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24-09-09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精选9篇)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1

试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金凤吉

摘 要近年来,党和国家一直强调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并在积极探索可行的措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针中生产发展是首位的,足见农村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地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繁荣进步。本文在分析农村经济的内容、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就农村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浅析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村经济 存在问题 可持续发展

绪论

一、农村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冲击力大大增强,全球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于是环境问题开始作为一个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由一些科学家提出。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制衡出现的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控制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持续性有两方面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在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应该重视后代的人的利益,既要兼顾各代人的利益,要为后代发展留有余地。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可持续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佳兼顾,经济、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农村经济的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

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促进农村生产力的逐步稳定提高,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要维持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研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区域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结构转换机制。

2、具体区域尺度上探讨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操作化和实现途径,建立典型区域模式。

3、为国家制定区域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新思路和科学依据,为实现农村发展的“两个转变”和“两大战略”提供区域操作手段。

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经济必须也要不断地发展,才能够保证农村经济较城市经济而言不落下。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笔者就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浅析,并且提几点建议。

一、农村经济

(一)农村经济概述

农村经济是存在并发展于农村中的经济体,包括农业经济和农村中的非农业经济。农村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以农村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必要补充,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因素。综上所述,农村经济是农村中各种经济经营模式的综合,是国民经济及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后方保障。

(二)农村经济的内容

1、农业经济(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林业、渔业等以农林牧资源为基础的经济)

2、以矿产资源为基础的经济

3、农副产品加工行业

4、在本地或到外地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农民工)

5、运输业方面的收入

6、旅游业收入

7、其他服务行业的收入

8、农村个体经济

9、其他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业经营规模狭小、资金短缺、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等问题一直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突破点。

中国人口最多的是农民,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最大的市场在农村,三农问题是中国最根本的问题。这是中国的国情。可以说,“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民稳则天下稳,农业强,则天下强。然而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农村经济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发展是毫无疑问的。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农村改革如火如荼的不断进行着,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问题,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成就之巨大是举世公认的。农村的面貌也在这短短30多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从原来的饥肠辘辘到后来的解决温饱又到现在的小康生活水平;他们的收入变化也是巨大的,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8倍多,这一功劳不仅仅在我们的农民勤劳耕作以及农业科技的发展,还要归功于我们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土地承包制度改革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了可能性;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而小城镇建设又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

(二)、问题是真实存在的。

1.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和自上而下延伸至农村的群团组织,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发展滞后,原因是思想偏见的制约。有人认为,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因而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持不屑一顾或消极无为的态度。

2.体制惯性的挤压

我国“三农”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挂靠在农业等10多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实现跨地域、跨系统、跨所有制发展。

3.法律支持的滞后

除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目前,我国对其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无法律规定,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影响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4.政府干预或服务不当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是在政府直接或间接推动下组建的,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力量过多介入,扭曲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一些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实际控制权仍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

三、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过去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组织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

1.实行多予农村扶持补贴政策

(1)统筹实行财政鼓励和资金支持政策。除国家和省有特殊支持政策外,省对农村财政支付补助额保持稳定不变,不因县域增收节支而减少转移支付额。建立财政鼓励机制,提高工业、商业税收返还比例。

(2)统筹对县域经济的人才支持。县域可与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通过产学研、技工贸结合,提供技术、项目和人才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县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开发能力。

2.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基层政府职能

那些不属于政府的职能应逐步交给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间服务组织,政府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政策引导、法规监督、提供服务、营造环境上,积极推动农村群团组织职能转型,使其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同时积极发展各类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实行合作经济组织管理部门登记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简化登记管理程序,鼓励发展各类合作经济、合作金融、社会公益、社区服务等民间组织。推进村民自治,充分发挥它们在农村社会事务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作用。

3.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规政策,加快相关立法步伐

对束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有关限制性政策规定进行清理。坚持边培育、边规范,先实行备案管理,待运作规范、具备登记条件后,再逐步将它们纳入统一管理。

4.坚持城乡发展的思路

(1)统筹放活城乡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要进一步放宽进入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产业和行业外,全部向民营经济开放。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使民营经济能够充分带动城乡劳动力、资金和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

(2)统筹扩大城乡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成功率,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搞好项目谋划,搞好园区建设,搞好全程服务。不仅扩大城市的对外开发,同时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对外开放,大力开放县域的特色农产品,有条件的要由相关政府组织,对其产品进行精深加工,采用就近原则,扩大对日本、俄罗斯、韩国和朝鲜等国的对外开放。

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农村经济上的可持续性(2)生态的可持续性

(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和意义

(1)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持续稳步发展

(2)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3)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三)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由于中国的国情所决定,使得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有其自己的特点。独特的国情与严峻的挑战 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

中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数量多。2 食物安全问题

我国农业面临严峻的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在:(1)农业自然资源短缺(2)农业生态恶化(3)粮食生产地域差异明显,粮食供需品种不平衡 4)农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恶化(1)自然资源短缺(2)生态破坏(3)环境保护面临挑战 消除贫困,任重道远

(四)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建立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经济发展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

五、结 论

总之,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和将来的一项重要问题,必须要解决好,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富强,才能实现全

国人民的共同富裕。然而,解决农村经济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需要国家的正确方针政策,到底该怎样解决农村经济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还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进行研究和实践。“一号文件”和温总理的报告都高度重视了农村经济的问题,我想,有国家的重视和那么多农村经济学者们的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究,我们的农村经济问题应该是能较快解决的。让我们期待和祝福我们的农村经济早日走出困境,实现真正的繁荣与富强!

参考文献:

[1]李玉凤 王广金: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01)

吴珺 何民捷:努力实现城乡经济共同繁荣、城乡居民共同富裕[N].人民日报,2008,(11)

杨秀丽:索志林.城乡统筹发展 促进县域经济繁荣[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07)

郭立永 姜涵:开展节能减排 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J].吉林日报,2009,(02)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2

(一) 农村经济概述

农村经济是存在并发展于农村中的经济体, 包括农业经济和农村中的非农业经济。农村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 以农村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必要补充, 农民是农村的主体, 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因素。综上所述, 农村经济是农村中各种经济经营模式的综合, 是国民经济及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经济发展的后方保障。主要包括农业经济、以矿产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在本地或到外地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运输业方面的收入、旅游业收入、其他服务行业的收入、农村个体经济、其他。

(二)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1. 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的现状。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 农村改革如火如荼的不断进行着,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 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8倍多。但当前农村经济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 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一直呈下降趋势, 直到2003年才有所回升。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 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 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 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2. 对未来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设想

一是原有的土地承包制度改革, 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 也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二是城市化普及, 城乡“二元结构”替代为城乡一体化。未来的农村应该全面实现城市化, 农村这个概念将逐步被人们淡忘而退出历史的舞台, 全国基本是共同富裕, 业已没有现在的东中西部差距、农村和城镇及城市的差异, 也就是说无论你在祖国的哪一个区域, 都享受几乎一样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及社会保障。

3. 现阶段要做的工作

一是重视农业人口再就业, 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去。

二是重视农业人才引进,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走向农村。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提高, 有赖于具有良好知识结构的人才和现代化的技术以及资金的支持, 要充分重视农业人才的引进。

三是重视农业招商引资。是指提供优厚条件, 吸引有资金、有技术的个人或团体来当地进行农业生产, 以尽快改变农业现状的措施。

四是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投资。建议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切实改变农村的电力、通信、供水、供气、交通等状况。重点投资应向农业科研技术集中。

二、农村经济与“三农”

(一) 农村经济与农业

1. 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坚持面向国内、国际市场, 依靠科技, 以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 全面调整和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 切实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 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增加农业后续效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步伐, 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2. 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 农业要由注重产量增长为主转到产量增长和质量提高并重, 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由注重传统投入为主转到传统投入与资本、技术投入相结合, 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由注重原料生产为主转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由注重农产品产量增加为主转到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 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 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

增加农民收入, 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

(二) 农村经济与农民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创造者, 农村经济的发展, 必须要求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 而且农村经济发展好了, 农民也能享受其成果。

(三) 农村经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 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 农业富则基础强, 农民富则国家盛, 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 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 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 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镇, 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 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 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 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 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 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

三、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 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是中国人口基数大, 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 每年净增人口数量多。二是食物安全面临严峻的困难与挑战, 主要表现在:农业自然资源短缺;农业生态恶化;粮食生产地域差异明显, 粮食供需品种不平衡;农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三是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保护面临挑战。

(二) 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建立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控制环境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 保护农村经济发展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

总之,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和将来的一项重要问题, 必须要解决好, 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富强, 才能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然而, 解决农村经济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需要国家的正确方针政策, 到底该怎样解决农村经济的问题, 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 还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进行研究和实践。让我们期待和祝福我们的农村经济早日走出困境, 实现真正的繁荣与富强。

参考文献

[1]陈剑波“2000年农村经济形势与2001年展望”。

[2]李树基, 朱智文.“三农”问题研究综述.甘肃社会科学, 2003。

[3]范金:《可持续发展的最优经济增长》,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年版.

[4]廖卫东、王万山著《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9年9月1日。

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3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农民是农村经济的最主要创造者,农村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求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农村经济发展好了,农民也能享受其成果。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业经营规模狭小、资金短缺、城镇化水平偏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等问题一直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突破点。三农问题是中国最根本的问题,然而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农村经济的改革势在必行。

现阶段发展农村经济我们要做的工作,首先是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正确处理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间关系;调整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的内部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有:调整和优化农业区域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体系、市场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深化农业科技创新;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其次应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农业要由注重产量增长为主转到产量增长和质量提高并重,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富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促进农村的全面进步,建立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经济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4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必然途径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生态工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形态;建立我国的循环经济势在必行;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公众共同努力,通过建立法规制度、推行绿色核算、开发绿色技术等措施来推动.

作 者:吴易明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南昌,330013刊 名:凉山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NGSHAN UNIVERSITY年,卷(期):20024(4)分类号:F061.3关键词: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5

电脑网络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作用的经济学分析

“电脑网络”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人们关注较多的两个话题.文章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了电脑网络对整体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一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促进整体经济持续发展.

作 者:杜海东  作者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管理系,广东,珠海,519090 刊 名:经济师 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 年,卷(期): “”(12) 分类号:F062.5 关键词:电脑网络   经济增长方式   产业结构优化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6

促进---经济发展

----关于我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切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共---县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和第一阶段深入调查研究环节的要求,4月2日至18日,我带领调查小组对我县近年来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涉及全县26个乡镇和县政府的42个职能部门,调查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履行职责、效能建设、政务公开、行政审批、公正执法、文明办事、高效服务等情况。调查期间,我们走访各乡镇主要负责人,组织召开了由部分人大代表、乡(镇)村两级干部、企业代表、和个体工商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就群众反映的部分比较突出的重点问题和相关职能部门交换了意见,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单位十分重视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在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管理体制、增强行政效率、提高执法水平、促进司法公正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取得了较好成绩,各项优惠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工作效率有所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行政

和对经济犯罪案件的侦破、查处和审判力度,有效地震慑了犯罪,维护了社会稳定。工商、税务、财政、环保、国土、建设等执法部门也都从本部门职能出发,制定了多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反映较好,通过综合治理,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

3、强化服务,接受监督,政务环境得到较大改善。这次调查发现,全县各行政执法部门和乡镇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认识都比较高,配合调查意识强。一是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各部门各单位积极推行“首问负责制”、“公开办事制”、“限时办结制”,在办公场所设臵和完善“三牌一图”,在干部职工中强化了经济发展意识和单位形象意识,大部分的职能部门服务意识、服务水平都有所增强,树立了良好的部门形象和行业形象。二是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接受社会监督。县人事局、卫生局、城管局、房产局、环保局、公安局、公路局、农业局、计生委、安监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水务局、林业局、药监局、交警大队、交通局等单位分别在县电视台等媒体上就各自的职能职责向社会做出公开承诺,开通了投诉电话,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一些单位还聘请了执法监督员,进一步加大了经济发展环境的监督力度。县委县政府逐年对全县的执法执收、管理服务部门和单位进行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公开测评和问卷调查,拓宽了社会监督渠道,进一步改善了机关工作作风,强化各部门的责任意识,促进了全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逐步深入

4、加大投入,关注民生,经济发展基础环境得到改善。随着县委、县政府对民生工程的大力关注,各级各部门加大了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讯工程、饮用水工程、电网改造工程、交通路网工程等基础工程的顺利实施,使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水、电、路等瓶颈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全县经济发展基础明显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投资和经济发展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发展的要求、群众的愿望和投资者的呼声相比,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县经济发展的环境还不容乐观,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公仆意识差,宗旨观念不强,服务的水平不高。在实际工作中,一些职能部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淡薄,思想解放程度不够,科学发展意识不强,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自觉性不高,为普通老百姓办事不积极,服务不主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口头上。一是服务态度差。在调查中老百姓普遍反映:一些职能部门,尤其是权力较大的部门,衙门作风盛行,公仆意识衰退,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甚至办事找不到人,推诿、扯皮、拖拉现象还比较严重,普通老百姓办事艰难。二是服务质量差。在调查中发现,还有一些职能部门审批事项没有进服务大厅,没有公示办事指南,群众办事找不准地方。有些老百姓不识字,询问一些情况,办事人员不理不

5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发现,有些部门之间配合意识不强、部门内部缺乏协调沟通,造成办事效率低,有些涉及多个部门管理和行政许可的事项在办事和管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扯皮现象,有利益的事就争着管乱办许可证,没有利益的事、麻烦事就推诿无人管。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政府职能弱化,部门职能强化,继续下去就会形成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就会成为空话,加快---经济发展的口号就会成为谎话。

三、建议及要求:

针对我县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立足县情,着眼长远,狠抓当前,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管理和服务、监督和扶持的关系,进一步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

(一)进一步强化领导,建设政令畅通的政治环境。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环境如何,关键在于政治环境,重点在于领导者的执行力和抓落实的力度。要下决心解决某些干部行政不作为和行政乱作为的问题,解决政令不畅的问题,坚决杜绝“决策与执行脱节、部署与落实脱节、讲话与办事脱节、台上与台下脱节、汇报与工作脱节、宣传与事实脱节、承诺与兑现脱节”等现象。要严格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影响发展环境的案件,要按中央的要求,切实加强财政财政制度建设,全面推行部门预算管理和国库集中收付,从根本上解决“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

批快捷通道,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对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涉及的县级行政审批事项及其优惠政策进行统一协调和集体研究,实行公开办事、透明行政,杜绝暗箱操作,杜绝腐败行为。在行政服务中心和各职能窗口单位,要认真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等制度,建立起办事高效、服务周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长效运行机制。

(三)进一步深化整治,建设稳定有序的法治环境。一要加大依法治县力度,着力解决政府部门依法行政问题,对服务意识淡薄、组织观念不强、粗暴执法等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要严肃认真查处,予以通报,从根本上解决政令不畅、部门利益至上的顽症,为优化发展环境提供制度保障。二要采取高压态势,从重从快从严查处那些强揽工程、强买强卖、阻工闹事、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的人和事,净化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三要加大扫黑除恶工作力度,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盗窃、抢夺等多发性犯罪,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营造和谐的投资环境。

(四)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改善经济发展基础环境。近些年来,县委、县政府在争取上级支持方面,力度是相当大的,效果也非常显著。但要加快---发展,县委县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就还要继续向上积极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进一步加大对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投入;县政府对建设资金要进行统筹规划,集中资金办大事,着力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力争出实效,切实优化我县经济发展硬环境。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7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可持续发展对策,北京山区

随着国家政策对于农业和农村的倾斜以及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区域农业与乡村发展的综合研究日益成为新时期我国农业地理和乡村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1]。近年来学者们对区域农业发展研究的新进展主要集中在农业的水土匹配、农业的现代化以及农业多功能性研究等方面[2,3,4],在农村发展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农村土地利用为基础的农村发展的格局、动力机制、村庄发展的类型与模式等[5,6,7]。对北京山区农业与农村发展的研究不多,尚没有系统的山区农业与农村发展路径及政策建议方面的研究。

北京作为首都,近年来经济水平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城市化水平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而京郊广大农村特别是山区村庄的建设成为北京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点所在。为明确山区空间布局,保证山区生态友好型发展,促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一体化格局,市委及各区县有关部门致力于转变山区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山区产业结构,繁荣山区经济,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产业,加快山区经济整体发展。

“沟域经济”是在农业区域经济、流域经济基础上结合北京山区农业发展基础与特点提出的新概念[8]。它是指以山区沟域为地理空间,以沟域范围内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传统和产业资源为基础,通过对沟域内部的环境资源、景观、产业等元素的统一整合,集成旅游观光、生态涵养、历史文化、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等内容,建成形式多样、产业融合、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经济带,以达到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一种经济形态。

为改善山区农民落后面貌,市委、市政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山区经济发展扶持政策,还建立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以奖代补”的工作机制,设立两级山区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沟域经济发展,打造出数条市级示范沟域和区县级示范沟域。各有关部门将把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基础建设等工程向重点沟域集中,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加快沟域打造步伐。

一、北京山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 北京山区概况

北京山区总面积约10417.5平方公里,约占北京全市总面积的61.4%,包括房山区、门头沟区、昌平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延庆县7个区县83个山区和半山区乡镇,是北京市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也是自然人文景观荟萃集中地(如图1、表1所示)。北京山区地貌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生物生境多样,人文古迹丰富,景观环境优美,不仅承担着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更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北京山区的合理发展是实现“科技北京、人文北京、绿色北京”,以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新目标的基础和核心之一。

2. 发展现状

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沟域经济建设的开发给北京山区农业和农村带来了一轮新的发展机遇。北京山区凭借沟域中的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生态产业资源,迄今共建设241个旅游景点,319个旅游度假村,639个观光采摘园,267个民俗旅游接待村和8668个民俗旅游接待户。近几年,7个山区县都在充分发挥本区县山区资源的优势打造独具魅力的特色沟域经济带。

北京山区正在成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的新的发展模式,不仅形成了以点带面、多点成线、产业融合的新的山区发展特色,而且实实在在促进了山区经济发展,并带动了山区农民增收。2010年北京山区7个区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199元(如表2所示),相比2000年的人均收入4687元增幅达160%。

3. 存在问题

(1)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加剧

北京山区整体属于水资源短缺地区,山区产业的发展受到水资源的约束,同时给山区水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山区土地资源非常紧张,无序的发展导致土地资源整体质量的下降,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降低;山区的生态脆弱性强调在开发中要特别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随着山区开发的推进,相应的保护措施没有适时跟进,开始出现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城乡差距仍在持续扩大

城乡差距仍在继续扩大,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发展仍在加剧,农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凸显,背离共同富裕的宗旨。从统计数据看,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农民年收入平均递增9%,但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值并没有缩小,还在以每年10.1%的速度扩大[9]。农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扩大,2005年农民内部20%高收入人群和20%低收入人群的年人均收入差别是1.3万元,2010年这个差距扩大到了近2.1万元,5年增加近1万元。

(3)农业劳动力流失严重

随着城镇化推进,北京山区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转移速度加快,大量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农村,导致留守农耕的劳动力和种田质量下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抛荒弃耕现象。由于农村年轻人外出,农村老年人口比例明显上升,加快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也使农村部分地区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同时使得流出地农村常住人口文化程度明显下降,从长远来看严重制约北京山区农村的发展与提升。

(4)建设用地粗放利用,基本农田上山进沟现象严重

北京山区集体建设用地出现部分违法违规用地及粗放利用现象,农村一户多宅、空闲及废弃宅基地现象严重。北京山区基本农田划定过程中表现出划远不划近、划劣不划优、划零不划整等特点,上山下滩进沟的问题非常严重,导致基本农田的质量下滑严重,粮食安全保障压力凸显,整个土地利用的格局与建设和谐社会、生态安全很不协调。

(5)产业重构现象严重

北京山区民众对经济综合开发理念认识不足,目前发展速度较快的区域中,相当一部分仅从单一产业发展或者是旅游景观建设等方面考虑,缺乏从发展定位的概念创意、产业节点打造到生态环境工程设计的系统性谋划。山区有条件区域均倾向于发展旅游业,山区休闲旅游开发大部分是提供同样的服务,争夺客户。这不仅形成恶性竞争,还导致长期生产能力过剩,盈利水平偏低,大大影响了沟域产业的竞争力。产业项目的投资规模偏小,开发项目档次较低,未能形成竞争力较强的主导品牌;产业开发的途径还主要以休闲旅游为主,休闲项目还主要以吃、住等低端服务为主,创意不够,缺少文化内涵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导致北京山区发展受到限制,如不加以协调控制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

(6)山区乡村地域文化日渐消失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乡村自身的不断发展,具有地域标识性的特色鲜明的乡村地域文化正在日渐消失。山区乡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山区农耕文化的消失;山区乡村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农村生活文化的没落;尤其是古村落、古建筑的破坏和手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对乡村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二、北京山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路径分析

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都市型农业发展

山区产业选择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应从战略高度对中国山区的发展及实现全面小康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10]。农业产业化是一项涉及农业与农村经济整体发展的社会经济演进过程,必须强调因地制宜,不宜追求同一的模式[11]。山区应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建立推动生态型产业;优化农业结构,发展以信息化为基础的都市型现代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现代的农业科学技术、现代的农业管理体制和现代的农业经营手段,是一二三产相融合的农业,其核心是农村的土地经营方式。

北京山区农业应该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进行总体设计和产业培育,优化产业体系,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深入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和综合价值。在农产品生产上,更加重视绿色、安全和品质;在农业产销上,更加注重“一村一品”,产品可识别、可追溯,提高消费者的信心和消费能力;在政策上,争取更多的农业补贴;在产业发展策略上,引进先进产销技术,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加大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程度,吸引更多市民和社会资本融入乡村的经济发展。

2. 促进农业多功能性发展

农业除了具备传统的食品保障功能、原料供给功能、市场功能、就业增收功能和劳动力输出功能之外,现代农业还是具有生态保护功能、生物质能源功能、观光休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等多种功能的复合体[3]。农业形成田园风光、农耕文化传统和生态保护等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非经济产品,属于农业的社会性功能[4]。

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是维护北京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首都生态涵养经济区的重要内容[12];农业的生物质能源功能是发展绿色清洁能源促进北京山区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农业观光休闲功能,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源,能够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使得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必将在加快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是保护乡村地域文化,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是实现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北京山区农业发展应该充分挖掘其生态保育功能、生物质能源功能、观光休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注重农业多功能打造,摆脱单一发展的路径,多方面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3. 特色农业品牌打造与营销

北京山区农业基础良好,现已形成知名品牌的特色农副产品有门头沟区的樱桃、核桃;昌平区的草莓、苹果、小枣;平谷区的桃子;怀柔区的板栗;延庆县的豆腐宴和密云县的野生蜂蜜等。

农业品牌的打造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培养新型农民,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品牌是市场通行证,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13,14]。品牌企业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外在表现,是企业竞争力和信誉的保证,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北京山区农业在今后的发展中,第一要在现有特色农业品牌的基础上进行高层次的品牌营销,充分利用节庆、会展和各种媒体进行品牌推介,塑造山区绿色、有机、养生理念;第二要注重新品牌的拓展,利用山区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树立现代生产经营理念和品牌意识,全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走标准化生产、农业企业化经营的路子。

4. 山区农村空间重构

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和空心村整治是推进北京山区农村空间结构重构的切实有效的途径。通过新农村建设和空心村整治促进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农村要素的相对集聚,重构农村发展的有序结构,促进山区农村空间向生态化、集约化方向发展[15,16,17]。

新农村整体规划和空心村整治是盘活山区集体建设用地,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潜力和促进土地生态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通过新农村建设和空心村整治也为山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产业布局与镇村建设相互依托,在严格控制山区建设用地总规模基础上,通过盘整用地,挖潜存量土地,扩大产业发展的空间。

5. 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

充分让山区农民共享农业发展带来的利益,关键是要实现农产品的专业合作化经营。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营和直营,欧美、日本和台湾的做法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18,19]。农民通过组织起来把农产品直接卖向市场,让农民直接享受到分配各环节的收益。

这种农产品的专业合作化经营更要追求本地农产品的优质和高效,让北京山区的农民获得农业全产业链的收益。关键是实行农业组织模式,成立联合社,农产品必须由联合社经营,所有的收益归农民所有。这种模式能有效解决山区农产品销售的利益分配问题,而且便于政府部门的管理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

6. 大力发展沟域经济促进山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

沟域经济是集生态建设、沟道治理、生态产业培育和新农村建设四位一体的山区发展新模式,是独具山区发展特色的经济地理形态[8]。沟域经济对北京山区新时期的发展转型作用重大,首先它不以行政区域界限为边界,基本串联了山区的大部分村庄,并与主要交通线走向重合,因此在山区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会对山区发展产生积极影响[20]。

建议北京山区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要以沟域为基本单元,充分发挥山区资源的特色,结合生态环保型产品的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生物工业、特色农产品加工工业;充分利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发展基础,依托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农、工、旅”结合型乡村生态旅游基地。在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背景下,发挥沟域山区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广阔的创业空间,促使农村产业向园区化、现代化、高效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7. 严控体量经济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北京山区农村土地资源过度非农化、水质型缺水严重、能源瓶颈、环境质量恶化等问题已经开始凸显。随着未来城市化、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居民收入增长后的消费升级,对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等的需求将快速增加,将面临更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因此,笔者认为在北京山区农村的发展中应该遵循“体量经济”发展标准,严格按照当地水土资源匹配,量地、量水发展,视当地水、土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来决定经济开发的规模,有多大的体量、有多大的承载能力就发展多大的经济规模,严格控制超载。

三、北京山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1. 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依托北京城区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山区农村经济。以打破历史和制度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为出发点,立足城市发展,着眼农村建设,以最终实现城乡差距最小化、城市和农村共同富裕文明为目的。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体现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山区农村经济提升,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促进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 建立农田质量动态监测系统,严控农村建设用地审批制度

建议北京市、各区(县)国土局执法大队建立农田质量动态监测体系,定期动态监控农田数量变化、质量变化,严控土地流失和污染,确保农业生产基础的稳定。严格审批农村建设用地,杜绝一切违法用地行为,控制一户多宅现象,促进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企业用地进行依法审批,支持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落户山区。

3. 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农用地流转是山区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必经之路,有利于发挥耕地的规模化效应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保护和利用耕地,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使用,有利于维护山区生态平衡。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是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有利于盘活农村集体存量建设用地;有利于体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价值,保障农民权益;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北京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议在北京山区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的先行先试。相对于传统的流转方式,土地信托流转有利于强化区域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公共资源配置的引领性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性,更好地整合区域资源,更好地提供信息沟通、法律咨询、纠纷调处等方面的便利服务[21]。

4. 建立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建设管理审批制度

北京沟域经济开发与建设中一定要遵循生态优先和体量控制的总原则。在充分的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甄选条件适合的沟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根据沟域中的资源状况合理界定开发的体量。依据沟域开发的综合条件和资源环境基础将北京山区沟域划定为“重点开发沟域”、“优先开发沟域”和“储备开发沟域”等沟域经济开发类别,按照统一规划分类推进的原则进行有序建设,在开发过程中注重“一沟一品,因地制宜”,避免产业重构造成的无序竞争。

5. 加大生态补偿与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目前北京市现行的转移支付方式,基本上是以纵向转移为主,包括自上而下的补助和自下而上的上缴;横向转移不仅量少,也未正规化、制度化。从类型上看,主要归为两类:一类是财力性转移支付,主要侧重于促进各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另一类是专项转移支付,主要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环保建设、创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农村公共卫生制度等方面。

一方面通过减少农民总量,使农民个体增加转移支付的拥有量,另一方面通过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均等化转移支付的数量,完善计算公式,提高政府和社会对“三农”转移支付的提供水平(北京山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路径与对策如图2所示)。

四、结语

1. 结论

(1)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建设给山区农业与农村发展注入活力,山区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逐渐提升,但仍存在产业重构现象严重、农业劳动力流失严重、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加剧、农村建设用地粗放利用、基本农田上山进沟现象严重、城乡差距仍在持续扩大、山区乡村地域文化日渐消失等众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2)基于北京山区农业与农村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都市型农业、促进农业多功能性发展、特色农业品牌打造与营销、山区农村空间重构、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大力发展沟域经济促进山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和严控体量经济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等7条切实可行的山区农业与农村发展路径。

(3)在北京山区农业与农村发展相关政策方面,本文提出了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农田质量动态监测系统、严控农村建设用地审批、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建设管理审批制度和加大生态补偿与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政府宏观政策方面的建议。

2. 讨论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8

关键词:经济管理 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货膨胀 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

引言

无论是宏观调控政策还是微观调控政策,所有的经济管理手段都必须立足于科学的发展观,都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都必须立足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

一、防治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1、我国推行的经济管理制度,比如,政府采购制、国库集中支付制、财政审批制度、经济工作责任制等经济管理制度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的确收到了卓越的成效。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在上述各项经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不但要繼续加强与完善上述各项经济管理制度使之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本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经济实施更加有效的调控政策。使我国的经济在冷热可控、快慢能控、风险必控的状态下持续、稳定、快速地向前发展。使经济管理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防治通货膨胀不仅是党中央在国家经济管理方面态度坚决,而且一定要贯彻到底的经济政策,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的、一致的愿望。改革开放的30年,不仅是经济发展、风云激荡的30年,而且也是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的30年。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得益于改革开放,同时物价的高企、楼价的飞涨也要拜改革开放所赐。这是因为高额投资对经济的剌激、巨额货币供应对经济的稀释导致了物价的飞涨。由于改革开发初期,我国的经济与法制发展的不平衡、不对称,导致了经济呈现出一种类似“畸形”的“增生”,在这种粗发式的经济“疯长”过程中,我国人民在一无政府补贴,二无国际外援的情况下付出了艰难应对“通货膨胀”的代价。

2、可以说,这种代价对于我国人民而言是无比惨痛的。因为通货膨胀的增长之快、持续之久、影响范围之大是空前的,而我国普通的工薪阶层的工资水平的上涨幅度却远远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虽然某些无良的经济学家一厢情愿地认为通货膨胀仅仅只是一种货币的表象,但是我国的民众,尤其是普通民众的积蓄被淘空却不仅仅只是一种表象,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着的客观存在。这一切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经济转型期的阵痛,还应归结为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我国的民主法制的不完善。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我国的经济建设在现在与未来都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做好通货膨胀问题的预防措施,这是保证我国经济建设的关键性任务。为了有效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进行货币政策的有效应用,以确保物价的合理控制,进行适当利率的调整。在此过程中,相关政府部分,要进行财政政策实施的综合考虑,确保国计民生问题的顺利实现,强化各个政策环节之间的流动性,确保政策整体环节的可持续性发展,以有利于市场经济形势的稳定,以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运行。由于全球性经济的兴起,我们也要根据国家形势的变化,进行国内相应政策的调节,确保汇率政策环节的顺利实施,以满足中国特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单位根环节中,我们发现,货币供应、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并且这些环节的有效变动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在此前提下,我们进行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环节、货币供应环节的相匹配,以确保我国对于通货膨胀的有效控制,确保他们之间关系的协调性,以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环境的稳定。

二、关于抑制经济过热的方案设计

在实际场景中,我们发现,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联系非常密切,并且它们之间的联系高于其与货币供应环节的联系。目前来说,随着我们对于通货膨胀的处理模式的深化,大部分通货膨胀问题都能得到的很好的解决,这有赖于我国相关部分对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优化,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对国内物资需求的拉动,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经济协调发展措施的深化

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进行经济建设相关环节的有效深化,促进国家行政管理方式的变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改变,确保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促进经济发展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外开放要从引进资本为主转变为引进智力资源为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从根本上说要依靠人才,不仅仅是依靠个别优秀人才,而是依靠人力资源的集聚。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革财税制度,要重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分权的财政体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现工业的集聚、集中。

四、结语

中国的经济建设的基本国情有着中国经济发展自身的实际规律,而单纯的采用西方的许多经济理论在分析与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上就会呈现出明显的脆弱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进行广泛深入剖析。

参考文献:

关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报告 篇9

参加者:机电工程学院12级机械设计五班孙震震

主题: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对策

时间:2014年1月25日

地点:河南省信阳市淮滨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建节约型社会是中央基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以及目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等基本国情,主动作出的战略部署。国际经验表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水平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应当是,建立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走集约化的城市化道路,形成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为此,该用价格杠杆的要用足、用好,该用制度的要建立健全,该用技术的要不断创新,促进增长方式和结构转型,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可持续性发展;生态环境

今年以来,中央接连出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系列政策、措施。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频频发表讲 话,从战略高度阐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义。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既是落实科学发 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在生产而不在消费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瓶颈,使中国社会各界深感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迫性,但是应当怎样建立节约型社会,首先需要从认识上搞清楚一些问题,所制定的政策才会有较强针对性。节约资源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生产,二是消费。从生产方面节约资源,主要是要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从消费方面节约资源,则是要求人们要减少对各种产品的消费。对于生产和消费这两个方面,哪个应该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呢?

我认为是生产而不应是消费,因为追求消费水平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如果从消费入手要求居民减少各种产品的消费,从另一个方面看,无疑于是在提倡“清心寡欲”的生活,这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抵触的,不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也不符合我们要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从国外看,日本是发达国家中资源利用程度最高的国家,是“节约型”社会的典型代表,但这并不排斥日本每千人的轿车拥有率超过600台。所以,不能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与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目标对立起来。

当然还是要培养居民的节约意识,鼓励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水、节电的习惯,但这属于道德和教化的范畴,与采用税收、信贷、价格、法规等手段,强制 2013细分产业研究报告 产业报告调研报告2013年报告行业报告 限制居民消费的水平和领域是不同的。有人说为什么不可以用税收等经济手段限制对大型住宅和大排量汽车的需求呢?由于税收是价格的组成部分,加大对消耗资源多的消费品的税收,当然能抑制对这类产品的需求,但是,如果市场价格已经可以反映出资源的稀缺程度,消费者自然可以从自己的收入水平和与产品价格对比中作出理性选择,例如最近由于汽油涨价,有关调查已表明,许多消费者认为如果每升价格超过4•5元钱就会放弃买车的打算,或者是选择小排量车型。所以只要市场价格机制是有效的,政府就没有必要通过干预价格形成来影响消费。

中国目前在生产中的浪费随处可见,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使用中的设备技术落后以及企业规模过小,致使中国在钢铁、水泥、电力,机械、建筑等等许多生产领域,每单位实物产出量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水平,都大大高出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节约潜力。所以,建设节约型社会绝不仅仅是个观念问题,更重要的是个物质基础问题,要通过立法和经济手段,强制报废一批落后的生产设备,采用财政补贴和国家对贷款贴息的办法,以及加速折旧的办法,支持企业尽快淘汰和更新设备。还要严格限制企业所使用设备的技术水平与规模水平,大力提倡规模经济。

二、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者相辅相成。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人们将经济活动强度控制在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之内,从生产到消费的每一个环节都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使污染物产生量最小化,使废物得到无害化的最终处理。节约本身就是提高资源效率的重要途径。节约资源可以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没有资源节约就不能减少废物排放,也就谈不上环境友好。另一方面,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优良的环境既是发展的目标,又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耕地、淡水、能源、铁矿、森林等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或1/2。随着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和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后的消费结构升级,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已经影响到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有关预测表明,到2030年我国人口约为15亿,需要生产(包 括进口)7亿吨粮食以满足需求;如果人均能源消费2.5吨标准煤,总量将达38亿吨标准煤左右,成为届时全球最大的化石能源消耗国。如果我们继续走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发展道路,不仅资源供应难以保证,环境容量也无法承受。

三、我认为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抓好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工作。建立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应将重点放在结构调整上;因为结构调整及城市化模式转变带来的节约才是最大的节约。走集约化的城市化道路。重点发展“紧凑型、组团式”的城市群,发展绿色建筑和节地、节能、节材、节水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污染处理设施,提高其运转效率,让人民有一个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二)研究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这是统一认识、协调步伐的重要保证。实现节

约型社会的目标,应有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的政策激励和法规约束、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用的技术支撑以及必要的资金支持,这些都需要通过发展规划来落实,通过全面改革与配套措施来推进。

(三)完善节约型社会的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健全有关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并完善经济激励与行政强制相结合的政策体系,制定和实施强制性的行业、产品的资源能源消耗或效率标准体系。当前,应优先制定或完善资源定价机制,资源环境绩效标准和标识制度,高能耗、高物耗、重污染行业及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绿色采购制度。

(四)加强宣传教育,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的伙伴关係,也是世界各国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对策。各国首先明确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形成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和良性治理结构;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让公众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全过程;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发挥各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共同为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保护环境而努力。此外,还要广泛开展国情教育,增强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和中小学生的资源忧患意识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结语:

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参考文献:

【1】穆贤青:黄祖辉张小蒂 国外环境经济理论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 2004

【2】扬中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J]贵州社会科学2004 【3】张荣德:解读资源约束下的制度变迁[J]经济评论 2005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上一篇:回来心情随笔下一篇:免费木栈道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