同时我们还强化五个坚持,确立了十大产业体系。五个坚持即农业稳县、工业富县、矿业强县、项目活县、口岸兴县。十大产业体系为农副产品加工体系、矿产开发体系、绿野产品采集加工销

售体系、传统地方工业体系、林副产品及林木资源采集加工体系、口岸外贸产业体系、特色养殖扩繁加工销售体系、交通运输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体系、水利水电及其产品加工体系。同时提出了“用3―5年时间,建设大兴安岭经济强县”的阶段目标和“打造中国最北高寒生态农业之乡”的战略构想。2008年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建设更具发展内涵的新呼玛”,并确定其目标和内涵是:经济总量强大,更具拉动力;结构质量优化,更具发展力;特色优势鲜明,更具竞争力;城乡统筹发展,更具承载力;更加文明开放,更具成长力;生态环境优良,更具吸引力;政治社会安定,更具亲和力。这一发展思路及其细化的各项措施,始终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对呼玛的定位极其精准,“打造中国最北高寒生态农业之乡”、“用3―5年时间,建设大兴安岭经济强县”作为呼玛调整思路所努力追求的奋斗目标,已经成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

三、始终坚持科学发展

对于我县来说,一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发展。以大发展、快发展来改变和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包括发展的问题,民生的问题以及百年老县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思想观念的解放要体现在敢闯敢试上,体现在加快发展上。要打破旧有条条框框的束缚,破除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地推动发展。要发挥呼玛本地的优势,特别是要发挥省委提出的四大经济板块之一的沿边经济开放带的优势,抓住对俄开放的有利契机,积极打造外向型经济。要充分调动和激发我县广大干部群众全民创业的意识,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增强经济发展实力。另一方面要加快招商引资的步伐,使更多的项目能尽快落户呼玛,做大做强。重点要突出大项目带动战略,项目的选择要和我们提出的十大产业体系建设配套进行,力争建成一个项目,带动一项产业。在招商、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基础上,特别是结合大兴安岭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对外界影响力不很强的情况,应该积极打造“五地”招商引资新理念。一是强化招商项目“绿色通道”建设,努力打造招商引资政策“洼地”。二是健全招商企业跟踪服务制度,努力打造招商引资服务“高地”。三是提升法制环境保驾护航能力,努力打造招商引资安全“宝地”。四是全面树立呼玛文明诚信形象,努力打造招商引资信用“佳地”。五是积极搭建真情沟通桥梁纽带,努力打造招商引资情感“热地”。坚持这种打造“五地”的招商理念,能够有效化解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等诸多劣势和弊端。要通过大力宣传大兴安岭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逐步引起一些名列国内500强大企业的关注、认可和重视,相信一定能够招来大商。尤其需要注重的是招商以后的服务工作,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服务业的意识和手段,为招商企业做好服务,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大兴安岭的人文优势、地域优势、资源优势、沿边优势以及旅游生态优势,并下决心来此投资,开发这些独特资源,期于异军突起的发展效应。近几年来,我们围绕桃园峰水电站建设项目,通过招商、嫁接、改组,使该项目焕发生机,逐步向观赏农业、生态旅游景点和水电产业发展,2007年为我县提供利税150万元。招进朝阳矿业集团建设兴安桥铁矿,2006年一期投资3000万元,累计投资近1亿元,目前已为呼玛财政贡献税金1100万元,也成为了全区纳税大户。实践证明,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是为呼玛发展注入生机活力最有效的途径。

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呼玛县历来就是一个农业县,虽然历史上有过木材和黄金生产。从国家政策和生态文明角度出发,现在和将来还要大力发展矿产、口岸以及旅游等一系列产业,但农业的基础地位无论如何都不可以动摇,还要进一步加强,重点有三个方向。一是加快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要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通过土地置换、重新整合和产权改制,促进土地合理流转,逐步向大户集中,实现集约化发展。依托全省农机合作化项目的拉动作用,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作业水平,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二是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依托呼玛纯天然、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依托清华大学在呼玛建立的绿色食品基地,扩大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包括大豆、小麦、马铃薯等。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大以袋栽黑木耳为重点的食用菌产业。要提高绿色食品加工能力,扶持壮大一批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增加产品附加值,不断扩大绿色食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的份额,促进产品效益最大化。三是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种植、养殖配套发展,以冷凉型作物、冷水鱼养殖、寒带毛皮动物养殖为重点,积极落实“打造中国最北高寒生态农业之乡”的战略构想。

五、大力发展口岸经济

呼玛至俄罗斯阿穆尔州乌沙阔沃口岸现已基本具备开通条件。按照建成一个项目,带动一项产业的发展方向,口岸的开通将对呼玛的经济产生积极影响,特别是对木材加工、旅游及贸易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将全力把口岸打造成呼玛对外开放的前哨,打造成大兴安岭对外开放的窗口,打造成省委提出的沿边开放带的桥头堡。通过口岸建设,努力促使呼玛成为省内外对俄贸易的商品集散地,拉动全县、全区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

六、强力推进水电事业

呼玛河干流梯级水电站规划已经通过专家评审。目前工作重点是积极做好三间房水利枢纽工程的争取和开发建设。三间房水电站得到省相关部门科学论证,得到国家、省、地水利部门及发改委的高度重视,立项报告已通过省有关专家的评审,并得到了中广核能开发有限公司关注,与呼玛签订了开发框架协议。三间房水电站预计投资60亿元,在其上游还有一个计划投资20亿元的白哈桥电站。两个项目将用3年左右时间建设,投资建设前期即可以拉动交通、运输、汽修及服务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建成投产后,将产生3―4亿元的利税。不仅仅是对经济的拉动,对呼玛和大兴安岭地区的气候调节改善、防火以及国家定位的生态功能保障区建设都会作出巨大的贡献。届时呼玛将形成一江一河两湖(桃园峰水库、白哈桥和三间房水库)的经济及生态格局。对呼玛的振兴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界时我县必将成为大兴安岭的经济强县,并会迈入全省中上游发展的水平。

七、全力抓好矿业开发

呼玛县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尤以煤铁突出。2008年初,我们引进了辽宁省虹京钼业集团,该集团将投资7亿元在呼玛和塔河开发钒钛磁铁矿,目前已到位资金1.2亿元。为使该企业安心落户在此,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一个工作推进组帮助该企业办理注册、登记,取得合法经营手续,并将韩家园镇原政府办公室全面维修后无偿提供给该企业作为样本提炼试验车间,为该企业提供两处办公地点,解决了筹建工作人员宿舍和食堂。此外在选址和厂区建设上也做了大量有益的助推工作,前后仅用一个月时间,就使企业在全区的工作有了很大进展。该矿业公司目前已在呼玛周边探明3000万吨可采储量。计划投资7亿元,建两座高炉,高炉使用期15年以上,预计年产值可达15亿元,生产优质钢100万吨。采矿、选矿、加工成为一条龙。该企业投资建设将对大兴安岭的钒钛磁铁矿开发形成强有力的集聚效应,形成矿产开发冶炼业的龙头。企业到位资金1.2亿元,约占一季度大兴安岭招商引资

到位资金3.9亿元的三分之一。建成投产以后,稳定产值15亿元,税金将达到3——4亿元,按照与塔河各占50%计算,也将为呼玛带来2亿元以上的财政收入。我们尚有储量1.3亿吨的大煤田,每年开发100万吨,可以开发100年。其他一些矿产资源,如岩金、硅镁等也正在组织开发。在计划建设的十大产业体系中,矿产资源开发必将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启动点、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八、加快铁路环线建设

交通问题一直就是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最重要问题。呼玛目前仅有呼塔、呼黑两条公路连通外界,加快交通能力建设成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依托口岸外贸物流需要、钒钛磁铁矿原料和产品运输需要以及可以预见的原煤外运需要,由韩局至呼玛,由呼玛至黑河的铁路建设已经引起地委、行署的高度重视,行署发改委已将铁路环线建设纳入大兴安岭发展规划。铁路建设也引起了黑河方面的关注,随着口岸开通、矿产资源开发、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项目开工以及其它经济项目的开发,铁路建设势在必行。建设韩局至呼玛,呼玛至黑河的铁路环线,不但呼玛可以一举突破多年来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大兴安岭的交通运输能力也将得到极大加强,形成铁路交通两翼齐飞的态势,即一条翼走齐齐哈尔,一条翼走黑河。这条铁路的建设也将使全省实现北部环线的贯通,有效促进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北部沿边经济开放带的建设。

九、积极打造文化品牌

鄂伦春民族作为大兴安岭自古以来的土著居民,其风俗文化具有浓郁的北方少数民族特色,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鄂伦春人被誉为兴安岭上的雄鹰,自古以来就是呼玛这块神奇土地最典型的代表。近年来,县委、政府一直致力于鄂伦春民俗文化品牌建设,使这朵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艺术奇葩走出兴安岭,走出黑龙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绽放异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鄂伦春民族文化服饰展演、鄂伦春手工艺产品加工和鄂伦春生活风俗文化为基础,按市场规则运行,与塔河、漠河联合建设,在漠河的北极旅游中重点打造鄂伦春生态园。在北京的中华民族园中建设呼玛县鄂伦春民族风情园,使鄂伦春文化不但能成为呼玛的文化品牌,也能成为大兴安岭内涵丰厚的一个文化品牌,以此提升全区在省内外、国内外的知名度,拉动经济发展。

十、强化农林联防联建

防火工作历来是林区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在国家把大兴安岭定位为重点的生态功能保障区以后,抓好防火工作的意义更加重大。大兴安岭的防火重心在东部,核心在呼玛。解决了东部的防火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解决了大兴安岭的防火问题。防火工作要采取重兵预防、靠前预防、疏导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管护机制,看人管火。在防火工作中,呼玛坚持与韩局、十八站局开展农林联防联建,把防火工作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具体做法是把闲散分布在防火责任区的农民和周边企业组织起来,共同参与森林管理和林下资源开发,使农民、企业和林业部门成为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把森林作为自己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来源,激发农民对青山的感情。使防火工作达到责任落实,确保不出现任何人为火情火险问题。在此基础上引申一步,实现东部区域的经济和谐也作为呼玛发展的一个重心,要打破县局之间的封锁界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作共赢的区域共同发展的局面。在矿产开发、资源管理、林下资源开发、森林资源管护、林权制度改革等各方面加强联合,真正与韩局、十八站局形成经

济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长远防火打下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利益基础。

十一、找准县域经济定位

社会解放 篇3

【关键词】近代中国;妇女状况;解放问题

在近代之前的漫长父权制社会,中国女性在经济领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在思想领域一方面承受着“男尊女卑”的压迫,一方面又理所当然地以此要求着自己的一言一行。可见,在历史上,中国妇女一直承受着不公平的社会待遇。在近代时期,中国社会尴尬地承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身份状况,在欧风美雨浸润下的思想领域,中国妇女的社会状况发生了改变,于此相伴而来的妇女解放问题也呈现出了中国近代独有的特色。

一、近代中国妇女的社会状况

由近代开始,中国的社会转型又给中国妇女带来了怎样的机遇与痛苦呢?不能否认,西方“男女平等”、“女士优先”等民主平等思想帮助了近代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就连曾国藩也强调“联姻不必富贵名门”。这些可以从近代中国妇女的婚姻生活、家庭教育、思想意识形态及成就上进行分析,看出近代中国妇女的逐步觉醒。我国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对不幸婚姻的大胆反抗并对革命的幸福生活进行了不懈追求。当时一些能够出国留学的女子,回国后也将西方男女平等、民主自由等思想带回了中国,从一定意义上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

由于受到当时时代的局限性,近代中国绝大多数的妇女在教育、就业与婚姻三方面仍不能绝对自主。原因恰恰是以男权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主体并没有根本动摇,加之近代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高。妇女在教育权利的享受上,普及面是十分狭窄的,只有极少数达官显贵家庭或有特殊背景的女子才有读书学习、接受西方文化式培养乃至留学的机会。

中国近代妇女人格的范型经历了从戊戌时期的“新贤妻良母主义”,到辛亥时期的“女国民教育”,再到五四时期的“超贤妻良母主义”等一系列转换,最终完成了资产阶级对女性人格范型的探索,这三种范型的转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体现了不同时期先进妇女的精神觉醒和人生追求。

二、近代中国妇女的解放问题

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是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西方思想的传入而兴起的。近代关于妇女问题的争论,较大的思想交锋有三次:第一次是戊戌变法时期,第二次是辛亥革命时期,第三次是新文化五四运动时期。

19世纪末的维新派在中国最早接受并宣扬“天赋人权”观。康有为在《大同书》里批判了传统社会中妇女所受的束缚,并认为妇女解放的关键在于兴女学。梁启超在《变法通议·女学》中进一步阐发了兴办女学的思想。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妇女群已开始形成了集结意识。秋瑾即曰:“欲脱男子之范围,非自立不可;欲自立,非求学艺不可,非合群不可。”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一书中还指出了女子的参政问题,“欲弭社会革命之惨剧,必先求社会之平等;欲求社会之平等,必先求男女之平权;欲求男女之平权,非先与女子以参政权不可。”

戊戌政变以后,刚刚兴起的妇女解放思潮暂时沉寂下去了。20世纪初,清政府为挽救其即将灭亡的命运,实行新政。教育上的废科举,兴学校,奖留学造就了一大批新知识分子。他们热心将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介绍给中国,西方资产阶级的妇女理论也随之传入中国,妇女解放思潮再度兴起。资产阶级从天赋人权的角度出发,提出男女平权的主张。

近代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性和依附性。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虽然大大提高和改善了广大妇女的生存状况,但是教育、婚姻、就业、经济不能完全独立的现实,又使得那些率先觉醒的女性感受到了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深切的痛苦和困惑。

近代女性作家在外敌入侵、民族危难加剧的社会大变革、女性解放运动发展和妇女运动兴起的大背景下,扬弃了旧式女性文学传统中的弊端,逐步超越了传统闺秀诗圈中说书、写字、操琴、弈棋、吟诗、作画、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浅唱的情调,拓宽了女性文学的创作题材,逐渐从闺阁和庭院中的多愁善感、空虚脆弱及闲情幽怨中走出来,反抗封建礼教,呼吁妇女解放,提倡妇女教育,鼓吹妇女权益,将女性文学创作与民族乃至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谱写了一系列充满爱国激情和革命动力的不朽篇章。

20世纪初的一批女性作家更是走出国门,出国留学或到世界各地游历,并在外及时将自己的见闻与经历记录下来。这批人包括秋瑾、康同璧、吕璧城、薛绍徽、单士厘、张昭汉、张汉英、燕斌、陈撷芬、何震、杨庄、汤红绂、薛琪瑛、吴弱男等人,其中以薛绍徽和单士厘成就最高。这些“走出去”了的近代女性作家,在她们的作品中,体现出了创作视野的更为开阔、文体选择的更为灵活、艺术成就上的更为多姿多彩。

妇女的解放问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持久的,在近代的中国更显得突出。在这些影响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总的说,积极的影响占了主导地位,而这种作用,是我们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与文化时无法忽视的。无论褒贬如何,逝去的总是历史,让我们在研究我国近代时期妇女状况与解放问题的同时,牢记妇女解放事业的重要性,使得我们的妇女解放问题在当代的中国社会被不断地重视、改写与优化。

参考文献:

[1] 何越. 社会性别理论与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以著名美国汉学家的妇女史著作为例[M].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2] 刘堃. “理而性”的选择:论梁启超早期女学思想[M]. 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3] 肖海英. “贤妻良母主义”: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主流[M]. 社会科学家,2011.

[4] 沈奕斐. 被建构的女性 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 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 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7] 刘建凤,于作敏.中国近代女性人格范型的转换[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8] 罗冰冰.中国近代女性生活之转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7).

[9] 毕新伟.暗夜行路:晚晴至民国的女性解放与文学精神[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10] 薛海燕.近代女性文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社会解放 篇4

一、解放区社会救助对象的产生

(一) 战争

战争从来都是难民等社会弱势群体产生的最主要原因。解放战争时期, 战火不可避免要烧到解放区, 在造成大量人力物力损失的同时, 也产生了大量的社会弱势群体。1945年9月上旬, 国民党想河北解放区大举进攻, 在较短时间内就造成豫北、上党地区和平焊、同蒲沿线30万人家园被毁、无家可归。1946年9月, 国民党军队向冀东解放区发动进攻。9月底, 国民党在冀东占领了10余座县城, 造成的难民达77万。1947年春, 国民党军队向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鲁中区10个县被杀害、抓走、拉走的农民群众达14万人, 14个县共有83900头耕畜被抢劫, 造成120万亩土地因无力耕种而荒芜。1947年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发动的重点进攻给边区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据统计, 陕甘宁边区90%以上的地区和150万人民惨遭胡宗南军队的洗劫和蹂躏, 损失粮食25万石、牛驴6万余头、农具23万件, 减少耕地360余万亩, 青苗被践踏50余万亩。据不完全统计, 拉夫抓丁或杀害至少4000余人。这些情况造成大量的人民群众丧失劳动能力、失去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成为弱势群体。

(二) 自然灾害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 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也不例外。解放区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 损耗很大。土地荒芜、河道失修、生存生产环境恶化, 民力贫弱, 抵抗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 一遇到自然灾害, 便会造成大量的灾民、难民、饥民等弱势群体。1947年苏北淮海各县连续降雨爆发洪灾, 受灾区域达17县市, 受灾耕地面积达2164万余亩, 占总耕地的67.2%, 受灾人口536万余人, 占总人口的64.13%, 塌毁房屋41250间。1947年陕甘宁边区出现灾荒, 40余万人衣食无着, 仅绥德分区各县饿肿者达万人, 因饿而病死者500余人。1948年, 华北解放区各地均连续遭受程度不同的各种灾害, 尤以冀南、冀中之水、虫、雨灾为甚。使全区平均收成减收22%, 受灾人口约百万人左右, 占全区负担人口约八分之一。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使大量的灾民沦为弱势群体。

(三) 战勤

解放区人民为了支援解放战争, 或踊跃参军或负担战勤, 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战勤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客观上对人民的生活、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恢复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以1947年华北解放区济源县为例:公粮负担占农民收入的五分之三;全县两万劳动力中, 4500人参军、出船工2万个、运粮50万斤、运柴草840万斤;20个村男女老幼及小学全体师生看护伤员、洗血衣、割草作铺草等等。由于战勤负担严重, 一些家庭或因劳力缺乏无力耕田、或因公粮负担缺衣少食从而成为弱势群体。

二、解放区社会救助措施与成效

(一) 解放区社会救助措施

1. 有计划地安置弱势群体。

对于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难民、灾民, 首先应让他们安顿下来, 这是对他们进行社会救助的第一步。各解放区政府采取的安置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发动群众, 在农村统一安置。为安置逃荒的灾民, 各解放区政府派专门干部对难民进行安置, 使之不要沿途乞讨, 生活无助。在安置过程中, 宣传“天下农民是一家”的思想, 提倡互助互济, 并对难民进行处事言行方面的教育。二是政府设置收容所。解放区各级政府除了在农村安置难民外, 还设置专门的收容所收容难民。抗战胜利后, 晋察冀边区在制定难民救济计划时, 曾预计要在全边区筹设难民招待所21个。1947年9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冀中十分区时, 解放区政府组织难民收容所, 收容外逃难民3769人。三是移民就食。在安置逃亡灾民、难民的同时, 解放区政府还采取了有计划的移民就食措施。1948年, 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灾民迁移安置办法”, 仅延长一个县就有移民5000余人, 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 发放紧急赈济。

紧急赈济是最传统的救助措施之一, 但也是行之有效非常必要的救助措施。战争和灾荒中的灾民、难民、失业者等弱势群体处于不救不活的状态, 解放区政府必须给他们提供紧急赈济。解放区发放紧急赈济采取了直接发放和以工代赈等形式。解放区政府用于紧急赈济的资金和粮食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边区政府直接拨款、拨救济粮;二是结合土改形式, 组织群众收割投敌反动地主和反革命分子的庄稼, 刨地主埋藏的粮食, 并征收富农多余的粮食。如陕甘宁边区至1948年9月共得到救济粮151万石, 救济款陕甘宁边币107亿元。苏北解放区二分区自解放战争以来, 发放救济现金257万余元, 大米30余万市斤, 粮草24623市斤。在进行紧急赈济时, 坚持走群众路线, 重点照顾战争损失严重、生活困难、抗战有功的人员。

3. 防疫治病。

大灾之后往往伴随着大的疫病, 战争也极易引发疫病。1945年春, 陕甘宁边区发生疫病, 关中1500多人死亡, 陇东11万只羊和2000头牛死亡。为了防疫治病, 解放区政府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陕甘宁边区政府派出专门的卫生防疫人员, 要求各专属、县级政府各级卫生机关参加当地的救灾委员会, 负责领导各地的疾病防治工作。对缺乏医药的地区, 由政府负责配备药品;对已经发生疫情的地区, 实行隔离医治;对未发生疫情的地区, 加强预防;另外解放区还加强对牲畜的防疫治病。在解放区各级政府、广大干部群众和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 解放区的疫病防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4. 对弱势群体进行心理干预。

战争和灾荒发生后, 灾民和难民情绪极不稳定, 容易产生波动甚至产生恐慌, 因此对这些弱势群体进行心理干预, 稳定他们的情绪是对其进行救助的前提。在对弱势群体进行心理干预、稳定情绪、做思想工作的工作中, 以解放区各级政府干部为核心的行政力量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当时主要是教育难民、灾民、失业者心态稳定, 进行形势与阶级教育。例如太行五专署针对难民思想混乱的情况, 向难民指出“光明前途一定会胜利, 并且不会很远”。另外政府干部还在难民中选定骨干积极分子进行宣传教育, 推动骨干积极分子再向民众宣传。通过心理干预, 使人们情绪基本上稳定, 精神上得到依靠, 从而推动社会救助工作有序进行。

5. 大力发展农业、副业生产。

大力发展农业、副业生产是典型的生产社会救助形式, 属于积极社会救助。发展农业生产方面, 解放区的难民和灾民中大部分是农民, 因此把这些农民组织起来从事农业生产不仅能够重新树立他们生活的信心, 而且有助于生产自救, 增加粮食产量。当时主要采取了垦荒灭荒、掀起春耕运动、抢种抢收、消灭蝗虫运动等措施。为了鼓励垦荒, 解放区还制定了相关政策。如苏北解放区九专属规定:熟荒重开, 第一季公粮不收, 第二季减半, 第三季后照征;生荒开垦免征三年公粮。对于遇到缺乏劳动力、资金、种子等困难的弱势群体, 解放区政府发放了多次贷款来解决这些问题, 为生产自救、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发展副业生产方面, 解放区政府把灾民和难民中的劳动力和半劳动力组织起来, 主要采取了挖菜、种菜、纺织、运输、榨油、做买卖、打短工等形式, 号召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性别的人们从实际出发从事不同的生产, 较好地体现了自力更生生产救灾的原则。如苏北解放区六分区1948年春建立纺织组690个、榨油组183个、做粉组466个, 共获利粮147万斤。

6. 安置就业。

解放战争时期, 各解放区政府鼓励难民和灾民中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到县级以上政府报名登记, 一边入学深造, 安排工作, 参加边区建设。解放区政府实行劳资两利政策, 大力促进私营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努力创造就业岗位。

(二) 解放区社会救助取得的成效

解放区的社会救助工作在政府和群众的相互配合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灾民、难民等弱势群体得到了适当的安置, 过上了温饱的生活;二是解放区大力发展农业、副业生产促进了解放区生产的恢复以及部分地区市场的繁荣;三是稳定了解放区的社会秩序。如陕甘宁边区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领导下, 经过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 1947至1948年的灾荒得到遏制, 农业生产有所恢复, 已达到战前的80%。

三、解放区社会救助的经验及启示

(一) 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理念上强调保障人民的利益成为解放区社会救助工作的指导思想

解放战争时期党在东北解放区的执政经验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发动群众不能空喊口号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办法, 只有不断满足群众的利益需求, 才能不断扩大执政的阶级基础”。1945年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给东北局的指示中明确指出:“我党在东北的工作重心是群众工作。”关于群众工作的内容, 指示中也明确规定为满足群众的利益需求, “我党必须给东北人民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群众才会拥护我们”。因此, 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工作, 加强对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和组织, 并注意加强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解放区政府还成立社会救助的领导组织机构, 轻度灾荒由民政部门具体负责工作;严重的则设立直属政府的救灾委员会, 为社会救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人员保障。1945年7月,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解放区临时救济委员会宣告成立, 并建立起以董必武、李富春和伍云甫为领导的常设机构, 同时又相继在敌后各解放区设立分会。为帮助灾民度过灾荒, 1947年冬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建设厅下设了生产救灾委员会, 具体负责领导救灾工作。

(二) 不断调整的土地政策以及“劳资两利”的经济政策为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提供了经济保障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主要矛盾转化的实际情况, 采取了不同的土地政策, 使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从而为解放区的社会救助乃至全国人民革命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从抗日战争胜利到1946年颁布《五四指示》, 中国共产党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从颁布《五四指示》到1947年6月执行《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政策由减租减息转变为“耕者有其田”;从《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彻底平分土地的政策。在土地革命中一些地区出现了一些“左”的偏差, 比如侵犯中农利益、打击部分民族工商业、部分地区乱打乱杀现象严重等, 结果引起了广大农民特别是新富农及部分中农的恐慌, 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中共中央及时发现并纠正了这种危险倾向, 1947年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后, 全党及各解放区政府开始努力纠偏并使土地革命又回到了健康的发展轨道。在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建立了劳资兼顾的合作分红制度, 制定了劳资双赢的争议处理办法并探索劳资两利的民主管理形式。“劳资两利”经济政策的发展并趋于完善对私营企业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从而为解放区社会救助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

(三) 军事上的不断胜利为解放区的社会救助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全面内战爆发后,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制定了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保守地方为主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指挥解放区军民奋起还击。经过8个月作战, 迫使国民党军队放弃全面进攻计划, 将进攻重点放在山东和陕北。人民解放军继续执行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 又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战争第一年, 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12万。1947年6月底, 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 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 收复失地。1947年10月10日, 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 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 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 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 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 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军事上的不断胜利, 在精神上鼓舞了解放区人民, 极大地激发了灾民、难民等弱势群体生产自救的信心和决心, 同时也为解放区的社会救助提供了安定的环境。

社会解放 篇5

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征求

意见、建议的梳理

按照县委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我局结合工作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一是通过采取印制信函、发放征求意见卡的形式向不同社会群体征求意见和建议。向乡镇、私营企业、离退休人员、定点医院、零售药店发放征求意见表。二是结合保险局工作特点,组织召开离退休老干部座谈会,征求意见和建议。三是设置征求意见箱,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和建议。通过对各方面征求意见和建议的梳理,我局共征求肯定性的意见 10条、意见3条,建议9条。现整理如下:

一、肯定性的意见:

1、在办理保险的各项业务中,服务到位,热情。

2、从班子成员到一般同志,素质比较高,讲正气,讲团结,工作务实。

3、保险局在机关建设、队伍建设上体现了高水平。

4、保险队伍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方面做得很好,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质量具有较高水准。

5、保险业务精通、熟练,严格执行政策。

6、离退休费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管理规范、细致,得到了广大离退人员的一致赞同。

7、对来局办事和来访人员,接待热情,服务周到。

8、医疗保险政策明白,程序规范,就医购药方便。

9、能够从维护参保职工利益出发开展各项工作。

10、在续保方面宣传到位,工作热情。

意见:

1、流动人员缴纳社会保险政策不完善。

2、保险政策宣传还有不到位的地方。

3、在服务大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面,保险局有待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

建议:

1、希望在缴纳各种保险方面,在掌握政策的同时,有一定灵活性。

2、希望班子成员多深入企业,深入基层,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听取企业和职工的呼声和建议。

3、做好工作,严格执行政策,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让上访人员满意而归。

4、在保险费征缴难度增大,情况复杂的情况下,讲究工作方式、方法。

5、充分发挥保险部门职能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6、加大保险扩面力度,增强基金支撑能力。

7、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8、加强离休药费管理,做好服务工作。

9、增加门诊部医疗设备,扩大服务范围;进一步加强对定点医院的管理。

社会解放 篇6

“十年动乱”结束以后,中国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毛泽东提倡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路,基本上没有人主张走了;但回到“文革”以前的路,确切地说,回到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的路,可以说是大多数人所希望的。至于能否开辟一条新路,还没有人这么提出过。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由传统社会主义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间大体上闯过了三个难关:第一,社会主义只有一种模式,还是可以有多元模式?第二,社会主义是否允许有雇工剥削?第三,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¾¬济?历史地看,中国能顺利地闯过这三关,邓小平功不可没。

【关于社会主义模式】

什么是社会主义?据史料记载——

毛泽东在1930年代中期读苏联学者著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曾写过一段批语:

苏联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这个矛盾不断发生的基础是富农的存在。其他一切矛盾,都是这个主要矛盾所规定。只有由于工业化及农业社会化,才能将此主要矛盾解决,但有用内部力量解决此矛盾的可能。(转引自《共和国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½¬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这意味着社会主义就是通过实行工业化和农业社会化,消灭私有制。

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过渡时期总路线报告时说:“我们现在的革命斗争,甚至比过去的武装革命斗争还要深刻,要在10到15年使资本主义绝种。”(《党的文献》,2003年第4期)同年10月15日,毛泽东在同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谈话中说:“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11月4日的谈话又说:“总路线就是逐步改变生产关系。斯大林说,生产关系的基础就是所有制。”(《毛泽东文集》第六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99年版)

正面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是周恩来,他在1953年9月向全国政Ь常委报告过渡时期总路线时说:

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就是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取消了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归国家所有了,就是农业、手工业集体化了。(《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社会主义就是消灭私有制,以及相应地由国家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¾¬济体制。这个基本概念,¾¬过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和学习,全党和全国人民是接受了的。随着上世纪60年代批判“现代修正主义”的不断升级,更在人们头脑中加深了这种意识。

但是,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76年整整20个年头,中国¾¬济的发展从绝对数来说虽有增长,然而总体上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的生活水准不是上升,而是下降。对这种贫穷的社会主义,人们是不能满意的。1977年的国务院务虚会,开始提出改革开放的问题。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更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然而,可以说,讨论等都还停留在政策层面,没有涉及“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质疑,最早提出来的是邓小平。他在1980年4月12日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说道:

任何革命都是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社会主义总要比资本主义优越,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使¾¬济发展得比较快,人民生活逐渐好起来,国家也就相应地更加强盛一些。在这一方面我们¾¬过了几次曲折¡¬¡¬现在我们在摸索比较快的发展道路,我们相信这方面是有希望的。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¾¬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这就明确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出了质疑。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模式的问题,指出: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¾¬验。但是,照³¬照搬别国¾¬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这就否定了社会主义只能是一个模式,而肯定应该根据不同国情可以有多元模式。由此,也就冲破了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教条,开启了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大门。

后来,邓小平多次谈到这一点,并说明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完全搞清楚。1984年6月23日、24日,他在同香港知名人士谈话中说:“过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误解,认为越穷越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 6月30日在同外宾的谈话中又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¾¬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鉴于历史的教训,邓小平告诫全党:“我们的¾¬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上发展民主,¾¬济上实行改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如果在思想理论上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很难迈开步子的。Ô¬保加利亚共产党第一书记日夫科夫,在上世纪90年代写的回忆录中有如下一段话:

在很大程度上马克思仍旧像斯大林著作中已定型的那样。而这种情形,总的来说,在斯大林死后也一直保留下来。问题越来越紧迫,却没有找出那种决定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这里指的是社会主义的Ô¬则。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就是按照那些为它后来的垮台奠定了基础的“Ô¬则”建立起来的。(吴锡俊、王金柏等译:《日夫科夫回忆录》,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把斯大林阐释的社会主义教条化,把它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而难越雷池,这就是苏联和东欧各国领导人,从1950年代中期以后进行的改革未能取得突破的重要Ô¬因。中国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改革开放,能走出一条新路,首先就是否定了社会主义只能有一个模式,闯过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关。

【关于雇佣劳动】

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包产到户曾引起很大风波,从1978年到1983年,才最终得到承认是姓“社”而非姓“资”。但这终究是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¾¬营方式的一种变更。而是否允许雇工,则涉及是否重新出现资本主义的问题,这可以说是当时的一个大忌。

社会解放 篇7

一、激发社会活力的必要性

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与其是否充满活力有着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有效途径。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②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存在着很多阻碍社会活力的因素,如思想上的僵化——照搬苏联模式、严重的“左”的思想的侵蚀、“文化大革命”等;经济体制的僵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度的僵化——城乡二元制等严重缺乏公正的制度,使社会活力陷入单一的、微弱的、不充分的发展状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陷入了困难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通过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政策打破了长期的僵化封闭的体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了社会活力,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此可以看出,解放社会活力是改革开放的题中之义。而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应明白阻碍社会活力的因素并没有完全消除,还存在很多新的阻碍因素。市场经济、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这些体制的不完善也越来越阻碍社会活力的迸发,需要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促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区的新时期,改革开放仍然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是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所要坚持的宗旨所在。面对新形势,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务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要实现这个任务,最关键的就是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从而提高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强大的社会活力的形成。

二、从《决定》看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社会活力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我们党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动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中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才能保持社会的活力。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的很多项决议都关乎人民群众利益的保障以及创造良好的环境为社会活力的迸发作保证。

1.制度与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规则、规范,是一种行为规则体系。制度体系越健全的国家,社会发展越健康。制度为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提供有力保障;而社会活力的增强要求制度更健全。

《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一部分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总体概括了这次全面深化改革会注重制度上的完善和发展。体现了国家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决心。同时,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时,要注意加强理论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以及制度文化创新等。

我国的制度有着以人为本的特点,完善和发展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能使人民民主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提高人民群众的信心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提高人们的创造性与能动性,增强社会的活力。同时,社会活力的增强也要求有更加完善的制度。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原则。

2.公平正义与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公平正义的本质是利益关系的一定平衡,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发展的评判标准。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利于保障人们的权益,调动人们积极性,从而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而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也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公平正义。

首先,《决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另一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这一新的表述显得更民主和现代,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公正的重视。从古至今,我们国家强调的都是“统治”“管理”,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而“治理”这一新名词的表述则体现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互动过程,更具合法性、公开性以及平等性,强调的更多的是公民、管理者和各单位都是国家主体,都要在现代化建设中起作用。从“统治”到“管理”再到“治理”这就体现出我国要在执政方式上转变,更加注重民主与公平。有利于提高人们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与积极性,注重合作,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

其次,《决定》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就有利于打破垄断,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有利于让劳动、知识、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迸发活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活力迸发了,社会财富积累了,就更有利于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社会公正就得到了巩固和提高。社会活力和公平正义就这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

第三,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决定》指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我国城乡由于长期缺乏公正的制度,造成社会差距日益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直接制约着农村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压制着社会发展的活力。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有利于调动农村积极性,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意味着社会各方面的利益都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其他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而这就为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有利于激发社会创造性与能动性,增强社会活力从而完成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

三、借鉴国外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方式

社会活力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外国也很重视社会活力的激发和发展。了解他们激发社会活力的举措对我们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很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主张以“治理”取代“统治”,这种执政方式的转变,保障了民众参与政治的权利,也促进了人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使社会活力迸发出来。我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总目标中提到的“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此有很大的契合。《决定》明确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集中反映了党对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作出的新判断,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大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的重要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我们党总结近代以来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国际国内在国家治理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得到的深刻启示,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革命、建设、改革进程得出的必然结论。

罗曼·罗兰曾说过:“整个人生是一幕信仰之剧。没有信仰,生命顿时就毁灭了。”③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没有信仰的国家只会下沉、毁灭。信仰会给人们带来奋斗的动力,确定共同的、积极健康的信仰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新加坡主张“建立一个成功的、充满活力、安全稳定、欣欣向荣的卓越国家”,提倡“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的共同价值观,这些成为了新加坡人民的共同信仰和民族精神,为新加坡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有了这个共同信仰,民族积极、团结地为实现这个共同目标而奋斗。而我们提出的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我国的民族信仰,它大大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保证了我们积极健康发展的势头。

四、探索和总结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与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相辅相成的,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社会活力的迸发又能够推动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

其次,社会活力的充分发挥要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前提下处理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社会,而个体又是社会中的个体,因此既要充分发挥个体的活力,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社会的整体能动性。只有每个个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更有效地组成为有活力的整体,社会才能蓬勃发展。社会健康发展了,也为人们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保障。把握好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我们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信仰,积极投身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中去。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再次提出要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本文针对此分析了全面深化改革与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之间的相互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经验,并作出探索与总结。

关键词:社会活力,改革开放,制度,公平正义,人民主体性

参考文献

[1]董慧,欧阳康.社会活力:中国道路的动力机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03).

[2]韩民青.从改革开放看社会活力[J].山东社会科学院,2009(07).

[3]黄汉平.新加坡执政党的经验对我党建设的启示[J].学习月刊,2008(08).

[4]陶涛.外国执政党促进社会活力与和谐的做法[J].当代世界,2007(08).

社会解放 篇8

一、在观念认识上把继续解放思想提上新高度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巨大的价值和重要意义。2007年6月25日,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 提出“四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其中, 列于首位的“坚持解放思想”是做到“四个坚定不移”的前提。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称其为法宝, 说明其在威力和作用上是攻坚破难、克敌制胜的利器, 解决的问题不是细枝末节问题而是根本问题和关键问题。我们党把对解放思想的认识和地位提高到与“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一样的法宝的新高度, 这充分说明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和当前继续解放思想的紧迫性。

继续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也是时代发展的永恒主题。从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来说, 中国1978年至2008年的30年, 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 又是一部如沐春风的思想解放史。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每一项重大突破, 在实践上的每一次重大成功, 在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 都是从解放思想开始的, 正是一次次的思想大解放推进了一次次事业大发展。可见, 是不是解放思想, 能不能解放思想, “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 是个政治问题, 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 克服实践的盲目性, 提高干事的主动性, 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勇于变革、勇于创新, 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不为任何风险所惧, 不被任何干扰所惑,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解放思想既是一个哲学理论命题, 又是一个社会实践课题。要真正做到解放思想, 既要全面把握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 深刻理解其丰富的理论性和思想性, 又要准确把握解放思想的实践指向, 自觉践行其科学的实践性和指导性。从一定意义上说, 解放思想就是一场与时俱进、影响深刻、不破不立的思想革命。这场思想革命以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为切入点, 以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为突破点, 以工作实践的推陈出新为着力点。我们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当前, 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着力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 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 切实做到在解放思想中锐意进取, 在实事求是中攻坚克难, 在与时俱进中推动发展。

二、在精神状态上以继续解放思想激发新活力

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引擎。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政治改革的力度、经济发展的速度、文化繁荣的广度和社会进步的跨度。解放思想的突破点就是要使广大干群的精神状态为之一振,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进而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状态, 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思想解放。精神状态对个人来说, 涉及觉悟问题、追求问题和理想信念问题, 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 决定和影响着一个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进取心。精神状态对社会来说, 事关方向问题、方法问题和发展动力问题, 决定和影响着推进改革开放决心、信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活力。改革开放30年只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部长剧的一个开场和序幕, 今后的工作更伟大、任务更艰巨、使命更光荣。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不安于现状, 不骄傲自满, 不放松懈怠,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矛盾, 解答新课题, 以更新目标、更大志向、更高追求的精神状态去开辟新境界、开创新局面。

继续解放思想体现在工作方略上的精神状态, 就是要把握道路的正确方向、抓住工作的主要方面、选择发展的科学方法。解放思想首先要解决当前存在的程度不同的信仰模糊、信念动摇、信心不足、信任下降的问题, 要将进一步坚定和增强广大干群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科学的理论蕴涵科学的方法, 科学的方法推动科学的发展。解放思想就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从方法论意义上讲, 最根本的就是要切实做到统筹兼顾, 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 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特别是要关注和解决“三农”、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等涉及民生的主要问题。

继续解放思想表现在工作作风上的精神状态, 就是要有蓬勃朝气和奋发有为的干劲, 有昂扬锐气和大胆创新的闯劲, 有浩然正气和求真务实的钻劲。解放思想的前提和条件是实事求是, 抛弃了实事求是, 问题往往得不到完善解决, 那么解放思想就失去了意义。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通过“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去真正解决问题,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在工作实践上以继续解放思想推动新发展

解放思想是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旗帜。继续解放思想在今天之所以引人注目、备受重视, 是因为解放思想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民愿望的利益诉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继续解放思想的实践指向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作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给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同时,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不可能一帆风顺,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先导和引擎。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解决“改革疲劳症”, 克服“小富即安, 小进即满”的骄傲情绪, 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进一步激活思想力、解放生产力、焕发生命力, 把握发展机遇、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水平, 使改革开放更加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 以更深刻的思想解放推进更深入的改革开放。

继续解放思想的价值取向是科学发展。解放思想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归宿, 而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方法和手段。继续解放思想关键是要解决好“发展为了谁, 发展依靠谁”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科学发展”的问题。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党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和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这既是解放思想的实践成果和理论升华, 又是继续解放思想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继续解放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把握发展规律, 创新发展理念, 转变发展方式, 破解发展难题,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继续解放思想的基本保障是民主法治。解放思想是一个在民主法治条件下的内因与外因互动、思维与实践共振的过程。一方面, 解放思想必须是在民主法治范围和框架内的思想解放, 必须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否则就会导致自由化泛滥;另一方面, 民主法治是促进解放思想的重要保证和有效手段。只有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发展基层民主, 坚持依法治国, 更好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特别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才能使继续解放思想取得实质性成效和突破性进展。

摘要:解放思想改变了社会面貌, 加速了经济发展, 创造了辉煌历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实践永无止境, 创新永无止境, 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 继续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起点。

社会解放 篇9

大学生到底怎么了?从采访中可以看到,“交了很多好朋友”、“可以提高交际能力”之类的想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经济利益的需求,相反,学生们“看得很开”,他们似乎将这种受骗打工的经历当成了一次“很有意义的社会实践”。

从暴露出的大学生社会判断力和自我认知能力不完善的缺陷来看,社会实践,特别是对大学生步入社会有益的社会实践的开展势在必行!党和政府,特别是高校,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机制,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成材,通过实践服务社会。

一、传统的社会实践模式存在的不足。

自从1993年有了青年志愿者式的社会实践以来,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主要形式是照顾孤寡老人、帮助打扫卫生,为“三山”等老少边穷地区做知识扶贫,捐图书,有时给农民开展一些讲座等。但是,这些形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参与缺乏广泛性。社会实践教学作为必需的教学环节,应该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但许多高校把主要精力投放在院、系社会实践小分队或某一类实践活动上,面对全体同学的个体实践活动则缺乏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和相应措施。

2、活动开展缺乏连续性。许多高校的社会实践教学不是作为一种必要的经常性的教学环节坚持下去,而是因教师、领导、能力、场所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断断续续,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一贯的,学校和学生普遍认可的评价标准和运行机制。目前,社会实践教学并没有真正纳入完全的教学计划之中,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和随机性。

3、组织层面缺乏规范性。社会实践教学一般是在课外、校外进行的教学辅助活动,其组织程度比一般课堂教学复杂、细致得多,涉及教师、学生、场所、经费、教学安排,以及相互协调、培训、考核等环节和因素。因此,必须要在组织层面进行细致、周密、规范的安排和考虑。

4、活动结果缺乏实效性。社会实践活动是围绕着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目标进行的,应当有有效的指导。许多高校对于如何确定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主题,如何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方式,如何完成具体的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撰写实践报告及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等,尚缺乏系统的培训和辅导。同时,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考核。对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进行辨析与答疑,就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实践的效果。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的新形势。

1、实践对象的要求发生了新变化。以往开展实践活动主要以服务农民为主,他们的期望值相对较低。如今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他们视野更加开阔,信息更加灵通,对实践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要求我们社会实践活动能提供更多的能促进当地生产、生活发展所需的服务项目。

2、实践的覆盖面发生了新变化。以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偏远农村为主,如今随着社会实践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其覆盖面已波及到了农村、街道、社区、企业等多个层面。

3、实践主体的心态发生了新变化。以往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青年志愿者的身份以义务奉献为出发点,报着去支援、帮扶、救济服务对象的想法开展活动,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完成任务式的心态。如今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更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培养社会竞争力、寻找就业机会等,从而变得更加主动、积极、用心。

三、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思路。

(一)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教育体系

高校可以尝试逐步把社会实践纳人学校的整体教育计划中,围绕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技能设计每学年实践教学环节,并把社会实践内容直接纳入教学计划中,统筹安排,不断扩大社会实践的领域和规模,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素质教育联系起来,实现理论学习教学课堂和实践课堂的有机统一,形成规范,全面锻炼学生的能力。

(二)做好基地建设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完善机制,需要加强基地建设,没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就没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稳定性,没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稳定性就没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性。高校需要通过共建社会实践的载体——实践基地,为学生成才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和条件,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形成长期的阵地依托。

(三)针对社会需要开展实践服务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取得实效、要得到社会的认同、要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就必须针对社会急需的或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从基层的实际需要出发,扎扎实实地开展服务。高校在组织开展组队实践活动中,需要遵循“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每一个实践团队在组团之前派人对拟开展的活动地区或单位进行全方位的调研,了解实际情况,摸清实际需求,推出“订单式”服务,确立服务项目。前期工作做得越细、调查研究搞得越深,对服务地区的实际需求把握得越深,实践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就越明显。服务越具体、越直接、越深人、越扎实,活动就越受欢迎,越能坚持长久,青年学生在其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就越显著。

(四)坚持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形式

在开展实践活动中,高校可以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学校优势和学生的专业特点特长,注意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情况,从不同角度,分层次分类别的方式,开出实践菜单,满足青年学生的多样性要求,如研究生,要努力提升服务层次,增强活动成效,更多的是以开展科学服务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高学历人才和政治优势,提高服务层次,切实为地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建立科学完整的活动考核评价体系

重视和加强社会实践教育,需要重视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实践能力的考核,需要建立合理的实践活动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活动结束以后,高校可以考虑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应该作为学生评议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评定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和“推优”的重要条件。可以考虑采取实践活动学分制、发放社会实践合格证书、注重社会评价、回收评比实践报告等形式,切实推进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可以考虑对参与指导实践活动的教师,在计算工作量与考核奖励等方面给予落实,形成制度。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实践教育的氛围,扩大实践成果的辐射效应,树立勇于实践、善于创新的风气。

四、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推动地方发展的重大意义。

1、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推进基层思想的解放。青年,永远是思想最解放、观念最活跃、热情最高涨的群体。在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大潮中,通过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引领这股最富有创造力、生命力、爆发力的力量深入到基层,可以极为有力的推进基层政府和群众思想解放,从而为全社会的思想解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大学是科学技术和知识人才高度集中的地方,结合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通过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可以很好的将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从而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3、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推进地方文化的繁荣。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很好的人文、历史文化优势。通过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将繁荣的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群众文化相结合,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是高校一家的责任。大学生是全社会的资源,就好像他们是你家、我家、他家的孩子,社会各界需要给他们更多的支持和机会。只有全社会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

摘要:大学生是全社会的资源, 就好像他们是你家、我家、他家的孩子, 社会各界需要给他们更多的支持和机会。从暴露出的大学生社会判断力和自我认知能力不完善的缺陷来看, 社会实践, 特别是对大学生步入社会有益的社会实践的开展势在必行!

社会解放 篇10

关键词:妇女解放,围屋里的女人,压迫

1923年康国在《妇女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妇女运动的成立和要求》, 他在文中说:“倘使社会上向来没有为压迫妇女特设的习惯、道德、法律 (男子和妇女完全同等) , 便绝不会发生妇女运动。如果大家都承认妇女的受压迫是正当的事情, 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没有一点反抗的意识, 便绝不会发生什么妇女运动。” (1) 这段话说明了妇女运动形成的三个条件:一个是社会条件, 即对妇女压迫的事实;第二是思想条件, 即反抗压迫事实的意识觉醒;第三就是行动, 即反抗压迫的团结的组织行动。正所谓哪里有压迫, 哪里就有反抗!究竟是何种沉重的压迫, 能促使苏区的妇女群众奋起反抗争取自身的解放?也许一部电视剧可以告诉我们。

《围屋里的女人》是一部根据小说《夜如年》改编而成的19集电视剧, 讲述了一群在生存线上挣扎, 反抗封建礼教, 追求平等、自由的寡妇的故事。清洁堂, 是剧中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客家围屋, 方圆百里的老少寡妇们齐集围屋, 为的是用幽闭来保持她们的名节。一个吊着长线的竹篮子是她们与外界联系的唯一工具。于巴婆, 20多岁进入围屋, 在里面呆了整整40年。她说, 40年, 难熬哦!每当睡不着的时候, 她就去自己的棺材里睡觉。秀英, 也是个寡妇, 因为想逃出清洁堂和心爱的人私奔, 被处以沉潭, 男子被乱棍打死。豆苗, 是个童养媳, 婆家为了给家中患了痨病的大儿子冲喜, 强迫豆苗嫁给大儿子, 结果新婚之夜, 新郎暴死, 被婆家遣送入清洁堂。清洁堂的女子, 用剧中阿芸婆的话来说, 都是苦命的女人。可怜寡妇们只有面对孤灯, 度日如年, 在寂寞中凋谢着各自绚丽的生命。

这部电视剧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剧中女子的悲惨命运深深地刺痛了我, 心情变得特别压抑, 瞬间明白了为什么1927年到1937年在地势闭塞的赣南、闽西中央苏区爆发了这么一场妇女解放运动:那是因为她们所受的压迫太深重了!!正如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所说:“中国的男子, 普遍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 即政权、族权、神权。至于女子, 除受上述三种权力的支配以外, 还受男子的支配 (夫权) 。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 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 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2) 剧中的女子们, 深受的是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权的压迫, 才造成如此悲惨的人生命运!真可谓是“万户萧疏鬼唱歌”!

一、政权压迫

政权是指统治阶级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国家机器, 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实行阶级统治的权力形式。 (3) 政权压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政治上没有任何地位:妇女没有一点儿参与政治的权利, 被完全排斥在政治活动之外;要遵从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三从”即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丧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礼教, 比如剧中被沉潭的秀英, 丈夫死后又没有孩子的要被送入清洁堂, 不能再嫁, 要守一辈子的寡。还有缠足的封建陋习, 妇女们终日无声无息地蜷伏在家庭这个小圈子里, 作为男人发泄和生孩子的机器;其次是经济上不平等, 她们是被剥削者:没有任何土地, 更没有财产的继承权和支配权, 一生只能像牛马一样永不停歇地劳动, 并且劳动的价值远比男子低得多, 妇女担负着春耕、夏种、秋收、冬砍的繁重体力劳动;最后在文化教育上:女子无才便是德、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使得她们受教育的权力被剥夺。除了少数家境殷实的地主家庭的小姐、太太有机会读书接受一定的教育外, 其他女子几乎都是文盲。 (4)

二、族权压迫

族权是指在宗法制度下, 族长对家族的支配权力, 或家长对家庭成员的支配权力。中央苏区地处偏僻, 远离统治中心, 可以说天高皇帝远, 这里客家人又占大多数, 所以说族权的压迫非常深重, 赣南、闽西聚族而居的客家围屋就证明了族权的统治, 妇女的言行举止就必须服从乡规族约。比如剧中的豆苗, 在自己的丈夫死后想要出逃私奔, 坏了族里的规矩, 被族人抓住送往族长乌须公那里, 本来要被处以沉潭, 因婆家求情才保住一命, 被族长下令送入清洁堂当一辈子的寡妇。族权对妇女的摧残主要表现在:妇女在族中没有任何地位, 更没有话语权;重男轻女, 没有财产继承权, 如果家中只有女儿而没有儿子, 就被认为是“绝后”, 不管女儿有没有结婚, 家中的财产都不能由女儿继承, 而是要在族中过继一个侄辈男子为儿子, 财产由他继承, 若不愿意过继, 夫妻死后, 财产要被充公作为族产。妇女被看做不洁的、卑贱之人, 女子不能上族谱, 不能接族谱, 不能进祠堂。客家比较崇文重教, 他的每个姓氏、家族都有族谱或家谱, 姑娘是不能登记在族谱或者家谱上的, 媳妇可以作为男子的配偶记录在册, 但是也不能用全名, 只能在夫姓后面加上自己的姓称作“某某氏”。剧中的豆苗其实和婆家的二儿子春生互有情意, 但族规规定的是兄弟兄弟, 先兄后弟, 所以婆婆强迫豆苗嫁给大儿子春堂冲喜, 悲惨的命运就此开始。

三、神权压迫

神权即封建迷信思想中鬼神的权力。神权对妇女的约束在于封建思想利用莫须有的鬼和神来达到对妇女的精神控制, 麻痹妇女意志, 使其丧失反抗意识, 安心忍辱负重, 以期望来世重新做人。“好女不事二夫”“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从一而终”等儒家贞操观念从小就被灌输进女子的脑子, 否则死后将永不得安宁, 会被死鬼争夺, 死后会下地狱, 所以一般的客家女子不会轻易改嫁。剧中的豆苗说当寡妇这都是命啊, 没法改变!生活在围屋里的寡妇们就是在从一而终的神权压迫下被迫凋零自己绚烂的一生, 清洁堂祠堂里一排排的灵位、还有贞洁牌坊, 都是不能再嫁的寡妇们孤苦一生的写照。

四、夫权压迫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 妇女是作为父权、夫权的私有财产而存在的, “三从四德”在客家农村更为严格, 在家从父, 嫁后从夫, 夫丧从子。夫妻之间也是极端的不平等, 女子嫁人后命运完全由夫家掌控, “要来的媳妇买来的马, 任我骑来任我打”要对丈夫逆来顺受。比如剧中的铁板嫂, 因为丈夫嫌弃她长得丑, 即便是怀着身孕还被丈夫毒打, 最后流产, 爬着进入清洁堂, 宁愿过着寡妇的生活也不愿意回家受丈夫的欺凌。丈夫还有典妻、租妻甚至卖妻行为。夫权压迫之下, 女子没有婚姻自主权,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就是婚姻的合法形式。父母借婚姻关系索要钱财形成的是非常可耻的包办买卖婚姻制度, 还有一些很畸形的婚姻形式, 比如童养媳、等郎妹、隔山娶。童养媳又称“待年媳”“新妇仔”, 是指有儿子继承的人家, 抱养别人家的幼女或女婴为养女, 年幼时与养母家的儿子以兄妹相称, 待双方长至婚龄由养父母做主结婚, 童养媳可以说是既当媳妇又当奴婢。等郎妹是指买少女或者18岁甚至是20岁的女子来等待比较小的或小得多的, 甚至刚出生的小男婴长大后成婚, 如果等郎妹的郎不幸夭折了, 就要在婆家与公鸡拜堂成亲, 守一辈子活寡。“隔山娶”是指男人在外地谋生, 尔后委托亲友在家乡找个儿媳妇, 留在家乡行使妻子侍奉双亲, 管理家务职能的婚姻形式, 举行婚礼时用公鸡代替新郎, 洞房也是守着公鸡过, 有的新郎一年会回来一两次与家人团聚, 而有的女子一辈子也见不到自己的丈夫, 也不能改嫁, 成为活寡妇, 只能孤苦终老。

就这样, 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权的重压之下, 女子的命运可以说十分悲惨, 爆发大规模的妇女运动也就具备了第一个条件:妇女受压迫的事实。正所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有了被压迫的事实, 要有反抗的意识才能奋起反击。反抗的意识靠的是思想的解放, 思想的解放得益于各种妇女解放思潮的启蒙。鸦片战争后, 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也开始更多, 传教活动从沿海、平原也慢慢渗入到内陆、山区, 地处偏僻的赣南和闽西山区也受影响。辛亥革命前夕, 正是全国各地新学普遍兴起的变革时代, 一些开明的绅士, 有感于妇女地位低下, 教育机会不均等, 也热心创办女学。女校的创办, 使得一批没有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妇女走出闺阁, 走进社会, 为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也为妇女的进步、接受新文化新思潮创造了条件。社会的四权压迫、思想启蒙两个条件一成熟, 爆发一场大规模的妇女解放运动也就万事俱备了!

注释

11康国.妇女运动的成立及要求[J].妇女杂志, 1923 (9) .

22毛泽东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31.

33钟玉英.社会学概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164-165.

社会解放 篇11

1949年4月, 渡江战役胜利结束之后, 税源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 根据中共中央和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 大部省区都沿用旧税制, 实行过去在解放区没有开征过的税种。房捐即为其中之一。房捐是在工商业较集中的城镇, 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捐税。它的主要负担原则是, 营业用房高于住家用房, 出租房屋高于自住房屋, 街市门面房屋高于背街后巷房屋。

房捐在工商业集中城镇开征的原则各行政区的规定是一致的, 但具体征收范围却有不同。苏北行署规定:按照税制精神, 城乡均应征收, 但乡村地基已纳公粮, 目前只在商业集中的地区开征。所谓商业较集中地区, 暂以缴纳营业料照税一百家左右之市镇为限。同年8月又作了变更, 指出:过去规定的征收一百家牌照税者为起征标准, 现据各地反映不能机械执行, 而应以当地商业情况与人民生活情况为原则。皖南区以聚住户数为标准, 在商业繁盛之市镇, 规定居民聚居在二百户以上者, 即行开征。开征的城镇, 有贵池、至德、石台、太平、大通、青阳、南陵、繁昌、当涂、泾县、郎溪、宣城等县。苏南区规定从7月份起凡在本区工商业较集中之城镇房屋, 一律征收房捐, 其征收范围由各县市政府拟定呈报行署核准。皖北区征收房捐的城市暂定为田家庵、阜阳、界首、毫州、巢城、三河、宿县、六安、合肥、蚌埠、安庆等11处。指定合肥、安庆、蚌埠市立即试办, 其他各专区可找重点试办一处, 吸取经验, 然后在各城市举办, 以免走弯路。

二、房捐标准和计算依据

房捐标准是根据出租与自用、营业用房与背街巷等不同情况制定的, 各区的征税标准不同, 计算依据也不一致。

苏北区和皖南区的房捐分为四等计算:苏北区营业用房屋出租者, 按全年租额征收14%, 自用者比照邻近同等房屋一般全年租额估计, 征收11%;住家用房屋出租者, 按全年租额征收7%, 自用者, 比照邻近同等房屋一般全年租额估计, 征收4%。皖南区出租营业房屋按租金课以20%, 自用营业房屋, 按其现值课以2‰;出租住房按租金课以10%, 自用住房按其现值课以l‰。

苏南区的房捐标准分为商铺用、工厂用和住户用三种:商铺用房屋, 为其标准租金14%;工厂用房屋, 为其标准租金10%;住户用房屋, 出租者为其标准租金8%, 自用者为标准租金6%。皖北区的计算依据是出租与自用两种:出租房屋按租金额征收15%, 自用房屋征收8%。苏北区对自住房屋采取估租的方法征收房捐, 原因有二:一方面是伪政府对自用房屋系用估价的方法征收, 但根据泰州市调查材料, 自用房屋估价征收, 其应纳捐额很多高于出租者。为切实保证自用房屋之负担低于出租房屋之精神, 故采用估租办法。另一方面, 所谓估价, 房屋的标准也很难确定, 因为房屋连带地皮, 常受市面繁荣与否及供求关系等决定价格的, 对房屋的真实所值很难估计。其次, 房屋新旧不同, 折旧标准亦难确定。根据以上情形, 估价不如估租的好, 故决定用估租办法。

三、房捐的减免

各地房捐减免政策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但在减免范围和幅度上却有不同。其中规定比较全面的是苏北区, 它规定的免征范围是:政府的公产、学产;无收益的慈善团体、公私立学校、文化机关、庵、观、寺、院等之自用房屋;住家用之草房;破坏不堪之房屋;无人居住或使用之空房, 但时间不足半月者, 不得免征;新建房屋免征1年;在解放战争期间遭受战争摧毁重建之房屋, 免征2年。

苏北区还规定, 凡生活贫困无力缴纳房捐, 由邻近居民3人以上证明, 经征收机关查明属实者, 得予减征或免征。军、烈属按应纳捐额, 减轻1/2, 工属减轻l/3。

四、房捐的征收

房捐的纳税义务是产权所有人。自住房屋由住户缴纳, 出租房屋由承租人代缴, 抵付房租, 这是各个地区的共同规定。但苏南区规定对租约定明房捐由承租人负担者, 可依照其约定。关于房租的征收期限, 大部分地区的房捐是按季征收。皖北区是按季评定, 分月征收。皖南区是按季计征。为了负担的公平合理, 各地区组织房捐评议委员会,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评议等级, 由征收机关核准执行。

由于租金收益约定的代价种类不同, 房捐计算也有区别, 如皖南行署规定:收益以货币计算。非货币或采行变相租金者, 依下列办法处理:1.以实物为租金者, 按征收时市价折合人民币计征。2.租金外附加押金者, 计算押金之利息, 加入租金内为出租收益总额。3.约定于一定时期内取得某项建筑物或设备作租金者, 应按当时物价估定该项建筑物或设备之价格, 以定约期限, 按季平均计征之。

各解放区房捐的开征, 大大增加了各解放区的财政收入, 有利地支援了全国的解放战争。

摘要:房捐是解放前夕在部分解放区临时征收的一个税种, 过去在解放区没有开征过, 建国后不久废改。华中解放区在1949年4月开征, 它主要是在城镇征收。征收分四等, 征收对象主要是营业用房和出租房。税额大体仍按国统区旧制, 但减免范围和幅度较大。

关键词:房捐,征收

参考文献

[1]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中国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长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9.

上一篇:历史照亮现实论文下一篇:异亮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