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片名的功能

2024-10-28

电影片名的功能(共12篇)

电影片名的功能 篇1

一、引言

对待源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 翻译界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 即所谓“异化” (alienation) 与“归化” (domestication) 。翻译理论家温努提 (Venuti) 说:“译者可以选择归化或异化的方法, 前者是以民族主义为中心, 把国外的价值观归化到目的语文化之中, 把原文的作者请回家来;后者则离经叛道地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现出来, 把读者送到外国去。”这里主要从归化理论来讨论电影片名的翻译原则。

二、归化翻译:功能对等下的翻译

归化, 又称“改写”, 是一种自由的翻译方法。美国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奈达博士 (Nida) 就是归化翻译的倡导者, 这可从他的“功能对等”理论中探究出来。“功能对等”是指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金隄也指出:“正因为不同语言的各种变化都必然引起语言效果上的变动, 所以只有从译文效果着眼, 才能判定译文语言是否恰当。”以此为标准, 译名在音、形、义等方面尽量达到精神、事实、意境的对等。

作为翻译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片名的翻译工作相当重要。电影片名往往可以突显影片内容, 传达主题信息, 确立全片感情基调, 为观众提供审美愉悦, 并增加票房收入。

比如, “Raise YourVoice”若译为《提高你的嗓门》, 就会让观众费解, 原译《一路高歌》, 既没有偏离原片名的内容, 而且语言简洁、优美。“Waterloo Bridge”若直译为《滑铁卢桥》, 估计大部分观众都会联想到拿破仑;而若把“the Bridges ofMadison County”直译成《麦迪逊桥》, 估计没有多少影迷会花钱买票去电影院观看。因而上述两部电影分别译作《魂断蓝桥》和《廊桥遗梦》, 既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蓝桥”和“廊桥”、“魂”和“梦”又很切合两部电影浪漫的爱情主题。如此翻译的还有很多, 例如“Die Hard” (《虎胆龙威》) , “Love Actually” (《真爱至上》) 等。

三、片名翻译所遵循的原则

电影片名的汉译由于其具有信息传播、表情、审美和广告四大功能, 其语言风格言简意赅、生动形象, 所以它要在翻译中遵循功能对等理论与四大价值标准, 即信息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根据此四大价值标准, 笔者也相对应总结出四项主要原则, 这些原则都可以在准确地翻译片名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实践。

(一) 把握信息一致原则

信息传递是翻译时要考虑的基本因素, 要做到译名传达的信息与影片内容传达的信息一致。片名翻译要忠实传递与原片内容相关的信息, 做到翻译标题形式与原片内容的统一, 也就是把握信息的准确性, 实现信息的等值。

但不可否认, 因各个译者自身水平、经验、审美观点不同, 译名质量自有高低之分, 从而传递错误的影片信息。台湾曾经将“Anna Kare nina”译为《爱比恋更冷》, 与影片内容风马牛不相及, 令人费解, 误导观众, 引起观众对影片错误的心理预期, 而《安娜·卡列尼娜》的译法则可让人知道这是一部传记性影片。“One Flew overthe Cuckoo’s Ne s t”曾被译为《飞越杜鹃窝》, 让人感觉很茫然。“Cuckoo”意为“杜鹃”, 但这里的“cuckoo’snest”却指的是精神病院。译为《飞越疯人院》就能更好的概括电影的内容, 并在中西方观众中产生相似的心理反应。

(二) 体现文化特色原则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蕴含着一个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和思维方式。语言和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这种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得较为明显。因此, 在转换语言过程中, 译者需要关注原文所蕴藏的内容在目的语中的体现。奈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翻译理论家Baker也曾说:“译出语词汇可能表达一个完全不为译入语文化所知的概念, 该概念或抽象或具体, 可能与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甚至某种事物有关。”

电影是生活中某种文化或实或虚的反映, 体现电影内容的片名自然而然也包含了很多文化因素, 由此可见, 翻译电影片名时, 需要我们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例如, “First Wives Club”曾被译《大老婆俱乐部》, 而英文中的“firstwives”指的是男士的第一任夫人, 与中国文化中的大小老婆妃嫔小妾毫不相关, 而译为《原配夫人俱乐部》或《发妻俱乐部》就比较准确。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的“the Third Man”起初译为《第三者》, 结果被中国观众误以为是婚姻伦理片。其实“the Third Man”指的是片中车祸事件的第三个目击证人, 该片应译为《第三个人》或根据剧情转译为《黑狱亡魂》。

(三) 具备艺术审美原则

片名的翻译讲求摆脱原文词语束缚, 深入把握影片内容, 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 用本族语言的艺术形式传达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观众在看电影前大多“未见其人, 先闻其名”, 所以具有审美效果的片名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语言上, 中国讲究简洁、对称、和谐, 尤其崇尚表现力强、匀称悦耳的四字词组。大量西方电影的四字格中文译名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Gone Withthe Wind”, “It Happened One Night”分别被译为《乱世佳人》和《一夜风流》, 译名言简意赅, 字里行间传递了强烈的信息, 且具有音韵之美。再比如, 经典音乐喜剧片“Bathing Beauty”译为《出水芙蓉》, 译名非常迎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审美心理。“芙蓉”在中国民间常用来形容举止文雅的女子, 而“出水”体现了“bathing”在片中的真正含义。

(四) 追求经济效益原则

电影是一门文化性和商业性兼具的艺术, 在片名翻译时当然需要考虑到商业因素。它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促进人际交流的同时, 还要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翻译理论家刘宓庆指出, “既然原语所含的内容值得翻译 (即有社会效益) , 那么就应以社会能接受的目的语来实现转换, 而不应拘泥于原语的可读性程度……, 社会效益是检验翻译的意义、翻译的质量和翻译的价值的标尺”。

当今社会电影是一种商品, 而电影片名则是一种广告。一方面要求译者充分考虑中国观众的文化特征、心理特点和审美情趣, 创造出观众喜闻乐见的片名。例如, “the Terminal”转译为《幸福终点站》, “Bloodand Sand”译为《碧血黄沙》等。另一方面, 译者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把片名译得新颖独特, 还可以在片名中制造悬念, 渲染气氛。例如, “It Happens One Night” (《一夜风流》) , “SisterAct” (《修女也疯狂》) , “the Net” (《网络惊魂》) , 这些贴切的译名都成功地体现了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结合。

四、结论

通过上面的例子, 可以看到, 片名翻译不是简单机械地照搬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 而是在准确传递信息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艺术再创造, 同时遵循体现文化特色原则、具备艺术审美原则和追求经济效益原则。优秀的影片译名既要符合目标受众群的文化心理, 又要在深层语义上与原片名实现功能上的对等。但在实际翻译中, 想找到一种固定的模式翻译所有的片名并非易事, 翻译工作者唯有积累经验, 随机应变, 遵循正确的翻译原则, 才能翻译出贴切传神的片名。

参考文献

[1]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3]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 2001 (1) .

[4]Eugene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5]Mona Baker.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电影片名的功能 篇2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语系,辽宁 阜新 123000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传媒方式,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电影的世界中我们可以足不出户的领略异国风情。一个完美的电影片名可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增加票房收入,对于电影片名的翻译也是一个需要技巧和反复推敲的过程。本文根据电影片名的特点,分析总结了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电影片名 特点 翻译方法

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一项重要的,且富于创造性的工作,佳译可以为电影锦上添花,对推动中国影片走向世界,促进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电影片名是电影的门楣,既要反映影片的中心思想,又要简短新奇,将观众引入门内;它是电影的眼睛,既要突出显示个性,又要生动形象,令人一瞥便会联想翩翩。优秀的电影片名应“简洁凝练地概括影视片内容,言简意赅地揭示主题,隽永深长地激发群众的丰富联想”。因此,完美的对一部电影片名作出翻译绝非易事。

一.电影片名的特点 1.来源

结合原片语境理解片名的来源是进行正确翻译的前提条件,中英电影片名大都以剧情、背景、主题、主人公、线索为来源。

根据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为名。如: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A Farewell to Arms、Brave Heart、《男人四十》、《人到中年》等。

根据剧情内容命名。如:Murder of the Orient Express、Sleepers、Deep Impact、《秋菊打官司》、《五月之恋》等。

根据电影主角命名。如:Gandhi、Macbeth、《黄飞鸿》、《女篮五号》等。

根据影片线索命名。如:The Ring、Schindler’s List、Twister、《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鸡毛信》等。

根据影片背景命名。如:A Streetcar Named Desire、The Cassandra Crossing、Titanic、《黄土地》、《红高粱》等。

2.风格

电影片名的语言风格是言简意赅,结构简单,生动形象,善用隐藏比喻等修辞手法,主要目的是吸引观众的眼球,激发观众观看影片的愿望。

3.功能 电影片名有四大功能。第一,信息传播功能。也就是凸显影片的内容,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影片。第二,表情功能。奠定影片感情基调,以强烈的抒情、惊险或者喜剧氛围感染观众。第三,审美功能。以语言的优美流畅、生动形象打动观众,造成观众审美愉悦。第四,广告功能。能够吸引观众,增加票房收入。

4.类别

电影可分为三大类:纪录片,科普片和故事片。题材不同,电影片名的语言也有所不同。纪录片和科普片的主要目的是传递信息,宣传、普及科学,因此语言比较正式、严谨、平实。如:Common Threads、《大庆人》、《国庆纪事》等。

故事片种类比较多,一般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抒情片,包括爱情片,伦理片,剧情片等。这类片名充满了抒情味道,其语言以散文风格打动观众。如:A Walk in the Clouds、Sleepless in Seattle、Pretty Woman、《胭脂扣》、《天上人间》等。

第二类,喜剧片。这类片名诙谐幽默,本身就包含了浓烈的喜剧意味,渲染了喜剧的氛围。如:The First Wives Club、Orange Country、The Professor Nutty、《大富之家》、《小鬼当家》、《喜剧之王》等。

第三类,惊险片,包括动作片,恐怖片,灾难片等。这类片名着重表现动人心魄的惊险气氛,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如:The Ring、Scream、A Time to Kill、《噩梦》、《鬼玲珑》、《幽灵人间》等。

第四类,科幻片。这类片名突显影片的新奇性,形成眼球效应。如:Mars Attack、Star Wars、Ginger Snaps Back、X-men、《魔幻界》等。

二.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

如今,片名的翻译可谓是百花齐放,有英文直译的、意译的、香港版的、内地版的,但不管怎样翻译,还应切实保密原作的信息价值、文化价值,适当强调其商业价值,达到功能对等。常见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直译法

直译是指根据原片名的词汇涵义,并参照其结构形式直接翻译出来,或者在不违背原意的前提下,略微改变原片名的词序或结构,并保持总体上同原片名形式一致。当源语与目的语在功能上达到重合时,这是最有效的翻译方法。如:《真实的谎言》(True Lies),《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教父》(The God Father),《摩登时代》(Modern Times),《向武器告别》(A Farewell to Arms),《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莫斯科不相信眼泪》(Moscow Does Not Believe in Tears)《东方快车谋杀案》(Murder of the Orient Express)等。

直译法有四大优点:一是简捷易行;二是保存了原片名的格调和“洋味”;三是可求得译名与电影内容的统一美;四是有助于不断引进新鲜生动的词汇。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凡是能直译的应尽可能直译。

2.音译法

音译是指按照原片名的读音直接译成相应的汉字。这种方法使用的较少,但又不可缺少。如果片名中的人名、地名,是为观众所熟知的,或者是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意义的,则应当采用音译。如:《泰坦尼克号》(Titanic),《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简·爱》(Jane Eyre),《居里夫人》(Madam Currie),《成吉思汗》(Genghis Khan)等。音译保留了原片名的异域风味,形成眼球效应。

音译过程中,要注意两项原则:一是要以片名中该人或该地所在国的语言发音为基准;二是要使用一些人名和地名约定俗成的译法。必要时可以查阅《英汉译名表》,《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及《世界地名译名手册》等标准文献。

3.意译法

意译是指既根据原片名的词汇涵义,又结合该影片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并参照文化背景等因素,进行片名翻译。由于文化的差异,中英文中有许多词汇的意义不完全对应或者根本不对应,形成“语义空缺”,对片名翻译造成极大的困难。翻译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坚持原片名的形式,而应该采用意译法,以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为目的,对片名进行再创造,达到与原片名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翻译要求,帮助观众真正领会原片名的内涵。

如译者根据中国一个古老的爱情悲剧故事把The Waterloo Bridge(滑铁泸桥)译成了《魂断蓝桥》;将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麦迪逊乡村的大桥)译成《廊桥遗梦》,显得更加凄美动人;把Mr.Holland’s Opus(贺兰先生的作品)译成《春风化雨》,更显示影片深刻的主题意义。

4、混译法

混译,又叫兼译,是指将音译、直译和意译等翻译方法融合成一体,兼顾使用。如果原片名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或者包含了一些陌生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等,采用音译、直译就可能不为观众理解。这种情况下就应该采用混译,对原片名作部分保留,或作适当的增补和修改。

如将Schindler’s List和The Philadelphia Story音译加直译成《辛德勒的名单》和《费城故事》;Mulan、Sissi和Elizabeth音译加意译成《花木兰》、《茜茜公主》和《伊丽莎白女王》。另外,在中国文化中,《渔光曲》、《摇篮曲》、《思乡曲》等都为人们所熟悉,所以将Singing in the Rain译成《雨中曲》,既具有很好的音韵效果,又符合中国文化传统,易为观众接受。再如,汉语中“传”表示传记,常被用语文艺作品的名称中,像《水浒传》、《阿Q正传》等。因此,一些影片如Forrest Gump和Gandhi就分别译成了《阿甘正传》、《甘地传》,在传递原片名信息的同时,又兼顾中国的文化传统。

5、另译法

另译是指完全脱离原片名的形式和内容,以影片内容为基础,为影片冠以新的名称。当译者认为原片名不够恰当,或者没有商业号召力,或者找不到适当的对应词汇,则会采用另译法。

如将Rain Man和The English Patient另取名为《手足情未了》和《别问我是谁》,显然要比直译成《雨人》和《英国病人》有韵味的多。再如,把Of Mice and Men译成《芸芸众生》,Volcano译成《地火危城》,Ghost译成《人鬼情未了》,Patch Adams译成《妙手真情》等。这些译名选词优美,恰到好处,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影片的内容。

另译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译者通过另译,使译名在传达影片信息的同时,沟通观众情感,具有感染力和美学效果,充分发挥了电影片名的功能。

三.结语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而片名则在其中起着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译者在片名翻译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片名的特点,并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考虑到东西方文化差异及翻译的可接受性,使译名既传递影片的信息,又富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人入胜,提高票房收益。

参考文献:

电影片名的功能 篇3

本文以功能目的论为理论贯穿始终,分析其主要理论特点,将其精髓运用到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的可接受性中。通过具体译例分析,探索归纳对提高译名可接受性的有效翻译方法,以期对现行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同时也佐证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对指导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可接受性的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电影片名翻译 功能目的论 功能 翻译方法 可接受性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性和商业性兼具的艺术形式,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电影被引进中国市场,尤其是英文电影,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显著的贡献。电影片名,作为电影的标志和点睛之笔,起到了浓缩主题与提炼内涵的作用。好的电影片名翻译能够完美地体现影片的主题思想,可以更加完整地实现电影片名的信息传递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交流价值和商业价值。因此,电影片名翻译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电影的宣传和商业吸引力。目前,我国电影片名翻译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不够完善,电影片名的翻译佳作却实属凤毛麟角,不规范的电影译名已逐渐对我国的电影市场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因此,对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以目的论为核心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摆脱了传统等值翻译理论的束缚,强调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必须由译文的预期目的和预期功能来决定。显然,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目的性较强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对于电影片名的汉译,包惠南认为“既要符合语言规范,又要富有艺术魅力,既要忠实于原片名的内容,又要体现原名的语言特色,力求达到艺术的再创造。要讲求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和艺术性,要能起到很好的导视和促销作用。”

1.信息传递功能

电影片名是电影整体内容的浓缩。电影片名中的每个字都向广大观众传递丰富的内容信息并激发观众前往影院观看的情感。在翻译的过程中,离题万里,捕风捉影的译本是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最大忌讳。例如,电影The Others被译为“小岛惊魂”,此汉译片名完整地传递了影片的主题内容,有助于观众在第一眼看到此片名时能够充分理解电影的类型。而有些译者将此片名译为“其他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给观众们造成了困惑,引起其对此电影偏颇的心理预期。

2.美学价值

翻译是一门“不折不扣的艺术”。电影片名的翻译更是如此,电影片名应展示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修辞手法,语言艺术表达的一种形式,被广泛地运用到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之中。修辞手法的创造性应用有利于提高片名的欣赏性和艺术性,以期引起观众的共鸣。常用的修辞手法有隐喻(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拟人(Crying Game)、矛盾修饰法(True Lies,Dirty Pretty Things)、反语(Miss Congenially)、头韵(Sense and Sensibility)和重复(Tiger! Tiger! Tiger!)等。每一种修辞手法,以其自身独特的表达形式激发了观众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电影片名也常常借助于古典诗词和四字成语来翻译。在翻译此类片名的过程中,如果译者深谙被引用诗词成语的背景,则会更加有助于传递影片的主旨信息。这种经过分析、转换和重组翻译而成的影片译名,才能够更加完善地保留原电影片名的意义和风格,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从而更深刻地体现出中国文化的诗情画意。例如: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浮生若梦;Lolita 一树梨花压海棠;Sommersby似是故人来;Howards End 此情可问天。

电影Blossom In the Dust真实地呈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怜悯、仁爱与面对困境时的无所畏惧,也充分体现了人类内心最深处的爱与恻隐之心。这部影片的汉译片名“落花飘零”传神达意,译者借用“落花”表达了这位坚强的母亲对其已逝孩子的思念之苦,以及对于那些惨遭家庭遗弃的孤儿们最真切的怜悯与关爱。“落花飘零”出自宋词婉约派诗人李清照的《一剪梅》中被世人所称赞的佳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曾经盛放的花朵,凋落后随风飘零,散落遍地,让人有一种伤感的别离之情。此译名将电影的内涵与中国的古典诗词相结合,实现了影片主旋律和影片意境的统一,进而实现了两种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

3.文化价值

电影片名的文化功能指的是片名本身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作为点睛之笔的电影片名自然反映出一些本国的特殊文化内涵。由于各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思维定势的差异,从而使得各民族都拥有其各自民族文化内涵的词语。

电影片名Waterloo Bridge蕴涵了丰富的文化特色。惠灵顿正是在这所滑铁卢桥上击败了拿破仑。电影讲述了在二战期间,一位年轻的军官罗伊与善良美丽的芭蕾舞舞者玛雅之前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不期相遇,堕入爱河。当玛雅得知自己心爱之人消逝于战场,悲痛欲绝。继而不幸接踵而至,玛雅被芭蕾舞剧团辞退,为了维持生计,玛雅被迫淪为妓女。看破人生各种丑态,历经社会蹂躏之后的玛雅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失望失落沮丧的她选择了奔向疾驰而过的火车,香消玉殒。对如果将电影片名直译为“滑铁卢桥”,对于滑铁卢的文化内涵疏于了解的中国观众来说定然不会体会到片名中的伤感。因此,译者把片名译为“魂断蓝桥”,就会富含中国文化特色。“蓝桥”摘自于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典故唐代裴航和仙女云英相遇的地方;同时,“断桥”的暗含之意也有中国古代白蛇传的“断桥之憾”。由此,实现电影片名汉译的美学价值更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4.商业价值

电影片名的功能 篇4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概述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功能翻译理论问世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定位成一种交际活动与跨文化活动, 在此活动中涉及到委托人、译者、接受者等人。功能翻译理论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 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这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第二阶段, 汉斯 · 弗米尔所提出的翻译“目的论”为功能翻译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阶段, 贾斯特 ·赫尔兹 · 曼塔里在翻译“目的论”的基础上, 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内涵, 正式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第四阶段, 德国学者诺德提出了“功能+ 忠诚”这一原则, 这就组成了功能翻译理论体系。

二、功能翻译理论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启示

功能翻译理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的束缚, 其不再将翻译定位于一种静态的语言现象, 而是将翻译正式划入到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中, 重视译文的交际功能。它从崭新的角度诠释了翻译, 为电影片名翻译提供了新颖的意见。我们知道, 在宣传影片时, 片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片名是决定影片能否取得良好的上映效果, 能否取得高票房的关键因素。所以, 电影片名翻译这项活动应该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在功能翻译理论的引导下, 翻译者要参考翻译目的、译文可能带来的预期功能来对翻译策略进行调整, 确保片名翻译摆脱了源语文本中心论的束缚, 将片名翻译功能定位成提供与影片相关的信息。

三、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

1. 目标语文化导向原则

功能翻译理论中曾明确指出:所谓翻译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开展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只有在目标语文化中, 译文才具有特定的意义, 并且也能被越来越多的接受者理解、认同这一翻译手段。电影作为一种艺术, 片名是折射影片内容的窗户, 同时也将某一国家的语言文化特色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所以, 在翻译电影片名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到电影片名原本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从文化背景这一方面来讲, 各个民族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如果直接来翻译影片中的内容, 这会发生文化冲突, 让很多译语观众无法接受最终的译文。

我们以《龙年警官》这部影片为例子, 翻译者将这部影片的片名翻译为“Dragon Year Cops”, 但是由于西方国家一直以来都不使用动物作年号, 这种翻译方法既不能让西方国家的观众了解到片名所蕴藏的文化信息, 还会影响到他们对影片题材的判断。所以, 电影片名翻译要尽可能地与目标语国家文化相适应, 将原电影片名所蕴藏的文化信息传递出去。

在众多心理惊悚片中, Seven最具代表性。Seven这部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疯狂的凶手自认为自己就是上帝, 他将天主教七大死罪惩戒作为杀人的依据。然而影片的英文名字只用“Seven”这个单词来表述。从宗教的立场上来讲, Seven这个数字具有神秘性。从整部影片来看, Seven无处不在, 其也暗示着宿命的罪与罚。当外国观众看到“Seven”这部影片时, 他们能够迅速想到“Seven”背后所隐藏的宗教内涵, 但是如果将这部影片片名翻译为《七》, 由于中国观众对外国的宗教文化了解较少, 因此中国观众无法感受到“七”这个数字背后的秘密。现Seven这部影片片名被译名为《七宗罪》, 这个译名阐明了故事内容, 完成了传达文化信息的任务。

2. 信息功能导向原则

电影片名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信息功能。通过电影片名, 观众可以了解整部影片的主题、题材、类型、基调等。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特别注重译名的预期交际功能, 影片译名既要概括出整部影片的内容, 还要凸显整部影片的风格。所以, 在翻译电影片名的时候, 信息功能导向原则是基本原则。为了能够让影片片名翻译达到信息功能这一目的, 翻译者要深入了解影片的内容、影片的背景, 站在全局的立场上来分析这部影片, 真正实现内容与译名的统一。

我们以Waterloo Bridge这部影片为例子, 这部影片讲述了在二战期间一对英国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悲剧故事。该部影片以男女主人公在滑铁卢桥上葬身于车轮下而结尾。如果将这部影片片名翻译为《滑铁卢桥》, 会让很多观众误以为是与滑铁卢战役相关的纪录片。为了能够准确地将影片中的内容传达出去, 翻译者借助了中文“蓝桥”的典故将其翻译为《蓝桥》。

3. 审美心理导向原则

电影片名本身具备独特的审美特点, 从本质上来讲, 电影片名翻译是一种审美再创造的活动。在翻译电影片名的时候, 翻译者要挣脱掉原文词语的枷锁, 将译入语的优势发挥出来, 从音、形、意这三个方面来满足观众对电影片名的需求, 真正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在翻译电影片名的时候, 要尽可能保证译名的音美, 通过节奏、音调等来翻译出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片名。

当然, 影片片名的翻译还要重视体形美, 保证译名结构严谨, 整齐匀称, 容易被观众记住。我们以The Sting这部影片为例子, 这部影片片名被翻译为《骗中骗》, 从结构上来讲, 译名严谨、整齐, 体现了形式美, 并取得良好的语言表达效果。

四、总结

总而言之, 在翻译电影片名的时候, 要站在全局的立场上来考虑, 巧妙结合每位观众的需求, 处理好归化与异化, 确保译语观众能够接受翻译策略, 也保证原影片片名的文化特色依然存在。

参考文献

[1]黄婵英.英语影视中电影片名的翻译技巧窥视[J].科教导刊 (中旬刊) .2010 (09) .

[2]李治.纽马克的文本分类及其翻译方法探讨[J].疯狂英语 (教师版) .2010 (03) .

论文大纲-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篇5

Clarify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meaning, theoretical frame and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Chapter Two The analysis of English movie titles I.Types of film

II.General features of English film titles i.Language characteristic ii.Artistry

iii.culturality(文化性)ⅳ.Commercial III.The principles of English film titles translation i.Information value principle ii.Aesthetic principles iii.Goal orientation principle ⅳ.Cultural value principle Chapter Three The function and role of English film titles I.Correspond with the film and be easily understood II.Concise and easy to be remembered III.Attract audience and increase the box-office income Chapter Four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kills of English film titles I.Translation methods of English film titles i.Literal translation ii.Free translation

II.Translation skills of English film titles

i.Combination of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ii.Compiling method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Summarize the whole passag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Also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 of essay writing and bring up some suggestions in future research.第一章 绪论

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写作目的、理论框架和组织结构。第二章 英语电影片名的分析

对英语电影片名做了一个总体分析:介绍了电影的种类,分析了电影片名的基本特点和原则,为探讨其翻译方法奠定了基础。2.1电影的种类

根据电影的不同内容和性质,我们大致可将其分为爱情片、战争片、伦理片、科幻片、悬疑片等。

2.2英语电影片名的基本特点 2.2.1语言特色 2.2.2艺术性 2.2.3文化性 2.2.4 商业性

2.3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 2.3.1信息价值原则 2.3.2美学欣赏原则 2.3.3 目标取向原则 2.3.4文化价值原则

第三章

英语电影片名的功能及作用

本章具体探讨了电影片名所具有的三种基本功能,即1)切合原影片的内容、反映原影片的主题、突出原影片的风格;2)言简意赅、便于记忆;3)吸引观众、增加票房收入。

3.1切合影片,通俗易懂 3.2言简意赅,便于记忆 3.3吸引观众,增加票房收入

第四章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及技巧 4.1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 4.1.1直译 4.1.2意译

4.2英语电影片名的技巧 4.2.1直译意译结合 4.2.2编译法 第五章

结论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美学思考 篇6

[关键词]电影片名翻译美学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将多种艺术手段融于一体,传播信息,抒发感情,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使观众得到艺术上的享受。一部好的电影离不开好的片名。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涉及语言规律、文化、审美等各种因素,体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片名的翻译是否得体,是否符合受众的心理审美至关重要。在翻译中要充分考虑电影片名的美学及翻译特点,使片名具有意境美、音韵美、简约美、通俗美。

一、意境美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境深远,意境美即指在片名汉译中注意将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连,突出意境、产生联想、韵味隽永,使片名国际本土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厚度。比如影片《M.Butterfly》,讲述得是某国一外交官先生与一名男性京剧旦角演员“蝴蝶”(该旦角因饰演“蝴蝶夫人”成名)的“恋情”。英语用Mr.称呼男士,用Mrs.称呼夫人、太太。那么男外交官的同性伴侣用Mr.还是用Mrs.?再说该男演员在舞台上总是饰女角。像用Ms.来回避Mrs.还是Miss的判断一样,电影片名在Butterfly前冠以M.留下飞白,让观众自己去品味。汉译《蝴蝶君》翻译巧妙,蝴蝶常象征女性,“君”作称呼一般指男性,也用在女性名字中,与原名异曲同工耐人回味。

老电影《巫山云》化用的是元稹的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英文原名“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en”本义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的是一段被遗忘的感情。所谓巫山云乃是陌生女子来信的内容,指那本该刻骨铭心的旧情。片名内涵丰富令人产生丰富而美丽的联想,激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值得一提的还有库布里克的《Lolita》被翻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用苏轼的诗句为这部备受争议的情色经典起兴,意境顿出。

片名的意境美在电影“《WaterlooBridege》”的译名《魂断蓝桥》中也得到了完美体现。主人公玛拉那双闪闪发光的双眸已经成为记忆中永远的痛楚,战争无情地将她的梦想、爱情和未来全部化为泡影,即使生活再次向她招手,备受践踏的心灵已无力再去希望。在影片终了时,观众情不自禁地对女主人公美丽的逝去发出叹息。但对玛拉来说,这也许是最好的结局。影片名中包含的“断桥”之意和中国经典传说里的许仙和白娘子的“断桥”之憾有了一种默契,从而使中国观众在最大程度上对这部外国影片所表达的悲剧色彩有了文化审美上的共鸣。

二、音韵美

四字习语是汉语的特色,即双音节词较多,而四字格又介于词与句之间,具有较强的伸缩性,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便于记忆和传播,特别具有感染力。鉴于英语语言中缺乏汉语特有的字词结构,在翻译外国片名中充分发挥汉语的这一优势,能增添一些原文字里行间所没有完全表达出来的音韵美及感染力,在传达影片主旨信息的同时,充分满足中国人的审美心理。这种四字格的翻译法已被广泛认同并运用于实践当中。其中例子不胜枚举。如《夺命狂呼》(Scream),《生死时速》(Speed),《变相怪杰》(Mask),《荒岛余生》(Cast Away),《雪地狂奔》(SnowDogs),《狂蟒之灾》(Anaconda),《蒸发密令》(Eraser),《水深火热》(Deep Blue Sea),《身临其境》(Being There),《天长地久》(Always)等。

三、简约美

电影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同时又是一种大众娱乐形式。为了便于传播,电影片名应言简意赅,便于记忆。简单地说,就是要意义概括,用词少,使之具有简约美。例如:《星球大战》(Star Wars)、《阿甘正传》(Forrest Gump)、《超人》(Superman)、《未来战士》(Terminator)、《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窈窕淑女》(My Fair Lady)、《出水芙蓉》(BathingBeaucy)。有一部美国影片,片名长得惊人,叫《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About Sex But Afraid to Ask》。如果直译过来,译名一定冗长拖沓,难以记忆,此片在台湾公映时译为《性爱宝典》既含蓄典雅,又简洁易记,言简意丰不失为佳译。

四、通俗美

由于东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还可结合影片内容适当增词,以充分表现原片内容,或更符合译语习惯。使之通俗易懂避免不知所云,让影片名大俗大雅具有通俗美。如动画片《Shrek》,译成《怪物史莱克》肯定比《史莱克》要好得多。因为单纯从字面上看不知道史莱克是什么东西,而“怪物”一方面显得生动有趣,突出了动画片的风格,另一方面能勾起观众的好奇心。类似的例子有:《加菲猫》(Garfield)、《人猿泰山》(Tarzan)、《E.T.外星人》(E.T.)、《泰坦尼克号》(Titanic)、《中途岛战役》(Midway)等。

另外翻译中还要考虑适当地根据中国人的文化需求进行调整,考虑到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和接受水平,使之与译名达到融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

电影片名的功能 篇7

面对风格各异、琳琅满目的英译汉片名, 特别是有很多的片名让人一眼过目就终生难忘, 如:《闻香识女人》 (Scent of a Woman) 、《这个杀手不太冷》 (Leo) 等, 不但给人以美的感受, 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综合中英片名可发现, 翻译者对很多的电影片名都进行了改译和意译, 这让人觉得无章可循, 与原文题目毫无联系。因此, 本文就针对这种现象, 首先从电影片名翻译的目的出发, 然后功能目的论的角度来分析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并总结出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策略。

二、功能目的论概述

目的论是由弗米尔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 该理论产生于翻译学内部, 源于布勒 (K.Buhler) 的语言功能理论。目的论认为, 翻译行为所包含的交际意图或功能是译者决策的根源所在 (张美芳, 2005:12) 。也就是说, 功能目的论认为, 所有的翻译行动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 即翻译行动的目的决定达到预期目标的策略。通常情况下, “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取决于翻译行动的发起者, 在理想情况下, 发起者会给译者提出翻译要求, 向译者指明需要译文的原因、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 以及译文接受者的有关情况。

目的论除了以目的法则为最高原则之外, 还有其他两个原则, 即连贯原则与忠实原则。曼迪曾对目的论做过的归纳中提出:译文必须篇内一致;译文必须是篇际一致 (Munday, 2001:79) 。前者是连贯原则, 即能让接受者理解;后者即属于忠实原则, 也就是说是目的论对原文最大限度的忠实模仿。

三、片名翻译的功能及功能目的论对英文片名翻译的启示

1. 片名翻译的功能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电影片名翻译的目标就是观众看到题目能够借助片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对电影的主体和类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或者说, 一看到片名, 就能够让观众有继续看下去的欲望。片名翻译所涉及的功能主要有三大部分, 即信息功能、审美功能和市场功能。

信息功能, 即通过片名向观众传达一定的电影信息, 观众在看到片名后, 对电影的主题和类型会有所了解。因此, 片名是对整个电影内容的高度凝练。如Kung Fu Panda (《功夫熊猫》) , 片名使观众一目了然, 能够联想到电影的内容。

审美功能, 即片名的翻译应该考虑到观众的感受, 特别是美的感受。尽管中西方存在着文化差异, 但译者应当克服文化差异的影响, 重点考虑观众的审美心理感受。如美国电影Scent of a Woman, 中文片名译为《闻香识女人》, 译名在原片名的基础上增译了两个动词, 立即使片名有了立体感和美感, 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市场功能, 需要电影的片名需要充分发挥起市场化、商业化的作用, 能够保证票房的高收入。因此片名必须保证能够吸引观众, 能够激起观众的好奇心和观看的欲望。如美国影片The Prestige的译名为《致命魔术》, 该译名并不是由原片名直接译出, 而是紧密切合电影中魔术这一线索, 并能够体会到电影中惊心动魄的感觉, 容易激发观众观看的欲望。

2. 功能目的论对英文片名翻译的启示

功能目的论认为应从依据翻译的目的或目的与读者来考察翻译过程、翻译评价和翻译策略等问题。换句话说, 目的论为译者提供了新的翻译视角。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文的发起者决定着翻译的目的。一般来说译者担任着发起者的角色, 原文提供一定的信息, 而译者需要顾及译文的翻译目的, 对翻译方法进行取舍, 最后将原文的信息和文化有条件地传递给目的与读者。很明显, 目的论为英文电影片名的改译或转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忠实还是背叛, 增译或减译都是由翻译的目的所决定的。

因此, 片名的翻译应根据翻译的目的, 并综合考虑前一小节中所提到的信息传递功能、审美功能和市场功能, 不必严格追求“忠实”“对等”原则, 对其进行择善而从之。

四、英文片名翻译的常用翻译策略

在片名的翻译过程中, 译者不应该受制于原文片名, 而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结合对整个电影的理解, 在忠于内容的基础上, 结合译入语的文化特点及观众的接收情况, 采取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进行处理。

1. 直译法

在功能目的论中, 所谓的直译法就是当源语与目的语在功能上达到基本一致时所采用的最简单有效的翻译方法, 即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运用直译法的译名既保留了原文片名的原汁原味, 向观众直接传达了异域文化, 又富有审美功能。实际上, 直译法也可以分为两个小的方法:逐字翻译和适当调整句序结构的直译法。

逐字翻译属于彻底的直译法, 完全忠实于原电影片名。尽管是逐字翻译, 却能够准确反映出原片名的主题, 能够达到和源语基本一致的效果。这样的话, 会吸引观众寻找电影和电影标题之间的关系, 从而促进更多的观众进入电影院观看电影。例如: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

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

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

在电影标题翻译中应用直译法时, 译者需要注意中文标题的语序问题。逐字翻译有可能会违反中国的语言表达习惯和审美特点, 因此语序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

The Mask of Zorro《佐罗的面具》

Women in Love《恋爱中的女人》

Edward Scissorhands《剪刀手爱德华》

2. 音译法

在电影字幕翻译中, 音译法意味着按照源语片名文字发音进行翻译, 即通过寻找汉语中相似发音的字来描述英语单词的音节, 表现出原文的氤氲节奏。音译法常常应用于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意义的人命或地名, 或者中国观众熟知的地名或任命。例如:

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

Titanic《泰坦尼克号》

Casablanca《卡桑布兰卡》

以上电影标题既包括由外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或地名所改编的电影, 又包括中国的观众朋友所熟悉的历史。因此采用音译法, 既能保留源语文化的艺术特色, 又能凭借知名度吸引观众。

3. 意译法

世界上没有任何两种语言是完全相同的, 所以译者不可能一直从目的语中找出完全相同的表达方式。为了使中文标题能够达到功能目的论的效果, 适当地运用意译法是必要的。意译是译者在受到源语社会文化差异的限制或影响时, 不得不舍弃原片名的字面意思, 以求得译文与原文的内容基本符合或主要语言功能相似。为了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 片名翻译可能会增加原文标题所没有的意义。

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Madison County Bridge, 中文译名为《廊桥遗梦》。电影中介绍了两个主角相逢、相恋到相别的全过程。这是一段婚外恋情, 一个用真实性、悲剧性和死亡包装过的故事。然而译名《廊桥遗梦》中, “遗梦”二字是原标题中并没有包含的内容, 但是添加此二字, 表达了电影的结局所预示的悲剧伤感的特点, 还能够吸引观众。此外相似的译名还包括:

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

Ghost《人鬼情未了》

Bathing Beauty《出水芙蓉》

4. 改译法

在电影片名翻译时, 译者会发现只凭借直译法或是只凭借意译法并无法完全表达出原文题目所要表达出的全部内容, 因为原片名的文化联想在目的语观众心中并不能引起共鸣。因此, 译者需要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迁就符合观众的利益和志趣, 结合片名和电影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演绎, 使二者相辅相成, 积极发挥其商业价值, 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就是我们常常遇到的, 片名与原英文片名完全不同的情况。实际上, 译者已经完全将译名与电影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例如:

MissionImpossible《碟中谍》

Sabrina《情归巴黎》

Airport《九霄惊魂》

以上电影译名, 不仅在源语标题与电影内容架起了桥梁, 还符合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 仅仅从片名上就能够吸引大批观众。

五、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电影翻译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功能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带有特定目的的人类行为活动。因此, 翻译应该遵循目的法则, 此外, 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也不可或缺。译者应该结合目的语观众和观众的文化背景、交际需要等因素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电影片名的翻译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目的性, 尤其偏重于吸引观众观看电影, 提高票房收入。因此, 电影字幕的翻译应当依据其三大功能积极遵循功能目的论, 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积极实现片名翻译的预期功能, 进而对电影片名实现艺术再创造。

摘要:近年来, 中国的电影业蓬勃发展, 特别从西方国家引入的电影得到了众多年轻人的喜爱。因此, 电影片名的翻译已经成为翻译领域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目的论是功能目的论的核心理论, 认为一切翻译活动都是由于其目的所决定的。本文首先阐述了功能目的论的理论知识, 再通过目的论分析一些电影片名翻译的案例, 得出片名的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行为活动, 还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义, 并总结出恰当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J].中国翻译, 2000, (4) .

[2]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3]Munday, J.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roties and Application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1..

电影片名的功能 篇8

电影是一种具有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集听觉和视觉为一体的大众艺术形式, 能够反映现实, 表达人们的思想和理想。电影片名是一部电影得以深入人心的关键, 是一部电影的门面担当, 电影片名英译的好坏决定了观众对电影感兴趣的程度, 直接影响了影片的票房收入, 因此影片片名的英译显得格外重要, 研究电影片名的翻译对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以及国际交流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电影翻译取得了蓬勃发展, 到本世纪初期, 中国电影已经正式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富竞争力的电影大国之一。本文主要基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当代中文电影片名英译进行研究, 力图使目的语观众在接受信息时产生与源语观众大致相同的感受, 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的不止是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 还需要有形式上的对等, 文化上的融合, 同时兼顾美学价值和商业利益, 电影片名的翻译不同于其他, 电影片名的翻译更注重其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提升, 只有一部优秀电影片名的翻译才能使观众更好地接收信息, 理解信息, 产生与源语观众相似感受, 进而走进影院, 提高票房, 实现其商业价值。

1.2 研究方法及意义

通过文献阅读、文本研究、综合分析的方法, 合理利用现有线上线下资源, 旨在吸引国内外人们对电影的关注, 繁荣中文电影片名翻译市场, 推动中国的电影业更好地走向世界, 加强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

2 文献综述

电影片名翻译中常常以功能对等理论为依据, 将对等理论应用到片名的翻译当中, 借助一定的翻译策略, 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关注电影片名, 从而关注电影本身, 达到票房大卖的效果。鉴于此, 国内外学者分别对电影片名的翻译进行了研究。

2.1 国内研究

虽中国的电影业起步较晚, 但产出的电影可谓硕果累累, 也有很多中国电影入围世界级颁奖典礼, 国内学者对电影片名的英译研究大部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电影业的极大进步, 也使得研究者有了更多国内电影片名作为研究素材, 同时用功能对等理论来研究电影片名翻译的学者也层出不穷。宁之寿在《谈电影片名的翻译》一文中指出, 翻译片名要以传递信息和唤起美感为目的, 在文字转移过程中, 既要忠于原片内容, 还要注意文字优美、言简意赅。包惠南在《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一文中提到, 影视片名的翻译既要符合语言规范, 又要体现原名的语言特色, 力求达到艺术和再创造。贺莺在《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一文中对功能对等做了界定,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目的语观众在接受信息时产生与源语言观众大致相同的感受, 从语义到语体, 在接受语中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再现源语言信息。三者在强调语言规范的同时, 均表达了同一思想, 即片名的翻译要着眼于原片意义和精神, 而不必拘泥于原片名的语言结构。

2.2 国外研究

中国电影片名翻译的工作大部分还是由中国人自主翻译完成, 所以国外对中国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少之又少, 也有少量以语言学派为主流的西方翻译者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框架支撑进行分析, 尝试翻译中国的电影片名, 但研究都不够深入, 且并没有根据当前中国电影片名的翻译现状进行研究, 为使翻译达到更好效果采取一定翻译策略的研究在国外也很少, 因此, 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含义:1) 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2) 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 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 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3) 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 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 即原文的内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 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

3翻译现状

近年来对中国电影片名进行翻译的学者有很多, 但翻译现状令人担忧, 有的甚至在没有任何标准的情况下出现错译和误译的情况, 出色的片名翻译实属凤毛麟角, 对国产影片名翻译的研究大多都是基于之前对英语影片汉译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翻译过程中, 过于重视商业化信息, 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平等而忽略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审美差异。

3.1 过于追求广告效应, 翻译结果偏商业化

为了票房大卖, 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 借助电影片名最大限度地追求商业炒作, 导致译名“不到位”, 给观众以误解, 翻译不到位直接导致观众们为影片名字所吸引, 而不是因其对内容感兴趣, 走进电影院后发现和自身最初理解片名含义不一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如讲述三位女性生活的电影《女人不坏》被有些译者翻译成为Women Are Not Bad, 当观众看到此翻译时, 首先印入脑海的理解一般是这三位女性刚开始是坏女人, 之后改变成好人, 观众会深深地被电影片名的翻译所吸引, 然而剧情主要讲述三个女人浪漫、引人发笑而又充满时尚魅力的爱情冒险, 并没有开始贬低三位女主角之意, 因此译为All About Women则更为贴切。

3.1 过于注重形式上的对等, 忽略文化因素

有些译者在某些文化现象的处理上不尽如人意, 导致观众理解上出现偏差。一方面, 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跨文化行为。另一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的产物, 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语言, 两者不能完全脱离。正如语言学家Ellis曾强调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因为它深深地扎根于文化之中”。因此, 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文化的因素, 使读者对译入语接受程度更高的同时又可了解原语的文化。如《大话西游之一:月光宝盒》译为Chinese Odyssey1:Pandora’sBox. 中国的孙悟空译为奥德赛, 月光宝盒译为潘多拉, 虽是很形象的比喻, 但如果外国友人在没有中国文化基础的前提下观看此部影片, 脑海里出现的大部分为奥德赛历险记的画面, 并不会深刻理解其中国内涵, 故此类型的翻译则甚为不妥。

4 翻译策略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中国电影片名翻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社会文化与思维方式的不同造就了中英两国语言的差异, 虽然翻译的首要原则是忠实于原文的思想, 但是电影片名翻译不同的是它可以不忠实于原片名, 甚至抛开原片名重新议定, 根据影片内容进行翻译, 达到原片和译制片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翻译的目标也在于此。为有效实现中文电影片名英译的功能对等性, 如下翻译策略可供参考:

4.1 直译

直译就是照字面意思直接来译, 指在语言共性的基础上, 既保持原文的思想内容, 又尽可能保持与原文语言形式相对应形式的翻译, 根据原语和译语的特点, 在最大限度内保留原语片名的形式和意义来进行翻译, 但也并非死扣原文、字字对应。在不存在文化差异及障碍的情况下, 直译能够很好地表达影片信息, 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受。如《刮痧》讲述的是中医特有的一种治疗手段, 因而译成The Guasha Treatment, “Treatment”一词可以让西方人对影片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也会对这种神奇的医术产生好奇。以下这些影片均采取了直译的方法, 对片名中的信息直接进行了翻译, 保持原文格调的同时, 又保持了译名与影片的统一美。

4.2 意译

陈宏微 (1998: 94) 将词语的“意译法”定义为:译者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 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思, 以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中西文化存在差异, 有的片名用直译很难恰当地体现原片内容, 甚至有的片名采用直译就晦涩难懂, 此时需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在中国电影片名的翻译中, 为使外国观众能够理解影片内容, 有时根据影片的主角、故事或深层含义进行意译, 真正实现影片的交流功能。以下这些译名在准确表达影片信息的同时, 也给观众以启示和悬念, 增强影片的观赏性和吸引力。

4.3 音译

音译是使用一种语言读写出另一种语言的词或词组发音, 将源语的语音形式转换成目的语语音形式的方法。在片名翻译中, 这种方法使用较少, 但不可或缺。对于片名中被外国观众熟知或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意义的人名, 地名, 或由小说改编的电影片名, 选择音译的翻译方法最佳, 以上音译保留了原片名的文化和韵律节奏, 体现了影片浓郁的特色以吸引观众。

5 结束语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 片名的翻译既要采取一定的翻译方法, 也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扎实的语言功底。本研究以奈达的功能对等为理论支撑, 对当代中文电影片名的英译现状进行了分析, 同时建议采取适用性强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 完成影片名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再创造。即中国电影片名英译不是简单机械地照搬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 而是在充分研究分析原片内容、来源和风格特征的基础上, 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 实现片名的功能对等。

然而, 目前的研究也有很多不足, 国内对中国影片名翻译的研究大多都是基于之前对英语影片名汉译的基础上进行的, 研究所得出的翻译策略也与英语影片汉译策略相似, 涉及电影片名翻译文章不多, 没有充分地分析和研究电影内容及电影所用语言的文化背景。中文电影片名的英译也似乎无人提出比较完整的翻译原则, 导致译名混乱, 而且电影片名翻译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一部影片有诸多片名, 电影片名翻译仍然缺乏统一有效的翻译理论指导, 这些问题的存在, 也正是笔者今后所要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Nida E A, Taber C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3]宁之寿.谈电影片名的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 1997, 10 (2) :57-59.

[4]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5]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与教学, 2001 (1) :57.

[6]陈青.电影片名的翻译[J].影视文学, 2002 (3) :54-55.

[7]张成国.试论中文电影片名英译的功能对等性[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1) :88-92.

[8]李辉.片名的英译[J].江西职工大学学报, 2006, 11 (19) :186-187.

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篇9

电影, 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途径。电影的交流首先是片名的交流, 片名是先行使者, 起宣传引导的作用。片名的佳译可为影片锦上添花, 更好地促进国际间跨文化交流。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的不同, 若将一些英语片名直译为中文, 势必会削弱对观众的吸引和感召力。因此, 本文在研究翻译片名四原则的基础上, 探讨对由专有名词构成的片名的翻译。

2.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的四原则

根据彼得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原则的观点, 语篇可分为表达功能型、信息功能型和劝说功能型。不同的文本适合不同的翻译原则。因此, 译者应采取何种翻译方法, 首先要考虑所面对的文本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 在翻译的语言上是倾向于原文还是译文, 翻译重点是放在原作还是译文读者上, 在翻译目的上是提供信息还是规劝读者, 然后译者才能根据各种文本的特点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电影片名的翻译属于劝说功能型, 应侧重于交际翻译, 翻译重点是译文读者, 翻译目的是规劝读者。

因此电影片名应凸显影片内容, 确立全片感情基调, 吸引观众, 增加票房为终极目标。在电影片名翻译跨文化、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 应体现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特性和价值取向。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 与电影片名的特点相结合, 就形成了指导片名翻译的四项原则, 分别为信息传递原则、文化重构原则、审美价值原则和商业价值原则。

信息传递原则就是要忠实传达内容, 不能误译。如电影American Beauty流行的中译名有《美国丽人》和《美国美人》。但其实American Beauty指的是美国产四季开花的红蔷薇。用以表示爱情的纯真和坚定。电影以花喻人, 以花表情, 名花和美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台湾将之改译为《美国心, 玫瑰情》, 以中国玫瑰代替美国蔷薇, 这才揭示了影片的精神内涵, 别有意境。

文化重构原则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原则, 本文拟将其再细分为两类。一是表述风格重构, 要符合中国观众的形象思维习惯。二是文化意向重构, 有破有立, 跨越“超语言因素”和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审美价值原则即在字里行间将原片名的美感经验传导给中国观众。电影片名的翻译, 实际上是一种审美再创造。如果说话的审美意义表现在色彩上, 那么英语电影片名的审美意义就体现在将原片名的美感经验传导给中国观众的字里行间。

最后, 商业价值原则就是要吸引观众, 增加票房收入。因为电影是一门文化性和商业性兼具的艺术, 在片名翻译时需要考虑到商业因素, 所以要求译者创造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电影标题, 引起其心理认同, 激发审美愉悦而产生观看欲望。

3. 文化重构原则和商业价值原则指导下的片名翻译

接下来本文将集中讨论由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组成的片名翻译。这类片名的特点是仅有单纯人名、地名构成, 且冗长、不具有广泛意义。

下面给出两个例子, 请分析更赞同哪种译名。

Casablanca———A.《北非谍影》

———B.《卡萨布兰卡》

A.B.两译法体现了中英文不同的风格。A贴近观众, B贴近原著。但作为故事片的片名, 除了要忠实于原文外, 更重要的是要吸引观众, 实现其交际功能, 以实现功能对等。所以, 作为观众, 《北非谍影》比《卡萨布兰卡》更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 商业价值要更高一筹。本文认为, 对于由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组成的这类片名的翻译, 多数情况下应进行文化重构。同时, 文化重构又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表述风格重构, 二是文化意向重构。

3.1 表述风格重构

请先观察下列三个例子。

The Bathing Beauty———《出水芙蓉》

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

通过例子, 我们会发现这类英文片名直白平实, 低调陈述。而中文译名则鲜明生动, 含蓄意蕴。这是由于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 为使译名鲜明生动, 在选词造句上, 特别喜欢用形象的词汇, 含蓄意蕴, 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不难想象, 如果将这些英文片名直译成中文的话, 其平淡无奇无疑将缺少中国观众所熟悉并期待的内涵。严复先生也说, “信”是“意义不倍 (背) 本文”, “达”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尽译文语言的能事以求原意明显, 为“达”也是为“信”, 两者是统一的。因此, 在进行翻译时要凸显影片内容, 传达主题信息。

3.2 文化意向重构

谢天振在《译介学》中指出:“文化意向 (Cultural Image) 是一种文化符号, 它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 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 深远的联想, 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 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 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如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英语国家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它们分别代表了典型的中西方文化意向。

浸润在由西方民族的文学、历史、哲学、宗教、传统、习俗和传说等因素构成的西方文化体系中的英语电影及其片名, 形成了西方文化圈的隔膜, 不为中国文化体系中的人所认识, 成为翻译中的“超语言因素”和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为了能及时有效地使英语电影片名的中译名与中国观众沟通, 达到令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 其片名翻译要受限于中国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 根据情况对英国文化进行选择、规范、强化、排斥、贬低, 同时附加中国文化色彩, 把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意向注入翻译中, 重构为广大观众所熟悉、能意会、肯接受的崭新文化意向———这就是文化意向重构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mage) 。

一部好的影片应该是主题鲜明的, 不同的影片有不同的风格, 像Of Mice and Men这类的社会伦理片, 主题严肃, 予人以警示或启迪。

本文还搜集了一些例子, 仅供参考:

North by Northwest———A.《西北偏北》B.《谍海疑云》

Blood and Sand———A.《血与沙》B.《碧血黄沙》

The Bathing Beauty———《出水芙蓉》

黄飞鸿———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

3.3 异域特色

英美有不少影视片是根据我国观众喜爱的著名文学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 它们也常常采用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或故事发生地作为片名, 但是由于不少观众对电影主要内容和人物已有所了解, 因此, 这类片名直译可以保留其异域特色, 更能激起名著读者的观看欲望。如:

Mulan———《木兰》

Jane Eyre———《简爱》

Sister Carie———《嘉莉妹妹》

同时, 像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影片ET, AI, 它们的中文译名是直译过来的, 为《外星人》、《人工智能》, 这类片名短小精悍, 体现了影片的科幻题材, 也是十分成功的。

4. 结语

片名翻译, 不是简单机械地照搬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 而是在译者对原片的内容、片名的来源和风格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体现译入语的优势, 从而进行再创造, 是译名在传达原片信息的同时, 沟通观众感情,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审美价值。同时由于电影是非常商业化的艺术形式, 电影片名也具有很明显的交际翻译特性, 要时刻以观众为中心, 还必须符合译入语观众的理解需求, 具有充分的吸引力, 这才能成为理想的译文。

摘要:本文基于片名翻译的四原则, 从英语电影片名的交流功能出发, 分析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 论证了英语电影片名翻译是再创造, 即译名在传达原片信息的同时, 沟通观众感情,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审美价值。同时, 电影片名也具有很明显的交际翻译特性。

关键词:英语电影片名,交流功能,片名翻译

参考文献

[1]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Hertwoodshire: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1988.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3]蔡东东.英美电影鉴赏[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0.

[4]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5]郭著章, 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6]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 2001, (1) .

[7]龙千红.英语电影片名佳译赏析-兼谈电影翻译对译者的要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3) .

浅谈电影片名的翻译 篇10

影视艺术是当代名副其实的主体艺术,这种艺术是声画的有机结合。不同于其它体裁的作品,它通过多种信息传播媒体作用于人的感官进而产生某种效果,因而电影片名的翻译也不同于其它体裁的翻译,但也属于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它是一项重要而富于创造性的工作。佳译能够为影片锦上添花,对丰富国内观众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译名问题多年来一直受到译界的关注。众多学者对书名、篇名和产品、商品名称等的翻译都有专述。但是电影片名的翻译只是偶有论及且较为零散。从体裁类型看,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属于翻译学专项研究一类(金隄,1998:12)。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虽然国内的学者涉及不是很多,但已渐渐引起重视。何跃敏(1997:41—43)指出了西片译名中“给人带来的混乱与遗憾”,分析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他认为,好的译名“既要有艺术性,又要有使用性”。而贺莺(2001:56—60)则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结合中英电影片名的特点,提出了指导电影片名翻译的四大价值标准,概括了片名翻译的主要方法。肖陆锦(2001)对片名的汉译技法则作了分析。谭宝全先生(1997:119—120)强调要译出“韵味”。包惠南(2001:92)指出,影视片名的翻译“既要符合语言规范,又要富有艺术魅力,既要忠实于原片名的内容,又要体现原名的语言特色,力求达到艺术的再创造”,要将求“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和艺术性”,“要能起到很好的导视和促销作用”。

本文在这些理论的综合指导下,广泛收集了近一个世纪的英文原版的电影片名译名,并加以分析、归类,就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技巧和方法等作了进一步探讨。

二、电影片名分类

片名的确定、选择并非无目的、无原则,它是片商和观众之间相互沟通的第一个直接的窗口。瘪脚的译名通常是见词猜义或死译硬译的结果,常与影片内容风马牛而不相及。如:The Dukes of Hazzard(《正义先锋》),While You Are Sleeping(《二见钟情》)曾分别被译为“哈子德公爵”和“当你入眠时”,与影片内容相差千万里,令人费解。

译好片名的第一步,应全面了解片名的来源及其命名特点,这是优秀译名的必经之路。片名大多以剧情、背景、主题、主人公线索为来源(贺莺:2001:56)。以此为标准,电影片主要分为三大类,即记录片、科教片、故事片。前两者以信息传递、科学普及为主要目的,因而风格较为平实,选词正式。如:One Survivor Remembers(《幸存者回忆》),Anne Frank Remembered(《安妮·弗兰克记得》),American Movie:The Making of Northwestern(《导演狂想曲》),Amandla!A Revolution In Four Part Harmony(《阿曼德拉:四党联合之解放》),Paris Is Burning(《巴黎在燃烧》),Ghosts of Rwanda(《卢旺达的鬼魂》)等。

故事片片名语言则较为生动形象,通常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引人入胜。鉴于故事片种类繁多,特色各异,作者根据其功能进一步划分为四类。

第一类,惊险类。包括动作片、灾难片、恐怖片、西部片、强盗片、间谍片、犯罪片等。片名主要用以凸显惊心动魄的气氛。如: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沉默的羔羊》),Hackers(《黑客》),Titanic(《泰坦尼克》),Pearl Harbor(《珍珠港》),The Living Daylights(《黎明生机》)等。

第二类,幻想类。以科学幻想片为主,此类片名主要以揭示影片新奇的内容,吸引观众为目的。如:Jurassic Park(《侏罗纪公园》),Star Wars(《星球大战》),Back to Future(《回到未来》),Deep Impact(《彗星撞地球》)。

第三类,悲喜剧类。标题本身含有强烈的戏剧气息。如:The Nutty Professor(《肥佬教授》),Beverly Hills Cop(《轰天雷》),Doctor Dolittle(《杜立德医生》),Growing Pains(《成长的烦恼》),Friends(《六人行》)等。

第四类,抒情类。包括爱情片、家庭伦理片、剧情片、音乐片、战争片(主要指对战争进行反思的影片,以暴力刺激感官为目的的战争片归入第一类。这类片名颇具散文风格,语言平实而且抒情意味浓厚。如:Golden Pond(《金色池塘》),Watch on the Rhine(《守卫莱茵河》),Ghost(人鬼情未了),American Beauty(美国丽人),Kramer Vs Kramer(《克莱默夫妇》),Forrest Gump(《阿甘正传》)等。

以上只为方便讨论片名翻译才加以划分,因为很难将哪一部影片归为哪一类。事实上,绝大部分都属于综合类,如属爱情片,也属喜剧片的,同时也可能是动作片。如Windspeaks(《风语者》),Men In Black II(《黑衣人》)属于科幻喜剧片。

三、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原则

虽然电影片名的翻译有其特殊性,但与其它体裁的翻译并非截然分开,而是有共同点。从其翻译过程、结果来看,它应该体现为以下四个原则。

1. 经济效益原则

就片商制片的目的看,他们不仅是借助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丰富人们文化生活,促进人际间的交流,还要赚取利润,而且必须产生社会经济效益。换言之,它必须具有商业价值。刘宓庆(1999:49)指出,“既然源语所含的内容值得翻译(即有社会效益),那么就应以社会能接受的目的语来实现转换,而不应拘泥于源语的可读性程度”。又说,“社会效益是检验翻译的意义、翻译的质量和翻译的价值的标尺”(1999:48)。影片的经济效益常在于片名对观众的吸引程度,片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票房收入的高低。在此前提下,他提出了三个原则。其中,目的语的可读性原则对片名翻译有指导作用。众所周知,观众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对片名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译名的可读性是基本要求,“源语的可读性甚佳时,能将源语的全部形式意义和风格意义对应地转换成目的语……”(1999:49)。如Sound of Music在台湾曾被译为“仙乐飘飘何处闻”就令观众颇为不解。后该片被译为“音乐之声”,已被广泛接受。一些奥斯卡经典影片如Waterloo Bridge译为“魂断蓝桥”也已成为经典之作。

2. 译名应具有信息原则

这是最基本的原则。由以上的分类可看出,片名包含丰富的信息内容。作为片名,虽然客观上要求简练、整洁,但一个字、一个词都包含有丰富的信息内容,使人一看便可猜出它属于哪类电影。如:Pulp Fiction(《黑色追缉令》),Meet the Parents(《拜见岳父大人》),A Rather English Marriage(《鳏夫二重奏》)。再如,The Third Man曾被译为“第三者”,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爱情旋涡里的三角恋,而本片的第三者其实是指目睹一场凶杀的第三个目击者。原译名与实际内容相差极大。

3. 体现文化特色的原则

具有文化特色的翻译被认为是最难翻译的内容之一。关于“具有特定文化内涵(culture—specific)”,翻译理论家Baker (2000:21)说,“译出语词汇可能表达一个完全不为译入语文化所知的概念,该概念或抽象或具体,可能与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甚至某种事物有关”。由此可见文化翻译之难。影片是生活中或实或虚的反映,体现电影内容的片名自然而然也包含了很多文化因素,给翻译造成困难。体现文化内涵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文化词、习语等。如First Blood是个习语,意为“首战告捷”,但一直被译为《第一滴血》。2001:A Space Odyssey中,Odyssey含有文化背景,意为一段艰险的历程,若直接音译为“奥德赛”,必令非英语学习者困惑。All About Eve中Eve为神话故事中的夏娃,同样,若直译为夏娃,就令人费解。

4. 具有艺术审美价值

它包含两方面意思,即翻译本身的艺术性和译名的艺术性。斯坦纳(cf.金隄,1998:4)认为,翻译是“一门不折不扣的艺术”。电影片名的翻译也是如此,因为它是译者以被译电影为依据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译名具有艺术性,可供欣赏,引起共鸣。好的译名传递着“美”的信息,常引起观众遐想,有先睹为快的强烈欲望。Gone With the Wind, I Happened One Night, the Secret Agent分别被译为“乱世佳人”、“一夜风流”和“间谍末日”,可谓其中的代表。从译文可看出,译名言简意赅,字里行间传递了强烈的信息,且具有音韵之美,这是汉语文化的一大特点。要达到以上标准,译者必须有很高的汉语文字造诣。

以上四种原则是电影片名翻译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但这并不是说,翻译每部电影的片名时,都得将它们一一对号入座。事实上,这几乎不可能。

四、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及技巧

每部的影片都有自己的特定名称,片名不但是个称谓的符号,而且包含着如下含义:文化含义,片名包含着制作者对观众的诱导和暗示,因为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相应的层次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容;统领意义,片名起得新巧,固然有着给观众联想的余地,起着审美作用。但最实际的,还应看片名是否承担了统领、指向影片本体的职能,换句话说,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片内容相关,或者一致。

电影片名的翻译同样也是一项再创造的工作,译得好就可更好地吸引观众去欣赏。如今,片名的翻译可谓百花齐放,有英文直译的、意译的、香港版的、内地版的,但不管怎样翻译,还是应该切实保留原作的信息价值、文化价值,适当强调其商业价值,达到功能对等。具体而言,就是既要忠实于原片内容,又要符合目的语的文化特征、审美情趣,从而使文字优美、言简意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还要与我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比如:一部名叫《梦断花都》的电影恐怕资深影迷也没听说过,而说出《红磨坊》则连很少看电影的人也会表示久仰大名。但《梦断花都》其实就是《红磨坊》,为何舍弃一个耳熟能详的名片而去另辟蹊径呢?影迷可能不理解,但有关部门自有顾虑,认为“红磨坊”这个译名是个“声色场所”,用它做片名不妥,要求把它译成另外一个名字“梦断花都”。片名言简意赅,但信息量大,总摄全片内容。它们多以名词、短语、简单句出现,其中以短语居多。这就要求译者有很高的汉译技巧,因为它们的上下文体现于影片情节中。常见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 直译。

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换句话说,在片名翻译过程中,根据源语、目的语特点,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如:City of Angeles译为《天使之城》,Schindler’s List译为《辛德勒的名单》,Gladiator译为《角斗士》,The Jurassic Park译为《侏罗纪公园》,The Godfather译为《教父》。除了以上影片名为直译外,还有很多电影片名的直译佳作,如:Snake Eyes(《蛇眼》),Brave Heart(《勇敢的心》),Silence of the Limbs(《沉默的羔羊》),Space Cowboy(《太空牛仔》),Rain Man(《雨人》),Love at Firs Sight(《一见钟情》),Dances with Wolves(《与狼共舞》),True Lies(《真实的谎言》),Kiss the Girl(《亲吻女孩》)。

2. 意译。

每一民族语言都有它自己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法,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时,就不宜采用直译法,而应采用意译。有些电影片名如果片面强调保留片名的形式,就会损害其内容的表达。在翻译时,为了使观众能真正领会原片名的内容,就需要采取意译的方法。在具体操作中,可运用加词、减词、转类、扩展等方法进行翻译。如:Joan of Arc译为《圣女贞德》(加词法),The Dynasty译为《豪门恩怨》(加词法),Fop Gun译为《壮志凌云》(加词法),All the Pretty Horses译为《骏马》(减词法),She is So Lovely译为《可人儿》(减词法),In the Heat of the Night译为《炎夜》(减词法),Tomorrow Never dies译为《明日帝国》(转类法),The Fugitive译为《亡命天涯》(转类法),It Happened one Night译为《一夜风流》(扩展法),Entrapment译为《偷天陷阱》(扩展法)。

3. 直译、意译均可。

如:French Kiss直译为《法国之吻》,意译为《情定巴黎》;Stage Door直译为《后台门》,意译为《绝处逢生》或《勇破火箭岭》;The Green Mile译为《绿色英里》及《一片绿地》;The Hurricane可译为《狂风》和《罪恶风云》;Gone with the Wind直译为《飘》,意译为《乱世佳人》。

4. 音译。

是指根据原片名的读音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方法。如:Titanic译为《泰坦尼克号》;Casablanca译为《卡萨布兰卡》;Tom Jones译为《汤姆·琼斯》;Ben—Hur译为《宾赫传》;Jane Eyes译为《简·爱》。

5. 另译。

有时电影片名用直译、意译都难以充分地体现原片内容,翻译后不是不伦不类,就是平淡无奇,这时我们就可采用另一种翻译———另译。另译就是指脱离原片名的形式和内容,根据原片内容另起译名。在这方面有不少的上佳之作,如:Rebecca译为《蝴蝶梦》;Ghost译为《人鬼情未了》;Outbreak译为《恐怖地带》;Of Mice and Men译为《芸芸众生》;Volcano译为《地火危城》;Patch Adams译为《妙失真情》。

六、结语

翻译是从一种符号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符号的再创造活动。翻译的实质,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不可否认,当前片名在这意义转换的过程中,存在良莠不分的现象,但因各个译者自身水平、经验、审美观点不同,译名质量自有高低之分。但是为了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性,可允许多种译名同时存在。第一,就翻译的共时角度而言,这种解读同样作品由不同理解产生的诠释或许都有其全理性,都有积极的一面,符合水平不同读者的需要。第二,随着历史的发展,过去和现在人们解读同一部电影时的审美标准也发生了变化。若非某片名已被广泛接受,将一些片名再译以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也是可接受的。当然经典的译名已深入人心,若非确定有把握,改译、另译似已无必要。但译名多了,为避免造成混乱,应在括号内加以注明。

总之,不论什么样的译名,都必须尽量达到以下的要求,即切合原影片的内容,反映原影片的主题,突出原影片的风格;言简意赅,便于记忆;符合汉语的语言规范,并且适合我国观众的欣赏习惯。这就要求译者有较强的电影审美鉴赏的能力、良好的文学功底和正确的翻译心态。电影片名要译好决非易事,需要译者仔细揣摩,字斟句酌。译者应有“一名只译,旬月踌躇”的钻研精神,这样才能生产出好的译品。一个好的译名犹如给影片这条“龙”点“睛”(龙千红,2001),它赋予影片以活力与神韵;一个好的译名就像一件艺术精品,使观众得到艺术的熏陶,美的享受和高尚情操的陶冶;一个好的译名又像一块磁铁,能吸引观众去观看欣赏影片,起到很好的导视和促销作用。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 2001.1.

[3]何跃敏.当前西片译名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翻译, 1997, (4) .

[4]金隄.等效翻译探索 (增订版)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5]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6]龙千红.英语电影片名佳译赏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3) .

[7]龙千红.一名之译费踌躇——从《速度》与《生死时速》谈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J].译苑 (创刊号)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1.

[8]毛发生.两岸三地外语影片片名的翻译比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4) .

[9]毛显辉.电影片名及相关术语的翻译IJ]中国科技翻译, 2001, (3) .

[10]谭宝全.现代汉语翻译诀窍[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7.

[11]肖陆锦.英语影片名汉译技法探讨[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1, (3) .

目的论和电影片名的翻译 篇11

关键词目的论电影片名翻译译文预期功能

一、引言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的重要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创始人凯瑟琳娜·赖斯指出:翻译批评的依据应是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在赖斯和弗米尔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他们主张以行为理论为基础,以文本的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创立了翻译的目的论。目的论论者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这里的“目的”主要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作为德国功能学派的主要倡导者之一,翻译学教授Nord在目的论的翻译法则中加入了忠实原则,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目的论的现实意义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的翻译理论,提出了翻译行为并不是单纯的语际转换,它更是译者目的的实现这一观念。为翻译实践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可操作性。

二、目的论遵循的原则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应遵循三个法则:

1、目的法则。是目的论的首要法则。该法则认为整个翻译过程,包括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由翻译行为所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

2、连贯性法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收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3、忠实性法则。指原、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

目的论是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首先,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带有特定目的的人类行为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语言层面的转换问题。翻译并不是以原文本为基础的符号翻译。而是一种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人类交际活动。在翻译原则方面,目的论认为翻译应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即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和翻译所要采取的手段。译者可结合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译文的期待、交际需要等因素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比较,是在一定语境中进行的跨文化交际。即把翻译放在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任何跨文化的行为包括翻译都得考虑到文化差异,如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同的行为规范以及不同的交际环境。译文必须在目的语文化中有意义,能让接收者理解和认同。

三、电影名翻译的目的性

广告的目的可归纳为五个方面:(1)引人注目(attract attention):(2)唤起兴趣(arouseinterest):(3)激发欲望(stimulate desire):(4)令人信服(create conviction):(5)敦促行动(getaction)。电影片名作为广告的一种类型。是一种具有特定目标的商业活动,受到营销战略、商业规律、商业法规和文化障碍的制约。以好莱坞为例。市场已成为好莱坞一切变化和取向的核心。“做电影首先是做生意,这已成为当代好莱坞的最高哲学。”(晨夕,1999,56)这几年,面对“人世”的冲击,中国电影人也在考虑改变国产片的单调功能,“将消费的概念引入创作,把电影制作归于艺术,把电影欣赏归于娱乐,开始向市场谋求经济回报。”(杨远婴,2002,27)

电影片名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其特点主要在语言简明,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激起人们的观赏欲。电影片名翻译的对象是译语观众。但因各国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译语观众的审美情趣,期待视野和接受能力与原语观众不同,根据目的论的连贯性法则,电影片名的翻译应以译文观众的接纳,欣赏和评判为生存的依据和标准。因此电影片名的特殊性决定其翻译是目标取向策略(target-oriented strategy)也就是说,译者在忠实传达原作意图的基础上,应侧重译语观众效应,除应忠实传达原片名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更应考虑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而目的论把翻译活动置于人类行为理论的研究范畴,认为翻译是具有明确目的和意图的行为,翻译是在译者的协调下,以原文文本为起点、以译文观众为目标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这一点与电影片名翻译具有内在统一性。电影片名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也是一种商业性行为,其目的在于追求市场效益和商业利润,尽最大可能争取吸引眼球,打动潜在的观众,促成其观赏行动。这是电影片名的非常明显的一个目的,也是电影片名翻译的首要目的。实践证明,要想唤起观众的好奇心,赢得市场,片名的翻译就得要考虑它的导视和促销作用。为了迎合市场,片名的翻译往往跳出了原名的限制,用一个别具匠心的名字突出它的祈使功能。如You've Got Mail用译名《网络奇缘》取代直译《有你的邮件》,赋予了影片浪漫主义色彩。Earthquake用译名《惊魂夺命》取代直译《地震》让人一下就想到雷霆万钧、惊魂失魄的灾难场面,对观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四、电影片名翻译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目的论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须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以某个接受者群体为对象,使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具有某种功能目的理论把文本按功能模式分为信息、表情和感染等三种功能。这与陈宏薇将片名的功能主要分为三种相对应,即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信息功能就是通过片名,将影片的内容简练地传达给观众,使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原片的思想内容。审美功能就是以语言的优美流畅,生动形象打动观众,造成观众审美愉悦。而信息功能、美感功能都是服务于祈使功能的。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都有一种好奇心,见到新鲜、奇异的事物都会感到兴奋。乐于知晓,易受感染。祈使功能正是通过片名,感染观众的情绪,吸引观众。任何一部电影片名的翻译,都要突出其在译语文化中这三种或者其中一种功能的再实现。例如:曾风扉全球的影片Forest Gump《阿甘正传》,一看就知道这部影片是关于Eorest Gump的故事。而直译的《真实的谎言》,不仅发挥了片名的信息功能,忠实地再现了原语中构思巧妙的片名,还实现了片名的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末路狂花》的原片名Thelma and Louise是用了片中两个女主角的名字塞尔玛与路易斯,影片倡导女性也要做命运的主人,反映出妇女要求人身平等和安全的社会主题。很难想象,中国观众会对一个名叫

《赛尔玛和路易丝》的影片产生什么浓厚的兴趣。更别提掏腰包看影片了。而译名《末路狂花》不仅点出了这是两个走上绝路的女人,而且自然勾起了广大观众的观看欲:这最后的疯狂究竟是为那般。这最后的疯狂会有怎样的结局。此译名不仅与影片的主题和内容十分吻合,也没有受到英文的限制,具备商业广告的类似的信息、美感和祈使功能。又如:Lolita《一树梨花压海棠》,Here Comes the Son《不速之子》,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等。

目的论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电影名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在实现电影名一般价值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其商业价值。电影名的佳译会使整部电影的商业价值得到提升。以近几年外动画片的翻译为例。迪斯尼的动画片Toy Story《玩具总动员》风靡全国,其译名也随着电影的传播得到人们的认可,随之而来的其他动画片也都冠以“总动员”的称呼,像《海底总动员》(Findlng Nemo)、《超人总动员》(Incredible)、《汽车总动员=》(Cars)《鲨鱼总动员》(Shark Tale)等等,这些译名充分抓住了受众的心理,具有较强的宣传优势。同时,随着这些电影的上映,影片及片名在观众中得到强化和扩散,使“总动员”成为好动画片的代名词,增强了电影片名的商业价值。

目的论强调目的原则是翻译的首要原则,并不是说要抛弃原文本。即原电影,而进行随意翻译,或是把翻译当作是一种“的语写作”的趋势。它还要受“忠诚原则”的限制。“忠诚原则”主张译者既要对读者负责。又必须尊重原文作者。协调译文目的和作者意图。如:the ThirdMan有人把它译为《第三者》这显然是译者没有看影片,只是根据片名,凭空猜想。“the thirdman”指的是片中车祸事件的第三个目击证人,根据忠实原则,其准确的译名应该是《第三个人》。

五、结论

电影片名翻译的适应选择 篇12

《银皮书:2012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显示, 中国电影在发行中易遇瓶颈, 在片名与字幕翻译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影响了中国电影“走出去”[1]。与我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国际影响力相比, 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还很不相称[2]。因此片名翻译对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1949至今, 电影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不断变换, 关于电影片名的翻译规范也在不断变化, 不同的社会文化促成了不同翻译规范的产生[3]。不同的翻译规范的产生是译者不同的适应选择的结果。那么译者是如何在纷繁的环境之下实现对片名翻译的适应和选择呢?

2 电影片名翻译的适应选择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4] (p5) 。电影片名的翻译生态环境除了语言本身, 还包括电影的基本内容, 译者的文化修养, 观众的文化背景, 电影引进方的社会形态, 版权方和发行方的经济利益等等。翻译适应选择论提倡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最佳的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要在这么复杂的环境中找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并不容易, 译者需要从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等进行适应和选择。

2.1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胡庚申教授认为,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上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语言维的转换需要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4] (p2) 。

电影片名有其自身的文体特点。在为电影命名时, 中英运用的方法基本相同, 大概分为以下几类:首先很常见的是以片中的人名和地名为名, 如美国影片Avatar, 中国影片《花木兰》等。其次是总结概括故事内容, 如美国片You’ve Got Mail, 中国片《荆轲刺秦王》。再有些片名是含蓄地点明主题, 典型的有美国片Gone with the Wind, 中国片《阳光灿烂的日子》。最后还有些电影片名似乎和电影内容本身没有太大联系, 如《孔雀》。尽管中英两种语言在电影片名命名上有很多共同之处, 但由于语言表现力的差别, 几种方法在使用频率上有很大不同, 带给观众的感觉也有很大差异从字数上来看, 电影片名一般短小精悍。中文一般在两字到七字左右, 英文片名一般在五个单词以内。从音韵上看, 片名一般读起来朗朗上口。四五个汉字的片名占绝对优势。据统计, 从1905年至今, 四字片名的电影占到中国总片名数的45%[7] (p131) 。英文中虽然没有四字格的成语, 但也很注重节奏和音韵。从用词来看, 影视片名一般都会做到让观众明白晓畅。可见, 中英电影片名虽隶属不同语言体系, 但有其共通性, 这就为译者的翻译活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译者可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需要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从而做出对译文的选择。如英文电影Good Luck Chuck, 片名读起来很有节奏感, 两个[k]音让观众产生愉快的感觉。中文翻译为《幸运查克》, 虽然不像原片名那样押韵, 但采用了中国人很喜欢的四字格式。读起来也很顺口, 并且带有喜庆的感觉。这就巧妙地适应了汉语的语言特点, 结合电影的内容和观众的喜好, 做出了很好的译文选择。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中英电影片名虽隶属不同语言体系, 但有其共通性, 这就为译者的翻译活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译者可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需要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从而做出对译文的“选择”。如英文电影Good Luck Chuck, 片名读起来很有节奏感, 两个[k]音让观众产生愉快的感觉。中文翻译为《幸运查克》, 虽然不像原片名那样押韵, 但采用了中国人很喜欢的四字格式。读起来也很顺口, 并且带有喜庆的感觉。这就巧妙地适应了汉语的语言特点, 结合电影的内容和观众的喜好, 做出了很好的译文选择。相反的, 把中文片名翻译成英文时, 中文片名往往很容易让观众了解电影的类型, 如《别拿村长不当干部》, 观众一看就知道是喜剧, 而《花样年华》就很文艺。英文电影则很少直白地表现出这一特点, 如悬疑片The Others, 从片名完全看不出电影类型。这一类的电影片名翻译就需要译者做出更多的适应选择。根据华语使用者的用语习惯, 对一些动作片, 译者经常会用到“夺命”、“威龙”、“虎胆”、“危机”等词汇, 对于惊悚片则经常用“惊魂”等字眼。

在具体的操作上,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 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语言转换是可以交错的, 如音韵上的问题可以拿成语的四字格来弥补, 表述的充分度可以通过增译来实现。译者需要适应译语的行文特点和译语观众的接受程度对译文做出选择。适应选择度高的译文才会真正受到译语的接受并生存下来, 所谓的“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很多电影片名的翻译由于没有在语言维上做出适当的适应选择而遭到了淘汰。因为片名被影迷误解, 甚至导致票房滑铁卢的引进片不在少数。如去年10月公映的《白昼冷光》 (The Gold Light Day) , 就被影评人吐槽说这种名字, 跟国家地理似的, 谁拿它当动作片?再如, 中国观众熟知的《盗梦空间》 (Inception) 也经历过《奠基》、《全面启动》、《潜行凶间》等种种莫名名号, 所幸最终定名皆大欢喜。

2.2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译者在进行语言转换的同时, 更应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4] (p2) 。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 从而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

电影是一种文化产品, 电影片名是电影文化内涵的缩影。对生活在于不同文化中的观众, 同样一个事物、数字或符号都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文化暗示。如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影片Seven的翻译。Seven这个词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天主教中有七种原罪:贪食 (Gluttony) , 贪婪 (Greed) , 懒惰 (Sloth) , 淫欲 (Lust) , 傲慢 (Pride) , 嫉妒 (Envy) , 愤怒 (Wrath) 。数字“7”在影片中也无处不在:七罪、七罚、七次下雨, 结局也是在第七天的下午七点。“7”暗示着宿命的罪与罚[7] (p139) 。但是如果片名只翻译为一个“七”字, 中国观众由于缺乏相应的宗教背景知识, 恐怕很难产生同样的文化联想。最终片名译为《七宗罪》, 一个“罪”字让中国观众非常清楚地意识到影片大概的内容。这样通过译者的适应选择, 采用增译的方法, 保障了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 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

相似的情况在对片名汉译英时同样会出现。如《刮痧》。中国人很清楚“刮痧”是一种中医疗法, 要想让译语观众了解这种疗法就必须进行冗长的翻译, 但对于电影片名的翻译来说这样做是不可能的。此时译者必须要进行适应性选择, 适应电影片名的特点, 适应译语观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 也要适应电影基本的内容, 因此电影最终的片名译为The Gua Sha Treatment, 选择了增译的方法。虽说不是多么精妙的翻译, 但保留了原片名文化传播的用意, 并使译名对译语观众来讲容易接受。可以说译者的适应选择还是达到了文化内涵传递的目的。但是有些中文电影的片名直接取自中国的古诗词或成语典故或历史故事, 翻译成英文确实是个难事。但要想完成电影本身文化传递的目的, 译者要做出更多的适应选择。如影片《唐伯虎点秋香》, 片名本身是一句话, 直接翻译不免累赘, 而且英语国家的观众也不知道唐伯虎是何许人也。片商最终结合剧情译为Flirting Scholar, 虽然全无了原片名的文化内涵, 但在原语与译语的文化维完全没有重叠时, 适应译语观众的接受才是译者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因此必须进行这样的选择。而且从英语的角度来看, Flirting Scholar两个词表现出明显的搞笑风格, 这与原片名及电影的内容表达是一致的, 做到了比较高的适应性选择和转换。

2.3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的转换要求译者一方面要进行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递, 另一方面要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 更加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能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4] (p3) 。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和电影商业化的属性有关。电影是以生产和交换为终极目的。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电影的艺术属性同商业属性相比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9] (p159) 。电影片名具有瞬间的、快速的、强烈的广告宣传效果, 达到吸引受众、实现电影商业价值的目的。所以电影片名的翻译就成为电影翻译的一个重要环节, 并且电影片名的翻译决不能只停留在语言维和文化维的转换, 而应力求实现电影片名的翻译在电影产业中巨大的商业宣传价值。

成功的片名翻译能很好地帮助电影达到交际的意图, 实现商业价值。如一些影片利用外国人耳熟能详的电影名、书名或歌曲名来翻译片名,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周星驰的《国产凌凌漆》, 套用了007系列电影中的From Russia with Love, 英文片名为From Beijing with Love。同样是007, 一个是英国皇家特工, 一个是宫廷密探, 这样的片名处理可谓是精妙。熟悉007系列电影的观众一定会非常感兴趣地走进电影院。同样的例子还有《黄飞鸿》, 英文片名为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 套用了美国电影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引进的电影中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Forrest Gump译为《阿甘正传》, 在中国非常受欢迎, 就是因为翻译得好。鲁迅先生的名篇《阿Q正传》大家都很熟悉和喜爱, 所以这种套用符合中国文化的表达习惯, 还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相反的, 一些影片如果没有做好交际维方面的适应选择, 很可能会遭遇票房的滑铁卢, 达不到交际的目的。如吴宇森的影片《赤壁》, 其译名Red Cliff, 引发了西方观众的质疑, 不知道电影究竟说的是什么。这样的表达方式没有与译语的文化氛围完美融合, 在文化维上没有做好适应性选择转换, 同时也让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失去可能。

3 结束语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推进, 各国之间文化交流不断, 文化交融不断增强。很多本属于某一民族的文化现象可能会变成全球都在践行的生活方式。如中国的新年已经快成为世界的新年。而西方的圣诞节也有着全球的影响。电影片名的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个因素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尤其是电影观众的文化素养的提高更是会左右电影价值的体现。随着电影观众观影水平和外语水平的提高, 他们对片名的理解加深, 对片名的翻译也有更苛刻的要求。这种情况之下电影片名的翻译更要注重“多维”的适应和选择。单纯注重任何一方都不会达到最好的效果。只有达到高度的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 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才会越高, 才有可能产生出恰当的译文。对电影片名的翻译来讲, 才会真正实现电影的价值。

摘要:运用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可以很好地指导电影片名的翻译。电影片名的翻译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重要因素。在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必须要把片名翻译的翻译生态环境考虑在内, 实现对翻译生态环境多维度的适应和适应性选择。只有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译文才能获得译语公众的认可, 并在电影的宣传和推介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电影片名,翻译,适应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瓶颈:片名与字幕翻译存缺陷http://ent.qq.com/a/20130605/023245.htm.

[2]高小立.银皮书:2012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发布http://www.chinawriter.com.cn.

[3]刘艳.华语电影片名翻译的规范变迁[J].电影文学, 2012 (10) .

[4]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 2008 (2) .

[5]胡庚申.适应与选择:翻译过程新解[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 (4) .

[6]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7]杜志峰, 李瑶, 陈刚.基础影视翻译与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8]专家认为电影片名翻译大有学问http://www.enorth.com.cn.

上一篇:建筑工程设计质量管理下一篇:封建制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