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

2024-09-21

对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精选8篇)

对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 篇1

文章标题:对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

——陈开龙(2007.7.2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着眼长远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要求下,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我们知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占全国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少不了,而当前的“三农”问题是否能够解决,是农村社会是否和谐的关键,也是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关键。因此是否能够解决“三农”问题,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是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大局的问题,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着力解决的大问题。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如何构建新农村、如何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解决目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我认为可以在建设农村生态农业经济上做文章。

在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中,就目前农村工作的实际而言: “生产发展”、“村容整洁”是最直观的,也是农民最容易感觉得到的,而要在农村实现“生产发展”、“村容整洁”这个目标,从而推进整个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什么是生态农业经济

要认识生态农业经济,首先要认识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虽已发展了20多年,仍还是处于搞试点的阶段,这主要因为我们对“生态农业”概念的认识比较狭隘,没有在公众理念上达成广泛共识。完整的“生态农业”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内循环、能量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可持续的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状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这个概念是目前我国学者广泛认可的一种,因此,生态农业经济就是以生态农业发展为载体而成长起来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从上述可知生态农业经济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综合性。就是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从而达到经济上的增长;二是多样性。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都能扬长避短;三是高效性。通过农业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四是持续性。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从而提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内在要求

(一)农民增收的需要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难问题。我们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广大的农村地区还普遍承续着传统的农业生产习惯,这种传统的农业生产习惯,在无形之中严重的影响和控制着农业工作者和农业生产者按照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方式指挥着农业生产,其使用工具的落后、科技含量低劣、生产力水平低下、不注重生态环境,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的特征,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自然导致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滞后,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自然得不到很好的提高。在国家实施大面积退耕还林以后,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从耕地中走出的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涌现,给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如何利用现有的有限耕地,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我们要在极少的土地上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只能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观念上、技术上、生产方式上去打破农业上沿传下来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习惯力量。根据当前实际,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无疑是增加农民收入一条有效途径。

(二)生态农业内在发展的需要生态农业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对绿色食品的社会需求逐日增加,尤其是现代食物观念的引入,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二是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促进了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高科技的结合,形成了现代科技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经济有着坚强的科技支持;三是生态农业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四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是切实保

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五是发展多种农业经济经营类型,发展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有利于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及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牧业、种养加、贸工农有机结合,推动农业产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和生态化发展。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需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总目标。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精神,落实中央“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循环农业的发展,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大力开发农村清洁能源,积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建设乡村物业,推动生态产业发展,构建物质能源高效转化利用的生态产业链,推进相关产业在区域内的聚集和循环式组合,从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范文网】

三、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的思路

(一)以“水”为主,着力抓好农田基本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必须首先解决“水”的问题。这就要对水源实行全流域统筹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同时要严格控制农药对农业造成的污染,推行禽畜粪便资源化,提升地力;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和经营,完善配套的农田水利设施,加强河流出险保障工作,推广节水灌溉。要大力加强中低产田土改造,重点治理中低产田土,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逐步提高单位面积的

产量,促进农民增收。

(二)以“林”为主,着力抓好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离不开绿化工作,要建设生态农业经济,就要按照中央和省的有关规定,搞好生态林业建设。要坚持贯彻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方针、政策,重点抓好退耕还林还草、荒山造林,搞好国家天然林保护、乡村绿化工程和封山育林,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林业。种植适宜经果林,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着力培育山野菜等,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同时荒山造林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要与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使荒山、疏林地、灌木林地等披上翠绿的盛装,同时农民群众的收入增长得到很好的保障。采取各种措施,尽快营造一个清新、自然、和谐、美丽的人居生活大环境。

(三)以“畜牧”为主,着力抓好综合养殖生态工程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畜牧发展相当必要,要不断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和培育畜牧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推进草地畜牧业向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转变,并且把草地畜牧业和草地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抓好沼气建设及沼肥的综合利用,实行“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搞好农村改圈、改厕、改灶,优化农村用能结构,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四)以“家”为主,着力抓好生态家园建设

生态家园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农田林网化、水渠洁净化、庭院立体化、乡村花园化。乡村道路畅通,森林繁茂,花草点缀,环境优美。农房前屋后栽花种草,果、畜、禽、鱼、菌、沼立体化循环种养配套,发展庭院生态经济。通过营造绿色环境,发展绿色产业,开发绿色产品,使农民享受绿色生活。要疏通水网,开挖水渠,将原来分散独立的坑塘串联贯通,形成项链状。要整修河岸,清除垃圾淤泥,构成乡村美景。要改善水染源。村民住宅要分组建设,建设组团绿地。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朗读,不断改善农村公共设施,包括道路硬化、供排水、文体设施、公共绿地、供电设施及信息通讯和治安、环卫等,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各族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五)以“景”为主,着力抓好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

要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金融资本为基础,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集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景观,保护环境,提供观光旅游并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

四、新农村生态农业经济建设如何开局

结合农村实际,现阶段应以农村为载体,以大力发展沼气生态农业经济为突破口。以新农村建设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以生态农业经济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

池在生产生活用煤上和照明上可减少约1500元支出。同时,利用沼气池建设发展种养殖业,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总体上而言,农村发展沼气,一是减少煤炭、木材等常规能源的消耗,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保持水土、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改善农村生活用能结构和治理污染,改善农村面貌,节省劳动力,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三是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农田肥力状况的改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增加农民收入;四是把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有机的连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的山区实施沼气战略,无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怎样发展沼气生态模式农业经济呢?结合退耕还林的实际,可以发展“猪-沼-果”生态模式;同时以沼气为载体发展多种种养业,比如“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或者“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等。

(1)“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

(2)“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

这种模式也较为适于西部地区。它的做法是: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小水窖和一个厕所。实行入厕、沼气、猪圈三结合,圈下造沼气池,池上养猪等,还可以在猪圈上设置笼养鸡,形成鸡粪喂猪,猪粪产沼气,沼液肥果林的循环农业生态经济模式。

上述两种模式是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雏形,是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最适宜的方式。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农业的投入逐渐加大,在农村逐步开办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业的产业化得到更大的发展,加大对农村农民群众的市场教育,使他们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增强他们的市场意识,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来源于范文大全网,本站为所有正式会员免费提供文章查找帮助。欢迎阅读对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

对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 篇2

一、基本情况

晋中市农业和农村重点工作稳步推进, 整体经济形势不错。据初步分析:预计201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8.2亿公斤, 可再创历史新高;蔬菜总产量48.3亿公斤, 同比增长1%;水果总产量8亿公斤以上, 同比增长3%;肉蛋奶总产量6.6亿公斤, 同比增长7.2%;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以上, 同比增长16%以上。

(一) 晋中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

晋中现代农业示范区涉及4县 (区) 的规划全部编制完成。2011年12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包括:榆次区丰润泽工厂化育苗示范园、榆次区豆腐庄千亩现代农业设施蔬菜示范园、榆次区东阳万亩设施蔬菜园、太谷县兴民现代养鸡示范园、太谷县巨鑫伟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太谷县恒信现代养猪示范园、祁县古县镇中部333.33公顷绿色酥梨标准化核心示范园、祁县奶牛现代养殖示范项目、祁县西六支设施蔬菜示范园、平遥县国青百万只蛋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平遥县全根百万只蛋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平遥襄垣乡0.2万公顷出口精品酥梨标准化生产示范园) 项目及2个“一县一业” (农业) 示范园区 (寿阳县景阳设施蔬菜示范园区、寿阳县平南露地蔬菜示范园) 项目正在实施中, 截至目前, 已完成投资3910万元, 占总投资的54.1%。

(二)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情况。

1. 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落实情况。

在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政策上, 2012年, 晋中市粮食补贴面积核实工作继续按照省财政厅、省农业厅有关规定执行, 为确保核实工作的扎实开展和核实程序的规范操作, 市财政局、市农委联合于7月上旬召开会议专题进行安排部署, 2011年全市416.65万公顷 (除薯类) 粮食作物和0.87万公顷薯类已按新标准 (小麦85元/亩、玉米60元/亩、杂粮80元/亩、薯类60元/亩) , 全部补贴已落实到农户手中, 预计总补贴资金2.7亿元。2012年粮食实际种植面积核实工作已基本结束, 进入复查汇总阶段。在良种补贴上, 今年共落实良种补贴面积24.05万公顷, 补贴预拨资金3607.8万元;发放奶牛冻精3.9万支, 完成奶牛良种补贴2.8万头, 完成任务 (3万头) 的93%, 剩余的0.2万头预计年底可全部完成。在能繁母猪补贴上, 按每头100元的标准 (国家60元、省25元、市10元、县5元) , 对上年度全市能繁母猪进行了补贴资金发放, 全市落实能繁母猪补贴共96582头, 已全部发放到户。

2.2012年省政府新出台的十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情况。主要包括杂粮、干果经济林种植等补贴, 设施蔬菜补助, 生猪、奶牛养殖补贴, 扶持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产品产业支撑项目, 劳动力转移、水利以及扶贫移民等补助。干果经济林补助全市共投入资金8100万元, 其中省以上资金2200万元, 完成造林面积1.08万公顷;设施蔬菜补助中, 落实设施蔬菜贷款贴息228.75万元, 其中省级资金76.25万元, 落实设施蔬菜大县奖补200万元 (榆次、太谷) , 落实设施蔬菜基地建设项目资金223万元;生猪、奶牛养殖补贴中, 生猪补贴主要为能繁母猪补贴, 奶牛补贴共完成冻精补助2.8万头。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型农民培训补助力度, 用于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业创业培训、农业专项技术培训三方面的中央资金462万元, 培训任务12650人;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省级资金170.27万元, 培训任务3850人, 8月24日市级项目资金培训已结束, 资金任务已全部落实到县。目前, 44个培训机构正在准备教学计划、教材等, 秋收结束后将全面展开;水利补贴主要为一村一井工程, 目前晋中市没有列入范围 (仅在吕梁、忻州开展) ;扶贫移民补助涉及两项:“雨露计划”每人补助资金500元, 培训人数2760人, 已完成1919人;易地扶贫搬迁5300人, 其中省下达任务4800人, 每人建房补助4200元, 已开工建设的涉及5300人, 完成主体的涉及3180人。

(三) 关于新农村重点推进村及集中连片区建设情况。

新农村建设整体突出分类指导的思路, 对于片区建设突出了巩固上档, 重点打造20个新农村建设集中连片区;对于中心村建设突出建设标准提升, 重点打造100个“六美”乡村;对于农村环境建设, 结合城乡清洁工程和卫生乡村评比活动, 突出全面提升“创三优”工程, 在全市所有农村巩固“创三优”工程成果。一是不断加大新农村重点村推进力度。2012年重点推进村全力实施的主要建设任务是“四化四改”。“四化”方面:在街道硬化上, 270个省级重点推进村已全部纳入农村“新覆盖”范围, 对原来未列入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的740公里今年已全面完工;在村庄绿化上, 正按照园林村建设标准抓紧实施, 据统计, 已完成环村林带绿化300公顷, 房前屋后植树30万株, 街心庭院栽植花草7.8万平方米;在路灯亮化上, 采取“前后兼顾, 统筹安排”的办法确定282个村, 其中包括2009--2011年的推进村110个, 目前已经完成6个县的186个村, 完成任务的70%。在环境净化上, 按照“创三优”工作目标, 各县都集中开展了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 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初步改观, 在此基础上, 85%的村配备保洁队员, 配备了环卫设施, 实现了门前三包, 完善了管理制度和奖励机制。“四改”方面:在“改水”上, 各县实施一批人畜饮水解困工程, 270个重点推进村全部饮用上卫生安全的自来水。在“改厨、改厕、改圈”上, 继续抓住新农村洁净能源建设的大好机遇, 下大力气搞好270个重点推进村的“一池三改”示范工程, 带动重点推进村的改厨、改圈、改厕工作。二是加快打造新农村集中连片工程。按照省里批复的9个省级示范区和12个市级示范区, 开展了新农村集中连片示范区建设, 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9月底, 共投入新农村连片示范区建设资金18513.5万元, 其中财政投入1789.4万元, 帮建单位投入10441.5万元, 农民自筹3087.6万元, 其他投入资金3195万元。在产业发展上, 示范片区连片发展设施蔬菜140公顷, 发展优质水果68公顷, 干果经济林220公顷, 其中核桃120公顷, 枸杞100公顷, 黑小米6.67公顷。建设食用菌大棚10座。新发展酥梨166.67公顷, 建设核桃育苗基地100公顷。新养殖笨鸡12万只, 肉牛养殖500头, 规范养殖园区10个。在基础设施建设上, 新打机井2眼, 配套暗管1万米, 对田间路砂石化18公里, 新建涌泉灌13.33公顷, 铺设低压管道1500米, 河道清理、筑坝5000米。在社会事业发展上, 新建住宅小区20栋, 小区配套30栋, 1所小学校和幼儿园的建设已经启动, 新发展的3个垂钓农庄和3个农村文化广场也都在建设当中。

(四) 关于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情况

1. 粮食生产情况。

2012年, 省下达晋中市年度指标为13.8亿公斤, 预测全市产量18.2亿公斤, 完成目标任务的132%。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7.78万公顷, 为了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市政府将粮食生产列入各县 (区、市) 年度工作考核内容, 并且把建设65个万亩粮食丰产方作为全市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来抓, 在全市掀起了以秸秆还田、地膜覆盖、增加密度为主要内容的粮食高产创建活动, 实现粮食总产不减。在推广种植业保险工作方面, 市县两级政府精心组织, 积极落实, 财政部门全额保证应补资金, 农业部门积极配合, 广泛宣传, 2012年全市投保面积13万公顷, 占到小麦、玉米总面积的56.4%。

2. 农民增收情况。

2012年, 晋中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增长14%以上。市委、市政府将农民增收工作纳入全市农业现代化综合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考核, 落实了粮食优质化、蔬菜设施化、养殖工厂化、林果集约化、加工品牌化和加快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育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增收措施。据预测, 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年将达8000元以上, 同比增长16%以上。其主要特点:一是工资性收入强劲增长。据测算, 今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187元, 同比增长17.5%, 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达53.1%, 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二是家庭经营收入稳定增长。据测算, 今年晋中市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为3058元, 同比增长13.99%;对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2%。三是财产及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据测算, 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财产和转移性收入841.3元, 同比增长26.5%;对农民人均收入的贡献率为15%。财产及转移性收入持续增长的原因是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

(六) 关于农产品加工、中低产田改造和设施蔬菜建设情况。

设施蔬菜建设情况。2012年全市设施蔬菜新增6万亩目标不变, 市财政继续安排1000万元设施蔬菜发展扶持资金, 专项用于设施蔬菜贷款贴息、蔬菜产业市场风险补贴和自然灾害保险金补贴、年终考核奖励以及“三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补贴和培训等, 各县 (区、市) 政府均落实专项扶持资金, 列入省“百万棚行动计划”的七个县 (区、市) 专项扶持资金仍不低于1000万元, 其他四个县仍不低于500万元, 开发区不低于200万元。并在年初拿出具体的资金使用计划, 明确育苗中心建设、集约化种苗推广和蔬菜园艺工鉴定三项补贴标准;安排专项的新优品种、技术、材料等的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的工作经费。各县 (区、市) 用于蔬菜的工作经费不得低于扶持资金的2%。有蔬菜工作专业机构的县 (区、市) 每县市财政给予6万元, 用于蔬菜培训所需的交通工具和其他硬件补助, 截至9月底, 全市新发展设施蔬菜0.23万公顷。

(七) 关于“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建设情况。

今年, 晋中市进一步突出以“一村一

品、一县一业”工作统筹带动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思路, 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了《晋中市“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工作的实施意见》, 明确了“一村一品”八个一标准 (一户一个棚, 一人二亩露地菜, 一人二亩果, 一人一亩苗, 一户十头牛, 一户百头猪, 一户百只羊, 一户千只鸡) , 出台了14条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 从今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一村一品”工作。本月底, 还将专门召开由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参加的“一村一品”推进会, 力争2015年全市建成“一村一品”专业村1000个、专业乡镇50个, 特色基地县7个, 构建“三带三环”布局框架 (即:东南部土石山区林牧生态经济带, 中部丘陵区高效园艺经济带, 西部平川区优质农产品经济带以及环太原近郊游玩娱乐圈、远郊采摘体验圈、山区度假养生圈) , 打造全省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和物流中心。

二、落实农业农村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

(一)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党政一把手亲自抓, 2012年晋中市政府针对“一村一品”工作出台了14条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寿阳县出台了《寿阳县2012年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榆次区出台了《榆次区2012年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深入推进农业富民若干措施》, 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 极大地促进了本地区农业农村工作的开展;2012年晋中市安排用于“一村一品”、现代农业、设施蔬菜建设的项目资金就达9500万元, 市财政安排用于农业建设的资金达14500万元, 有力保障了农业农村工作快速发展。据检查组了解, 2012年榆次区对新建的日光温室给予贷款贴息, 对拱棚建设、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等多方面给予补助。专门划拨了1000万元用于用于政策落实。

(二) 民间资本投资农业额度大, 龙头企业对现代农业发展带动作用显著。

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 政府还积极鼓励民间资本通过转产引资, 引导其向优势产业集结, 转型投资农业, 使其不断壮大, 加快发展, 实现其“以工补农、回报家乡”的愿望。2012年市财政拿出2000万元作为奖励, 引导民间资本投入设施农业2亿多元。走访的几个示范点, 如得天缘公司、金粮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丰润泽综合示范园等农业建设项目累计投资超过40亿元, 有效地夯实了农业基础, 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了动力。

(三) 培养和树立了一批新典型和新亮点。

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建设成效显著, 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设施农业成为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亮点工程, 朱村温室模式、田森集团“中央厨房”项目、农村“两类资金”规范管理等为代表的新典型和亮点亮相全市, 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农业农村工作中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四) 种植业保险推广工作卓有成效。

2012年全市投保面积13万公顷, 占到小麦、玉米总面积的56.4%。以寿阳为例, 玉米保险试点按照中央40%、省财政25%、市财政10%、县财政10%、农民15%承保, 寿阳县玉米承保面积1.65万公顷, 农民缴纳保费6.8万元, 年内赔付保费30余万元, 有效降低了农民种粮的风险。

三、存在的问题

(一) 用于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明

显不足。虽然各级政府近年来对农业投入不断增加, 但是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

(二) 推进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及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 部分项目存在管理不到位, 批复慢, 资金到位迟, 配套率低等问题, 导致不能按时验收。

四、几点建议

(一) 继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和扶持力度。

巩固发展“三农”工作的好形势, 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积极作用。

(二)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发挥区域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

积极抓好单一的种养结构向适应市场需求的现代农业结构转变, 由独立的小生产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 原料型农业向发展深加工农业转变,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实现农业的转型跨越发展。

(三) 抓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搞好服务工作。

通过走访, 发现晋中有大量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上, 但是在建设实施的过程中, 手续审批、项目建设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待遇, 建议省里出台相应的政策, 在技术帮扶、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相应的照顾, 让民间资本家在本地区内对发展现代农业更有信心、有更多的资本投入到现代农业建设中。

(四) 建议省里制定出台相应政策。

对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市场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发展措施

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进行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已经全面开展新农村的建设。这一壮举不仅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使一些农产品的生产也逐渐饱和,并且切实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水平。但是,由于受到国内外激烈市场竞争的影响,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可能会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本文对市场农业经济的培育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了重点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

一、我国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1.消费者的需求决定农产品的生产

在现在的市场农业经济背景下,消费者的需求一直是农产品发展的关键,而且还会对农产品的生产结构、销售情况等产生严重的影响。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农产品生产者为了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在大力销售已经推出的农产品的基础上,还在持续推出全新的产品,从而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虽然现阶段农产品的种类一直在改变,但是消费者的需求仍然没变,因此,我国市场农业经济农产品的生产都是在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

2.农业经济趋向国际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的农产品也逐渐进入了国际市场,使我国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成为了国际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变的更加适应农业市场的发展,充分满足了市场发展的需求,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3.对农产品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农产品的质量、产量以及价格等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而且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上升,对农产品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要想使农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其质量是最有效的方法。从农产品供求关系出发,在产品供大于求时,产品的质量通常都会对其销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市场农业经济培育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1.围绕市场的需求不断发展

对于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而言,一定要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农业生产,创建相关的农业生产基地,从而实现市场农业经济的培育。另外,还要对市场的变化引起重视,如果市场的需求量比较大,就要根据地区的优势来进行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创建,促进企业龙头的建设,推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再有,还应该转变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理念,在进行农产品的生产时,预测市场的消费水平,有一些地区由于受到传统理念的限制,经常会忽略市场消费需求的作用,导致农村经济不能实现持续发展。所以说,要想实现市场农业经济的培育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一定要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农产品的生产,提高企业的销售水平。

2.创建农业市场的种植基地

一般来说,消费者都希望能够买到质量好、无公害以及价格合理的农产品,而且还要在人们需求的基础上稳定供货。因此,可以在适合的地区创建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种植基地,可以专门向国外市场进行流通。拿吉林省来说,松辽平原地区是种植玉米最适合的地区,所以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该地区的土质、气候条件以及各种优势条件来创建玉米种植基地,从而提高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该地区的玉米还可以向国外市场销售,实现农产品市场化的营销,进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销售效率,增强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3.建立健全的农产品质量体制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受到市场规范化的影响,我国的市场农业经济体制一直在不断完善,但是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导致我国农产品质量体制还不够健全。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农业经济不能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而且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来保障市场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因此,一定要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标准,建立健全的市场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尤其要对农产品质量体制的建立引起重视,对农产品的销售情况进行控制,进而提高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4.加强工作人员的综合水平

在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高素质、综合型的人才是非常关键的内容,只有具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才会将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带上正轨,提到更高的发展层次。在进行人才的选择时,要采用竞争上岗的机制,避免出现腐败的现象,而且对于综合水平比较高、能力比较强的人才,要适当的给予物质上的奖励,进而加强工作人员的动力。另外,企业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其掌握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时俱进,从而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一定要加强市场农业经济的建设,而且还要在我国市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實现市场农业经济的最大化。另外,我们还可以创建农业生产基地、建立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农产品的生产,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铃欣. 培育市场农业经济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跨越[J]. 南方农业,2014,36:195-196.

[2]梁小洪. 培育市场农业经济 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跨越[J]. 中国集体经济,2015,16:2-3.

对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 篇4

情 况 汇 报

当前,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正在波及我国,孝南也不例外。针对金融危机,12月6-12日,我们组织专班,深入到13个乡镇场,采取与养殖能人座谈、访问一般农户和到集市现场调查的方式,对全区农村劳务经济、市场动态、农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农村经济受到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从沿海发达地区传导到中部,对我区的滞后影响逐渐显现,8月份开始露头,9-11月份较为明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要农产品价格下跌。据调查,全区自9月份以来,部分农产品价格逐步下滑。在种植业上,棉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籽棉由每斤2.5元降到1.5元,下降40%。在畜牧业上,活猪由每斤8元跌到5元,下跌38%;20斤左右的仔猪由每头700元跌到200元,下跌71%;禽蛋由每斤3.8元跌到2.6元,下跌32%。造成畜禽产品价格下跌的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近几年畜禽产品市场价格较高,政策扶持力度较大,促进了畜禽养殖的快速发展,产品产量增加,价格出现回落。二是金融危机造成对肉类产品的消费减少,促使价格 下跌。同时三聚氰胺事件,也造成禽蛋价格一定程度的下降。在渔业生产上,水产品平均每斤下降0.2-0.5元,其中草鱼降到4-4.5元,白鲢降到2元,花鲢降到3元。水产品价格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大,其价格下降主要是淡旺季市场调节性变化,平均鱼价每斤比去年同期上涨了0.3元。

2、非正常返乡农民工增多。自9月份以来,全区农民工出现提前返乡现象,主要原因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经济不景气或企业不景气,使农民工失业回流。据统计,全区非正常返乡人数达15773人,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24%,占全区常年外出打工总人数的11%。如劳务大镇杨店镇,全镇返乡农民工18112人,其中非正常返乡农民工达到5986人,占全区非正常返乡农民工总数的38%,占全镇常年外出打工农民工总人数的29%。

3、农民增收步伐有所缓慢。我区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家庭经营收入、务工所得的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这些收入都与金融危机有一定的关系。前三季度,全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550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87元。但自9月份以来,农民收入增加的步伐趋缓。一是家庭经营收入,主要取决于农产品出售的价格收入。自金融危机以来,全区农资价格基本维持稳定,但主要农产品价格却有不同程度地下降,直接减少了农民出售农产品的价格收入。二是务工所得的工资性收入,来源于农民外出务工的数量及其工资 所得。金融危机对农民务工收入影响较大。在我区农民收入结构中,约40%以上为外出务工的非农业收入,农民新增收入中,又有60-70%来自于非农业务工增收。而目前大多数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由于受资金和技术限制,提前返乡后创业艰难,也难以在短期内找到增收门路。据统计,全区非正常返乡农民工共减少务工收入2300余万元,全区农民人均减少收入41元。三是转移性收入。应该说这些年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这块收入应该是稳定的,但当前国家为了针对金融危机的影响,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很多,农民在近期内获得的各种补贴总量有限。四是财产性收入,主要取决于农民出租土地使用权,包括房屋出租等收入。据调查,金融危机对全区农民这部分收入的影响不是很大。

二、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尽管金融危机和水灾给我区农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较好的基础,全年农业农村经济整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预计一产业增加值将达到12.31亿元,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80元,增长18.6%。2009年,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

一方面是区位优势带来的机遇。我区位于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区域,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的推进,沿海发达地区及城市圈内的农业产业转移 步伐将不断加快,这对于具有区位和交通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科技力量和产业化经营条件较好的我区而言,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机遇,不仅可以承接更多的农业产业项目,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工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是国家政策带来的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我国新一轮农村改革方向,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对农业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还作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战略决定,重点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并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如在农业收入方面,针对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对中晚籼稻、油菜子以及棉花等农产品适时加大临时收储力度;在已出台小麦明年最低收购价格基础上,适时出台明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加大涉农补贴力度,扩大覆盖范围,完善补贴方式;加强农产品储备,完善进出口调控;加强猪肉价格监控,制定相应应急预案,适时增加冷藏储备;适时理顺化肥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农资价格上涨与对农民补贴挂钩机制,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在非农收入方面,对回流农民工创业、就业出台支持政策,并加大培训力度;利用国家新一轮投资中对中西部农村的倾斜政策,扩展就业渠 道;加大农民工维权力度。所有这些措施,对于我区作为农业大区、产粮大区来说,将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遇。

三、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针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将努力从“危”中寻“机”,转“危”为“机”,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加大农业投入力度。积极动员各方面力量,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体系。一是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区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农业发展的稳定资金来源,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二是认真落实各项奖励、补贴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和完善各项支农补贴政策,探索适合农村实际的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办法。三是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深化“银农合作”,积极落实农村金融整体改革方案,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放大投入总量。四是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引导农民增加生产投入和智力投入,提高科学种田和集约经营水平。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对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的项目,优先予以支持。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立足我区城郊优势和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为基础,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产加销、农工商一体化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一是壮大基地规模,实行专业化生产。充分高效利用我区生产要素,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重点做大做专“四大产业”。即以水稻香型品种培育取得重大突破为契机,大力发展香稻种植;围绕城市居民需求,发展壮大小香葱、莲藕等蔬菜板块;按照“东抓万亩早蜜桃、南抓万亩速生丰产林、北抓万亩黄栀子、中抓环城生态林”的思路,巩固和发展林果板块;抓住省委、省政府建设畜牧、水产大县的机遇,大力发展养殖业,保持“水产大区”地位,挤入创建全省“畜牧大区”行列。二是壮大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围绕工业抓农业,通过壮大龙头企业来推进我区农业产业化。瞄准全国和武汉城市圈内知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宣传我区农业资源优势,努力让他们来我区投资兴业,争取在早蜜桃、黄栀子、莲藕、小香葱特色农产品加工上有新突破。在财政、金融、技术等方面给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支持,提高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扩大生产规模,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创新产业模式,促进一体化经营。结合我区实际,适宜推行三种产业化经营模式。“纵向一体化”经营,即由一个企业来完成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如伟业春晖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计划租赁3-4万亩土地,建立香稻生产基地,形成产加销一体化;“横向一体化”经营,即通过合同方式,将生产、加工、销售环节中的不同主体联结起来,形成“市场+企业+合作社+农民”的利益共同体,如万丰米业、楚丰米业与农户实行的“订单农业”就是这种模式。逐步把单个企业的订单生产发展成为整个行业的订单生产,避免出现由于单个企业经营不善造成产业链的断裂;“市场一体化”经营,即通过市场中介组织将市场与农户联结起来,形成“专业市场+合作社+农户”的联结机制,如肖港小香葱生产就是这种模式。通过以上产业化经营模式,初步建成香稻、小龙虾、黄栀子、水禽、生猪、蔬菜等六大产业链。四是发展专业组织,建立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分工分业的要求,引导各种类型的农村中介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专业化服务。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边发展、边规范、边完善”的原则,引导农民围绕优势产业,兴办各类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产业化经营、流通等方面的组织协调和平台作用,有效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加快发展劳务经济。一是认真开展返乡农民工再培训。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孝南区返乡农民工再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全区返乡农民工再培训工作。落实培训资金,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对接受“劳动力再就业技能培训计划”的学员除数控模具专业技能适当减收培训费外,其它专业培训费全部实行免费培训;对接受“阳光工程”培训的学员,继续实行培训代金券和降低收费标准两种补贴形式。参加“劳动力再就业技能培训计划”和“阳光工程”的学员结业后,办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由劳动保障部门推荐就业。对结业学员有创业意愿,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并扶持创业,开展专家点评,实行跟踪服务。农业局、畜牧局、水产局、农机局、林业局进行的农业技术培训全部免费,对有意创办农业基地的学员,提供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二是积极引导返乡务工农民就近转移。通过各种形式组织返乡人员与本地企业开展劳务对接,提供就业信息,引导他们再就业。三是积极鼓励返乡农民回归创业。鼓励返村人员再创业,建设家乡,美化家园。采取土地租赁、合理流转、综合开发等形式,发展种养经济。开发荒山荒土,宜养则养,宜种则种,依山靠山富于山,依水靠水富于水,开拓农村经济增长的新财源。引导农民建立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拓宽路子,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增加农村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内部转移。

四、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在农业产业转移上给予我区倾斜。在承接“武汉城市圈”内产业转移,特别是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 转移上,我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条件。请求省委、省政府在协调相关产业转移上,多给我区安排一些发展前景较好、规模较大的农业产业。

二是建议在香稻种植推广上给予我区项目支持。我区香稻育种和生产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但由于科研和推广经费不足,极大制约着香稻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请求省委、省政府继续给予项目支持,着力打造香稻板块。

三是建议加大金融支农力度。一方面加大对农民小额贷款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另一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贷款力度,为龙头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孝南区农办

对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 篇5

观光农业是指在乡村地域内,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风光,农村牧渔业生产,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古镇村落,农家生活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开发设计,为城市人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一、西山区观光农业的类型

1、以农家体验为主的观光农业。所谓的农家体验,即经营者通过向旅游者提供农家的生产体验、农作物种植体验、日常生活体验等,让旅游者得到身心放松和休闲娱乐。这种以“农家体验”为形式的观光农业由于体验真实而获得大量旅游者的青睐。

2、以“休闲娱乐”为主的观光农业。“休闲娱乐”观光农业的主要卖点是乡村的碧空,清净的环境,绿树成荫的田园风光。远离城市的喧闹和环境污染,到乡村来看一看走一走,既一饱眼福,又陶冶性情、消除疲劳,是人们亲近自然、回归本性的最佳选择。

3、以“农业生态”为主的观光农业。农业生态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依托,将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为特点的旅游,它是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其特点是将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科技成果相结合,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利用农业和农村景观,吸引旅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式。它以“绿色休闲”为主题,以农业生产为发力点,农业和旅游业合二为一,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西山区观光农业经济发展的特征分析

1、市场潜力大,参与面宽。在调查的几个片区中显示,参与观光农业的游客中,每个年龄段的数量都不少,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不影响游客参与观光农业。从性别上看,男的占了49%,女的占了51%。从年龄段上来看15岁以内的占7%,25-49岁以内的占43%,50-64岁以内的47%,65岁以上的占3%。从职业上看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占48%,个体经营者占23%,离休者占9%,学生17%,其他占3%。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观光农业旅游者的性别、职业、年龄都呈现出相对均衡的趋势,西山区观光农业发展潜力大。

2、交通工具以自驾车为主。到一个地方旅游,交通工具是一个前提条件,对旅游者的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从我们调查的西山区观光农业交通工具的使用情况来看,自驾车旅游占了68%,徒步占了3%,自行车占了8%,公交车21%。从以上数据可看出,用私家车旅游的游客居多,主要原因是西山区的乡镇离昆明市主城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乘坐公交车不是很方便,骑自行车很累,徒步太远。西山区观光农业的可进入性还有待加强。

3、旅游活动以群体为主,注重亲情。个人旅游除了有可自由支配收入,足够的闲暇时间外,还有诸多因素,选择哪一种出游方式,反映出旅游的心理需要。根据西山区参加观光农业旅游者的调查分析,单位组织的占21%,以家庭形式出游的占37%,以朋友方式结伴出游的占39%,个人出游的仅占3%。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以家庭形式和单位以及朋友结伴方式的出游是西山区观光农业的主要形式。

4、在旅游选择方面呈现多种选择方式。旅游者在选择观光农业时不局限某一个观光项目,旅游者在旅游项目方面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在被访问的旅游者中,选择农家体验的占35%,景点游览的占27%,果蔬采摘占12%,参与农事活动的占7%,滑草的占11%,其它的占4%。从这一组数据中可看出,西山区的观光农业从一开始就已经发展成为集观光、游览、娱乐和休闲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

三、西山区观光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品形式比较单一。观光农业产品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西山区农业观光产品的类型不齐全,目前以观赏型产品为主,参与型、疗养型等产品形式很少。由于产品形式少,因此在满足游客多方面旅游需求方面存在先天缺陷。同时,农业观光产品开发水平低,“农”味不够“重复”建设严重。在我们所调查的西山区,我们发现农家小院90%都是盖着小洋楼,很少看到昆明地区传统的建筑“一颗印”民居。

2、卫生条件差,环保意识不强。农家小院居住条件很差,房间里的被褥发出恶心的臭味并且卫生条件急差,乱扔垃圾,就地排放生活污水,厕所设施简陋。“墙内鸟语花香,墙外白色污染”等问题比较典型。在“休闲娱乐”型观光农业中,游客在感受绿色生态的同时不具有环保意识,对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部分旅游者喜欢野外烧烤,这种旅游活动一方面存在火灾隐患,不宜提倡;另一方面,烧烤的烟味和遗留下来的垃圾对环境有破坏。

3、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明显。西山区观光农业的发展缺少政府的统一规划。各观光农业的服务接待单位各自为政,缺乏协作,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

4、专业的旅游业经营人才缺乏。西山区观光农业的经营者大多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员工就是自己的亲朋好友,缺乏经营管理意识,在产品开发、企业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与游客的期望有不小的差距。

四、西山区观光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开发多样化的观光农业产品。对西山区的观光农业资源进行全面梳理,针对不同乡镇的资源特色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比如有古村落的,那就通过古村落文化的打造,来发展古村落文化观光农业;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则通过民俗的展示和复活,来发展民俗风情观光农业。有典型美食的,则可以通过美食的制作和开发,发展品尝型观光农业。

2、重视资源保护,实现观光农业可续发展。发展观光农业,资源保护是第一。资源保护,人人有责。当地的政府、旅游经营者必须深深的认识到当地的农业资源是观光农业的生存之根。[3]政府应该从政策方面对资源保护的行为进行引导与规范;当地老百姓应该从主人翁的角度,在自己做到资源保护的同时,对游客破坏资源的行为进行规劝和制止。同时,旅游经营者应该加强对旅游者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

3、发掘民族文化特色,打造民俗文化精品观光农业。昆明市西山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辖区内居住着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26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丰富,民俗多样性得天独厚。以民俗体验为抓手,重点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打造出别样的游客民俗体验,是发展西山区观光农业的一大特色。

4、政府主导,改善旅游交通。旅游业要发展,旅游交通是关键。只有旅游者的可进入性提高了,旅游业的各类设施和服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前往西山区的旅游交通一直是制约该地区观光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西山区政府应该在旅游交通改善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由政府出面,对西山区的交通进行重新设计和布局。建议开设昆明主城到西山区的旅游专车,设置固定的运载地点和固定发车时间,方便游客的出行。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工作 篇6

乡党委提出的发展战略提出“三抓”措施,即:一手抓主导产业发展,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基层组织建设

(一)、抓好产业发展,以核桃为核心,带动林果业的全面发展

1、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核桃产业,抓住核桃发展的第三次机遇,也是最后一次机遇,切实加强枣园村核桃产业在全县核桃产业中的比重,我们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统一思想,提高班子认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大好时机,使村干部、村民的思想得到解放,深刻认识到发展核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核桃发展定位为村委会考评的关键因素之一,将核桃发展做为我们村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

2、大力扶持核桃产业致富能手,真正感受核桃的发展潜力组织村委会成员及村民代表去我县棣花、商镇学习参观通过核桃产业致富起来的家庭,让他们切切实实体会到核桃是个“金蛋蛋”,是群众致富的好帮手,是我们村今后发展的好产业;

3、加大政策引导,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为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我们制订了优惠政策:对核桃建园范户以及核桃产量大户进行奖励,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资金、技术支持;对资金确实有困难,贷款信誉良好的群众优先安排小额贷款资金予以扶持;

4、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加强管理知识培训。聘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推广品种化栽培,嫁接改良,提高坚果品质,加强病虫测报,及时防治病虫害,冬季适时进行改土施肥,涂白等管理。

5、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核桃商品化。依托我县在全国核桃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发展我们村的核桃产业,使核桃发展规模化、经营管理科学化、坚果销售商品化,将我们村的核桃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在8到年时间,发展成为全县知名的核桃产业基地。

2、抓好养猪产业建设。在乡政府的大力扶植和倡导下,我们村现存栏猪615头,主要分布在两个大的养猪场和村中100多

户村民家中,其中两个大的养猪场占去了村中十分之一的养殖数。但是,这还不够,还应提高猪的存栏数,鼓励村民多养猪,使养猪产业发展上规模,只有发展上规模了,养的猪才能有销路,才能卖出好价钱。再者,根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猪的粪便可以作为沼气池的原料,变废为宝,这样既改变了季猪粪遍野的臭味,又使村容得到改善,也使村民用上干净便捷的新能源,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沼气用过的粪便还可以继续在田间施肥,通过这样的循环使用,把我们村的养猪业做大做强,形成养殖业、农业、新能源的循环发展链。最终实现全村产业结构调整,使经济效益明显彻底改变过去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一业独撑的局面。

(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1、抓好危房排险,灾后重建工程。我们村有一部分群众居住在年老失修的危房中,随时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我们应及时对这些危房进行排查加固,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今年的雨季过后,我们就及时的对全村的危房户进行了排查,发现有方相启、吴有发和郭丙丁等几户村民的房子存在不安全隐患,我们通过政府资助和本人筹集一部分资金,对这些危房进行了重建。

2、对枣园村村民小组的入组道路逐步进行维修改造、改善村容村貌。由于资金问题我们村的入组道路一直没有统一硬化,村民随便在房前屋后堆积家畜粪便、乱倒垃圾、存放柴火,显得比较凌乱;道路两边也没有种植树木,进行绿化,每到下雨天,村民行走在泥泞的路上,走进院落,都会留下两排带有泥土的鞋印,使干净整洁的院落略显凌乱。因此,我们对入组的道路准备进行硬化整治,以改变脏乱差现象和村民下雨天出行难的局面。

3、建设好村文化室。由于多年来村里没有文化设施方面的投入建设,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现有某某省“农家书屋”协会捐赠图书XX多册,有条件建设村民文化活动室,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规定每个月1号、10号、20号可前来借书,对借书群众进行登记。在借书时,多劝导村民借科普方面的书籍,借此机会进行科普知识的宣讲,让村民从书中学到致富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村民的思想得到提升,改变以往陈旧的思想,让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能够积极的执行政府的正确引导。

(三)、组织保障:

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好“推动科学发展,党员争当创业先锋”,深化党员承诺制度,全面推进“党员中心户”制度,加强干部带动群众发展生产的能力,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我们村的致富能手李小虎,是我村的养猪大户,家中有猪72头,其中老母猪20头,每年每头老母猪可下猪崽只,每个老母猪每年可两次猪崽,每个猪崽最少可卖200元,仅猪崽一项每年就可毛收入 8万元,除去养猪的花费,加上每年出栏的大猪,能够纯收入 8万元。通过这样的带领,极大的带动了我村的养猪产业,使我村现在形成了家家户户都养猪的局面。实施阳光村务,广泛汇集民意。在村“两委”中推行“一线工作法”,全面落实村民民主监督,建立和完善村组理财制度,提高村调委会业务水平,及时规范的公开村务、党务、财务、事务。下村到户多了解民情民意,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下访”,将职权范围 10 内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村内组内。大力推行学习实践科学展观,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村班子的陈旧思想,积极接受新事物,大胆创新。

论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篇7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同时又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产值在国家经济总产值中占很大比重。“十三五”计划明确表明, 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但是在现实的社会发展中, 农村问题是制约社会发展的“拦路虎”。存在非常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 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2 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必要性

2.1 金融是融通资金的媒介

现代农业发展作为一种高度产业化的社会大生产, 对资本有极大的需求。金融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 具有多样的融资形式。根据农业生产过程的周期性, 农村金融机构将农闲时农户的闲置资金及其他形式的各种闲置资金吸纳形成资本, 对高新农业技术的研制和新型农业技术推广等农业生产形式提供资金支持, 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2.2 农村金融提高农村资金投资合理化程度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中国经济实现飞速发展。中国的农村地区早已改一穷二白的发展境地, 现在的发展问题不再是缺钱缺资源, 而是手头有资金资源却没找不到可以资源高效交换的平台, 通俗的讲可以说是有钱花不出去。农村金融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机构, 可以最大限度的帮助农户及企业降低经济交易过程中的风险指数, 降低交易成本, 大大提高农村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3 农村金融在支持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地区金融供需发展不平衡

农村金融体系多年来一直存在许多的发展问题, 基于发展的需要, 我国于1996年对农村金融进行了改革。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在宏观层面上看, 农村地区仍然存在金融供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绝大多数的农村金融机构管理落后, 并且大部分地区的部分人依靠手中的资源, 以变通的形式钻金融法规的空子, 搞“条子借款”, 长期以来, 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境地艰难。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 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因其职能就是保障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支持, 所以长期以来都被动的服务于国家政策限定支持的农业项目, 这也就免不了存在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农业银行在商业化改革后, 将工作重心转到了城市及大客户, 逐步撤出了农村市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机构都未在县以下设立支行, 更不要说可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了。另外, 农村金融合作机构的大量贷款用于非农用途, 一部分人钻法律空子, 向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大量贷款, 使得大量的农业资金外流, 专项资金没有办法做到专项专用。还有农村信用社垄断了农村金融市场, 农村民间金融处于地下、半地下的活动状态, 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等问题都导致了农村地区金融供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3.2 金融工具单一且金融服务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单一并且业务效率很低。农村金融缺乏竞争对象也没有形成多家金融机构竞争的局面, 因此农村地区很难形成有效的金融市场。由于非正规金融一直以来没能得到合法地位, 而正规金融在市场竞争中想要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实现资金投入收益, 在多方面的限制下, 农村信用社成为唯一有资格为农户贷款的正规农村金融机构, 但是农村信用社并没有与之垄断地位相对应的实力。所以, 目前的农村金融没有发挥对农村经济的正向作用。

从金融服务上看, 目前大多数的农村金融机构局限于简单的存贷业务, 像农业保险、证券、信托等各种金融活动都处于空白或起步阶段。

3.3 农村信贷资金质量低且贷款难

就现在的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业务来看, 正规贷款的交易成本对于农民来说太高, 农信社贷款的平均利率比其他银行的利率稍高, 甚至有的比私人贷款的利率还高, 这使农民不敢轻易贷款, 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农民贷款的积极性。在我国目前尚不健全的农村信贷体系中, 存在信贷担保中介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不相对应、当局对信用贷款担保的政策支持不足、农民手中没有有效典置物可抵押等现象, 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不愿承担风险开展农户贷款业务, 最终的结果就是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很难在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贷到款。

4 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经济的经验启示

4.1 政府的支持

农业生产具有高自然风险及市场风险。许多商业金融机构不愿承担风险开展农业贷款业务。墨西哥、巴西政府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 提供了以下几种政策优惠及贴息支持。 (1) 根据农业生产周期长及较高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政府为维护农产品价格稳定, 给予农民收入价格补贴, 以减少农民收入受市场风险影响而造成损失。 (2) 为鼓励出口农产品, 对农产品出口给予出口补贴。 (3) 对商业银行发放农业贷款业务给予补贴, 使商业银行愿意开展农业贷款业务, 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4) 为鼓励农民扩大农业投资, 给予农民投资补贴。

4.2 形成相对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

墨西哥、巴西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包含农业政策性银行、开发银行、商业银行和农业保险等金融机构, 以支持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政策性银行可以根据经济发展和政策变化灵活支农重点。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以农业政策性为风向标, 为农业发展提供准确、到位、全面、高效的支持。两国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及合作银行都要有一定的农业贷款业务, 同时给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一定的税收优惠和农业贷款业务补偿, 保证其开展贷款业务的积极性。

4.3 开展农业保险

针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墨西哥和巴西通过将农业保险列为政策性保险、强制保险、建立农业再保险机制三个手段, 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为农业发展提供风险屏障, 同时也为农业发展获得其他方面的资金来源提供保障。

5 关于农村金融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5.1 扩大农村金融规模

要扩大农村金融规模, 政府有必要加大对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 (1) 农业银行应大力支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针对农民贷款的特殊情况, 设立农民信贷窗口;针对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的特殊情况, 设立农村中小企业信贷窗口;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特殊情况, 设立农村基层设施信贷窗口。将部分城市资金引入农村市场, 积极支持国家的城乡协调发展战略。 (2) 规范农村民间金融发展。农村民间金融一直以来未得到合法的地位。可以将发展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一些民间金融机构纳入到农村金融发展轨道中来, 为农村金融市场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建立严谨有效的监管制度, 加强对农村民间金融的监管, 促使农村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机构在同一竞争平台。

5.2 改进信贷管理制度

鼓励农村企业发展, 让工业协助农业发展, 走工农协调发展之路。央行要细化对业务窗口的指导范围, 开拓多条货币政策的传播渠道, 引导信用社调整业务结构, 增大对农贷款量。农信社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如调整业务布局, 优化贷款结构, 改变信贷支持重点, 针对中小企业发展差异性采取不同支持方案等。通过央行对农信社的科学引导, 农信社以保证贷款质量和效益为前提, 扩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援面积, 增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帮助农村企业发展。在坚持信贷原则前提下, 不犹豫、不吝惜、不惧怕向农村企业贷款, 主动增加有效贷款业务量。可以考虑建立绩效累计制度, 对完成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排名靠前的业务人员给予相应的物质嘉奖和精神嘉奖, 以充分调动业务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5.3 创新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机构, 要以服务农村中小企业为动力, 创新信贷手段。根据中小企业贷款数量少、次数多、可抵押资产不足等情况, 为其“私人订制”贷款种类。由于我国农村保险单一, 所以可以加大对保险产品的开发力度, 加强农村保险建设, 借鉴外国的农村保险经营方式及经验, 大力发展农村保险。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本文首先论述农村金融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必要性, 其次找出农村金融在支持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借鉴墨西哥和巴西两个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 最后提出农村金融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业经济,发展中国家,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张路阁, 赵海燕.论农村金融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农业经济, 2013 (07) .

[2]张晓琴.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支持作用研究[J].农业经济, 2013 (07) .

对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 篇8

关键词:滨海县农村; 问题; 经济发展; 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165-002

一、滨海县农村经济现状

近年来,滨海农村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盐城市内兄弟市县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例如从全市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看,2013年滨海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702元,与盐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最高的东台市15312元相比相差23.6%,在盐城市排名倒数第二。

二、滨海县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村产业结构是由第一产业——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第二产业——农村工业,第三产业——农村服务业组成。近几年来,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虽然经过了一些调整,已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

一是我县的农业仍然基础薄弱,后劲不足;农村工业存在着较大困难;农村服务业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经济需要。

二是我县的农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一,种植业内部的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生产结构不合理;二,农、林、牧、副、渔之间结构不合理。

2.就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配置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我县就业结构的不合理。一是大量剩余劳动力聚集于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二是第二产业吸收的劳动力增速有限。三是第三产业发展缓慢,限制了就业范围地扩大,无法大量地吸纳闲置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资源。

3.基础建设落后

近几年来,我县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所改善,但与盐城市内兄弟市县相比仍然落后。农村基础建设相对落后,主要是因为县政府对我县农村的给水、排水、道路、交通、电力、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4.农民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技能低

根据劳动力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推算,在我县现有的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5%左右。我县农村熟悉农业生产技术的青壮年纷纷“弃农离田”,转向其他行业,现在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妇女和老人。他们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同时,他们接收外界信息的能力也较弱,不善于利用农业科技。

5.农业科技的开发应用不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我县农村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应用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入不足,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存在资金困难,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等问题。二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与市场和农民的要求存在着许多不协调的地方。三是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较低,很多农业科研停留在基础理论研究上,转化为实用新型的成果较少。

三、发展滨海县农村经济的战略定位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植优势特色产业

一要确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明确“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产业融合、功能多元”的新要求,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稳定粮食、做强蔬菜、提高养殖、发展加工”的思路:

1.1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质量和种粮效益。

1.2调整农产品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3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快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林业、畜牧业及渔业。

1.4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

二要培植我县优势特色产业:如省道327沿线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带;渠南片区规模养殖示范带;瘦肉猪产业带等。

2.培植规模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近年来,滨海县按照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农民的思路,把着力点放在以海大食品、汇利食品、正大苏垦等龙头企业的培植上。

为了培植更多的规模龙头企业,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建立绿色通道,对从事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企业的有关收费、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切实减轻这些企业的负担;二是实施财政扶持,对龙头企业、产业基地给予财政扶持;三是大力培育农副产品的加工社会化和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中介服务组织在信息、技术、管理、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及时掌握市场发展动向,及时了解先进生产技术,先进管理经验。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环境

在我县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宜居水平。

完善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按照我县“规划一盘棋,建设一张图,发展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完善全县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根据工业主导镇、农业主导镇功能定位,编制完善镇区统筹发展、集镇建设、产业等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新农村居住点布局,积极打造工业强镇、农业大镇、商贸重镇和富有地方特色、乡情浓郁的新型农民社区。

加快镇村建设步伐。探索建立农民集中居住推进机制和宅基地退出补偿激励机制,积极有序地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突出抓好试点示范引领,加快八滩、(下转第179页)

(上接第165页)五汛两个市级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建设。

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如新建八滩水厂,蔡桥水厂;铺设一级管网、二级管网;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加快农村路桥建设,新建改造农村公路和新建小农桥,改造危桥,进一步扩大村通公交覆盖范围。

开展镇村环境综合整治。整村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打造一批星级康居示范村庄;加快建立村庄环境长效保洁机制;实施农村绿化工程。

4.鼓励农民投资创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要构建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政府就要鼓励农民投资创业。县政府要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培训工程,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本领;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民通过培训和辅导,提高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造浓全民创业的氛围,制定更加优惠、灵活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投资兴业。

劳动力的合理外流在一定时期内为地方政府既解决了就业压力,挣到了劳动所得,又使劳动者学到了相关知识、技术。政府要加快我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要强化领导,积极发挥组织推动作用。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各镇(区)应帮助有离土创业愿望的劳动力牵线搭桥,提供信息和法律服务;二是搞好宏观调控。政府要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全面性、战略性任务,统筹考虑,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方便和服务。

二要多元推进,拓展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一是大力发展名优特新品种和绿色食品,华宝、金昉公司的棉花加工,震洲五题浆、粮油等加工,都需要做大做强,从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大力发展林、牧、渔各业生产,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种植业转移,以此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三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三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落实政策措施。县政府要为我县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一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林、牧、渔各业生产所需的资金,金融部门应予以适当照顾;二是对离土创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予以保护,使其进有增收之田,退有保本之田。

5.发展农业科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5.1加大对科教兴农的投入。一要加大县财政对农业科技研究推广的转移支出。二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科研究推广,特别是农业产业企业要加大投入,促进自主创新。三要提高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人员的待遇水平。

5.2加大农业科技改革力度,创建新型农业科技体系。要建立与市场和农民要求相符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科技体制。

上一篇:《高等学校毕业生登记表》填写时间及注意事项下一篇:教案:小猫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