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生态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思考

2024-07-03

乡镇生态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思考(共9篇)

乡镇生态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思考 篇1

位于&&县东北边陲,紧邻江西&&、株洲&&县的&&乡是省定贫困乡,全乡土地面积79.79平方公里,辖八个自然行政村,总人口4391人。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自然条件恶劣。虽然距县城仅有9公里,但交通极为不便。2004年全乡实现地方生产总值为1316万元,财政收

入38.8万元,人平纯收入1047元,三项指标比值均大大低于全县的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小、经济规模小、经济增幅小、基础薄弱是该乡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笔者于2005年8月23日到&&乡就绿色产业发展进行社会调查。通过此次调查,使我对&&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笔者认为,&&经济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做活山水生态文章,突出抓好楠竹、药材、牲畜三大主导企业,破解交通、通讯和自然条件三大要素制约,主攻一产,提升二产。

一、&&发展生态经济具有的比较优势

1、土地资源充足、立体气候明显。&&乡地广人稀,海拔由南向北呈梯度上升之势,立体气候较为明显,适宜不同农作物品种生长,特别适于对海拔高度比较依赖的作物如野生竹笋、中药材和草食牲畜的生长。

2、林业发展具有良好基础。由于该乡地处山区,呈“八分半山一分田”格局,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75以上,青山绿水,群山环抱。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生态林的保护力度,&&乡又迎合省市县退耕还林政策,加强了生态林的保护和退耕还林工作。

3、畜牧业发展有一定的基础。由于该乡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区,森林覆盖率高,适于草食牲畜的生长,再加上山区农民历来都有养殖牛、猪的习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较好。目前,&&乡&&在&&乡发展奶牛养殖和蜜蜂养殖,年创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

二、发展生态经济,构建和谐&&的思考

1、转变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在人文环境建设上有新突破

人文环境是整体经济的基础和根本,归根结底来讲人文环境建设的关键是人的问题。与其他较发达地区相比,该乡干部群众对发展生态经济的认识不足,对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缺乏战略性的认识,因此必须进一步转变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在人文环境建高上有新突破。一是树立生态意识。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发展生态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使发展生态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把政府发展生态经济的决策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增收致富的愿望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主动实践;二是树立开放意识。一个地方经济要发展,靠开放、靠项目,&&的竹木资源,就有如养在深闺之中,未能庐山一露真面目。要强化“零资源发展观”的资源发展观,克服长期形成的“靠山吃山”的思想,化劣势为优势;三是增强进取意识。进取是动力,不要满足一时所取得的成绩,要不断的去实践尝试,马克思说过一名至理名言:“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2、发展生态林业,造成楠竹大乡

生态农业因其绿色和环保,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权,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一是加快退耕还林步伐,力争使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实现退耕还林,结合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经济成为农民的一大副业,既美化环境,又增加了收入。森林覆盖率提高至历史新高,以林养水,使天更蓝、水更青、山更绿。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打造桂东楠竹、药材大乡。大力发展楠竹产业,加快楠竹低改步伐,把楠竹作为一大支柱产业来培育,合理布局,形成规模,做大做强。楠竹产业是该乡独具特色的朝阳产业,有句俗语说:“与其耕种一亩田,不如管好五分竹”。楠竹一身是宝,农民既可得竹笋,又可得竹子,砍下竹子剩下的竹尾、竹枝还可以作为柴火使用,可谓是一举多得。

3、狠抓生态畜牧业,建设牛羊大乡

&&乡由于具有丰富的牧草资源和悠久的生态养殖传统,牛羊猪鸡等禽畜产品均保持了具有无污染的生态特质,加上一般是农家饲料养殖,具有典型的生态特征,在当前崇尚自然,追求绿色环保饮食结构的大趋势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此要在进一步发展千家万户养殖业的基础上,推进牛羊品改,大力发展种草养畜,积极推行规模养殖。要结合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林下种草,并适度调整土地连片种草,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生态养殖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牛羊品种改良,实现改良品种与生态养殖的有机统一。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工业化进程

在深化发展生态畜牧业和林业的基础上,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林业产品和畜牧业产品深加工,实现产

业互动,经济相融。一是发展小水电开发,走“以林养水、以水养电、以电兴工、以工强乡”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二是强化意识,推进服务,促进投资环境改善,制定和完善生态经济环境发展的配套政策,创新发展经济,集中资金重点扶持主导产业,促进生态产业迅速壮大。努力营造宽松透明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引进乡外资金和吸收民

间资本,大力发展竹笋加工、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实现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真正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强乡富民。

(五)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富民强乡的实事工程来抓。一是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和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建观念,使劳动力走出大山到市场中摸爬滚打,既可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市场头脑和经济头脑,又提高了劳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加强技能培训。充分利用省市县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民技术培训的契机,选送适龄青年和农村技术骨干赴省市参加培训,开拓眼界,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经济的本领,同时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引进资金回乡创业,推动经济的发展。

乡镇生态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思考 篇2

一、调查范围与方式

问卷调查表由课题组成员在各自指导的毕业生实习中学进行调查。调查活动主要在衡水市审坡镇中学、武邑镇中学、清凉店镇中学、魏桥中学、魏桥镇中学、王均镇中学、龙华镇中学、邓庄乡中学等8所乡镇中学展开,调查对象为乡镇中学英语教师。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听课和与英语教师座谈等形式,发放问卷88份,收回有效问卷88份。调查问卷分三部分:乡镇中学英语教师基本情况、乡镇中学英语教师工作状况和乡镇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状况。另外,课题组成员还担任函授班的教学工作,函授学员多数来自乡镇中学,通过与函授学员座谈交流,可使调查结果更具广泛性、代表性。最后对所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了目前乡镇中学英语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二、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1:乡镇中学英语教师基本情况

(1)年龄:20—29岁12.5%;30—39岁65.91%;40岁以上21.59%。

(2)学历:本科35.23%;专科53.41%;中专9.09%;高中2.27%。

(3)专业:非英语专业54.55%;英语专业本科10.23%;英语专业大专30.68%;英语专业中专4.55%。

从教师基本情况调查可以发现,非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一半多,部分教师进修只注重学历不注重专业对口。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至关重要。

调查问卷2:乡镇中学英语教师工作状况

(1)您所任教的班级(选一项):A.初一32.95%;B.初二38.64%;C.初三28.41%

(2)您任教班级平均学生数(选一项):A.30人以下1.14%;B.30—40人1.14%;C.41—50人38.64%;D.51—60人34.09%;E60人以上25%

(3)您目前任教英语周课时(包括自习课)(选一项):A6—10节14.77%;B.11—15节20.45%;C.16—20节25%;D.21节以上39.77%

(4)您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有(最多选三项):A.详细讲解语法语言点60.23%;B.听、说、读、写技能训练64.77%;C.学习方法指导70.45%;D.大量课堂与课后练习29.55%;E.复习备考训练12.5%

(5)您感到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多选三项):A教学理念、方法手段落后51.14%;B.教材难度大,要求太高27.27%;C.班容量大,学生练习机会少50%;D.学校电教设备条件差25%;E.教师少,负担重7.95%

从教师工作状况调查可以发现,乡镇中学英语教师的课时负担过重,39.77%的英语教师周课时超过21节。过重的课时负担很难保证教师抽出时间进行业务进修,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从课堂教学活动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来看,英语教师主要通过详细讲解语法、语言点以及大量课堂与课后练习来实现对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另外,班容量大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语言实践活动。

调查问卷3:乡镇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状况

(1)您感到培训存在的问题(最多选两项):A.培训机会少72.72%;B.培训内容与教学实际脱节26.14%;C.培训与工作矛盾较大11.36%;D.教师个人负担费用高13.64%

(2)您希望培训的内容(选一项):A.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50%;B.扩大知识面,提高业务能力61.36%;C.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说水平17.05%

(3)您正在进修培训的方式(选一项):A.教研部门组织37.5%;B.县(市)教师进修学校23.86%;C.师范院校32.95%

(4)您希望的进修培训方式(选一项):A.教研部门组织42.05%;B.县(市)教师进修学校3.75%;C.师范院校54.55%

从教师继续教育状况调查结果来看,有72.72%的英语教师认为培训机会少,原因是培训与工作矛盾较大,教师负担费用较高。另外,培训内容与教学实际脱节是直接影响培训效果的关键。

三、讨论与建议

(一)加强专业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衡水市乡镇中学英语师资队伍年轻,但从学历、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及科研能力等各种基本素质来看不容乐观,继续教育实在是任重而道远。从座谈和调查结果我们发现,乡镇中学专业对口的英语教师严重短缺,如果不抓紧培训和提高,师资队伍的低质量将极大制约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培训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学历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专为取得文凭、提高学历层次,更重要的是要专业对口进修,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教研部门定期组织在岗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内容要和中学英语新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他们的英语教学能力;(2)采取倾斜政策,吸引和鼓励英语专业毕业生到乡镇中学任教;(3)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4)稳定现有英语教师队伍,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支持他们进行英语专业学历教育和业务培训。

(二)优化师范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课程设置

新课程改革对中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实现素质教育。调查结果显示,乡镇中学英语师资队伍中普遍存在教学理念、方法手段落后,科研能力差,整体知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英语师资培训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目前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实际上就是专科学历的教师继续学完师范英语专业本科三、四年级的课程,这些课程基本上照搬非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计划,使用类似或相同的教材和教法,没有突出师范性,大部分课程主要是传授语言知识、技能,而不注重知识的运用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与中学英语教学联系不紧密,甚至落后于中学的教学改革。因此,师范院校和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要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在课程中注重教学、科研方法和技能的训练,特别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加强指导,要和中学英语新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课程内容要突出应用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目的是让学员掌握从事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帮助他们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

(三)建立校本培训模式

校本培训模式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发展目标和需求,由学校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教师培训形式,它的特点是立足本职、本岗、本校,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灵活性强、培训费用低,也是目前乡镇中学行之有效的一种培训模式。乡镇中学可以结合学校实际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校本培训模式:1.建立本校、本地区优秀教师传、帮、带培训模式。2.课题研究培训模式。3.同事互助观课模式。4.建立乡镇中学与师范院校互助模式。乡镇中学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教育实习基地,高校要选派优秀教育实习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生实习的同时,要参与学校校本培训活动,特别是对乡镇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指导,对学校校本培训给予有力支持,使他们可以成为校本培训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初中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 2003, 111.

乡镇统计工作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3

关键词:乡镇统计工作调查

0引言

统计工作是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各级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乡镇统计工作是统计调查立足之本,是统计人建功立业之基,是统计事业兴旺发达之源。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不仅是提高统计调查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打造“科学统计、依法统计、阳光统计”,实现“内创和谐,外树信誉,优质服务”的关键所在。近年来的统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统计工作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统计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统计事业不断健康有序发展。但相对来说,基层统计工作建设还比较薄弱,与统计工作的客观要求相差甚远。

1乡、镇统计工作现状

1.1统计网络不健全,业务经费无保障由于《统计法》只规定乡镇应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员,乡镇机构改革时,不仅撤掉了原有的统计站,而且没有设立专门的统计岗位。统计人员不专一,有的乡镇统计工作由乡镇办公室文书、经管站干部等兼职。统计管理不归口,从分管领导来看,出现了管人的不管业务,管业务的不管人的矛盾:从统计工作归口管理看,未进行详细区分,乡镇政府一个统计往往兼搞农业、工业等多个专业。由于统计机构不健全,绝大多数乡镇财政紧张,造成了统计工作办公条件普遍较差,业务经费无保障,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乡镇统计人员办公设备简陋。由于经费无法保障,大多数乡镇一年难以召开一次,乡镇统计工作会议,对于上级会议精神和工作任务,只能分级贯彻安排,导致会议精神传达不及时、不准确。致使统计工作不能及时完成,统计数据不能准确上报。

1.2统计队伍不稳定、人员不专业由于乡镇统计人员归乡镇政府管理。工资由乡镇政府发放,办公费用由乡镇政府出,而且关于乡镇统计人员的管理问题,有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的规定,县级统计部门大多权力有限,无力干预乡镇政府调配统计人员,因而乡镇政府随意更换统计人员,随意安排人员从事统计工作,统计人员一年一换、一年几换,导致乡镇统计人员不稳定、素质不高、兼职过多,统计只当副业干,迟报、错报、漏报现象时有发生。

1.3统计资料不完整。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些乡镇由于统计人员更换过于频繁,统计员之间交接手续不完整,致使统计资料丢失、损坏,年度统计资料断档现象较为严重。同时,一些乡镇统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严格按上级统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设置统计合帐,对统计资料的归档不够规范。

1.4统计方法制度改革滞后,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县乡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要求统计工作做相应的变化,而多年来,农村统计制度一成不变,农业是一个受自然影响大的行业,因自然灾害和农民生产趋向而改种、弃种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报表却不变。如春夏播种面积和全年播种面积调查表,上半年报的数字,下半年不得做任何改动,而实际的情况有时却有很大的出入。这既不能反映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进度,更凸现出统计制度和统计报表呆板,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1.5统计数据处理手段落后,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只局限于一种简单的报表收集和初级数据汇总整理,而忽视了统计分析和综合服务的职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基层统计人员少,而各种统计调查过多,个人承担的工作过重,无暇开展统计服务;另一方面,部分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缺乏应有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必要的专业知识。

2解决乡镇统计工作问题的对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指出“要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切实加强和搞好基层统计工作,确保统计数据源头的真实可靠,成了当前各级统计部门的一项主要任务。加强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应当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2.1明确责任,加强管理。根据情况,乡镇可成立联合型综合统计机构,设置专职统计员1至2名,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任命,明确身份为乡镇行政编制,条件成熟的可以享受副科级干部待遇。承担乡镇农村统计工作,并负责收集乡镇各站(所)的全部统计资料及运15-情况,按照上级统计部门统一编制的统计报表进行归集、汇总、分析,将月度统计报表资料和相关分析材料于次月5日前提供给乡(镇)有关领导,经乡(镇)领导审核同意后,同时报送县统计局和县直有关部门,充分保证乡镇统计网络的稳定性,确保统计报表渠道畅通。

2.2稳定队伍,上下联动。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着指导和监督作用,为各级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乡镇政府要重视统计工作,把统计工作当作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来抓。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统计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促进统计人才不断创新,要使统计人员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自身价值不断得到实现。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适当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福利待遇,解决基层统计人员在工作环境、办公条件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增强统计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严格执行《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基层统计人员变动必须征得统计管理部门的同意,统计员必须持证上岗,统计员不得随意变动。

2.3健全制度,严格考核。制定和完善《乡镇统计工作目标考核制度》、《统计调查制度》、《统计报表报送、审核、评估制度》、《统计数据责任追究制度》等,用这些制度来规范乡镇统计工作,管理约束统计人员,逐步使乡镇统计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可靠。

2.4加强乡镇统计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现基层统计电算化。首先要加强硬件建设。要为各乡镇统计站解决办公用房、办公桌椅、资料柜等必要的办公设备,并配备专用微机,解决统计手段落后的问题,逐步实现县、乡统计信息微机联网,推进乡镇统计信息化建设。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对统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从统计报表指标复杂化,还是从报表的趋势上看,统计工作网络化、信息化是,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所有乡镇都要配备电脑设备,统计人员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快速提高统计工作的服务水平。其次是加强软件建设。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人才进入统计队伍,并不断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乡镇生态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思考 篇4

少数民族是一个特殊群体,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少数民族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经济相对落后,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特别关注和扶持。全面、客观地把握当前的扶贫攻坚形势,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这对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猴场苗族仡佬族乡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猴场乡位于普定县东北部,距离县城41公里,辖17个行政村113个村民小组,其中少数民族村6个。全乡现有总人口 2337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508

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6.4 %。多年来,少数民族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和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少数民族村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6个少数民族村的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256元,增加到2010年的1965元,年均增长11.76%,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二是初步形成能稳定解

决群众温饱的支柱产业。少数民族村因地制宜,开发一批与解决温饱有直接关系的短、平、快种养项目。乡党委、政府以解决温饱、脱贫致富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出台扶持少数民族发展农业产业的优惠政策,扶持漏寨村建立了核桃种植基地,仙马村建立了林下乌鸡养殖基地,等等,通过基地建设,形成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自2005年以来,乡党委,政府带领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坚持自力更生,在上级帮扶下,切实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完成了从补郎到猴场的通乡公路砂改油工程,开通了西北到大地、猴场至普屯坝、丫口寨到仙马堂等入组公路,大大改善了少数民族村的交通状况,为实现“交通引领经济”奠定了基础。投入20余万元建造了猛架、煤冲引水工程,解决了1000多人的饮水问题。各村基本上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同时,农村危房改造和改圈改厕等民生工程的实施,切实改善了少数民族村寨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经过乡村的共同努力,猴场乡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实现新时期的扶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少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猴场乡经济发展工作虽然取得明显的成效,但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发展仍相当缓慢,乡内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村寨的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1、少数民族乡镇大多山地多,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猴场乡地处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是典型的“八分山一分地一分水”的地理环境,旱地面积的比重分别高达62.5%,人均水田面积仅0.2亩。由于受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乡内大部分村组只作单季作物,且水利基础设施落后,“问天田”的比重大,收成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天爷”帮忙。

2、基础设施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是少数民族山区乡镇存在的普遍问题,虽然在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修通了入组公路,但因道路等级低、弯道多、路况差,加上客流量少导致车辆短缺(40%以上的自然村简易公路都不通),仍有相当一部分自然村未安装程控电话,少数民族乡镇的群众与外界接触少,信息量少,接触外界新鲜事物少。由于不懂科学技术、不主动了解市场信息,少数民族群众陷入信息封闭观念陈旧,导致经济落后的困境。

3、农民整体素质较低,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现在的农村,有60%左右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劳动技能的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村中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妇、幼,这部分人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于传统农业,对效益农业接受程度低。目前各村效益农业虽有所发展,但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而且随着扶持效益农业补助资金的减少,效益农业发展的步伐将会减慢,这些严重

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提升,农业高新技术难以推广,实用技术难以掌握,整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

4、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少数民族山乡GDP结构明显不合理,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第二、三产业相当薄弱,而第一产业中又以种植业为主,林、牧、渔业产值偏低,农业中又是典型的“玉米+马铃薯”种植方式。加之木材市场疲软,林木价格下滑,传统的林木经营面临严峻的挑战,导致山区经济增长更为缓慢。

5、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战斗力不强。少数民族村级集体基本上无经济收入,村级集体经济主要依靠帮扶单位给予解决,大多是“空壳村”,而且少数民族乡基本上没有税源,乡财政运行相对困难。乡村两级自身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增大。同时,随着各村劳动力外出的增多,在家党员年龄偏大,发展新党员后备力量不足,造成村党组织相对薄弱,缺少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

6、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过小,生产效率低。目前猴场乡少数民族村人均耕地仅有0.5亩,加上农户生产经营地块零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这不仅给科技推广、灌溉、排涝、病虫害防治、土地开发等带来了很大困难,而且农业生产相对成本高。同时由于缺少投入,管理粗放,组织化程

度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了村民的收入。

7、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近年来,虽然各方面对少数民族村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但一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8、由于地理环境制约,村居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导致第三产业缺少发展空间,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

三、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扶贫开发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全局性发展战略。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扶贫开发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继续把对少数民族乡镇的扶贫攻坚工作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地把扶贫开发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虽然离不开政府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但建立和完善民族地区自我发展机制才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关建所在。

1、进一步转变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观念。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可以焕发出摆脱贫困的巨大动力。为此,要想摆脱贫困,实现小康致富,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至关重要。政府在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帮资金、帮技术的工作力度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

思想意识和科学素质,进一步激活农民群众要求致富的强烈愿望,从“要我富”的观念向“我要富”的转变,毕竟“石头孵不出小鸡”。

2、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旅游业既能发挥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又符合欠发达地区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要求,还能大量增加就业岗位。少数民族村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和民族风情游,同时大力培植生态经济,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着力抓好现有形成的核桃、乌鸡等特色农业示范基地的后期管理和综合开发,加大对其扶持力度,推动核桃产业和本地乌鸡养殖上规模、上档次,提升产业层次。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山区原有的天蓝、水清、山绿、环境优美的面貌,使之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充分展示农业示范、农业观赏、休闲等多种功能,推进旅游富民。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确实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是解决温饱的基础,也是巩固脱贫致富的基础。为此继续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进一步加大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村庄整治,加大改圈改厕力度,改善居住条件。通过异地脱贫,政策鼓励等措施,引导其他少数民族村民向中心村和中心城镇集聚,推进城镇化建设。通过政府扶持,动员和组织农民修建小水库、山塘等小型水利工程,加快民族地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灾能力。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条件,解决民族地区缺医少药和群众看病难的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大病统筹,杜绝因病致贫。

4、加强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市场经营意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加快少数民族地方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基础。猴场乡将努力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围绕本乡特色农业的发展和市场劳务的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技能培训,让广大农民掌握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提高农民就业和创收能力。同时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增强市场意识和适应能力,使广大农民能够自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来组织农业生产,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发展经济,必须精诚团结,凝集合力,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个人素质再强,但如果各吹各的调,只能是一盘散沙,最终一事难成。乡党委、政府要始终紧扣发展“第一要务”,牢记“两个务必”,实践“三个代表”。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年青干部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素质,建设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为加快少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6、立足实际,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一是积极探索土地

乡镇生态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思考 篇5

题目:某某乡特色

实习论文 **产品的生产与发展问题分析 指导教师: 网老师 专业名称:**********班级

姓名

2012年4月

某某乡特色园艺产品的生产与发展问题分析

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08—2班 李惠龙0806111052(驻某某乡实习工作站)实习期间,我们某某乡实习工作小组在实习期间通过走访等各种渠道,对该乡的园艺行业有了比较基本的了解。从总体上看,该地的园艺发展情况良好,园艺种类比较丰富,行业发展有一定的技术和生产基础,问题也存在一些,发展的路子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实践。

该乡的园艺发展情况如下:

近年来,某某乡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村镇园艺行业全乡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当地园艺农业发展迅速,发展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园艺发展模式。食用菌金针菇等大棚种植,观赏花卉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大棚种植,观光林果示范园,等发展迅速。某某村大棚蔬菜,小光村特色花卉种植,工官屯村大黄村等金针菇食用菌专业化种植;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园艺发展,优创物业管理汇元生物科技分公司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模式开创新思路;李家湾食用菌百亩园,羑河食用菌百亩园建设风生水起。

其中以白色金针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是某某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一项主导产业。2009年全乡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6200万袋,年生产鲜菇27500吨,品种有金针菇、平菇、白灵菇、杏孢菇、灵芝等10多个,食用菌公司47家,其中食用菌龙头公司41家,食用菌塑料包装公司7家,冷藏运输公司2家,8个专业生产区,是全国三大金针菇生产基地之一。

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全乡以金针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种植规模达到8000万袋,产值达到2.87亿元;汤河观光农业区开发进展顺利,流转土地6000亩,种植高效林果4800亩。

目前正在从分散种植逐步向产业集聚型发展。汤河观光农业区任务4亿元,现已完成3.853亿元,目前已流转土地2万余亩,种植各类果树3500亩,其他树种1600亩。

全年新建成三个食用菌百亩园,改扩建娄湾、某某、北张贾食用菌百亩园,在建李家湾、羑河两个食用菌百亩园,康洼、部落两个蔬菜种植百亩园,小光村花卉种植百亩园,菌菜园建设涉及投资3549万元,土地1042亩。新建的三个高标准食用菌示范园情况是:其中,大黄村食用菌百亩园,种植面积120亩,以白色金针菇为主,年产量达到2800余吨,产值1000万元,带动农户72户,户均增收8300元;工官屯食用菌百亩园,种植面积102亩,以白色金针菇和香菇为主,年产量达到2700吨,产值900万元,带动农户60户,户均增收8000元;小付庄食用菌百亩园,种植面积107亩,以白色金针菇为主,年产量达到2700吨,年产值940万元,带动农户60户,户均增收7900元。

食用菌产业带动的农户正在迅速增加的同时,传统产业也呈现增长态势,全乡西瓜种植面积1100余亩,露地菜种植面积达10500余亩。

此外花卉种植也呈现一派生机景象。在小光村村支书带领村民开展花卉大棚种植。据村民讲,一个大棚的非洲菊,每月入账 5000元,3个大棚一年收入近20万元。主要品中有非洲菊,满天星,红白玫瑰,康乃馨等,具有经济价值高,市场潜力大的品种,种植规模规划为150亩。

总结以上发展特点主要有;园艺发展迅速,符合当地实际农业环境,生产过

程逐渐标准化,经济效益初具规模。形成企业+农户、农户合作互助社、农民个体户、企业工厂自主化生产等多种模式。改善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也带动了环境和经济效益。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在园艺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和研究。

具体总结有以下几方面;

一,规模效益有待提高,集约化生产能力较低。受农民种植观念和资金周转的因素等,我地区的普遍情况是,种植规模上不去,散户种植占多数,同类竞争激烈,不利于整体种植。

二,市场化程度,标准化生产能力较低。不管是生产设施,生产环境,还是产品包装,初级加工,进入市场阶段产加销的环节中存在着工序粗放,标准低,不利于提高产品的市场价值,以至于后期的稳定推广。

三,产业链条集中于上游部分,初级产品占据主导地位,市场化程度低,利润空间小,受市场因素影响大,增值空间有限,相关配套物流运输,原料供应等渠道单一。

四,营销渠道不畅,多数靠经验种植,盲目跟风严重,销路也是相对狭窄,基本靠传帮带,回头客,市场推广动力不足。

五技术水平不高,管理部分甚至不科学。在一些相关细节上需要专业人员给予技术指导。靠科学管理减低成本,而不是单纯的节料省环节。

其中最重要的实现成果转化环节------流通环节。尤其需要给予高度关注。据资料显示,当前我国蔬菜的流通成本已经占到最终菜价的2/3,蔬菜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往往要经过五、六个环节,每个环节层层加价,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成本过高是蔬菜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最近时期,正值秋冬季蔬菜上市的黄金旺季,但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商家与产家实际对接链条牵涉环节过多,市场流通过程中出现了一边供大于求,另一边确供不应求,不能有效地满足市场实际供求,信息不对称,缺少完善市场竞争导向机制,政府调控政策不完善,工艺仍相对落后,产品单一,属于生产最上游,未创出特品牌,农民管理水平低,生产技术条件相对简陋,产品保鲜技术手段简单,出现了卖菜难买才贵,菜农赔卖,消费者贵买的尴尬局面。

如何才能更好的发挥市场的基本资源配置作用,让看不见的手去正确的指挥生产,引导生产消费,如何更合的加强政府服务职能,做好市场宏观调控的能动作用,是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的基本思路。

具体来说,集中力量解决阻碍市场正常价格信息反馈作用的障碍,确保信息畅通。完善和规范市场流通渠道和运行机制,完善相关配套信息服务设施,严把质量关的同时降低市场准入壁垒和门槛,加强产加销环节引导,营造公平充分有序的竞争环境,政府应该做好服务工作,打通主要环节,必要时进行措施改革,加强监督和管理。

控制流通成本成降低终端价格主环节。比如近些天屡见报端的”流动菜篮子”,“流动售菜车”其所卖的蔬菜都产自城市超市自己的园艺场或直接购自农村合作社提供的菜园,从源头上控制成本,同时减少流通环节,这样商品的价格可以直达市民,比市场上更便宜。

实现农村合作社与农贸市场和超市对接。而减少流通成本则是当前抑制物价过快上涨最易打通的环节。组织农村合作社,实现农村合作社与农贸市场和超市对接,是降低当前流通成本过高的趋势。农村合作社成立以后它可以与超市谈判,把涨价的好处给农民。我们现在是小生产,大市场。那么下一步的发展的方

向应该是订单农业,生产多少,生产什么,以什么价格来出售都有合同,另外是生产者与超市,有一个基本的衔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经过分析,相关一系列问题解决措施大概有一下几点;

(1)大力发展和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园艺产品,强化政府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政策支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营造宽松的农业投资环境,吸引外来2011年12月2013年4月投资,积极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高经济价值的园艺作物。利用劳力资源、气候资源及土地资源,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各地拥有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园艺企业进行投资,带动我乡园艺产业的发展。

(2)种植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将重心转移到更高的水平上去。比如花卉可转移到鲜切花和盆花发展上来,突出特色产品,创立品牌。在大力扶持鲜切花的同时,不断地提高产品的质量,巩固和扩大市场销路。

(3)对季节性生产的园艺产品,应加强信息管理,科学地进行市场预测,合理安排生产,了解各地贸易的技术要求和惯例,把握时机,扩大产品的生产,走绿色产业发展道路。

(4)进一步探索具有当地产业特色的生产经营组织模式,产销分工协作专业化程度较高,目前推行的公司+企业+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还需进一步探索。

(5)加强对科研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结合当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进新品种,走产品特色化的道路。

(6)健全产品的流通体系,扩大市场流通量,加强对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实现市场的公平竞争、优质优价。

(7)建立信息网络,对产品生产进行指导,规范市场体制,正确引导消费,充分了解农产品信息动态,把握市场机会。

(8)制定园艺生产统一管理,规范生产过程,对食用菌类等生产方式、采后处理技术、包装标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标准化生产的要求。

乡镇生态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思考 篇6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摘要:村镇银行作为支持县域经济及“三农”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对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三农”快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对村镇银行实地调查,了解村镇银行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经营状况和困难,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村镇银行 建议 发展

近年来,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及监管部门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了县域支农支企支民的主力军,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目前,朔州辖区共设立村镇银行2家,分别为:朔城区蒙银村镇银行和山阴县太行村镇银行。2014年12月末,村镇银行资产总计21.91亿元,贷款余额9.77亿元,占总资产的44.6%,个人贷款6.1亿元,单位贷款3.67亿元。存款余额17.59亿元,个人存款6.86亿元,单位存款10.73万元,存贷比为55.54%。村镇银行已设立网点4个,共为县域近100家中小企业和企业主个人累计投放流动资金贷款2亿元;促进企业增加设备投资、升级改造达50家,累计投放中长期贷款1.8亿元。先后对全县个体工商户与农户450多户,累计发放贷款6.5亿元,有力支持了县域经济发展。

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1、营业格局逐步扩展。从调查来看,朔州村镇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和部分部门负责人都是从金融监管部门或其他金融机构聘请的资深人员,有一定金融工作管理经验且熟悉县域经济环境特点,同时采用发起行的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在立足区域的基础上,服务领域逐步向下扩展,服务领域向乡镇延伸。从2013年起,朔州村镇银行在乡镇开设了2家支行,“行+支行”经营格局正基本形成。

2、不断创新信贷产品。随着对县域和农村市场的不断发展,朔州村镇银行深入调研,逐步推出了一系列适合三农、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生产经营发展的信贷产品,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多元化”的需求。近几年,蒙银村镇银行适时推出“工商通”信贷产品,通过工商企业联保的形式发放贷款。截至2014年12月,蒙银村镇银行共为山西华美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朔州市荷斯坦农牧有限公司、朔州市玉收农牧有限公司、朔州市义成绿化种苗有限公司等36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6609万元。太行村镇银行结合山阴县白色乳业和养殖园区的特点,开发了“园区贷”信贷产品,推出“龙头企业+园区+农户”三位一体、“龙头企业+园区”两位一体的批量担保模式,有效地支持了畜牧业养殖的发展。

3、贷审流程优势明显。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较,村镇银行在贷款审批流程及速度上具有显著优势。从审批时间来看,只要手续齐全符合条件的单笔贷款申请,从前期调查到放款基本不超过1周时间。同时,对贷款到期的客户,经风险部门评定为经营情况良好,其贷款可直接续贷,无需归还,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贷款融资成本。

三、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村镇银行落实服务政策难度大。一是村镇银行呈现“支大拒小”现象。村镇银行因其特殊的背景和条件便决定了其服务县域经济的定位,同时作为商业银行,其逐利的本性也与生俱来。调查中,我们发现,村镇银行得到的各种优惠及扶持政策非常有限,商业化经营与服务“三农”发展不能有效统一。在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背景下,大型企业资源有限,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较大,村镇银行只好倾向于资产规模较大的优质客户。目前村镇银行,“小额、分散”的经营原则很难做到贯彻执行,具体表现为贷款额度高、贷款投向过分集中。二是村镇银行支农支小与风险难控制相矛盾。村镇银行既要进行商业化运作,又要开展涉农支小政策相关业务。但在当前县域经济环境下,涉农支小信贷业务风险较高,村镇银行如何在保证自身盈利发展的同时,又要能有效开展相关政策业务的运作成为了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难题。

2、资金来源问题制约着村镇银行持续发展。开业时间较短,客户资源有限,这是当前村镇银行面临的现实。在县域中民众对其缺乏信任,加之其知名度不高,开展的信贷业务、支付结算业务等金融服务功能比较滞后,企业及民众基本不将资金存入村镇银行。因此,村镇银行吸储能力有限,吸收各种存款的难度相当大,这就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2014年12月末,朔州村镇银行储蓄存款余额为6.9亿元,仅占全县域储蓄存款余额的6.5%;解决存款规模限制成为了村镇银行发展首要难题。

3、网络设备滞后阻碍了村镇银行业务的开展。按人民银行规定:具备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加入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和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申请加入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和征信管理系统。但是庞大的网络设备的研发费用及大量维护成本的投入,处在起步发展阶段村镇银行,实在难以独立承担。具体来说,当前村镇银行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网络问题:一是支付结算系统方面。村镇银行由于无法直接接入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银行卡业务无法开展,相关业务也只能通过发起行间接结算,在当前网络发达的背景下,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处于非常劣势,严重影响了村镇银行的吸储能力。二是征信系统方面。目前村镇银行还无法直接接入征信系统,企业和个人信用情况只能通过当地的人民银行进行核查,这样就降低了村镇银行贷款发放的效率,无形中增加了村镇银行的人力成本。三是反洗钱系统方面。由于村镇银行规模还较小、结算及账户管理等方面水平较低,缺乏在大额现金审批报备、大额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等方面的网络监测能力,仍需加大改进力度。

4、经营风险阻碍和制约村镇银行业务的发展。灵活快速的信贷机制促进了村镇银行贷款业务快速发展。同时,受资金、网络方面等客观因素制约,村镇业务快速扩张所带来的一系列金融风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为:一是业务经营单一,经营稳定性差。村镇银行的主营业务收入完全依靠存贷款利差产生,中间业务单一。二是村镇银行客户结构单一,信贷风险较大。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均在县域辖区,贷款对象行业特征明显,行业的集中度较高,造成行业风险不能有效转移,严重影响村镇银行持续经营的稳定性。2014年12月末,朔州村镇银行个人贷款余额6.1亿元,占总贷款的62.4%,个体工商户贷款为主体;企业贷款余额3.67亿元,其投向主要集中为批发零售业,占比为52.32%。同时,朔州村镇银行不良贷款余额0.12亿元,不良率为1.23%,不良贷款主要为中小企业贷款。

四、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建议

1、建立市场定位机制,规范服务方向。首先,监管部门建立健全市场定位机制。通过完善支农支小服务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对村镇银行“三农”和支小微企业贷款占比及投向进行明确规定,定位村镇银行把握服务县域经济,按照支农支小这个服务方向,促进服务“三农”与商业之间的可持续的发展平衡关系,立足县域经济发展现实,加大支农支小力度。其次,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在贷款的审批、流程操作、利率机制等几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为本区域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农户提供多样便捷的金融服务。第三,利用发起银行现有成熟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技术与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村镇银行在县域地区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各项金融业务在县域经济迅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扩大资金来源,改善资金压力。一是对村镇银行实行优惠支农支小再贷款政策。人民银行参照县域法人考核办法及当地信贷投放情况,给予村镇银行特别的支农支小再贷款的多种扶持政策,增加其资金来源,增强其信贷资金投放能力。二是放宽村镇银行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资格,扩展其资金补充渠道。三是推动村镇银行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扩大村镇银行的存款利率浮动范围,提高村镇银行市场竞争力。四是鼓励村镇银行探索可行的金融相关债券,建议村镇银行会同发起银行或发起人发行区域性债券,如集合债券或次级债券,拓宽村镇银行资金来源渠道,扩充村镇银行资本金。

3、加强网络设备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一是多渠道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拓展村镇银行服务方式。以村镇银行总行为依托,探索在农村建立自助服务站、社区服务网点和金融服务流动站等特色服务渠道,有效解决村镇银行网点不足带来的弊端,尽最大能力为农村区域客户提供优质、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二是强化村镇银行与发起银行或同业之间相互合作,弥补村镇银行因网络技术落后产生的劣势,提升村镇银行金融服务水平。三是推进行内核心业务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与支付结算部门进行合作,加强村镇银行网络渠道建设,提高系统运行管理水平,提升村镇银行金融服务电子化水平,争取尽早具备和达到加入支付系统、征信管理系统和反洗钱监测系统的条件,早日享受接入网络先进系统的便捷服务。

4、加强政策扶持体系建设,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一是进一步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提高村镇银行服务县域的积极性。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设定涉农支小贷款考核办法,作为确定奖惩的依据。对于完成目标较好的村镇银行,由地方财政出资建立奖励基金,给予税收等优惠,人民银行给予支农再贷款优惠,以此鼓励村镇银行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二是在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应加大对村镇银行支持。如在计提坏账准备,营业税、所得税等方面制定不同的优惠措施,增加村镇银行资本积累;对面向农户的贷款政府给予村镇银行财政贴息支持,从而使农户自身不能承担过高利率以及村镇银行贷款分散、单笔贷款成本较高的问题能进一步缓解。三是放宽新设立村镇银行的存贷款比例限制,对其运用资本金发放贷款实行定量控制,同时不列入存贷款比例进行监管控制,支持其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多发放支农贷款。四是人民银行积极引导村镇银行完善支付结算、现金管理、反洗钱监测、征信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加大技术和业务支持,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 丁忠民.村镇银行发展与缓解农村金融困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7)

[2] 赵冬青,王树贤.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10(7)

[3] 辛本胜.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展望[J].新金融,2011(5)

[4] 高晓燕,孙晓靓.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6)

[5] 李蓉,许可.当前村镇银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江西省为例[J].金融教育研究,2013(2)

3、融资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担保体系。在一些地方,目前尚未建立专门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服务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普遍存在担保难的问题。

(2)缺乏一套统一的、完整的信用评估、监督机制。由于在我国许多地方,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建立起以企业资信档案为基础的信用制度,工商、税务、金融、公安、法院等部门各行其是,信息不通,甚至还相互设防,导致无法及时有效地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了解与掌握。

(3)缺乏“公平、公正、公开”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近年来,在一些地方,一些不法之徒打着搞活金融的幌子,以高出金融机构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高额利息,非法吸引资金,导致各种非法金融行为肆虐,一些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深受其害,使本来就不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受到了严重影响。另外,由于法律体系不健全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甚行,一些企业逃逸银行债务的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的遏制,“老赖”当道,甚至使一些遵纪守法的企业“吃了亏”,受到了伤害。

四、有效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改善企业金融融资服务

1、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积极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活力。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兴则经济兴。各级政府部门要深刻认识金融支持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小企业将成为我国市场的重要主体和创新生力军。随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财税体制的改革,尤其是鼓励创新创业政策环境的形成,中小企业的数量会进一步大量增加,在促进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就业、税收等方面将得到更大的收获。因此,一方面政府各部门要建立帮助和支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风险投资基金,积极引进社会抑或是国外资金,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新的、更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建设与完善担保信用体系,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担保行业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要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的建设,积极完善信用体系要素。首先,要加强诚信建设,整合各个部门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社会信息平台,构建社会信用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形成互联共享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与比较完善的信用服务体系。其次,要将中小企业法定代表人的信用档案与企业经济活动档案纳入信用体系,建立科学、公正的中小企业贷款信用评级制度,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第三,要确认中介机构的资质,积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在为中小企业加快盈利模式转型、解决资金短缺、应对经济下行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3、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总渠道,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与民间借贷市场。要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和创新,大力引进各种金融机构,壮大区域金融实力。加快打造地方金融控股集团,规范发展小型法人机构,培育新型金融机构,积极稳妥地发展互联网金融,鼓励竞争,强化监督,优胜劣汰,集聚资金,明确融资双方的“责权利”,从而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4、要进一步构建全面、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法律保障体系,用足用好用活各类政策。一方面要加快中小企业信贷制度的立法工作,切实解决银行不良贷款风险隐患,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与内控制度,促进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健康规范地发展;另一方面,要用足用好用活各类政策,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充分利用民间资本,重点扶持一批能够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重要中小企业进行长期积累和投入。

5、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发展格局。首先,银行和各金融机构要摒弃惜贷、怕贷的观念,积极改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要在积极应对和预防各种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提高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在认识上深一层,支持上强一分,才能使企业在发展中快一步。第三,要降低服务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对能够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转型升级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创造力的中小企业加大支持力度。

6、要进一步增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多策并举。银行信贷、管理、审批各相关环节要接好“地气”,对信誉好、效益高、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企业要积极创新担保方式,为其量身打造灵活的贷款机制和个性化的服务产品组合。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开辟绿色通道,提高贷款比例,尽量避免由于金融部门的借贷审批程序繁杂而导致企业错失良机。

7、要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经营能力建设,做好转型升级,提高信用水准。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中小企业提出了新命题。中小企业只有认清形势,了解新常态下的新特征,才能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中小企业要做好内功,完善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提升企业自身素质与内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主动加强与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沟通,向他们提供各种会计报表、财务信息,增强信息透明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努力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准,赢得金融机构的信任。

五、结语

新常态下,企业的发展已经与全球经济的发展融为一体。一方面,中小企业必须认真面对全球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以信息经济、智慧经济引领企业转型升级,才能赢得市场先机;另一方面,政府、银行与各种金融机构以及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做好顶层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积极扶持中小企业转变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从而催生新的业态、衍生新的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 斯天军.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从诸暨块状经济发展谈金融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商场现代化,2007(13)

乡镇生态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思考 篇7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下,得以不断发展、壮大。2007年上半年我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000万元,占GDP比重为1.5%,比去年同期增长了0.2个百分点。从业人员

8000余人,约占全市从业人员的12%,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24%左右。我市文化产业呈现以下特点: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正逐步完善。

“十五”时期以来,我市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陆续新建了音乐喷泉广场、体育场、博物馆、二卡红色旅游展馆、拓拔鲜卑历史生态陈列馆等一批基础文化设施。作为全市30项重点工程之一的俄罗斯艺术博物馆,占地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是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建筑。为展现我市文化和城市特色所建的满洲里市套娃广场,规划面积达54万平方米,主体广场6万平方米,其主体建

筑是一个由三个侧面组成的巨型套娃雕塑,高达30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套娃,已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目前,我市正在筹建和建设的还有欧式旅游观光婚礼宫、现代歌舞剧院等文化基础设施。外观为哥特式建筑造型的欧式旅游观光婚礼宫将成为我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进一步体现我市新时期的文化特色。

2、我市文化产业体系已初步建立。

近年来,随着我市文化市场的日益发展,文化市场体系已初步建立,产业规模正不断壮大,形成了以文化娱乐业和文化旅游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群体。特别是“十五”时期以来,随着全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娱乐市场趋向持续高速发展态势,已经成为我市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截止2007年上半年,全市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200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KTV量贩22家,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38家,音像制品出租及零售67家,电子游戏37家,演艺场所5家,台球厅29家,综合性娱乐场所2家。

3、我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迅速。

我市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我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近年来,我市连续举办了满洲里中俄蒙国际旅游节、中俄蒙三国国际冰雪节、选美大赛、中俄蒙科技展、市民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旅游活动,以及我市第一部红色革命题材的电影《红色满洲里》的拍摄完成,均对我市文化产业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带动了我市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文化产业虽有长足的进步,但总体发展水平依然较低,与我市拥有的丰厚文化资源相比尚不相称,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距离。

1、我市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规模偏小、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

由于我市居民生活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面对现在我市巨大的文化市场需求,我市的文化产业呈现出缺乏整体规划,经营单位众多,在总体上缺乏竞争力,且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水平低、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差、产业集约化程度较低,资源极度分散的特点,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明显偏低,在全市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还很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2、文化产业法规政策不够完备。

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需要法规、政策的大力支持,但目前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不够完备,空白点较多,我市也没有出台专

门的条例、规章和政策。目前我市文化经营单位中存在着大量的无序竞争的情况,滋生了一些不良现象,迫切需要加强文化市场执法力度。

3、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目前我市文化艺术专业人员不少,但既熟悉文化事业又熟悉市场经济的经营人才十分紧缺,没有形成文化产业企业家队伍和人才群体。我市在自治区、乃至国家内外闻名的文化产业实业家或带头人更少,远不适应引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所以我市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亟待建立。

三、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及相关建议:

当前,满洲里市文化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必须以创新理念、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完善机制、培养和引进人才,健全和夯实文化产业基础,促进我市文化产业的稳步高效发展,实现我市文化产业由初级向高级的跨越。

1、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大力宣传发展满洲里市的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迫切要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有利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和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对于推进满洲

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及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搞活市场,引导消费。

为推进满洲里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首先我们应该大力拓展文化产业市场。文化产业市场的拓展,要立足国内,面向国际,根据满洲里市的城市特点、地域特色,立足现实,推陈出新,拓宽思路,走向国内国际大市场,同时增加文化产品对市场的供给,引导消费。为能向我市居民提供充足的、满足不同层次文化消费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而努力。

3、加强文化产业规划,调整文化产业结构。

近年来,我市根据旅游城市的实际特点,将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创新拓展文化产业,作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着力做好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文章,充分利用我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出一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活动和文化旅游产品。对于目前我市文化经营单位存在的规模小、档次低等现象,今后在审批过程中应注重这个问题,切实加强引导力度,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档次和水平,优化我市的文化产业结构。

4、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维护市场经营秩序。

针对目前我市文化经营单位中存在的无序竞争等情况,应从存在问题的基本点出发,加强对文化经营户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依法经

营的自觉性;加强对文化市场管理执法人员的法制培训,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积极推进我市文化市场依法管理工作。

5、加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人才的培养是搞好我市文化产业的关键,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既熟悉文化事业又熟悉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人才,引进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将成为我市文化市场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文化产业方面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工作

乡镇生态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思考 篇8

3、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和信贷支持力度。针对基层反映突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各级政府要按照法律有关规定,进一步改进政府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逐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进一步改善信贷服务,简化审批手续,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规模,专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4、边发展、边规范,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导。鼓励和扶持农村能人和专业大户自主办社,不越俎代庖,不统包统管。积极探索股份合作制的办社模式。组织开展以有完善的组织机制、有合作手段、有一定规模、有明显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活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开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辅导和培训,不断提高其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乡镇生态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思考 篇9

——郝娜 张新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迅速到来,“未富先老”“未老先病”等一系列问题层出不穷,日趋增长。相比于城镇居民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乡镇养老的问题无疑更多,也更具有代表性。因此,我们小组结合省情,走访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几个乡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陕西农村养老的现状。旨在寻求养老改革重点与现实相契合,从而略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践行当代大学生青春使命与理想抱负。

首先,对小组成员各自走访的情况与资料进项汇总,不难得出农村养老的现状,具体有如下几点。

1.农村老龄化成因复杂、不可逆转。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奔赴都市、城镇讨生活,即使过客匆匆也甚少归家。相比于古老、辛苦、就业机会少且缺乏文化娱乐活动的农村生活,城镇生活无疑更具有诱惑力,这也是直接导致农村“空巢化”的主要原因。在我们走访的乡村中,关中地区相对好点,紧接着是陕北地区,最后是陕南地区。在与当地老年人的交流中,我们发现有这么两点是导致年轻人纷纷“出逃”的主要原因(1)农业劳作辛苦关键挣不到钱;陕北某某村的刘姓老人掰着指头给我们算到“一年到头两料庄稼,小麦亩产700斤,市价一块二,玉米亩产1200斤,市价九毛八,加在一块4亩地,全年收入不到8000块,刨除农药化肥水电费机器费等,纯收入不到4000块,幸亏这几年不交农业税跟提留款,否则还得少一大截......城里的小儿子说,这点钱他三个月就挣回来了......”

实情也确是如此,随着这两年农业机械化的加深,现代年轻人也不必像其祖父辈那般辛苦,可农业活动依旧繁重劳累,这也是年轻人流失的重要原因。(2)城里就业机会多且娱乐活动多;对新一代年轻人而言,如果还要求他们甘受清贫无疑是个讽刺。至于就业机会与收入,上文刘老汉的小儿子想必已经给出合理的解释,毋需再多加置喙了。

2.农村养老形势严峻。调查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即使在计划生育比较严格的时期,农村区域依然保有两到三个的孩子出生率。按理来说,养老压力并不是很大,可实情并非如此。在我们走访过程中,经常发现多子家庭的老人生活并不美好,还有若干孤寡老人伶仃无依......尽管政策给予70岁以上老人养老金补助,可在物价如此飙高的时代,那几十块钱无疑杯水车薪,只能补贴点油盐酱醋......政府在养老投入上,城乡之间的待遇有巨大的鸿沟。而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善待老人的优良传统观念正在遭遇极大的挑战;老人家庭正在遭遇更多的“冷暴力”,年轻人与父母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使家庭的老人心灵更加愁苦。即使有逢年过节的探望,却也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化严重,并且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入,使农村老人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也成奢望。这一点,在留守家庭中更为突出。老人不但要承受长时间的心理孤单,更要背负繁重的农业劳作,让人感觉颇为心酸。

究其原因,莫过于社会转型期多种价值观激荡,传统尊老敬老的“孝道”文化没有及时继承并发扬,使得部分年轻人观念淡薄,从而让上述现象持续扩大发酵,导致今日养老、尽孝的形式化、表面化,令人无奈而又心酸。

3.基层政府应对无力也无钱。尽管国家从大的层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可是在我们所走访的过程中,广大农村区域压根没有可操作的空间与手段,养老院、乡镇医院等基础设施少且力量薄弱,应对范围广阔人口众多。其二,即使基层乡镇、村寨有心亦无力,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应对繁琐复杂的状况,从而使得政策本地化举步维艰,难以有突破性的进展。另一方面,群众依然有着强烈的传统“养老观”;对进养老院抱有相当大的抵触情绪,导致试点工作难以为继,无米下炊。

基于以上原因,使得农村养老工作更加难做并持续发酵。目前社会上“留守儿童”“空巢家庭”无不引发大讨论,稍有不慎则极易造成严重的后果。故此,针对走访过程中所凸显的现象与原因,我与同学们互相讨论,查找资料并请教诸多老师,初步形成以下应对措施。

一、开拓就业渠道,推广全民创业、当地扶持,加大加强第三产业服务链。众所周知,发达国家中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就是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我国与之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加大加强第三产业服务链,使得上中下游全方位对接,实现“从田间地头到千家百户”,打造符合现代人“绿色环保”的生活观念,并且可以有效吸纳当地就业人口,带动地区富裕。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推广全民创业。对比于社会经历不深、吃苦能力较差的大学生群体的创业,全民创业无疑更能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实现全面富裕的目标。并且,本地企业做大做强,岂不更能吸受家乡劳动力?岂不更能带动经济发展?岂不更能实现共同富裕?况且,自己富裕了,更是可以更好地孝敬老人?此生若能得幸福安稳,谁又愿颠沛流离?

二、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宣传,多种手段共同树立“尊老敬老”的尽孝新风气。一方面,宣传紧跟时代,尽孝更要尽心,自上而下树立典型,形成良好强大的传统道德指向与舆论风向。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使老人一不受饥寒之苦,二不蒙寒心孝顺;另一方面,对农村孤寡老人、五保户等群体进行多种手段养老。补贴不妨加大点,渠道不妨放宽点——养老院,寺院,道观等场所都可以作为政府养老的试点场所,使老人心有所属,话有可说,人有相伴,老有所依,从而及人之老。

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鼓励青年扎根基层,提高基层政府行政力与透明度,三农补贴持续加大。所谓“基层不稳,社会不安;基层不力,政权不定”,加强基层政府战斗力,有助于政府良好形象,有助于政权坚固扎实,有助于社会长治久安。针对基层政府、村委会,积极对人才标准,引进制度等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将热心帮扶群众,积极为村寨办事的热心人吸纳到组织中来,将待业在家的大学生予以帮扶,推进试点工作,加大制度创新,使民众积极投身于村事村务建设中来,形成“一人有难全村帮,一家有老全村养”的良好局面。所谓“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充分吸纳当地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人,让其在干中学,服务家乡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才干,增加自己的经验与阅历。如此,农村养老将不再成为问题。

上一篇:和他喝酒美文下一篇:班组LOGO,彰显特色区队文化--综采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