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税收

2024-10-22

国际税收(共12篇)

国际税收 篇1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交流的不断加强,很多国际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经济和贸易往来,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税收制度不同,因此需要进行国际税收的相关合作。因此,本文通过对国际税收的调查和研究,论述了在大国税收视角下,促进国际税收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也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税收合作的困难和机遇进行了产生,进而论述了我国促进国际税收合作的相关策略。

二、促进国际税收合作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所以需要与多个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因此,促进国际税收合作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论述可知,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逃税偷税等问题

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很多人故意逃税,或者利用税收法律的漏洞进行偷税行为,这些行为已经对国际贸易发展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国际贸易中的逃税和偷税等问题,必须要进行国际税收合作。通过各个国家相关税务机构的合作,能够对相关税收法律进行了解,取得各个国家税收法律中的长处,弥补部分国家税收法律中的漏洞,才能够更好地完善国际贸易中的税收法律规定,更好地避免偷税和逃税等行为。

(二)国际避税的严重问题

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除了一些贸易人员进行逃税和偷税等行为,还存在更加严重的国际避税行为。这种国际避税行为使得某些国家的税收收入变少,例如:我国很多国际企业采用国际避税的方法,每年躲避几百亿的纳税额度,不仅仅对我国税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这些国际企业通过避税,进一步降低其生产成本,从而对我国本土企业产生了较大的竞争压力。国际避税对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阻碍国家贸易的公平竞争,同时也是对我国国际税收法律的严重挑衅,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国际避税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税收合作。

(三)双边或者多边预约定价税收征管问题

在两个国家或者多个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纳税人之间与税收机关以及各国税收机关之间在税收征管问题存在很多不同意见,为了避免税收征管后出现问题,因此在进行税收之前,需要对相关的税收征收问题进行协商,这就是预约定价安排。但是这种税收制度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单边的预约定价安排,主要是纳税人与其中一个国家的税收部门进行预约定价安排,但是这种安排存在局限性,就是当一国的税收制度发生更改,而另外一个国家保持税收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重复纳税的问题;第二,由于单边预约定价安排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就衍生出了双边预约定价安排,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单边预约定价安排的局限性,但是却仍然对一些国家的税收产生了严重的挑战,这是因为:某些国家的税收法律中缺乏对预约定价安排的相关规定,而且这些国家总是不想实现这种税收制度;另外,不同国家对预约定价安排的意见和认识存在不同,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一致。

(四)电子商务税收的征管问题

随着我国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后,电子商务开始逐渐兴起,因此,很多人采用电子商务的方式进行商品货物的交易。但是这种交易方式对税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电子商务利用虚拟化的交易平台进行着贸易的交易,因此成为了效果良好的避税平台,从而对于贸易税收原则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第二,不同的国家对于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持有不同的态度,比如:美国认为电子商务应该是免税的,但是一些欧盟等国家要求对电子商务进行征税,而我国对于电子商务是否征税问题还没有出现明确的态度。

三、国际税收合作的可行性

上文已经论述了国际税收合作的必要性,因此本节在论述国际税收合作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国际税收合作的可行性也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认为其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可行性

目前,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形式的逐渐发展,使得贸易发展越来越活跃,资金技术的流动速度也在不断地加快。而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使得国际税收合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密切,因此使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形成了较为重要的依赖关系,为国际税收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很多国家还面临着国际税收方面的难题,这些难题困扰着很多国家的税收工作,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国家尝试着与其他国家的税收进行合作,从而能够利用多个国家的力量,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国家相互依赖以及主权国家的利益

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多个国家相互依赖的现状。任何国家在这样一个紧密联系的国际环境中,都无法像以前一样拥有主权国家的利益。因此,这也为国际税收合作提供了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虽然各个国家目前维持着和平的状态,但是在贸易、经济等多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很多时候,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能够在瞬间土崩瓦解。因此,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实力才能够维持相对的和平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弱小的国家需要通过结盟和合作等方式,共同抵抗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在这一背景下,促进国际税收合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第二,在各个国家相互依赖的前提下,一些主权国家形成相对独立的行为个体,在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的过程中,既存在合作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独立的一面。在维护主权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与其他国家开展积极友好的合作。

(三)税收征管国际合作的博弈

虽然说很多国家在税收方面都需要进行合作,但是在合作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需要博弈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作性的博弈,在这种博弈形式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保证型的博弈,当多个国家为了对抗逃税避税行为时,通过共同签订税收协议,然后达成合作;其次,协调性的博弈,这种博弈形式通过对不同国家之间的协调,从而能够达成所有国家利益的最优解;第二,非合作性的博弈,在非合作性的博弈中,也分为多种博弈形式:首先,协作性的博弈,这种博弈形式中,国家之间都知道背叛能够帮助自己国家获得最大的收益;其次,劝说性的博弈,这种博弈模式下,很多国家通过劝说的形式,对于税收关系中最为脆弱的部分进行游说,从而避免其背叛造成的利益损失。

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税收合作中面临的机遇和困难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为了更好地解决国际避税的问题,需要积极推进国际税收合作的开展,然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开展国际税收合作过程中,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因此,本文通过对目前发展中国家在面临国际税收合作中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调研,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发展中国家推进国际税收合作中面临的机遇

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发展中国家对于推进国际税收合作有着强烈的意愿,同时面临着较多的机遇。根据本文的分析和论述可知,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国际税收合作的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达国家的需要,目前发达国家在推进国际税收合作中同样有着较为强烈的意愿,迫切希望发展中国家能够给予自己支持;同时,在发达国家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第二,发达国家的援助,为了更好地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贸易发展,很多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给予了多个方面的援助,这也是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税收合作的机遇;第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发展中国家需要积极地开展国际贸易合作,同时需要在进行国际税收合作中维护好自己的利益。

(二)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税收合作的困难

虽然发展中国家在进入国际税收合作时,具有一定的机遇,但是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达国家的阻碍作用,部分发达国家希望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税收合作,但是仍然有部分发达国家不希望发展中国家参与进来;第二,发展中国家缺乏一定的参与条件,例如: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希望参与到国家贸易合作中,同时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税收法律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这些因素都造成了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税收合作的困难。

五、大国税收视角下国际税收合作的开展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目前随着国际逃税漏税的问题日益严重,很多国家开始倡导进行国际税收合作。本文通过分析和论述,阐述了目前国际环境下,开展国际税收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对大国税收视角下我国参与国际税收合作的策略展开了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应对国际税收合作的原则

对于我国来讲,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要积极地参与到国际贸易当中。因此,在推进国际税收合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始终坚持一些原则,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我国应该在推进国际税收合作时,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同时明确自己的态度,进而能够更好地争取自己在国际税收合作的利益,力争能够进一步推进国际税收合作的达成;第二,需要坚持谨慎的态度,在推进国际税收合作的过程中,不免会损害某金些国家融的利益,因此在促进国际税收合作达成的过程N中O.,要9始,2终01坚6Fi持n谨an慎c的e态度,对于利益矛盾应该(给C予u恰m当u的la处ti理ve;t第y三N,O在.推63动7国)际税收合作的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好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要在国际税收合作时,维护好切身利益,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第四,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国际税收合作,促进国际税收合作不仅仅需要本国的税收机构,而且还涉及到与其他国家税收部门的合作,因此不仅仅需要积极开展合作,而且在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所以需要始终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国际税收合作。

(二)我国应对国际税收合作的对策

在开展国际税收合作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而且还需要落实相应的对策,更好地迎接国际税收合作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论述可知,目前我国应对国际税收合作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尽量争取较多国家的支持,为了更好地推进国际税收合作,应该向多个国家说明国际税收合作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好地取得这些国家的支持,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国家和力量;第二,要积极争取发达国家的支持,在进行国际税收合作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始终处于较为强势的地位,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国际税收合作,需要争取发达国家的支持,才能够避免国际税收合作的重要阻碍;第三,积极宣传国际税收合作的重要性,使得各个国家能够充分认识到国际税收合作的重要性,从而能够为了更好地维护本国利益,加入到国际税收合作中来;第四,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税管理水平,不断完善我国税收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应该不断促进我国国际税收工作的开展,提高税收机构的工作效率,积极迎接国际税收合作的机遇。

六、小结

促进国际税收合作是增强国际经济和贸易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本文通过对国际税收合作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述,进而提出了促进国际税收合作的相关策略。相信,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国际税收合作的不断加强,能够更好地完善我国国际税收的相关策略,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参考文献

[1]邓力平,王智烜.树立大国税收理念推动国际税收合作[J].税收经济研究,2015,20(4):1-6.

[2]廖体忠.深度参与全球税收合作持续打造国际税收升级版[J].国际税收,2016(5):67-70.

[3]朱青.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与国际税收合作[J].国际税收,2016(2):39-43.

[4]廖体忠.国际税收合作迎来明媚阳光——在新的经济背景下解读BEPS行动计划成果[J].国际税收,2015(10):6-11.

[5]邓力平.从“现实版”到“升级版”:构建中国特色国际税收的思考[J].国际税收,2014(9):6-9.

国际税收 篇2

题目:经济全球化下防范国际避税的措施姓名:赵佶

学号:

年级:

税收论文201004034136 20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一班

经济全球化下,防范国际避税的措施 摘要:国际避税(International Tax Avoidance)是指跨国纳税人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际的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的差别、漏洞、特例和缺陷,规避或减轻其总纳税义务的行为。税收是国家对纳税人(纳税主体)和征税对象(纳税客体)进行的课证。因此要规避税收,就要避免成为纳税主体和纳税客体。文章立足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和国际上跨国纳税人避税的种种形式,分析各国避税的措施,并综合地研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防范国际避税的措施和应用。

关键字:全球化避税防范国际避税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国投资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常见的经济现象,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然而,在此过程中跨国公司凭借其跨国生产和销售优势,在从事跨国经营活动中,利用国与国之间的税制差异以及各国涉外税法和国际税法的漏洞,通过种种合法手段,规避或减少税收负担,获得最大利润。因此防范国际避税成为各国维护税收利益的重要思想。

一、对经济全球化下国际避税手段的认识

(一)变更居民身份避税法

指一个国家税收管辖权下的纳税人迁移出该国,成为另一个国家税收管辖权下的纳税人,或没有成为任何一个国家税收管辖权下的纳税人,以规避或减轻其总纳税义务的国际避税方式。其具体做法是:将个人住所或公司的管理机构真正迁出高税国;或者利用有关国家国内法关于个人或公司的居民身份界限的不同规定或模糊不清,实现虚假迁出;或者通过短暂迁出和成为别国的临时居民的办法。

(二)转移定价避税法

转让定价是指有联属关系的企业法人之间,在相互举借贷款、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转让无形资产等经济往来中,所制定的价格,也称划拨价格。这是目前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采取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国际避税方法。其基本作法是:高税国企业向其低税国关联企业销售货物、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提供贷款时制定低价;低税国企业向其高税国关联企业销售货物、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提供贷款时制定高价。这样,跨国公司的利润就可以从高税国转移到低税国。

(三)新的苗头

其一是境外中介机构,包括承接留学、法律、会计业务的机构在国内设立办事处的有关征税。由于这些业务所签订的合同定金较少,而营业收入主要在境外结算,国内行政机构往往只能按合同金额计税,而无法得到这些机构在境外收到的、源于境内收入的资料,所以不能征得所有应缴税款。其二是境外公司在境内举办会展的有关征税。由于境外公司未在境内注册,而在境内提供服务所得收入也多在境外结算,加上会展期短,国内行政机构无法取得收费明细表,进行依法征税。其三是.利用电子商务避税。电子商务是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商务业务的活动,是在互联网与传统信息技术系统相结合的背景下产生的相互关联的动态商务活动。在实现了书写电子化、信息传递数据化、交易无纸化、支付现代化的同时,也引起了审计环境、审计线索、审计信息的储存介

质、审计的技术方法、审计方式等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而这些使得国际税收中传统的居民定义、常设机构、属地管辖权等概念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约束,无法准确区分销售货物、提供劳务或是转让特许权,因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既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世界各国政府提出了防范国际避税的新课题。

二﹑跨国纳税人的避税形式

在现今的经济全球化下,跨国纳税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避税手段千奇百怪,层出不穷,而且手法不断翻新,但归纳起来有几种具体形式: 跨国纳税人居所的变迁﹑巧用常设机构﹑选择最有利的公司形式﹑在避税港境内建立基地公司﹑通过转让定价避税、采用延期纳税方式避税。

本文将列举一个案例,但并不对各个国际避税进行一一阐述。

A.(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是由设在欧洲某避税港的某跨国集团独资经营的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其注册地在我国某沿海开放城市(三级城市)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A公司的组织架构是:注册地有间集团内部称之为P厂的生产机构,主要从事建安材料类产品的制造、生产加工;注册地外设立了10多个分公司和1个办事处,均属非法人的营销机构,主要从事在中国市场销售本公司的产品。

经调查,A公司名下的10多个分公司由设在上海的营销总部(登记为A公司的上海办事处)直接统一控制和管理,集团内部将上海营销总部称为MO。注册地机构实质上就是P厂,注册地再也没有什么总部机构来控制和管理P厂和上海MO(10多个分公司)。注册地P厂与上海MO分别直接接受集团的管理与控制,实质上就是集团设在中国的制造和销售的2家子公司,而不是法律形式的1家A子公司。A公司仅仅是该跨国集团将分散的2家子公司利用总分支机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注册登记行为,有名无实,从而构成了虚设法人滥用法人人格的行为。

(一)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看,注册地P厂与设立的10多个分公司和1个办事处同为二级机构,本应直接只接受总机构控制和管理,总机构再对公司权力机构(股东会、董事会)负责。但是,经调查,挂名A公司的法人代表、总经理、财务总监等等均不在注册地上班,而在上海分部工作,因其行使的职权只限于上海MO机构的营销事务,所以从不过问注册地P厂的生产经营管理。同样,注册地P厂则以厂长为首的生产机构管理层进行公司治理,管理权和经营权也不涉及上海MO机构的营销事务。同时,注册地 P厂、上海MO均直接只对境外投资股东(母公司)负责。因此,A公司仅仅是注册法人人格而已,没有总机构实体,从而形成了有悖公司组织形式和公司治理的做法和行为:10多个分公司不由注册地机构而由上海MO所控制和管理;一家公司并存2家公司治理结构,并列2个“老总”,违反了作为二级机构只能对上一级机构负责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二)从经营管理看,A公司的住所不是公司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通过对A公司内部组织机构和生产经营管理的调查,并进行了功能分析,发现A公司根本不存在总公司管理机构来控制和管理P厂和上海MO或10多个分公司,注册地机构不是决策、管理和控制中心,而仅仅是集团在全球布局的一家制造商。所登记A公司经营范围内的营销职能则由上海MO机构承担,但上海MO却是与注册地制造商截然分开的一家分销商,两者泾渭分明,互不控管,独成体系。

因此,注册地住所的机构是承担单一生产功能的制造商,而不是集经营决策、产品制造、市场开发、产品销售等功能的公司总部,法人公司是个“壳体”。

(三)从财务控制看,A公司不按总分支机构的组织架构进行设账和核算,没有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存在的财务处理中心。通过对A公司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软件的调查分析,发现注册地仅仅是P厂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控制的所在地,而不是包括众多分公司在内的整个公司的核算地和管理地,即不具有总分支机构会计的特征。该跨国集团在全球对全资企业、控股企业采用网络化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生产经营管理及其会计核算。在早年,P厂和上海MO各自使用ORACLE和SCALA不同的外国版管理(财务)软件系统,在近年,尽管两者统一改用SAP软件,但仍是各自独立的2条网络化管理系统,径直受控于境外的集团供应链部门和亚洲地区总部,从不支持在A公司法人层面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互通,无法按总分支机构的组织架构实现统一核算和集中管理。因此,在没有总机构及反映各机构的账簿、凭证等情况下,为应付境内政府相关部门对报表管理的要求,A公司不得不采取了在上海MO合并会计报表然后在注册地P厂报送的做法,从而凸显了与一个法人身份不一致的二个会计主体,表明了注册地P厂和上海MO是集团按二个子公司的组织架构进行谋划和管理的实质,从而违反了我国唯有母公司或集团才能对子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法则。

(四)从总部经济看,A公司不具备明显的聚集效应的总部经济特征。具有战略品牌的跨国公司原则是将总部设在具有信息、技术、资本、高级人才等特殊优势资源的一线中心城市,而将生产制造基地设在具有原材料、劳动力等廉价常规资源的其他区域,实行“总部??生产基地分离”的组织模式。企业总部不是简单等同于总部注册地,并不因法律形式的注册行为而实质改变总部经济内涵和运作。因此,从总部经济特征分析及实地考察,A公司的注册地作为三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上海几乎没有总部经济资源的比较优势,既没有总部内涵,也不履行总部职能,不是总部入驻地,而是利用港口、土地、劳动力、税收优惠等优势资源的生产制造基地。

此外,还可以从人事权、财产权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也能印证A公司是在法人人格掩饰下的徒有虚名的实质。

从这个案例我们能发现,在以法人作为界定纳税人的标准下,是否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都应由法人汇总纳税,只有一个纳税主体?A公司以公司的登记注册法律形式为由认为,应由法人作为独立纳税人实行汇总纳税。而税务机关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出发认为,纳税人的认定不仅取决于公司的法律形式,而且取决于公司的法律行为,以事实为根据,重事实轻形式,否认法人选择汇总纳税的方式。

三﹑对经济全球化下防范国际避税措施的探索

(一)加强国际税收的情报交换

为了更好地监控国际税源、维护国家税收利益,各国、各大国际经济组织越来越重视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工作。2010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加入国际联合反避税信息中心(JITSIC),并已向该组织伦敦办公室派驻代表,全面参与JITSIC的各项工作。各国代表利用JITSIC这个平台,共同研究分析各类避税模式和动向,实时交换涉税信息,提高跨境交易透明度,追踪调查纳税人的逃避税行为,分享各自经验,共同识别和打击恶意税收筹划,为成员国有效行使税收管辖权,防止税收流失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二)加快反国际避税立法建设。

为了有效地控制国际避税,各国应把重点放在建立和健全税收法规条款上,注意文字的准确使用,设法堵塞漏洞。同时要制定反避税专门条款并规定跨国纳税的税务申报义务、调查举证义务。另外还要限制居民的财政性移居活动。所有这些条款的制定,都是税务当局防止国际避税的有效法律武器。日前在深圳举行的反避税热点问题交流会上,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副司长廖体忠表示,税务机关将进一步完善反避税工作机制,继续执行反避税案件立结案审批制度,坚持防查并举,构建管理、服务、调查三位一体、统一规范的反避税防控体系,不断拓展反避税领域。

(三)强化税务管理,广泛开展税务稽查与税务审计。

一是强化纳税申报制度。严格要求一切从事跨国经济活动的纳税人及时、准确、真实地向国家税务机关申报自己的所有经营收入、利润、成本或费用列支等情况。二是强化会计审计制度。加强对跨国纳税人的会计核算过程及结果进行必要的审核,以检查其业务或账目有无不实、不妥以及多摊成本费用和虚列支出等问题。目前许多国家一般都要求外国公司,特别是股份公司所申报的各类报表一律要经过公证会计师的审核,否则不予承认。三是采取所得核定制度:许多国家采用假设或估计的方法确定国际税纳人的应税所得。征税可以基于一种假设或估计之上,这不是对税法的背弃,而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采取的有效办法。如在纳税人不能提供准确的成本或费用凭证,不能正确计算应税所得额时,可以由税务机关参照一定标准,估计或核定一个相应的所得额,然后据以证税二此举的目的多是为了避免跨国纳税人利用不准确的成本或费用避税,同时也可以简化征收手续。

(四)坚持“独立竞争”标准,防止征税对象利用国际转移进行国际避税。通过征税对象国际转移进行避税主要发生在国际关联企业之间〕这些企业之间的财务收支活动、利润分配形式体现着“集团利益”的特征,因此,对这种避税活动给予限制,关键是应坚持“独立竞争”标准,即按照有关联的公司任何一方与无关联的第三方公司,各自以独立经济利益和相互竞争的身分出现,在相同或类似的情况下,从事相同或类似的活动所应承担或归属的成本、费用或利润来考查、衡量某个公司的利润是否正常,是否在公司之间发生了不合理的安排。凡是符合“独立竞争”标准的,在征税时就可以承认,否则,要按照这一标准进行调整,这样就可以达到防止避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志清,《国际税收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2】丁建华、刘建,《经济全球化下国际避税与防范》,四川财政,2001。

【3】引自国际税收精品课程,其中有些地方数字有变动。

【4】《中国税务报:我国已形成较全面的反避税法规体系》,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2011.11.07

国际税收应向合伙人转移 篇3

对于在两个及两个以上国家运营的企业,其缴纳的税收该如何分配?这是国际税收政策的核心关切问题。换句话说,国际税收政策是企业税收政策的附属功能,因为它会对跨国公司产生影响。这就需要我们为企业各类收入与支出确定其地理“来源”,并就哪些司法辖区享有主要征税权或次级征税权达成一致意见。

最古老的“现代”跨国公司起源于19世纪(各“东印度公司”除外)。然而,征税权的分配问题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凸显出来。1928年,国际联盟(Te League of Nations)促成了各国对税收协定范本的采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竞相发布了各自的税收协定范本。联合国现在采纳的是受发展中国家青睐的范本,而经合组织(OECD)支持的则是发达国家范本。如今全世界已约有2500个双边税收协定生效,其中混杂着来自不同范本的要素。这些条约与国家性税收法共同构成了国际税收政策的支柱。

二战以来新税收格局

各国会对双边税收协定进行定期审查和重新谈判。但由于世界贸易格局快速变化,国际税收政策一直处于追赶商业现实的状态。值得强调的是,二战以来已出现许多重要变化(见表1、表2):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普遍认为税率不影响商业活动选址。在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被视为殖民剥削的一种渠道。这种态度导致全球企业所得税税率高企,并促使发展中国家不愿减免给国外母公司支付股息、利息或特许权使用费时的税费。

到20世纪80年代,政府官员逐渐意识到,高额的企业税不利于商业活动选址,于是税率开始下降(表3)。但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企业支付的税金占政府收入总额的比例仍保持原有水平(表4)。

贸易、跨国公司和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范围内,约8000家跨国公司占据了全球贸易80%的份额,占外商直接投资的份额甚至更高。

相较于物质资本,智力资本占企业资产的比重大大增加。专利、版权、商标和商业机密成为跨国公司命脉。

所有变化都意味着,国际税收政策面临着艰难挑战。政府主动提供免税期、专项信贷、定制化减免税和其它优惠措施。因为他们知道,跨国公司在为工厂、研发部门、后勤办公室和总部选址时会考虑这些优惠政策的因素。与此同时,在如今这个可比较公平价格往往并不存在的世界,全球价值链(GVC)交易网络密集分布,跨国公司能够通过价格转移手段,让收入出现在低税率区域,支出出现在高税率区域。鉴于知识产权收入占收入比例极高,跨国公司可在低税率区域将特许权使用费入账,但在高税率区域进行研发活动。

跨国公司遭诟病

面对财政收入上的现实问题,部长和议员们将矛头指向跨国公司。2014年,美财政部长雅各布·卢(Jacob Lew)抨击跨国公司“不爱国”,而苹果公司(Apple)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则因在爱尔兰登记公司的利润而遭谴责。

官方反应并非仅停留在口头上。在美国总统奥巴马(Obama)的最新提案中,建议对跨国公司过去在国外持有的盈利一次性征收近5000亿美元的税款,并对未来的盈利征税19%,无论它们是否会被汇回美国。奥巴马正与欧洲领导人一起,敦促经合组织推出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即解决“税基侵蚀与利润转移”计划(BEPS)。

BEPS的最终目标,是让那些在低税收区域(如爱尔兰、瑞士、百慕大或新加坡)登记的跨国企业缴纳美欧等级的高税费。但与美国不同的是,其他国家针对企业海外所得税率几乎都非常低。BEPS显然不是为了寻求让各国税率相等。因此,无论炮制怎样的规则,将全球价值链和知识产权收入划入高税率区域,并将支出划入低税率区域,都不会消除高低税率之间的差距。当跨国公司面对30%税率和10%税率差距时,他们有极大动力在低税地区登记收入、在高税地区登记支出 。

在我看来,BEPS的最终目标将面临两个不可改变的阻力。第一,渴望用税收优惠来吸引跨国公司的不仅包括所谓的“避税天堂”,还包括正在推动BEPS的经合组织国家以及许多新兴国家。避税天堂和新兴国家不会与BEPS合作,而经合组织国家将寻求保留自己的税收优惠政策。第二,跨国公司会激烈抵抗高税率制度的重启,他们将快速聘请最优秀的人才来避开任何新的规则,这些人才中将包括税务机构和BEPS项目人员的法律系校友。

企业所得税应转由合伙人缴纳

除了这些障碍,官员们追求的目标也完全错了。相比制定新的国际税收规则去弥补企业所得税制度中的漏洞,他们更应寻求总体上废除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不利于成功企业,打击了生产性投资的积极性,促使企业向国外发展,且管理复杂。

然而,人们并不知道真正“支付”企业所得税的是谁。选民们隐约觉得,企业所得税针对的是富人,尤其是1%最富有人群。

因此,消除企业所得税的出发点,就是在政治上承认企业所得税并非累进税制的必要内容。真正必要的,是针对所有的个人收入实行的累进税。这一点可以通过将公司作为税赋转由合伙人缴纳的公司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收入分配予受益的个体所有者,并相应征税,这种征税将在个人层面进行,而非企业层面进行。

要达到这种目的,应当允许企业在派发给个人的股息,及视同已派发给个人的留存收益方面获得双重抵扣。然后,个人应在自行纳税申报时报告他们的收入(包括企业已派发部分和视同已派发部分),并相应纳税。在美国,现有的税赋转由合伙人缴纳的公司约占美国企业活动的一半,包括《细则C类》公司和业主有限合伙制企业。我建议,传统的细则C类公司应逐步转变为税赋转由合伙人缴纳的公司。

计算结果表明,美税赋转由合伙人缴纳的做法能获得相同金额的财政收入,但却可以通过个人税而非公司税的形式完成。这种形式具有两大优点。首先,由于决定商业活动选址的是企业管理人员,税赋转由合伙人缴纳将消除高税率国家(尤其是美日)因压制企业所得税而遭受严重经济惩罚,毕竟,企业决策者最担心的不是股东的税单,而是企业所得税的负担——采取税赋转由合伙人缴纳的做法可将企业所得税负担降到几乎为零。其次,富人实际上将以累进税率为所有企业所得纳税。最富有的1%人群将一下子交给美财政部大笔税款。

国际税收 篇4

关键词:专利,税收激励,Tiebout理论,国际税收竞争

近年来,以欧洲国家为代表,各国政府逐渐兴起一项面向企业专利产品收入的税收优惠政策[1]。例如,荷兰于2007年起对包含专利的产品所获得的收入减按10% 的税率征税,英国政府于2013年4月起也推行了类似的政策[2]。与传统的加计扣除、税收抵免等激励创新的税收政策相比,新政策侧重于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即对专利产品的应税收入实施优惠税率。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进行专利技术的研发进而将专利成果商业化是一种私人经济活动。政府为何要运用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支持这种私人活动,已有文献对该问题的解释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因为专利研发和专利技术成果商业化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二是因为专利活动存在公共产品、外部性及不确定性等特性,使得专利活动出现市场失灵现象[3,4]。上述回答为政府使用政策工具介入专利活动提供了合理解释,但尚未涵盖政府对专利活动干预的全部理由。因为现有研究的视角局限于在一国内考察政府政策与企业创新间的关系,未考虑经济全球化下国家间的税收政策差异对企业专利活动的影响。本文基于Tiebout理论的思想,通过构建模型进行分析,试图站在一个崭新的视角: 国际税收竞争,解释政府推出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专利活动的另一种原因。

1 Tiebout理论简介

《政治经济学杂志》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在1956年发表了《一个关于地方支出的纯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了“用脚投票”的论断,开创性地提出了地方公共物品的问题[5]。

Tiebout理论的主要思想是: 对于地方供应的公共物品而言,如果居民可以在社区之间迁移,那么居民可以通过选择社区显示出自身的偏好。从社区的角度,要么提供居民们需要的公共物品,要么居民们将迁到提供符合他们的偏好的社区。由此引申,社区间的竞争类似于厂商间的竞争,可以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由于每个地区提供的公共物品与税收组合可能有所不同,各个地区的公共物品支出都体现了当地偏好的差异性。如同私人物品通过竞争方式提供一样,公共物品的提供也是要求有效率的,从而政府间的竞争将促进政府效率的提高。

由于Tiebout理论具有丰富的政策含义,在其后的60年间人们不断地对其进行探索和完善。Tiebout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即是税收竞争领域。把Tiebout理论中的居民置换为企业,则模型代表各个地区相互竞争吸引流动的企业。基于Tiebout理论的思想,当流动要素的所有者和其要素一起流动时,且这些所有者和不流动要素的所有者有同样的偏好时,对流动要素的税收竞争将带来优化的税率[6]。

简言之,Tiebout理论可用于分析允许要素自由流动的政府政策,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Tiebout理论意味着政策的差异性,在资本可自由流动时,将使资本流向 有利于资 本的地区[7]。下文将基 于Tiebout理论“用脚投票”的思想,解释政府运用税收优惠激励专利活动的原因。

2专利征税模型

2. 1模型的背景条件

本节建立一个专利征税模型用于描述税收在专利活动中的作用,其中专利征税是指对包含专利技术的产品征税。不失一般性,假设模型的背景如下:( 1) 国内政府为专利技术研发提供税收抵免优惠,但未提供专利产品收入的税收优惠; ( 2) 邻国政府为专利产品的收入提供税收优惠; ( 3) 两国在政治稳定性、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贸易和金融政策及基础设施方面趋同; ( 4) 国内本行业内企业均可参加专利研发,并且研发投资可以获得税收抵免;( 5) 最终获得专利的企业可利用专利生产产品,获得利润; ( 6) 获得专利的企业可自由选择在国内或国外的子公司运用专利来生产产品。

依据上述背景条件,可假设模型的主要参数如下: 设N表示参与专利研发的企业数量,每一家企业都可用加大投资的方法来加快专利技术的研发速度。在没有竞争者时,每一家企业研发成功专利的时间呈现指数函数分布,即Ti ~ eηiλ,其中ηi代表企业i的研发投资,λ代表该项技术的研发效率,即在研发投资既定的前提下,越高,则专利技术研发成功的时间越短。对于整个参与专利研发的企业群体来说,最终取得专利的时间取决于最先研发成功的企业,即T*= min { Ti} 。获得专利的企业将获得生产垄断产品的权利,其反需求函数为

p ( q) = 珘d - αq

式中p ( q) 代表统一的价格,q代表生产数量,珘d代表需求 ( 服从正态分布) ,α代表价格对于供给的敏感度。

2. 2国内生产情形

最终获得专利的企业将决定专利技术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生产产品。如果选择在国内生产,则其国内生产投资KD> 0,企业每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为CD,则企业在国内生产产品的收入可表示为:

设国内的税率为τD,资本成本为r,则qD个产品的税后利润净现值为:

在国内生产的年预期经济利润。

定义变量Wi,当企业i获得专利时,Wi= 1,否则Wi= 0。由T*= min { Ti} ,可知此时Ti= T*。由各企业的研发时间T1~ TN独立于需求珘d,可知T*独立于珘d。于是,研发投资对企业i的投资回报净现值可表达为:

式 ( 2) 表示: 有N家企业参与专利技术研发,ηi为企业i的研发投资成本,ηj ( j≠i) 为N - 1家其余参与专利技术研发企业的研发成本。假设N足

响,则式 ( 2) 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是:

由于所有的企业都是相同的,可推出各企业的最佳研发投资成本为:

在企业选择在国内进行专利技术的产品生产时,政府可于时间T*开始征税,征收的税收净现值可表达为:

由式 ( 3) 可得,η* N =

r

则国内政府征收税收现值为:

式 ( 4) 表示,当专利技术研发成功后,如果企业选择在国内使用该专利生产产品,则国内政府的税收收入的净现值必为正。

2. 3国外生产情形

另一方面,企业也可决定在邻国生产该产品,此时KF> 0,企业在国外生产产品的收入可表示为:

设邻国的税率τF,由模型的假设条件,邻国为专利产品的收入提供税收优惠,则有τF< τD。

利润,式中YF= E [珘YF]。

由于专利技术属于国内母公司拥有,所以子公司需要获得母公司的授权且支付一定的特许权使用费才可以使用专利制造产品。该特许权使用费的支付水平也表示着国外生产时经济利润向国内母公司转移份额。因此,可设在国外生产时经济利润的分配比例为π,0π1,即以特许权使用费形式汇回母公司的经济利润比例为π,留存在国外子公司的经济利润比例为1 - π。由此,国外子公司年应税收入可表示为:

r KF

1 - τF

r KF

式中代表对国外子公司投资的补偿,税

1 - τF

子公司获得市场正常的回报。

在国外生产时该专利产品实现的税后利润的净现值则可以表示为:

式 ( 5) 中θ = ( 1 - π) τF+ πτD,代表国内和邻国的综合税率。

在企业选择国外生产时,国内政府将按照π的比例从T*开始对利润∏F征税。国内政府税收的净现值可表示为:

由于无论企业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生产,其研发阶段均在国内进行,因此类似式 ( 3) ,有:

由式( 5) 和式( 6) ,有η* N =

r

则国外生产时国内政府的税收净现值为:

XD=

r

式 ( 7) 表示,与在国内生产时相反,在国外生产时国内政府征收税收的净现值将不可能为正。其中,如果国外子公司将经济利润100% 转移给国内的母公司,即π = 1,则国内政府征收税收的净现值为0。如国外子公司留存部分利润时,即π < 1,则国内政府征收税收的净现值为负。需要指出的是,在邻国税率低于国内税率的环境中,母公司有动机在子公司留存经济利润[7],因此通常情况下π < 1。

3模型分析结果的讨论

上节模型表明,一国政府从企业专利产品中是否可获取税收利益将取决于该专利产品的生产区域。当企业选择在国内生产专利产品时,政府能够从专利产品的生产中获得税收收益 ( 体现为征收税收的净现值为正) ; 当企业选择在国外生产专利产品时,国内政府不能从专利产品的生产中获得税收收益( 体现为征收税收的净现值为0或负) 。

基于Tiebout理论可以看出,企业在完成专利技术的研发后,完全有可能将专利技术的生产和应用迁移到提供税收优惠的地区。实际上,资本的流动正是Tiebout理论的效应之一[8]。专利技术由于其自身无形性的特点,非常便于跨国流动,导致的后果就是,企业对国家间的税率实行“用脚投票”,提供优惠税收政策的国家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获得更多的税收收益,进而在未来有更大的财政资源提供更优惠的税收待遇; 而税率高的国家将逐渐失去专利等流动税基,丧失国内税收利益,进而更加偏离资本所需求的优惠环境。在长期内,将逐渐分化为两个阵营,一个更加吸引资本,另一个正相反[9]。

因此,为应对这种挑战,各国政府纷纷推出了自身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以税收减免作为吸引专利等流动性税基的工具,国际税收竞争就此展开。目前,欧洲已有11个国家提供了针对专利收入的税收优惠措施,美国政府也正在考虑是否需要引入这一政策[10],我国200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法》也包含类似的优惠条款,欧洲国家和我国的专利收入税收优惠情况见表1。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对于专利收入的税收激励政策的推进,在某种程度上佐证了本文的理论假说: 国际税收竞争是政府提供专利税收优惠政策的原因之一。

注: 数据来源于欧洲经济研究中心

4结语

税收政策是各国政府提升国内专利技术创新能力和促进专利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传统研究认为,政府推出专利税收激励政策的原因在于专利活动可促进经济增长且专利活动本身存在市场失灵。本文拓展了考察这一问题的视角,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将对政府的税收政策实行“用脚投票”,而缺乏税收激励的国家将丧失专利等流动税基的税收利益。由此展开的国际税收竞争是政府推行专利税收激励政策的重要动机之一。从正面意义来说,国际税收竞争将驱使各国政府重视税收的地位和作用,优化税制结构,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各国的税收税率将不断下降并逐渐趋近; 但从负面意义上说,国际税收竞争容易诱发国际避税和逃税,如果任其自由发展,长期看将导致恶性税收竞争,给各国福利水平带来威胁。这需要国际税收协调活动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薛薇.科技创新税收政策国内外实践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153

[2]ATKINSON R,ANDES S.Patent boxes:Innovation in tax policy and tax policy for innovation[R].Washington,D.C.: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novation foundtion,2011

[3]娄贺统.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激励效应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4]师萍,张蔚虹.中国R&D投入的绩效分析与制度支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7-35

[5]踪家峰.Tiebout模型的研究:50年来的进展[J].税务研究,2007(3):37-42

[6]吴强.国际税收竞争理论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7]GRUBERT H.Intangible income,intercompany transactions,income shifting,and the choice of location[J].National Tax Journal,2003(3):221–242

[8]FISCHEL W A.The Homevoter Hypothesis:How Home Values Influence Local Gocernment Taxation,School Finance,and Land-use Policies[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9]ROLAND.Globalization and Governance:Implication of Tiebout Model for a world of Mobile Factors[D].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2000

国际税收论文 篇5

会计1121 马博110330638

「内容提要」在世界现代税收制度中,在国际税收方面,关于税收抵免和税收饶让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税收抵免,它对于解决重复课税和实行税收鼓励,促进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税收饶让在保障各国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但由于自身无法克服的弊 端,也给全球的公平性带来了负面。

一、国际税收

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或地区,各自基于其课税主权在对跨国纳税人进行分别课税而形式的征纳关系中所发生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二、国际税收抵免与国际税收饶让的背景

因为球化的日益深入和现代世界市场经济所固有的供求矛盾的加剧,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新生市场经济国家都已经进行又一轮的减税政策,目的有二:一求吸引外资,二求刺激国内经济。这些减税运动在客观上却造成了国际税收竞争的加剧。这就表明了在新的经济环境中,税收政策在政府对经济管理上越来越重要了。但其前提是,减税是和税制规范和优化结合在一起的。国际税收抵免与国际税收饶让以及税收中性、收入公平分配还有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等等多重原则之间的有效结合日渐成为各国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过程中所致力实现的目标。

三、关于国际税收抵免问题

(一)国际税收抵免

所谓国际税收抵免,就是本国的企业、公民或居民,在外国缴纳了所得税回到本国缴纳所得税时,将在外国缴纳的所得税款加以扣除。它是现代税收制度中避免国家间双重征税的一种主要方式。

(二)双重征税的产生及税收抵免的出现

双重征税就是指一个纳税人的同一笔所得,由两个以上的国家同时征税。双重征税主要是由税收管辖权的重叠引起的。按照国家主权原则,一个国家的税收管辖权,可以按照属地和属人两种不同的原则来确立。按照属地原则确立的税收管辖

权称作地域管辖权,也叫收入来源管辖权,是指一个国家有权对在本国发生的收入实行征税。按照属人原则确立的税收管辖权称作居民管辖权,也叫居住管辖权,是指一个国家有权对本国的居民或公民在世界各地取得的收入实行征税。一个国家究竟是按属地或是按属人或是既按属地又按属人原则行使税收管辖权,以及行使到何种程度,这纯属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国际法并无明文规定。目前,由于世界各国一般都按收入来源行使税收管辖权,但有许多国家又是按居住行使税收管辖权,所以,就可能产生纳税人及其收入要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发生税收关系的问题。这种税收管辖权的重叠情况,便使得纳税人由于来自国外的那部分所得而需承受双重纳税的负担。

为了避免双重征税,各国都先后采取了一些不同的解决办法。其中,有些国家对来源于国外的收入实行免税。即绝对免税法。这些国家只对来源于国内的收入课税,而对其居民或公民来自国外的收入不行使税收管辖权,达就单方面地避免了双重征税问题的产生。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一直实行这种制度,但目前实行绝对免税法的国家已经很少了。还有些国家在免除双重征税的实践中常采用减免法,即对在国外已纳税的所得按照优惠税率征税。如此利时对已在国外纳税的所得只征正常所得税的五分之一。另外有些国家采取扣除法来解决重复征税的问题,即居住国政府在向其本国居民或公民来自世界各地的收入进行征税时,允许把已缴纳的外国的所得税额,作为汇总申报本国政府应税所得的一个扣除项目来计算应纳所得税额。以上这些办法人们认为并不能彻底解决双重征税问题。实践证明,在那些实行综合或单一税制的国家里,采用税收抵免法才是解决双重征税的主要方式。

(三)国际税收抵免的原则、做法和形式

1、国际税收抵免的原则

根据国际实践的经验,抵免一般要符合以下的原则或条件:第一,只有税才能抵免,费不抵免。关于税和费的区别,很多国家都有明文规定,美国规定得此较严格和详尽。第二,只有所得税才能抵免,非所得税不能抵免。并且须是双重征收的所得税才能抵免,非双重征收的所得税也无所谓抵免。第三,只有已支付的所得税才能抵免,未支付或将要支付的所得税不能抵免。第四,必须是相互给予抵免,单方面给予抵免的情形极少。达就是说要贯彻对等的原则。第五,实行

限额抵免。即对国外所纳税款的抵免额,不能超过按本国税法规定的税率所应交纳的税款额。如果超过本国国内所得税率时,本国实行限额抵免。美国税法规定的关于外国税收抵免限额的计算公式是:

抵免限额 =收入来源国的所得*居住国税率

在实际抵免中往往产生三种情况:一是收入来源国与居住国的税率相同出现“十足的抵免”。二是收入来源国的税率低于居住国的税率,出现其差额补征。三是收入来源国的税率高于居住国的税率,那么居住国政府只能允许按照本国税率计算的应缴外国所得税作为可能抵免的限额,而不能允许将本国自己国库的一部分收入去贴补纳税人承担外国政府较高的税收负担。

2.实行税收抵免的做法和形式

实行税收抵免的做法和形式。由于税收抵免涉及国家之间的税收关系,因此在实施方面,除各国政府在自己的税法(国内法)中明确规定税收抵免的原则和政策及其具体规定之外,一般都要通过收入来源国与居住国之间进行谈判,缔结关于避免双重征税的双边协定或多边协定(国际法)。征税时,按照税法规定或协定办理。税收抵免,大量的是企业、公司所得税的抵免。由于企业、公司的隶属关系不同,它们在外国所缴纳的税款进行抵免的形式也就不同,一般可以分为直接抵免、间接抵免、多层抵免等。

3.国际税收抵免的结果和作用

双重征税是涉及纳税人与两个以上国家政府之间的一种征纳关系,涉及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而实行税收抵免避免双重征税之后,原来的税收关系就主要成为国家之间的财政关系了,涉及到国家之间对国际收益的分配。因此采取税收抵免的结果是:①承认了按收入来源国行使税收管辖权优先于居住国行使税收管辖权,但也不是承认收入来源国享有税收独占权。这是符合国家主权原则的。②对收入来源国和居住国之间的财政收入产生直接影响,如果一个国家税收抵免数量过大,特别是如果只实行单方面的税收抵免,势必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导致财政外流。因此,现代有些国家(如美国)实行税收抵免比过去严格了,很多国家的税法对税收抵免作了一些比较复杂的规定。尽管如此,实行税收抵免的积极作用是很明显的。第一,避免了双重征税,有利于扫除国际投资和经济贸易上的一大障碍,解除外商、国际投资者向外投资、资本输出怕承担双重纳税的顾虑,从而有利于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第二,既避免了同一笔所得的双重征税,又防止了国际逃税,保证了一笔所得必征一次税。第三,有利于维护各国的税收管辖权和财政经济利益,使税收达个经济杠杆在国际经济方面更好地成为参与权益分配的工具

四、关于国际税收饶让问题

(一)税收饶让、税收饶让抵免的范围

1.税收饶让

与税收抵免有联系的是国际税收饶让。所谓国际税收饶让,通俗地说就是一段时间内不征税,税收放假。确切地说,一般是指发达国家(往往是居住国)不仅对于已向发展中国家(往往是收入来源国)缴纳的税额给予税收抵免,而且对发展中国家(往往是收入来源国)为了鼓励外国资本进行投资而规定的税收豁免或取消的税额,也给予抵免。这就叫国际税收饶让。它是一种特殊的抵免法。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不是为了避免双重征税解决重复征税的问题了,而是一种无可比拟的、独特的免除征税的照顾法,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一种特殊优惠。2.税收饶让抵免的范围。

各国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在签订双边税收协定时,对税收饶让的范围做出了不同的规定。从我国对外签订的双边税收协定看,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对预提税的减免税优惠予以税收饶让抵免。例如,中、法税收协定中,对我国给予合资企业中、法方合营者的股息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减免征收的预提税,法国政府予以饶让抵免。实践中,据以计算饶让的预提税税率主要有以下三种:(l)以非居住国税法规定的预提税税率为准。我国与新加坡签订的税收协定规定,新加坡对其居民来源于我国的利息应按我国税法规定的20%的预提税税率予以抵免。(2)以同一税收协定中规定的非居住国征收预提税的限制税率为准。在与我国签有税收协定的国家中,法国、日本、挪威、加拿大、芬兰、瑞典等国对其居民来源于我国的利息和日本、新加坡、法国对我国中外合资企业支付的股息均以10%的协定税率计算抵免。(3)以缔约国双方商定的税率为准。例如在中、德税收协定中,德国对其居民来源于我国的利息、特许权使用费按收人总额的15%计算抵免〕。

2.对营业利润所得税的减免给予税收饶让抵免。例如在中、日和中、英税收协定中,日、英两国对我国政府按照合营企业和从事农林牧的外国企业的营业利润,所享受的减免税优惠,予以饶让抵免。

3.对双边税收协定签订后,非居住国政府所做出的新的减免税优惠措施,若经缔约国各方一致同意,可给予税收饶让抵免。例如,中、日和中、英税收协定中,都曾有过这方面的规定。

(三)税收饶让抵免的实施

一般情况,税收饶让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从有利于自身经济发展出发,规定了一些减免税优惠措施,因而积极要求发达国家(投资者居住国)给予跨国纳税人税收饶让抵免待遇,以确保外国投资者能够真正得到实惠;多数发达国家为了增加资本输出,有利于本国经济对外扩张以及从支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也同意通过双边税收协定的方式给予本国投资者税收饶让抵免待遇。

大部分经济发达国家,如英国、日本、丹麦、德国、瑞典等,在与发展中国家的税收协定中,一般愿意实行税收饶让抵免;但有些发达国家并不赞成,如美国是反对实行税收饶让抵免的重要国家之一。美国政府曾在分别与巴基斯坦、印度、以色列谈判的税收协定中写入了税收饶让条款,但全部遭到国会的否决。所以,时至今日,美国正式对外签订的所有税收协定中,没有一个包含税收饶让条款。

(四)税收饶让的利弊分析

1.税收饶让的合理性。税收饶让实际上是居住国政府对非居住国政府在引进资金和技术的税收优惠政策的认可和配合,其作用不在于避免实际的国际重复征税而在于保证在居住国实行税收抵免的情况下,不使非居住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失效。因此,税收饶让能使跨国纳税人真正得到实惠。

对非居住国来说,采用税收优惠政策,对来自外国的投资实行减免税等措施,短期内自身的税收利益会有损失。但从长远看,经济得到发展以后,税收利益会随着经济利益的扩大而水涨船高。因此,税收饶让能使非居住国的税收优惠真正加惠于纳税人,从而起到引进资金和技术的作用,有利于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作为非居住国,我国与经合发组织成员国中的27个国家签订了税收饶让条款,其中24个规定饶让条款,20个国家单方面给予我国饶让;4个国家与我国相互给予饶让。

对居住国来说,税收饶让丝毫不会影响居住国政府行使其居民税收管辖权的正常权益。因为这部分饶让抵免的税款,本来就属于非居住国政府行使地域税收管辖权范围内应征收的税款,只是为某种需要,采取部分或全部放弃给跨国纳税人的特殊优惠。所以居住国政府对其予以饶让,根本无损于本国的税收利益。况且,如果居住国的过剩资本较多,实行税收饶让还可以起到鼓励资本和技术输出、增加外汇收人和占领国际市场的作用。但在税收实践中,有些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丹麦、瑞典等,对税收饶让采取积极态度;而有些国家如美国则采取消极态度。一般说来,对税收饶让采取不同态度的原因在于国家所奉行的财政经济政策不同:奉行鼓励过剩资本输出和技术输出的国家和采取鼓励吸引外资政策的国家,一般对税收饶让采取积极的态度。作为居住国,我国在税法中,也规定了有关税收饶让的条款,具体包括:(1)纳税人(包括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外国企业)在与中国缔结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国家,按照所在国家(地区)的税法规定获得的减免所得税,可由纳税人提供有关证明,经税务机关审核后,视同已缴税款准予抵免。(2)内资企业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承揽中国政府援外项目、当地国家(地区)的政府项目、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援建项目和中国政府驻外使、领馆项目,获得该国家(地区)政府减免的所得税,可由纳税人提供有关证明,经税务机关批准,视同已缴纳所得税准予抵免。

2.税收饶让的弊端。

1.对居住国来说,在全球化的新格局里,税收饶让的过多采用了其竞争力和经济利益。例如,由于不可能对纯国内的经济活动实施减免税,居住国的部分由于无法与享受税收饶让待遇的海外投资进行竟争,可能不得不关闭。这破坏了资本输出中性,对投资于居住国的投资者形成税收歧视。并且如果把税收饶让当作居住国对非居住国的一种经济援助,那么这是无法体现援助者意图、不透明和很难控制的援助方式。

2.对非居住国来说,由于实行税收饶让,投资者就会把较大部分的利润汇回居住国,而不是将这些利润投到非居住国用来巩固原来的投资或扩大再生产,这样就使非居住国鼓励投资的目的落空。而且,税收优惠的实行,也违背了资本输人中性的原则,对非居住国的国内投资者不公平。对家来说,虽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并不一定能使其达到引进外资和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但发展中国家应立足本国的实际国情,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从长远角度对利弊做出:只要选择税收优惠政策是利大于弊,就一定要坚持在双边或多边税收协定中列入税收饶让条款,以免税收优惠政策的效果落空。

3.税收饶让容易引起税收协定的滥用,带来避税行为。利用税收饶让条款避税的四种典型方式是:(1)转让定价。指的是居住国或第三国的公司利用饶让条款,通过转让定价的手段,增大在非居住国可享受税收优惠的利润,从而导致居住国税收收人的流失。(2)转移避税。这种现象比较常见,是利用居住国对股息、利息等给予税收饶让的待遇来进行避税。例如,若居住国的某家银行欲给外国投资者贷款,可以通过发展中国家的一家机构划拨这笔款项,这样根据两国签订的税收饶让条款,该银行就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的待遇。(3)居住国被用作避税渠道。这种情况是指第三国的投资者利用居住国和非居住国的税收饶让条款,在居住国成立一个或多个公司,通过它(们)对非居住国进行投资,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

国际税收 篇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以超过25%的年均增长速度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程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团体保险不论在保险业还是在国民经济体系中,都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对我国目前团体保险的税收政策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对促进我国团体保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税收对团体保险市场发展的理性分析

(一)税收政策对团体保险市场发展的影响

税收是国家依据法律规定,向企业和居民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政府影响、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手段。税收制度可以对团体保险产品的供给方(保险公司)和需求方(投保人,包括雇主和雇员)产生影响,实现政府所要达到的目标。合理、适度的保险税收政策能够调整保险供求关系,促进供求平衡。在调整团体保险供给水平上,国家主要是通过制定相应的营业税和所得税来影响团体保险产品的供给水平。在调整团体保险需求水平上,国家主要是通过制订对雇主和雇员的纳税政策来实现的。对雇主,主要是通过对雇主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来体现其税收优惠政策的;对雇员,一方面是通过对其应税所得额的计算来体现税收政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领取保险金时的纳税情况来体现税收政策。

(二)政府对团体保险发展的定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团体保险的需求市场在不断打开。社会保险、团体保险和个人保险构成了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三个层面。社会保障只能提供一种最低水平的保障,其难以满足的需要由团体保险和个人保险来满足。对于个人来讲,缺少哪个层面其保障计划都不可能完善。社会保险正朝着“广覆盖、低保障”的趋势发展,个人保险考虑经济上的压力,不可能无限制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团体保险的作用便更加突出,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大。由此,政府对团体保险应采取较为宽松的税收政策,以促进其发展,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

(三)团体保险税收政策的制定原则

团体保险税收政策在制定时,应遵循公平、简明和中立的原则。其中,税收的公平性又称纵向平等,指各类纳税人所纳税额应公平合理。中立性又称横向平等,这一特点是指政府对经济上相等的实体、产品和服务应进行同等征税。税收体制应将其对个人、企业或其他纳税实体的经济政策的干预程度减少到最低,除非该税制的设置是为了服务于更加重要的经济或社会目标。公平、简明、中立的团体保险税收政策将有利于规范保险市场竞争秩序,促进团体保险市场发展。

二、主要国家和地区团体保险税收政策的经验借鉴

国际上,许多国家政府往往通过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来激励雇主和雇员加入各种团体保险。

许多国家团体保险业务的迅猛发展都是在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颁布后实现的。美国团体保险之所以得以迅速发展,税收政策在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据美国统计局2000年的报告显示,1999年全美71%的人口(2.32亿)参加了商业健康保险,其中的88%参加了团体健康保险。但美国政府颁布的工资冻结法案和购买健康保险的费用可以在税前列支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团体健康险的早期发展。同样,如前所述,台湾1977年《营利企业所得税结算申报查核准则》条款的颁布使得台湾地区的团体保险业务在1977年增长了149.40%。而1990年2月21日修订后的《营利企业所得税结算申报查核准则》使得当年保费收入出现了32.03%的负增长。因此,制定恰当的团体保险税收政策对团体保险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在团体保险税收政策上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雇主和雇员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在各国税法中,对雇主的团体保险缴费和员工缴费以及员工保险金收益都予以一定的税收优惠,主要是对企业缴纳的保费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予以税前扣除,对员工缴纳的保费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予以税前扣除,或对员工个人获得的保险金免征个人所得税等。

以团体人寿保险为例,团体寿险是最基本的团体保险产品。在国外,绝大部分的员工福利保障计划是以团体寿险为主体,再搭配上意外险、医疗险、年金等而构成完整的员工福利计划。这和国外的税法支持有很大关系,例如美国国家税法第79条规定,雇主为每个雇员购买的团体定期寿险保费在50 000美元以下部分,可以在税前扣除,免缴企业所得税。美国团体定期寿险的受益人所收到的死亡给付是免税的。

(二)享受税收优惠有严格的限制

虽然团体保险能够促进员工福利,各国政府在缴费期,通常允许缴费的雇主或雇员在税前列支保费,但要享受税收优惠通常都有较为严格的限制。

如美国的《公民人权法》、《年龄歧视法》、《残疾人保障法》、《国内税收法》等,都对员工福利计划与退休计划的公正性提出了明确的约束。根据美国《国内税收法》,只有当员工福利计划满足非歧视性要求时,才能给予税收优惠。若计划偏袒于高收入的员工,则不能予以税收优惠。如前所述,长期护理保险要成为合格免税计划的一部分,使雇主支付的团体长期护理的保费像其他团体保费一样作为日常的必要费用进行抵扣,就必须严格满足众多的标准。同时,如果承担长期护理保险团体保单分摊额的个人若要将保费计入其日常的抵扣项目中,则长期护理保险的保费与其他的医疗费用,要超过个人调整后毛收入的7.5%才能构成抵扣额。

又如1996年和1987年底台湾税务主管机构对《团体以年定期人寿保险合同示范条款》的查核准则进行了修订,规定“满期给付部分的保险费,以被保险员工为受益人者准予认定,以营利企业或其它人为受益者,所支付的保险费不予认定”。

(三)雇主与雇员可通过团体税收政策进行税收筹划

由于团体税收政策对雇主和雇员缴纳的保费扣除等有一定的规定,因此,雇主与雇员可以通过团体保险来达到税收筹划的目的。

(四)实行惩罚税收制度

正因为对团体保险各个国家有一定的税收优惠,部分雇主与雇员都将试图利用其税收政策实现税收庇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各个国家对这种行为都有一定的惩罚措施。

比如,在美国,联邦政府对未到期的年金领取实行了10%的惩罚税收制度,在59.5岁之前的领取,这个惩罚是附加在正常的提款税收之外的,对合格年金和非合格年金都适用。罚金只适用于提款中应税的部分。

(五)实行较低的保费税税率

与中国相比,国外对保险公司征收的保费税要低于中国对保险公司所征收的保费税(在中国体现为营业税)。据199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寿险保费税征收情况统计显示,美国、加拿大等9个国家中有6个国家税率在4%以下,英国、德国、荷兰、丹麦、挪威、瑞典等15个国家不征保费税。而中国对保险公司所征收的营业税税率为5%。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保险公司提供的团体保险业务,西方国家的政策显示从总体上看,部分国家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并且没有明显的税收优惠,反而有部分国家的政策显示对其征收比别的保险产品更高的保费税。墨西哥对保险公司一般征收3%的保费税,但对提供的团体保险所获取的保费收入免收保费税;比利时对保险公司一般不征收保费税,但对团体保险业务征收4%的保费税。

三、我国团体保险税收政策的现状及启示

(一)现状

1.对雇主与雇员的税收优惠不够,且政策不够明确

对雇主(企业)而言,在企业所得税方面,我国现行税法规定,企业按国家规定上缴的各类保险基金和统筹基金,包括职工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基金等,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在规定的比例内扣除。这里所指的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是指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为职工购买社会保险制度框架之外的补充养老保险等团体保险的保费是否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税法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样地,对雇员(个人)缴纳的保费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不能予以税前扣除,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另外,在团体保险的保险金是否应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个问题上税收政策不明确。虽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对保险金的给付并没有收取所得税,但税法规定上较为含糊, 不利于团体保险的长期发展。

2. 团体保险成为逃税与漏税的手段

目前我国团体保险的税收政策尚不够明确,但部分雇主与雇员已经通过现有的体制来实现逃税与漏税。一些企业利用保险公司建立一个团险公共账户,然后迅速退保,将其转移到不受益员工或管理人员的个人账户。通过团险,这部分保险逃过了企业所得税(税率 33%)、个人所得税(税率 5%至 45%)的双重征税。 而对团体保险的逃税、漏税,尚无明确的惩罚性措施。

3. 保险公司营业税税负偏高

我国目前保险业的营业税税率为5%,从上述的国际经验可以看出,与其他国家相比,营业税税负偏高。

4.中外资保险公司存在较大的税收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外资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长远远高于中资保险公司。外资保险公司之所以增长速度高于中资保险公司,原因有多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外资保险公司团体保险业务的突飞猛进。外资保险公司团险业务做得比中资保险公司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两者的税收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外资保险公司在所得税的扣除标准等方面相差甚远,这对先天不足的中资保险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团体保险税收政策的国际借鉴及启示

为推动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必须调整我国的团体保险税收政策,既要促进团体保险的发展,又要避免其成为投保企业和员工个人逃税漏税的工具。团体保险税收政策的国际经验对我国发展团体保险有以下启示:

1. 完善相关的团体保险立法工作,加强监管

如前所述,在目前我国发展团体保险的过程中,对工资总额、年金的投资收益如何征税等都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要先根据实际情况,判定应该如何对其进行完善,是制定相关的法律,还是制定补充性的条款等,应对其进行明确与规范。同时,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工作,真正促进团体保险的发展。

2. 为税收优惠进行必要的限制

如前所述,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团体保险实行较为优惠的税收政策,但并不泛滥,而对其有着严格的限制。只有满足法律要求的,才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同样地,在中国,为了避免企业与个人滥用团体保险来达到逃税、漏税的目的,必须对税收优惠进行必要的限制。

3. 实行惩罚性税收

对于利用团体保险来实现税收庇护或者逃税漏税时,应该对其实行惩罚性的税收政策。

4. 降低保险行业营业税税率,明确团体保险税收优惠政策

为了促进团体保险的发展,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的稳定,应降低保险行业的营业税税率水平,同时明确其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对投保人(包括购买团体保险的雇主和雇员)的优惠政策,包括雇主所缴纳保费可以税前扣除的比例、允许个人缴纳所得税时税前列支的个人支付的团体保险保费等。

5. 在征税时,要实现内外平等

施工企业国际税收筹划 篇7

一、施工企业国际税收筹划内外部环境分析

我国施工企业的海外市场目前还是主要集中在亚非等不发达国家和地区, 施工企业主体仍然是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 企业面临的特殊内外部环境对税收筹划带来很多困难。

(一) 外部环境分析

1. 税收法制不完善

施工企业在形成筹划方案时, 必须对当地的税收法律体系有一个细致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完整方案, 因此税收筹划在税收法制完善的条件下更容易进行。如果没有完备的税收法制, 一方面企业无法确定所进行的筹划活动是否处于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 从而无法区分自己的行为是税收筹划还是违法逃税或偷税;另一方面, 由于税法不健全, 纳税人往往可以通过钻法律的漏洞来达到减轻税负的效果, 而没有必要进行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税收筹划活动。

2. 税收政策不稳定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由于政局不稳, 往往没有一个持续稳定的税收政策, 使得税收筹划面临诸多风险, 如政策不稳定、政策不统一导致的风险。

3. 税务执行不规范

严格意义上的税收筹划是合法的, 或者是不违反法律的, 但这种合法性还需要得到所在国税务机关的确认, 在确认的过程中, 客观上存在税收执法偏差而产生的筹划失败风险。

(二) 内部环境分析

税收筹划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从西方引入我国,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税制环境的日渐改善, 税收筹划理论研究不断深化, 企业对税收筹划的认识不断加深。但总的来说, 我国的税收筹划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企业即便是在国内开展税收筹划的意识也不高, 对于在境外开展税收筹划工作更是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概念, 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 业务部门参与有限, 将筹划工作大多放在财务部门, 在筹划期间更注重事后的补救而不是事前的筹划。同时财务部门缺乏专门筹划部门或筹划人员, 财务人员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

二、施工企业国际税收筹划的建议

(一) 建立企业税收筹划战略

施工企业的国际税收筹划与实现其财务管理目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也是很多中国施工企业实施海外战略的薄弱环节。很多企业开展尝试税收筹划, 但多数筹划行为还处于一种混沌状态, 未将其纳入一个完整的体系中进行构建。筹划过程中的控制缺失和组织不力, 极易使筹划成本增大, 甚至引发筹划方案失败。因此, 中国施工企业要想能够成功“走出去”,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工程承包公司, 必须从战略的角度重视税收筹划工作, 将筹划工作视为关乎企业海外业务生死存亡的大事, 需要对税收筹划工作进行战略管理。

(二) 施工企业不同业务阶段筹划工作

1. 施工企业项目投标和境外分支机构设立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目前国内企业在境外项目投标中, 对于项目所在国的税收及法律条款考虑不够, 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投标报价决定, 即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中标, 也可能会发生不赚钱或者赚钱后无法拿回的情形, 因此在投标之初就需综合考虑:该国家的基本税收法律规定, 包括主要的税种、税率、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征管体系、该国税收协定网络情况。

(1) 以何种公司形式进行投标

如选择以在当地注册子公司方式投标, 投标公司为当地的法人实体、居民纳税人且承担有限责任, 可以享受居民纳税人的各项待遇, 即使项目失败, 母公司也是以出资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如以母公司或者分公司名义投标, 优点是利用母公司现有的工程资质、以往成功案例获得认同, 进而增强竞争力;缺点是在当地是非居民纳税人, 从公司形式上也承担了无限责任。

(2) 项目谈判过程中获得项目税收优惠

目前一些国家由于财政预算资金不足, 在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 为了使承包商报价降低, 往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承包商一定的税收优惠, 常见的就是铁路项目, 会给与承包商项目下进口机械设备暂免关税的优惠, 但需要递交保函。

(3) 当地税收法律政策中一般的税收优惠是否可以享用

为了提供当地人员的劳动技巧以及产业升级, 境外很多发展中国家对于当地人员的培训费用都有税前加计扣除;对于进口高科技产品或者固定资产在折旧条件上有一定的优惠。这需要财税人员充分了解当地税收优惠, 找出可以享用的优惠条件。同时, 为了获得该项税收优惠利益, 必须按要求提供完备的相关资料。

2. 施工企业境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在施工企业境外生产经营中, 生产规模决策、购销决策、存货管理决策、成本费用决策等都不可避免地涉及纳税因素, 都存在着如何进行税收筹划的问题。

3. 施工企业筹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 为在境外设立分子公司、组织实施项目都需要筹集和融通资金, 特别是随着项目规模越来越大, 项目承包的形式也越来越多, 比如BOT, EPC等项目, 往往需要承包商投入很大, 甚至是安排银团贷款进行项目融资。筹资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行为, 其对企业或项目业绩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资本结构的变动而发生作用。企业所筹集的资金, 主要有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两部分。

分析筹资中的税收筹划时, 应着重考察两个方面, 一是资本结构的变动对企业业绩和税负产生的影响;二是企业应当如何组织资本结构的配置, 才能在税收筹划的同时实现所有者税收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债权融资虽然有利息支出可以从税前利润扣除的优势, 却存在到期还本的问题;发行股票、吸收直接投资, 虽然分派出的股息、红利不能在税前利润中扣除, 却无还本之忧。税收筹划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税后利润的最大化, 应综合考虑所选择的筹划方法对所得税的影响程度, 才可以合法、合理达到税收筹划的目的。

4. 施工企业其他业务的税收筹划

在利润分配决策阶段, 由于利润是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财务成果, 集中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方面效益, 也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重要经济指标。在施工企业的利润分配决策中, 可以根据税法合理提前或延后年度所得, 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利润分配方式进行税收筹划。

(三) 培养税收筹划队伍

国际税收筹划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决定了它是一项高智能的筹划活动, 对税收筹划人员提出了相当高的专业要求:首先, 要深入了解各个国家的税收法律制度和国情, 并能够充分预计其税法变动趋势;其次, 要熟悉各国的财务会计制度及其与税法的关系, 明确两者的差异, 以便发现税收筹划领域;第三, 要全面掌握公司生产经营状况及其涉税事项;最后, 要熟悉各公司之间的税务联系以及各种税基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外, 随着各国税法日益呈现复杂性和频变性, 国与国之间、国际组织之间税收合作的加深, 国际税收环境日趋复杂, 各企业需要培养自己的税收筹划专业人才, 设立专门的税收筹划部门, 以便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税收筹划结果。

(四) 研究税收协定, 重视税收协定中的优惠条款

对双边税收协定中税收优惠安排和避免双重征税的规定关注不够, 了解不透, 比如很少有“走出去”企业主动到税务部门开具《中国居民身份证明》, 因此难以享受到税收协定的有关优惠条款, 更不用说发生国际税务争议后, 企业申请税务协商程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了, 而当企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 往往已经回天乏力。因此, 尽快树立税收协定意识并应用于实践, 已成为“走出去”企业规避税收风险的基本手段。

摘要:在政府“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 越来越多的中国施工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到各国建设领域的竞争。国际承包市场的竞争不仅是施工技术、施工标准、成本控制的竞争, 也是财务管理特别是税收管理的竞争。如何进行税收筹划, 减少施工企业国际税收风险, 在激烈的海外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是摆在我国施工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国际税收筹划的必要性, 分析了施工企业国际税收筹划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为施工企业确立税收筹划战略以及各阶段的税收筹划工作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税收协定

参考文献

[1]梁俊娇.税收筹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

[2]杨志清.国际税收 (第2班)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

[3]【美】迈伦·斯科尔斯等.税收与企业战略 (筹划方法第2版) .张雁翎, 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年.

[4]宋霞.税收筹划.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7.

[5]杨斌.国际税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6]朱青.国际税收 (第五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

[7]朱洪仁.国际税收筹划.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年.

国际税收竞争的经济学分析 篇8

1、国际税收竞争的概念

学术界对国际税收竞争概念的界定并不统一, 国际上研究税收竞争的代表人物Wilson (2001) 界定了广义税收竞争、中义税收竞争和狭义税收竞争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广义的税收竞争是指独立性的政府为争夺流动性资源所采取的各种非合作性税制设定行为 (如改革税收制度、提高运用税收政策的能力、改善税收征纳关系等) , 这种经济行为会引导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等资源的流动, 维护本国经济利益, 促进本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中义的税收竞争是指独立性的政府为争夺流动性资源所采取的影响政府间的分配税收收入的非合作性税制设定行为;狭义的税收竞争是指影响政府间的分配税收收入的非合作性税制设定行为。

2、国际税收竞争的分类

国际税收竞争从空间上可分为横向税收竞争和纵向税收竞争;从效果上可分为有益税收竞争和有害税收竞争;从性质上可分为制度内的合法竞争和制度外的非法竞争。横向税收竞争是指同一级别、不同地域的政府之间而展开的税收竞争, 这是政府间税收竞争的主要形态。纵向税收竞争是指不同级别政府之间的税收竞争, 主要表现为某一级别政府的税收政策对另一级别政府的税收收入产生的影响。

二、国际税收竞争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国际税收竞争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蒂伯特着重研究了国际税收竞争的积极效应, 国际税收竞争对提高财政收支效率、提高政府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即政府在征收最少数量税收的条件下提供最优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蒂伯特实际上指出了国际税收竞争对提高政府效率的积极意义。奥茨则强调了国际税收竞争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因为各国政府都争相降低本国的税率以达到吸引国外投资的目的, 这使得地方支出很难达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最优水平, 从而使得政府不能为提供最优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后续的一些研究 (Wildasin1988;Mintz and Tulkens1986) 则认为国际税收竞争会影响资源配置进而影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资源配置不仅会受到本国、本地区的税收政策的影响, 而且会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税收政策的影响。

三、国际税收竞争的实现条件及其现状

1、国际税收竞争的实现条件

税收竞争是国际税收关系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税收竞争通常是通过差别效应来实现的。这种差别效应不仅体现在同一课税对象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国际税负差异, 也体现在同一课税对象在国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和由于资本的不同来源及其不同投向等而形成的国内税负差异。

2、国际税收竞争的现状

为了抢夺紧缺的关系国计民生意义的战略物资输入, 为了追求外资引进最大化, 各国不惜让渡本国国内投资经营者的经济利益, 纷纷对外国入境投资公司实施优于本国公司的税收政策和税收待遇, 如实行低税率、免征预提税、延期纳税、税收投资抵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国际税收竞争, 使自己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国际税收竞争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联邦制国家也存在税收竞争, 一些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政府为了使自己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充分利用税收立法权制定出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措施。

四、国际税收竞争的效应分析

1、国际税收竞争的正效应

(1) 国际税收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际经济效率, 体现了税收的中性原则。一般地, 不规范的税收法律制度、对某些商品与服务的歧视性的课税、较高的税率等因素都会对纳税人的行为决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样税收会对经济活动包括投资、储蓄和劳动的扭曲作用, 这种扭曲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 税率的提高会增加纳税人的税收额外负担, 从而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降低了国际经济效率;另一方面, 对某些商品与服务的歧视性的课税也会扭曲纳税人在这些商品与服务的资源配置, 进而影响整体经济的增长与经济的发展, 这就违背了税收的中性原则。而国际税收竞争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各国实行以扩大税基、降低税率为主要内容的税制改革, 这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税收对经济活动包括劳动、储蓄和投资的扭曲作用, 有利于贯彻税收中性原则。

(2) 国际税收竞争有利于全球税率的下降及全球整体税负的降低, 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国家会采取降低税率、降低整体税负与采取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来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 有利于吸引国际投资和国际经营活动, 有利于商品、资本及劳务向这些国家的流入, 有利于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 从而促进全球的经济增长。世界银行的数据分析也表明这样一个趋势:税率的高低与经济的增长速度反向相关。

2、国际税收竞争的负效应

(1) 国际投资环境的全球性恶化。在国际税收竞争的情况下, 各国只注重通过税收政策导向、税收法制规范优化本国的投资环境, 而不注重相互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甚至出现恶性税收竞争, 严重影响了国际资本的运行和效益, 影响了国际投资大环境。投资环境是国际投资法的一个基本范畴, 是指能有效地影响国际资本的运行和效益的一切外部条件和因素。

(2) 跨国公司会选择税率较低及税收政策较优惠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投资和生产经营, 以降低整体税负, 从而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跨国公司的这种行为选择会使流动性较强的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从高税负的国家或地区向低税负的国家或地区转移, 把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与生产要素引向低税负的国家或地区, 高税负的国家或地区弥补上述税基受到侵蚀所造成的财政损失, 也会相应采取降低税率、降低整体税负与采取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来吸引投资, 从而带来全球性的税基减小, 并造成世界性财政功能的弱化, 影响各国的公共需要。这使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世界税制改革纷纷采取减税政策, 以开辟本国的广大的消费基地和投资基地, 以促使国外资本的大量流入:如1987年加拿大将企业所得税税率从36%降为28%, 2001—2004年的短短三年时间内, 税率又从28%逐年降至21%。1986年美国公司所得税的最高名义税率由46%降为34%, 澳大利亚1988年公司所得税的税率由49%降到39%, 奥地利1988年对公司保留利润课征的税率由55%降至30%, 新西兰1988年将居民公司的所得税税率从48%降到28%, 英国企业所得税税率自2008年开始从30%减至28%, 2008年度德国企业所得税税率由38.9%降至29%, 加拿大2008年联邦公司所得税税率由21%降至20.5%, 2009年降至20%, 2010年再降到19%;以色列2008年税率由29%降为27%, 2010年再降为25%;丹麦2007公司所得税税率由28%降到25%, 新加坡2008年税率由20%降为18%, 保加利亚2007年1月1日起, 税率由15%降为10%, 马来西亚2008年税率由27%降为26%, 印尼最高边际税率2010年由28%降为25%, 多米尼加2008年税率由29%降为27%, 阿尔及利亚2009年降为25%, 2007—2008年度, 税率由30%降为25%, 2008年起税率由23%降至20%。这些情况会影响主权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税负水平, 扭曲了税负在主权国家或地区的分布, 降低了税收制度的公平性, 侵蚀高税负的国家或地区的税基, 扭曲了国家之间的资源配置。

(3) 跨国公司享受了“搭便车”的好处。国家要承担国防、教育、社会保险以及其他公共服务等各项公共支出, 在低税率国家进行国际投资与生产经营的跨国投资者无需缴纳税收或只需交纳较少的税收、承担较低的纳税义务、为该国做较低的财政贡献, 就能享受国防、教育、社会保险等各项公共服务。这会影响该国国防、教育、社会保险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国际税收竞争对被投资国的公共支出产生了负面的溢出效应, 导致缺乏效率的产出而使公共物品提供不足。

(4) 实行税收竞争, 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有利于政府改善行政管理、有利于促使政府官员提高管理水平。各国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与生产经营活动, 获得更多的纳税人的支持, 各国政府会展开各种竞争, 这种竞争有利于提高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能力, 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整体福利, 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

由此可见, 国际税收竞争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然而它也会有一些消极的作用, 正当的国际税收竞争可以促使资源在国家、地区之间的有效配置, 即资源不仅向税率较低、税负较轻的国家或地区流动, 也向税制健全稳定的国家或地区流, 而恶性的国际税收竞争则可能导致有害的税收实践并降低主权国家的福利。因此各国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由于国际税收竞争而造成的税基侵蚀, 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等资源配置的扭曲及全球范围内福利的减少。

五、国际税收竞争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第一, 我国参与国际税收竞争时, 不仅要关注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 更要关注在资源配置中获取更大的份额, 即根据国家市场规模、市场特性、外资规模、拥有的资源禀赋、拥有信息量等因素, 在国际税收竞争中占据有利优势, 从国际税收竞争中获取较大的收益, 提高我国的国家竞争力, 提高我国的经济效率。

第二, 适度适时地实施国际税收协调。税收协调是与税收竞争相对的一个概念。税收协调通常通过明示的税收协调和默示的税收协调两种不同方式来实现。所谓明示的税收协调即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达成以不低于某个税率进行征税的协议。如欧盟成员国同意执行15%以上的增值税税率。纳税人在明示的税收协调制度下只能采取地下交易来降低税收负担;所谓默示税收协调, 指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都能对其居民的全球范围内的收入所得进行征税, 以至于纳税人无法通过将其投资、储蓄、劳务及生产经营活动转移到低税率的国家和地区来降低其税负的行为。这样居民所在国的国家或地区就需要通过与收入来源国的国家或地区彼此交换有关信息的方式来实现对其居民的全球范围内的所得进行征税的活动。这就使得许多国家和地区选择通过税收信息交流 (这种信息交流对跨国公司相关信息的交换与使用, 以加强对跨国资本偷逃税的防范和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国家在税制设置与征管方式等问题上的信息沟通) 以及税收协调的方式来实现对跨国纳税人的有效税收征管。以避免通过纳税人低报其来源国的税收收入等方式来降低税收负担的纳税不遵从行为, 达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各国利益最大化。而过度的税收协调会促使各国建立纷繁复杂的国际信息网络, 这势必形成税制的复杂化, 导致征税成本增大。

第三, 作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和平崛起的经济贸易大国, 我国应继续加快税制改革步伐, 推进税制改革, 运用财税政策继续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 使得我国税收制度符合国际经贸惯例, 并能尽量减少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 营造一个积极有利的对外经济贸易环境。

参考文献

[1]Kirstin Downey Grimsley:Global Migration Trends Reflect E-conomic Operations[N].Washington Post, 2002-01-03.

[2]Anna Lee Saxenian:Silicon Valley’s Skilled Immigrants:Gener-ating Jobs and Wealth for California[Z].Public Policy Institute of California Research Brief, 1999 (6) .

[3]夏霖: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内部培训讲义[Z].2007.

[4]“深化税制改革中的税收负担问题”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J].税务研究, 2001 (4) .

[5]漂移的金山——国际资本流向新一轮调整透视[J].瞭望, 2001 (7) .

国际业务的税收筹划研究 篇9

关键词:国际业务,税收筹划,跨国,可行性,措施

一、税收筹划在国内外的发展

(一) 税收筹划在国外的发展

税收筹划首先发展于西方国家。真正起源要追溯到1935年的“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一案 (英国) 。该案正式提出了税收筹划, 指出任何人都有权利依据法律合理安排自己的事业, 可以在法律要求内少缴税。而相关部门也不得强迫其多缴税。该观点在英国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并获得了广泛认同。之后, 荷兰财政文献局在编撰《国际税收辞汇》时, 正式对税收筹划进行了定义, 即:税收筹划是纳税人通过合理安排以缴纳最低的税收。

(二) 税收筹划在我国的发展

税收筹划在我国的发展需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 其产生于经济体制转型过程, 发展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之中。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 税收筹划现已发展为:以符合立法精神为前提, 在税收法律的要求范围内, 企业通过对其自身的投资、生产、经营等活动的筹划, 以实现少缴纳税费的目的。目前, 税收筹划在国际业务中的应用极为关键。由于每个国家都具有不同的国情和政治、经济等体制, 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 这为国际业务的税收筹划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国际业务税收筹划概述

(一) 国际业务税收筹划的特征

国际业务的税收筹划除了具备税收筹划的一般特点之外, 还具有自己的独立特性, 即国际性与复杂性。详见 (表1) 。

(二) 国际业务税收筹划产生的内外部原因

1、内在原因。

与一般企业相比, 具有跨国业务的企业多是具有强烈的实现全球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愿望。其在业务中会试图实现企业全球业务的最轻税负。通常, 具有跨国业务的企业会在研究各国税收法规的基础上, 探寻税收漏洞, 制定税收筹划方案, 以实现企业减轻税负的目的。

2、外在原因。

跨国业务的税收筹划的产生原因, 主要源自各国对税收构成要素、税收管辖权、等各方面在制度与法规上的不同所导致。各具有跨国业务的企业对这些差异进行利用, 不仅能获取低税负, 维护其经济利益;而且还能获取跨国纳税的有力保证。

(三) 国际业务税收筹划的依据原则

国际业务税收筹划的依据原则主要有三点, 即计划性、经济性、合法性原则。

三、国际业务税收筹划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 每个国家由于其扶持的重点企业有所不同, 因而在税收优惠政策上也会存在差异, 发达国家的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能源、高新技术的开发以及环境保护这几方面, 而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政策则相对较为广泛。由于跨国公司所面对的国家不一样, 其筹划措施也必然不同, 复杂的税收体系差异为跨国公司税收筹划带来了种种可能性。每个国家的税收法规等都是根据自身国情予以制定。也正因为此, 每个国家的税收制度都必然不完全相同。涉及国际业务的企业都可以根据税法规定选择税率差异、纳税确定标准差异等筹划自己的纳税方式。

其次, 目前, 随着各国资本的加速化发展, 各类跨国业务的纳税企业都愈发认识到税收筹划的重要性。再加之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展, 金融市场与贸易都获得了自由化发展, 国际经济环境为企业跨国业务的税收筹划提供了新的环境与机遇。这种经济环境为企业跨国业务的纳税筹划带来了各种可能性。

再者,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展, 各国彼此间签订“双边税收协定”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普遍现象。目前, 我国已与63个国家签订了“双边协定”, 主要用于避免双重征税。纵观世界范围内, 现已达成双边税收协定的国家已有上千家。随着经济的发展,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进来。税收协定不仅有利于各国发展, 还给各国的税收筹划带来诸多可能性。

四、国际业务税收筹划的途径

(一) 利用选择设置“企业居所”

在税法规定中, 企业居所是一项需重点把握的含义。各国由于国情、政治经济环境等存在差异, 因此对企业居所的定义并不同。许多欧洲国家将企业居所定义为企业实施控制和管理的主要地点;美国则认为企业居所是企业的注册地。因此, 企业在对国际业务进行税收筹划时, 不妨利用企业居所的不同规定来实现筹划目的。即使在高税国, 也可利用企业居所实现降低税负。

(二) 利用“转移定价”

转移定价是以躲避税收、转移利润为目的, 以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确定内部交易价格, 并按该内部交易价格成交。具有跨国业务的企业利用转移定价, 能够实现减轻税负、规避预提税的目的。利用转移定价, 企业能够在内部交易中, 将内部贸易由高税率国家中的子公司转移至低税率国家中的子公司。能够有助于企业少缴所得税。倘若跨国业务的延伸国家税率较高, 那么企业将会向高税率国家的子公司收取较高的货物价格, 以及各类费用 (比如资产租赁费用、贷款利息、劳务费用等) ;而向低税率国家中的子公司收取较低的货物价格和各类费用。具体而言, 跨国业务中所涉及的货物主要包含机器设备、产成品、原材料、在产品、零部件等;资产租赁费用主要包含使用专利、商业信誉、专有技术等的费用;劳务费用则包含管理性劳务费和技术性劳务费。只要是有形商品, 一般都具有“可比价格”。在很多国家中, 企业会针对跨国业务调整内部交易的转移价格。而无形资产由于不具有可比性, 因此对其价格的限制相对困难。也正因为此, 拥有跨国业务的企业在商品价格受限、不利于转移定价时, 可以利用无形产品的转移价格, 以减少预提税。

(三) 利用企业性质的选择

股份制企业和合伙经营企业所面临的税收政策往往是不同, 因此这就存在一个企业性质的选择问题。对于公司制企业, 世界大部分国家往往要对其营业利润进行征税, 利润在分配之后还要对每个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而对于合伙经营企业, 政府往往只是对合伙并取得收益的各方征收个人所得税, 而企业的营业利润则不在课税范围之内。另外, 企业如果是跨国性质的, 那么它在国外设立的公司就具有分公司与子公司的性质区分:子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可以享受所在国家各种的税收优惠政策, 但其亏损无法并入母公司而达到降低母公司的营业利润的目的;分公司没有法人资格, 故不能享受所在国的税收优惠, 但其报表可以并入母公司, 在其亏损时可以降低母公司的税前利润。两种选择各有利弊, 但笔者认为, 企业在发展初期可以采用分公司的形式, 随着跨国机构的日渐成熟再逐渐转变为子公司的形式。

(四) 避免所在国认定常设机构

企业在从事国际业务时, 往往在所在国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以方便企业在该国的业务扩张。但《联合国范本》等国际文本中对企业设立在异国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界定:如果该机构是企业在异国进行全部或部分经营业务的固定场所, 并且该机构代理人拥有订立合约、签售订单等功能和权力, 则该机构被认定为企业的常设机构。因为常设机构可以裁定为独立的纳税单位, 是有独立纳税义务的。特别是当所在国税率高于企业居住国时, 税收政策将会对企业极为不利。所以, 企业可以根据常设机构的裁定标准, 合理避免在异国出现常设机构。

(五) 利用不同国家的税收政策搭设不同的公司架构

利用各国家对于股权转让、利润分配的征税原则不同, 通过搭设多层的控股公司架构, 进行税务筹划。例如, 在从中国向印尼进行投资时, 可以通过在新加坡设立子公司控股, 间接投资到印尼公司, 因为新加坡对于股权转让所得不征收所得税, 在处置项目转让股权时可以免交所得税, 同样, 对于在印尼所得的利润分配, 从印尼分配到新加坡是低于从印尼直接分配到中国的税率的, 而从新加坡到中国是免税的。

参考文献

[1]刘儒昞.我国跨国公司国际税收筹划分析[J].经济师.2013 (04)

[2]廖莞歆.浅谈企业所得税的国际化[J].科技经济市场.2012 (11)

[3]徐凯, 涂娟.关于抵免法计算问题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 (16)

[4]李天择.浅谈跨国公司避税问题的治理——基于新企业所得税法背景[J].时代金融.2011 (08)

[5]李文怡.浅析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J].中国市场.2011 (40)

税收分权制之国际比较研究与借鉴 篇10

1994年, 我国实行了分税制的财政体制改革。财政分税体制的确立, 划分了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财权和事权的范围, 实现了计划经济财政体制向市场经济财政体制的平稳过渡。分税制以后, 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迅速增强, 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得到发挥。但是, 当时的分税制, 并不是真正的财政分权体系, 只是一种过渡性的安排, 与目标模式有很大距离, 是不彻底的渐进式改革。当时的考虑是通过逐步深化改革来解决省以下各级的财力分配问题。近二十年过去了, 省以下财政体制并没有真正进入分税制轨道, 我国并没有建立起严格意义上的地方税体系。

一、经济发展水平约束下各国税收分权体制比较

1、美国税收分权体制的特点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 政府机构分联邦、州、地方三级。三级机构均有相对独立的税收体系, 都拥有独立的税收立法权、管理权和征收权, 各州、地方税收的确定不须联邦审核批准, 没有统一的类型规范。税种享有方面, 与国际上普遍按税种来划分收入不同, 美国采取税源分享的形式来划分税收收入, 这是一种税收收入分权式的分税制度。联邦政府的主体税种是所得税 (包括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 , 州政府的主体税种是销售税和货物税, 地方政府的主体税是财产税。这使得三级政府各自拥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 为履行各自职责、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也因此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依赖性较小。美国宪法对各级政府的财权作了具体限制, 任何一级政府都不能妨碍其他政府的合法活动, 税收制度效率相对较强。

2、德国税收分权体制的特点

与美国一样, 德国也是联邦制国家, 财政管理实行联邦、州、地方三级分税体制。但德国实行共享税与专享税共存, 以共享税为主的分税模式, 这在联邦制国家中是个特例。德国政府收入分为联邦专享税、州政府专享税、地方政府专享税、共享税四大类。共享税收入按一定比例, 在联邦、州和地方政府间进行分配, 共有三种, 即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及增值税。虽然共享税种类不多, 但其收入约占税收总额的75%。专享税收入分属于联邦、州和地方政府, 由各级财政独立征收和使用。德国税收的立法权高度集中在联邦政府, 共享税和联邦税由联邦立法或联邦有优先立法权。对各州的专享税, 联邦仍有优先立法权。在税收征管方面, 德国的税务机构并不单独设置, 只是财政部的一个下属机构。税收征管权相对集中于州政府一级, 联邦政府负责征收很少一部分的专享税, 大部分专享税由州政府管理。州政府管理的税收除了一部分联邦专享税外, 还包括州政府的专享税和全部共享税。德国共享税为主的财权划分模式, 有效保证了各级政府有相对稳定的收入, 这对于发挥各自的职能非常重要。

3、法国税收分权体制的特点

法国是单一制国家, 政权分为中央、省、市镇三级, 实行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税收立法权高度集中于中央, 地方政府只享有有限的立法权。在法国, 中央税与地方税划分彻底, 无共享税。税收收入主要集中在中央, 中央税收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大。在税收管理上, 中央政府掌握着主要的管理权, 地方政府管理权较小, 只能在中央立法的范围内对属于本级政府的地方税行使征收权, 收入份额较小, 地方对中央政府的依赖性较强。但是, 法国建立了健全的转移支付制度, 注重国家宏观调控过程中的再分配功能, 法国地方政府收入中相当大一部分是中央政府的专项补贴, 体现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实现了社会分配的公平效应。

4、日本税收分权体制的特点

日本行政区划分为三级, 即中央、都道府县以及市町村, 都道府和市町村统称为地方自治体。日本的税收划分为国税和地方税, 国税由中央或中央派出的机关直接征收, 地方税则由都道府县和市町直接征收。国税中有法人税、所得税、酒税、专卖收入税等, 这些税征收面广、数量大;地方税则是一些零星、分散、地区性强的税种。中央税和地方税均由国会统一立法, 地方税以《地方税法》的形式加以确定。地方政府根据国会颁布的法律制定属于地方税种的条例。从事权和财权相对统一的角度看, 地方税收收入相对不足, 需要中央政府实行再支付制度, 但对中央政府的依赖性并不高。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受经济、政治、法律以及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世界各国对税权的划分并不一致, 甚至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美国实行高度分权模式, 法国实行高度集权模式, 德国实行相对集权模式, 日本实行适度分权模式。但是, 不论何种模式, 不同国家在税收权利划分上均兼顾中央与地方的利益, 注重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互为依存, 相辅相成。税收权利是集中还是分散, 各有利弊。一般而言, 集权的有利之处是能够增强中央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 便于中央政府集中财权对财政资金进行统筹安排;不利之处是可能造成地方政府权限过小, 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 限制地方对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提供的积极性以及效果。但是, 中央政府在税收权利划分上均占据主导地位, 尽管在集权、分权上, 中央与地方既互为依存、相辅相成, 又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和矛盾, 但是集权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流和基本特征, 政府间税收立法和税收收入的集权或者分权, 都必须保证中央政府在税收权利划分上的主导地位。在税收权利划分上, 只有分权形式、分权基础或者程度的差异性, 并没有绝对的税收集权或者税收分权, 不能把税收权利划分绝对化。税收权利的划分都以经济效率的提高、弥补制度效率的负面影响为前提。从政府事务强度看, 税收分权降低了税收的制度效率;从收入角度看, 税收分权却提高了经济效率。

二、我国当前税权划分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我国税权划分的特点

我国在税权划分上实行的是相对集中的模式, 介于法国和德国之间。其特点是:在税收行政方面, 设置国税与地税两套机构, 分别行使中央与地方税款的征收权。在税种划分方面, 有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三种类型, 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收入权利, 但利益明显向中央倾斜。目前, 消费税与关税属于中央, 营业税、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属于地方, 增值税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中央75%, 地方25%) , 企业所得税也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中央60%, 地方40%) 。在税收立法权方面, 立法权高度集中, 中央税、地方税以及共享税的立法权几乎都集中在中央。地方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减免政策等也完全集中在中央。

2、税权划分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种税权的划分都有利有弊, 我国税权划分也不例外。有利之处在于:税权的相对集中, 有利于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保证国家意志的有效贯彻和实施, 便于中央政府对财政资金进行统筹安排, 有利于国家对公共产品和公共福利的投入和建设。但这一模式也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税权的划分缺乏稳定的法律规范。在法制化水平较高的国家, 税权的划分一般通过宪法予以明确规定, 或至少由最高立法机构通过的基本法律予以规范。我国宪法规定:税收法律应由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制定, 国务院各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在本部门权限内制定部门规章。但现实中, 我国绝大多数税收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直接颁布, 或由财政部、税务总局拟定而以国务院批转的形式颁布。税法的解释或细则的颁布则往往授权财政部和税务总局。立法缺乏规范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如恢复征收居民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调整居民买卖二手房产交易所得的个人所得税税率等, 均由相关部门仓促出台文件予以执行, 虽然都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但此种处理方式显然有违我国宪法。

(2) 税收分享向中央集中, 造成中央财力强大, 地方财力不足。政府级别越低, 财权越小, 但行政实务的处理主要集中在基层, 致使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制约了地方政府的能力和积极性。地方政府为了自身财力的扩大, 会进行制度外收支扩张, 我国在税收名义之外存在的数额庞大的收费即由此产生。地方政府通过收费解决收入不足的问题成为常态, 影响了正常的宏观经济以及财税秩序。

(3) 中央转移支付的规则不明确。上级政府权利过大, 部分部门权利过于集中, 个人决策权利过大, 政策制定缺乏法律规范性, 主观性强, 造成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部门之间经常进行不规范的利益博弈。权利过度集中却缺乏有效制约与监督, 极易造成官僚主义、浪费和腐败, 失信于民。

此外, 由于体制与制度的原因, 许多地方存在地方政府或政府领导干预税收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税权划分的建议

1、完善税权划分的法律依据

关于税权划分的原则性规定应当写入宪法, 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税权划分的条款或者制定有关税权划分的宪法性文件或基本法律。全国人大依据宪法制定相应法律, 明确规定我国税权划分的基本模式。制定与颁布《税收基本法》, 尽管对此立法是否有急迫性各界存在争议, 但借鉴、仿效《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制定税收相关的《税收通则》、《税收准则》是必要并且可行的, 可使税权划分更加规范、权威、稳定、清晰和可操作。

2、完善税收立法权

根据“统一税政前提下, 赋予地方适当的税制管理权”的总体要求, 按照合理分权的原则, 中央税和地方税的立法权全部归中央。凡有关税收法律的基本原则、通用条款、税收立法权限、税收行政执法、税务机关及纳税人的权利、义务等基本和共同的内容, 都可以通过税收基本法规范, 由全国人大立法。凡全国性税种的立法、税法的制定、颁布以及修改、补充、废止等, 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赋予国务院及其财税主管部门、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税法实施细则及行政解释权, 并授予地方性税收法规制定、颁布、解释、调整的权利。由地方决定是否开征一些符合地方特色的小税种。取消地方设立的各种具有税的性质的收费项目, 改为规范的税收形式征收。

3、完善分税制度

分税制造成的最大结果是富了中央, 穷了地方, 地方缺乏主体税种, 收入缺乏可靠的税源保障。尽管地方征收的税种数量比国税部门多, 但大多是一些税源分散、征收成本较高的小税种, 营改增后, 原来作为地方税主体税种的营业税也成了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造成地方税源的下降。地方政府的财政得不到保障, 不利于地方的税收公平。因此, 积极培育新的地方主体税种就显得非常重要。应当稳妥推进环境税、遗产税、房产税的实施, 使其成为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 增强地方财政实力, 同时促进地方企业和政府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抑制房产投资, 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4、完善税收征管体系

我国分税体制中设立的国税与地税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 在实践中各司其职。增值税扩围改革试点后, 地税的去留引发诸多关注。目前, 有两种思路可供选择:一个是国税、地税合并, 建立全国统一的税务机构, 在统一的税务机构中实行国税、地税业务分别管理。这样既便于贯彻中央统一的税收政策, 又解决了国税、地税两个征税主体交叉征收的矛盾。降低了税收征管成本, 增强了税收征管效率, 对企业而言, 也减少了税收遵从成本。二是维持国税、地税分设的现状, 合理调整税收征管范围。按照中央税、共享税由国税管理, 地方税由地方税管理的原则划分税收管理权限。国税、地税的税收管理权限划分纳入法律框架, 保证权威性、规范性和稳定性。考虑将社会保障费等地方政府收费项目纳入地税系统。无论哪种思路, 国税和地税两套税收征管体系都应该在税款征收、税收稽查、打击犯罪等方面进行信息整合和共享, 加强合作。

5、完善税收司法权

我国税收司法工作滞后, 税收司法权配置不合理, 应当减少税收司法层次, 简化税收司法程序。我国行政机关层次多, 省下设市, 市下有县、区、镇、街道, 又有国税、地税之分, 层次繁杂, 影响征收效率和纳税人权利。为此, 对于功能重叠的税务机构应当予以合并或精简, 并且在不影响我国当前司法权利结构和司法体系独立、完整的前提下, 可考虑适当赋予税务机关一定的司法权, 从而使其在提高征管效率、维护正常经济秩序方面能够更好、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摘要:税收作为政府公共收入的重要形式, 在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税权划分。本文比较研究了美、德、法和日的税收分权体制, 分析了我国目前税收分权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税收,分权体制,税权划分

参考文献

[1]吴宇晖、张在茂:税收分权体制之国际比较研究[J].税务与经济, 2008 (5) .

[2]傅子恒:发达国家税权划分模式与完善我国分权制之浅见[J].现代财经, 2010 (12) .

[3]姜孟亚:地方税税权的基本构成及其运行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 2009 (3) .

国际税收 篇11

【关键词】国际税收协调;经济一体化;经济发展

未来必然将会实现经济一体化,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众多国家地区正在组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中较为基本的形式就是自由贸易协定,在所有的区域组织中占据大约90%的比例。而其他一体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共同市场、经济联盟以及关税同盟组织,仅仅占据大约10%的比例。根据实践可以推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将会受到成员国合作具体情况的影响,详细的影响因素包括合作意愿、经济依存度以及水平差异等等。其中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较为深入的就是国际税收协调。

一、国际税收协调概述

(一)基本概念

所谓国际税收协调,英译为International Tax Coordination,指的就是采用一定的法律、经济、税收相关手段促使区域经济组织中的各个成员国实现税收政策的统一性,将对自由流通造成障碍的一些商品、技术、资本以及劳动力方面的因素予以消除,达成自由的国际合作,由此而来,国际税收协调也能被称作是国际税收合作。国际税收协调的合作手段简单来说就是加强税收监管,具体方法包括交换税收情报、稽查国际税收、实现反避税合作等等。国际税收协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国家以及地区的全面性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国际税收协调实现的模式有以下三种:税收协定,国家和国家之间签订好协定,共同协调解决国家之间的税收冲突以及偷税漏税问题;区域协调,各个国家多边改革,将税制差异尽量消除,令整体税制基本相似,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欧共体税制协调;国际协调,这种方式通过成立国际组织来实现权威性税收协调。简单来说,国际税收协调其实就是国家通过协调税收政策合理分配税收利益,最终达成共赢的一个过程。

(二)本质

从本质上看,国际税收协调就是国家经济主权之间的互相妥协以及国际税收利益进行合理分配的过程。具体分析,国家经济主权对外有较高的自主性,对内有较强的最高性,在国际经济决策中具有平等和决策的权利,通常来说,国家经济主权并不能受到其他国家的随意干涉,但是可以根据具体的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经济制度或是经济发展策略。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加深,贸易自由化的逐渐加快,国际协定正在大幅度的订立,区域经济组织越来越多,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愈加频繁,因此金融危机更容易爆发,对国家经济主权造成了严重影响,所以国际税收协调本质上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出现的机制。从另一方面看,经济一体化逐步实现,各个国家的互相依赖性也在增强,很多经济问题成为了单独一个国家无法解决的难题,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保证各个国家都能从中获益,就要合理进行税收协调,所以国际税收协调本质上也是利益分配的过程。

(三)产生背景以及发展趋势

出现国际税收协调的原因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实现,国际上出现了诸多跨国公司,跨国经济活动正在日益增多,主权国家之间的税收管辖出现了重复,国际避税问题非常严重,不良的国际税收竞争对国家正常的经济往来造成了不良影响。综合考虑这些问题,未来的国际税收协调应当进行合理的税制改革,相关国家科学合理地改革自身的税制,保证与之有经济活动的国家之间的税制差异尽量减小,有效促进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活动;签订国际税收协定,合理协调各个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保证主权国家或是地区能够在书面上达成协议,为技术、资金、商品以及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提供保障;国际组织进行协调,形式上的国际组织有政治、军事、经济等多种组织,税收协调可以通过国际经济组织来完成。

二、国际税收协调对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影响

税收是由经济所决定的,同时税收又会反过来对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同理可知,区域经济的发展会直接决定税收,同时税收又会反过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区域一体化经济发展能够使区域内部的税收活动更加频繁,而相对的,区域成员国的税收协调反过来也会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下面笔者将重点讨论国际税收协调如何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具体手段方式如下:

(一)直接税协调

所谓的直接税协调,就是指公司或是个人所得税在各个国家之间避免出现重复性征税而产生的一种协调方式。国际税收征收所得税的过程中,一个国家可以参考两种方式进行税务征收:一种方式根据属地原则进行,是通过来源地进行征收,也就是政府只能对纳税人在本国的收入进行征税,国外的收入不予关注;另一种方式则是根据属人原则进行,也就是参考居民管辖权进行税收征讨,政府部门只能对属于本国公民或是居民进行征税。但是国际上很多国家在征税的时候是同时采用了上述两种方式,必然会造成国际重征税的问题出现。对所得税进行协调,目前采用的是两个常用的协定,分别是OECD范本以及联合国范本。另外,欧盟对于直接税协调也有颇有成效的方式。

进行直接税协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对个人或是公司造成重复性的征税,避免出现恶意的国际竞争,促使区域内部资本以及人员的自由流动,促进跨国纳税人进行投资的积极性,避免国际税收利益冲突现象的出现。

(二)间接税协调

所谓的间接税协调指的是区域成员国将一些税种进行间接性的统一和调整,主要税种就是消费税以及增值税。考虑到各个国家对于间接税的征收范围并不一致,不像关税一样能够被各国所公认,所以想要进行统一协调,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统一间接税的征收范围以及税目。对于税率来讲,则不要求统一税率,只是提出最低统一税率。

协调间接税的结果最直接的就是能够避免出现重复征税,减少价格扭曲现象的出现,区域内商品的自由流动也会更加顺畅,贸易能够进一步发展。实现商品市场一体化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根本要求之一,间接税协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商品流动的规模以及方向造成影响,主要是因为商品价格会受到间接税的影响,成员国在确定征收范围、原则、税率、税种的过程中,就会造成商品不统一的价格出现,在不同国家消费会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商品自由流动便会出现一定的障碍。通过间接税的协调,成员国之间的商品税征收会在一定程度上达成统一,商品的价格扭曲也会相应减少,商品将会更方便地实现自由流动,区域贸易发展也能得到有效加快。

(三)关税协调

所谓关税协调指的是国与国之间彼此提供进口关税方面的优惠,将壁垒消除掉,达成共同发展的目标。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区域间贸易的效率提升,所以实现区域国际税收协调的关键就是达成关税协调,这也是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较为深刻、影响范围较大、影响效果较好的一种方式。据官方统计,从1954年到2008年,参加区域贸易协定的国家和地区增加了大约500个。

关税协调以后能够将区域内经济贸易的障碍尽量消除,扩大贸易范围,区域内部的贸易更加自由,成员国的利益能够联系的更加紧密,同时各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能够共同提升,获取到单个国家难以获取的利益。自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2010年成立以后,彼此间有超过九成的商品贸易实现了零关税贸易,中国对于东盟的平均关税下降到了0.1%,东盟原本老成员国对于中国的关税也平均下降到了0.6%。关税下降以后,区域内贸易实现了快速增长,互相投资也在不断扩大,经济技术之间的合作规模更是实现了不断扩大。

(四)税收管理协调

所谓的税收管理协调,就是区域内各个国家实现情报交换,达成反避税合作,解决国际危机,避免出现一国难以解决国际逃税问题、电子商务税务问题、跨国公司转移定价问题等等。联合国范本以及OECD范本中都对国际税务争议规定了具体的解决策略。国际税收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避免出现国际逃税问题出现,令国与国之间的往来更加顺畅,避免国际往来扭曲问题出现,实现彼此共赢。据统计,我国在2008年有60多家外企出现了贸易亏损,损失达到了1200多亿人民币,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处理。

现如今,电子商务贸易活动越来越多,但是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对电子商务的税务征收进行了规定,跨国税收征管目前还缺乏更为完善的管理制度,进而造成了严重的国际税收损失。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不能实现共通,税收会受到限制,这类问题并不能依靠一个国家完全解决,必须在区域中实行国际税收管理协调,各国之间实现情报共享、协调合作、双边仲裁,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三、结语

国际税收协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目前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较落后于发达国家,基本协调机制仍然仅仅是关税协调。日后,我国还需继续探索和实践,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体现出更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施本植,郑蔚.国际税收协调对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分析[J].思想战线,2012,(3).

[2]邢玉敏.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间税收协调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税收信息化的国际经验及借鉴 篇12

关键词:税收信息化,税收征管,税务改革

税收是政府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之一。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2008年金税三期工程启动,2013年2月金税三期工程正式上线,再到2016年5月1日中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财税体制领域的深化改革不断开创新的局面。在改革的过程中,信息化既是深化税收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税收管理体制的重要目标。

一、税收信息化

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战略性资源之一。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际沟通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进而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和政府运作的方式。信息化管理已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各行业的核心管理方式或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如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标志。

信息化是推进依法治税、依法行政,加强内外监控,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唯一手段。建设以税收信息化管理为核心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2001年4月国家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条将税收信息化表述为:“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它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这也表示我国将会从法律层面上对税收信息化的建设给予支持。税收信息化是指各级税务机关凭借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通过提高自身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类涉税信息资源的智能,对纳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综合的监控和评价过程,是不断推动税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过程。发挥信息和网络技术在处理税收审查以及日常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持续优化税收管理标准,通过对税源信息的共享,提升管理和执法效率,为纳税人提供更多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如果说税收信息化是开展“互联网+税务”行动的重要基础,那么“互联网+税务”行动就是税收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新领域、新提升。

二、发达国家的税收信息化系统

随着时代发展,税收信息化已被越来越多国家的税务部门应用为税务管理的主要方式。外国计算机税收系统主要包括:自动化办公、税款征收、纳税服务。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税务部门工作人员的办公效率。当前,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越来越多国家的税务部门专设税收信息中心或数据中心,建设可以覆盖全国的互联网税务信息系统。

1.美国的信息化税收管理技术

美国税收的计算机征管网络建设始于1960年。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起步阶段,美国就先拔头筹应用于税收系统,充分体现了美国在开发新技术、应用新技术方面的效率。此后,美国逐步在税收预期、纳税呈报、征收税款、监控税源、税务审查、纳税信息搜集等各方面广泛使用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是信息化不可忽视的领域。对此,美国注重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信息安全法制建设,还设立专业部门对国内的信息安全进行保护。

2.澳大利亚的信息化税收申报方式

澳大利亚税收信息化表现在其税务机关运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日常管理工作,而且还与各大政府部门以及金融企业进行联网,方便随时调阅相关税收信息。并利用庞大的数据库,对纳税人的情况进行评估与筛选。在税收服务方面,澳大利亚税务局也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来完成,通过有关网站,纳税人可以全面了解纳税流程以及税款流向等最新动态,并利用互联网等形式提高纳税咨询效率。

3.北欧国家的税收信息化

北欧国家经济发达、社会生产效率高,国民富裕,同时纳税额度也相应较大。其税收信息化水平普遍较高,各国采用互联网技术,实行电子化监管。税务机关与政府部门建立了资源共享的平台,税款一旦出现问题,很容易被监测到。如果偷税逃税被发现,将会被税务部门进行严厉的惩罚。许多国家将诚信纳税与社会福利挂钩,一旦偷税,包括找工作、银行借贷、信用消费等都会受到影响。这就促使任何个人和企业在做出相应的选择前能够充分考虑到成本问题。

三、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我国的税收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成就显著,例如加强了增值税管理,税收收入大幅增长;部门间协调配合和征管水平明显提高;运行系统逐渐统一,数据进一步集中。但与发达国家税收信息化程度进行横向比较则依然存在一定差距,需要结合我国税收体系建设现状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税收信息化的经验,并吸取其教训,以实现我国税收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1.税收信息化的观念和科技兴税的意识

随着税收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人们的思想理念、工作方法以及制度安排均带来巨大冲击。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做好税收征管工作不仅必要而且可能。美国对先进技术的敏感性是大国地位的基石。税收征管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顺应了时代要求,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国际趋势。实践经验证明,信息化工作只有得到全系统的共识,尤其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才能顺利发展。只有税务干部“科技兴税”的意识不断增强,科技素质不断提高,税收信息化工作才能取得进展。

2.人才队伍建设

税务信息化离不开高素质人才。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税务部门能不能吸引人才是关键。当前我国税收系统内信息化素质的比例不高,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税收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此类复合型人才更为缺乏。普及信息技术与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战略性任务。税收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人,人才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这就需要培养大量具有税务知识的专业人才,加深互联网技术在税务工作者中的普及程度,以满足新时代下税收管理信息化的要求。此外,要有重视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理念和相应的考核晋升机制,形成一个吸收人才、培育人才、人尽其才的良性循环的人力资源管理内部环境。

3.数据采集

税收工作的实务性决定了基层征管是税收征管信息化的重点。税收信息化水平高低不仅是要看其软件技术的先进程度,最重要的是看应用效果如何。其中,数据采集是第一环节,直接决定着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成败。这不仅需要数据采集和录入人员的责任心,更需要税务系统内部的信息共享和硬软件兼容,做好国地税、税务与工商以及技术监督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换与资源共享。

4.流程优化重造与业务重组

目前我国税收业务项目繁多,环节复杂,需要通过流程再造来设立“税收事务处理节点”,对单项事务流程归纳分类,尽可能压缩简化信息流环节、审批环节。对流程进行优化重造,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加大对税务部门的重组力度,进一步优化组织管理结构。

总而言之,税收信息化是现代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升和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注定是一个长期发展、持续优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税务工作实际,主动推进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解决信息化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保障我国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国际税收研究会课题组.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税收征管模式[J].税务研究,2013(12).

[2]程婧.中国当代税制改革研究[D].南京大学,2014.

[3]袁琪.云计算在税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探讨[J].电子世界,2014(03).

[4]王强.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问题和发展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2).

[5]周锋.国外税收信息化现状及借鉴意义[J].财会学习,2016(3).

上一篇: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下一篇:卵巢蒂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