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通风

2024-09-16

全面通风(共3篇)

全面通风 篇1

根据火灾事故分析,烟气是造成火灾中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烟气的组成成分比较复杂,包括烟粒子及CO、HCN、NH3等有毒气体,由CO导致的人员死亡和直接烧伤、爆炸及其他有毒气体引起的死亡约各占一半。采用通风、防排烟措施控制烟气产物及烟气运动可以改善火灾环境,并降低火场温度以及热烟气和热分解产物的浓度,改善视线。但是在通风排烟设计时,针对不同的通风排烟方式,排烟量的设计目前还没有较为理论的计算方法,而是通过相关的规范与经验数据指导设计排烟量。

目前,指导机械排烟量计算的规范有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在最新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与《地铁设计规范》中,对于防排烟量的设计计算没有给出具体的公式和方法,只有一些硬性要求。《地铁设计规范》第19条规定:地下车站站台、站厅火灾时的排烟量,应根据一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按1m3/(m2·min)计算,每个防烟分区的面积不超过750m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隧道内通风排烟设计时,针对不同隧道环境确定合适的通风排烟方式和排烟量。表1为国际道路协会(PIARC)在实验的基础上给出的排烟量。

笔者在建立全面通风排烟数学模型基础上,分析防排烟各影响因素,通过对全面通风排烟微分方程的推导,给出排烟量计算的一般公式。

1 全面通风排烟

1.1 全面通风排烟工作原理

全面通风排烟是把正压送风和负压机械排烟两者结合起来的防排烟方式。这种防排烟方式在地面建筑中应用较广。当建筑物发生火灾时,着火区域既有烟区利用机械排烟风机把烟气排至室外,造成微负压,以防止烟气蔓延扩散出去;在非着火区域采用送风机加压,造成微正压,以防止烟气的侵入,形成无烟区。

1.2 全面通风排烟微分方程式

防排烟设计中所要控制的火灾烟气的浓度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火灾烟气中烟粒子的浓度μs或光学浓度cs;二是火灾烟气中有毒气体的浓度,通常以容积成分ri表示。显然,以不同的火灾烟气浓度作为指标,防排烟的设计结果是不同的。笔者以某有毒气体的容积成分为控制指标,从理论上导出全面通风排烟的微分方程式,如式(1)所示。

式中:Vi为任何一种有毒气体的容积体积;Vy为烟气的总容积。

以烟气中某有害气体的容积成分ri,作为控制指标,控制体内该有害气体的生成量为qi(m3/s),控制体的体积为V(m3),温度为Ti,压强为Pi;送风量为Qf(m3/s),送风中所含某有害气体的容积成分为r’,新风的温度为Tf,压强为Pf;排出控制体内的烟量为Qpy(m3/s),排出烟气的气体状态参数与控制体内气体状态参数相同,如图1所示。

为了导出微分方程式,做如下假设:

(1)气体在控制体内是均匀分布的;

(2)烟以及控制体内有毒气体的生成处在稳定的工况下,即送风量Qf、排烟量Qpy以及有毒气体的生成量qi是常量;

(3)通风排烟的气流组织是合理的,排出烟气的气体状态参数与控制体内气体的状态参数近似相同。

对于这样一个控制体,从某一时刻τ起,经过时间微元dτ后,即从τ到τ+dτ的时间间隔内,该控制体内某有害气体的体积的变化如下:

控制体内新的某种有害气体体积,如式(2)所示。

随送风进入控制体内的某有害气体的体积,如式(3)所示。

气体进入控制体后经过混合充分,新进的气体状态参数与控制体内气体状态参数相同,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3)变化为式(4)。

随排烟排出控制体的某种有害气体的体积,如式(5)所示。

riτ为τ 时刻控制体内某有害气体的容积成分。在τ+dτ时刻,控制体内某有害气体的体积容积成分变化为riτ+driτ,相应于从τ+dτ时间间隔内,控制体内某有害气体的体积变化,如式(6)所示。

由式(2)、式(4)、式(5)和式(6)控制体内气体体积平衡方程式得式(7)。

式(7)就是以烟气中某有害气体的容积成分ri为控制指标的全面通风排烟的微分方程式。由式(7)不难看到,全面通风排烟微分方程式是一个一阶常微分方程式,其初始条件为τ=0,riτ=ri0。求解式(7)得式(8)。

2 在防排烟工程计算中的应用

2.1 防排烟工程控制指标的选择

绝大部分火灾为不完全燃烧,所以CO产生量较大,在各种毒气中CO是公认的造成人员死亡的主要有毒气体。CO对人体的影响,如表2所示。

一次火灾中排烟风机能将CO的体积分数控制到2×10-4以下,对于人体的危害就相对很小。

2.2 全面通风排烟微分方程的计算命题

根据全面通风排烟微分方程式的解,可以计算工程上的各种计算命题。通常计算命题是在给定的排烟区和要求的通风排烟时间以及有毒气体浓度比下,计算通风排烟量以确定风机的容量。以CO容积成分rCO为控制指标的排烟微分方程式,推导风机排烟量。

2.2.1 工程应用中以CO为控制指标计算排烟量

防排烟工程中,送风应为新鲜洁净空气,不应该含有毒性气体,即rCO’=0;排烟区内由于火灾的燃烧会产生有毒气体,即qCO≠0。则式(8)可简化为式(9)。

可得排烟量计算公式,如式(10)所示。

式中:V为排烟区体积,m3;τ为排烟时间,s;qi为一氧化碳生成量m3/s;分别为0时刻与τ时刻一氧化碳体积分数。

式(10)中只有Qpy为未知数需要计算,可以利用数值计算中不动点迭代方法求解该非线性方程的解,借助数值计算软件MATLAB编程辅助求解排烟量。以排烟量Qpy为未知数x,进行不动点迭代计算时,初始的迭代值建议取CO生成量qCO=0,x的值即迭代初值,方程解的区间为,该方程的一般迭代格式如式(11)所示。

特别是当送风中不含有CO即送风为新鲜洁净空气时,rCO’=0,控制体内也不再发烟,qCO=0,则排烟量计算公式简化为式(12)。

2.2.2 排烟量计算的一般步骤

整理以上分析,式(10)可以作为计算排烟量的一般公式,防排烟工程中计算排烟量的步骤如下:

(1)整理计算参数,确定排烟区体积V,排烟时间τ。

(2)确定有毒气体控制指标的稀释倍数ri0/riτ。

(3)可根据经验对火灾中某毒害气体容积成分生成量qi估值。对于不同的建筑由于其材料特性、空间特性及火灾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烟气中某有毒有害气体占烟气生成量的比例有所差别。如在火灾中生成的CO体积分数为:地下室0.04%~0.85%;闷顶阁楼0.01%~0.1%;楼内或室内0.1%~0.4%;浓烟区域0.02%~0.1%;赛璐珞燃烧38.4%;火药爆炸2.47% ~15.0%;可燃物爆炸5%~7% 。其他的有毒气体,如HCN、HCL及NH3也有相关的指导计算的数值。

(4)利用计算机软件编程辅助计算排烟量。设排烟量Qpy为x,通过式(13)进行不动点迭代计算。

这里迭代初值x0选取无发烟qi=0时计算的排烟量值,即。计算相应xn与n值,xn即为计算的排烟量。

3 算例分析

通过模拟火灾烟气在隧道中的扩散,探究全面通风微分方程在隧道防排烟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隧道中通常采取重点排烟,其通风排烟的原理与全面通风排烟的原理相近,以全面通风排烟原理计算的排烟量方法也适用于隧道内重点排烟的方法。现假设一隧道采用重点排烟的排烟方式,通过火灾动力学软件PyroSim模拟运行,设计不同的排烟工况来检验其排烟效果。

3.1 PyroSim烟气模拟

设计一隧道重点排烟部分长宽高为100m×6m×6m。发生火灾后烟气在隧道内均匀扩散,通过CO发射器控制排烟区CO初始平均体积分数平均值为0.161 2%,CO生成量为qCO=0.002m3/s分析。通过PyroSim模拟检验隧道开启防排烟,控制体内CO体积分数在9min内能否降到预期浓度以下。火源的规模为5 MW,在隧道各段距离及相关高度设置CO监测点。监测点在水平方向每隔10m布置;垂直方向每隔1m布置,分析比较各层高度CO平均体积分数。

3.1.1 PIARC推荐的风量

已知排烟区有CO生成,qCO=0.002 m3/s,初始CO平均体积分数为0.161 2%,通风排烟9 min,以PIARC推荐的排烟量模拟,计算9min后排烟区内的CO体积分数,如图2所示。PIARC推荐风量表中,当火灾规模为5MW时,Qpy=20m3/s。

各高度CO平均体积分数为0.001 8%、0.004 3%、0.008 0%、0.013 3%、0.031 3%、0.030 7%,总的平均体积分数为rCO=0.014 9%。由表2可知,0.014 9%的体积分数对于人体影响是相对较小的,符合前期安全疏散的要求。下面以rCO=0.014 9%通过全面通风微分方程推导的排烟量公式计算排烟量,将该排烟量与PIARC推荐的排烟量比较。

将参数值qCO=0.002m3/s、、τ=540s带入式(10),通过MATLAB辅助计算,将排烟量设定为未知数函数x,迭代初值,迭代17步,得x=21.841 2,则计算的排烟量Qpy=21.841 2 m3/s,与PIARC推荐的20 m3/s很接近。

3.1.2 CO控制指标计算排烟量

排烟区有CO生成,qCO=0.002m3/s,初始CO平均体积分数为0.161 2%。通风排烟9min,9min后将排烟区CO浓度rCO控制在某个定值以下,排烟量通过该给定值计算。以下可以通过给定不同的rCO值的6个工况进行模拟。

工况1:9min后排烟区的CO体积分数rCO控制在0.015 0%以下。通过排烟量公式计算得Qpy=21.762 5m3/s;

工况2:9min后排烟区CO平均体积分数rCO控制在0.014 0%以下。通过排烟量公式计算得Qpy=22.587 1m3/s;

工况3:9min后排烟区CO平均体积分数rCO控制在0.013 0%以下。通过排烟量公式计算得Qpy=23.507 4m3/s;

工况4:9min后排烟区CO平均体积分数rCO控制在0.012 0%以下。通过排烟量公式计算得Qpy=24.547 2m3/s;

工况5:9min后排烟区CO平均体积分数rCO控制在0.011 0%以下。通过排烟量公式计算得Qpy=25.739 0m3/s;

工况6:9min后排烟区CO平均体积分数rCO控制在0.010 0%以下。由排烟量公式计算得Qpy=27.130 3m3/s。

工况1~5都能将排烟区内CO平均体积分数控制在设计的体积分数以下;工况6设计的CO平均体积分数为0.01%,通过模拟计算排烟区内的体积分数降低到0.010 3%,虽未降低到0.01% 以下,但与设计的CO体积分数较接近了。各工况计算结果汇总如表3所示。

通过分析各高度层CO体积分数发现,在2.5 m高度以下通过该公式计算的排烟量都能将CO平均体积分数降低到设计的控制体积分数以下,一般人的高度在2m以下,这对于人员疏散极其有利。由《中国消防手册》可知,烟气的毒性是人员疏散安全三个判据指标之一,通常若CO体积分数低于0.02% 不会对人员疏散造成影响,另两个判据指标为能见度与烟气温度。不同控制浓度各层高度CO平均体积分数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

4 结论

(1)通过全面通风微分方程计算的排烟量,适用于针对特定气体控制指标的排烟量设计,这对于工程中排烟区风量计算具有指导作用。

(2)通过全面通风微分方程计算的排烟量,在人员安全疏散的高度以内,烟气的毒性判据指标(如CO体积分数)可以控制在设计的浓度以下。

参考文献

[1]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2]GB 50517-2003,地铁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3]赵杰,朱明学.火灾烟雾中的有毒气体及中毒机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7):497-498.

[4]高红菊,姜明坤.建筑火灾烟气生成量的计算方法[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4,23(2):113-116.

[5]黄恒动,谯京旭.建筑火灾防治与救生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6]李靖,李鸿博.通风微分方程在隧道通风中的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3):125-126.

[7]张甲雷.长通道内火灾烟气中一氧化碳生成[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8]林俊峰,马江燕,王怡.中庭自然排烟的数值模拟[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29(8):671-675.

全面通风 篇2

通风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人人都是通风员”理念的精神实质是以人为本,安全发展,本质内涵是人人有责,齐抓共管,核心要素是通风管理、全员参与,根本要求是过程控制,超前预防。这一理念不仅强调“通风”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而且突出“人人”在煤矿安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是对今后煤矿通风管理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

一、“人人都是通风员”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

“人人都是通风员”实现了安全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对安全生产理念的又一次丰富,赋予了“人人都是通风员”全新的内涵,是今后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的根本。

“人人都是通风员”明确“一通三防”工作的行为主体是井下全体员工,并要求井下员工人人都来抓通风安全,人人都负责通风。其根本目的是动员全体员工,干部都来抓通风安全,人人都负通风安全责任,根本目的是动员全体员工班组长人人群策群力,齐抓共管,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安全事故,进一步维护员工利益,公司利益,实现吴煤公司安全健康发展。要始终把“一通三防”工作摆在首要突出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麻痹放松,要坚持“安全第一”方针,进一步提高员工对“一通三防”工作的重要性、危害性、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增强员工的安全生产思想观念,增强超前预防的主动意识,彻底消除麻痹心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从思想上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践行“人人都是通风员”理念

一要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素质。所谓人人就是所有员工是“人人都是通风员”的具体落实者和执行者,只有把每一个员工的安全生产素质提高,才能保证这个理念的贯彻和落实。在具体的工作岗位,着力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扎实搞好这个理念的宣传教育,把学习“人人都通风员”的理念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列入日程,制定计划,为这个理念的落实制造先决条件,二是要抓好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通过学习培训,让每一个员工认识为什么要当通风员,通风员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及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有哪些,努力提高员工分析问题,判断隐患,解决“一通三防”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三懂、三会、三做到”的岗位标准,约束工作行为的自觉性,促进员工的安全生产素质的提高,三是要抓好专业队伍建设。“一通三防”专业队伍承担着重要角色,他们不仅要干好本职工作,而且担负着指导、捡查井下每一名班组长、每一名员工日常行为的重要职责。必须增强每一名专职通风员的工作责任和业务素质,使专职通风员不仅能干好本职工作,更要自觉做到“人人都是通员”,促进提高“一通三防”的队伍素质和整体工作水平,为“人人都是通风员”工作的开展造就一支素质过硬的专业队伍。

二要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落实“人人都是通风员”绝不能“雷声大,雨点小”,必须坚持长期抓,这就要求全体员工干部必须建立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一是不断适应“一通三防”工作的变化,始终把制度创新贯穿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金过程,使“一通三防”工作的每一项工作都能真正做到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二是落实目标和责任,本着当前工作与长远工作相结合,日常工作与重点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工作目标,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做到目标明确,分工细致,责任到人,真正做到通风工作事事有人抓,处处有人管,彻底消除“一通三防”管理上的盲区和死角。三是要加强检查和考核,充分发挥好职能部门和群监网络的监管作用,加大日常检查,考核力度,做到严格考核,奖罚分明。四是要注重激励和约束并重,对有贡献的人员要重奖,对有制度不落实、失职造成的事故,必须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严格追究责任。五是要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完善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好“一通三防”科按人员的突出作用,扎实推进“一通三防”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着力解决影响和困扰“一通三防”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为“一通三防”安全工作,提供技术保证。

三要依靠全员参与,群策群力。“一通三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矿井方方面面,贯穿于安全生产的全过程。抓好这项工作仅靠专业部门及人员远远不足以实现。要动员全员参与,依靠每一个人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把“一通三防”工作真正抓好抓实。首先必须要让每一个员工认识到“一通三防”与自己的生命和利益息息相关,从而使其主动肩负起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人的重要使命。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注重用细致的思想工作说服人,用细腻的感情感化人,用生动的案例教育人,使员工自觉用“人人都是通风员”的岗位标准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每一位员工都必须努力学习“一通三防”基础知识,掌握“三懂、三会、三做到”的岗位标准要求,按章作业,消除自身的不安全行为,并及时制止他人的不安全行为,努力做到爱护“一通三防”的设备、设施,积极主动地在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把各类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全面通风 篇3

通风是有效控制粉尘和毒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重要方法, 按作用区域范围通风系统可分为全面通风和局部通风, 而局部通风一般是消除和控制尘毒的首选措施[1,2], 当不可能采用局部通风或采用局部通风后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仍然超标时, 应辅以全面通风[3], 如汽车喷漆室[4]、大型密集焊接作业厂房[5]等必须设置全面通风。全面通风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效果取决于全面通风量和气流组织[6]。因此, 在职业病危害评价中也主要是通过全面通风量和气流组织两个评价指标对全面通风进行评价, 因此, 非常有必要对全面通风量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中应用进行探讨。

1 全面通风量的定义和适用范围

全面通风主要是利用清洁空气稀释室内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 并将污染空气排出室外, 使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 而将室内有害物质浓度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以下所需的通风量即为全面通风量。由此可知, 全面通风量是基于将有害物质浓度稀释在限值标准以内所需的通风量, 而局部通风主要是将有害物就近排出, 不是稀释有害物质浓度至限值标准以下。因此, 相同条件下, 局部通风的通风量一般小于全面通风的风量。由此可知, 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中全面通风量只能对全面通风系统进行评估, 而不能用于评估局部通风系统。

2 全面通风量的确定

全面通风量的确定是全面通风系统设计和评价的重点[7]。

2.1 单一物质全面通风量的计算方法

全面通风量一般按式 (1) 进行计算:

式中, L为全面通风量, m3/h;M为有害物质产生量, mg/h;YS为室内环境有害物质浓度限值, mg/m3;YO为新鲜空气中该种有害物质的本底浓度, mg/m3。

利用式 (1) 计算全面通风量时, YS一般取《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 (GBZ2.1) 中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 但职业接触限值包括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PC-TWA)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PC-STEL) 、最高容许浓度 (MAC) 三种职业接触限值。

1) 若有害因素限值为MAC时, 则应按YS=MAC用式 (1) 计算全面通风量, 因为MAC是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

2) 若有害因素限值为PC-TWA时, 则需根据劳动者的实际作业时间进一步进行确定, 因为PC-TWA是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其作业环境浓度与作业时间密切相关, 要满足PC-TWA限值要求, 作业时间不同时劳动者接触的作业环境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允许值也不同。

当劳动者实际作业时间>8h, 若仍按YS=PC-TWA进行设计, 则作业环境浓度为PC-TWA, 而劳动者实际接触时间>8h, 其劳动者接触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CTWA) 会超标, 不能满足PC-TWA的要求。

当劳动者实际作业时间<8h, 若仍按YS=PC-TWA进行设计, 则作业环境浓度为PC-TWA, 而劳动者实际接触时间<8h, 其劳动者接触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肯定符合PC-TWA的要求, 但其设计风量偏大, 会增加能耗。

综上所述, 利用式 (1) 计算全面通风量时应按表1确定YS值。

如:某作业场所苯的产生量M为30mg/h, 苯的PC-TWA为6 mg/m3, PC-STEL为10mg/m3。新鲜空气中苯的本底浓度为0mg/m3。该作业场所采用全面通风设施进行排毒, 其所需全面通风量应根据实际作业时间而定, 不同作业时间YS取值和全面通风量计算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当劳动者每天作业时间不同时, 其作业场所所需全面通风量也各不相同。因此, 在职业病危害评价中利用全面通风量对全面通风设施进行评价时, 除MAC外, 不能简单的采用PC-TWA计算所需全面通风量, 而应结合劳动实际作业时间进行综合考虑, 尤其是每天作业时间>8h的作业, 采用PC-TWA计算得到的全面通风量根本无法满足有害物质浓度的控制要求。

2.2 多种物质并存时全面通风量的计算方法

实际作业场所很少仅存在一种有害物质的作业场所, 大多数都是存在多种有害物质, 其全面通风量的计算可参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 规定执行。即:当数种溶剂 (苯及其同系物、醇类或醋酸酯类) 蒸气或数种刺激性气体同时放散于空气中时, 应按各种气体分别稀释至规定的接触限值所需要的空气量的总和计算全面通风换气量。除上述有害气体及蒸气外, 其他有害物质同时放散于空气中时, 通风量仅按需要空气量最大的有害物质计算[8]。

2.3 基于通风换气次数的全面通风量的计算方法

利用式 (1) 计算全面通风量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已知有害物质的产生量M, 在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中有害物质的产生量M多为理论值, 而实际工作中很难确定有害物质的产生量M, 导致依据式 (1) 很难确定全面通风量。而《采暖通风与空调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 规定“放散入室内的有害物质数量不能确定时, 全面通风量可参照类似房间的实测资料或经验数据, 按换气次数确定, 亦可按国家现行的各相关行业标准执行”。因此, 全面通风量还可按式 (2) 进行计算:

式中, L为全面通风量, m3/h;V为通风车间有效容积, m3;n为通风换气次数, 次/h。

《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程》 (DL/T 5035) 等相关行业标准规定了部分工业建筑的通风换气次数, 但一般工业建筑的换气次数不易查到[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 规定“事故通风的风量宜根据工艺设计要求通过计算确定, 但换气次数不宜<12次/h”。因此, 当在相关手册无法获取相关通风换气次数时, 在职业病危害评价中多采用12次/h的通风换气次数计算全面通风量。

通风换气次数只与作业场所有关, 对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数量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等未进行充分考虑, 通风换气次数强调的是排除余热和事故通风。因此, 在职业病危害评价中应充分结合向设计手册和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设计全面通风量, 尤其相关设计手册中未规定通风换气次数时, 不能简单的采用12次/h的通风换气次数计算全面通风量, 应充分结合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

3 全面通风量在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主要是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设计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是否符合要求进行评估, 应通过式 (1) 或式 (2) 计算全面通风量, 并结合全面通风系统压力损失等情况, 核实全面通风系统的风机选择是否合理, 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主要是核实建设项目建成后职业病防护设施是否实现了设计的要求, 首先应核实全面通风系统的风机是否满足全面通风量的要求, 如风机参数本身小于全面通风量的要求, 则应更换风机;反之, 还应通过实际检测全面通风量确定全面通风量是否实现了设计要求, 全面通风量一般可通过下面两种方法进行测量。

1) 直接测量法:即通过检测进风口或排风口的平均风速, 然后利用式 (3) 计算全面通风量:

式中, L为全面通风量, m3/h;V为罩口平均风速, m/s;A为罩口面积, m2。

罩口平均风速可采用《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 (GBT16758) 规定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2) 间接测量法:通过检测通风换气次数 (换气率) , 然后利用式 (2) 计算全面通风量。

通风换气次数 (换气率) 可采用《公共场所室内换气率测定方法》 (GBT 18204.19) 规定的利用示踪气体 (SF6或CO2) 方法进行测定。

4 结论与讨论

全面通风量适用于全面通风防护设施的防护性能评估, 不能用于局部通风防护设施;利用式 (1) 计算全面通风量是应注意YS值的选择, 不能简单的采用PC-TWA进行计算, 应结合劳动者的实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时间等情况进行计算;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主要是核实全面通风量是否满足要求, 以及选择的风机是否正确[10], 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主要是核实全面通风量是否实现了设计要求。

由于全面通风主要是稀释室内有害物质至职业接触限值标准要求, 而室内有害物质的分布及通风气流是难以均匀, 且混合过程也难以在瞬间完成, 即使室内有害物质平均浓度符合职业卫生标准要求, 污染源附近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仍然会比室内平均值高。因此, 实际所需的通风量往往比理论计算值偏大。

另外, 气流组织也是全面通风的重要评价指标, 全面通风防护设施除满足必须的全面通风量外, 还应选择适宜的气流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周书林.日本局部换气装置的管理及其借鉴意义[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2, 8 (12) :105-107ZHOU Shu-lin.To learn the management of local ventilation system in Japan[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 1 (4) :105-107

[2]李先庭, 蔡浩.我国通风领域面临的挑战[J].暖通空调, 2008, 38 (2) :31-36LI Xian-ting, CAI Hao.Challenges to venti lation f ield in China[J].Heating Ventilating&Air Conditioning, 2008, 38 (2) :31-36

[3]孙一坚, 沈恒根.工业通风[M].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13-14

[4]胡小炜, 姚耿东, 袁伟明.某喷漆房全面通风系统有效性测定和评价[J].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9, 26 (5) :500-503HU Xiao-wei, YAO Geng-dong, YUAN Wei-ming.Evalu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overall ventilation system in a spray-painting room[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Occupational Medicine, 2009, 26 (5) :500-503

[5]李新伟, 尹洪银, 单冰.电焊车间通风净化系统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1, 27 (3) :278-279LI Xin-wei, YIN Hong-yin, SHAN Bin.Evaluation on ventilation system in welding workshop[J].Evaluation on Ventilation System in Welding Workshop, 2011, 27 (3) :278-279

[6]陈光, 王东伟, 方正平.置换通风的发展及研究现状[J].建筑热能空调, 2007, 26 (2) :23-27CHEN Guang, WANG Dong-wei, FANG Zheng.Development and status of the displacement ventilation[J].Building Energy&Environment, 2007, 26 (2) :23-27

[7]陈益武, 郭加荣.全面通风量影响因素分析[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7 (3) :23-27CHEN Yi-wu, GUO Jia-rong.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eneral ventilation rate[J].Journal of Xuzhou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2007, 7 (3) :23-27

[8]林文敏, 王志勇, 蔡健峰, 等.作业车间全面通风换气量的计算[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2, 8 (5) :66LIN Wen-min, WANG Zhi-yong, CAI Jian-feng, et al.Calculation of ventilation volume of workshops[J].Strail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2, 8 (5) :66

[9]吕琳.工业通风换气次数的有关规定及其在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0, 9 (1) :3-8LV Lin.Application of ventilation rate and related standards in the occupational hazards evalu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Engineering, 2010, 9 (1) :3-8

上一篇:外墙渗漏问题下一篇:巧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