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性

2024-10-29

不完全性(精选12篇)

不完全性 篇1

川崎病 (Kawasaki′s disease, KD) 是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 发病可能与多种病毒、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等感染导致免疫异常有关, 是引起小儿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疾病。近年来, 一些表现不典型或不完全性川崎病报道增多,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科2008年6月至2012年3月共收治不完全性川崎病25例, 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5例, 女10例, 年龄4个月~1岁8例, 3岁 以下17例。患儿均有发热, 热程超过5 d, 其中稽留热13例, 弛张热12例;眼球结膜充血8例, 口唇皴裂 5例, 草莓舌5例, 皮肤红斑6例, 猩红热样皮疹3例, 卡介苗接种处红斑3例;颈部淋巴结肿大6例, 肛周发红、脱皮8例, 指趾端脱皮4例, 惊厥3例, 腹泻6例, 咳嗽8例。实验室检查:CRP升高23例, ESR增快 25例, WBC升高21例, PLT早期升高8例, 恢复期均升高明显。心脏超声检查:冠状动脉扩张15例, 胸片示肺炎8例, 肝功能异常12例, 心肌酶升高8例, 尿常规异常6例。

1.2 诊断标准

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1]是指不明原因发热5 d以上, 且具备其他5项主要临床特征中的4项或4项以上。而不完全性川崎病则是指发热5 d以上, 其他主要临床表现仅符合3项或2项, 但超声心动图证实有冠状动脉病变, 且除外猩红热、药物过敏、Stevens 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腺病毒感染, EB病毒感染等发热性疾病[2]。

1.3 治疗方法

本组患儿入院后在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基础上, 给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2 g·kg-1, 于8~12 h内缓慢滴入, 口服阿司匹林30~50 mg·kg-1·d-1, 分3~4次, 1~2 d后体温降至正常, 阿司匹林逐渐减量3~5 mg·kg-1·d-1顿服, 维持6~8周。

2 结果

25例患儿经治疗后均好转出院, 平均住院时间14 d。出院后随访PLT、CRP、ESR、心脏超声等指标, 3个 月后停药观察。冠脉扩张的患儿继续口服阿司匹林直至冠脉恢复正常停药。

3 讨论

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是一种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 其最严重的危害是冠状动脉损伤所引起的冠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形成, 是儿童期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 川崎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 认为它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 与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血小板活化有关[2]。免疫系统的高度活化及免疫损伤性血管炎症是川崎病的显著特征。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以及细胞因子的级联放大效应是川崎病血管炎性损伤的基础。KD临床表现早期不典型, 复杂多样, 须密切观察临床表现, 动态监测, CRP、PLT、ESR等实验室指标, 并及时进行心脏超声检查, 以便早期确诊。早期静脉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口服阿司匹林可减少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

仅具备川崎病诊断标准6项中的2~3项者诊断为不完全性川崎病。本组资料具备3项的18例, 具备2项的7例, 卡介苗接种处出现红斑3例 (12%) , 后者可作为早期诊断川崎病参考依据;肛周发红、脱皮8例 (32%) , 可作为恢复期表现, 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依据。本组中颈部淋巴结肿大6例, 表现为疼痛, 皮温高, 易误诊为颈淋巴结炎;发热伴皮疹4例, WBC升高, 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 CRP升高, 易误诊为败血症, 猩红热;咽部有渗出4例, 易误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近年研究表明, 不完全性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基本一致[3]。密切观察病情, 动态观察PLT、CRP、ESR等实验室指标, 可提高临床医师对不完全性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率, 以便及时治疗, 预防或减轻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02.

[2]杜军保.进一步提高儿童川崎病的诊疗水平[J].中华儿科杂志, 2006, 44 (5) :321-323.

[3]孙景辉, 瞿淑波.川崎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医学杂志, 2007, 22 (13) :1037-1040.

[4]张春侠, 刘元辉, 吴春青, 等.不完全川崎病2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25) :6245-6246.

[5]AYNSWAM, SONOK T, UEMUNA S, et al.Revision of diag-nostic guidelines for Kawasaki disease[J].Pediatr Int, 2005, 47 (2) :232-234.

不完全性 篇2

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完全契约和不完全契约的比较分析

现代契约理论是近来发展起来的主流经济学最前沿的研究领域,而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近年来也已成为企业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围绕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诠释,不同的.契约理论分支有着不同的观点,本文对于完全契约和不完全契约的理论框架在关于公司治理结构这一问题上的差别和融合进行比较分析,同时也对不同契约理论有关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给予了简要的评述.

作 者:王涛 赵守国 WANG Tao ZHAO Shou-guo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9刊 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DI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515(2)分类号:F06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 委托代理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 产权理论

杀不完的猪 砍不完的树 篇3

锦屏县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洲,是我国特有树种杉木最适宜的生长区,当地杉木俗称“十八杉”,十八年成材,姑娘出嫁时可用做嫁妆。明洪武30年(1397年),朱元璋派兵征伐,发现了此间遮天蔽日的优质高大杉木。之后被伐运京城建宫殿,称“皇木”。此地从此名声大震木商云集,进入了木材商品经济时代。

锦屏县是此州清水江流域诸县伐运木材的中心点。大批的木材,在这里扎巨排放流长江,供长江中下游地区建高楼宅院之用,鼎盛时期交易量占贵州半壁江山,是贵州最大的木材交易市场。

林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虽因年代久远,多已散失或毁灭,但仅锦屏一县,发现的就不下10万份,最早的一份产生于明嘉靖25年(1546年),而后止于新中国建立。

这一期间究竟产了多少木材难以统计。在新中国建立初期,锦屏县活立木蓄积量还高达958万立方米,到1992年普查时,却大幅下降到了392万立方米。虽经严控采伐并采取退耕还林等多种措施,到2010年也才恢复到769万立方米,相比建国初期仍少189万立方米。这个少下来的量,如叠成一米高宽的长条,按直线距离可以横跨1890公里,从当地直达上海。

林契本质上反映的是产权关系,是产权确认和流转的凭证。锦屏林契诉说的是,明晰的产权关系,既可以让山林成为林农的钱袋子,又能让林农成为生态的第一道可靠防线和积极建设者。

和其他地上产出物相比,山林因生长周期长,特别需要稳定的收益预期,而林契则是这一预期的保障。在这些林契上,不仅有买卖当事双方、中间证人、书契人、执契人等,而且对林地或林木的来源、去向以及牵涉的权利、义务,相关的利益关系,还有林地边界线等等,都有明确界定。锦屏县后来活立木蓄积量的大幅下降,正是我国林业管理体制上多年来剥夺林农权益,导致林农贡献与收益分离,政策多变破坏林农收益预期的典型恶果之一。

“杀不完的猪,砍不完的树”,当地民谚一语中的地说透了砍与种的关系。要杀猪就要喂猪,要砍树就要种树。曾担任过村支书的一位老农,在告知我这一民谚时说,老辈人营林讲究,砍时要看行情,树林越老越大越值钱,不急用钱就任它生长,比钱存银行更生钱。砍伐、交易均由权益人自己决定。

商品经济还培育了林农的种植技术,相关志书对当时如何选种、整地、施肥、移植、间伐、到长短效益结合的林粮间作均有详细描述。经营高峰时,这里既作旅店又作经营中介机构的达340多家,中介人被称为“牙口”,交易双方议价差不多时,充当“一口喊断千金”的作用。

发生了矛盾怎么办?自有乡规民约及“众等公议”来处理。这些林契基本上是白契,即没有官印的契约,是山民自己交易产生的凭证。民间还有“不二处理”之说,自己就把各种问题处理干净,一般不再需要官家出面。从相关记载看,官家真正管的是两件事:当清水江发生拥堵影响木材运输时,组织疏浚;在县与县之间发生运输利益之争时,出面调停。

把该由市场决定的交还给市场,让市场机制去激发和培育民间智慧,同时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是今天我们需要做的。锦屏林契这段历史虽已过去多年,但其间蕴含的道理仍富有启迪意义。(支点杂志2014年10月刊)

产后不完全性尿潴留病人的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不完全尿潴留30例, 年龄22岁~32岁;29例为初产妇, 1例经产妇;其中会阴侧切20例, 药物镇痛分娩18例。发现时间:26例产后24 h内, 其中2例行导尿术;4例产后24 h后, 有3例行导尿术。

2 护理

2.1 加强工作责任心, 及早发现不完全性尿潴留病人是关键

经阴道正常分娩的产妇中, 产后尿潴留还是比较常见的, 其中完全性尿潴留往往能及时发现, 得到及时治疗, 而不完全性尿潴留因比较隐蔽而不易被发现, 常延误治疗, 这不仅使产妇痛苦明显增加, 而且也严重影响产妇康复及哺乳。要想及时发现不完全性尿潴留, 首先在产妇返回病房后, 当班护士要详细了解分娩情况, 其中包括产程、会阴损伤程度、新生儿体重、有无腹直肌松弛、是否采用无痛分娩等, 仔细检查宫底, 注意膀胱充盈度, 发现膀胱充盈要及时协助排尿, 产后第一次排尿后应立即检查宫底高度, 并按压宫底或直接压迫耻骨联合上膀胱区, 如有尿意, 说明有残余尿存在, 尤其是产后24 h内, 每次排尿后应检查宫底高度, 如发现在排除官腔积血后宫底仍升高应考虑有尿潴留的可能。若出现进行性尿频、排尿不畅时, 更要考虑是否为不完全性尿潴留, 有条件者可做B超测残余尿, 通常认为残尿量大于50 mL是有意义的[1]。

2.2 心理护理

产后尿潴留的产妇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护理人员要善于与病人沟通、交流, 了解其思想、行为、习惯等, 分析个体差异, 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首先, 可通过暗示来影响和改变人的心理与行为, 同室产妇之间互相影响对产后的排尿顺利与否起到很大作用, 医务人员的一举一动也将直接影响病人, 因此, 护理人员要有意识地引导这种影响向好的方面发展;其次是帮助产妇找出不良的认知, 提供新的观念、新的知识, 提高产妇的认知能力。如有的产妇认为用力排尿会导致会阴伤口裂开而不敢排尿, 应告知产妇迄今为止临床没有一例是因为用力排尿导致伤口裂开的, 尽可放宽心排尿;如有的产妇怕疼不敢排尿, 可协助其用热水熏洗外阴, 并告知不排尿的一些危害。同时安慰鼓励病人, 增强其自信心, 使产妇的心理障碍逐步好转。

2.3 加强健康教育

孕妇入院后要及时给予健康教育, 介绍医院的环境、主管医生和护士, 消除其陌生感, 讲解分娩过程及产后适时排尿的重要性。分娩后要督促产妇适当饮水, 做到勤排尿、不憋尿。一旦发生不完全性尿潴留, 要鼓励产妇积极参与自我护理, 如在排尿时指导产妇学会按摩法, 将自己的双手置于下腹部膀胱膨隆处, 向左右轻轻按摩10次~20次, 再握双拳自宫底部向下由轻至重适度逐渐推移按压, 可明显减少膀胱余尿。

2.4 一般护理

如发现不完全性尿潴留, 可先采用物理方法, 如热敷、按摩下腹部、热水熏洗外阴、多功能治疗仪促排尿或药物如开塞露肛塞、新斯的明肌肉注射等, 以促进膀胱逼尿肌收缩, 尽量避免插入性操作, 同时为产妇提供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休养环境, 指导合理饮食, 以促进产后体力的恢复。

2.5 膀胱功能的锻炼

在诱导排尿无效时, 临床上常采用无菌导尿术留置导尿管, 一般开放24 h~48 h, 再定时夹闭尿管, 3 h~4 h开放1次, 在夹管期间要经常检查膀胱区胀满情况, 尤其是在摄水量多、膀胱充盈时1 h~2 h开放1次, 以防膀胱胀满[2]。也可根据病人有无尿意开放1次, 但如超过4 h仍无尿意也应开放1次。一般夹放24 h, 当每次排尿量在300 mL~500 mL时, 即可在膀胱充盈时拔除尿管, 协助病人自行排尿, 排尿后立即检查宫底高度及膀胱充盈情况, 必要时做B超测残余尿。

2.6 出院指导

加强产褥期卫生宣教, 坚持母乳喂养, 避免过劳, 合理营养, 多饮水、勤排尿, 如有尿频、排尿不畅等不适要及时就诊, 产后1月至42 d来院健康检查。

3 体会

引起产后不完全性尿潴留的因素很多, 如心理因素、伤口疼痛、疲劳、腹直肌松弛等, 特别是近几年来, 药物镇痛分娩的广泛开展, 虽然明显减轻了产妇分娩时的疼痛, 同时也增加了产后排尿的困难。此外, 由于产科工作量大, 危重、急诊、手术病人多, 正常分娩产妇常被忽视, 其中相当一部分病例都是因护理人员仅听取病人及家属的主诉而未作仔细所致。故在临床护理中, 护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工作责任心, 严格产后24 h交接班, 重视第一次排尿, 尽早发现不完全性尿潴留病人,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避免增加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从而提高产科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

摘要:通过对30例产后不完全性尿潴留的观察与护理, 认为虽然引起不完全性尿潴留的因素很多, 但只要加强工作责任心, 仔细观察, 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到位, 就能明显降低插管率, 提高产科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

关键词:不完全性尿潴留,产后,护理

参考文献

[1]张缙熙.超声测量图[M].上海: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379.

食品安全性 篇5

2、我国于1982年制定了《中华人们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经过了13年的试行阶段于1935年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食品卫生法规。

3、食品安全性问题: 首先,近年来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流行性仍在世界不同国家不断发生,但病的种类有所变化。其次,在由癌症及其他与饮食营养有关的慢性疾病上升,化学药物特别是妇幼群体危害日益明显,以及动物性食品在饮食结构中重要性增大的条件下,兽药使用不当,饲料中过量添加抗生素及生长促进素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逐渐突出出来。最后需要提及的,是在人类进入核时代以后食品安全性中的核安全问题,近年来世界范围的核试验,核事故已构成对食品安全性的新威胁。

4、什么是食品安全性?

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5、绝对安全性、相对安全性

绝对安全性被认为是指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也就是食品应绝对没有风险 相对安全性,被定义为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的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

6、毒性是指物质在任何条件下对机体产生任何种类(慢性或急性)损害或伤害的一种能力,这也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力等。

7、风险可简单地理解为人所不欲事件发生的概率或机会的多少

8、营养失控,微生物致病,自然毒素,环境污染物,人为加入食物链的有害化学物质,其他不确定的饮食风险,为现代食品安全性的六大类问题。

9、建立和完善确保食品安全性的社会管理体系 1)就食品安全性进行完整的立法

2)对食品安全和供应系统所用的各类化学品 3)对食源性疾病风险实行环境全过程控制

4)采用绿色或可持续的生产技术,生产对人与环境无害的安全食品 5)建立健全市场食品安全性的检验制度,加强执法,保障人民健康

10、消费者应怎样自我保护? 1)充分认识和把握食品风险的各种来源;2)膳食结构和饮食方式要讲科学;3)购物的安全性意识;4)家庭制作中的食品安全性

11、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通常所说的环境,一般是以人或人类作为主体,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被认为是环境要素,即人类的生存环境。

12、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13、原生环境是指天然生成,并未受人为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小的环境次生环境是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的物质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环境。

14、大气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1)氯化物 2)煤烟粉尘和金属飘尘 3)沥青烟雾 4)酸雨

15、大气中的SO2和Nox是酸雨物质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说,SO2对酸雨的形成更为主要。

16、酸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酸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使淡水湖泊和河流酸化,影响人类繁殖,另外,瑞典,加拿大,和美国的研究结果揭示,酸雨地区内鱼的含汞量很大,鱼和淡水湖泊中含汞量的增加,会通过食物链给人类健康产生有害影响。

酸雨对陆生生态系统也带来潜在的危害,土壤酸化,土壤中的锰、铜、铅、汞、镉、锌等元素,转化为可溶性化合物,使土壤溶液中中重金属浓度增高,通过淋溶转入江河湖海和地下水,引起水体重金属元素浓度增高。通过食物链在水生植物以及粮食,蔬菜中积累,给食品安全性带来影响。

17、对食品安全性有影响的水污染物有三类:无机有毒物,包括各类重金属(汞、铬、铅、镉)和氰化物,氟化物等;有机有毒物,病原体

18、酚对植物的影响表现在:低浓度酚促进庄稼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

19.苯影响人的神经系统,剧烈中毒能麻醉人体,失去知觉,甚至死亡,轻侧引起头晕、无力和呕吐等症状。20、土壤污染的发生途径首先是农用施肥,农药使用和污灌,污染物质进入土壤,并随之积累,其次,土壤作为废物(垃圾、废渣和污水等)的处理场所,使大量的有机和无机的污染物质进入土壤。

21、土壤污染的特点是进入土壤的有害物质迁移的速度较缓慢,污染达到一定程度后,即使中断污染,其土壤也很难复原。

22、土壤中重金属对植物的影响分为:(1)镉(2)铅(3)砷(4)汞(5)铬

23、化肥

24、食物中放射性物质的来源?

(1)食品中天然放射性物质(2)食品中人工放射性物质

25、关于辐照食品的安全性,以下几方面值得考虑

(1)有害物质的生成(2)营养成分的破坏(3)致癌物质的生成(4)诱变物质的生成(5)食品中的诱导放射性(6)伤残微生物的危害

26、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分为四组:1)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具有营养作用的化学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糖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2)化学物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但它们既不增加,也不减少食品的营养价值,如纤维素、它们在胃肠系统中运动,当他们通过时对周围的组织没什么影响,对其他养分也不起什么作用,3)化学物质虽然对人体健康有益,但不能被认为是真正的营养物质,如抗癌物质,增强胆固醇排泄的物质,提高营养物质吸收速率的物质,4)对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

27、天然有毒物质的中毒条件:

1)遗传基因 2)过敏反应 3)食用量过大 4)食物成分不正常

28、食物中天然有毒物质的种类:

1)生物碱 2)甙(dai)类 3)有毒蛋白和肽

29、食物中毒特点:潜伏期短,食用某种物质后突然发病,常常伴有呕吐、头疼、腹泻等胃肠炎的病症,严重的可成昏迷休克等症状,甚至可引起死亡,特别是在集体就餐的地方,如果同时食用了同样的食物并发生类似急性肠胃炎的患者,则食物中毒的可能性很大。、解毒处理原则:1)清除毒物 2)应用有效解毒剂 3)促进体内解毒排泄 4)对症治疗

31、有毒食用植物中毒种类:

1)非食用部位有毒 2)在某个特定的发育期有毒3)其有毒成分加工可去除4)含有微量有毒成分,食用量过大引起中毒

32、几种常见的食用有毒植物:

1)豆类 生豆浆2)马铃薯,含有茄碱,是一种弱碱性的甙生物碱,应将马铃薯存放于干燥阴凉处,以防止发芽,采取措施,烹调时加点醋,以破坏残余的毒素,因为茄碱可溶于水,与稀盐酸或醋酸共加热可被水解为无毒的茄啶和一些糖。

32、河豚鱼其毒素主要有两种:河豚毒素和河豚酸

33、含有毒物质的动物组织:

一、内分泌腺:1)甲状腺2)肾上腺3)病变淋巴腺

二、动物肝脏

34、毒蘑菇的中毒类型:1)胃肠炎型中毒2)神经经神类型中毒3)中毒性肝损害型4)中毒性溶血性

35、脂质功能:1)供给能量2)构成人体组织3)供给人体必需脂肪酸4)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

36、什么是蛋白质的生物价:

蛋白质生物价=氮储留量/氮吸收量*100% 食物蛋白质生物价越高,其营养价值越高

37、人体合理膳食的原则:1)满足身体的各种营养素需要2)对人体无毒无害3)易于消化吸收4)科学的膳食制度

38、营养素摄入不平衡引发的疾病:

1)肿瘤2)动脉粥样硬化3)肥胖症4)糖尿病

39、抑制肿瘤发生的营养因素:

1)硒可以抑制肿瘤特别是胃肠道和泌尿生殖系统肿瘤 2)视黄醇类物质具有防止上皮细胞癌变的功能

3)维生素C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和结缔组织的功能

4)维生素E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可与体内过氧化物反应,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

5)丰富的蛋白质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机体处于良好的状态 40、食品添加剂定义(98页)

41、食品添加剂分类:

一是天然提取物二是用发酵等方法制取的物质三是纯化学合成物

42、食品添加剂对人体的毒性概括起来有致癌性,致畸性和致突变性,这些毒性的共同特点是要经历较长时间的才能显露出来,即对人体产生潜在的毒害,这也就是人们关心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原因。

43、防腐剂主要是苯甲酸和苯甲酸钠 亚慢性毒性试验表明:在体内无蓄积作用,无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

44、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管理:包括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评价,食品添加剂使用量标准的制定,食品添加剂标准审批、生产或使用添加剂审批手续,食品添加剂法规等。

45、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食品(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具有毒理学意义。

46、农药污染食品的途径主要是:1)施用农药后,对作物或食品的直接污染2)空气、水、土壤的污染造成动植物体内含有农药残留而间接污染食品3)来自生物链和食物富集作用4)运输及储存中由于和农药混放而造成食品污染

47、降低食品种农药残留措施:

1)建立健全农药法规标准,加强对原料作物的生产管理 2)改变食用方式

48、兽药进入动物体的主要途径:1)预防和治疗畜禽疾病用药2)饲料添加剂中的兽药的使用3)食品保鲜中引入药物

49、兽药残留的主要原因:1)不遵守休药期有关规定2)不正确使用和滥用兽药3)饲料加工过程中受到兽药污染或运送出现错误4)食用未经批准的药物5)按错误的用药方法用药或未作用药记录6)屠宰前使用兽药7)厩舍粪池中所含兽药

50、兽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1)毒性作用2)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3)细菌耐药性4)菌群失调5)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6)激素作用

51、控制动物性食品中兽药使用残留措施:

1)加强兽药使用中的合理的使用规范2)严格规定休药期和制定动物性食品药物的最大残留限量3)加强监督检测作用4)合适的食品食用方式

52、看镉对人体的危害

53、减少食品中金属污染的措施:

1)加强农用化学物质的管理,禁止使用含有有毒重金属的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如汞,含砷制剂;严格管理农药、化肥的使用

2)限制使用含汞含铅等金属食品的加工用具,管道容器和包装材料,以及此类重金属的添加剂和各种原材料。

3)减少环境污染,严格按照环境标准执行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

4)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完善食品卫生标准,加强对食品的卫生监督监测工作,进行完善食品研究和食品安全性研究工作,进行生物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54、膳食中硝酸盐的来源包括:1)食品添加剂2)从自然环境中摄取和生物机体氮的利用3)含氮肥料(包括无机肥和有机肥)和农药的使用,4)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其中直接来源是食品添加剂,主要来源是肥料的大量使用

55、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

1)婴儿正铁血红蛋白症2)婴儿先天畸形3)甲状腺肿4)癌症

56、生物性污染是指微生物、寄生虫、昆虫等生物对食品的污染

57、看关于黄曲霉的毒素

58、防止霉菌毒素中毒的措施:

1)选用抗菌品种2)作物收获时要及时晒干、脱粒3)粮食粮食的存储管理 4)食品加工前应测毒素含量5)不吃霉变食品

59、看金黄色葡萄球菌类型、症状 60、病毒引起的食物中毒:

1)病毒在视频上的残存2)海洋生物对病毒的吸收 61、塑料包装材料的污染物来源:

1)塑料包装表面污染物2)塑料包装材料本身的有毒残留物迁移3)包装材料回收或处理不当

62、聚乙烯材料的残留物主要包括:聚乙烯单体乙烯、低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回收制品污染物残留以及添加色素残留,其中乙烯单体有低毒。63、食品包装用纸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

1、纸原料不清洁,有污染,甚至霉变,使成品染上大量霉菌

2、经荧光增白剂处理,使包装纸和原料纸中含有荧光化学污染物 3包装纸涂蜡,使其含有过高的多坏芳烃化合物

4、彩色颜色污染,如糖果所使用的彩色包装纸。涂色层接触糖果造成污染 性物质,农药及重金属等化学残留物的污染 64、食品中危害成分的毒理学评价:

1、初步工作

2、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

3、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蓄积毒性试验,致突变实验

4、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

5、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包括致癌试验)65、急性病毒试验是指一次给予受试物或在短期内多次给予受试物所产生的毒性 66、半数致死量了解

67、亚慢性毒性试验试验目的: 1)观察受试物以不同剂量水平较长期喂养,确定动物的毒性作用性质和靶器官,并初步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

2)了解受试物对动物繁殖及对子代地致畸作用 3)为慢性毒性和致癌试验的剂量选择提供依据 4)为评价受试物能否用于食品提供依据 68、慢性试验是观察实验动物长期摄入受试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尤其是进行性和不可逆的毒性作用以及致癌作用,最后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为受试物能否用于食品的最终评价提供依据

69、风险评价包括危害确定、危害鉴定、暴露量评估和风险鉴定

70、风险鉴定是指根据危害确定、危害鉴定和暴露量评估有关资料,对某一特殊人群已知的或潜在的健康危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 71、食品标准的用途:1)保证食品的使用安全性2)国家管理食品行业的依据3)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

72、食品卫生标准的制定程序

1)食品卫生标准中有害化学物质的制定程序

完全性纵隔子宫伴阴道斜隔一例 篇6

【关键词】 完全性阴道横隔;处女膜闭锁;三维超声;临床診断

完全性纵隔子宫是临床纵膈子宫一项组成部分,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子宫先天性畸形。先天性阴道横隔为两侧中肾管会合后的尾端与尿生殖窦相接处未贯通或部分贯通导致,临床比较少见。采用常规2D-TVS是目前临床诊断纵隔子宫使用较多的一种方法,但由于无法在冠状面显示子宫形态及宫腔内部结构,对纵隔子宫的诊断及分型常有漏诊或误诊。文章选取一例完全性纵隔子宫伴阴道斜隔患者的临床诊断影像为分析依据,对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所选取病例为2013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一位四年前因产前检查发现生殖道异常建议破腹产,后一直没有进行检查的女性患者,年龄25岁,平时无任何不适,月经规则,经量正常。今来我院检查经超声检查返现:患者子宫大小形态正常,肌层回声均匀,见两宫腔波,至宫颈处仍未融合,阴道内见上宽下窄的液性暗区,下端未见盲端,内见点絮状回声。超声提示:①完全性纵隔子宫。②阴道纵隔,后经妇科专家妇检发现为阴道斜隔,经手术证实。

1.2 方法 对病人进行鞍麻,待患者麻醉后选取膀胱截石位,采用一般消毒铺巾对阴道横隔进行切开手术,期间对其多余部分给予切除。手术过程中对患者尿道口进行观察,患者没有明显膨出,阴道口旁大阴唇处呈轻度膨出状,右侧最为明显,囊性触感。经直肠尿道对患者膨隆部位进行穿刺,抽吸出液体呈深棕色,沿穿刺位置对阴道口进行横向切开,延伸至两侧,可见流出浓稠深棕色液体。将阴道内部分深棕色液体吸出后,无意间发现患者腹腔左侧包块体积有所收缩,而且伴随减低张力,于是对腹腔包块同时进行按压,引导深棕色液体全部流出,吸净患者阴道内积液后,患者腹腔左侧包块明显消除,在阴道顶端对宫颈进行探查,横隔位置较高。对患者阴道右侧壁进行探查呈明显囊性感,右侧富强包块没有缩小趋势。在患者腹部对右侧腹腔包块进行压迫,可见深棕色液体由患者阴道前庭偏右侧有两个小孔初流出,将此项发现作为指引,横向切开,对另一腔隙进行探查,发现其内存在大量浓稠深棕色液体,积液吸净后,患者腹腔内右侧包块也随之消失,在阴道顶端对患者另一宫颈进行探查,出现合并阴道完全纵隔及两个发育完好的宫颈。对阴道纵隔实行切开,没有明显出血现象。阴道宽大,选取羊肠线对边缘进行间断缝合,手术后采用凡士林纱布卷放置于患者阴道内2-3天,每天定时更换,防止患者出现合并感染。由于之前对病人手术前的误诊,在对患者进行硬麻醉下进行剖腹过程中发现,患者阴道后穹窿积血块并向盆腔突出,采取上述手术方式对其进行关腹后经阴道纠正诊断。

2 结 果

阴道横隔多位于阴道上、中段交界处,多数横隔中央或侧方有一小孔,经血自小孔排出。完全性者症状同处女膜闭锁,但闭锁部位较高。左右两侧各吸出浓稠深棕色液体约1000ml。术后诊断:双子宫、阴道完全纵隔,阴道下段闭锁,见图1。

3 讨 论

阴道纵隔是因双侧副中肾管会合后,其中隔未消失或未完全消失。阴道纵隔有两类。完全纵隔形成双阴道常合并双宫颈、双子宫,有时纵隔偏向一侧形成阴道斜隔,导致该侧阴道完全闭锁,可出现因经血潴留所形成的阴道侧方包块,绝大多数阴道纵隔无症状,有些是婚后性交困难或潴留在斜隔盲端的积血继发感染后才诊断,另一些可能晚至分娩时产程进展缓慢才确诊,若斜隔防碍经血排出或纵隔影响性交时应将其切除。

参考文献

[1] 王利,杨延林,杨太珠,等.宫腔超声造影术对诊断官腔内病变的作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l:183-184.

[2] 冯逢,刘珠风,潘卫东,等.先天性阴道畸形的磁共振戚像表现.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5,27:103-107.

不完全性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168例, 男98例, 女70例, 年龄28~81岁, 平均54.26岁。168例患者中, 粘连性肠梗阻108例, 肿瘤性肠梗阻32例, 手术时候早期炎性肠梗阻24例, 麻痹性肠梗阻4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腹部隆起、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临床症状, 对患者开展X线检查可见明显扩张的肠管及梗阻点以下少量气液平面。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 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 每组8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和临床症状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1]。

方法:常规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 具体的治疗方案包括:让患者禁食、进行胃肠减压, 及时补液纠正患者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问题, 同时, 给予患者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和抗感染治疗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曲肽治疗, 具体的用药方法:每隔8 h用药1次, 剂量0.2 mg/次, 用药方法为皮下注射, 用药时间3~15 d。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肛门排气的时间、电解质平衡情况以及治疗3 d后胃肠减压量和腹围的变化情况等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2]。

疗效判定标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以分为3个等级:完全缓解、好转和无效[3]。 (1) 完全缓解: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和X线检查症状完全消失; (2) 好转: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和X线检查结果显示症状明显缓解; (3) 无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和X线检查结果没有改善, 甚至加重。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和处理获得的数据,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常规组84例患者中, 完全缓解22例, 好转34例, 无效28例, 整体治疗有效率66.67%;观察组84例患者中, 完全缓解49例, 好转28例, 无效7例, 整体治疗有效率91.67%;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临床症状对比: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 观察组临床症状明显好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不完全性肠梗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给患者的肠道局部或者全身带来一定的生理变化。当肠道发生阻塞之后, 肠道内会有大量的液体聚集, 各种消化液的大量聚集会使小肠进一步分泌肠液, 导致肠道内的液体再次增加, 这种恶性循环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4]。因此, 针对发病原因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促进肠道积液的吸收, 打破恶性循环是治疗的关键。

奥曲肽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8肽环状化合物, 具有与生长抑素相类似的作用, 能够有效抑制生长激素、胆囊收缩素、胰酶、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分泌, 对Oddi括约肌具有松弛作用, 利于胰液排泄;还可抑制胃肠蠕动, 选择性地降低门静脉及其侧支循环血流量和压力, 减少肠道过度分泌肠液, 并可增加肠道对水和钠的吸收。因此将其应用到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治疗中, 能够有效抑制各种消化液的分泌, 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打破恶性循环, 降低患者发生感染的可能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 观察组明显好于常规组, 说明奥曲肽是一种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安全、高效、可靠的药物,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许慕明, 庄业忠, 王伟峰, 等.奥曲肽在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J].西部医学, 2009, 21 (7) :42.

[2]马越峰.奥曲肽在恶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 2013, 17 (8) :432.

[3]胡海军, 李明伟, 郭春华, 等.奥曲肽在手术治疗肿瘤性肠梗阻中的疗效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 20 (20) :859.

不完全性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疑似不完全性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均行螺旋CT扫描重建 (CT组) 和胸部X线检查 (DR组) 。患者均有明确的外伤史, 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 包括呼吸时胸痛、局部压痛等。其中男32例, 女28例, 年龄28~65岁, 平均年龄 (44.2±3.4) 岁。受伤部位:左侧21例, 右侧29例, 双侧10例。受伤至就诊时间2~17h, 平均 (10.8±2.2) h。

1.2检查方法

CT检查:仪器:东芝AquilionTsx-101A型64层扫描仪。扫描参数:电压120kV, 电流100mA, 重建矩阵512×512;患者取仰卧位后, 上臂上举, 扫描全部肋骨。扫描后采用Vitrea工作站进行容积重建。参数如下:层厚0.5mm, 重建间距0.3mm。并采用3D VR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X线检查:数字X线机:西门子Aristos Vx Pluss 800MA。摄行肋骨的正位和斜位片。按照双盲原则, 摄片结果由2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影像科医师进行判读, 达成一致即可诊断;若不一致, 则由上级医师进行审阅和诊断。

1.3 诊断标准[3]

(1) 外伤史明确, 临床症状明显; (2) CT显示一侧皮质断裂、凹陷或隆起, 伴或不伴局限性胸膜反应及邻近软组织水肿。

1.4 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均输入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阳性率比较

CT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DR组 (χ2=19.22, P<0.05) 。见表1。

2.2 两种方法对各临床表现的诊断阳性率

CT组一侧皮质隆起、凹陷和断裂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DR组, 但对局限性胸膜反应的确诊率不及DR组,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肋骨骨折是常见的胸部损伤, 据不完全统计, 肋骨骨折的发生率占所有胸部损伤的61%~90%[4]。因此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将对胸部外伤的防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全性肋骨骨折较易诊断, 但对于不完全性肋骨骨折临床上常易出现漏诊。由于其症状较为轻微, 无典型性, 且X片表现无特异性, 因此尤其在基层医院, 诊断欠精确。以往对于肋骨骨折的诊断多以X线为主, 但近年来随着多排螺旋CT的广泛应用, CT重建在骨关节系统疾病的诊断中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优越性, 因此本文采用多层螺旋CT和数字X线对可疑性不完全性肋骨骨折进行诊断, 以观察CT重建的优越性。

本文结果发现, 在诊断的总阳性率上, CT明显优于DR。由于胸部结构重叠较多, 普通X线检查由于对比不足, 且受到半环状肋骨走形的影响, 细微骨折线常易被遮盖, 从而造成漏诊, 而CT重建避免了这个缺陷[5]。而在不同肋骨不完全性骨折的影像学表现上, 笔者发现CT由于对骨质重建较为敏感, 因此可清晰地发现一侧皮质隆起、凹陷和断裂, 而X线不能体现这一优势, 这也与胸部X线与周围组织对比不足有关。但是, 研究也发现, X线可观察到局限性胸膜反应, 这是CT重建所不具有的, 但CT仍可从一些横断面图片上发现一些胸膜反应, 作为间接证据, 可反应肋骨的破坏, 但X线假阳性率较高, 如表1中所示。张啸飞等[6]认为, 由于对VR阈值选择不当, 会造成“假骨折现象”, 但本文中未发现此现象。

综上所述, 螺旋CT扫描重建在不完全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中敏感性较高, 漏诊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但本文纳入样本量不足, 研究尚肤浅, CT在肋骨不完全性骨折中的优越性尚需进一步进行。另外, CT检查费用相对较高, 部分患者难以接受, 故在选择检查方式时也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因素。

参考文献

[1]钱伟军, 罗俊, 牛殿英, 等.综合影像检查在隐匿性肋骨骨折法医学鉴定中的对比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3, 22 (5) :394-395.

[2]王宝华, 许松云, 逄鑫.多层螺旋CT与DR诊断肋骨骨折的对比〔J〕.实用医药杂志, 2014, 31 (11) :1001-1002.

[3]王淑丽, 王林森, 孙鼎元, 等.多层螺旋CT在肋骨微细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5, 39 (12) :1289-1291.

[4]Freixinet J, Beltran J, Rodriguez PM, et al.Indicators of severity in chest trauma〔J〕.Arch Bronconeumol, 2008, 44 (5) :257-262.

[5]王亚瑟, 熊丽琴, 徐春华.螺旋CT扫描及重建诊断不完全性肋骨骨折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7, 23 (11) :1570-1571.

不完全性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9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 男51例, 女18例, 年龄17~67岁, 平均 (47.12±4.55) 岁;其中高处坠落伤34例, 车祸伤23例, 自行摔伤12例;平均住院时间 (28.23±8.92) d。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 (ASIA) 评定标准, 均确诊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其中颈脊髓损伤40例, 胸脊髓伤29例, 其中58例行椎管减压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11例行保守治疗。住院前期均留置导尿管, 手术患者术后开始行间断性尿管夹闭试验, 锻炼排尿功能, 非手术患者从明确治疗方案时开始锻炼膀胱功能。

1.2 方法

术后第2天开始行定期夹闭导尿管, 每次排尿时嘱患者主动吸气做增加腹压练习, 协助排尿训练, 训练5 d后拔除导尿管。指导患者规律饮水, 绝对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并进行间歇导尿, 间歇定时为4 h。导尿前先行膀胱训练, 主要有行为技巧、反射性排尿训练、代偿性排尿训练 (Valsalva屏气法和Crede手法) 及盆底肌训练等。让患者身体前倾, 快速呼吸3~4次以延长屏气, 增加腹压时作1次深吸气, 然后屏住呼吸, 向下用力做排便动作。这样反复间断数次, 直到无尿液排出为止。对于逼尿肌反射低下的患者用Grede手压法, 先用指尖部对膀胱进行深部按摩, 可以增加膀胱张力, 再把手握成拳状, 置于脐下3 cm处, 用力向骶尾部加压, 患者身体前倾, 并改变加压方向, 直至尿流停止, 而后行导尿, 记录残余尿量。残余尿量在80~100 ml以下时, 停止导尿[1]。若膀胱训练过程中出现全身大汗、血压升高、头痛、颈前区皮疹等自主神经反射过度的症状, 要停止训练, 立即进行导尿[2]。除出现自主神经过度反射外, 每次导尿前, 用手叩击耻骨上区, 以促进建立排尿反射的触发机制, 建立反射性排尿, 促使出现自发性排尿反射[3]。通过增加腹部力量来提高膀胱压力并使膀胱颈开放而引起排尿。通过患者的主观控制或功能锻炼来改善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 从而达到下尿路功能的部分恢复, 减少下尿路功能障碍对机体的损害。

所有患者术后当天即查一次尿常规及细菌计数, 此后每5 d复查一次尿液分析, 如有发热、尿色浑浊, 及时复查尿常规。监测并记录患者体温, 对出现的下腹痛、尿失禁症状加重、膀胱痉挛症状加重、尿液混浊伴异味、肾区不适或扣痛、全身乏力不适等症状, 及时行尿常规检查及尿培养。

1.3 评价标准

本组所有患者住院期间都获得完整资料, 重建排尿功能和泌尿系感染发生情况得到完整有效的记录。叩击下腹部能排尿示排尿功能重建成功, 否则视为排尿功能重建失败。泌尿系感染诊断:晨尿中段清洁标本, 离心尿沉渣白细胞数≥10个/高倍视野, 或细菌定量培养, 菌落≥105/ml, 同时至少出现以下症状中的两个:发热、下腹痛、尿失禁症状加重、膀胱痉挛症状加重、尿液混浊伴异味、肾区不适或扣痛、全身乏力不适。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1例 (88.41%) 患者重建排尿功能, 8例 (11.59%) 观察期内排尿功能重建失败;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排尿重建成功者中有21例 (34.43%) , 失败者中感染率为6例 (75.00%) 。排尿重建功能成功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重建失败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 住院期间, 无论手术与否, 都可以通过膀胱功能的训练, 成功摆脱导尿管, 部分或者完全恢复膀胱反射, 该方法能有效降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 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多见, 其功能恢复快慢在临床上非常重要。由于留置的尿管长期在体内刺激, 导致膀胱防御机制减退[4], 其感染率相当高。除了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和花费, 对行内固定手术的患者, 泌尿系感染的出现严重威胁着内固定物的安全, 而这种神经源性膀胱的处理仍为临床一难题[5]。

针对排尿障碍, 目前临床常用的办法是放置导尿管。长期的放置导尿管, 容易发生逆行性尿路感染、慢性膀胱挛缩及膀胱结石等并发症。其多因尿道外口存留的细菌, 沿着导尿管逆行上至膀胱, 造成感染。鲍镇美[6]的研究表明, 长期留置尿管膀胱内壁可出现种植型细菌菌落, 其表面的大面积生物膜的形成对长期使用导尿管患者是一种潜在的危险, 尽早拔除导尿管是去除细菌生物膜的有效方法。反复泌尿系感染及输尿管反流可导致肾功能不全, 常常导致脊髓损伤患者死亡, 社会危害重[7]。

如何尽快重建排尿功能, 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圆锥, 受高级中枢大脑的调控, 圆锥以上的脊髓不完全性损伤, 系接受高级中枢调控的传导通路受损, 存在部分传导束的功能, 但低级反射的传导通路完整。故脊髓休克期一过, 患者的低级膀胱反射功能即随之恢复, 这为尽早拔除导尿管进行间歇导尿训练提供了理论支持[8]。

伤后尽早拔除导尿管, 在间歇导尿训练时通过叩击下腹部触发排尿功能, 促进排尿反射的恢复, 并可以在传导通路未建立前完成脱离导尿管的排尿。在本组69例患者中, 61例 (88.41%) 患者通过重建反射训练, 较早成功地脱离了导尿管, 有效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拔除尿管后, 训练患者将膀胱内的残余尿量用物理加压的方法挤出, 可以有效防止感染。长期滞留在膀胱中的尿液为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条件, 减少残余尿是预防泌尿系感染的关键[9]。在训练中的做法就是基于这一理论基础, 实践也证实了其对于泌尿系感染控制的有效性。患者拔除导尿管, 进行间歇导尿或自主排尿, 使得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 重建排尿成功者感染率34.43%, 明显低于未能脱导尿管者 (75.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排尿反射功能的尽早建立, 实现了患者的自我独自排尿, 降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及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 同时增强了患者生活自理的能力, 降低了护理成本。对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 该处理方法简便易行, 临床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吴志文, 刘雪梅, 刘根林, 等.脊髓损伤患者的清洁间歇导尿[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3, 9 (2) :93.

[2]方玉美, 徐祖豫.间歇导尿的护理管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1999, 5 (4) :166-167.

[3]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942.

[4]吴阶平, 马永江.实用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1:143.

[5]沈蛇凤, 袁蓉, 陈柯.间歇清洁导尿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 2010, 36 (17) :2102-2103.

[6]鲍镇美.加强尿路感染的研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2, 23 (6) :325-328.

[7]郭友仁, 张树朝, 孙淑敏.外伤性截瘫晚期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0, 5 (5) :227.

[8]关骅, 唐和虎.脊髓损伤早期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0, 6 (4) :179-183.

不完全性 篇10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16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84例。其中男97例, 女69例, 年龄41~85岁, 平均62岁。

治疗方法: (1) 对照组为常规肠梗阻保守治疗方法 (禁食、禁水、胃肠减压、全肠外营养支持、通便灌肠、必要时应用抗生素、依据情况纠正可能存在的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 (2) 治疗组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治疗 (生长抑素3 mg+生理盐水48 m L, 以4 m L/h泵入) , 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

疗效判定标准[9]: (1) 治愈:临床症状 (痛、胀、呕、闭) 消失, 立位腹平片液气平面消失, 进食半流食后无不适。 (2) 缓解:临床症状 (痛、胀、呕、闭) 消失, 立位腹平片液气平面减少, 进食全流食后无不适。 (3) 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 甚至加重, 立位腹平片液气平面无变化或加重。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讨论

不全肠梗阻治疗时虽然禁食、禁水, 但胃肠、肝脏、胰腺能够分泌大量消化液, 每天可>8 000 m L[10,11,12], 而且每天吞进的气体和细菌、每天酵解产生的气体不能通过梗阻部位, 而生长抑素化学特点能够抑制此情况。我院应用的生长抑素为扬子江药业生产, 商品名为乙己苏。生长抑素是一种脑肠肽, 为肽类环状激素, 主要由14个氨基酸构成, 可以抑制人体垂体生长抑素的下丘脑激素。这些激素在胃肠道外黏膜细胞, 胰腺D细胞及其他神经内分泌细胞中均存在, 可以抑制胃肠液、胰液分泌, 促进胆汁胰液的排出, 进而使肠管肿胀减轻, 肠腔压力降低, 而恢复肠管静脉回流, 减轻肠壁水肿充血, 减轻梗阻症状。生长抑素还可有效降低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介质水平, 生长抑素还具有刺激T细胞增生, 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 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能, 进而改善肠梗阻的腹胀恶心呕吐症状, 提高肠梗阻的治愈率, 降低治疗过程中转手术的几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治愈率 (73.81%) 明显优于对照组 (60.71%) , 且P<0.05。因此, 生长抑素在不完全性肠梗阻治疗中有确切的辅助治疗作用, 能够提高治愈率。

摘要:目的:探讨生长抑素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作用。方法:收治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16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84例, 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生长抑素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 (73.81%) 明显优于对照组 (60.71%) , 且P<0.05。结论:生长抑素在不完全性肠梗阻治疗中有确切的辅助治疗作用, 能够提高治愈率。

不完全性 篇11

【关键词】 肩锁关节脱位;手术

肩锁关节脱位临床上常见,Rowe指出肩锁关节损伤占所有肩胛带损伤的12%[1],目前对肩锁关节完全性脱位大多主张手术治疗。我院于2003年5月——2009年8月手术治疗68例急性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8例患者,男51例,女17例,年龄19-52岁,平均38.5岁。其中摔伤24例,车祸伤19例,高处坠落伤14例,其他11例。参照Rockwood等分型[2],均为Ⅲ型损伤。68例均行切开复位,采用AO锁骨钩钢板固定36例,改良Weaver-Dunn手术重建喙锁韧带32例。受伤到手术时间为1-7天。

1.2 手术方法 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治疗合并症。手术选用颈丛麻醉22例,全麻46例。

1.2.1 AO锁骨钩钢板固定组 患者仰卧位,患肩垫高,取自肩峰外缘至锁骨外1/3弧形切口,显露肩锁关节和喙突,关节间隙如有破碎的关节盘、关节软骨先行清理,复位锁骨脱位,预弯钢板,将锁骨钩穿入肩峰下,至少3枚3.5mm螺钉固定钢板于锁骨端,用缝线尽量修复关节囊及喙锁韧带。

1.2.2 改良Weaver-Dunn手术组 患者取半坐位,切口自喙突尖下3cm,经肩锁关节向后上延伸3cm弧形切开,于三角肌—胸大肌间隙显露,使用摆动锯自外上向内下切除锁骨远端1cm,处理髓腔;锁骨复位,使用不可吸收5号Ethibond线经喙突下绕锁骨固定;游离喙肩韧带,切下附着喙肩韧带的肩峰尖端骨块,转位至锁骨远端髓腔,不可吸收线固定。缝合剥离的三角肌。

1.3 术后处理 地常规抗炎对症,三角巾悬吊3周,3周后开始钟摆样运动和被动外旋训练,视患者情况术后6—8周开始主动活动。

2 结 果

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1.5个月。根据Karlsson评分标准[3],AO锁骨钩钢板固定组优良率89.1%,改良Weaver-Dunn手术组优良率92.4%,平均90.7%。

3 讨 论

3.1 肩锁关节脱位分型方法很多,本组病例采用目前常用的Rockwood分型方法。Rockwood分型Ⅰ、Ⅱ型患者我们采用保守治疗。Ⅲ型为喙锁和肩锁韧带全部断裂、肩锁关节完全性脱位,本组均为该型患者。Ⅳ-Ⅵ型在我院较为少见,损伤严重,亦行手术治疗,由于病例较少未进行总结。国内很多学者倾向手术治疗Ⅲ型损伤,龚晓锋等[4]认为对于Ⅲ型应当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治疗方式。我们对该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3.2 在以往的手术治疗中,我们多采用克氏针结合钢丝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同时修补喙锁韧带,术中固定确实,但术后针道感染、克氏针滑出、断裂等并发症发生较多,往往造成再次脱位,以致手术失败,严重影响了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因此近年来我院已经放弃了此种术式。

3.3 从1990年开始,国内外相继使用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完全性脱位,锁骨钩钢板极大地提高了固定的稳定性,也显著减少了术后并发症。McConnell等[5]对数种内固定方法进行比较,认为锁骨钩钢板提供了最为稳定可靠的固定,而且符合人体自身的生物力学环境。我们应用AO锁骨钩钢板进行内固定,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对于术中喙锁韧带的处理,目前有一定的争议,McConnell等认为新鲜的喙锁韧带损伤可以不做修复,国内也有一些相关报道,但龚晓锋等则强调术中应当重建喙锁韧带,有条件还应该同时修复肩锁韧带[4]。本组病例手术中我们常规修复喙锁韧带,使用可吸收线无张力缝合,但仍有2例患者取出钢板后再脱位,我们考虑是由于喙锁韧带修复不确实所致;由于韧带愈合程度不确定,医生也要面临何时取出钢板的尴尬。本组另有1例患者发生钢板断裂。

3.4 我们在应用改良Weaver-Dunn手术中体会,该种术式喙锁韧带重建及喙突与锁骨间固定,能够提供坚强而有弹性的固定,有利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锁骨远端的切除,也降低了术后肩关节疼痛的发生;同时,相对于钢板内固定,该术式也避免了患者二次手术,减少了患者经济压力,减轻了手术带来的损伤和痛苦。Harris[6]等认为,喙肩韧带移位重建喙锁韧带同时,须对重建的喙锁韧带进行加强。常用的方法有皮质螺钉固定、喙锁缝線和缝合锚等方式,我们认为,喙锁之间不可吸收线固定的方法操作简便,固定可靠,也可以避免类似螺钉断裂及二次手术取出螺钉的问题,本组应用此种方法效果满意。此种治疗方法有如上优点,32例患者术后随访也未发现上文提及的并发症,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因此我们认为,改良Weaver-Dunn手术是目前治疗肩锁关节完全性脱位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1] 荣国威,王成武.骨折[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95-605.

[2] RockwoodJr CA,Williams G,Young C.Injuries to the acromioclavicular joint.Rockwood Jr CA,Green D,Bucholz R,eds.Fractures in adults [M].Philadephia:Lippicott-Raven,1996:1341-1414.

[3] Karlsson J.Acromioclavicular dislocation treated by coracoacromial ligament transfer [J].Arch Orthop Trauma Surg,1986,106(1):8-11.

[4] 龚晓锋,姜春岩,王满宜.肩锁关节脱位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4):240-244.

[5] McConnell A,Yoo DJ,Zdero R,et al.Methods of operative fixation of the acroio-clavicular joint:a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J].J Orthop Trauma,2007,21(4):248-253.

不完全性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颈髓损伤患者40例,均符合2000年美国脊柱损伤学会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神经平面为C6~C8,残损分级均为C级。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中治疗组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42.75±11.71岁,平均病程为14.46±4.67个月;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45.68±11.22岁,平均病程为14.78±6.07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预防并发症、关节活动度和残存肌力训练,部分患者进行翻身坐起、坐位平衡、支撑及转移训练,以及ADL训练,即在运动功能逐步恢复的同时,进行进食、整理修饰、穿衣、二便管理等训练,每天3小时,每周5次,共治疗8周。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上肢PNF技术训练,均由熟练掌握该技术的同一治疗师一对一进行,具体方法如下[4]:①上肢屈曲-内收-外旋模式(简称上肢D1屈)。患者仰卧位,起始位为肩胛骨下压、内收、旋转,肩关节伸展、外展、内旋,前臂旋前,腕关节伸展并尺偏,手指伸展、外展;终止位为肩胛骨抬高、外展、旋转,肩关节屈曲、内收、外旋,肘关节屈或伸,前臂旋后,腕关节屈曲并桡偏,手指屈曲内收。②上肢伸展-外展-内旋模式(简称上肢D1伸)。患者仰卧位,起始位为肩胛骨抬高、外展、旋转,肩关节屈曲、内收、外旋,肘关节屈或伸,前臂旋后,腕关节屈曲并桡偏,手指屈曲内收;终止位为肩胛骨下压、内收、旋转,肩关节伸展、外展、内旋,前臂旋前,腕关节伸展并尺偏,手指伸展、外展。③上肢屈曲-外展-外旋模式(简称上肢D2屈)。患者仰卧位,起始位为肩胛骨下压、内收、旋转,肩关节伸展、外展、内旋,前臂旋前,腕关节伸展并尺偏,手指屈曲、内收;终止位为肩胛骨抬高、内收、旋转,肩关节屈曲、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或伸,前臂旋后,腕关节屈曲并桡偏,手指伸展、外展。④上肢伸展-内收-内旋模式(简称上肢D2伸)。患者仰卧位,起始位为肩胛骨抬高、内收、旋转,肩关节屈曲、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或伸,前臂旋后,腕关节屈曲并桡偏,手指伸展、外展;终止位为肩胛骨下压、内收、旋转,肩关节伸展、外展、内旋,前臂旋前,腕关节伸展并尺偏,手指屈曲、内收。

1.3 观察指标

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法(FIM)[5]评价患者的独立功能,脊髓独立性评定量表(SCIM)[6]评价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均为得分越高表示功能越好。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IM评分、SCIM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IM评分、SC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FIM评分、SCIM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3讨论

PNF技术是以人体发育学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为基础,根据人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作模式所创立,其强调多关节、多肌群参与的整体运动而非单一肌肉活动,通过刺激人体本体感受器来激活和募集最大数量的运动肌纤维参与活动。本体感受器存在于皮肤、肌肉、肌腱、韧带、关节、游离神经末梢等处,可将接受到的感觉冲动经周围神经传入脊髓后索,再经内侧丘系到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经过整合分析后产生相应的运动输出,调整运动反应[7]。

颈部脊髓损伤患者一般伴有较严重的功能障碍,在康复治疗过程中主动配合的积极性较差。本研究采用PNF技术,通过手的接触刺激颈髓损伤患者的皮肤感觉,让患者理解运动的方向,同时给予视觉与听觉刺激,以引导正确的运动方向,刺激主动运动的产生。经过8周治疗后,治疗患者的FIM和SCIM得分均显著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及ADL较对照组得到显著改善(P<0.05)。

综上所述,上肢PNF技术可以有效改善颈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ASIA评价C级)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邹叶芳,王洁,张妍.护理干预对颈椎骨折致截瘫患者术后生活能力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6):36-37.

[2]曹中华,王金光.脊髓损伤治疗进展[J].海南医学,2012,23(6):123-127.

[3]燕铁斌.物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34.

[4]纪树荣.运动疗法技术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372-374.

[5]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35-243.

[6]叶超群,孙天胜,李建军,等.脊髓独立性评定及其第3版介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10):921-923.

【不完全性】推荐阅读:

上一篇:电影音乐的美学功能下一篇:塑料混凝土复合管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