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后的相关因素(精选11篇)
预后的相关因素 篇1
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喉癌术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本院耳鼻喉科2005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喉癌患者58例, 分别按照性别、年龄、肿瘤部位、T分期、N分级、病理分型、有无行淋巴结清扫、术后放疗等因素进行分组, 分别比较每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结果 入选患者中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有无淋巴结清扫因素的5年生存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入选患者中T分期、N分期、术后放疗、病理分型因素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喉癌术后诸多因素中, T分期、N分期、术后放疗等对其患者生存具有远期影响。
关键词:喉肿瘤,预后,危险因素
近年来喉癌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1]。目前, 对于该病仍以手术作为主要的干预手段, 在最大限度保存喉功能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及提高其生活质量。因此, 正确评价分析影响喉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对于实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质量就显得非常重要。本研究对58例喉癌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耳鼻喉科2005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喉癌患者58例, 男47例, 女11例;年龄54~78岁, 平均 (68.4±1.3) 岁。肿瘤浸润性生长30例, 呈包块或菜花状者28例。声门型22例、声门上型23例、声门下型13例。按2002年国际抗癌联盟制订的分期标准, Ⅰ期9例, Ⅱ期11例, Ⅲ期20例, Ⅳ期18例;有淋巴结转移29例, 无淋巴结转移29例;病理分型低分化鳞癌11例, 中分化鳞癌25例, 高分化鳞癌22例。T分期:T111例, T214例, T314例, T419例。N分期:N025例, N121例, N212例。伴胸闷、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咳嗽、进食呛咳、咽异物感等并发症19例。全喉切除术27例, 部分喉切除术31例;其中未进行颈廓清术24例, 行根治性颈廓清术19例, 选择性颈廓清15例。有烟酒嗜好22例。
1.2 分析方法
通过相关网站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网、中国循证医学网等进行文献检索, 归纳出以下因素进行分析即性别、年龄、肿瘤部位、T分期、N分期、病理分型、有无行淋巴结清扫、术后放疗等。并且将其进行量化赋值, 随访截止时间为2013-04-30, 失访病例和随访截止时仍存活者按截尾数据处理。
1.3 随访时间
喉癌手术当日为起始时间, 随诊到患者死亡、失访或者第5年的访问时间为终点。
1.4 喉癌术后预后相关因素的分析
本研究共入选58例患者, 死亡17例, 生存35例, 失随访6例, 随访率为89.66%。将失访者6例从调查患者中删除。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不同年龄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2.3 不同肿瘤部位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
注:与声门型比较, *P>0.05;与声门上型比较, △P>0.05
2.4 不同T分期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
注:与T1比较, *P<0.05;与T2比较, △P<0.05;与T3比较, ▲P<0.05
2.5 不同N分期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5) 。
注:与N0比较, *P<0.05;与N1比较, △P<0.05
2.6 不同病理分型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6) 。
注:与高分化比较, *P<0.05;与中分化比较, △P<0.05
2.7 患者有无行淋巴结清扫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7) 。
2.8 术后是否采用放疗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8) 。
3 讨论
相关流行病研究调查发现, 罹患喉癌疾病的患者与性别、年龄关系不显著。本研究结果证实, 入选的58例患者中男性与女性的生存率比较, 无显著差异。Shevro通过对97例女性喉癌临床资料的分析, 其预后与男性相比, 无显著差异性, 证实了性别不是致癌的危险因素[2]。Till等人员研究发现, 通过对21家医院的10554例喉癌术后患者进行分析, 得知按照肿瘤部位的不同, 其生存率也不尽相同即:声门上行生存率为71%, 声门型生存率为72%[3]。本研究中, 声门上型为54.2%, 声门型为53.9%, 与上述报道相差不大。
目前国际上针对肿瘤采用的是TMN分期, 然而T、N分期对于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有报道964例手术治疗喉癌的研究分析, 得知单纯T分期而言, 随着分期的升高, 生存率则随之降低[4]。吴梅等[5]曾指出头颈部肿瘤出现淋巴结转移可明显影响患者预后。凡出现转移者, 生存率降低50%以上。结合本研究可以得知, 此次涉及的另外两个相关因素即病理分型、术后是否采用放疗经研究发现, 与患者术后预后具有一定的影响, 然而有无行淋巴结清扫却无明显影响。
综上所述, T分期、N分期、病理分型、术后放疗等因素影响患者预后,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 应首先考虑患者多种影响因素进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争取最佳疗效。
参考文献
[1] 皮力东·库亚西.喉癌术后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 2009.DOI:10.7666/d.d174153.
[2] 孙发林, 卜世崇, 马克, 等.喉癌预后相关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 2009, 36 (5) :405-408.
[3] 郭修栋, 兰胜民, 曹建忠, 等.喉鳞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1, 18 (8) :606-609.
[4] 李文妍, 任晓勇, 许珉, 等.手术治疗喉鳞状细胞癌的预后影响因素[J].现代肿瘤医学, 2010, 18 (5) :884-886.
[5] 吴梅, 韩治国, 陆金山, 等.89例喉鳞癌患者术后生存的COX模型多因素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1, 11 (22) :4289-4292, 4310.
预后的相关因素 篇2
后影响
【摘 要】目的:探讨在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个性化护理对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的接受血液透析的肾病患者共计232例为研究样本,将患者分组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出现1例导管感染,2例导管打折,1例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并发症率为6.90%;对照组患者中出现9例导管感染,4例导管打折,6例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并发症率为32.76%。两组资料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个性化护理,可有效预防导管感染等不良事件,对患者治疗效果提升有促进作用,该护理方案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护理;肾病;透析;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R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1
近年来血液透析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多,血管通道关系着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安全,但由于患者的高龄因素、过度肥胖、动脉硬化或糖尿病等影响,使得血液透析患者建立静脉或动脉内瘘时的难度显著增加,因此影响血液透析血管通道。肾病患者实施血液透析的频率高,因此在透析过程中需要给予患者科学的护理干预,以提高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感染风险[1]。本次研究将针对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个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的接受血液透析的肾病患者共计116例为研究样本,依据护理方式差异,将患者进行分组,各组均为58例,分别定义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男31例,女27例;患者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41.4.2±0.3)岁;病程时间2~9年,平均病程(5.1±0.5)年。对照组:男32例,女26例;患者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50.9±0.7)岁;病程时间3~11年,平均病程(5.6±0.8)年。两组患者的一般常规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可实施分组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每24小时为患者进行一次换药,给予口腔消毒,指导患者保持卫生并避免压迫导管等;观察组患者在该护理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
1.2.1 导管护理 患者血液透析之前对导管的接头实施严格的消毒,若导管中存在血块或者栓子,需继续抽取血液并丢弃,以尿激酶浸泡导管;回抽导管的两侧,确保血液完全沉痛后在进行注入肝素;透析结束后要佩戴无菌的手套,以生理盐水对导管进行加压冲洗,以肝素帽对导管进行封口,避免出现导管感染。
1.2.2 溶栓护理及健康教育 遵医嘱题型患者服用药物阿司匹林等,严格避免出现导管感染。针对已经发生感染患者应立即给予溶栓治疗;每月定期组织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的讲座,向患者讲解该护理方案的优势以及疾病的相关知识,详细的讲解维护导管的科学方法,以及在进行血液透析的过程当中患者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1.2.3 饮食护理 叮嘱患者包保持科学饮食,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及水果,确保患者可以充分的摄入维生素,在中餐和晚餐中可以适量食用牛奶、蛋类以及瘦肉和鱼肉等,确保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量。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食谱,对患者的糖分、脂肪摄入量进行合理的控制,叮嘱患者少食多餐。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是否出现导管感染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卡方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出现1例导管感染,2例导管打折,1例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并发症率为6.90%;对照组患者中出现9例导管感染,4例导管打折,6例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并发症率为32.76%。具体比较结果见表1。两组资料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血液透析常用语肾功能衰竭、高钾血症或急性中毒患者的治疗中,由于长时间的导管留置,再加上患者的其他基础性疾病影响,因此使得导管感染率不断的上升,为了进一步降低导管感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需要在患者留置导管过程中给予科学的护理干预[2]。本次研究中着重分析了个性化护理对于降低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导管感染率的作用,本次研究中通过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患者的包括导管感染在内的并发症率为6.90%,而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并发症率高达32.76%。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给予患者个性化护理,可以有效的降低导管感染的发生率,同时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这对于促进患者预后及康复,以及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3]。在个性化护理中能够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文化水平、身体机能等给予针对性的饮食护理和健康教育,因此患者的依从性将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通过护理人员实施的导管护理,在置管前进行严格的消毒,置管过程中严格的执行无菌操作,并观察置管情况,因此能够有效避免导管感染,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给予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个性化护理,可有效预防导管感染等不良事件,对患者治疗效果提升又促进作用,该护理方案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预后的相关因素 篇3
[关键词] 喉癌;老年;手术治疗;预后
[中图分类号] R739.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56-02
喉癌是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位于耳鼻咽喉恶性肿瘤的第2位。手术治疗是治疗喉癌的主要方法,为达到既提高患者生存率又提高生存质量的目标[1]。多种因素影响喉癌患者预后,为探讨明确喉癌的预后影响因素以指导临床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笔者对110例老年喉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1年2月~2010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110例老年喉癌患者,其中男102例,女8例,男女比例为13︰1。患者年龄60~82岁,中位数年龄71岁。肿瘤原发部位:声门上型68例,声门型36例,声门下型6例。合并高血压病32例,合并糖尿病26例。110例患者TNM分期见表1。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以手术治疗作为基本治疗措施,术前完善临床检查、喉镜、CT/MRI结合术中具体情况,采用部分或全喉切除术。全组患者行全喉切除术22例,行部分切除术88例。所有患者术中均行切缘冰冻切片检查,边缘阴性。行同侧颈廓清术47例,双侧颈廊清术20例。110例患者中行单纯手术治疗62例,综合治疗48例:其中手术加放疗41例,术后全量化疗剂量为50~70 Gy。手术加放疗联合化疗9例,化疗方案为以顺铂为基础的联合化疗。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生存率以Kaplan Meier法计算,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随访及生存情况
随访时间截止至2011年2月,有6例患者失访,随访率为94.5%。所有患者随访时间6个月~9年,中位随访时间4.5年。随访采用电话或门诊随访等方式,患者生存时间从治疗开始到死亡结束。110例患者随访期间死亡36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2%(108/110)、73.6%(81/110)和54.5%(60/110)。声门上型68例,声门型36例,声门下型6例。单纯手术治疗72例,综合治疗48例。
2.2 单因素分析
将性别、吸烟、饮酒、肿瘤原发部位、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TNM分期、病理分级、治疗方式、年龄10个因素进行Log-rank单因素分析,单因素结果提示:肿瘤原发部位、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TNM分期、病理分级、治疗方式、年龄对患者预后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 影响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肿瘤原发部位、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TNM分期、病理分级、治疗方式、年龄进行Cox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原发部位、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治疗方式是影响喉癌预后的独立因素。见表3。
3 讨论
随访110例患者,死亡36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2%、73.6%和54.5%。手术切除是治疗喉癌的重要方法,多种因素可对老年喉癌手术患者预后产生影响。影响喉癌患者预后的因素主要有3个方面:患者因素、肿瘤因素和治疗因素[2],本组对上述3方面10个因素进行了分析。男性患者喉癌的发生远远超过女性是不争的事实,本组男女比例为13︰1,在性别对预后影响的单因素分析中男女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文献报道吸烟是导致喉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但是本组未吸烟患者与吸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6.6%和5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饮酒与未饮酒患者的单因素分析未见显著差异。
单因素分析中,肿瘤原发部位、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TNM分期、病理分级、治疗方式、年龄对患者预后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原发部位、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治疗方式是影响喉癌预后的独立因素。肿瘤原发部位对预后的影响,声门型优于声门上型,声门上型优于声门下型。声门型预后较好的原因是局部淋巴组织稀少,较少发生淋巴结转移,且早期出现声音嘶哑容易被发现,而声门上型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现时常常已经是晚期,因此预后较差。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老年喉癌患者预后最重要的因素,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特别是声门上型。本组有淋巴结转移和无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20.0%、70.7%,多因素结果也显示,淋巴结转移与患者预后相关强度最高。多因素结果分析治疗方式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组单纯手术治疗组5年生存率显著优于综合治疗组。本组老年喉癌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优于手术联合放疗,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老年患者机体状况差,合并症多,对综合治疗耐受性差;声门上型病例偏多,肿瘤易扩散到会厌前间隙及舌根,放疗更不易见效[3-4]。TNM分期是根据原发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范围及是否累及邻近器官,有无淋巴转移等来确定。因此临床分期越高,患者预后越差,本组Ⅰ+Ⅱ与Ⅲ+Ⅳ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0.4%和36.8%(P <0.01)。单因素分析中肿瘤大小、病理分级及年龄均与预后相关,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因素并不是老年喉癌患者的独立风险因素。
目前喉癌手术原则是在彻底切除癌肿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喉的功能,喉是主要的发声器官,喉全切术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证实,喉部分切除术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喉全切术[5]。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早期喉癌的辨别,做到早期诊断是提高老年喉癌患者远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杜强,季文樾,关超,等.手术切除治疗喉癌的预后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06,28(3):211-213.
[2] 李亦蒙,谢明,周梁,等.70岁及以上老年人喉癌发病特点及预后—155例病例回顾[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0,16(5)286-289.
[3] 余琼,胡国华,张学渊.未行喉切除术及放化疗治疗的喉癌患者生存分析[J].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46(2):123-127.
[4] 关超,郭星,潘子民,等.声门上型喉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分型与对侧转移及预后关系的探讨[J].临床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24(5):221-223.
[5] Lam PK,Ho WK,Ho AC,et al.Long-term performance of indwelling tracheoesophageal speaking valves in Chinese patients undergoing laryngectomy[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5,131(11):954-958.
(收稿日期:2011-10-10)
(上接第50页)
[5] Leira R, Davalos A, Silva Y, et al.Early neurologic deterioration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predictors and associated factors[J].Neurology, 2004, 63(3): 461-467.
[6] 陈兴洲,李宏健,陈兵勋,等.恶化卒中[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8(2):109-110.
[7] 张洪, 胡元元, 方瑗, 等.偏头痛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测定的临床意义[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1,7:72-73.
[8] Kwan J, Hand P.Early neurologic deterioration in acute stroke: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 onoutcome[J].QJM, 2006, 99(9):625-633.
[9] Birschel P, Ellul J, Barer D.Progressing stroke:towards an internationally agreed definition [J].Cerebrovasc Dis,2004, 17(2-3):242-252.
[10] Dinapoei M, Papa F, Bocola V, et a1.C-reactive protein in ishemic stroke: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J].Stroke, 2001, 32(4):9 1 7-924.
[11] 蓝业平,何晓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C-反应蛋白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广东医学,2010,31(10):1313-1314.
[12] 黄回斌,李文彬.1364例低尿酸血症住院患者尿酸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7(1):38.
影响颅脑损伤预后相关因素的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0例, 男48例, 女12例, 年龄4~80岁, 平均 (31.5±4) 岁。至伤原因:交通意外伤36例, 坠落伤12例, 砸击伤4例, 其他8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记录。将患者依据疾病的转归情况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对两组影响预后的因素及相关指标进行分析。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数据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存活44例, 死亡16例,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将单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的指标引入分析。其中并发高钠血症、双侧瞳孔散大、入院时GCS评分是独立的影响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相关因素, 回归系统分别为3.546、0.026、0.389, 见表1和表2。
3 讨论
就存活组和死亡组单因素分析比较, 影响患者预后的原因为入院时休克、双侧瞳孔散大、呼吸改变、颅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上消化道出血, 血糖水平高、GCS评分低及住院期间并发高钠血症和MODS者预后差。而入院时GCS评分、并发高钠血症、双侧孔散大, 是独立的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因素。
患者在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瞳孔及呼吸的改变是脑疝形成和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脑血管调节可因脑挫裂伤而功能受损, 颅内血肿的占位效应会导致颅内压增高, 脑血管张力扩张并降低, 在持续时间长和较为严重时可造成脑水肿颅内压增高, GCS评分均会因颅内压持续增高而减低, 预后相应会较差。故患者CT检查为广泛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时, 需对其瞳孔改变和昏迷程度行密切观察, 及时掌握病情变化情况, 对发生脑疝和GCS评分进行性减低的患者, 应对血肿进行彻底清除[3,4]。患者有广泛性脑挫裂伤发生时, 除对症和防治并发症发生外, 还需采取高压氧进行治疗, 以增加细胞膜的稳定性, 使自由基的产生减少, 对外伤后炎性反应有抑制作用, 促进苏醒。
合并其他脏器损伤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但患者低血压及休克的主要诱发因素为脏器损伤引发的出血, 颅内高压可能会引及继发性脑出血, 故需在对头部损伤进行处理时, 也同时重视其它脏器的观察[5]。另外, 上消化出血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常见并发症, 需以预防为主, 还可注药止血[6]。另外血糖也是加重组织细胞水肿、缺氧、损伤的因素, 故需加强监测, 颅脑损伤并发高钠血症是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 需找出病因及时干预。总之, 患者在并发重型颅脑损伤时合并颅内血肿和脑挫裂伤可加重病情, 积极纠正颅内压增高, 以防发生脑功能衰竭而死亡, 晚期MODS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并发高钠血症、双侧瞳孔散大、GCS入院时评分是相关的、独立的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因素。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颅脑损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60例, 就预后存活和死亡进行分组, 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存活44例, 死亡16例,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其中并发高钠血症、双侧瞳孔散大、入院时GCS评分是独立的影响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相关因素。结论 患者在并发重型颅脑损伤时合并颅内血肿和脑挫裂伤可加重病情, 针对独立影响预后的因素制定措施进行预防, 可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保障。
关键词:颅脑损伤,预后,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陈华文, 祝伟, 李树生, 等.重型颅脑损伤死亡危险因素的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6, 15 (3) :216-218.
[2]Marmarou A, Signoretti S, Fatouros PP, et al.Predominance of cellular edema in traumatic brain swelling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d injuries[J].J Neurosurg, 2006, 104 (5) :720-730.
[3]袁慧琳, 沙瑞娟, 张宇.高钠血症对颅脑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6, 13 (2) :115-117.
[4]刘敬业.急性颅脑损伤1730例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7, 23 (7) :510-512.
[5]张峰, 张赛.创伤性脑损伤后垂体前叶功以减退及临床意义[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7, 23 (11) :876-877.
预后的相关因素 篇5
[关键词] 泌尿系统畸形;尿道扩张;肾囊肿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 R726.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14-02
小儿泌尿外科疾病以先天畸形最为多见,如隐睾、尿道下裂、先天性肾积水等,是儿童病死的常见病因之一,是儿童终末期肾病的常见病因[1-2]。早期诊断有助于早期干预、保护肾功能。小儿泌尿系统先天畸形包括肾发育不良、肾盂积水、巨输尿管、膀胱输尿管反流、后尿道瓣膜等,这些畸形可能是先天遗传综合征的部分表现[3]。本研究分析2004~2011年148例泌尿系统先天畸形小儿临床特点,探讨影响小儿泌尿系统先天畸形预后的危险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病历记录回顾性研究2004~2011年体重>500 g的存活婴儿和死胎,在出生后1周内进行畸形和临床遗传学检查,畸形和临床遗传学异常患儿纳入研究对象,进行肾脏超声检查和染色体分析,也包括形态特点、实验室检查、遗传异常的家族史、验尸报告、血缘关系、母亲年龄、 性别、出生体重、社会经济情况。由于胚胎发育引起尿道上裂等畸形患者排除在外。
1.2?胎儿超声和出生后诊断
所有新生儿行超声检查以明确是否肾结构异常的存在,根据临床指证定期超声检查,18例患儿只在妊娠早期进行了1次超声检查,出生后发现肾盂扩张或其他肾结构异常的随访,出生后1~2周行首次超声检查。妊娠28周后肾盂直径>5 mm被认为肾盂扩张;根据羊水指数确定羊水过少;肾盂积水定义为肾盂以外的尿道扩张;当无肾盂肾实质存在互不相连大小不一的囊肿是定义为发育不良性多囊肾脏;当泌尿系存在不止一种畸形时定义为复杂性畸形;多畸形定义为不同系统一种以上非染色体、非综合征畸形;单独型泌尿系统先天畸形定义为仅限于肾和泌尿道的畸形;复合型泌尿系统先天畸形定义为肾和泌尿道以外的畸形合并其他综合症。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x2检验;用优势比比较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单变量分析P≤0.25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例特点
148例泌尿系统先天畸形患儿,92例尿道扩张、22例腎囊肿性疾病、34例其他类型(马蹄肾、尿道下裂等),总病死率为23%。早产儿38例,男女比例3∶1,双侧肾脏和尿道畸形70例,单侧畸形78例,左侧48例,27例下尿道畸形(无肾脏畸形)。母亲平均年龄(30±11)岁,61例为首次妊娠,37例羊水减少。
2.2?尿道扩张组(n=92)
60例单独存在肾盂积水,32例膀胱输尿管扩张合并肾盂积水。55例肾脏继发性发育异常,35例单侧受累患儿中,23例见于左侧,经过腹部触诊发现3例单独存在肾盂积水。2例复合型畸形。
尿道扩张组,19例死于出生后不久,预测预后的危险因素见表1,单因素分析确定6个危险因素:首次妊娠、羊水过少、低体重、早产、复合型泌尿系统先天畸形、合并肾脏畸形。经调整后5个变量与病死率相关:复合型泌尿系统先天畸形、早产、低体重、羊水过少、合并肾脏畸形。
2.3?肾囊肿型疾病组(n=22)
12例多发性肾囊肿,10例单侧,2例双侧,右侧稍多见(6例),2例单侧多发性肾囊肿合并对侧畸形(膀胱输尿管反流1例、巨输尿管1例)。3例常染色体隐型多囊肾,家族史不明显;其他肾囊肿性疾病是单纯肾囊肿、常染色体显型多囊肾、节段性肾发育不良。
在肾囊肿型疾病组,9例患儿死于新生儿期,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总结见表2,经单变量分析确定4个危险因素:低体重、羊水过少、早产、复合型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经变量调整3个变量与新生儿病死率相关:羊水过少、低体重、复合型泌尿系统先天畸形。
2.4?其他组(n=34)
30例尿道下裂、1例持久性脐尿管、2例马蹄肾、1例异位肾纳入混合型组。6例为产前超声诊断,10例有多种畸形,本组病死率14.3%。
3?讨论
泌尿系统先天畸形包含无症状到致死性各种畸形缺陷,发病率约为1/500活产儿,本研究男性发病率72%,人类各种遗传综合征和肾脏和上尿道畸形的病例已经有不少报道,人类肾脏管道畸形的表型多样,这可能与正常肾脏管道发育的复杂性有关,因此泌尿系统先天畸形分类难免不够完善。本研究根据尿道畸形的发病机制初步分为4组,可能这种分类不能完全解释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的复杂机制和遗传基础[1-3]。本研究总的病死率为21%,病死率因肾脏的累及而变化,有肾脏结构畸形的病死率高达51%。
多变量分析显示:羊水过少、低体重、早产、首次妊娠、复合型泌尿系统先天畸形、肾畸形合并尿道扩张是新生儿病死率的危险因素, 虽然泌尿系统先天畸形常见于男性,但是性别不影响预后。尿道扩张组和肾囊肿性疾病组病死率的强预测指标是:合并肾外畸形的泌尿系统先天畸形,
本研究中73%的患儿是产前经超声诊断为泌尿系统先天畸形,有流行病证据显示泌尿系统先天畸形大多数经产前超声诊断,因此超声对畸形的早期诊断可能影响预后,产前诊断可能改变疾病的自然过程,当然子宫内的一些治疗可能避免一定的不良后果。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可能受限于回顾性研究设计,长时间的随访可能性较小,超声检查没有在相同妊娠周时进行,因此超声检查结果没有用来作为预测指标,而可能有一定预测价值的肾盂扩张和输尿管扩张的基础值难以收集到[4-5]。
总之,研究证实羊水过少、低体重、早产、首次妊娠是新生儿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提示泌尿系统先天畸形和各种畸形的高发病率,以及肾外畸形是泌尿系统先天畸形患儿预后差的预测指标之一,这些危险因素的早期识别有助于产前和产后的护理和完善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吴燕祥,熊嗣玉,陈寿康.小儿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的误诊探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16(5):349-350.
[2] 白汉玉,陈玉成.小儿泌尿系统疾病(11)泌尿系先天畸形[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7,35(11):25-27.
[3] 傅煜,李岭.泌尿生殖系统的发育过程及其先天畸形的相关基因[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16(5):1-4.
[4] 徐杰黄,求理,朱雪君,等.MSCTU在诊断泌尿系统先天畸形上的应用价值[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7(2):151-153.
[5] 李亮,白玫,韩悦.IVU与MRU在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比较[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0,16(4):633-636.
小细胞肺癌相关预后因素的分析 篇6
1 小细胞肺癌的特点
小细胞肺癌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咯血等, 或由于病灶生长扩散压迫腔静脉或食管, 并引起神经性疼痛、疲劳、厌食和副肿瘤综合征等。它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 具有分化差、增殖快、倍增时间短、恶性程度高、血行转移早且广泛等生物学特点。临床上60%~7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有广泛转移。据报道中位生存时间未经治疗的为2~4个月, 1年、3年、5年、8年生存率分别是48.4%、12.5%、10.7%、9.6%[3]。尽管SCLC的一线治疗效果很明显, 但复发率高, 远期生存时间不长, 其发生转移的常见部位是大脑、肝脏、肾上腺、骨骼和骨髓。
2 小细胞肺癌的研究现状
在治疗方面, 经标准的肿瘤分期检查确定为I期 (T1-T2、N0) 的SCLC患者可以接受手术治疗, 但据统计能接受手术的早期SCLC患者比例<5%。局限期SCLC应用化疗联合放疗为标准治疗, 尽管如此, 仅有20%局限期SCLC患者可能被治愈, 平均中位生存期仅20个月[4]。对局限期SCLC患者进行的回顾性研究发现, 接受与未接受预防性脑照射 (PCI) 治疗的患者相比, 2年、5年及10年生存率均有改善[5]。对于广泛期SCLC患者联合化疗是主要治疗手段, 其化疗缓解率为40%~70%, 中位生存期为7~11个月, 2年生存率<5%。尽管诱导化疗有较高缓解率, 但多数完全缓解的患者90d内会出现病情进展[6]。
在分子生物细胞遗传学方面, 小细胞肺癌在DNA进行复制时有几个显著异常, 包括指定c基因特征表达、identifi阳离子的自分泌增长循环、原癌基因的激活、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基于小细胞肺癌发生中不同靶点进行干预的靶向治疗, 为其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化疗药物联合靶向药物的治疗成为目前SCLC治疗另一个研究热点。Cediranib联合EP方案、舒尼替尼联合EP方案及拓扑替康联合贝伐单抗, 均为Ⅰ、Ⅱ期临床试验[7]。分子靶向治疗为SCLC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血管生成抑制剂、酪氨酸和Src家族激酶抑制剂、重组分子、bcl-2抑制剂、sonic hedgehog信号传导通路抑制剂的研究结果显示了靶向药物在SCLC治疗中的可能性。
3 小细胞肺癌的相关预后因素
Albain等[6]根据SWOG (美国西南肿瘤协作组) 的患者数据库进行Cox多元分析, 结果显示:对于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 预后好的因素包括一般状况好、女性、70岁以下、白种人及血清乳酸脱氢酶 (LDH) 水平正常。而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良好预后指标则有:乳酸脱氢酶正常、足量联合方案化疗史及单发转移灶。
3.1 一般特征与预后
ECOG评分在许多临床研究中显示其对SCLC患者的生存时间有统计学差异, 为SCLC独立的预后因素[8]。ECOG评分≥2的患者可能因为有明显的肿瘤相关症状;也可能因为合并症随年龄增加而表现为机能状态的下降。对于这部分患者, 虽然化疗可减轻其肿瘤负荷, 但也可因化疗疗效不佳或化疗副作用而对患者产生间接危害, 其预后通常较评分低的患者[9]。
Wolf等[10]发现男性SCLC患者的预后较女性差这一结论限定在60岁以下的女性, 多数研究认为, 性别与SCLC患者的预后关系不大。许多研究表明年龄不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年龄较轻的患者较年龄大的患者预后好一些, 可能是因为年轻患者身体状况较好。研究[11]示无论单因素还是多因素分析, 均提示年龄、性别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不大。
Lagacos[12]比较了635例各组织类型非手术肺癌患者体重下降不同程度的中位生存期, 结果显示, 治疗前半年内体重下降不足5%与超过5%的患者, 预后有明显差异, 前者预后优于后者。
3.2 实验指标与预后
小细胞肺癌是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 (SIADH) 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文献[13]报道低钠血症在SCLC中的发生率为44%~68%, 且有研究认为SIADH是小细胞肺癌预后不良的征象, 无论是局限期还是广泛期SCLC患者, 肿瘤对化疗药物发生有效反应后, 低钠血症也随之得以纠正, 低钠血症的持续存在和反复出现, 提示化疗无效和疾病的进展, 能对SCLC的早期诊断、疗效和预后的判断提供帮助。
LDH作为客观预后因素的指标, 在广泛期SCLC中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预后相关因子, 与化疗疗效、生存期密切相关, 也与肿瘤负荷有关, 在广泛期的患者升高明显。对于起病时LDH已明显升高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并注意观察治疗后LDH的水平变化, 若有明显下降可能提示肿瘤负荷减轻, 若无下降甚至较前升高则提示治疗效果不佳。
NSE是烯醇化酶的亚单位, 用于小细胞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54.1%~62.5%、59%~80%[14], NSE水平在治疗前与肿瘤大小相关, 在治疗中开始往往由于肿瘤细胞溶解而至NSE升高, 以后则会降至正常, 治疗后NSE水平明显升高提示肿瘤的发展与复发, 其值越高, 疾病恶性程度越高。
3.3 治疗手段与预后
SCLC的主要治疗为联合化疗, 目前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最常用EP方案。使用EP方案化疗可使中位生存期提高到6-11个月[15,16,17]。单纯化疗有效率不高, 配合放疗或手术, 其有效率、1年、3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均明显提高。根据NCCN指南, 对于局限期患者, 建议一般情况好者行同期放化疗, 对于一般情况差者, 采用化疗加放疗的综合治疗。Murray[18]的一组随机分组研究, 早放疗与晚放疗, 两组局控率相同, 远期疗效观察早放疗优于晚放疗组, 3、5年生存率分别为26%、22%与19%、13%。放疗的最佳时间应在化疗开始后六周内给予[19,20]。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或调强放疗加同期化疗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能为绝大多数患者耐受, 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建议达到CR或接近CR的患者行脑预防照射 (PCI) 。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病程中会有呼吸道阻塞、转移淋巴结、纵隔的压迫和远处转移器官受累。放疗可以有效控制上腔静脉综合征、脊髓压迫症、脑转移、骨转移[21]。对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 在化疗的基础上进一步行放射治疗可提高近期疗效, 并能改善生存质量, 延长患者生存期。
吴清泉等[22]研究提示手术结合化疗治疗SCLC能带来获益, 手术患者总的5年生存率达33.2%, Ⅰ期患者5年生存率达63.8%。再次证明手术治疗能使局限期SCLC患者, 特别是早期患者获益, 其中行肺叶切除+系统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能获得最好的预后。
4 小结
小细胞肺癌 (S C L C) 是肺癌的一个未分化癌分型, 由肺Kulchitsky细胞恶变而来, WHO将其又分为燕麦细胞型、中间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三种, 发病部位以大支气管 (中心型) 居多。大多数小细胞肺癌诊断时已为广泛期, 局限期仅占1/3。临床特点为肿瘤细胞倍增时间短、进展快、常伴内分泌异常或类癌综合征。国内外研究均提示:单因素分析显示分期、ECOG评分、有无手术、化疗、放疗以及乳酸脱氢酶 (LDH) 水平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有无手术、ECOG评分、有无放疗、LDH水平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所以, SCLC应争取早诊断、早治疗, 局限期患者强调早期放疗、手术与化疗结合的综合治疗, 广泛期患者行姑息性放疗及包含二线方案的多周期化疗。
5 展望
预后的相关因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胃癌86例, 其中, 男51例, 女35例, 32~77岁, 平均58.2岁。高发年龄段为40~60岁, 占67.44%。86例患者以胃痛规律改变或上腹部不适、消瘦、体重减轻而行胃镜检查发现12例, 以呕血、黑便、贫血就诊40例, 幽门梗阻25例, 腹部触及肿块9例, 首次就诊大多以合并症而就诊。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胃镜或钡餐检查确诊为胃癌, 术后均病理证实。原发癌病灶部位:胃窦部 (A区) 42例, 胃体部 (M区) 24例, 贲门胃底部 (C区) 20例;早期胃癌18例, 进展期68例。组织学类型分型:分化型腺癌43例, 低分化型腺癌36例, 未分化癌7例。肿瘤的浸润深度:T116例;T231例;T336例;T43例。淋巴结转移度:N033例;N129例;N216例;N38例。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术中癌灶部位、浆膜受浸、淋巴转移组、临近脏器受侵情况, 决定施行不同根治术式。其中, 远侧胃部切除根治术 (R2) 51例, 根治术 (R3) 术式18例;胃近端大部切除均行根治 (R2) 术式8例, 全胃切除及联合切除术 (R2) 9例 (其中围术期死亡1例) 。所有患者自手术之日起开始随访, 随访时间1~5年。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 生存率采用Logrank分计,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6例患者进行随访, 5年累计存活率45.35% (39例) 。行全胃切除及联合切除的9例中, 有2例存活, 其余均在2年内死亡, 包含1例术后24h之内死亡。高、中分化腺癌52例, 5年生存16例 (30.77%) ;低分化腺癌34例, 5年存活23例 (67.65%) , P<0.05, 差异具有显著性。肿瘤浸润穿透浆膜层的52例, 5年生存13例 (25%) ;肿瘤浸润未穿透浆膜层34例, 5年存活31例 (76.47%) , P<0.05, 差异具有显著性。淋巴结转移32例, 5年生存11例 (34.38%) ;未转移54例, 5年生存28例 (51.85%) , 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
3 讨论
胃癌作为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 其预后与很多因素如性别、年龄、Borrmann分型、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等有关[2]。本文结果提示, 在影响其治疗效果的诸多因素中, 肿瘤TNM分期、浆膜受侵程度、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胃癌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手术。正确掌握手术指征, 充分做好各种准备, 手术力求彻底根治切除术,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术中探查要认真全面, 对病情综合判断, 以选择合适术式。如胃癌生物学行为良好, 癌局限在胃壁内, 淋巴转移在第Ⅰ站者, 宜选择R2术式;淋巴转移在第Ⅱ站者, 选用R3术式为好;反之, 生物学行为较恶, 癌已穿透浆膜且浸润较重、淋巴结已广泛转移, R3术式也难提高疗效。对胃上、中部癌, 侵及胰脾及其间韧带者, 应行联合尾侧半胰、脾切除术, 本术式对上、中部进展期胃癌治疗效果有一定提高, 但要求患者全身情况要好、术者手术技巧要熟练; (2) 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一般遵循由病灶近处向远处淋巴结递级转移, 所谓跳跃式转移很少[3]。淋巴结转移越多其预后越差, 本文结果也证实此点。
在胃癌治疗过程中, 应重视其生物学特性对预后的影响, 结合病理诊断及其分期, 采取不同的术式, 术前术中采用不同的预防措施, 可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及改善生存质量。肿瘤TNM分期、浆膜受侵程度、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胃癌的治疗选择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摘要:目的 总结影响胃癌患者手术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 为提高胃癌临床治愈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86例胃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 随访术后5年患者的生存率, 对影响胃癌手术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TNM分期、浆膜受侵程度、淋巴结转移与胃癌的预后相关 (P<0.05) 。结论 肿瘤TNM分期、浆膜受侵程度、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胃癌,手术,预后,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汗.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60~465.
[2]Shiraishi N, Inomata M, Osawa N, et al.Early and late re-currence after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rcinoma[J].Med SciMonit, 2006, 12 (5) :221~229.
预后的相关因素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85~2007年间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外阴癌患者54例。其中2002年前行传统术式的患者30例, 年龄25~75岁, 中位年龄51.93±13.83岁;2002年后行改良术式的患者24例, 患者年龄21~77岁, 中位年龄52.45±15.29岁。
1.2 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方法
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外阴瘙痒、外阴肿块和外阴溃疡为主。其中外阴瘙痒38例, 无明显症状16例;外阴肿块46例 (肿块直径1~12 cm) ;外阴溃疡8例;合并外阴白色病变10例。病变部位:肿瘤位于阴蒂、后联合及会阴体, 即中线型肿瘤共22例;位于大小阴唇, 即侧位型肿瘤32例。所有病例均经外阴组织活检确诊。临床分期标准采用国际妇产科联合会外阴癌 (1994) 分期法: Ⅰ期8例, Ⅱ期31例, Ⅲ期15例。病理类型: 鳞状细胞癌42例, 疣状癌3例, 恶性黑色素瘤1例, 腺癌8例。组织学分级:G1 28例, G2 18例, G3 8例。
1.3 手术方式
传统外阴广泛切除术17例, 传统外阴广泛切除+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13例;改良外阴广泛切除术9例, 改良外阴广泛切除+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15例。改良手术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采用三条分离的切口代替传统蝶形连片切口, 保留外阴与腹股沟之间的皮肤, 同时不切除腹股沟淋巴结区域的皮肤组织;②切除腹股沟淋巴结时保留大隐静脉及阔筋膜, 不打开肌血管鞘系统切除股动静脉区域的淋巴结;③Clogue′s淋巴结阴性者不常规行盆腔淋巴结切除;④外阴切除的范围视肿瘤生长部位和大小而定, 切缘距离肿瘤2~3cm以上即可, 不常规行传统的外阴广泛性切除。
1.4 随访
所有病例均由我院病案室专人进行长期随访。随访截至2008年3月。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统计方法:描述性统计, t检验及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累及生存率, 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术式之间存活率差异;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
2结果
2.1 传统术式和改良术式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
传统术式与改良术式的患者在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化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传统术式和改良术式手术过程比较
外阴广泛切除术:改良术式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传统术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外阴广泛切除+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改良术式的手术时间较传统术式明显缩短 (P<0.01) , 但术中出血量和切除腹股沟淋巴结数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传统术式和改良术式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中各有2例和4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见表2。
2.3 传统术式和改良术式术后情况比较
2.3.1 术后切口愈合时间
不论是外阴广泛切除术或外阴广泛切除+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 改良术式术后外阴切口愈合时间均比传统术式明显缩短,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改良术式腹股沟切口愈合时间比传统术式虽有所缩短,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2.3.2 并发症
不论传统或改良术式, 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均为:切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切口瘢痕挛缩、阴道口狭窄、下肢水肿和麻痛。本组资料中, 除改良外阴广泛切除+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后下肢水肿和麻痛的发生率 (0) 比传统术式 (30.77%) 明显下降外 (P<0.05) , 其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传统术式和改良术式之间比较, 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①为t值
① 为t值
2.4 随访结果比较
见表3。
2.4.1 存活率
外阴广泛切除术:传统和改良术式总的5年存活率分别为76.47%和77.78%;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89.525月和40.417月, 两者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外阴广泛切除+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传统和改良术式总的5年存活率分别为76.92%和80.00%;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84.981月和56.795月, 两者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2 复发情况
外阴广泛切除术:传统和改良术式术后的复发率分别为17.65%及22.22%, 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传统术式中3例复发患者2例为外阴复发, 1例为腹股沟复发;改良术式中2例复发患者1例为外阴复发并肺转移, 1例为腹股沟复发。外阴广泛切除+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传统和改良术式术后的复发率分别为7.69%和13.33%, 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传统术式中1例复发患者肺转移;改良术式中2例复发患者1例为外阴复发, 1例为外阴并腹股沟复发。
2.5 影响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应用COX回归模型对54例外阴癌患者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肿瘤部位 (侧位型或中线型) 、肿瘤类型 (肿块或溃疡) 、肿瘤大小、手术方式 (传统或改良术式) 、是否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补充放疗及化疗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以上因素均未成为影响外阴癌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 (P >0.05) 。
3讨论
手术治疗在外阴癌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自Taussig (1940年) 和Way (1948年) 提倡采用外阴广泛切除+双侧腹股沟浅、深淋巴结切除术治疗外阴癌以来, 此术式即成为外阴癌手术的常规术式。虽然这种术式的5年存活率可达到60 %~70 % , 但是, 由于这种术式皮损大, 缝合张力高, 术后切口易感染, 同时术后易并发性功能下降、下肢水肿、尿失禁、粪便失禁等, 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因此, 从上世纪70年代起, 就有国外学者对表浅小型癌的手术范围进行了改良。 随着对外阴癌浸润及淋巴结转移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手术个性化, 即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临床分期、患病部位、淋巴结转移情况等综合考虑, 在不降低存活率的同时缩小手术范围[1]。
3.1 手术切口的改变
广泛性外阴切除+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传统上采用整块的蝶形切口。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 就有学者尝试对外阴和双侧腹股沟采用分开的三切口代替原蝶形连片切口, 保留切口之间的皮肤桥, 同时不切除腹股沟淋巴结区域的皮肤组织, 减少皮下脂肪的潜行切除, 以减低局部张力、改善局部血运, 进而减少术后切口裂开的几率, 促进I期愈合[2]。我院自2002年开始改变手术切口后, 结果表明, 同样是外阴广泛切除+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 改良术式术后外阴愈合时间比传统术式明显缩短,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股沟切口愈合时间及切口愈合不良和感染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能由于改良术式病例数不多所致, 需扩大样本继续研究。
3.2 淋巴结切除术的改变
3.2.1 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改变
文献报道腹股沟淋巴结尤其是Clogue′s淋巴结阴性者极少有盆腔淋巴结转移[3], 因此, 目前已不常规行盆腔淋巴结切除, 而对Clogue′s淋巴结阳性者补充盆腔放疗可以提高存活率。本组资料15例行改良式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的患者, 4例因腹股沟淋巴结阳性于术后补充全盆外照射45~50GY, 结果4例患者全部存活至今, 其中仅1例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外阴及右侧腹股沟复发。
3.2.2 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的改变
已有文献报道原发病灶< 2 cm, 侵犯深度< 1 mm, 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的可能性很小, 因而没有必要行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4,5]。本研究中未行腹股沟淋巴结切除者传统术式17例、改良术式9例, 5年存活率分别为76.47%和77.78%, 仅有5例术后复发, 且复发在腹股沟者仅2例。但是对于位于中线部位、体积大、组织学分化差、可疑有淋巴结转移的肿瘤, 还是应该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2]。本研究中6例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者 (传统式和改良式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中各有2例和4例) 均为Ⅲ期、肿瘤位于中线部位或体积大的患者。此外, 在切除腹股沟淋巴结时保留大隐静脉及阔筋膜, 不打开肌血管鞘系统切除股动静脉区域的淋巴结。这些改良既精简了手术程序、缩短了手术时间, 又因减少对手术野血管、淋巴管和末梢神经的损伤而缩短了术后腹股沟切口愈合时间及降低下肢水肿和麻痛的发生率 (P<0.05) , 同时并未减少切除淋巴结的个数 (传统术式平均8.69个, 改良术式平均9.70个, P>0.05) , 这一点与文献报道相符[6]。
3. 3 外阴切除范围的改变
外阴切除的范围直接决定术后切口愈合的情况。手术越大, 术后切口裂开、感染和不愈合的几率越大。因此, 外阴病灶的处理应根据病情如肿瘤生长部位、大小、组织学分化、浸润程度来决定。近20年来, 为减少外阴癌术后并发症, 提高生存质量, 保守性手术结合放疗或化疗逐步替代传统的外阴广泛切除而运用于临床分期较早的患者, 但要求手术深度必须达到深筋膜, 切缘距离肿瘤2 cm以上[7]。我院传统和改良外阴广泛切除术、传统和改良外阴广泛切除+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的术后外阴切口愈合平均时间分别为:33.88±17.47天和20.38±8.45天、44.92±13.06天和30.45±10.09天, 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改良术式能明显缩短术后外阴切口愈合时间, 同时未升高术后复发率 (传统术式和改良术式分别为17.65%及22.22%) 和外阴切口愈合不良、瘢痕挛缩、阴道口狭窄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P>0.05) 。
3.4 传统和改良术式的预后分析及影响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通过对54例外阴癌患者的生存分析表明:无论是外阴广泛切除术或外阴广泛切除+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 改良术式与传统术式相比, 5年存活率均无明显提高 (77.78%和76.47%, 80.00%和76.92%, P>0.05) , 复发率亦无明显下降 (22.22%和17.65%, 18.18%和7.69%, P>0.05) 。说明改良手术方式、缩小手术范围对其存活率并无明显影响。虽然很多研究已经表明, 外阴癌的预后与病灶部位、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化及是否累及淋巴结等有关[8], 但由于本研
参考文献
[1]Weikel W, Schmidt M, Steiner E, et a1.Surgical therapy of recurrent vulvar cancer[J].Am J Obstet Gynecol, 2006, 195 (5) :293-302.
[2]曹冬焱, 沈铿, 郎景和, 等.外阴癌39例手术治疗及预后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0, 35 (8) :490-493.
[3]Cavanagh D.Vulvar cancer:continuing evolution in management[J].Gynecol Oncol, 1997, 66 (3) :362-367.
[4]Scheistroen M, Nesland JM, Trope C.Have patients with early 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vulva been over treated in the past-The Nor-wegian experience1977-1991[J].Eur J Gynaecol Oncol, 2002, 23 (2) :93-103.
[5]Oda T, Fujiwara K, Suzuki S, et al.Treatment of vulvar cancer-upda-ted information[J].Gan To Kagaku Ryoho, 2002, 29 (8) :1383-1388.
[6]Rouzier R, Haddad B, Dubernard G, et al.Inguinofemoral dissection for carcinoma of the vulva:Effect of modifications of extent and tech-nique on morbidity and survival[J].J Am Coll Surg, 2003, 196 (3) :442-450.
[7]De Hullu JA, Hollema H, Lolkema S, et al.Vulvar carcinoma.The price of less radical surgery[J].Cancer, 2002, 95 (11) :2331-2338.
预后的相关因素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1月~2010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180例LN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SLE诊断分类标准[2]且同时存在累及肾脏表现,均使用SLEDAL评分来评价狼疮活动程度。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伤;24 h蛋白尿定量>2.8 g/L;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量<26 g/L);高度水肿。均已排除LN晚期患者,严重肾功能损害者,合并类风湿性及严重膝关节炎患者,合并心肝脑部及造血系统疾病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有药物禁忌证的患者,且患者均不存在白细胞数量减少、肝功能异常、感染等现象。
1.2 方法
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血压、蛋白尿、血肌酐、血红蛋白水平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无蛋白尿或蛋白尿呈阳性(+~++)为轻度,阳性(+++)或以上者为重度。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180例LN患者中男87例,女93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51岁,病程1~5年,平均(3.2±0.7)年,治疗后有44例(24.4%)死亡。死亡原因包括经济困难未能透析或间隙中断透析(13例)、急性肺水肿(3例)、透析期间并发感染(24例)、狼疮性心肌病(3例)、狼疮性脑病(1例)。
2.2 个人情况及外界刺激对狼疮性肾炎预后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职业、药物过敏史、吸烟对LN预后影响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狼疮性肾炎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性别、年龄、血压、蛋白尿、血肌酐水平、血红蛋白作为自变量,将男、女,≤45岁、>45岁,舒张压<90 mm Hg、≥90 mm Hg(1 mm Hg=0.133 k Pa),轻度、中度蛋白尿,血肌酐水平<90μmol/L、≥90μmol/L,血红蛋白<105 g/L、≥105g/L分别赋值0分和1分,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年龄、血压、蛋白尿、血肌酐、血红蛋白水平的OR值分别为0.394、0.067、0.172、4.827、0.027(P<0.05或P<0.01),提示以上因素均与狼疮性肾炎的预后相关。见表2。
3 讨论
SLE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是由遗传、环境和激素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3]。肾脏是SLE最为常见的受累脏器,近年来LN成为导致SLE患者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据国外报道SLE的5年和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0%及60%[4]。本研究结果显示,在LN直接死亡原因中,仍以感染居首位,占54.5%,其次为因某种原因而未持续进行透析者,提示对LN患者,宜着重控制感染。一旦狼疮病情严重,如出现狼疮性脑病、急性肾功能恶化等,应及时应用免疫抑制剂,但同时应进行积极有效的抗感染治疗[5,6,7]。
本组资料通过行单因素分析发现,职业、药物过敏史、吸烟对狼疮性肾炎预后影响较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正常上班族日常生活中多接触氯乙烯、石棉、硅石及芳香胺类物质,可诱发狼疮样综合征,农民无上述暴露因素,且因在烈日下暴晒,接触较多的紫外线,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降低该病的发生率,两种职业者者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压、蛋白尿、血肌酐、血红蛋白水平的OR值分别为0.394、0.067、0.172、4.827、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提示以上因素均与狼疮性肾炎的预后相关。
综上所述,LN患者预后受多个环境危险因素的影响,而且多因素可能存交互作用。LN易感者应该注意避免诱发因素,且在治疗过程中避免感染,降低病死率,同时针对其他高危因素的发生,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风山.来氟米特治疗21例狼疮肾炎的临床观察[J].中华风湿病杂志,2006,6(4):282-284.
[2]Hochberg MC.Updating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revised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Arthri-tis Rheum,1997,40(9):1725.
[3]康莉,夏天.狼疮性肾炎的诊疗新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15):2310-2313.
[4]Shayakul C,Ongaj YL,Chirawong P,et al.Lupus nephritis in Thailand:clinicopathologic findings and outcome in 569 patients[J].Am J KidneyDis,1995,26:300.
[5]李青,白云凯.162例云南籍汉族狼疮性肾炎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石南医药,2008,29(1):11-13.
[6]高岩.影响小儿狼疮性肾炎预后的因素[J].中华儿科杂志,2001,29(1):18.
预后的相关因素 篇10
【关键词】综合治疗;巨大肝癌;临床疗效;预后因素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13-02
作为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原发性肝癌对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在所有的肿瘤中发病位于肺癌与胃癌后的第三位[1]。我国,大约每年有10多万的新发肝癌的人口,新发肝癌的人口占全球新发肝癌的人口近50%。巨大肝癌的治疗通常需要综合方法,若单纯采取手术切除,则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非常高。因此我们拟收集2011年1月~2014年7月我院诊断为巨大肝癌的患者,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治疗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 1 病例选择 收集2011年1月~2014年7月我院诊断为巨大肝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00例,临床表现为肝区疼痛,恶心、呕吐、厌油腻,乏力等,Child-Pugh:B级、A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配合综合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研究组平均年龄(51.3±12.1)岁,其中男性36人,女性14人。对照组平均年龄(49.6±11.3)岁,其中男性35人,女性15人。2组性别、年龄、Child-Pugh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介入治疗方法 药物主要有奥沙利铂(50~150 mg/m2);盐酸表柔比星(40~50 mg/m2);羟喜树碱(10—14 mg/次);氟尿嘧啶注射液(500—600mg/m2);亚叶酸钙注射液(200—300 mg/m2)。根据患者治疗反应决定是否行下一次介入治疗,间隔时间为4~8周.
1.3 综合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不同临床表现及症状,结合影像学表现,采取门脉癌栓放疗、射频消融,索拉非尼分子靶向。
1.4 评价标准 比较(1)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1年及2年生存率。(2)影响大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1.5 统计分析方法 将资料录入PEMS5.1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使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两样本χ2检验法。当P<0.05时,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1年及2年生存率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1年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78%、42%)、(6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研究生存周期明显长于对照组。
2.2 影响大肝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 影响大肝癌患者预后因素分别为Child-Pugh功能分级、ECOG评分、是否接受综合治疗、肿瘤是否发生远处转移。
表2 影响大肝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
3 讨 论
巨大肝癌患者肝功状况差,严重低蛋白血症,伴有门静脉癌栓或远处转移,因此大多患者失去手术指证。但若单一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射频消融、酒精凝固等方法,均不能完全杀灭肿瘤细胞,甚至会导致在手术过程中使肿瘤组织远处转移[2]。射频热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性肿瘤原位治疗技术,即借助于超声或CT等影像技术引导,将电极针直接插入肿瘤内,通过射频能量使病灶局部组织产生高温、干燥,最终凝固和灭活软组织及肿瘤。但肝癌体积较大(>5 CM)时,严重影响到射频热消融术的治疗效果。因此我们在研究中采取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射频治疗,在中断肝脏肿瘤血供的基础上,导致肿瘤缺血性坏死,以达到提高治疗疗效的作用[3]。
索拉非尼是一种多激酶抑制剂。临床前研究显示,索拉非尼能同时抑制多种存在于细胞内和细胞表面的激酶,包括RAF激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由此可见,索拉非尼具有双重抗肿瘤效应,一方面,它可以通过抑制RAF/MEK/ERK信号传导通路,直接抑制肿瘤生长;另一方面,它又可通过抑制VEGFR和PDGFR而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我们先对肝脏肿瘤经过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造成局部肿瘤缺血、缺氧,索拉非尼使用后,可以导致肝脏肿瘤坏死区扩大,抑制残余肿瘤细胞血管再生,减少复发、转移几率[4]。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索拉非尼不良事件如皮疹、腹泻、血压升高,手足部皮肤反应、恶心、呕吐。
我们研究中发现影响大肝癌患者预后因素分别为Child-Pugh功能分级、ECOG评分、是否接受综合治疗、肿瘤是否发生远处转移。Child-Pugh分级B级的病人都伴有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健康状况很差,重度黄疽,出现大量腹水,机体抵抗力较弱,因此虽然经介入治疗,但是不能根本改变患者的预后。此外我们还发现肿瘤是否发生远处转移同样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肝癌肿瘤细胞的浸润性生长,并通过血液、淋巴或转移到人体其他组织附近,扰乱机体的代谢出现低蛋白血症、低血糖、高钙血症、红细胞增多症等,加重了疾病的恶化,大幅缩短患者存活时间[5]。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认为综合治疗能显著提高巨大肝癌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治疗疗效,Child-Pugh功能分级、ECOG评分、是否接受综合治疗、肿瘤是否发生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夏景林.原发性肝癌的规范化诊疗[J].中国l临床医生,2012,40(1):26-30.
[2]陳敏山,李锦清,张亚奇,等.大剂量碘油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巨块型肝癌[J].中华肿瘤杂志,2001,23(2):165—167.
[3]陈中,倪家连,刘鲁岳.手术切除治疗巨大原发性肝癌的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1l,33(9):710-713.
[4]陈孝平,张志伟.大肝癌和巨大肝癌外科治疗策略[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09,3(4):702-706.
胃癌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新进展 篇11
1 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研究现状
1.1 临床因素
1.1.1 性别
Stephens等[2]认为女性胃癌患者预后普遍好于男性患者;日本学者Sato等[3]提出在部分地区女性预后较差主要是因这些地区男、女性胃癌普查存在不公平, 并指出, 如果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女性会比男性有较好的预后。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性别对于胃癌患者预后影响不明显。
1.1.2 年龄
有关年龄对胃癌预后的影响目前并无统一意见。有报道称在肿瘤彻底根治前提下, 青年患者和老年患者预后并无差异[4]。杨维良等[5]对35岁以下胃癌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发现, 青年患者中以弥漫型肿瘤占大多数, 手术根治率低, 预后比老年患者低。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学因素后, 年龄对胃癌预后影响极小。
1.1.3 部位
众多研究表明胃近端1/3部位的肿瘤预后要比中远端1/3肿瘤预后差。Wanebo等[6]发现远端及中部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到20%, 然而近端胃癌患者仅为10%;Tytgat等[7]研究发现胃上部癌患者总体预后比中下部癌差, 与Wanebo等人的研究相一致;但也有研究显示胃癌部位对术后患者的生存时间多少没有影响[8]。
1.1.4 大小
近年来部分研究认为肿瘤大小可作为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指标, 并且认为应该将肿瘤直径列入患者预后评估系统当中[9]。杨海平等[10]指出肿瘤直径≥5 cm的患者预后普遍比<5 cm的差, 即肿瘤越大预后越差。因为肿瘤直径较大患者多已属晚期, 该类患者行手术治疗多为姑息性, 因此预后较差, 所以笔者认为肿瘤大小可作为评估胃癌预后好坏的指标之一。
1.2 病理因素
1.2.1 组织学类型
胃癌不同的组织学类型反映了不同的生物特性, 能够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崔涌等[11]研究发现, 管状腺癌5年生存率为25.5%, 未分化型癌为20.0%, 黏液腺癌19.5%, 乳头状腺癌为32.8%, 低分化腺癌19.7%;并且笔者等的研究发现, 胃癌组织学类型与癌转移密切相关, 如印戒细胞癌腹膜种植者达到39.5%, 乳头状腺癌肝转移率达到66.5%。
1.2.2 浸润深度
随着肿瘤浸润的不断深入, 患者5年生存率则逐渐下降。有研究发现当患者胃壁浆膜浸润后, 发现腹腔内脱落癌细胞检出率可高达97%, 若行手术治疗也属于姑息手术, 患者预后差[12]。综合多项研究报告可得出, 尽管在早期胃癌患者中肿瘤浸润深度可能不会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但浸润引起的癌细胞转移却能够直接影响患者预后。
1.2.3 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
淋巴结转移分期是影响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淋巴结转移分期越高则预后越差。淋巴结转移率是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即使检出淋巴结数量较少时, 其仍然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有效指标[13]。但目前对于淋巴结转移率的分级仍无统一的标准, 制定一套简单实用的分级标准对于胃癌患者预后的评估意义重大。胃癌远处转移也是一项影响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但凡出现远处转移患者多已属胃癌晚期, 预后普遍差。
1.2.4 TNM分期
1988年国际抗癌联盟制订出的胃癌病理分期, 即TNM分期, 是用来预测患者预后的最重要指标之一。通常认为Ⅲ期和Ⅳ期患者预后较差, 多在术后2年内死亡[14]。目前国内外报道均认为TNM分期能够准确、有效地评估胃癌患者预后, 并有助于给患者制订合理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15]。
2 影响胃癌患者预后主要因素的最新进展
2.1 分子生物学预后指标
2.1.1 癌基因 (C-erb B2)
C-erb B2编码的p185蛋白仅出现在癌细胞膜上, 因此C-erb B2可作为胃黏膜细胞恶变的一个分子病理学标记, 有研究发现C-erb B2的扩增和过度表达能够影响胃癌患者预后及生存率, 通常提示胃癌患者预后不良。
2.1.2 肿瘤抑制基因
多肿瘤抑制基因p16的基因产物p16蛋白具有多肿瘤抑制作用, 能够抑制细胞增殖。Serrano等[16]研究发现p16缺失及其m RNA的不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有助于胃癌诊断和预后评估。
2.1.3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nm23等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表达水平高低与胃癌细胞转移、浸润及患者预后紧密相关[17]。
2.1.4 肿瘤转移促进基因
Herrtich等[18]发现在晚期已发生转移的胃癌患者中CD44V6的检出率普遍高于早、中期胃癌患者以及不伴转移的患者, 提示CD44V6是胃癌细胞转移的标志之一, 与患者预后密切关联。
2.2 阴性淋巴结数
过去都认为阴性淋巴结对于胃癌患者预后无明显联系, 但最近几年来, 对阴性淋巴结数目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的应用有了新的认识。Schwarz等[19]报道称胃癌术后患者的预后与阴性淋巴结多少有明显关系。近年来许多研究也证实, 阴性淋巴结数目的增加能够导致淋巴结微转移残留机率降低, 这说明了阴性淋巴结数目与胃癌患者术后预后有紧密联系[20]。
2.3 肿瘤的N分期
有报道证实在评价胃癌患者术后生存差别方面, 第7版胃癌N分期明显优于第6版[21]。第7版UICC TNM分期将N分期做了重要调整, 第7版胃癌TNM分期中的N分期将转移淋巴结数目作了更为详细的细分, 使有不同淋巴结转移程度的术后患者的预后差别更为明显, 评价胃癌患者的预后更为精确。
2.4 肿瘤的T分期
新版TNM分期将第6版中T2所指的肿瘤浸润达固有基层至浆膜下, 在第7版中被分成T2和T3。学者总结韩国首尔国立大学9998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评价, 发现无论淋巴结转移情况如何, 只要属于第7版胃癌TNM分期中T2、T3分期的患者, 其术后5年存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新版TNM分期更有利于胃癌患者预后的评估。
3 结语
胃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他的发生及发展是多个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也涉及到很多方面。目前胃癌患者的预后评估主要依靠肿瘤的分期, 其中TNM分期被认为是预测患者预后最有效的指标之一, 再结合患者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等病理学特征。此外, 许多已经被证实可用于胃癌的预后评估的分子生物学指标也将逐渐应用到临床当中。可以预见, 随着对胃癌发生、发展、预后影响因素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人们在准确预测胃癌患者预后以及治疗胃癌方面将会有新的突破。
摘要:胃癌患者由于早期缺乏特征性症状, 因此我国临床诊断的胃癌病例大多数已为中晚期。自1880年Billroth首例胃切除手术成功以来, 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不断发展, 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式已成为治疗胃癌的重要手段, 但是总体来说胃癌患者的预后仍是处于不容乐观的状态。有报道显示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通常仅为10%20%, 因此胃癌治疗的疗效及其预后仍是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胃癌患者预后跟多种影响因素有关, 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部位等一般因素和肿瘤组织类型、浸润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病理因素。本文通过对上述两类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总结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