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精选8篇)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篇1
摘要:传统研究中把税收制度看作是征纳双方的一系列权利和义务的契约安排, 且其制定带有国家强制性。因此从这一角度看税收制度的形成并不是征纳双方互相协调一致而达成的结果。但是若从博弈的角度分析却未必如此, 因为税收征纳双方在制度制定前后能够根据对方的行动作出调整, 最终达到“均衡”状态。这种博弈既影响着政府对税收制度的制定同时也影响企业的纳税行为。本文将在完全信息的假设基础上对征纳双方的税务筹划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税务筹划,斯坦科尔伯格博弈
一、税务筹划的概念
国内外的学者对税务筹划范围的划定不一, 各方的分歧主要在于是否将政府等征税方作为税务筹划的主体。将征税方排除在主体之外的学者认为政府只能依法征管、依法治税, 并不存在“筹划”这一说法, 因此将征税方纳入税收筹划的主体是不合适的。但是笔者认为征税方的税务筹划虽然属于税务管理学的范畴, 但是如果将其排除在税务筹划的主体之外是不妥当的, 原因包括两个方面:首先:纳税一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即纳税方税务筹划所依据的税法是政府部门制定的, 纳税方所有的税务筹划必须考虑到政府对这种行为是否认可。其次, 税法不是固定不变的, 政府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的发展等原因修改相关税收法律。如此一来, 纳税方在今天合法的税务筹划到了明天也有可能就成为不合法的了。所以征纳双方互相传递的信息会影响税收制度的制定, 从博弈的角度来研究这种行为应当将征纳双方都纳入到税务筹划的范围当中。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 政府税收集中反应了占统治地位阶级的征税意志, 因此征税方的税务筹划与纳税方相比是古老的, 其从古至今有着不同的原则方法。我国古代的政府税收筹划虽然曾出现过“薄赋敛”, “取之有度”等宝贵的思想, 但是从本质上看当时政府税收的主要原则仍然是确保官方的利益最大化。现代社会的政府税收已成为社会经济当中的重要的平衡力量, 因此政府的税收筹划是指在税收财政, 公平税负, 税收效率, 税收主权等原则下, 服务于宏观经济平稳有效运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据资料记载, 纳税人的税务筹划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意大利。进入20世纪之后, 随着生产力以及税收制度的发展, 企业的税务筹划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对于政府的税收筹划, 纳税人的税务筹划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来切入, 此处我们引用盖地教授对纳税筹划的定义即“纳税人的税务筹划是其依据所涉及的税境和现行税法, 尊重税法的前提下, 根据税法中的允许、不允许以及非不允许的项目和内容等, 对企业涉税事项进行的旨在减轻税负、有利于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谋划、对策和安排。”
二、博弈研究的假设前提
税务筹划也是在一定的大环境下进行的, 因此他与财务会计一样, 都有假设的前提, 具体包括税务筹划主体、理性经济人、持续经营、税制差异和有效市场等5个前提。为了本文的研究需要将这其中的理性经济人, 持续经营和有效市场作为博弈研究基本前提的一部分。
(一) 理性经济人
众所周知,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之一, 对于税务筹划这一假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征税部门的理性体现在:首先, 保证依法征税, 避免错征、少征或者漏征等;其次是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作用, 保证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对企业来讲理性体现在:首先, 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即降低纳税成本并实现税后收益最大。其次, 能够组织合理的理财活动, 即对理财活动进行有效地规划、实施、协调和控制。
(二) 有效市场
有效市场假设税务筹划所依据的资本市场健全、有效并长期存在, 这意味着市场上的信息是完全公开的、市场对信息的反应是灵敏的、市场上的价格是合理的。首先, 在有效市场假设下各个纳税主体的信息是完全公开的, 这其中既包括了他们“好”的和“坏”的信息, 也即各主体之间是完全透明的, 他们主导对方的税务筹划行动是否收到了税务部门的惩罚, 从而能迅速调整自己的行动。其次, 根据有效市场假设, 可以将征纳双方看作是在完全信息下的博弈, 即任何一方不会因为信息优势而给自己带来超额收益。
(三) 平衡税负
这一假设是针对征税方而言的, 就是假定其目标是在保证自己支出需要的前提下使各企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最小化, 也就是平均主义的做法。平衡税负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 根据应纳税额的大小设置不同的税率;
2. 对某些行业和企业实行低税率甚至是零税率来减轻他们的税负;
3. 某些税种设置起征点或免征额;
4. 政府对一些行业会动用转移支付等手段来进行补贴。
(四) 持续经营
税务筹划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企业持续经营, 是假定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破产、关闭或被兼并, 而是持续不断的正常经营下去。它是针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作为税务筹划主体的企业存在竞争, 其经营的持续时间具有不确定性这一情况提出来的。因此根据这一假设税务部门和纳税企业的博弈可以看成是无限次重复博弈。双方的博弈过程满足:
1. 博弈重复无穷次;
2. 双方都采取冷酷战略;
3. 完美信息博弈, 双方都能观测对过去的历史。
除此之外有必要说明一下征纳双方的信任问题, 由于税法可能是经常变化的, 而企业的税收筹划可以在其变化前或变化后。昨天的税务筹划方案还是合法的到了今天就成不合法的了, 这时企业会调整自己的行动。也就是说企业是否真的相信自己筹划时所依据的税法。
三、博弈分析
博弈分为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其中的完全信息是指博弈中信息是完全的, 即双方都掌握参与者相对其他参与人的战略空间并且对战略组合下的支付函数有完全的了解, 但行动是有先后顺序的, 后行动者可以观察到前者的行动, 了解前者行动的所有信息。动态博弈是说参与人的行动有先有后, 后行动者的选择空间依赖于前行动者的选择, 前行动者在选择自己的战略时不可能不考虑自己的选择对后行动者的影响。此外, 由于纳什均衡, 参与人并不考虑自己的选择对他人的影响, 所以纳什均衡不一定是动态博弈的最优解。“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正是对这个问题的第一个重要的改进, 它的目的是把动态博弈中“合理纳什均衡”与“不合理纳什均衡”分开。在先前关于税务筹划的研究中采用静态博弈研究的比较多, 既只研究了征纳双方一次的博弈过程, 而忽略了此后连续的博弈过程。其实双方后续博弈的过程更加复杂, 更值得我们去研究。下面本文就将对这一动态的税务筹划过程进行研究:
先假设一下参与方, 一是税收部门即政府, 还包括两个纳税企业, 并且这两个企业的情况并不相同, 他们有着不同的利润水平。征税部门选择征税的比例, 而企业决定自己的利润水平。
令xi是政府规定的第i个企业要承担的的税负。 (0≤xi≤1) , yi是其利润总额。E是政府支出的需要, 也就是征税部门最小的征收金额。那么政府征收的税款为:
企业的净利润为:
由平衡税负这一假设条件, 政府部门的目标是在保证自己支出需要的基础上, 减小各企业之间的税负差异, 因此税收部门的目标可以表示为:
假定企业的目标是征税后的收入减去税务筹划成本后的净收入最大化, 即:
这里Ci (yi) 是税务筹划的成本, 并假定税务筹划的边际成本随税额的增加而上升。并且a1≠a2, 代表两企业的税务筹划的水平不一样, 有高有低。
考虑两种不同的斯坦科尔伯格博弈。第一种情况是政府先行动, 企业后行动。即税收部门先规定税收的制度, 企业随之进行税务筹划的博弈;第二种情况是企业先行动, 政府后行动。即税收制度变化后于税务筹划的条件下的博弈。分别称为政府先行动和企业先行动。通过这两种情况来分析企业税务筹划行为。
(一) 税收部门先行动, 企业后行动的情况
在税收部门现行博弈中, 在博弈的第一阶段选择x1和x2;在观测到x1和x2后, 两个企业选择y1和y2。将均衡定义为:
1. 给定企业的反应函数, 税收部门的选择是最优的;
2. 给定税收部门和第j个企业的选择, 第i个企业的选择是最优的。
首先求解第二阶段博弈的纳什均衡。给定 (x1, x2) 和y2, 企业1选择y1最大化U1= (1-x1) y1-aiyi2解最优化问题的反应函数:
同理可得企业2的反应函数。
这表明企业交税的积极性是征税比例和税务筹划成本的递减函数, 即:征税比例越高, 征税越困难, 企业的积极性就越低且每个企业的反应函数又独立于其他企业。
税收部门知道了企业的反应函数后, 在第一阶段的问题就表示为: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
最优化的一阶条件是:
消去λ得
从而推导出x1c<1/2, x2c<1/2
以上是第一种情况的博弈。
(二) 企业先行动, 税收部门后行动的情况
如果企业预计税收部门会修改征税比率, 博弈的行动顺序就变了, 就成为了企业先行动, 税收部门后行动。均衡定义为:1.给定企业的选择y1和y2, 税收部门的选择是最优的 (x1, x2) ;2.给定税收部门的反应函数xi (y1, y2) 和第j个企业的选择yj第i个税收部门的选择最优的yi.
给定y1和y2, 税收部门在第二阶段的问题是:
上述最优化问题的一阶条件意味着:
即税收部门将是企业的税负水平均等化, 其反应函数为:
上述反应函数意味着, 一个企业缴税的比例随其相对收入的增加而上升, 而随另一个企业的相对收入增加而下降。如果企业1的利润水平高于企业2, 那么政府就会增加对企业1的税收, 而对企业2的税收会减少。换言说就是每个企业对其他企业创造正的外部效应。正是这个原因, 使得企业的缴税积极性下降。
因为企业知道政府的反应函数, 博弈的第一阶段企业的问题是最大化:
纳什均衡为:
将此结果代入企业的反应函数:
将上述均衡结果与第一种情况比较我们发现:
也就是说当企业预计政府会改变税率使得企业的纳税额下降, 也就是说企业进行了有效的税务筹划。
(三) 结论分析
通过对两种情况下两阶段的博弈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 企业在与税收部门的博弈过程中不同的行动顺序, 企业的税务筹划会有不同的效果。在税率不变的请况下, 可以将税收部门看成是先行者, 首先发出信号, 然后企业之间达到了古诺均衡博弈。而在税率变动的情况下, 企业成了先行动的一方, 税收部门后行动。这就会造成企业税务筹划的积极性提高, 从而导致纳税数额的减少。
四、总结
通过对税务筹划的分析, 可以得出税务筹划取决于纳税人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内在动机和国家税收制度、政策等外部环境。目前, 我国现行税制还不够完善, 纳税人应该在认真学习与掌握税收政策后进行合理、合法的税务筹划。从微观角度来看, 税务筹划行为不违法, 能够实现企业节税的目的从而带来经济效益;从国家宏观经济角度来看, 税务机关可以通过企业的税务筹划行为来洞察国家税收政策执行的效果, 发现并堵塞税收法规和政策的缺陷和漏洞, 使税制日趋完善。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税收政策作为国家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 必须与经济发展同步以便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所以要求纳税人在利用某项税收政策进行税收筹划时, 应对政策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防范筹划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盖地.税务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2]王则可, 李杰.博弈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4.
[3]马丁.J.奥斯本, 阿里尔.鲁宾斯坦.博弈论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4]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5]张维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6]张新平.税务筹划的博弈分析[J].审计月刊, 2004 (12) .
[7]许跃辉.论企业税收筹划的基本策略及方法[M].经济问题探索, 2004 (5) .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篇2
关键词:预期;货币政策;博弈
一、引言
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以及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规律影响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进入下降周期,为了应对宏观经济下滑,中央政府启动了 4 万亿政府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转为适度宽松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无疑对稳定并合理引导公众预期、提振公众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减轻经济波动、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重点分析预期因素在货币政策有效性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关于预期在经济体系当中的重要作用最早由瑞典学派发现,并最早在经济学层面上提出预期这一开拓性概念,他们认为对价格等变量的预期是企业家从事生产活动的重要依据,进而影响货币政策;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机制的不完美性,不但预料之中的货币政策对产业和经济周期有影响,预料之外的货币政策对总产出的影响更大;凯恩斯主义主张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公众预期,进而影响消费、投资和总产出;货币主义学派提出了适应性预期模型,认为公众根据过去的预测误差调整当期预测,通货膨胀预期一旦形成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因此货币主义学派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理性预期学派在理性预期、信息充分和市场完善的假设条件下论证了“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即公众能够预期到货币政策实施及其效果货币政策规则不影响实际产出。
二、预期的存在性使货币政策行为博弈化
事实上,我们知道货币政策从制定到实施再到最终发挥效用要经过若干个时滞,在这一系列时滞过程中贯穿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虽然不同的货币经济学流派会对其传导机制有不同的理论见解,但是货币政策的具体传导过程是客观的,预期在传导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货币经济学派的理论都隐性或显性地使用了不同程度的预期假设,而这一假设具有现实意义上的合理性。本文认为,正是由于预期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重要性才使这一过程更像是一个完全或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过程,因为公众预期的存在使货币当局与代表性公众的决策顺序发生变化,无预期的货币政策模型必然是一个政府先行的动态博弈(在博弈树中,由于当局先行,代表性公众的两个决策结分别属于两个信息集),而有预期的策币政策模型是一个公众先行的动态模型(在博弈树中,由于代表性公众先行,货币当局的两个决策结分别属于两个信息集),所以此时货币当局做决策时不得不把公众的预期行为考虑进来,形成自己的反应函数或反应对应。
根据Kydland和Prescott(1977)提供的一个货币政策模型所得出的结论,如果政府在给定公众预期通货膨胀率条件下,选择实际通货膨胀率,会存在一个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动态博弈,他们的模型分析得出帕累托最优的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率组合是动态不一致的,政府没有积极性坚持这一组合,而最终的动态一致性组合却是次优的。所以在这里,本文认为,由于预期的重要性,结构类似的货币政策博弈要长期化,政府要重视自己的声誉,言行一致,使公众形成“好”的预期,这样才能走出次优困境,形成帕累托最优的精炼均衡结果。鉴于预期使货币政策行为博弈化的重要性,以下给出一个简单的预期与货币政策效应博弈分析模型。
三、理性预期下货币政策效应的博弈均衡
在理性预期条件下,方松(2004)设定模型推导了一期的货币政策博弈均衡。在模型中,中央银行的决策集包括零货币增长率与正货币增长率两个战略;公众的决策集包括预期通货膨胀率为负和预期通货膨胀率为正两种战略并根据不同战略做出不同的市场行为;事实上,对于中央银行来说,正货币增长率战略严格优于负货币增长率战略,故其选择正货币增长率为其最优策略;在理性预期假设下,公众迅速认识到中央银行会选择正的货币增长率,故其必然选择预期通货膨胀率为正作为其行动基础以使其效用最大化;该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是中央银行选择正的货币增长率,公众选择正的通货膨胀率预期,均衡结果显示货币政策只会影响通货膨胀率而真实产出不变。这一模型说明,当货币当局的行为精确无误地被公众预期到时,货币政策并不能增加实际产出,而是完全转化为物价上涨,这意味着在理性预期框架下公众对货币政策的预期具有强大的威力,预期在宏观经济层面上应受到充分的重视,加以引导,使其成为造福经济的工具,而不能使之随波主流,对经济造成负面的冲击。当然这一分析结果是由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加上理性预期的假设前提做出的,而实际经济体系复杂的多,更加适合用不完全动态博弈模型去拟合,而且现实的预期不会是理性预期,放松的假设是适应性预期,代表性公众不会犯系统性错误,而会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自己的预期。但这些对模型的修正和完善都不会否认预期的重要性,货币政策注定无法忽视预期。
相关分析由黄有光(Ng,1986)给出,他在其原创理论综观经济学分析框架中提及到宏观经济可能面临的五种境况,其中提及到的一种是宏观经济的“预期奇境”,核心思想是代表性公众预期产出物价组合向量是多少,那实值的产出物价向量就会是多少,也就是说是代表性公众的预期,而不是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因子决定了宏观经济均衡。这同样说明,货币政策注定无法忽视预期。
四、货币政策预期的多重性
模型已简单的拟合了预期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这里本文想指出的是,预期因子有一个重要的不同于其他宏观经济因子的独特性质,这就是其对每个实值金融经济学变量都会有一个预期值。实际利率对应其预期利率、实际货币余额对应其预期货币余额、实际汇率对应其预期汇率等等。所以预期因子在金融领域起着既重要又广泛的影响。预期在金融领域具有权重性和广泛性两重性质。此外,隐含在预期背后的是动机,是一个经济利益驱动机制,有什么样的预期也就有对应的行为动机。公众总是根据其对宏观经济因子的预期做成本收益分析,动态地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最优选择,在与货币当局的博弈中保证自己的最大可得支付。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预期在经济利益驱动机制下每个参与方都试图使自己支付最大化,但最终的均衡可能是次优的,而非帕累托最优的。预期对货币政策可能产生正效应,也可能产生负效应,具体看如何引导和利用。
五、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公众预期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因果联系,预期效应可能使政策成效与目标之间产生离差,事实上,货币当局可通过提高透明度、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及建立和维持声誉等方式合理引导预期向着有利于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Lucas, R. E., 1972. Expectations and the Neutrality of money.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2] Kydland,F.E., and Prescott, E. C. , 1977. 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 The 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5:473- 492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篇3
好的税制设计必然是和好的征管体系相联系的。一个税种的征管方式设计也应该且必须成为该税种税制结构设计的一部分。二者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自2011年9月1日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正式实施以来, 已经经历过四次修改。工薪所得纳税人占全部工薪收入人群的比重, 将由目前的28%下降到8%以下, 从而使个税纳税人数由现在的约8400万锐减至约2400万, 中低收入阶层的纳税负担进一步降低, 这一举措将对社会收入的再分配发挥积极影响。
然而, 个人所得税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征管的复杂性。刘黎明、刘玲玲 (2005) 对1995年~2004年个人所得税的流失规模的测算结果显示在这十年间个税的流失率都达到了80%。这一结果的发生与个人所得税税制本身仍不完善有着密切联系, 而在征管方面的的制度缺陷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征纳双方利益的冲突决定了矛盾产生的必然性。经济人的假设使得税收征纳的双方在整个过程中都会尽可能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对方的利益。
如前所述, 个人所得税的征管过程涉及到几方的利益,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导致最终的行动方案将是各方衡量利益得失后的选择。下面我们就从动态博弈的角度来考察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各方行动的选择问题。
二、不完全信息下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动态博弈
以往的一些研究通常都是把纳税人、税务人员或者政府放在了一个静态的框架下, 同时信息也是完全的, 博弈的各方都能够清楚地知道对方的策略选择, 从而根据收益最大化原则同时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事实上, 这种分析是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过程进行了相应的理想化。
对于税务人员来讲, 他不可能清楚的知道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的收入情况。在征收税款的时候通常是采取由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自行申报的方式进行。纳税人所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最终所纳税额的多少。纳税人的申报行动往往是在税务人员采取严查或者不严查策略之前。鉴于此, 可以考虑建立一个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模型来进一步分析征税过程中博弈各方的策略选择。
(一) 模型的有关假定
第一, 该博弈具有两个局中人, 即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和税务人员。纳税人的类型空间可能为{ξ1, ξ2}。ξ1和ξ2分别表示纳税人拥有较低或较高的应纳税所得额。纳税人知道自己应纳税所得额的真实情况, 而税务人员不清楚, 所知道的只是纳税人是或的概率分别为μ和1-μ。
第二, 纳税人可以选择的行动空间为{m1, m2}, 一是向税务人员申报一个较低的应纳税所得额I1, 二是向税务人员申报一个较高的数额I2。作为税务人员来讲, 他可以选择的行动{n1, n2}是采取严查或者不严查的措施。当然, 他如果严查的话要为之付出相应的额外成本, 假定严查的额外成本用C表示。用△I (△I=I1-I2>0) 表示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与实际应纳税所得额的差, 那么税务人员严查时若发现有逃税行为就对其施以惩罚f△I。
第三, 假定纳税人的应纳税所得额处于较低的水平时, 他会选择申报自己的真实的应纳税所得额, 这主要是因为他没有必要为逃掉较少的税款去冒受到惩罚的风险, 即如果ξ=ξ1, 一定有m=m1。
(二) 个人所得税征管动态博弈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在上面3.1小节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分别得到在各种可能的行动选择下, 博弈双方的收益 (分别用和表示纳税人和税务人员的收益) :
根据纳税人和税务人员的在博弈中可能的收益情况, 我们可以绘出如下的博弈树以描述这一博弈过程, 如图1所示:
在上图所示的博弈树中, 利用海萨尼转换 (Harsany Transformation) 引入了“自然” (图中的椭圆) 这一虚拟的局中人, 由他分别以μ和1-μ的概率选择纳税人的类型究竟是ξ1还是ξ2。随后, 纳税人 (白色椭圆) 选择行动, 最后税务人员 (黑色椭圆) 选择他的行动。
首先, 我们来考虑税务人员在纳税人采取如实申报策略的假设下, 所做出的推断, 显然有:
那么, 对于税务人员来讲, 他的策略选择就是要使其收益最大化, 即:
结合P (ξi/mj) 的取值, 分别计算纳税人两种行动下税务人员的收益:
当m=m1时, 有R2 (ξ1, m1, n1) =-C
当m=m2时, 有R2 (ξ2, m2, n1) =-C
由此, 可以得到结论:当纳税人如实申报自身的应纳税所得额时, 税务人员的最佳行动选择都将会是不严查。
反过来, 对于税务人员的不严查选择, 纳税人将会采取的策略仍然也必须满足:
当“自然”选择ξ2时, 有R1 (ξ2, m1, n2) =t△I>R1 (ξ2, m2, n2) =0, 所以此时对纳税人有m (ξ2) =m1。
当“自然”选择ξ1时, 在假定中已经说明一定有m (ξ1) =m1。这说明不管“自然”所选择的类型如何, 纳税人都会倾向于申报一个较低的数额。这就说明按实际申报不可能是纳税人的子博弈精炼贝叶斯均衡。
接下来, 我们来进一步分析上面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混同均衡 (Pooling Equilibrium) 。在混同均衡下, 一定有m* (ξ) =m1。这时, 税务人员可以对纳税人的类型进行相应的推测:P (ξ1/m1) =μ, P (ξ2/m1) =1-μ;P (ξ1/m2) =0, P (ξ2/m1) =1
现在来分析税务人员为取得最大化收益所采取的策略, 税务人员的策略选择必须满足:
结合P (ξi/mj) 的取值, 分别计算纳税人两种行动下税务人员的收益。
1. 当m=m1时, 如果税务人员采取n1, 那么税务人员的收益为:
当m=m1时, 如果税务人员采取n2, 那么税务人员的收益为:
显然, 此时税务人员的策略选择是n (m1) =n2
2. 当m=m2时, 如果税务人员采取n1, 那么税务人员的收益为:
当m=m2时, 如果税务人员采取n2, 那么税务人员的收益为:
显然, 此时税务人员的策略选择仍然是n (m2) =n2
同理我们也可以推导出n* (m) =n2的条件下, 纳税人的策略选择m* (ξ) =m1这样, 我们就得到了上面博弈的精炼贝叶斯均衡为:{m1n2P (ξ/m) }。
三、个人所得税征管动态博弈模型解的说明
博弈结果说明, 在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和税务人员是一种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前提下, 纳税人不管其应纳税所得额的高低, 往往都会倾向于申报一个较低的数额, 而税务人员的态度是由于严查会付出额外的成本, 除非这部分成本政府能够给予相应数额的补偿, 否则他将一定不会严查。对纳税人的惩罚因子对逃税并没有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政府最终的个人所得税收入仍将流失。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所要做的并不是继续提高惩罚系数, 而是在于采取何种方式激励税务人员努力工作, 对逃税行为采用严查的方式。这也是在征管机制设计是所必须考虑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2]刘黎明.财政体制的理论与模型方法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7.
[3]于维生, 于惠春.出口退税问题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J].统计研究, 2001 (2) .
[4]贾辉, 刘黎明.监管与惩罚的选择:从博弈的视角看税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 .
[5]刘黎明, 刘玲玲.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流失规模测算[J].财政研究, 2005 (4) .
[6]邵佳, 杨仕元.非对称信息下税收征管的博弈分析[J].当代经济, 2009 (5) .
[7]梁军.税收征管目标及征纳双方的博弈分析[J].税务与经济, 2011 (2) .
[8]滕祥志.税收制度创新:破解个税改革困局之路径[J].中国发展观察, 2011 (6) .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篇4
一、产权、农地产权与土地确权的内涵
产权即财产所有权, 是一个包括产权对象物和产权主体的权利束, 从总体上来说包括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 具体涵盖了狭义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权项。产权作为一种权属安排, 必须用某种形式进行确认, 这些形式包括口头合约、文书性质的合约 (包括合同、证明等) 或证件 (所有权证、经营权证、使用权证等) 。农地产权是产权的一种形式, 是针对农地所有权以及以其为基础的一系列权利, 其目的是使权利人能够更好的利用土地, 保障权利人的收益, 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土地确权, 是要在厘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权项的基础上, 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等物质形式, 在法律和形式上把各个权利主体所享有的权利进行离析和确认。
二、农地产权博弈模型:一个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农地产权的权利主体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类, 一个是以农民为代表的个人或者经济组织, 一个是以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为代表的国家权力主体。现有的农地产权可以看成是在约束条件下, 农民与国家通过不断博弈形成的权利安排, 小岗村自发的土地产权改革实践正式这种博弈的一种现实表现。在农地产权界定过程中, 由于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形态和各个权利主体都具有有限理性, 任何一个博弈主体无法对其他主体长期保持信息私有化状态, 从长期来看, 我们可以认为“针对农地博弈双方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假设是合理的。所以我们以二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为核心建立一个农地产权博弈模型, 作为我们分析农地确权必要性的理论基础。本模型有两个博弈主体, 即博弈主体1和博弈主体2。博弈主体1的期初收益我们定义为f1, 博弈主体2的期初收益我们定义为f2。p为一项产权权属, 是博弈双方界定的对象, 这一产权权属在期初属于博弈主体2。s1被定义为博弈主体1在界定产权时的努力水平, s2被赋予博弈主体2在保护产权时的努力水平, s1≥0, s2≥0。c1 (s1) 和c2 (s2) 分别为双方界定产权的成本, c1 (0) =0, c2 (0) =0, 且c′1、c′2>0, c″>1、c″2>0。博弈主体1关于产权p的转化系数定义为:r=r (S1, S2) r为转化系数。0≤r≤1;r (0, s2) =0; r (s1, 0) >0, (s1>0) ; r对于s1的导数大于0, r对于s2的导数小于0。农地产权界定博弈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主体1选择是否对本属于主体2的产权权项p进行界定, 主体1的策略空间为{Y, N}, Y代表主体1选择重新界定权项P, N代表主体1选择不界定。第二阶段, 主体2选择是否保护P, 策略空间为{G, N}, G代表保护, N代表主体2选择不保护策略。
注:r (0) 为r (s1, 0) 缩写, 代表的是主体1采取界定策略而主体2采取不予保护策略的情况。
博弈结束时, 主体1获得的收益为:f1+r (s1, s2) p-c1 (s1) 主体2获得的收益为:f2-r (s1, s2) p-c2 (s2) 依据扩展式, 可以采用归纳法分析出这一博弈的均衡。下面分四种情况进行分析:在第二阶段, 当且仅当下式成立时, G是主体2的占优策略:f2-rp-c2 (s2) > f2-r (0) p即:c2 (s2)
f1即:c1 (s1)
三、关于农地确权必要性的思考
(一) 现行的农地产权现状使农民保护自身土地权益的激励弱化。
上文提到了四种结果, 从长期来看, 那一个结果会是对现实的合理描述呢?就需要看在现实世界中, (式1) 、 (式2) 和 (式3) 那一个成立。依据上面给出的模型, 我们把博弈主体1定义为政府, 把博弈主体2定义为农民。从农民的角度来说, 现有的产权安排必须能够激励农民保护其土地权益, 这是农民权益得到保障的前提。根据上面的分析, 农民是否选择G策略, 需要分析 (式1) 是否成立。首先, 目前农地的产权安排是一种脱胎于计划经济, 以国家权力为依托形成的集体产权, 由此形成的博弈双方并不是平等的主体, 政府与农民之间是某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农民处于劣势地位。这就使农民参与博弈的成本很高, 时有发生的血拆事件就是这一关系的极端反映。其次, 在各个权利主体的权益能够得到平等保护而且法律体系完备的情况下, 作为个人权利主体参与博弈的成本相对较小。但目前在我国的法律体系当中, 《物权法》, 《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都有涉及农村土地的相关规范, 但规定的都比较宽泛, 而且法律在执行层面还有一定的改善余地。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还不完备的情况下, 处于弱势一方的权利主体维护自身权益、参与博弈的成本很高。再次, 农民作为个体, 人数众多, 涉及土地权益时各项诉求也不尽相同。作为博弈一方, 统合所有人的意见达成共识的成本也相当高昂, 这也限制了农民作为博弈一方的博弈能力。综上所述, (式1) 在现实中不成立, 或者说农民的最优博弈策略是不保护, 产权的激励作用就存在弱化的倾向性。
(二) 现行农地产权现状使政府具有较强的重新界定农地产权的激励。
在农地产权博弈过程中, 政府选择什么策略取决于 (式2) 和 (式3) 在现实中是否成立。我们以 (式2) 为例进行分析。首先, 政府拥有较大的转化系数。由于现在实行的是农地土地集体所有制, 农民只拥有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 土地用途变更的权限不再农民手里, 是由政府垄断。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土地供给和需求的缺口相当大, 土地在由农用地转化为其他用地的过程中, 通常会有一个巨大的升值空间。换句话说, 通过土地用途的转化可以产生数额巨大的级差地租。而且政府还可以通过对土地基础设施 (比如三通一平的投入) 的投资使级差地租进一步增加。其次, 政府重新界定农地产权的成本相对较低。上文已经提到, 农地的产权安排是一种脱胎于计划经济, 以国家权力为依托形成的集体产权。这种产权具有不完备性, 是一种“残缺的产权”[1]。在这种产权安排中, 农民只享有土地资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权, 并不享有土地资产的所有权。在现实中还大量存在着地界划分不清、“四荒地”权属不明、农地登记不完善等现象。国家作为农地资产的所有权主体, 其重新界定农地产权的成本很低。综上所述, (式2) 在现实中是成立的, 就是说政府的最优博弈策略是重新界定产权。在现有产权安排下, (Y, N) 是农地产权博弈模型的均衡解。这种状况对保护耕地、稳定促进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三) 农地确权可以成为农地产权的突破口。
首先, 农地确权可以赋予农民平等的博弈地位。通过明晰地界、完善土地登记、发放权属证件、制定完善农地确权法律法规等方式, 农地确权达到对农地产权权项和权属进行明确的目的。使农民作为农地权利主体之一的地位进一步明确。同时也对政府作为农地产权主体之一的权益以及权利边界进行界定。通过赋予农民平等的博弈地位, 减少农民参与博弈保护其权益的成本, 为 (式2) 的成立提供基础。其次, 农地确权可以为减少集体产权的公共领域提供前提。集体产权公共领域的存在, 是农地资产配置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所谓“确权”, 其实就是将原本属于集体的‘非排他’的多种土地财产权利, 逐项‘排他性’地界定 (‘量化’) 给农户的改革举措。”[2]对于公共领域我们“通过渐进的‘确权’改革, 逐步加以克服。”[3] 依据农地产权博弈模型, 分析出农地产权安排存在着不当激励的因素, 这对耕地的保护、农业生产的稳定、社会的安定都将产生不利影响。农地确权可以为突破农产产权改革困局提供突破口, 为农地产权改革的深入提供前提和基础, 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基于此凸显出来。
摘要:本文在对土地确权概念进行离析的基础上, 以二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为核心建立一个农地产权博弈模型, 作为我们分析农地确权必要性的理论基础。依据该模型, 分析出农地产权安排存在着不当激励的现象。农地确权必要性就体现在通过赋予农民平等博弈地位和为减少公共领域提供基础两个方面, 为突破农产产权改革困局提供突破口, 为农地产权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农地确权,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J].管理世界, 1995, 3、4:178~220, 147~155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篇5
关键词:生物质发电,供应链合作,博弈分析
0 引言
作为生物质能源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生物质发电越来越受到各相关政府和企业的重视,然而在实践中,生物质发电总体进展缓慢。目前不少地区开展的生物质发电项目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林伟刚研究员分析说,“秸秆收购价格过高,原材料供不应求是生物质电厂亏损的主要原因。此外,运输成本过高也是制约生物质发电的另一重要因素”。
生物质发电的原材料主要有秸秆、谷物皮核、树木、垃圾等,秸秆类生物质属于清洁能源,其特点有来源分散,且易腐、易潮、易燃,不易存储和运输;此外替代用途多,导致供应波动大。论文主要以秸秆发电为例进行讨论。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从多方面研究了生物质能源的供应问题,文献[1,2,3]分别对生物质的存储处理、物流、收集模式进行了分析。文献[4]以河南省秸秆利用为例,从农户行为角度来研究生物质发电的利用情况。本文拟采用博弈论方法对生物质发电供应链上游企业的合作供应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目前博弈论在电力市场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5,6],但对生物质发电供应链合作进行分析建模的文献较少,文献[7]以加拿大为例,对生物质发电原料使用过程中的农户、发电厂、用电户进行了博弈建模,并着重对相关的激励政策进行了研究。本文以秸秆发电为例,从不同的研究对象出发,建立了农户、中间收购商和发电厂三方的完全信息动态价格博弈模型,得出了序贯博弈的纳什均衡,分析了电厂对农户和中间收购商的激励效应,并探讨了政府参与对均衡结果的影响。
1 博弈模型
1.1 问题提出
针对以秸秆类生物质进行发电的的企业,原料供应环节主要包括农户,中间收购商,物流服务商,此外,地方政府在生物质发电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这一垂直合作中,价格是影响合作最主要的因素,利益是每个节点企业关注的重点核心,原材料收购价格过低,将直接降低农民供应生物质的积极性。原料收购价格过高,也将抬高生物质发电厂的运行成本,为此研究生物质发电原料供应过程的价格激励水平很有必要,在这一指导下可以保证生物质发电过程有条不紊的进行。
1.2 模型描述及符号定义
1.2.1 模型描述及假设
本文主要针对生物质发电供应链中的农户-中间商-电厂收购模式,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理论框架下运用逆向归纳法求解了三方之间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因农户的行为具有相似性,假设所有的农户构成一个农户群体,即将问题归结为一对一的博弈模型,发电厂先宣布其价格策略,中间商决定其向农户的收购价格,农户决定供应量,最后分析政府对农户实施激励后,对以上结果的影响及各方的利益变化。此外假设运输过程中生物质的折耗量忽略不计。
1.2.2 符号定义
pu:生物质电厂发电后的上网电价(元/MWh);pb:中间商向农户收购生物质的价格(元/ton);pd:电厂向中间商收购生物质的价格(元/ton);(pu>pd>pb)pf:生物质的市场价格(元/ton);Cq:农户供应生物质的单位生产操作成本(元/ton);CD:单位发电过程产生的变动成本(元/ton);Cl:单位运输距离成本(包括燃料等)(元/km);Ct:单位运输时间成本(包括人工、设备维修等)(元/小时);Cs:单位存储成本(元/ton);αb:生物质电厂对中间商的激励参数;αg:政府对农户的激励参数;GD,GB,GF:分别为生物质电厂、中间收购商、农户的利润函数(元);r:生物质秸秆发电的的转换率(MWh/ton);q:生物质的收购数量(ton);
1.3 序贯博弈的纳什均衡
1.3.1 发电厂、中间收购商与农户之间的博弈分析
假设农户的成本函数为Cq(q)=1/2Cqq2,当发电厂委托中间收购商收购秸秆时,设由中间收购商负责运输,假设车辆的平均运输时间为T,平均运输距离为L,则生物质运输、存储环节发生的总成本为Y=(ClL+CtT+Cs)*q。设中间商和发电厂承担的存储成本分别为C1、C2,发电厂选择以价格pd向中间商进行收购,收购商决定其对农户的收购价格pb,设有pd=pf(1+αb),如图1。
此时,农户、中间商和发电厂的最优利润函数分别如(1)(2)(3)所示:
从(4)可看出,农户供应量与收购商价格成正比,与自身成本成反比。当pb=0时,q=0。在q*下,收购商的价格反应函数如(5)所示:
从(5)式可以看出,pb*受到pf、αb及收购秸秆时所产生的各项成本的影响,具体来讲,当pf、αb越高时,pb*也越高,而收购成本越高反而会使pb*下降,因而电厂在委托收购商进行生物质收购时必须保证收购商有一定的盈利空间,否则当激励不足以弥补成本时,收购商就不再有积极性进行收购。在确定了q*及pb*后,发电厂的最优价格激励策略如(6)所示:
从(6)式可以看出,电厂对中间收购商的激励参数αb*受pu、中间商的收购成本和自身的收购成本的影响,随着pu和中间收购商成本的上升,αb*就会升高,反之,当电厂自身发电成本和原材料的成本上升时,αb*就会降低。而当pu低于某一水平时,αb*也将会下降到一个很小的数值。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农户、中间商、电厂三方博弈的均衡解,假设用E*=(αb*,pb*,q*)T表示,则有均衡(7):
至此得出了生物质发电供应链上原材料收购过程中,农户、中间收购商与发电厂三方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但生物质供应链存在不稳定性,农户作为生物质原料的供应者往往表现出不合作现象,为此以下引入政府这一参变量进行讨论。
1.3.2 政府激励对博弈均衡的影响
假设政府根据pf,对出售生物质秸秆的农户给予适当的激励,设其价格激励系数为αg,农户除了因出售生物质秸秆得到一定的收入外,还有政府的补贴收入。此时农户的最优问题如(8)所示:
由(8)可求出农户的最优供应量如(9)所示:
从(9)可以看出,其它因素不变时,αg越高,q**将也将会越大。此时,中间商的价格收购策略以及发电厂对中间商的价格激励策略分别如(10)、(11)所示:
从(13)(14)(15)不难看出,政府对农户实施激励后,受惠的不仅仅是农户,中间商和发电厂的利润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政府在生物质发电供应链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政府政策的合理性将直接关系到生物质发电厂企业能否持续、顺利地进行生产。
2 结论
本文针对生物质发电原材料的供应问题,应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了生物质发电供应链合作问题,文中将模型归结为一对一博弈,建立了农户、中间商和发电厂三方之间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得出了三方博弈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重点分析了发电厂对中间商的激励效应及政府参与后对各方利益的影响,证明了政府在生物质发电供应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论文可以进一步进行相应的数值分析并展开讨论质量信息不确定下的博弈及委托代理问题,这将是下一步继续研究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Silke van Dyken,Bjorn H.Bakken,Hans I.Skjelbred.Linear mixed-integer models for biomass supply chains with transport,storage and processing[J].Energy,35(2010)1338-1350.
[2]Athanasios A.Rentizelas,Athanasios J.Tolis,Ilias P.Tatsiopoulos.Logistics issues of biomass:The storage problem and the multi-biomass supply chain[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13(2009)887-894.
[3]王盛曼.秸杆发电工程技术经济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08,(6).
[4]王晓凌.我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中的农户行为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6).
[5]Jia,N.X.,Yokoyama,R.Profit allocation of independent power producers based on cooperative game theo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al Power&Energy Systems,25(2003)633-641.
[6]Hu,Z.,Yang,L.,Wang,Z.,Gan,D.,Sun,W.,Wang,K.A game-theoretic model for electricity markets with tight capacity constrai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al Power&Energy Systems30(2008)207-215.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篇6
关键词:审计学教学,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动态博弈
为培养更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国际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教育部2007年下发的1号和2号文件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随着审计法制和政府监管的不断强化, 尤其是新国家审计准则的出台及新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即将出台, 审计领域不断拓宽, 审计队伍日益壮大, 审计理论和实践的进步日新月异, 社会对复合型审计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操作性极强的审计学课程必须结合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要, 除特别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外, 更需要不断推进审计学及其实验内容和模式的创新, 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为实现其顺利就业及人生规划打下深厚基础。为此, 本文引入经济学的多重委托代理理论和三方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结合自己在审计学和财务报表审计等课程的初步探索, 为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些许参考。
一、审计学理论教学实践的现状
从事高校审计学教学的大部分教师都深有体会:由于专业特征所限, 审计教材涉及的概念、原则、策略, 方法等枯燥的条条框框居多, 一本书里几乎没有多少例题。如在注册会计师执业考试所设的六门课程中, 审计教材竟达730多页, 其内容之琐碎、抽象和枯燥, 令人如入茫茫林海, 无从把握重点。作为注册会计师培训班的老师, 我曾经下载多个审计学网上培训班教师的授课视频, 即使是大家公认讲得最好的老师, 在一个多小时内, 如果不是对照书本跟着听讲也会走神。在哈佛大学有一个关于审计课的笑话:一共五个学生, 老师讲到最后, 六个人都睡着了, 当然包括讲课的教授。审计学教学的难度与效果可见一斑。这种情形既令多数审计学老师出力不讨好, 更令学生生厌, 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从事审计教学, 进而使得国内审计学方面的教学人才较为贫乏。所有这些一直以来都是审计专业教学公开的难题。
当然, 也不乏像复旦大学的李若山教授、厦门大学的陈汉文教授“口吐莲花”式的审计教学, 但是一直以来, 对于大多数高校的审计学教师而言, 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整体并不十分好。2009年下半年, 笔者参加教育部举办的高校审计学精品课程远程学习, 了解到大多数高校的审计学教师都认为审计学课程不好教、太枯燥, 从而无法吸引大多数学生的兴趣, 并为此十分烦恼。现有大多数高校的审计学教学主要采用概念、理论加案例的方法, 该方法虽然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但是, 依然无法提高其理解的深度, 也不能令其真正掌握审计实务操作的具体流程, 更不能令其改进现有的实务操作弊端。因而, 无法达到理论创新和实务创新相互推动的根本目的。毋庸置疑, 任何教学都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历练的过程, 但是好的教学方法无疑会缩短这个过程。因此, 对审计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动态模拟实验的理论基础——三方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1. 重委托代理关系。
三角关系形象刻画了审计主体、对象与委托者之间的关系。审计业务实质上是一个双重委托代理关系的动态过程。首先, 审计人员接受企业股东的委托, 对其管理层出具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在这个委托代理关系链中, 看似两个代理人 (审计师和管理层都是代理人) , 二者同属一个委托人 (股东) 。但是, 实际中往往是企业的管理层决定聘请或解聘哪一个会计师事务所, 即管理层在作为代理人的同时, 其又属于隐性的实际委托人。这种错综复杂的多重代理关系, 使得委托代理关系的任一方对其他两方拥有的信息是不完全的, 三方各自的利益也不同。
2. 三方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原理。
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 各自都会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对方的行动去作出应对策略。审计业务本身就是一个三方参与的、动态的不完全信息博弈过程, 也是会计师事务所对客户行为信赖的一个选择过程。其中, 三方主要包括企业的委托人即股东大会或董事会、代理人之一管理层和代理人之二会计师事务所。
(1) 企业管理层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是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过程。由上图可知, 企业在节点1进行选择, 它有表现好的动机, 以维持企业现有发展状况和选择表现不好以获取更多的利润两种策略。然后, 会计师事务所据此有两种对策, 信赖企业或不信赖。其中, 信赖决策是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规避风险, 要么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意见, 但客户不同意或风险依然无法规避时, 采取辞聘该客户的信赖决策。
若被信赖者的表现不好, 且与实际相符, 但信赖者 (即会计师事务所, 下同) 采取不信赖他或她的信赖决策, 并采取相应的决策措施, 则信赖过程结束, 此时其无损失。该情形见上图中最左边的一个分支。
如果客户表现好, 此时进一步将信赖决策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客户的表现与实际情况相符, 会计师事务所采取信赖该客户的决策, 并采取信赖措施, 如出具标准意见审计报告或恰当的非标准意见, 此刻的信赖属于正常信赖, 该决策自然成为下次是否信赖该客户的基础。第二种情形是客户的表现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如果会计师事务所由于信息不对称, 或听信客户的花言巧语或巧妙伪装而选择信赖该客户, 此时属于过度信赖决策, 且采取了相应的信赖措施, 如应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却出具了标准意见的审计报告, 或应该辞聘该客户却继续保留该客户, 导致客户组合风险增大, 由此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前文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循环图中涂黄色的部分就是过度信赖的动态决策过程。此时, 往往会导致信赖循环链的断裂, 信赖者可能身败名裂, 万劫不复, 如安达信因安然事件而销声匿迹。可见, 审计业务本身是一个动态的不完全信息博弈过程。
(2) 与企业管理层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频繁的动态博弈不同, 委托人、股东与企业管理层之间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均衡早已被学术界得出定论, 即设计种种激励和约束机制以规避后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但是, 对于股东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却缺乏更深入的研究。由于股东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企业管理层的了解而间接获取信息, 二者之间也是一种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即使有审计委员会机制和独立董事制度, 但是由于代理链条太长依然缺乏更深层次的充分信息。
3. 审计学动态模拟实验的三方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过程。
在审计学课程中, 审计业务的每一步, 每一个环节, 尤其是各个循环, 如销售与收款循环, 采购与付款循环、生产与储存循环、投资与筹资循环等, 都是对企业策略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应对策略的刻画, 因此, 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绝对不能将审计活动与委托方和代理方的行动割裂开来, 孤立进行学习, 否则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以往的审计教学就是陷入了这种不可自拔的怪圈。因此, 必须按照前述三者之间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等特征, 与股东、管理层结合起来, 重点强调学生的步步参与和积极思考, 从而把审计课程学活、用好。具体而言, 分为以下三步:
首先, 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二组共同组成一个新成立的企业, 其中, 第一组作为企业的股东, 并从中选取十名学生成立董事会, 再选取一名董事长来决定企业的重大决策, 其中包括最终确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第二组, 作为企业的管理层, 负责财务报表的编制, 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实施和维护, 以及对会计师事务所行为优劣的判断, 并将此信息传达给股东大会, 提出聘任会计师事务所的提案;第三组, 成立一个会计师事务所, 负责审计计划的制定, 审计项目组的成立, 具体的审计取证、出具报告等一系列过程。
其次, 进一步将第二组的企业管理层分为董事长、总经理、销售总经理、采购总经理、投资与筹资总经理、财务总经理。在讲到具体的销售、采购、投资与筹资、货币资金各大循环时, 请他们逐一说明对相关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如何进行设计、实施和维护。同时, 将第三组的会计师事务所再分为主任会计师、副主任会计师、项目经理和签字会计师, 分别负责不同级别的审计业务, 如对应于上述的五大循环, 应分别测试其内部控制, 并实施相应的实质性程序, 编制工作底稿等。
最后, 会计师事务所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 先确定适当的审计程序, 寻找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出具其认为恰当的审计报告, 再与企业的管理层进行反复沟通, 最后得到双方满意的审计报告。
该模拟实验设计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对三方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调动积极性以及启发的作用。对于每一组学生扮演的角色和其他旁观的学生而言, 既是对实际审计业务活动的遵循和再现, 也是对其所学知识的再现和应用, 从而达到“一箭多雕”的目的, 因而更能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由于不同的学生在个体知识和思维、判断能力等存在较大差异, 而且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完全, 不对称, 因此在他们应对的时候, 就需要发挥各自的智慧, 在讨论中激发灵感, 从而迅速实现其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牢固掌握。
三、改革与创新:案例与审计三方动态模拟实验的结合
笔者在今年上半年财务报表审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对这种方法进行了初步尝试, 对上述三组人员的确定采取的是学生自愿结合, 如果哪一组不踊跃时, 再随机指定学生, 因此总体效果较好。还过由于是首次尝试, 其他配套措施未及时跟进, 如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查找相关资料等, 对教学效果稍有影响。如果前期和实施过程中的配套工作到位, 那么采用这种三方的不完全信息博弈审计模拟实验将是对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全新的思路。具体而言, 需要以下配套措施的跟进:
1. 以案例激发兴趣, 以兴趣带动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审计学课程的学习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知识、技巧和方法, 如审计程序、审计测试、审计报告等, 为了避免枯燥和厌烦, 可以选择一些单项案例 (如因函证发生审计失败, 或因存货监盘发生的审计失败) , 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2. 引入较为相关的影视作品, 大胆创新。
任何知识都是相通的, 尤其是文艺作品具有形象性、娱乐性, 它既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眼球, 也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 甚至令其终身难忘。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插入一些典型的、相关度较高的影视作品, 再从审计专业的角度加以解释和演绎, 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打好会计学、经济法、税法和其他相关知识的基础。
要想学好审计, 就必须学好会计, 这是由审计学鉴证和查错纠弊等功能决定的。因此, 在审计学动态模拟实验学习前, 必须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会计知识点。由于企业的经济活动和会计活动都要遵循一定的经济法规、税务法规等, 也必须让其具备一定的经济法和税法知识。此外, 还需要其了解和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 如内部控制、企业风险管理以及金融学知识, 尽量拓宽知识面。
四、结论
前述分析表明:在学生具备一定预备知识的前提下, 无论是从双重委托代理理论视角, 还是从三方不完全信息博弈的行为经济学角度, 抑或从培养能力的高度看, 将学生分成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委托人和管理层三方, 根据实地情景进行动态模拟对审计学理论进行学习, 尤其是对财务报表审计五大循环的学习, 其学习效果要优于其他方式。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 加之时间仓促, 未能量化三方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均衡策略, 文中还存在诸多不足, 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素萍.高校审计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构想.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1
[2].郝晓雁, 辛旭.审计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会月刊 (综合) , 2007;6
[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 2007
[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 2007
[5].刘蓉.高校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与完善.财会月刊 (理论) , 2007;3
[6].何秀英.创新审计实践教学之我见.财会月刊 (理论) , 2007;4
[7].李晓慧.审计实验室——审计实务个案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8].阚京华.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财会月刊 (理论) , 2008;2
[9].房巧玲, 刘庆红.审计学实践教学体系框架的构建.财会月刊, 2010;33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篇7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作用巨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房地产市场上供需失衡日益显现。由于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程度较高,若房地产业出现较大起伏,可能会导致相关产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出现较大的波动。
房价问题不仅关系国计民生,而且涉及社会和谐发展,因此房价历来是社会各界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史永东、陈日清(2006)分析了房地产市场中羊群行为的形成机制、羊群行为如何导致房地产泡沫生成、以及经济状况恶化时泡沫破裂后居民破产的可能性[1];牟玲玲、李佩等(2010)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分析了市场各主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求出博弈模型的序贯均衡解[2];杨玉静、樊新安(2009)从心理契约角度引入进化博弈模型,建立了购销行为的复制动态方程[3]。
但以上的一些研究多建立在完全信息的基础之上,且以分析单一价格下双博弈方的博弈为主,并未涉及双房价三方动态博弈。实际上房地产市场为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通常房地产商比购房者拥有更多的房市房价信息。本文从完全但不完美信息角度出发,构建了高低双房价下包括政府、房地产商、购房者三方在内的动态博弈扩展形,给出了纯策略和混合策略两个算例的完美贝叶斯均衡解,并结合扩展形运用贝叶斯法则和逆向归纳法分析了三方的收益情况和策略选择。
2基本假设
①设在某一时期T内,某房地产市场购销博弈由政府(G)、房地产商(D)和购房者(F)三个风险中立的博弈方构成,博弈中不存在讨价还价,且无退还保证。在第T期内,三方均不清楚房地产市场(M)的真实经济状态,但在第T期之前的经济状态分布是三方的理性的共同知识(Common Knowledge of Rationality,CKR)。
②G在此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其出台的诸如鼓励或抑制等相关政策对M有直接影响,并对各类D有同等约束力,因此不考虑D之间的竞争。同时抽象掉各类房屋质的差异性,即假定所有同一价格下的房子都是同质的,高价和低价是D的营销策略,也是F判断M运行前景好坏和购买与否的依据。
③由于信息传递不畅或保密等因素的影响,后行动的F自身能力所限,对先做出行动的D不够了解,但清楚各方的收益,即F具有完全但不完美信息(complete but imperfect infor-mation)。因不存在讨价还价,故处在多节点信息集(multiple-node information set)上的他只能根据D发出的“高价”或“低价”的信号,判定M运行前景的好坏,决定购买与否。
④这里M运行前景的好坏实际上是三方的一种心理预期,带有一定的投机色彩,这对三方策略的选择也十分重要。作为CKR的第T期之前的M运行状况,会使D在第T期调整定价策略,也会影响F的购房选择,G当然也会针对第T期之前的博弈结果出台相关调整政策。以下为分析之便,称“市场前景看好的房子”为“好房子”(Peach),“市场前景不好的房子”为“差房子”(Lemon)。
3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假定,构建如下模型。
①在第T期开始时,G根据第T期之前的M运行情况,在本期出台鼓励(R)或抑制(S)房价的政策。在两种不同的政策下,其所获净收益分别以U1、U2表示,有U1>U2>0。
②接着,D在看到G出台R或S后,判定本期M运行前景的好(g)或坏(b),制定高价(k)或低价(l)的营销策略。D的收益以净收入表示,即收益减去成本。
A:若G出台政策R,则D判定M运行前景是g或b的条件概率分别为α和1-α,即P(g)=P(g|R)=α,P(b)=P(b|R)=1-α,并以一定的条件概率分布制定出k或l,且有
P(k|g)=β,P(l|g)=1-β,P(k|b)=γ,P(l|b)=1-γ
再假定D在判定M运行前景为坏的情况下,为使房子以“高价”出手,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C(C>0)进行伪装或加大宣传,以便吸引或者迷惑F。假定D在判定M运行前景无论好或坏的情况下,均制定“高价”为Pk,“低价”为Pl,且有Pk>Pt>0。
B:为分析方便,这里假定:若G出台政策S,则D判定M运行前景一定为“坏”,即p(g|S)=0,p(b|S)=1,这种情况下,理性的D会选择“不卖”。而对于F来讲,G出台政策S,在D选择“不卖”的信号下,他同样也会判定M运行前景为“坏”,基于房子作为消费品和保值品的双重考虑,他会选择“不买”(即使想买,D也不会卖,并且“购买”并非理性的选择)。即G出台政策S后,D选择“不卖”,F选择“不买”,博弈结束,此时三方的收益为(U2,0,0)。由于没有交易成功,为此G需支付一定的成本救市,并在下一时期对政策做相应的调整。
③F在D行动后,根据D发出的Pk、Pl的信号,对M运行前景的好坏进行判断,即对房子或为Peach或为Lemon进行判断,并以相等概率作出“购买”(FY)或“不买”(FN)的选择,即他选择FY或FN的概率都是0.5。F的收益以消费者剩余表示,即价值减去价格。对他而言,判定房子为Peach或Lemon的价值分别为V和W,显然V>W>0。为简化分析,进一步假设如下不等式成立:
V-Pk>W-Pt>0>W-Pk.
这意味着用Pk买到Peach比用Pl买到Lemon要合算,而用Pl买到Lemon还不至于亏本,但若用Pk买到Lemon则是要吃亏的。对于F来说,确实有可能存在一种理想的情况,即用Pl买到Peach,这时他的收益比用Pk买到Peach的收益更大,即V-Pl>V-Pk。这种小概率的事件当然只是理想的情况,这里不妨设出现这种情况只是偶然的好运气,即在正常情况下,是以Pk买到Peach或者Pl买到Lemon。
根据以上分析,建立该双房价三方动态博弈模型的扩展形如下:
关于图1的说明:模型的扩展形中,每一个节点上最后一行的三个数字分别表示G、D、F三者的收益情况,实箭线表示各方行动的先后顺序,虚线表示F处在多节点信息集,置于方框之中的M表示一个中转状态,即M虽不参与决策但对三方的判断和选择都有影响。G和D先后行动,F在看到D发出的的Pk、Pl信号后,就房子为Peach或Lemon进行判断,由此对应了不同前景的四个节点之选择,构成了“多节点信息集”,这种“多节点信息集”也说明F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完美的。
4模型分析
4.1 理论分析
根据纳什均衡的存在性定理可知,对应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完美贝叶斯均衡(Perfect Bayesian Equilibrium,PBE),一个纯策略或混合策略PBE都应该满足以下四个条件[4,5,6,7] :
①各博弈方对于达到的信息集上的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可能性的“判断”(Belief),该“判断”即博弈达到该信息集中各个节点可能性的概率分布,对于单节点信息集判断其达到概率为1;
②给定各博弈方的“判断”,每个博弈方的策略在所有信息集h开始的后续博弈上都是最优的,或者说所有博弈方都是“序贯理性”(sequentially rational)的;
③在均衡路径(equilibrium path)上的信息集处,“判断”是由贝叶斯法则和各博弈方的策略决定的;
④在非均衡路径(off-equilibrium path)上的信息集处,“判断”是由贝叶斯法则和各博弈方在此处可能有的均衡策略决定的。
从图1反映的双房价三方动态博弈模型一般情况来看,由于D在判定M运行前景好、坏两种情况下都有选Pk、Pl两种可能性,因此F并不能简单地根据价格的高低判断出Peach 或者Lemon。也就是说F要作出“判断”必须根据对方的策略(取决于收益和己方策略等)、前T期的经验(平均来说,市场上Peach和Lemon所占的比例)以及利用贝叶斯法则。
经分析不难发现,若C→0,即D在判定M运行前景“坏”时几乎不需要花费多少的代价,就能以Lemon冒充Peach而不被F发现,则所有的D都会选择要Pk,因为选择Pk是相对于Pl的严格上策(或称条件占优策略,conditional dominance)。因此要想使制定的房价透露出(至少部分)Peach 或Lemon方面的信息,就必须假设C≠0,这也意味着F应当具有一定的鉴别力,并不是很容易上当受骗的。
设P(g|k),P(b|k),P(g|l),P(b|l)分别表示F判断D“以Pk卖出Peach ”、“以Pk卖出Lemon”、“以Pl卖出Peach”、“以Pl卖出Lemon”四种情况下的条件概率,那么根据贝叶斯法则有: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式1-4)
4.2 算例一:纯策略
先来分析一种理想的情况,即令
undefined
将其带入式1-1~1-4,可以得到
P(g|k)=1,P(b|k)=0,P(g|l)=0,P(b|l)=1。
那么C>Pk-Pl当时,该双房价三方动态博弈模型的纯策略PBE的策略组合有两个,即{R,(Peach)高价,(Peach)购买}和{R,(Lemon)低价,(Lemon)购买},收益分别为(U1,(Peach)Pk,(Peach)V-Pk)和(U1,(Lemon)Pl,(Lemon)W-Pl)。三方相应的判断如下:
①在第T期内,M出台政策R,即鼓励房市发展;
② D看到政策R后,在判定M前景为好的情况下对Peach定为Pk,在判定M前景为坏的情况下对Lemon定为;
③ F在判定房子为Peach时选择接受Pk买下Peach,在判定房子为Lemon时选择接受Pl买下Lemon。F的判断是P(g|k)=1,P(b|k)=0,P(g|l)=0,P(b|l)=1。其中的四个条件概率依次对应F判断D“以Pk卖出Peach ”、“以Pk卖出Lemon”、“以Pl卖出Peach”、“以Pl卖出Lemon”四种情况。
下面,用逆向归纳法(Backward Induction)来论证上述策略组合{R,(Peach)高价,(Peach)购买}、{R,(Lemon)低价,(Lemon)购买}和判断确实构成纯策略PBE。
根据逆向归纳法,先分析F的选择。对于F来说,给定自己的上述判断,若D定价Pk,那么F选择购买(FY)和不买(FN)的期望分收益别是:
EkFY=P(g|k)(V-Pk)+P(b|k)(W-Pk)=V-Pk>0,EkFN=0.
若D定价Pl,那么F选择购买(FY)和不买(FN)的期望收益分别是:
ElFY=P(g|l)(V-Pl)+P(b|l)(W-Pl)=W-Pl>0,ElFN=0.
两种情况下F选择FN的期望收益都是0,所以对F来说,FY是相对于FN的条件占优策略。
再来分析一下D的选择。给定D的判断和策略,当M前景好时,对Peach定Pk是上策,因为Pk>Pl,当然选择要Pk;当M前景坏时,由于Pl>0>Pk-C,所以对Lemon定Pl才是合理的。因此,D在判定M前景好的情况下选择对Peach定Pk、前景坏时选择对Lemon定Pl确实是他唯一的符合序贯理性的策略。
再看G的选择,出台政策R的收益为EU1R=U1P(g)+U1P(b)=U1。若出台政策S,市场上交易不宜成功,其收益EU2S=U2。而U1>U2>0,显然EU1R>EU2S,此时S是相对于R的条件劣策略(conditionally dominated),故理性的G会选择出台政策R而非S。
接着回头分析F的判断,当G出台政策R时,D会在M前景好的情况下选择对Peach定Pk而在前景坏时选择对Lemon定Pl,这与F的判断一致,即F的判断是合乎理性的。
这样上述策略组合{R,(Peach)高价,(Peach)购买}、{R,(Lemon)低价,(Lemon)购买}和判断就通过了PBE的Ⅰ~Ⅳ四个要求的检验,因此两个策略组合都构成纯策略PBE,当然策略组合{R,(Peach)高价,(Peach)购买}也严格占优于策略组合{R,(Lemon)低价,(Lemon)购买},即理想的情形下{R,(Peach)高价,(Peach)购买}会比{R,(Lemon)低价,(Lemon)购买}更有效率。
不幸的是,上述理想的市场均衡在实际中并不是非常普遍,因为在其他条件下,尤其是当C的水平比较不利的情况下,常常会导致较差的市场均衡的出现。上述一种极端的情况是,当C=0时,即在M前景为坏的情况下,D会选择以Lemon冒充Peach而完全不需要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理性的D都会选择以Pk出售房子,此时的Pk和Pl已经完全不能透露出Peach和Lemon的任何信息,而此时若再加上EkFy=P(g|k)(V-Pk)+P(b|k)(W-Pk)<0,即F选择FY的期望收益为负,则F的必然选择是FN。这时D的房子就会卖不出去,这样市场上的交易就不会成功,高房价的D最后会选择退出市场,即使是Peach也不会有人去买。这种情况就非常类似于“柠檬原理”(Lemon Principle),即在不完美信息的情况下,Lemon会赶走Peach,最终Lemon将占据整个市场,使市场丧失效率甚至处于“瘫痪”。
4.3 算例二:混合策略
再分析混合策略的情形,假设D在判定M前景好坏的情况下,以一定的概率分布制定Pk和Pl的混合策略,其概率分布如下:
将其带入式1-1~1-4,可以得到undefined。
接着再令V-Pl>V-Pk>W-Pl>W-Pk≥0(这里W-Pk≥0表示若F以Pk买到Lemon收益几乎为零)和0
①G出台政策R,即鼓励房市发展;
②D看到G出台政策R后,以下表中的概率分布选择定价策略:
③F根据D的定价信息,判定在M为好的情况下对Peach以Pk购买,在M为坏的情况下对Lemon以Pl购买。F的判断是undefined。其中的四个条件概率依次对应F判断D“以Pk卖出Peach ”、“以Pk卖出Lemon”、“以Pl卖出Peach”、“以Pl卖出Lemon”四种情况。
同理运用逆向归纳法不难证明:该混合策略组合和判断也构成PBE。但对于混合策略的情形,限制条件比较严格,毕竟PBE本身对各博弈方的理性就有很高的要求。D和F对于彼此的收益情况是很敏感的,这种敏感效应进而会影响G出台的政策。
以上只给出了两个简单的算例,若改变相关的参数和概率分布,各方的收益情况和策略选择、博弈的结果与均衡都会发生改变。总之,D给出的定价信息对于F判断房子为Peach或Lemon具有重大影响,从而影响其购买与否。
5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由于不完美信息的影响,房地产商给出的定价信息,是购房者判定市场前景好坏及购买与否的重要依据。若房地产商判定市场前景为好或坏时,再以一定的概率分布制定高价和低价,则会增加购房者判断市场前景好坏及辨别Peach和Lemon的难度。
第二,供需双方对于彼此的收益的情况比较敏感,这种敏感效应进而会影响政府出台的政策,因此政府掌握出台政策的力度非常关键。
由此,也给出一些建议:
第一,为尽量减少购房的不理性因素和不完美信息的影响,购房者应当多方面搜集信息,提高鉴别能力,理性地投资以降低风险。
第二,房地产商一方面要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有一个比较准确全面的判断,另一方面应当合理投资和制定房价,房价应当理性的回归,尽量减少泡沫的产生。
第三,政府是调控房价和维持房市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调控房价、抑制泡沫,换个角度说就是调控供需,如何抑制高房价就是如何使供需达到平衡,这也无非就是增加供给和减少需求,例如改革土地招标制度[8] 、增加廉租房和小户型商品房等的供应、完善金融信贷制度和机制、降低通货膨胀率等等,但实际操作远远没有这么简单。政府出台的政策一方面需要严格执行,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监管、完善法制,并及时的反馈和调整,从而减少泡沫使房地产市场更加健康平稳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永东,陈日清.信息不对称、羊群行为与房地产市场中的居民破产[J].财经问题研究,2006,(12):39—46.
[2]牟玲玲,李佩,陈立文.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房地产市场博弈序贯均衡分析[J].系统工程,2010,(9):76—80.
[3]杨玉静,樊新安.基于心理契约的房地产购销进化博弈行为分析[J].价值工程,2007,(7):100—102.
[4]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8.
[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1.
[6]赫伯特.金迪斯(Herbert Gintis)著,董志强译.理性的边界:博弈论与各门行为科学的统一[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4.
[7]乔尔.沃森(Joel Watson)著,费方域,赖丹馨等译.策略:博弈论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11,5.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篇8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以及网商群体的兴起, 网络团购作为一种新型的团购方式逐步兴旺起来。所谓网络团购, 是指通过网络平台, 将有相同需求和购买意愿的消费者组织起来, 形成较大数量的购买订单, 集体购买, 享受集团采购价的一种全新的消费形式。在团购过程中, 团购网站、厂商与消费者是三方共赢的关系。销售边际成本较小的产品, 厂商可以薄利多销获得规模效应, 并可以充分利用价格歧视手段, 将一部分需求弹性较大的消费者吸引过来;消费者能以低价获得所需的产品和服务, 并大大降低了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团购网站代表消费者的利益同厂商讨价还价, 能够获得厂商的返利, 赚得消费者支付给中间商价格与中间商和厂商谈判价格的差价并能收取一定的广告费用。
目前我国团购行业已发展到“千团大战”, 随着竞争的加剧, 团购行业必将重新洗牌和整合, 未来将有大量团购网站倒闭, 仅有较少的具有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的网站能存活下来, 那时, 网络团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团购网站与厂商之间的合作问题, 这不仅是团购网站选择厂商的过程, 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风险的存在, 两者合作常面临一定的博弈风险。本文将运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中间商与厂商之间的博弈行为。
由于网络团购刚刚兴起, 国内对网络团购的研究处于现象分析阶段, 研究思路多是分析网络团购的现状、模式、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基于博弈视角对团购的研究也较少, 姚峰尝试用博弈理论分析团购现象, 其分析焦点是在团购过程中交易各方分别会采取哪些策略以及为什么要采取这些策略。李晨焕分析了传统的团购模式下买方和卖方的静态博弈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姚磊等建立了基于博弈论的团购信任分析模型, 并得出团购模式可以抵制电子商务中失信行为的产生的结论。总之, 对于团购博弈的分析, 在研究内容上大多限于传统的团购方式;在研究方法上, 则主要是运用静态博弈和完美信息博弈的分析方法,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团购网站与厂商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对于团购网站和产品服务的提供者厂商, 我们做如下假设:第一, 团购网站作为中间商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厂商出于信息优势地位;第二, 假设团购网络具备一定的知名度, 很多厂商会主动寻求与团购网络的合作;第三, 团购网站在某一时期内提供的团购服务和产品是一定量的;第四, 厂商提供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有高有低, 良莠不齐, 低水平厂商通常诚信度也较低;第五, 团购网站的利润来源为厂商返利。以上假设表明, 由于团购网站所接受的厂商是有限的, 而且为维护其声誉及持久发展的能力, 团购网站会对厂商进行筛选, 但由于信息不对称, 团购网站并不总会甄别出高低水平厂商, 甚至可能会出现逆向选择。下面本文拟采用不完全信息动态模型来分析团购网站和厂商的行为。
(一) 模型假设与构建
1. 高水平厂商和低水平厂商寻求与团购网站合作所花费的成本均为C, 由于现代网络技术和通讯的发达, C的值通常很小。
2. 具有较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厂商提供给团购网站的团购单价为P1, 单位成本为W1, 若被选中, 消费者所购买的团购量Q1, 厂商给予团购网站一定比例的r1, 该厂商被选中的概率为p, 因此, 被选中高水平厂商因此而获得团购利润为P1Q1-C-r1P1Q1-W1Q1, 团购网站因此而获得的团购收益是r1P1Q1。
3. 具有较低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厂商为获得团购权利, 往往会给出更低的价格, 或者给予团购网站更多的返利比例, 甚至可能会亏损销售, 在此我们将其被选中的概率也视为p。低水平厂商提供给团购网站的团购单价P2 (P2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画出团购网站与厂商的博弈树, 如图1所示。
(二) 模型分析
博弈第一阶段:“自然”首先选择参与人的类型:较高产品质量或服务水平的厂商以及较低产品质量或服务水平的厂商, 厂商知道自己的类型, 但团购网站并不知道。
博弈第二阶段:不同水平的厂商选择是否与团购网站合作, 这取决于合作给厂商带来的预期团购收益。E (t|H) 表示高水平厂商的预期团购收益, E (t|L) 表示低水平厂商的预期团购收益。
由于现代网络技术和通讯的发达, 厂商寻找团购网站所花费的成本C很小, 为分析方便, 我们视为零。一般来说, 具有较高产品质量或服务水平的厂商会制定合理的团购价格, 并保证团购收益与成本的差额为正, 即 (1-r1) P1-W1为正, 所以高水平厂商与团购网站所得的预期团购收益为正, 与团购网站合作的概率P (t|H) =1。由于r2>r1, P2
博弈第三阶段:团购网站需要知道市场中高水平厂商和低水平厂商的概率分布以及合作企业中高水平和低水平厂商的概率分布。根据贝叶斯法则, 在与团购网站有合作意向的厂商中, 高水平厂商的概率分布:
由上可知, P (t|H) =1, P (t|L) =1, P (H) +P (L) =1, 所以, P (H|t) =P (H) , 同理P (L|t) =P (L) 。通过计算, 团购网站并无法确定在有合作意向的厂商中, 高水平厂商与低水平厂商的分布概率, 团购网站会通过计算其本身的预期收益的方式选择合作厂商。
当团购网站的预期团购收益大于等于无风险收益R*, 即当 时, 团购网站将以自己的预期团购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来选择厂商, 但仍有可能选中低水平厂商, 尽管团购网站为维护其声誉和形象并不愿意与低水平厂商合作。
(三) 博弈反映的问题
以上分析可以反映出团购网站与厂商博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一,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团购网站具有同低水平厂商合作的可能性。团购网站不能确定高低水平厂商的概率分布, 以自己的预期收益为目标, 仍有可能会选择低水平厂商。团购网站若选择低水平厂商, 将承担巨大的舆论风险和经济风险, 从而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二, 由于逆向选择, 具有较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厂商分布概率会降低, 团购网站选择低水平厂商的概率增大。市场中厂商质量参差不齐, 且较低水平厂商为获得团购资格, 往往提供给团购网站更多的返利和更优惠的价格, 这就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三、对策分析
现实生活中, 团购消费者经常会发生以下问题:实物团购会遭遇所购产品与实际有偏差, 或存在质量问题;在享受消费者团购权利时, 厂商会附加额外条件限制, 变相收费;厂商对团购消费者存在歧视, 不承认团购消费者应享有的权利;商品打折, 服务也相应打折。这些问题的出现,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在信息不完全和逆向选择条件下, 团购网站选择了较低产品质量或服务水平的厂商。在博弈过程中, 如何甄选高水平厂商以及加强对厂商的监督将是网站所面临的重要选择。对于此问题,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合作前提高甄别低水平厂商的能力
第一, 团购网站要健全厂商的准入机制, 对有些低水平厂商尤其是那些诚信度较低的厂商, 团购网站绝不能因暂时所给予较高返利而允许进入。第二, 团购网站要增加其在甄选厂商的成本, 这样面临可置信的威胁, 有些低水平厂商尤其是诚信度较低的厂商因担心在以后团购行为中其不合理行为被识别出来而受到惩罚, 便不会选择与团购网站合作。
(二) 合作后加强监督, 防止厂商的机会主义行为
根据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的结果, 团购网站按照预期收益最大化目标, 并不排除选择低水平厂商的可能性。因此, 在选择厂商后, 团购网站还需要加强对厂商的监督, 以防止机会主义行为。首先, 团购网站在获得厂商的承诺后, 要与厂商签订规范的团购合同, 加强对厂商的管理和约束。一旦发生购销纠纷, 网站会以订单的团购合同和手头的后续订单督促厂商进行良好的售后服务。其次, 完善监督机制, 一旦发现低水平厂商存在机会主义行为, 团购网站可以充分利用其团购地位以及手中持有的消费者支付金额, 对厂商进行罚款。在此过程中, 团购网站要接受消费者的反馈和意见, 并与消费者一起监督厂商的道德风险行为。再次, 加强后备产品建设, 若经过处罚后, 厂商的价格与服务还不能达到协议标准, 团购网站会随时放弃与该厂商的合作并推出替代品牌。
参考文献
[1].刘同山.网络团购的经济学分析.江苏商论, 2011 (1)
[2].邵平.浅谈网络团购.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4)
[3].姚峰.团购现象的博弈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7 (4) .
[4].李晨焕.团购模式的博弈分析.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 2006 (4)
[5].姚磊, 李英, 王凤杰.基于博弈论的电子商务团购信任问题研究.华东经济管理, 201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