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影的发展路径

2024-10-16

农村电影的发展路径(通用12篇)

农村电影的发展路径 篇1

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电影作为传播文化的一个手段,在给广大农民朋友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为增加了他们的社会阅历和文化知识。近年来,作为文化大繁荣一个组成部分的农村电影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把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列为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的重要工作目标,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同时纳入了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项内容。因此,农村电影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笔者结合本县农村电影的发展形势谈谈看法。

1 农村电影走过的历史

全国各地一样,农村电影放映都经历了发展、低谷、回暖三个阶段。

1986年,浙江常山县电影公司下辖有人民电影院、芳村电影院、辉埠35mm电影队以及各村镇的76个电影放映队。1988年,电影公司实行经理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当年年底,国办电影队实现了座机化。紧接着在次年,达到了光源氙灯化,放映自动化,厅内冷气化,座位软座化的“四化”要求。与此同时,农村电影队开始“三过渡”,即由8.75mm放映机向16mm放映机过渡,露天放映向室内放映过渡,包场放映向售票放映过渡。1987-1991年,放映电影场次逐年增加,放映场次最高的达到19 652场,观众人次841.97万人次。

1995年开始,随着新媒体传播媒介的发展,使农村电影已不再是人们的重要的需求项目,放映场次和观众人数连年下降。常山县芳村电影院经拍卖转为个人经营。1997年,常山县辉埠镇的35mm电影队被撤销。农村电影队在农村电影市场的作用逐步淡化。2003年9月,常山县县城人民电影院因旧城改造拆除,从2004年开始电影发行放映续就在县影剧院运行。

2008年起,常山县人民影剧院承担起全县城镇和农村电影放映的任务。2009年,常山影剧院认真落实“2131”工程,为农村电影放映队配备了3台0.8K的数字放映设备,随后逐年增加放映设备。使农村电影市场逐步回暖。现共有15支电影队,承担起每年在全县300余个行政村放映3 000余场电影,填补农村边缘山区多年没放电影空白。

2 农村电影繁荣发展

农村电影市场的回暖,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植。2004年,中宣部和文化部实施了“2131”工程,把农村电影放映作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文化工程来抓。2014年继续细化此工程,搭建GPS/GPRS平台,规范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将农民喜爱的文化成果切实送到家门口。

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做好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看到、看好电影,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群益,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常山县高度重视和强力扶植,常山县政府把“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政府工程”强势推出,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领导小组,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县财政局等重要职能部门直接参与农村电影一系列核心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从上到下,农村电影层层有专门机构主管。县人民影剧院承担起放映技术等系列业务工作,实行考核。启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后,常山县又出台政策、制定活动总体方案和措施、市场规范和监管、指导计划场次、补贴标准到具体的影片投放、放映人员的招聘、放映人员GPS技术培训等,政府每年都要出台完善各类文件。其种类齐全实属罕见。

农村电影放映资金实现省县财政补助,放映队实现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是农村电影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电影市场整体步入了市场运作轨道,打破传统单一的放映模式,科学合理地安排放映,以保持农村电影放映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诚信放映服务于农民,是农村电影繁荣发展的关键抓手。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形成城乡结合、立体覆盖、影响广泛、群众欢迎的数字电影院线网络,促成以“公益电影养公益电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 农村电影市场所面临的问题与针对措施

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企业化的经营和市场化运作,诚信放映服务为农村电影市场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农村发展不平衡,放映实体的分布不均匀;农村电影市场文化整合力不足;民间力量对农村电影市场的投入的力度不够;农村电影放映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不善管理和营销;行政村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村电影影片节目不够丰富,优秀的影片不多,适合农村放映的电影更少;农民观众电影消费观念亟待培育。针对这些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要按照“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政府买服务、农民得实惠”的新思路,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引入市场机制,形成良性竞争。建立集政策宣传、科技普及、信息交流、文化娱乐、商业广告为一体的新型流动媒体。二要吸引民间力量,加大对农村电影市场的投入,加强与有关部门联合放映,把电影放映与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普及科技和法律知识结合;同时,增加电影进校园的场次,促进“以影育人”工作。三要进一步培养和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身体素质好的农村电影放映队伍。乡镇电影工作者应采取激进灵活的经营方式和方法,以满足农民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做到哪里有观众就到哪里,打破区域的限制,各乡镇的放映队伍多交流经验,整体提升队伍素质。

农村电影的发展路径 篇2

摘要:农村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国家重视的热点,而幼儿教育更是教育中的重点。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物质条件的限制,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教育内容呈现小学化,教学方法单一,教育环境落后,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幼儿接受良好素质教育。对此,必须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积极提升农村幼儿教育水平,优化教育环境,建设科学合理的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教育模式,提升农村幼儿整体素质水平。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现状;发展

与城市的幼儿教育相比,农村幼儿教育无论是从师资力量上,还是从社会资源上,或者是原生家庭情况上都相差较远,这为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局限性。而幼儿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开端,对幼儿今后的一生都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无论幼儿今后是走出农村去更发达的地方,还是留在农村建设家乡,都会或多或少受到早期幼儿时期教育的影响。因此,对于提升农村整体人文素质上,幼儿教育发挥了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作用。因此,农村幼儿教育应当更加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只有农村幼儿教育水平提升了,整个幼儿教育界才能更上一层楼。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对当前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一、当前农村幼儿教育现状

(一)教学资源欠缺

农村的社会资源有限,资金缺乏几乎是所有农村幼儿园面临的最大问题。再加上农村并没有博物馆、美术馆或艺术馆等公共资源,甚至连基本的电脑和多媒体都没有。在资源如此匮乏的情况下,很多教学内容无法很好地展示,局限了幼儿教育的方法和模式。另外,农村的整体物质条件较差,很难吸引到优秀的幼教人才,现在农村幼儿园的师资水平相对较低,这也不利于农村幼儿教育的开展。

(二)教育内容过于传统

幼儿教育作为一个人的启蒙教育,却未被计入九年义务教育中,再加上受观念和经济的影响,幼儿教育很容易被有关部门和家长轻视,认为幼儿教育就是去玩玩,学不学到知识都无所谓。而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很多幼儿园都还以学会多少字、会背几首诗、会唱几首歌为幼儿教学的评价方式,造成幼儿教育偏向“小学化”,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无聊,要求孩子反复诵读古诗等形式也容易使幼儿产生厌学心理。从整体来看,教育内容重知识灌输而非情感素质的潜移默化,重教育功绩而轻幼儿的成长规律,这样对幼儿今后的健康成长可以说是毫无益处。

(三)教育方法陈旧落后

当前农村幼儿园的一些幼教本身并不具备教育资格,但是因为无法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只能由这些缺乏系统幼教知识的幼教带领幼儿,而这些幼教本身素质不高,对教育学并不是十分了解,在教育时就容易采用一些陈旧落后的方法,或将所学习到的教育方法生搬硬套到自己的教学中,却没有考虑到农村幼儿的实际情况,使得教育内容或枯燥无聊,或与实际脱节,根本无法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教育效果不佳。

二、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加大资源投入,优化教育环境

对于农村的幼儿教育,当地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都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支持和资源投入,完善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另外,幼儿园也要积极主动出击,与民间团体或社会企业联谊,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在有资金支持的前提下,注重优化教育环境。例如改善教室单调的风格,用野花、芦苇等装饰教室,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自然氛围,使其天性得到更大的解放。另外,还可以在幼儿园里设立一些饲养角或种植园,这些对于农村儿童来讲并不陌生,更具有生活气息。另外,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高薪聘请优秀的幼教来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鉴于农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资源,不太好聘请外地幼教,所以最好聘请在本地长大的优秀幼教,以其为中心,加大培训力度,带动全体幼教整体水平提升。

(二)丰富教育内容

农村幼儿教育的教学内容要注意结合当地有限的资源,利用无限的想象开发更多趣味教学内容。例如农村有得天独厚的大自然环境,教师可以根据季节特点和设置一些与大自然亲近的课程,让幼儿在玩耍中学会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另外,教师应当改变教育观念,要注意丰富教学内容,从良好习惯养成和健全人格培养上引导幼儿进行学习。另外,乡镇政府和领导应集中组织优秀的教师对当地的自然、人文、人力资源进行深刻的研究,找到符合幼儿健康成长的教育资源,并据此编写和编制学前教育教材,解决农村学前教具缺乏的问题,让幼儿到田野等他们可以经常接触的地方去感受、去学习,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学目标和策略,达到资源和目标相统一的目的。

(三)创新教育方法

兴趣是幼儿认识科学的动力,它表现为儿童对事物的心理倾向性。农村幼教应该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以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基调,结合实际教育内容开展教学。例如通过让孩子们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的方式,使他们对周围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各种愉快的体验中学习科学,获得科学知识,效果显著。另外,为提高幼儿浓厚的活动兴趣,还可以巧用当地物质资源,为幼儿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在体育活动中,带领孩子们走田埂,跨水沟,跳草丛,鼓励每个幼儿勇敢地参加活动。对于教育方法,教师之间也应该加强交流和学习,获得更多的最新的教育方法。

三、结语

总之,当前农村幼儿教育形势还依然不容乐观,尤其是在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这一问题必须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只有发展教育才能为农村建设提供更好的未来,只有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水平才能逐步提升农村群众的整体素养。对于当前农村幼儿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要由政府、社会和幼儿园三方共同努力积极解决,促进农村幼儿教育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兴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

[2]盖笑松,焦小燕.当前村屯学前教育发展的难点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5).

我国农村金融持续发展的路径分析 篇3

从我国国情来看,金融行业的变化迅速且影响极大,这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变革有着极大的推动力,并且这一变革贯穿机构运营始终。但令人惋惜的是,这种革新效果较差,农村经济矛盾解决率仍然较低,我国农村的金融体制还不能向城市看齐,在效率和层次方面远远低于城市。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完善农村金融机制,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1 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1.1 制度因素

从目前的政策法规来看,关于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政策法规还相对缺失。法律上的缺失引起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监管,滋生贪污腐败等违法行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起步较晚,机构规模较小,内部部门不完善,缺少必要的监督管理部门,容易产生内部人员专权的现象。除此之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也存在各项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借贷人和放贷机构之间无法做到信息透明化,农村信贷风险增加。此外,对借贷人信用的审核缺失也使得借贷机构承受了较大风险压力。

1.2 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

农村金融的主要受众为农民和微小企业,不同的受众群体要求金融产品服务实现多元化发展,不能局限于某一受众群体。目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多元化发展方面相对欠缺,举例来说,村镇银行的主要业务方向仍然是传统存款和贷款业务,业务方向的局限性使得这客户需求得不到满足,办理其他业务时需要去省级银行办理。此外,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同农行、邮储、信用社的重合度较高,缺乏自身优势,竞争力较弱。

1.3 农村金融人才

拥有专业水准的人才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的基础。但机构中的从业者大多没有经过较高水平的专业培训,甚至很多并没有从事金融行业的背景和经验。从业者的不专业使得机构的服务质量下降,不能满足项客户的需求,最终造成部分客户的流失。除此之外,机构会在当地聘用从业人员,由于这部分人员素质相对不高,教育水平也不达标,在一定程度上机构承受更大的风险压力。

1.4 资金来源

资金来源方面的政策约束是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之一。我国相关政策规定,融资渠道的不足使得村镇银行无法吸收到更多的资金来维持自身发展,而且普通农户的存款较少,也无法在根本上满足其资金的需求。此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起步晚,宣传力度低,导致部分受众还对此抱有怀疑的态度,限制了资金来源。

1.5 有关贷款的问题

贷款业务在较高收益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风险。控制贷款风险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当务之急。机构面向的受众群体决定了其对风险的抵抗能力较差,而且信用体系的落后也强化了这一风险,所以建立和健全农村信用体系迫在眉睫。

1.6 抵押担保问题

传统贷款往往采用抵押担保的方式。对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于机构客户群体多为农户,可以作为抵押担保的财产较少,使得农民贷款较为困难,这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一个难题。正因如此,新农村金融机构应该不断革新,结合实际情况,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对于传统贷款方式进行调整。

1.7 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要在财政和货币两种政策上双管齐下,全方位地进行调整控制,从而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产生积极的作用。结合我国国情,要从两种途径来进行干预。一是提高财政政策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的影响力度和广度;二是货币政策要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除此之外,新农村金融机构也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毕竟政策调整是极为有限的,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消极影响,这就需要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辩证地看待政府的作用。

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分析

通过上文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分析,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革的措施。

2.1 拓宽渠道,增加来源

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大力正面的宣传,吸纳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机构,在政策上适当放宽,可以适当增加民间投资者的股权,这样有效地吸纳资金;其次,同其他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形成资金循环,进一步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

2.2 加强监督,规避风险

在政策上要做到补全空白,加固短板。对于村镇银行而言,其业务空间分布广泛,品种繁多,这就要求检查部门更应该谨慎管理,做好风险评估和风险规避。尤其是信贷方面,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做好信息的透明化和高度共享化。对于信息披露机制更要做到完善,为投资者和客户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信息。在政策方面,应当适当放宽,而不是处处限制,使村镇银行逐渐实现自主经营。

2.3 结合实际,努力创新

增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是保证其平稳发展的重要条件。新农村金融机构虽然起步较晚,但可以借鉴其他成功案例。在汲取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农村实际,研制开发新型的、更贴合受众群体的金融产品。这不仅需要机构增强创新能力,也需要我国政府在政策上大力支持。

2.4 完善建设,提供保障

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是规避信贷风险的当务之急。同时,配合监管部门,变革抵押担保制度,实现机构健康发展。

2.5 加强制度优惠

政府部门要在政策上大力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具体来说,首先,要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帮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高竞争力;其次,在技术上要大力引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信息数据库,对于符合村镇银行贷款要求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便利。

2.6 健全监管机构,有效控制风险

目前很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因为起步晚,发展年限短而导致其内部结构缺失,尤其是监管部门的缺失。这就使得机构不能很好地发现自身存在的弊端,规避风险。为解决这一问题,机构需要大量引进金融类人才,建立健全相关机构,改变内部奖惩制度,调动人员积极性。和传统金融机构相比,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多样化,所以在机构的建立方面也要结合实际,与时俱进。

3 结语

农村金融虽然起步晚,但是其作用不可估量。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农村经济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肩负着提高农村经济水平的责任。未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将不断拓展农村融资渠道,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收稿日期:2016-08-20

综艺电影的发展路径探究 篇4

关键词:综艺电影,《爸爸去哪儿》,电影市场

2014年春节, 登上大银幕的综艺节目电影《爸爸去哪儿》以几百万的投入赚取近7亿票房, 成为备受关注的“现象级电影”。一时间, “综艺衍生大电影搭载贺岁档”这一成功学定律像是为电视、电影制作方打了一管鸡血, 在2015年贺岁档中, “综艺电影”从个案成为常态。《奔跑吧兄弟》火爆大卖, 《爸爸去哪儿2》《爸爸的假期》同场厮杀……然而去年的票房奇迹并没有在今年出现。《奔跑吧兄弟》止步4亿, 《爸爸去哪儿2》只有1.67亿, 《爸爸的假期》甚至没有过亿。在动辄就上亿的电影票房时代, 成绩很是一般, 有的甚至非常惨淡, 与此相伴的还有口碑和关注度的大打折扣。同为综艺节目电影, 为什么有的优胜, 有的惨败?而综艺电影本身, 到底是“昙花一现”还是“前景广阔”?综艺电影, 路在何方?

本文从综艺电影成功经验与失败原因谈起, 分析受众的观影心理以及电影的营销策略, 试图去探寻综艺电影的发展路径, 对于综艺电影的发展以及中国电影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综艺电影成功模式的独特性

其实, “综艺衍生电影”并不是这两年才出现的。早在2009年, 《快乐男声》就推出衍生电影《乐火男孩》, 结果票房口碑双败;2011年, 电影版《我们约会吧》在情人节上映, 依然惨败;2013年, 大热的《中国好声音》以原班人马打造故事片《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 可惜同样惨淡……直到2014年电影版《爸爸去哪儿》一飞冲天, 大获成功, 综艺电影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仔细对比分析这几部影片, 发现《爸爸去哪儿》的成功具有独特的模式。

(一) 合家欢模式满足受众需求

“使用与满足理论”告诉我们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人们愿意为综艺电影买单, 必定是因为这些电影满足了他们的某些需求。《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火了之后有人不停在问“几个萌娃为啥值7亿?”其实正是这几个萌娃才是促使人们去电影院的原因。

首先, 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 儿童题材的电影本身就不多, 而对孩子超乎寻常的重视永远是中国人最大的特点之一。《爸爸去哪儿》的最大受众, 便是那些孩子还小的父母, 这些父母大多为年轻的80后, 是中国电影观众主力群体。与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同, 他们更注重营造亲子环境, 陪伴孩子一起去看电影于他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活动。所以当这样的综艺电影出现时, 他们自然是欣然前往, 往往都是一家三口倾巢出动, 成倍催高了整体票房。

再次, 《爸爸去哪儿》迎合了中国民众“减压”的心理需要。在当下“亚历山大”的社会, 休闲娱乐成为大多数观众到电影院看电影的主要诉求, 他们主要是为了完成时尚社交, 赚取谈资和话题, 与艺术审美尚有不小的距离。《爸爸去哪儿》作为电影的艺术性无疑是欠缺的, 但影片中用一种旅游的姿态, 纯纪实的手法, 轻松却又真实, 能给观众带来快乐, 固然愿意买单。

反观《乐火男孩》以及《为你转身》, 以几个热爱歌唱的青年励志故事为主, 形式单一, 情节老套, 既失去了原有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又没有很好的情节吸引观众的兴趣。由此可见, 选对目标观众群、拿准观众的心理命脉, 才是综艺节目登上大银幕成功的关键。同样抓住“父母心”的《爸爸去哪儿2》《爸爸的假期》在今年春节上映后, 新鲜感不如去年, 故而整体票房一般。

(二) 粉丝效应带来票房收益

粉丝催发票房, 在中国电影市场早已不是新鲜事儿。网络上曾把2011年称之为“中国电影粉丝票房元年”, 出现了《孤岛惊魂》《大武生》等许多经典案例, 再到后起之秀《小时代》, 这些电影, 都是靠着主打某个或某些明星的粉丝群体, 迎合粉丝们的口味, 将人气明星的特点展现无遗。一般来说这类电影制作费用比较低, 有的甚至还要通过预售票来筹集拍摄资金, 但是回报较高。例如, 粉丝电影的代表作《孤岛惊魂》, 投资成本仅400万元却赚取9000万票房, 成为2011年暑期档最大的一匹黑马, 也创造了国产惊悚片的最高票房纪录, 让人们看到了粉丝的力量。对这些粉丝片方甚至不需要专门做宣传, 他们会自发地包场、接机、宣传, 还会大手笔刷票。他们甚至根本不在乎电影的剧情, 只是为了去电影院看自己喜欢的明星, 而且不允许对有自己偶像的电影批评, 所以不用片方蓄意制造, 粉丝们经常会引发各种口水战, 成为热点话题。如此一本多利的事情, 片方何乐而不为呢?

《爸爸去哪儿》电影同样也是运用粉丝经济。选用几对明星父子, 港澳台与内地海外皆选取, 演员模特大跨界, 且照顾不同年龄阶层, 总之最大范围的赚取粉丝。而《乐火男孩》与《为你转身》, 虽然走的也是粉丝经济的路子, 然而毕竟粉丝群体不够深厚, 不足以撑起票房。

(三) 整合营销传播理念制胜

整合营销思想是欧美90年代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思想在传播领域的具体体现, 其中心思想是:通过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 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从而确定企业统一的营销策略, 协调使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 使企业达到低成本、高收益的战略目的。于电影而言, 整合营销传播的关键首先是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了解电影观众需要, 剖析观众心理。然后在电影制作、广告策略、宣传炒作、公关活动、促销手段等方面, 进行统一有序的经营运作, 形成一种营销传播的整合力量, 取得巨大营销效果。

与其说《爸爸去哪儿》的成功是电影的奇迹, 不如说是一个成功的整合营销传播案例。《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是由天娱传媒、蓝色火焰和光线传媒联合出品。从2013年11月中旬项目启动后, 制作团队做得最多的事儿就是数据分析。通过对节目收视群体的分析发现它是一个老少皆宜的电视节目, 由此决定电影上映的档期为春节, 使之成为一部能让全家人一起看的“约会电影”。分析数据得到的另一个重要信息就是, 大概80%的节目粉丝都是女性, 这就直接决定了该电影的大部分宣传片的风格。再到做足功课的首映礼;湖南卫视各大品牌节目联合宣传和推广, 以及更为重要的:实现电视节目和电影的无缝链接。即电视上节目刚一播完, 立马推出电影版, 延续节目的热度和新鲜感, 时间恰到好处。《爸爸去哪儿》电影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 其实是精心策划步步为营的结果, 整合营销传播最终成就了这可遇不可求的奇迹发生。

而《爸爸去哪儿2》和《爸爸的假期》只是简单延续前一季的模式, 内容上没有创新, 虽然同是春节档, 但上映已经距离电视节目的播出相隔几个月, 观众早已不记得“姐姐”、“弟弟”的脸了。且没有再进行统一有效的宣传策略, 最终只能惨淡收场。

二、综艺电影发展路径初探

电视节目真人秀频频被搬上大银幕, 虽然忽悠了不少票房, 但也让人看到了畸形状态, 引发了很多电影人士痛心疾首的批判。认为这种制作粗糙、艺术性弱、快餐式的圈钱行为是对认真做电影的业内人士的伤害, 也大大制约了中国电影业的发展。特别是在2015年春节档上几部综艺电影惨遭滑铁卢之后, 引发更多猜想, 认为综艺电影已经开始被市场抛弃。

其实, 这种快餐式圈钱行为又何止是综艺电影。纵观中国电影业发展这些年, 《失恋33天》大火之后, 都市爱情轻喜剧风靡一时;《致青春》后, 青春校园片铺天盖地;《泰囧》后, “公路”喜剧片陆续登场。而今年的网络小说改编电影势必又将成为一大热门……所以重点并不在于模式, 而是电影本身。综艺电影要想有更长的路走, 最终也得回归到电影本身。

(一) 遵循电影的创作规律和艺术特性

综艺电影的异常火爆也引发了外媒的关注, 他们称综艺电影是“中国制造”, 在好莱坞, 这种电影是不会出现的, 也是必不会被市场所接受的。唯一与中国的综艺电影相似的就是美国NBC电视台热播节目《周六夜现场》 (SNL) 衍生出的电影, 这个已经开播40余年的节目从80年代就开始制作衍生电影, 至今已经有11部之多, 包括《福禄双霸天》《福禄双霸天2》《反斗智多星》《百战天虫》等, 也曾创造了票房奇迹。不过这些作品与中国综艺大电影依然有着本质意义上的区别。这些电影确实是源自于综艺节目, 但是它们并不是用电视的手法来操作, 而是纯电影的手法。开拍之前的前期调研、编剧探讨、演员选择一直到后期长时间的特效制作、剪辑, 整体的制作周期都在一年左右。不管质量如何, 至少它们都是有着完完整整的电影化制作流程和制作手段, 并没有简单因为电视节目里的段子粉丝喜欢, 就直接按照电视节目里的拍摄再走一遍糊弄观众。要拍电影, 就得按照电影的路子来走。

所以, 中国的综艺电影要想长远发展, 势必得克制这种急功近利的赚钱冲动, 以强大的力量渗透到电影创作和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遵循电影创作规律和艺术特性。

(二) 尊重受众的观影诉求

不少曾是《奔跑吧兄弟》综艺节目粉丝在看过电影版后表示, 原以为至少会很有诚意, 看完之后发现连诚意都欠奉, 收费的电影版还没有免费的电视版节目做得好, 大有受骗上当的感觉, 粉丝们纷纷粉转路人甚至粉转黑:“本以为最差也是在电影院看一期超长版的‘跑男’综艺节目, 没想到大电影比综艺节目还要粗糙。没有故事也就算了, 居然连撕名牌都没有, 实在太令我失望了, 果断差评!”

对于观众而言, 大银幕与小荧屏的最大不同是一个需要购票, 另一个等同于免费, 为什么可以在电视上免费收看的节目要到电影院花钱去看呢?既然是靠着粉丝去的, 就应该尊重粉丝的需求, 不能一味忽悠。前文在分析《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成功的原因中也提到, 依靠分析收视群体和粉丝特征决定影片内容、上映日期、宣传片风格等, 这正是尊重了观众和粉丝的结果。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在做客《文化名人访》中曾谈道:“当下中国电影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快餐式生产并且形成了快餐式消费的链条, 恐怕与整个社会的浮躁、急功近利以及方方面面‘亚历山大’有内在联系。”“现在的观众, 尤其是90后、00后的观众就是简单追求娱乐放松, 就是如此幼稚任性。我们怎么办?坚决不允许他们任性——地球人都知道那其实是不可能的。但是无论如何, 电影创作和生产不能完全建立在观众‘任性’基础上。这种情形不可能是中国电影的常态。”

(三) 推动电影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冯小刚导演曾连续炮轰综艺电影, 称这是电影的自杀, 认为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综艺电影不是电影。”由此引发了关于电影的定义之争。

其实, 至于“电影是什么”这个定义性的命题, 笔者认为应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 像之前的卢米埃尔兄弟《火车进站》《水浇园丁》以及安迪·沃霍尔的《帝国大厦》, 在面世之初都饱受争议。当下, 中国电影市场正处于极速发展时期, 很多还不完善, 我们需要电影的多样化发展来拓宽中国电影市场。电影和电视同样作为文化产品, 不应该有严格界线。把热播电视综艺节目搬上大银幕的尝试, 是顺应发展趋势所做的探索, 综艺电影存在的合理性也毋庸置疑, 关键是要提高电影质量。同时注意培养和引导电影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欣赏水平, 促使中国电影产业真正的多元化良性发展。

三、结语

借用石川的一句评语:文化本来就讲多样性, 有人喜欢交响乐, 也有人喜欢“小苹果”, 还有人拿油桶锯子演奏呢, 可你要拿油桶锯子当乐器你就输了。综艺电影如若不想做昙花一现, 唯一的路径就是尊重电影本身, 尊重观众, 尊重电影市场, 克制急功近利的圈钱冲动, 诚心诚意出好作品。

参考文献

[1]陈陶然.《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的成功因素[J].视听, 2014 (3) .

[2]陈清楠, 王斌.以《爸爸去哪儿》为例浅谈综艺节目和影视作品[J].科技经济市场, 2014 (5) .

[3]饶曙光.综艺电影不是中国电影产业的常态[DB/OL].中国网, 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5-02/26/content_31518436.htm.

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路径反思 篇5

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路径反思

摘要:建国60年来,我国通过一系列改革,初步形成了农村工业化、农村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联合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路径.这几条路径在欠发达地区发展中显示了其优势,但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现在,我们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反思农村走过的发展道路,对于探索适合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的新路径,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提高整个国家经济社会整体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作 者:刘玉琼 艾大兵 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四川,641112期 刊:农业经济 PKU Journal:AGRICULTURAL ECONOMY年,卷(期):,“”(9)分类号:关键词:农村工业化 农村现代化 农村城镇化 城乡一体化

农村电影的发展路径 篇6

关键词:农村金融;改革;协同;政策;机构产品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6)04-0037-05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是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所作出的郑重抉择。[1]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金融的改革与发展牵涉范围超广泛,几乎关涉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与现代社会稳定各方面。而作为金融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农村金融的现代化发展和系统化提升,无疑又成为牵动整个金融业向前、向上推进的重要支撑。从封建时代的王朝变革,到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历史的每一次进步几乎都是以涉农改革为导火索从而展开其波澜壮阔的变革画卷。以史为鉴,中国当代金融的发展与变革,必然又会以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变革为推动点和突破点。

一、先天不足与后天乏力:曲折发展中的

中国当代农村金融

始于1977年的中国当代农村金融发展与变革始终面临着先天不足与后天乏力的尴尬局面。先天不足,源自建国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近30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金融管制体制的打压;后天乏力,则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村金融发展与与改革始终都未能彻底摆脱被束缚的局面。但总的来看,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变革始终在困难重重与机遇不断的复杂环境中随性切换,这种

切换使得当代农村金融的发展呈现出一種与大多数国家农村金融发展明显不同的特征。

(一)以强制性而非自源性为推力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前进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一件事物、一种制度,如果想取得稳定、长久、科学且可持续的发展,必然要借力于自源性的动力。在笔者看来,中国当代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之所以呈现出螺旋前进的态势,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构建了一个以强制性而非自源性为推力的金融发展模式。回溯当代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发展变革史,无论是从体系框架上对农村信用社(农商行)、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进行机构和隶属关系的调整,还是从内部管控上对相关银行的管理、产权进行改革,均是在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代表的行政机关的强制性干预下完成的。不管其形式如何变化、方式怎样选择,这种发展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仍是以机构的缩减或调整为主,配置资源或风险管理的金融功能仍然未能在根本上引起足够的重视”。[2]

(二)重供给而轻需求的农村金融发展思路

改革已有数十年,但时至今日仍未能建立起一个“适用农村经济发展的,充满现代生机的、竞争性的和功能齐全的农村金融体系”[3],除了发

展模式所存在的弊病,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思路出了问题,即重供给而轻需求的农村金融发展思路无法科学、有效地指导农村金融发展变革。供给均衡、互为激励,是影响国民经济平稳前行的重要因素。受以强制性为核心特点的发展模式影响,长期以来的农村金融改革始终沿着一种重供给轻需求的发展思路而进行。单纯从“供给”侧入手,机构再密再科学、资金再多再频繁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只有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入手,既从政府层面上实现机构和资金的正向激励,又充分考虑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需求,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精准供给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

二、顶层设计的完善和发展方式的转型:

农村金融发展持续的双轮驱动

实现发展与改革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既是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最真实体现,又是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的必然选择。新常态下的当代农村金融发展同样需要坚定实现其长效化、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顶层设计的日趋完善和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

(一)日趋完善的顶层设计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牵引力

顶层设计,是一个涵盖了政策、法律、制度在内的多层次概念。完善的顶层设计有赖于积极有效的政策、系统规范的法律和科学合理的制度。

积极有效的政策是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得以顺利展开的外部环境。从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十三年聚焦“三农”问题。中央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关注度和支持力持续加强。作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和外围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程度和改革力度直接关涉到“三农”问题的解决速度和完成力度。积极有效的政策,既为农村金融改革扫清了制度、法律障碍,又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力量投入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热情,成为引导农村金融欣欣向荣的关键因素。

系统规范的法律和科学合理的制度为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依法治国是党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庄严宣誓。在依法治国的框架下,任何一项改革和制度建设都要于法有据。为了促进农村金融的快速、稳健发展,全国人大已经着手对涉农金融法律和宏观法律的部分条款进行完善。以此为契机,国务院也开始对农村金融制度进行系统的调整与规范,如2015年以来推行的“三权入市”①和农村合作金融 ②的大力推进,一个“农业投资多元化、金融工具多样化、业务覆盖全面化和金融服务高效化”的新型农村金融制度体系正在逐步走向成熟。[4]

(二)不断推进的经济转型为农村金融发展营造了有利的经济环境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5]党的十七大以来,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长效、有序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处于经济发展方式深刻变革的当代中国,涉农经济人口、需求、资金等方面均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从提升中国农业综合竞争力、优化农业资源利用效率[6],继而实现农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三化协同推进的角度而言,农村必然会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点与难点。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大环境下,农村金融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经济转型优化了农村金融发展的理念环境。在经济转型人人讲、事事讲的强大攻势下,农村的经济思想氛围正在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巨大蜕变。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从思想和行动上觉醒以适应正在变革的经济转型。互联网技术、现代农业技术以及农业发展的绿色环保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农民对金融知识、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的掌握越来越熟练,绝大多数的农业人口都开始主动接触甚至适应金融发展的形势,农村金融发展有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充分考虑了群众需求的农村金融发展与变革,才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正确方向。

经济转型改善了农村金融发展的科技环境。金融业是信息化和科技化水平较高的行业,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环境。经济转型始终伴随着理念的更新和技术的变革,特别是近年来不间断开展的科技下乡、互联网普及和农业技术再升级,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发展理念、农民生产观念的科技化程度。在经济转型的推动下,以科技手段创新为支撑,农村金融正朝着高端化、多样化的方向不断推进。

三、政策精耕与四位协同:农村金融发展

与改革的路径选择

三农问题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农村金融发展与改革是国家金融体系优化的重中之重。始于1977年的中国当代农村金融改革即将迈入第40个年头③,成绩斐然但问题依然存在。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发展普惠金融之后,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将农村金融改革选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面对日趋高端、精尖的金融发展形势,农村金融发展与改革要想高歌猛进,就必须要注重政策精耕,实现政府、机构、社会和农民的四位协同。

(一)优化核心支持、精耕政府金融政策

政府是农村金融发展与改革的核心支持者和当然主导者,特别是在中国当前金融环境不够稳定、金融制度不够成熟和金融技术不够发达的情况下,政府在农村金融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故实现农村金融永续发展与成功变革的第一步,就是要优化核心支持、精耕政府金融政策,重点是从政策和法律上发力。

政府政策具有“非意图的结果”。政策重点在制定,关键在落实。在中国,政策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导向标,它不仅是政府施政的纲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法律的出台、法规的制定。1977年以来,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已经进行了三轮,每轮都在政策的支持下拉开序幕并在政策的指引下不断完善。经过近40年的改革与完善之后,农村金融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在这种情况下,法律的完善、制度的优化都需要中央金融政策的持续指导。今后,要在总结40年农村金融发展与改革政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继续完善、落实中央关于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方针,通过引导政府加大财政拨款、税收减免力度等方式真正实现政策惠金融的目的。[7]

在依法治国的浓厚氛围中,法律是中央惠农金融政策得以落实的根本保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府历来重视法律、法规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农村金融发展与改革的每一步,都伴随着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在农村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应当继续维护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从节约立法成本、确保法律资源均衡、维护法律体系规范化的角度而言,对涉农金融法律体系应当实行一揽子解决方案:其一,在试点开展的基础上,逐步修正涉农法律中的相关条文,如《担保法》、《物权法》中关于集体土地使用权担保的相关限制,从而放松法律对于农村金融发展的束缚;其二,梳理1977年以来的涉农金融行政法规及国务院其他规范性文件,按照精简、准确、系统、一体的原则,废除过时部分、修订有误部分、增加必要部分,从而真正发挥其在规范农村金融发展中的辅助作用。

(二)发挥主体优势、完善机构产品服务

经过六十余年的不断修正,中国已经建立起以农村信用社(农商行)、农业银行、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力,以农业互助合作社等非银行涉农组织为补充的较为合理的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体系。在农村金融主体体系的天平上,金融机构以其专业性、规范性、强有力而成为农村金融发展与改革的重要砝码。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政策的利好和制度的完善只是发展的后盾和保障,实现农村金融改革持续前行,关键还是需要发挥金融机构的主体优势,实现机构、产品和服务的三重优化。

机构合理是支柱。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要继续坚持两条腿走路、两条腿健康。其一,要理顺农村信用社(农商行)、农业银行、农发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四家机构的关系,明确其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坦白地讲,虽然四龙治水的发展模式曾对农业、农村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的弊病也开始逐渐暴露:资金规模的限制使得农村信用社(农商行)力不从心、对利润的屈从使得农业银行逐渐远离支农的本意、组织机构和经验范围的狭窄使得农发行步履维艰、长期积累的弊病使得邮储行转型艰难。四家机构是金融机构支援农村的主力,必须要对症下药、根治顽疾,要明确其自身定位,通过政策调控、法律规范、制度保障使其重回正轨。其二,要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合作社等非银行涉农组织,继续推进村镇银行建设,银行业监督管理机关要按照宽进严管、宽严有度的原则主动引导社会资金通过法定途径流入农村。[8]

产品科学是支撑。金融产品,是金融活动的主要载体。固定化、模式化几乎是所有涉农金融机构产品的通病。从现有状况来看,涉农金融机构既存在不想创新、不敢创新的因素,又存在不能创新的因素。事实上,产品创新无论是对农户而言,还是对金融机构的自身发展而言,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如湖北省在试点农村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创新设计了“信用贷、担保贷、抵(质)押贷、保险贷、联保贷”等层次多样的信贷产品,累计放贷3.76亿元[9],在增加机构市场份额的同时,有效地解決了当地农户生产的资金需求。各金融机构应当结合自身定位、立足当地市场,积极开展业务创新、产品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以产品优化求生存。

服务优化是保障。在中央倡导建设服务型社会的背景下,涉农金融机构同样应当注重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其一,要完善网点服务,继续发挥现有的电子预约、多元业务咨询等服务优势,进一步优化服务平台建设,搭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便民化的金融服务平台。其二,要针对涉农金融的特殊性,主动为较集中的社区、乡村提供进点服务和巡回服务,切实满足农民需求。通过一站式的服务、优惠的贷款政策、透明的申请渠道、多样化的创新产品[10],真正实现涉农机构为农服务的宗旨。

(三)完善外部环境、做好社会金融保障

源于农村范围广、农业人口多的特点,几乎所有的涉农制度建设都需要全社会各个层级的互联互动。农村金融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除了需要作为参与主体的政府、涉农金融机构和农民共同努力之外,还需要加速完善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做好社会金融保障体系建设,关键是完善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农村金融保险体系、农村金融信息化体系和农村金融人才培养体系。

强化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其发展与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健全与完善。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金融信用环境,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繁荣,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金融稳健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11]其一,要统一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标准、实现综合评信,人民银行应主动协调四家涉农金融机构,搭建一个专门面向农村的信用评级系统,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12],通过统一标准、统一方式实现对农民的统一评信,以方便各金融机构在对农民发放贷款、开展业务时直接适用;其二,要规范农村金融信用信息的采集与管理,统一评信机构在对农户进行评信的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规章制度开展工作。评信完成后,要严格保存用户信用信息,严格按照人民银行的统一规定使用相关农民信用信息,防止信息被滥用和盗用。

完善农村金融保险体系建设。金融天平向农村倾斜的一大障碍,就是涉农生产风险明显要大于一般产业。在高风险、高投入、低产出、低利润的背景下,很少有保险公司乐意将涉农生产纳入被保险范畴,而且现有的涉农保险普遍存在保险费用高、险种不合理、理赔手续复杂等弊病。[13]此外,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的保险意识低下、参保积极性不高,往往在农业生产陷入困顿之时才稍有觉醒,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金融保险体系的发展与成熟。农村金融保险体系建设应当积极调动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民三方积极性。政府要通过税收优惠、财政扶持等方式承担起农村金融保险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引导保险公司和保险公司以外的第三方积极参与农村金融保险体系建设;保险公司要在可承受范围内合理确定涉农金融保险的产品种类和办理方式,加强涉农金融保险的风险管控,在实现自身盈利的同时积极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也要不断增强保险意识、主动运用保险工具规避风险、增加收益。

加速农村金融信息化体系建设。21世纪是信息化世纪,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前沿的广大农村,同样需要实现信息的通畅共享。[14]当下,金融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金融产品的营销、金融业务的开展、金融服务的完善几乎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完成,但在高成本、低利润等因素的制约下,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着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信息资源建设落后的尴尬局面。[15]今后要逐步加强农村金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的普及提供技术渠道,同时要通过进点宣讲、媒体宣传等方式加大农村信息技术的普及力度,全方位、多层次发展面向三农的信息化金融。

促进农村金融人才体系建设。任何时代,人都是第一位的生产要素,都是制度变革、体系完善的决定力量。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不缺人,但缺少复合金融工程、投资理财、信息科技、会计法律等综合知识在内的高端、复合型人才。[16]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同样离不开人才的支持。政府应主动承担起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的重任,通过财政拨款、政策扶持等方式,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加强农村金融人才培养。各机构要针对农村金融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培训课程、采取灵活度较大的培训方式,为农村金融发展与改革输送更多、更好的金融人才。

(四)加强需求导向、提升农民金融水平

供给均衡、互为激励,是影响国民经济平稳前行的重要因素。实践已经证明,重供给而轻需求的农村金融发展思路无法科学、有效地指导农村金融发展变革。思路的改变核心是观念的更新,需要从单纯强调农村金融供给转向注重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发展,最迅捷的途径就是提升作为需求方主体的农民的金融水平。其一,要由人民银行或银监会牵头,协调各涉农金融机构强化基础金融知识向农村渗透的强度,通过借用报纸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积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其二,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抓住学生、干部两个重点人群,通过提升学生金融知识水平带动农村家庭金融知识水平的提升、通过强化村干部金融知识学习带动村集体的金融知识学习氛围;其三,可以通过开办金融知识专题讲座等方式带动农民主动学习金融知识,全面提升农民的金融意识、风险意识、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17]

注释:

①2015年开始,国务院开始鼓励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展开“三权入市”试点实验,即允许农村承包土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宅基地逐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从而给农村集体和广大农民带来巨额的潜在增值财产性收入。。

②国务院于2015年4月2日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稳步开展农村合作金融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供销合作社依法设立农村互助合作保险组织,开展互助保险业务;鼓励有条件的供销合作社设立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与地方财政共同出资设立担保公司”。

③1977年,中共中央出台《关于整顿和加强银行工作的几项規定》,对农村信用社的性质、业务、管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以农村信用社的整顿和改革为起点,中国当代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正式拉开序幕。

參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1.

[2]张宁宁.新常态下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关键问题与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6(6):69-74.

[3]陈江.新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历程、反思与创新[J].西南金融,2016(7):54-58.

[4]银监会.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有关事宜[EB/OL].[2016-9-7].http://www.cbrc.gov.cn.

[5]刘鹤.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M]//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0-119.

[6]常丽峰.农村经济发展转变的意义和方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5(2):198-199.

[7]辛灵,孙超,杨洁.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金融创新路径探析[J].当代经济,2016(19):56-57.

[8]冯爱林.制约农村信贷服务创新的因素与破解途径[J].武汉金融,2016(7):52-54.

[9]中共湖北省委财经办.着力打通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6(6):63-64.

[10]郑水珠,吴晓玲.福建省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现状及其完善[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3-8.

[11]于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常州大学学报,2014(6):31-33.

[12]何玲,朱家明.互联网+金融创新下的农村金融发展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3):48-51.

[13]尹兴宽.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协同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6):66-69.

[14]汪发元.中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比较及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4(10):26-32.

[15]胡发龙.湖北省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改革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2016(9):83-86.

[16]张艳,沈惟维,汪群.农村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防范[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19-21.

[17]崔满明.普遍培育金融知识、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J].理论学刊,2016(10):51-53.

(责任编辑 翟建华)

Development Idea and Reform Path Choice for Modern Rural Finanical System

YANG Fan1, YANG Hao-ran2

(Shangdong Banking Regulatory Bureau, Jinan 250001, China; 2. School of Finance, Sh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Chinas modern rural financial system has experienced some ups and downs in its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hinas modern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has been pushed by compulsory force not voluntary demand which focus more on supply. The increasingly optimized top-level design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new normal provide great opportunity for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rural financial system. The authors think that the advantageous path choice for realizing Chinas comprehensive financial development is to take chance of policy focus and all-around innovation, deepen the financial policy reform,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oduct and service and enhance social financial guarantee as well as farmers financial level.

农村电影的发展路径 篇7

1 当前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环境分析

1.1 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的政策环境

政策的支撑主要包括对该产业的定位政策、扶持政策、金融政策与财税政策等, 我国在2004年起就先后发布了各项发展动画电影的扶持政策, 尤其在2012年文化部发布了关于产业规划发展的政策, 对于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起到了辐射、带动及持续增强的作用。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 《功夫兔》《秦时明月》等一系列优秀的国产动画电影出现在了各大影院当中。可以说从2004年发展到现在的十多年之间, 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对于动画电影从微观、宏观及中观3个层面都起到了支持和指导的作用, 也为国产动画电影的完善及发展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1.2 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的经济环境

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 我国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36 515亿元, 到了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76 708亿元。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对动漫产业的投入也在持续的增加, 使其不管是从内容、还是从产业整合及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 都有着良好的增长态势, 可以说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是非常利于动画电影发展的。

1.3 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的文化环境

当前随着互联网等的发展, 人类已经进入到了读图时代, 图片对人的眼球的刺激已经远远超过了文字, 而动画电影则是读图时代最好的消费品。当前在我国动画电影已经不仅仅只有少年儿童喜爱, 很多成年人也逐步接受了。动画电影可以说正在从视觉娱乐延伸到了文化教育层面, 对人们的审美情趣、体验及价值产生着影响。

2 当前国产动画电影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产电影在政策、科技、经济及文化环境的影响下, 迅速地发展了起来, 从放映数量上来看数量保持稳步增长, 从故事来源来看主要以原创为主, 从上映档期来看主要是以儿童节假日为主, 从技术形式来看主要以传统的2D为主。但是人们在看到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其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几点问题。

2.1 动画产业化发展滞后, 相应的品牌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

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动画电影产业在创造的初期就没有找准市场定位, 导致了创作水平较低;另一方面是由于动画企业缺少规范化、专业化的操作, 当前国内的动画企业基本上都是凭着感觉去开发市场, 有着很大的盲目性, 那么很容易就会出现票房和口碑与投入不成正比的现象。同时, 在品牌塑造方面我国的动画企业也是不够重视的, 没有形成品牌的产业链, 导致了整个动画电影产业市场价值无法真正的实现。

2.2 动画电影题材受限严重

当前的动画电影受众定位主要是低幼, 那么在题材的选取上必然会倾向于低幼能接受的范围, 没有真正走向成熟, 无法将其市场做大、做实。

2.3 由于技术的限制导致自主开发能力不足

这里面主要指的是三维技术, 由于我国的三维技术起步较晚, 所以和国外相比还有着一定的差距, 而技术上的落后就使自主开发能力受到限制。

2.4 尚未针对动画电影的系统营销

国产动画电影基本上上映时间都集中在了儿童节和寒暑假, 这就导致了档期混乱的现象, 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投资方和制片方对其缺乏系统性的营销, 导致了其没有审时度势地进行宣传。

3 有效促进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的路径

3.1 走动画电影品牌发展路径

自2012年起我国就形成了进行动画电影品牌塑造的共识, 那么在打造动画电影品牌的道路上一方面可以使动画电影系列化, 以此来保证动画电影品牌的持续热度;另一方面要注重动画电影的内容深度, 以此作为其品牌塑造的根本及灵魂。

3.2 以“合家欢”动画电影来实现全龄化的观影市场

本文所提到的“合家欢”动画电影是走出当前低幼发展瓶颈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这种类型的动画电影不仅不会让儿童费解, 同时也会让家长感到有趣, 也就是不同年龄的人观影之后都会有自己的感悟。另外, 观看这类电影还会增进家人之间的亲情。

4 结语

我国动画电影当前发展环境是非常有利的, 面对着发展中的品牌发展滞后、题材受限、宣传不到位等问题, 动画企业积极应对, 才是我国动画电影持续发展的可行之路。

摘要: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动画电影始于《宝莲灯》, 在2004年之后, 我国的动画电影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 不管是上映的数量还是题材、制作水平等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当国产动画电影的狂欢下仍旧存在着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才是我国动画电影市场更为稳定发展的有效助力。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阐述了当前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环境, 然后分析了当前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问题, 最后给出了有效促进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国产动画电影,市场,现状,路径

参考文献

农村电影的发展路径 篇8

1 IP及IP电影的概念

知识产权一词是外来语,英文为Intellectual Property。关于它的产生,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17世纪中叶由法国的卡普左夫等人首先提出;另一种认为最早出现于18世纪中叶的德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民法理论曾称之为“智力成果权”。在我国台湾地区,称之为“智慧财产权”。在日本曾称之为“无体财产权”,现称之为“知识所有权”①。知识产权主要涵盖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及其他知识产权几个方面,其他知识产权又包括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商业秘密权、地理标志权、植物新品种权等。

现在的知识产权与传统知识产权相比,后者大多指的是专利权、商标权以及著作权。其中广泛出现在大众生活中的是著作权。著作权的权限有17项,包括发表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署名权等人身权权项。除此之外,著作权还有12项经济权,这12项经济权又包括着复制权、发行权、表演权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在本文当中,IP所指涉的是知识产权中的著作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

而我们今天所提到的IP电影,“IP是电影的改编源头,它来自小说、游戏、漫画、音乐、人物/卡通形象、热播节目、网络短视频,甚至某个流行概念等。围绕一个优秀的IP,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上深挖精耕,开发出不同类型的多项产品,例如: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舞台剧、音乐、游戏、出版物、衍生商品等,从而使IP的价值获得最大程度的发掘”②。

2 IP与电影融合发展现状

2.1 IP内容丰富

从近几年的电影名单上看,优质IP转化为电影的趋势越来越强。2001年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抓住商机,将J.K.罗琳所著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陆续拍成八部同名系列电影,《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全球票房达到了77亿美元,同名系列小说10年累积的经济效益更是达到了585亿美元。好莱坞电影陆续还出现了从其他行业进行改编的电影,如《美国队长》《钢铁侠》《蜘蛛侠》《绿巨人》等漫威漫画系列,再如迪士尼的许多知名IP动画转化为电影,如《辛森普一家》《怪兽大学》等。

在国内,同样地从文学到网络游戏到动漫再到电视甚至音乐都可能转化为电影。从一开始的《致青春》《匆匆那年》到《左耳》《何以笙萧默》,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例子数不胜数。同样,网络游戏、动漫、音乐、电视IP的转化也亦如此。《龙之谷》《大圣归来》《十万个冷笑话》《同桌的你》《栀子花开》《爸爸去哪儿》《极速挑战之皇家寻宝》等电影,获得的口碑与票房也是不容小觑的。

综上可以看出,IP电影的趋势呈现出内容丰富化的特点。同时影视公司的精良制作,使得IP电影在未上映之前,就已具备不错的口碑和期待值。2015年8月《三体》作为近年来中国本土科幻电影开机的消息一出,马上就引来各界的关注,这次《三体》电影的开拍,从内容到制作公司、投入资金以及强大的演员阵容都让人眼前一亮。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受欢迎的IP电影首先得具有优质的原生IP内容,一个优质的IP如果拍摄的好甚至能够直接支撑起一个刚刚上市或一直处于弱势发展状态的影视公司。这也就是为什么尽管电影这一领域投资高、风险大,还有不少人愿意趋之若鹜的进入这一领域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IP的跨界融合发展

除了上述的两种现状外,如今IP热还呈现出多行业融合发展的状态。IP的跨界融合不仅仅是单一的动漫、音乐、文学、网游等某一行业跨界到电影的单向融合形式,更多的是多向的融合发展状态,如文学、影视、网游三者融合,从而生产出不同的文化产品。比如说《花千骨》从最初的文学作品跨界改编成电视剧又跨界改编成手机游戏。

3 IP电影发展困境

2014年被称为IP电影元年,经过一年的发展,IP电影发展愈发成熟。尽管发展的道路看似光明平稳,但实际上是困难重重。

3.1 打击原创动力

IP电影有一个明显特征:前期剧本已基本成熟。制作方选定好一个IP后,只需请编剧将其改编成影视视听语言,符合拍摄逻辑即可。从短期来看,IP电影能够给中国电影产业带来巨大效益。但从长久的发展来说,一部曾打动人心的作品改编成电影,需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生产制作。演员阵容的选择要尽可能靠近大众脑中的“空白文本”,否则极难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③。人们早已被原生IP吸引,在前期进行IP消费时,在脑海中就已经有着自己描绘的剧本。因此,如果编剧改编的剧本脱离了观众的想象,就容易遭到群众反感,这会给编剧带来巨大压力。对于编剧来说,改编IP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长此以往,编剧的创作热情就有可能丧失。

3.2 IP电影过于商业化

在IP风暴极速活动下,以优质IP为影视业务平台核心的腾讯,再如计划建立“热门IP+粉丝电影+名人导演+强大演员阵容”模式的阿里影业以及不停收集和购买知名IP打造旗下独家网络剧、电影的百度爱奇艺,都对IP这块“大蛋糕”虎视眈眈。究其原因,购买,买的不仅是IP的优质内容,最重要的是买下了其优质内容背后强大的忠实粉丝群体。在IP电影宣传期,除去演员阵容、制作团队,IP本身就是一大宣传点。

IP电影现今存在着制作方过于商业化制作、工业化生产的现象。IP电影产业链的生产,以IP作为基本保证,也就是回笼成本的基本保证。如果IP被视为优质IP,其给制作方、投资方、出品人带来的经济利益是前所未有的。制作方争先恐后的去抢夺购买IP。一方面,使得凡是不错的IP授权价格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抬高。另一方面,市场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追逐票房,过于看重IP本身的价值,会极其容易忘记电影艺术作品的本质——为人们带来精神与思想,透过作品宣扬社会的真、善、美与社会正能量。

3.3 IP电影市场有泡沫化现象

由于IP市场蛋糕大,尽管风险高、投资成本大,依然有很多人想要挤进来,企图分一杯羹。某一IP引发的热潮,使得与之相类似的、有一点知名度的IP在极短时间内被影视公司买断版权。比如说随着由音乐IP改编成电影的《同桌的你》《栀子花开》获得不错的电影票房以及群众反响后,老狼《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李春波《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等经典的音乐IP已被一些影视公司纳入拍摄计划,甚至有些已经紧锣密鼓的进入拍摄制作当中。

实际上,不少所谓的优质IP背后的粉丝数量并不属实。如电子书城上显示的图书销售量,其实有不少是商家夸大的,也就是说实际销售量与网站上显示的销售量是有出入的。不是所有的IP都能够给制作方带来效益,大制作未必会有大产出。2014年,同名综艺电影《爸爸去哪儿》给中国电影类型添加新的一笔且最终获得不菲的票房成绩。而后综艺电影这一类型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奔跑吧兄弟》《极速挑战》相继在春节档期推出综艺同名电影。然而主要依靠着粉丝数量撑起的综艺电影,其中IP价值的价值重量仍有讨论空间。

4 互联网条件下的电影IP运用

4.1 IP运用需要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来保障

由于现今关于网络作品的著作权法不够完善,许多IP的版权问题纠纷不断。如近两年最引人关注的抄袭事件:徐峥执导的电影《港囧》涉嫌抄袭好莱坞电影;随着杨洋、刘亦菲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男女主角定妆照发布,唐七公子再度被指抄袭。这些代表性事件中一些被告的作者无法为自己找到申诉的证据,而原告也因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最后只能不了了之。所有的问题表明中国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不完善。

美国的文化产业之所以这么发达。与文化产业在美国被称为“版权产业”有密切关系。在知识产权立法上,我国并不是没有为之做出努力:2002年8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实施条例》公布,2005年4月30日《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2006年5月18日公布《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尽管如此,知识产权的相关法规并没有细化,也未与时俱进地根据互联网时代下知识产权的发展做出相应补充和完善。令人惊喜是,在2015年12月22日,国务院通过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将强力加大在知识产权方面上的保护,到2020年底,在知识产权方面的重要领域中取得关键性的成果,基本形成界限明确、分工合理、法制保障、责权合一的知识产权法律体制机制体系。另外该文件在规制滥用知识产权方面上作了明确规定。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效、完善且具有权威性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制度作为法律支撑。在开发IP电影前更是要理清IP版权的相关问题。

4.2 IP改编要有“度”

1)IP不能直接当剧本来使用。尽管一些原创IP作品已是成熟的台本,但仍需要在内容形式上创新。尤其是将一些优质IP改编成电影,前期的剧本修改到拍摄制作再到后期特效的添加,会比IP创作者所要消耗的精力以及时间会更多。以超级IP《西游记》为例,从1964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大闹天宫》开始到现在,《西游记》这个超级IP被改编成不同的形态,有网游、手游、动漫、电视剧、电影等等。至今依旧存在很多的挖掘价值。在改编作品中,刘镇伟导演的《大话西游》和周星驰编导的《西游记降魔篇》最为引人注目,但其中后现代主义手法和符号的运用又让不少原著迷多少有些遗憾。2015年暑假上映的由田晓鹏执导的《大圣归来》又再次让众人看到《西游记》IP的价值,《大圣归来》从一个全新角度再次阐释一个田晓鹏眼中的“西游记”。尽管仍存在情节衔接、喜剧色彩浓厚、好莱坞色彩略重等问题,但在剧本的再创新问题上仍让人眼前一亮。

2)购买IP不如创造IP。大多数电影制作者只注重挖掘原创IP的价值,盲目抬高IP市场价值,脱离了作品本身,最后造成IP泡沫。与其盲目地购买、开发IP,不如自己创造IP。在IP潮流的热风暴中,实际上,原创才是电影发展的根本。在IP电影的夹击下,以《我是路人甲》《煎饼侠》为代表的原创电影都获得不错的口碑和票房。但原创电影反映的画面与情节更倾向于人们现实生活。吴京自编自导自演,以现代军旅为题材的《战狼》获得了不少军迷的热捧。在中国电影市场中,以描述中国军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军旅题材的电影还较为稀缺。尽管影片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但是最后影片中隐含的《战狼2》故事依旧让不少影迷期待。在此之前,吴京主演的《杀破狼》电影系列,不管是在香港还是在大陆来说,都获得不错的口碑。由此可见,原创电影经营得好也能发展成为优质IP。

值得注意的是,在购买IP的时候,还需思考:购买的IP是否适合改编;IP背后的粉丝群体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男性居多还是女性居多,年龄分布情况。

3)不盲目跟风制作IP电影。从2014年刮起的IP风暴直至2016年IP热度仍持续不减,一些还未出版的网络小说,不少影视公司就已联络作者进行版权洽谈,一些影视公司为购买最终版权更是将价格一而再再而三的抬高,网络文学改编授权金更是以百万元“起跳”。如近五年最火的网络小说之一的《余罪:我的刑侦笔记》还未出版就已谈妥影视版权;小说《清明上河图密码》由国内两大影视巨头阿里影业和光线影业联手购得,而其天价版权费更是创下历史纪录。另外,近几年综艺电影的相继出现,究竟是因为综艺电影有可挖掘的价值,还是仅为在电影方面捞上一把金,这些现象仍让人质疑。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观众不仅仅看重的是IP的知名度,最为关键的仍是后续面世的电影质量的高低。

4.3 IP电影不仅要跨界还要跨国

1)电影IP输入与输出。随着中国与各国文化交流的深入,不少国家都看中了中国的市场,在拍摄进入中国市场的电影时,加入了中国元素。如许多好莱坞大片频繁起用中国演员,添加中国元素或在中国取景,试图缩小文化差异,使中国观众获得更多的文化认同感。在这一方面上,韩国对中国电影输出的例子数不胜数。在2015年的电影中,就看到不少中韩合作的作品,如《第三种爱情》《重返20岁》《坏蛋必须死》等。《重返20岁》改编自韩国电影《奇怪的她》;《分手合约》改编自韩国电影《礼物》。文化输出一来可使经济利益扩大化和市场国际化,二来推动了本国的形象宣传和弘扬。因此,电影IP不仅仅要做到跨界更要跨国。

2)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在文化的开发利用上我们却一直处于弱势。在我们国人声讨韩国、美国“盗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制作出《大长今》《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优秀的作品时,我们更需要的是反思为何我们拥有着众多文化资源却不懂得如何运用。

与我国不同的是,韩国对于IP概念的解读更倾向于“一源多用”。所谓的“一源多用”又被称为“OSMU”(One Source Multiuse)模式。这种模式在文化输出上有极大的优势。“一源多用”又指在影视开发和制作方面上,一个影视作品展示的不仅仅是原定剧本中的人物性格、矛盾冲突、情节发展等,还有对本国传统文化、服饰、饮食、风俗习惯甚至是时尚潮流的展示,将一系列代表本国的特色文化融入在剧中。2009年风靡全中国的韩剧《大长今》,不仅让国人对于韩国的传统食物泡菜产生兴趣,还会选择到韩国济州岛进行旅游;又如2012年影视剧《来自星星的你》,让炸鸡啤酒的搭配红火了中国每一个城市,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这些都是“一源多用”下带来的文化输出效应。

对于优秀的模式我们要借鉴学习。在注重优质IP选取的同时,IP再改编以及内容创新上要更多加入和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积极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5 结束语

2014年互联网BAT巨头相继进入电影产业,使得2014年成为“网生代”元年。颠覆了传统电影产业中制作销售传播系列的模式。在观影群众主要集中为“80后”“90后”的今天,互联网将它的优势在年轻一代的审美及消费行为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知识产权热现象更多需要的是要回归理性的思考,“互联网+电影”的模式给人眼前一亮,但论其根本还有着许多不足的地方。互联网电影需要优质的内容生产,但如果后期的开发不充足,这是优质内容也无法弥补的漏洞。因IP热的火爆导致一些互联网企业的盲目进入与哄抢的乱象需要警惕。不管是IP开发还是IP购买都要注重度的原则。互联网企业在注重IP商业化模式探索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意识,要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尽管IP热给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助力,但在2015年中美签订的新的《分账影片进口发行合作协议》,预示着我国将在2016与201两年中进一步打开电影市场,在未来两年将会有更多的好莱坞电影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给中国本土电影带来巨大的冲击。届时,IP电影是否能抵抗住好莱坞大片的汹涌来袭,时间将会给出一个公正清晰的答案。

参考文献

[1]陈少峰,徐文明,王建平.中国电影产业报告[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5.

[2]董雪梅.文化产业知识产权[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3]尤解平.互联网+影视:打造多屏时代的影视生态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生源困境下农村学校的发展路径 篇9

一、生源困境下学校面临的问题

1.学生数量减少、质量下降。近几年,农村每年生源缩减幅度介于5%~15%之间,现农村学校学生数和办学高峰时相比约减少了1/3。相应地每班学生数也在减少,约在35~40人之间。苏北某地处城郊、占地近80亩的乡镇初级中心中学,在2003年拥有4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700多人,平均每班学生数近70人,那时学生是“前贴讲台后靠墙”。2011年在校学生不足700人,分布在20个班级中,班均学生约35人。且班级相对优秀的学生大都转进城区重点学校或其他办学质量较高的学校,这些“留守”的学生基本上是原班级的中等生和后进生,不但学习成绩相对后进,而且学习的热情也不高。

2.教师人数富余、素质偏低。生源减少致使教师相对富余,富余教师的工作量严重不足,平均周课时6~7节。许多学校五十岁以上的教师基本不带课,部分五十岁以上的教师直接回家休养。许多没有教学任务的年轻教师舍弃了个人工资中的绩效部分,在外从事第二职业。由于历史问题,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大多通过各种途径流失,现在,农村学校的在职教师大多原始学历偏低、教育理念落后、教学能力偏弱、研究成果不多;部分教师年龄偏大、精力不济。

3.办学资源闲置、资源浪费。近年来,随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推进和教育均衡化政策的实施,农村学校大都拥有了宽敞优美的校园、明亮整洁的教室、功能完备的校园广播器材、种类多样的体育器材;乡镇中心中小学大都建成了功能较为齐全的图书室、实验室,拥有一定数量的藏书,配备一定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然而,随着生源的陡然回落,这些教学资源大多处于闲置状态:乡镇学校教室的空置率约为20%~30%,教学设备虽被摆放得整整齐齐,但使用率不高;室外乒乓球台间杂草丛生;图书室门前冷落,新购图书少有人翻阅;实验室里面的器材、物品上大都蒙上灰尘。这主要是生源减少造成的闲置和浪费。

二、促进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小班化教学。大班额授课制的最大局限就是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班级人数的减少无意中为农村学校的小班化教学准备了条件。“小班因其人数少,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互动,既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需要”[1];而且教学管理相对容易,可以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小班化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国外小班一般为20~25人,有的甚至在15~20人之间,我国大陆的小班一般在30~35人之间”。[1]农村学校不妨根据本校实际,自主确定小班人数。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不是必然能显现的,因此,学校要指导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诸因素,使小班教学发挥最大功效。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富余,意味着教师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因此,学校要利用本校教师富余的时机,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学校首先要让教师明白学校困境,让教师树立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其次,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提升其师德修养和教育理念。再次,学校要根据教师的需求,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结对子”等方式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引导教师向他人学习;也可以通过让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等任务让其自我研磨、提升自己;还可以要求教师参加学历进修,汲取新知识、拓宽视野,如鼓励年轻教师报考教育硕士等。同时,要在学校内营造教研氛围、竞争意识。

3.强化资源建设,缩小和城市学校的差距。尽管农村学校教学资源趋于相对充足,但也仅仅达到了合格的水平,和城市学校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如实验室容量偏小、图书内容陈旧、教育教学设备老化、学生食宿条件简陋、缺乏标准的操场等问题都急需解决。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农村学校教学资源建设,力求实现城乡教学资源的相对平衡。学校也可以采用请求政府增加投入、呼吁社会捐助、自身闲置资源置换等形式不断提高硬件水平。教育主管部门还要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以提高其使用率,避免教学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参考文献

加快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路径选择 篇10

1 投资建设与运行管理相结合, 深入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

要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加大投入, 组建集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运动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 建立健全村组文化活动室, 实现公共文化网络设施在农村的全面覆盖。要积极探索农村文化投资融资渠道, 逐步建立起政府资金、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共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建立财政投入公益性文化稳定增长机制, 保证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经常收入增长的幅度, 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 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引导城市文化产业资本投向农村, 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启动民间资本投入农村文化基础实施建设, 放宽政策, 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资本投入农村文化产业;制定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投资优惠政策,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项目。

2 全面覆盖与优化服务相结合, 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以实现全面覆盖、增强覆盖效果为重点, 采用地面无线、直播卫星、有线网络等方式有效覆盖广大农村地区。要将“村村通”纳入广播影视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范围, 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加快对无线台站设备的更新改造, 提高节目传输覆盖质量和收看、收听效果, 保证户户通、长期通。要改进管理, 完善“村村通”公共设施设备运行维护机制, 成立县、乡、村维护中心, 加强维护, 巩固成果, 防止“返盲”现象发生。按照建立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 理顺县、乡广播电视管理体制, 逐步建立以县为中心、乡镇为基础、面向农户的广播电视管理体系。

3 互联互通与丰富内容相结合, 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 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 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 运用多种传播方式, 在农村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全面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要把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作为重点, 集中连片建设服务网点, 使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覆盖100%的县、乡镇, 并实现“村村通”。要加快数字资源库内容建设, 推动媒体办好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 尽快建设能够满足农村需要的图书、讲座、戏曲、电影、专题资源库, 并将科普知识、农业技术等群众急需的实用技术资源整合进来, 丰富资源内容, 满足群众需要。要不断完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 采用高新技术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 对硬件设备、应用软件和服务网络进行升级改造, 提高工程网站在线服务质量。县级分中心要提高数字资源的存储能力、传输能力和服务能力, 乡镇基层中心和村基层服务点要提升信息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多种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要与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工程结合, 整合资源, 形成合力, 建立共享机制。

4 延伸网点与发挥作用相结合, 深入实施“农家书屋”工程

要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的要求, 与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相结合, 深入实施农家书屋工程。要加大布点密度, 加快覆盖全部行政村并延伸到自然村寨院落, 做到内容丰富、服务规范、农民满意;要在出好书、配好书, 让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留得住上动脑筋, 图书出版单位要对“三农”图书内容进行选题调研, 尽快推出“农村书库”系列出版物, 出版一批农民群众看得懂、用得上的书, 保证需求对路;要在管好书、用好书, 让“书屋”真正发挥作用上下功夫, 完善管理制度, 加强人员培训, 开展读书活动, 引导农民群众读书、用书;要在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书屋”保持长久活力上做文章,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主管理、村民共享的原则, 建成后的“农家书屋”产权一律属于全体村民所有。鼓励支持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创办个人书屋和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活动场所, 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平台。

5 择优选聘与培训提高相结合, 深入实施文化人才培育工程

农村文化发展繁荣, 人才是关键。要尽快在农村培养文化人才队伍:一是加快建设熟悉业务、专兼结合的农村文化业务骨干队伍, 充实乡镇、街道、社区文化站的编制, 配备专业人员, 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 实行持证上岗, 保障福利待遇;二是采取文化部门委派、与辖区内文化单位挂钩, 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委会聘请等方式组建农村文化志愿者队伍, 并鼓励有影响的艺术家、教师和具备文艺专长的居民担任文化辅导员, 指导农村基层开展文化活动;三是建设群众业余文体团队、文化中心户、各类文化协会, 培育和发展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以及村寨的文体团队, 加强管理和指导, 提高文体团队的文化素养和技术水平;四是保护民间艺人队伍, 保护和培养民间艺术人才, 对民间艺人实行补助, 让他们带徒授艺, 使民间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

6“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 深入实施文化“三下乡”工程

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 把“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要在“送、建、派、教、用”上下工夫。“送”就是每年组织送戏、书、设备及送医疗卫生、法律知识等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活动, 对重要项目和产品采取财政补贴, 以政府采购的方式, 直接送到农村;“建”就是每年有计划建设一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科普、医疗卫生、普法等示范乡村、示范园区以及文化中心户、科技示范户;“派”就是每年组织一批专业文化、科技、医疗卫生、法律工作者到农村;“教”就是组织文化、科技、医疗卫生等方面人员, 深入农村, 培训农民, 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用”就是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成果的延伸和转化, 促进农民群众自觉开展文化科技卫生等活动, 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

7 创新内容与贴近生活相结合, 深入实施农村文化产品开发工程

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深入生活, 积极创作农村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 让农民群众更多地享受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加强选题规划和内容建设, 把农村题材纳入舞台艺术生产、电影电视剧制作、各类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 保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出品总量中占一定比例。宣传文化领域的有关专项资金要向农村题材重点选题倾斜, 加大资助力度, 每年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购买适合农村需要的优秀剧本版权, 免费供给各级各类文化单位使用、改编并为农民群众演出。文艺出版评奖要安排一定数额, 用于奖励反映农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报刊、电台、电视台对优秀农村题材文艺作品, 在刊发、播出、宣传评介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8 开发利用与传承发展相结合, 深入实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开展“特色文化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和“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以及“民间艺术家”、“民间工艺师”等评选命名活动。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护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街镇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 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刺绣、剪纸、版画、彩扎、漆艺、陶瓷、泥塑、面塑、酿造、编织、竹帘、雕刻、蜡染等民间工艺项目和戏曲、曲艺、民歌、杂技、花灯、吹打、龙舟、舞狮、舞龙、跳摆手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以及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实施农村特色文化品牌战略, 加大政府扶持和公共推介力度, 培育特色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艺、名品。

9 建立机制与丰富载体相结合, 深入实施农民工文化关怀工程

尽快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服务机制。政府要在农民工相对集中、人数较多的工业园区、企业、工地、社区等, 建立文化娱乐设施, 开展送电影、送图书、送科技、送文艺节目等向农民工送文化活动, 不断改善和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各级工会组织和文化业务部门, 要组织农民工开展卡拉OK比赛、农民工地方民歌比赛和各类体育竞赛, 对一些爱文艺、有天赋、能说会唱的文化人, 进行艺术培养和提高, 组织农民工自创、自编、自演一些反映他们自己生活的文艺节目, 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参与意识和文艺活动品味;企业要把农民工当成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一视同仁, 给予更多关心关爱, 让他们共享企业文化设施, 共同参加企业文化活动。企业要设立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娱乐室等文化场所, 定时向农民工开放, 并在劳动之余给农民工播放一些健康时尚的电影、电视剧等, 改善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增强他们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要将农民工纳入社区管理范围, 融入社区文化生活, 农民工所居住的街道社区要关心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引导、支持和鼓励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 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1 0 财政投入与城乡联动相结合, 深入实施重点地区文化扶贫工程

要将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作为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重点, 把更多的文化资源向这些地区配置, 把更多的文化项目向这些地区安排, 把更多的文化服务向这些地区延伸。对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村民、牧民, 政府要提供无偿文化服务, 把文化资源全方位地配送到贫困乡村;要发挥城市文化对贫困地区的辐射作用, 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 推进城市文化单位与贫困地区行政村结对共建和文化帮扶;要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文化投入, 改善交通设施, 改扩建革命纪念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革命烈士陵园, 开发红色旅游资源, 促进红色旅游与民俗游、生态游、乡村游融合发展, 并加快红色资源向红色文化精神产品的转化;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抢救和传承、创新,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加快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进程, 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 2011.

[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党建读物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 2011.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 2011.

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路径探析 篇11

一、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必要性

1.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必由之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子女均等地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基础教育资源总量短缺,发展失衡,质量与效益水平参差不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平享有高标准、高质量的教育需求矛盾突出。在广大农村地区,有限财力与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尤为尖锐。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切身利益,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有力措施。巫山教育行政部门在骡坪、官阳等地做过小学寄宿制的相关调研,结果表明,83.8%的农村学生家长强烈要求其子女到乡镇中心完小就读,学校实行寄宿制;有10%的家长持无所谓的态度;仅有6.2%的学生家长愿意自己的子女就近在村小入学。学生家长普遍要求进一步加大投入,想方设法改善住宿学生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巫山县启动“高中园区”的建设,适度发展高中教育,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可使更多的农村初中生进入高中学习,这对九年义务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减少初中的辍学率,巩固“普九”成果,推动农村教育稳步发展。现代教育的特征都是建立在一定规模基础上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学校办到家门口,规模质量无人问”的观念,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同中小学危房改造、布局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办学格局,积极探索农村寄宿制学校培养模式,提高农村教育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质量,以摆脱“经济贫困—教育贫困—知识贫困—经济贫困”的怪圈,实现农村教育尤其是贫困山区教育跨越式发展。

3.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必然趋势

上世纪中叶普及初等教育时期,按照分级办学原则,乡镇、村社普遍兴办乡村学校以及教学点,形成了村村办学的格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教育资源闲置严重。“普九”时期,推行以集中为特点的教育集聚,调整中小学布局,“两基”目标基本实现。进入“后普九”时期,教育债务沉重,教育发展缓慢,村小改建与发展处于两难境地。随着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农业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撤、并、转带来的山区学生距离远、读书难的问题渐显突出,辍学率上升。尽管启动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级贫困县实施“一费制”,但巩固普及义务教育成果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从巫山县农村初中和部分乡镇小学实行寄宿制的效果看,寄宿制可以优化有限教育资源的配置,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加快农村素质教育的实施进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给山区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因此,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必将成为农村教育主要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

二、正确处理建设过程中的几个关系,进一步增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运行活力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根据覆盖人口数、服务半径、经济水平、地理环境、住宿生需求情况和教育中长期发展需求及农村城镇化建设规划,实事求是、周密测算、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质量为本、注重效益。具体实施过程中,需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1.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

新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了县级以上政府的责任,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依然需要政府、学校、社会通力协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共同努力,才能使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出效益,满足人民群众对享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中央、市、县、乡政府的责任要到位,乡镇、村、学校同样需要各有所为。

2.硬件投入和软件建设的关系

在寄宿制学校建设过程中,往往只强调硬件,注重校舍建筑、仪器设备的扩充。加大投入,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是必需的,但这只是实现良好教育的必要条件,还必须切实抓好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的管理,赋予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准确领会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内涵,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硬件建设,同时努力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发挥整体效益。

3.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的关系

在老教育家方明看来,“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这位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原全国教育工会主席认为,当前我国农村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经济和教育两张皮”。要改变农村教育“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局面,抓住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契机,在培养模式上做文章,即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教给他们一定的生产劳动常识和技能,在常规教育中有机渗透职业技术教育,理顺文化教育、科技传授和劳动锻炼的深层关系。

4.寄宿制学校建设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关系

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要有机结合,互惠双赢。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摸准基本情况,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制定以中心完小为基础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推进目标。坚持集中投入,争取投入一所,完善一所,示范一所。促进中小学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规模效益,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档次。

三、全面探索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培养模式,着力构建农村基础教育稳步发展的教育体系

1.办学形式多样化

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的多样化包括办学体制多样化,办学模式多样化,办学特色多样化,教材选择、课程设置、考试方法、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最终培养出多样化人才,以满足人的个性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以及社会各行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在办学模式上,有全寄宿制、半寄宿制,小学阶段还可结合校点分布、生源结构,尝试“三·三”分段、“四·二”分段或“五·一”分段。农村小学实行以乡镇完小为基础的寄宿制,也可试行并村联办寄宿制学校,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办学效益;在办学特色上,要形成多种学制、多种课程类型和“三教”统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弹性动态结构;课程设置上,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有较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形成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及活动课程并存的机制。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观念的转变,逐步调整为初中升学与就业的分流教育和择业指导,以实现升学有望,就业有门,致富有术。

2.区域分布多梯度

寄宿制学校应该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全面推行以乡镇完小为基础的农村小学寄宿制。在布点农村寄宿制学校时,要兼顾民族性、地域性、经济发展水平和原有的教育基础,形成梯度发展的分布格局。有条件的加快建设,暂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先试行半寄宿制。各级各类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分布必须分类规划,根据情况差异分类指导,形成梯度有致、灵活有效的办学格局。

3.培养目标更明确

现行的农村教育“城市化”,不顾农村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机械套用城市的教育手段、教学内容和方法,严重浪费了农村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农村教育主要不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而实际上办成了单一的“升学教育”。随着农业产业化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浩大工程的推进,亟需大批高素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各类人才和大批熟练劳动者,这就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而,农村寄宿制学校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培养一大批既掌握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又不离土、不离乡,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致富带头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农村地区的小康社会。

作者单位 重庆市巫山县龙井小学

青藏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的路径探析 篇12

1 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

产业化的英语含义包括一体化和工业化两层意思, 当前关于农业产业化的解释, 都是强调供产销一体化经营, 而忽视了最为根本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工业化, 尤其是生产技术和组织结构的工业化。农村工业化主要是指农村地域的工业化, 即在农村地域建立与发展社区型工业。农业工业发展就是指促进农业企业形成和发展, 包括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等。

就青藏高原而言,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以新农村建设为前提,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 根据资源禀赋原则, 充分利用高原农业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促进生产要素向特色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 在农业区应重点加快马铃薯、油菜、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建设, 打造一批高原无公害绿色产品品牌, 努力使青海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和油菜制种基地。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 加大农产品的深加工力度。

一是建立起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业生产体系, 实行一县一品的发展模式。以青海为例, 应依据海东地区的气候和地理位置条件, 在互助应大力发展高原油菜制种、马铃薯生产等特色农业; 在循化应大力发展花椒、辣椒等特色农作物; 在乐都应主要发展紫皮大蒜的种植。

二是推进农产品深加工,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如青海, 在海东地区, 农业产业化对增加当地农户的收入,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像循化的仙红、天香两家辣椒深加工企业, 加工能力覆盖全县, 不仅增加辣椒种植户的收入, 吸收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 而且提高了辣椒的附加值, 具有非常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是要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政府引导、市场竞争等多种途径, 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在资金、土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企业。

2 发展产业集群, 优化农村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 加快转移农业劳动力

一方面, 企业组织或企业间组织方式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到青藏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的绩效以及发展的速度。因此, 鉴于青藏地区农村工业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缺乏联系”、难以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状况, 青藏地区要强化农村工业发展, 需要优化农村工业的企业组织结构。产业集群是青藏地区农村工业组织优化的有效途径。地方产业集群是一种强调“内生”力量的区域发展战略, 这种战略无论对企业、产业, 还是区域经济发展, 都有积极的作用。集群企业之间基于网络组织关系所形成的网络联系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专业化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收益, 即有效地实现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和分工经济。东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村工业发展的绩效, 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青藏地区的农村工业则缺少这样的企业组织形式, 因此, 通过产业集群实现组织优化对青藏地区农村工业的发展将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 青藏地区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 农业生产无霜期短, 工业化水平低诸多因素, 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 乡镇企业集群化发展, 可以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3 发展农村工业园区, 打造农村工业发展的载体

青藏地区在发展农村工业中, 应在继续依托条件好的乡、镇、村发展农村工业小区的同时, 还应发展以中心城镇为主要依托的农村工业园区, 并以此作为农村工业发展的载体。工业园区, 是指各地依托城镇, 围绕当地已具有一定发展规模和层次的工业产品, 从改善投资环境入手, 引导和组织相关乡镇企业进入其中从事技术改造、规模扩张和空间集聚, 建设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的工业区。工业园区可以把服务、土地、劳动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 形成规模效益, 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 是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结合点。经营活力充足的农村工业园区, 不仅可以带动农民向县城和小城镇流动和集中, 而且可以发展农村工业。农村工业园区可以产生强大的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 是加速发展农村工业和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有效路径。

4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满足农村工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要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 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 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拓宽融资渠道, 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 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 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针对青藏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的资金约束问题, 应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创新金融服务, 增加农村的资金供给, 满足农村工业的资金需求。第一, 要加强现有金融机构对农村工业的支持。要求青藏地区国有商业银行降低资金上存比率, 限制县域资金通过上存渠道外流。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 应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此外, 要加快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的步伐, 改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二, 要拓宽农村工业的信贷来源渠道。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加强监管, 大力发展小额信贷, 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政府还应通过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鼓励这些金融机构扩大对农村企业的信贷支持。第三, 要改善信贷制度, 使基层拥有一定的贷款审批权和发放权。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扩大农村工业企业有效担保物的范围。

5 引导城乡工业合理分工协作, 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

青藏地区要发展农村工业, 就要改变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自成体系、各自发展的局面, 积极引导城乡工业合理分工协作, 实现城乡工业的一体化。为此, 首先, 要打破城乡行政格局, 形成统一要素市场。通过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流动, 加强两个系统之间的能量转换和交流, 为城乡工业整合创造市场条件。其次, 要提高城乡工业的产业关联性。农村工业要发展与城市的产前环节和产后环节的联系和分工, 城市工业则要给予农村工业人力、技术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要在一些产业部门发展与农业产业化有紧密联系的项目, 支持农业的发展。再次, 要积极推进城市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和扩散。到目前为止, 青藏地区农村工业的发展基本上靠农民自发推动。由于农村工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 需要借助于外力的推动, 这个外力就是城市工业。相对于城市来讲, 农村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因此, 在农村建立生产基地, 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的优势, 是城市工业的合理选择。青藏地区的各级政府也应依靠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制定各种优惠政策, 积极引导城市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和扩散。

6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使农村工业的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农村工业应该是强调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及永续利用的农村工业, 应该是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工业。青藏地区在强化农村工业发展的同时, 要解决好与环境资源的协调问题。第一, 青藏地区的地方政府应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污染防治机制, 加大对农村工业污染防治的监管力度。在必要的情况下应把环境状况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中去, 作为衡量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标准。第二, 要在农村工业发展中开发能充分利用资源和降低污染的技术。绿色技术是能减少环境污染, 减少原材料资源和能源使用的技术、工艺或产品的总称。可以通过大力支持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绿色技术, 支持农村工业进行技术更新改造。由于农村工业的分散造成的污染源多、污染面大, 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存在着技术、经济障碍。因此, 应把绿色技术创新的重点放在清洁工艺和绿色产品上来, 改末端治理为源头治理, 这是解决农村工业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第三,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循环经济型的农村工业企业。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革新, 循环经济型农村工业企业是以“3R标准”生产的企业, 即“减量化、再循环、再使用”。青藏地区应以“3R”模式为标准,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 建立一批推行绿色清洁生产与废品回收再利用、注重资源利用效率的循环经济型企业, 使环境污染最小化, 把污染治理的负担转化成经济效益。

摘要:农村工业发展直接关系到青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进程。青藏地区农村工业具体发展路径包括:一是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二是发展产业集群, 优化农村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 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三是发展农村工业园区, 打造农村工业发展载体;四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满足农村工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五是引导城乡工业合理分工协作, 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六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使农村工业的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青藏地区,农村工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拜琦瑞.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2007:30-37.

[2]曹海英.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兰州: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4) :93-97.

[3]李爱琴.改革开放30年西藏乡镇企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与基本经验[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 (4) :13-15.

上一篇:组团中心下一篇:结构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