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的美学功能

2024-10-29

电影音乐的美学功能(共12篇)

电影音乐的美学功能 篇1

一、电影音乐的功能

(一) 具有描绘性。描绘性音乐就是对电影中的人物、事件等进行描绘, 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听觉以及情感的冲击。如在电影《狮子王Ⅰ》中, 有一段描写辛巴和娜娜在墓园被土狼追赶的画面。这时音乐是由交响乐队演奏的具有紧凑感和急进感的音乐, 还配有打击乐, 演绎出主人翁当时所处环境的紧张、危险气息。这样的音乐配上画面, 更能吸引观众的共鸣, 达到“人影统一” 的效果。描绘性音乐在电影中运用得很多, 主要用来为电影的人物、事件、情景等突出表现效果, 让观众能够融入电影之中。

(二) 具有体验性。体验性音乐主要是电影人物自身幻想、回忆, 或是在某种特殊环境下细微的内心情感变化时所使用的音乐, 以此来突出表现人物的情感体验。 体验性音乐跟电影人物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它们都在时间中显露和发展, 其音乐的力度、色彩等在整个表现过程中都变幻莫测、丰富多彩。如在电影《花木兰》中, 一段描写花木兰知道父亲已经残疾可仍不忘为国尽忠的剧情, 悲伤、缓慢的音乐突显了花木兰当时内心的震惊, 为父亲的爱国情怀所震惊。当木兰与家人告别时, 伤感的音乐将木兰与家人告别时的依依不舍和对军旅之路的忐忑心情表现得淋漓精致。接着, 木兰慢慢地抬起头, 看着双眼含泪的父母, 眉头渐渐锁紧, 在内心下定了决心要代父从军。在这一系列的思想情感转变中, 音乐由最初的伤感、缓慢直接过度到由打击乐器体现的坚定不移的音乐效果。将花木兰内心的情感“剖开”了, 用音乐的形式传递给观众。体验性音乐与人物的情感变化是紧密相连的, 使得音乐将人物的情感变化推向了“巅峰”。

(三) 体现主观态度。在一部影片中, 作者都会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意愿, 要展现作者的主观态度就可以运用音乐来完成。如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 主人翁克雷芒马在被学校辞退后, 将佩皮诺也带走了。在这一段剧情中, 播放的是电影的主题音乐, 音乐中的歌词将作者对佩皮诺未来美好生活的主观态度勾画得清晰细腻, 同时也赞扬了主人翁的博爱精神。体现主观态度的音乐一般用在电影的结尾, 为一个故事画上圆满的句号。

(四) 烘托气氛。在电影中有很多种音乐, 作为背景呈现出来的音乐就是其中一种。背景音乐的作用就是烘托气氛, 为电影中的剧情营造一种特别的氛围。如在电影《云水谣》中, 利用小提琴特别的音色渲染出了伤感的氛围。这样的基调贯穿了整部电影, 像是在为电影的爱情悲剧作预言, 又像是为电影的悲伤结局深感惋惜。

二、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

不同的电影使用特制的音乐来突出该电影的魅力。 电影音乐没超出音乐范围, 只是为了帮助电影达到某种效果而制定的音乐。其美学特征实际上就是一种“升华” 的艺术。它包括电影音乐的审美层次和审美功能。

(一) 审美层次。每一部电影的音乐都是符合该电影的剧情特点和需要达到的某种情感效果的。即迎合了影片的剧情, 又达到了渲染影片的效果。针对不同电影中的不同场景所使用的音乐, 既可以渲染影片所要表达的效果, 又可以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被影片深深吸引。电影音乐有很多种, 可以是古典的, 也可以是摇滚的, 还可以使爵士的。变换多端的音乐赋予了电影深刻的情感和高尚的艺术。每一部电影都有它的主题音乐, 在一部电影中主题音乐一般会多次使用, 突显电影的主线。这样多层次的电影音乐使用, 为电影增加了美感。

(二) 审美功能。电影音乐赋予了观众听觉上的享受, 将剧情的的发展表现得更深动、更形象。事实上, 优秀的电影不仅仅有环环紧扣、扣人心弦的剧情发展和美妙动听的音乐, 还要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电影音乐是不可或缺的。运用电影音乐促进剧情的延续, 引起观众的共鸣。就审美功能而言, 电影音乐不仅突显了电影所要阐述的意义与艺术, 也让观众能更深入了解电影。现今, 电影音乐的形式变化不断, 人们也看到了它的作用。它不再只是电影的“辅助品”, 它已经是传扬文化、促进发展的不可磨灭的功臣。电影音乐成就了电影艺术, 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审美追求。

总之, 在一部电影中, 音乐是必不可少的。有了音乐, 电影的剧情才有突出的特点;有了音乐, 电影的独特魅力才得以展现;有了音乐, 电影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可以说, 电影音乐是电影的“辅助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讲, 电影音乐的功能甚至超过了电影本身。因此, 要合理运用电影音乐的功能和美学特征, 为电影增添艺术效果、丰富剧情发展、突出电影情感。从而展现出电影独具的魅力。

利用小提琴特别的音色渲染出了伤感的氛围。这样的基调贯穿了整部电影, 像是在为电影的爱情悲剧作预言, 又像是为电影的悲伤结局深感惋惜。

三、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

不同的电影使用特制的音乐来突出该电影的魅力。 电影音乐没超出音乐范围, 只是为了帮助电影达到某种效果而制定的音乐。其美学特征实际上就是一种“升华” 的艺术。它包括电影音乐的审美层次和审美功能。

(一) 审美层次。每一部电影的音乐都是符合该电影的剧情特点和需要达到的某种情感效果的。即迎合了影片的剧情, 又达到了渲染影片的效果。针对不同电影中的不同场景所使用的音乐, 既可以渲染影片所要表达的效果, 又可以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被影片深深吸引。电影音乐有很多种, 可以是古典的, 也可以是摇滚的, 还可以使爵士的。变换多端的音乐赋予了电影深刻的情感和高尚的艺术。每一部电影都有它的主题音乐, 在一部电影中主题音乐一般会多次使用, 突显电影的主线。这样多层次的电影音乐使用, 为电影增加了美感。

(二) 审美功能。电影音乐赋予了观众听觉上的享受, 将剧情的的发展表现得更深动、更形象。事实上, 优秀的电影不仅仅有环环紧扣、扣人心弦的剧情发展和美妙动听的音乐, 还要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电影音乐是不可或缺的。运用电影音乐促进剧情的延续, 引起观众的共鸣。就审美功能而言, 电影音乐不仅突显了电影所要阐述的意义与艺术, 也让观众能更深入了解电影。现今, 电影音乐的形式变化不断, 人们也看到了它的作用。它不再只是电影的“辅助品”, 它已经是传扬文化、促进发展的不可磨灭的功臣。电影音乐成就了电影艺术, 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审美追求。

四、总结

总之, 在一部电影中, 音乐是必不可少的。有了音乐, 电影的剧情才有突出的特点;有了音乐, 电影的独特魅力才得以展现;有了音乐, 电影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可以说, 电影音乐是电影的“辅助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讲, 电影音乐的功能甚至超过了电影本身。因此, 要合理运用电影音乐的功能和美学特征, 为电影增添艺术效果、丰富剧情发展、突出电影情感。从而展现出电影独具的魅力。

摘要:音乐是一部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影音乐被看做是一种“新的音乐”, 在电影中通常是分段出现的, 具有新颖性和灵活性。其美学特征更是一部电影的“外在灵魂”, 体现该电影的审美价值。不仅可以深化电影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还可以展现出电影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本文主要浅论笔者对电影音乐的功能及美学特征的一些己见。

关键词:电影音乐,功能,美学特征

参考文献

[1]王欣.论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J].南京艺术学院院报 (音乐与表演版) .2009 (04) .

[2]范宏.电影音乐的功能.历史与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2 (03) .

电影音乐的美学功能 篇2

1.音乐和语言

音乐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

就音乐与语言的关系来说,音乐的功能相当于语言中的一个字的作用,音乐和组成语言中的一个字都是用来刻画一个意向,只不过音乐刻画的意象更加清晰完善。

比如让一个不识字也没听过音乐人听一段音乐,他能够感觉到音乐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象,但让他看一个字他就不知道这个字是表达什么,得经过长期领悟才能直到这个字的表达的什么。

但是如果描述一件事情,单纯的用音乐来表达,恐怕就很难让人领悟到音乐表达了什么事情。不过用语言来表达就容易多了。

看来语言善于描述事情音乐善于描述感觉,往往用音乐描述事情时就要加入语言形成歌曲,用语言描述感觉是就要加上音调与节奏形成朗诵。

2.音乐的作用

音乐善于描绘形象,感觉等这些必须用情感认知的东西,可以说音乐是情感的载体,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音乐是情感的记录仪,它可以将当时人的感觉记录下来,一段时间后当你再听到同一段音乐后会有相同的感觉。然而几千年后的人听到今天的音乐能否体验到今天的人的情感呢?答案是肯定的,只是不那么准确罢了,这是因为时代变迁引起的。前面论述过“审美”体现了社会的现状也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当代人和未来的人,和古人审美观都不同,因此体验到的东西也还会有所偏差,只有先了解作曲人的审美观才能体验作曲者的感情。这就是音乐具有了时代性,也寄托了社会理想。

对于个人而言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音乐充斥着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伴着音乐的节奏生活,可以说,没有音乐,世界将变得异常寂寞。

1)情感与理智的桥梁

前面说过情感决定理智的实践对象,而理智的精确分析又反馈于情感,但归根结底情感在实践和认识中起了主导作用。

理智的精确分析反馈于情感的时候就可以音乐为桥梁。例如情感使一个人拥有了远大的理想,而理智去脚踏实地的向理想前进,当你懈怠的时候就可以理智的选择一些音乐,让情感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继续努力美好的理想终究会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情感和理性是通过音乐来沟通的。

2)情感与情感的桥梁

同一段音乐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感觉,人们往往会选择一些和自己情感相近的音乐来听,并且将自己的感觉寄存于音乐中。这就实现了人的情感沟通。例如,国歌沟通了整个公民对国家的情感。教会音乐沟通了有相同信仰的人。流行音乐沟通了同一时代的人。

3.音乐美的本质

音乐本身不是情感,但能传递情感音乐美的本质在于音乐情感传递的作用,前面说过,情感总是会趋向美的事物,因此音乐在传递情感的过程中实际上传递了美和对美的追求。

音乐美的本质在于音乐传递了美。

5、结论

情感决定理智的实践对象,而理智的精确分析又反馈于情感,但归根结底情感在实践和认识中起了主导作用。情感总是趋向于美,以情感为实践主导的人就变得总是愿意认识美的东西,并把丑的东西改造成美的东西,因此就个人来说“美”是人认识世界的原则和改造世界的方向。而社会的审美斗争决定社会的发展所以就社会来说“审美”体现了社会的现状也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

人对广义的艺术的感知产生了新的情感这是创造力的来源,这意味着新的审美的产生,并在理智的协助下进行新的实践,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音乐美的本质在于音乐传递了美,也因此将人类世界跨越时空的用情感联系起来为人类的进步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浅谈接受美学对于音乐美学的启示二

一、欣赏者在音乐接受活动中的能动性

1、音乐作品意义的实现取决于接受者的创造

在音乐欣赏这一环节中,作为审美主体的欣赏者是怎样对音乐作品进行能动的再创造的伊瑟尔在其接受美学理论中提出了文学本文的“召唤结构”这一概念。这种“召唤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充满“不确定性”和“空白”,具有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所有这些组成文学作品的否定性结构,成为激发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驱动力。当一部音乐作品以其鲜明、优美的旋律激发起听众的激情、想象时,欣赏者就会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以及独特的理解置入音乐作品中,并通过本身的理解对作品进行具体化,将作品中的空白填充起来。当欣赏者将作品具体化后或许会有一些对作品的新的发现,而这些发现可能是作者也不曾意识到的东西。

正是有了作品中的这些“不确定”的“空白点”、有了它们被“具体化”了的意义,听众才有了广阔的自由想象的空间,才能让人们在意象之外的艺术世

中得到满足和享受;也正是作品中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的“空白点”,一部又一部经典的作品才能够被不同时代的人所接受、所欣赏,并不断的对它进行新的创造,赋予它新的意义。论文百事通

2、音乐史的形成离不开接受者

当我们打开音乐史册,不难看出,传统的音乐史几乎是一部反映音乐创作的历史,音乐史中所研究的对象也主要是作曲家居多。因此在考察音乐史的过程中也应把接受者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在我们讨论音乐接受者对音乐史的形成的影响之前,先来明确两个概念:一个是接受者对音乐作品理解的历时性,即垂直接受;另一个是接受者对音乐作品理解的共时性,即水平接受。前者指的是,一部音乐作品一经产生,它将要面向的不仅仅是当时代的接受者,而是从它产生之日起,就要受到不同时代的接受者的欣赏和理解,同时也就会赋予它不同的意义。后者指的是,即使一部音乐作品在同一时代,也要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接受者的欣赏。所以,因为审美主体的差异,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也会大相径庭。

因此,即便我们肯定了接受者对于音乐史形成的影响,当我们在考察这种影响的时候,也要将接受者对于作品的垂直接受和水平接受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更客观地对待一部音乐作品。

二、音乐理解的多解性与共同性

1、多解性

接受美学家强调接受者在接受活动中的核心作用,他们认为在考察接受活动的时候应充分考虑接受个体的存在。在音乐审美活动中接受者的核心作用就体现在审美主体对作品的理解上。音乐理解是音乐审美的高级阶段,审美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精神和理性的双重满足。在整个音乐实践过程中,作为音乐作品的接受环节,可以说,音乐理解不仅体现在接受者和作品的相互作用之中,它还直接影响到音乐创作活动。因为音乐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音乐接受,只有通过音乐接受这一环节一部音乐作品才能真正实现其自身的价值。而音乐作品能否被人理解接受,理解接受者有多少,这常常也是衡量一部音乐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

2、共同性

接受美学虽然强调审美主体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但并未走向“读者中心论”。该学派也从未放弃过对“本文”的研究,也就是说它从未否认过客体的共同性。多解性虽然是音乐艺术中的一个突出现象,但它们在最基本的方面,却有着一定的共性。在音乐理解活动中无论听众的理解多么具有创造性,都不可能脱离开音乐作品本身对他的制约和规定。否则音乐理解活动就会成为无端的臆想。

三、音乐审美活动的交流性

首先,作曲家与音乐作品之间的创作活动。在这一环节中,作曲家具有中心地位。任何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总是把自己的创作置于社会和时代之中。音乐家也一样,他们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与自身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密切相关。他们对社会动态有着敏锐的反应,并以此做为音乐创作的思想依据。作曲家不会毫无目的地去从事创作,他们的创作情绪的由来以及灵感的激发都基于对生活的感受。因此,作曲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心理个性和思维方式等,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作品之中。如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反映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式英雄的形象,符合当时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要求,反映了他本人的理想与希望。

功能美学 设计静好 篇3

荷兰设计工作室STUDIO WM中“W”代表设计师温蒂·勒格罗(WENDY LEGRO),“M”表示马尔滕·科利尼翁(MAARTEN COLLIGNON),两人都毕业于埃因霍温设计学院,毕业没多久便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STUDIO WM。他们二人各自有不同的设计技能,但又有相似的设计品味,这在他们看来是最重要的事情,两人有共同的目标,即使各自的方式不同,那么作为一个团队所出品的设计,也总会好过自己独立出品,其中,马尔滕擅长处理色彩和材质,温蒂善于画草图以及细节处理。但最重要的是,“我们互相激励”。

STUDIO WM善于发现生活的细微之处,比如BOMBUS SIDETABLES系列。这是他们成立工作室后设计的第一套作品,灵感来自小小的甲壳虫。这套家庭边桌系列,两个大人和小孩都各有各的不同尺寸和需求,三个小边桌放在一起可以形成一个小边柜,每个小桌子由锥形木腿支撑,像个小动物一般。在第一套作品中,一切磨合好后,接下来的项目便接踵而来。但大多数产品的灵感都是从生活中自发而来,没有哪个特定的客户,他们会根据这些灵感开发合适的项目,但有时候他们也会根据某个特定的材质来开发某个项目。当他们开始一个项目的时候,他们通常会一起画设计草图,然后为它赋予具体的美学表现,然后在电脑上用3D再具体描绘,之后会挑选色彩和材质,完成最终的设计,看到他们设计的形式便能猜到他们所要赋予产品的感觉。

STUDIO WM出品的设计通常都很轻柔,在生活的嘈杂背景下并不那么醒目,但却很美,他们的目标便是用美学形式模糊物件的功能性,在“餐椅/休闲椅(DINING CHAIR&EASY CHAIR)”的椅子设计中,他们用轻质的材质表达了形式的轻盈,却同样坚固耐用。而在GRADIENT TABLE LAMP中,设计师通过反射作用在台灯里把玩光线。显示出一种一丝亮光的朦胧效果,透过反射,将原本锐利的LED光变的柔和。

DESIGN:是什么吸引你们决定一起工作的?

STUDIO WM:我们在埃因霍温设计学院学习设计的时候,我们就见过对方,毕业期间,我们聊了起来,发现我们对设计有相同的看法但却有不同的设计方式。

我们的不同特质让我们组成一个团队,合作的方式让我们更强大,反应速度更快,最初只是为了好玩,我们参加了几个设计比赛,发现人们非常欣赏我们的设计风格。毕业约9个月后,我们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工作室STUDIO WM。

DESIGN:开始一个新的项目时,你们会先一起讨论吗?

STUDIO WM:没错,我们总是分享我们的第一个想法。有趣的是,大部分时间,我们发现我们的想法几乎是相同的。我们猜这是因为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都在一起,这就导致我们的想法也就都相似了。但当我们开始用不同的方式深入这个创意的时候,我们总会让对方吃惊。最终的结果总是很惊艳,我们无法单独达到这种效果。这是我们合作的成果。

DESIGN:是否有一个项目,最初你们有不同的想法,然后发生了什么?

STUDIO WM:当两个人互相尊重的时候,即使有了不同意见,说服对方始终是一个相当容易的事情。如果说我们有哪个项目最初有不同的想法的话,那就是PORCELAIN灯。MAARTEN当时想的是一个滑轮系统,带一个大灯罩,当我们开始一起深入这个想法的时候,觉得CIRCULAR灯的圆柱形的形状更适合这个系统,在这个项目的一年后,我们对大灯罩的造型依然念念不舍,我们将这个创意应用到另一个项目中,这就是CIRCULAR灯。

DESIGN:在你看来,设计师在生活中的角色是怎样的?

STUDIO WM:设计师可以让生活更美。当你使用一些产品或是看着它们的时候,它们真的能让生活变得更美。

DESIGN:你们的设计哲学是?

STUDIO WM:一个好的产品是生活中一个美丽的东西。设计很安静,看起来和谐、简单,并且细节执行的都很到位。你对设计倾注的爱在最终的产品中是可见的,并且会让产品变得生动起来,它会是一个有灵魂的个性。多数时候,形式会是我们的设计出发点,用荷兰语翻译“设计师(DESIGNER)”便是“形状赋予者(SHAPEGIVER)”,我们给物件予形式,但也赋予它功能。形式是个非常有力量的概念。当我们了解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材料、技术和生产可能性的知识的时候,我们尽量不限制我们的想法,总是问自己:我们是否想在家里拥有这样的产品,得到的答案应该是“YES!”

DESIGN:谁或什么对你影响很大?

STUDIO WM:每天的日常生活。如果你的思维是开放的,你能在每件事物中发现美和灵感。

流行音乐的美学功能及问题思考 篇4

一、流行音乐的功能研究

1. 流行音乐的消遣功能

流行音乐因其通俗易懂、缺乏理性深度的特点, 绝大多数作品不需要欣赏者进行沉重的思考而成为大众在闲暇时间缓解生活、工作压力的一种选择, 尤其是“卡拉OK”的出现, 使得这种选择的程度大大提高。流行音乐也恰恰就是借助自己的消遣娱乐功能成为缓解大众紧张心理压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并通过休闲娱乐的方式丰富和充实了大众的闲暇时间, 使大众在消费的同时得到快乐和惬意。

2. 流行音乐的消费功能

流行音乐的消费广义上是指通过各种流行音乐音像制品的销售、各种商业性质演唱会的举办以及通过流行音乐歌星带动的具有一定时尚性意义的各种消费。狭义上是指歌迷在购买了这些流行音乐制品后反复欣赏、多次聆听的享用行为。需要说明的是, 流行音乐的消费和其他文化消费有所不同, 即:歌迷因为喜爱某种风格的流行音乐或者是某一歌星进而去购买该种风格、该歌星的流行音乐制品。这就使得流行音乐的消费更多地带有符号或者是象征化的意义。“这种符号化或象征化既是个性化的要求和生活品位的追求, 又是为社会所促发和鼓励的结果。”

3. 流行音乐的消解功能

由于流行音乐过于强调商品性, 使得大量流行音乐只注重“包装”忽略了自身的文化内涵, 而为了获得巨额利润又会对消费者曲意逢迎, 导致媚俗性作品的出现。这一切都在消解着流行音乐艺术的精神价值和艺术性。可见, 过度的商业化扭曲了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导向。

4. 流行音乐的“文化反哺”功能

传统的文化传播、或者说文化传递一般是主流文化向非主流文化传播;古典的、严肃的音乐对通俗的、流行音乐的改造;学校的、专业的音乐教育对业余的、体制外音乐教育的“帮扶”。而流行音乐的这种“文化反哺”功能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 即:非主流的流行音乐文化已经开始向主流的专业音乐教育产生影响, 向古典的、严肃的音乐输送流行的、大众的文化信息, 并对古典的、严肃的音乐有所刺激。

5. 流行音乐的文化标志功能

流行音乐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群的, 亚文化的文化属性是流行音乐的根本文化特征。流行音乐中大量以“成长主题”为题材的作品更是直接以青少年为倾销对象。流行音乐在青少年群体传播的过程中, 逐渐对青少年的世界观、生活观以及行为方式产生影响。这种影响通常通过外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如:因为对某一歌星的喜爱而成立的“歌迷会”;因为对某种风格流行音乐的喜爱而收集该种类型的流行音乐, 并与志同道合者一起交流;对歌星服饰、言谈举止、生活方式的某种程度的模仿;某种对流行音乐欣赏的方式因具有一定范围的普及性而具有的标志性。

二、流行音乐所存在的问题

1. 商业与艺术的失衡

在社会市场化的今天, 流行音乐已成为最具商业价值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 有着其他任何一种音乐形式所没有的巨大的商业市场, 因此流行音乐离不开商业的运作与合作。从央视“同一首歌”已与中国人寿保险、百事可乐等大型企业组成的战略伙伴关系中、从共有两千多万的进账的“超女”活动中, 我们便可以得到充分的佐证。在这个背景下, 一些人不愿错过挣钱的黄金时代而放弃了对艺术的精雕细刻, 丢失了艺术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比如, 靠“身体艺术”和低俗的挑逗寻找票房价值、用过度的商业包装和一些花边新闻炒作卖点、那些被商业游戏规则操纵的“收费打榜”、“因人设奖”的音乐排行榜……这不仅使音乐丧失了起码的艺术尊严和独立性, 也给流行音乐蒙上厚厚的阴影, 给社会带来负面的示范效应。

2. 通俗与庸俗错位

的确, 流行音乐通过通俗的手法和技法打击了古典音乐和所谓的高雅音乐高高在上的傲慢与孤芳自赏, 使音乐最大限度地通俗化和大众化。但作为流行音乐审美主体的大众, 其审美需求不一定都是积极的, 有些甚至是阴暗和颓废的, 我们应该去满足积极的审美需求, 而不是去迎合大众的某些庸俗甚至是低俗的东西。但某些流行音乐却与此背道而驰。比如, 红极一时的“囚歌”, 一些嗲声嗲气的“爱情歌曲”, 一些粗制滥造的网络歌曲等, 它们都将通俗演变为庸俗、媚俗, 甚至是低俗。结果是讨好了大众却践踏了音乐, 满足了大众的某些肤浅需求而缺失了对大众的精神世界及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的深层关怀。

3. 娱乐与教化的断裂

流行音乐走着大众娱乐文化的路线, 满足着大众的娱乐需求, 这既是音乐的属性使然, 也是商品经济的必然, 但是, 这不等于说它为了娱乐可以放弃对人的精神塑造的艺术使命。然而, 一些流行音乐恰恰在这个原则问题上出现了偏差。比如《人民币》中的拜金主义、《垃圾场》的颓废堕落、《东北人不是黑社会》中的低级下流等。尤其是那些与主流社会及人类的审美指向是否定关系的“死亡金属”、“朋克”等, 其狂放不羁的演唱, 丧失理性的反叛精神, 毁灭他人也毁灭自己的音乐姿态, 用“荡妇”、“弑杀”等命名的乐队名称等。这些由人性和审美的双重变态制造出的亵渎人类尊严和神圣的东西却成功地锁定了为数不少的年轻人, 使他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离与扭曲。

三、结束语

无论是作为生命和生活的需要, 还是作为审美活动的需要, 我们需要的流行音乐应该是:注重原创性和本土化及个性化, 注重娱乐功能也注重教化功能, 既与商业联姻又能保持艺术的尊严, 更好地表达和诠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及审美需求和审美理念, 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质、具有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审美特点的音乐艺术, 在世界文化趋同、音乐多元的背景下, 以其独特的审美品质和文化内涵更大面积地走向世界, 并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和音乐, 了解中华民族。

摘要:运用音乐美学和音乐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 把流行音乐放在音乐与人和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中、放在不同形式音乐的对比中, 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与分析, 为研究流行音乐提供更多的思考角度。

关键词:流行音乐,美学,社会

参考文献

[1]杨扬.论文流行音乐的美学功能[J].艺术百家, 2006 (2)

电影音乐的美学功能 篇5

最初接触王家卫的电影,主要是他拍摄的《东邪西毒》,这部影片颠覆了人们对人物原型的概念,反而将深陷情网、各自天涯的江湖儿女之间的爱恨纠葛刻画的深入人心,而《阿飞正传》、《花样年华》以及《重庆森林》等诸多电影都充分体现出王家卫对电影人物情感的刻画。这种细腻的情感往往是经由回忆或者旁观者的讲述表现出来,显得更加深沉,如同一瓮沉淀多年的酒,在热辣过后带给人满口芬芳。《一代宗师》这部电影继承了王氏电影的风格,并通过梁朝伟的精湛演技得到完美诠释。

《一代宗师》中的情感艺术

王家卫所导演的电影都离不开感情这一主线,而且大都是一种怀旧形式的情感。通过对这类情感的细腻描绘,将那些隐藏在都市繁华背后的落寞、纠葛、伤感等一系列情感以个体代表性的方式投射出来。在观众的眼中所看到的电影人物,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就《一代宗师》而言,人物对白较王家卫的其他电影而言算是比较多的,却对人们理解其中深意来说尚显得支离破碎。少量的言语将大量的肢体动作和眼神所传达的含义衬托的更加含蓄、深沉,也引发了观众们情感上的联想和共鸣。

《一代宗师》中的模糊美学

2.1 情节模糊

模糊美学是对电影意境表达的一种处理方式,而王家卫在很多电影中都采用了这种技巧,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电影制作风格。像之前的《花样年华》一样,《一代宗师》带给观众的感觉是看过之后明明有种感觉,却又说不出来这种感觉到底是什么。这种感觉尤其在感情发展和打杀情节的演绎上较为明显,比如宫二跟叶问、马三之间的情感纠葛、宫二的断发复仇以及抗婚等等,除此之外,在动作上还有宫父入葬、雨雪里的对打和拼杀,这些场景在王家卫善用的慢镜头特写下,让人除了眼花缭乱之外,很难再研究出什么思绪,更摸不清电影的发展线路。

对此,王家卫曾说自己重点做的是电影结构而不是剧情,因为不喜欢让观众一眼看穿剧情发展。其演员在电影拍完前都不知道结局到底是什么。这种模糊的情节设定方式也就使得多种发展版本的想象成为可能。在如何将人物以更完美的方式展现出来,王家卫也有自己的设计方式和习惯,他对演员有个要求就是不要去模仿剧本设定的角色,而是根据自身的形象来把角色演活。比如梁朝伟来演叶问,会塑造一个怎样的武术形象,而章子怡扮演的宫二,又会赋予原型一个怎样的新意。这种艺术设计方式给了观众更高的欣赏性,也给演员更广阔的表演空间。

2.2 结局模糊

在王家卫看来,模糊的艺术美可以带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因而在设计创造时也有更多的自我发挥空间,这种思想风格从其本身的日常行为就可看出端倪。一如其影片的模糊性的表现方式,他总是戴着一副墨镜出现在公共场合,旁人无法看出他的眼神、表情,更猜不透他的思绪,这种神秘感却更能引起人们的猜测。但是《一代宗师》的镜头不仅呈现出模糊设计,还有一些让人倍感疑惑的地方。比如人们在观看前主观性地认定叶问就是题目所指的一代宗师,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人们又发现无论把宫

二、叶问亦或是宫父当作一代宗师,都有其能解释通的理由,因而,这就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就体现出王家卫电影的另一个特色:参与性。王家卫的电影从来没有一个明确具体的结论来告诉观众前因后果,而是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甚至观看过后自己联想,对所有可能性结果进行猜测。《一代宗师》这部电影也是这样,导演用尽可能复杂的艺术呈现方式为每个镜头提升美感,并通过近景和特写的大量使用给予演员自由发挥的空间。由于梁朝伟等实力派演员能够根据剧情人物的需要尽情发挥自己的演技,因而也为王家卫的电影摄制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2.3 节奏线索模糊

除上述地方以外,《一代宗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节奏发展的线索比较模糊,仿佛一直有东西操纵着剧情发展,但是观众却找不到这个线索是什么。对此,王导演曾经说过,掌握电影节奏是其在临开机时常常会去做的事,其方式就是循环收听电影中的音乐,通过音乐的节拍来掌握电影的发展节奏。因此,对节奏的把握在其电影制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同类的《阿飞正传》到《花样年华》再到这部《一代宗师》,观众都能够从中感受到某种节奏在引导整个电影走向,然而为了不让观众一眼猜中结局,这种节奏也被导演模糊化了。在这种情况下,王导再通过对电影镜头焦距的调节方法来制造理想中的画面,就又给观众带去一种模糊美学的感官体会。《一代宗师》中的唯美武侠

每部电影都应该有自己的定位,如言情、武侠、悬疑和文艺等等。《一代宗师》在大众看来,被规划入武侠片的范围内基本上是没有异议的。作为一部武侠片,就少不了讲述武林恩怨情仇的故事内容。而武术打斗情节的呈现、人物的心理气场以及武林学术氛围的打造都为这部电影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因为这部电影在王家卫的设定中,不只是为了讲述武术精神,更重要的是人生的沉浮。

姜文电影的美学探究 篇6

一、主观化创作:浪漫影像的激情

若将电影情节推开不考虑,仅是从姜文执导的电影上来看,它所展现给我们的是流畅、细腻、简练的镜头特色.无论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亦或者是《太阳照常升起》,姜文都能在电影中给观众展现较为真实的场景和道具,并且以较为光鲜的色彩特色,给人们带来油画的美感。在姜文的电影中,我们均能够感受到,他精心设计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视觉大餐。因此,当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现世,其鲜艳的视觉设计感,在当时的电影界来说,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冲击,获得高度好评。就姜文的《鬼子来了》这一电影来说,美国导演明格拉认为,姜文将在电影中,以反传统的方式对抗日战争进行了阐述诠释,通过更加直接坦率的方式,将人性的复杂面、多面性等特色展现了出来[1]。因此,姜文相较于现实主义的第五代导演来说,他更多地是以艺术为主线,创造出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电影。而他钟爱文革时期的电影拍摄,更加显示出他对文革的个人感受,这些我们均能够在他的电影中找到。

二、仪式化的象征:来自样板戏的现代艺术教育

在姜文的电影中,由于姜文个人对现实主义的不予理会,使得象征手法成为了他电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创作方式。但在他的电影中,相较于西方现代艺术,他更多地是使用较为突出的仪式化方式。该仪式化我们可以理解为,通过将动作或者颜色,运用京剧的方式进行处理,以此来突出主观创作思想的象征。而通过这种方式的处理,给观众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虚拟感,进而出现间离效果。例如: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片中,很多场景及文革时代的特点均采用了这种方式,在电影开始时,就可以看到孩子跑、军人跳等场景,夹杂着高亢嘹亮的革命歌曲,给观众带来的感觉,犹如雄鸡一飞冲天。这种仪式化的方式,使得电影的情节和时代的氛围脱离,给人一种虚拟的感受,使整个电影回到了较为原始的时代。

三、清醒的疯子:革命精神的谱系

到这里,我们将对姜文执导的电影进行思想层面的清理。在创作过程中,通过象征对主观意识进行调整,再进行意象分析,使得浪漫影像中不难发现激情的情节。

姜文的电影较多地反应了革命时期的历史情况,并主要集中在对文革及抗日战争的反应上。他对这类型背景的偏爱,主要还是与他从小生活的环境有着较大关系。姜文曾经对他的生活进行了描述,述说了他小时候生活的大院常年有大部队驻守,这使得他对军队、战争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就创作观念而言,姜文也曾表示过,他执导的电影看似遥远,但其实大多数都是他亲身经历过的。姜文在拍摄影片时,他也想运用电影将个人回忆进行清醒,但这种方式,我们可将其视为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姜文曾表示人们的记忆是会出现一定偏差的,因此,他个人对回忆是从来不相信的。其实在姜文执导的过程中,也没有完全终于反应历史的想法,他只是将历史作为躯壳,通过更加主观的呈现,展现出他的个人情结。

四、太阳灼人:激情里的断裂

姜文对展现太阳非常执着,并且他的电影中,无处不呈现出强烈的创作意图,电影中的镜头,更是经过严格把关和精心构思,以此带来更加具有冲击性的视觉大餐。在业界姜文被称为“诗人”导演,这个称号也是对其充满激情、浪漫色彩的电影最好诠释。姜文通过电影对历史进行了祭奠,使这段历史成为了更加美好的记忆[2]。正如他所表示过的,在他的电影中不可否认存在沉重的主题,但他通过更加鲜明的色彩,将影片刻画得更加美好。也正是这样的原因,使得研究姜文的学者们,纷纷将其与尼采联系。在姜文的电影中那份乌托邦的冲动、文化革命的激情,无不牵引着观众。并且在更加和谐美好的光线和角度下进行拍摄曝光,也更加能够展现出姜文要带给观众的东西。

总而言之,姜文的电影受到了他生长环境的影响,使得文革成为了他电影的主线,但他没有局限于历史,更多地是通过丰富的情节、浪漫的情调使得电影成为历史的祭奠,再结合鲜明的色彩效果,成功吸引观众的同时,也将其独特的电影美学推向了电影界。

[1]王二军,郝艳杰.姜文电影的题材把握与风格表现[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3).

声乐艺术的功能美学研究 篇7

一、声乐艺术的审美鉴赏功能

审美鉴赏能力,又称作审美能力,是指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 它在人们学习、训练和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对客体美的认识、评价和再创造,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创造的统一, 主要在艺术创造与欣赏中形成并获得发展。人们在欣赏声乐艺术的过程中,审美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而声乐艺术是通过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判断自己的审美方向和形成自己的审美观这三个过程来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当一个人能发现一件事物的趣味性,说明他能够从这件事物中发现美, 声乐艺术一开始就会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实现了第一步, 成功激发了人对于美的兴趣。在享受美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声乐艺术形式,每个人都会产生自己的认知,并找到自己喜欢的类型,这就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的审美方向。在这个方向上,不断接受声乐艺术的熏陶,感受着艺术本身的美妙与奥秘,人们不知不觉便形成了自身的审美观,并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审美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让人们以美的规律和美的理想去改变社会,发展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这样人们的生活就变得更加讲究情调,精神层面也会变得更加富有,每个人都表现的更加有内涵,社会因此而展现出越来越和谐的一面。

二、声乐艺术的教育功能

如今的社会越来越注重德育教育,而声乐艺术能够提高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增加其文化内涵,将声乐艺术与德育相结合,更容易营造德育教育的氛围,使德育教育能更好地被人们所接受。各个高校也发现声乐艺术对德育教育的有利影响,正不断加强对学生声乐艺术教育的培养。不同类型的学生会喜欢不同类型的声乐形式,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的性格。长期接受声乐艺术教育,使学生逐渐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也使身心得到更健全的发展,学生在不断接受声乐艺术熏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的一种气质和内涵,这种气质和内涵会伴随着他们一生。声乐艺术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是因为这种特征,人们对于声乐便有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因此声乐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脑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

三、声乐艺术的社交功能

声乐艺术教育是一个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不同的人对同一类型的声乐艺术有不同的看法,受教育者之间相互探讨自己关于声乐艺术的见解与思想,不仅是在研究声乐艺术,更增进了彼此的交流。每一次的合唱练习、舞台表演,都需要受教育者之间默契地配合,才能表现出最好的一面,这些都渐渐树立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了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所以在接受声乐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与人愉快相处,这些都将成为他们的生活技能, 对他们以后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

四、声乐艺术的实用功能

在生活中,无论你是走在大街上,还是在商场里购物, 亦或是在餐厅里吃饭,身边都会萦绕着各种音乐声。不同类型风格的音乐,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也能使我们的身心感到愉悦。当今社会,人们由于工作和生活的种种压力,精神变得异常疲惫,而音乐能够调节人们的神精,舒缓人们的疲惫,净化人们的心灵。柔和的音乐能够平缓人们的焦躁, 治愈系的音乐可以抚慰心灵的创伤,欢乐的音乐可以调动气氛。音乐已经彻底融入人们的生活,使生活变得精彩。如果有一天音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人们一定会感觉到不安, 觉得生活缺失了乐趣。

五、结语

声乐已成为当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使人们的精神有了寄托,能从巨大的压力中得到一点放松的空间。声乐艺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功能性异常显著,在将来,人们会发现声乐艺术在更多方面的功能,声乐艺术也会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摘要:声乐艺术是以艺术化的嗓音、语言化的旋律,塑造声腔与语言高度结合的听觉审美形象,并通过生动的表演产生视觉审美形象,表现音乐与文学的寓意与意境,借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一门音乐表演艺术。本篇文章将对声乐艺术的功能美学进行研究,探讨其在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

电影音乐的美学功能 篇8

作为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符号系统的语言有着一系列内在和外在的规定性, 普通语言和艺术语言自然也都符合这些规定性, 但除了这些共性之外, 普通语言和艺术语言还各自有着一些不同的特点, 这些不同归根结底都是普通语言认识功能和艺术语言美学功能的不同。

1 普通语言的抽象性与艺术语言的形象性

普通语言的主要功能是认识功能, 而“认识”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抽象的过程, 需要从现象中概括出一般的性质, 因此普通语言在认识上一般是抽象的。艺术语言的功能除了具有认识功能以外, 还要有很强的表现功能。艺术语言的表现功能则要求语言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生动性。黑格尔说过“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 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黑格尔, 1979) 感官的形象在文学中, 则是通过语言得到表达的, 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则要求调动语言的各种修辞手法和描摹手段。比如, 形容女性漂亮, 普通语言可能仅止于“高挑”、“白皙”、“苗条”等, 而曹植在《洛神赋》当中写到:“其形也, 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 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 娇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 灼若芙蓉出绿波。” (朱东润, 2002) 曹植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摹洛神的美丽, 这和普通语言的认识和指称功能是极为不同的。普通语言只要使接受者认识到某女性很漂亮即可, 而艺术语言则需要调动一切语言手段使女性的美丽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对于艺术语言的这一生动形象性, 刘勰有很好的说明。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曾称赞诗经的语言说:“灼灼状桃花之鲜, 依依尽杨柳之貌, 杲杲为日出之容, 漉漉拟雨雪之状, 喈喈逐黄鸟之声, 喓喓学草虫之韵。”刘勰的话充分说明了艺术语言和普通语言不同的特征和功能。

2 普通语言的外指性和艺术语言的内指性

与其认识功能相一致, 普通语言是外指性的, 即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 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 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 并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而艺术语言则是内指性的, 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指向作者的心灵世界、指向作品主人公的心灵世界。有时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例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和“月是故乡明”等, 就明显违背了客观事实, 但是因为艺术语言是内指性的, 只要符合作者的心境就可以了。再比如雪莱在《西风颂》中写到:“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 西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这里的春天和冬天也不是指季节意义上的冬天和春天, 而是指人生的困境和逆境。再比如, 顾城在他的诗《一代人》当中写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其中, 黑夜、黑色的眼睛和光明都表比喻和象征, 喻指黑暗的社会现实、作者的心胸以及理想。但这样的艺术语言在普通语言中却不常见, 这是由普通语言的认识功能和交际作用所决定的。

3 普通语言的“自动化”与艺术语言的“陌生化”

所谓“自动化”言语, 是指那些在生活当中非常熟悉和经常被运用的言语。由于普通语言的主要作用是认识和交际, 所以若非迫不得已人们必须运用大家都很熟悉的语言, 否则就会影响到交流和认知。而艺术语言却不同, 由于“我们的审美知觉比起我们普通的感官知觉来更为多样化, 并且属于一个更为复杂的层次。在感官知觉中, 我们总是满足于认识我们周围事物的一些共同不变的特征。审美经验则是无可比拟的丰富。它孕育着在普通感觉中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无限的可能性。” (卡西尔, 1985) 当作家追求那些无限的可能性时, 他面临的并不是一个个允许他随意驱遣的词语。所以他们为了增强作品的审美效果, 引起读者的注意, 他们常常打破语言的常规, 通过对普通语言的“形变”、艺术化的“扭曲”去强迫读者仔细阅读和慢慢品味, 从而形成艺术语言的陌生化效果 (童庆炳, 2008;李荣启, 2005) 。比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中的诗句:“我们新鲜, 我们净朗, 我们华美, 我们芬芳, /一切的一, 芬芳。/一的一切, 芬芳。/芬芳便是你, 芬芳便是我, /芬芳便是他, 芬芳便是火。/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火便是火。/翱翔!翱翔!/欢唱!欢唱!”诗人将本来不是形容人的语言来形容人, 将句子翻来覆去、颠三倒四, 造成了凤凰再生后的强烈的新鲜感、自由感, 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效果。艺术语言的陌生化效果可以表现在艺术语言的语音、语法、逻辑等各个方面。但是艺术语言特有的陌生化的表达方式, 突破语言固有规范并非目的, 指示达到特定艺术效果的语言手段, 所以艺术语言的“陌生化”得有一定的度, 否则语言便会产生强烈的变异, 甚至阻挡和拒绝读者的阅读, 以至于适得其反。

4 普通语言的大众化与艺术语言的风格化

普通语言是供人们交流和认知, 普通语言的这个功能就决定了语言使用者要尽量遵守共同的语言规则, 尽量减少“个人化”的东西, 而采用大众化的语言形式。比如从口语交流或者学术论文中随便摘抄一些段落, 几乎难以辨认说出这些话的人。而艺术是为了表达作者对人生、世界和情感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作为表达手段的艺术语言往往也是非常独特的, 带着鲜明的作者个性的印记。某个作者的艺术语言一旦成熟, 就表现为某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因此一个作家有自己的语言风格, 一个读书广博的读者能够通过一定的篇章字句分辨出哪些语言出自哪些作者的手笔。

5 普通语言的单调性与艺术语言的音乐性

普通语言的主要功能是认知和交流, 而认知和交流对音乐性一般没有要求。艺术语言则不同, 艺术需要通过语言把作者内心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表达出来, 而这些独特的体验和感受通过一定的音乐手段则更加容易表达。因此一般的艺术语言都具有音乐性。仅就文学艺术来看, 学者公认的是诗歌作品的语言具有音乐性, 事实上在散文、剧本和小说中的语言也具有音乐性, 只是不像诗歌中那么明显罢了。艺术语言具有音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 人的感情是具有音乐性 (节奏和韵律的) , 比如人高兴时的基本节奏是欢快, 人痛苦时的基本节奏是低缓。艺术作品恰恰离不了表现人的情感。

总之, 除了上文提到的一些特点以外, 艺术语言还具有凝练性、情景性、独创性、多样性等特点。由于普通语言与艺术语言在功能上的不同, 普通语言和艺术语言呈现出以上不同的特点, 这既是普通语言和艺术语言的不同特点, 也是普通语言和艺术语言的不同功能。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87.

[2]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184.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37.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202.

[5]李荣启.文学语言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141.

元代陶瓷器皿的功能及美学特征 篇9

本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考古的发现,元代陶瓷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其实,从制作陶瓷的工艺角度看,元代陶瓷在我国陶瓷史乃至世界陶瓷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陶瓷器皿在造型与装饰的层面上更是呈现出人文历史的审美特征。

元朝由蒙古族建立,其独特的民族生活习俗与信仰不同于此前的宋朝,因而在陶瓷器皿上呈现出诸多的属于其独特的民族性差异特征;且由于元朝之统一多民族强国的属性,以及其商品经济的繁荣、外贸的频繁、手工艺人地位的提高、与中原王朝及中亚、西亚国家或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使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更趋于融合,尤其是元朝的手工艺更是融合了陶艺、器皿技术和手工艺术,集环保性、亲和性、人文性、美学性和偶然性于一体,具工艺及器皿艺术的审美特征而呈现出多元性交融的品性,尤其是陶瓷器皿。

从陶瓷发展史的角度而言,元代陶瓷烧制工艺较以前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景德镇窑成功创烧了青花、釉里红,开辟了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新纪元。元代是瓷器生产的一个创新时期,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朝廷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即为元代官窑,专门烧制宫廷用瓷,为中国瓷器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元代以后,由于制瓷原料的逐渐枯竭,南北各大名窑普遍走向没落,唯有南方景德镇窑一枝独秀,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瓷器品种不再以单色釉为主,青花瓷和彩绘瓷获得很大发展,一直延续至清末[1]。

元代,陶瓷器皿器物,多为食器、饮具器,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在造型和装饰上都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研究元代陶瓷器皿艺术,对当代的陶瓷艺术设计和器皿设计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元代陶瓷器皿的造型特征

元代陶瓷窑场众多,烧制的陶瓷器皿品类繁多,根据适用对象的不同,可将元代陶瓷器皿大致分为帝王贵族享用的宫廷陶瓷器皿、普通百姓的民间陶瓷器皿及外销的异域陶瓷器皿三大类。

1.1 元代陶瓷器皿造型

元代陶瓷器皿造型是伴随元代的社会、经济、生产技术、工艺水平及人们审美取向的发展变化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阶级性和时代特征。在宋代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突出蒙古族特色,投射着元代人的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和生活习俗。相对于宋代,元代陶瓷器皿具有造型浑厚饱满、朴实厚重、大气庄重等艺术特点,尤其以大型器物居多。大多数陶瓷器皿容器的形制源自游牧民族文化特征的日用品、金银铜器、皮革器具的造型样式;一些用于器皿的陶瓷器皿则受汉族生活习俗影响;还有部分陶瓷器皿为迎合海外市场需求的域外造型样式。元代陶瓷器皿造型以实用与审美结合为设计原则,在延续宋代的基础上,融入了游牧文化、伊斯兰文化,及中西亚文化,呈现出多元文化、多民族融合的特征。在功能设计上,充分关注蒙古族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外销陶瓷器皿器物的本土特征,而出现许多新的器型,如扁壶,体现了不同民族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特征。

1.2 元代陶瓷器皿造型类别

元代陶瓷器皿的造型丰富,主要有酒水盛具,如瓶类、壶类;梳妆品盒以及各种用途的盖罐器物等类别。造型各异的器皿陶瓷器皿充分考虑器皿的物品,较好地体现器皿的功能性。

瓶类器皿器皿品种繁多,大多用于盛装酒水,主要有梅瓶、扁瓶、玉壶春等。元代器皿酒瓶盛行,或许缘于古代蒙古族嗜酒习俗。现今出土的瓶类器皿都是用于储酒的(图1)。元代瓶类器皿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样式丰富,单就梅瓶来说就有带盖梅瓶、八棱梅瓶、连座梅瓶等形式。大多造型稳重、装饰精美,在强调实用功能基础上,又体现极高的审美价值。体现了功能与视觉美感的统一,实用性就是梅瓶器物存在的造型基础之一。“元末明初的《碎金》一书的:‘家生篇’(三十二)记载酒器有‘樽、、果盒、泛供、劝杯、劝盘、台盏、散盏、注子、偏提、盂、榴、酒经、急需、酒罂……大白’之属,其中酒经指梅瓶,可见元代的梅瓶仍是酒器”[2]。

元代瓶类器皿容器基本延续宋代的形态,但其中一些传统器型受多元文化与功用设计的影响,又有了创新。以玉壶春瓶为例,宋代也有,元代仍然流行。但作为盛酒器,梅瓶在元代有较大的进步:

首先,元代的玉壶春瓶腹部变粗、颈部溜圆变矮、圈足缩短变宽甚至接近平底,较宋代的梅瓶增加了稳重感,元代梅瓶容器造型,与宋代修长清秀的梅瓶相比,元代梅瓶丰满圆润、爽朗敦实;

其次,元代的梅瓶大多加设了盖子,并设子口,既固定盖子,使之不易脱落,又可起到密封作用,使酒液的香气不易挥发。盖采用钟罩式,设有宝珠钮,便于手抓开启,而宋代的梅瓶往往无盖,可见元代的梅瓶充分实现了实用性和保护性功能,设计上更具完善性。

再次,元代梅瓶大多设有卷唇,从功能上,使造型设计更加人性化。此外,元代出现了八方棱角造型的梅瓶,说明受到伊斯兰造型艺术风格的影响,仿照了中亚多角棱边金属器的传统造型。八棱梅瓶注重装饰,并借鉴了中原和伊斯兰地区两种地域不同风格的造型,主体为中原的典型器型,局部融入了伊斯兰地区的造型,化圆润为凌厉,从而不仅改变了器物的造型效果,而且适应了伊斯兰地区人们的审美要求,促进了瓷器出口外销(图2)。

扁瓶又称扁壶,是古代盛水和酒的器物,它充分体现了元代陶瓷器皿造型设计的民族化特征。“由于扁瓶造型奇巧,携带方便,便于汲水,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具,还是古代将士行军时的必要之物。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使蒙古族钟情于容易在马上携带器物,这同时也使元代早期的小型器皿多带系耳,以方便捆扎”[3]。扁形器皿能够减少移动过程中的晃动和摇摆,便于在马背上携带,因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种器型明显带有游牧生活的烙印,细节的设计是对流动的游牧民族生活习俗的适应:肩部的四系可以用绳穿带,便于提取器物,功用性考究,设计人性化;其次是扁形器物摆脱了传统器皿瓷器固有的圆鼓形的束缚,使之悬挂马背上携带,既方便实用又不节省空间,这对于惯于行军骑射的蒙古人和善于商贸的穆斯林人都非常适宜。元代的扁壶仿皮囊造型,其设计吸取了前代瓷器器皿造型的优点,可能还受到西亚金属器造型的影响。器型设计制作较之辽代规范严谨,装饰也更精美,呈一种成熟的陶瓷器皿器型(图3)。

元代瓶类器皿容器从实用性和功能性出发设计造型,充分考虑实用和储运的便利,形式平实,比例和谐,线条流畅简练,具有浑厚精致的风格特点。同一类型的瓶类造型,会根据形体的不同而丰富多变,显示出工匠们构思的不拘一格和高超造型技艺,同时也反映出元代丰富的生活面貌和多样的审美需求。

盒类也是元代出现较多的一种陶瓷器皿样式,其形制丰富多变,按形状分有:圆形、方形、葵花形、八角形等,其器型以扁圆形居多,并附有器盖。按功能来分有:粉盒、砚盒、镜盒、油盒等,其中数量最多、最常见的是粉盒器皿(图4)。

元代粉盒器皿造型设有子母口,槽状的母口,使盖后密合无缝,有效地体现了储存、保护功能,而且方便开合。一些粉盒在内部空间布局上设计巧妙,盒内采用分格,便于分装不同化妆品,器、盖相合处设子口卡住。盖面刻纹自然流畅,与造型整体协调一致。

元代瓶类器皿容器从实用性和功能性出发设计造型,充分考虑实用和储运的便利,形式平实,比例和谐,线条流畅简练,具有浑厚精致的风格特点。同类型的造型,也会丰富多变,反映出陶工们不拘一格的构思和高超技艺,同时也反映出元代丰富的生活面貌和多样的审美需求。

罐类器皿在元代十分盛行,或许与蒙古人豪放的性格和审美取向有关。元代的罐类器皿主要为食器,大多有盖,罐盖造型丰富多样,大多设有子母口,盖钮有宝珠形、蹲狮形盖钮等。按照其盖、钮的不同,分为荷叶盖罐、狮钮盖罐、辅首衔环盖罐、八方兽耳罐等种类,其中荷叶罐是元代最典型最常见的一种(图5)。

元代罐类器皿造型设计立足于功能与实用性,“罐的造型多为直中华口短颈,腹部硕大,器壁厚实,并且下部更加厚重,显得比较稳定”[4],为大容量储存提供了功能保证。

元代陶瓷罐类器物造型丰满、圆浑、匀称,与装饰和谐统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容积大小则依据内装物的实际用量因地制宜,充分满足产品的消费需求。在造型设计上多源于生活经验,除了采用常见的几何体造型外,大量运用了仿生设计,如荷叶盖罐,罐盖仿荷叶形,并刻有经脉纹,罐体满饰各异的褐彩斑纹,极富情趣,罐口较大,便于盛、取食物,从实用和审美上都适应了大众化的需求。

2 元代陶瓷器皿的装饰特征

元代陶瓷器皿装饰与造型相辅相成,与造型紧密适应,巧妙运用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装饰布局合理并结合高超的装饰工艺技法,实现了装饰与形制的协调统一,使装饰别开生面。

2.1 装饰题材多样

元代陶瓷器皿装饰在题材内容上,不仅继承了传统的装饰图案,如动植物纹、花卉纹及一些吉祥纹饰,还巧妙地将元代戏曲和小说中的历史故事如“萧何月下追韩信”、“昭君出塞”、“三顾茅庐”等,运用在器皿装饰设计中,与百姓生活更为贴近,体现了器皿的通俗性、大众化。此外,纹饰题材善于应用其它民族装饰图案,呈现多民族的文化色彩。

特别是较多应用在外销陶瓷器皿中,以满足异域人们的审美习俗,更体现了器皿装饰图案的适应性原则。元代陶瓷器皿的装饰纹样大多为写实表现手法,体现出器皿物与装饰纹样的协调,而且充满蓬勃生机,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灵活中包含一定的条理和秩序。此外,有的陶瓷器皿容器还有如“春寿”、“抠府”等指示性文字,标注内装物的性质,很好地实现了产品及器皿的信息传递。

2.2 装饰纹样布局合理,组合形式灵活多变。

元代陶瓷器皿纹饰布局依器物形制而制形,或通体采用单种布局形式,或在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布局形式。由此可见,元代陶瓷器皿的装饰设计,既继承了中国传统风格元素,又因受异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影响而呈现综合性和多元化。在组织布局上,纹饰设计合理顺畅,既充分体现了各装饰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显示出灵活穿插的艺术智慧。巧妙地运用了二方连续、开光和综合装饰等不同装饰手段,从而使不同器物的装饰独特而灵活多变。具体来地,二方连续主要应用在瓶、罐、盒等器皿装饰中,由于罐的体积较大,其装饰空间广阔,选取的纹样比较繁复,为了使纹样有层次且主次分明,故采用开光和综合装饰的手法,以达到更好的视觉美感。

此外,元代不少陶瓷器皿容器在构图上采用留白手法,以虚托实,突出主题画面,视觉对比鲜明。

2.3 装饰工艺手法多样,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

元代陶瓷器皿装饰在继承了宋代的绘、刻、划、印、堆、贴、镂等多种装饰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推陈出新,使陶瓷器皿装饰灵活多变,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但综观出土的陶瓷器皿容器,元代陶瓷器皿装饰总的趋势是以彩绘装饰占主流。彩绘工艺,不仅使陶瓷器皿器物的装饰富有绘画性,而且因纹样表现洒脱奔放,而符合蒙古族统治者豪放的审美需求。“刻填法是元代新兴的一种装饰方法,多见于蓝釉白花或红釉白花器物中”[5]。如江苏吴县出土的釉里红白云龙纹盖罐,罐的腹部采用刻填法,纹饰清晰,色调对比鲜明(图6)。此外,元代还创新地运用综合装饰手法(融合绘画、镂雕、贴塑于器物装饰)、戗金法(仿漆器的一种装饰手法),装饰效果独特,体现了元代制瓷水平的进步。

元代陶瓷器皿装饰纹样内容丰富,装饰手法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满铺式的装饰构图既满足了中、西亚地区的审美需求,又是中原民间喜好花团锦簇的共通心理的反映。

3 结论

陶瓷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形式特征和浓厚的艺术魅力,自成体系,别具文化品格,包容着丰富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内涵。陶瓷器皿是陶瓷艺术与器皿设计艺术的完美结合,陶瓷作为元代重要的器皿材料,融合了陶瓷艺术和器皿技术、手工技艺,元代陶瓷烧制工艺较以前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景德镇窑成功创烧了青花、釉里红,开辟了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新纪元。元代陶瓷器皿装饰与造型相辅相成,装饰与形制的协调统一,装饰表现别开生面。

元代陶瓷器皿在造型上和装饰上,都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依据功能性、实用性,并受到蒙古游牧民族、伊斯兰文化和异域文化,产品外销的需要,呈现了多元的时代风格,为丰富多彩的明清陶瓷器皿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北京读图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最新瓷器收藏百问百答[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01:56-57

[2]朱广宇.中国古代梅瓶的设计艺术思想[J].大连大学学报,2006,03:53

[3]施茜.金镫马踏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元代多民族共存的生活方式对元青花瓷造型的影响[J].装饰,2007,07:83

[4]方莉莉.群言[J].2009(05):31

建筑:功能与美学 篇10

从这个角度而言, 柯布西耶是对的, 就像他在《走向新建筑》中所说的:“建筑应该为普通人而建, 应该考虑他们的需求。”这种需求并不单单是指功能需求, 在当今的视觉价值观照下, 更有美学意义上的需求。然而在一个从东方古典美学往当代西方美学和实验美学过渡的过程中, 大众潜意识中的美学经验和精英 (或者说“伪精英”) 美学探索出现错位却是必然的事。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 习近平在会上提出“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获得广大网民点赞, 从民间态度可以看出, “大裤衩”“秋裤楼”“大钉子”等戏谑式的坊间命名, 即显示出两种思路的背道而驰和两种美学的南辕北辙。

当中国的城市空间成为西方建筑师、已经全盘西方化的东方建筑师或者在东西之间进退两难的建筑师的试验场, 其实挑战的不仅仅是土地、人口、商业和政府, 还有中国人几千年来所形成的集体主义美学和在东方美学看来几乎成为常识的美学经验。这当然是冒险的, 但最冒险的还不是建筑设计师, 而是拥有设计方案最终决选权的决策者, 支撑他们做这种决定的理由, 交织着文化自卑、美学无知、利益交割和规划无序等缺陷。

此情此景之下, 也许应该回到建筑的本质和本意的层面去重新考量, 先老老实实把功能的问题解决, 然后再从美学的取向上进行把握——若说出来, 切不要上来先用民族情绪扣帽子, 在这一点上, 我们最好的老师其实还真是一海之隔的邻居日本。日本的建筑师不是没走过全盘西方的路子, 不是没盖过被大众所嘲笑过得像我们这样的房子, 不同的是, 在经历过全盘西化、帝冠式与和风样式的传统复兴等多种风格后, 通过对深层文化的探究, 从建筑与环境的对话、空间意象的把握和材料性能理解等方面寻找传统和现代的契合。我们要学的, 即他们从文化和美学上有着强大而自觉的纠偏意识。

电影电视剧音乐的美学特质及审美 篇11

关键词:电影电视剧 音乐 美学特质 审美

电影电视剧表演过程中,通过音乐的设置能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活灵活现,赋予了电影电视剧一个全新的美学艺术表演形式,整个电影电视剧音乐通过使用声音将整个主题呈现出来,将声音和画面融合,形成了一门年轻的艺术表现形式,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体现了电影电视剧的价值,通过音乐来表现电影电视剧的真实内涵。

一、电影电视剧的音乐美学特质

一直以来大家对于电影电视剧音乐没有过多的理解,简单地认为其就是一个普通的音乐然后放置在电影电视剧情境中。其实电视剧音乐的设置有一定的不同,是按照整个故事发生的氛围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进行设置的,目的就是希望透過音乐去感悟剧情。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电影电视剧音乐有着不同于一般的音乐美学特质,因此我们必须从广泛的大众文化角度、艺术美学角度来揭示电影电视剧的音乐美学特质,不只是简单地根据音乐本身来进行分享,而是通过电影电视剧画面和音乐的构成来揭示其蕴藏的美学特质。

比如在当下很多的都市言情剧中,大量的使用音乐来表现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的心理状态,或用高兴悠扬的音乐穿插来体现人物的心情愉悦,或者是运用悲伤委婉的音乐来表现两个人之间的爱情难舍难分,不但在音乐本身给人一种伤心难过的感觉,有如身临其境,同时在音乐歌词的选择过程中,也是非常契合当时的场景,通过这样的音乐表现从而传递着一种无法说清楚的情愫。

电影电视剧音乐在素材选择上也是比较灵活多变的,比如情节设计过程中,需要这段音乐的情绪或者是情调,需要在不知不觉之间将其浸润到画面中,从而以该情节为中心,将音乐进行准确的切割划分,使意境得以完美彰显,而不一定要保证音乐整体的完整性。在电影电视剧音乐的选择过程中,就是为了更好地凸显剧情,使得整部作品看上去更加生动灵活。

二、电影电视剧音乐的审美方式

电影电视剧的审美活动离不开电影电视剧艺术的审美,要想全面展现电影电视剧音乐的审美活动也存在一些难题,下面笔者简单加以陈述。

一方面音乐修养高低制约电影电视剧音乐审美,电影电视剧音乐的选择是为了搭配和服务剧情而存在的,那么音乐的表现力和穿透力是需要通过观看者的听觉艺术来进行欣赏的,因此观看者音乐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音乐的审美判断。另一方面就是是否具有音画关系的一般性常识,要想使得人们能够完整地欣赏电影电视剧音乐审美,那么就必须对她的基本表现手法了解,必须对音画关系有一般性的常识了解,在电影电视剧音乐出现的过程中,要做好智力和感受能力的同步发展,才可以很好地实现对电影电视剧音乐的审美过程。

电影电视剧音乐随着电影电视剧艺术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因此对于其欣赏方式,就将其作为一个简单的审美对象,如何才能够吸引观众,那么这和单纯的音乐不同,电影电视剧音乐必须透过剧情来体现,既可以保证剧情的完整表现,同时也可以赋予音乐更多的感情,在电影电视剧观看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只听音乐而不看剧情的,要做到剧情和音乐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谐相处,两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三、电影电视剧音乐的审美影响

电影电视剧音乐的审美出现是一个综合反应的过程,和人们的文化、思维、心理等有关系。电影电视剧音乐的审美过程中,需要通过对电视剧电影意义层的划分来进行表现,在电影电视剧的发展过程中,很多拍摄导演也利用剧情的大众化来将音乐穿插在整个剧情当中,以此更加地凸显剧情,发挥音画关系的综合体现,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比如在很多古装的宫廷剧中,在进行电影电视剧的音乐穿插时,就会选择比较契合场景的音乐,比如在表现两人分别时,天气良好,画面如诗如画的过程中,可以选择梅花三弄这首曲子,因为梅花三弄这首曲子本就是为了表现古代文人雅士迎风傲雪的气质,那么通过这样的曲目播放,就可以体现整个场景中,人物和场景的高贵气节和品质,使得整个画面和剧情更加有说服力。在周星驰的很多搞笑喜剧中,就会穿插一些比较动态的幽默的、高兴的曲目,从而更加地衬托出整个剧情画面的欢快和人物的心情状况,使得整个电影电视剧的剧情和音乐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谐相处,两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四、结语

随着电影电视剧音乐的多元化发展,电影电视剧的音乐已经不只是单纯的为剧情服务,而是成了传播经典文化,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方法,通过穿插适合的音乐,使得整个电影电视剧看上去更加饱满,更加具有吸引力,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促进了电影电视剧音乐的完善和发展,推动着电影电视剧的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李双海.浅析电影音乐的美学特质[J].电影文学,2012,(06).

[2]何源.电影电视剧音乐的美学特质及审美[J].电影文学,2014,(04).

[3]王磊,李建林,魏玲,秦庆昆,王江奇,李慧敏.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特质及审美意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作者简介:

[1]刘雪露,河南人,Soongsil University ,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数字音乐产业,音乐美学。

电影音乐的美学功能 篇12

一、体育与艺术同根同源、相互交融

从历史进程和人类变迁发展来看, 体育和艺术的起源几乎和人类起源一样, 经历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诸如很多中外著名名人都对体育和艺术发表过自己不同的看法, 众说纷纭, 但是整体关于体育和艺术的起源研究与发展轨迹不尽相同。艺术来源于体育, 体育蕴藏着艺术。例如舞蹈在中国人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中逐渐演变出了武术, 最初的武术被很多人称之为一种轻快的, 连贯的舞蹈, 非常具有神蕴和力量, 这就是艺术和体育一种完美的结合之一。又例如东北民间的秧歌最早来源于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场景, 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模式, 这也属于典型的体育和艺术最佳结合的方式之一, 这符合体育艺术来源于劳动的这一说法, 许多学者认为, 人类最早的体育和艺术模式也就是劳动, 是劳动创造了体育, 秧歌就属于是这种典型的劳动式体育逐渐演变为艺术的成功案例。

生命美学强调, 捉住了生命也就捉住了美的真正内涵, 真正的美在于瞬间的美和长期的美有机结合, 真正的美在于运用诸如人体, 表情, 动作等一切元素构造一个完美的艺术真品, 在平时的社会生活实践当中, 在人生的完美旅途当中, 尽量运用和创造一切活力元素为美服务, 让美真正的超凡脱俗, 瞬间的美需要长期的美作铺垫和传承。没有长期的积累就没有最终的胜利之美。

二、体育艺术的美学特征及美育功能研究

(一) 体育艺术的美学特征

体育与艺术的美学特征, 主要表现在感官上的美学体验和精神上的美学体验, 视觉上的美学是来自体育活动的人体之美、配合之美、协调之美, 通过人体富有张力的表演, 使得体育的美学价值得到体现。同时, 精神上的享受给人民的灵魂带来了震撼, 不论是顽强拼搏之美, 还是汗水流淌之美, 都是体育带给人的美学。

艺术的美感来源于生活的灵性, 生活的点滴则是艺术的源泉, 体育艺术, 形体与身体的运动通过艺术的表达方式的表现出来。人的美首先是物质属性的身体之美, 具体表现为人的肢体美, 容貌美, 线条美, 体态美。作为男性, 就要显现出自己的阳刚之美, 粗犷之美, 而女性则就要注意阴柔之美, 灵秀之美, 水气之神韵。同时, 再加上平时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使之身体机能自动调节, 达到阴阳平衡, 更加显现生机盎然的健康人体美, 协调的运动美。

纵观历史变迁, 体育与艺术交融的成就造就了无数的无与伦比的精美作品和物质, 从体育场馆、人物雕塑到运动器具, 从国家的国旗、国徽到普通的邮票、明信片, 从体育文学、摄像到体育歌曲与绘画, 无不反映体育艺术的高度融合之美, 创意之美, 激发大家的审美情趣, 使人们的视觉、感官、心灵得到强烈冲击震撼和熏陶。

在奥运会上, 体育健儿们顽强拼搏, 登上最高领奖台的一刹那, 在义勇军进行曲奏响之时, 激动之情意于言表, 荡气回肠, 这是催人奋进的精神之美, 象征着中华民族万众一心, 奋发图强, 勇争第一的历史使命和精神象征。这种胜利之美, 比赛之美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使得众人雀跃, 狂喜至极的境界。体育艺术的特点是过程复杂曲折, 体育比赛不仅要重视结果, 更要看重过程, 细节决定成败, 时刻要以乐观, 不怕输的精神去面对整场比赛和最后的结果, 这也是一种心态上的成熟和完美, 这是一种虽败犹荣, 从头做起的坚忍精神和坚强毅力。

(二) 体育艺术的美育功能研究

体育的美育功能有很多形式, 就现代体育运动就其观赏性愉悦性竞争性而言, 和艺术具有同样的特质, 并且体育和艺术时刻也有着交相辉映的生命内涵。体育艺术这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较, 除了展现力与美的结合, 还具备更加形象的美育作用。

在教学、实际训练和展演过程中, 能够更加直观地培养参与者的审美品位, 尤其是健康的审美观念, 能够发展参与者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促进由内而外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例如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说, 奥林匹克运动是智力, 艺术, 力量三者的有机完美结合。从体育艺术的表演性的角度来说, 健美操、啦啦操、艺术体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等体育艺术项目, 就是典型的以音乐为主题, 通过人体肌肉运动的方式, 以节目竞演的形式来达到艺术和体育的完美结合, 在表演或比赛中让观众感受到一场美妙绝伦的视听盛宴。

当然无论在奥运赛场上, 艺术舞台上这种荣誉之争也是在所难免的, 这就要谈到体育和艺术的另一共通之处, 就是竞争性, 艺术有层次之分, 体育也有差距之感, 当然这也符合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那就是优胜劣汰, 弱肉强食, 好比足球的淘汰赛和声乐PK赛一样, 能坚持到最后的, 能站上领奖台的都是比赛中发挥最好的, 状态最佳的。这就完全符合体育艺术的竞争性的特点, 除了其中的爱国精神、团结协作、勤勉奋进等品德教育之外, 体育比赛当中经常提到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 向对手祝贺也是一种心胸博大的美, 这些美都要融入我们的体育比赛当中, 融入到我们的艺术境界里去, 这才是真正的美的诠释和真谛。

摘要:追寻体育与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 探寻体育与艺术相互交汇, 相互游移的文化现象, 从中找到体育与艺术的共通点, 相似点, 交汇点, 从美学和观察视角, 揭示体育与艺术交融的美学价值, 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体育与艺术也在不断的升华和融合, 其美学特征及美育功能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 逐渐已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体育艺术,美学价值,美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陈思, 袁荣凯.浅论学生体育审美特点与体育教学的美育渗透[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4 (21) :63-64.

[2]韩宏雷.体育教学中美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 10 (15) .

上一篇:水声传感器网络下一篇:不完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