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监管

2024-09-26

税收监管(精选6篇)

税收监管 篇1

比特币, 作为一种数字货币的典型代表, 其税收监管近年来在世界各国展开。施行比特币税收监管, 可以使一国税务部门全面、及时、有效地了解国内外比特币市场的动态。加强对与比特币相关的资金、物资、能源、劳务、技术、消费等环节的信息进行监控与反馈, 了解比特币的生产调整和资金转移情况, 使比特币税收杠杆能够贴合比特币行业的发展现状, 避免出现杠杆限度与比特币发展态势不符的情况。

一、以税收杠杆为核心的税收监管策略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 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应当起到第一性的作用, 但市场行为自身的趋利性与自发性, 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市场失灵”, 使资源偏离较优的配置状态, 使市场运行疲软或无效。比特币的产生、持有、交易、支付等行为, 无一不在市场经济框架下自由进行, 同样也可能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 如大量的电子计算机算力被用于比特币开采, 而非进行生产与建设工作;过度哄抬比特币价格导致类似的虚拟产品出现, 导致比特币价格贬损;过大的价格波动与对特殊事件与政策导向的高敏感性可能会造成波动失衡;大多数比特币投资者并没有对比特币的原理具有充分了解, 在投资行为上具有盲目性, 这可能会导致投资的信息不对称。鉴于市场自身“无形的手”的调节效果有限, 当市场发生资源错配时, 可以通过税收杠杆这只“有形的手”加以刺激, 恢复市场的配置效率。

二、税收监管相对其他监管手段的优势

2013年来, 比特币“近似疯狂”的行情, 引发全球各国监管层的注意。各国都相应孕育或出台各种监管措施。在这些措施中, 税收监管是否具备了其他措施所不具备的优势, 在回答“如何平衡比特币所代表的网络金融创新理念与金融风险防范之间的博弈”问题上, 能够做出更好的回答。

(一) 与极端监管策略比较

基于中国比特币的现实情况, 应当首先排除“零监管”与“全面禁止”两种模式。比特币零监管的国家, 除非洲未普及比特币无需监管外, 比特币都表现为抗击本国经济高通货膨胀的保值品, 如阿根廷、希腊与智利尤为明显。但是, 中国的比特币市场已有规模效应, 且市场投机趋势浓重, 具有较强风险, 零监管做法并不适合中国国情。而全面禁止比特币的做法亦不可取, 首先是基于政策上的考虑, 十八大会议明确提出“互联网金融”概念, 并鼓励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学者就互联网金融发展前景研究时, 得出其顶级状态是形成“互联网货币”, 而比特币就是这种发展趋势的雏形。作为一种网络计算协议, 比特币本身并没有违规或违法, 其代表的先进支付系统的设计理念与高安全性, 传统支付体系可以通过学习这种开源的技术得到改进;同时, 也是保障人们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 尽可能通过合理的监管措施保障比特币的良性发展, 从而保证市场经济的自由选择, 促进社会资源的按需流动。因此, 我国与绝大多数国家一致, 不应当对比特币过于苛刻而采取完全禁止的做法。

(二) 与出台专门法律监管的策略比较

对于比特币的监管在我国尚不能达到出台专门立法的高度。法律作为最高层级的法律规范类型, 在制定上慎之又慎。法理学在规则制定上通过区分行为与规则发生的先后分为两种类型, 分别是调整型规则与构成性规则。针对比特币的立法, 自应采取调整型规则的制定方案。比特币作为一种新兴事物, 尽管从2009年诞生, 但直到2013年才得到广泛的关注, 因此2013年亦被成为“比特币元年”, 比特币的商业模式与发展潜力可能以及对现有银行结算技术的推动并没有完全通过比特币的多样化的衍生业务进行体现。因此, 对于比特币进行过早的立法, 可能无法实现法律条文与比特币的发展现实自然贴合, 在高速发展下的比特币行业可能会使制定的法律更加容易“衰老”, 导致适用不佳。尽管在立法技术上可以规定原则性条文与立法解释进行修正, 但是无论是何者, 过度的运用必然会对所立之法的权威性造成许多不良作用。

(三) 与常规金融监管策略比较

尽管立法条件尚未成熟, 但在比特币快速发展下会对社会秩序产生影响, 首当其冲的是传统的金融监管秩序, 监管之举不可或缺。

由于具体通过金融监管部门、央行或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发布风险警告, 是大多数国家 (地区) 首先采取的监管措施。在发布风险警告的同时, 大多数国家 (地区) 会根据比特币的金融属性, 对比特币可能出现使用比特币从事非法行为与对本国 (地区) 法定货币地位挑战等方面进行预防。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与中国台湾。《通知》明确表明公民可以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自由交易比特币, 但各金融机构与比特币交易平台不得结算、投资或代理比特币业务, 并且接受央行的反洗钱义务调查。比特币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融资方式, 无地域限制并随时匿名给付, 使其成为洗钱、贩毒与资助恐怖主义贩毒的新手段。作为对传统的金融秩序的预防, 两种常规的金融监控手段的使用合乎情理, 但却存在无法弥补的潜在缺陷。如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拒绝比特币关联账户结算, 可能使比特币的电子转账投资路径被切断, 使央行可以完全将比特币剔除出现有的金融结算体系, 维护人民币作为唯一合法货币的法定地位, 同时打击比特币过热投机, 具有明显作用;但过度的扼制本土结算体系内的资金进入比特币市场投资, 可能会造成对政策的规避, 如比特币交易网站可以迁移到境外, 用户可以通过国外账户照常进行比特币交易业务, 或者使用充值点卡进行购买操作。这样一来, 对比特币的交易资金断流可能会使逃离现有的规制体系, 转而进入“地下”操作, 并不能很好地监管比特币的资金流向, 而可能驱赶比特币前往法外之域生长, 这是潜在的监管。

三、税收监管对比特币监管的优势分析

对比特币进行税收监管, 不论是在维护比特币网络交易秩序、保障国家税收, 还是实现税收公平、保护税收管辖权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自然优势, 不仅如此, 对比于现阶段其他比特币监管措施, 税收本身具有更大的监管优势。

第一, 比特币税收监管取得法律强制力的成本低。税收具有法律强制力。税收法定作为税收的原则之一, 强调国家权力保障税收法律程序的依法进行。比特币作为一种虚拟商品, 可以通过专门的文件, 通过解释的方法纳入到现有的税收体制当中, 为比特币的具体征收方法提供法律基础。

第二, 比特币税收监管具有稳定性与全面性。比特币税收监管能与现有其他监管措施平滑衔接, 财税法在法律规范层面上相对独立, 与上述其他监管措施属于不同的法领域, 不存在规范上的冲突。并且税收监管措施一旦成型, 在短时间内不会有过大变动, 具有相对稳定性, 可以实现对比特币的常态化监管。

第三, 比特币税收监管具有广泛的调节性。税收可以根据整个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的政策要求, 向社会资源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征收;也可以向不同的市场要素, 根据具体的调节目标、分别根据产量、销售额、增值额或利润额等征收。比特币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客体, 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 适应税收监管的作用法则, 可以针对比特币生态圈中如挖矿、购买、支付、兑换、抵押等不同环节进行税收调控, 预防比特币的非理性发展。

摘要:税收的实质是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机制。通过税收来直接影响生产与消费所付出的成本, 控制比特币收益来控制人们的市场动机, 可以实现对比特币的调控机制, 并且能够发挥其自身的优势, 弥补其他比特币监管措施的短板。

关键词:比特币,税收监管,优势分析

参考文献

[1]谢平.互联网金融的六大方向[N].齐鲁晚报, 2013-12-21.

[2]宋万雨.再见2013, 比特币的理性成长元年.比特币之家[EB/OL].http://www.sootoo.com/blog/user/472402/.

[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通过网络买卖虚拟货币取得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 (国税函[2008]818号) [EB/OL].http://www.gov.cn/zwgk/2008-10/2 9/content_1134356.htm.

税收监管 篇2

本文主要介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与自贸区相关的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4个区域的主要功能与进出口税收优惠政策。

(一)保税区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保税区又称保税仓库区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类型之一。它是经国务院批准划出来的一个特定区域,受海关监督和管理可以较长时间存储商品的区域。目前,我国正式投入运营的主要有:上海外高桥、天津港、深圳富田、沙头角和盐田港、大连、广州、张家港、海口、厦门象屿、福州、宁波、青岛、汕头、珠海等保税区。

1、区域功能介绍

保税区是以生产加工、自由贸易和转口贸易、仓储分拨、航运服务及服务贸易等为基本构架的口岸产业。其中,物流仓储、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商品展示是最主要的四大功能。

(1)进口货物存储在保税区内,可免征进口关税、进口增值税,免许可证,免保证金,货物存储期限不受时间限制,在未办理许可证或加工手册的情况下也能进口货物。

(2)区内保税货物销往国内时,快速办理清关手续,大大缩短交货期。(3)不同的国内供应商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分别出口到保税区,待货物齐全后在保税仓库内拼箱出口,但必须处于海关监管范围内。如果有逾期货物未办理有关手续,海关有权对其拍卖,拍卖后扣除有关费用后,余款退回货主。

(4)贸易中间商通过在保税区内分装、贴牌,换包装,充分发挥贸易商在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作用。

(5)保税区能够便利转口贸易,增加有关费用的收入。即可以从某国进口到保税区再出口到另一个国家。

因此,保税区不但成为了吸引国外资金、技术的投资促进区,而且也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区和按国际惯例、国际通行做法运作的试验区。

2、进出口税收政策优惠

保税区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实行“境内关外”运作方式。(1)进口环节税

一是生产型企业进口自用基建物资、自用合理数量办公用品及生产用机械设备免税。二是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不设保证金台账制度。三是区内企业用境外运入料件加工的制成品销往非保税区的实行征税,其进区时用于制成品加工的境外料件实行征税。四是国外商品存入保税区,不必缴纳进口关税,可自由出口,只需缴纳存储费和少量费用,但如果要进入境内则需缴纳关税。(2)出口退(免)税

一是区外企业的出口退(免)税政策。区外企业运入(销售)到保税区内的货物一律不予退(免)税,并且还要按规定缴纳增值税、消费税。但是如果区外企业销售给国外商客的出口货物以寄存方式暂存在保税区内仓储企业的,并且离境时由仓储企业办理报关手续,区外企业可凭货物进入保税区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仓储企业的出口备案清单及其他规定的凭证,向税务机关申请办理退(免)税。如果区外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业务,其进口料件是从区内企业购进的,也按现行规定进料加工享受退税,来料加工享受免税。二是区内企业的出口退(免)税政策。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进出口的货物实行备案制,海关不再签发报关单而改签使用备案清单,出口货物实行退(免)税。如果区内企业从境外进口料件开展加工贸易,可凭保税区海关签发的“海关保税区进境货物备案清单”及其他有关退税凭证,在加工出口后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退(免)税或免税。

(二)保税物流园区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保税物流园区是经国务院批准,为发挥保税区的政策和港区的地理优势,而设立的由海关事实监管的特殊封闭区域,是在保税区和港区之间开辟直通通道,拓展港区功能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目前,经国务院批准的保税物流园区主要有:上海外高桥、青岛、宁波、大连、张家港、厦门象屿、深圳盐田港、天津等。

1、区域功能介绍

保税物流园区主要有四大功能,即:国际中转、物流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体现了“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入区退税”的“境内关外”自由贸易区方式。

(1)在海关监管方面。一是可操作进境整箱货物的“区港直通”业务;二是企业可在区内设立“保税维修中心”;三是区内货物可“先分批出区、后集中报关”;四是从其他不实行“入区退税”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如保税区)转关入区的货物,可以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五是园区可以和区外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和保税监管场所(保税物流中心A/B型、出口监管仓库、保税仓库)开展转关业务。

(2)在检验检疫方面。一是货物进入园区时,区外企业凭货物产地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出境货物通关单‣,直接到区内海关办理通关手续,区内检验检疫机构不再进行查验。二是区内货物输往区外时,凭入区时的•出境货物通关单‣复印件以及合同、发票等相关资料报检,不需审核海运提单,不再实施检疫,不计收检疫费;三是区内的进出口货物在区内企业之间销售、转移,一般免于检验检疫。四是区内企业从境外进入区内的仓储物流货物以及自用的办公用品、出口加工所需原材料、零部件免于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五是从园区内转口出境的货物,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以外,一般不再实施检疫和检疫处理。

(3)在物流配送方面。一是进口配送、分批出区、集中报关。区内储存的境外保税货物,在担保金制度下,以分批出区、集中报关的方式进口,通过园区内卡口进入国内市场。二是国际中转、两次拼箱。境内(外)不同启运港的拼箱货物在物流园区中转,进行拆箱重组,二次拼箱后,向境外(内)同一目的港发送。三是国际中转、延迟转运、进出口集运。国际集装箱在区内进行保税堆存,待国际、国内市场买家确定后快速运往国内外指定的目的港。四是国内保税货物中转。不同国际启运港进入区内的货物经过拼箱重组后,向国内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出的货物,可以通过水、陆、空联运实现保税状态移动。五是国内出口中转。不同国内启运港已结关货物,进入区内作为国际中转货物,与区内的货物进行拼箱重组,可以发送至国际同一目的港。

2、进出口税收政策优惠

保税物流园区进出口税收政策可以概括为:一般进口货物保税,特定进口货物免税,出口货物入区退税,区内货物流转免税,货物进入国内市场征税。

(1)区内企业运往区外的货物,海关按照对进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办理进口报关手续,并对报关的货物征收增值税,消费税。

(2)区外企业运入区内的货物视同出口,由海关办理出口报关手续,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区外企业凭海关签发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及其他规定凭证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退(免)税。

(3)区内货物自由流通,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但是在区内不得开展加工贸易业务。

(4)区外企业进入区内的货物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

(三)保税港区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保税港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口岸港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它具有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和出口加工区“三区合一”的政策优势,还兼备特有的口岸操作功能。2007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保税港区管理暂行办法‣(海关总署第164号)出台,标志着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管理模式已步入了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成熟阶段。目前,我国主要有洋山、青岛、梅山等保税港区。

1、区域功能介绍

保税港区可以存储进出口货物和其他未办结海关手续的货物、国际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检测和售后服务维修、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制造、港口作业等功能,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

(1)国际中转。保税港区是具有国际中转能力的枢纽港口,能够承担起参与国际间港口的竞争。

(2)国际配送。保税港区由于政策的支持和发展特点,已经具备了国际配送的要求。保税港区不但有现代化的港口,同时也拥有保税物流园区。在港区内,世界各国的公司都可以开展国际配送业务。

(3)国际采购。国内货物进入港区港口或区内卡口即可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采购进区的进口保税货物,可以在进行商业性的简单加工后,再向国外分销;需返销国内市场的货物,按规定办理进口手续。港区内企业不但可以发展进、出口贸易,还可以发展区内企业之间的贸易。

(4)国际转口贸易。港区内企业可以从事转口贸易、交易、展示、出样、订货等经营活动。

(5)出口加工区。可以在保税港区陆上特定区域内设立出口加工区,开展加工贸易,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进港可予保税,保税货物和采购进区的国内货物可以在进区加工、装卸后出口。

(6)保税港区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件管理,但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对于同一配额、许可证件项下的货物,海关在进区环节已经验核配额、许可证件的,在出境环节不再要求企业出具配额、许可证件原件。

(7)港区通关模式。一是分类申报。进口的一般货物采用备案清单申报,减免税货物采用报关单申报,还有部分货物等采用舱单申报。二是集中申报。经海关核准,港区内企业可以办理集中申报手续。实行集中申报的区内企业应当对1个自然月内的申报清单数据进行归并,填制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在次月底前向海关办理集中申报手续。集中申报适用报关单集中申报之日实施的税率、汇率,但是不得跨办理。三是选择申报。港区内企业的进出境口岸如果不在保税港区主管海关辖区内的,经其批准可以在口岸海关办理报关手续,采用方便自由贸易流通的方式。四是以查代核。海关对港区内加工货物不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合同核销,不执行单耗标准,海关根据货物进、出、转、存情况实施核库、核查,为港区率先实现“以查代核”的管理模式提供法律依据。五是存储无期。在港区内对货物不设存储期限,但为避免出现无主、放弃或品质超期存放的货物而无法得以有效处理情况的发生,也作了特殊要求存储期限超过2年的,港区内企业应当每年向海关备案。因货物性质和实际情况等原因,在港区继续存储会影响公共安全、环境卫生或者人体健康的,海关应当责令企业及时办结相关海关手续,将货物运出港区。这种规定既满足了企业利用保税制度、存储货物没有时间限制的优势,又在此基础上设定了一定的条件,克服保税区和保税物流园区无主货物难以处理的弊端。

2、进出口税收政策

境外货物入港区保税;货物出港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国内货物入港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港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1)港区与境外的监管及税收。港区海关对进、出口的货物实行备案制管理,对从境外进入保税港区的货物予以保税。一是从境外进入港区的货物,海关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主要包括:区内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建设生产厂房、仓储设施所需的基建物资;区内企业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模具及其维修用零配件;区内企业和行政管理机构自用合理数量的办公用品。二是从境外进入港区,供区内企业和行政管理机构自用的交通运输工具、生活消费用品,海关按照有关规定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三是从港区运往境外的货物免征出口关税,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2)港区与区外的监管及税收。区外货物进入港区的,按照规定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证(出口退税专用联)。一是从区外进入港区,供港区内企业开展业务的国产货物及其包装物料、转关出口的货物,海关按照对出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办理,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二是从区外进入港区,供港区行政管理机构和区内企业使用的国产基建物资、机器、装卸设备、管理设备、办公用品等,海关按照对出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办理,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三是从区外进入港区,供港区行政管理机构和区内企业使用的生活消费用品和交通运输工具,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四是从区外进入港区的原进口货物、包装物料、设备、基建物资等,区外企业应当向海关提供上述货物或者物品的清单,按照出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办理申报手续,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原已缴纳的关税、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不予退还。五是区内货物到区外进行各种加工、维修等活动,比照境外货物进入境内办理。六是区外进入港区内的货物,如需退运到区外的,属于尚未办理出口退(免)税手续的,可以向港区主管海关办理退运手续。七是因不可抗力造成货物损毁、灭失的部分货物,可以退换为与损毁货物相同或者类似的货物,属于尚未办理出口退税手续的,可以向港区主管海关办理退运手续;属于已经办理出口退税手续的,按照进境货物运往区外的有关规定进行征税。

(3)港区与其它区域间的监管及税收。海关对于港区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者保税监管场所之间往来的货物,实行保税监管,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

一是港区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者保税监管场所之间的流转货物,不征收进、出口环节的有关税收。二是承运港区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者保税监管场所之间往来货物的运输工具,应当符合海关监管要求。

(4)港区内的监管及税收。保税港区内货物可以自由流转;港区内企业不实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和合同核销制度,海关对港区内加工贸易货物不实行单耗标准管理。港区内企业加工,生产的货物,凡属于货物直接出口和销售给区内企业的,免征增值税、消费税;港区内企业出口到境外或国内的货物,不予办理退税。如果因保管不善等非不可抗力因素造成损毁、灭失的货物,如是从境外进入港区的货物,港区内企业应当按照一般贸易进口货物的规定,按照海关审定的货物损毁或灭失前的完税价格,以货物损毁或灭失之日适用的税率、汇率缴纳关税、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如是从区外进入港区的货物,港区内企业应当重新缴纳因出口而退还的国内环节有关税收,海关据此办理核销手续,已缴纳出口关税的,不予以退还。

3、融资租赁货物试行出口退税

根据•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试行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66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39号)规定,自2012年7月1日起,在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试行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政策。对于自贸区内注册的融资租赁企业或金融租赁公司在区内设立的项目子公司纳入融资租赁试点出口退税参照以上政策执行。

(1)融资租赁货物试行出口退税的范围。一是融资租赁的出口货物。注册的融资租赁企业或金融租赁公司在上海保税港区设立的项目子公司(以下统称融资租赁出租方),以融资租赁方式租赁给境外承租人的飞机、飞机发动机、铁道机车、铁道客车车厢、船舶及其他货物,属于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固定资产”的,同时,在上海境内出口口岸海关报关出口,租赁期限是5年(含)以上的货物。二是融资租赁海洋工程结构物。融资租赁出租方向国内生产企业购买,以融资租赁方式租赁给境内列名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且租赁期限在5年(含)以上的海洋工程结构物,视同出口货物,其海洋工程结构物的范围、退税率以及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按有关规定执行。

上述融资租赁出口货物和融资租赁海洋工程结构物(以下简称融资租赁货物)享受退税的范围,不包括在海关监管年限内的进口减免税货物以及从区外进入上海保税港区的原进口货物。

(2)融资租赁货物退税申报。融资租赁出租方应当按照主管税务机关的要求办理退税认定和申报增值税、消费税退税。首先,在享受出口退税之前,应当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24号)第三条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出口退税资格认定。其次,在规定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收齐购进融资租赁货物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等凭证进行申报。需要注意的是,除租赁给境内列名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列名的海洋工程结构物,按上述特殊退税率或国家另有规定执行之外,其他符合条件融资租赁货物,均按退税率文库中对应的适用退税率执行。如果融资租赁货物属于消费税应税消费品,还应退还前一环节已征的消费税。消费税应退税额=购进融资租赁货物税收(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上或海关进口消费税专用缴款书上注明的消费税税额。

(3)报关出口的要求。融资租赁出口货物应以“租赁货物(1523)”方式进行报关,其出口货物报关单以退税证明联上注明的出口日期为准;融资租赁海洋工程结构物的,以融资租赁出租方开具的发票日期为准。

(4)不享受出口退税的规定。对承租期未满而发生退租的融资租赁货物,融资租赁出租方应及时主动向税务机关报告,并按照规定补缴已退税款。如果是融资租赁的出口货物,再复进口时,融资租赁出租方应按照规定,向海关办理复运进境手续,并提供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货物已补税或未退税证明,海关不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4、启运港出口货物范围与退税政策

根据•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上海试行启运港退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14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启运港退(免)税管理办法‣(2012年第44号公告)规定,青岛、武汉至上海洋山保税港区之间试行启运港退(免)税政策,并规定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1)政策适用范围与备案条件。一是政策适用范围。启运港退(免)税是指在启运地(青岛、武汉)口岸启运报关出口,并由上海浦海航运公司、中外运湖北有限责任公司承运,从水路转关直航运输经至上海洋山保税港区出口口岸报关离境的集装箱货物,其启运地的出口企业实行退(免)税政策,简称启运港退税。上述出口货物的启运地口岸为青岛前湾港或武汉阳逻港(以下称启运港),出口口岸为上海洋山保税港区,运输方式为水路运输,其运输工具名称限为:永裕016、永裕018、新滨城、向莲。二是退税备案条件。出口企业适用启运港退税政策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已办理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自营出口货物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海关实行B类及以上管理的出口企业(以海关提供的带“启运港标识”的出口货物报关单电子信息为准),具体由海关负责审核;税务机关在出口退税审核关注信息中关注企业级别未列为一至三级的出口企业,具体由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负责审核。

(2)出口企业退税申报。出口企业从启运港报关出口的货物自报关出口至申报退税,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环节:一是出口货物的启运流转。出口企业在启运地的启运口岸报关出口时,启运地海关依据出口企业的申请,对其符合启运条件的货物办理放行手续后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在全部货物进入离境港后(上海洋山保税港区),离境地海关办理启运地口岸至离境港口岸的转关核销手续,启运地海关再办理启运地口岸的结关核销手续。二是退税申报前进行备案。出口企业向税务机关申报启运港退税之前实行备案制度,其方式采取出口退税审核系统自动审核确认,税务机关在读入海关提供带有“启运港标识”的出口货物报关单电子信息时,会自动辨认并在出口企业的“企业代码”库中加上“启运港退税”标志,以此作为审核出口企业启运港退税的比对依据。三是启运地企业退税申报。出口企业按照现行出口货物劳务退(免)税规定,在申报期内凭启运地海关签发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及相关材料到税务机关办理退税手续,并在出口退税申报报表的明细表“退(免)税业务类型”栏内填写“QY”标识。如果是外贸企业应使用单独关联号申报适用启运港退税政策的出口货物退税。

(3)启运港退税注意的事项。一是未实际离境货物的处理。企业出口的货物未运抵离境港不再实际出口的,应按照现行规定向税务机关申请出具•出口货物退运已补税(未退税)证明‣,未申报退(免)税的,不得再申报退(免)税;已申报办理退(免)税的,应补缴已退(免)税款。税务机关在审核出具证明时,应审核比对海关提供的未到达数据和撤销报关单数据。二是出口免税货物规定。实行增值税免税政策的出口货物,税务机关应按正常结关数据审核免税。三是出口退税率的执行时间。适用启运港退(免)税政策的出口货物其退税率执行时间以启运地海关签发的退税证明联上注明的“出口日期”为准。

(四)综合保税区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综合保税区是经国务院批准,以虚拟港口为依托,在整合现有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和口岸功能等特殊区域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它实行封闭式管理,区内设有专门的海关监管机构,执行保税港区的税收和外汇政策,具有“政策叠加、功能整合”的特点,是中国内地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的特殊功能区。目前,我国正在运营的综合保税区主要有:上海浦东机场、苏州工业园、天津滨海新区、北京天竺、广西凭祥、海口等综合保税区。

1、区域功能介绍

综合保税区按照海关“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入区退税”的监管原则,实行全区封闭化、信息化、集约化监管,除具有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商品展销、进出口加工等功能外,还有集聚企业和政策示范功能。一是海关比照保税港区的监管办法对其实施监管,进境货物只出具清单,进出口报关单在二线出具,但统计按进出境口径掌握。二是企业在区内不仅可以进行货物的保税仓储和加工、制造业务,还可以开展对外贸易等业务,为企业提供更为全面的功能平台,满足加工贸易的各种需求。三是进口货物存储在区内仓库,可免征进口关税、进口增值税,免许可证,免保证金,货物存储期限不收时间限制。这样可节约流动资金占用,在未办理许可证或加工手册的情况下也能进口货物。四是区内保税货物销往国内时,可以快速便捷地办理清关手续,大大缩短交货期。五是不同的国内供应商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分别出口到区内待货物齐全后在保税仓库内拼箱出口。

2、进出口税收政策优惠

综合保税区的税收优惠政策是整合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政策,即:国外货物入区保税;国内货物入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货物出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区内生产企业用于生产、加工货物所耗用的水、电、气退税,注意除综合保税区以外,还包括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方配套区域)、保税物流中心(B型)。

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除自贸区所兼有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与税收政策以外,还有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也具备了一定的特殊功能与税收政策,比如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和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方配套区域)等,下面具体进行介绍。

(一)出口加工区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出口加工区又称加工出口区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类型之一。它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一个特殊封闭区域,由海关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进、出加工区的货物及区内相关场所实行24小时监管。

1、区域功能介绍

出口加工区主要是以制造、加工、装配出口商品为主,将物流配送、研发、检测和维修等项目列入出口加工区,区域功能进一步拓展了范围。

(1)区内企业从国外进口原材料进行保税加工后出口,或从国内采购原材料进行加工出口,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

(2)国内、外采购商从境外采购货物进入出口加工区,可以按照区外企业的需要分批次办理出库供货。

(3)采购商从国内采购的货物,在区内保税仓库进行分拣、拼装、包装后,根据国外客户订单要求,可以直接发往境外。

(4)对货物进行仓储、包装、运输、简单加工等服务后,可以直接配送到国内、外客户手中。

(5)区内保税仓库的货物销往区内、国内其他特殊监管区或境外,不征收增值税、消费税。

(6)从国内购进原材料进入出口加工区生产后,再由下游加工贸易企业办理进口手续进入国内,可以按加工贸易方式申报退(免)税。

(7)境外和区外进出的检测货物,享受保税政策;国产出口设备等货物可进入区内保税维修并复运出境。

(8)区内企业与区外企业开展贸易业务,可以用外币结算,所得利润可自由汇出,不受所在地外汇管制的限制。

2、进出口税收政策优惠

由于出口加工区区域的特殊性,目前国家对出口加工区的相关税收政策规定比较优惠,总体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进口环节税。一是区内企业生产所需进境的机器、设备、模具及其维修用零配件,区内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进境的机器、设备和建设生产厂房、仓储设施所需的基建物资,区内企业、行政管理机构进境自用的办公用品,均予以免税。二是区内企业为加工出口产品所需进境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及消耗性材料,予以全额保税。三是区内企业加工的制成品及其在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余料、残次品、废品等销往境外时,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免征出口关税。四是区内企业和行政管理机构从境外购买的自用交通运动工具、职工所需生活消费用品,予以照章征税。

(2)出口退(免)税。一是出口加工区退(免)税规定。区外企业销售给区内企业并运入供其使用的国产设备、原材料、零部件以及加工企业和行政管理部门生产、办公用房使用的基建物资,区外企业可凭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和其他凭证,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退(免)税。需要注意的是,区外企业一律开具出口销售发票,不得向区内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普通发票。但是,对于向区内生产企业供应用于生产、加工所耗用的水、电、气时,区外企业一律向区内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不得开具普通发票或出口专用发票,区内生产企业凭此申报退还所含增值税。二是出口加工区不予退(免)税规定。区外企业销售给区内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并运入供其使用的生活消费用品、交通运输工具,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也不享受退(免)税政策。区外企业销售给区内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并运入供其使用的进口机器、设备、原材料以及基建物资,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也不享受退(免)税政策。区内企业在区内加工、生产的货物,凡属于货物直接出口和销售给区内企业的,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对区内企业出口的货物不予办理退税。区外企业按加工贸易的方式,根据企业的类型分别申报不同形式的退(免)税,生产企业按“免、抵、退”税申报,外贸企业按“免、退”税申报。

(二)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保税物流中心(B型)是指经海关总署批准,对多家物流企业实施保税仓储封闭管理的海关监管区,它的设立审批由海关总署负责。2004年,我国对苏州工业园区海关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行试点,其优越的国家政策吸引了诸多投资者与境内出口企业的贸易往来。保税物流中心(B型)利用物流中心自由贸易区域的这种特殊性,能够尽快地办理进出口贸易,实现出口退税已经体验到了它的便利所在。

1、区域功能介绍 保税物流中心(B型)是集保税仓储、国际物流配送、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于一体,并兼有检验检测、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商品展示、物流信息处理、口岸、入物流中心出口退税等功能,是我国“保税物流+加工增值服务”的未来自由贸易区域的初级模式。

2、进出口税收政策优惠

境外进入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货物给予保税,境内区外货物进入保税物流中心(B型)视同出口离境,办理退(免)税。

(1)区外企业销售给中心B型内企业并运入供其使用的国产设备、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以及建造基础设施、加工企业和行政管理部门生产、办公用房的基建物资,国内企业可凭海关签发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和其它现行规定的出口退税凭证,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退(免)税。

(2)区外企业从中心B型运出货物,海关按照进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进口手续,并对报关的货物按照现行进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征收或免征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

(3)中心B型内企业在区域内加工的货物,凡货物直接出口或销售给中心B型内其他企业的,免征增值税、消费税。是中心B型与出口加工区等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之间的货物交易、流转,免征流通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

(4)中心B型内企业从境外进入园区的货物,海关予以办理保税手续。

3、不予办理退(免)税的货物

(1)对区外企业销售给中心B型内企业并运入供其使用的生活消费用品、交通运输工具,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税务机关不予办理出口退(免)税。

(2)对区外企业销售给中心B型内企业供其使用的进口机器、装卸设备、管理设备、检验检测设备、包装物料,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税务机关不予办理退(免)税。

(3)对中心B型内企业出口的货物,不予办理退(免)税。

(三)珠海园区和霍尔果斯中心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以简称珠海园区)与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以简称霍尔果斯中心)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它们在区域功能、海关监管、税收政策等方面都互相参照执行,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进出口税收政策+专用口岸”三重特殊政策,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属我国首例。

1、珠海园区功能与出口退(免)税 珠澳跨境工业区分为珠海(境内)、澳门(境外)两个园区,它们之间设有专用的口岸通道,用于两个园区货物、物品、运输工具以及人员的进出。那么,在国内设立珠海园区对我国跨境区域合作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历史开端,标志着“跨境模式”运作的正式启动。

(1)区域功能介绍。主要包括:加工制造;检测、维修、研发;拆解、翻新;储存进出口货物以及其他未办结海关手续货物;进出口贸易,包括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商品展示、展销,包括可以在区外进行商品展示,也可以承接区外商品的展示;经海关批准的其他加工和物流业务。特殊情况下,经直属海关批准,区外法人企业可以依法在珠海园区内设立分支机构。

(2)海关监管功能。珠海园区对货物进出口采取“一次申报,一次审单,一次查验”的新通关模式,实行24小时监管。珠海园区内企业跨关区配送货物或异地企业跨关区到珠海园区提取货物,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可以灵活选择向珠海园区海关申报,也可以直接向异地企业主管海关申报。珠海园区内进出的货物采用备案制管理,不需要填写报关单。海关对园区内企业实行电子账册监管制度和计算机联网管理制度,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件管理,但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海关对于珠海园区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者海关保税监管场所之间流转的保税货物,实行继续保税监管。

(3)外汇管理。珠海园区内企业既可以用外币计价结算,也可以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允许保留现汇,企业可以自主周转使用;允许境内外金融、保险机构在珠海园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

(4)检验检疫。珠海园区内企业为加工出口产品从澳门园区入境的所需应验货物可免于实施品质检验,但以废物作原料的,按有关规定实施环保项目检验;从珠海园区出境的应验货物,没有标有“中国制造”、没有使用中国注册商标、没有申领用中国产地证和不需检验检疫机关出具品质证书的,可不实施品质检验或食品卫生检验。

(5)出口退税政策。一是珠海园区与境外之间。从珠海园区运往境外的货物免征出口关税,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从境外进入珠海园区的货物,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按照以下规定执行:珠海园区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其他物资,予以免税;珠海园区内企业自用的生产、管理设备和自用合理数量的办公用品及其所需的维修零配件,建设生产厂房、仓储设施所需的物资、设备,予以免税;珠海园区行政管理机构自用合理数量的管理设备和办公用品及其所需的维修零配件,予以免税;珠海园区企业为加工出口产品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予以保税;转口货物、在珠海园区储存的货物和展览品、样品,予以保税;上述规定范围外的货物或者物品从境外进入珠海园区,应当依法纳税。二是珠海园区与区外之间。国内货物进入珠海园区视同出口,享受出口退(免)税(供园内生活办公货物除外),无须等到货物实际离境时才办理退税。出区货物按照实际状态征税,且在珠海园区内加工产品不征收增值税;边角料、废品、包装物料、残次品按照出区实际状态征税,优于区外残次品按照对应料件征税。以一般贸易方式经珠海园区进入区外的货物,如果能获得香港、澳门签证部门签发CEPA优惠原产地证书,可享受零关税待遇等。三是珠海园区内及监管区域之间。珠海园区内货物可以在区内自由流转,不征收增值税。国内货物从已经实行国内货物入区(仓)环节出口退(免)税制度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者海关保税监管场所转入珠海园区的,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不享受出口退(免)税。国内货物从未实行国内货物入区(仓)环节出口退税制度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者海关保税监管场所转入珠海园区的,按照货物实际离境的有关规定办理申报手续,由转出地海关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享受出口退(免)税。

(6)加工贸易。珠海园区内企业开展加工贸易实行电子账册管理,无须办理纸质加工贸易登记手册;不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可以开展燕窝、鲨鱼体、西洋参、鹿茸等区外禁止以加工贸易方式开展的业务;开展加工贸易不受国家和关区单耗标准限制,企业如实申报,海关据实核销;对于消耗性物料,无论是否完全物化到出口成品中,均可享受保税待遇。

2、霍尔果斯中心功能与出口退(免)税

霍尔果斯中心是建立在中哈两国霍尔果斯口岸的跨境经济贸易区和区域合作项目。它的建立是集区域加工制造、区域中转、区域采购、金融服务和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自由港。主要功能与政策是参照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的税收、外汇等相关规定执行,并实行其管理模式。

完善我国企业并购的税收监管分析 篇3

税收作为并购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既是企业并购的重要动因,也是实施并购监管的有效途径。从西方国家并购发展的历程来看,并购既是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也是政府从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出发不断进行管理和调控的过程。税收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内容,一直是各国政府对企业并购进行有效监管的重要手段。我国的企业并购业务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并购中的行政性因素正逐渐弱化、市场化动机在逐渐加强。如何在企业并购业务中加强监管,完善并购的税收制度,防止各种税收流失现象,是并购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我国企业并购税收监管的现状

1.1 我国企业并购税收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企业并购业务发展的初期,并购方式比较简单,并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挽救亏损企业,地方政府在并购实现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行政作用,在这一时期税收因素较少作为并购动因加以考虑,当然也不存在并购的税收监管问题。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建立,我国的企业并购业务获得了快速增长。并购中的市场行为不断增强,如何通过并购获得更大的利益,以及通过并购不断谋求各种协同效应,逐渐成为企业并购中的主导动机。正是在这种企业并购的市场化动机逐渐增强的过程中,并购中的各种税收问题开始出现,税收监管问题也就成为并购业务发展中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议题。

目前,我国企业并购的税收监管力度较弱、监管效果不够理想,在监管主体、监管职能、监管环境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现阶段我国针对企业并购业务的监管重点还主要放在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并购业务和交易过程的管理上。现实中注重对并购交易过程、业务处理程序以及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披露等方面的管理,在监管主体上主要依靠中国证监会行使监管职能。可见,我国的并购监管更倾向于一种市场化的目标选择,所以在监管实施中也侧重市场化的需要。但是这种监管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并购监管的对象局限在上市公司的范围内,监管范围比较窄。中国证监会主要的职能是对证券交易过程实施监管,其监管职能和手段并不能覆盖并购交易的全部重要环节。另外在资本市场的监管中,部门之间缺乏协作,这也是全面监管难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1.2 完善的税制:监管实现的保障

我国的经济增长较快,已经成为全球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大市场,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并购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同时并购交易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为监管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完善的税制既可以保证企业、政府以及投资者等各方关系人在合理的制度框架下操作,也能够减少企业的恶意逃税,同时也能监督政府部门的黑箱操作、提高监管效率。

虽然税务部门在并购的税收方面制定了相关的规范,但是相比于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并购实务,并购在税制方面的建设还是比较滞后的,因而也难以保证企业并购税收监管的实现。总体而言,我国企业并购的税收制度在很多方面还不能适应并购实践的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制度安排的不对称性,免税条件的设立、股权的计价成本以及重复征税等方面。

在并购融资方面,我国对企业的借款利息规定以不高于银行的同期存款利率为扣除标准,超过部分不允许在税前扣除,这一规定就限制了企业并购的杠杆融资。在利用税收优惠吸引投资方面,我国还比较倾向于投资建厂,缺乏针对企业并购这种更高级投资方式的完善的税制。我国目前的税制中并没有把资本利得与企业的一般经营收益区分开来,而是统一征收企业所得税,这不利于利用税收杠杆对资本利得进行单独调节,也失去了税收对资本形成和资本流动的调节作用[1]。企业并购的税收监管,不仅要在税收制度方面加强建设,同时还要配合会计、证券以及资本市场的各项规定,构建并购税收监管的综合框架。

并购市场发展变化很快,要把鼓励真实并购、打击偷漏税、防止税收流失作为并购监管中的重要任务,通过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为税收监管的实现提供制度支持,以进一步保证有效监管的实现。

2 西方的并购税制及监管模式的借鉴

西方国家经过并购业务百余年的发展变迁,大都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并购制度和监管体系。以并购业务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来说,在并购立法方面大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并购规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一般都比较规范,同时也比较繁杂和专业化。其制度建设核心主要是为了规范并购业务的税收处理、鼓励真实的企业并购,以防止偷税、逃税、避税等税收流失行为的发生。相比之下,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并购税制建设方面一般比较滞后,因而在世界并购浪潮影响本国经济的时候就显得比较无力,因为缺乏必要的制度支持和保证,有效的并购监管难以实现。希望通过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并购税收制度进行分析,可以为完善我国企业并购规制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美国国内税务署通过目标企业股东收益的确认方法将并购分为应税和免税并购交易,通常来理解是否应税一般取决于交易的支付方式,如果以现金或债务的方式购买目标公司股票或资产,通常为应税交易;而收购价格以股票或资产的方式支付通常为免税并购。在应税收购中,无论购买股票或是资产,卖方实现的利得或损失必须得到税收方面的承认[2]。企业要实现免税并购,必须要具备免税重组的特征,还必须要通过一些强制性检查。美国企业并购的免税重组主要有A类重组、B类重组、C类重组、D型重组和E型重组。其中A类和B类重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各种并购方式的特点,如表1所示。

根据美国税法规定,免税交易以及免税重组要满足某些法律规定,如所有者权益的连续性、企业经营的连续性、经营需要。此外,很多并购交易必须满足控制要求。免税收购资产可以采取法定兼并或者协议收购目标公司全部实质性资产两种形式。根据美国联邦税务法典的阐述,A类重组必须通过利益的持续性检查:一是目标公司的股东作为一个整体,对购买公司表现出持续的、所有权上的利益;二是这种利益与净资产的转移相关。B类免税重组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所付的报酬必须只包括买方公司的有表决权股票;二是买方必须取得被收购公司的法定控制权,如果不能完全地满足这两个条件,那么所有接受交易的人都要纳税。

正是这种持续性的利益要求标明了免税和应税的分界线,而且这种标准的执行过程也是非常严格的。即使满足免税类型的并购,如果不能证明存在合理、非避税的商业动机和所有权及经营权的实质连续性,一项用于收购企业有投票权的股票而进行的并购仍是应税并购。美国《国内收入法典》的许多条款含有防止利用并购以及关联企业间各种交易进行避税的特别规定。此外,美国司法部门还在司法实践中制定了很多特别的反避税法规。另外,在美国企业并购监管中特别针对跨国并购业务实施了比较严格的监管,这与我国在并购监管中的侧重有所不同。在对跨国公司的税收监管中,为了防止逃税,法规规定适用于美国公司的正常规则不适用于外国公司,这样美国税收规则从实质上阻止了外国公司获得免税待遇的可能,除非交易满足某些特殊的条件。免税交易通常要面临特殊的检查,如公司的设立、重组和清算等。税制设计的目的在于从本质上阻止内在价值增加的财产向外转让时逃避美国税收,利得的性质和来源根据假定的应税销售结果来确定。美国税制中的这些限制性规定,有效地防止了跨国并购中的各种税收流失行为,税收监管效果比较明显。

通过对美国企业并购税收监管模式的分析,可以为我国企业并购的发展和税收监管的实现提供有益的借鉴。西方国家企业并购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既是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也是政府从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出发不断进行管理和调控的过程。税收监管的实现可以防止并购中的各种税收流失行为,可以有效地引导企业并购的发展方向。

3 完善企业并购税收监管的建议

与国际上的并购浪潮相比,我国的企业并购业务虽然起步较晚,但却发展迅速,这给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而对企业并购实现有效的税收监管有利于鼓励和引导并购业务的健康发展。

(1)实现市场化目标与宏观监管并重的监管思路。企业的并购监管是一个综合体系,过于强调并购监管的市场化目标会影响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目前,我国更倾向于一种市场化的监管导向,而宏观监管的目标相对弱化,这也是现实中出现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税收监管乏力等问题的原因。我国经济正处在转轨阶段,单纯追求经济个体的行为不利于整体经济目标的实现,应在关注企业并购实施程序和效果的同时,注重并购监管的宏观目标导向,形成市场化目标与宏观监管并重的监管思路。

(2)完善并购的税制建设。规范的税制既可以保证企业、政府以及投资者各方在合理的制度框架下操作,也能够减少企业的逃税现象,促进税收监管的实现。要把鼓励真实并购、打击偷漏税、防止税收流失作为并购监管的重要任务,通过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为并购税收监管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

(3)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配合。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制定和管理分属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两个不同的主管部门,所以部门之间的配合协作对于监管的实现非常重要。部门之间加强沟通能够有效地协调市场化目标与宏观目标,有利于综合监管职能的实现。在我国,会计制度体系建设依靠政府力量推行,这有利于与税收法规相协调[3]。所以在并购的相关规制出台前后,各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配合,这将有利于减少差异,提高并购监管的整体效率。

(4)研究方法的探讨。我国目前的并购市场建设并不成熟,相应规制也不尽完善,数据库系统善待开发,这些都制约了并购业务的发展。宏观政策和数据信息方面的使用存在很大的局限,尤其是税收数据的非公开性,给进一步的研究带来很大难度。仅依靠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纳税数据,很难对提出的假设做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并购监管研究缺少数据支持,期待在此方面有所改进。

监管总是与发展相伴而行,关注并购市场的快速发展,把握我国企业并购业务的特点,根据并购市场的快速变化和并购形式的创新不断完善相关的并购规制,加强学科交融、促进部门协作,在并购监管中实现市场化目标和宏观监管目标的并举。

参考文献

[1]谢宏.美国企业并购的税收制度[J].涉外税务,2003(2):43-47.

[2]朱宝宪.公司并购与重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戴德明,张妍,何玉润.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作研究[J].会计研究,2005(1):50-54.

[4]苏毓敏,李蓉,储昭明.企业并购治税的国际经验与中国税制变迁模式走向[J].发展研究,2008(4):156-160.

[5]张妍.我国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7(2):40-43.

[6]SCHOLES M S,WOLFSON M A.The effects of changes in taxlaws on corporate reorganization activity[J].Journal of Business,1990(4):87-96.

税收监管的会计管理新模式研究 篇4

会计管理模式就是指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管理全社会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的一种方式。近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国家和社会各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也变得越来与复杂, 而这也使得会计管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为更好迎接这些挑战与机遇, 就必须要加强会计管理新模式的研究, 基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通过国外先进会计观念的引入, 进一步提升会计管理的水平与质量。

二、会计管理模式的发展

会计管理模式作为会计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 是确保该项工作正常且有效运行的一个保障。在计划经济的时代下, 所实施的会计人员管理工作大都采取的是由国家与企业双重领导与管理的一种体制, 各企业作为国家行政部门中的附属物, 其经济关系相对较为简单, 并非一个独立经济实体, 在整个管理过程中, 会计人员自身双重身份这一矛盾和会计造假这一问题并不是很突出。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和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会计信息生产者和其单位领导人员合谋现象经常发生。处于自身政治前途、福利待遇以及工资等考虑, 很多会计人员并不是很愿意抵制经营者所产生的的这一系列违规行为, 而这也使得会计人员对于企业经营活动所实施的经营监管活动如同摆设, 未充分将其作用发挥出来。在这种情况下, 也导致个别国有企业出现了严重的资金流失问题, 尤其是一些个体企业与民营企业, 偷税与会计秩序的混乱等各种现象尤为突出。在这种形势下, 围绕会计管理模式, 所实施的改革讨论活动中, 出现了会计人员独立论、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委派制以及集中会计核算制等相关理论, 但是上述的这些管理模式, 其研究的重点在于国企、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等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的管理, 在非国有经济企业上, 对于会计人员的管理相对比较滞后。近几年, 因经济成分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尤其是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 也为会计管理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在会计管理的发展过程中, 管理体制改革, 从实质上来看, 就是制度的变迁。在制度的变迁中, 必须要综合考虑所处环境, 不然很容易影响或者阻碍社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而这也意味着在研究会计管理新模式时, 应将会计人员管理制的明确与创新, 放置于某一特定经济环境中来实施研究和分析, 这样才可更好对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效益性以及先进性进行衡量。综合我国目前会计经济环境的考虑, 结合当前世界经济所呈现出的综多元化格局特点, 在研究和分析会计管理新模式时, 应将传统管理体制中“重公有制轻非公有制”这一管理理念摒弃, 同时在明确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时, 应结合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所具备的这一多元化特性, 合理引入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经验, 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来明确管理体制。

由于各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 其经济的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 因此政府部门一般以会计委派的方式来实施资金的管理, 借助于会计委派制来进行各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集团总公司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向下属的这些企业委派相应的会计人员, 尽管该模式满足投资者的利益需求, 同时适应《公司法》、《企业法》等相关法规, 但是这种模式对于非公有制企业来讲, 过于强调了政府的监督职能, 使得企业会计核算以及内部管理职能被弱化, 且违背了经济体制总体改革的思路。

三、税收监管的会计管理新模式研究

基于上述改革的内容与经验教训, 某市对其税收监管会计管理实施了改革。何谓税收监管的会计管理模式, 即财政部门把自身所拥有的这一部分行政会计管理权委托于税务等相关的监管部门, 使这些监管部门以财政部门的名义来实施该职权, 考核企业与会计人员的一种管理制度。这种模式具体做法主要如下:即该市财政局借助于税务部门在专项检查、日常工作以及纳税评估中和税务人员与会计人员直接接触, 了解并熟悉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这一优势, 制定并实施了“两个办法和两个制度”, 依法把会计服务和管理职能委托于税务等相关的专业性监督部门, 并由这些部门来对会计人员的教育、职业道德以及职业行为等实施量化考核, 且对企业内会计机构的设置、管理制度、会计核算以及会计监督等实施规范化考核。在该模式中, 行政处罚依旧为财政部门来实施, 以此在增加行政成本的基础上, 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维护和保障了会计人员自身的合法权益。此外, 财政部门在此基础上, 还可充分发挥其和纪检监察、税务、司法、审计等部门间信息共享、齐抓共管、职能互补以及服务会计等优势, 便于会计法规制度的落实, 有效弥补了财政部门在会计管理上所存在的缺陷以及不足, 使得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该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 财税管理和会计工作之间互相促进, 树立了一种“大会计”观念。把会计工作引入至财政税务管理工作中, 可使会计管理所具备的各种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以此把会计管理这方面的内容统一至财务税收改革中, 和资产管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税务管理等有机结合, 继而推动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

第二, 财政部门把部分的会计行政管理权利交托于税务等相关监督部门, 而行政职权法律效果依旧是财政部门来承担, 借助于行政委托, 不仅可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同时还可对企业内部的会计行为以及会计人员实施更为有效地监管。基于这种模式下, 税务稽查人员不仅要实行税务稽查, 同时还要核实企业内会计信息的质量, 接着由税务部门来考核企业与会计人员, 以此使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都能够得到监管。

第三, 基于该模式下, 企业管理职能以及会计核算等不会被弱化, 反之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加强。在以往的会计管理工作中, 为获得可靠且准确的会计信息, 通常情况下, 政府部门会以企业内会计人员自身管理自主权的牺牲作为代价。而在这种模式下, 企业内会计人员自身所具备的管理自主权不仅不会受到影响, 同时会计业务以及会计人员仍旧由各责任单位来管理和领导, 从而使会计人员能够较为全面且系统地掌握企业资金运行的实际情况以及生产经营情况等, 使责任单位中会计人员能够参与到企业的管理, 继而进一步为会计核算工作的实施提供相应的条件。

四、税收监管的会计管理模式可行性分析

(一) 经济学

从经济学这一角度来看, 在会计管理工作中, 企业、政府部门以及市场均是为自身经济利益而激烈竞争, 简单地讲, 就是税收监管会计管理模式的出发点其实就是经济利益。理想且科学的会计管理模式不仅要可实现各方自身的利益, 同时还可将竞争的各方力量有效地凝聚起来, 具备一种竞争双方自愿执行且有约束力的社会契约, 为提高这一契约运行的水平与效率, 须把会计监管契约转变成为格式化契约, 这种格式化契约不仅具备契约条款自身所有的无须协商、书面定型以及事先单方决定等特性, 同时该契约也满足目前市场经济经营的需求, 可为企业节约相应的管理成本与监管费用。基于这一角度来看, 本文所阐述的这一税收监管的会计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 管理学

因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发展以及转型阶段, 对此, 如果将政府所具备的会计管理职能弱化或者放弃, 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 同时也不便于该模式的实施。但若一味地将政府会计管理职能放大, 则政府就会过多地对会计管理实施干涉, 最终影响会计管理的改革以及发展。基于此, 笔者认为, 在选用会计管理的模式时, 应基于我国当前实际国情的综合考虑, 政府干预职权应该恰当且合理, 以免出现极端主义。此外, 在实施会计管理工作时, 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权限设计。即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应形成合约, 将双方各自执法权限明确下来。第二, 监管标准。即财政部门应提供关于会计管理专业标准上的支持, 加大监管力度, 增强惩处权威性。第三, 监管方式。即基于例外管理这一原则来实施管理, 不可完全依赖于中介结构或者企业等力量, 也不可滥用其所有的政府权利, 基于市场发展趋势来选用合理且科学的管理模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文章所阐述的这一税收监管会计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税务部门所有的力量来实施会计监管工作, 相对于目前我国其他会计管理模式而言, 该模式不管是在理论上, 还是在实践上, 均是可行的。但是也要注意一点, 在应用该模式之前, 基于现有政府体制构架下, 实施会计管理的财政部门以及税务部门应为同一行政领导来担任, 这样政府职能之间所有的这种互补优势也就更加容易发挥, 且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也更为容易, 继而减少行政成本。

摘要: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人们对于会计管理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为适应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需求, 满足当前会计管理的要求, 必须要加强会计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创新。本文基于某市会计管理实践的分析, 提出了一种税收监管的会计管理新模式, 通过该模式特点的分析, 分别从经济学、管理学这两个角度来分析该模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税收,监管,会计,管理,行政委托

参考文献

[1]陈绍新, 李克林, 肖光胜等.会计账簿管理模式的创新[C].中国会计学会南方片区会计学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219-223.

[2]任静林.税收监管的会计管理新模式探析[J].商情, 2012, (7) :69-69.

[3]田培源, 崔学刚, 李欣忆等.盈余管理与税费负担——基于会计差错更正数据的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5 (5) :78-85.

[4]董盈厚, 王宇.信息报告、成本约束与存货计价的会计准则安排——基于循环效应的FIFO与LIFO的一项实验逻辑[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3, 34 (2) :68-73.

[5]王锐.慈善捐赠的财税激励政策缺陷探究——兼论民间慈善组织面临的"四大困局"[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9, 24 (3) :97-101.

[6]郭晓红.大陆非营利组织所得税税收制度建设研究——基于海峡两岸的比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2, 28 (6) :120-125.

税收监管 篇5

一、文献述评与理论分析

(一)文献述评

关于我国现行的税收法规涉及公益方面的政策,有关学者认为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首先税法的不完善是我国税收在公益监管方面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的根源。我国没有独立公益性社会组织的税收立法,已经影响到了公益事业的发展(张守文,2000)。我国相关的税种设置不合理,没有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特殊税种,这样的税种设置对捐赠行为无法起到更大范围的激励作用,也因此中国的富豪们更愿意把积累的财富留给子孙后代(陈诚文等,2007)。在现行的税收法规中未能明确区分公益性的社会组织与其他的事业单位,从而区别对待。实务中以财政拨款为标准判定这些组织单位能否享受相应优惠的政策,这种做法不符合我国目前的具体的情况(阳德华、陈涛,2010)。2008年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已将公益捐赠税前扣除的比例提高到25%,但还存在不合理的部分,比如捐赠超出25%就要纳税,不可以延期到下一年度扣除,这样的规定,会影响部分企业的捐赠意向(王锐,2009)。

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商业化运作在全球范围内都成为趋势。最为典型的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基金会,著名的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从一成立就将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引入到基金会的管理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其每年的慈善支出都位列全美之首。但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几乎没有涉及这些组织商业化运作的行为,按政策推导,应对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与其宗旨有关无关的商业活动都应当征税。但在实践中,有可能一律不征税。这使得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商业行为处于一种不稳定、不安全的法律环境中,不利于其长期的发展。我国税法对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商业收入及纳税义务的规定不明确,没有操作层面进一步的规定(徐梦洲等,2004)。没有对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从事竞争性的营利活动进行有效的限制(陈小安,2007)。虽然我国有捐赠税收减免资格的公益性社会组织逐年增加,但社区街道等大量日常捐赠却没有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实物捐赠由于价值难以确定因此得不到减免税收凭证(吴应南等,2008)。

另外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进行税务登记的比例偏低。资料表明深圳只有不到50%社会组织进行了税务登记(郭小刚,2011)。没有税收登记税收监管根本无从谈起;甚至许多公益性社会组织的设立不能进行民政登记,只能进行工商登记,被纳入了经营性管理的范围。税务机关没有针对公益性社会组织的票证管理体系(朱静芬,2009)。我国对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的登记注册、核发执照及纳税申报等信息互通缺乏法律规定, 税收征管往往处于失控状态(李壮,2011),《基金会管理条例》只是原则规定基金会要接受税务机关的监督,但没有进一步说明税务机关如何监管基金会。税收监管缺乏可操作性(王先蕾等,2011)。公益性社会组织所得税征管处于失控状态, 税收优惠政策普遍被滥用(李雪松,2005)。

税收政策要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完善的监管政策之上。只有完善的监管,税收的激励政策才能发挥效用而不至于被滥用。在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都有着直接的管理。而对于联邦政府而言,对其的监督任务主要是由国税局来进行。国税局通过三种方式来完成对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的监管。一是对其年度报告进行监督;二是国税局的审计监督;三是通过评估对违规的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进行处罚。我国对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采用的目前是高门槛、宽监管的税收政策。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9]123号文件,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必须要同时满足9个条件,才能申请免税资格认定。申请时需要提交申请前年度年检检查结论和经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申请前年度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等在内的8项资料,做免税登记必须同时报备国税和地税。实际操作时,往往视与官方关系而定,后台硬就可以直接认定符合条件。对于现在还不能达到这些条件,没有捐赠免费资格的一些公益性社会组织,其结果是在接受捐赠时往往要采用一些非常手段来避税,这样给公益事业所带来的法律和道德风险是巨大的。笔者在相关调查中,也多次发现这种不正常的现象。

在监管政策中,税收征管机构和人员配置问题非常重要。我国无论国税还是地税部门税收征管都是按税种来进行的,没有设置从事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税务征管的专业机构和人员,税务机关也根本没有精力关注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税务机关对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税务监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除了上述的人员配置问题外,普遍认为对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公益性及非营利性的认定,应该由归属民政部门监管;其次相对企业而言,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涉及的税收总量很小,基于成本效益原则,工作的重点放在企业税收的征管上。就浙江省而言,对全省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还没有进行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再次,按财税[2009]123号文件规定,如果出现逃税或帮助他人逃税的等情形,要追缴税款,取消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免税资格。但目前浙江税务机关在执行中没有地方反映过类似的问题,说明税务机关仅仅等到有举报有反映再去查处是远远不够的。也由于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够完善,除非是内部知情者,其他公众是很难了解他们的财务信息,举报监督等更无从谈起。

(二)理论分析

(1)公益税收立法要体现税收平等原则的要求。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或公共权力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的形式。征税会直接导致纳税人利益的减少,因此,纳税人本能地关注征税是否平等。这种平等性,体现在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平等,征税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平等以及纳税主体之间的平等。公益性社会组织和营利企业一样,都要受到税收法律规制。对于公益税收立法应当具备三点:首先是要有激励效用, 要利用各种税收减免的手段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其次要体现公平,通过制定各种减免税标准以实现机会的平等,完成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最后是监管作用, 即通过税收机制规范公益性社会组织的日常行为, 合理划分公益性社会组织与商业企业、政府机关的界线。要针对公益性社会组织组织的特殊性质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实现对公益性社会组织组织的有效监管。

(2)税收政策功能要从“经济杠杆”转变到“社会杠杆”。利用市场规律进行的分配追求效率,政府采用行政手段的分配强调公平,而公益的分配依靠互惠机制,即对维护社会关系,表达自己对社会有用和自身价值的一种愿望,这三种分配既有先后层次,又是平行交叉的。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与营利组织和政府组织的组织形态是平行的,其组织功能的发挥是在与其他组织形态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三次分配实际上是一种交互关系。因此,如果税收立法只是把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看作是前两次分配的补充是不符合现代社会形态发展的要求。不能仅仅重视与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和促进就业的经济作用,也要创新税收政策理念,强化其社会功能,即利用税收政策促进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让税收政策功能由“经济杠杆”逐步过渡到“社会杠杆”。

(3)税收政策要适应各国公益性社会组织与营利性组织日渐融合的趋势。一方面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学习运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法,改进其运作机制,提高效率。目前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的领导人,很多就是企业家或高管出身。这些成功人士在积累大量的财富后,有回馈和奉献社会意愿,积极投身到公益事业,这就为公益性社会组织引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让公益事业更具有效性。而且一些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通过商业运作,或者举办营利企业,以其经营活动的利润反哺公益事业。另一方面营利性组织也在学习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追求社会效益。这些营利性组织履行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有别于传统的企业被称为社会企业。税收政策要适应这种公益性社会组织与营利性组织日渐融合的趋势,需要进行创新。

二、公益税收监管政策的分层设计

(一)公益税收监管政策分层设计的原则

要充分发挥公益活动促进公平提高社会福利的作用,弥补市场分配和政府分配的不足,公益税收政策需要根据目标和手段,采用以下原则进行分层设计:

(1)政府税收政策支持的主要对象应倾向于公益性社会组织。公益性社会组织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在收入分配上的不足,政府理应将其作为重点支持激励的对象。政府要根据公益性社会组织活动的性质采取不同的优惠政策:如果完全是公益性活动应该免税;如果是为实现公益目的而从事营利活动,予以税收优惠;如果是纯粹的商业活动则要征税。

(2)明确政府税收政策支持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活动领域。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不均衡性,同时还有历史原因以及其他因素造成了我国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等关键公共品存在供求失衡的现象,城乡差异明显,这就需要政府利用财政和税收等经济手段来加大对于以上公共产品的供给,税收政策要明确支持公益性社会组织进入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等领域,以实现有效率的公共品供求均衡。世界各国政府支持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活动也大致如此。这些领域一般带有很大的效应外溢性,属于公共品或准公共品领域。要研究严禁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商业运作进入例如烟草等有害身体健康以及对环境污染等的行业。不能在公益的旗号下,做有可能伤害他人以及有违社会良序风俗的项目。

(3)政府要对税收政策支持的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绩效进行考核。从公益的“三次分配”与国家的“二次分配”社会福利效应比较可知,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取得的善款及收入,只有有效地用于特殊群体提供公共品或救济穷人,社会福利才能得以改进。因此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项目必须要定期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检查考核,由政府及社会公众及时监督公益款项的使用情况。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也应该在政府支持之下有效开展工作,对其资金使用情况和所取得的效果作出详实记录和客观评价,对自身的工作和项目实施进行严格内控。

(二)公益税收监管立法的分层设计与完善

基于以上理念并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税收立法,我国对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等税收监管政策立法方面需要完善以下内容:

(1)尽快统一税收立法,完善政策体系。要建立依靠税收来规范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发展、促进慈善事业进步观念,在税收法规中明确区分公益性社会组织和互助性的社会团体以及事业单位。规范对公益性社会组织的认定和有效划分。本文认为,能享受免税收入优惠的应是公益性社会组织,而这一组织应和企业捐赠给公益性社会团体允许限定税前扣除政策制度范围内公益性社会团体的条件是一致的,以避免出现企业捐赠不得扣除而受赠方可以免税,或者企业捐赠可以税前扣除而受赠方不能免税的矛盾。对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单独确立一套适用的税收政策体系,并随着监管的完善,应该逐步过渡为所有的税种都享有税收优惠的政策。通过商业运作取得收入使公益基金得到保值增值已是国际惯例,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也鼓励基金会应当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实现公益基金的保值增值。因此税收政策要明确公益基金的保值增值活动与营利活动的界限,可以由税务机关对公益基金的投资增值活动予以审核,即使是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如果从事的是与公益无关经营活动,其所得一律征收所得税;如果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经营活动所得最终用于公益事业,则予以免税;如果其经营活动收入占其年收入低于某一比例,也可以免税。此外要严格控制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税前扣除资格的认定,建议采用动态监管的办法,即每年都要对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进行税前扣除资格进行重新审核,一旦发现有不符合公益要求的现象,取消其税前扣除资格,督促其按公益章程改进;只有改进达到要求后才可以在下一年度予以恢复。

(2)适时开征遗产税,完善税收政策的衔接细则。依靠制度尤其是完善的税收制度来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不少西方国家之所以慈善成风,正是得益于制度完善。目前我国基尼系数已经接近0.5,贫富悬殊日益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借鉴国外经验,开征遗产税,对财产的赠与转移等征税,适当拉开个人所得税税率级差,降低富人财富积累的热情,强化其慈善动机,实现“三次分配”。开征遗产税是大势所趋,我国早在1993年就提出准备开征遗产税,但直到现在,遗产税开征没有明确时间表,急需加强研究。此外,要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的实施细则,注意与各部门的衔接与协调。对捐赠人税收优惠申请范围、申请程序、监督措施要作出明确规定,并且要便于操作,善政才能得到落实。完善税收政策,遵从税收法定原则及公平原则,有利于激励纳税人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的热情,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有序发展。

(3) 结合公益目的和手段来区分税收优惠减免政策。应改变目前税收优惠主要以所得税为主的局面,最终要扩大到所有税种。具体如何享有税收优惠及减免,应结合公益行为目的和运作手段来区分。公益税收立法分层设计理论框架图,如图1所示。

注:第①种行为完全公益,双方均免税;第②种行为是公益目的下的商业行为,应采用低减税;第③种行为完全盈利,应严禁

(三)公益税收监管政策实践层面的完善

(1)降低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的注册登记和税务登记的门槛,赋予纳税编号,将其均纳入民政及税收监管范围。实行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势在必行,深圳市已经采取这种方式。浙江省民政厅也从2013年7月1日起,向所有设区市及义乌市民政局下放由内地居民担任法定代表人的非公募基金会登记管理权限,以及涉及民政领域的非公募基金会的业务主管单位职责。没有主管部门,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日常行为的监管仅由民政系统的民间组织管理局负责。但是目前民间组织管理局监管技术性不够、专业性不够。近年红十字会、宋基会等众多事件表明,现代的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资金筹集使用的途径和渠道越来越广,内部运作的更加复杂、专业性越来越强,在实践中不仅保留了公益性定位,市场化运作更是日趋常态。必须要针其公益资质的实际情况设置更加细致、更具专业性的条款,建立起民政部门和财政税务部门的联合监管制度。各方联合首先从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登记开始监管,并利用税务部门的专业及技术力量,用税收手段,来降低直接登记后这些组织没有主管部门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可以在注册登记上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审批制和备案制,一是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和推动小型基金会、草根组织对社区公益事业发展;二是明晰公益性社会组织运行成本,既保证公益事业的透明度,也保障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三是设置严格监管程序,严厉查处各种非法行为。把监管应重点放在公益性社会组织成立以后的行为上。在纳税申报环节,要建立专门针对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的纳税申报及检查等制度,无论其享有何种税收待遇,都应要求进行纳税申报,由税务机关最终认定其行为是否具有公益性,是否有应税义务产生。

(2)税务机关应进行专业化管理,建立专门的人员队伍,从事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税收业务及监管稽查。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也会向美国等其他国家一样,数量会越来越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而政府对其监管必须专业化。应通过立法方式来规范对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管理过程中行政执法部门的协调机制,使民政部门和税务机关各司其职,相互有效协作配合和制约,改变目前两部门只有在每年征税前扣除资格认定的时才有沟通的现状。另外,除了上述政府部门的管理外,还应通过建立独立社会监督机构的方式,既对公益性组织进行监督,也对管理部门进行制约,共同构建起政府和社会对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的监管体系。

(3)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首先,改革税务申报制度,从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需要和特点出发,设计专门的税务登记和申报表,简化其办理税务登记和申报的手续,方便税务部门监管。其次,财税部门应从完善税收管理体制的角度出发,尽快建立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的票据制度。进一步明确捐赠收据的使用,对于资金往来以及其他如商业化业务设计专门的收据。第三,对于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接受的实物捐赠,要尽快规范其计价原则和方法,如果条件成熟可以建立资产评估制度。既要做到方便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进行账务处理,也要方便税务机关进行税务监督,禁止企业利用实物财产捐赠获取高额税收优惠。最后要建立和完善民政部门、财政部门和税务机关沟通协调的制度。充分发挥三个部门在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日常管理和税收监管中的作用。民政部门应当将批准设立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的文件、处罚决定、年度检查的情况及时抄送财政、税务部门。财政、税务部门根据所提供的年度工作报告和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情况,建立以公益行为为标准的税收优惠政策动态管理机制。

三、不足之处及研究方向

首先,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信息披露不够规范,有些连办公地点、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都尚难搜集。远有郭美美实件、近有嫣然基金会等事件,使得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对外人都心有疑虑,即使是认识熟悉的人士介绍,想进行有关的税收方面调查访谈是不可能的,基本都被婉言拒绝或敷衍了事。所以以上研究侧重于理论层面,至于实践层面的调查分析是有所欠缺,更无法进行量化分析。其次,我国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整体规模偏小,许多中小型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专职人员只有1、2名,出纳由自己的专职人员兼任,会计一般外包。会计人员的职称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无法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没有税收分层监管体制的建立基础。笔者拟在完善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信息披露方面、以及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等方面加强研究。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研究包括股票捐赠、实物捐赠、基金会投资收益等具体税收政策。

参考文献

[1]张守文:《略论对第三部门的税法规制》,《法学评论》2000年第6期。

[2]王锐:《慈善捐赠的财税建立政策与缺陷研究——兼论民间慈善组织面临的四大困局》,《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3]郭小刚:《非营利组织税收问题研讨会热点综述》,《社团管理研究》2011年第1期。

[4]陈小安:《激励与规制:非营利组织的税制构建》,《税务研究》2007年第6期。

[5]陈诚文、谭娟:《税收政策与慈善事业:美国的经验及启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6期。

税收监管 篇6

一、我国保税监管区发展概述

从税收的角度来看, 我国目前存在的各种保税监管区无论是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 还是新成立的洋山保税港区, 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特点, 就是在增值税、消费税等税种上, 存在着不征、免征、退税等相似的优惠政策, 关键点就是, 它们都接受海关部门的监管, 实行“境内关外”的“保税”政策。有鉴于此, 我们不妨把它们统称为“保税监管区”, 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 和我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国策来看, 这种区的各种功能正逐步得到整合, 努力创建综合型海关保税监管区。因此, “保税监管区”的提出,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反映, 也是加强服务和监管的必然要求。

1990年5月, 国务院批准在上海浦东新区的外高桥设立第一个保税区, 后又相继有14个保税区成立, 保税区总面积达到了51.05平方公里。中国保税区的崛起和发展, 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深化改革开放事业、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的一项成功创新。

但是, 保税区在发展的过程中, 暴露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弊端, 在具体操作中遇到一些问题。为弥补保税区的不足, 又能够解决更深层次的需求, 国家又先后批准设立了57个具有保税加工功能的出口加工区, 另外还产生了保税仓库、保税工厂、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多种形式的海关保税监管区。

为加快经济的国际化, 适应进入WTO贸易组织的形势要求, 2004年, 上海浦东新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成立全国首个“区港联动”试点区, 加强保税区与临近港区的合作, 简化货物流转手续, 提高货物流转速度, 降低企业成本, 推动保税区物流仓储发展。

2005年, 国家批准建立上海洋山保税港区, 进一步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从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 绝大多数实行的“境内关外”保税区, 都是具有自由贸易港性质的保税监管区。自由贸易港, 作为开放程度最高的经济区, 才是我国保税监管区最终的发展方向。应该说, 目前的洋山保税港就是具有综合仓储、物流、贸易和中介服务等功能的自由贸易港的雏形。

二、保税监管区现行税收政策

对投资者和企业来说, 保税监管区的各项政策中最具有吸引力就是税收政策, 因为“境内关外”, 所以实行增值税、消费税方面“保税”, 同时在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等其他各税上, 都有不同程度的优惠, 减轻了企业的税负, 减少了资金的占用, 增强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吸引企业积极落户保税监管区。在这里对不同形式的保税监管区享受的税收政策, 进行一个比较, 见下表:

可以看出, 这些保税监管区的税收政策大同小异, 有些是其他几种类型保税监管区税收政策的叠加, 特别是保税港的税收政策, 就是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税收政策的综合、叠加, 缺乏专门的、更具体而切合实际的税收管理政策。这些叠加而成的税收政策具体操作起来, 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比较复杂, 牵涉到生产、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 同时表达这些政策的文件, 还有个犬牙交错的问题, 即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在查找文件时候, 很容易挂一漏万, 不便于全面掌握也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

三、洋山保税港区税收政策制定的建议

1、从单一的保税区诞生, 到各种形式的保税监管区出现, 见证了我国经济发展历史。面对这些在改革开放中应运而生的新鲜事物, 一部接着一部的法规也接踵而至, 就税收政策方面来说, 涉及到保税监管区的就制订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出口货物退 (免) 税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税发[1994]031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退 (免) 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 (财税字[1995]92号) 、《出口加工区税收管理暂行办法》 (国税发第[2000]155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加工区耗用水、电、气准予嫁税的通知》 (国税发[2002]116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保税物流中心 (B型) 税收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税发[2004]150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保税区与港区联动发展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4]117号) 等等, 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法规, 为促进保税监管区的发展, 规范区内企业的税收行为, 增加国家的税收收入,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保税监管区形势的发展, 以及现有保税监管区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我国迫切需要为洋山保税港区制定统一的税收管理办法, 其应主要遵循的政策方向有:

(1) 紧跟保税监管区发展。正如前文所述, 我国保税监管区已经从最早的保税区, 发展到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海关监管特殊区, 在增值税、消费税等方面, 享受着相似的优惠政策, 我们的税收政策制订应该跟上这样的发展趋势, 使得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2) 提供方便操作的平台。由于国际经济全球化发展势头的迅猛, 我国保税监管区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不断推出新的经济区, 逐步扩大开放力度, 税收的政策法规建设, 显得相对滞后, 没有通盘考虑到整个经济形势的发展大势, 因此出现了众多的单行政策法规。面对这样的税收政策建设现状, 不论是政策执行者, 还是各种各样不同性质的企业, 都感觉难以适从, 需要拥有一部能成体系的保税监管区的税收政策法规, 便于掌握和操作。

(3) 积极吸收最新理论成果。今年是我国加入W TO贸易组织的第7个年头, 形势逼人。如何运用好税收对国家经济安全、利益的保护功能, 把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进口倾斜税收政策改变为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平等的纳税政策, 实现担负责任与享受权益的统一, 提高我国企业和国家整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2、在制定统一的《洋山保税港区税收管理办法》时, 就是梳理现有保税监管区税收政策, 加强税收监管, 保护民族产业, 提高经济竞争力的最佳时期。在这里, 我们认为有必要把以下几点共识列入《洋山保税港区税收管理办法》里。

(1) 利用保税监管区功能整合, 实现各类优惠政策的叠加, 如保税港区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物流园区退税政策。

(2) 寻求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 引导区外企业向区内转移, 比如享受经济特区、浦东新区15%的所得税政策等。这样有利于进口料件在区内加工, 减少区外加工贸易的数量, 便于海关监管风险的降低。

(3) 通过税收政策来提高保税监管区企业的准入门槛。如对与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等产品逐步实行降低出口退税率、不予出口退税、加征出口税, 禁止出口等限制措施。

(4) 统一实施国内货物进入保税监管区的退税和内销补 (征) 税政策以及区内外商投资企业的各类减免税优惠。

(5) 调整加工贸易的来料进口税收政策和管理。把不征、不退进口环节国内税和过于宽松的管理改为按照国际通行做法, 严格限定该项来料, 使其进入属于我国“境内关外”的保税区、出口加工区, 保税港区, 未进入保税监管区的, 一律照章征收进口环节税, 以保护我国经济利益安全, 防范过度的环境污染。

(6) 改变进口环节税与关税同步减免政策。把国内税与关税的征税、管理区别开来, 以更好地贯彻统一的税收政策, 促进进口环节国内税的征收与国内征税协调平衡, 保护国内生产。

(7) 建立进出口产品国内税的协调平衡机制。按照国际公认的消费地所在国征税原则, 逐步实行进口产品全额征税、出口产品彻底退税, 在进出口市场平衡的基础上, 使进口税收入与退税支出协调平衡;同时, 在一段时期以内, 国家还可以用新增进口增值税收入, 补贴一些出口额基数较大、增长较快地区的退税资金, 以继续扩大我国整体出口规模。避免和减缓一些地方因出口退税对地方财政的巨大压力, 而人为压缩出口规模的情况。

(8) 改变部分机器设备及其他产品的进口环节国内税优惠政策。对于可以减免税进口的机器设备只减免其关税部分;而按照法定税率, 一律全额征收进口环节国内税, 以防范进口产品对国内同类产业的重大冲击, 防止和减少骗取进口免税和在国内骗取增值税抵扣。

参考文献

[1]熊永芳, 吴莉云.我国保税监管区的功能类型、问题及发展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 2007, (11) .

[2]张世坤.有关汉堡港、鹿特丹港、安特卫普港的考察——兼谈我国保税区与国际自由港的比较[J].港口经济, 2006, (01) .

[3]邵小平.洋山保税港区概况和政策功能定位[J].中国水运, 2006, (06) .

上一篇:骨折预后下一篇:当前中职学校创新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