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2024-09-24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精选12篇)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篇1

中国的电影翻译事业已走过了五十多年辉煌的历程。在这半个世纪中, 电影翻译工作者给广大观众奉献出了许多优秀的译制片, 观众从这些优秀的译制片中了解到了异国的风土人情。电影作为大众传媒, 其社会效应是无法估量的。然而, 在学术领域内, 电影翻译研究却颇受冷落, 翻译研究人员似乎“完全把这一领域给忽略了。”[1]为此, 我国著名影视翻译界学者钱绍昌教授撰文指出:“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远不如文学翻译。”而这“与影视翻译的社会作用不相称这一现象亟应引起翻译界的注意。”[2]鉴于此, 本文拟从英文电影片的翻译中来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以及在翻译电影片名时应该坚持的一些翻译原则。

一、力求准确传达影片内容的原则

由于译者对影片内容的不了解, 如果只是根据译者看到的英文片名来译, 这样会造成译名偏离甚至背离原片内容, 是翻译片名中最致命的错误。为了更好的把电影的内容传达出来, 就要求电影在译名上最好与原片形式上统一, 并且要尽量贴近影片题材类型。例如, 恐怖片The Others被大陆译为“小岛惊魂”暗示了其题材等。直译法也是电影片名翻译中最常见的方法, 是指在不违背电影情节、内容并且不会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 用保持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的译入语再现片名。直译的电影片名可谓数不胜数, 例如Chicken Run (《小鸡快跑》) 等等。不难发现, 这些译名和原名重合度惊人, 几乎达到了字字对应。这种译法的优点是既保留了原片名的“原汁原昧’, 又求得了片名和影片的统一。然而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 有些电影直译过来的片名会和原片含义发生出入, 这时译者应在综合分析、理解原片内容的基础上去译。如Batman译成《蝙蝠侠》是直译和意译的结合, 《杀死比尔》Kill Bill) 是直译和音译的结合, 这些都是成功的范例。

二、遵循美学欣赏原则

电影是一门艺术, 翻译同样也是一门艺术, 电影片名的翻译当然就更应该具有艺术性了。如果用本族语言的艺术形式传达影片的形象和情感, 就能引起观众的无限追想。电影片名的翻译要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美学内容, 以艺术家的心态来对待原片, 进行新的艺术创造。译者要用本族语言的艺术形式来传达电影的画面、色彩、形象和语言的艺术美, 从而将美感传导于观众。中国观众对电影片名的审美期待体现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上来说, 西方人崇尚语言的简洁美, 而中国人讲究语言的对称和谐, 尤其喜欢那些表现力强、耳熟能详的四字词组, 所以大量西方电影的中文译名就是这样翻译的。从内容上来说, 中国人喜欢一看到片名就能了解影片的大概内容, 他们之后以此为判断决定是否要看这部电影。

三、以接受者的文化为导向原则

电影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不可避免的反映其所属文化的个性特征。翻译一部电影片名时, 需要我们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在翻译英文电影片名时, 翻译工作者选择指导理论时应考虑诸多因素。谢天振指出“影视翻译的对象是社会各界的人民大众, 要求用纯粹清新、明白流畅的普通话口语翻译, 这样就排除了大量书面词藻, 以及不能朗朗上口的词语。”[3]下面举一些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译的例子。

比如电影《霸王别姬》, 译为“Farewell My Concubine”, 这里“霸王”没有了, 虞姬成了“小妾, 妃子”。虽然用几个单词翻译出这样极具文化色彩的标题实属不易, 但文化不仅需要迎合, 更需要引介, 可以通过电影片名带给外国观众视觉冲击, 从而引起他们观看电影的期待。对主题的错误理解使有些译者在翻译时对影片的主题与风格的理解存在偏差, 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不可避免地犯各种错误。在影片名的汉译英方面, 我们也有一些优秀的倒子, 如《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 (Shanghai Triad) 等。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的存在, 电影翻译中许多英语词语若直接硬译, 会令广大中国观众无法接受与认同。译者要站在本国观众角度去观赏影片, 将两国知识以及文化都融会贯通于全影片去翻译影片名称, 这样的片名就会传神。

四、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

电影是一门文化性和商业性兼具的艺术, 在片名翻译时需要考虑到商业因素。因为电影是要追求票房的, 没有票房会生存不下去, 译者要充分把握译语文化特征和审美情趣, 创造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电影标题, 引起其心理认同, 激发审美愉悦而产生观看欲望。“社会效益是检验翻译的意义、翻译的质量和翻译的价值的标尺。”[4]票房的好坏与翻译的好坏直接挂钩。具体说来, 文字要生动自然, 语言要体现人物性格特征, 贴切传神细腻流畅。如:Home Alone译成《小鬼当家》就比直译为《独自在家》好。因为在汉语中“小鬼”是呢称, 往往指的是聪明而又顽皮的小孩, 而片中的小男孩正是如此。这些片名非常讲究文字的趣味性, 中文译名和英文片名都会有所偏离, 这种偏离根据的是影片内容, 其目的是要观众立刻注意到影片的精彩之处。

结语

翻译实质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因为两种语言都必然会显露两种文化意象和价值倾向。电影片名的翻译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语际交流, 是—个艰难的再创作过程。优秀的影片译名标准是既要符合目标受众群的文化心理, 又要在深层语义上与原片名实现功能上的对等。因此, 很难找到一种固定的模式翻译所有的片名。翻译工作者惟有积累经验, 随机应变, 遵循正确的翻译原则, 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 才能翻译出贴切传神的译名。

摘要:电影片名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个特殊领域, 因此译者在准确表达电影的内容时还要兼顾深入把握作品的美学内容, 在必要时进行艺术创作, 将美感呈递给观众。接受美学在电影片名翻译实践中运用接受美学理论, 提出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应该坚持以观众为中心, 充分考虑所译电影的信息传播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等特点, 采取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交流,信息传播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 2000, (1) :61.

[2]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08

[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49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篇2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与美学探究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是翻译界长期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从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现状入手,研究了英文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的`理论原则和翻译方法,探讨分析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美学特点.

作 者:林崴 Lin Wei 作者单位: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福建,福州,350012刊 名: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COMMERCIAL COLLEGE年,卷(期):“”(6)分类号:H315.9关键词:英文电影片名 翻译方法 “三美”翻译原则 美学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研究 篇3

一、电影片名的特点

电影片名由于既要体现电影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其票房的商业价值。所以便具有了以下几个独特的特点:

1,简洁

由于受屏幕的限制,电影片名一般高度浓缩电影内容,常常使用非常凝练、简洁的语言,一般由一个或几个词组成。例如:“Revenge”,“Spring”,“Star Wars”,“TheGodfather”。

2,易懂

电影是一种大众艺术,是供绝大多数普通百姓娱乐、欣赏的,不是供少数专家研究的,所以不能使用晦涩难懂、生僻难记的字、词。或专业性很强的术语,而应该使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例如:“White Sister”,“LadyHamilton”,“Basic Instinct”,“Human Factor”,“The Perfect World”。

3,有吸引力

由于电影是一种商业行为,所以必须注重票房价值,否则就不能生存和发展。而要在票房上成功,片名就必须具有吸引力,让观众一见就吸引住眼球,从而刺激起购票欲望,争相进电影院一睹为快。例如“Sister Act”(修女也疯狂)。修女一般都是看破人间红尘的人,一般不会为七情六欲所迷惑,怎么会疯狂?人们好奇心顿起,一定要进电影院看个明白。再如,“It Happened One Night”(一夜风流),究竟在一晚上能如何风流,也是许多观众想要进电影院探个究竟的原因。

二、翻译方法

针对电影片名的以上特点,我们在翻译片名时。一般应采用如下四种方法。

1,音译法

所谓音译法,就是按源语的发音规则。直接翻译成目的语发音相同或类似的文字语言。这是电影片名最简单、最方便的翻译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英美影片中,常用主人公的名字或故事发生的地点作为片名,其中有些是由著名的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其人名、地名早已为众多的民族所熟悉(冯晓霞,2005),所以翻译时可直接采用音译法。例如:

Titanic-《泰坦尼克号》

Jane Eyre-《简爱》

Chicago-《芝加哥》

Hamlet-《哈姆雷特》

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

Harry potter-《哈利·波特》

Emma-《爱玛》

许多中文电影翻译成英文时,也常常采用音译法,例如:

《周恩来》-Zhou Enlai

《林则徐》-Lin Zexu

这些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早已被西方人所熟悉。所以采用音译法翻译成英文后,也被西方观众所接受。因此,对于目的语观众所熟悉的民族文化特征很强的人名、地名或历史事件的为片名的电影,一般应采用音译法(林婷婷,2004)。

2,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指在译文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一特别是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张培基,1980)而电影片名的直译法,就是“根据原语和译语的特点,在最大限度内保持原语片名的形式和意义来进行翻译。”(宁之寿,1997)电影制造商在确定自己电影产品的名称时,必然会下一番工夫:首先,是顺应电影内容本身的实际需求:其次,是在此基础上尽量迎合观众的口味和期待,迎合时尚和潮流。迎合主流人群的审美情趣,这是任何语种、任何国别的制造商的共性行为,也是电影片名的共性特点和质量,更是译者采取直译的根本原因。(陈沧渊,2005)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一般来说。无论人们的种族、肤色、国籍如何,他们的感情标准、道德标准大致相同。汉英民族虽属于不同的民族,但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吴汉周,2000)这是翻译工作者能够对片名采取直译的基本前提。例如:

电影片名的直译一般分为二种情况:一种是语序相同,另一种是改变原语序。有些英文电影片名可以完全照搬原名语序翻译,例如:

Basic Instinct-《本能》

The Perfect World-《美好世界》

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

Citizen Kaine-《公民凯恩》

Rain Man-《雨人》

The Graduate-《毕业生》

The African Queen-《非洲皇后》

City Lights-《城市之光》

Time Code-《时间密码》

The Cryinq Game-《哭泣的游戏》

有一些电影片名,必须按照译入语的特点。改变原语的词序来翻译,例如:

The Age of Innocence-《纯真年代》

The Life of Emile Zola-《埃米尔·左拉传》

The River Wild-《狂野之河》

Girlfriend from the Hell-《来自地狱的女友》

Sleeping in Seattle-《西雅图不眠之夜》

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

总之。直译法不仅能保持电影片名的原汁原味,而且能另观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去欣赏带有异域风情的文化,因此是电影片名最重要的翻译方式。

3.意译法

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一部英文电影的片名往往有其独特的内在含义,很难从直译的片名中将其表达出来。如果强行直译,不仅会令人费解,而且还将可能失去原片名的特色。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意译。(吴敏,1995)意译主要是指翻译时抓住内容和愈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原意。(吕瑞昌,1983)汉英民族虽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尤其是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刘白玉,2007)例如,经典名片“Waterloo Bridge”,就不能直接翻译成《滑铁卢桥》,否则不仅让人听起来平淡无味,缺乏应有的美感和广告效应。而且还

会令不少懂得欧洲历史的观众误以为是关于拿破仑战争的历史片。译者根据影片内容——对年轻人在战争中的悲剧。女主人公在滑铁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借用民间蓝桥相会的传说,用“蓝桥”代替“滑铁卢”。用“魂断”喻指女主人公的死亡,意译成《魂断蓝桥》,不仅符合原片名的内容,而且具有悲壮的诗情画意,可谓是电影片名意译的典范。又如“Cleopatra”,音译为《克力奥特拉》,她是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末位女王,但熟悉她名字的中国观众微乎其微,所以译者将其意译为《埃及艳后》,听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极具视觉效果,非常符合中国观众的欣赏口味。上演时立刻影院爆满。

另外一些成功的意译电影片名如下:

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

HomeAlone—小鬼当家》

My Fair Lady—《窈窕淑女》

Forest Gump—《阿甘正传》

Bodyguard—《护花倾情》

Washington Square—《华府艳遇》

OutofTime—《随时追捕》

French Kiss—《情定巴黎》

It Happened One Night—《一夜风流》

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廊桥遗梦》

4,扩译法

有些电影片名在翻译时需要增加一些词来解释原名,以达到既忠实于原文内容。又顾及目的语的观众习惯,这种在翻译时增加词的方法叫扩译法。扩译法也叫“添译法”。例如:

Speed—《生死时速》

Toy Story—《玩具总动员》

Patton—《巴顿将军》

Sister Act—《修女也疯狂》

The Piano—《钢琴课》

Hook—《铁钩船长》

Winter People—《人间旮隋》

High Ice—《冰峰抢险队》

Legally Blonde—《律政俏佳人》

Spring—《春天的女孩》

三、结语

英文电影片名的地域翻译差异 篇4

由于历史、政治、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原因,内地与港台三地在外来语翻译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同样的差异也反映在电影译名上,折射出两岸三地有各自的地域文化特点和语言运用特色。

电影片名翻译是一项重要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它作为一种鲜活的语言运用实例,体现着整个社会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趋向及审美习惯。电影片名翻译作为翻译的一个类别,要遵循翻译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但它同时又是电影文化交流甚至商贸的一项内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近些年来,翻译界对电影片名翻译越来越重视,一些翻译工作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包惠南先生指出,影视片名的翻译“既要符合语言规范, 又要富有艺术魅力;既要忠实于原片名的内容,又要体现原片名的语言特色,力求达到艺术的再创造”,要讲求“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和艺术性”,“要能起到很好的导视和促销作用”。据了解,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地区目前各自独立进行英文电影片名的中文翻译工作,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虽然翻译界有普遍认可的既定翻译标准,但由于三地区文化背景、历史沉淀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同一部英文片名的中文译名在三地常常天差地远、各具风格。笔者搜集整理了近几年英美大片在中国内地、香港及台湾地区的不同译名,并进行对比分析,分别论述了三地区对电影片名翻译标准的理解与侧重,以及翻译策略的不同运用等。

(二)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

现代汉语大词典写道,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它是一门语言表达的艺术,是科学性与创造性的完美结合。清末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的 (译例言》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虽然他是就文言文的翻译所发表的个人看法,但后人却一直将其视为各种语言翻译的质量标准。信,谓之忠实;达,谓之通顺;雅,则谓之修辞。也就是说,翻译必须做到语义准确,句子通顺,词藻优美。只有符合这种标准的译文,才能称得上翻译的精品。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的原则,是就一般的语言文字翻译而言的,但电影片名的翻译有其特殊性,仅有“信、达、雅”是不够的。对于任何一种文艺作品而言其名称或标准的要求除了能够表达主要内容之外,还必须做到简洁明快,易读易记。因此,笔者认为,电影片名的翻译原则除了“信、达、雅”之外,还应符合下面四个原则:

1. 信息价值原则

片名翻译要忠实传递与原片内容相关的信息,做到翻译标题形式与原片内容的统一,也就是所谓实现信息价值的等值。捕风捉影,离题万里,背离信息价值的翻译是片名翻译的大忌。

2. 文化价值原则

翻译不单纯是语言转换的过程,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交流的社会现象。在片名翻译中体现文化价值,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是电影片名翻译的重要任务。

3. 审美价值原则

片名的翻译讲求摆脱原文词语束缚,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美学内容,以艺术家的匠心对待原片,进行新的艺术创造。用本族语言的艺术形式传达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从而将美感经验传导于观众。

4. 商业价值原则

电影是一门文化性和商业性兼具的艺术,在片名翻译时当然需要考虑到商业因素。这首先要求译者充分把握译语文化特征和审美情趣,创造出的语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电影标题,引起其心理认同,激发审美愉悦而产生观看欲望。

(三)三地对于电影片名翻译原则的不同理解与运用

总体来看,内地对于电影译名一般采取直译,看上去直截了当,比较严肃并且忠于原名,但有时会有呆板拘谨之感,今年来正逐渐增加意译的做法,但总体看来还比较符合电影主旨;综观我国百余年的翻译历史,不管是严复老先生的“信、达、雅”,还是鲁迅先生提倡的“宁信不顺”,其共同基础都是忠实于原文。深受此标准影响的中国大陆的翻译家抱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尽可能忠实地反映原片的信息内容,准确地传递原片承载的文化,带给观众以美的享受。香港的电影业已经发展为一项成熟的娱乐产业,绝大多数观众看电影就是为了娱乐消遣、追求刺激,满足视觉和听觉的需要,而非受教育或提高品位。这也是香港武侠片、警匪片以及无厘头电影大行其道的原因。因此此地区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就投观众之所好,多将其做同化的处理来迎合观众的口味,以实现商业价值为终极目的。但是香港电影译名的商业化、本地化,不容易为香港以外的观众所接受。台湾地区电影片名的翻译与香港地区有着相似之处,同是处于高消费地区,同是受到商业浪潮的猛烈冲击,再加上本土思想言论的开放,外国电影到了台湾经常被“改头换面”,很多时候给人以触目惊心”的感觉,属于典型的“眼球经济”,因此台湾电影译名采取意译较多,但有时录用的名字与电影本身没有较多联系,商业化色彩也比较厚重。(见表1)

(四)内地与港台电影译名差异原因根源分析

1.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

音译上的差异是外语翻译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由于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权威机构来统一译名,差异就在所难免。这种差异的出现没有太多规律可循。但总的来说,内地在翻译外语专名时比较注意紧扣外语音节和字母,用字时比较注意辅音的清音与浊音的对立,而港台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似乎比较灵活,不大拘泥于某个字母、甚至音节与汉语的严格对应。因此首先在音译的电影译名中,内地与港台之间就有较大分歧。比如:“Amelie”,内地译为“阿梅丽”,香港译为“爱美丽”,台湾则译为“艾蜜莉”。

音译与意译上的差异。港台与内地在翻译有些电影片名时,采用的方法不太一致,通常是一方采取纯意译,另一方采取意译加音译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其结果才造成了三地译名的明显差异。(见表2)

当然对于一些抽象或引发歧义的电影片名,内地译者也会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或音译意译相结合的方式,如经典老片Waterloo Bridge,为了避免直译成“滑铁卢桥”,而引起歧义,译者保留了原片名中的“桥”(Bridge),又考虑到原片内容是爱情悲剧,加上“魂断”两个字。“魂断蓝桥”这一凄美而富有诗意的中文译名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2. 从三地历史文化、经济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适用于不同的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的同一种语言,在经过较长时期相对封闭的独立发展之后,除了该语言本身会随着各自社会的变化而发生某些变化之外,不同地区使用的语言间也必定会发生某些差异,隔离的时间越久,差异就越明显。

香港被英国统治丽150年之久,英语已经对香港的语言文字应用进行了全面的渗透,加上香港原本就使用的粤语方言,使得香港的语言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很难被香港以外的地区的人们理解和接受。如“The Cable Guy”译为“线鬼衰人”, “The Princess Diaries”译为“走佬俏公主”。还有“Adaptation”译为“何必偏偏玩谢我”, “Pay It Forward”译为“拉阔爱的人”,这样的片名相信不熟悉香港文化的人一定无法理解。然而我们不能说这样翻译就一定不好,毕竟除了文化、教育、语言习惯等原因外,民族语言的凝聚力和社会各阶层对于词语的接受性方面的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加之香港是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而电影作为重要的消费品,自然会从商业角度出发,往往靠一些吸引眼球的名字来吸引观众,这种做法本身无可厚非,可是因此带来的译名混乱的后果确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由于历史原因,台湾与内地相隔数十载,彼此语言接触甚少,各自都在不同的情况下发展变化,导致了两地汉语的较多差异,这种差异不可小视。而且台湾近年来在翻译电影片名方面所表现的“自由”程度和“豪放不羁”的态度简直可以说是恣意妄为。台湾的片商在定影片译名时,很多时候似乎根本不考虑影片原名和内容,只是一味的迎合“市场需求”。于是一些能吸引眼球的字眼诸如魔鬼、黑色、战士、悍将就频频出现在电影译名中,至于这些字眼和原片有无关系,则不予考虑。这样,一系列的流行公式也应运而生,如大家耳熟能详的“XX总动员”、“XX动员令”、“XX战警”和“XX追缉令”。例如,动作明星施瓦辛格因主演“魔鬼总动员” (Total Recall) 走红后,他所主演的电影就全在中文译名前冠上“魔鬼”二字。“The 6th Day”译为“魔鬼复制人”,“The Terminator”译为“魔鬼终结者”,“End of Days”译为“魔鬼末日”,“Commander”译为“魔鬼司令”,就连他的一部喜剧片“Kindergarten Cop”也译为“魔鬼孩子王”。

(五)结束语

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三地由于地域、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心理、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电影片名的翻译标准、策略上都存在差异。译名既然是以本地观众为目标,就必须符合本地观众的欣赏与品味。三地的翻译从整体上来说,都较为适应当地译语观众的需求。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来评判哪个的翻译方法是最佳译法。国内有些翻译工作者曾就目前电影片名翻译的这种“三足鼎立”局面予以,认为这造成了同一部影片有三个不同的汉语译名的混乱局面,使观众误以为它们是不同的电影,认为这一局面令人堪忧,亟待打破。然而,笔者认为翻译本来就没有纯粹而简单的“绝对标准”,这种文化现象的电影片名翻译也应与具体现实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灵活变通。三地片名翻译的“鼎势”虽说让人有些眼花缭乱,但也给了三地翻译工作者难得的比较素材,让他们在比较中加强交流、学习、取长补短, 从而有利于整体提高中国翻译界的电影片名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 2001, (1) :56-60.

[3]郑玉琪, 王晓冬.小议电影片名的英汉翻译原则[J].中国翻译, 2006, (2) :66-68.

试析英文电影片名的基本特点 篇5

随看世纪之交中国与海外影视作品交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英文影片涌入中国的影视文化市场。英文电影片名也逐渐成为英语语言研究者关注的一个新课题。英文电影片名对于英文电影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它不仅可以突显影片内容,传达主题信息,确立全片的感情基调,还可以吸引观众,增加电影票房。因此,弄清楚英文电影片名的特点对恰当的汉译就显得尤为重要。英文电影片名的主要特点是简洁生动。虽然偶尔我们也能看到一些长片子名较长,但总的来说,片名短小精练占绝大多数。英文片名中经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段.如比喻和矛盾修饰法等等,从而使片名显得更加生动。另外,带有较强英美文化色彩的成语习语、典故、俚语也经常出现在片名中。因此,本文拟从语言特色、艺术性、文化色彩及商业性等四方面简析英文电影的基本特点。以期为恰当的汉译铺平道路。

一、语言特色

显而易见,英文电影片名的语言特色是言简意赅,结构简单。很多英文片以故事的男或女主人公姓名来命名,如:Forrest Gump,Jane Eyre,Evita。Edward Scissor hands,Harry Potter Van Helsing;以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所或关键时间来命名,如:Grand Hotel,Pearl Harbor,The Apartment。Con Air,Sahara;有的影片以整个剧情的发展来命名,这样的例子不少,如:The Cole,Die Hard 3,Brief Encounter。A Lot Like Love:也有的影片是以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来命名,如:Serendipity,Ghost等等。这些词语绝大部分极其简洁,就一两个字。但是,毫无疑问,有时一些片名也比较长,甚至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When a Man Loves a Woman,It Happened One Night和I Know What You Did Last Summer。但是,片名短小精练占绝大多数,长片名数量极少。

笔者以国际权威电影指南等为规范,对1487部英语电影片名做了精确统计,得出以下数据:三个字以内的电影片名占75%,其次是四、五个字的片名,占影片统计总数的15%:第三位是五个及以上字的片名占总数的10%。以一个长句子作为电影片名更是微乎其微,数量极少。

此外,英文片名大量地使用词组,尤其是名词性词组,如:A Walk in the Clouds,Dance With Wolves,Almost Famous,Home Alone和In the Bed room。在英语中,名词占主要地位。动作、变化、质量和情感完全可以借用生动的英语抽象名词加以表现。在不牺牲任何重要词义的前提下,名词使用优先权不仅可以简化表达方式,而且提供了更丰富、多样的语言选择。因此也就不难解释名词词组何以在片名中占主导地位。1928至奥斯卡62部最佳影片中,50部片名为名词词组,4部为介词词组(如,Oulof Africa),3部为完整句子(如lt Happened One Night),3部为分词词组(如Driving Miss Daisy)。2部为形容词词组(如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名词主导性促成了英片片名中人名、地名、事件名的大量涌现,如:Wyatt Farp,Frin Brockorich,Casablanca,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A Night to Remember,而这些专有名词的的高频率使用也进一步巩固了名词的主导地位。

二、艺术性

电影是一门现代艺术,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英文电影片名能充分体现其独特的艺术性。一般说来,电影片名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片名中巧妙的使用修辞手段。修辞手段作为语言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经常出现在英文片名中。片名中修辞方式的使用使片名显的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片名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段有比喻、拟人、矛盾修饰、对比、讽刺、押韵等。每种修辞手段都有其独特的形式、特点以及达到某种效果的方式,如画龙点睛或产生想象、引人入胜或煽情等等效果。以“反语”为例,反语是以表面含义与实际含义含意相反为特征的表达或措词。英文片名中若运用“反语”这一修辞手段会引发观众深思,吸引观众观看电影。再如:比喻在英文片名中运用能言简意赅地揭示主题,隽永深长地激发群众的丰富联想:同时优美流畅、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引导观众去感受艺术的魅力,激发观众的审美愉悦,其效果显而易见。请看下列例子:

Sense and Sensibility(alliteration)

Tiger!Tiger!Tiger!(repetition)

True Lies(oxymoron)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metaphor)

The 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alliteration)

Old Wives for New(contrast)

英文影片片名翻译浅析 篇6

【关键词】电影片名;翻译;策略

1、《七宗罪》(Seven)

《七宗罪》(Seven)这部电影被归于了人类恶行一列。不得不说,这部带有强烈宗教色的视觉大片是一种将犯罪心理、人生信仰、花样人性再塑造的完美创新。它将13世纪道明会神父圣多玛斯?阿奎纳列举出各种恶行的表现通过嗜血的手法表现了出来,即暴吃、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愤怒与淫欲。

在引进这部影片时,译名公认最好的就是《七宗罪》,而这种译法可取之处的确很多。首先是给人第一印象深刻。关于犯罪类题材大多数翻译会选择直译或者编译,让观众不需要多去猜疑那些情节。而七宗罪涉及到宗教的题材,让人不得不浮想联翩。无论关对于宗教信仰,还是关于犯罪场景,甚至人生百态我们都或多或少能够从中参透点信息。再次,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距,该影片的翻译上将贯穿全局的主线“七”经典地诠释了出来,无论是宿命的罪与罚,还是新旧观念的冲突与磨合,“七”这个敏感的数字带上“罪”这个字,给了观众太多难以捉摸的玄妙之感。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七”其实是阴阳与五行之和,这是儒家所谓的“和”的状态,也是道家所谓的“道”或“气”,都与“善”、“美”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此时的“七”却与犯罪挂上了钩,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得不让中国的观众有着想进一步窥探的心态在里面。

所以说,电影《七宗罪》(Seven)的翻译比较好的忠实了原语言、传达了影片信息,另一方面又得到了大多数观众的认可,也就是说这部影片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商业价值。

2、《长发公主》(Tangled)

中国观众对迪斯尼(Disney)电影的评价通常都比较高。一方面是它老少皆宜的画风,另一方面是它所定的动画主题都很美好,是改善心情、调节生活的良剂。电影《长发公主》(Tangled)的迪斯尼(Disney)在2010年推出的喜剧类奇幻歌舞动画,对于该片片名的翻译同样五花八门,比如《魔发奇缘》、《莴苣公主》、《缠结》等。

面对繁多的翻译,不难发现,类似《莴苣公主》、《缠结》等的翻译并不如《长发公主》可行。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莴苣公主》这类译名给人感觉并不如《长发公主》来得亲切可爱。这部电影是根据闻名世界的经典童话故事改编的,也就是说里面的女主角地位如同白雪公主、灰姑娘一样经典。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就要考虑到代表女主角形象的名字是否应该具有个人特色,让人过目不忘。就像是“白雪公主”,看到这个名字,我们就会联想到圣洁的白雪与纯洁的性情。但“莴苣”给人一种庸俗与滑稽的感觉,与电影主题想表现的公主的“头发长”这个特点与性格的善良不太符合。这种翻译不太可取。其次,类似于《缠结》这种翻译,完全是采取直译法,将英文中“tangled”的意思直接译了出来。而在英文中的“tangled”是纠缠、紊乱的意思,如果用于了片名,给人一种纠结,曲折不断,难以扯清的感觉,而这与动画清晰搞笑的主题又相去甚远。综上,《长发公主》(Tangled)的片名翻译也是成功的。

3、《剪刀手爱德华》(Edward Scissorhands)

当人们一看到“剪刀手”,大家就会不自觉地想到一个双手不像正常人一样有血有肉,而是长着闪着金属光泽的剪刀的人。从这点上来说《剪刀手爱德华》的翻译是成功的,况且这部外片的原名也就是人名Edward与剪刀手Scissorhands,該翻译属于直译。此外该片还有另外一个翻译,叫《幻海奇缘》。这个编译出来的片名主要是根据该故事的主要内容而定的。虽然这个结局并不是美好的,确实让人回味与向往的。因此,就本片的内容来看,译名《幻海奇缘》也不失为一个好的翻译。

基于以上的分析,对于Edward Scissorhands的两种翻译都是可取的。直译的方式遵循了影片翻译中的“信息性原则”,在风格和语气上忠实于原语言;而编译的方式则是遵循了“艺术性原则”,将影片的内容诗意地传达给观众,这种翻译对于有着追求委婉与含蓄传统的中国观众来说也不失为一种较为经典的翻译。

4、《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

如果说非要归类,也许《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应该划到暴力片当中。因此,片名直译“搏击俱乐部”也可。从观众的反应来看,大多数还是认可这个翻译。但是这种翻译真的就是最好的么?导演极力想表达一种则极具颠覆性质的社会生活—无能为力、无法改变现状,是现代生活中的癌症。虚无使人痛苦,使人希望借各种方式找回存在的真实感。然而现代人的精神悲剧就是,当他们自我搏斗、脱离了一种精神上的奴役的时候,不知不觉又进入了另一种奴役。

该片的片名翻译采取了直译的方式,也就是说在内容上,它并没有做出很好的解答,或者说给观众一种牵引,让观众有更多关于这个电影背后的思考。这种直白的翻译,笔者认为是对于该片本质没有更好理解以及拓展的表现。仅仅是“搏击”与“俱乐部”无法让观众,至少是中国的观众有更多想象,有时反而或造成一种假象,让我们误以为就是在讲打架斗殴。而从观众看过的反应来看,普遍都是第一遍根本看不懂这部电影到底在讲什么。这不仅仅是因为该片的拍摄初衷和角度比较特别,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片名的翻译上没能给观众一个提示或者引导作用,导致观众十分费解。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好的片名翻译对于引领观众进入导演所想表达的世界也是十分重要的。而《搏击俱乐部》这部片名的翻译显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对于这种描述社会弊病与人类精神世界的电影,如果片名不够恰当,会给观众带来理解上的误区。笔者认为,从内容上分析,加上导演所想表达的人类在精神与肉体世界的挣扎,尝试一下编译的方式,我们不妨考虑取名《谁是泰勒?》或者《双重博弈》比较贴切。

总结

其实看过很多电影的观众不难发现,好的电影必定有好的片名。这不仅仅是吸引观众眼球的第一要素,也是译者翻译能力与对语言感悟力的试炼石,更是国与国之间文化差异的典型体现。最近几年,国外的商业大片疯狂涌入中国市场,这些影片带给国人感官上的体验无懈可击。但在欣赏内容之前,我们通常关注的都是影片的片名,对于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翻译者不能把握好,将给观众造成许多误区。无论是直译、意译还是编译,为的都是最大限度地达到与影片切合的效果。尽管角度不尽相同,达到的结果也各有差异,但最终观众们都要回归到影片内容的轨道上。因此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才是每一部电影拍摄出来的最终结果。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我们对于不同事物的理解程度的深浅与角度的变换。

参考文献:

[1] 龙千红. 英语电影片名佳译赏析——兼谈电影翻译对译者的要求,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原则小议 篇7

因此, 要想做好英文影片名的汉译, 要遵循照以下三个原则。

1. 经济利益原则

电影是艺术文化形式和商业形式, 它的标题是商标和广告, 电影片名翻译应满足雅俗共赏的要求。电影制片人不仅想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人际沟通, 同时也追逐利润, 也就是电影必须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换句话说, 它必须具有商业价值。刘青宓指出, “由于源语言是值得翻译 (即有社会效益) , 那么它就可以转换成容易被全社会接受的目标语言, 不只拘泥于源语读者是否可读。”他还强调, “社会效益是评价翻译的意义、质量和价值的最佳标准。”一部影片的经济效益往往在于标题的吸引力。一个标题的好坏与票房有直接关系。在此前提下, 他提出了三个原则。其中, 目标语言的可读性原则对电影片名翻译起着主导作用。众所周知, 不同的观众具有不同的欣赏标准。当然, 不同的人对电影标题的理解也不同。但是, 应该有一个基本要求:源语有可读性。刘青宓提到, “当源语有很好的可读性时, 源语言所有的本义和修辞意义可以转化为相应的目标语言。”例如, 当Sound of Music被译为“仙乐飘飘何处闻”迷惑了台湾所有的观众。后来, 这部电影被翻译成“音乐之声”。后者直到如今仍被广泛接受。经典奥斯卡影片Waterloo Bridge译为“魂断蓝桥”, 一直是经典的翻译作品之一。又例如, Liar Liar有两个译本, 一个是“谎言大师”, 另一种是“大话王”。作为一个中国人, 我们所熟悉的单词“大师”, 因为它是赞美别人。“大话王”, 是指一个人总是说假话, 这是一个贬义词。因此, 不同的翻译将给观众不同的印象。根据心理学的研究, 人类往往趋向于更好的东西。一个贬义词肯定会导致较低的票房。因此,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使用褒义词方面获得更高的票房。

2. 文化传播原则

电影是最广泛的艺术形式, 具有国际性和公共性, 是最有效的文化传播媒介。此外, 文化传播是电影不可推卸得责任。纵观翻译历史, 译者一致认同文化特色传播是翻译领域最大的瓶颈之一。翻译理论家贝克就文化的特色得出自己结论。他指出, “源语言可以表达目标语从来没有的概念。它可能是抽象的或明确的, 也许是涉及到宗教信仰, 社会习俗, 甚至某个对象。”这表明文化翻译的难度。人们总是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 其实是超越了生活。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是镜子, 映射出真实与虚构的生活。影片名反映的文化内涵包含很多文化因素, 给翻译带来困难。用不同的方式来体现不同的文化内涵, 如文化词、成语等。First Blood是一个英文成语, 英文意思是“win in the first battle”, 但是在电影中它被误译为“第一滴血”。而电影名A Space Odyssey被译为“太空漫游”, 在一定背景下, Odyssey的意思是一个危险的旅程, 如果我们按照它的发音把它翻译为“奥德赛”, 非英语语言学习者会感到困惑。因此, 他们不可能有兴趣看这部电影。同样, Eve在All About Eve不能直接被翻译成“夏娃”, 为了观众容易理解, 应根据有关夏娃的神话故事, 译为“彗星美人”。通过这样做, 我们可以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3. 审美价值原则

电影本身是一个图像艺术。电影片名的翻译应该注意声音美和意义美, 让观众可以赏心悦目。电影片名翻译首先注意摆脱源语言束缚和深刻把握意识形态美;其次译者应灵活把握电影并进行艺术创作。这里讨论的审美价值包括源语的美和目标语的美。施泰纳认为, 翻译是一种真正的艺术。电影片名翻译是在源电影基础上的的创造性活动, 所以它也是一种真正的艺术。此外, 人们的审美水平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而逐步提高。人们会客观地评价翻译的美。因此, 翻译必须有欣赏性并能使观众产生共鸣。一个好的翻译通常传达“美”的信息, 并且吸引观众产生先睹为快的欲望。例如, 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iness运用拟人的方式译为“当幸福来敲门”, 这个翻译让人有强烈的愿望想去看看;High School Musical译为“歌舞青春”, 这让观众充满活力并想在电影中感受青春。当然, 一部经典电影可以长留在人们的心中。例如, 经典影片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It Happened One night《一夜风流》、the Secret Agent《间谍末日》。由此发现, 翻译具有简洁性、强烈的信息感和美感, 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达到这样的标准, 要求译者在汉语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原则探究 篇8

一、商业价值原则

众所周知, 一部卖座影片, 除了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演员阵容之外, 片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好的片名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影片的兴趣程度甚至是票房的好坏程度。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一部影片想在国外市场收获可观票房, 其片名的翻译就显得至关重要。

比如根据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捷 (Michael Ondaatje) 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的the English Patient, 讲述的是以二战为时代背景下男女主角一段超越道德界限, 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小说荣获英国布克文学奖, 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保留小说原题对欧美观众很有吸引力。而香港当地观众对小说知之甚少, 若直译为“英国病人”, 反而显得索然无味, 因此译者则灵活应用编译的手法将之另译为“别问我是谁”, 抒情意味浓厚, 又扣住了全片追寻英国病人身世的情节, 深受当地观众喜爱。而台湾译名“英伦情人”, VCD译名“乱世情天”也都扣住了影片凄婉的爱情主题, 诗意浓厚, 不失为佳作。

二、信息价值原则

影片片名的翻译虽然有其特殊的商业价值, 但是归根到底它还是一种翻译, 是一种文字到另一种文字的信息传递。翻译的片名要尽可能的保留原片名的信息。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奈达认为“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用最自然和贴切的语言再现原语的信息, 首先在意思上, 其次在风格上。”它要忠实的反映和传递与原片名之间的信息关联, 最大限度的保持与原片名的一致, 实现信息价值的对等。这种对等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 更是风格上的。

如根据美国著名乡村音乐歌后洛莉塔?琳恩的生平改编的传记体影片The Miner's Daughter直译为《矿工的女儿》;第24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An Americanin Paris译为《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第45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The Godfather译为《教父》;根据简·奥斯汀的小说Sense and Se ns ibility改编的同名影片译为《理智与情感》, 她的另一部代表作Pride and Pre judice搬上银幕后也是沿用小说原名, 直译为《傲慢与偏见》;比利·鲍伯·松顿自编、自导、自演的获得第69届奥斯卡奖最佳编剧奖的影片Sling Blade译为《弹簧刀》, 这些译名既符合原名的外貌, 又保持了原名的精髓, 在形式、意义等方面都达到了近似原名的效果。

电影片名的翻译一定要遵循最基本的翻译原则, 一定要尽可能的保留原片名所包含的信息, 这既是对翻译的尊重, 也是观众最直接获取影片内容的重要途径。

三、文化价值原则

文化承载着厚重的民族特有信息和悠久的历史传统,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文化内涵, 形成鲜明的民族语言表达信息, 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表达和传播的重要手段。一种民族语言与该民族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包含并影响着语言, 它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语言常常带有特定文化的烙印, 不同的民族往往由于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社会历史、宗教文化以及对客观世界的不同认识而赋予语言不同的含义。但在影片片名的翻译过程中, 由于相互间的文化差异性的存在, 常常出现错误表达、遗漏信息、扭曲信息等, 不能真实表达原片名的真实内涵, 造成信息失真。在片名翻译中要体现文化价值, 要充分理解、准确传递原片名所负载的文化信息、情感, 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在1995年上映的一部著名心理惊悚片“seven”。这部影片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晦暗的背景叙述了一个极富哲学意味的犯罪故事:一个疯狂的凶手自认上帝, 围绕天主教七大死罪的惩戒逐条杀人。这七条死罪指七项世人常犯的过错, 即:饕餮gluttony、贪婪greed、懒惰s loth、淫欲lus t、骄傲pride、嫉妒e nvy和暴怒w rath。Se ve n这个在宗教上非常神秘的数字 (这一点在《旧约》中有最充分的表现:上帝用七天造亚当, 取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 撒旦的原身是有七个头的火龙) 在这部电影里可谓无处不在, 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 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 无处不在的“7”暗示宿命的罪与罚。但是, 可以想象, 如果汉译为简单的一个“七”字, 中国观众绝不会产生同样的文化联想和认同, 所以影片公映时译为《七宗罪》, 点明故事主线和seven最为主要的宗教寓意。可谓文化价值体现的经典范例。

四、审美价值原则

译者会通过节奏、音调、韵律, 使片名读起来琅琅上口, 优美动听, 既传达了情感意义, 又增强了审美效果。汉语是声调语, 以音调的高低、轻重、长短、快慢构成抑扬顿挫、高昂洪亮的音乐美, 准确地表达丰富细腻的感情。比如将Outland译为“天外天” (抑扬、押韵) , Courage Unde r Fire译为“生死豪情” (抑扬) , 都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韵美。英语作为语调语言, 则以其不同的语调, 重音、轻音, 次重音的排列构成其连绵不断、行云流水般的旋律美。比如将“芳草碧连天”译为the 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 “大轮回”译为the Wheelof Life, 都成功地体现了英语的旋律美。

由于四字短语常常言简意赅, 铿锵动听, 富于表现力, 在片名汉译中使用率极高, 占汉译片名百分之六十以上。如:“与狼共舞” (Dances with Wolves) , “小鬼当家” (Home Alone) , “阿甘正传” (Forest Gump) “偷天陷阱” (Entrapment) , 亡命天涯 (the Fugitive) 等。这些翻译也是通过语言的表达方式来传递美感。

审美价值是片名翻译中的最高的价值要求, 并且随着观众审美情趣和水平的提高, 这方面的要求必定会越来越高。因此, 在影片的片名翻译中要充分利用两种语言的特征和各种翻译技巧, 字斟句酌, 将最好的美学工艺品呈现给观众。

五、结语

中英文影片片名的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照搬的过程, 它不仅要能够实现其赚取票房的直接目的, 还要最大限度的体现出原片名所要表现出来的信息, 反映不同文化的差异, 成为传递文化的纽带, 并最终要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这就是片名翻译的商业价值, 信息价值, 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原则。

参考文献

[1]於奇.电影市场化翻译策略[J].河南大学学报, 2006.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篇9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追求的进一步提高, 作为现代艺术手段与形式, 英文电影越来越走进人们的生活。英文电影以其高投入、离奇的情节、宏大的艺术效果吸引人的眼球。当然一 部好的英文电影需要有个吸引观众的影名, 影片名是对一部电影核心思想的关键影射, 对语言要求独特, 再加上其中包含多元的民族文化, 使其意义更加鲜明。本文在此基础上就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方法作了进一步探讨。

2.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原则

2.1经济效益原则

就片商的目的看, 他们不仅要借助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丰富人们文化生活, 促进人际间的交流, 还要产生商业价值。刘宓庆 (1999:49) 指出:“既然原语所含的内容值得翻译 (即有社会效益) , 那么就应以社会能接受的目的语来实现转换, 而不应拘泥于原语的可读性程度。”“社会效益是检验翻译的意义、翻译的质量和翻译的价值的标尺。 ” (1999:48) 影片的经济效益常在于片名对观众的吸引程度, 片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票房收入的高低。观众水平参差不齐, 对片名的理解不尽相同, 但译名的可读性是基本要求。如“Sound of Music”, 在台湾曾被译为“仙乐飘飘何处闻”就令观众颇为不解, 后该片译为“音乐之声”, 就被广泛接受。

2.2信息原则

语言的首要功能就是传递信息。这里的信息不仅指形式的信息, 更包括原文的语气和风格。因此一个贴切的译名不但要在意思上准确, 还要在风格和语气上忠于原题。片名虽然客观上要求简练、整洁, 但每个字、每个词都包含丰富的信息内容, 使人一看便可猜出它属于哪类电影。如“Pulp Fiction”译为“黑色追缉令”;“Meet the Parents”译为“拜见岳父大人”;“A Rather English Marriage”译为“鳏夫二重奏) ”。

2.3审美原则

中国观众对电影名的审美期待体现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 从形式上来说, 西方人崇尚语言简洁美, 而中国人讲究语言对称和谐, 尤其喜欢那些表现力强、匀称悦耳的四字词语。大量的英文电影的四字格中文译名受到观众的喜爱, 如“Fugi- tive”译为“亡命天涯”;“Happiness”译为“童年往事”;“Beauti- ful”译为“美若天仙”……体现在内容上, 观众喜欢那些具有丰富文化韵味和联想意义的词, 如“淑女, 君子, 情”……

3.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

3.1直译法

所谓直译, 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译文的语言与原文的语言常用相同的表达形式体验相同的内容, 并达到同样的效果, 这时候就可以采用直译。英文电影名采用直译可直观地反映其内容, 易于迎合观众的心理期待, 并且可以一定程度地保持原语的民族特色, 使译语读者逐步熟悉并接纳异域的文化,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如电影名“The age of innocence”译为“纯真年代”; “Schindler's list”译为“辛德勒的名单”;“King Kong”译为“金刚”;“Star Wars”译为“星球大战”等。

3.2音译法

如果说直译是把原语按字面的意义进行翻译的话, 音译则是将原语的语音形式转换成目的与语音形式的方法。根据发音将片名译成另一种语言, 在片名翻译中使用较少。主要涉及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多为人所知, 翻译之后不会让人费解。这时应尽量采用已有的定译, 不要重译, 如:“Jane Eyre”译为“简·爱”;“Casablanca”译为“卡萨布兰卡”;“Titanic”译为“泰坦尼克号”; “Elizabeth”译为“伊丽莎白 ”; “Aladdin”译为“阿拉丁”。曾在各大影院热映的“Harry Potter”译为“哈利·波特”采用的就是音译, 因为通过原著的畅销和电影前期大规模的宣传, 大家都已熟悉主人公哈利。

3.3意译法

由于中英两种的差异, 如果片面强调保留片名的形式, 就会影响意译的准确传达, 不能实现中英文片名的对等。既然是意译, 就要以改变片名的语言形式为代价, 最大限度地保持中 文片名所 表达的内 容。根据 英文同名 小说“Gone with the Wind”改编的同名影片在中国公映时被译为“乱 世佳人”, 既切合题意又赏心悦目, 乃成功的典范之作。如直译为“飘”或“随风飘逝”, 虽无可厚非, 但逊色不少。下列英文片名都是运用这一方法翻译的:“The Wizard of Oz” (“绿野仙踪”) ;“Ghost” (“人鬼情未了”) ;“The Legend of the Fall” (“燃情岁月”) ;“All Colors of the Rainbow” (“赤橙黄绿青蓝紫”) 等。

4.结语

片名翻译不是简单机械地照搬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 而是在充分研究分析原片内容、片名来源、语言功能、风格特征的基础上, 根据目的论, 以音译、直译、意译翻译方法为手段, 同时根据受众的不同心理、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等进行电影名的再创造。

摘要:本文在分析电影片名特点的基础上, 探讨了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三个原则, 即经济效益原则、信息原则、审美原则, 并概括了片名翻译的三个方法, 即直译法、音译法、意译法。

关键词: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翻译原则,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2]何瑞涛.危鸣辉浅析英文电影名的汉译策略及审美原则[J].贵州:电影评介, 2011.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篇10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英文电影发展速度快、产量大。其背后隐藏的巨大利润使得不少翻译者为之倾倒。而对电影片名的翻译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不可避免得会媚俗, 不可避免得会犯错误。本文首先提出了译者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普遍存在的两个误区:直译过度和媚俗倾向, 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译者在翻译中应遵循的三条原则:表意原则、简洁原则和本土化原则。

二、翻译误区

1、直译过度

2009年度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被出演The Reader的美国著名女演员凯特·温丝莱特获得。The Reader被翻译成《生死朗读》。这一译本引起了成千上万观众的好奇心。观众不禁会问到“什么是生死朗读”?“为什么朗读跟生死有关”, 从而达到了抓住观众好奇心的目的。然而, 很多人不知道在《生死朗读》这一译本问世前还有另一版本《朗读者》。相比之下, 《朗读者》忠实了原文, 可谓十分直译, 但却过度直译, 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猎取观众好奇心的功用。

2、媚俗倾向

由于电影的市场因素, 译者在翻译电影片名时不可避免的会有媚俗倾向。

本文发现, 大陆的译本强调“忠实”而香港和台湾的译本重视感官冲击, 过分的强调性和暴力。龙千红认为“译者在译著时应保持正确的态度, 不思而译和为利而译都是不可取的。”本文强调译者在翻译时应当平衡其翻译的“利”与“艺”。这就犹如女人化妆:浓妆淡抹总相宜才是最高境界。

三、翻译原则

1、表意原则

“翻译首先要忠于原文”。译者在翻译电影片名也应如此。译者应首先通过影片片名的翻译为观众勾勒出电影的大意。现如今, 新生电影发展速度之快以至于人们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观赏。因此, 我们可以说电影片名之于电影犹如地图之于旅行者, 它起到了向导的作用。这样一来, 有着不同口味的观众就可以轻松地选择自己喜爱的电影了。

2、简洁原则

简洁原则规定中文译本应当简单、重点突出、易于理解记忆。冗长晦涩的语言会给接受者带来理解上的障碍。译者只有将翻译译本高度简洁化、浓缩化, 才能让观众过目不忘。除此之外, 一些翻译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译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四字习语以及不规范但表意明确的四字组合。例如, A Cry in the Dark被翻译成《暗夜哭声》而不是《黑暗里的呼号》;The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被翻译成《危险年代》而不是《生活中危险的一年》。

3、本土化原则

当今一个非常流行的词汇就是本土化, 诸如饮食本土化、信息本土化。这一现象对于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同样适用。译者在将英文电影片名汉译时其首要职责就是让中国的观众更容易接受并理解这些国外影片。因此, 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将中国的文化融入到译本中, 观众便能更容易, 更乐于接受这些舶来品。“这便是本土化原则。这也是检测目标语的大众认可度以及翻译译本的适用性的最好办法。” (刘苾庆, 1997:06)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曾于1995年收获6项奥斯卡大奖的著名电影Forrest Gump。电影被译成《阿甘正传》而不是《福雷斯特·甘普》便充分反映出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汇。译本《阿甘正传》借鉴了中国著名作家鲁迅的《阿Q正传》, 指出电影讲述的是某个人物。同时, “甘”又是主人公的名字。而最让人乐于称道的是“阿甘”听起来更像中国人的名字, 令人感到亲切, 便于人们记忆。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英文电影片名汉译过程的研究揭示翻译主体——译者发挥的能动作用。首先提出译者可能遇到的两个误区:直译过度和媚俗倾向。然后给出翻译的三个原则:表意原则、简洁原则和本土化原则。最后, 本文指明任何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都不可能仅仅依照某一个规则某一个定律达到完美, 译者只有在熟知电影内容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技巧, 翻译原则, 力求使其译名完美。

摘要: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许多译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谈论各自的翻译策略、目的以及对译本读者的考虑, 而真正意义上的翻译主体研究只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逐渐凸显, 翻译主体也随之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过程来揭示翻译主体的能动性及其作用, 指出可能存在的误区并给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电影片名,主体性,译者,翻译误区,翻译原则

参考文献

[1]刁承俊:《难道这样译就错了吗?——谈格拉斯两部作品的中文译名》, 《中华读书报》, 2006年。

[2]龙千红:《英语电影片名佳译赏析——兼谈电影翻译对译者的要求》,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年。

[3]李群:《片名翻译对“忠实”的颠覆——电影片名翻译的现状及理论根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年。

[4]《北美2004年电影库》.http:www.5see.com, 2005.

目的论和电影片名的翻译 篇11

关键词目的论电影片名翻译译文预期功能

一、引言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的重要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创始人凯瑟琳娜·赖斯指出:翻译批评的依据应是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在赖斯和弗米尔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他们主张以行为理论为基础,以文本的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创立了翻译的目的论。目的论论者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这里的“目的”主要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作为德国功能学派的主要倡导者之一,翻译学教授Nord在目的论的翻译法则中加入了忠实原则,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目的论的现实意义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的翻译理论,提出了翻译行为并不是单纯的语际转换,它更是译者目的的实现这一观念。为翻译实践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可操作性。

二、目的论遵循的原则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应遵循三个法则:

1、目的法则。是目的论的首要法则。该法则认为整个翻译过程,包括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由翻译行为所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

2、连贯性法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收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3、忠实性法则。指原、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

目的论是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首先,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带有特定目的的人类行为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语言层面的转换问题。翻译并不是以原文本为基础的符号翻译。而是一种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人类交际活动。在翻译原则方面,目的论认为翻译应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即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和翻译所要采取的手段。译者可结合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译文的期待、交际需要等因素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比较,是在一定语境中进行的跨文化交际。即把翻译放在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任何跨文化的行为包括翻译都得考虑到文化差异,如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同的行为规范以及不同的交际环境。译文必须在目的语文化中有意义,能让接收者理解和认同。

三、电影名翻译的目的性

广告的目的可归纳为五个方面:(1)引人注目(attract attention):(2)唤起兴趣(arouseinterest):(3)激发欲望(stimulate desire):(4)令人信服(create conviction):(5)敦促行动(getaction)。电影片名作为广告的一种类型。是一种具有特定目标的商业活动,受到营销战略、商业规律、商业法规和文化障碍的制约。以好莱坞为例。市场已成为好莱坞一切变化和取向的核心。“做电影首先是做生意,这已成为当代好莱坞的最高哲学。”(晨夕,1999,56)这几年,面对“人世”的冲击,中国电影人也在考虑改变国产片的单调功能,“将消费的概念引入创作,把电影制作归于艺术,把电影欣赏归于娱乐,开始向市场谋求经济回报。”(杨远婴,2002,27)

电影片名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其特点主要在语言简明,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激起人们的观赏欲。电影片名翻译的对象是译语观众。但因各国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译语观众的审美情趣,期待视野和接受能力与原语观众不同,根据目的论的连贯性法则,电影片名的翻译应以译文观众的接纳,欣赏和评判为生存的依据和标准。因此电影片名的特殊性决定其翻译是目标取向策略(target-oriented strategy)也就是说,译者在忠实传达原作意图的基础上,应侧重译语观众效应,除应忠实传达原片名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更应考虑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而目的论把翻译活动置于人类行为理论的研究范畴,认为翻译是具有明确目的和意图的行为,翻译是在译者的协调下,以原文文本为起点、以译文观众为目标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这一点与电影片名翻译具有内在统一性。电影片名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也是一种商业性行为,其目的在于追求市场效益和商业利润,尽最大可能争取吸引眼球,打动潜在的观众,促成其观赏行动。这是电影片名的非常明显的一个目的,也是电影片名翻译的首要目的。实践证明,要想唤起观众的好奇心,赢得市场,片名的翻译就得要考虑它的导视和促销作用。为了迎合市场,片名的翻译往往跳出了原名的限制,用一个别具匠心的名字突出它的祈使功能。如You've Got Mail用译名《网络奇缘》取代直译《有你的邮件》,赋予了影片浪漫主义色彩。Earthquake用译名《惊魂夺命》取代直译《地震》让人一下就想到雷霆万钧、惊魂失魄的灾难场面,对观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四、电影片名翻译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目的论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须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以某个接受者群体为对象,使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具有某种功能目的理论把文本按功能模式分为信息、表情和感染等三种功能。这与陈宏薇将片名的功能主要分为三种相对应,即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信息功能就是通过片名,将影片的内容简练地传达给观众,使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原片的思想内容。审美功能就是以语言的优美流畅,生动形象打动观众,造成观众审美愉悦。而信息功能、美感功能都是服务于祈使功能的。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都有一种好奇心,见到新鲜、奇异的事物都会感到兴奋。乐于知晓,易受感染。祈使功能正是通过片名,感染观众的情绪,吸引观众。任何一部电影片名的翻译,都要突出其在译语文化中这三种或者其中一种功能的再实现。例如:曾风扉全球的影片Forest Gump《阿甘正传》,一看就知道这部影片是关于Eorest Gump的故事。而直译的《真实的谎言》,不仅发挥了片名的信息功能,忠实地再现了原语中构思巧妙的片名,还实现了片名的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末路狂花》的原片名Thelma and Louise是用了片中两个女主角的名字塞尔玛与路易斯,影片倡导女性也要做命运的主人,反映出妇女要求人身平等和安全的社会主题。很难想象,中国观众会对一个名叫

《赛尔玛和路易丝》的影片产生什么浓厚的兴趣。更别提掏腰包看影片了。而译名《末路狂花》不仅点出了这是两个走上绝路的女人,而且自然勾起了广大观众的观看欲:这最后的疯狂究竟是为那般。这最后的疯狂会有怎样的结局。此译名不仅与影片的主题和内容十分吻合,也没有受到英文的限制,具备商业广告的类似的信息、美感和祈使功能。又如:Lolita《一树梨花压海棠》,Here Comes the Son《不速之子》,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等。

目的论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电影名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在实现电影名一般价值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其商业价值。电影名的佳译会使整部电影的商业价值得到提升。以近几年外动画片的翻译为例。迪斯尼的动画片Toy Story《玩具总动员》风靡全国,其译名也随着电影的传播得到人们的认可,随之而来的其他动画片也都冠以“总动员”的称呼,像《海底总动员》(Findlng Nemo)、《超人总动员》(Incredible)、《汽车总动员=》(Cars)《鲨鱼总动员》(Shark Tale)等等,这些译名充分抓住了受众的心理,具有较强的宣传优势。同时,随着这些电影的上映,影片及片名在观众中得到强化和扩散,使“总动员”成为好动画片的代名词,增强了电影片名的商业价值。

目的论强调目的原则是翻译的首要原则,并不是说要抛弃原文本。即原电影,而进行随意翻译,或是把翻译当作是一种“的语写作”的趋势。它还要受“忠诚原则”的限制。“忠诚原则”主张译者既要对读者负责。又必须尊重原文作者。协调译文目的和作者意图。如:the ThirdMan有人把它译为《第三者》这显然是译者没有看影片,只是根据片名,凭空猜想。“the thirdman”指的是片中车祸事件的第三个目击证人,根据忠实原则,其准确的译名应该是《第三个人》。

五、结论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篇12

电影片名作为停留在观众脑海中的“第一印象”, 要被当作重中之重来对待。因此, 对于电影片名的翻译除要遵守传统英文翻译中“信、达、雅”的原则, 还要考虑观众的文化知识背景, 做到将电影片名的翻译做成一门艺术。

2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实质与应遵循的原则

2.1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实质

电影, 是文化与商业的共同体。它在承载着向大众传播其文化内涵、宣传其拍摄目的任务的同时, 也要兼顾商业目的, 关注票房收入。因此, 电影片名的翻译实则是带有文化目的与商业目的的一种宣传手段。具有艺术性、深入人心的片名翻译本身就是吸引观众、提高票房的亮点;而粗糙的片名翻译则是在宣传的路上为自己设置了一个相当棘手的障碍, 毁坏了电影本身在观众心目中的“第一印象”。

2.2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应遵循的原则

2.2.1 传统英文翻译的一般性原则

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翻译作品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信, 文辞畅达谓达, 有文采谓雅。”此翻译理论在对中国翻译界产生巨大影响, 而“信、达、雅”也成为翻译界人士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对于英文的翻译来说, “信”是指所翻译出来的译文不背离原文, 即是译文要保证准确, 对原文不歪曲、不遗漏, 也不要随意地增减意思;“达”是指对原文的翻译要不拘泥于原文形式, 译文追求通顺明白;“雅”则是指翻译原文时所选用的词语要得体, 并追求文章本身的古典雅致, 简明优美。

2.2.2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特殊性原则

(1) 遵守传统英文翻译“信、达、雅”的原则。“信”方面要做到使得片名反映出影片要传达的部分信息, 为观众留下“第一印象”, 例如影片的类型等;“达”方面要做到影片译名在通达准确方面能够与原名相媲美;而“雅”方面则是要求做到在“信”和“达”的基础之上考量用词用句的优美典雅。作为对严复先生的翻译原则“雅”方面所作的补充, 后来人也添加了新的、更为丰富的内容, 即保持原文的风格, 译文的格调要与原文相匹配。一个翻译得好的英文电影片名应做到最大限度地包含和传递原影片的信息, 雅俗共赏, 为观众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兼顾票房收入。

(2) 明确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特殊性原则

1) 英文影片译名要为影片反映的内容服务, 忠实于影片内容

片名是电影的名片和标签, 虽简短明了, 却在某些角度反映了影片类型、影片内容等, 对影片内容进行了高度精准的浓缩, 体现了影片的精髓。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片名的翻译能够决定影片在观众心目中的初步印象, 影响票房收入。但是绝对不能因此忽略译名与影片内容的匹配程度。所以, 在翻译英文电影片名时, 要保证译名与影片的匹配, 在此基础上追求翻译片名的技巧性与艺术性。这对翻译人员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 要求其对影片有全面清晰的了解认识, 包括影片体现出的文化体系、内涵要义等等, 认真琢磨, 反复推敲。

2) 英文影片译名要承载文化信息, 要彰显文化特色。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 无论是存在的时间长短, 都具有本身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土语、习语以及典故, 虽然具备简短精炼的特点, 实则是包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这些文化信息有的反映历史时间, 有的反映民间习俗。英语学习者, 尤其是专攻翻译的人, 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会发现, 要想在英语学习、翻译上有所建树, 必须认真学习英语国家的相关历史、文学史, 还要对英语俚语有相当程度的了解。除此之外, 翻译者还要了解面对译文的读者或观众所处的文化体系, 用渊博的知识、准确优美的翻译来征服对方。针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就要求译者了解西方语言特点和语言内涵的同时, 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 对成语、寓言、典故、诗词等中国传统文化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以及深刻的体悟, 还要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当前网络普及, 网络上也大量涌现新鲜词汇, 这些词语往往犀利贴切, 也是译者可以加以借鉴的。

3) 要注重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艺术性。喜好读文章的人会发现, 一篇好的文章, 会让读者身临其境, 对作者所要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景色有一个完整清晰的想象, 对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体验有一种强烈的共鸣。其实, 一个翻译出色的电影片名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电影片名具有简练、概括的特点, 往往几个字就概括了影片的类型、内容。具有艺术性的翻译片名, 会在第一时间内吸引大众的眼光, 使其在脑海中不自主构建对影片内容的想象, 而为大众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期待值也是英文电影翻译应承载的责任之一。

4)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不可忽视其商业宣传作用。当今电影市场上, 上映的电影良莠不齐, 好的电影须有好的片名来配, 才能在竞争的大军中惊艳亮相, 从而赢得获取票房的筹码。因此,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要综合电影投资方的意见, 也要符合大部分观众的欣赏口味。一味地追求“阳春白雪”的效果会让一些观众摸不着头脑, 过度地偏重“下里巴人”又会让人产生粗俗的印象。翻译英文电影片名应该做到雅俗共赏、顺达明白。

3 部分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简要分析

(1) Waterloo Bridge (《魂断蓝桥》)

这部电影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上红极一时, 家喻户晓。即使在当下海外电影不断涌入的情况下, 它的经典地位也未被撼动。其中的经典桥段也无数次被提及和引用。总结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 其优美的画面、感人的爱情故事自然占据很大的一部分原因, 但其片名的翻译可谓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直译的话, 片名可译为《滑铁卢桥》, 这样一来, 原本一部凄美浪漫的爱情电影很可能被观众误认为是介绍滑铁卢桥的纪录片或讲述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战争历史片。而被译者翻译作《魂断蓝桥》的片名, 恰到好处反映了影片的内容, 结合了中国历史上“蓝桥”的典故, 让人联想到影片可能讲述的是爱情故事;而Waterloo在西方文化中的悲剧色彩也对观众进行了一种暗示。两相结合, 字面上优美简练的片名实则传达出了十分丰富的内涵和意味, 真实贴切地反映出影片所要呈现给观众的缠绵凄美的爱情故事, 让人在欣赏过影片后不禁为这一神来之笔拍案叫绝, 当然, 也为电影赢得了良好的票房收入。同样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佳作还有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等。

(2)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飞越疯人院》

该部影片的片名如果不结合影片内容和背景知识来看, 可以直译成为《飞越杜鹃巢》。cucko的意思为杜鹃, 还有另外的含义, 即疯狂。对于在翻译片名时, 多义词的取舍, 就要求译者观看原片或对电影脚本有一个比较清楚全面的了解。结合电影本身的内容, 这部影片是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一部反映政治内容的杰作。它以疯人院为背景, 折射出了美国的部分社会问题。这部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恰恰很好地说明了对影片本身内容的了解和对文化特点的掌握, 对翻译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样的片名翻译佳作还有Farewell My Concubine《霸王别姬》, 运用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将影片译名做得简单精炼, 又具有本土气息。

4 结语

翻译工作者要掌握大量的知识, 具有敏锐感性的头脑, 才能把翻译做得出色。对于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更加需要译者有艺术性的认识, 把片名翻译当作艺术来钻研。

参考文献

上一篇:双鱼网结构下一篇:呼吸训练法